李伯清买猫的评书段子叫什么名

李伯清买猫的评书段子叫什么名,第1张

《国际玩笑》。李伯清,男,1947年11月8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市,艺术家、主持人、评书人、演员、佛教弟子。李伯清买猫的评书段子叫《国际玩笑》。猫,属于猫科动物,猫身上带有癣菌及跳蚤、弓形虫等寄生虫,是全世界家庭中较为广泛的宠物。

我个人没有听过这个书,只是看您的描述修改

山高石广少白云,世上人多君子稀。十根指拇有粗细,山上树木有高低。

洞宾曾把牡丹戏,大肚罗汉戏观音。昔年间有个薛皇帝即薛平贵,武家坡调戏自己妻。

未央生调戏美色女,勾栏院注:即低级青楼之意遇到结发妻。朱玉香未央生之妻名为“玉香”,可能姓朱,具体忘记了遇夫主悬梁自尽,打令牌未央生把诗题。

美色人人爱,皇天不可欺。你不*人妇,谁敢戏你妻。

未央生的故事参见http://baikebaiducom/linkurl=BOt6_3zyIaQfr41KpWCFq9WGORomKGd0-33-NmqRO9S0mjQucQ-oKpOVCaSGUw-oi8bVxFHJSWFrDZMLuIM_Ra

四川评书源于唐代的“说话”及明代的“评话”而盛于清。咸丰后四川评书盛极一时,著名评书艺人有钟晓凡、代全懦。

据《成都通鉴》记载:最早的四川评书,是在市井搭棚设台,台上置一上书“评书”的方式形灯笼。说书人手扬折扇、退开弓步,讲述将帅交锋、两军对垒、吼喊厮、短打擒人,给人以筋响骨炸之感。

四川评书历史悠久,人才辈出,以具有四川地方语言特色而见称。由于书路和表现手法的不同,有“清棚”和“雷棚”之分。清棚以说烟粉、传奇之类的风情故事为主,重在文说,讲究谈吐风雅,以情动人。“清棚”,是文人从事说书,没有程式,偏重文采,讲究“声、才、辩、博”的基本功,强调“抑扬顿挫,口齿利落”、“举一反三、思维敏捷”、“绘声绘色,唇枪舌剑”、“博览广闻、信手拈来”。

雷棚以讲史和金戈铁马一类的书目为主,重在武讲,讲究摹拟形容。金鼓号炮、马嘶虎啸,都通过艺人之口来表达,使听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雷棚艺人中还有专长于朴刀杆棒之类的武侠书。此外,还有熔“清”、“雷”于一炉,文武兼备的一派,书路宽广,并编演了一些表现近代、现代生活的书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四川评书还发展了一种韵文评书的形式,全用韵文叙述故事,演出时用朗诵的语调,琅琅上口。韵文评书专演反映现代生活的短篇书目,如《冷枪战》《战天池》《米拉山上的英雄》等。

20世纪50年代,四川评书艺人创造一种短小精悍的“韵文评书”,用韵文讲故事。20世纪60年代评书艺人和专业作者把一批革命长篇小说,如《红岩》《保卫延安》《烈火金刚》《林海雪原》《平原枪声》改编为评书讲说并取得成功引。 现代四川评书代表人物,民间曲艺艺术大师李伯清,在传统评书的基础上开创了一种新的说书形式,即“散打评书”引。 四川评书著名演员有王秉诚、钟晓凡、傅平川、唐玉龙等。 著名评书演员徐勍以“手有劲、眼有神、身有形、步有法”的精采表演艺术,博得观众的好评。

散打评书

从唐宋开始,评书逐渐兴旺,成为中国百姓茶余饭后重要娱乐休闲方式之一。上世纪80年代,评书再创辉煌,“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评书在那时就像今天的流行歌曲一样。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大众娱乐方式日益丰富,听评书的人变得越来越少,评书艺术开始走下坡路。

不过在四川,评书离开百姓的步伐却似乎放慢了些,原因是上世纪90年代末,评书在成都发生变革,由李伯清独创的散打评书火遍成都大街小巷,李伯清的出现让四川评书焕发生机,使得四川评书在评书衰退大潮中“逆流而上”,一时间,“李伯清现象”成为媒体和专家研究的话题。

相比传统评书,李伯清散打评书最大的贡献,在于评书内容的创新,内容更贴近时代,许多段子直接源于现实生活,这一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创新,也使四川评书得到了新发展。

说起四川评书,也许大家脑海中都会出现一个个子高高、身形消瘦、颧骨突出、长着眯眯小的三角眼、留着一嘬小胡子、额头光亮的男人,他就是李伯清,一个把四川评书通过创新,再推向街头巷尾的人。有很多成都人都说只有李伯清才能代表当代成都的“俗”文化,成都人都很喜欢这个瘦瘦高高,说书时神采奕奕的男人,从1994年李伯清开始说散打评书起,十几年的时间,人们都还是喜欢听他说散打评书。

李伯清开创了“散打评书”时代

李伯清的散打是“与时俱进”的,WTO是热点的时候,他散打WTO,“非典”期间他散打“非典”。2005年春节,李伯清在四川电视台还推出了“散打十二生肖”,节目中他不再单身上阵,还有川版“女子十二乐坊”——“锦城丝管·女子蜀乐”民乐组合为节目演奏量身定造的《十二生肖曲》,还有美女上台为李伯清伴舞。经常听李伯清说评书的人发现,李伯清说书的形式开始越来越多样化了。

李伯清爱收徒弟,他的徒弟中有几个在川内的电视台担任黄金时段的节目主持人,比如廖健、叮当、闵天浩等。廖健算是个把李伯清的散打评书活学活用的徒弟,他在散打评书的基础上开创了“川普说唱”形式。在舞台上一身嘻哈打扮的廖健,一张嘴,流行的RAP节奏里传出的竟然是:“你娃不要吵,你娃不要闹,桌子端起硬斗硬我炸得你娃跳。”廖健继承和发扬李伯清的经典“素芬”和“哈闷墩”,把它们编成了歌:“那天你在春熙路吃凉粉,我就在旁边啃蹄花……我们两个打哈哈儿,牵你手府南河边转圈圈。”曾有一时,《素芬》成了四川本土最流行的市民歌曲。

廖健还有一个师兄叫吕品,他是成都2004年流行一时的“方言动画片”的创造者。2004年2月,吕品策划了四川方言版《猫和老鼠》:小猫汤姆的名字叫做“假老练”,老鼠杰瑞叫做“风车车”。“假老练”和“风车车”在方言版里成了一对针锋相对的朋友,《猫和老鼠》在四川一上市就卖出了20万套,还直接掀起了国内的跟风:东北方言版、河南方言版、兰州方言版……

内容创新

遗憾的是,这样的好日子并没维持多久。李伯清在散打评书如日中天时,选择离开成都转战重庆。散打评书显露颓势,一些人把原因归结为李伯清的离开以及缺少传人。然而这并非问题关键,即便李伯清已回到成都,也培养出了几个得意门生,但如今散打评书早已今非昔比,四川评书似乎难逃传统评书宿命。今天,除了李伯清仍继续坚持“散打”,另一位一直坚守传统本土评书的还有大师罗世忠。

内容革新曾一度让四川评书焕发新活力,但仅靠内容革新并不能让四川评书实现持续发展。要赋予评书生命力,内容创新仅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在于现代传播方式和营销手段的运用。有关专家表示,当前文化产业要形成良性发展产业链,最缺的是现代营销理念和人才,传统文化要发展的前提,过硬的内容做支撑是第一步,但仅靠内容是无法维持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从全国情况来看都是如此。

《成都传奇》第14集

1:

李伯清:

1947年11月8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市。艺术家 ,主持人,评书人,演员,佛教弟子。1980年开始从事长篇评书,在这期间从此闯荡于成都的大街小巷,2015年5月以68岁的年龄宣布退休。

2:

个人事迹:

(1)1994年,创作并出演《徐洪刚热血颂》获四川省文化厅新节目展演二等奖。

(2)1998年 在“川航杯”巴蜀笑星擂台赛中获特荣誉奖,被评为“巴蜀十大笑星”。

(3)2006年,表演小品《张三娘相亲》。

(4)2010年,推出《李伯清大话智慧》、《逛新村》、《李伯清大话水浒》。

(5)2011年1月18日,在成都电视台第二频道成立《李伯清工作室》。

四川方言,始见于李伯清散打评书,形容装腔作势,弄虚作假。

如果普通话常说的吹牛,那么假打则在吹牛的基础上更渲染了一种“悬”,悬得让人知道这是假的,但也要为这悬而捧腹大笑。四川人在处理一件不是很理想的事,事后在未卜的情况下,则要道出一句“悬啦,硬是悬吊吊的,悬得来硬是悬死背时”一个悬便把事情的不好事态变得那么幽默。 

扩展资料:

假打的来源:

李伯清其中有一个段子,是描写一位买菜的一个人,从李伯清口中道出的话语,真真正正的让人感觉假打过后的味道真让人回味无穷。

段子是这样的,在菜市场有一个正在买菜的人,这个人的电话响了,拿起电话:“喂,是嘛,狮子楼嘛就狮子楼嘛又不差那几火钱嘛。对嘛,啥子偷偷,吹吹,娟娟都喊来嘛。啊!啥子啊,远啊,像这样嘛,你把那个奔驰开出来,接保姆去买耙豌豆嘛”,让保姆坐奔驰去买豌豆。

这个口气还是吓死人,打完电话后说的一句话才让人差点缓不过气来,这人对卖豌豆的人说:“光耳屎你称耙豌豆称旺滴滴儿嘛”,讽刺意味先后强烈对比,开始打电话的语气那可是财大气粗,保姆都能享受奔驰的待遇,可想而知此人根本不把钱当回事,只有悬才能表达这种意味了。

后边说的一句话则真像一句无厘头搞笑语言,颠覆了前面几句话的味道,就那么几毛钱的豌豆,还要跟卖豌豆的人斤斤计较,一毫也能不能少,还想占便宜。假打意味甚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8263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9
下一篇2023-07-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