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成都哪里能看到李伯清现场评书?

现在在成都哪里能看到李伯清现场评书?,第1张

在成都李伯清茶楼可以看到李伯清现场评书。李伯清1947年11月8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市,艺术家 、主持人、评书人、演员、佛教弟子;是国家一级演员,四川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重庆市戏剧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第一届巴蜀笑星。

1980年开始从事长篇评书,在这期间从此闯荡于成都的大街小巷。

1986年远赴河南表演评书《追车》。

1991年三国演义评书《打黄盖》。

1994年参演电视剧《鬼城奇遇》。

1996年拜师何世珍门下,专心学习书画艺术。

李伯清其他情况简介。

2012年,应邀在成都电视台第二频道录制《成都传奇》,受邀参演微剧《青春大爆炸》拍摄,出演发生在四川安岳柠檬果园内的情感故事**《柠檬》,同年走遍四川二级城市录制美食节目《舌尖上的四川》;7月李伯清在线网站上线运行(该网站由热心网友组建)。

2013年7月1日晚上20时在微博上发布了自己做词的处女作品《学不会眼泪》;12月27日录制深圳卫视全明星代际互动节目《年代秀》。

2014年7月30日,受邀与张靓颖录制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天天向上》。

2015年5月28日,六十八岁的李伯清宣布退休,告别舞台,告别评书,告别艺术。

2017年1月7日,应邀参加荣耀天府·成都足球2016年度颁奖晚会。

我来给你提供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资料(也是从网上搜索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因为资料太多的分几次给你吧。资料如下:

1陈凤芸:(19371— )辽宁沈阳人。中国曲协会员,天津市曲协理事。出身曲艺世家,自幼随父学艺,九岁拜西河大鼓名家左田风为师。1953年参加天津市第一区人民政府组建的书曲队,任队长。1982—1984年改编《打冈村》、《霍元甲》、《刀劈苏金荣》等十余段曲目,经过选拔参加历届“津门曲荟”演出,均获一等奖。1985—1987年期间创作了《血溅翠花宫》、《砸銮驾》和《智取城防图》等曲目,其中评书《薛家将》于1987年出版。其丈夫黄铁良师承相声名家侯宝林,目前在众友相声队演出;其婿刘彤亦是相声演员,曾获CCTV相声大赛逗哏一等奖。

陈丽君:(19449— )辽宁沈阳人。1958年跟祖父陈仲山学唱东北大鼓。1960年加入锦州市曲艺团,任学员、演员。1976年入锦州市文工团,任歌剧、话剧演员。1980年重返锦州市曲艺团,任东北大鼓、评书演员。1991年调入锦州市艺术研究所,任副研究员。书目以家传《大西唐》、《曹家将》和《隋唐演义》为主,现代书目有《烈火金刚》、《平原枪声》等。1986年演出《智取大青岭》获辽宁省优秀曲艺节目选拔赛优秀表演奖。1988年在东北首届现代评书故事电视邀请赛中,演出评书《智斗王扒皮》获评书银杯奖。自1986年起,同父陈青远、妹陈丽洁共同录制长篇评书《薛丁山与樊梨花》、《三闹汴梁》、《三擒陈平》、《萧飞传奇》、《安公子投案》等在全国多家电视台播放。个人在电台录制的长篇评书有《大西唐演义》(上、下部)、《十粒金丹》、《奇婚案》、《风雨双龙剑》等,其中前两者先后在全国市(地)电台文艺广播协作会上获评书节目一等奖。现为中国曲协会员,辽宁省曲协理事,锦州市曲协副主席,锦州市政协委员。

出版评书作品:《三探聚宝楼》(两册,北方妇女)、《特别侦察员》(合作)等。

陈青远:(19234—19888)生于沈阳,沈阳城南红菱堡子人。原名陈文起、陈占河。生前为锦州市曲艺团业务团长。出生于曲艺世家,1928年全家迁往黑龙江省富锦县。由于祖父和父亲都是东北大鼓艺人,受家境熏陶,六岁起即随父亲陈仲山(1886—1967)学唱东北大鼓,九岁开始登台,十五岁起正式挂牌,十六岁起行艺遍及东北三省。1941年拜庆文毕为师。他熟练地掌握了家传《隋唐演义》和《大西唐》,还学会了父亲据野史编成的《曹家将》,并进行了加工整理。1945年起先后在佳木斯、哈尔滨、长春、本溪、瓦房店等地作艺,1948年在牡丹江献艺,一度改唱西河大鼓。1953年重返辽宁。1957年到锦州,参加锦州市曲艺团并定居。由于弦师短缺,不得不放弃东北大鼓而改说评书。曾于1950年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曲艺改进会副会长兼工会主席,1953年任辽宁省本溪市曲艺团团长。

六十年代,他曾在锦州和辽宁电台播讲《烈火金刚》,引起强烈反响。1978年参加辽宁省曲艺汇演,荣获优秀表演奖。1982年为抚顺和锦州电台录制108讲《曹家将》;1985年和女儿陈丽君、陈丽杰为辽宁电视台录制《三请樊梨花》和《萧飞买药》。全国20多家和40多家电台曾播放其长篇评书《烈火金刚》和《隋唐演义》,《薛丁山与樊梨花》、《安良景投亲》等多部评书在全国电台、电视台播出。他的作品在全国市(地)电台文艺广播协作会上,多次被评为评书类一等奖。《三闹汴梁》和《三擒陈平》获“1985~1986年辽宁省优秀文艺作品年奖”。1986年5月,在“千山书荟”上以一段《程咬金劫皇杠》震动全场;1987年10月,带病进京出席全国评书座谈会。曾被锦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评鼓书表演艺术家”光荣称号。1988年11月,在锦州举办了“纪念著名评书艺术家陈青远先生从艺五十年”的纪念活动。其代表作《响马传》入选《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丛书。

陈青远在艺术上不仅继承了家传的“帅”派艺术,而且博采众长,杂糅百家。他嗓音广厚、清越响亮、口齿清晰,有“喊、吊、舌、唇、气”的基本功;叙述细腻含蓄,精于绘声,长于抒情;节奏明快多变,表演传神逼真,擅长刻画反面人物。他强调以说为主,以表为辅,讲究“喷吐”功夫,即“喷如切金断玉,吐似板上钉钉”。改变新书时,经常“赞”、“赋”、“贯口”、“串口”融会贯通,浑然一体。他还能讲今比古,增加了很多“书外书”。他的评书结构上“勾、扣、坨、环”,表演上“精、美、帅、奇”。

陈青远曾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曲协辽宁分会常务理事、锦州市曲协副主席,曾当选辽宁省和锦州市政协委员,辽宁省文联委员。其正式弟子是女演员石印红。

出版评书作品:《响马传》(黄河文艺)、《响马传》(春风文艺)、《秦琼卖马》(春风文艺)、《三请樊梨花》(春风文艺)、《樊梨花招亲》(中原农民)、《三闹汴梁》(春风文艺)、《三擒陈平》(春风文艺)、《安公子投亲》(中原农民)、《肖飞传奇》等。

白佩玉:(1938— )回族。祖籍河北,生于河南开封。1951年在天津随王本林学说过相声;十五岁(一说1951年)在沈阳拜李庆海、李春琴夫妇为师学唱西河大鼓。多年来在沈阳献艺,1959年后在沈阳曲艺团、沈阳市沈河区曲艺队等专业团体说书,现在是沈阳演出公司干部。其代表作《英烈春秋》(《无盐娘娘》)、《银盒春秋》 (《孙庞斗智》)、《走马春秋》(《乐毅伐齐》)、《锋剑春秋(《万仙阵》)为前后连接的四部书,是神怪类评书的代表作品。其中由《无盐娘娘》与《万仙阵》组成的《神怪列国志》,入选《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丛书。

白佩玉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

出版评书作品:《无盐娘娘传奇》(春风文艺,1988)、《万仙阵》(沈阳,1989)、《神怪列国志》(春风文艺,1996)、《唐宫女祸》(黑龙江人民,1988)、《薛雷扫北》、《残唐演义》(春风文艺)、《五代演义》(春风文艺)、《天下第一棍》(安徽文艺,1987)、《大唐三侠》(黄河文艺)、 《义侠萍踪》(大连)等。

白树荣:(1929— )满族,辽宁岫岩人。中国曲协会员、鞍山市曲艺团创作员。曾在鞍山市群众艺术馆、鞍山市文联任曲艺编辑,后转入鞍山市曲艺团。曾发表二人转《会情人》、《还妻记》、《一只鸡》、《岳母刺字》、《让婚》等30多篇,以及整理评书《小八义》、《呼杨合兵》、《火山王杨衮》、《龙门奇侠》、《龙门侠恋》、《百年风云》等,并发表曲艺评论多篇

陈士和:(:(1887—1955)祖籍浙江绍兴,世代居北京,北京人。原名陈建谷,后改固本,字兰亭;一名陈德本。出生在前门外储子营。父亲在清末刑部衙门任文书(一说是庆亲王府厨师)。少时在庆王府膳房助厨,八九岁始随父亲读书识字。由于家境贫苦,十岁以后即为衣食奔波,耳濡目染听了很多评书。后来世殿成收其为义子,给他讲授说书的诀窍。辛亥革命后(1912年),正式拜张智兰为师,学说《聊斋》。张擅长原原本本地将文言译成白话讲解,陈士和继承其衣钵,并受田岚云、双厚坪的艺术启发,博采众家之长。经过多次探讨实验,以张智兰的讲述为基础,逐渐改变了照本宣科式讲说,以爱憎分明的感情、渊博的社会知识和生动活泼的语言,对故事进行了再创作,在说书艺术上亦形成了新流派。1925年来到天津说书。1940年后即久占天津,专说《聊斋》。1952年他参加影片《六号门》的拍摄,饰演反面人物“马八辈儿”,刻划了一个天津旧社会久经风云的老“混混儿”形象。1952年11月,曾来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大会”,当时已是白须飘洒,年逾古稀。1954年10月,天津市文化局曾组织力量对《聊斋》进行记录、录音和整理,可惜只获得十三段。陈士和先生于1955年1月16日不幸病逝。

陈士和一生说过的《聊斋》有五十一篇,集中选用的是两种题材:(一)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人民反抗精神;(二)鞭挞封建包办婚姻制度,歌颂青年男女忠贞爱情。他同情赞扬善良百姓、无告弱者和正直诚实的人物,抨击嘲讽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等形形色色的丑恶人物,乃至最高封建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阐发了蒲松龄原著的思想内容。其评书语言通俗生动,书路细致谨严,情节跌宕曲折,表演时台风亲切大方,口齿清晰,长于摹拟各色人物的神态。他对原著中涉及的历史、地理、宫廷礼节、世俗、伦理、人情等,常常加上通俗的解释;善于抓飞哏飞挂(即兴笑料),使用连锁的“串包袱”;常常书外加书,制造悬念,叙事中杂以评论,夹叙夹议,入情入理。他演述的聊斋故事,对原作的人物增加了很多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的描述,把场景勾勒得更加细致,并且增添了不少富于戏剧性的细节,以丰富原作的艺术形象。演述不以奇幻的情节炫惑听众,而着重于挖掘原作的故事隐喻现实人生,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使其具有较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但有的作品也破坏了原作虚幻突兀的环境和以“异类”出现的人物来描写人生的艺术风格和意境,或者把原作相当丰富深刻的主题内涵处理得比较浅薄。

人们称赞陈士和说《聊斋》,做到了所谓“三爱”(爱听、爱学、爱问),“三阔”(耳阔、眼阔、心阔),“四绝”(说白、摹拟、评论、表演)。金受申说过,“陈士和能把《聊斋》说得通俗、细腻、动人,又擅长使用扣子,具有使人百听不厌,久而弥趣的魅力。”

出版评书作品:《评书聊斋志异》(第一集,百花文艺,包括《劳山道士》、《画皮》、《阿宝》、《续黄粱》、《云翠仙》、《考弊司》、《向杲》)、《评书聊斋志异》(第二集,百花文艺,包括《梦狼》、《崔猛》、《席方平》、《瑞云》、《王者》、《毛大福》)。

陈荫荣:(1918—1990)北京人。原名陈咏和,十三岁起即追随著名评书家品正三,学会了一系列袍带书,包括《九老兴隋》、《隋唐演义》、《隋唐后传》、《龙潭鲍骆》、《富贵寿考》、《五代残唐》、《大宋飞龙传》、《杨家将》等。二十一岁正式拜品正三为师,长期演出在北京、张家口、天津等地。他博学强记,广搜多问,不断丰富书目内容,使之入情入理。1949年以后,他重新整理了全部《隋唐演义》,取名《兴唐传》, 不但继承了品正三的说书艺术,而且从评书大王双厚坪流传下来的《隋唐演义》中汲取了不少营养(1989年全部整理完毕,共140万字)。他还编演了新讲史书《黄巢起义》八回,以及《灵泉洞》、《吕梁英雄传》等。1959年参加北京宣武说唱团。1986年参加了北京市曲协等单位举办的“曲艺前辈舞台生涯50周年纪念”活动。 陈荫荣擅长演说长枪袍带书,以表演细腻、人物刻画逼真、善于在说书中运用典故而著名。有弟子绳宝珍等。

出版评书作品:《兴唐传》(四册,中国曲艺,1984;十册,包括《闹花灯》、《南阳关》、《贾家楼》、《瓦岗寨》、《群雄会》、《四平山》、《虹霓关》、《扬州会》、《抢三关》、《锁五龙》等,1981—1982;其中《闹花灯》、《贾家楼》、《瓦岗寨》曾于1957年由通俗文艺出版社出版。)《兴唐后传》(中国曲艺)《鲍福闯龙潭》(中国曲艺)等。

单田芳:(193511— )河北涞水(一说山东德平)人。原名单传忠。1935年11月11日出生于天津(一说营口)。出身曲艺世家,外祖父王福义是闯关东进沈阳最早的竹板书老艺人;母亲王香桂是三四十年代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员,人称“白丫头”;父亲单永魁是弦师;大伯单永生和三叔单永槐分别是西河大鼓和评书演员。六岁念私塾,七八岁即学会了一些传统书目。上学后,边读书边帮助父母抄写段子、书词,评书中丰富的社会、历史、地理和生活知识及书曲协作、表演技巧都使他获益匪浅。十三四岁时就已经能记住几部长篇大书。1953年单田芳高中毕业后,收到东北工学院和沈阳医学院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由于他酷爱说书而弃学从艺,后来拜李庆海为师,正式说书。其间在辽宁大学历史系(函授)学习。1956年成为辽宁省唯一具有大学文凭的评书艺人,即使在全国也是凤毛麟角。1955年参加鞍山市曲艺团,得到西河大鼓名家赵玉峰和评书名家杨田荣的指点,艺术水平大进。二十四岁正式登台。六十年代在鞍山成名。在1955—1956年间,他先后说过《三国》、《隋唐》、《明英烈》等十多部传统评书和《林海雪原》、《平原枪声》、《一颗铜钮扣》、《新儿女英雄传》、《破晓记》、《红色保险箱》等新书。在十年动乱中虽遭厄运,但仍然坚持练功,默诵书词,结构新篇。

1979年5月1日,单田芳重返书坛。在鞍山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第一部评书《隋唐演义》(《瓦岗英雄》)。此后与其合作十余载,先后录制播出了三十九部评书。主要有《三国演义》、《明英烈》、《少帅春秋》、《七杰小五义》等,风行大江南北全国几十家广播电台。其中《天京血泪》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听众多达六亿。自1981年以来,他先后出版了近四十部评书,是全国出版评书最多的评书演员。《明英烈》入选《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从书。2000年群众出版社出版了“单田芳评书全集”。《中国武侠小说史》也将其列为近年来大陆的武侠小说作家之一。评书《白眉大侠》和《宏碧缘》还被拍成电视连续剧播出。此外,他还录制了《千古功臣张学良》、《七杰小五义》、《隋唐演义》、《铁伞怪侠》、《栾蒲包与丰泽园》(正续)、《刘伶传奇》等多部电视评书和自编自演了《龙虎风云会》(正续)等广播评书。单田芳还成立了北京单田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系中国曲协会员,中国通俗小说研究会会员。

单田芳认为,“说书既要有平,也要有爆。”“爆”也叫“浪头”,能够起到异峰突起的作用。生动、准确、鲜明是其评书的最大特点。其评书,口风老练苍劲,自然流畅;语言生动形象,丰富有趣;行文逻辑周密,句法无误;说文时,满腹经纶,诗词歌赋,华丽高雅;说白时,乡情俗语,民谚土语,亲切生动。总之,他能用生动、精炼、准确、鲜明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烘托环境气愤,极大地调动了听(观)众的想象力。因此,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海外华人中也有一定影响,为他赢得“单国嘴”的美誉。他对待评书创作一丝不苟。在编录《百年风云》(曾在全国一百四十家市级电台播放,)时,就参阅了《百年英烈》、《太平天国》、《天京之变》、《慈禧前传》、《清宫十三朝》等几十种资料。

出版评书作品:《瓦岗英雄》(两册,山西人民)、《说唐后传》(春风文艺)、《宫门挂玉带》(中原农民)、《薛仁贵征西》(中原农民)、《明英烈》(春风文艺)、《大明英烈传》(黄河文艺)、《燕王扫北》(中原农民)、《风尘三侠》(中原农民)、《包公案》(黄河文艺)、《七杰小五义》(两册,黑龙江人民)、《白眉大侠》(两册,内蒙古人民)、《铁伞怪》(海天版)、《燕王剑侠》(内蒙古人民)、《大明风流谱》(中国文联)、《大明五杰》(作家版)、《连环套》(内蒙古人民)、《三侠剑》(两册,内蒙古少儿)、《续三侠剑》(三册,北方文艺)、《再续三侠剑》(三册,北方文艺)、《童林传前传》(两册,内蒙古人民)、《童林传后传》(两册,内蒙古人民)以及“单田芳评书全集”(群众版)等。

 电台情感故事文本篇一:请把爱人,过成恩人

邻居张奶奶和老伴儿已经结婚五十多年了,他们是小区里出了名的模范夫妻。

早起上班,时常会看见他们两个手拉着手,去菜市场买菜;晚上下班回来,时常会看见他们两个手拉着手,在小区的花园里散步。有时望着他们的背影,内心里总是涌动着莫名的深情和感动。

有一次,我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偷偷地向张奶奶请教幸福婚姻的秘笈,她拍了拍我的后背,很认真地说道:

“清秋啊,当你把你的伴侣当成恩人时,他做的每一件事情,对于你来说都是意料之外的惊喜;他的存在和陪伴本身,就是用生命在兑现着自己的承诺;他的优点和缺点于你而言,都有值得欣赏和赞美的闪光处!常常怀着感恩的心与所爱的人相处,内心里自然而然就会充盈着富足而又美好的喜悦,久而久之,你的伴侣也会被你内心的光亮所感染,他也会学着用同样的方式来回应你,因为这世上,没有人会拒绝自己的伴侣欣赏自己、感谢自己、肯定自己!”

张奶奶顿了顿,接着说道:“反之,当你把你的伴侣当做仇人时,但凡对方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你都会觉得是理所当然的,是可以找到一百个理由去挑剔的,久而久之,对方就会厌烦、悲观、不自信,一见到你就会本能地处于自我保护和对立的情绪之中,这样不仅不利于两个人的感情发展,更不可能经营出一个幸福的婚姻!”

“像我和我老伴儿,我们今年都已经七十多岁了,哪还能像你们年轻人,还有那么多年的活头,到了我们这个年纪你就会知道,早晨起床时,我们最害怕的就是另一方永远也不会醒来,所以啊,能够见面的每一天,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上天的恩赐和偏爱,哪还舍得去吵架啊……”

张奶奶的话,是我来到这人世间,所听到过的最动听的“情话”,这番话让我感动,让我心动,也让我对未来的人生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和感谢。

普天之下,幸福的婚姻都有其相似之处,不幸的婚姻也是如此。

红尘中有多少痴男怨女,一边面目狰狞地叫骂着自己的妻子(丈夫),一边刻薄地挑剔着对方的不是,一边痛心疾首地控诉着对方的罪恶,而一转身,却又含泪委屈的诉说着自己的不幸!

一个人对待自己伴侣的态度,既体现了这个人内心的素养和格局,也决定了这个人一生的幸与不幸!

女友小丽最初结婚的那一年,天天吵着要离婚,她觉得自己的丈夫赚钱不多,脾气不好,不干家务,不知体贴,也不懂得浪漫。

后来,有了孩子,在面临离婚和留下孩子之间,她选择了后者。为了能够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家,她开始不断地自我反思,是自己的丈夫真的一无是处,还是自己平日里性格太过尖锐和刻薄

当她阅读了大量的心理书籍后,终于明白:原来每一个人都是天使和魔鬼的结合体,如果妻子(丈夫)坚持以善意和感激之心去看待自己的伴侣,肯定TA对这个家庭的付出,感恩TA不离不弃的陪伴,心疼TA赚钱养家的不易,赞美TA品性的温厚和善良,用不了多久,一个糟糕透了的伴侣也会变得越来越好,幸福也会随之而来;反之,如果妻子(丈夫)坚持以斥责和嘲讽之心去看待自己的伴侣,分秒之中,就能唤醒住在伴侣身体里那个恶意满满的魔鬼,不幸也因此而至!

遵循吸引力法则的定律:怎样的自己,就会遇见怎样的伴侣。

一个人,如若努力地发觉自己内心的光明和良善,那么所遇之人,一定也不会太差!

这人世间,最幸福的夫妻其实就是:两个原本陌生的人,决定要一起走一段路,彼此是彼此的路人、是知己、是朋友、是家人、是爱人、是师长、是恩人,是并肩看透人世浮华的伴侣,是孤独脆弱时不离不弃的支撑,是共同体验生命悲喜的同盟,是衰老病死最刻骨铭心的见证人,是彼此生命的参与者和观赏者,更是灵魂解脱路上的同行者。

愿这样的爱人,你我都有!

 电台情感故事文本篇二:有一种关系,叫做不需要秒回

“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就像跌进一个深渊。我心里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你,我睡梦中也只看见你,我把你视为知音。”

1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我都把别人的“秒回”信息当做是在乎我的表现,不论友情和爱情,都曾一度对方把回消息的速度作为衡量一段感情的标准。

在那个阶段里我对所有人的要求都苛刻,内心戏也多到可怕,但凡别人有一丝迟缓就会产生“在他心里我不重要”的想法。而现在看来,那时的我实在是幼稚到可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儿要去忙,谁都不可能24小时盯着手机的,而在意一个人的方式,绝不是通过秒回就能来证明,有一些感情,也并不需要来靠此维系。

小Z同学是我大学时期的好友,念书的时候总喜欢跟她一起去转操场,顶着月亮两个人说了很多心里话,也在星星底下吹很多牛逼,幻想各式各样的未来。她的人缘一直很好,朋友也多,虽然我并不是她的唯一,但一点儿都没质疑过自己在她心里的位置。

她能记得住我所有的喜好,知道我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出去逛街碰见好看的手链也会买下来送给我,看完**会第一时间跟我讲一讲感受,连甚至暗恋一个一个男生的时候,也会小心翼翼的分享给我听。

我们没有每天都腻歪在一起,也不会占用彼此太多的私人时间,但只要对方需要,一定会第一时间出现在她的面前。

2

我还记得大一那年,我谈了第一场恋爱,满心欢喜的跟她讲那个男生有多好,也迫不及待想让她知道自己遇见了对的人。而那个时候的爱情很是脆弱不堪,经不起任何一点儿折腾,稍有风雨,就戛然而止。

分手这件事我一直没告诉小Z,曾经在她面前信誓旦旦自己过得特别幸福,却没想剧情反转的来不及让人有所反应,我觉得这实在是太丢人了,如果讲给她,或许她会笑我吧。但我终究还是没能够忍住,用开玩笑的口吻在微信上给她发了一句“不想让你一个人单身,我又回来陪你了。”

等了很久,她都没给我回复,心里有些失落,攒了一肚子话想要对说,但听的人却不在。

到饭点的时候,她打来了电话,让我出去吃饭。

走出楼底口看见她身影的那一刻,我的泪水一直在眼睛里打转,特别想抱着她哭一场,又觉得自己太矫情了,于是强颜欢笑,硬生生的把泪珠憋了回去,蹦哒着跑过去跨着她的胳膊,她却把我推开,问了一句:“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啊”

我回她一句:“你怎么不回我消息呢我还等你安慰我呢。”

她说:“我一直在想怎么才能让你开心起来,最后决定还是带你去吃肉啊。”

其实人在特别脆弱的时候,所有的安慰都是无用,谁都听过很多道理,但并不是谁都能时刻保持清醒,这个世界上没有感同身受,而她的陪伴就是爱我的最好方式。

打那儿之后,我也不再关心她有没有秒回,通常是把想说的话一股脑儿发完,就把手机扔到一边,我知道自己说的每一句话,她都看的见,这就足够了。

3

直到后来她工作之后,只有晚上才有时间跟我说会儿悄悄话。偶尔有情绪不吐不快的时候,会在微信上给她打长长的一段文字。

如果她隔了很长时间没有回复,就直接给她打电话,会理直气壮打电话过去质问她在忙些什么,就算她的语气里对我满是嫌弃,摆出一副“老子很忙,别烦我”的架势,我也还是会乐此不疲讲个不停。

我有问过她在电话里的口气为什么总那么臭,她说“因为是你打来的啊,太爱你了,连假惺惺的温柔都不想做了。”

我想,之所以跟她做这么长时间的朋友,大概就是因为她让我感到舒服。

我们之间从来不需要彼此秒回,但会随叫随到。

发过去的的消息也不用组织好精简的语言,啰哩啰嗦也不怕有哪句话说错,发完也不会眼巴巴的等着回复。这是信任,也是任何时候都不怕自己被丢下的安全感。我们不会去刻意束缚,也没有当对方的狗皮膏药,各自有彼此的圈子和生活,就这样,在对方看不见的地方熠熠闪光,心里也一直挂念着远方的她。

4

相信很多人在恋爱的时候,占有欲都会无限的扩张,会每天盯着手机,看那个人有没有给自己发来消息,哪怕是一句“嗯,哦”都会觉得等待是值得的,如果超过自己的耐心,就会劈头盖脸去纠缠逼问,其实,“有没有秒回”和“那个人在不在乎你”很多时候和你自己的心态有关。

无论如何你们之间拥有十分亲密的关系,你就应该去相信TA。

何况啊,你也应该有自己的世界,忙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把所有的关注点都落在一个人身上。

你要明白。

最好的关系不是每天都见,每分都聊,而是你发了消息,他看到了自然会回复。

你不会因为他没有回复而胡乱的猜忌,也不会因为没有及时回复而感到抱歉,你们彼此信任,彼此牵挂就够了,我想这就是最好的相处状态了。

 电台情感故事文本篇三:不够时间好好来爱你

如果一个人的初恋沉闷且冗长,不知算不算很奇怪。高三的时候,别人还都忙得昏天黑日,我父母就早早地替我办全了出国手续 ,只等我领到毕业证就可以去到美利坚了。

我们班上有个男生人称大P的特能说,一般播音时间是早自习"体育快递"课间插播"时政要闻"午间休"评书连播"晚自习CLASSICAL MUSIC,可每次考试他总有本事晃晃悠悠蹭到前几名。班主任拿他没办法只好让他在最后一排和我这个"逍遥人"一起"任逍遥"。

那时候大P又黑又瘦面目狰狞读英文像《狮子王》里的土狼背古诗像刚中了举的范进,真的,后来我们逛动物园猴子见了他都吱吱乱跑,他倒来劲了,拍我的头冲猴儿们介绍:"THIS IS MY pet!"我也没含糊,告诉他:"别喊了,看你的二大妈们都被你吓跑了。"--这是后话了。

刚和我一桌的时候,有天晚自习他大唱《我的太阳》我在一旁偷着喝可乐, 唱到高音时他突然转头问了一句"嗓子怎么样",我嘴里含着水差点全喷了,气得我重捶了他好几下。他却跟没事人似的,说我打人的姿势不对所以不够狠。我叫他教我,他到挺认真,还叫我拿他开练。

第二天上学见着我他头一句就是:"十三妹,昨儿你打我那几拳都紫啦。"边说还边捋袖子叫我看。后来我想,这段感情大概就是从这儿开始的吧。 以后大P一直叫我十三妹。我跟大P的交情在相互抵毁和自我吹捧的主题下愈加巩固。他生活在一个聒噪的世界里,总要发出各种各样的声响来引起别人的注 意,好像这样就能证明他自己什么似的。

我习惯了他这样,习惯了看他自己给自己出洋相,习惯了和他一天到晚吵吵闹闹。常常是上课我替他对答案他趴着睡觉 ;吃饭我吃瘦肉他吃肥肉因为他需要"营养";打架他不管输赢我统统拍手称快;自习我背单词他用函数计算我的失忆率为887;放学走在楼道里我们还要大呼小 叫地互相嘲笑一番。 我们像哥们儿似的横行高三年级,要多默契有多默契。

我听过一种说法,每个人都是一段弧,能刚好凑成一个圆圈的两个人是对 ,那时我特别相信这句话。我越来越感到我和大P的本质是一模一样的--简单直接 ,毫无避讳。我自信比谁都了解他,因为他根本就是我自己嘛。有回我对大P说: "我好像在高三呆了一辈子。" 我没理会大P大叫我"天山童姥",我心里有个念头,这念头关乎天长地久。

高三毕了业,大P还是我哥们儿。现在回想起来我们之间其实从来没有牵涉过感情问题,因为我当时觉得好多事没有说出来的必要。我认定了如果我喜欢他那么他肯定也喜欢我,这还用说吗我心里清楚我走了早晚会回来,因为我找到了我那半个圆圈,我以为这就是缘 分任谁也分不开那怕千回百转。 临走时大P说:"别得意,搞不好折腾了几年还是我们俩。"这是我听到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我永远都忘不了。

那年高考,大P进了北大。而我刚到洛杉矶,隔壁的中餐馆就发生爆炸,我家半面墙都没了。我搬家,办了一年休学,给大P发了一封E-MAIL只有三个字"我搬了",没告诉他我新家的电话。新家的邻居有一对聋哑夫妇,家里的菜园是整个街区最好的。他们常送些新鲜蔬菜,我妈烧好了就叫他们过来吃。我从来没见过这么恩爱的一对儿,有时候他们打手语,我看着看着就会想起那一个圆圈来,想起大P,心里一阵痛。

我买了本书,花了一个秋天自己学了手语。就这样我慢慢进入了这个毫无声息的世界。他们听不见,只能用密切的注视来感应对方,那么平和从容,这是不得安生的大 P永远不能理解的世界。我闲来无事,除了陪陪邻居练手语外,就是三天两头地往篮球馆跑替大P收集 NBA球员签名或者邮去本最新的卡通画报,感动得他在E-MAIL上连写了十几个 :p ,还主动坦白正在追女生。

我呆坐在电脑前一个下午,反反复复跟自己说一句话 "别哭别哭这又没什么不好",可到了吃晚饭的时候,我已经流不出眼泪了。爸妈早就习惯了我这副精神恍惚的样子,什么也没问。再往后讲就是春天了。我还是老样子,只是手语有专业水准了,大P在我这个"爱情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已初战告捷。我想,只要他快乐,我就也该快乐,能做他的哥们儿,也不错。纽约交响乐团要来演出,我背着父母替别人剪草坪忙了一个月才攒够门票。我偷偷把小型 录音机带了进去,给大P灌了张LIVE版CLASSICAL MUSIC。大P回E-MAIL却抱怨我只顾听音乐会,第一盘早录完了都不知道,漏了一大段。 我在心里默念着对不起对不起,眼泪又流了出来。 六月份我回北京,大P参加的辩论赛刚好决赛。我不想让他知道我回来,悄悄溜进了会场。

这一年来大P变得人五人六儿了,他总结陈辞时所有人都又笑又鼓掌的,我知道他发挥得很好, 我早就知道。辩论结束,大P他们赢了。下场时我看见一个长得挺清秀的女孩笑着朝大P迎了过去。但那一刻我知道,大P需要的是有人临头给他一盆冷水,这样才不至于得意而忘了形,我知道,但这已不重要。

回美国后我的信箱里有两封是大P的。第一封说他在辩论决赛场上看见一个人跟我简直一模一样,他叫十三妹那人没理他,可见不是了,不过能像成这样,真是奇了。第二封说他现在的女朋友虽好,但总感觉两人之间隔着什么,问我怎么我们俩就可以直来直去呢

我在电脑上打了一封回信,告诉他其实我才是他的那半个圆圈,只是我们再 也没有办法凑成一个圆。 这封信我存着没发。我没有告诉大P我家的电话。我总能很容易地得到球星签名。我背着父母赚钱看演奏,连磁带录完了都不知道。我不想让大P知道我回了北京。

我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放弃了我的半个圆圈。因为,中餐馆爆炸后,我只有靠助听器生活了。

1电台爱情故事文字稿本

2电台稿件情感故事

3电台感人情感故事

4电台情感小短文

5电台情感短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570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