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和亲公主有着怎样的人生?

大唐和亲公主有着怎样的人生?,第1张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鼎盛辉煌的朝代,国力强盛,四海折服,周边各族首领求婚者纷至沓来,因此,唐代也是历史上和亲公主最多的一个朝代。大家悉知的文成公主与吐蕃松赞干布和亲的故事就传为千古美谈,但盛唐时期唐帝国派往异国的众多和亲公主,都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唐朝以亲生女儿与异族通婚是从唐肃宗开始,当时将宁国公主下嫁给了回纥人。

唐肃宗此举实属无奈,因为唐帝国到他执政时,早已江河日下,国力衰落。安史之乱将唐王朝折腾得极度虚弱,不得不向外借兵平叛。回纥作为唐朝的邻国,适时派兵讨伐安禄山等叛军,帮助收复了长安、洛阳、河北等地。

之前回纥要与唐朝建立友好关系,都是让他们的公主嫁给唐朝宗室。一场“安史之乱” 让回纥人自恃对唐朝“有社稷再造之功”,除了索要高额回报外,指明要与唐朝皇帝的亲生女和亲。唐肃宗不敢拒绝,只好册封二女儿为宁国公主,嫁给葛勒可汗为妻。宁国公主到达回纥时,回纥举国欢腾,用他们的话说:“唐天子将真女嫁来,是看得起我们回纥!”

葛勒可汗有色心没福气,宁国公主下嫁到回纥没多久,他就因劳累过度,死了。按照回纥人风俗,宁国公主做为可敦(可汗夫人)是要殉葬的。宁国公主当然不干,据理力争,总之就一句话:你们谁爱殉葬自己殉葬去,姑奶奶我是不干的!当时的回纥人对唐朝还有所忌惮,不敢过分相逼,最终宁国公主选择折中,按回纥礼俗, “剺面大哭”,就是用刀在脸上划出血痕大哭,表示悲伤了一场后就回国了。

当初宁国公主下嫁回纥之时,唐肃宗卖一送一,由荣王的女儿小宁国公主作为陪嫁,按照当时胡人的陋习儿子或弟弟是可以继承父兄的妻妾的。宁国公主一走,就由小宁国公主顶替嫁给了继位的牟羽可汗。

有人评价说,郭子仪出了馊主意,认为唐朝请回纥兵来帮助平叛,是害大于利,那些回纥兵进入中原,趁机烧杀抢掠,比贼寇尤甚。正应了一句话“请神容易送神难”,回纥“使臣”是络绎不绝,轮番到京城旅游观光,唐朝政府得好吃好喝供着,再承担他们的花销。更为过份的是,这些人吃饱喝足还不老实,到处为非做歹,官府也不太敢出面干涉。

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回鹘保义可汗(他将国名改回鹘)又派使者到长安请婚,唐穆宗不敢说不,答应让自己的亲妹妹(唐宪宗之女)永安公主去和亲。永安公主运气不错,正在张罗要远嫁那个老色鬼的时候,保义可汗兴奋过度,一口气没喘匀,二腿一蹬就见了阎王。永安公主连念阿弥陀佛,除了感谢国家以外,把天地神灵都谢了个遍,然后就出家做了道姑。从此,和亲之事跟她再也没有半毛钱关系。

保义可汗的继承者崇德可汗一上台,就迫不及待地派出两千多人的庞大使团前往长安,还是请求和亲。唐穆宗又许下另一个妹妹太和公主。

太和公主出嫁时,由于唐朝政府国库空虚,财政吃紧,长安城已经没有足够的设施和能力接纳、招待前来迎亲的所有回鹘使节团成员,于是有大部分的回鹘使者只能被安置在边境外,唐朝还被迫以强势货币来购买多余的贡品(回鹘以马匹作为贡品要求唐朝以丝绸来交换),以及公主的嫁妆。

据记载,太和公主出嫁的礼仪空前隆重。临行当天,唐穆宗亲自将妹妹送到通化门,而此前文武百官早已接到通知,都恭立在章敬寺前为公主送别,而朝廷出动的仪仗更是前所未有。长安百姓已很久没有见过如此盛大的场面,长安城万人空巷,男女老少都涌出城外观看公主出嫁的盛况。当时著名的诗人像杨巨源、王建等纷纷赋诗送别。其中以王建的诗作最佳,可诗中却满是悲凉:

塞黑云黄欲渡河,

风沙眯眼雪相和。

琵琶泪湿行声小,

断得人肠不在多。

吐蕃是唐、回的共同敌人,为了防备吐蕃搞破坏,回鹘方面出动了两万大军,兵分两路:一路出安西,一路出北庭,以抗拒吐蕃的侵扰,保护公主。而唐朝方面也派三千人马开赴蔚州,防抗吐蕃。途中,回鹘又派了760人带上驼马及车辆,到黄芦泉迎候公主;唐丰州刺史李祐则在卿泉迎接太和公主以及护送她的三千兵士。

此时的回鹘对大唐已经少了之前的敬畏,当和亲队伍一行人平安到达离回鹘牙帐(相当于皇家宫殿)尚有百里之遥的地方时,可汗派出的迎新使者竟然向负责护送的左金吾卫大将军胡证提出,要在路上私底下与公主先见面。胡证当即拒绝了对方的无理要求,使者争辩说,以前唐朝和亲至少有幅画象,而如今的公主却没有,况且之前咸安公主出嫁时曾有过这样的先例。胡证说:我奉大唐天子之命护送公主见可汗,没见到可汗之前,公主万万不可先露面!回鹘使者见胡证义正词严,凛然不可侵犯,只好作罢。

太和公主正式到达牙帐后,崇德可汗以隆重的礼仪迎接公主及护送她的一干人等。当唐朝使臣要回朝复命时,公主在自己帐中大开宴席,为之饯行。公主不忍故乡的使者离去,悲痛万分,哭得像泪人似的,情景很是悲伤。《旧唐书》列传145记载:“证等将归,可敦宴之帐中,留连号啼者竟日”。

崇德可汗同样是无福消受之人,娶了太和公主不到三年就挂了。此时的回鹘先是人祸,国内纷争不断,局势动荡不安。随之又闹起天灾,草原发生疾疫,再遭遇了罕见的雪灾,死去的牛羊马匹不计其数,吐蕃又勾结黠戛斯汗国(今吉尔吉斯境内的部族)趁机入侵。内忧外患又加剧了回鹘的内讧,国家***像走马灯似的不断更换。太和公主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在担惊受怕中熬过了近20年的光阴。

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回鹘出了个叫句录莫贺的吴三桂式人物,引黠戛斯兵攻入回鹘,焚烧可汗牙帐,回鹘诸部四散逃亡。黠戛斯人缴获资财无数,俘获大批回鹘宗亲和贵族,其中就包括太和公主。黠戛斯人原本是匈奴西迁后留下的残余,可他们的首领(历史上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史书只记载其阿热氏)却长着两只乌黑明亮的眼珠,他就自认为是汉朝李陵的后代。太和公主是李唐的公主,于是就认作自家人,好生保护了起来,并于次年(唐武宗会昌元年)派兵护送公主回大唐。

当太和公主在黠戛斯武装的保护下,急匆匆地返回大唐的途中,却被一支铁骑截住了去路。来人是回鹘残余势力中的一部,领头人叫乌介,此时已经自立为可汗。乌介可汗二话不说就杀散黠戛斯人,抢回了太和公主,并以公主为人质,“请”唐朝给予册封,授他可汗印信,进而又提出借粮、借兵甚至借城池,还要唐朝帮其复国等一系不合理的要求。

唐朝早已不是当年的盛唐,自然不可能满足乌介的种种要求。乌介就像小孩子得不到满足就缠住大人不放一样,不断在边境搞事。唐武宗可是整个唐朝唯一带“武”字谥号的人,连神鬼都不放在眼里(历史上 “三武一宗”的灭佛,他就是三武之一),岂容乌介撒野。

会昌三年(843年)正月,河东节度兼招抚回鹘使刘沔奉命派麟州刺史石雄、都知兵马使王逢率沙陀朱邪赤心(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爷爷)三部以及契苾、拓跋等部落共同进击回鹘牙帐,打得回鹘四散奔逃,惊慌失措的乌介被枪刺伤后,只带得数百骑向东北方向逃窜,归附黑车子族,其溃散部众3万多人向唐朝幽州军投降。三年后,乌介可汗在被黠戛斯追击时,为部下所杀。曾经强盛一时的回鹘至此灭亡,唐回两国的百年恩怨,终于了断。太和公主平安地被迎回大唐。

3月25日,太和公主到达长安。唐武宗以盛大的礼仪迎接公主的归来,下令左右神策军出动400人与太常仪仗一起出城迎接。在京的文武百官自宰相以下,全部在章京寺门前列班出迎。历经坎坷的太和公主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阔别了22年的长安,武宗晋封其为定安大长公主。

  安阳公主李安澜在《唐砖》里面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皇长女,是他跟墨家田若兰的孩子。但是唐朝是否有李安澜这个人作为李渊亲封的大唐长公主,安阳公主曾被派往突厥和亲,那历史上安阳公主有没有和亲李世民时期长公主的驸马是谁是突厥的王子吗

  李安澜有没有历史原型

  《唐砖》里的李安澜是墨家巨子田若兰的女儿,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一个孩子。虽然最初李世民并不知道李安澜的存在,李安澜人生的前十几年的岁月,都是孤苦无依的在江湖上漂泊,但她是大唐公主的身份是无法抹去的。李安澜后来回到长安,认祖归宗,虽然她并非嫡出,但是还是被李渊封为大唐的长公主。

  其实唐朝历史上是没有李安澜这个人物的,而且唐太宗李世民的后妃中,也没有记载有谁是墨家之后。虽说李安澜的这层身世是电视剧虚构的,但是安阳长公主在历史上却是有原型可循的,她就是襄城公主。

  唐太宗李世民的皇长女是襄城公主。襄城公主生母是谁无法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历史上的襄城公主并没有派出去跟突厥和亲,因为襄城公主的驸马是大唐宰相萧瑀的长子萧锐。

  李世民的长公主嫁给谁了

  李世民皇长女襄城公主的驸马是萧锐。萧锐承袭了父亲的爵位,被封为宋国公。《新唐书》中记载了襄城公主为人循规蹈矩,娴于礼法,孝顺公婆,婚后为萧锐生育了两儿一女。

  按道理来讲,古代公主出嫁是不能跟着驸马一块儿住在公婆家的,为了彰显公主身份地位的尊贵,皇帝会专门另外给公主在外开府,但是襄城公主却并没有这么做。她说自己既然嫁给了萧锐,就应该将公婆当成是父母一样孝敬。由此可见历史上襄城公主有多么的贤良孝顺了。

唐贞观十四年,也就是距今1369年前的那个冬天,一支隆重的送亲队伍出了长安城。新娘是一位18岁的公主。路很长,故乡越来越远……这位名叫弘化的公主不知等待自己的将是怎样的命运,而她即将远嫁的那个遥远的名叫吐谷浑的国度,又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弘化公主,也叫光化公主,又叫弘化大长公主。为唐宗室淮阳王李道民之女,贞观十三年(639 年)十二月,吐谷浑国王慕容诺曷钵向求婚,次年年初(贞观十四年二月),即以弘化公主嫁给了他。时,李氏赐姓曰武,改封西平大长公主。弘化公主是一位非常美丽的姑娘,自幼受到家庭严格的教养,堪称才貌双全。她的墓志铭中写到:“诞灵帝女,秀奇质于莲波;托体王姬,湛清仪于桂魄。公宫秉训,沐胎教之宸猷;姒幄承规,挺璇闱之睿敏。”她的聪明才智,风度仪表,由此可见一斑。就是这样一位皇宫贵族的姑娘,为了增进汉与吐谷浑两族间的关系和民族间的团结,年仅18岁,就走出重楼叠阁,离开故乡,在其父淮阳王李道明及大将军慕容宝的护送下,远离长安,到建都于青海的吐谷浑国,与国王诺曷钵成婚,过起那“有城郭而不居,随逐水草庐帐为室,以肉酪为粮”的游牧生活。

吐谷浑本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最早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后徙居西北。大约在唐龙朔三年(663 年),徙居凉州(今武威)、灵州(今宁夏同心),为唐藩100 余年,至贞元后,其封嗣才绝。唐王朝建立不久,横亘在西域路上的吐谷浑联合西突厥,控制西域各小国,经常侵扰唐的边境,袭击来往商人,阻绝中原与西北边疆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也阻碍了中国和中东、欧州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丝绸之路不能畅通。唐太宗李世民一方面派大将、侯君集等大举兵戎,用武力攻击吐谷浑,迫使其投降;一方面采取和亲政策,团结吐谷浑。

据史书记载,弘化公主不仅聪明贤惠,而且具有超人的胆略。弘化公主入嫁吐谷浑后,吐谷浑和的关系进一步密切了,而这却引起了吐谷浑国内不少大臣的不满。有一年,吐谷浑丞相宣王和他的两个弟弟密谋在祭山活动中,劫持诺曷钵和弘化公主投奔吐蕃。

弘化公主得知这个消息后并没有惊慌,她飞身上马,和诺曷钵一起带着少量亲兵,连夜向鄯城(西宁)奔去,并在鄯州刺史杜凤举的帮助下一举粉碎了宣王的阴谋,吐谷浑国内很快就安定了下来。

弘化公主入吐谷浑,是唐将公主嫁于外藩的开端,是中华民族团结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使当时唐与吐谷浑的关系得到了改善,而且直接促进了唐与吐蕃的友好往来。贞观十五年(641 年),即弘化公主和亲的第二年,唐太宗又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王松赞干布,加强了唐与吐蕃的关系。唐太宗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至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吐谷浑每年派使者向唐王进贡,唐朝以礼相待。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高宗李治继位,封诺曷钵为驸马都尉。次年,诺曷钵遣使向朝廷敬献骏马。

贤达、善良的弘化公主作为使者,来往于唐与吐谷浑之间,促进了唐与吐谷浑人民的友好往来。她不仅完成了自己的光荣使命,而且鼓励自己的儿子与唐王朝公主联姻,结成世代的亲戚关系。高宗以礼相待,又以宗室女金城县主(会稽郡王李道恩第三女)赐嫁诺曷钵长子苏度摸末,以金明县主赐嫁诺曷钵次子闼卢摸末。武则天时,改封弘化公主为西平大长公主。

公元649年,李世民驾崩,听到这个消息后,诺曷钵和弘化公主伤心欲绝,他们在吐谷浑遥祭李世民。

即位后,诺曷钵立刻派出使团赶往长安表示祝贺,并献上了很多骏马。唐高宗见使团献上的骏马高大威猛,就询问这些马的来历,使臣们答道:“这就是名传四海的‘青海骢’。”唐高宗深感这些骏马的珍贵,就对使臣说:“良马人人都喜欢,可我不能夺人之爱,你们还是把这些马赶回去吧,回去后告诉你们的可汗,他的心意我领了。”听了这话后,诺曷钵十分感动,他决定有机会一定要面见这位仁君。

公元625年,诺曷钵终于了却心愿。这一年,唐高宗批准诺曷钵和弘化公主回长安省亲。省亲过程中,唐高宗给了诺曷钵很高的礼遇。弘化公主请求入朝省亲,唐高宗派左骁卫将军鲜于匡济前往迎接。11月,弘化公主和诺曷钵到达长安,朝见了高宗。弘化公主是外嫁的十几位公主中唯一回过长安的公主。高宗加封诺曷钵为青海国王。

随着吐蕃族的进一步强盛,吐蕃逐渐向甘青地区扩张,引起了吐谷浑与吐蕃的不和,时有战事发生。

公元663年,吐谷浑部受吐蕃攻击,大败,吐谷浑国土全部被吐蕃占据。诺曷钵和弘化公主率残部几千帐奔凉州南山居住,并遣使向唐朝求救。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唐朝派大将带兵攻击吐蕃军,打算护送诺曷钵回归故国。可是,被吐蕃军大败于大非川(今青海海南州切吉乡旷原),唐军几乎全军覆没,吐谷浑复国的希望破灭。

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唐朝将被封为驸马都尉的吐谷浑国王诺曷钵迁到鄯州(今青海乐都)大通河之南,诺曷钵惧怕吐蕃,“不安其居”,唐高宗又将其徙于灵州境内。在太阳山下一地(在今同心县韦州镇)设安乐州,辖境为今宁夏河东中宁、同心、盐池三县部分地区,属灵州都督府,安置吐谷浑族,并以诺曷钵任刺史,由其自治管理。安乐州寓意“欲其安而且乐也”,为让吐谷浑部族和弘化公主在这里。后来,唐朝又在此置长乐州。弘化公主随其夫诺曷钵“始徙其部众于灵州之地”,开始了在韦州这一带的生活。

弘化公主在吐谷浑生活了58年,死后迁葬于凉州南阳晖谷之山岗,即今武威市南营乡青嘴湾,其他吐谷浑王室成员死后,也都迁葬于此。弘化公主于公元698年去世,享年76岁。清年间,甘肃武威市凉州区的一个农民无意间发掘了一座古墓,古墓中陪葬了大量金银器。四年(1915年)又有人在这座墓里发现了墓志铭,才确认古墓的主人就是弘化公主。往事成千古。显赫一时的历代王朝均已灰飞烟灭,但这里的青山绿水,将永远环抱着这位长眠在凉州土地上的美丽姑娘。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松赞干布即位为吐蕃(藏族的祖先)赞普(国王),年仅十三岁,并依靠论科耳,尚囊等辅臣,讨伐叛乱,统一吐蕃。当唐帝国称霸中原时,松赞干布也已称雄雪域高原,完成了对一些小国的兼并,定都逻娑(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并积极谋求与唐朝建立密切关系。从公元634年始,他两次派能言善辩,聪明机智的大相禄东赞出使长安, 向唐皇求亲。公元641元,唐太宗终于同意了松赞干布和亲的请求,答应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于是文成公主在唐蕃专使及为侍从的陪同下,踏上了漫漫的唐蕃古道。有关禄东赞出使长安的传说,以及他运用聪明才智,勘破了唐皇设的一道道难题,终于为松赞干布娶回了美丽善良的文成公主的故事,在藏族民间故事中有许多记载。

写的是赞普松赞干布掌握吐蕃政权以后,派大臣噶尔东赞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出了五个难题,对各国前来求婚的使节进行考试,谁能智胜,公主便嫁给该国君王。

第一道题是用丝线穿九曲璁玉。其他国家使臣都穿不过去,噶尔东赞用丝线缚住蚂蚁的腰,放在珠的孔口,慢慢吹气,让它爬过去,线也就穿成了。

第二次比试是令各国的使者各领一百只羊,一百坛酒;要将羊杀了,剥皮、吃光肉,揉好皮、喝完酒。其他使节有的肉没吃完便醉倒了,有的皮没揉好便累倒。只有噶尔东赞令随从们慢慢地小碗喝酒,边吃边喝边揉皮子,最后完成皇帝交给的“任务”。

第三次,唐皇又命令使臣认出一百匹母马和一百匹马驹各自的母子关系。噶尔东赞令小马驹单独关上一夜,只给草料不给水喝。第二天,放到母马那里去,小马驹都各自认自己的母亲吸奶去了。这样,吐蕃使臣又胜。

唐皇又命拿出一百根头、尾一般粗的木棒,令使臣认出头梢。噶尔东赞将木棒推进水里,头重尾轻,重的沉下,轻的浮在上面,认得一清二楚。

最后,唐太宗将文成公主杂在三百位打扮得一模一样的美女里面,令使臣们找认,认出者公主可随之而去。噶尔东赞先找服侍过文成公主的老大娘打听公主的模样和特征,得知公主眉心有一颗朱砂红痣。吐蕃大臣又照汉族老大娘的指点,终于认出公主。

于是,唐太宗便把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并陪了许多礼品嫁妆,让公主带到吐蕃去。

吐蕃,乃藏族的祖先,是一个以游牧为主兼事农耕的民族,生活在我国青藏高原一带地方,素以性格剽悍勇敢善战著称。强雄的男子称之为“赞”,成年的丈夫称之为“普”,部落首领称之为“赞普”。赞普之妻称为“末蒙”。民族性格中尚武精神特别突出,崇敬战斗英雄和阵亡将士。某户人家若祖孙几辈均有阵亡纪录者,则列为甲等门户,以褒扬其勇武。若有在战斗中怯懦退缩之徒,则强迫在他的帽子上缀一条狐尾,讥笑他像狐狸一样胆小,以示惩罚,视为懦夫。隋唐以前,族内派系甚多,部落间时分时合,兼并战争不断,和中原各族往来甚少。隋唐之后,统一之势渐明,与中原各族的交往也比较密切。

隋唐之际,即公元七世纪前期,吐蕃族出现了一位杰出领袖名叫弃宗弄赞,西藏的佛教史则称之为松赞干布,后来的历史文献均用此名。他年纪很轻就当了赞普,性格骁勇,足智多谋,勇敢善战,带领他的部下,用武力征服青藏高原的许多部落,连实力与之相等的羊同国(有大小二羊同国)也俯首归顺,其余较小的部落无不影从,建立起强大的奴隶制政权,成为青藏高原各部落的霸主,以逻些(今拉萨)为首都。那时内地正是唐太宗贞观时期,声威远震,万国朝宗。而松赞干布又素慕唐朝的文化,景仰唐朝的文明,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派遣首批使者来到长安,唐朝亦遣冯德遐回访吐蕃,成为汉藏民族友好关系的开端。此后,松赞干布多次遣使来长安朝贡,欲效吐谷浑及突厥之先例,娶唐朝公主为妻,唐太宗没有允许。使者回到吐蕃谎称:“初到长安,唐朝十分优待,允许通婚。正好碰上吐谷浑国王入朝,在唐太宗面前离间我们的关系,遂罢通婚之议。”松赞干布闻之甚怒,与羊同等部落连合出兵,攻击吐谷浑。吐谷浑招架不住逃至青海。吐蕃攻击党项及白兰两个部落之后,屯兵20万于松州(今四川松潘县)之西,遣使送金银币帛至长安,声称是娶公主的聘礼。由使者传话威胁说:“若大国不嫁公主,当即进攻内地。”这种以重兵逼嫁,胁迫成婚的无礼要求,自然遭到唐太宗的反对。不久,松赞干布果然率兵进攻了松州。唐太宗当即遣吏部尚书侯君集率兵5万分四路合击,斩首干余级,松赞干布大败,引兵遁逃,遣使谢罪,复求婚约,唐太宗这次才答应通婚的要求。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松赞干布派遣他的大相(职同宰相)禄东赞送上黄金5000两,珠宝数百件到长安聘婚,唐太宗答应将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相传唐太宗在答应之前曾经“五难婚使”。五件难事之一就是要使者认出百匹母马与百匹驹马的母子关系。这意味深长的难题含意婚使心领神会,即汉藏两族通过公主出嫁要建立永久的母子亲情。据说禄东赞运用吐蕃人丰富的牧畜经验,将母马和驹马分别圈起来,并暂时断绝驹马的饮水和草料,过了一两天之后,把母马与驹马同时放出马厩,顿时出现了母觅子,子寻母,母子偎倚一起的动人景象。禄东赞就这样地一一解决了五个难题,唐太宗十分高兴,允许他立即迎娶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对文成公主出嫁西藏之事十分重视,不仅为她准备了很多妆奁,其中包括诗文、经史、农事、医药、天文、历法等书籍,还有谷物、蔬菜、果木种子以及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除此之外,还带去了各种技术工匠和一支宫廷乐队。当时唐朝盛行佛教,文成公主是一虔诚佛教信仰者,所以还带去了一尊佛像。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派江夏王礼部尚书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率领侍从和卫队从拉萨前往柏海(今青海的鄂陵湖和札陵湖区域)等待,然后再到河源(今青海兴海县一带)迎接。松赞干布拜见李道宗,恭谨地奉行子侄之礼,不断叹服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之间均表现出一种愧沮之色。与公主回到拉萨之后,举行了盛大婚礼。松赞干布对自己能娶文成公主为妻十分高兴,他说:“我的父祖辈没有一个人能和上国通婚,我能娶大唐公主为妻,深感荣幸,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在公主到达西藏之后,命人仿照唐朝建筑模式修造一座宫殿式的建筑给她住,真可谓是“金屋藏娇”。

文成公主入藏之后,把唐朝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了西藏,和松赞干布同心协力发展吐蕃的经济和文化。当时藏族没有文字,记事用绳子打结或以木刻划记号来表示。在文成公主的主张下,松赞干布派人进行专门研究,创造了30个藏文字母和拼音造句文法,结束了藏人无文字的历史,从此汉文书籍可以译成藏文,对藏族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西藏过去无完整的历法,以麦收的季节(约为夏历三月)作为一年的开始。文成公主入藏后推行夏历制,大大便利了藏族历史文化的纪年和著录。文成公主带去的宫廷乐队,丰富和繁荣了藏族的民间音乐、提高了藏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她带去的许多工匠使藏人深得其利,从此藏民掌握了汉族的先进工艺技术,推广了汉族的农业生产工具,大大发展了藏族的农业生产力。文成公主带去的各种植物种子,也在西藏土地上生根、开花、结实,改变了藏民的食品结构,丰富了藏民的食物品种。文成公主信佛,松赞干布在她的影响下,大力提倡佛教,还特地在拉萨修了大昭寺,这对西藏人的精神生活影响之大,的确难以估量。在文成公主的倡导下,松赞干布不断派人到长安留学,学习汉族优秀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还聘请汉人到西藏掌握文书,传授知识。此后唐朝又不断送去蚕种,帮助发展养蚕事业。送去酒曲,派人帮助发展酿酒事业。还有碾磨、造纸、造墨等等,也派专人传授。文成公主本人还亲自传授了刺绣、纺织的技术。松赞干布本人对文成公主可以说是言听计从。在她入藏之前,藏人喜欢用一种矿物赭石的色彩涂面,公主讨厌这种化妆品,使人面目可憎,松赞干布马上下令全国禁止使用赭石涂面。公主喜穿汉族轻质的纨绮服装,松赞干布也就脱掉传统的藏民皮褥毡裘,身着丝绸服饰,真是做到了妇唱夫随啊!

文成公主入藏,对加强汉族和藏族的往来,发展藏族的经济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藏族人民至今在布达拉宫里还安置了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塑像,还保留了二人结婚时的洞房遗址,西藏民间还广泛流传歌颂文成公主的民歌,歌颂她给藏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出生于藏河 (今雅鲁藏布江冲游的雅隆汉谷地区。他统一了藏族地 区,成为藏族赞普,建立了吐警王朝。松赞干布渴慕 唐风,希望能和大唐和亲。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松赞干布遣使入唐 进贡井请婚。唐太宗没答应,派冯德遇前去抚慰。 松赞干布又遣使随冯德遁入朝,“多资金宝,以奉表 求婚”,也未获准。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松赞 干布再遣大相禄东赞至长安,献金5000两,珍玩数百 请婚。唐太宗感其诚意,让宗室女文成公主出嫁吐善。 次年旧元 64年)初,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李道 宗和吐蕾迎亲专使禄东赞的陪伴下,出长安去逻些完 婚。 据《吐蕾王朝世袭明鉴》等书记载,文成公主出 嫁队伍非常庞大,唐太宗绪的嫁妆非常丰厚。有“释 迎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 物”,又有很多烹技食物,各类饮料,各种花纹图案 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用以分别善与恶的明鉴, 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治 404种病的医方 100种,医 学论著 4种,诊断法 5种,医疗器械6种。还带了大量 谷物和芜警种子等入藏。松赞于布于河源迎亲,对唐 行子婿之礼,还专建宫室供文成公主居住。文成公主 还带去了各种工匠,这一队伍成为传播中原先进的农 业、手工业、文化科学技术的使者。 文成公主在吐善生活了近40年,一直备受礼遇并深 得吐善人民爱戴,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文成公主病故

正一品长公主只需对皇帝、皇后、太妃以上行万福礼,对其他行颔首。

正三品以上长公主对四夫人以上行万福,其下颔首。

其余长公主对嫔位以上行万福, 其下行颔首。

长公主间低位向高位行万福礼,对平位和低位行颔首礼。

人物生平

襄城公主 (?-651年),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长女,下嫁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萧r的儿子萧锐。

公主个性孝顺友爱,行为符合礼法,太宗屡次下诏给其他公主要以长姐襄城公主为榜样。依例,公主嫁后不能住在夫家,而要新建公主府,襄城公主却推辞:“儿媳对待公婆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早晚侍奉在身边,如果不住一起,那么晨昏定省的礼节就会缺失。”于是,只是整修了一下开化坊的萧r府,门列双戟以符合公主府的标准。永徽二年(651年),襄城公主在恒州去世,唐高宗命所有命妇都在朝堂上哀悼,又派工部侍郎丘行淹专门去吊祭,并赐陪葬昭陵。灵柩经过长安故城之西,唐高宗登楼送葬,望灵大哭,襄城公主和萧锐合葬。

家庭成员

父亲:唐太宗李世民

丈夫:萧锐

儿子:萧守规,妻柳氏,子萧晖、萧晓、萧、萧y、萧;萧守道,一女萧氏嫁阎立本之孙阎仲连

女儿:萧氏,适柳元宏

太宗公主

汝南公主,母不明,早亡。

南平公主,母不明,先嫁王敬直,王敬直获罪流放岭南,改嫁刘玄意,陪葬昭陵。

遂安公主,母不明,下嫁窦逵。逵死,又嫁王大礼,陪葬昭陵。

长乐公主,名丽质,母长孙皇后,下嫁长孙冲,贞观十七年薨,陪葬昭陵。

豫章公主,母下嫔,长孙皇后养,下嫁唐义识,陪葬昭陵。

巴陵公主,母不明,下嫁柴令武,因“房遗爱谋反案”,永徽四年赐死,显庆中追赠比景(北景)公主,立庙于墓。

普安公主,母不明,下嫁史仁表,陪葬昭陵。

东阳公主,母不明,下嫁高履行。

临川公主,母韦贵妃,下嫁周道务,永淳元年薨,陪葬昭陵。

清河公主李敬,字德贤,母不明,下嫁程怀亮,薨麟德元年,陪葬昭陵。

兰陵公主李淑,字丽贞,母不明,下嫁窦怀,根据碑文,卒年不晚于显庆四年;墓志为第十九女,与新唐书不符,陪葬昭陵。

晋安公主,母不明,下嫁韦思安,又嫁杨仁辂,陪葬昭陵。

安康公主,母不明,下嫁独孤谋,陪葬昭陵。

新兴公主,母不明,下嫁长孙曦,陪葬昭陵。

城阳公主,母长孙皇后,下嫁杜荷,坐太子承乾事诛,又嫁薛,咸亨二年薨,陪葬昭陵。

高阳公主,母不明,下嫁房遗爱,因“房遗爱谋反案”,永徽四年赐死,显庆中追赠合浦公主;

金山公主,母不明,早亡。

晋阳公主,字明达,母长孙皇后,早亡;

常山公主,母不明,未及下嫁,薨显庆时。

新城公主,母长孙皇后,初封衡山公主,下嫁长孙诠,长孙诠显庆四年获罪流放`州,改嫁韦正矩,龙朔三年暴亡,陪葬昭陵。

相关史料 新唐书 卷八十三 列传第八

襄城公主,下嫁萧锐。性孝睦,动循矩法,帝敕诸公主视为师式。有司告营别第,辞曰:「妇事舅姑如父母,异宫则定省阙。」止葺故第,门列双戟而已。锐卒,更嫁姜简。永徽二年薨,高宗举哀于命妇朝堂,遣工部侍郎丘行淹驰驿吊祭,陪葬昭陵。丧次故城,帝登楼望哭以送柩。

新唐书 卷一百一 列传第二十六

子锐, 尚襄城公主 ,为太常少卿。

旧唐书 卷六十三 列传第十三

子锐嗣, 尚太宗女襄城公主 ,历太常卿、汾州刺史。公主雅有礼度,太宗每令诸公主,凡厥所为,皆视其楷则。又令所司别为营第, 公主辞曰:「妇人事舅姑如事父母,若居处不同,则定省多阙。」再三固让,乃止,令于旧宅而改创焉 。永徽初,公主薨,诏葬昭陵。

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九十九

癸酉,特进宋公萧r卒,太常议谥曰“德”,尚书议谥曰“肃”。上曰:“谥者,行之迹,当得其实,可谥曰贞褊公。”子锐嗣, 尚上女襄城公主 。 上欲为之营第,公主固辞,曰:“妇事舅姑,当朝夕侍侧,若居别第,所阙多矣 。”上乃命即r第而营之。

太平御览

又曰:萧子锐,尚太宗襄城公主。公主雅有礼度,太宗每令诸公主,凡厥所为,皆视其楷则。又令所司别为营第,公主辞曰:“妇人事舅姑如事父母,若居处不同,则定省多阙。”再三固让,乃止。

唐会要卷六

太宗长女襄城公主。 出降中书令萧r子锐。公主雅有礼度。太宗每令诸公主。凡厥所为。皆视其楷则。又令所司别为营第。公主辞曰。妇事舅姑。如事父母。若居处不同。则定省多阙。再三固让。乃止。令于旧宅而改创焉。即荐福寺是也。

册府元龟 卷四十七

高宗永徽二年,襄成长公主薨於常州(公主,太宗长女,州刺史萧说)。将陪葬昭陵,涂次故城之西。帝登城,见柩车而哭。仍令黄门侍郎宇文节涂中吊诸子焉。

文献通考 卷二百五十八 帝系考九

襄城公主初萧铙,再姜简(主性孝睦,动循矩法,帝敕诸公主视为法。有司告营别第,辞曰:“妇事舅姑,如事父母,异宫则定省阙。”止葺故第,门列双戟而己)

醴泉笔录

宋次道集《颜鲁公文》十五卷,诗方十八首,多是湖州宴会联句书,公必在其间。又有大言小言、乐语滑语、谗语醉语。又和政公主碑,肃宗女,代宗母妹。潼关失守,辍夫柳浑乘以济孀妹。首云平阳与娘子之军于司竹,襄城行匹庶之礼于宋公,常纟匡复之师于武后,皆前代所未有也。

类边长安志 大荐福寺

在开化坊寺院半以东,隋炀帝在藩旧宅,武德中赐尚书左仆射萧r而为园。后r子锐尚襄城公主,诏别营主第,主辞以姑妇异居有乖礼,则因固陈请乃取园地充主第。又辞公主り不欲异门,乃并施r之院门。襄城薨后,官市为英主宅。文明元年,高宗崩后百日,立为大献福寺,度僧二百人以实之。天授元年,改为荐福寺。中宗即位大加营饰,自神龙以后翻译佛经并于此寺。寺东院有放生池,周二百余步传云即汉代洚池陂也。南至浮图。院门北开正与寺门隔街相对,景龙中官人率钱所立。

萧守规墓志铭

君讳守规,字宪,兰陵人也。其先出自黄帝、高辛氏之苗裔。齐梁以降,累叶重华,或衣冠盛于江左,人物称于关阙。曾祖岿,梁孝明皇帝。祖r,梁新安王,隋内史,皇朝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太保、宋国公、食亳州、六百户、赠司空,图画云阁,陪葬昭陵。父锐,驸马都尉、太常卿、益州长史、歧州刺史,袭宋国公,尚文武圣皇帝女襄城公主。

分辉若木,派润天潢。公积庆王侯,延华戚属。孝友夷雅,得之自然。礼乐诗书,于是乎在。起家以崇文馆学生擢第,授曹王府功曹参军。转益州唐隆县令。累迁苏、曹、简三州司马,加朝散大夫。公道存朝市,迹混污隆。州县未足为劳,轩冕曾何屑意。不空之咏,虽播誉于海沂;盈怀之歌,奄归魂于岱岳。辅仁莫验,天道如何。

以长寿二年正月一日终于位。夫人河东柳氏,蒲州使君则之孙、都水使者子产之女也。左氏和鸣之地,五代其昌;诗人同穴之仪,双魂永s。以景云二年八月廿四日,合葬于洛州河南县河阴乡邙山之北原,礼也。

嗣子、苏州功曹晖等,至性纯深,哀毁过礼。群鸟衔块,方成李氏之坟;驷马知铭,即是滕公之室。其铭曰:

源系灵长,爰自帝王。积善余庆,福流于梁。

盛德不已,挺生才子。诗书礼乐,尽在是已。

明经太学,作赋梁园。武城嗟屈,邦国谣恩。

昔闻天道,辅德为务。哲人云亡,彼苍何故。

洛都之北,邙山之阳。泉台不曙,松柏苍苍。兰有秀兮蘅有芳,德不朽兮声弥扬。

次子晓,扬州参军;次子(白作日),常州参军;次子y,郧州参军;次子,汉州参军。

虽然在我国的唐朝时期是非常的繁华,社会风气也开放,思想驳杂自由,但是在这样的一个大唐盛世面前,大唐依然有公主和其它国家和亲,这些公主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在唐朝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就有二十位公主和十个不同民族进行和亲。那么在这些和亲的公主中,有多少位真公主呢?而真公主分为了两类。

第一就是皇帝的女儿。可以说在我国的历史上能够当之无愧为公主的就是皇帝的亲生女儿,这二十位的和亲公主中,有三位和亲的公主就是属于皇帝的女儿,分别是新兴公主、宁国公主和咸安公主。这其中的新兴公主并未成行,因为新兴公主是太宗幼女,唐太宗对其非常的喜爱,所以要求求婚者薛延陀真珠可汗备重礼迎娶。由于薛延陀并没有按照唐太宗的要求来,所以就取消了婚约。这些公主因为肩负维护两国和平的愿望,所以远嫁他乡,在他国过上孤苦伶仃的生活。

第二就是皇妹。其实也是皇帝的女儿,但是却是先皇的女儿,也就是现任皇帝的妹妹。即使是成为了皇妹,也免不了被和亲的命运。在唐朝有三位和亲公主就是属于这样的情况,分别是永安长公主,太和长公主和安化长公主。其中永安长公主如约嫁出去,虽然被选做为和亲的公主,但是由于永安公主嫁娶的对象保义可汗去世,因此就没有和亲成功。

即使公主拥有尊贵的身份,结果在古代还是成为了政治利益的工具,由此可见古代的女子地位确实低下,公主且尚且如此,那些平民女子的命运也就可见一斑了。在历史上,和亲公主能真正的幸福生活的是少之又少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8357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9
下一篇2023-07-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