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
这首诗大家都知道,是一位少年人对年长人的对白。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大概就是生不逢时吧?遇见了耀眼的人,从此对方便住进了自己的心底,但是两个人年龄的差距却是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忘年恋”在许多人看来是很荒唐的一件事,外界异样的眼光和风言风语,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得人喘不过气。
上小学的李玉成第一次接触了二人转,当时的马玉琴已经是附近有名的二人转演员。有一次来到李玉成的村子表演,从此他年幼的心中便埋下了一粒种子。为了经常看到马玉琴,他一有空就去看她的演出。
当时父母只觉得孩子对二人转感兴趣,相差多岁的两个人怎么看都不是一个世界的,所以也没有人把这两位联系到一起。农村的孩子早当家,父母开始给李玉成说亲了,但不论什么样的漂亮姑娘,他都一口回绝,说不想结婚。父母只当孩子太小,想着过几年再说亲也不迟。
这一拖就拖到了李玉成终于长大成人,有机会站到马玉琴的身边,可是当时的她已经年龄很大了。
他加入了草台戏班,跟着她一起学习二人转,两个人经常一起演戏。李玉成虽然年龄小,但对她无微不至,年少时的仰慕在朝夕相处中变了味,逐渐变成了爱情。他并没有因为年龄差就望而却步,反而积极追求。
天冷的时候,李玉成会提醒马玉琴多穿衣服,有一次两个人一起外出,前面有一条小河,他在大冬天的时候直接脱掉了鞋子,把她背了过去。这样的细心与体贴怕是连年轻人热恋的时候都做不到吧?马玉琴也并不是木头,他是怎么对待自己的,怎么能不清楚呢?
就这样,郎有情妾有意,两个人水到渠成在一起了。结果可想而知了,当两个人的关系曝光之后,草台戏班、周遭村民、家人们都是一片愕然,大家怎么也没有想到,可以做母子的两个人却成了情侣,甚至还有人骂马玉琴“吃嫩草”。
李玉成的父母更是不同意,要是大几岁还可以接受,大那么多岁谁受得了?他们丢不起这个人,真同意这两个人在一起了,不仅会害了儿子,自家在村子里也别想待了。但是李玉成十分坚决,他不顾父亲的反对,宁愿和家里人断绝关系,也要娶自己心爱的女人。
他如愿以偿娶了已经是老太太的马玉琴。两个人婚后的感情十分甜蜜,他会照顾她的年龄,为她洗脚、梳头、穿衣服,两个人上街散步的时候,他也是紧紧牵着她的手。对于左邻右舍的冷嘲热讽,和马玉琴儿子的冷眼相待,李玉成就当是没有看见。
李玉成为这段感情付出了很多,而马玉琴为了让自己看上去更加年轻,甚至还去做了美容手术。她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先离开这个人世,所以在活着的时候,想给李玉成留下最美的印象,能陪他一天是一天。已经结婚二十多年的二人,现状如何呢?
即便已经在一起几十年,两个人的感情依然甜蜜如初,老太太高龄,身体依然硬朗。而李玉成也渐渐老去,但是他不后悔把自己的青春给了马玉琴。
如果不考虑世俗和伦理的话,这段爱情还是非常忠贞、让人感动的。但是现实毕竟是现实,李玉成的母亲因为儿子的做法郁郁而终,这也是做儿子的失败之处。那么相爱的两个人,如果生在同一个年代就好了。
朝鲜族对婚事非常慎重,仪式也比较隆重。同宗不许通婚,表亲不许结婚,这是普遍戒律。过去婚姻全由父母作主,媒人在男女两家之间传递信息。女方家同意,男方家便将儿子的出生年月日送给女方家,称为“送四柱”。女方家将男方的“四柱”与女儿的“四柱”相合,无犯相,认为可以通婚。而由媒人通知男方家,男方家同意后即给女方家送去聘礼,叫“纳彩”。婚姻关系一旦确立,双方都不准毁约,如果婚前一方亡故,另一方要为其服丧,有的男方亡故,女方则为寡妇而不许再嫁。在盟内有些朝鲜族人家还有早婚的习俗,男十一、二岁或十三、四岁,女十六、七或十七、八岁即结婚。1949年以后,由于贯彻《婚姻法》,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父母包办、早婚现象已不多见,但婚礼仪式仍然比较隆重,与其他民族有所不同。仪式有新郎婚礼和新娘婚礼。
新郎婚礼,是新郎迎亲时在新娘家举行的仪式。传统仪式中有奠雁礼、互拜礼、房合礼、席宴礼等。每一项礼仪,都有其久远的传统。如奠雁礼,是新郎迎亲时带去一个木刻彩画的模雁,放在门外的一张桌子上,新娘穿戴新妆端坐屋内,新郎跪拜模雁,象征新婚夫妇像鸿雁一样比翼双飞,相亲相爱,永不分离。奠雁礼后,新郎新娘一里一外(屋里屋外),相互跪拜,然后交换酒杯,互相敬酒。互拜礼后,进行房合礼,新郎进屋与新娘单独相见、亲近并互相问候。席宴礼,是新郎接受婚席,席上摆满糕点、糖果、肉、蛋等食品,由伴郎和邻里青年相陪进食。席宴将结束时给新郎上饭,碗饭内埋一个去皮的鸡蛋,但新郎只能吃一半,另一半在退席后留给新娘吃,意为夫妻恩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新郎婚礼后,新郎在新娘家先共住一段时间(3~7天),后择吉日返回男方家。女到男方家,公婆出来跳舞,以表示热烈欢迎新娘的到来。
新娘婚礼,只有婚席和舅姑礼。新娘到达第一天举办新婚席,席上有一只煮熟的公鸡,嘴叼一个红辣椒,象征子孙兴旺。新娘宴席要比新郎宴席丰盛。舅姑礼,是新娘到来的第二天早晨举行,实际是新娘将早已备好的礼品献上叩见公婆及亲戚之礼。婚宴后便开始娱乐,至深 夜散去。第三日新郎陪新娘回门。此外还有“初行”、“亲宴”、“姻亲相面”等婚后礼节。
一、结婚当天习俗;
1、 结婚当天,新郎 要和童男童女一起出发去迎娶新娘,婚车去时人员是单数,回来则是双数。
2、 新郎到新娘家之后要敲头门,然后向新娘的父母鞠躬改口并佩戴胸花。
3、之后就要敲新娘的门,迎娶新娘,进去之后要向新娘告白并献手捧花。之后两人互戴胸花。
4、新人要在新娘娘家吃喜面,然后和新娘家的亲朋好友拍照留念。
5、 新人返回新房,新人下车后要燃放鞭炮。
6、 新娘向男方父母鞠躬改口并佩戴胸花。
7、 进入新房后,新郎新娘要喝红糖水,意味婚后生活甜甜蜜蜜,新娘要做喜床。但是,有身孕的人不能进婚房。
8、 之后就要去酒店,新人要向亲朋好友献花。新娘家人要在12点之前离开酒店,离开时,新郎的父母要送四彩礼。
扩展资料
传统
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雅称“相亲”。
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
古时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现代不同了,男女双方可以直接见面、谈话。双方都有机会对对方有一个初步了解。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
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
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
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妇方父母通过察看男家并与男方父母交谈,如果对婚事认可,就将香茶喝尽,男方父母立即以“亲家”相称,并盛情款待客人。否则,女方父母应起身告辞,男方不要勉强留客。
-结婚风俗
《中国婚礼--好事成双季》节目中,一位汉族小伙领证后补给爱人求婚仪式,引起了观众们的热议。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
首先,从情感角度来看,这个节目展示了一对年轻人在领证后,新郎为新娘补办了一个特殊的求婚仪式,让她感受到了满满的爱意。这种举动,体现了新郎对新娘的尊重和珍视,也为他们的婚姻生活增添了浪漫色彩。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希望在婚礼当天感受到这样的浪漫时刻,然而,在特殊情况下,如节目中的这种情况,新郎通过自己的行动弥补了这一遗憾,让新娘感受到了爱的温暖。
其次,从社会角度来看,这个节目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传统求婚仪式的讨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求婚仪式是婚姻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双方家庭对新人的祝福和承诺。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摒弃传统的求婚仪式,追求更加个性化、自由的婚礼。在这个节目中,新郎的举动也反映出这一趋势。
从这个节目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现代社会中的年轻人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和自由。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表达爱情,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求婚仪式。在这种背景下,新郎为新娘补办求婚仪式,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挑战和创新。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人们对婚礼的期待,也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此外,从心理角度来看,这个节目也展示了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不完美时,如何去应对和调整。对于新郎和新娘来说,虽然在领证后才补办求婚仪式,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感到遗憾,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这个特殊的时刻。这种积极的心态,对他们的婚姻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观众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中国婚礼--好事成双季》节目中的这个汉族小伙在领证后补给爱人求婚仪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积极的影响。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需要理解和尊重不同个体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个节目让我们看到,在面对婚姻生活中的不完美时,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和创造美好。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年轻人对传统求婚仪式的忽视。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和习俗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摒弃传统的价值观和仪式。
在婚姻中,求婚仪式是一种美好的象征,它代表着彼此的承诺和信任。尽管在现代社会中,求婚仪式可能不再是婚礼的必备环节,但它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创造出独特的求婚仪式,以表达对爱人的爱意。
因此,我们在追求个性化和自由的同时,也应该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这不仅是为了维护传统的价值,更是为了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多样和包容。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婚礼,让爱情变得更加美好。
综上所述,《中国婚礼--好事成双季》节目中的这个汉族小伙在领证后补给爱人求婚仪式,是现代社会中一种特殊的现象,它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婚姻生活中的不完美时,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对个性化的追求。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和习俗的价值不容忽视,我们需要在尊重和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追求个性化和自由。
您好,门头沟特色求婚仪式有很多,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求婚桥”。这种求婚仪式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男子会把自己的情意放在一座桥上,等待女子的回应。如今,求婚桥仍然是门头沟最受欢迎的求婚仪式之一。男子会在桥上摆放花篮,放上礼物,然后跪下来向女子求婚。
另一种求婚仪式是“求婚灯笼”。这种求婚仪式也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男子会在夜晚把灯笼悬挂在桥上,以示对女子的爱意。如今,求婚灯笼仍然是门头沟最受欢迎的求婚仪式之一。男子会在桥上悬挂灯笼,然后跪下来向女子求婚。
最后,还有一种求婚仪式叫做“求婚湖”。这种求婚仪式是男子在湖中放置一只小船,把礼物放在船上,然后跪在船边向女子求婚。这种求婚仪式也受到了门头沟人民的欢迎,因为它比较浪漫,可以让求婚者表达自己的爱意。
我当过两次伴郎。
我有过两次当伴郎的经历,但在给朋友当伴郎的时候还没有女朋友,想要知道这样的惊喜,也没有机会。伴郎接住新娘手捧花向伴娘求婚惊呆了周边的宾客,其实这个伴娘就是她相恋多年的女友,她和伴娘都是新郎新娘的好朋友,所以在新娘新郎结婚的时候他们担任了伴娘伴郎的角色。而在新娘抛出手捧花的时候,这个小伙冲上来抢到了生捧花,转身就献给了自己的女朋友,并现场求婚制造了意外的惊喜。
很多年轻小伙或者女孩都有当伴娘伴郎的机会,因为现在的婚礼多数都是4个伴娘4个伴郎。人们不论是上学还是工作,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好朋友结婚的时候,担任伴娘或者伴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记得我当伴郎的时候,就是给宿舍内的铁哥们当伴郎,为了当这个伴郎跨越了几千公里的距离,到了哥们的老家。
虽然多数年轻人都有过当伴郎伴娘的机会,但现在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很多人为了工作,为了学业,已经没有时间去参加别人的婚礼,更没有时间去担任伴娘或者伴郎的角色,于是就催生了收费伴娘或者伴郎。新人在结婚的时候会在网上发布启事,招聘伴娘伴郎,花钱雇佣他们,这样会让自己婚礼更完美,但这些花钱雇来的伴娘伴郎虽然专业却没有太多的人情味。
如果身边有特别要好的朋友在他们举办婚礼的时候尽量去担任伴娘伴郎这个角色,见证他们的爱情,见证他们的婚礼,这是对新娘新郎最好的祝福,比送多少礼金都让人感动。不过在当伴娘伴郎的时候,也要了解一些风俗习惯和风俗,谨记不要在婚礼上闹出笑话。如果和自己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一起当着伴娘伴郎,也可以借助别人的婚礼求婚,这将会是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一、四彩礼都有什么意思
四彩礼:离娘肉一块;大葱4棵;粉条2斤;棉白糖2包。四彩礼是接新娘时新郎到女方家必带的礼物。离娘肉要一刀,带二根肋骨,以示女儿虽然离开娘出嫁了,但仍然和母亲骨肉相连,没离开娘。大葱要带根,意在生活充裕,孩子聪明,牢靠。粉和糖示意婚姻甜蜜长远。四彩礼中,也有在鲤鱼(2--4条)、粉(2把)、酒(2瓶)、糖(2包)、烟(2条)、茶叶(2代)中选四样的,因离娘肉和大葱必带,不算四彩礼。
二、东北结婚迎新娘
1、婚前准备
a、接亲前,女方家需要准备四彩礼,即离娘肉(2根肋条),鱼2条,粉条4把,大葱4棵;
b、接亲人员需要佩戴嘉宾花,新郎新娘胸花、主婚人胸花暂时不戴;
c、接亲车队要备齐,理应为双数,一般为6台、8台、10台。
2、接亲程序
a、敲门迎亲。男方喊爸妈,女方父母可适当为难男方,以示尊贵。
b、介绍迎亲亲属;
c、进屋求婚,迎新娘;
d、互戴胸花,合影留念;
e、新郎新娘齐叫爸妈,新郎给爸点喜烟,新娘为妈拨块喜糖;然后女方父母给改口钱,每人一份,一份一千零一元,象征着千里挑一;最后父母叮嘱、祝福新郎,新郎向他们保证定会善待新娘,双方合影留念。
f、吃面,换踩堂鞋。一碗面条,两个鸡蛋,新娘新郎互喂;由新娘妹妹为新娘换上新鞋,新郎要赏钱给妹妹。
g、 新郎背新娘上喜车,迎亲完毕。
3、新娘入新房
a、新郎父母迎接新娘,新娘改口加爸妈,新郎父母要给改口钱。然后父母向新娘新郎送上祝福,而新娘也保证以后孝敬公婆。
b、 挂钟、装箱。分别由新娘的哥哥或者弟弟完成。完成之后,新郎要赏喜钱。
c、 坐福。准备坐福垫、或者红布一块,放在床中间。
d、 合影留念。
树枝探姻缘和草鞋定终身
——白族婚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居住在剑湖边的白族青年聚会的时间。每年这个时间,姑娘小伙子都会在黄昏时分划着小船到湖心,每艘船相隔20多米,大家在船头高声歌唱,寻找意中人对唱调子。唱到一定时候,小伙子会将预先准备好的烛灯点燃后放到湖面上,任其随风漂荡。烛灯漂到哪个姑娘的船头,如果姑娘把灯浇灭,说明姑娘不愿接受小伙子的追求。如果姑娘高高兴兴地接住烛灯,小伙子就可以把自己的船和姑娘的船靠拢,并跳上姑娘的船,与其对唱“搭桥”调。接着两人可以通过对歌,一唱一答,进一步发展。
在云南兰坪、碧江等地居住的白族支系——那马人,青年男女一般从十六、七岁开始谈情说爱。那马小伙子要是看中了一位姑娘,他就会千方百计探寻姑娘经常走的山路。等姑娘出来时,小伙子就躲在岔道口,摘一把树枝,放在岔道正中,头朝着自己要走的方向。当姑娘走近时,小伙子一边向前走,一边不时向后观察姑娘的行动。
姑娘看到岔道口的树枝和前面的小伙子之后,如果朝树枝的方向走,表示她同意小伙子的求婚。如果不朝树枝所指方向走,说明她不接受小伙子。小伙子在前面看着,对姑娘的态度也就一目了然。
那马人小伙子有没有对象,只要看他们的鞋子,如果他们脚上穿着四鼻子草鞋,说明小伙子已经有意中人了。这四鼻子草鞋,就是姑娘送给小伙子的。那马姑娘从小就学打草鞋,一般送给兄弟姐妹和亲友的都是二鼻子草鞋,只有送给情人的才是四鼻子草鞋。
在大理,白族送订婚礼一定要以六计,比如16、106、266等,据说这时因为白族是六诏(唐朝时大理地区的六个部落)的后裔,祖先每年送给大唐的礼品都是六份,大唐回赠礼品也是六份,所以定亲往来礼品也必须是带“六”的。
在洱海东边居住的白族,婚礼保留有较多的古老风俗。结婚这天,新郎带着接亲队伍到女家接新娘,当走到新娘家门口时,新郎会摸出三个蜡丸,一个接一个地向新娘家门口的石墩上砸去,发出三声巨大的炮响。原来这是他们自制土炸弹。炸弹的硝烟未散,小伙子端着装有香烟、酒、茶、糖的大茶盘,向客人一鞠躬,把客人迎进去。在新郎接了新娘回到自己家后,一进男方家门,新郎新娘就抢着往洞房中跑,看谁先强抢到洞房中的枕头,预示谁就是未来家中当家作主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