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十大恩爱帝后都是哪十位?

古代有十大恩爱帝后都是哪十位?,第1张

自古天子多无情,但是凡事均有例外,皇帝之中不乏痴情种,他们既爱江山也爱美人。

朱元璋是一个生性残忍的皇上,从一个乞丐当上天子,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样的人生态度让他错杀了无数的无辜人,虽然朱元璋无情但是在自己的皇后面前却收敛许多,马皇后是他唯一的皇后,马皇后家世显赫,和朱元璋在一起的时候他还是一个落魄不堪的穷小子,马皇后经常从家里带一些吃的给饭都吃不起的朱元璋。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十分感激自己的妻子,册封她为大明的皇后,马皇后一生勤俭,不但赢得了世人的敬仰也赢得了丈夫的尊重,两个人恩爱有加,马皇后去世之后,朱元璋再也没有另立皇后,因为在他心中,大脚马皇后才是他唯一的名正言顺的妻子。

朱元璋的子孙也不乏情种,后宫佳丽三千是常态,但是明孝宗却坚持一夫一妻的制度,他一生只有一位皇后,他的后宫虽大却只够容下张皇后一人,他的爱没有被分得七零八落,张皇后就是他的一生所爱,在封建的古代,一个帝王如果只纳一个妻子是一件遭人非议的事情,但是这位明孝宗顶着压力顶着舆论,不顾世俗的眼光,和自己唯一的妻子相伴终身。

顺治帝在董鄂妃离世之后选择青灯古佛的生活,乾隆帝曾因皇后的离去痛哭流涕,雍正因年世兰离去三天都没有上朝。并非帝王多无情,只要遇到对的人,爱人便是一座江山。

在古代普通的女子社会地位非常的卑微,只有入宫做了皇帝妃子才会绝对的提高自身地位,成为人人艳羡身份尊贵之人。而且被选进宫中做了妃子,得到了皇帝宠爱,那么就可以光耀门楣,为母家谋得无限的荣耀。

所以世间的女子,无不梦想着终有一天华丽转运,进入皇宫内院享受无尽的荣耀和富贵。在梦想未曾实现之前,没有人会去考虑皇家无情天子寡义的弊端,也不会有人想到若是得不到皇帝的青睐又会是什么样的一番境遇。

最可怕的就是常伴君侧如虎狼同卧,稍有差池即便是万千宠爱于一身,最后也少不了因罪受罚最后老死于冷宫之中。但是人们往往都是抱有侥幸心理和自我评价过高,觉得一旦入宫就是人生的逆转,所以对于皇帝的选秀还是趋之若鹜的。

但是历史的长河流动了千年,其中肯定会有一些反规律创特例的人物,虽然自古女子对皇帝的圣宠都根本无法拒绝,却真的就有一位奇女子,不但断然的拒绝了皇上的求婚圣旨,最后居然因为皇帝的执着,而断然削发为尼,简直就是千古奇女第一人。

她就是明朝开国功臣的女儿,名为徐妙锦,她父亲是太祖的至交徐达。此女真是人如其名,清秀脱俗貌美如花,肌肤似锦。真的是天生的一个妙人。不仅天赐娇颜,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琴诗书画无不精通,只不过对艺术太过于执着而疏于男欢女爱的感情,对婚恋一点也不感兴趣。

在古代十四五岁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徐府的门槛都要被达官贵人的保媒人踏平了。可是她根本不为所动,一心投入到琴旗的学习之中。徐达还有一个大女儿,早在朱元璋在位时就嫁给了风度翩翩,才华出众的朱棣。因为和妹妹一样,生就花容月貌,朱棣对她恩宠备至,两人感情极好,在朱棣登基为帝后,马上就将其立为了皇后。

然而天不遂人愿,皇后一直身体羸弱,没几年就病逝了。朱棣非常的伤心,发誓再不立后,但是偶然一次在画中见了妙锦的芳容,就被深深的吸引了。原来妙锦一直冷酷的拒绝世家求亲,就有人认为她是心高,想代替姐姐入宫侍奉皇帝,就将她的画像送到了宫中献给了皇帝。

朱棣因为见画中之人婀娜多姿,便对真人也产生了好奇,说也真是奇怪,本就是自己的小姨子,这么多年却素未谋面,可见妙锦其人是有多么的孤僻。为此皇帝亲自莅临徐府,求得见美人一面,但是却被断然拒绝,只是在不经间在回廊瞥见侧颜,这一眼就已经迷恋的欲罢不能。

回宫后立刻命人拟旨意,宣她入宫成为皇后。但是到了徐府却被佳人无情拒绝,这抗旨岂是儿戏,为了不给家人带来灾难,她当众断发,发誓从此出家为尼相伴佛祖一生。这可把皇帝的心伤透了,朱棣为此也备受打击,从此顿失情爱之心,一生未曾再立皇后。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兹闻辅国公(或其他官职)XYZ(人名)之女XX(该接旨女子名)娴熟大方、温良敦厚、品貌出众,太后与朕躬闻之甚悦今皇三子年已弱冠(16岁),适婚娶之时,当择贤女与配值XX(该接旨女子名)待宇闺

  唐明皇与杨贵妃根本不是什么爱情故事!唐明皇只是看重杨玉环的美色罢了!如果他爱杨贵妃,他完全可以放弃权力。要知道,杨贵妃最后是被他赐死的!!

  焦仲卿-刘兰芝

  范蠡-西施

  吕布-貂婵

  牛郎-织女

  董永-七仙女

  梁山伯-祝英台

  司马相如-蔡文姬

  李靖-张红拂

  李隆基-杨玉环

  李益-霍小玉

  陆游-唐婉

  赵明诚-李清照

  张君瑞-崔莺莺

  赵孟頫-管道升

  冯梦龙-侯慧卿

  许仙-白素贞

  沈复-陈芸娘

  侯方域-李香君

  柳梦梅-杜丽娘

  冒辟疆-董小宛

  李甲-杜十娘

  吴三桂-陈圆圆

  马皇后和明太祖

  马皇后(1331-1382)安徽宿州人,“有智鉴,好书史”,她早年丧母,被郭子兴夫妇收养为义女。郭子兴作农民起义军元帅时,马氏嫁给了英勇善战的朱元璋。郭子兴性情暴躁,气度狭小,在别人挑拨下把朱元璋关了起来,不给饮食。马氏偷出刚出炉的热饼,揣在怀里给朱元璋送去,以至烫伤了胸脯。在朱元璋领兵征战的年代,她还亲手为将士缝衣做鞋。一次,与朱元璋敌对的陈友谅大兵临城,不少官员百姓准备逃难。在人心慌乱的紧急时刻,马皇后镇定如常,“尽发宫中金帛犒士”,稳定了军心,为朱元璋获得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创建帝业的岁月里,马皇后和他患难与共。因此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对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对她的建议也往往能认真听取和采纳。朱元璋几次要寻访她的亲族封官加赏,都被马皇后劝止。朱元璋性情暴烈残忍,为了保住朱家子孙日后的统治地位,不断寻找借口屠戮功臣宿将。对此,马皇后总是婉言规劝,使朱元璋多少有所节制。马皇后一直保持过去的俭朴作风,平日穿洗过的旧衣服,破了也不忍丢弃。并教导妃嫔不忘蚕桑的艰难。遇到荒年灾月,她带领官人吃粗劣的菜饭,以此来体察民间疾苦。1382年(洪武十五年)五十一岁的马皇后病逝。临终嘱咐朱元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并愿“子孙皆贤,臣民得所”。

  朱元璋常将马皇后的贤德与长孙皇后相提并论,她们的确可以先后媲美。清上官周《明太祖功臣图》中马皇后画像朱元璋雄才大略,很快在濠州红巾军中崭露头角,不免遭人侧目,郭子兴亦对他有疑忌。诸将出征,掳获物都要贡奉郭子兴,元璋不猎取私财,无从进纳,更容易引起郭子兴的不快。马氏见此情形,就把自家财产送给养母张夫人和郭子兴妾张氏,请她们在义父前给干女婿说点好话,以弥缝裂痕。有一次,郭子兴把元璋关了禁闭,不给饭吃,马氏心痛丈夫,把刚烙得的烧饼放在怀中偷偷送去,等到事后才发现胸前的皮肤都烫焦了(《明史·高皇后传》),可见这对青年伉俪感情的深厚。平时马氏对元璋生活的关照之好自不必说了。当时因战乱缺乏食粮,马氏在家省吃俭用,把粮食和好的食品留给丈夫,以至有时自己饿肚子。这些事朱元璋铭感五内,当皇帝后还向大臣讲述,把它比作刘秀困在河北得到冯异豆粥麦饭的美事。据《明书》记载,朱元璋与陈友谅对垒时,曾被对方追击,马氏背着元璋逃跑,太子朱标为此绘有图像,放在怀中。后来朱标与乃父政见不合,元璋追打他,他故意把图像遗落在地,元璋见到,痛哭一场,也不打儿子了(《明书·懿文皇太子纪》)。这个记载未必是真实的,不过马氏不像当时的其他妇女缠足,是天足者,背丈夫是有可能的。马氏自奉节俭,衣服穿破了还要补了穿,听女史讲元世祖昭睿顺圣皇后用旧弓弦织成绸,做衣服穿,马后就命用旧料织治,做成盖被、巾褥,送给孤寡老人。

  马皇后对子女仁爱,勉励他们学习,要求他们生活简朴,有比穿衣、用物的,加以教诲,又把宫中利用旧料织成的被褥送给他们,并解释说:你们生长在富贵家庭,不知纺织的难处,要爱惜财物。她对待养子如同亲生的,而且始终如一。

  和朱元璋血缘最近的亲戚是侄儿朱文正,文正在对陈友谅战争中立功,因叔父未及时赏赐而不满,元璋因此杀了文正身边的亲信,还要治他的罪。马后也把文正当儿子看,这时劝元璋:这孩子立了好多战功,守南昌尤其不易,况且只是性急要强,并不是反叛,不要追究了,元璋这才将文正免官了事。这一事例说明马后保护了亲属正当权益。

  马后对娘家人极为怀念,每当说到父母早逝就痛哭流涕,朱元璋也因关心她而及于外家,要为马后访察亲属,以便封赏。马后认为封外戚容易乱政,不是好事,不让访找。事实上马后是孤儿,娘家已没有人了。元璋只好追封马公为徐王,郑媪为王夫人,在宿州为他们设立祠祭署,以邻居王姓主持奉祀的事。

  马后与身边的妃子和宫人也是和睦相处,是比较慈惠的。妃嫔中有人生儿子,一定厚待他们母子。马后以皇后的身份,还要管丈夫的饮食,宫女认为她不必这样做,她说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尽做妻子的责任,再一是怕皇帝饮食有不中意处,怪罪下来,宫人担当不起,她好承受着。她也设法保护宫女,有一次元璋盛怒要立即惩罚一个宫中下人,马后也假作发怒,命把那人捆绑起来,交给宫正司议罪。元璋不满地责问她:这是你皇后处理的事情,为什么要交给宫正司马后回答:赏罚公平才可以服人,治理天下的君主,哪能亲自处理每一个人,有犯法的应当交给有关部门去办。元璋又问,那你为什么也发火她回答说,当皇上愤怒时,我故意也发怒,把这事推出去,消释你的烦恼,也为有司能持平执法。这一事表明她对丈夫、宫女双方都是关怀的。

  清上官周《明太祖功臣图》中宋濂画像命妇入宫朝见,马后以家人礼来接待,给人以温暖,对朝臣的家庭也给以关心。有人告发和州知州郭景祥的儿子要杀乃父,朱元璋欲以不孝罪处郭子死刑,马后知道了,说这是传闻之词,不一定真实,何况郭景祥就这么一个儿子,处决了他就绝后了。朱元璋一调查,果然是传闻不实,不是马后的劝说,郭家就家破人亡了。洪武十三年(1380),知制诰宋濂因长孙宋慎陷入胡惟庸党而获罪,元璋要处他极刑。宋濂是明朝开国“文学之首臣”(朱元璋《高皇帝御制文集·赠翰林承旨宋濂祖父诰》),又是太子的师傅,这时他已告老还乡,与胡党毫无牵涉。元璋搞胡党扩大化,宋濂眼看要遭殃,马后及时出面救援,她说:老百姓请一位先生,还知道终生不忘尊师的礼节;再说他致仕回籍,京中的事必定不知道,可别冤枉了他。但是元璋一心惩办胡党,不听马后的劝告。一次马后陪丈夫吃饭,她不喝酒,也不吃肉,元璋问为什么不吃不饮,她说:听说宋先生获咎,我不近荤酒,为他祈福,希望他免祸。听了这番话,元璋动了恻隐之心,饭也不吃了,第二天赦免了宋濂的死罪。

  马后对士庶的生活也有所关心。明朝太学建成,朱元璋临幸回宫,马后问有多少学生,回答有几千名。当时有些太学生携带眷属在京,他们没有薪俸,无法养家,马后建议按月发给口粮,元璋接受了,专门设立“红板仓”,存储粮食,发给太学生。此后,“月粮”成为明代学校的一项制度。

  明初有个商人沈万三,是“赀钜万万,田产遍吴下”的江南第一大财主(董谷《碧里文存》),据说朱元璋建设南京城,洪武门至水西门一段城墙由他出资修筑。又据说沈万三要求出钱犒赏军队,元璋问他,我有百万军士,你能普遍犒劳吗?他不知收敛,满有把握地说可以每人发给一两银子。这样的人,富可敌国,敢同天子抗衡,激恼了君主,要以乱民的罪名杀掉他。对此,马皇后劝解道:沈万三富是富得出奇,但他没有犯法,也没有谋图造反,杀他没有道理,也不符合法令,还是不杀的好。元璋听了她的话,免沈万三一死,把他流放到云南。

  对于太医院的医生,马后也照顾他们的利益。马后最后一场病是严重的,元璋命太医诊治,但马后不服药,元璋强要她吃药,她说:如果我吃药无效,你就会杀死那些医师,那不等于我害了他们吗!我太不忍心了。元璋希望她医好,就说不要紧,你吃药,就是治不好,我因为你,也不会惩治医生。但是马后还是不用药,以致死亡。马后替医生着想竟至不顾自身的治疗。她死于洪武十五年(1382),享年51岁。

  马皇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很得体。当朱元璋在甥馆时,与义父母及其家人;独立成家后,与义子,与丈夫的子女;做皇后以后,与妃嫔,与宫人,与命妇,与朝臣,与娘家,种种关系,料理得妥切,与人关系融洽。她能做到这种程度,重要的在于她按“待人以宽,责己以严”的原则去办事,与他人的矛盾就易于化解。

  马皇后的所作所为,赢得了丈夫的尊敬与爱护。她生前,朱元璋褒奖她,比诸历史上的贤后唐太宗长孙皇后,为她父亲起坟立庙;她死后,朱元璋不再册立皇后,表示对她的敬重和怀念。这一对同甘苦共患难的夫妇,互相眷恋,互相体贴,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丈夫多妻妾,她的生活还是完满的。

  《明史》赞扬马皇后,“母仪天下,慈德昭彰”。

  还有,唐明皇与杨贵妃根本不是什么爱情故事!唐明皇只是看重杨玉环的美色罢了!如果他爱杨贵妃,他完全可以放弃权力。要知道,杨贵妃最后是被他赐死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8673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9
下一篇2023-07-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