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苑灵芽天下精——政和白茶小记》

《北苑灵芽天下精——政和白茶小记》,第1张

       茶的世界丰富多彩!白茶更是茶界的一朵仙葩!要了解政和茶首先要了解北苑茶。北苑茶 是中国茶叶发展史上最著名的御茶,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闽龙启元年(闽王王审知之子王延钧的年号,公元933年),建州建安县(今福建省建瓯市)有位茶园业主张廷晖,在凤凰山(今建瓯市东峰镇境内)经营方圆30里的茶园,因战事频繁,难以为继,就将茶园全部献给闽王,作为皇家茶园。茶园地处闽国北部,故称 “北苑御茶园” 。所产之茶称“ 北苑茶 ”,上贡闽国和后来的南唐。北宋时贡茶生产南移到北苑,太平兴国二年(宋太宗赵炅年号,公元977年)在凤凰山设漕司行衙,置北苑御焙(官焙),派漕臣督造北苑御茶。 北苑贡茶以龙凤图案的模具制作蒸青团茶,又称龙凤茶、龙团凤饼、建溪官茶等,先后有龙凤团、小龙团、密云龙、龙团胜雪等几十个品种。

        民间私焙(壑源等) 也随之兴旺。鼎盛时期,有官私茶焙1336处。 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 说:“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诗人陆游赞誉为“建溪官茶天下绝”。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凤团茶,官焙衰亡,团茶向散茶演变。从五代至明代,北苑茶上贡四朝(五代的闽和南唐、两宋、元、明),历时458年,谱写了中国茶叶史上最璀为璨的一页。北苑贡品有龙团凤饼、胜雪、紫笋、雪英等等。 北宋名茶排行榜中有二十种名茶,白茶为第一。

       北宋的白茶是什么茶呢?当然不是现在我们理解的,按照茶叶制作工艺来区分的 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贡这类白茶 。当时的白茶成品是经过蒸压制成的团茶,用茶模压制成圆形、菱形、梅花等等。有人说是白叶茶,安吉人说是安吉白茶。实际上, 白茶就是政和大白茶树芽叶制作的茶。

       这是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 政邑知县蒋周南写的一首《咏茶》诗 ,述事甚详。从本诗中可以看出清初政和县(注:政和别号东和)产茶的盛况,连著名的北苑产区比之都要黯然失色。茶季到了,茶工雇佣一空,可能当时政和县山区无茶行、茶庄的设置,一筐筐的茶叶被茶贩运到武夷山市出售,名茶流失,使这位知县不禁生出无限感叹。从中我们也了解到了政和白茶的珍贵与受欢迎程度。

       政和白茶,福建省政和县特产 。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政和白茶以中国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茶政和大白茶品种为原料,经政和县茶农特有的制茶技艺加工生产的,所产政和白茶具有鲜纯、毫香、凉爽的品质特征。不仅具有解暑、退热、降火、生津止渴功效,还具有降血压、解毒、止泄、杀菌、抗氧化、抗辐射、抗肿瘤等功效。驰名中外,在同行业中享有较高声誉。

       政和白茶原以菜茶品种的小芽为原料,清朝初年,政和铁山发现大白茶树种(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逐广为栽培,并以此为原料制出白牡丹、白毫银针、寿眉、白毛猴、莲心等多个优质白茶品种。

        白毫银针 ,简称银针,又叫白毫,也被人多称白毫银针,按制茶种类分,属白茶类。政和白毫银针的成品茶外观茶芽肥壮,满披白毫,色泽灰绿,闪烁如银,挺直如针。茶汤呈杏**,清澈晶亮,香气清鲜,入口毫香显露,滋味清甜鲜爽,叶底:匀整,明亮 。白毫银针是茶叶珍品,采摘于政和大白茶明前肥壮之单芽,经萎凋、低温烘(晒)干、捡剔、复火等工序制作而成。是政和所产的珍品白茶,曾多次荣获国家名茶称号,请鉴赏她全身满披白毫、纤纤芬芳的外形。

        白牡丹 的制造不经炒揉,只有萎凋及焙干两道工序,但工艺不易掌握。白牡丹两叶抱一芽,叶态自然,色泽深灰绿或暗青苔色,叶张肥嫩,呈波纹隆起,叶背遍布洁白茸毛,叶缘向叶背微卷,芽叶连枝。汤色杏黄或橙黄,叶底浅灰,叶脉微红,汤味鲜醇。

关于政和白茶的起源有几个传说:

        1摇钱大白

        2银针姑娘

        3白牡丹茶的传说

        这些故事和传说也是非常值得了解和细细品味的。对于我们认识白茶有非常大的助益!留待以后细细探索!

        作为中国白茶重要主产区,政和县白茶渊源极深,可追溯到唐末宋初。 到宋代,政和已成为重要的北苑贡茶主产区,生产的银针茶备受推崇,被文人誉为“北苑灵芽天下精”。1115年(宋徽宗政和年间),当时的关棣县因进献贡茶银针,“喜动龙颜,获赐年号,遂改县名关棣为政和” 。明朝,政和白茶产量已具相当规模,到了清朝时期,进入鼎盛。迄至清咸丰年间政和始有茶叶加工场所。《茶叶通史》载:“咸丰年间,福建政和有一百多家制茶厂,雇佣工人多至千计;同治年间,有数十家私营制茶厂,出茶多至万余箱”。特别是1879年(光绪五年),铁山村发现政和大白茶(一说在咸丰年间发现)并得以大量繁殖推广,勤劳智慧的政和人民利用政和大白茶为原料,制作的各色名茶相继问世,品质大幅度提高。

       陈橼专著《福建政和之茶叶》(1943年) 述:“政和茶叶种类繁多,其最著者首推工夫与银针,前者远销俄美,后者远销德国;次为白毛猴及莲心专销安南(即越南)及汕头一带;再次为销售香港、广州之白牡丹,美国之小钟,每年总值以百万元计,实为政和经济之命脉”。民间流传“嫁女不慕官宦家,只询茶叶与银针”之说。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家对茶叶生产的扶持,政和县茶叶生产得到发展,茶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和县充分发挥区域、生态、绿色优势,茶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政和县传统主导产业。政和县内的石屯、东平、熊山等镇均是白茶的重要产区,分别种植福安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福云六号等品种。

        关于皇帝赐县名“政和”的由来有必要再说一下

       “政和”的县名由白茶得来。 北宋时期, 建州府 (中心位于今建瓯市)制下有一个小县叫做 关隶县 。中国地形西高东低,而关隶县则是东高西低,一江春水向西流潺潺流去,关隶处在闽水源头,两岸风景秀丽,遍生名枞。宋代的皇帝都喜欢喝茶,朝廷的官员们发现闽北特别适宜种茶,所以在这一带开辟了北苑御茶园,关隶茶园是御茶园的东园。北苑有38个官焙,私培1336个,做出来的最好的茶要进贡给皇帝。那时候,政和县境内的感化里、长城里、高宅里、东平里、东衢里等等都是有名的茶焙。负责进贡茶叶的是福建转运使,他们常常四处打听,搜罗斗茶中胜出的茶品进献给皇帝,朝野上下斗茶之盛行一时。到了宋徽宗当皇帝的时候,茶叶生产和文化都达到鼎盛。因为皇帝好茶,各茶焙的制作工艺、茶叶品质、包装(那个时候用竹筐)一个赛过一个,一年胜过一年。

       话说 徽宗皇帝 喜欢喝野生白茶制作的茶,那茶没有取名,因为茶叶上覆盖着一层白茸叫白茶,制出来的茶品也就叫白茶。野白茶很少,关隶县一些人家的茶园倒长着几棵,每年制出的茶也都送往北苑。原料品质好,但制作工艺总被福建转运史们挑剔来挑剔去,认为没有做到最好。公元1115年(宋徽宗政和五年)春天,关隶县茶焙又一次采下白茶嫩芽制造了一款极品—— 白毫银针 ,茶一出焙就在 斗茶 中取胜。由于以往的印象,送到北苑的时候被冷落在一边。那么这一款茶后来又怎么进的内廷?传说与蔡京有关。

      历史上当过福建转运史的人大多是茶家,比如:蔡襄、贾青、郑可简、丁谓 。其中蔡襄还是书法家,他的书法和茶学影响了他的堂弟蔡京。蔡京与徽宗皇帝十分投合,两人都是书法高手。对于茶,蔡京不仅善于品饮,而且是茶叶经济专家。他先后对茶叶营销和税收进行了三次改革,第三次改革在政和年间,被称为 “政和茶法” 。“政和茶法”一实行果然很有成效,不仅促进了生产,而且增加了茶叶税收,皇帝非常高兴。把各地进贡上来的好茶分赐给众臣,或召集群臣共饮是徽宗皇帝的习惯,蔡京是陪同品茶最好的人选。蔡京老家在福建莆田仙游,对于自己家乡福建好茶再熟悉不过。

       这一年,政和县有个姓陈的政和杨源人在宫里当太监多年,被恩准回乡省亲。政和五年春天,陈太监回到京师,捎了几饼在当斗茶中取胜的茶送给福建老乡、当朝太师蔡京。这位行家一看,此茶正是当今皇上曾经称道过的白茶,而且这几饼工艺精美绝伦,实在令人爱不释手。蔡京看茶饼的成色知道是新銙,又见其中一饼莹润可爱,隐约有幽香,断定是绝品。于是,把饼装入袖中,兴匆匆往内廷而去。好茶要有知音,才能得茶趣,爱茶的人都知道这一点。虽然老蔡这个家伙贯于逢迎拍马屁,本来早就被徽宗罢官“靠边站”了,后来投了皇上的爱好,送了好书画才得以复职的。但是在好茶上,蔡京的确是有眼光的高雅之人。在政和年五年这个春风和煦的下午,白茶的香气与醇厚悠悠然沁入肺腑,蔡京看到“老板”脸上露出了难以言传的喜悦。那是一个美妙的瞬间,“好茶……”天子似言非言,语调飘浮起来。既然是这样,蔡京就打算顺便做一做好事,给关隶县讨个赏赐。

        “献茶的如今还住在驿馆里,人家可想着官家有没有赏赐呢。”蔡京故意这么说。

        “哪里来的?”

         “关隶县,福建路,如今在建州府治下。那茶与官家称道的壑源茶最近,正在官家的北苑地界上。”

         “哦,那朕怎么没有听说过?”

         “那方面来的茶,叫法都有规矩,或称建州茶,或称建溪官茶,所以官家并不知晓。”

         “既是茶做得好,又是爱卿的老家,那么就依爱卿所订的‘政和茶法’,赐名‘政和’吧。”

      赐名的事像一阵春风飞快地吹到了当地,关隶县官兵、百姓山呼“万岁”,口头、书信人人改称“政和”。 此时的天子却开始后悔了,他的年号改来改去,没有一个比得上“政和”。政通人和啊,哪朝哪代的皇帝不想如此?但是九五之尊,金口玉言,赐就是赐,也不好收回来。过了四年,徽宗皇帝终于依依不舍地改年号为“宣和”。政和县这个因茶而得来的县名一直沿用至今。“赐县名”这件事对于政和实在是值得欢庆的事。关隶,望文生义可以解释为关押奴隶,或者苦役犯的地方,所谓“氓隶之人”。 一旦改成“政和”就是天地悬殊,万象生辉了。政和因为茶,成了因茶得名的天下第一县,从此政通人和!

       民间有一种说法是“一家女儿不吃两家茶”,说的是一个女儿不许两家的意思。 在这句民谚中,吃茶成了订婚的象征。而 清代文学巨著《红楼梦》的第二十五回 写道,王熙凤送给 林黛玉暹罗茶 时,开玩笑着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小说中的描写,也反映了茶在婚恋中的重要作用。

      政和人甚至将男女青年订婚仪式称为“插茶”。 这个称谓反映了茶礼茶俗已深入茶乡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蕴含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

       相传政和古时候有个名叫 茗香 的姑娘,她面容姣好,眉目清新得像雨水洗过的新茶;她脚步轻盈,活泼机灵得像是茶山上的小山麂;她歌喉婉转,歌声甜润得像红茶的绵柔回甘。最特别的是她常年在茶山上种茶,在茶坊里制茶,又生性嗜好饮茶,浑身上下时刻散发着茶味清香,香气清新持久,常常是脚步还没到,茶香袭人来,只要是闻到那股淡淡的茶香,人们就知道是 茗香姑娘 来了。

       有一年天时不正,本该春雨绵绵的日子却旱得一滴水也不见落下,茶农都很焦急。传说政和县有一位名叫“银针姑娘”的美丽女茶神,守护着连绵的茶山,庇佑茶农们风调雨顺,茶树青青,而这位善良的茶神最爱听的是茶灯戏,所以人们常常在茶山唱茶灯戏给她听,请她保佑茶山有好收成。茶灯戏常常是一个生角和一个旦角对舞说唱,用优美的身段和动作,诉说男女爱情悲欢离合。它在政和县东平镇一带流传了几百年,当地的茶农们,特别是男女青年都爱唱。二月里,茗香姑娘和女伴们一起结伴上茶山唱茶灯戏,清歌敬茶神,祈盼年景丰 。“春呀春芽芽嘞,春风春雨采新茶。绿的是清明茶,红的是工夫茶,又长又白银针茶……” 姑娘们的歌声在茶山上飘扬,突然对山上传来浑厚响亮的对歌声: “绿的是清明茶,红的是工夫茶,又长又白银针茶。叫声我的妹呀,我的妹嘞,卖了新茶备嫁妆……”   茗香姑娘 偷眼一看,对面山上是邻村的后生青岩。他壮实魁伟,双肩宽厚得像是能扛起一座小山,他歌声热烈,能把寒冬的积雪融化。也许是因为他的眼睛比茶叶上的露珠还亮,也许是因为他的声音比茶山的清风还温和, 茗香姑娘 被深深地吸引了,她大胆地朝着翻山越岭走过来的青岩唱起了 《十二月采茶歌》:“正月里采茶是新年,绣鞋踏在青苔上……”,青岩热烈地回应:“二月里采茶龙抬头,阿妹南楼抛绣球” …… 他们从正月唱到了腊月,歌声越唱越响,情意越唱越长,就这样一对善良勤劳的青年相恋了。他们常常结伴上山松土锄草,双双采茶炒茶,因为爱情的滋润,茗香姑娘身上的茶香更浓了。

       有一天,他们俩一起上茶山劳作,城里的恶霸高员外领着一帮家奴,带着一批金银珠宝赶到了茶山上。原来高员外看上了天生香气迷人的茗香姑娘,想要娶她做第五房的姨太太。他满心以为只要稍稍炫耀一下自己的财富,一个乡下穷苦茶农人家的姑娘一定会乖乖地跟他去享受荣华富贵,没想到他的求婚被茗香姑娘一口就回绝了。他一气之下就命令手下的狗奴才动手烧了茶山,锄倒茶树,想要断了茶农们的活路。

       为了保住茶山,茗香姑娘悲愤地对高员外说:“别动乡亲们的茶山茶树。想要我嫁,我要先摆茶敬乡邻。”高员外满口答应“可以可以!”茗香又说:“我要宝钗插发髻!”高员外连连点头“没问题没问题,只要你肯定嫁,我一定打一支珍珠玛瑙镶金玉的宝钗送给你。”红茗香姑娘说:“那好,等到了我摆茶敬乡亲的那天,我当着大家伙儿的面戴上了哪只钗我就进哪家的门做哪家的人。”高员外满心欢喜地赶回家去叫能工巧匠打造镶金嵌玉的贵重钗子。

       到了清明节前夕,茗香姑娘精心制作好了明前茶,她把左邻右舍,街坊乡党都请到了自家的大厅堂上,摆上了茶壶、茶杯、茶洗、茶垫,又用红泥小火炉生起了火,烧得一钵清水直冒蟹眼泡了,这才冲茶、刮沫、淋罐、烫杯、洒茶,为乡亲们敬上一盏盏色醇香浓的工夫红茶,这一切,她做得不慌不忙,高员外也带着一帮恶仆挤在厅堂里,盯着她左看右看,看得口水直流,心花怒放。等到乡亲们都品到了新制的明前红茶,茗香分别给高员外和青岩倒上了香茶。高员外得意洋洋地送上一支镶着七颗宝石的金钗,青岩送上的,却是一支不起眼的木钗,这木钗乡亲们一看就都知道是用茶树枝做成的。高员外以为自己送的宝钗十分贵重,一定能打动姑娘的芳心,就等着茗香姑娘把宝钗插上秀发,好迎娶她进门。没想到茗香姑娘看也不看宝钗一眼,落落大方地接过青岩手中的木钗当众插在头上,大声说:“我要嫁就嫁有情郎,黑心恶霸你休想!”乡亲们都为茗香姑娘喝采,大声嘲笑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高员外。高员外气急败坏地命令手下动手抢人,烧茶山,锄茶树。一时之间闹得沸沸扬扬,场面十分混乱。大家正在为茗香姑娘着急,为自家的茶山茶树担心,突然天空中传来一阵飘缈的茶歌声“春呀春芽芽嘞,春风春雨采新茶。绿的是清明茶,红的是工夫茶,又长又白银针茶……”满山茶树上的新芽一枚一枚腾空飞来,像钢针一样刺穿了狗腿子的手掌,刺瞎了高员外的狗眼,刺得他连哭带喊地带着恶奴跑回了家,再也不敢来茶乡聒噪了。在乡亲们的欢笑声中,青岩和茗香手牵手幸福地站在一起向大家宣布:感谢茶神银针姑娘做媒结成好姻缘,今天就是我们订亲的好日子。在大家的祝福声中,期盼已久的春雨也来凑趣,浠浠沥沥地下了起来。

      从那以后,政和茶乡的人们都把订婚称为“插茶”,在订婚宴上,新娘子都要为宾客敬茶,这样的习俗一直传到了今天。

       “中国白茶之乡”——政和,茶香飘千载,浸润着人们的生活。" 政和白茶的高贵品格凝聚了青山绿水的厚爱。发扬白茶的品格再加上政和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政和会有一个欣欣向荣的明天,中国的白茶产业与茶文化也将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在闲暇之余,与家人朋友意思泡上一壶白茶,谈天说地,讲述闽北历史风物沧桑变化。我想也是人间美事一件。

1、梦见白毫乌龙茶的预兆

吉祥顺遂,成功发展之吉兆,但若人格、地格有凶数,易生不良诱导,终陷于灾难悲运,被人陷害连累等,甚至有财败人离之虑,若人地二格无凶数,则大体是长寿幸福的。大吉昌

吉凶指数:92(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2、梦见白毫乌龙茶的宜忌

「宜」宜与老友通电话,宜读英文,宜慢跑。

「忌」忌拖延,忌争论,忌怠工。

3、梦见白毫乌龙茶是什么意思

恋爱中的人梦见白毫乌龙茶,说明有三角关系,必须抉择其一,婚姻可成。

上学的人梦见白毫乌龙茶,意味着多次波折无法如愿。

梦见龙,意味着会得到上天赐予的名誉和财富,而这种财富应该用于对世界有益的地方。

本命年的人梦见白毫乌龙茶,意味着去除无谓的烦恼,应该心情放开,宜守不宜进。

梦见白毫乌龙茶,按周易五行分析,财位在正南方向,桃花位在正东方向,幸运数字是0,吉祥色彩是白色,开运食物是

孕妇梦见看到龙来到家门,必产大贵子,为大吉大利之梦。

梦见龙,代表你身边有人会升官发财,而你获得他人的信任。

怀孕的人梦见白毫乌龙茶,预示生男,健康情形不佳。

梦见龙,是尊贵的象征,运气也会变好,事事无往不利,但要特别注意的是,此时的你也有可能会做事完全无计划,造成冲动行事,反而会有危险,建议你在做任何事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梦见白毫乌龙茶,你很有可能会被人看上,当然是感情上的了,呵呵。其它方面,你可能会被赋予一项大的权利,而这也是考验你的时候。

出行的人梦见白毫乌龙茶,建议可外出,顺利。遇风大则止。

做生意的人梦见白毫乌龙茶,代表专心谋业不可分心,终于可得财利。

怀孕的人梦见显毫,预示可望生男,春占生女。

本命年的人梦见白毫银针,意味着事之发生必有因,谨慎处理为佳。

恋爱中的人梦见千丈白毫,说明互上体谅,诚心对待,婚姻可成。

做生意的人梦见毫宅,代表有财利,经营缓慢成长,平稳如意。

做生意的人梦见政和白毫银针,代表营利方面无法支配,透支多而亏本。

梦见凌云白毫,按周易五行分析,幸运数字是4,桃花位在正西方向,财位在西北方向,吉祥色彩是紫色,开运食物是青菜

恋爱中的人梦见开山白毫茶,掌握时机求婚必有结果,婚姻可成。

梦见坐在云上——爱情进展良好。与情人可以灵犀一点通,心心相印。两人对约会等事的意见一致,将有一段安静快乐的日子。

馆陶长公主刘嫖、宁平公主刘伯姬、长乐公主李丽质、寿昌公主赵清裕、乐平公主杨丽华等。

1、馆陶长公主刘嫖

刘嫖(piāo),汉朝第一位长公主,地位如同诸侯王,汉文帝有史料记载的两个女儿之一,窦皇后的唯一的亲生女儿长公主,汉景帝唯一的同母姐姐,同时也是汉武帝的姑母、丈母娘兼妹妹的婆母。

刘嫖生于前189年,封邑在馆陶县(今河北馆陶),所以称馆陶长公主,于汉文帝三年(前177年)嫁给世袭列侯堂邑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陈午为妻,又称其堂邑长公主。

汉景帝登基时封刘嫖为馆陶长公主,文、景朝唯一的长公主;汉武帝时,尊称大长公主、窦太主,是武帝朝唯一的大长公主,地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陈午和馆陶有记载的子女有三个,长子陈须(又称陈季须),幼子陈蟜娶汉武帝妹妹隆虑公主,幼女儿是汉武帝第一任皇后陈阿娇,有一个孙子娶汉武帝女儿夷安公主。

2、宁平公主刘伯姬

刘伯姬(公元前2年~30年),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市)人。汉朝时期公主,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光武帝刘秀妹妹。

跟随兄长刘秀起义于舂陵,颇有贡献。东汉建立后,封宁平公主,嫁给大司农李通。建武六年(30年),去世,葬于封地宁平县。

3、长乐公主李丽质

长乐公主(621年-643年),名李丽质, 唐太宗嫡长女。因长孙皇后所生,唐太宗特别钟爱。贞观二年(628年),诏封长乐郡公主。

贞观五年(一说贞观六年),唐太宗开始为长乐公主筹备嫁妆,诏令有司为其准备的嫁妆要加倍于太宗之妹永嘉公主,魏征以汉明帝故事讽喻太宗做法严重逾制。

贞观七年(633年),长乐公主下嫁宗正少卿长孙冲,即齐国公长孙无忌的嫡长子。后任秘书监、刑部尚书、兵部尚书。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太宗诏宗室群臣袭封刺史,诸臣进谏无效后,长孙无忌请儿媳长乐公主协助固请于太宗,后太宗诏停世封刺史。

贞观十七年(643年)八月十日,因病去世,享年二十三岁,陪葬昭陵。唐太宗痛失爱女,多次痛哭后仍然感到哀思难以抑制。

4、寿昌公主赵清裕

寿昌公主赵清裕(?-1024年),后称卫国慈明大长公主。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赵炅)之女。至道三年五月,封寿昌长公主。

大中祥符二年正月,进封陈国长公主,改封吴国长公主,号报慈正觉大师,法名清裕。四年七月,改封楚国长公主。六年正月,改邠国长公主。天禧二年八月,改建国长公主。

乾兴元年二月,进封申国大长公主。天圣二年(1024年)五月薨,谥号“慈明”。元符三年三月,改封卫国大长公主。政和四年十二月,改封慈明大长帝姬。

5、乐平公主杨丽华

杨丽华(561-609年),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北周宣帝宇文赟皇后、隋文帝杨坚嫡长女。

北周建德二年,嫁给太子宇文赟。北周宣帝即位后,拜天元大皇后。北周静帝即位后,成为天元皇太后,反对大丞相杨坚篡位。隋朝建立后,封为乐平公主,女儿宇文娥英嫁柱国李敏。

大业五年(609年),跟随隋炀帝巡幸张掖时,卒于河西,时年四十九岁。

——刘嫖

——刘伯姬

——李丽质

——寿昌公主

——杨丽华

不过,苏东坡倒有一个堂妹,是他的初恋情人,而且毕生对伊人念念不忘。东坡的祖父去世之后,他父亲远游归来,他的叔叔和家属也回来奔丧。这时堂兄堂妹颇有机会相见,也可以一同玩耍。据苏东坡说,伊人是“慈孝温文”。因为二人同姓,自然联姻无望,倘若是外婆家的表妹,便没有此种困难了。后来,此堂妹嫁与一个名叫柳仲远的青年。以后,苏东坡在旅游途中,曾在靖江她家中住了三个月。在堂妹家盘桓的那些日子,东坡写了两首诗给她。那两首颇不易解,除非当做给堂妹的情诗看才讲得通。当代没有别的作家,也没有研究苏东坡生平的人,曾经提到他们特殊的关系,因为没人肯提。不过,苏东坡晚年流放在外之时,听说堂妹逝世的消息,他写信给儿子说“心如刀割”。在他流放归来途经靖江之时,堂妹的坟就在靖江,他虽然此时身染重病,还是挣扎着到坟上,向堂妹及其丈夫致祭。第二天,有几个朋友去看他,发现他躺在床上,面向里面墙壁,正在抽搐着哭泣。

——《苏东坡传》第三章《童年与青年》

以上这段文字,出自林语堂的手笔。他的著作是用英文写的,中文译为《苏东坡传》。其实他的英文名称《The Gay Genius》,英美人既可读作《快乐天才》,也可视如《同性恋才子》。二十世纪前半叶,同性恋在美国还是个敏感问题,仅凭这个书名,我们就不得不佩服林语堂的商业眼光。这本传记在英美流传很广,林语堂以娓娓动人的笔触,将苏东坡的生平事迹以及为品格、思想向西方世界介绍,传播之功自不可没,但书中许多史料和观点都是错误的,上所列举的便是一例。

林语堂说苏轼一生都在暗恋自己的堂妹,主要理由就是:“苏东坡晚年流放在外之时,听说堂妹逝世的消息,他写信给儿子说‘心如刀割。’”这段话,确实出自苏轼所写的一封信:

近得柳仲远书,报妹子小二娘四月十九日有事(丧事)于定州,柳见(现)作定签(定州签判)也。远地闻此,情怀割裂,闲报之尔。

——《与程之才》第六十五简

林语堂从一开始就搞错了,堂妹之死的消息,东坡是给程之才说的,根本不是“写信给儿子”。程之才是东坡的表哥,即母亲程夫人的亲侄子,也是苏轼姐姐八娘的丈夫。八娘因为忍受不了姑婆(程之才父母)的虐待,于皇佑四年(1052)死去,为此苏洵曾作《自尤》诗,痛及程家父子,苏程两家从此断了往来。直至四十二年后,东坡被贬岭南,程之才时为广东提刑,二人才修好如初。所谓“心如刀割”,乃译者之误,原文是“情怀割裂”。东坡在后来撰写的《祭亡妹德化县君文》(德化县君为其亡妹封号,因其夫君柳仲远官位与县令相若而封)文中说:

宫傅之孙,十有六人。契阔死生,四人仅存。

“宫傅”是东坡祖父苏序封号的简称,元佑六年苏辙被任命为尚书右丞(即副宰相)时,苏序被追封为太子太傅,因此尊称“宫傅”。苏轼闻知堂妹去逝的消息,再想到自己堂兄堂妹一十六人,十二人已经过世,只剩下自己与弟弟苏辙等四个,“情怀割裂”,实属自然。

东坡给程之才的信,写于绍圣二年(1095)七八月间,也就是他堂妹去世后三四个月后。他之所以要与程之才说这件事,就是程之才对这位同乡表妹也应认识。为了弄明白苏轼堂兄妹的情况,免得行文翻来覆去仍然陈述不清,这里有必要根据苏洵《苏氏族谱》及苏轼、苏辙的相关文章,将苏家三代家庭成员列出简表:

公元纪年苏轼祖父苏序情况大伯父苏澹及其子女二伯父苏涣及其子女父亲苏洵及夫人子女苏轼堂兄妹之大体行次

973苏序生

994 22岁 苏澹生

1101 29岁 苏涣生

1109 37岁 苏洵生

1110 程夫人生

1114 42岁 苏澹21岁长子苏位生苏涣14岁苏洵5岁苏位为十六兄妹之首

1024 52岁 31岁,次子苏佾当生于此前苏涣24岁中进士乙科15岁苏位为十六兄妹之次

长子苏不欺当生于此前苏不欺为十六兄妹之三

1027 55岁 34岁 27岁,次子苏不疑生于此间19岁,娶程夫人为妻苏不疑为十六兄妹之四

1028 56岁 35岁 28岁 20岁,长女生,不久夭折此女当为十六兄妹之五

有一女,当生于此间此女当为十六兄妹之六

1030 58岁 37岁 30岁 22岁,次女生,不久夭折此女当为十六兄妹之七

1032 60岁,夫人史氏去世39岁32岁,其长女生当于此前24岁此女当为十六兄妹之八

1034 62岁 41岁 34岁 26岁,长子景先生,夭折苏景先为十六兄妹之九

三子苏不危当生于此前苏不危为十六兄妹之十

27岁,幼女八娘生于该年八娘为十六兄妹之十一

其次女当生于此前此女为十六兄妹之十二

1037 65岁 43岁,病逝37岁29岁,次子苏轼生于是年苏轼为十六兄妹之十三

其三女当生于此际此女为十六兄妹之十四

1039 67岁 39岁31岁,三子苏辙生于是年苏辙为十六兄妹之十五

其幼女德化县君当生于此际此女为十六兄妹之十六

1048 75岁,病逝 48岁 40岁

1062 62岁,病逝 54岁

1066 58岁,病逝

由上表可以看出,苏轼所悲悼的堂妹“德化县君”,乃其堂兄妹中最幼小的一个,她的去世,使颠沛流离的苏轼备感人生无常,因此“情怀割裂”,林语堂居然由此四字,便臆断这位堂妹是苏轼的所谓“初恋情人”,实属莫名其妙。

那么,苏轼在给程之才的信中,为什么要称这位堂妹为“小二娘”?若按苏家兄妹排序,她应叫“十六娘”;按女性排列,应叫“八娘”才是。可苏轼的三姐在女性中排行第五,却称“八娘”,显然苏家女孩的名字,是把苏洵堂兄妹所生的孩子都放到一起排序的。既然与苏轼紧挨着的姐姐称为八娘,这个堂妹上面还有亲姐姐,那她的排序应在“十娘”之外才是。

值得说明的是,苏轼大多数书信,都不是自己编校入集的,南宋之后,人们广为搜罗他的书信,编为《东坡手泽》,此后又被迻入文集 。从苏轼之姐名为“八娘”来看,这个堂妹应为“十二娘”,而“十”与“小”字,在行书中极易被误认。

为了行文方便,我们暂且将苏轼这位堂妹称为“十二娘”。

正因“十二娘”与“小二娘”三字之误,前人未曾辨析,林语堂便将东坡的这位堂妹,和另一“小二娘”混为一谈。东坡在晚年另一封信中,确曾提起一位“小二娘”:

小二娘知持服不易,且得无恙,伯翁一行甚安健。得翁翁二月书及三月内许州相识书,皆言一宅康安。亦得九郎书,书字极长进。今已到太平州,相次须一到润州金山寺,但无由至常州看小二娘。有所干所阙,一一早道来。万万自爱。

——《与胡郎仁修》三首之三

这封信写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四月,信中的“翁翁”指苏辙,“伯翁”乃东坡自称,宋人将祖父、外祖父称为“翁翁 ”,而对晚辈,常在称呼前加上个“小”字,比如“小二娘”。苏轼当时已六十六岁,他苏辙的孙子(女)年纪长者陆续开始婚嫁,由此可见,胡仁修乃苏辙的孙女婿或者外孙女婿。东坡信中所说的“小二娘”,无疑是苏家第三代中排行第二的孙女或者外孙女 。

于是我们可以理解,林语堂为何屡次谈及“途经靖江”、“堂妹的坟就在靖江”了。那是因为“靖江”属于后来常州所辖五县之一,林语堂见到这封信中谈及“小二娘”在“常州”,便将两个“小二娘”混作一谈,以二十世纪纲常无存之际的才子之心,度八百年前家规极严之时的才子之腹。

有人说这里的“靖江”为“镇江”之误,同样经不住推敲。因为镇江在北宋时,名为“润州”,即便州治所在地,也称“京口”,北宋初年确曾设有“镇江节度使”之职,但其节度使驻守之地却在扬州 ,直到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八月丁丑,朝廷才明令将“升润州为镇江府 ”,那时东坡已经去世两年多了。

林语堂说“十二娘”是苏轼的“初恋情人”,除了上述两个“小二娘”之间的附会外,另一个依据就是苏轼曾在润州住过三个月。林语堂说:后来,此堂妹嫁与一个名叫柳仲远的青年。以后,苏东坡在旅游途中,曾在靖江她家中住了三个月。

——《苏东坡传》第十一章《诗人、名妓、高僧》

所谓“苏东坡在旅游途中,曾在靖江她家中住了三个月”,又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熙宁七年(1074)正月至四月间,三十九岁的苏轼确实在润州呆过三个多月,不过他不是旅游,而是奉朝廷之命,到苏、常、润、秀四州赈灾放粮,润州是他的放粮地之一。作为朝廷命官,赈灾放粮自有官家驿站可供居住,将此行定为旅游并居住在“十二娘”家里,实属曲意为之。

“十二娘”确实嫁给了柳仲远,名叫柳子文,但苏轼最早认识的并不是他,而是柳子文的父亲柳仅,字子玉。熙宁三年(1070)春天,柳仅便曾到汴京拜访过苏轼和苏辙,三人一同写诗唱和,苏辙在诗中曾有“新年如是识君初”(《京师逢柳子玉郎中见寄》)之句,那一年苏轼三十五岁,苏辙三十二岁。熙宁五年(1070)苏轼去杭州赴任,道经陈州去看苏辙,正好柳子玉贬官寿春,声称船上断饮,去见苏轼兄弟,三人再次唱和一回。此后柳子玉曾约苏辙同到河北共城(今河南辉县)买田归隐,互相为邻,苏辙愉快地接受了他的邀请 。熙宁六年夏秋,柳子玉被命提举舒州灵仙观,即赋予闲职,他在杭州跟随苏轼游玩了半年之久。熙宁十年(1077)柳子玉去世时,苏轼曾撰文祭奠,文中说:

猗欤子玉,南国之秀。甚敏而文,声发自幼。

元轻白俗,郊寒岛瘦。嘹然一吟,众作卑陋。

谪居穷山,遂侣猩狖。夜衾不絮,朝甑绝馏。

慨然怀归,投弃缨绶。潜山之麓,往事神后。

顷在钱塘,惠然我觏。相从半岁,日饮醇酎。

朝游南屏,暮宿灵鹫。雪窗饥坐,清阕间奏。

嗟我后来,匪友惟媾。子有令子,将大子后。

颀然二孙,则谓我舅。歌此奠诗,一樽往侑 。

由此可见,苏轼与柳子玉既是诗友,又为同道,此前多次相会,尤其是杭州“相从半岁,日饮醇酎。朝游南屏,暮宿灵鹫”,结下了极深的友谊,苏轼此番到润州出差,柳子玉专程先回家中恭候,待苏轼到来后,便领他到润州的鹤林、招隐、金山寺游览,还与另外一位老人刁约(字景纯)互相唱和。此间有《子玉家宴,用前韵见寄,复答之》和《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等诗,可证苏轼曾到柳家探望“十二娘”和外甥。林语堂从此飞驰自己的想象,偏要说苏轼“曾在靖江她家中住了三个月”,显然是望文生义,信口开河。

行文至此,我们必须推算一下“十二娘”的年龄。依照林语堂的说法,“东坡的祖父去世之后,他父亲远游归来,他的叔叔和家属也回来奔丧。这时堂兄堂妹颇有机会相见,也可以一同玩耍。”祖父去逝之时,苏轼年仅十二岁、苏辙才九岁。既然互相之间可成“初恋情人”,那我们姑且将“十二娘”当时计作八岁(不能再小了,如果“十二娘”当时还不到七岁,苏轼与她所谓“相恋”更为无据),那么依据宋代女子十六岁左右出嫁之例,“十二娘”嫁给柳子文时应是八年之后,应在苏轼二十岁,正是进京考进士之时。到了熙宁七年,苏轼三十九岁,“十二娘”也应在三十五岁左右,两个孩子也都应十多岁了,均在读书之际。倘若苏轼与“十二娘”是“初恋情人”,为何林语堂在此前的十九年间,找不到一首苏轼写给“十二娘”的所谓“情诗”?

再来看林氏的第三个证据,也是他推测“初恋情人”的主要依据:

在堂妹家盘桓的那些日子,东坡写了两首诗给她。那两首颇不易解,除非当做给堂妹的情诗看才讲得通。

——《苏东坡传》第十一章《诗人、名妓、高僧》

林语堂所举的第一首“情诗”,只有这样两句:

厌从年少追新赏,闲对宫花识旧香。

林语堂抓住“宫花”大做文章说:“那时他并没坐对宫花,因为他并不是正置身皇宫之内。他说‘厌从年少’的伴侣时,他显然是描写自己;而‘花’照例是女人的象征,‘旧香’可能指一段的旧情。”好嘛,向来与皇宫没有丝毫关系的“十二娘”,竟成了“宫花”的化身。

其实苏轼这两句诗,出自《刁景纯赏瑞香花,忆先朝侍宴,次韵》之中。瑞香花又称“紫蓬莱”,是原生于庐山的一种名贵花卉,直到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0)才被发现,作为祥瑞之物,被移植进了皇宫,朝中大臣为此纷纷写诗赞誉,比如副宰相夏竦的“金盘晓日融春露,黼帐鲜云荫瑞香”(《御阁春帖子》),便是颂贺之词;与苏洵同龄的诗人李觏,也曾写下“闻说仙花玉染红,别留春色在壶中。瑶台若见飞琼面,不与人间梦寐同”(《和天庆观瑞香花》)的名作。刁景纯在仁宗朝曾做过集贤校理,曾有机会侍宴宫中并观赏宫中瑞香,所以他才向苏轼出示《赏瑞香花,忆先朝侍宴》诗。苏轼的唱和之作中,“宫花”意指为何,已经不言自明。苏轼那诗前四句是这样的:

上苑夭桃自作行,刘郎去后几回芳。

厌从年少追新赏,闲对宫花识旧香。

“上苑”即禁中园林,是“宫花”所生之地,“刘郎”一句指刁景纯离开朝廷后,变法日新,旧人逐尽,“厌从年少追新赏”一句,除了描述刁老前辈钟情瑞香、只“识旧香”外,意在称颂他不与变法新进派同调,如果说有“旧情”,则是刁约的皇宫情思。除此之外,政治上失意和托物比兴、抒发落寞情怀,才是苏轼的本意,林语堂的所谓“女人的象征”,纯粹是臆断之后,再加曲解。

再看林氏所列举的第二首诗:

羞归应为负花期,已是成阴结子时,

与物寡情怜我老,遣春无恨赖君诗,

玉台不见朝酣酒,金缕犹歌空折枝,

从此年年定相见,欲师老圃问樊迟。

此诗题为《杭州牡丹开时,仆犹在常、润,周令作诗见寄,次其韵,复次一首送赴阙》,意思是去年牡丹开时,苏轼曾与太守陈襄和钱塘县令周邠共同赴赏。今年花开,他在常州至润州道中,周邠寄诗前来,为此和了两首,一首酬答周邠,另一首寄给太守陈襄。

在前面的《朝云篇》里,我们已经详解苏轼《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中的“花开后院还空落,燕入华堂怪未归”以及“二年鱼鸟浑相识,三月莺花付与公”等诗句。苏轼上面这首诗中的“羞归应为负花期,已见成阴结子时”,仍是借杜牧“绿叶成阴子满枝”来自我揶揄。林语堂大概心存暗恋堂妹之情结,见到这类诗句,便说诗人前一句是在后悔“误了堂妹的青春时期”,第二句“分明说她已儿女成行”。至于下面的“第五和第六句分明他对求婚已迟感到歉咎”更是一派胡言乱语,林氏在前面已言“因为二人同姓,自然联姻无望”,此地却言“求婚已迟感到歉疚”,显然是自抽了一个嘴巴子。而“苏东坡这时写了一首诗,表示愿在常州安居下来,这样离堂妹家不远。他后来的确按照计划在常州买了房子田地,他后来就在常州去世的”,这样的言语就更不值一驳了。众所周知,苏轼想在常州买田,一是因他早年中进士时,在琼林宴上受到宜兴人蒋之奇的诱惑,二因他此行之中,他发现“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即地肥物美;三因常州人性情友善,苏轼在那里有许多朋友……这些暂且不提,我们只按林语堂的推论方式继续推理,既然苏轼“初恋情人”在润州,苏轼何不在润州买田置地,即便买在常州,也应买在与润州毗邻的丹阳、武进,为什么东坡将田产置于常州最南端的宜兴?那不是舍近而求远了么?

林语堂还有一个所谓证据,就是说苏轼此行“常和堂妹的公公柳谨一同写作游历,他却一次也没提到堂妹丈夫的名字,也没写过一首诗给他。”这说明他对“十二娘”的丈夫柳子文(字仲远)未作过任何考察。柳子文有《次韵呈文潜同年》诗,表明他与张耒一样,都是熙宁六年进士,也就是说,苏轼去润州公干时,柳子文刚刚考上进士,正在朝中等待分配官职,当时根本不在家中。幸亏林氏没有找到这则资料,不然的话,依照他的心理和行事方式,非要说苏轼是趁妹夫不在家之机,才在柳家住上三个月的!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共在三个章节里,大肆渲染苏轼“暗恋堂妹”之事。除了以上两段外,他在第二十八章《终了》里,在叙述东坡自海南归自润州、常州时,更有以下一段文字:

他堂妹的坟墓就在靖江(应为镇江之误),她儿子柳闳现在城内。六月十二日,甚至他身体疲弱之下,他仍然和三个儿子、一侄子,去到堂妹及其丈夫墓前祭祀。他第二次为亡者写祭文。可能是为堂妹写了一篇,另为堂妹夫写了一篇,不过从内容上看不太清楚,不敢确信。第一篇《祭柳仲远文》,先提到的是他妻子堂妹,然后才说:“矧我仲远,孝友恭温。”……

林氏再次无中生有,说东坡“甚至他身体疲弱之下,他仍然和三个儿子、一侄子,去到堂妹及其丈夫墓前祭祀”。第一,东坡自海南归来直至润州,只有幼子苏过在身边作陪,长子苏迈和次子苏迨都在为官之任上,尚未回到东坡身边;第二,两篇祭文都表明,是柳闳前来向舅舅哭诉悲情,求些悼念文字,东坡身在重病之中,根本不可能去堂妹的墓地。

东坡自海南归来,自九江东下,六月初因病先在真州(今江苏仪征)休息,会见米芾之际,便“瘴毒大作”,甚至昏迷不知人事(见苏轼《乞致仕表》),他自知随时都有可能出意外,便给弟弟写信,嘱托了后事。他乘船过江后,被润州太守王觌接住,“到京口,自太守以下,皆不能见 ”,身体赢弱,寻常客人尚不能见,如何“到堂妹及其丈夫墓前祭祀”?此时外甥柳闳远道来见,痛述其母去逝后,父亲及弟弟也相继去世,并递上一份他亲自抄写的《楞严经》,请老舅写点题跋文字。东坡在岭南时,只知堂妹“十二娘”病故,并为她写过《祭亡妹德化县君文》,病中惊闻妹夫及一个外甥也先后死去,不禁大悲,于是又写下《祭柳仲远文》二篇,分别祭奠妹夫与堂妹,文中“一恸海徼,摧胸破肝,痛我令妹,天独与贤”,乃病危之人的伤痛之语,“矧我仲远,孝友恭温。天若成之,从政有闻”,是对妹夫的由衷赞叹。面对柳闳的“衔痛远诉”,东坡极力劝慰:“逝者已矣,存者何冤?慎勿致毁,以全汝门!”当柳闳说到要做老舅那样的人时,东坡叹道:“我穷且老,似舅何益?易其墓侧,可置万室。”这里的“衔痛远诉”,分明是说柳闳远离守丧之地,到驿馆里面来见东坡,“易其墓侧”,是让外甥将他两篇祭文拿回去,重新刻石;“可置万室”,是劝柳闳在其父母墓地之旁建造佛龛,《妙法莲华经》卷四云:“五千栏楯,龛室千万,无数幢幡,以为严饰”,宋人陆文圭《挽晋千户》诗中的“护丧诸子皆称孝,万室他年置墓旁”,便是此意。

值得说明的是,在以上一段时间内,能够确考东坡行程的,惟有五月二十九日,他在真州有一篇书简,还有六月十四日在润州给章敦的儿子章援写过一封信。林氏传记中“六月十二日”如何如何,全是小说家的推断之辞。

林语堂无视苏轼这两篇祭文中的关键字句,臆造了东坡抱病祭祀堂妹的情节,在下文中还别有用心地渲染道:

第二天,客人去看他,发现他侧身面壁而卧,硬咽抽搐,竟至不能起床接待他们。来访的客人之中有已故的宰相苏颂之子,以为苏东坡是为他的亡父而哭。苏颂亡时年八十二岁。苏颂家虽然与苏东坡同姓,却不是同一省籍。苏东坡与苏颂相识,已有三四十年,但是若说他听他老友之死会伤心到如此程度,实难令人相信。并且,在前一天,苏东坡听到他死的消息时,也没亲自到墓前去祭奠,只是派长子苏迈去过。他这种悲伤的原因,我相信,必须从上面引证的祭文里去看。

为了说明东坡对所谓“初恋情人”的深情,林语堂不惜对东坡与苏颂的情谊妄加贬低。林氏只知“苏颂家虽然与苏东坡同姓,却不是同一省籍”,却不知他们同一个祖先,都是汉代名臣苏武的后裔,而且还在同一所监牢里做过难友。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关进御史大狱,苏颂也因陈世儒之妻逼杀庶母案牵连,被关在他的隔壁。苏颂听到台吏审讯苏轼时的恶声戾语,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飞语初腾触细文,

廷中交构更纷纭。

纲条既甚秋荼密,

枉直何由束矢分。

狱吏焰狂压长者,

府徒谁识故将军?

遥怜比户吴兴守,

诟辱通宵不忍闻。

源流同是子卿孙,公自多才我寡闻。

谬见推称丈人行,应缘旧熟秘书君。

文章高绝诚难敌,声气相求久益勤。

莫叹歌诗致数厄,圣朝终要颂华勋!

——苏颂《元丰己未三院东阁作十四首》之五、之十三

译介《苏东坡传》的人,称赞此书于“考据、义理、词章三要点,林语堂先生做到了,也是写传记文学的人必须做到的”(见《译者序》),此语只能糊弄那些对苏东坡一知半解的人。在《苏东坡传》第十四章《逮捕与审判》里,林语堂对苏颂与东坡既惺惺相惜、又肝胆相照的情谊置若罔闻,反过来还要质疑东坡“听他老友之死会伤心到如此程度,实难令人相信”,这说明他对苏轼的理解,只是皮毛而已。

必须申明,作为现代文坛的一个重要作家,林语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自有他的位置,后来旅居美国,他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名人,同样功不可没,笔者在此决无将他全盘否定之意。

同时还要说明,林语堂不是苏学专家,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他的《苏东坡传》像孔凡礼的《苏轼年谱》、《三苏年谱》一样,态度严谨、资料翔实,然而传记不同于小说,小说的作者可以凭籍想像的翅膀,任意驱使苏轼去当自己的替身,实现他梦寐以求的某种夙愿,而传记必须尊重史实,不能在没有凭据的情况下,望风捕影,随意发挥。

仔细考察林语堂的生平,我们便会发现,原来他从童年起,就曾偷偷地与一个侄女辈的女孩恋爱,《赖伯英》便是他的自传体小说,小说中的男孩“新洛”便是他自己。那个化名“赖伯英”的女孩,还曾为新洛而怀孕。尽管林语堂的女儿林太乙竭力否定这件不太光彩的事,可林语堂自己在《八十自叙》中说得十分明白:“赖伯英是我初恋的女友!”这段恋情结束后,他又与自己同窗好友陈希庆的妹妹陈锦瑞恋爱,二人的关系也是无果而终,最后,他娶了厦门富商、豫丰钱庄老板廖悦发的女儿廖翠凤为妻。后来陈锦瑞嫁给了别人,二人还经常见面,直到晚年,他还在喃喃自语说,他从外地回来:“总在我好友的家逗留,因为我热爱我好友的妹妹。”连林语堂的女儿林太乙也不得不承认,“父亲对陈锦瑞的爱情始终没有熄灭……在父亲心灵最深之外,没有人能碰到的地方,锦瑞永远占一个位置” 。

不言而喻,所谓苏轼终生都在“暗恋堂妹”的说法,是林语堂将自己的两个心结纠集在一起,强行加给苏轼的。他煞有介事的诗歌分析和所谓东坡晚年的情景描绘,早已脱离传记文学的写实手法,进入小说的虚构状态,在借传主之身,寄托自己的落寞情怀。这不仅是十足的穿凿附会,也是《苏东坡传》中的最大败笔,

谬说搅乱视听,必须加以厘清。若是任其流传,不仅东坡先生要继续遭受世人的误解,恐怕林语堂在另一个世界里,心灵依然不能安宁,深忧东坡先生要将他捉取至前,调笑揶揄、扯耳面批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8724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9
下一篇2023-07-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