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潭的历史传说

黑龙潭的历史传说,第1张

1、黑龙潭的传说一

古时候,有个钦差大臣,来到这里他看到黑龙真潭之后,毫无道理地下令把潭填平。

第一块大石头放下去,潭水动荡起来,一个小盆大的乌 伸出水面。

不知好歹的钦差大臣又放下第二块石头,潭水翻腾起来,一个水缸大小的乌 探出水面。

不知天高地厚的钦差大臣放下了第三块石头。

潭水汹涌澎湃,潭底发出闷雷般的轰鸣,一股黑水冲天而起,浓云中翻腾一条黑龙。

刚才还充大胆的钦差大臣,吓得掉头就跑,一片乌云紧追不放,栗子大的雹子劈头盖脑地砸下来。

这时钦差大臣许愿建一座龙王庙奉献给黑龙,好不容易才得以逃生,那片黑云缓缓飘回来,落入潭中,潭水又变得平稳而黑绿了。

如今,龙王庙遗址,在真潭上面的山头上,已经修复。

常伴青崖悬水,历尽人间沧桑。

千百年过去,时至今日,黑龙潭迎来了无数的游人。

来到真潭,奇妙的景色并没有看完,真潭的上面,还有两个小潭。

上面那叫春花潭。

暮春时节,溪水带来朵朵落花,落花总在潭中飘旋下面那个叫秋月潭,深秋时候,抓住绝壁上的老柞树,可以俯视潭中皎洁的明月。

黑龙真潭和珍珠串一带,汇集了黑龙潭自然风景区最瑰丽、最壮观的景色。

盛夏,峡谷外,骄阳似火,暑气逼人。

峡谷里,浓荫处处,凉风习习。

在潭边光滑的山石土,席地而坐,耸峙的大山,古老的长城,灿烂的山花,一切全融汇在如镜的潭水中。

话说古时候,一个举子李生屡试不中。

一年赴京赶考又不得中,他心中很失落,来到京郊游山玩水散散心。

在一个小镇的集市,看到一个渔人正在贩卖一条硕大的黑色鲤鱼,这条鱼刚被捕到,已经奄奄一息。

李生动了恻隐之心,将这条鱼买了下来。

他将客店里洗澡用的大木盆装满了水,将鲤鱼放到木盆里,过了一会儿鱼活了过来。

李生决定第二天将鱼放生。

夜里,李生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到那条黑色鲤鱼和他说话。

黑鲤鱼说:谢谢您,我的大恩人,我要报答您的救命之恩。

明天您带上我沿着白河往北走,在白河东岸有一个叫轱辘峪的地方,那里有很多潭和瀑布,您把我放到潭水里,然后您跟着我走,我带您去个好地方。

说到这里,李生从梦中醒来,觉得做了一个很可笑的梦。

但他转念一想,反正是出来散心的,就按刚才梦到的去看看,正好把鲤鱼放生了。

第二天一早,李生雇了一辆马车,将放有鲤鱼的木盆撞在马车上,沿着白河真的寻到了一个叫做轱辘峪的地方,而且峡谷内水流湍急。

他将木盆里的鲤鱼放到潭水里,只见鱼身上隐隐放出一道金光。

鲤鱼逆流而上,李生赶紧跟着往山上走。

走了一段路看到了一瀑布犹如从天际飞流而下,只见这条黑鲤鱼一个腾跃。

居然跃到了瀑布上面。

李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沿着岩壁穿过一道山洞攀到瀑布上面,一看那条黑鲤鱼正在潭水里面等着他。

他们就这样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两道山崖间,两道山崖如同一道石门屹立于潭水间。

黑色鲤鱼停了下来,突然间跃了起来,越过了两道山崖。

突然间,天空中出现一道火光,这道火光一下子点燃了黑鲤鱼的尾巴,一会黑鲤鱼被包围在火团中,李生忍不住惊呼起来。

突然间,火团熄灭了,一道晴空霹雳,一条黑色神龙飞上了云端。

李生呆呆地看着那条黑龙。

只听黑龙说:这两道山崖就是龙门,我现在跃过了龙门,已经化为黑龙。

恩人您的大恩大德我无以为报,您跳过这条溪水,前面有一块大石头叫做金榜题名石,您在石头写上您的名字,您就会金榜得中的。

李生按照黑龙说的,跳过了龙门的溪水,在金榜题名石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后来,李生真的考中了状元,做上了大官。

2、黑龙潭的传说二

传说老君山龙潭的老龙王有数不清的金银,仅有一个姑娘。

公主该婚配时,老龙王想着招个姑爷入赘。

其他大小龙王一个个心怀甜蜜的希望,争先恐后登门求婚,公主一个也看不上。

把他们都打发走了。

老龙王对姑娘说:“囡呀,花开有季节,结果也有节令,过了时令,花树也会枯萎。

阿爸膝下只有你这块心头肉,还是招个上门郎了却终身大事吧。”

老龙王从女儿羞答的媚态里,知道了女儿答应了阿爸的要求。

老龙王乐滋滋,却又被女儿的话收住了脚步。

女儿说:“相郎的事情得由女儿做主。”

老龙王说:“我还以为是什么天大的大事情,行,阿爸答应你的要求。

”丽江黑龙潭的龙王,是一个野性放荡的 ,他经常丢下治水的事情去寻姑娘。

听说老龙王有一个美貌女儿,就来到了老君山龙潭老龙王的家去求婚。

姑娘看见登门求婚的小伙子闪着威武的英气,弄得眼睛眩迷住了。

但她看出求婚的小伙子是个看见鲜花就迷神的轻浮公子,恐怕日后不忠于爱情。

要试试他到底是一砣金子,还是一砣锈铜?姑娘就对着小伙子唱起了考情歌。

对歌后,姑娘很满意,他们便手牵手来到了老龙王的家里。

姑娘和小伙子在老龙王的火塘边热恋,不知不觉冬天过去了,春天笑着来到了人间。

突然一个奴仆气喘吁吁跑来,对小伙子说:“美利东阿普到我们家里来了,他催你赶快回家。

”小伙子吓坏了,一把推开姑娘,慌慌张张回到家里。

天上的善神美利东阿普责怪黑龙潭龙王懈怠治水,收回封赐的神旨,叫他改邪归正,戴罪立功。

但是黑龙潭小伙子念念不忘老君山美貌的龙女,每年一到春神踏破冰雪的时候。

黑龙潭龙王便丢下治水的事,悄悄离开家,偷偷来到老君山与情人幽会,所以每逢到了这个时候,丽江黑龙潭的水就会慢慢下落,有时还会干涸。

3、黑龙潭的传说三

据说,黑龙潭是东海的一个海眼,与东海龙宫相通。

泰山碧霞元君,在潭下的水晶宫中种植了两颗仙草,用来奖善罚恶。

一颗名字叫荑生,另一颗叫荑变。

人吃了荑生能起死回生,长生不老,吃了荑变马上就会变成乌龟王八。

两种仙草长得十分相似,一般人根本分不出来。

碧霞元君派龙王的女儿碧莲公主严加看管。

话说,徂徕山下有一个小伙子名字叫海兰,在地主活阎王家里当长工。

他经常在黑龙潭边种草植树。

春去秋来,海兰用他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了一排又一排的松柏杨柳。

把黑龙潭装点得十分美丽。

碧莲公主在水晶宫,每天都能看见这位勤劳的青年,很感激他把黑龙潭四周装扮得美丽如画,每晚趁人不在时,都替他给树木浇水。

海兰很纳闷,这里既无人家,又无来往行人,是谁帮着浇水的呢?一天晚上,海兰偷偷来到潭边,藏在石头后面静静观看。

不一会,只见一个少女轻轻从潭中跃出,提着水桶,一会就把树浇完了。

海兰急忙上前致谢!碧莲公主见自己的行踪被发现了,知道他是个诚实守信的小伙子,便把身世告诉了海兰。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不知道怎么被活阎王知道了。

他一听龙潭里有仙草,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硬是逼着海兰下黑龙潭去偷仙草。

海兰至死不去,活阎王恼羞成怒,将他打成重伤,派人扔入黑龙潭中喂鱼。

海兰沉入水底,很快被碧莲公主发现,忙将他抱进水晶宫,折来荑生给他吃下,很快海兰就醒来了。

公主问明情况后,气愤地说:“你一年到头拼死拼活地为活阎王干活,却落了个喂鱼的下场。

”说着顺手折来一只仙草递给海兰,让他给活阎王。

海兰不明其中原委,有些迷惑不解,公主说:“去吧,到时你就清楚怎么回事了。

”说完把海兰送回了岸上。

活阎王没想到海兰不但没死,还真把仙草摘来了。

他喜出望外,一把夺过仙草吃进了嘴里。

不一会儿,就见活阎王在地上转起圈来,三转两转,变成了一只大王八。

泰山老母知道此事,夸赞碧莲公主奖善惩恶有功。

又见海兰诚实勤劳,似乎二人早已倾心,就做主让他们结为了夫妻。

从此二人恩恩爱爱,共同努力,把黑龙潭周围打扮得更漂亮了!

4、黑龙潭的传说四

相传古代的昆明坝子,风调雨顺,土地肥沃,人民生活富足,老百姓们过富足和美满的幸福的日子;然而突然有一天,天空电闪雷鸣,大风肆虐,倾盆大雨下了整整七天七夜。

昆明坝子即将成熟的庄稼被雨水打落,即将起网的鱼塘被水冲跨,牲畜被冲走,粮食泡水发霉,滇池水位大涨,淹没了村镇,第八天,太阳出来了,昆明坝子已经哀嚎一片。

曾经的人间天堂变成了人间地狱。

然而,勤劳的昆明人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大家整理天地,重筑鱼塘,播下希望的种子,可是,一个月过去了,不知为何,不见一滴雨水。

田地干裂,鱼塘干枯,这一干就三年。

一天一个20多岁皮肤黝黑的小伙尚渊龙,看着已干枯大地,心中涌出一股怒火,就不由自主做了一首打油诗骂龙王。

挨刀死龙王,遍地闹灾荒,老子遇到你,把你鳞拔光!这诗也说出百姓的心声,打油诗一传十十传百,就传到了五老山的龙王耳朵里,龙王非常生气。

尚渊龙想来想去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于是告别父老乡亲决定去寻找水源,走了半个多月,干粮吃完了,水喝完了,这一天,尚渊龙走到一处山谷,树木有五丈高,绿草铺地。

尚渊龙心想这附近一定有水源,走进森林。

不久就看见一汪清澈的泉水,尚渊龙口渴难耐,不管不顾的俯下身子大口喝水,尚渊龙太渴了,不知道喝了多少,也不知喝了多久。

尚渊龙终于喝饱了,他直起身子,想起自己父老乡亲还在煎熬干旱之苦,想转身往回走,把好消息告诉父老,忽然感觉脚下一阵巨沉,一看双脚已被巨大是玄铁铁链拴住。

想挣脱,却发现自己不能丝毫动荡。

忽然一阵清风徐过,眼前出现了一条灰色巨龙,又化作一个面带麻子的老人人形。

走到尚渊龙面前,说到:小伙子,我于你素来无冤无仇,为何要辱骂我?”。

尚渊龙不解,问道:“你是谁?我何时辱骂你了?”麻脸老人,说到:“挨刀死龙王,遍地闹灾荒,老子遇到你,把你鳞拔光,这是不是你作的辱骂我的诗?”

尚渊龙焕然大悟:“你是龙王?”麻脸老人,说到:“那是当然,你为何骂我?”尚渊龙知道此人便是龙王,怒骂道:你做为一方龙王,掌管一方雨水,为何行忽降涝灾。

又为何无故不行雨,百姓疾苦你难道不知"此时马脸老人面露难色,小伙子,你有所不知,我有难处啊。

"有何难处?难道你的难处不及百姓死活?"

“记得三年前,我去东海,当晚我贪杯喝多了,回到龙宫,不小心打翻了行雨鼎,将三年的雨水全部下了,行雨鼎砸到我的腿上,我现在行动困难,没办法去东海取水。

再说我已经年高九百多岁,管不了这么多了。

”“你作为一方龙王竟说出如此荒唐言语,你不管我管,你看看老百姓成什么样?”“你可真要管?”麻脸老人问道。

“当然要管,不管经历多少磨难都要管”。

“如果你真要管也可以,但是你要变成龙,且永世不得轮回为人,你人变龙行雨是违法天条,你行一次雨,玄铁脚链将增加一倍的重量。

而且拔掉你一片龙鳞。

”尚渊龙毫不犹豫的说:“那又如何,只要能为父老乡亲解决疾苦,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此时麻脸老人摇身一变,变成一条巨型灰龙,龙口一张。

吐出一颗黑色龙珠,龙珠塞进尚渊龙嘴里,然后长啸一声钻进龙潭,尚渊龙吞下龙珠,浑身炙热,一阵剧痛变成了一条黑色的巨龙。

从此尚渊龙化作黑龙给昆明一带行雨,保佑着一方水土,昆明坝子百姓生活回到了几年前的生活景象,但是由于尚渊龙行雨一次脚链重量增加。

掉一块龙鳞,久而久之,黑龙脚链重达几百斤,身上几乎没有龙鳞,终于一天,黑龙再也没有起来行雨,他的脚背脚链摩掉了皮肉只剩下骨头,身上已经没有了龙鳞,血噗噗往外冒,黑龙终于趟在龙潭不能动荡,黑色的龙血把龙潭染成黑色。

5、黑龙潭的传说五

黑龙潭中深藏着一个龙女与凡人相爱的传说。

黑龙潭深不见底,和东海有暗河相通。

它叫黑龙潭,是因为里面龙宫住着一条黑龙,它就是黑龙潭的龙王,受碧霞元君的管辖。

黑龙潭一带山谷里从前生长着两种仙草,都是碧霞元君种来制造仙丹用的。

一种叫荑生,能起死回生,延年益寿;另一种叫荑变,毒性很大,人吃了马上变成丑陋的动物。

两种仙草形状几乎一模一样,难以辨出,而且它们生长在百草丛中,很难找到。

碧霞元君怕凡人偷仙草,就派龙王的两个女儿专门看守。

龙女大的叫鲱鲱,小的叫金蝉,相貌一模一样,都是国色天香,无比漂亮。

泰山傲徕峰下面有一户姓阎的恶霸地主,外号“活阎王”。

他家里雇了两名长工,是两兄弟,哥哥叫海虹,弟弟叫海蓝,长得也像一个模子里印出来。

海虹、海蓝每天在黑龙潭附近给活阎王开山、种树;鲱鲱、金蝉每天出来给碧霞元君护草。

久而久之,他们就产生了爱情。

鲱鲱爱上了海虹,金蝉爱上了海蓝。

他们不顾人神之别,大胆相爱。

这件事传到了活阎王的耳朵里。

活阎王早听道士们说过黑龙潭仙草和龙女的事情,只是苦于寻找不到仙草,也遇不到龙女。

现在既然知道自己的长工和龙女要好,就起了歹心。

他先把海虹叫到面前甜言蜜语哄他去向鲱鲱要些荑生。

海虹听鲱鲱说过,碧霞元君的道规森严,决不许把仙草送人,所以不管活阎王软硬兼施,一口回绝了。

活阎王气急之下,操起楠木大棍把海虹打死,然后又命人把弟弟海蓝叫来,威逼他去向金蝉要仙草。

海蓝看见哥哥被打死,知道和活阎王硬顶不行,便假意答应下来。

转身去黑龙潭找金蝉商量。

金蝉姐妹听说活阎王打死了海虹,又气又恨。

她们不顾碧霞元君的禁令,姐姐扯了荑生,救活海虹。

妹妹扯了一株荑变,去治活阎王这个恶棍,并教会海蓝辨草的秘诀。

海蓝把两样仙草分别揣在怀里,赶回傲徕峰见活阎王。

他从左边衣襟里掏出荑生递给活阎王。

说:“东家,这是金蝉给你的仙草,能延年长寿。

“活阎王接过仙草,心中大喜。

可是他一生多疑,又怕海蓝拿回荑变当荑生,存心害他。

于是他板起铁青的面孔向海蓝喝道:“你们以为我不认识荑生吗?竟敢骗我,看我不打死你这个畜牲!”海蓝忙申辩道:“东家且莫生气,您不信我试给你看。”

他从活阎王手中取过荑生,撬开哥哥的嘴,把仙草放进他的口里。

仙草一下滑进海虹的咽喉,一会儿,他揉揉眼睛站了起来。

活阎王看得目瞪口呆,续而大怒。

大声骂道:“你这该死的东西,快把仙草拿来还我。

”海蓝不慌不忙,从右边衣襟里又掏出一株仙草,说:“东家,我要回两株,这里还有一株哩。

“活阎王难辨真伪,看看和刚才的形状一般,再不疑心,一口吞进肚里。

顿时,他肚里发胀,就地一滚,立刻变成了一只大乌龟。

碧霞元君知道这件事后,虽然很生气,但又念她俩惩治了恶霸地主活阎王,所以只把她们逐出了黑龙潭,拔光了所有的仙草。

而两位龙女也嫁给了海虹海蓝两兄弟,过着幸福美满的凡人生活。

黄真伊(约1506-1544),韩国李朝中宗时期女诗人,开城名妓,松都三绝之一。

别名真娘,京畿道开城人,“明月”是黄真伊的艺名。

后以历史人物为蓝本作有同名**、电视剧作品。

黄真伊一生颇富传奇,史载她色艺双全,书法、绘画、弹琴、诗歌等方面都很有天赋。

她作有大量“时调”(可惜流传下来的只有六首)与汉诗。

她的作品基本上以描写爱情为主,擅于借助自然现象,巧妙描绘爱情。

艺术手法奇特、含蓄,颇类十七世纪善用曲喻的英国玄学诗派,读后让人回味无穷。

黄真伊出生的开城在今朝鲜南部,近朝韩边界。

当时的地名为松都,曾是高丽王朝的首都。

她的父亲属于朝鲜传统身分制度中最高的“两班”阶级,

而她的母亲有说是出自有着“三韩甲族”“海东第一高门”盛誉的开京姚氏,也有说是盲女,或盲人之女,属于最低的“贱民”阶级。

其母是侧室,庶出的黄真伊因此身分低降,邻居青年若属两班,那就是男尊女卑。

也有说因为其母是贱民,根据“从母法”而走上 之路。

据说她父亲有次在路上,见桥下清澈水边有漂亮女子在洗濯,向她要水喝,女子以水瓢分饮之,但进入其父嘴里竟成酒,一瓢水酒如是结合了两者,生下当代无匹之佳人。

生活在朝鲜中宗时期开城的黄真伊投入“青楼”罕见地出于自愿。

她有文学天赋,美貌如仙,在诗歌、汉文、书法等领域成绩显赫。

她的诗至今仍收入韩国中学课本。

她的汉文成为中韩历史友好交往的见证。

但黄真伊的母亲是侍妾,在当时封建社会十分受藐视,她从小就显现出叛逆的性格,长大后又毅然走出家门落户“青楼”,当了一名艺妓。

她超越时代的独立思想性格实属罕见。

黄真伊入行之后,全国各地自认为风流倜傥的风流客云集松都,想一睹其真容。

当时来说朝鲜全国在籍的 约为3万人。

丽末期,从中国传入的性理学在朝鲜时代以政治理念的形式贯彻到整个朝鲜,收到此影响女子的地位渐渐变得低下了。

其代表思想就是男尊女卑和三从四德。

由此可以知道朝鲜时期的女人收到了多么不公的待遇。

女子一出生就受到差别对待,男子学文,女子学女红。

而且女子一旦结婚,一面虽然能掌管其他妾室,但连嫉妒心都不能有,另一面遵从丈夫的命令,独守空房犹如家常便饭。

再加上经济上不能独立,在朝鲜时代女性自杀的事情非常普遍。

在韩国,谁都知道黄真伊是著名才女艺伎,而提到黄真伊,首先想到的还是关于她的各种各样的传闻,这些盛传不止的传闻,主题自然是黄真伊和男人们。

总体来看,广为流传的有六个小故事。

首先是邻家少年为真伊的美貌才华倾心不已,患相思病,终至死去。

灵柩行至黄门前时,马居然悲伤得不能前行,黄出门解上衣小褂盖在棺上,棺始行。

其二是朝鲜文臣苏世让,这个当时的风流客放言,给我和真伊30天时间共同相处,我绝对不会为黄的美色屈服,若屈服我就不是人。

一个月后,在黄赠送的汉诗《送别苏阳谷》下,结果不言自明。

其三,王室贵族碧溪守和黄交游,得到的只是丧尽颜面。

其四,当时的名唱李士宗,和黄约定6年契约同居,期满的那天,黄头也不回地决然离去。

没有理由,只因期满。

其五,面壁30年的知足禅师,在黄面前也是一朝破戒。

其六,著名学者花潭徐敬德,在黄的主动表白下,是惟一一个巍然不动的人,于是结为师徒。

所以,才有这样的说法:黄真伊、朴渊瀑布、徐敬德,此三者,松都三绝也。

黄真伊凭着出众的诗才和容貌迷倒了无数文人、硕儒。

与黄真伊交流的名人除了知足禅师,大学者花潭徐敬德,宗室碧溪水(碧溪守),判书苏世让,宣传官李士宗,宰相之子李生等,同时与很多“男寺党牌(流浪艺人团体)”交流心得。

一般认为她大约活了三四十岁,与历史著名女医大长今同时代,但比她稍晚生。

晚年(其实当时黄真伊还不到四十岁)抛弃一切,游历了全朝鲜名胜古迹。

黄真伊病逝时留下了遗言:“我生前让很多男人不知道自爱,因此我死后葬在路边让野兽和虫子吃掉我尸身,洗刷我的罪恶吧。

”关于遗言还有一说是:“我生前喜欢热闹,不喜孤寂,因此把我葬在行人多的路边吧。

还有我生平最喜音律,所以我死后入葬时,不要奏哀乐,给我奏风月曲吧。

”不管遗言是怎样的,黄真伊确实葬在了路边。

据说黄真伊从小熟知礼仪,七岁习千字文,九岁能读汉文经书、作汉诗。

从目前留下来,认定是她作的几首汉文诗来看,她的确是汉诗、时调皆长的天才诗人。

到现今流传的黄真伊的作品只有汉诗四首和时调6首。

黄真伊做的汉诗有《满站台怀古诗》《朴渊瀑布诗》《奉别苏阳谷诗》《咏初月诗》《与苏阳谷》等四首,时调有《青山里碧溪水》《冬至漫长夜》《何时寡信》《山是旧山》《竟然是我做的事》《青山我意》。

黄真伊,被称为“韩国的李清照”,韩国中学课本选有她的诗。

据推测因为黄真伊的汉诗和时调因为多是在风月场所作的,再加上她是 出身所以有很多都没能传到后世,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了。

但是仅从流传至今的几首诗和时调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作品构思巧妙,形式恰当,语言简炼是具有很高水平的作品。

青山里碧溪水, 莫夸易移去, 一到沧海不复还, 明月满空山, 暂休且去若何。

这首时调是黄真伊的名作,因为诗背后还有迷人的轶闻:时调中的“明月”是黄真伊的妓名,“碧溪水”则指她所喜欢的一位李朝宗室(笔名“碧溪守”:韩语“水”与“守”音同)。

有一天两人相逢窄桥,碧溪守想要躲避她,黄真伊即兴作出了这首时调,将两人的名字嵌入其中,既挑逗他也调侃他。

一语双关,情景交融,贴切坦率,堪称妙作。

一方面,青山、碧水、明月这些客观景物被抒情地主观化,产生一种全新的象征性,是一首私密而媚人(来“明月宾馆”开房间休息)的诱惑诗;另一方面,抽象的时间被具体空间化,以瞬间流逝的溪水比喻通过永恒自然(青山)的变动人生,是一首诱导众生抓住时间,及时行乐的劝世时调。

我读到的故事说碧溪守是一个高傲自负,认为真正风流者是无需女性的男人。

有一天,一行人鸣响马铃路过黄真伊住处,在楼阁盼望的黄真伊,拉上帘幕静静唱出此诗,让顽固至极的儒教主义者碧溪守心旌动摇,终于拜倒明月帐下。

黄真伊之所以成为传奇,除了貌美、胆大外,还由于多才多艺。

诗之外,她在韩国音乐史、舞蹈史也占有一席之地。

她擅长演奏玄琴,有好几阙认定是她写的曲子被保留至今。

她以绝代之姿,奔放之躯,舞弄、颠覆了被儒教伦理捆绑的男性的窘境。

据说她曾自称佛门弟子,夜叩在天马山“知足庵”面壁十年(或说三十年)的知足禅师之门,为他跳了一段舞,像莎乐美在希律王面前跳七纱舞般,让修道成“生佛”的知足禅师顿然知觉自己身体某些部份之不足,“冻未条”破戒。

那夜黄真伊跳的舞,人称“僧舞”,是韩国民间舞蹈中极重要之“妓房舞蹈”的代表。

韩国舞蹈,主要不过手臂一抬,脚尖一踮而已,但反而困难。

黄真伊诱僧的场面,至今不断被搬上舞台,我在网路上看到韩国舞者的表演,着古代 鲜艳衣饰,动作简单,姿态妖艳。

黄真伊一一俘虏了当时的名士高官,留下一件又一件供后人闲谈、改写、复制、转寄的公开档案。

她有一首汉诗《奉别苏阳谷》,是她以才貌服男人的另一显例。

苏阳谷(1486-1562)是当时高官,做过判书、大臣,也出使过北京(1533)。

韩国书上说“苏阳谷世让,少时以刚调自许,曰:为色所惑者,非男子也。

闻真才色绝世,与朋友约,曰:吾与此姬同宿三十日,即当别离,不复一毫系念,过此限,若更留一日,则汝辈以吾为非人。

行至松都,见真,果名姬也,仍与交欢,限一月留住,明将离去,与真登南楼饮宴,真少无辰别之意色,只谓曰:与公相别,何可无一语,愿呈拙句,可乎?苏公许之,真即书一律曰:‘月下庭梧尽,霜中野菊黄,楼高天一尺,人醉酒千觞。

流水和琴冷,梅花入笛香,明朝相别后,情与碧波长。

’苏公吟咏,叹曰:吾其非人也。

为之更留。

”看了这样的纪录,真希望自己也不是人。

不是人,做入笛的梅香,铮琮的水流,在黄真伊的诗里。

“流水和琴冷,梅花入笛香”:琴之冷与情之热对比,各自虚幻;花之香与笛之音交融,飘渺虚无。

这是比讲求感觉交鸣,强调朦胧、暗示的象征主义诗还早的象征主义诗! 黄真伊是个一生坎坷的女人,当 的母亲玄今危险的爱情之下出生在这个世界,因此只能以 的身份生活。

但内心深处却拥有坚强的毅力,她懂得琴诗书画,也懂得用歌舞来消解悲伤。

她是个艺术家,也是诗人。

培养她的艺术的是她经历的一次次爱情。

在与恩浩的初恋中,她表现的无比勇敢,面对碧溪守歪曲的爱情,会大声地斥责。

虽然害怕拘束,但当面对金廷翰的求婚,她答应下来。

她喜欢被爱的感觉,当失去爱情时,她也不认为这是个坏事。

她认为那些伤口成为了自己艺术的力量,是懂得去接受悲伤现实的女人,她就是黄真伊。

她是在艺术里爱着,在爱情里完成艺术的当代自由

李莫愁溜出古墓,在江湖上掀起腥风血雨,陆家庄陆展元主动提出消灭女魔头李莫愁,假意接近李莫愁,没想到日久生情,尤其是李莫愁不顾生命危险救了陆展元之后,陆展元便被李莫愁感动。

两人决定在一起,陆展元要求李莫愁不再杀人。李莫愁也答应了,但是,江湖人士看到陆展元与李莫愁在一起之后,便决心杀掉两人。

李莫愁为了保护陆展元杀了更多的人,陆展元对李莫愁失望伤心。为了保证陆展元的安全,李莫愁逼着陆展元练剑,并找人来陪练,陆展元一不小心误杀陪练的人,两人感情产生隔阂。

而且陆展元和李莫愁在一起后发现李莫愁心狠手辣,对他也极其不温柔,逼他练武,久而久之,产生了厌恶,后背叛了李莫愁。

扩展资料:

一、相关剧集:

李莫愁逃离古墓  被陆展元所负古墓派祖师婆婆林朝英心爱之人王重阳离开了她,林朝英雪中独舞,瞬间白发,割腕自尽。古墓派现任掌门警告李莫愁和小龙女一生留在古墓,这样才能断绝情欲。李莫愁借机闭关希望能够偷偷逃离古墓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小龙女答应帮李莫愁保密。

李莫愁借暗道离开了古墓,小龙女留守。李莫愁对外面的繁华热闹兴奋不已,正好碰上有人比武卖艺,李莫愁识破了卖艺人的伎俩,当面斥责他们骗人。

卖艺人眼见生意砸了,和李莫愁大打出手,但这些人根本就不是李莫愁的对手,李莫愁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他们。江湖上的人都被李莫愁的功力震慑,来到陆家庄请陆老庄主出马。

陆家公子陆展元提到陆老庄主已经仙游,但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就可以收服李莫愁。陆展元趁机接近李莫愁,还占了李莫愁的便宜。陆展元引诱李莫愁去江南游玩,两人正准备去吃包子,但是被抢了位置。

陆展元使用伎俩取得了李莫愁的信任,两人在河边吃包子。在陆展元的一番花言巧语之下,李莫愁对陆展元动了心。陆展元又说其实之前对李莫愁的花言巧语只是玩笑,这让李莫愁心痛不已。李莫愁去酒馆买醉,看到街上成双成对的恋人,决定要坚持不懈追随陆展元。

江湖上的人看到陆展元和李莫愁两人情深意浓,绑架了陆展元。李莫愁意识到陆展元可能遇到了危险,便立马去解救了陆展元。经此一劫,李莫愁和陆展元两人情义更加深厚。

陆展元为了报答李莫愁的救命之恩,向李莫愁求婚,李莫愁答应,陆展元说服李莫愁日后不能再杀人。陆展元和李莫愁两人回到陆府,被江湖人士暗算,李莫愁为了救陆展元制服了江湖人士。李莫愁为了保证陆展元的安全,杀了更多的人。

陆展元因为李莫愁杀了更多的人非常生气。李莫愁为了保证陆展元的安全,日夜盯着陆展元练习武功。武三通受伤,被何沅君所救。陆展元正在家里练剑,为了能够陪陆展元练剑,李莫愁随便拉了个人来,最后该人被陆展元误杀。

陆展元为自己杀人十分自责,和李莫愁吵了起来。陆展元在大街上喝醉,正好被经过的何沅君看见。陆展元和何沅君两人十分投缘,都是善良单纯之人。陆展元想到家中还有李莫愁,十分不开心。李莫愁将何沅君抓回来陪陆展元练剑。

二、人物简介:

1、李莫愁

李莫愁,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主要反面人物之一,她是主人公杨过的师伯,小龙女的师姐。许多重要情节都由她推动,占尽重头戏。

李莫愁容貌甚美,却心若蛇蝎,因此江湖中人取其绰号为“赤练仙子”,年轻时倾心陆展元,曾不顾男女之嫌为其疗伤。因为不肯听师父的话立誓不离古墓而被师父逐出师门,本想与陆展元共浴爱河,却没想到被陆展元狠心抛弃。

自此身心大受打击,性情大变,因爱成恨。曾几乎杀尽陆展元亲弟弟陆立鼎满门,并折磨陆立鼎之女陆无双。为得玉女心经,屡次威胁杨过小龙女性命。

纵横江湖十几年,手执冰魄银针、五毒神掌杀人无数,江湖中人无不对之闻风丧胆。但其良心未泯,曾抚养刚出生的郭襄。在绝情谷中被万千情花刺中后,仍不忘陆展元,最后葬身于焚烧情花的大火中。

2、陆展元

在终南山上,陆展元得李莫愁不顾男女之嫌疗伤,两人日久生情,临别之际陆展元与李莫愁订下婚约,李莫愁予他一抹方帕,却不料再也不见心上人归来。

原来陆展元在大理认识了武三通的养女何沅君,两人几近波折,携手成婚,却落得李莫愁一场爱恋转眼成空,终是性情大变,惹得李莫愁由爱生恨,成了日后江湖闻风丧胆的赤练仙子。

李莫愁后来的行径不可以说跟他没有关系。成亲之日,武三通和李莫愁同时去跟新夫妇为难。幸亏喜宴座中有一位大理天龙寺的高僧出手镇住二人并订下十年之约。原著中,陆展元在十年之期到前死于疾病,妻子何沅君也随之自刎殉夫。

参考资料:

-李莫愁

-陆展元

“临川四梦”的四个梦境演绎了纷繁世间事。

《邯郸记》则表现了邯郸卢生梦中娶妻,中状元,建功勋于朝廷,后遭陷害被放逐,再度返朝做宰相,享尽荣华富贵,死后醒来,方知是一场黄粱梦,因此而悟道的警醒。

《紫钗记》中的霍小玉与书生李益喜结良缘、被卢太尉设局陷害、豪侠黄衫客从中帮助,终于解开猜疑,消除误会的悲欢离合的幻梦。

《牡丹亭》描写了杜丽娘因梦生情,伤情而死,人鬼相恋,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痴情。

《南柯记》讲述了书生淳于棼于梦中做大槐安国驸马,任南柯太守,荣华富贵梦醒而皈佛的故事。 “临川四梦”中,艺术成就仅次于《牡丹亭》的剧作是《邯郸记》。全剧30折,本事源于唐沈既济的传奇《枕中记》。《南柯记》与《邯郸记》都是以外结构套内结构的方式展开剧情,但《邯郸记》的两套结构要精巧得多,不像前者有散漫拖沓之感。

此剧的外结构演述神仙吕洞宾来到邯郸县赵州酒店,听久困田间的卢生述志。卢生对贫愁潦倒的生活满腹牢骚,声言“大丈夫当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使宗族茂盛而家用肥饶,然后可以言得意也”。吕洞宾即刻便赠一玉枕,让卢生在梦中占尽风光得意、享尽富贵荣华,同时也受尽风波险阻,终因纵欲过度而亡。一梦醒来,店小二为他煮的黄粱饭尚未熟透。在神仙点破后,卢生幡然醒悟,抛却红尘,随吕洞宾游仙而去。这样一个带有游戏性质的外部框架,将全剧的主体内容整个包裹起来,使得卢生所创建的轰轰烈烈的功业及其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都成为有迹可寻但却毫无价值、全无意义的虚妄世界。这实则是对明代官场社会的深刻鞭挞和总体否定。

《邯郸记》的内结构演述剧情主体,也即卢生大富大贵、大寂大灭的官场沉浮史。以卢生作为中心贯穿人物,全剧描摹了官场之上无好人的整幅朝廷群丑图。崔氏是卢生的政治后台。卢生的发迹离不开其妻崔氏。凭借崔氏四门贵戚的裙带关系,再靠着金钱开路,卢生广施贿赂、平步青云,被钦点为头名状元。其所谓:“奴家所有金钱,尽你前途贿赂!”

从崔氏这里,集中体现出封建社会的婚姻行为实则是一种政治联盟;崔氏强“娶”卢生,实则是下的一笔政治赌注。至于封建官僚机器的重要支柱科举制度,则是一种从上到下的受贿制度。婚姻的温情脉脉,科举的文才彬彬,学问的神圣兮兮,在一位女子的操纵下全被剥下了虚伪的衣妆,露出了追逐权势和金钱的本相。

卢生既是封建官场丑恶世象的见证人,同时也是积极参与者。早在全剧外框架引出时,他就表白了出将入相的强烈政治欲望。崔氏的怂恿进一步煽动起他做官的欲望,“尽把所赠金资引动朝贵,则小生之文字字珠玉矣”,接着便厚颜无耻地拿钱买了一个头名状元。这卢生一入朝门便徇情枉法,蒙蔽皇帝,为自己老婆封诰。他更大的本事,还在于会拍皇帝的马屁。开河是为了让皇帝顺流而下游览胜景,征战是为了让皇帝醉生梦死、乐以忘忧。卢生曾不嫌麻烦,亲自挑选了近千名窈窕女郎,强令她们为御舟摇橹,借以取悦皇帝。征战得胜,他在天山勒石纪功,貌似展示国威,实则是想借此扬名,使得千秋万代后都知道他卢生的丰功伟绩。

得志便猖狂,欢乐乃纵欲,这是卢生及官僚社会中上行下效、腐化堕落的本性。皇上送他24房美女,卢生先是道貌岸然地讲御赐美女不可近。当崔氏要奏本送还众女时,卢却慌忙说道“却之不恭”!如此受用的结果是使精力透支,早赴阴曹。他在纵欲而亡之前犹死不咽气,原来是在五子十孙都安排妥帖后,还有一位偏房“孽生之子卢倚”尚待荫袭封位;更担心国史上不能全面记载其毕生功绩……得意忘形、恣意享乐、追名逐利真正成为他毕生紧抓不放的最高原则。卢生的形象在封建社会的官场黑幕中具备一定的代表性。

《邯郸记》中的其他官僚也多面目可憎。宇文融丞相因为卢状元唯独忘了送钱物给他,拒绝融入他的关系网络,所以他才时时播弄并陷害卢生。“性喜奸谗”是其表象,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不断扩充势力范围是其本性。汤显祖写足了宇文相之奸险毒辣,这是对明代首辅们从总体上感到失望的曲折宣泄。剧中看似老实的大臣萧嵩,明知丞相在陷害卢状元,却慑于其*威,在奏本上也签上自己的名字。但他在用自己的表字“一忠”签名之后,又偷偷在“一”字下加上两点,成为草书的“不忠”。这样做的结果,既参与伙同陷害卢状元的事件,又能在以后皇帝为卢生昭雪平反时开脱自家罪责。萧嵩此举并不仅是明哲保身,而且是以高明的权术害人。他缺乏起码的正直人格,属于官场上为数最多的不倒翁。无论是卢败还是宇文亡,他萧嵩总能面面俱到地参与其事,置自身于不倒之地位,这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员所追求向往的一种境界。

另外如皇帝唐玄宗,剧本漫画出他糊涂和好色两大本性。他糊里糊涂地取了金钱铺路的卢状元,又糊里糊涂地在卢状元为夫人请封诰的文件上签字,还糊里糊涂地要结果卢状元的性命。他只对为之摇橹的一千美女产生浓厚的兴趣。作为一位大明子民,汤显祖不仅鞭挞奸官,而且讥弄皇上,虽说这皇上是大唐天子,终不免给人以影射当朝之感。这正是汤显祖挂冠归去后的冲天勇气和战斗精神的体现。从正德皇帝到万历皇帝这祖孙四代,一方面劳民伤财、吮尽民脂民膏,另一方面巡幸天下、游龙戏风,其风流与罪恶的故事蔚为系列。《邯郸记》何止于痴人说梦,分明是直逼现实!

本剧中真正可爱的人物,是那些虽寥寥数笔但却可钦可敬的下层人民。为卢生开河而拼死拼活的民工群像,挺身而出、解救上吊驿丞的犯妇,精通番语、为卢生反间计奠定成功基础的小士卒,以及为掩护卢生而葬身虎口的小仆童,鬼门关上搭救并扶助卢生的樵夫舟子,这些最不起眼的平头百姓构成了《邯郸记》艺术天地中的点点亮色。综观“临川四梦”,我们可以大致作一些比较。 《牡丹亭》又是一部兼悲剧、喜剧、趣剧和闹剧因素于一体的复合戏。各种审美意趣调配成内在统一的有机体。全剧共55出,前28出大体属于以喜衬悲的悲剧,后27出属于以悲衬喜的喜剧,所以王思任在批叙中说:“其款置数人,笑者真笑,笑即有声;啼者真啼,啼则有泪;叹者真叹,叹则有气。”仅仅为了争取爱的权利,便不得不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既是杜丽娘本人的青春悲剧,也是家庭与社会的悲剧,《诀谒》、《闲殇》、《魂游》等出戏,都极其悲凉凄宛。而《闺塾》等出戏则极富喜剧色彩。天真活泼而又调皮的春香,与老成持重却时带迂腐的陈先生,在犯规与学规之间彼此较量,呈现出反差甚大的强烈喜剧效果。石道姑等人的设置,更带有闹剧、趣剧的味道。但其中的悲剧意味也着实令人伤感:原来做官是要以六亲不认、牺牲情感作为起码代价的!这种悲喜交融、彼此映衬的戏曲风格,正是富有中国戏曲特色的浪漫精神的具体呈现。

作为影响极大的主情之作,《牡丹亭》虽然表现出激情驰骋、辞采华丽的浪漫主义戏剧风格,但也必须看到,《牡丹亭》其实还未从根本上跳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轨道。特别是后半部戏在总体上还是遵理复礼的篇章,作者并没有彻底实现其以情代理的哲学宣言。他的个性解放思路尚未从根本上脱离封建藩篱,而只是对其中某些特别戕杀人性、极其违背常情的地方进行了理想化的艺术处理。乞灵于科考得第、皇上明断,这也是戏曲的常套之一。尽管如此,汤显祖还是封建时代中勇于冲破黑暗,打破牢笼,向往烂漫春光的先行者。《牡丹亭》也成为古代爱情戏中继《西厢记》以来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杰作,杜丽娘已经成为人们心中青春与美艳的化身,至情与纯情的偶像。 汤显祖创作的第一本完整的传奇是《紫钗记》。但严格来讲,他的处女作应该是《紫萧记》。但是《紫萧记》只写到第三十四出就中辍了。后来汤显祖在南京太常寺博士任上将《紫萧记》删削润色,易名为《紫钗记》,于万历十五年(1587)将全剧初稿写成。该剧主要以唐传奇《霍小玉传》为本事,也借鉴了《大宋宣和遗事》中的部分情节。演述唐代诗人李益在长安流寓时,于元宵夜拾得霍小玉所遗紫玉钗,遂以钗为聘礼,托媒求婚。婚后,李益赴洛阳考中状元,从军立功。卢太尉再三要将李益招为娇婿,反复笼络并软禁李益,还派人到霍小玉处讹传李益已被卢府招赘。小玉相思成疾,耗尽家财,无奈中典卖紫玉钗,却又为卢太尉所购得。太尉以钗为凭,声言小玉已经改嫁。豪杰之士黄衫客路见不平,将李益扶持到染病已久的小玉处,夫妻遂得重圆。

《紫钗记》着重塑造了霍小玉和黄衫客两位令人敬重的人物形象。正如汤显祖在本剧《题词》中所云:“霍小玉能作有情痴,黄衫客能作无名豪。馀人微各有致。第如李生者,何足道哉!”

霍小玉出身低微,其母本为霍王麾下一名歌姬。但当她一旦与李益相遇,便为才所动、为情所耽、为甜蜜婚姻所陶醉,把全部生存价值和生命理想都拴系在爱情这叶小舟之上。自感卑贱的她在幸福之馀,仍不忘为对方着想。先是从时间上看,哪怕李益只爱她八年,她亦心满意足;次是从地位上看,即使李郎另娶了正妻,她小玉做偏房小妾亦心甘情愿。而当这两桩最低限度的愿望都难于实现时,她只能无限绝望地将出卖紫玉钗所得的百万金钱抛撒于苍茫大地!为了一个虽不算负心、但却十分软弱的郎君,霍小玉陪着小心、受尽委屈。如此忠贞不二、痴情到底的女子,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之中显得多么善良、纯情、委曲而高尚。她所抛撒的哪里是一片钱雨,分明是揉碎了的寸寸肝肠。而黄衫客的豪侠仗义行为既玉成了情人的团圆,又对破坏李、霍婚姻的卢太尉的丑恶行径予以了警示。汤显祖通过一位幻想中的壮士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殷切地呼唤着社会的良知。

从结构上看,《紫钗记》仍然有散漫拖沓的倾向,像《折柳阳关》、《冻卖珠钗》和《怨撒金钱》之类较为抒情的场面,显得太少而缺乏规模。唱词与说白没有完全摆脱骈俪辞章的痕迹,本色晓畅的戏曲味道不够醇厚。 《南柯记》共44出,取材于唐传奇《南柯太守传》。该剧叙淳于棼酒醉于古槐树旁,梦入蚂蚁族所建的大槐安国,成为当朝驸马。其妻瑶芳公主于父王面前为淳于棼求得官职,因此他由南柯太守又升为右丞相。只为檀萝国派兵欲抢瑶芳公主,淳于棼统兵解围,救出夫人,但夫人终因惊变病亡,还朝后的淳于棼,从此在京中*逸腐化,为右相所嫉妒,为皇上所防范,最终以“非俺族类,其心必异”为由遣送回人世。

此剧既叙官场倾轧、君心难测,亦状情痴转空,佛法有缘。淳于棼作为一位外来客之所以高官任做,主要是凭借夫人的裙带关系。右相段功是一个嫉妒心浓、阴谋意深的官僚,是他一步步借国王之手钳制淳于棼,最终将这位不可一世的驸马爷轰出本国。“太行之路能摧车,若比君心是坦途;黄河之水能覆舟,若比君心是安流”的深深感叹,使人联想到汤显祖本人的从政经历,以及他主动挂冠归去时对于官场的彻悟。

《南柯记》的收束部分尤为感人。当淳于棼被逐出大槐安国时,梦虽醒,酒尚温。仔细辨认之后,他明知自己只不过是在蚁穴里结下了情缘、获得过官运,但还是舍不得亡妻,还是要禅师将亡妻及其国人普度升天。若非老禅师斩断情缘,淳于棼还要到公主身边留连下去。由此可见,美在梦中,睡比醒好,现实世界同幻象世界相比是那么乏味寡趣。清初孔尚任写《桃花扇》,结局时张瑶星大师斩断侯朝宗和李香君的情缘,正是从汤剧中受到的启发。

1 苏东坡关于参禅的诗句

苏东坡关于参禅的诗句 1 苏轼诗词中的禅意

苏轼·借自然说禅意 借自然说禅意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从静态、动态的自然山水中感悟禅理,它是苏轼山水诗创作的具体的表现形式之一。

这类诗的特点是自然景物的描写与感悟禅理在同一首诗中分开。如《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麿。……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

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

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譊譊师所呵。”

诗的前半部分,先用博喻的手法极力渲染了水流的湍急迅疾,以象征人生的短暂,后十四句则是说禅,尤其是“君看岸边苍苔上,古来蒿眼如蜂窝”一联,形象而又精辟地道出了多少舟人已逝,而流水依旧的禅理。并指出只要心无所在,上述的造物规律就无法成为生命的桎梏。

这里苏轼借助山水,在“静”与“动”的自然山水中感悟禅理。 在中国文学史上,自建安以来就出现了“纯粹”意义上的“模山范水,流离光景”的山水诗,诗人们在“王朝”的衰败中,意识到了“天命”同样是瞬间即逝,然而,当他们睁开世俗的眼睛时,突然发现这司空见惯的山水是那样的雄伟与壮美,是那样的富有光辉而又青春长在。

于是便出现了反映现实生活比“天命”更美好的、更有价值的诗文,这些诗文往往更多地显示出浓厚的生活气息,显示出对社会政治与世俗的关注。他们通过描写自然,寄情山水,喧泄自己的郁闷。

就象谢灵运山水诗,“野旷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

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游赤石进帆海》)。

在自然山水中感受古朴本真的生活情景,在自然中领悟对功名与现实的超越。而到了柳宗元则山水诗的创作,不再是单纯的“模山范水”,而是使诗文赋于了浓烈的感情色彩,成了诗人情感的化身。

如《南涧中题》“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游,怀人泪空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等。 这些诗虽然写得情深意切,惊心动魄,但就其创作的主体都没有超脱自然之外。

苏轼则不同,首先在创作理念上苏轼提出观察自然之物,要用“空静”的心态,以静观动。他在《赠袁陟》诗中说:“是身如虚空,万物皆我储。”

《次韵僧潜见赠》又云“道人胸中水镜清,万象起灭无形。”在《送参寥师》中又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镜。”在《朝辞赴定州状》再次强调:“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

苏轼提出了诗人应当潜思静虑,集中精神,以清明开旷的心胸去观察和收摄世间万象及其运动的观点。在苏轼看来大自然是美的,诗人要善于传自然景物之神,尽自然万物之变,穷自然固有之理,寓主观之情意。

苏轼没有象前代任何一位诗人那样,或是写景,或是抒情,甚至并不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只是以禅意的眼光去审视自然,从自然中脱身而出,获取把握自然的自由。 在苏轼初到黄州时,贫病交加、穷困潦倒。

这一时期的诗中,他多次提到自己“穷到骨”,在给友人的信件中也多次说道自己右目病笃,卧病半年,并“杜门斋僧,百想灰灭”(《与蔡景繁》)在这种情况下,他“归诚佛僧”,专心研读佛经,开始了他对道家的更一步深入的探访。在他的《黄州安国寺记》概述了初到黄州学佛的缘由及心理。

“闭门却扫,收拾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之所得罪者也。欲新其一,恐夫其二。

触类而求之,有不可胜悔者。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

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

焚香黓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静,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

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但在“舍馆粗定,衣食稍给”之后,他就开始了“自我反省”。

这段表面上看是闭门思过,诚心归佛,但细细品味,又觉不然。首先是“皆不中道”,绝非诚心悔过之语,而是用一种艺术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愤激情绪;后面的话与其说是祈求福祐,倒不如说更是一种求诸已心,从精神上抛弃尘垢世污,以达到“物我相忘”的境地。

因此,“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这是苏轼对待佛教的一个鲜明的态度。 在中国历史上,佛老思想往往成为困窘士子的精神支柱,但苏轼并没有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在“穷”时接受佛老思想的影响,从而走向“超世入佛”的虚无人生。

苏轼的“归诚佛僧”不仅仅是为了排遣愁郁,消弭烦恼,更重要的是以此来作为分析既往人生的精神向度,求得更为旷达的洒脱的人生态度。 可以说,苏轼的诗是借禅理来实现对自然的超越性把握,而对诗中的禅意,诗人同样有着清醒的认识,“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

因此,如果我们说谢灵运的山水诗是诗人心灵的外围屏障,只有在自然山水的保护。

2 苏轼诗词中的禅意

苏轼·借自然说禅意 借自然说禅意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从静态、动态的自然山水中感悟禅理,它是苏轼山水诗创作的具体的表现形式之一。

这类诗的特点是自然景物的描写与感悟禅理在同一首诗中分开。如《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麿。……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

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

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譊譊师所呵。”

诗的前半部分,先用博喻的手法极力渲染了水流的湍急迅疾,以象征人生的短暂,后十四句则是说禅,尤其是“君看岸边苍苔上,古来蒿眼如蜂窝”一联,形象而又精辟地道出了多少舟人已逝,而流水依旧的禅理。并指出只要心无所在,上述的造物规律就无法成为生命的桎梏。

这里苏轼借助山水,在“静”与“动”的自然山水中感悟禅理。 在中国文学史上,自建安以来就出现了“纯粹”意义上的“模山范水,流离光景”的山水诗,诗人们在“王朝”的衰败中,意识到了“天命”同样是瞬间即逝,然而,当他们睁开世俗的眼睛时,突然发现这司空见惯的山水是那样的雄伟与壮美,是那样的富有光辉而又青春长在。

于是便出现了反映现实生活比“天命”更美好的、更有价值的诗文,这些诗文往往更多地显示出浓厚的生活气息,显示出对社会政治与世俗的关注。他们通过描写自然,寄情山水,喧泄自己的郁闷。

就象谢灵运山水诗,“野旷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

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游赤石进帆海》)。

在自然山水中感受古朴本真的生活情景,在自然中领悟对功名与现实的超越。而到了柳宗元则山水诗的创作,不再是单纯的“模山范水”,而是使诗文赋于了浓烈的感情色彩,成了诗人情感的化身。

如《南涧中题》“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游,怀人泪空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等。 这些诗虽然写得情深意切,惊心动魄,但就其创作的主体都没有超脱自然之外。

苏轼则不同,首先在创作理念上苏轼提出观察自然之物,要用“空静”的心态,以静观动。他在《赠袁陟》诗中说:“是身如虚空,万物皆我储。”

《次韵僧潜见赠》又云“道人胸中水镜清,万象起灭无形。”在《送参寥师》中又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镜。”在《朝辞赴定州状》再次强调:“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

苏轼提出了诗人应当潜思静虑,集中精神,以清明开旷的心胸去观察和收摄世间万象及其运动的观点。在苏轼看来大自然是美的,诗人要善于传自然景物之神,尽自然万物之变,穷自然固有之理,寓主观之情意。

苏轼没有象前代任何一位诗人那样,或是写景,或是抒情,甚至并不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只是以禅意的眼光去审视自然,从自然中脱身而出,获取把握自然的自由。 在苏轼初到黄州时,贫病交加、穷困潦倒。

这一时期的诗中,他多次提到自己“穷到骨”,在给友人的信件中也多次说道自己右目病笃,卧病半年,并“杜门斋僧,百想灰灭”(《与蔡景繁》)在这种情况下,他“归诚佛僧”,专心研读佛经,开始了他对道家的更一步深入的探访。在他的《黄州安国寺记》概述了初到黄州学佛的缘由及心理。

“闭门却扫,收拾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之所得罪者也。欲新其一,恐夫其二。

触类而求之,有不可胜悔者。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

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

焚香黓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静,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

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但在“舍馆粗定,衣食稍给”之后,他就开始了“自我反省”。

这段表面上看是闭门思过,诚心归佛,但细细品味,又觉不然。首先是“皆不中道”,绝非诚心悔过之语,而是用一种艺术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愤激情绪;后面的话与其说是祈求福祐,倒不如说更是一种求诸已心,从精神上抛弃尘垢世污,以达到“物我相忘”的境地。

因此,“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这是苏轼对待佛教的一个鲜明的态度。 在中国历史上,佛老思想往往成为困窘士子的精神支柱,但苏轼并没有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在“穷”时接受佛老思想的影响,从而走向“超世入佛”的虚无人生。

苏轼的“归诚佛僧”不仅仅是为了排遣愁郁,消弭烦恼,更重要的是以此来作为分析既往人生的精神向度,求得更为旷达的洒脱的人生态度。 可以说,苏轼的诗是借禅理来实现对自然的超越性把握,而对诗中的禅意,诗人同样有着清醒的认识,“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

因此,如果我们说谢灵运的山水诗是诗人心灵的外围屏障,只有在自然山水的保护。

3 苏东坡有首赞佛偈的诗

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这首偈语,气概非凡,意境很高,显示出东坡居士才华横溢,不可一世。

苏学士写下这首偈颂,立即派人过江送给佛印禅师欣赏,期望得到这位方外知交的赞扬。哪知道佛印禅师拜读以后,提笔批了“放屁”二字,叫原人带回。

苏学士一见这粗恶而带辱骂的批语,不禁无明火冒三丈,拍案而起,亲自过江去找佛印禅师评理。 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着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何必骂人呢?” 禅师若无其事地说:“我骂你什么啊?” 苏东坡于是将诗上批的“放屁”二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笑道:“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苏学士一听,顿时默然无语,颇有愧省之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仅仅是苏东坡悟透禅机到相当程度的一个小小例证,可以说苏东坡基本上算是进入到了人生的第三种境界,但是他还是没能“八风吹不动”,竟然“一屁”就“打过江来”,这说明我们从知“道”,到做到,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所以明白一个道理———知“道”,然后能按这个道理做———行“道”,从“知”到“行”这是两回事,只有将两者完美的结合起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可以说,股市汇聚了人世间所有外在的“八风”干扰,同时股市又赤裸裸的显现出来所有内在的“人性”干扰,要想真正达到第三种境界,不“知”“道”根本就没有生存的可能;仅仅停留在“知”“道”层面上,而不去“行”“道”,也会最终头破血流;只有“知”、“行”合一,方可修成正果成为大家。 这个“行”最重要的一点顺风黑马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博学多才,兼通释典。

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超脱隽逸,耐人寻味的禅机。他有一位方外好友佛印禅师,是宋代著名的高僧,解行俱优,苏东坡和他过从甚密,并颇为折服。

苏东坡在被贬期间,有一次,写了一首赞佛偈。偈曰: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这首偈语,气概非凡,意境很高,显示出东坡居士才华横溢,不可一世。

苏学士写下这首偈颂,立即派人过江送给佛印禅师欣赏,期望得到这位方外知交的赞扬。哪知道佛印禅师拜读以后,提笔批了“放屁”二字,叫原人带回。

苏学士一见这粗恶而带辱骂的批语,不禁无明火冒三丈,拍案而起,亲自过江去找佛印禅师评理。 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着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何必骂人呢?” 禅师若无其事地说:“我骂你什么啊?” 苏东坡于是将诗上批的“放屁”二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笑道:“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苏学士一听,顿时默然无语,颇有愧省之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仅仅是苏东坡悟透禅机到相当程度的一个小小例证,可以说苏东坡基本上算是进入到了人生的第三种境界,但是他还是没能“八风吹不动”,竟然“一屁”就“打过江来”,这说明我们从知“道”,到做到,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所以明白一个道理———知“道”,然后能按这个道理做———行“道”,从“知”到“行”这是两回事,只有将两者完美的结合起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可以说,股市汇聚了人世间所有外在的“八风”干扰,同时股市又赤裸裸的显现出来所有内在的“人性”干扰,要想真正达到第三种境界,不“知”“道”根本就没有生存的可能;仅仅停留在“知”“道”层面上,而不去“行”“道”,也会最终头破血流;只有“知”、“行”合一,方可修成正果成为大家。 这个“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执“行”纪律,严格按照纪律办事,只有完全实现了按照纪律办事,前面所有的付出和努力,前面所有的修炼才能体现出他们存在的意义,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功亏一“屁”。

我们知道,即便是佛,也要用严格的戒律来约束修行者。有戒才有定,有定才有慧。

杰西·里费莫这样的交易大师到了晚年一贫如洗,最终落了个自杀的下场,原因就在于“知”而不“行”上,他的交易策略没有问题,问题正如他自己所言“我是人,也有人性的弱点”,人性的弱点贪婪和恐惧战胜了铁的纪律。所以,我们必须用铁的纪律扼杀自己人性的贪婪和恐惧。

如果前面你认为自己都能做到,就是这一关你完全不能保证做到,总是临时改变已经经过深思熟虑定好的买卖方案,总是抑制不住采纳道听途说得来的消息,总是……想想杰西可怕的后果,现在下决心退出这个市场还来得及。如果你认为你有相当的定力,能够闯过最后一关,就像巴菲特那样做到“知”、“行”合一,或者在阅读本书之后,能够修炼过来,那好,我们继续。

4 苏轼的诗词名言故事

佛心一次苏东坡问佛印禅师:“禅师你看我象什么?” 佛印禅师说:“你象佛。”

苏东坡心中欢喜,又问禅师:“禅师怎么不问我看你象什么?” 禅师不答。 苏东坡说:“禅师你问我你象什么。”

佛印禅师满其愿,说道:“你看我象什么?” 苏东坡说:“我看你象狗屎。” 回到家中,苏东坡洋洋自得,对苏小妹说:“小妹,今天我把佛印禅师赢了,你想不想听听?” 苏小妹问到“你怎么赢佛印禅师的?” 苏东坡说“你想听听吗?听我讲给你。

……” 苏小妹听后,说道:“佛印禅师没输,你输了。” 苏东坡不解,苏小妹说:“佛印禅师以佛心看人,看你象佛;你以狗屎心看人,所以……” 针锋相对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

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旁敲侧击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佛印。

佛印正忙着做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东坡居士来访。佛印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

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佛印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就请让我就来大饱口福吧!”反唇相讥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

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嵌名为巧,双关尤妙。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学无止境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

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寺态炎凉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

寺中主持和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谈地说:“坐。”又对小和尚喊:“茶。”

两人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对方脱口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气地说;“请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听,方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主持和尚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连声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苏东坡临走时,主持和尚请他题副对联。

苏东坡胸有成竹,含笑挥毫,顷刻书就: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一盏明灯 一天,苏东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游玩,见小路上有个用三块石头垒起的“磊桥”。苏东坡用脚踢了一下石桥,同声吟出一句上联:踢破磊桥三块石他回头看看秦少游,要他对出下联。

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没对出下联,回到家里闷闷不乐。苏小妹看丈夫一脸不悦之色,只道是出了什么事,一问才知是为了一句对联。

她二话没说,就在一张纸上写了个“出”字,同时用剪刀剪成两段。秦少游顿时大悟,道出下联:剪断出字两重山注:上篇标题“寺态炎凉”,冷笑一声自以为不坏。

这一篇的标题“一盏明灯”,是指秦少游不点不明,不过点了以后还是很明白的。一笑。

敷衍豪门据说,苏小妹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选婿。当时消息一传出,呈文求婚者不计其数。

其中有一豪门公子叫方若虚,他对小妹倾慕已久,闻讯后连忙应选。他呈上得意诗文若干篇,谁知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笔在上面批了一联: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看到小妹的对联,可急坏了。方府豪门是得罪不起的,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联语后面各添一个字,把对联改成: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

方若虚读后真是欣喜若狂,他急于要见苏小妹以表衷肠。苏东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

5 苏轼关于茶的诗词

《次韵曹辅寄豁源试焙新芽》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陵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经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试院煎茶》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今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娥眉,且学公家作茗饮。博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水调歌头》

已过几番风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6 查询苏东坡有关茶的诗词

苏东坡有关茶的诗词有:

1、《浣溪沙》

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2、《月兔茶》

环非环,玦非玦,中有迷离玉兔儿。

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圆还缺缺还圆,此月一缺圆何年。

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

3、《次韵僧潜见赠》

道人胸中水镜清, 万象起灭无逃形。

独依古寺种秋菊, 要伴骚人餐落英。

人问底处有南北, 纷纷鸿雁何曾冥。

闭门坐穴一禅榻, 头上岁月空峥嵘。

今年偶出为求法, 欲与慧剑加砻硎。

云衲新磨山水出, 霜髭不剪儿童惊。

公侯欲识不可得, 故知倚市无倾城。

秋风吹梦过淮水, 想见橘柚垂空庭。

故人各在天一角, 相望落落如晨星。

彭城老守何足顾, 枣林桑野相邀迎。

千山不惮荒店远, 两脚欲趁飞猱轻。

多生绮语磨不尽, 尚有宛转诗人情。

猿吟鹤唳本无意, 不知下有行人行。

空阶夜雨自清绝, 谁使掩抑啼孤惸。

我欲仙山掇瑶草, 倾筐坐叹何时盈。

簿书鞭扑画填委, 煮茗烧栗宜宵征。

乞取摩尼照浊水, 共看落月金盆倾。

4、《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

沐罢巾冠快晚凉,睡馀齿颊带茶香。

舣舟北岸何时渡,晞发东轩未肯忙。

康济此身殊有道,医治外物本无方。

风流二老长还往,顾我归期尚渺茫。

5、《试院煎茶》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従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注:古语云煎水即是煎茶。

有的

黄真伊(约1506-1544),韩国李朝中宗时期女诗人,开城名妓,松都三绝之一。别名真娘,京畿道开城人,“明月”是黄真伊的艺名。后以历史人物为蓝本作有同名**、电视剧作品

十六世纪是韩国文学的黄金时代,而黄真伊是当中最出色的诗人,擅写时调。其诗作的风格委婉含蓄,以描写爱情为主,有人认为其诗作风格像十七世纪善用曲喻的英国玄学诗派。她的诗作是现今韩国中学课本的教材。

古时记载黄真伊才貌出众,使她很快成为著名的妓生,获文人雅士垂青。相传她在十六岁时与一个地方官的儿子和在成年后与一个王室宗亲相恋,可是依照当时的从母法,她继承了母亲的贱民身份,不能作士大夫和贵族的妻子,致使这两段恋情最终不能开花结果。另外,由于黄真伊一生传奇,因此曾有电视剧、**及不少小说讲述她的生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9111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0
下一篇2023-07-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