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的男生可以练武功,而女生很少练

为什么古代的男生可以练武功,而女生很少练,第1张

古代女子总体地位是极其低下的

女性作为两性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在男权制度确立后,女子地位随着社会体制的不同不断发生改变,女子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个阶级或阶层的社会发展如何,通常能从其女子在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宗教地位以及它在社会文化和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上来寻找出答案。所以,本文在研究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时,主要从其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家庭地位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上古时期女子社会地位的黄金时期

“结绳记事之初,茹毛饮血之始”,没有男人和女人的劳动分工,过的是原始公有制的生活。原始人为了生存,只能群聚一起,合力互助、相互依赖、共同劳动、共同消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原始的自然平等的关系。这也证明了女性地位并非是先天低下的,相反,还出现过一个曾经属于妇女的时代即母系氏族时期。

在母系氏族时期,主要从事采集果实,及简单的生活工具制做。女性天生的优势就充分发挥出来。从女性使用纺纶、骨针及蚌刀随葬,说明妇女担任主要的纺织、缝纫和农业活动。而从男子缺乏农业工具等随葬品来看,也可以说明妇女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要地位。由于女性在这些活动中表现突出,因而在经济活动中占据了主要位置,成为社会活动的主角。特别是女性作为人类之母,在人类本身的生产活动即繁衍后代这一意义上更是备受尊崇。在人类之初,人们只知其母而不知有父,在古人眼中,孩子的血统仅维持在母亲身上。古代典籍中常称圣人乃其母感神而生。如《尚书·尧典》说尧是其母庆都感龙而生;王充《论衡·诘术篇》说禹的祖先之母吞薏苡而生,商朝祖先契是其母简狄吞燕卵所生,周朝祖先稷是其母姜嫄履天帝足迹而生;《史记》载伏羲是其母“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等等。种族的繁衍、氏族的维系似乎由女性起主要作用,使女性具有一定地位。在《说文解字》中,尚有“嬴”、“姒”、“妘”、“妫”等古姓,也均从女。姓乃是人的本源,自古及今人们都把姓氏看得极其珍贵。这些古姓的存在是女性为氏族之长的旁证,也是反映女性曾经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佐证。

二、女子社会地位的转折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也随之而生,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剩余产品的掠夺,出现战争,这时男子先天的优势就显现出来。男子成了战争的主要力量。男子在战争中获得的俘虏变成奴隶,使自己逐渐走上奴隶主的宝座,拥有了大量的财富和人力(包括军队),经济大权在握,妇女在社会中的支配地位被逐渐替代,从而进入了父权时期。到了奴隶社会后期。特别是商周二朝为华夏制度文明确立的关键时期,为了巩固和强化男性的支配地位,便制定出了一系列宗法伦理的信条,既以规范社会,更以桎梏女性。女性地位更加全面低落。因此,这段时期成为妇女地位发展史的分水岭,在这之后,妇女地位一落千丈,沦为男子的附庸。

1女子的婚姻地位

《诗经》中曾描写到:“乃生男子,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弄之瓦。”男女从出生时便被定义为“璋”“瓦”之别,可看出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同。女子生来就注定无法与男子享同等的权力,也没有同等的期望和责任。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男尊女卑的思想贯穿于史书和人们的思想中。

女子家庭地位的下降是随着周朝或者儒教的出现而形成的。周朝时期,已婚妇女地位卑下,婚姻关系能否维系取决于丈夫的好恶。丈夫愿意维系,她是丈夫的附庸;丈夫不愿维系,就要被丈夫扫地出门。“嫁者,家也,妇女外成,以出适为家”。周代已经完全实行从夫方居的居处原则,成婚后女子脱离父宗,加入夫族。顾炎武《日知录》云:“已嫁也,于国君则称姓,冠之以国;于大夫则称姓,冠之以大夫之氏。”已婚妇女称谓随夫改变,深深打上了妻隶属依附于夫的烙印。《诗经》中《邶风·谷风》、《卫风氓》表达了弃妇的悲戚之声,说明了夫妻间存在不平等的婚姻关系。

到了秦汉时期,女子的婚姻地位有了提高。秦朝夫妻地位几乎相等,“凡取妻出女之日,冬三月奎娄吉。以奎,夫爱妻;以娄,妻爱夫。”此处说明,秦时夫妻双方已有追求相亲、相爱、白头偕老的观念,在这里,看不到一点绝对夫权制的影子。同时,秦律规定,妇女有婚姻自主权,并保护合法的婚姻。汉初女子地位也并不低,馆陶公主随母姓为“窦太主”,汉武帝太子刘据随母姓为“卫太子”等。但在汉朝后期,儒家思想加强,从刘向的《列女传》到班昭的《女诫》开始要求女子遵循不合理的道德规范,造成女子地位的下降。

隋朝时,文帝曾下诏:“九品以上妻,五品以上妾,夫亡不得改嫁。”然而在唐代,这种情况又略有改观,法律上为离婚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女性离婚也不再受到世人的非难。在改嫁观念上,往往认为守节是理想,但也不反对再嫁,这显示了唐代社会在再嫁问题上所持的态度是理性的和具有一定弹性的。例如,上层妇女中,唐太宗时期有五个公主都曾改嫁。总体上来说,唐朝是女子社会地位较高的时期,

中国封建礼教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宋朝,禁锢妇女思想、残害妇女身心的缠足恶习、禁止再婚改嫁等都是从宋代发展流传下来的,因此是女子社会地位又一转折时期。由于程朱理学极力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在婚姻家庭制度方面,蔑视妇女的权益,甚至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秦汉时期虽然出现了贞节观念,但是人们对于女子的贞节要求远远淡薄于世,到唐代仍是如此。当时妇女改嫁与再嫁现象广泛存在,广大妇女并不以此为耻。南北朝开始出现“离婚”二字,到唐代已被广泛使用,并规定如果夫妻感情不好,不能相互和谐生活,双方商量离婚,政府不予处罚。只有到宋时才真正开始了禁止妇女再嫁。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本来与赵明诚为夫妇,在丈夫病死后改嫁,但是,李清照后半生的这段经历却往往被欣赏她才华的文人所隐去,不为世代人所接受。

到了明清时代,对于妇女的生活自由和婚姻自由的压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残酷程度。《大明律》中还首次明确规定了:“若命妇夫亡,再嫁者,罪亦如之,追夺并离异。”明清统治者基于维护自身业已腐朽的制度的需要,不断强化对妇女守节的推崇和提倡。《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所谓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民间那密布的贞节牌坊和各地方志中守节一生、甚至殉夫从死的妇女大量的涌现。

2.女子的社会权利

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女人们就一直为争得自身的权利而不断抗争,虽声音弱小,又势单力薄,终就还是有所表现的。《汉书》记载了“桑间濮上”之现象: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向礼教进行抗争、要求重视女权的例子在中国古代史上出现过很多:如西晋曾有绿珠为报石崇知遇之恩,不惜坠楼明志的佳话;梁祝化蝶的传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等。

古代女子并未有参政的权利,《大雅·荡之什·瞻卬》的结论“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明白指出有智能、善言辞的女性,都具有危险性,只有男子才能建国,女子参政只会亡国,“夏亡以妹喜,商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每一个朝代灭亡时,都把脏水泼到女子身上。政治的舞台一直开放给男性,但历朝都有闪光的女子出现在舞台上。

西汉中前期,人们对女子社会权利的认识并不狭窄。汉高祖的吕后,首次由女子隐居幕后执掌实权,司马迁为之立《吕后本纪》,对其政绩诸多赞美。到了西汉中后期,女子的社会权利特别是政治权利受到质疑,汉儒提出,“后妃当国,未有不乱者”,女子应从事家庭事务,而不是从事社会事务。宣帝时的王吉,哀帝时的李寻都上书皇帝反对女子专权。东汉汉和帝的皇后邓绥是一位贤后,在和帝病故后执掌大权,本有治理天下的才华,却深信女子不能干政的言论,最终导致昏庸之辈即位,国衰家破。可见儒家对女子的约束思想害人不浅。

唐朝是女子社会权利最多的时期。尤其是出现了第一个历史上唯一的女皇之后。武则天第一次从幕后站到朝堂之上,以女子的身份治理偌大的帝国。由于武则天重视女权,当时还出现了著名的才女女官上官婉儿。唐玄宗有一个女儿万春公主,在当时是一个著名的外交官,专门和国外贵妇打交道。唐朝是文化繁荣中外交流的鼎盛时期,对外族人限制都少,相应来说对女子权利有了更多的认同,减少了各种束缚。唐朝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女道士盛行。有了这个身份,女子有更多的社会权利。

到了宋朝之后,对女子贞节观的强烈推行,同时娼妓业的繁荣却把对妇女的玩弄合法化,使妇女地位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娼妓业的发展也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商朝时就有娼妓的产生,当时名为女巫。但当时妓女地位并不低,权利也有,屈原还为之写过诸如“疏缓节兮安歌,陈竿瑟兮皓娼”之类的诗。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就是歌妓出身。李大钊曾说,娼妓制是妇女界最大的耻辱。宋朝时已严重危害到女子的人格和生命,就谈不上什么社会权利了。

3女子的经济地位

马克思哲学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如果没有独立,一个人就会处在受压制的地位,甚至侮辱人格。女子经济地位的不独立是导致“男尊女卑”现象的根源,也是社会地位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中,受“男主外,女主内”思想与男女本身生理特性差异的影响。男子的活动空间大大超过了妇女,男子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社会的各个方面,而女子几乎只禁锢在家庭这个小小的范围中。男子在成年后大多都能拥有独立的经济地位,而女子则“在家从父,既嫁从夫”,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必须依附于男人生存。衡量一个人的经济地位,一般是将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以及在家庭中的财产所有权、支配权、继承权作为判断尺度。

在周代,在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方式下,妻子的劳动是家庭经济中不可小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周代妇女主要从事桑织、采集、酿酒。未嫁时所受的女事教育早已为此打下基础。操持家务还被视为妇女的天职。。但妻子虽承担沉重的家庭劳作,却没有对家庭财产的自由支配权。《礼记·内则》:“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正是这种“男不言内,女不言外”严格的家庭分工模式,把妇女束缚在家庭之中,置于丈夫的支配之下,无法改变其被歧视被奴役的地位。在继承权上,作为长姊的继产份额不但不能与兄长相等,而且不能与名分低于自己的诸弟相比。

秦由于商鞅变法推行分户制以建立小型家庭政策,使一个个小家庭摆脱父家长的控制而自谋生业,这在一定程度使妇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秦代的妇女在婚后,拥有其独立的财产权,并受到法律的保护,她们只有在犯罪的情况下,其财产才能为其丈夫所有。她们并不像后代的妇女那样在经济上依赖丈夫,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因而标志着女子地位的提高。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勤劳善良的农妇辛苦稼穑,成为男子耕种的得力助手。她们用汗水和智能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既是家庭物质生活的提供者之一,又是国家重要的劳动力,是政府财政收入的输送者之一。其在农业领域的重要地位和杰出贡献,既展现了此时女性生机勃勃、蓬勃向上的气质,折射出相对独立的光芒,又对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贡献了力量。

明代时江南的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社会风气随之发生很大变化,在这种社会变动中,妇女的地位有所提高,表现在家庭经济方面,由于婚姻重财,妇女的嫁妆是家中经济的重要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妇女以“女红末业”加入商品经济,她们的劳动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来源,有些地方甚至形成“以妇持门户”的风俗。在这一时期,由于女子的经济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家庭的地位也随之提高。

以上时期是女子经济地位较高的时期,因此也导致自身在社会、家庭地位方面的提高。其余时期,除了对女子约束较少时,女子仍是男子的附庸,无法改变被忽视,被奴役的地位。

三、不同角色女子的地位

妇女地位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志是在家庭中角色的地位。而在家庭中,不同角色女子的地位也是不同的。在为人母,为人妻,为人女三种角色上,各自所处的地位又是怎样的呢

1.为人母

在母系氏族时期,母亲的地位是很高的。随后伴着父系制的产生与发展,女子地位一落千丈,但在家庭中,为人母的地位仍是比较高的。母亲受到尊敬,因为母亲繁衍后代,后世儒家也提倡“百善孝为先”。母亲的地位并未随着女性地位的衰落而受到太大的影响,相反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母亲仍然是备受尊崇的。在《说文解字》中有关母亲的称呼就有好几个,如姑、姐、媪、妣、妪等;《列女传》把《母仪传》列为传首,既是尊重长辈的思想所致,同时也反映了尊母风气的存在。我们经常说封建社会是男人的社会,但奇怪的是母亲似乎经常性地占据文学创作乃至现实生活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与女性整体地位的下降形成鲜明的对比。

母亲有抚养教育子女的权利和义务。育子、教子是为母者的权利和义务,母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列女传》中讲述的“孟母三迁”教育孟子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母亲与父亲共同作为家族的家长,对于子女的婚事有决定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古代对子女的婚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太平广记》卷63“崔书生”条记载的一则故事说:有崔书生,在东州某地见到一美貌女子,遂向女子求婚,女从之,择吉日成婚。当书生携妻面见寡母时,母以子“不告而娶”大为恼怒,并以新妇“妖媚无双”、“必是狐鬼之辈”为由,加以强行拆散。又如广为人知的《孔雀东南飞中》,尽管焦仲卿深爱妻子,但仍不能违背母亲的意愿而休妻。

但是,虽然母亲在家庭中享有较高地位,《礼记》中有“夫妻一体”之说,但在实际生活中,丈夫在世时,一家之主只能例由丈夫一人担任,身为人母的女性仍不得自专,她们在名分上首先必须是“从夫”。她们在丈夫面前则降格为“卑者”,地位明显低于丈夫一等。

2.为人妻

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是最低的。前面已详细说明了女子的婚姻地位,而她们在家庭中,又受到怎样的待遇呢?

“嫁者,家也,妇女外成,以出适为家”。正所谓“出嫁随夫”,已婚妇女称谓随夫改变,深深打上了妻隶属依附于夫。这样的附属关系使得在家庭生活中妻子必须服从于丈夫,妻子对于丈夫要恭行。在家庭经济中,遵循男主外、女主内严格的家庭分工模式,把妇女束缚在家庭之中,置于丈夫的支配之下,无法改变其被歧视被奴役的地位。

在婚姻上,更是遵循男尊女卑的观念。古代实行一夫多妻妾制。妻子地位低下暂且不谈,妾的地位更是令人同情。按古代的规矩,《谷梁传》:“毋为妾为妻”。就是说,妾没有资格扶正为妻。《唐律疏议》明确规定:“妾乃贱流”、“妾通买卖”、“以妾及客女为妻,徒一年半。”假如将妾升为妻,就是触犯了刑律,一旦事发,是要夫妻一齐服刑一年半的,而且完了照样得离异。这样的法律之下,做姬妾的女人便已经不是人了,丈夫或嫡妻凌虐姬妾,也就成了家常便饭。丈夫眼中姬妾只是可打可骂之物罢了。丈夫尚且如此待妾,嫡妻当然就更不用客气。南宋时的名将杨政,杀妾更是家常便饭:“姬妾数十人,皆有乐艺,但小不称意,必杖杀之,而剥其皮,自首至足,钉于壁上,直俟干硬,方举而掷诸水。”直吓得幕僚口不能言。还有“姬婢伎”,她们事实上就是妾,但是由于没有法律地位,她们的遭遇连妾都不如。唐朝乔知之爱上了自己的婢妾窈娘,由于她身份低贱,身为官员的乔知之不能娶她为妻,便甘愿不婚。结果窈娘被武延嗣强夺,带着乔知之的情诗投井自尽。武延嗣迁怒于乔知之,竟将他诬陷入狱,害得家破人亡。

而妻子某些时候也和妾有了相同的命运。春秋战国时,吴起为了自己的富贵,得到战将的位子,为消除国君疑惑亲手杀死了妻子。唐朝名将张巡誓死守城成为当时眼中的英雄,可谁又注意到城破时被他和部将亲手杀死的妻子的血泪呢?还有李自成手下的刘宗敏,据明史记载,他表示忠心的方式就是杀死自己的妻子,“军中壮士闻之,亦多杀妻子愿从者。”平民如此,纵使女子身份尊贵,有时也依然逃脱不了这种命运。唐太宗与长孙皇后最小的女儿新城公主,由于被武则天排斥竟被为讨好武则天的丈夫所杀。明朝崇祯皇帝自缢前,逼迫皇后妃子自尽,长平公主被砍伤。这些血一般的事实都说明,在丈夫眼中,妻妾不过是自己可以随意处置的东西罢了。

3.为人女

除了开放的唐代对女子约束较少,其余朝代里,女儿毫无人身自由权可言,而是处处受制于封建家长的管束。至于处于卑弱地位的女子,且不说敢于在公开场合下“抛头露面”,甚至连独自外出行走的自由都没有。而且即便有事出门,必须“拥蔽其面”,其结果必然严重束缚了女子的人身自由与个性解放。

为人女的受教育权也与男子不能等同。私塾里受教育的全是清一色的男子,为了“学而优则仕”,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封建礼教下,有的竟认为“妇人识字多诲*”。正是这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剥夺了妇女学习文化知识的权利与机会,不主张女子读书做学问,即便是学习,也主要是学习诸如班昭的《女诫》,长孙皇后的《女则》之类的书罢了。封建社会的这些所谓女教、女学,不是真正的女子教育,而是一种货真价实的奴化教育。向女子灌输奴性服从的礼教纲常,给她们套上精神枷锁,束缚女子的言行,限制她们的发展,以使女子成为封建伦理道德的自觉遵行者和殉道士,使她们长期安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孔雀东南飞》中描绘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但教育内容主要也是以“女红”为主。

女孩在身心上也受到了严重摧残。南宋朱熹做官时就曾下令女子缠足,以疏远男人。后发展为谁家女儿不缠足便不好嫁出去,这种陋习给女子造成了旷日持久的伤害。孔子主张“男女行者别于途”;孟子力倡“男女授受不亲”。女儿被幽禁于深闺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而随着宋代程朱理学的发展,女儿的贞节观变得十分重要。宋朝以后,假如一个女孩嫁到夫家,20岁不到丈夫病故,就得守寡终生。有些订下娃娃亲的,女儿还未嫁,对方准丈夫病死,也提倡守寡,这叫“望门寡”,在当时被奉为刚强、烈女而大加赞赏。这是封建礼教强加给女子身上又一把沉重的枷锁,毁了无数女子的幸福。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我国古代女子的经济地位,社会权利及家庭地位等方面的分析,纵观历代女子地位沉浮变化。我认为,古代女子总体地位是极其低下的,其中包括偶尔夹杂着对女子约束较少的时期,以及女子所起作用较高的时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妇女地位相对较高的时期,是当时社会文明和物质财富高度发展的时期。这也充分说明了只有提高妇女的地位,发挥好妇女半边天的作用,社会才能有更好的进步和发展。否则就会发展缓慢,或停滞不前。我们通过对她们的研究,不但可以加深对古代女子被压迫、被奴役的认识,并且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也可以从她们的这种种处境中悟出一些今天的女性该如何自立、自强、争取平等权利的道理,实现“男女并驾,如日方东”,以便在社会和家庭等方面发挥妇女应有的作用和责任。

自食其果

果字结尾的成语及词语

收缘结果, shōu yuán jié guǒ 详细解释词语解释shōu yuán jié guǒ ㄕㄡ ㄧㄨㄢˊ ㄐㄧㄝ ˊ ㄍㄨㄛˇ

收缘结果(收缘结果) 

见“ 收因结果 ”。

青果, qīng guǒ 基本解释

(1)亦作“ 青菓 ”。鲜果,应时果品。 宋 吴自牧 《梦粱录·社会》:“每遇神圣诞日,诸行市户,俱有社会迎献不一。如府第内官,以马为社……青果行献时果社。”《宋史·五行志一下》:“ 宣和 六年,都城有卖青果男子,孕而生子,蓐母不能收。”

(2)橄榄的别称。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三·橄榄》:“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其有色黄者不堪,病物也。” 吴组缃 《山洪》六:“浇薄多皱的腮皮一边臌起,像含着个青果在口里。”

瓜果, guā guǒ 瓜与果。亦泛指水果

吃瓜果要洗净

刚果, gāng guǒ 基本解释

刚毅果断。《逸周书·谥法》:“猛以刚果曰威。”《后汉书·儒林传·杨政》:“其刚果任情,皆如此也。” 宋 曾巩 《上田正言书》:“谏官刚果有气节,不浮沉。” 茅盾 《幻灭》一:“刚果自信的 慧 ,此时也似受了感触,很亲热地抓住了 静女士 的右手。”

因果, yīn guǒ 原因和结果,合起来说,指二者关系

因果关系

[佛教]∶今生种因,来生结果。指事物的起因和结果,种什么因,结什么果

因果报应

成果, chéng guǒ 指学习、工作、劳动上的成效和成绩

成果显著

战果, zhàn guǒ 作战取得的成果

战果累累

松果, sōng guǒ 白松或冷杉的球果

挂果, guà guǒ [果树] 结果

仲夏始挂果,初秋收摘

杀敌致果, shā dí zhì guǒ 指英勇杀敌,建立战功

若果, ruò guǒ 若是;假如

若果他在场,事情就难办了

这英莲受了拐子这几年折磨,才得了个路头,若果聚合了,倒是件美事。——《红楼梦》

正果, zhèng guǒ 佛教指修行得道

修成正果

一搅果, yī jiǎo guǒ 基本解释

一总。《金瓶梅词话》第五七回:“印造几千万卷,装钉完备,以后一搅果算还他工食纸札钱儿就是了。”

蔬果, shū guǒ 蔬菜、水果

喜爱蔬果的消费者,在夏季最有口福

糖果, táng guǒ 以砂糖、葡萄糖或饴糖为主要原料,也可同时加入油脂、乳制品、胶体、果仁、香料、食用色素等制成的一种甜味食品,由于原料与加工方法不同,品种极多

互为因果, hù wéi yīn guǒ 指两件事情,互相促成,循环不已

老师教得十分尽力,希望他继承自己的事业,再攀艺术高峰;学生非常刻苦,进步之快超出教师的逆料。于是,二者互为因果。——韩振波《多余的人》

不果, bù guǒ 基本解释

(1)没有成为事实;终于没有实行。《孟子·公孙丑下》:“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 宋 苏轼 《潮州修韩文公庙记》:“前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 清 朱琦 《北堂侍膳图记》:“余以宦游京师,太宜人远道不果来。”

(2)不果决。《国语·吴语》:“莫如此志行不果。” 韦昭 注:“果,勇决也。”

(3)果然。不,语助词。《武王伐纣平话》卷中:“杀妻弃子害忠良,不果皇天降祸殃。”

草果, cǎo guǒ 基本解释

(1)见“ 草豆蔻 ”。

(2)方言。指草莓。

如果, rú guǒ 假如,假使

你如果要来,请事先告诉我

梨果, lí guǒ 基本解释

(1)梨子。 唐 姚合 《原上新居》诗:“秋来梨果熟,行哭小儿饥。”

(2)指梨树。 唐 王建 《原上新居》诗之八:“细问梨果植,远求花药根。”

未果, wèi guǒ 基本解释

没有实现;未成事实。 晋 陶潜 《桃花源记》:“ 南阳 刘子骥 ,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宋 欧阳修 《与程文简公书》:“某自病起,益疲,不能复旧,岂遂衰邪?碌碌处此,思去未果。”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拟请 刘石庵 补书,而代葺此屋……因循未果,不识何日偿此愿也。”

言信行果, yán xìn xíng guǒ 详细解释词语解释yán xìn xíng guǒ ㄧㄢˊ ㄒㄧㄣˋ ㄒㄧㄥˊ ㄍㄨㄛˇ

言信行果 

见“言必信,行必果。”

那核婆果, nà hé pó guǒ 基本解释

古代 印度 产果名。 唐 段公路 《北户录·食目》:“ 印度 出那核婆果,大如冬瓜。熟则果赤,剖之,中有十小果,大如鹤卵。更又破之,其汁黄赤,其味甘美。或在树枝,如众果之结实;或在树根,若茯苓之在土。”

音响效果, yīn xiǎng xiào guǒ 简称“效果”。戏剧、**艺术创作手段之一。根据剧情需要模拟或再现各种声响,如风声、雨声、枪炮声等,以创造生活真实感,烘托环境气氛,增强艺术表现力。

频果, pín guǒ 基本解释

见“ 频婆菓 ”。

齐暾果, qí tūn guǒ 基本解释

见“ 齐墩果 ”。

供果, gōng guǒ 供奉祖先神佛的瓜果

须陀洹果, xū tuó huán guǒ 基本解释

梵语的音译。意译为“预流”、“入流”。谓预入圣者之流。声闻乘四圣果之一,断除三界中的见惑,即证此果位。《<百喻经>序》:“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洹果。”亦省称“ 须陀洹 ”。 晋 法显 《佛国记》:“ 瑠璃王 杀 释 种子, 释 种子先尽得须陀洹。”《翻译名义集·三乘通号》:“须陀洹:即入八圣道之流也。”参见“ 四果 ”。

原因与结果, yuán yīn yǔ jié guǒ 原因是使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受因果联系支配。原因在先,结果在后。原因与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同一个现象,在不同的关系中可以分别是原因或结果。一个原因可以引起几个结果,一个结果往往由几个原因引起。

天仙果, tiān xiān guǒ 基本解释

果木名。 宋 宋祁 《天仙果赞序》:“树高八九尺,无花,其叶似荔芰而小,子如樱桃,纍纍缀枝间,六七月熟,味至甘。”

宜母果, yí mǔ guǒ 基本解释

柠檬的一种。即黎檬。 清 吴震方 《岭南杂记》卷下:“宜母果,似橘而酸,腌食甚下气和胃,妇人怀姙不安,食之良,故有宜母之名。又名宜濛子。制以为浆,甘酸辟暑,名解渴水。 元 吴莱 有《宜濛熟水歌》。”

长生果, cháng shēng guǒ 〈方〉∶花生

苹果, pín guǒ 苹果属( Malus )落叶乔木,叶椭圆形,花白色带红晕。果实圆形,有红、黄或淡绿等色,味甜或略酸

收园结果, shōu yuán jié guǒ 详细解释词语解释shōu yuán jié guǒ ㄕㄡ ㄧㄨㄢˊ ㄐㄧㄝ ˊ ㄍㄨㄛˇ

收园结果(收园结果) 

见“ 收因结果 ”。

来因去果, lái yīn qù guǒ 详细解释词语解释lái yīn qù guǒ ㄌㄞˊ ㄧㄣ ㄑㄩˋ ㄍㄨㄛˇ

来因去果(来因去果) 

犹言来龙去脉。 谢觉哉 《不惑集·领会》:“领会是‘心领神会’,不仅懂得文件的意义,而且懂得文件的来因去果。”

收因结果, shōu yīn jié guǒ 详细解释词语解释shōu yīn jié guǒ ㄕㄡ ㄧㄣ ㄐㄧㄝ ˊ ㄍㄨㄛˇ

收因结果(收因结果) 

谓了却前缘,得到结果。旧有因果报应之说,谓前有因缘则必有相对的后果。 宋 晁端礼 《柳初新》词:“共伊合下、深盟厚约,比望收因结果。”亦作“ 收因种果 ”、“ 收园结果 ”、“ 收缘结果 ”。 元 石德玉 《曲江池》第四折:“当日要一文钱没处求,今日享千钟粟还嫌薄……权做个收因种果。” 元 无名氏 《赚蒯通》第三折:“想着他开疆展土将君王佐,这的是收园结果。”《红楼梦》第一二○回:“﹝ 空空道人 ﹞见后面偈文后又历叙了多少收缘结果的话头。”

收因种果, shōu yīn zhǒng guǒ 详细解释词语解释shōu yīn zhǒng guǒ ㄕㄡ ㄧㄣ ㄓㄨㄙˇ ㄍㄨㄛˇ

收因种果(收因种果) 

见“ 收因结果 ”。

肤果, fū guǒ 基本解释

指皮亦可食的果实。 明 陆深 《蜀都杂抄》:“ 梵 文甚细,如叙果有五:枣、杏等谓之核果,梨、柰等谓之肤果,椰子、胡桃等谓之壳果,松子、柏仁等谓之桧果,大小豆等谓之角果……肤,皮肤可啖也。”

翅果, chì guǒ 果实的一种类型,果皮向外伸出,呈翅状

蜡果, là guǒ 一种工艺品,用蜡制成的各种蔬菜、水果。

蛮果, mán guǒ 基本解释

指南方的水果。 宋 苏轼 《正月二十四日与儿子过同游罗浮道院及栖禅精舍过作诗和其韵寄迈迨》:“ 栖禅 晚置酒,蛮果粲蕉荔。”

檬果, méng guǒ 基本解释

即芒果。

英文翻译

1mango

腰果, yāo guǒ 一种常绿乔木,叶子互生,倒卵形,花粉红色,香味很浓,果实肾脏形。果仁可以吃,果壳可以榨油

榛果, zhēn guǒ 榛子树结的、具有厚壳的、香甜的坚果,常栽培

掷果, zhì guǒ 基本解释

亦作“ 掷菓 ”。1谓妇女对美男子表示爱慕。 唐 张鷟 《游仙窟》:“巧知娘子意,掷菓到渠边。”《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 何郎 俊俏颜如粉, 荀令 风流坐有香,若与 潘生 同过市,不知掷果向谁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胭脂》:“遂其掷果之心,亦风流之雅事。”

(2)指美男子受到妇女爱慕。 唐 李白 《送族弟凝之滁求婚崔氏》诗:“遥知向前路,掷果定盈车。”参见“ 掷果潘安 ”。

谏果, jiàn guǒ 基本解释

(1)橄榄的别名。 宋 赵蕃 《倪秀才惠橄榄》诗之二:“直道堪嗟故不容,更持谏果欲谁从?” 元 王祯 《农书》卷九:“橄榄生 岭 南及 闽 广 州郡……其味苦酸而涩,食久味方回甘,故昔人名为谏果。” 王统照 《春雨之夜》:“不过这等思想的芳香却使人如嚼‘谏果’,从辛涩中得出甘苦的味道。”

(2)油柑的别名。梵语作庵罗、庵摩勒,义译为无垢果。又称馀甘子。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谏笋谏果》:“又记 涪翁 在 戎州 日,过 蔡次律 家,小轩外植馀甘子,乞名於翁,因名之曰 味谏轩 。其后 王子予 以橄榄送翁,翁赋云:‘方怀 味谏轩 中果,忽见金盘橄榄来,想见馀甘有瓜葛,苦中真味晚方回。’然则二物亦可名之为谏果也。”

月果, yuè guǒ 基本解释

中秋节应节的果品。

生果, shēng guǒ 基本解释

水果;果品。 宋 梅尧臣 《永叔内翰见索》诗:“我辈唯适情,一叶未尝摘,他人或所至,生果不得惜。”《宋史·赵自然传》:“每闻火食气即呕,惟生果清泉而已。” 孙中山 《说知难行易》:“现在的农业出品,像甘蔗、糖、花生、马蹄、生果、五谷等等,每年该有多少。”

近义词

水果

核果, hé guǒ 基本解释

果实类型之一。外果皮薄,中果皮多汁,内果皮木质化形成核,里面包着种子。如梅、桃、杏等。 明 陆深 《蜀都杂抄》:“果有五,枣、杏等谓之核果。”

结果, jié guǒ 长出果实

尊敬的湘湘女皇陛下:

请允许我这样炙烈而火辣的称呼您!虽然很多人在惊呼:“这未免也太暧昧和煽情了一点吧?”我会告诉您,是的。因为,惟有这炙烈,这火辣,这暧昧,这煽情,才是真爱最真切的表现形式,也才能碰撞和颤栗出,人世间最纯粹爱情的,火花。

湘湘,我想,我是应该忏悔的。因为,没有您的旨意,我居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先斩后奏,自作主张,当着13亿中国人民的面,公开向您求婚,一下子把您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让想要过几天平静日子的您,措手不及。想起来,我实在是恶贯满盈十恶不赦罪大恶极穷凶极恶,纵使被割上3328刀,凌迟处死,株连九族,打入阿鼻地狱,永世不得“超生”,一点都不为过。

因为扰乱了您的宁静和安逸,您可以去您老爸,也就是我未来岳丈的法院,出离愤怒的,告我侵犯了您的人权,我当然无条件败诉,永不上诉。对我而言,您不但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还是,不可战胜的阿瑞斯。

神圣的法庭,一定会判我给您,做一辈子,最忠实和忠诚的,奴隶,为您炒菜,为您炒作,但永不吵架,更不能虐待您,尤其是那方面的虐待。我一定得告诉您,我那方面的取向,据说一直都还正常。在为您炒菜和炒作的日子里,将会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所以,法院赶快判决吧!我坚信法官的英明,还有,法律的庄严。

有智者说,我比您小,我的年龄,配不上您。但是,常昊配得上张璇,李亚鹏配得上王菲呵,所以,我无须羞愧。还有,难道就只可以梁实秋娶韩菁清、杨政宁娶翁帆,您就不可以代表全世界所有的女人,挑战一回男权,报复一回臭男人们,为全世界妇女的解放运动,做一些震古烁今的,名彪青史的贡献么?

有高人说,我是个穷小子。确实,我现在还买不起,宝马。但是,在每一个周末,我可以和您一起去大山,遛马。

夜幕降临,您挑着担,我牵着马,我们夫唱妇随的,亦步亦趋的,搀扶着,回家。当然,我现在也还供不起,别墅。但我可以,送您一枚精致的,别针啊。太阳出来了,别针,折射着幸福的光芒,把您的美丽,沐浴得如同花儿,一样。因为有了智慧,关于宝马和别墅,是那样的,触手可及,也许,只是明天或者后天的,事情。

湘湘,在我的心目当中,您一直是完美爱人的,化身。这么多年来,您一直我是潜意识里,那日夜思念的安琪,那牵肠挂肚的维纳斯,那朝思暮想的蒙娜丽莎,那梦绕魂牵的阿芙洛蒂特女神。您在我心目中的位置,不可撼动,无可替代,即使富豪大方的甩给我,一百块,哪怕还是越南盾,我也会骄傲而矜持地,坚决不换。

湘湘,亲爱的湘湘呵,人的一生,就那么短短的两三万天,我们业已支出了,一万天,在剩下的一两万天里,您也许能遭遇到,一个比我年龄更大的男人,比我更富有的男人,但鲜有可能遇到,比我更懂得支持您理解您苟同您欣赏您呵护您珍惜您的男人。

关于东东、厚霖还有阿伦,他们都是优秀的男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每一个成功的男人,都是付出了比一般人多1000倍以上的努力,所以,他们合该得到尊重。但是,围绕在您身边的男人,会被写进史册的,一定只有张一一一个。这便是,贫血的缪斯女神,她最独特的魅力所在。湘湘,我的女神呵,您愿意在一千年,一万年之后,还被后来的红男绿女,无比的艳羡和怀念着么?

三个半小时的时间吧,最多也就四个小时,我从没用这么快的时间看完一本书。好吧,我承认,这书页数并不多,我也承认这书的字体比较大,我还承认这书的文字不太多。小说嘛,一有故事情节,总是让人读得很快,又顺理成章。

小娴的作品多爱情,轻柔又细腻,有感而发,似曾相识。文笔多优美,内心就多动容。这书名叫《最遥远的距离》,我不喜欢这个名字,我倒是更喜欢曾用名《荷包里的单人床》。我是个很怪的人,所以我喜欢比较特别的名字,个性会让我很容易记性它。

我的记忆力相当的不好,可以用差之又差来形容,所以我喜欢看随笔、散文、游记之类的东西,但唯独不喜欢读小说,尤其是那种长篇的出场人物比较多的,因为我容易健忘,空间立体感又不强,我会迅速忘记了前面几章出现的这个人物,亦或是忘记了这个人是干什么的。但现在我似乎想到了一个好的方法,我用小纸片把出场人物的姓名、关系及职业画出来,这样清楚多了。

书中的主人公叫苏盈,经营一间布艺店,和一个叫徐铬石的男人合伙,同时又和好闺蜜杜惠绚开了一间烧鸟店。故事发生在香港,苏盈的男朋友叫杨政文,是一个股票行高级职员,条件比较不错,而杨政文的中学同学康兆亮就是苏盈的好闺蜜杜惠绚的男朋友,她们之所以成为好闺蜜也是因为这两个人男人的关系。苏盈和杨政文相处了八年的男女朋友都没有结婚,每次杨政文向她求婚,她都没有同意,她们之间早就没了爱情,似乎也没了共同话题。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医生秦云生,秦云生经常到她们开的烧鸟店里坐,总是坐在后园的地方,原来他是在等人,等他的女朋友阿素,一个五年前就离开了人世的女人。苏盈渐渐与秦云生接触,又慢慢的喜欢上了他,而这一切秦云生并不知,苏盈离开了那个在一起八年的男人,独自找了一个可以远远望见秦云生居住地的小屋里生活,她慢慢地了解秦云生,最后真的和他在一起了,可她心中始终明白秦云生忘不掉曾经那个他最爱的离世女友,他们中间总是产生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秦云生的前女友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他无法忘记她,而这也永远是苏盈心中永远的刺。苏盈爱着秦云生,但她并不快乐,最后的最后她还是和秦云生分手了。而一直对她照顾有加、又是很好的生意伙伴的徐铭石早在苏盈和杨政文没有分开时就和女友周清容分手了,没有人知道是什么原因。当苏盈与第二任男友秦云生分手后,无意中遇到了徐铭石的前女友,才从她的口中得知,原来徐铭石一直爱着的是自己。她去找到徐铭石,告诉他见过周清容了,知道他们分手的原因是因为“对不起”这三个字。她不知该对徐铭石的这份爱说什么,于是只对他说了三个字-----谢谢你!

三个男人终究没有一个人是胜者,也没有一个是败者。杨政文-----最后和一个自己不爱的女孩闪婚,或许为的只是惩罚苏盈,亦或是想让苏盈后悔早初狠心离开他的决定,但终究事与愿违,可能未来的某一天苏盈会为当初的决定后悔,为了八年的感情而惋惜,结局却是三个人都的悔恨。徐铭石-----一个一直为了帮她遮风挡雨,永远在苏盈身后默默爱她又支持她的人,他很傻,也很好,把对苏盈的感情藏在心里,不忍去破坏,看着他爱了一个又一个,却唯独没有爱自己。秦云生-----为了前女友的离世,一直生活在她在时的想象里,放弃了大好年华,放弃了和一个为了他放弃多年前男友的女人。当分手后再次相遇时却与他们第一次相遇的情景相似,但苏盈还是最爱秦云生,即便与秦云生的感情是伤痕累累,仍旧愿意再试一次。真是不能理解,我最喜欢那个徐铭石,一直默默付出,却从不计结果的人,才是真的喜欢苏盈的人。

故事情节总是这样曲折又离奇,兜兜转转,不爱的终究分开,爱了的也未必在一起。人生没有那么多圆满又童话的结局,或许遗憾才是美,得不到求不来的永远都是最好的,也最让人珍惜。有故事的人总是那样的吸引人,大家都只是希望凄美爱情里的女主角是自己,这样似乎能与世长存。可存在才是一切故事的开端,才是故事发展的延续,提前谢幕能让人怀念,但却没有再机会争夺最佳女主角的位置。如果从一开始就按照有序的内容进行,是不是大家都能皆大欢喜了。如若想想,何必这样过生活,为了争不来的委屈自己,放不下的惩罚自己,想不清的难为自己。你喜欢的未必适合你,你不爱的未必不能生活在一起,人与人相处并不是1+1=2,而是05+05=1回首前生半世,为了爱人而寻人,后生半世,寻着爱的人而苦苦追随,等烛具成灰烬,是否为一生而悔。如若从未见是否就是圆满人生,凡事看开别看透,眼明心亮最伤的可能是自己。相处甚欢,离别时亦是记得对方的好,珍惜当下,勿望曾经。想起了惠绚那句话“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比方说,青春、脉搏、呼吸、血压、胆固醇、肝功能,都是一个数字,爱情当然也是一个数字,大家把心中最高消费拿出来比较,就知道哪一个爱得更多‘。苏盈在与秦云生分手后说她已经付了最高消费,变成一个一穷二白的人,无法再付出了,只勇请求原谅。

苏盈离开了那个房子,带走了那个《恩戴米恩的月光》那个神话里的牧童,“他一直在山野间熟睡,像死了一样,但其实他没有死,他只是被深深地爱着。”

白字戏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拉腔调式,叫嗳咿嗳。这种嗳咿嗳调,是在拉腔和尾腔的地方,不唱字而只唱一种有声无字的嗳咿嗳的腔调。这种腔调和海陆丰宗教音乐--师公歌以及渔歌、歌有密切的关系。它们也有嗳咿嗳。宗教音乐以及渔歌、民歌等汉族民间声腔音乐,比之戏曲音乐,渊源更为古老。白字戏流入海丰,舍去其南音本有的咿咿呀呀、哩,而把这种嗳咿嗳吸收溶入,就成为本剧种独特的拉调,嗳咿嗳也即哩。 白字戏的传统剧目,文戏方面,共有两百多个,其中有些源于明清传奇,但大多数是家庭社会戏剧。全连戏较多,锦出戏较少。按源流和声腔的特点,可分为大锣戏、小锣戏、民歌戏、反线戏、科白戏等五种:

大锣戏主要剧目有:《白鹤寺》、《珍珠记》、《同窗记》(又名《英台连》)、《西厢记》、《书琴缘》、《三元记》(又名《教子连》)、《珍珠衫》、《血掌记》、《芦花记》、《白蛇传》等。

小锣戏有《荔枝记》、《杜十娘》、《金花记》、《王邦进》、《苏六娘》、《周奇苏英》等。

民歌戏有《桃花搭渡》、《闹花灯》、《事久问路》、《补缸》、《打磨》、《骑驴探亲》、《唐二别妻》、《刘二妹割草》等。

反线戏有《李唔直》、《剪月容》、《挽面记》、《金殿配》(又名《审冯旭》)、《南洋案》(又名《双凤夺妻》)、《老少配》、《柴房会》、《张古董借妻》、《审猿猴》、《水鸡记》、《金山案》等。

科白戏有《天门阵》、《双白燕》、《绿牡丹》、《杀四门》、《三齐王》、《女搜宫》等。

白字戏的主要剧目称之为八大连:英台连(《同窗记》)、陈三连(《荔镜记》)、高文举连(《珍珠记》)、秦雪梅连(《三元记》)、蒋兴哥连(《珍珠衫》)、王双福连(《临江楼》)、袁文正连(《还魂》)、崔鸣凤连。 《英台连》又称《红罗记》,写梁山伯、祝英台故事,全本包括埋罗别家、松荫结拜、书馆共读、踏青掷鸟、河梁分袂、赏花望楼、山伯访友、梁妈求婚、鹦哥带书、山伯殉情、英台祭坟、阎王审案、还魂成亲等二十多出。这个戏源于明代《同窗记》,又糅合了若干民间传说而成,颇有特色。

《白鹤寺》是特有的传统剧目,又名《杨天梅》,故事叙述杨政和高中探花,与吴美香拜堂之时被调往登州就任。美香在花园游玩时吃了一颗红梅而怀孕,被杨母赶出府。投水时被白鹤寺师母救回寺中,产下杨天梅,左手金钗,右手血书为凭,弃在松荫树下。被杨政和抱回抚养。十六年后,天梅上京遇贼,落难白鹤寺,与吴美香互相疑为母子。天梅中元后,杨政和说出当年事。天梅与政和,二娘张氏一共去白鹤寺求吴美香归家,终于一家团圆。后来海丰县白字剧团改剧为:贫女吴美香为富家子杨政和所骗,怀孕后被抛弃,吴产儿抛路旁,在白鹤寺为尼。十六年后,吴遇杨天梅,互相疑为母子。原来弃儿恰为杨政和抱去抚养,取名天梅。天梅恳求政和接母归家,不允。天梅去白鹤寺求母归家,政和赶到,横加拦阻,美香无限悲愤,撞柱而死。好好的一出喜剧改为悲剧收场,极不受观众的欢迎,其实这也不能怪编剧,也不能怪演员,因为海丰团是县团,是国家的剧团,所以里面不能宣传封建迷信,也不赞同这个吴美香吃了一粒梅而怀孕,所以海丰团把这个给否定了。后改为被杨政和骗了,正因为如此,群众就对此不满。故此之后,海丰团就再没有演《杨天梅》了。

留存的为原香港惠州白字剧团的原版,是一出唱做并重的细工戏。 《彭素娥》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彭湃同志的指导下,为改良戏剧配合宣传编演的时装戏,以清末海丰的真人真事为题材,叙述青年寡妇彭素娥与一秀才相爱,为封建地主发现,两人被送县衙治罪。彭虽受毒刑,始终不屈,在公堂上与族长、县官辩理。后男方遭毒打致死,彭素娥不顾一切为他吊孝。彭素娥本人也参加该剧的编写工作。该剧本暴露了封建阶级及其婚姻制度的罪恶,歌颂彭素娥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屈斗争精神。白字戏唱腔结构以曲牌联套体为主,也有部分板式唱腔。它音乐优美,有联曲、滚唱、一唱众和等形式和特点。 传统乐队7人,俗称七张交椅,乐器包括一对鼓(大鼓、鼓头)、一对吹(头吹、二吹)、一对锣(头锣、二锣)、一副大铙,后文武场乐器都有所增加。白字戏曲白采用海陆丰方言,分生、旦、丑、净、公、婆、贴七个脚色行当,表演程式严而不僵,载歌载舞,富有生活气息。短打用南派武工,舞台美术简朴,便于流动。白字戏以演文戏见长,亦从正字戏中吸收部分提纲武戏,擅演儿女恋情,整本戏较多,折子戏较少。其剧目分小锣戏、大锣戏两大类,小锣戏又分正板小锣戏、反线戏和民歌小调戏三种。小锣戏唱腔活泼明快,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大锣戏音乐庄重典雅,具有高腔音乐的特点。

开脸,便是去除面部的汗毛,剪齐额发和鬓角的仪式。中国旧时女子嫁人的标志之一。又称绞面、绞脸。开脸有在上轿前在女家进行,也有娶到男家后进行。开脸人须是父母子女双全的妇人。用具有新镊子、五色丝线或钱币等。开脸后,要给开脸人赏封。

其常规操作程序如下,先用粉涂在面部,尤其是头发边缘处涂擦。之后用红色双线,变化成有三个头的“小机关”,两手各拉一个头,线在两手间绷直,另一个头只好用嘴咬住、拉开,成“十”字架的形状。这时,只需双手上下动作,那红色双线便有分有合。线挨到人的面部,便可将汗毛绞掉。这关目,多半是婶娘和嫂嫂来完成,也有叫搀妈奶奶做的。

新娘子开脸之前,新郎官必须先在新娘子脸上薅三把汗毛。此举听上去怪吓人的。薅三把汗毛,新娘子哪里受得了?!说法而已,不过是薅三次罢了,象征性的。这里有何象征含义?了解当地风俗的都知道,新郎肯动手,说明洞房花烛夜,一切如意,新娘子全新的人生是他揭开的。当然,新郎官不轻易动手,新娘子也不是随随便便让你动这手的。若是想动手则必须用一只去壳的熟鸭蛋,先在新娘子脸上抹上几抹。这里,实际上潜藏着新娘子想说的话,以及新郎官的认可。新娘子要求新郎官作此关目,意在表明,她原本和鸭蛋一样完美,是新郎官使她不再是黄花闺女的。不过,新娘子在忙着表明自身的时候,却忘了一件事,查一查新郎官婚前是否规矩。恐怕当时都没有现成的方法。这对新娘子来说,似乎不大公平。不知现时的新娘子们是否在意这一点,有无新的法子。没有探寻过,不得而知。

地的风俗不一样,订婚的过程也可不一样,下面的就供你参考吧;

订婚礼俗记要

订婚又称“文定”,昔称“纳吉”及“纳徵”,订婚虽然不像结婚般繁复,但传统习俗仍非常重视,男女双方均需准备若干礼品,其过程如下:

新郎倌要上路迎娶了!

新郎先在家行完家祭,而后与媒人同乘一车前往女方家迎娶。下了车,进了门,红包可跑不掉哦!

(一)贡礼官:俗称“押箱先生”,专门负责送礼行聘事宜。贡礼官必须控制人数(凑成双数)、车辆(六辆或十二辆)、聘金(双数且用红纸包装妥当)、六件礼。

(二)家祭:出发前往女方家纳采之前,男方先行在家行祭祖仪式,这时将纳采所用之“盒仔饼”或大饼,上香祭告列祖列宋,将前往某处女方家下聘,请示列祖列宗保佑这段姻椽美满幸福。

(三)出发:行完家祭后,贡礼官负责将所有聘礼搬上车,新郎与媒人同乘一事,前往女家。

(四)红包:出发前贡礼宫除了打理人数、车数、聘礼外,也得提醒新郎多准备红包。如:前来开新郎车门的舅爹、“压桌”、六名随去的亲人都需备有新娘见面礼、捧洗脸水的女方新友、媒婆礼。

订下终身后如何下聘?

“吃米香,嫁好婿”你总听过吧! 所以六礼中要有米香饼。

另外,又为什么要准备四色糖呢是象征新人甜甜蜜蜜,白头到老的意思。

聘礼不仅代表男方报答女方家长的心意,感谢女方家含辛茹苦抚养即将过门的新嫁娘,同时也代表了男方的面子。所以大多数都愿意添置得风风光光、体体面面,而且每件聘礼也都包含了讨吉利、增圆满的象征意义。

聘礼通常分简单的六件礼或讲究的十二件礼,聘礼的多寡依照个人的预算安排,同时不妨托媒人向女方家长请教,询问女方意见,做个两全其美的排场。

男婚女嫁正式登场

霹哩叭啦!鞭炮声响起,男方迎娶的人到啦!当天要进行祭祖、奉茶,直到戴上牵手到白头的戒指后才算礼成。

大礼过后,女方如何回礼?

中国人一向讲究“礼尚往来”,在男方过大礼后,女方自然也要备回礼,可不能让男方空手而归啊。

汉族--婚俗

过去汉族青年的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大都是父母从小就给订了婚,有的还指腹为婚,即孩子还未出生,双方父母就为他们确立婚姻关系。

同姓不婚:即同一姓之男女不相嫁娶,始于西周初期,是周民族实行族外婚时遗留下的规定。春秋时,人们同姓婚会造成后代畸型及不育已有进一步认识,但同姓婚配仍在贵族中时有发生。战国后,以氏为姓,汉代以后,姓氏不分,因而同姓不婚多有不禁。至唐代,对同姓婚又循古制,予以禁止。宋、元一宗唐律,同姓为婚乾杖而离之。明、清时地域更大,人口众多,早成为以地域为基础的社会,取代了原先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故《明律例》与《清律例》均分同姓、同宗为二,中表面规定两者皆禁止通婚,实际同姓而不同宗也可以结婚。清末册律,将同姓不婚与亲属不婚合并,只禁止同宗结婚。

订婚前要请媒人到女家去求婚。订婚时,由男方给女方一些财物作“订礼”,结婚时女方也要带给男家很多财物,叫“陪嫁”。

举行婚礼那天,新郎要坐上礼车或花轿,到女家去"迎亲",礼车或花轿前边有乐队。新娘被迎进男家后,要参拜天地和父母。礼毕,新婚夫妻入洞房。这时男家设宴款待前来贺喜的亲朋。有的地方还有闹洞房、听壁脚的习惯。

查日子:汉族婚姻风俗。又称报日子。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农村议婚订婚的一个步骤。男女青年相识了解后,禀告父母,托媒沟通,男方给女方送彩礼,然后定婚期。

旧时多先请算命先生排“八字”,如命相相合才进行。有些地方双方家长相会为子女订婚。如全州县一带,双方意见一致后,媒人代男方送酒肉衣料给女方,约定日期陪同女方家长和舅舅到男家相会,男方设宴款待。小伙子执壶斟酒,先敬女方舅舅后敬自家舅舅,然后先客后主依序敬酒。双方商定婚期,订婚告成。尔后男女送女方重礼、聘金,女方准备嫁妆,男方准备家具,依期举行婚礼。如女方催婚,便做一对糯米粑(俗称“团圆粑”)送到男家,男方心领神会,盛情款待并请左邻右舍陪客。一般均尊重女方倡议将婚期提前。

贺郎歌: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兴安县一带。拜堂、晚宴后,亲友簇拥新郎于正厅,唱贺郎歌。即兴现编贺词,也有戏谑、诙谐之词。亲友唱一首,新郎饮一杯酒。唱到半夜,送新郎入洞房。女歌手闭门以待,男女对唱《开门歌》,尽兴方开门。进门后唱歌闹房,由“恭贺新郎酒一杯”唱到“十杯”,新郎依次由1饮到10杯(酒力不胜者可由男歌手代饮)。然后唱《交欢酒》,新人双双同饮一杯。最后歌手扣门唱《扣门歌》以结束婚礼。

坐红堂: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男女青年结婚前夕分别在自家祭祖并接受尊长训诫。新娘穿红挂饰,由同班姐妹相伴,端坐堂屋细声委婉唱《哭嫁歌》,念父母恩,叙姐妹情。姐妹们叮嘱新娘过门后孝敬老人、和睦兄弟姐妹,赞新郎俊秀勤劳。当新娘诉说不如意的心事时,姐妹们多方劝慰。唱到深夜衣依依告别并赠礼品。新郎亦由同班兄弟相伴坐在自家正厅,接受长辈勤俭理家,为人处世之教。教导结束老人退堂,小伙子们说笑打诨追新郎,欢乐深夜方散。

讨钥匙: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新娘之嫁钥匙,由其年幼弟妹或侄男女中任“送亲郎”掌管。拜堂前,新郎向送亲郎送封包讨钥匙,以便拜堂后打开箱子,展示其中谷米钱物,象征婚后五谷丰登、家庭富裕。送亲郎嫌少不接,新郎多次添加。送亲郎收下封包,新郎讨得钥匙后,欢欢喜喜与新娘拜堂。

看屋:汉族婚俗之一,农村议婚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又名看家门、查家。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届时女方和两位称为“陪姑”的姑娘在10多位亲友的陪同下,到男女查访家况(也有女方本人不去的)。男方设宴款待。媒人介绍议婚双方相识。女方亲友代提财礼要求,男方当时通常一概应承,并赠诸宾客“行脚钱”。次日,双方通过媒人细议。有些地方还允许进入议婚男子内室翻箱倒柜察真情实况,之后再通过媒人议婚。

黑房抢亲: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贺县一带。在下程山区,新娘哭嫁两天两夜后,过门之日清早与女伴们同藏黑房。男女迎亲队伍到达后,新娘的兄长(或堂兄表哥)和亲威中的男青年破门而入。女伴掷沙子挥竹枝抵抗。抢者力图将女伴们拖出门外以排除干扰。如两个抢者败阵,则增到4人乃至10多人,直到把新娘强背出门。再由男方迎亲队中的两个(或4个)女子轮流背新娘到郎家。抢亲角逐中,男给女抹锅烟墨,女撕男衣衫,使古抢婚遗风演变为男女青年的打闹嬉戏。

拜堂彩语: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常由新郎的舅舅点燃供桌上的一对喜烛,并说彩话贺喜祈福。如桂东贺县一带常用彩语:“龙独光光,高照华堂,夫妻并寿,福禄成双”、“手拿花红丈二长,恭喜外甥娶新娘,鸾凤和鸣添福寿,夫妻和睦百年长。”祝词说完后,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宗,并对拜成亲。

回门:旧时汉族婚姻风俗。即成婚后三、六、七、九、十日或满月,女婿携礼品,随新娘返回娘家,拜蝎妻子子的父母及亲属。自亲迎始的成婿之礼,至此完成。此俗起于上古,泛称“归宁”,为婚后回家探视父母之意。后世各地名称不一,宋代称“拜门”,清代北方称“双回门”南方称“会亲”,河北某些地区称“唤姑爷”,杭州称“回郎”。近代通鲍在婚后第三天,又称“三朝回门”。此为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赐,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一般,女家皆设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长陪饮。新婚夫妇或当日返回,或留住数日,若留住时,则不同宿一室。

古代汉族婚俗

三成事:

应亲与求亲:男子到了一定年龄后,便由父母张罗求个好亲。首先找媒人,找好媒人后,介绍家里情况,自己要求的目标,给媒人媒礼,展示自己聘财等物。媒人便去到相应的家去说 介绍男方家怎样。若女方父母同意后,可由男方到女方家或女方到男方家去相亲(古代男子女子并不能亲自去 只能由其父母代劳)由双方父母谈话介绍两家情况 男女双方条件等 若双方同意 便会互赠订婚信物 如玉配 等等 或者 若女方同意, 女方便会给男方送上一盏茶 男方认为可以的话喝茶后即在桌上放上“茶钱”(多少不限,但须双数)喝过茶。 就算答应婚事了

订亲:

问名;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夹,没有相冲,双方便会互赠庚帖,上写着二人的名字 生辰八字 年龄 等,作订亲的凭据。

纳吉:定亲后,男方选定黄道吉日来过大礼,过几天后正式行礼

过大礼: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在吉日那天,男方送聘礼,聘钗,婚书到女家求婚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妇将婚床搬至适当位置。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妇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撤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利是。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新人于结婚当晚进房为止。

(嫁妆):女方要准备嫁妆在婚礼那天带过去。嫁妆是女方家身份与财富的象征。嫁妆包括 铜镜 各种饰物 金钱财宝等

(婚前):男方祭祖-出门迎娶新娘之前,要先祭拜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女子则在上较前由母亲为其梳洗打扮好 盖上红盖头

成礼:

迎亲:古代婚礼都在傍晚举行。迎亲是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新娘由姐姐或伴娘带出来交给父亲,再由父亲交给新郎。离开新娘家前,新郎新娘分别向父母 岳父母叩拜道别。大花轿。六人 八人 十二人抬为佳 新娘到男方家后,由新郎家女眷亲自打开轿门请下新娘 再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也多为女性)将一打成同心结的红绳带交给新郎新娘 二人之间互牵着红绳走进礼堂 忌踩门槛:门槛代表着门面,新娘一定要从门槛上跨过去。并由女童手持铜镜照在新郎新娘身上,以求幸福圆满

拜堂:婚礼的正式部分。在堂前,由仪宾主持 新郎新娘站列 拜天地,父母;夫妻对拜,乐起,礼成

礼后:第二日早晨,新郎新娘一同拜见公婆,新郎也要将家里的所有亲属介绍给新娘 然后 新郎新娘向长辈奉茶,第三日,新娘和新郎同去合祭祖先,新娘便正式成为了这家人,婚礼正式结束。

婚后 新郎还要准备谢媒人的钱 叫做谢媒礼 也可以闹媒人等 表示感谢

古代婚礼叫做“小登科” 因此男女的结婚礼服要喜庆 庄重多为大红色礼服 男子打扮的庄重 正式 通常在身上披一条红绸巾或戴大红花 新娘着红色吉服 上绣吉祥凤鸾的图案 将头发盘起来 也就是俗称的‘上头’ 化上妆 头戴凤冠

中国古代的姬妾制度,堪称世界奇观。此一制度,打从母系氏族消失那天起,便开始萌芽,然后茁壮成长、势不可挡。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中国式的“姬妾制度”,是一种极度没有人性、极度残忍无情的制度。因为它将“阶级”带进了家庭、带进了同床共枕的人儿、带进了手足之情中间,强行把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分成了压迫和被压迫的两类。这实在是对人性莫大的嘲讽。光从制度含义来讲,姬妾制度连阿拉伯国家的“四妻制”都不如。不能不说,这是“仁恕”之道背后的黑色幽默。

其实中国古人很早就对姬妾制度提出了异议。《易经》言:“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

然而,远见卓识和人性平等,强不过享乐主义和独裁专制,姬妾制度仍然存在,并且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规矩。

现在很多人都说,中国古代是“一夫多妻制”。这话错了,如果你当真生在古代而说这句话,一定会被人目为不守礼法之徒。中国古代,仍然是一夫一妻制,姬妾是不能算做合法配偶的,如果一定要说,那就只能是“一夫一妻多姬妾制”。

氏族社会时期,国中有“媵制”,这是一种氏族首领才有资格实行的婚姻制度。即女儿出嫁时,岳家必须以同姓侄女辈陪嫁。陪嫁过去的姊妹或女奴,自然属于媵妾,而姊妹媵妾的身份比女奴要高,那就不必多说了。

再往后,便正式出现了“妾”。妾在家庭中,虽然承担着生儿育女的义务,却享受不了“妻”的待遇。为什么呢?最初的原因很简单——为妻的女子,家庭出身都要高于妾。妾一般都来自卑贱低下的家庭,甚至是战败方奉献的礼品。

因此,妻为“娶”,而妾为“纳”,娶妻时送到岳家的财物被称为“聘礼”,而纳妾时给予的财物,则被称为“买妾之资”。

《谷梁传》:“毋为妾为妻”。就是说,妾没有资格扶正为妻,有妾无妻的男人,仍是未婚的“钻石王老五”。而嫡妻死了,丈夫哪怕姬妾满室,也是无妻的鳏夫,要另寻良家聘娶嫡妻。

妾的身份,至此已经成了定局,到唐宋,更是成了铁律。《唐律疏议》明确规定:“妾乃贱流”、“妾通买卖”、“以妾及客女为妻,徒一年半。”

假如将妾升为妻,就是触犯了刑律,一但事发,是要两口子一齐服刑一年半的,而且完了照样得离异。这样的法律之下,做姬妾的女人便已经不是人了,丈夫或嫡妻凌虐姬妾,也就成了家常便饭。

《汇苑》:“妾,接也,言得接见君子而不得伉俪也。”原来妾不过是男女交接之用,她们只能与丈夫亲昵,却没有资格称夫妻。

《礼记》:“妾合买者,以其贱同公物也。”同样是与丈夫共枕、为丈夫生育儿女,妾的身份却只不过是买来的物品。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还是一个绝对的阶级社会、家长制社会,儿女婚姻都要由父母决定。也许是为了从根本上杜绝青年男女、尤其是不同阶层间的自由恋爱,法律条文就更要严格规定妻妾之分。

《礼记》:“奔者为妾,父母国人皆贱之”、“良贱不婚”。那就是说,假如小儿女们自由恋爱受阻,相约私奔的话,则女方没有资格为妻,双方家族都只认为她不过是一个妾而已。

唐朝时白居易便就这种“奔者为妾”的社会现状写过一首长诗《井底引银瓶》: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潜来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不得。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一个好好的良家女子,只因为随爱人私奔,便从此失去了为人妻的资格,“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侍奉公婆丈夫五六年之久,都换不来男家的认可,她没有资格参与家族祭祀,她生的儿子算不得夫家首选的继承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姬妾制度,所蹂躏的,不仅仅是这些误终身的女子,爱她而无自主权的男人、以及她的儿子,都在这种制度下有苦难言。男子只能与父母认可的嫡妻同床异梦,眼巴巴地看着心爱的女人成为嫡妻的生育工具。

再换一个角度:姬妾制度,大前提就是男尊女卑。为什么同是私奔,女子便为妾,男子便安然无恙?这是个什么道理?——此外,在这种情形下成为男子嫡妻的女人,又能有多少幸福可言?

此外,在礼法中,妾的数量是有严格规定的。

《礼记》规定:“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

《周礼》:“王之妃百二十人:后一人、夫人三人、嫔九人、世妇二十七人、女御八十一人。”

天子可以拥有以皇后为首的一百二十个女人,皇后为嫡妻,她拥有单独与皇帝相处的资格,其它姬妾不能与丈夫独处,而且是否陪伴丈夫要经过皇后的批准。——这种制度在明清皇宫更进一步:皇帝选中侍寝的妃嫔后,要将名单送给皇后审阅,假如皇后应允,便加盖皇后印。假如皇后坚决不盖此印,皇帝也往往没有办法。如想废后、更换嫡室,那往往要影响皇帝的身后名誉,除了昏君,没有谁愿冒这个风险。

皇帝乃是天子,他的姬妾数目最多,天子以下,妾的数目便在礼法上锐减:

大夫只能纳两妾,士族只能纳一妾。普通富民则要到嫡妻年过五十无子的时候才能纳一妾。而且,所有的妾都不可以陪丈夫整夜,丈夫入睡后,她便必须离开。

这个规矩对帝王的妾也一样管用。

不过,规矩归规矩,肯照办的没有几个。

姬妾制度,原本就是拥有财富特权男子的享乐方式,他们又岂能让规矩约束手脚?

于是,在“妾”之外,更有“姬”、“婢”、“伎”等等名目。每一个名目之后,都有一群生活在痛苦中的女子。

“姬婢伎”,她们事实上就是妾,但是由于没有法律地位,她们的遭遇连妾都不如。

唐代笔记小说里,有一位名叫霍小玉的女子,她的父亲是堂堂霍王,可是她的母亲却仅仅是王爷的“宠婢”,因此,在父亲去世之后,她连女儿的资格都被剥夺,母女俩一起被霍王正式的妻妾以及正式妻妾所生的儿女赶出了王府,沦为娼妓,最终遇上薄情郎郁郁而终。

由于法律以及社会观念影响,大多数男子也并不把自己的“姬妾婢伎”当一回事。——与现代人的平等观念恰恰相反,假如他们表现得把姬妾平等相待的话,反而会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认为他自甘堕落、没品没行。

唐朝乔知之爱上了自己的婢妾窈娘,由于她身份低贱,身为官员的乔知之不能娶她为妻,便甘愿不婚。结果窈娘被武延嗣强夺,带着乔知之的情诗投井自尽。武延嗣迁怒于乔知之,竟将他诬陷入狱,家破人亡。——假若不是环境不允许,假如乔知之能够娶窈娘为妻的话,也许事情不至于到如此地步。——在当时的人看来,夺妻与夺妾是两个概念,时人在指责武延嗣之外,更觉得乔知之竟为婢妾破家毫无意义。

宋代大文豪苏轼,文风豪迈,一代大家。很多人都知道他对自己的妻子王氏一往情深,一曲《江城子》令人潸然泪下。然而若是考察他对待婢妾的态度,可就足以让现代人目瞪口呆,不得不对他的深情形象另作评价。

苏东坡一生姬妾众多,风流韵事层出不穷,而他对这些姬妾的态度,则基本无情无意,完全如宗法制度,仅仅是将她们视作私人物品而已。

苏东坡贬官之时,将身边的姬妾一律送人,这其中据说有两妾已经身怀有孕,他也无暇过问(床头人送人已是堪,更连腹中是否有儿女都不暇过问,是何态度?)北宋末年的宦官梁师成以及翰林学士孙觌,都自称是苏东坡送人之妾所生的苏轼之子,就连苏东坡认可的儿子苏过,都对这种情形不予否认,反而与梁、孙亲密无间。据说梁师成顾及兄弟情谊,甚至对家中帐房说:“凡小苏学士用钱,一万贯以下,不必告我,照付就是。”

带着胎儿送人的妾还算好命的,更凄凉的是一位名叫春娘的妾。苏东坡的朋友蒋某来为他送行,偶然看见了春娘,大为钦慕,便对苏东坡说:“我有一匹白马,愿意与学士相换美妾。”苏东坡一想,以名驹换一妾,划得来呀划得来,立刻点头应允。但这消息被春娘听说之后,这个才貌双全的姬妾却不肯,指责苏东坡道:当年晏婴尚且知道不能因马罪人,你这个堂堂苏学士,美其名曰怜香惜玉,却要将人换马!激愤之下,春娘当场撞槐而死。——虽然是姬妾,却也是女人,女人而竟被自己所爱的男人视做马驴,既恨且辱,真是了无生趣。

除了惨死的春娘,苏东坡的姬妾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王朝云。她是唯一一个没有被苏东坡送人、得以陪他流放岭南的姬妾了。然而当时的苏东坡虽然已经鳏居,尽管王朝云与他同甘共苦、尽管王朝云还为他生下了儿女,她仍然没有能够成为他的妻子,到她死后,苏东坡也仍然只是在她的墓碑上写着“姬人”二字。——因为她出身卑贱,因为以妾为妻乃是当时社会大忌。这个聪慧的女子便只能一生无闻。虽然她通晓经史、临终大悟,也无力改变人生。

此外,妾虽下贱,妓女更下贱,这也是士大夫的观念。虽然他们与名妓互相唱和、名士风流,但是心里头,他们鄙视她们,不曾当真爱护或疼惜过她们的身世遭遇。苏东坡曾称一名妓为“知己”,可是最终他仍然爱惜名声,不肯纳她为妾,名妓只能在绝望之余落发出家。

苏东坡的待妾之道,在中国古代士大夫里头很有典型意义。他以豪迈豁达闻名,待妾也不过如此。试问,世上有几个女人,会甘愿做妾呢?

为姬妾,是女子的大不幸。她们甚至连表现自己对丈夫的爱情都没有资格。

假如哪个男子与姬妾有深情,那是要贻笑丢脸的。

《国语》: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公父文伯去世,他的母亲警告他的姬妾:举行祭典有外人的时候,你们不准哭,也不准愁眉苦脸,更不准肿着眼睛给人看!可不能丢我儿子的脸,让外人说他居然与姬妾有情!

光是不与姬妾有情,那倒也罢了,何况,更多的男子,都把姬妾视作取乐之具、任打任骂。

严挺之宠爱妾玄英,其嫡子严武非常不满,趁玄英熟睡时用铁锤把她的头打碎。严挺之惩罚儿子了吗?没有!他倒是对儿子年纪小小便有杀人的勇气赞叹不已!后来严武果然成了节度使,想来严挺之便更是得意了。玄英就这样死了,还“爱妾”呢,爱个屁。

南宋时的名将杨政,杀妾更是家常便饭:“姬妾数十人,皆有乐艺,但小不称意,必杖杀之,而剥其皮,自首至足,钉于壁上,直俟干硬,方举而掷诸水。”直吓得幕僚口不能言。

清代,风流才子冒辟疆纳妾董小宛,名为风流事,实际上董小宛在冒辟疆眼里,也不过就是任打任骂之物而已。在战乱中冒家举家逃难,冒辟疆搀母扶妻,却斥骂董小宛拖他后腿,就是一个明证。董小宛侍疾之时,冒辟疆对她呼来喝去,连打带骂,说自己是病失常性。——既然失常性,为什么打骂的都是董小宛?从来也不曾打骂过母亲和嫡妻?很简单,他心里早已认定,姬妾是可打可骂之物罢了。

本应相亲相爱的丈夫尚且如此待妾,嫡妻当然就更不用客气。

这方面的例子不用举啦,翻开史书,简直满坑满谷。

莫说寻常人家,就是皇宫,也不遑多让。汉献帝生母王美人,乃是五官中郎将的孙女,本是贵族**,但是她嫁的是皇帝,而且不幸为妾,那就只能在嫡妻皇后手下认奴认婢。她为丈夫汉灵帝生下了儿子刘协,惹得皇后妒火中烧,连产床都还没有来得下,就被一杯毒药葬送了性命。

灵帝做为丈夫,并没有把王美人当一回事,她不过是姬妾而已,所以何皇后有惊无险地过了关。而献帝后来虽然成为皇帝,也不曾当真为母亲报仇雪恨:何皇后是他的嫡母,就算死了,刘协也不能怎么着她。王美人(其实她死的时候,只不过是个孩子)就此死得无声无息。

北魏皇室更将杀妃视作理所当然。按规矩,太子生母必须自尽。那么自然地,不会有哪个皇后愿意去送死,所有无辜被杀的都是妃妾。在北魏皇宫,妃妾不但成了嫡妻的**工具,更成了嫡妻的替死鬼。

明朝有宫妃殉葬制度,这些殉葬的女子,都是姬妾,从来也没有过一个嫡后。清朝时,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殉葬,成了史书奇谈。所有的人都议论皇太极逼宫杀继母,为阿巴亥鸣不平——其实同时被逼殉的还有努尔哈赤的两个姬妾,几曾又看见有人注意过她们的姓名和遭遇、为她们鸣冤了?阿巴亥这个正妻死得冤,她们做姬妾的难道就该死吗?

就这些吧!COPY不下了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描述崇高爱情的故事。有些爱情故事,最终以悲剧收尾,带给人以感伤。还有些故事,过程虽然充满曲折,但最终以圆满结局收场,让我们感到开心与喜悦。从古至今,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布衣,大多都会对一个人产生感情,并因爱而沉醉,这是我们人类的天性。也正是如此,才让我们对这些爱情故事,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看到故事里面人物的经历,总能够代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希望一切都能以美好的结局收场。

忘年恋的出现

这是爱情故事和爱情影片经久不衰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中国古代的史籍当中,爱情故事的两位主人公,要么是才子配佳人,比如说范蠡与西施,并最终以美好结局收尾。要么就是身份差距悬殊,比如说牛郎织女,并最终以悲剧结局收尾。一般来说,内容的主要张力,依靠的便是双方身份差距的悬殊,并以此制造爆点,让读者久久难以忘怀,但在现代社会,却出现了一些新形式的恋情内容。

比如说在一些故事或者影片当中,恋情双方可以是年纪相差悬殊的大叔与小女孩,可以是学生和自己的老师,也可能是两个相同性别的人。这样的题材,频频出现在电视荧幕或是书籍当中,这反映出社会观念的不断变化,有很多在古代社会,因为封建礼教的禁锢,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恋情,在现代社会出现了一丝可能。

中国自近代以来,名气很大的忘年恋便有很多,而在这里面,最让人影响深刻的,当属杨振宁老先生和他的妻子翁帆。这是一段相差54岁的爱情,他们两人结婚15年,感情仍然非常稳固。而且翁帆为了杨振宁身体,坚持早睡早起,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照顾杨振宁,他们两人的这段恋情,让很多人都感到羡慕不已。

杨振宁与翁帆的相遇

在《左传》当中有这样一句话:“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饁之,敬,相待如宾。“用相敬如宾四个字来形容他们夫妻二人的关系,恐怕再适合不过。杨振宁是世界知名的科学家,翁帆在没有和杨振宁结婚之前,是一个普通的职员,两人的身份差距虽然非常悬殊,但并没有因此而阻挡他们产生爱情的火花,结婚之后,杨振宁继续搞自己的科学研究,翁帆则是时不时地请教自己丈夫一些问题,两人恩爱的同时互相欣赏尊重,是一段崇高无暇的感情。

说起翁帆与杨振宁的结识过程,倒还颇有一些戏剧色彩。翁帆出生于1976年,并在高考结束之后考到了汕头大学。她刚刚考入汕头大学的这一年,学校开办了一场世界华人物理学大会,杨振宁教授自然出席了这一大会仪式。翁帆因为自己的长相出众气质较好,被学校的上层挑中,让她负责接待杨振宁和杜致礼夫妇。

翁帆的活泼表现,让杨振宁和杜致礼夫妇两人大为欢心,这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翁帆和杨振宁开始不定期地进行书面往来,但这个时候双方的交流,主要还是局限于学术方面。毕业之后的她,和很多同龄人一样进入了一家公司,做着非常普通的工作,并在这里结识了自己的爱人,并最终携手迈入婚姻的殿堂。

对于翁帆来说,自己的这段感情经历是非常失败的。双方结婚不到两年时间,便签署了离婚手续。结婚之后的翁帆,一时间不知道自己未来要何去何从,迷茫的她,最终决定报考研究生,并考到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在这一期间,杨振宁教授那边,传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杨振宁的原配夫人杜致礼因病去世,翁帆对于杨振宁的遭遇,表达了自己的悲痛之情。2003年10月份,杜致礼去世,四个月之后,翁帆和杨振宁在美国见面,联络的频率也开始增多,双方的感情正开始急剧升温。面对杨振宁,翁帆总是会有些迷茫,在她眼里,杨振宁几乎具备了所有男性的优点,就是年纪和她相比有些大,这段感情究竟能否成功,翁帆的心中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但爱情的火花正熊熊燃烧的时候,似乎世间的一切都不是那么重要了。2004年10月底,翁帆和杨政宁确立了双方的情侣关系,并来到我国广西省游玩,这个时候的翁帆和杨政宁,毫无疑问是快乐的。旅游结束之后,翁帆就接到了杨振宁的求婚电话,她将这一消息告诉了自己的父母之后,让翁帆的父母感到非常吃惊。但翁帆的父母还是非常开明的,在翁帆一一进行解释了之后,她的父母同意了这段婚姻。

携手步入婚姻殿堂

2004年12月22日,杨振宁和翁帆办理了结婚手续。这段婚姻,是两个人的选择,他人没有权利过问。但这一消息曝光之后,在国内顿时掀起了滔天巨浪,一时间引发了数之不尽的纷扰。有人赞同就有人反对,但反对的人要更多一些,而内容也几乎大同小异,无非就是杨振宁年纪太大,为什么要娶一个这么年轻的女子。

但在现代社会,其实这种情况并非个例,老夫少妻的情况虽然少,但并不是不可能发生。而且除了中国之外,外国也同样出现过类似的例子。卡萨尔斯,一位来自于西班牙,上个世纪非常著名的大提琴家。对音乐不了解的人,可能没有听说过这个人的名字,但卡萨尔斯在大提琴领域的影响力,绝对不亚于任何一个历史上著名的音乐家。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在他80岁的时候,做出了一个非常惊人的决定,那就是与他的学生,年仅20岁的玛尔塔结婚。由此可见,这种忘年恋,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变得非常流行。

而且根据翁帆身边好友的人表示,她并不是一个注重利益的人,所谓因为钱才和杨振宁在一起的说法,更是子虚乌有的谣言。直到现如今,这对相差54岁的爱情已经结婚15年,而且杨振宁老先生今年已经97岁,但身体仍然非常健康,并且表现得非常有活力,这难道和翁帆没有一点关系吗?

翁帆为了杨振宁身体,坚持早睡早起,就是为了能够更加细致全面的照顾自己的丈夫,这段崇高纯洁的感情,他人是没有理由怀疑甚至抹黑的,作为粒子物理学领域的世界第一人,杨振宁先生就是我国的无价之宝,是值得所有人尊敬的。

杨振宁在自己原配夫人去世之后,与翁帆再次结婚,于情于理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此时的翁帆和杨振宁都是孤身一人,而且两人很早就已经相识,对对方肯定也有很深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经常见面,难免不会产生感情,尤其是像杨振宁这样优秀的人,更容易受到其他女性的欢迎,所以两人最终选择结婚,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如果两人经常见面,但却没有发生什么,反而才是不正常的事情。有太多人就是因为片面地看到了双方的年龄差,而忽视了两人的交流与经历,因此才会做出不理解的反应。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翁帆和杨振宁的感情能够越来越好,也希望我们在未来能够遇到自己的心爱之人,找到属于自己的感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9400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1
下一篇2023-07-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