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刁蛮公主》剧情和主演!!!!!!!!!

介绍一下《刁蛮公主》剧情和主演!!!!!!!!!,第1张

第一集:

司徒静和万人敌合作骗了公子哥们的钱帮助可怜的穷苦人。文媚儿在宫中骄横跋扈,她痛打小太监,朱允以牙还牙,打了文媚儿两个耳光。万人敌在齐国公暗设的赌场上大闹被擒,司徒静当了司徒剑南的玉佩救出了万人敌等人。文媚儿找太后告状,朱允却与她和太后玩起了捉迷藏。太后疲惫消了火,朱允向她解释文媚儿的跋扈。太后对文媚儿也有不满。万人敌怂恿司徒静去劫齐国公之子梁君卓的财物,不料劫错了人,白云飞被抢了个精光。顾一洲率人刺杀朱允,反被朱允所擒。然后朱允竟命令将顾一洲等人释放。司徒静用抢来的钱施舍百姓,朱允见了对她颇有好感。白云飞通过镯子找到了司徒静,二人大打出手。朱允认定司徒静是好人,出手帮助司徒静,司徒静为了逃走,反向朱允动手。朱允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第二集:

司徒静骗过衙役逃走,朱允和白云飞被误认为是强盗。朱允无奈也逃走。司徒静同情难民,于是召集万人敌等人用白云飞珠宝换的钱在城外建粥棚施粥。朱允用九连环骗走文媚儿,随后出宫找能用最简单方法解开九连环的人。司徒静约文蔷在酒楼见面,并请司徒剑南前来,司徒剑南和文蔷互相爱慕。梁君卓看上了文蔷,调戏文蔷,被司徒剑南和司徒静很揍了一顿。文蔷负伤,司徒剑南带文蔷回家治伤。梁君卓纠集人手来寻仇,司徒静抵不过,朱允再次出手相助。梁君卓人多势众,司徒静拉了朱允逃走。梁君卓紧追不舍,被白云飞挟持。白云飞放倒梁君卓,再次找上司徒静索要珠宝,司徒静说珠宝在锅里,并带白云飞和朱允来到城外施粥处。司徒静说珠宝大都变成了粥,白云飞目瞪口呆。朱允却更欣赏司徒静。朱允无意中把玩九连环,司徒静抢下来用剑击碎,并说男人不可玩物丧志。朱允看见了解开九连环的最简单的方法,但他不相信自己命中的贵人竟是一个混混。

第三集:

白云飞知朱允和司徒静都不是简单人物,已起结交之心。他将手镯索回,其余珠宝送给司徒静救济穷人。司徒静和朱允对白云飞都有好感。朱允以三藩隐患测试司徒静,岂料司徒静轻描淡写就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朱允认定司徒静是自己命中的贵人。静修带人狙杀白云飞,朱允和司徒静奋力救下白云飞。静修见公主出面只好退走,但蒙面的她已为司徒静所伤。司徒静带领朱允和白云飞去偷瓜,被瓜农追得抱头鼠窜。树林中,司徒静、朱允、白云飞结拜为兄弟。但三人都用的是化名。司徒青云气恼司徒静闯祸,怒惩司徒静。司徒静用小花招哄得父母又开心起来。文媚儿来见朱允,被朱允以解不开九连环事挤兑走。梁君卓向司徒府求亲,司徒静十分着急。她随后想出一计,在万人敌司徒剑南等人的帮助下梁君卓误以为司徒静有在夜间咬人喝血的臆病,梁君卓收回了求亲的请求。文章委婉地强求朱允立文媚儿为皇后。朱允大为生气。文媚儿倚仗太后的宠爱又来纠缠朱允。

第四集:

朱允借口和司徒青云研究公事挡驾了文媚儿。司徒青云指责文章对难民的事不够负责,文媚儿在后面听见恨透了司徒青云。文媚儿紧跟朱允不放,朱允索性带她在宫中走起没完,文媚儿两脚都起了泡,累得倒头便睡。朱允责备文章不管难民,文章十分羞愧。文媚儿告诉文章是司徒青云背后捣鬼,文章记在心里。文章下令将难民全部逐出京城。司徒静同情难民没有住处,便选了一处地方准备为难民盖房。岂料文韬早有心要占那块地。朱允白云飞见司徒静为难民所做的一切都十分佩服她。司徒剑南和文蔷私订终身。齐国公入京,带来大批宝和几箱神秘的东西。万人敌怂恿司徒静盗宝,司徒静为助难民正需有用钱就答应了。司徒静约朱允参加盗宝,朱允正要知道神秘箱中是什么,就同意参加。朱允到时没来,司徒静等人只好自己行动,结果万人敌、巴虎、熊二失手被擒。司徒静责备朱允迟到,二人决定劫狱。陈林安排出了差错,朱允和司徒静也身陷大狱。司徒夫人要救司徒静,但告之回家等就行。司徒静等人被救出,朱允骗司徒静是陈林冒充大内侍卫干的。司徒静有些怀疑。

第五集:

司徒静怀疑朱允身份,反被朱允说自己也有秘密。司徒静不好追问。司徒静回家受到母亲的严厉惩罚。她撒娇耍赖,母亲只好原谅了她。母亲告诉司徒静是有很厉害的人救了她。司徒静认为朱允是皇亲国戚。司徒青云向文章提司徒剑南和文蔷的婚事,被文韬和文章侮辱。司徒静要去为父出气,被父亲痛骂一顿。司徒青云劝司徒剑南不要再想文蔷,司徒剑南很痛苦。司徒静主张一定要把文蔷娶入司徒家出口恶气。文韬派人去拆司徒静为难民搭的房子,被司徒静和万人敌等人打跑。梁君卓刻意交好文韬,他发现文蔷是文章之女,意欲向文家提亲,文韬十分赞成。文章同意了梁君卓的求婚,文蔷悲愤交加。司徒剑南知信后也如遭雷击。文韬带人去烧难民的房子,与司徒静等人大战。静修带人帮助司徒静,司徒剑南也来助阵。白云飞也赶来帮忙。文韬不敌逃走,被静修射中后背。司徒静和司徒剑南都以为是对方所射。白云飞发现司徒静的真实身份,不由又惊又喜。他喜欢上了这个美丽善良的女孩儿。文韬回家,命在旦夕。

第六集:

文韬重伤命危,文章文媚儿又急又怒。全城缉拿凶手“小龙虾”,司徒静被发现藏在司徒府。文章文媚儿联手上司徒府要人,司徒剑南出面为妹妹顶罪。司徒剑南入狱。文章文媚儿欲置司徒剑南于死地,请太后逼朱允下旨。朱允不甘文家胁迫,又心有不忍,命御医务必救活文韬。司徒静救兄无门,心情极坏,怒惩一恶人。安宁公主回京,路见不平,与司徒静大打出手。司徒静一人难敌安宁公主众手下,危急之时,白云飞现身,击败安宁公主,救走司徒静。安宁公主大怒。发誓要找到司徒静和白云飞给他们好看。静修发现自己一箭给司徒静兄妹带来了大麻烦,心中痛苦。她想说明真相用自己换出司徒. 第七集:

文韬伤势见好,司徒剑南却被定罪。司徒静与白云飞万人敌计议救兄办法,三人和一些混混在大街上演了一出戏,司徒静得已见到皇上朱允。二人都吃惊,司徒静谎称是司徒府二公子,并说明文韬强横真相,朱允承诺帮助司徒剑南。白云飞喜欢上了司徒静,决心不当驸马。朱允宣白云飞入宫与安宁公主相见,白云飞称病不能入宫。安宁公主生气,想起日前被司徒静和白云飞戏弄经过,决心出宫寻找这两个家伙。司徒静发现安宁公主,只好百般躲避,安宁公主与司徒静擦身而过。朱允决定将司徒剑南之事押后在审,并决心化解司徒府与文府仇怨,不料,文媚儿蛊惑太后懿旨定罪,司徒剑南被发配流放。司徒静怒朱允不守信用,愤闯宫门。众侍卫欲击杀司徒静。

第八集:

司徒静命悬发丝,陈林将她救下。司徒静见到朱允,责备朱允不守信义。顾一洲拦不住静修,只好妥协。二人投书刑部,声明伤文韬者为终南派所为,并附上证据。朱允明白原委,召文章文媚儿,义正辞严指出文韬的胡作非为,文章汗流浃背。朱允改判司徒剑南无罪,司徒静大喜。终南派再次行刺白云飞,司徒静出现使白云飞化险为夷,白云飞对司徒静用情逾深。朱允为平息文家怨愤,亲临文家探视文韬。随后前往司徒府欲见小龙虾。朱允发现司徒静女儿之身,自认被骗,盛怒。司徒一家又惊又怕,独司徒静据理力争,又胡搅蛮缠,朱允无奈,与司徒静言归于好。安宁公主于闹市中发现司徒静,她欲抓司徒静,反被万人敌等人所擒。万人敌等人欲羞辱安宁公主向司徒静报功,司徒静又惊又怕,知道闯了大祸。

第九集:

司徒静气了安宁公主一顿,将她放回。安宁公主气破胸脯。白云飞被迫入宫,安宁公主与白云飞大打出手。朱允拦住,朱允、安宁公主方知白云飞身份。白云飞不理安宁公主,安宁公主却对白云飞有了兴趣。朱允因立后问题邀司徒静进宫,司徒静胡闹一气,文媚儿撞见朱允爱护司徒静,气极。文媚儿想办法欲折辱司徒静,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白云飞故意表现得很没素质,甚至有些无赖,可安宁公主却更加喜欢他。白云飞哭笑不得。安宁公主对白云飞的好感被朱允和文媚儿发现。文媚儿为拉拢安宁尽力搓合白云飞和安宁,安宁很感激文媚儿。朱允发现白云飞不喜欢安宁公主,心生疑惑。白云飞想办法接近司徒静,被朱允发现,朱允很不是滋味。

第十集:

司徒剑南为了文蔷向文家负荆请罪,被文韬打骂羞辱。司徒静欲为兄长出口恶气,却被安宁公主手下人绑架入宫。司徒静身陷绝境,却智激安宁公主,安宁公主上当,与司徒静单打独斗,司徒静趁机逃入朱允宫中。朱允保护司徒静,安宁公主很不高兴。文媚儿知道了朱允、白云飞、司徒静的关系,又见朱允对司徒静倍加爱护,于是妒火中烧。她蛊惑安宁公主防范司徒静,安宁公主上当。文章与齐国公议梁君卓和文蔷婚事,文蔷和司徒剑南心如火燎。司徒静为帮哥哥在夜晚带万人敌等人进入文府欲偷文蔷出来,却被文韬发现,文韬欲伤司徒静。

第十一集:

文蔷救下司徒静。文章上司徒府问罪,司徒青云被当众羞辱。司徒青云惩罚司徒静。文蔷被逼与梁君卓成亲,她誓死不从,偷跑出家。司徒剑南与司徒静四处寻找,发现文蔷已跳崖投江,司徒剑南亦投江殉情。司徒剑南与文蔷死里逃生,再度见面,二人的感情使司徒静感慨良多。白云飞感觉出了朱允对司徒静的好感,他知道自己绝难与朱允争,想制止自己对司徒静的感情,不想他已欲罢不能。他的心完全被司徒静占据。司徒静进宫,被文媚儿羞辱。朱允怒斥文媚儿,文媚儿脸面丢尽。文媚儿又听见朱允戏说的要立司徒静为皇后,怒火万丈,她叫喊撞墙,却无人真心阻拦,她气愤之下撞破头颅。太后与安宁公主探视文媚儿,文媚儿说尽司徒静坏话。太后大怒。

第十二集:

太后追索司徒静,朱允掩护司徒静逃出宫去。文媚儿闻听文蔷在司徒家养伤,十分气愤。她与父亲商议速将文蔷嫁与梁君卓。文蔷和司徒剑南如遭晴天霹雳,文蔷百般恳求,文章与文媚儿就是不同意延迟婚期。司徒静决心阻止文梁两家联姻,她找朱允和白云飞商议办法,朱允心里也十分不愿意文家与齐国公结成势力,遂同意拆散联姻。司徒静在万人敌等人的帮助下悄悄将新娘文蔷替出,自己假扮文蔷。梁君卓洞房内发现新娘被换,又羞又怒,他欲对司徒静不利,白云飞突然出手打晕梁君卓,救下司徒静。司徒剑南和文蔷私奔,二人逃出京城。司徒静被梁家文家追缉,她只能藏身白云飞处。她和白云飞逾加亲密。朱允来找二人,发现情况,心甚不满。司徒静却浑然不觉二人情感,只当是好兄弟。文梁两家向朱允告御状,朱允不予理睬。文媚儿又气又恨。

剑南,顾一洲出于大局坚决反对。

第十三集:

文媚儿挑拨安宁公主,安宁恨透了司徒静。朱允想让司徒静远离白云飞,于是他利用安宁公主要惩罚司徒静的心态,对安宁公灌输计谋。安宁公主上当,她恳求朱允让司徒静进宫陪伴自己,朱允似乎十分无奈地答应了她,心里却十分高兴。静修力劝司徒静不要进宫,但力不从心。司徒静被宣入宫陪伴公主,文媚儿聪明反被聪明误,气得火冒三丈。司徒剑南和文蔷被文韬梁君卓追上,二人欲杀司徒剑南。陈林突然带人出现,救下司徒剑南,并将司徒剑南和文蔷带走。这一切都是朱允的安排。白云飞见不到司徒静,对朱允大为恼火。他对安宁公主逾加不理不睬。安宁公主在文媚儿的蛊惑下将气撒到司徒静身上,不料司徒静根本不吃安宁那套,二人打来闹去。朱允严禁宫中人参与二人争斗。司徒静和安宁公主竟渐渐打出了交情。司徒剑南送文蔷回家,被文韬打成重伤。司徒静发誓为兄报仇。

十四:

司徒静悄悄出宫向文梁两家寻仇,身入险境。朱允和陈林蒙面将司徒静救下。司徒静回家探望父母,白云飞急忙赶去见司徒静。静修见司徒静和白云飞感情很好,怕生事端,于是她欲射杀白云飞,不想误伤司徒静。司徒静重伤,白云飞不离左右。静修悔恨要自杀谢罪,被顾一洲拦下。白云飞在昏迷的司徒静耳边倾诉衷情,司徒静心有所动。安宁想见白云飞,朱允宣白云飞进宫,白云飞不肯离开司徒静。朱允闻听很不快,他亲往司徒府看司徒静和司徒剑南。司徒剑南心灰欲死,司徒一家愁云惨雾。安宁公主去找白云飞,白云飞提出退婚,安宁公主打伤白云飞,伤心离去。文蔷去见司徒剑南,司徒剑南不理文蔷。文蔷伤心欲绝。

十五:

太后议立文媚儿为皇后,朱允躲躲闪闪,以安宁公主大婚为辞推脱。文媚儿决心马上让安宁公主与白云飞成亲,她想了许多办法。白云飞下定决心不娶安宁公主。朱允和安宁公主、太后、文媚儿都十分生气。司徒静求朱允成全司徒剑南和文蔷,朱允正要赐婚,遭文媚儿、太后、文章拼命阻拦。安宁公主对司徒剑南和文蔷心生同情。白云飞和司徒静越走越近,朱允感觉不妙,他宣白云飞入宫奉旨与安宁公主成亲。白云飞宁死不从。朱允盛怒,让白云飞选择是成亲还是去死。白云飞选择了死亡。朱允下令处斩白云飞,但内心十分犹疑。陈林通知了司徒静,司徒静假传圣旨救下白云飞。文章文媚儿以司徒静矫旨为由,请求处死司徒静并重惩司徒一家。司徒夫人感叹外人是祸根。

十六:

司徒静见到朱允,晓以大义,朱允如梦方醒。他下令赦免白云飞,并重赏司徒静。太后、文媚儿兴师问罪,朱允说明缘由,太后文媚儿只得作罢。司徒剑南拒见文蔷,文蔷心如死灰,决心出家。文蔷以死相胁,文家无奈,只得应允。司徒剑南闻信大惊,他被抬去庵中见文蔷。司徒静请朱允帮忙,朱允心中犹豫。司徒静智激安宁公主,安宁公主大包大揽,她拽着朱允去庵中劝说文蔷。庵中,文蔷和司徒剑南的感情让所有人感叹。朱允召集文家梁家之人,商议文蔷和司徒剑南之事。文章、文媚儿、文韬、太后都极力反对。安宁公主为助有情人信口胡说,吓呆众人。太后无奈只好由皇上做主,朱允顺水推舟,赐司徒剑南和文蔷成亲。文章文媚儿文韬梁君卓目瞪口呆。

十七:

司徒剑南迎娶文蔷,司徒府一片喜庆,文家却怨气冲天。梁君卓更是发誓要报复包括朱允在内的所有人。齐国公让儿子忍耐一时。司徒静十分感谢安宁公主对哥哥的帮助,所以她决心成全安宁公主和白云飞。司徒静和朱允商议了一次郊游。为让安宁公主和白云飞在一起,司徒静和朱允假作赛马离开。司徒静和朱允迷了路,正落入静修顾一洲设计的谋害朱允的陷阱。朱允向司徒静表白了自己的感情,司徒静心中大乱。白云飞和安宁公主没有任何进展,他们发现朱允和司徒静迟迟不归,不由全都慌了。所有人都上山寻找朱允和司徒静。安宁公主发现白云飞心里最关心的是司徒静,她醋意大发。顾一洲和静修的人灌醉了朱允,万人敌却出现给司徒静送信。静修和顾一洲冲进朱允房中要结果朱允。

十八:

静修要杀朱允,不想朱允已被司徒静带走逃跑。万人敌等人在暗中相助。静修和顾一洲紧追不舍,司徒静舍命护朱允。顾一洲的人不敢伤害司徒静,朱允数次化险为夷。朱允十分感激司徒静。白云飞安宁公主得万人敌报信赶来救下朱允和司徒静,静修和顾一洲只好撤退。白云飞向司徒静表明非她不娶,司徒静夹在白云飞朱允间十分心乱。静修看出司徒静对二人都有感情,但她也知道司徒静绝对不可以嫁给这两人。静修力劝司徒静放弃感情,司徒静不明白,但隐约中感觉静修知道一件关于自己的秘密。文媚儿知道了司徒静救驾立了大功,明白朱允会更加喜欢司徒静。果然,朱允想了很久,决心立司徒静为皇后。就在这时,文媚儿突然宣布自己身上怀了龙子。宫中朝中一片庆贺,太后承诺,皇后位置非文媚儿莫属。

十九:

文媚儿蛊惑太后治司徒静把皇上带入险境之罪。太后正要下旨,朱允拦住,并把责任拦在自己身上。司徒家一场虚惊,司徒青云怕司徒静再惹麻烦,把她关在家中。安宁公主在文媚儿蛊惑下和白云飞翻脸,朱允又命白云飞准备成亲。白云飞决定回云南。他向司徒静辞行,但并未见到司徒静。司徒静知道了白云飞要走的消息,急忙去追。朱允来见司徒静,发现司徒静去找白云飞,心里很是懊恼。司徒静追上白云飞,却被白云飞说动一起回云南。船上,司徒静屡劝白云飞转回京城,但白云飞去意已决。文章上奏白云飞逃走应治叛逃罪,司徒静应治同谋罪。朱允只好定了治罪期限。静修顾一洲全力寻找司徒静,文章命文韬全力阻止司徒静和白云飞回京。司徒静劝不动白云飞,只好将白云飞打昏带回京城。一上岸,文韬带人趁白云飞昏迷,将司徒静和白云飞擒下。

二十:

期限已到,司徒一家被发配边疆。司徒夫人恨透了司徒静。安宁公主和朱允都为司徒静和白云飞的双双离去而心痛,文媚儿趁机火上浇油。文媚儿和文章商议决定杀司徒静和白云飞灭口。文韬去囚室要杀白云飞和司徒静二人,不料却中二人计反被二人所制。司徒静回家发现便宜已被发配,急忙去追。白云飞随后去追司徒静。陈林查出白云飞和司徒静被囚之事,告诉朱允。朱允听说二人已脱困去追司徒一家,于是带兵也去追赶。司徒静为救一家身陷围困,白云飞也陷入苦战。二人危急之时,云南王突然带兵出现,救下二人。朱允带兵赶到,和云南王唇枪舌剑。朱允知三藩已有异动,只好忍住气跟云南王言和。朱允带所有人包括司徒家人回京,赦免了司徒一家罪过。文章、文媚儿、太后兴师质问朱允,朱允大怒,欲斩文韬,众人只好跪地求情。

二十一:

白云飞和父亲谈不拢,不欢而散。安宁公主冒司徒静之名约白云飞,白云飞大喜赴约,得到安宁公主一顿讥刺。安宁公主又向白云飞哭诉情感。白云飞不知所措。安宁公主离去,云南王出来,他命白云飞必须接受安宁公主。朱允一心想的都是司徒静,文媚儿察觉,她又蛊惑安宁公主,说白云飞和司徒静共在一处多时,难辞嫌疑。安宁公主约司徒静入宫,斥责司徒静。司徒静百般解释,安宁公主只信文媚儿。司徒静为了让安宁公主看清文媚儿,设计和文媚儿单独见面。文媚儿果然欣喜抓住了司徒静的失误,痛惩司徒静。过程中,文媚儿露出了真实面目。安宁公主在暗中看到了一切,明白了文媚儿的险恶用心。她出面带走司徒静,并赏了文媚儿一耳光。白云飞服从父命,同意和安宁公主成亲,朱允安宁公主都非常高兴。

二十二:

朱允更加喜欢司徒静,他决心先纳司徒静为妃。太后文媚儿文章都极力反对,司徒家也不知所措。朱允决心已定,他向司徒静表示了自己的情感。司徒静也不知如何是好,辗转反侧。顾一洲命令静修一定要全力阻止司徒静入宫为妃。司徒静感觉静修的态度激烈到十分奇怪,但她思前想后,还是认定自己喜欢朱允,她决定终生陪伴朱允。静修无奈,打晕司徒静,将她带走。司徒静失踪,司徒一家及朱允、白云飞都十分着急。文媚儿幸灾乐祸。在城外一偏僻之处,司徒静被静修告之她是前朝公主,而云南王和皇上都应是她不共戴天的仇人。司徒静不信,静修拿出证据,司徒静承受不了如此大的打击,有如痴呆。顾一洲和静修劝司徒静举起义旗,推翻当今的皇上,重建旧国。司徒静头脑中一片空白。

二十三:

司徒家几乎全部出动去寻找司徒静,朱允、白云飞、安宁公主也派人四处查找司徒静的下落。古刹之中,司徒静心里倍受煎熬,顾一洲和静修苦苦相劝。安宁公主感觉到白云飞对司徒静的无比牵挂,明白白云飞心中的人还是司徒静,安宁公主感觉十分落寞。司徒静在煎熬中看到了将来自己起事的场面,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她看到了所有跟随自己的人纷纷死去,她看到了所有人的痛苦。司徒静决心不再要杀戮。顾一洲和静修对司徒静义正辞严,司徒静冷静以对,她决心出家。顾一洲静修惊讶之余感觉到自己梦的破碎。静修反对继续强迫司徒静,她让司徒静好好想想。顾一洲决心自己干。他认为一旦自己起事,天下形成局面,司徒静不得不参与进来。朱允为司徒静的失踪茶不思饭不想,忽然他梦到了一座古刹。他仿佛在那里看到了司徒静。

二十四:

朱允亲自出城去寻找司徒静,他找到了那座古刹。司徒静见到朱允又惊又喜又不知所措。顾一洲静修欲暗杀朱允,司徒静用自己的身体护卫朱允。白云飞心灰意冷,安宁公主暗自伤神。司徒静知道顾一洲静修对自己还抱幻想,她决定用自己的婚姻拯救天下万民,她毅然牵着朱允的手离开。顾一洲静修感觉绝望。白云飞知朱允必立司徒静为妃,只觉自己心已死去。三藩相聚,云南王、齐国公、蓟州侯商议联成一气,共同对付朝廷。如果事态有变,便起兵造反。朱允得信三藩密谋,焦急万分。文章主张再封赏三藩,以安众心。朱允断然拒绝。文章私下与三藩接触,朱允如坐针毡。司徒静建议朱允和白云飞协商,白云飞同意劝父主动削藩,前提是成全自己和司徒静。朱允进退唯谷。

二十五:

朱允十分痛苦,局面越来越严重。为从大局计,朱允同意白云飞的条件。他给白云飞写下契约为证,同意解除安宁公主和白云飞的婚事,自己不再纳司徒静为妃,只当是好朋友。白云飞非常高兴,两个人为稳当计,先没把事情告诉司徒静和安宁公主。为让白云飞能常和司徒静在一起,朱允特许白云飞以看公主名义随时可进宫。白云飞变得快乐异常,司徒静和安宁公主觉得很奇怪。朱允告诉了安宁公主自己和白云飞的契约,安宁公主痛不欲生,但决定同意以大局为重。白云飞和司徒静常在一起,但因他是以看安宁公主的借口入宫,所以他更多的时候是和安宁公主在一起。安宁公主现在只当白云飞是朋友,她和白云飞若即若离,并主动多约司徒静来与白云飞想见,白云飞与安宁公主倒成了好朋友。文媚儿极力压制司徒静,司徒静看不惯文媚儿对宫女太监的凌辱,便设计让文媚儿在太后面前大丢颜面。太后对文媚儿很不满意。

二十六:

文媚儿对司徒静恼羞成怒,她命令文韬务必杀掉司徒静。文韬在司徒静私自离宫时准备行刺她,静修秘密保护司徒静,出面救护司徒静。司徒静逃得一命,静修却被文韬擒下。文章发现静修是终南派人,而且还是司徒府家人,心生疑惑。静修受刑,但拒不说出司徒静身上的秘密。司徒静与万人敌等人商议救静修办法。文媚儿下令务必从静修口中探出秘密,静修被折磨生病,高烧不退,她在迷糊中不停地叫公主。文章和文媚儿十分怀疑司徒静的身份。司徒静和万人敌等人终于救出静修,静修感觉事情不妙,劝司徒静跟自己离开京城,司徒静不同意。文章找人核实司徒青云破前朝皇宫经过,知道司徒青云领走了一个三岁的女孩儿。文韬夜探司徒府,发现供奉的前朝将军的牌位。文蔷发现文韬,但不忍伤了弟弟,只得让文韬发誓不泄露所见,然后放走文韬。文韬回去将一切禀告父亲和姐姐,文章和文媚儿大喜。二人计议了一个大阴谋。

二十七:

司徒静回宫后继续想办法搓合白云飞和安宁公主,可惜她设计的计策都不管用。白云飞热烈地追逐司徒静,司徒静无奈之下对他十分冷落,白云飞感觉司徒静越来越虚无飘渺。白云飞跟云南王谈配合削藩,绝不造反,云南王含笑答应。白云飞告诉朱允事情进展,朱允心中大是安慰。司徒静无意中发现文媚儿的怀孕是装的,她本想揭露,但又怕文媚儿因此获死罪,所以她暗示文媚儿赶快收手。文媚儿害怕,抢先一步说自己被司徒静打伤而流产,朱允不肯信,太后将信将疑。司徒静的距离使白云飞的感情没有着落,倒是安宁常大度地帮助白云飞,二人无话不谈,渐渐成了好朋友。白云飞终于开始认真地审视安宁公主,他发现了安宁公主率真纯情可爱善良的一面。他不由心怀感叹。云南王表面答应白云飞同意削藩,暗地里和齐国公蓟州侯商议起兵事宜。朱允被蒙在鼓里。

二十八:

文章终于找来了确凿证据,文媚儿向皇上和太后揭出了司徒静前朝公主的身份,朱允如万箭穿心。司徒静被下狱,司徒府被抄。司徒静害皇子流产的罪名也因此成为定论。朱允去斥责司徒静,司徒静十分平静,她一言一语都令朱允吃惊。白云飞和安宁公主不相信司徒静会干出害皇子流产之事。二人劝朱允莫中了文媚儿之计。二人劝朱允正确对待司徒静。朱允很旁徨。文章和文媚儿必欲置司徒静于死地,太后有些不忍心。司徒静告诉安宁公主文媚儿假怀孕之事,安宁公主和白云飞在暗中展开了调查。阿琪告诉安宁公主文媚儿正来月经,安宁公主有了主意。顾一洲、静修、万人敌欲救司徒静,没有成功。

二十九:

朱允突然临幸文媚儿,文媚儿慌了神。她竭力掩盖,终于还是露出了破绽。安宁公主将和文媚儿串通一气的御医抓来,文媚儿只好低头认罪。朱允劝通了太后及众大臣,恢复了司徒青云职务,并让他操练新兵。司徒静无罪出狱,正式赐与公主身份。文媚儿被打入冷宫。文章一怒,更积极串通三藩,密谋逼宫。三藩确定起兵之事,白云飞被骗说带云南兵平叛,到兵营后被囚禁软禁。消息传来,朱允大惊。安宁公主焦急万分。司徒静私自离宫去见云南王,安宁公主知道后随后追上司徒静,二人一块前往。朱允闻讯后十分担心二人。司徒静和安宁到了云南王别馆,于是别馆大乱。云南王一下乱了阵角。

三十:

文章与齐国公蓟州侯想见谈逼宫事宜,却被二人囚禁。随即齐国公蓟州侯正式打出诛文章清君侧的起兵大旗,文章大呼上当。齐国公蓟州侯大兵已动,二人派出信使催促云南王迅速出兵。司徒静和安宁跟云南王关系现在已十分融洽,司徒静告知自己是前朝公主身份,又向云南王晓之以厉害,云南王终于开始重新考虑这件事。朱允率兵迎战齐国公和蓟州侯的军队,不敌。危急时顾一洲静修率终南派出现保护了朱允,朱允大为吃惊。顾一洲说不是为救皇上,而是为救前朝驸马。齐国公和蓟州侯再整军队,将朱允围住。千钧一发之际,司徒静、白云飞、安宁公主带云南兵从后攻击齐国公和蓟州侯。司徒青云和司徒剑南也带兵前来增援。齐国公蓟州侯兵败被俘。安宁公主在大战中为救白云飞险些丧命。金殿上,朱允正式宣布解除白云飞和安宁公主婚约,不料白云飞坚决不同意,他一定要娶安/div>

甲蕃古城与松赞干布驻军遗址

甲蕃古城位于九寨沟县甘海子风景区,是松赞干布大军进攻唐王朝时留下的驻军遗址,经全面整理、恢复重现于世。松赞干布驻军遗址的形成,与唐蕃关系时战时和的形势密不可分。双方在今松潘和九寨沟县之间驻军,沿途形成城镇和营盘,留下大量历史遗迹。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一书中称,在唐朝能与强大中央政府抗衡的四个少数民族政权,先后是突厥、吐蕃、回鹘和南诏。吐蕃源出于羌,七世纪初占有今天西藏、青海、四川西部等高原地区。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吐蕃联盟发生内乱,年仅13岁的松赞干布继承在内乱中死去的父亲襄日化赞的王位。

为了巩固王权,年轻的松赞干布对内设立官制和法律,对外积极开拓疆域,短短几年就统一了吐蕃各部,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朝,并先后迎娶尼婆罗赤尊公主、象雄公主和木雅公主为妃。 松赞干布渴慕唐风,先后两次遣使入唐求婚,但都遭到唐太宗的婉言拒绝。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正月,松赞干布率吐蕃20万军队,趁唐与吐谷浑激战之机进攻松州(今松潘),与唐松州都督韩威的军队对峙,开始了唐蕃关系史上重要的松州战役。

在松州战役的第一阶段,吐蕃军队占绝对优势。驻扎在甲蕃古城一带的吐蕃军队,在今甘海子、神仙池一带神出鬼没袭击唐军,迫使韩威所属的阎州、诺州等地先后投降吐蕃,一时唐朝边境人心混乱,中枢震动。

吐蕃在松州的胜利引起唐太宗警惕,他急令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从河西走廊调集能征惯战的五万铁骑,千里奔袭松州,并一举击溃吐蕃军队,联得了松州战役第二阶段的彻底胜利。

松赞干布败退后,又派使者与唐通和求婚,这次唐太宗答应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于公元641年正月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持节送文成公主进藏。唐朝中央政府的宽容大度,令松赞干布感激万分,他亲迎于柏海,特为公主筑一城以处之。唐太宗去世,松赞干布非常悲痛,第二年(即公元650年),他也撒手故去,年仅34岁。唐蕃和亲,开创了以后100多年间双方和平共处、互通有无的局面。

安史之乱后,吐蕃处于国力鼎盛的樨松德赞时代,又开始骚扰唐朝边境,甲蕃古城一带重新成为双方必争之地。

杜甫避乱入蜀曾在秦州小住,在《秦州杂诗》中写道:“地僻秋将近,山高客未归。塞云多断续,边日少光辉。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不幸在公元763年,吐蕃兵攻陷唐都长安。唐朝先后用严威、韦皋为剑南四川节度使,在甘海子一带多次打败吐蕃进扰,迫使吐蕃重新回到谈判桌。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唐朝与吐蕃建立了有名的《唐蕃会盟碑》,此碑现存于拉萨大昭寺。从此唐蕃关系和好如初。

随着唐室式微和藩镇割剧局面的形成,吐蕃政权也走向衰落,甲蕃古城及其它遗址也逐渐弃用,终于隐没于川西北高原的崇山峻岭之中。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不久吐蕃政权也瓦解,这个曾经促成唐蕃和亲的甲蕃古城逐渐鲜为人知。然而在当地汉、藏、羌百姓之间,千百年来却流传着有关甲蕃古城遗址的种种故事传说,为这个唐时驻军遗址、今日旅游胜地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只看你如何看待这“英雄”二字了,一下只是我个人的观点:

1、庄姜:春秋时齐国公主,卫庄公的夫人。相传《诗经》里《燕燕》为其所作:“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不及,泣涕如雨”,后代诗评家推为“万古离别之祖”。宋人朱熹在《监本诗经》中认为庄姜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庄姜可谓诗经时代美女姿本代言人,《诗经•卫风•硕人》中描写庄姜时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眇兮。”

2、 卓文君:西汉著名才女,貌美,擅琴,能诗,家中富贵。她是卓王孙之女,丧夫后家居。许多名流向她求婚,她却看中了穷书生司马相如,并与之私奔,够浪漫的吧。,二人开了个小酒铺,文君当垆卖酒,相如打杂。后卓王孙碍于面子,接济二人,从此二人生活富足。后来司马相如终于成名天下,此女结局还算不错。

3、 班婕妤:汉成帝妃,西汉女文学家。名不详,班固祖姑。少有才学,成帝时被选入宫,立为婕妤。婕妤是名门之女,少有才学。班婕妤擅长音律,既写词又谱曲,所以对汉成帝而言,班婕妤不只是她的侍妾,也是他的良师益友。她多方面的才情,使汉成帝把她放在朋友的地位,无人可及。班婕妤曾生下一个皇子,但数月后夭折。她虽然承宠时间很长,却再也没有生育。赵飞燕姐妹得宠后,嫉恨班婕妤人品才学,班婕妤恐日久见危,求侍奉太后于长信宫。

4、 班昭:东汉女辞赋家。一名姬,字惠班。生卒年不详。班彪女,班固妹。嫁曹世叔,早年守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未成而去世。昭博学高才,和帝下诏令其续成。她经常出入宫廷,担任皇后和妃嫔的教师,号为“曹大家”。每有贡献异物,常令昭作赋颂。及邓太后当朝,班昭与闻政事。著有赋、文等16篇。

5、 蔡文姬:东汉著名学者蔡邕之女。代表其心灵呐喊的血泪名篇《胡笳十八拍》、《悲愤诗》足以把她送上中国古代第一才女之位。汉末大乱,连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匈奴所掳,流落塞外,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了两个儿女。在塞外她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但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曹操平定中原,与匈奴修好,派使邪路用重金赎回文姬。

6、甄洛:魏文帝皇后。曹丕称帝后宠郭皇后,郭后恃宠中伤甄皇后,甄后从此失宠,在《塘上行》里写出了一个妻子对丈夫相思到极致的、一往无悔的深情泣诉,可怜最后等来的却是曹丕的一纸死令。甚至死后对尸身”以发覆面、以糠塞口”,极尽侮辱与凌虐。

7、苏若兰:北朝著名才女,一首《回文诗》享誉古今。后因符坚的胞弟符融荒*无耻,紧紧相逼,自缢身亡。

8、 谢道韫:东晋女诗人,南朝著名才女,以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咏雪诗名扬千古。她出身于晋代王、谢两大家族中的谢家,成人后又是王家的媳妇。谢道韫是东晋后期打败苻坚的百万大军的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聪慧有才辩,被后人称之为绝代才女、奇女。谢道韫和丈夫王凝之有四子一女。四子是蕴之,平之,亨之,恩之。一女成人后嫁给庾氏。据《晋书"烈女传》记载,谢道韫的子女在孙恩之乱中全部遇难,所以说,她虽出身名门,却也命运多舛。

9、鲍令晖:南朝著名诗人鲍照之妹,曾作“自君之出矣,临轩不解颜”闺怨诗,颇具才情。

10、 上官婉儿:初唐著名诗人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因替唐高宗起草谋废皇后武则天的诏书,与其子上官庭芝同被诛。时在襁褓中的婉儿与母亲郑氏被没入掖庭即内宫为婢。上官婉儿14岁时,武后召见她,让她执掌诏命。中宗复辟,拜上官婉儿为婕姝,旋拜为昭容。后在临淄王李隆基起兵推翻韦后政权时被诛,活了46岁。

11、李冶:唐代才女,六岁作《咏蔷薇》时就有“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的佳句。最后也只能西风残荷空余恨:“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李冶的美貌和才气使她成为女冠中的风云人物,在暮年曾一度被召入宫中。在宫中,李冶以她不凡的才气赢得了赞许,一些公侯相将也和她笺诗相赠。但正是因此给李冶引来杀身之祸。兴元年间(784),将领朱渍因叛乱被满门抄斩,株连九族。而李冶因曾经上诗给朱渍,也被德宗以罪处死,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李冶虽行为浪漫不羁,和众多男子有着亲密交往,但在她内心深处也是渴望有一个人能和她相守白头的。但她用了一生的时间也没有等到。

12、 薛涛:唐代名妓和女诗人,字洪度,祖籍长安,出生于成都。其父薛郧宦居成都时去世,薛涛由母亲抚养。当其及笄之年已辩慧知诗,兼撤擅书法,描眉涂粉,才貌超群。但因与母亲生活无靠,只得加入乐籍,成为官妓。后为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赏识,成为私人秘书,还准备奏请朝廷任命其为“校书郎”,虽位或准,但人们从此称其为“女校书”。

13、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14、朱淑真:宋女作家,号幽栖居士,南宋初年时在世。生于仕宦家庭,相传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能画,通音律。词多幽怨,流于感伤。也能诗。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

15、 管道升: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之妻,字仲姬,号栖贤山人,工书画,尤善梅竹,曾经给皇太后画过一幅墨竹,被封为魏国夫人。文才亦高,箸有《画梅》,《渔父词》,《我侬词》。其中《我侬词》更是为传世之作: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管道升夫唱妇随,一生还算幸福。

16、 柳如是: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秦淮八艳之首。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曾与当时两大著名诗人陈子龙、钱谦益切磋过武功,虎视群雌,不让须眉。20余岁时,嫁给钱谦益。崇祯帝自缢,清军占领北京后,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支持钱谦当了南明的礼部尚书。不久清军南下,当兵临城下时,柳氏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氏“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氏硬托住了。于是钱便腼颜迎降了。钱降清去北京,柳氏留在南京不去。钱做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由于受柳氏影响,半年后便称病辞归。1666年钱氏去世后,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柳氏为了保护钱家产业,竟用缕帛结项自尽。

18、 顾太清:清代满族著名女词人,与同时代大才子龚自珍有交,有〈东海渔歌〉词集传世。况周颐曾在《蕙风词话》里把她与纳兰性德相提并论,是难得的少数民族女诗人。顾太清本姓西林觉罗,名春,字梅仙,其祖父鄂昌系雍正朝权臣鄂文泰之侄,曾任甘肃巡抚,乾隆朝因诗狱受株连,被抄家赐死。所以顾太清一生下来便是“罪人之身”,累受白眼,倍尝冷暖,11岁前居住在北京,家庭生活极拮据;11岁之后又流落江南,在坎坷流离中度过了其少女时代。及笄之后,因才丰色尤,为清高宗曾孙奕绘贝勒所喜,纳为侧室,但因是“罪人之后”,在上报宗人府时,谎报为荣亲王府护卫顾文星之女,此后,便以顾春为名,号太清,亦号云槎外史。晚年时,顾太清倾力写了《红楼梦影》一书(为《红楼梦》续书),署名“云槎外史撰”,以一女子续写众士大夫都望之畏难的《红楼梦》,顾太清不可不谓之非凡,也因此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小说家。

当然,你也可以有不一样的想法。以上仅供参考。

第28卷第l期 2015年01月唐山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ngshan C01legeV01.28 No.1 Jan.2015清河崔氏在唐代的发展状况分析李佳哲(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摘要:在唐代,世家大族遭到了统治者的抑制和打击,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统治阶层。清河 崔氏自魏晋形成以来,始终是北方世家大族的重要代表,对清河崔氏进行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世 家大族在唐代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清河崔氏;世家大族;唐代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49X(2015)01一0062一04DoI:10.16160/j.cnki.tsxyxb.2015.01.015on the Development Cui Family ofLI Jia.zheQinghe in Tang Dynasty(School of History,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Abstract:In Tang Dynasty,the influential and privileged families suffered suppression and blow from the rulers,but they still playedanimportant role in society.aThe study of Cui family ofanQinghe,whichformed inWeiand Jin Dynasties and wasto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influentialand privileged families in North China,can help and priv订eged families in Tang dynasty.Key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luentialWords:Cuifamily of Qinghe;influential and priv订eged families;Tang Dynasty世家大族自魏晋形成,经过十六国时期的发展,到南北下,最初被任命为别驾从事,后历任东西曹彖属征事、尚书、 中尉等职。

在曹魏政权的初期,崔琰典选十余年,他凭借着耿介正直的性格,“文武群才,多所明拔,朝廷归高,天下称朝时期达到顶峰。在此历史进程中,世家大族凭借着深厚的 家学传统和错综复杂的婚姻关系,保持了政治上和社会上的显赫地位。进入唐代,虽然世家大族遭到了唐朝统治者的抑平,,[“,为曹魏选拔了大量的人才。另外,崔琰的从弟崔林也 是清河崔氏家族形成过程中重要的一员,在参与政治期间,崔 林以“简朴知能”著称。史载崔林历仕四朝,从被曹操擢为冀州主簿开始,先后被魏文帝拜为尚书,于魏明帝时进一步升至制,但实际上仍然保持着非常高的社会地位。自世家大族形 成以来,清河崔氏便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支,是与博陵崔氏齐名的另一支崔姓大族,其发展轨迹始终与中古时期世家大 族发展的大潮流同步。本文将清河崔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司空,至齐王曹芳时逝世。通过服务于曹魏政权,崔林为清河 崔氏赢得了崛起的机会。在崔琰、崔林兄弟的影响下,清河崔 氏在魏晋时期也成为当时社会中的名门望族,其子孙在婚、仕 两方面都不乏显赫之人,如崔林之子崔随位至晋尚书仆射,孙崔玮位至右卫率,崔琰之孙崔谅位至晋尚书大鸿胪。 到北魏前期,清河崔氏在崔宏、崔浩父子这一房支的发研读和分析隋唐时期的史料及清河崔氏家族成员的墓志资料,勾勒出清河崔氏在唐代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状况,有助于 全面了解和把握世家大族在唐代的发展状况。

一、唐代以前清河崔氏的发展清河崔氏最早形成于魏晋时期,对其家族的形成起到关 键作用的是崔琰、崔林兄弟。《三国志魏书》卷十二记载,崔琰年少时喜欢武事,好击剑,23岁开始读《论语》《韩诗》,29展带动下,达到了家族的巅峰。当时“每至郊祠,父子并乘轩 轺,时人荣之”[2]第三十五卷8”。清河崔氏在北魏初期能够达到家族巅峰的原因也是因为崔氏父子有了直接参与到北魏建岁时师从经学大师郑玄,水平位列冀州人士之首,后被袁绍征为骑都尉。在袁绍被曹操打败以后,崔琰又被曹操收归帐国事务当中的机会。在北魏建国初期,崔宏“制官爵,撰朝收稿日期:2014—10—08作者简介:李佳哲(1986一),男,河北唐山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隋唐五代史研究。万方数据第1期李佳哲:清河崔氏在唐代的发展状况分析63仪,协音乐,定律令,申禁科,,[3]第2十一卷7”,奠定了北魏日后发慕容白曜平定三齐的时候随家人由三齐迁入代地,也是“家展的基础,深得道武帝拓跋珐的信任。崔宏死后,其子崔浩 袭爵白马公,历仕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朝廷礼仪、优 文策诏、军国书记诸事无不参与其中。在参政期间,反驳迁 都之议,劝太宗早立太子,从伐刘宋,破赫连昌慕容白曜简介,讨柔然,灭北凉,为北魏立下不世之功。

先后被拜为相州刺史,加左光禄 大夫,进爵东郡公,拜太卿,加侍中、特进,抚军大将军,当时贫,慵书自业”[3]第六十六卷1”o,时陇西李冲当朝用事,称崔光为 大崔生,崔亮为小崔生,并对其兄子说“大崔生宽和笃雅,汝宜友之,小崔生峭整清澈,汝宜敬之,二人终将大至”[3]第六十六卷””。后来果不其然,崔光发展已如前说,而崔亮如崔光一样官至显位。高祖时,“征亮兼吏部郎,俄迁太子中 舍人,迁中书侍郎,仍兼吏部郎,领青州大中正”[3]第六十六卷16”。政治上军国大计“诸尚书不能决,皆先咨浩,然后施行”[2]第5十五卷8”,可见其政治影响力之大。另外,在君臣关系而且崔亮在北魏参与铨选官吏之事近十年,廉慎明决,身为 长官委任,每云“非崔郎中,选事不办”[3]第六十六卷””,可见其在北魏政权中的影响力。上,“世祖每幸浩第……或猝不及束带,进奉疏食,不暇精美,世祖为举旨箸,或立尝而旋……引浩出入卧内,其见宠如 此’’[2]第三十五卷818。 然而就在家族鼎盛之际,清河崔氏中以崔浩为代表的房通过崔光、崔亮二人在北魏后期的经营,清河崔氏的家 业得以重振,其北方士族的领袖地位也得到再次确立,其家族成员在此后的历代政权中都不乏显赫之人。

如崔林九世 孙崔彦穆在西魏时期,因反对东魏之功,被拜为镇东大将军,支却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其根本原因在于崔浩在从政期 间推行的各项改革措施得罪了众多的鲜卑贵族,引发了汉族士人与鲜卑贵族之间非常严重的矛盾。而为家族招来毁灭赐爵金紫光禄大夫,于大统十四年加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司农卿诸衔,至北周世宗初年,进骠骑大性打击的直接原因则是崔浩在编修国史的时候秉笔直书,对 拓跋族历史中不光彩的事情无所隐讳,而且将所修国史于通 衢大路之处立碑刊刻,招来人们对鲜卑历史的纷纷议论,引 起鲜卑贵族和太武帝的极大愤怒。在众人对崔浩进行指控 的情况下,太武帝将其下狱治罪。在审讯时,崔浩承认自己接受过贿赂,于是太武帝判处崔浩死刑。“清河崔氏无远近, 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浩之姻亲,尽夷其 族”[2]第三十五卷8“。清河崔氏几近灭顶,以崔浩为代表的这一 主要房支几乎销声匿迹。而另外一些重要的房支,如崔琰六 世孙崔逞,也在道武帝时被赐死,崔逞之孙崔睿亦因“交通境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隋文帝辅政期问,随王谊讨伐司马消 难,以攻加授上将军,进爵东郡公,食邑两千户。再如崔休之 子崔悛在东魏天平初“为侍读,典禁书,寻除徐州刺史,给广 宗部曲三百,清河部曲千人”[4]第2十2卷3”,至高齐天保年问 “除侍中,监起居,以详代之机,掌参仪礼,别封新丰县男”[4]第2十2卷”5,当时崔悛一门“婚嫁皆是衣冠之美,吉凶仪 范,为当时所称”[4]第2十2卷3”,就连皇室在与崔氏结亲的时候也要注意“好做法用,勿使崔家笑人,,[4]第2十三卷3”。

可见在北 魏后期以后,清河崔氏已在仕、婚两方面都牢牢地树立起了自己的世家大族地位。外被诛”[2]第5十2卷7”。至此,清河崔氏真可谓是“三世积五十 余年而在北一门尽矣”[2]第2十2卷7”。经过这次打击,居住于冀州清河东武城的崔氏一度出现 了断层现象,这种挫折直到北魏后期才得以改变。北魏后二、唐代政策与世家大族的发展关于世家大族,《新唐书柳冲传》中记载:“过江则为侨 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为郡姓,韦、裴、 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期,孝文帝、孝武帝两代皇帝大力推进改革,兴礼乐,改旧风, 这种改革的社会氛围,为具有深厚家学传统的清河崔氏提供 了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而崔氏中的崔光、崔亮也正是借此 机会,再次树立了清河崔氏在社会中的地位。 崔光“家贫好学,昼耕夜读,慵书以养父母”[3]第六十七卷”“, 在慕容白曜平定三齐之后,随父徙居代地,其才能被高祖赞 誉为“浩浩如黄河水东注,固今日之文宗也”[3]第六十七卷““。崔 光正是凭借其高深的学术,在三十岁时便被高祖元宏拜为中 书博士,后迁中书侍郎,给事黄门侍郎,甚为高祖赏识、倚重。

世宗即位之初,崔光除中书令,进号镇东将军,世宗驾崩之 后,崔光因为与于忠共同拥立孝明皇帝,而被肃宗晋升为司窦首之。”[5]第一百九十九卷“”~方面,这些世家大族通过其深厚的家学渊源和错综复杂的婚姻关系,努力与统治阶层 ,参与到各朝的政治统治当中,是社会统治阶层的重要角 色之一;另一方面,他们又以其强大的地方实力和强烈的排他性,游离于统一政府之外,形成独立性极强的地方势力。经过隋末战争,李唐统治者依靠关陇集团完成了统一,但由 于当时世家大族在全国各地的存在,如何将世家大族的独立 性消除,实现社会的统一,成了李唐统治者必须解决的问题。对此,唐朝统治者从唐太宗开始就始终贯穿了一种“可以吸收世家大族成员入仕,但对其社会门望和士族特权坚决削弱”的政策。如在唐朝初期,唐太宗就因为“山东士人尚阀 阅,后虽衰,子孙犹负世望,嫁娶必多取赀”[5]第九十五卷”41的社徒、太保,官至一品大员。除自身位居要职之外,由于崔光的原因,其十一子也并得名位,如崔动“有父风,司空记事,通直 散骑侍郎,宁远将军,清河太守”[3]第六十七卷”“,崔励官至中书会现象,着令高士廉、韦挺等人重修天下谱牒,不须论数世以前,只取今日官爵高下为等级,意图以一种更加实际、务实的侍郎,与其从兄崔鸿具知名于世。

崔亮和崔光一样,也是在万方数据64唐山学院学报第28卷标准重新确立不同政治集团在统治阶层中的地位。因此在 唐太宗最后颁布的《氏族志》中,之前凭借旧地勋望而排位第 一的崔干被降为第三等,而第一等和第二等的地位被当时处 于权力中心的皇族和外戚占据。另外,唐太宗为了打击山东 士族尚婚娅的现象,又在诸王选妃、诸公主择婿的时候,故意 “皆取当世勋贵名臣之家,未尝尚山东士族,,[5]蚺九十五卷3“2。意 图以此种方式冷落山东士族所自矜的婚娅风俗。此后在唐 高宗时期,许敬宗又因为《氏族志》不载武后本望的缘故,奏 请重修删定,编成《姓氏录》。其重修时选录士族的标准,更 是不顾家族门望,而专以当朝品官高低为修订标准。史载当时“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于是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 书限,,[5]第九十五卷””。而许多有名的世家大族却并没有机会凭三、清河崔氏在唐代的发展状况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世家大族在唐代并没有因为统治者的抑制而丧失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反而通过坚 持自家的优良门风和适当的应对调整,顺利地适应了社会的 发展。同样,清河崔氏作为几支重要世家大族之一,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始终坚守自家的家风和传统,以巩固已有的社会地位,同时也做出了一些积极主动的改变,以应对政府的压力。

钱穆先生认为世家大族“所希望予门第中人,上自贤父 兄,下至佳子弟,不外两大要目:一则希其能具孝友之内行, 一则希望能有经籍文史学业之修养,此两种希望,合并成当 时共同之家教,其前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风,后一项之表 现,则成为家学,,[…。根据钱穆先生的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在社会中的立足之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家 风,一为家学。对于这两种方面要求,清河崔氏也不例外。借着他们自己所看重的门望、家世得以人选。《姓氏录》编成 之后,李义府奏请收缴天下的《氏族志》进行焚毁,专行《姓氏 录》,这样一来,便对世家大族造成了进一步的打击。而且李 义府因为向关东魏、齐旧姓求婚不得,又奏请下诏禁止后魏 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 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凯,七姓十家之间,不得自为婚姻,而且彩礼三品以上纳币不得过三百匹,四如奠定了清河崔氏发展基础的崔琰、崔林二人均具有深厚的 经学功底。此后使清河崔氏达到家族鼎盛的崔浩更是“少好 文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精研义理, 时人莫及’,[2]第2十五卷8”。可见清河崔氏在入唐之前,已具有 良好的家学传统,而此种传统,在入唐之后也得到了良好的 延续。

如在唐代墓志铭中,多有赞扬墓主生前好学,学有所 成的语句。《大唐故巫州龙标县令崔君墓志铭并序》中说: “崔公妙年立节,卓尔不群,负笈从师,虽千里而无远,集萤志 学,历三冬而有成。”[10]7”(永淳0“’《唐故前国子监大学生武骑 尉崔君墓志铭并序》颂扬崔韵说:“抠衣避席,研精四求之科,鼓箧升堂,覃思六经之道。”[”]9”(圣肿”’此外,还有唐太子太品五品二百匹,六品七品一百匹,意图通过行政手段对世家 大族间自相为婚且多取嫁资的社会风气进行有效遏制。从政策上,唐朝政府为了巩固统治集团的地位,消除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隔阂,对各个地区的世家大族进行了充 分限制。但很遗憾,事与愿违,从整个唐朝社会来讲,中央政 府对世家大族的这些打击政策,从一开始就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到了后期,连唐王室也不得不向世家大族屈服。如在唐太宗时期,尽管唐太宗在为诸王选妃、诸公主择婿的 时候,首先选择当世勋贵名臣之家。但这些勋贵之家在与皇 族联姻的同时,也不断保持着与世家大族的婚姻关系,如唐 太宗时期的名臣房玄龄、魏征、李勋等,都与世家大族相复为 婚。高宗时期李义府之所以奏请下诏禁止世家大族间自相 为婚,其原因也是李义府为其子向世家大族求婚不成而产生 的报复行为。

不仅大臣保持着与世家大族的婚姻关系,到宪宗时期,皇室也开始与世家大族通婚,如宪宗下诏宰相“于士 族之家,选尚公主者”[6]。此后文宗为真源、临真二公主选驸保分司东都赠太尉清河崔慎由“以习左氏春秋、尚书、论语、 孝经、尔雅,随明经试,获第于有司”[1“。由此可见,良好的 家学传统在清河崔氏进入唐朝后依然得到了继承。除了对家学的延续之外,清河崔氏对家风的秉持也是严格而不问断的。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世家大族,其在自家家风的坚守上,严格遵守儒家传统,根据墓志来看,崔氏儿孙于家多能孝养父母、友爱兄弟。如唐故至孝右率府翊卫清河崔 歆七岁时便熟读《孝经》,在儿时游戏的时候不小心弄伤手, 便因其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而忧惧不已。 在十三岁时,为继亲守丧,“七日不内勺饮,期年不尝盐酪,情 礼之极,有逾成人”no]”“圣历。”’。再如唐故登仕郊常州司士参军袭武城县开国伯崔千里,“居忧,三年水浆不入口,哀情马时也想从世家大族中挑选,并对宰相说:“民间修婚姻,不 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 邪?”[5]第一百七十二誊5”5可以看出,唐皇室开始在世家大族面前显 得有些信心不足。

后来宣宗又因为万寿公主在小叔郑凯危 疾时仍去慈恩寺戏场观戏而对公主大加责备,并感叹说:“我怪士大夫家不欲与我为婚良有以也”[7]。此时,李唐皇室因可知,大历初,又居太夫人陇西县君李氏忧,哀毁过礼,殆欲灭性”[10]”28浈元12”。于国也可以尽职尽忠,如宣宗时期的崔聋,为祭泽宰“推公平廉正之心,行清静简易之道,均征赋之劳役,绝口俸之庇口,一邑康泰,四邻歌谣,,[”]23”‘大中09”。在 地方上以循例之道抚育百姓,后来崔置又被奏充京兆司绿。为自家公主行为的不争气,彻底失去了对具有良好家风的世 家大族的心理优势,转而开始仰慕世家大族的优良家风,反省自家礼法的不尊。唐王朝对于世家大族的打压不料收到 了“欲摧折之而适以扶持之”[8]的效果。京畿地区,由于豪强众多,素来难治,而崔鼍一改之前的柔和 手段,“至则乱逖奸藏,不避强御,期月之政京畿变风。由是万方数据第1期李佳哲:清河崔氏在唐代的发展状况分析65迁奉先令,奉陵之邑,半是豪家,水旱曾愆,民尚流散,君下车 之后,着徕扶绥,抑其兼并,血|]彼悍弱,榛莽开阏,流慵尽归,吏不敢欺,人自乐业”[Io]23”‘大中0”’。崔晕的为官之道,既有对后所带来的困难,有些人选择了退隐山林,如穆宗时期的崔答,“曾祖考等,并攉散云林,爱亟自逸,荣冠不仕,守道将 闲,,[””““长庆l“’;开元年间的崔守约“父弘规……闭门不仕, 以屯其膏,优之游之,无代无闷蚍”]1““开元27”。

也有人选择乐归田园,如天宝年间的崔石之父“清贞不仕,乐守堰园,春秋 六十有八,终于私室”[10]16”(天宝12”。更有人选择了经商逐利百姓的循循善诱,又有对豪强势力的强硬打击,尽职尽责地 完成了朝廷的任命。此外,清河崔氏家族中的女性也因为从小接受了优良家风的熏陶,在清河崔氏与其他世家大族联姻的时候,也多能因为勤俭持家、友爱舅姑、谨侍公婆而见称于婆家。如太原王晓夫人崔淑“侍姑尽由中之孝,约己为立内 之法”[10]””淠元24”;唐太常寺奉礼郎卢瞻之妻崔氏“备尽妇之道,如大和年间的崔晶,虽“世本贤家,门承积庆,志心儒 学”[”]2”2(太和07”,但由于一生未获得入仕的机会,只能精研取利之道,以维持生活。道,中外穆然,及舅(即卢瞻之父)典临川,命专后事,鞫育孤稚,无异己生”[1 0]””‘贞元””;剑南东川节度推官殿中侍御史内总之,在唐代,清河崔氏仍然保持较高的社会地位,但由 于唐朝统治者实行的抑制世家大族的政策,这种较高的社会 地位已不再是由门阀特权带来和维持的,而是世家大族凭借着坚守自己深厚的家学实力和秉承优良的门风实现的,这种 地位是与自身客观的社会实力相符的。供奉卢公夫人崔氏“逮侍先舅,孝慈交志,心尽以敬,力殚于 养”[1。

]”86抗和0”’;试左内率府胄曹参军裴简之妻“孝乎惟孝,以奉姑,其养同而敬加焉,,[1 0]””(元和07”。 由以上可以看出,在唐朝政府不断对世家大族进行抑制 的情况下,清河崔氏通过秉承和坚守自己的家学和家风,稳 定了自己在唐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仍不失统治阶层中参考文献:[1] 陈寿.三国志:第十二卷[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 局,1984:369.一个重要的角色。然而也由于世家大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所具有的一些特权丧失了,清河崔氏也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出现了改变。此种改变主要体现在清河崔氏家族成员的出路上,出现了家族成员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魏晋南北朝时 期,九品中正制和门荫制度的实行,为世家大族成员进入仕[2]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4.[3] [4] 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途提供了一定的特权。在当时,人们可以凭借自家的门第和 父祖的门荫很容易地进入仕途。但进入唐代以后,随着科举制的确立,打破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局[6]刘晌.旧唐书:第一百六十八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4381.[7]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二百四十八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1:8158.面,确立了一种相对公平且具有竞争性质的入仕途径。

尽管 在唐代仍有不少清河崔氏的族人进入了唐朝统治阶层之内, 但其途径大部分已不再是通过门第或家世,而是凭借自己深 厚的家学传统,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入仕的机会。如大唐 故颖王府士曹参军崔伯雄“弱冠以明经甲科,解褐授崇文馆校书郎,,[”]16”饫宝17”;唐故信王府士曹崔杰“十四以五经擢[8]吕思勉.隋唐五代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667.[9]钱穆.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J].新亚学报,1963,5(2). [10]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2. [11]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续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074(咸通053). (责任编校:夏玉玲)第,世楠太子校书,,[”]18”‘大历07”;唐故登仕郎常州司士参军崔千里“自幼学之后,博考经籍慕容白曜简介,不舍昼夜,年十六,以国子监明 经备身”[”]”28‘贞元1”’。然而由于科举取士过程中竞争性的存 在,清河崔氏家族成员内部开始出现不平衡的发展状况,部 分家族成员的出路也开始遇到了窘境。为了应对特权失去(上接第61页)版社,1993:321—325. [4]01iver参考文献:[1]李红勃.析论公民权和政治权项下的结社自由[J].河北法学,2004(8):69—71.wendellHolmes Jr.The commonLaw[M].Boston:KearnsGoodwin,Doris,2005:1881—1892.[5]苏苗罕,姚洪敏,郑磊.法律对罢工权的确认及规范[J].法学,2001(5):6—9. (责任编校:夏玉玲)[2]杨体仁.劳动与人力资源管理总览[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0:856—860. [3] 常凯,张德荣.工会法通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万方数据

琴操(宋朝名妓,苏轼相好)薛涛(唐朝第一名妓)卓文君(司马相如的夫人)唐琬:陆游表妹兼第一任妻子,陆游和唐婉是表兄妹。 这四个女人也都是一代佳人,全是才女喔!更多详情参阅:www7ggnet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9420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1
下一篇2023-07-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