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是什么花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是什么花,第1张

桃花。根据查询古诗文网得知,这句词来自秦观的《点绛唇-桃源》,内容节选为,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这首词抒发了秦观厌倦现实黑暗世界、向往世外桃源的思想感情,表现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句中的“花深处”指桃源。因此花指的是桃花。

1、我于窗中窥伤鹤,恰如仰头见春台

《东厂观察笔记》

2、人间何所以,观风与月舒

《观风与月舒》

3、青山灼灼,星光杳查,秋雨淅淅,晚风慢慢

《大美中国》

4、何时仗尔看南雪,我与梅花两白头

查辛香《 清碑类钞》

5、醉漾轻舟只,信流引到花深处

秦观·《点绛唇·醉漾轻舟》

6、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黄庭坚《杂诗七首》

7、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夜久知秋信。

姜夔·《湘月·五湖旧约》

8、入室许清风,对饮惟明月

许贵文·《小窗幽记》

9、心同流水净,身与白云轻

高攀龙《枕石》

10、天阶夜色凉如水只,坐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11、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李白·《长干行·其一》

上片首二句本自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开篇:“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这个“花深处”,就是指桃源。在郴州,词人为了排忧遣恨,不得不借酒解愁。醉眼朦胧之中,词人受潜意识的支配,仿佛觉得自己划起了小舟,正轻松自如地随着溪流浮泛,朝桃花源进发。路上,“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词人十分欣喜,他左顾右盼,不知不觉中,已“林尽水源”,来到了“花深处”。阅读这两句,关键是要抓住“醉”这个核心词语。醉入梦乡,本是常事,所以说这两句是写梦境幻象。“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是词人神志清爽后的抱恨之言。佛教认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是污染人心、使生嗜欲的根源。秦观在这儿是借“尘缘”指世俗之事,如名利一类,自是相对灵境而言的。假如自己不出来求仕为宦,就不至于有此时的迁谪之祸,这就是“尘缘相误”。在写法上,只说“尘缘相误”,隐去尘缘的具体内容,便产生空灵蕴藉,词情摇曳生姿的效果。此刻自己身受官府羁绊,即使想找一个类似于“桃花源”的远僻之地平安度日也不可得——这就是“无计花间住”。

过片二句,勾勒出一幅“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满庭芳·山抹微云》)一般的黄昏景象。“茫茫”“千里”尤给人天涯飘泊之感。紧接一句“山无数”,与“烟水茫茫”呼应,构成“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的境界,这就与上片“尘缘相误”二句有了内在的联络,上下片意脉不断。下片开头四句,乃是词人有意识地择取人世间的四种凄凉景象,来影射他黯淡、感伤的心境。“烟水茫茫”,则前途渺遥可知;“千里斜阳暮”,暗示着词人的处境将每况愈下;“山无数”,正是阻力重重、难回朝廷的象征;“乱红如雨”,就是说美好事物正在横遭摧折。这四种景象并集一起,凝现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词人虽无片言只语关涉愁苦,而愁苦、失望之情已溢满纸面。结句“不记来时路”,源于《桃花源记》。陶渊明说,武陵渔人出桃花源后,在返家的路上处处作了标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个结句正暗应了题目和开头,道出了词人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窘境和苦况,表达了他“抽身退步悔已迟”和“世外桃源不可得”的愁怛心绪。

这首词所反映的思想,是作者由于无端遭受打击,导致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并由此产生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但有的评论者认为句句都有暗寓,这只能是一种猜测。此词所表现出的那种迷离恍忽的境界,只是秦观在艺术上喜欢朦胧美的一种手法而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9576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1
下一篇2023-07-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