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议下跪
1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站立,身体保持垂直,双臂自然放在身体两侧。
2左腿弯曲向前迈一步,右腿跪在地上,臀部下沉。达到极限后,保持这个姿势片刻,然后慢慢回到原来的姿势,双腿交替练习以上动作,直到双腿感到疲劳。
3求婚跪的标准姿势应该是左腿前跪,右腿后跪,上身保持垂直,保持两个90度。即左腿大腿和小腿呈90度,右腿大腿和小腿呈90度,这是标准的跪姿。
求婚的标准动作。
1把花放在身后;
2来到你爱的女孩身边;
3讲一小段向往和承诺,把握好时间;
4然后单膝着地,把花举在身前。花束不影响姑娘的眼神。问她,你愿意嫁给我吗?高一点的可以用英语:你愿意嫁给我吗?
5她点头同意后,先把花送给她,然后拿出戒指戴在左手中指上;
6起身拥抱亲吻她心爱的人;
7求婚完成了。
补充:如何将求婚戒指戴在她手上
正确的做法是:先用右手拿起求婚戒指,然后伸出左手,握住对方的左手,掌心对掌心,再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戒指的上半部分,慢慢将戒指戴在对方手上。
首先,当你面对对方时,习惯性的手更容易握住戒指。其次,这样握戒指更稳。再这样穿,有助于摄影师留住这一刻。
2020年9月13日22点52分,距今仅仅两个月之前,在北京航天中心医院,一位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他就是原航天工业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知非。老人家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奉献了一生,享年92岁。
同时陈知非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开国大将陈赓和烈士王根英的遗孤。
陈知非1929年,在上海出生,由于革命年代的特殊环境,父母没有办法亲自抚养他,因此自从4岁和父母分开后,陈知非便再没有见过母亲。
而陈知非对父亲的了解,则多是从外婆和舅舅那听到的。舅舅和外婆总会告诉他说父亲又到哪了,父亲又打了什么胜仗了,每次听到这些,陈知非都会很高兴。
一直到抗战胜利后,17岁的陈知非才见到父亲。
眼看如今的儿子已经不再是4岁时的模样,而是变成了一个高大的小伙子。陈赓的内心十分的激动,这位大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被触碰到了。
他把陈知非从头摸到脚,边看边说:“你真像啊,真像啊”。
陈知非听着父亲的话,也流下了泪来。
他知道,父亲陈赓这是想起了自己的母亲,王根英。
王根英,原名庶心,1907年出生于上海。由于出身贫苦,为了补贴家用,王根英只能很早地就来到纱厂做工。
正是在这里,王根英受到革命的启蒙教育,立志投身革命,也正是在这里,她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挚爱,陈赓。
提起陈赓大将,很多人都是非常熟悉的,这位文武双全的大将,出身黄埔一期,深得当时的校长蒋中正先生的器重,同蒋先云、贺衷寒一起被称为“黄埔三杰”。
此时的陈赓,正在上海开展地下工作,有时候会去工人夜校兼任教员。
来听课的人大多数是工人,在这其中有个17岁的纱厂女工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个女工是当时小有名气的工人领袖,也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王根英。
在斗争中王根英深感自己的文化低,所以夜校一成立,就约了妹妹和十几个女伴,成为夜校的第一批学生。
陈赓来自湖南农村,开口闭口总爱讲点“农民理论”,可王根英却相信“工人阶级”的力量。
所以开课不久,她就和陈赓争论起来,而且学员也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陈赓,一派支持王根英。
这当时在夜校也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这可能也是缘分的一种吧,毕竟很多时候,鸳鸯都是从冤家发展起来的。
两人就这样争论,越争,陈赓越觉得眼前这个姑娘可爱。
陈赓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看着眼前的王根英,陈赓便总是有意无意地去找她搭话,但是当时的王根英太沉迷于学习,对于陈庚的示好并没有太多反应。
但是陈赓可不是一个容易放弃的人,眼看王根英对自己的示好没有表达,便直接跑到了王根英的父母家中。
陈赓十分的聪慧,来上海没多久,就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因此王根英的父母十分的喜欢陈赓。
而陈赓也借此机会向王根英表白,但是王根英还是拒绝了陈赓,因为此时的王根英觉得,自己欠缺的学习实在太多,必须要抓紧时间去学习,怎么能有时间去考虑儿女私情呢?
因此,自己第一次主动出击的爱情,就这样基本夭折了。
其实在认识王根英之前,陈赓曾经有过一段婚姻。
1917年,当时的陈赓年仅14岁,还在小学读书,家里由父母做主,给他定了一门亲事,让他娶了一个比他大两岁的媳妇。
但是对于这种包办婚姻,陈赓根本就不满意,所以在新婚之夜,陈赓非但不入洞房,还一再要求父母把媳妇送回娘家。
陈赓的父母并不让步,甚至以武力威胁陈赓,陈赓见此,便下定决心离家出走。
临走时,他对女方说:“我要走了,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有可能一辈子都不回来,你还是回到娘家去吧”。
就这样陈赓一去不回,一年后,陈赓的父母也只好赔了一笔钱,然后把这个儿媳妇送回了娘家。
而这一次遇到王根英是陈赓第一次真心实意的喜欢一个姑娘,虽然第一次的进攻没有成功,但是王根英已经彻底地占据了陈赓的内心,是他久久不能忘怀。
在1924年陈赓进入了黄埔军校学习,在学校期间,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遇刺,陈赓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几天几夜没合眼,查找出了凶手。
何香凝一看陈赓如此的果断、勇敢,并且为人正直,便想把小女儿许配给他,但是却被陈赓婉言拒绝了,因为这个时候陈庚的心里只有王根英一个人。
本来以为不知道什么才能再相见,但是老天还是眷顾了两个人,在3年后,陈赓和王根英两个人又再一次相见了。
在陈赓走后的几年里,王根英得到了迅速的成长。
1926年10月至1927年间,上海工人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王根英都积极参加了,在这期间,王根英逐渐的成长为了一个工人运动领袖。
周恩来很欣赏她的组织能力和勇敢精神,因此提议她当妇女执行部长。
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上海特别临时政府成立,她当选为市人民委员。
1927年在武汉召开的中国***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王根英作为上海代表,参加了会议。
而此时的陈赓,则正领导警卫营担任整个大会的警卫工作,而且他也是代表之一。
在人群中,陈赓很快地就认出了王根英,几年前的火热的内心一下子被点燃了。
在大会期间,陈赓特意选了个距离王根英近的座位,虽然会场极其的严肃,但是陈赓的内心却总是会被王根英所吸引走。
实在无法按耐自己心情的陈赓,突发奇想,拿起笔来写了一个纸条,递给了王根英。
此时的王根英正在专心地听报告,一看一个纸条递到了自己的面前,然后回头一看,是陈赓,脸一沉,气哄哄把纸条拿过来。
她打开一看里面的内容,上面写着:"王根英同志,我爱你!我想向你郑重求婚,希望你嫁给我!陈赓。"
王根英的脸一下子就红了,然后回头看了一眼陈赓。
此时的陈赓跟原来也不一样了,更加的英姿勃发,十分的英俊。
王根英心头一喜,但是马上就有些生气了,她对于陈赓这种求婚的方式,感觉很不满意,有些太随意了。
王根英心中灵机一动,她决定捉弄一下陈赓,于是她小嘴一嘟,转身就将纸条直接贴在了身边的墙上,然后继续坐正了听报告。
陈赓一看,一张纸条过去了,久久没有回应,显然是石沉大海了。
但是陈赓这个小伙子,可不是那么容易放弃的,而是又写了一张纸条传了过去:"根英,我爱你!我请求你做我的妻子!"
王根英收到后,瞥了一眼,又将纸条贴到了墙上。
陈赓一看,这倔强劲儿也上来了,于是继续写:"根英,我发誓娶你为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但是这第三张纸条传到了王根英手上的时候,王根英索性连看都没有看,而是直接贴到了墙上。
这个时候,大会正好看到一半,会议中场休息,一看墙上贴着的纸条,大家就都围了上来。
围着纸条,看着纸条上的字,都笑了起来,有人就问王根英:“王根英啊!你这样处置陈赓的情书,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呢?”
陈赓这时候倒是发扬了自己“脸皮厚”的精神,不仅不觉得不好意思,还特意挤到人群里顽皮地说:"根英这是希望更多的人知道我正在向她求婚呢!"
而王根英,脸一红,就跑出了会场。
虽然,王根英对于陈赓的这种方式比较不喜欢,但是她还是能感到陈赓的确是真心的喜欢自己。
当时代表开会的地方,就在陈赓他们特务营驻地附近。
黄昏时分,陈赓又把王根英约了出来,两人一起到江边去散步。
在只有两人的情况下,王根英也就没有那么拘谨了,两人在江边漫步,陈赓不断地讲着军中的故事,王根英听得十分地入神。
王根英亲热地挽着他的胳膊,静静地看着陈庚。
陈赓突然话头一转:“你怎么不说话”
“叫我说什么”
“说你要嫁给我嘛!”
王根英用拳头直捣陈赓的胸口:“瞎讲!”
陈赓一本正经:“根英,说真的,咱们结婚吧。”
王根英深深叹了口气:“我不是不想结婚,可是你想想,现在是什么时候,有了孩子,我们怎么斗争”
陈赓呼地站起来:“斗争都得是光棍”
“你小声点!”王根英把手放在他的手心里,“再等…4年!”
“什么你要我等成老头子”
“那再等……两年。”
“不行,顶多等——两天!”
“啊”王根英急了“现在大家正在开会,你让人家笑话。”
说罢,又生气地走了。
陈赓回到军营,免不了被兄弟们笑话一顿。
但纵然这个时候,陈赓还是没有忘记自己幽默的本色,躺在铺上, 还在开玩笑:“你们谁要能说动王根英和我结婚,我就给他当众磕三个响头”
大家说笑一通并不在意,可这话传到了周恩来耳中,周恩来便来到了陈赓的宿舍。一进屋,就被大伙围在中间。
周恩来往床上一坐问:“陈赓呢他怎么不过来”大家一听“有戏”,立刻将陈赓架了过来,要他给周恩来磕三个响头。
周恩来笑了:“这样的好事,为什么不来找我”
陈赓脸一红:“我欠了你的债呢。你忘了么去年我给你当秘书,颖超千里迢迢来广州,你让我拿着她的照片到码头去接,我个大活人就楞没接着,害得颖超摸了半夜才到…”
“这有什么嘛我们不就是当天结的婚吗这次,我一定让你明天当上新郎。”
说罢,周恩来又把陈庚埋怨一番,说他这个爱情细胞太缺乏,这求婚方式太过于奇葩,众人大笑一番之后,周恩来便出门给陈赓去办事了。
于是周恩来和邓颖超,两人来到了王根英的住处,一番谈心之后,王根英点了点头,同意马上结婚。
其实本来王根英就对陈赓有好感,只不过是一时生气而已。如今经周恩来和邓颖超一说,自然也就同意了。
但是王根英提出一个要求,那就是新婚之夜,不许陈赓那帮兄弟来“胡闹”。
于是到了第二天,陈赓和王根英的被子搬到了一起,就算是完了。
两个彼此钟情已久的年轻人,终于结为了夫妻。细算下了,这一别几年,两个人在自己的战线上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且又能再次重逢还能最终走到一起,这不得不说,实在是上天注定。
婚后的生活是无比甜蜜的,两人终于没有彼此之间最后的隔阂,彼此只属于对方,这是王根英和陈赓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可是就在两人结婚不久,就传来一个坏消息:夏斗寅叛变了!
没几日,汪精卫又密令何键屠杀革命者,“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个漏网。”霎时间,白色恐怖笼罩着武汉三镇。
鉴于形势的严峻,王根英奉命要回上海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此时两人刚刚成婚,却马上就要面临分别,这可能是人世间最残忍的事情了。
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人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但是为了革命事业,只能服从组织的安排。
王根英走的那天,周恩来赶来送行。
他们在新房中把最后一点米面全都做了干粮,并给周恩来做了一盘他爱吃的红烧狮子头。周恩来对陈赓说:“你找了个好媳妇,心灵手巧,你可别忘了人家。”
“忘不了的,我们相约,每晚相思一刻钟” 王根英又被他说得脸红了。
陈赓滔滔不绝地说笑着,借以掩饰他内心的难舍难分。
就这样,王根英秘密潜回上海,而陈赓则跟周恩来去了九江。
不久,南昌又爆发了“八一”起义,陈赓奉命来到了南昌,参加起义,一对刚刚结合的恋人,此时天各一方,为民族的事业奋斗在生死线上。
王根英回到上海,担任上海全国总工会女工部长,工作繁忙而危险。回到上海之后,王根英一直惦记着陈赓的安危,但是久久没有消息,这使得王根英揪心不已。
结果,没多久,就传来了陈赓负伤的消息。
原来陈赓在南昌起义后,随军进军广东,在途中,陈赓左腿中了三弹,胫骨和腓骨都被打断了,无奈之下,只能来到上海养伤。
此时距离两人新婚仅有数月,但是再见到陈赓,却比原来消瘦了许多,王根英的眼泪就流出来了。
随后王根英将他安顿在家中,尽心照料,而陈赓也在组织的帮助下留了下来,在中共中央特科负责领导情报工作。
在此后的生活中,斗争环境日益的险恶,在这条特殊的秘密战线上,王根英全力掩护和协助陈赓的工作,为党中央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参与营救了大批被捕的同志,保卫了中共中央和中央***的安全。
在这期间,两个人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也就是我们开头讲到的陈知非。
但是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进一步严峻,生活变得十分的困难,一家人需要不停的搬家来躲避国民党当局的追捕。
每一次搬家,陈赓和王根英最先考虑的不是别的,而是地形适不适合逃跑。
但是,这一段时光,也是两人一生中仅有的一段共同生活的时光,因此虽然艰险万分,但是却也弥足珍贵。
1931年底,陈赓奉命赴鄂豫皖苏区工作,王根英则继续留在上海,负责沪东区工人反帝大同盟分部的工作。
此后的日子,王根英和陈赓基本都是天各一方。
彼此虽然挂念着彼此,但是想见面却是极其的困难,甚至连互通消息都是极为困难的。
这使得两人开始很怀念前几年在上海的日子,虽然苦,但是毕竟两个人还在一起,每天还能看到彼此,这就已经很难得了。
陈赓走后,王根英的生活也更加的艰难,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王根英只能带着儿子陈知非和一个烧饭的汽炉子,东躲西藏,开战起来了“城市游击战”。
有一天,王根英正在伏案写东西,忽然有人从背后抱住她,她回头一看,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她日夜想念的陈赓。
“什么时候咱们永远在一起…”王根英对这离别的日子多多少少有些忧伤。
陈赓告诉她:“快了,组织上让你和我一道去江苏苏区。明天就走。”
王根英高兴得眼眶里流出泪花:“咱们终于要在一起了。”
“你快收拾收拾,把知非托给他姥姥。我出去一趟,钱壮飞也在苏区,我去问问她女儿有什么话要捎给他,很快就回来。”
可陈赓一走,几天未回,王根英便感觉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了,又过了几天,陈赓还是没有消息,王根英再也按耐不住自己的内心,便出门去寻找陈庚。
结果,同行人打听回来的消息是,陈赓被捕了!王根英听到后,瞬间就晕倒了。
原来,陈赓离开王根英后,到丽都大戏院去找钱壮飞的女儿,被一个叛徒给盯上了。陈赓跟他扭打起来,因为腿受过伤,没能脱身,被关进了老闸捕房西牢,后经党组织营救,又逃了出来。
陈赓逃出来之后,他回到岳母家去找王根英,岳母告诉他:打你出事后,她就抱着个孩子东躲西藏,门口老有人探头探脑,她不敢在家就躲到杨家滨乡下亲戚家去了。
陈赓一听,心里稍微地安稳了一点,也不能在上海久留,离开上海去了江西境内。
这年12月,王根英回到娘家,听到陈赓已经逃了出来,悬着的心就算是放下了。
丈夫没事,这对于王根英来说,就是最大的安慰了。可是她万万没想到的是,没过几天,这个厄运又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由于叛徒的出卖,回家后没几天,王根英就被捕了。
王根英被捕后,辗转押解到了南京老虎桥“江苏第一模范监狱”,和帅孟奇、夏之栩等关在一起。
她在狱中三年多的时间里,受尽了敌人的折磨,但是王根英凭借着自己坚定的信念,一直坚贞不屈。
抗战爆发后,周恩来代表***和蒋介石和谈时,要求释放政治犯,并和叶剑英等到狱中看望了王根英,当场点名释放了她。
后来,王根英跟着周恩来到了西安,又来到了八路军总政治部,分别数年的夫妻两人,终于再次相逢!
这些年来,陈赓自从知道王根英被捕之后,这颗心就没有一天安心过。
妻子跟着自己实在是受了太多太多的委屈,自己作为丈夫,没有办法保护妻儿,这使得陈赓非常的自责。
而作为一名革命军人,陈赓只能将这种苦楚深深的埋在心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战场上消灭更多的敌人。
此时的陈赓已经是八路军386旅的旅长了,再次见到妻子,陈赓的眼泪喷涌而出,他紧紧地握着妻子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心中虽有千言万语,可却一句都说不出。
正所谓:小别胜新婚。这是形容恋人分别后重逢的心情。
而陈赓和王根英自从武汉新婚之后,几乎没有过一天安稳的日子,先是陈庚负伤,然后整日躲躲藏藏,然后两人又相继入狱。此时王根英在狱中四年后终于被放了出来,再见到恋人,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
陈赓在1937年8月27日的日记中写道:
然而,就在两人历经磨难终于重逢之后,仅仅半个月,王根英便接到了组织上的通知,让她去延安陕甘宁党校学习。
两个人的心中极其的难受和不舍,毕竟才刚刚重逢,却马上就要分别,这对于分别数年的两个人来说实在太难了。
但是作为革命军人,服从组织的安排,是第一原则,因此陈赓和王根英都没有说什么。
对于王根英来说,自从被捕之后,本来以为这辈子再也见不到陈赓了,她深知都留好了遗书。
而今再次见到爱人,而且爱人还 健康 的活着,听罢后点了点头,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能隔三差五的见上一面,已经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9月15日,陈赓将王根英送走,回到屋里,心里空落落的,他在日记中写到:离别时,彼此表面上都故作镇静,但是根英已背着我流泪矣
1938年秋天,从党校毕业的王根英被分配到了129师工作,担任 财经 干部党校政治部指导员,而当时陈赓的386旅,正在往这一带集结。
王根英十分的开心,终于又能再见到久别的丈夫了。
某一日,在队伍正在行军,陈赓骑在马上,远远就看到了妻子,兴奋的陈庚,狠狠的抽了一下马屁股,高兴地冲了过去。
到了近前,陈赓抱着王根英就转了三个圈:"喜从天降!喜从天降!天上掉下个王根英。"
这时候,看到旅长如此的兴奋,身旁的战友们哈哈大笑起来,纷纷起哄。
王根英一下子脸就红了:"看你那疯劲!"
陈赓依旧是当初在武汉写情书的时候的“厚脸皮”模样:"情不自禁嘛!"
但是,本来以为以后可以不再饱受相思之苦的两人,这一次见面,竟然成了永别!
1939年3月,日军对根据地进行了突袭, 财经 干部学校的师生们在转移的过程中受到了日军的袭击。
在混乱的过程中,师生们都被日军烧光了村庄,在混乱之中,师生们被冲散,王根英则带着一部分伤员,艰难的逃亡。
为了能最大限度的保证伤员的安全,王根英将自己的骡子让给了伤员,自己则和警卫部队一起徒步突围。
就在好不容易刚刚冲出了被包围的村子之后,王根英却发现装有公款和重要文件的包没有拿。
她焦急道:"不好,还有一笔公款没有带出来。"说完,她不顾身边人劝阻,立刻前往驻地取回公款。
而就在她去了包裹,快要逃出村的那一刻,日军发现了她,很多同志们躲在远处看到她被机枪扫中倒下。
战友一看王根英倒下,立刻红了眼,立刻组织起队伍杀回村子。
等来到王根英面前的时候,王根英已经奄奄一息了,面对要背着她突围的同志,王根英低声 的 说道:“不要管我,我不行了,你们快快突围!请转告陈赓,让他狠狠的消灭日寇,转告陈赓”
就这样,年仅32岁的王根英,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
这时候的陈赓正率领着八路军386旅越平汉线西进,一日陈赓正在给部队讲话,通讯员送上了一份电报。
他一看,浑身就是猛然的一震:王根英同志在掩护战友撤退时壮烈牺牲!
陈赓忍不住痛哭,愤怒的他猛然拔出了手枪,对着天空砰砰射出子弹。
他流着泪水,独自在积雪尚未融化的树林里站了很久。
然后在自己的日记里记下来20个字:"今天是我不可忘记的一天,也是我最惨痛的一天。"此后,陈赓就中断了日记。
陈赓强忍着夫人离去的痛苦,坚持到了百团大战胜利之后,陈赓病倒了。
半个月持续的高烧和昏迷,使得陈赓整个人都脱了相,虽然身边马海德等名医,但也没有太多的办法。是啊,再高明的医生,再好的药,又如何能医得了陈赓心中的创伤呢?
众人围坐在床前,看着昏迷的陈庚,只听到他在不停的喊着:根英!根英!
王根英牺牲之后,陈赓许诺要为他守节三年。
三年之后,他才开始重新考虑组建家庭,和傅涯结婚。但是陈赓对于王根英的思念,却延续了一生。
陈赓生前不止一次在傅涯面前诉说着自己失去王根英的痛苦。
1961年,陈赓病逝,在弥留之际,陈赓一直喊着“怀申,怀申。”
“怀申”陈赓孙女的名字,申就是上海,而这个名字,也是陈赓对于自己和王根英在上海那段岁月的怀念。
那是他们一生中仅有的在一起生活的时光。
陈赓去世后,傅涯整理了陈赓的日记和文字资料,同时不断 的 奔走访问故人,为王根英烈士写下了传记——《报国何计女儿身》。
用傅涯的话讲:“这也算是偿还一点自己对陈赓同志照顾不周的心意吧。”
傅涯作为陈赓的第二任妻子,同为女人的她,对于王根英,一直十分的敬重。在她2010年去世之前,她特地叮嘱孩子们一定要将王根英和陈赓的遗骨葬在一起。
遵照傅涯的遗愿,2011年,王根英烈士的遗骨迁往湖南省湘乡县,和陈赓大将合葬。
在整理王根英烈士的遗骨的时候,人们在她的尸骨中发现了两枚子弹。
经过鉴定,一枚是日军的九二式重机枪的枪弹,一枚是三八大盖的子弹,可见当时的王根英被机枪扫中之后,并没有立刻死去,而是随后又被敌人补射了一枪。
而这两枚子弹,也成了王根英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遗物。
陈赓和王根英这一对革命伉俪,生前为了民族独立舍弃了小家,经历了太多的分别,如今终于可以长眠在一起,再不用经受分离之苦!
吾辈众人,应当铭记先辈创业之艰辛,珍惜现在的生活。
2012年38岁的吴某,大约在2009年初,认识了来南昌上大学的青岛姑娘小隋,虽然年龄相差17岁,但两人还是相恋了,平时很疼她,甚至还接回自己家里住。2012年6月,小隋大学毕业,做出了回青岛老家的决定,和吴某提出分手,当时吴某就曾请假来青岛劝说,两人又和好了。11月,小隋再次提出分手。
吴某称很爱女友,便开着黑色宝马车带着几万元的彩礼从江西南昌赶到青岛,准备向女友求婚,解决两人之间的问题。考虑到女友可能不答应自己的求婚,吴某也做好了最坏的准备,他在路上买了一桶汽油。
求婚不成将自己变成“火人”
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许,吴某来到海南岛二路的女友家里,当着一家人的面求婚,被女友一口回绝。吴某威胁说如果女友不嫁给自己,他就不活了。女友及家人以为他开玩笑,不想吴某拿出一桶汽油泼在自己身上,还没等女友反应过来就点着了,转眼间成了“火人”。
看到吴某真的自焚,母女俩吓坏了,一边拨打110,一边设法扑火。民警和消防人员赶到现场后,将母女转移到安全地点,消防队员用水枪扑灭了吴某身上的火,此时吴某已被烧得很严重。
趣谈对联(上)
趣谈对联(中)
关于对联,还有许多有趣的民间传说。
相传纪晓岚在山西藉的同年陶序东家饮酒时,窗外有一中年女人套马驾车,母马恋着马驹,不肯上路,在院子里打圈,急得那女人挥鞭打马。陶序东见了即口占一联,要纪晓岚对下联。这上联是:
纪晓岚知道这是陶序东要考自己了,忙起身也向窗外看。恰好稍远处有个小姑娘牵着头老黄牛,老牛正舔着自己的小牛犊,不肯走,直到小姑娘用竹枝抽打它才勉强跟着走。纪晓岚见此情景,立即对出下联:
从这个传说,可见对联也成为一种斗智赛艺的娱乐形式了。
古代用对联的方式斗智的故事不少,而且不仅仅存在于文人墨客之间。
相传明朝文学家杨慎(号升庵)正德年间中状元后,从水路乘船返家视亲,行至一河水较窄之处时,恰巧遇到武状元所乘之船行至此处。双方为了各自抬高身价,便争着先行,结果两条船挤在一处,都不能前行了。
但船还是要行的。这时武状元想了想对杨升庵说,你是文状元,一定擅长对句;我乃一介武夫,就出一个上联给你对。你对上来了,我无话可说,就跟随在你的船后;你若对不上来,那就对不起了,要让我先行。
杨升庵自忖自己的文才怎能输于一介武夫,便毫不犹豫一口答应了对方的提议。
于是武状元朗声念出了上联:
杨升庵一听,大出意料。此出句武状元巧用谐音,既指物又论人。以“橹速”谐三国时东吴名臣“鲁肃”,以“帆快”谐西汉初名将“樊哙”,意含“文不及武”。杨升庵一时难寻对句,不得不让自己的船尾随在武状元之后。
这件事成了杨升庵的一大憾事,直到他儿子结婚时仍耿耿于怀。当儿子儿媳拜堂鼓乐齐鸣之时,他脑子里灵光一闪,高兴地大喊一声,原来困扰他多年的联语终于对出来了:
此对句以“笛清”谐北宋大将“狄青”,以“箫和”谐西汉名相“萧何”,鲁肃与樊哙相比实有高下,而狄青与萧何相比,萧何更胜几筹。杨升庵终于找到了“武不及文”的下联,了却了平生一大憾事。
还有很多传说是说文人在对对子方面不及村民的。这些传说一方面歌颂了村民的智慧,另一方面也表明对联自古以来就是一项相当普及的文化活动。
相传从前有个秀才为人恃才高傲。一天,他在田垅边遇一挑泥农夫,秀才不肯为农夫让路,农夫也不肯为秀才让路。
相持良久,农夫笑道:“你不是秀才么?我有一联,你若能对上,我愿下田让路;你若对不上,你下田为我让路。”秀才根本不把农夫放在眼里,心想你一农夫何能难倒自己,于是满口应承。
农夫随即说出上联:
秀才一惊,暗想:这上联看似说眼前之事,实则谐音,寓“一旦仲尼拦子路”。仲尼是孔子,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先生拦学生的路,理应学生让开呀!看来实在是不能小瞧这农夫的文才!他苦思冥想半天,终于无言可对,只得满脸羞愧地下田让路。
从此后,秀才一改他的高傲,发愤读书。几年后,秀才考取了进士,出任地方官。
一天,他巡视浚河引水工程,傍晚时见河工谈笑而返,突然激发了灵感,这才续上前联:
这下联说的也是眼前事,仍为谐音:“夫子”是孔子的称呼,颜回也是孔子的学生,可谓是绝对了。
明代嘉靖八年,江西状元罗念庵一次和几个士大夫出游九江,一名船夫见状元来了,兴致勃勃地前来求对。罗念庵见是个船夫,不屑与他一谈。船夫见状元看不起自己,于是不卑不亢地拿出了写好的上联。罗念庵一看,即时傻了眼!这上联是:
这片上联,历经几百年无人对出,直到1959年,广东有个老工人托人到十里外的农村去找“九里香”木料。这种木料非常少,以前往往需要一年左右才能寻回;谁知这次却异常顺利,两天就把木料运来了。有人因此忽然记起这片几百年前的上联,顿生灵感,对出下联:
传说古代有个年轻的举子上京赶考,途中借宿于一家小店。店主有个正值豆蔻年华的姑娘,容貌俊俏,才华出众。举子喝酒时姑娘给他斟酒,他见姑娘貌美如花顿生爱意,便大胆向姑娘求婚。这姑娘许是见的客官多了,也不躲闪,大方地回答说,我出一上联,你若对出下联,我便允婚。
举子心想,你一村姑,能出什么难对,便信心满满地请姑娘出对。
谁知姑娘的出句却很有特色:
举子愕住了。
这“冰冷酒”是个名词,都有“水”的偏旁,而且依次是“一点水两点水三点水”(古时“冰”字可书写为在“水”字左边的横撇上加一点)。这个太难了!
举子冥思苦想了半个多月也没对上来,也无心去赶考了,最终因用心过度,一病不起,魂断异乡。
姑娘被他的诚心感动,将他葬于小店屋后。
第二年,举子的坟上长出了一丛丁香花。
一天,姑娘的先生看见这丛花,告诉姑娘说,举子生前没能对出你的对子,死后对出来了。姑娘忙问先生何以见得。先生说,你看他坟头什么都不长,单单长出一丛丁香花,这不正好对上了吗?姑娘恍然大悟,深为举子痴情惋惜。知其下联是:
这对句“丁香花”对“冰冷酒”物名对物名,且这三字“丁”上一横是“百”字的头,“香”字上头有“千”字,“花”字上头有草头,而草头也是繁体“万”字的头,所以对得非常严密。
这个故事也表明古代物色女婿时,对联是考查的标准之一。
从前有个塾师学识渊博,所教七个子弟都考中进士。这位塾师愿将自己的两个宝贝千金分别嫁给他们其中的两人,但先决条件是能对出他出的对联。他出的是下联,有十个数字,由小到大排列,要求对出上联,且运用数字应相反,由大至小。下联云:
七个子弟听后顿时发愣,其中六个任凭怎样冥思苦想也无法对出,只得唉声叹气地怏怏而去,只有一个平日寡言少语的弟子留了下来。这个弟子虽不善言辞却才华出众,在其他六位师兄弟走后,他仍凝神思索。忽然,他喜形于色,大叫一声有了,即对曰:
这上联完全符合塾师提出的要求,他眉开眼笑地连连夸赞:真乃吾之贤婿也。当即定下婚事,两个女儿均嫁他一人。
还有小孩子也不可小觑。
据说明代大学士杨廷和自幼就聪颖超人。他8岁那年中秋之日,其父与客人对饮,饮至深夜,其父得一上联,就请客人续对:
客人苦思良久,却不能对出。当时在旁边玩的杨廷和却随口吟道:
此下联对仗工整,令客人及其父惊叹不已,齐声称妙。
不仅是古代,现代也有对联的佳话。
郁达夫有一年游杭州西湖,在一茶亭进餐。用餐毕,他面对近水远山,心中感慨,偶得一句,不觉高声吟出:
但是,一时却未能想出对句。正苦思冥想间,适逢茶亭主人报帐:
郁达夫一听,不禁击节赞赏:“好对,对得工!” 茶亭主人一愣,随即解释说:“先生,我是给您报帐。您用了一壶茶,四碟点心,二两粉丝,一共五千文钱。”
郁达夫盯着茶亭主人说:“这么说,是巧合?”
“是巧合。”
“那,更是妙对了!”两人对视,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此联因巧合与误会而成。上联全为杭州山水,指上天竺 、 中天竺 、 下天竺 三座寺院,合称“三天竺”,简称“三竺”;六桥,指苏堤上有六座桥,即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九溪,在烟霞岭西南;十八涧,在龙井之西。下联全为食单帐目。两联数字对得尤其工整,很难得。而这巧合,正是此联的情趣所在。
富有情趣的对联太多了,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最后再录一则有趣的故事。说的是从前江南地区有一个秀才整天喝酒,嗜酒如命。一天醉倒在县衙门前,县令命人将他提进衙门,升堂厉声训斥:“尔身为秀才,乃属饱学之士,今日烂醉如泥,不成体统。本应重责,念尔秀才出身,本官出几副对联,尔若当即对上,就饶尔此回,下不为例。”
秀才虽醉,却也知叩谢遵命。
县令便出上联:
秀才忙答:
县令摇头晃脑道:
秀才脱口而出云:
县令慢条斯理曰:
秀才喜形于色答:
县令听他所对的尽是喝酒,不由地叹口气:“唉,朽木不可雕也!”
秀才以为是县令出的上联,马上对:
县令气得吹胡子瞪眼,拍案喝道:“一派胡言!”
秀才吓得战战兢兢,叩头忙对:
县令勃然大怒,高喊:“给我打!”
秀才一听却喜出望外:“谢老爷,四两足矣。”
县令被对得啼笑皆非,又奈何其不得,只得挥手道:“快退堂。”
秀才起身踉跄离开,还不忘对下联:
她可能也想得到你的求婚,你可以说,你喜欢的话,我们下次也这样,她一定会喜欢的。
求婚,是指男女中的一方请求对方与自己结婚。《晋书·姚兴载记下》:“今来求婚,吾已许之。”国内外有许多不同的求婚习俗和方式。
中国古代的婚俗讲究“六礼”。所谓的六礼,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按语言来解释,纳彩是择配、提亲的意思。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说媒”。问名,即所谓的“讨八字”。在古代和今天的婚俗中,讨回姑娘的出生年、月、日、时,要请阴阳先生推算。
只有男女八字相合、才可以定亲。古代的问名习俗,还含有问清姑娘是谁生的,即问清是亲生的还是收养的是正室所生,还是继室所生。封建时代为求婚姻的门当户对,问清嫡庶关系是至关重要的。纳吉,指提亲。
一般来说,男女双方的八字相合,得了吉兆之后,就认为婚姻可以成立。男方将这一事实告诉女家,谓之纳吉。纳征,即如今所说的“送彩礼”、 “送嫁妆”。“征”的意思是成功。送彩礼之后。婚姻就算成立了。未送彩礼时,婚姻未必成立。
请期,指择定娶亲的日子,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通知女方家,就是俗话所说的“送日子”。 娶亲日期要征得女方家同意,所以叫“请期”。亲迎,指娶亲。男家派人或亲自迎娶新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