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三月三的传说由来习俗英雄人物故事

搜索三月三的传说由来习俗英雄人物故事,第1张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以下简称“三月三”),大地回春,春阳萌动。我国部分地区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以各种形式欢度这一传统节日。三月三源于我国古代的“上巳节(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又称‘修锲节’)”,是周代华夏族民间一祓祸祈福的节日,上巳节原初的意义就是以巫术信仰为依托举行的乞婚配、求生育习俗活动,后演变成为我国古老的男女相恋的歌节。汉代,三月“上巳”被确定为节日。魏以后,将上巳正式定为夏历三月初三日,即春楔,作为每年岁时中的重要节令。到晋朝时,上巳修锲已演变为春游踏青和水边宴饮的娱乐性节日。宋元时,上巳节春游踏青逐步让位于清明节,流楔游戏已不限于三月三。广西三月三,有的地方又称“三月三歌节”,是壮族的传统歌节;有的地方则是祭祖扫墓、传统的扫墓拜山节日,别样的风采,各有来历与不同的习俗。

关于壮族“三月三”歌圩(或叫歌会、歌节)的由来,有好几种传说:一说,古老相传唱歌可以乐神,可以消灾除难,求得风调雨顺,后来发展为定期的三月三的歌圩。二说,很久以前,有一对青年男女,从小相爱,他们很会唱山歌,谈情说爱都是用山歌来表达,但因受到家人反对,他们不能结为夫妻,便双双殉情。青年们为了纪念这对坚贞的情侣,每年在他们殉情的日子,聚集起来唱山歌,并逐渐形成三月三歌圩。三说,唐代出了歌仙刘三姐,以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并揭露财主们的罪恶,因而财主们怀恨在心,趁她上山砍柴时,派人斩断山藤,使三姐跌山身亡,后世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三姐逝世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四说,远古时期,某家有三个很漂亮的女儿,上门求婚的人络绎不绝,但父母都看不上。后来父亲想了个点子——让求婚的后生仔当场唱歌,谁唱得最好,漂亮的女儿就嫁给谁。结果通过唱歌,三个女儿都找到了如意郎君。从此之后,唱歌成了一种男性求偶的形式,并发展成为歌圩。这几种传说,虽不是正史记载,但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传统的三月三歌节,古今各地都举行不同形式的歌会。有的在峒场坡地举行歌圩。有的在村头搭歌棚接歌手。有的沿着公路边、寨边举行歌圩。在歌圩场四周,摊贩云集,民间贸易活跃。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据初步统计,全区642个歌圩场中,以三月三为歌圩日的有96个,占14%。分布在东兰22处、武鸣县20处、都安19处、忻城7处、马山和龙州各6处、巴马5处。桂西较少,只有靖西县有2处。传统著名的三月三歌圩有武鸣县城、那羊、宁武、小陆,东兰三卡坳,马山永州,巴马的盘阳河畔,靖西化峒,都安的棉山、吉发,融水三防三月三,忻城三逢,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处。传统歌圩场上有赛歌、赏歌;也有男女青年对歌交情,对歌、碰蛋,谈情说爱,互赠信物,以物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男女老少在热闹非凡的节日氛围中度过。

当代的三月三歌圩,有的由官方定期连年举办。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武鸣、巴马、隆安、环江、柳江等县每年“三月三”都举行歌节或壮族三月三旅游节。如武鸣县自1985年以来,每年都举行“三月三”壮族歌节,活动内容有千人竹杆阵表演及竞赛、广西第三届歌王大赛、民族体育竞技展演、广场文艺演出、旅游美食节等。又如上林县自2006年以来,成功举办了六届三月三“石门龙母节”。除了官办以外,更多的是由民间自发组织开展三月三山歌会。如柳城县崖山景区,荔浦县五登村,风山县袍里乡坡心村、长洲乡百乐村八龙屯,大化瑶族自治县北景乡平方村,鹿寨县平山镇石豆屯等等。三月三歌会不仅在广西举行,也在外地举行。如北京、上海、深圳等,每年也以各种形式举行壮族三月三活动。规模最大、办得较好的首推上海市。该市自2009年以来,已连续成功举行五届“广西三月三歌圩唱响大中国”系列活动。真是:祖国处处闻歌声,浪漫歌圩满中国。

三月三不仅是壮族的传统歌节,也是广西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汉族地区的玉林市,近年来民间也自发举行三月三歌会,已连续举行了五届,三月三山歌会响彻南流江畔。而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苗族乡每年农历“三月三”都举行抢花炮活动,已连续举行第129届民族传统花炮节,是侗乡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活动,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节日期间,有传统龙狮表演、芦笙踩堂、侗族大歌、六甲山歌、彩调、桂剧、侗乡**、侗戏、传统扮故事、篝火多耶晚会等表演活动。此外,还有千人品茶、斗鸡、斗鸟等表演活动和奇石展、民族服饰展示、商品交易会、侗族香油茶等美食展。与越南一河之隔的边陲广西防城区瑶寨高林村瑶族同胞每年“三月三”都举办隆重活动。热情的瑶胞们吹起喃嘟嗬,打起陀螺唱起歌,用香浓的米酒,特色的瑶家菜喜迎八方来客。因此,三月三也是广西各民族欢庆的歌节。

广西“三月三”不仅是歌节,也是壮族祭祖扫墓节。那一天,桂西崇左、百色等市县的壮族同胞各家各户都举行隆重的一年一度祭祖扫墓。所谓扫墓,就是各家、各家族聚集到墓地祭祀祖宗的坟墓。桂西南壮语称扫墓为“参坟”,或“碑坟”。扫墓节是壮族一年一度最隆重、最庄严的节日,人们认为农历三月三是最重要的节日,在远方的人们都会回到家乡扫墓,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多人相聚的日子。在壮族流传了千百年的《嘹歌》中有《三月歌·蒸黑饭拜山》唱道:“三月逢初三,家家蒸黑饭,分我一二团,拿去拜坟山。”这便是壮族三月三扫墓习俗的记录。壮族扫墓,内容十分丰富。通常是老少带着祭品来到墓地,其仪式主要有:除草添土,修整墓地,烧香上坟,供上祭品,跪拜敬酒,焚烧钱物,插标挂钱,燃放鞭炮,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幸福安康。每当扫墓节,桂西大地满山遍野,墓头挂钱飘扬,鞭炮声声不息。既是一年一度聚会祭祖,也是开春踏青。

五色糯米饭是壮乡人们在三月三这天祭祖中必不可少的祭品。至于三月三的五色糯米饭的来历,传说有四:一是源于壮族“掘尾龙”传说中那条化成龙的小花蛇,小花蛇的身上有黑、红、黄、紫、白五种颜色,所以人们为了纪念这条小花蛇的孝心之举,就在三月三时用枫叶等各种植物将糯米饭染成黑、红、黄、紫连同白色的糯米饭一起组成五色糯米饭祭祀先人。二是纪念壮族英雄韦达桂。韦达桂被地主迫害致死后,壮民常拿糯米饭到其坟前参拜,有一天,参拜时忽然风雨大作、电闪雷鸣,坟上各种植物的汁液落入糯米饭中将其染成五颜六色,韦达桂从坟中破土而出,化为巨龙腾空而去。三是有个孝顺青年每天上山打柴时都背着残疾老母亲以便照顾,无奈山上的猴子总是抢走青年为母亲准备的饭团,为了不让母亲挨饿,青年想出办法用枫叶将饭团染黑,饭团从此不被猴子抢走,后来人们就用各种植物染饭团。四是一对年轻的夫妻听到箩筐内的各种谷物抱怨说各种植物都有好看的花衣穿,而稻谷的颜色又单调又难看,于是采摘各种植物于三月三蒸煮糯米饭讨好谷物之神,从此以后连年丰收。从这四则传说来看,其主题分别是感念先辈的功德、孝敬父母和祈求粮食丰收,这些主题是壮民祭祀祖先的重要内容,故五色糯米饭在三月三的祭祖中是不可缺少的享祭。

有关三月三祭祖扫墓节的来历,有学者归纳为两种:一是壮族蛇图腾的祭日。有关这方面的考证,丘振声先生在《壮乡蛇故事考》一文中作了论述,他认为“壮族的三月初三祀奉的实际是蛇神,来自蛇图腾的祭祀日”。笔者考察发现,在左江一带和大明山一带都有“三月三,龙拜山”的说法。有这样两个壮族民间故事:古时有一个叫桑卡寨的村子,住着一位叫黎体实的壮族老汉,靠挖山打猎为生。他含辛茹苦养着一条白花蛇。后来,白花蛇长大了,脱了一层皮,变成一条大龙,便离开了老汉。老汉病故时,大青龙飞回来吊丧,直至老汉的灵柩埋葬后,才腾空而去。以后每年三月三,大青龙都飞回来给老汉扫墓。乡亲们也来陪伴它,“三月三,龙拜山”就这样一代代相传下来。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说一位孤寡老妈妈养了一条断尾五花蛇(壮语叫特屈,意为短尾人)作伴。她去世那天,特屈刮起一阵狂风把老人遗体送到山岩中安葬。以后,特屈每年三月初三都来扫墓。实际上这是蛇图腾的祭祀日。二是祭雷神。三月三来自祭雷神。如龙胜壮族三月初三有杀猪祭祀神农氏习俗;云南省文山壮族则在这一天祭祀雷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故又叫祭雷神节;左右江一带也有一些乡村有祭神求雨的传统习俗。有关祭雷神也在布洛陀中有记载。

为什么同是三月三,广西一些壮族地区是歌圩节,而部分壮族地区则是扫墓节?丘振声先生的观点是:由于人们蛇图腾意识的淡化,三月三蛇图腾的祭祀日就逐渐地变成举行歌圩的日子,以致使后人根本忘记了它最初是蛇图腾的祭祀日。中央民族大学梁庭望教授也认为,“歌圩实际起源于祭拜祖先的三月三。”笔者认为,三月三扫墓节的“根”既源于壮族民间信仰的蛇图腾祭祀日,也吸收了中华孝文化的精华。我国三月三上巳节自先秦至唐十分繁盛。从宋元时代开始,寒食、清明、上巳三节呈现合并混同的趋向,最终寒食“并”入清明,上巳“躲”进清明,清明在传统节日里地位显赫,外在表现为祭祖扫墓,内里却依旧是求偶、试婚、求子的上巳内容。在历代文化传承中,桂中、桂北部分壮族却保留了三月三上巳节“依歌择偶”等文化元素内容,使三月三成为了歌节;而桂西部分市县却保留了原生态的三月三上巳节的“祭扫、踏青”文化元素,从而使三月三成为祭扫日。

壮族:吃五色糯米饭。赶歌圩,搭歌棚。祭祖、扫墓、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

汉族:吃地(荠)菜煮鸡蛋,祭祀、男女相会、河畔嬉戏、插柳赏花等。民间还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及开歌会等活动。主要流行在台湾、福建等地。

侗族:吃黄糯米饭,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亦称“花炮节”。

瑶族:称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然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畲族:吃乌米饭。祭祀祖先、集会对歌。篝火会、赶舞场,火把舞、灵刀舞、竹竿舞、龙灯舞、狮子舞、鱼灯舞。还有问凳、操石磉、腹顶棍、操杠、赶野猪等民间竞技。

黎族:称之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称之为“谈爱日”。

土家族:情人节。这一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

布依族:杀猪祭社神、山神,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来历: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带尊称伏羲为“人祖

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钕,南

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习俗:

1、侗族

多于节旧举行抢花炮、斗牛、冯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2、布依族

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跃内不相往来。瑶族以三三为“千巴节”,是

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

欢度佳节。

红缘阁婚姻介绍所

电话

电话:07717-261-26921-20271-2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南宁市辖区朝阳路19号物资集团院左座2层205号

全市乘坐公交车

乘坐10路11路205路207路34路35路45路604路706路76路79路西乡塘专线[暂时停运] 到 民族江北路口 下车步行125米

乘坐45路 到 江北民生路口 下车步行156米

乘坐1路220路8路 到 民生朝阳路口 下车步行160米

乘坐101路2011年扫墓临时区间车101路10路17路18路201路204路210路211路212路218路21路220路22路区间车22路23路24路26路2路301路31路31路大站区间车32路33路40路41路4路50路58路5路区间车5路609路6路701路72路78路81路87路89路8路9路中国——东盟轻工展2010年临时免费专线1大王滩风景区专线广西体育中心启用仪式临时免费专线2良凤江森林公园2010年国庆临时专线西乡塘专线[暂时停运]西乡塘专线大站快车 到 朝阳广场 下车步行187米

乘坐1路205路219路32路33路34路35路39路区间纯电动专线39路45路604路6路706路76路79路8路 到 民族共和路下车

关于广西三月三节日的由来及风俗

 “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广西壮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也是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世居民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广西三月三节日的由来及风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广西三月三节日的由来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为最隆重。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以下简称“三月三”),大地回春,春阳荫动。我国部分地区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以各种形式欢度这一传统节日。三月三源于我国古代的“上巳节(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又称‘修锲节’)”,是周代华夏族民间一祓祸祈幅的节日,上巳节原初的意义就是以巫术信仰为依托举行的乞婚配、求生育习俗活动,后演变成为我国古老的男女相恋的歌节。汉代,三月“上已”被确定为节日。魏以后,将上巳正式定为夏历三月初三日

 ①即春楔,作为每年岁时中的重要令节。到晋朝时,上巳修锲巳演变为春游踏青和水边宴饮的娱乐性节日。宋元时,上已节春游踏青逐步让位于清明节,流楔游戏已不限于三月三。广西三月三,有的地方又称“三月三歌节”,是壮族的传统歌节;有的地方则是祭祖扫墓,是传统的扫墓拜山节日,别样的风采,各有来历与不同的习俗。

 关于壮族“三月三”歌圩(或叫歌会、歌节)的由来,有好几种传说:一说,古老相传唱歌可以乐神,可以消灾除难,求得风调雨顺,后来发展为定期的三月三的歌圩。二说,很久以前,有一对青年男女,从小相爱,他们很会唱山歌,谈情说爱都是用山歌来表达,但因受到家人反对,他们不能结为夫妻,便双双殉情。青年们为了纪念这对坚贞的情侣,每年在他们殉情的日子,聚焦起来唱山歌,并逐渐形成三月三歌圩。三说,唐代出了歌仙刘三姐,以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并揭露财主们的罪恶,因而财主们怀恨在心,趁她上山砍柴时,派人斩断山藤,使三姐跌山身亡,后世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三姐逝世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②四说,远古时期,某家有三个很漂亮的女儿,上门求婚的人络绎不绝,但父母都看不上。后来父亲想了个点子——让求婚的后生仔当场唱歌,谁唱得最好,漂亮的女儿就嫁给谁。结果通过唱歌,三个女儿都找到了如意郎君。从此之后,唱歌成了一种男性求偶的形式,并发展成为歌圩。

 ③这几种传说,虽不是正史记载,但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传统的三月三歌节,古今各地都举行不同形式的歌会。有的以峒场坡地举行歌圩。有的在村头搭歌棚接歌手。有的沿着公路边、寨边举行歌圩。在歌圩场四周,摊贩云集,民间贸易活跃。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据初步统计,全区642个歌圩场中,以三月三为歌圩日的有96个,占14%。分布在东兰22处、武鸣县20处、都安19处、忻城7处、马山和龙州各6处、巴马5处。桂西较少,只有靖西县有2处。

 ④传统著名的三月三歌圩有武鸣县城、那羊、宁武、小陆,东兰三卡坳,马山永州,巴马的盘阳河畔,靖西化峒,都安的棉山、吉发,融水三防三月三,忻城三逢,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处。传统歌圩场上有赛歌、赏歌;也有男女青年对歌交情,对歌、碰蛋,谈情说爱,互赠信物,以物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男女老少在热闹非凡的节日氛围中度过。

 当代的三月三歌圩,有的由官方定期连年举办。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武鸣、巴马、隆安、环江、柳江等县每年“三月三”都举行歌节或壮族三月三旅游节。如武鸣县自1985年以来,每年都举行“三月三”壮族歌节,活动内容有千人竹杠阵表演及竞赛、广西第三届歌王大赛、民族体育竞技展演、广场文艺演出、旅游美食节等。又如上林县自2006年以来,成功举办了六届三月三“石门龙母节”。除了官办以外,更多的是由民间自发组织开展三月三山歌会。如柳城县崖山景区,荔浦县五登村,风山县袍里乡坡心村、长洲乡百乐村八龙屯,大化瑶族自治县北景乡平方村,鹿寨县平山镇石豆屯等等。三月三歌会不仅在广西举行,也在外地举行。如北京、上海、深圳等,每年也以各种形式举行壮族三月三活动。规模最大、办得较好的首推上海市。该市自2009年以来,已连续成功举行五届“广西三月三歌圩唱响大中国”系列活动。真是:祖国处处闻歌声,浪漫歌圩满中国。

 三月三不仅是壮族的传统歌节,也是广西汉族、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汉族地区的玉林市,近年来民间也自发举行三月三歌会,已连续举行了五届,三月三山歌会响彻南流江畔。而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苗族乡每年农历“三月三”都举行抢花炮活动,已连续举行第129届民族传统花炮节,是侗乡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活动,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节日期间,有传统龙狮表演、芦笙踩堂、侗族大歌、六甲山歌、彩调、桂剧、侗乡**、侗戏、传统扮故事、篝火多耶晚会等表演活动。此外,还有千人品茶、斗鸡、斗鸟等表演活动和奇石展、民族服饰展示、商品交易会、侗族香油茶等美食展。

 广西“三月三”不仅是歌节,也是壮族祭祖扫墓节。那一天,桂西崇左、百色等市县的壮族同胞各家各户都举行隆重的一年一度祭祖扫墓。所谓扫墓,就是各家、各家族聚焦到墓地祭祀祖宗的坟墓。桂西南壮语称扫墓为“参坟”,或“碑坟”。扫墓节是壮族一年一度最隆重、最庄严的节日,人们认为农历三月三是最重要的节日,在远方的人们都会回到家乡扫墓,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多人相聚的日子。在壮族流传了千百年的《嘹歌》中有《三月歌·蒸黑饭拜山》唱道:“三月逢初三,家家蒸黑饭,分我一二团,拿去拜坟山。”这便是壮族三月三扫墓习俗的记录。壮族扫墓,内容十分丰富。通常是老少带着祭品来到墓地,其仪式主要有:除草添土,修整墓地,烧香上坟,供上祭品,跪拜敬酒,焚烧钱物,插标挂钱,燃放鞭炮,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幸福安康。每当扫墓节,桂西大地满山遍野,墓头挂钱飘扬,鞭炮声声不息。既是一年一度聚会祭祖,也是开春踏青。

 五色糯米饭是壮乡人们在三月三这天祭祖中必不可少的祭品。至于三月三的五色糯米饭的来历,传说有四:一是源于壮族“掘尾龙”传说中那条化成龙的小花蛇,小花蛇的身上有黑、红、黄、紫、白五种颜色,所以人们为了纪念这条小花蛇的孝心之举,就在三月三时用枫叶等各种植物将糯米饭染成黑、红、黄、紫连同白色的糯米饭一起组成五色糯米饭祭祀先人。二是纪念壮族英雄韦达桂。韦达桂被地主迫害致死后,壮民常拿糯米饭到其坟前参拜,有一天,参拜时忽然风雨大作、电闪雷鸣,坟上各种植物的汁液落入糯米饭中将其染成五颜六色,韦达桂从坟中破土而出,化为巨龙腾空而去。三是有个孝顺青年每天上山打柴时都背着残疾老母亲以便照顾,无奈山上的猴子总是抢走青年为母亲准备的'饭团,为了不让母亲挨饿,青年想出办法用枫叶将饭团染黑,饭团从此不被猴子抢走,后来人们就用各种植物染饭团。四是一对年轻的夫妻听到箩筐内的各种谷物抱怨说各种植物都有好看的花衣穿,而稻谷的颜色又单调又难看,于是采摘各种植物于三月三蒸煮糯米饭讨好谷物之神,从此以后连年丰收。从这四则传说来看,其主题分别是感念先辈的功德、孝敬父母和祈求粮食丰收,这些主题是壮民祭祀祖先的重要内容,故五色糯米饭在三月三的祭祖中是不可缺少的享祭。

 广西三月三节日的来历

 有关三月三祭祖扫墓节的来历,有学者归纳为两种:一是壮族蛇图腾的祭日。有关这方面的考证,丘振声先生在《壮乡蛇故事考》一文中作了论述,他认为“壮族的三月初三祀奉的实际是蛇神,来自蛇图腾的祭祀日”。左江一带和大明山一带都有“三月三,龙拜山”的说法。有这样两个壮族民间故事:古时有一个叫桑卡寨的村子,住着一位叫黎体实壮族老汉,靠挖山打猎为生。他含辛茹苦养着一条白花蛇。后来,白花蛇长大了,脱了一层皮,变成一条大龙,便离开了老汉。老汉病故时,大青龙飞回来吊丧,直至老汉的灵柩埋葬后,才腾空而去。以后每年三月三,大青龙都飞回来给老汉扫墓。乡亲们也来陪伴它,“三月三,龙拜山”就这样一代代相传下来。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说一位孤寡老妈妈养了一条断尾五花蛇(壮语叫特屈,意为短尾人)作伴。她去世那天,特屈刮起一阵狂风把老人遗体送到山岩中安葬。以后,特屈每年三月初三都来扫墓。实际上这是蛇图腾的祭祀日。二是祭雷神。覃圣敏先生认为三月三来自祭雷神。龙胜壮族三月初三有杀猪祭祀神农氏习俗;云南省文山壮族则在这一天祭祀雷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故又叫祭雷神节。有关祭雷神也在布洛陀中有记载。

 为什么同是三月三,广西一些壮族地区是歌圩节,而部分壮族地区则是扫墓节?丘振声先生回答是:由于人们蛇图腾意识的淡化,三月三蛇图腾的祭祀日就逐渐地变成举行歌圩的日子,以致使后人根本忘记了它的最初是蛇图腾的祭祀日。梁庭望教授也认为,“歌圩实际起源于祭拜祖先的三月三。”笔者认为,三月三扫墓节的“根”既源于壮族的蛇图腾祭祀日,也吸收了中华孝文化的精华。正如翁敏华教授所说的那样:三月三上巳节自先秦至唐十分繁盛。从宋元时代开始,寒食、清明、上巳三节呈现合并混同的趋向,最终寒食“并”入清明,上巳“躲”进清明,清明在传统节日里地位显赫,外在表现为祭祖扫墓,内里却依旧是求偶、试婚、求子的上巳内容。上巳节从汉族中心区域退到周边地区,至今仍丰富多彩地保留在少数民族地区。因此,民间智慧和民间力量是保护传统文化的根本。

 拓展阅读

 壮族三月三是广西打造的展现民族文化魅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凝聚发展动力的盛会。每年“壮族三月三”期间全区开展1000多项欢庆活动。

 节日活动

 “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广西壮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也是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世居民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主要集中在南宁、柳州、百色、河池、崇左、来宾、钦州、防城港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梧州、玉林、贺州等一些汉族地区。多年来,这些地方的各族干部群众一直有将“壮族三月三”作为广西民族传统节日并予以放假的愿望。近年来,先后有100多位自治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建议和提案,要求将“三月三”确定为广西的民族习惯节日并予以放假。特别是2013年自治区“两会”期间,有32位人大代表和32位政协委员分别提交了相关建议和提案。

 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政府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将“壮族三月三”确定为广西民族传统习惯节日并放假两天,这将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广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加强广西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也是顺应民心,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

 民族文化

 自治区政府作出决定:“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少数民族习惯节日,从2014年开始,“壮族三月三”广西全体公民放假两天。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14年1月7日召开第23次常务会议,已基本审议确定了“壮族三月三”放假两天的《办法(草案)》。

 这次审议确定放假两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节假日放像办法(草案)》,适用于自治区内全体公民。《办法(草案)》称,确定为两天的假期,可以通过与周六、周日相连形成一个小长假,能够满足广西群众祭祖等相关活动要求。

 之所以称“壮族三月三”,是因为它是广西各族人民的习惯节日,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为体现节日的民族特征和民族文化特色,突出节日作为壮族自治区的民族特色,应当在节日名称中冠以广西的主体民族即壮族的名称。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9613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2
下一篇2023-07-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