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南北朝时期西魏名将――史宁

[原创]南北朝时期西魏名将――史宁,第1张

史宁,字永和,南北朝时期建康表氏人也。史宁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从他的曾祖父到父亲都只是朝廷里的低级官员。史宁还很年轻的时候,就因功拜为别将。

北魏末年,荆州地区多暴乱,朝廷派贺拔胜出任荆州刺史,而史宁这时候是贺拔胜的军司,也率步骑一千随贺拔胜前往荆州赴任。在荆州,史宁平乱有功,没多久就拜为南郢州刺史。后来,贺拔胜出任大行台,又保荐史宁做大都督。史宁率步骑一万攻下南梁的下戍,朝廷论功行赏,封武平县伯,邑五百户。后来,史宁又攻下南梁的齐兴镇等九座城池,可是,这一次还没来得及论功行赏,北魏王朝就完蛋了。

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元修因不愿作受高欢控制的傀儡皇帝,逃往长安,投靠宇文泰。高欢随即立元善见为帝(孝静帝),从洛阳迁都于邺,史称东魏。同年十二月,宇文泰杀孝武帝元修。第二年,宇文泰在长安立元宝炬为西魏文帝,北魏正式分裂为东西魏。

东魏迁都于邺后,高欢派后来把南梁闹得天翻地覆的侯景经略河南。侯景苦心经营,于534年率军进攻荆州,贺拔胜不敌,率军投奔南梁,史宁也随同贺拔胜一起投梁。

在南梁,梁武帝萧衍十分欣赏史宁,对他说:“观卿风表,终至富贵,我当使卿衣锦还乡。” 史宁回答:“臣世荷魏恩,位为列将,天长丧乱,本朝倾覆,不能北面逆贼,幸得息肩有道。傥如明诏,欣幸实多。”史宁说着就声泪俱下,萧衍也为之动容。

在南梁过了三年,西魏大统二年(公元536年),史宁终于随贺拔胜一起回到了西魏,而且进爵为侯,增邑三百户。后来,又升车骑将军、行泾州事。在泾州任上,以莫折后炽为首的叛军时常骚扰百姓,史宁和行原州事李贤一起把这伙叛军给灭了。

再后来,史宁转通直散骑常侍、东义州刺史。东义州位于东西两魏的交界处,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河南省西部,两国也交战的主战场就在附近。就在史宁出任东义州刺史的时候,东魏方面也委任胡梨苟为东义州刺史。史宁刚刚到任,胡梨苟也到了,史宁率军迎击,破之,斩东魏洛安郡守冯善道。由于东义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当地的老百姓都离开家乡逃荒去了,史宁到任后,尽心安抚,东义州的老百姓又逐渐回到家乡。

西魏大统十二年(公元546年),史宁转任凉州刺史。凉州位于西魏的西北部边境,周边环境十分复杂。史宁还没有到任,前任凉州刺史宇文仲和就占据凉州城,犯上作乱。朝廷下诏,命独孤信率军和史宁一起讨伐宇文仲和,独孤信是八大柱国之一。史宁先一步到达凉州,对参与叛乱者阐明利害关系,城中的官吏和老百姓都陆续归附到史宁的帐下,只有宇文仲和仍然占着城池不肯投降,不过宇文仲和已经众叛亲离,没多久就被史宁打败,凉州也回到了西魏。史宁因平定凉州叛乱有功,又加官进爵,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凉、西凉二州诸军事、散骑常侍、凉州刺史。

西魏大统十五年(公元549年),史宁再一次得到晋升的机会,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进爵为公。

西魏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西魏边境上的宕昌羌族人獠甘叛乱,驱逐原先的羌族首领弥定,自立为王,并和周边的乞铁匆、郑五丑等叛乱势力相勾结。朝廷再一次命史宁和宇文贵、豆卢宁率军前去讨伐,而后两人都位列西魏的十二大将军。史宁向宕昌进军,沿途山路险阻,最窄的地方只能让单骑通过,獠甘派部将在沿途建营寨想守住这些险要地段,均被史宁一一攻克。獠甘率三万人进攻史宁,也被史宁率军打的大败,一路狂奔,逃回自己的大本营,史宁率军紧追不舍,直奔宕昌。獠甘没有办法,只能带着一百多骑兵投奔了生羌的巩廉玉。在西魏军的帮助下,弥定得以复位。但是,史宁并没有满足,他想抓到叛乱的罪魁祸首獠甘。史宁对外声称自己要班师回朝,獠甘一听说史宁要班师了,十分兴奋,召集旧党,准备进攻弥定,东山再起。眼看獠甘中计了,可是西魏军中的一些将领却不想打了,可能是出来的日子久了,上到将军下到士兵都想家了,他们觉得经过先前的战斗,现在的獠甘势力已经很弱,已经复位的弥定完全可以应付得了他。但是,史宁不同意班师,“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岂可舍将灭之寇,更烦再举。人臣之礼,知无不为。以此观诸君不足与计事也。如更沮众,宁岂不能斩诸君邪!”诸将不敢再反对,进军大败獠甘军,生擒獠甘,将其斩首,还抓到了收留獠甘的巩廉玉,将其送到朝廷。史宁在凉州刺史任上,对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恩威并施,这些蛮族都很敬畏他,凉州的老百姓对他也是感恩戴德。

后来,史宁奉命率所部去镇守河阳。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史宁又出任凉、甘、瓜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

东、西两魏从存在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互相争斗,双方各有优势,几次大战也互有胜负,谁也没占着大便宜。战场上真刀真枪的同时,双方也努力地寻求外援。他们都想争取北方草原上的柔然,谁也不想在两家斗得你死我活的时候,还要担心身后的柔然是不是会插上一脚。而一开始,柔然和西魏是保持着和亲关系的,但是后来,柔然渐渐地偏向了东魏。

事实上,这个时候,草原上的霸主柔然已经没落。草原上的新兴势力就是突厥。突厥源出于丁零、铁勒,原先住在叶尼塞河上游,后来南迁到高昌的北山(今新疆博格达山)。公元五世纪中叶,突厥被柔然征服,被迫迁居于金山南麓(今阿尔泰山)。因金山形似战盔“兜鍪”,俗称突厥,因以名其部落。突厥人善于锻铁,成为柔然的奴隶后,为柔然奴隶主锻铁,被柔然称为“锻奴”。

后来,柔然多次被北魏太武帝领兵击败,很多敕勒高车等各部落纷纷脱离柔然统治,投向北魏一方。而随着柔然军事上的惨痛失利,其他尚未投靠北魏的草原部落都开始不断进行逃亡和反抗。突厥人也逐步摆脱了被奴役的地位。

公元546年,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率领部众,打败吞并了铁勒各部五万余落,于是有了自立的意思,阿史那土门柔然阿那瑰可汗求婚,阿那瑰大怒,侮辱突厥是柔然的“锻奴”。阿史那土门也怒了,杀了柔然的使者,转而遣使向西魏求婚,547年,西魏将长乐公主嫁与阿史那土门。

突厥想要取代柔然成为草原上新的霸主,而西魏也想报柔然背叛的一箭之仇,更重要的是要消灭自己竞争对手东魏的外援。于是,在对待柔然的问题上,西魏和新兴的突厥走到了一起,两家开始联合进攻柔然。两家联军,身为西魏北部边境的凉州刺史,史宁自然而然的成为西魏的主将。

西魏的大冢宰宇文泰对史宁也十分信任,一次,史宁的使者进京向宇文泰请示事情,宇文泰把自己的衣服、弓箭、盔甲赐给史宁,对史宁的使者说:“为我谢凉州,孤解衣以衣公,推心以委公,公其善始令终,无损功名也。”

公元552年,阿史那土门起兵东征,留其弟室点密守卫突厥故地。在怀荒镇以北击败阿那瑰,阿那瑰自杀,其子庵罗辰逃到北齐(公元550年,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北齐),柔然的残余势力只好立阿那瑰的叔父邓叔子为新主。于是,阿史那土门自称伊利可汗,建立突厥汗国。与此同时,史宁也率兵进攻柔然,抓到了阿那瑰的儿子和孙子,还有一些部落的酋长。

公元553年,阿史那土门病逝,其子阿史那科罗继位,就是突厥乙息记可汗,不过他仅在位一年就病逝了。死后传位给他的弟弟阿史那俟斤,就是突厥的木杆可汗,这个木杆可汗可是在突厥崛起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俟斤又名燕都,史书上称其“状貌奇异,面广尺余,其色赤甚,眼若琉璃,刚暴,勇而多知,务于征伐。”阿史那俟斤率兵击败邓叔子,邓叔子只好率残兵败将投奔西魏(后来,在阿史那俟斤的要求下,西魏杀了邓叔子)。阿史那俟斤又西破哒,东走契丹,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诸国。这时候的突厥,东自辽海以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属焉。

灭了柔然以后,突厥和西魏又想到联合对付草原上的另一个对手――吐谷浑。这一次,西魏方面的主将仍然是史宁。

公元554年,突厥木杆可汗借道西魏凉州进攻吐谷浑,宇文泰命令史宁率军随从木杆可汗一起征讨。突厥、西魏联军原本打算偷袭,但是行军没有多久,吐谷浑就得到了消息,于是吐谷浑退到南山。木杆可汗原本打算分兵去追,然后诸军会师于青海。史宁建议:“树墩和贺真两城是吐谷浑的根基,如果能够攻下这两座城池,吐谷浑的其它领地就不攻自破。” 木杆可汗同意了这个策略,于是突厥军沿北道进军贺真,而西魏军则攻打南方的树墩城。

一路上,史宁率军击杀吐谷浑的娑周王,乘胜进逼树敦城。树墩城是吐谷浑的旧都,此时,吐谷浑国主夸吕已经到了贺真,守卫树敦城的是吐谷浑的征南王。西魏军攻城的过程中,史宁率军假装败退,征南王中计,出城追击,史宁回军奋战,城门都没来得及关闭,西魏军就已经攻入树墩城,生擒吐谷浑征南王。吐谷浑的贺罗拔王又占据险要、依山建栅,打算阻止西魏军。史宁率军攻栅,大破吐谷浑军,俘虏、斩杀万余人,获牲畜数万头。此时,木杆可汗也攻破了贺真,俘获吐谷浑国主的妻子。

史宁与木杆可汗会师于青海。木杆可汗对史宁大加赞赏,将自己所骑的宝马送给史宁,让他在自己的汗帐前骑乘,而自己则亲自步送史宁。突厥人觉得史宁每战必胜,对他很忌惮,都称他为:“此中国神智人也。”史宁班师的时候,木杆可汗又给他奴婢一百口,马五百匹、羊一万头。

读到这里,忽然想起了两宋的末年,历史尽有如此的相似之处。北宋联合北方新兴的女真人进攻辽国,女真人打的顺风顺水,占了辽国的大片领土。辽军虽然被女真打得大败,但是,宋军仍然没办法攻克这些残兵败将把守的城池。最后,还是靠着女真人的吹枯拉朽,灭了辽国,俘虏辽天祚帝。也就是这次两家的联合作战,让女真人彻底看清了北宋的软弱无能。因此,没过两年,“靖康之耻”就发生了,北宋被灭。一百多年后,南宋也几乎是重演了北宋的结局,联合蒙古灭金,后来又被蒙古灭了。这样看来,如果没有史宁在和突厥的联合作战中的强悍表现,“靖康之耻”也许也就会提前发生在西魏的末年。

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宇文泰死了,长子宇文觉继任大冢宰。次年,他废西魏恭帝自立(孝闵帝),国号周,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史称北周。史宁被拜为小司徒,出任荆襄淅郢等五十二州及江陵镇防诸军事、荆州刺史。史宁到了荆州任上,可能是老糊涂了,一改往日作风,骄奢*逸、 、不遵法纪,名声大损,甚至都传到了凉州,可谓晚节不保。北周武帝保定三年,史宁死在荆州任上,死后谥为烈。

史宁深谙兵法之道,临阵指挥也很有法度,历经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在凉州刺史任上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堪称当时的名将。

  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于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魏晋风度,它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晋朝屡以历部尚书请官王右军,但遭屡拒绝。我想,正是因为精神的超俗,“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等这样的人事哲学观,才能造就那传奇的《兰亭序》。

  然而,魏晋风度为什么在历代每每遭贬,究其原因,大略是这帮名士们饮酒过度,醉生梦死;再就是放达出格,有悖常理,另就是清谈误国。据传说“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纵酒佯狂,经常是抬棺狂饮,且身上一丝不挂于屋中,人见均嗤之,他却反唇相讥:“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干吗要钻到我裤裆里来呢?这些名士们为求长生而炼丹服药,穿衣喜宽袍大袖且经久不洗,故而多虱,因而“扪虱而谈”,在当时是件很高雅的举动。

  其实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的相当深远。可是,魏晋风度的所及,也带来了弊端,许多人赶时髦,心情也并非嵇康、阮籍似的沉重,却也学他们的放达。其实现在年轻人作为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与东汉末以魏晋风度的价值观念四一脉相承的。而现在年轻人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上个性上,又和魏晋风度的美学关相辅相成。

  一、“《广陵散》(注)于今已绝矣!”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屈原《渔父》

  数百年以来,人们一遍又一遍地描绘着竹林七贤的魏晋风度,称颂着他们在那外有五胡入侵,内有曹魏集团与司马氏之间的明争暗斗,以至经济凋敝,民怨沸腾的动荡社会中所保有的那份遗世独立与闲情雅致,但人们也一遍又一遍地为了一个人而扼腕浩叹,以示感慨之意,以抒悲悼之情。

  因了嵇康,《广陵散》万古流芳;因了《广陵散》,嵇康得以唱出了他生命里最后的一曲挽歌!

  聆听《广陵散》,有一种在金戈铁马的杀戮与征伐声中体悟生命的感受,喧嚣而寂寞,压抑而忧幽。但人们可曾知道这作为旷世遗韵的《广陵散》究竟响在了何方?!

  《世说新语·雅量》中这样写到: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悲则悲矣,壮则壮矣!“广陵一曲终遗世,三尺瑶琴不复弹。”!

  我看见……

  凄风苦雨。

  仅仅几尺的断头台上,几个魅影,显得阴森而狰狞。

  嵇康要来了他心爱的古琴,置于台上。

  宫商角羽徽,整齐地排列着。此刻,琴弦仿佛也弥漫着某种忧郁的气质,如临大敌般的肃穆。

  它没曾想到,在主人的挥洒之间,自己竟成了衡量万物与寂静,往昔与未来;衡量人类内心真实与生活着的这份现实的一杆标尺!

  它没曾想到,琴声嘎止之刻,就是主人从容赴死之时。

  那铮铮的琴韵声,伴随着昏黄瑟索的苍穹,骤然响起……。激越昂扬,悱恻侘傺。在那一弹一拨之间,我分明看见了他正忘情其中,恍若于山水之间般的诗意与沉醉。琴家(嵇康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倾其毕生之余力演绎了音乐,而音乐高亢的唱吟也完整地为这个濒临绝境命若悬丝的生命阐释了它应有的高度!

  “斯人已远逝,空余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当刽子手刀落之前,和着这不散的悠扬余韵,嵇康的灵魂早已循身遁离,冲破尘嚣,旋伴在纯净而湛蓝的天宇,让生命回归到了它本该回归的原初穹窿。《广陵散》因此也就成了嵇康的“安魂进行曲”与生命的杳杳之音。

  绝响也响在了生命的尽头,响给了永恒的死神。也许,这是一种对死亡的献祭与嘲讽,也许这也是一种以“肯定之死”让“否定之生”彻底输掉的向死而生的决绝。

  唉,一切悲剧性的抵抗都源于这“耻与魑魅争光。”的天性!与这“夜已久,何不来也?形骸之间,复何足计”的超然。(据《太平广记》三百十七引《灵鬼志》)

  出于对自身人格的守望与对理想的执着,在魑魅魍魉的“浊世”中,嵇康“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至死不妥协于统治集团,而终致灭顶之灾;嵇康才华横溢,儒雅、清高与孤傲,但又有着“士人”所共有的强烈 “入世”情怀,“振朝纲,兴百姓”。只可惜的是,到头来却落了个弦断曲残的歌者行吟,令不少文人雅士几多惆怅,几多痛惜。这种自身命运与现实政治的疏离与悖返,这种骨子里充斥着的反主流的个体人格,不可避免地具有极大的毁灭性,从而也决定了他无力成为主流又必然被淘汰出局的悲剧命运。

  “英雄无奈是多情”亦是“英雄穷途是末路”。

  嵇康,这位“堂吉诃德”式的浪漫救世英雄,受“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的士大夫精神久沐,企以一身绝学而报之于天下,但可悲的是他所面对的竟是另一条荒芜英雄路?!

  叹只叹,在中国的历史与政治长河中又何尝鲜有这方面的先例?无非是 “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矣!”

  史书也曾记载下过关于他的这样一个故事:

  当嵇康到太行山问道时 ,很可惜道人什么话也没跟他说。嵇康很失望,当天就从太行山之颠下山,黄昏时,日薄西山,山间林木沐浴在晚霞之中,倦鸟劳作一天,从远处归巢……嵇康再也忍不住了,就对着远方的大山大叫了一声,但声音很快就被淹没,忽然他听到了一阵长啸,从远处传来,犹如天籁之音 。那声音穿越山涧 、溪流、丛林,从远处而来,从道长那里而来 ,延绵不绝,嵇康的心灵就在此时皈依,他悟出了生命本身的意义。那是道人给他的回答。

  参透了生死,就本不该引来血光杀戮。但人间的烟火与情怀啊,太令他痴迷,太令他执着。终身研学老庄的他至死也没弄懂的却是“天有道,则仕;天无道,则隐。”的儒家道理,终不免有“《广陵散》于今已绝矣!”的慨叹与血溅断头台的结局……

  是啊,“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波诡云谲的历史又怎么会被人们所看清呢?生死可以了悟,惟历史不似如此……

  我无从看透这诡异的历史,也不想去看透它。但我看清了嵇康与《广陵散》的故事给我所昭示的一个人生命题——

  有一种价值,

  一种毁灭价值的价值。

  它揭示的是生命的存在并不是完全估价一切的前提!

  嗟乎!“凤兮凤兮,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楚狂接舆歌》)。

  魂兮归来兮!嵇康不死,广陵长吟!

  注:1、《广陵散》,古琴曲,又名《广陵止息》。其有两种源出,其一:据《战国策》及《史记》中记载:韩国大臣严仲子与宰相侠累有宿仇,而聂政与严仲子交好,他为严仲子而刺杀韩相,体现了一种“士为知已者死”的情操。其二:东汉蔡邕的《琴操》中谈到:聂政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因为韩王铸剑,违了期限,被韩王所杀。聂政为父报仇行刺失败,但他知道韩王好乐后,遂毁容,入深山,苦学琴艺10余年。身怀绝技返韩时,已无人相识。于是,找机会进宫为韩王弹琴时,从琴腹内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他自已当然也是壮烈身亡了。(现一般是采用这个认知。)

  《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 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

  2、“魏晋时期所谓崇奉礼教,是用以自利。那崇奉也不过是偶然的崇奉,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懿杀嵇康都是因为他们和不孝有关。(注:司马昭的亲信吕馔奸污其弟吕安之妻,反诬陷吕安不孝,嵇康为吕安辩,钟会便借机怂恿昭,以不孝之名杀之。)但实在曹操、司马懿何尝是著名的孝子,不过将这个名义加罪于反对自己的人罢了。”(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及药及酒的关系》)

  二、“膏火自煎熬,多才为患害(注)”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渔父》

  在竹林七贤中,惟一可与嵇康比肩媲美的就是被视为“命世大贤”(靳於中《阮嗣宗诗序》)“芳馨百代,领袖诸贤”(李京《重建阮嗣宗庙碑》)的阮籍。

  提到阮籍,自然就使我想起了酒。

  悲剧哲学家尼采这样说到:“艺术家不应当按照本来的面目看事物,而应看得更幸福,更单纯,更强健,为此在他们自己的生命中就必须有一种朝气与春意,有一种常驻的酒意。”(《悲剧的诞生》)

  《晋书·阮籍传》对此有颇为生动的说明:

  籍本有济世之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时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其罪,皆以醉获免!

  也许正是因了酒,狄俄尼索斯的癫狂是否就是阮籍的真实写照呢?也许正像狄俄尼索斯一样,阮籍的醉酒会不会另有他最为癫狂的含义呢?

  有别于对嵇康的肯定,历史之于阮籍多有争论。

  史家对阮籍最为深恶痛绝的“罪状”有两点:一、阮籍撰写了《为郑冲劝晋王笺》;二、因有废立定策之功而封侯,后秉承司马昭之命沦为间谍(定策间谍之事见《魏志·高贵乡公纪》)。叶梦得说:“(阮籍)应为公卿作《劝进表》,若论于嵇康,自应杖死。”

  历史总是以主流的姿态来盖棺定论,而从不问其源发的究竟!

  黄侃在《咏怀诗补注·自序》中这样告诉我:

  阮公深通玄理,妙物达情,咏怀之作,故得包罗万象……。迹其痛哭穷路,沉醉连旬,盖已等南郭之仰天,类子舆之鉴井,大哀在怀,非恒言所能尽,故发于诗歌。

  阮籍为人在“竹林七贤”中最为复杂,心理状态也最为微妙。不像嵇康性格“峻切”惨遭横死,也不像山涛、王戎和向秀投靠了司马氏做了大官。他不隐不仕,又隐又仕,官也做,但又不是真做而是敷衍了事。谨小慎微,屈己成人,比之嵇中散可谓深得“全身远祸”之三昧。

  这是历史的障眼法!

  魏晋时期,正是名教儒学与老庄玄学相互辩难与分合的时代,竹林七贤大多信奉玄学。任继愈在《中国哲学史》中说到:“他们以宇宙的最高本体作为追求目标,希望自我与本体合而为一,得到某种境界,用来安身立命与苦难的现实相对抗,他们追求的本体就是自然。”这也即是由嵇康所倡导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从意识形态的范畴上说他们无疑是边缘者与异己者,因此,怀才不遇,醉心于山水之间,酣畅淋漓于杯中之物也就成了他们抒发个体情怀仅有的出路。“恨天低,大鹏展翅难高飞。”是不言而喻的,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凉心境呢?其实,“大哀在怀,非恒言所能尽”者,汉魏时代也并非阮籍一人。前有荀或,后有陶潜都是如此。生逢乱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是道家的一种“大悲无泪,大音稀声”的无奈,一种痛彻肺腑的酸楚,这又哪能是诟病之后人所能领会得来的呢?我深深地理解了他,这个惆怅不已的末路英雄!

  纷乱与残酷的现实生活,迫使人必然作出两难的选择,要么沉默,要么抵抗。嵇康选择了后者,而阮籍则选择了前者。阮籍由儒入道,开始了追求一种庄子式的精神境界。“承命世之美,希达节之度”。疾病的折磨,生命的短促,政治的阴谋,仕途的险恶构成了他生命里最大的忧患意识。“但怨须臾间,魂气随风飘。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是其真实的写照。(《咏怀·三十三》)别无选择的他只能走回自己的内心世界,每日必饮,饮而必醉地“生活在别处”。

  这里再讲一则关于阮籍喝酒的故事:

  心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以诀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盹,饮二斗酒,然后吟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至灭性。

  愈是对生活失去意义的人,愈是对生命乃至对世界有着深厚的感情,也最容易转化为对生活特有的一种审美对待。

  阮籍何其痛苦从吐血中可见一斑。他既不愿同流合污,又缺少在政治上向司马氏集团挑战或明确划清界限线的勇气,所以对阮籍来说,醉酒或许是最好的摆脱政治困境的方法。因此,他骨子里的那种苦闷所展现的颓废人生或许也是他最为深刻的人生,而这种矛盾偏偏又加深着他的痛苦,周而复始,煎熬不已。他身虽在司马氏集团,但却依旧留恋曹魏政权,依旧体恤天下的苍生与社稷,他是个“游世者”,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游世者”。一般地,有别于淑世者的忧国忧民,负荷担道,志在通过修身齐家治天下的宏大抱负,游世者对于现实,对于人生持一种游戏的态度。汉末魏晋的游世者之作均源于士人对生死的参悟和对生命意识的“自觉”。阮籍是这样,但又不同于这样。他不乏真情流露,在旷达的外表之下,目睹浊世的浑噩不堪,面对好友的身首异处,内心痛苦至极,除了放声大笑,泪眼问天,他还能做些什么呢?历史是不是太苛求于他了?

  如果说《与山巨源绝交书》为嵇康带来了身后的殊荣,那么因《为郑冲劝晋王笺》阮籍遭到了最大地误解,这是阮籍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他为何要留下这样的墨迹呢?不写岂不是无凭,而全节自身?但一切都与设想相反,历史如能为人们所设计它就不再成其为历史了。随之而来的便是死亡的讯息。据史书载,本该因书信而获宠的他,竟在此信写成一二月后亡故?!这样短的时间距离,不能不让我把死亡与书信连接起来。或许,他是因为自己的违心话语,而深感自责也未为不可猜测;或许《为郑冲劝晋王笺》成为了他生命的暂时保护神,又同时是促使其最后走向死亡的催命符。这是命数,还是造物捉弄?历史的逻辑有时也会在强权的威逼下失去它的缜密。暂且不必皓首穷经地去考证我这无由的历史猜想,一死而白了,人一死而万事皆空。终因郁闷成疾,阮籍“卒于景元四年冬”。

  士为天下担当者!誓为天下者担当!这是历代文士的最高宗旨,也是现实社会对于士人的基本理解。而阮籍没有这样?这里有的只是他自己所能体会到的悲哀和凄凉。一如我为嵇康的死而感到叹息一样,扼腕慨叹的也应该包括阮籍。含蓄隐晦的人生轨迹,随其波而不浊其流的孤独与落寞,只能使阮籍酒醉一生,咏怀一世,轻叹着“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岂惜终憔悴,咏言著诗章。”以终老。

  我想到……

  阮籍因醉酒以明志,嵇康由绝响而致远;阮籍因醉酒以避祸栖身,嵇康由绝响而横遭屠戮。殊途同归者的遭遇竟是这样的迥异!

  生命若从阮籍的醉酒向前迈一步则为嵇康的《广陵散》,生命若从嵇康的《广陵散》向后退一步则就是阮籍的醉酒。这退进之间竟是生死的歧路!

  可惜了!都可惜,他们生错了年代,一代风流人物也就这样风流云散了。生者隐入迷幻,死者融进苍穹,留给后人的总是无尽的怅惘……

  "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其中最为著名的酒徒是刘伶。刘伶自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酒谱>>讲述刘伶经常随身带着一个酒壶,乘着鹿车,一边走,一边饮酒,一人带着掘挖工具紧随车后,什么时候死了,就地埋之。阮咸饮酒更是不顾廉耻,他每次与宗人共饮,总是以大盆盛酒,不用酒杯,也不用勺酒具,大家围坐在酒盆四周用手捧酒喝。猪群来饮酒,不但不赶,阮咸还凑上去猪一齐饮酒。刘伶曾写下<<酒德颂>>一首,大意是: 自己行无踪,居无室,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不管是停下来还是行走,随时都提着酒杯饮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其它人怎么说,自己一点都不在意。别人越要评说,自己反而更加要饮酒,喝醇了就睡,酲过来也是恍恍惚惚的,于无声处,就是一个惊雷打下来,也听不见,面对泰山视而不见,不知天气冷热,也不知世间利欲感情。刘伶的这首诗,充分反映了晋代时期文人的心态,即由于社会动荡不安,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统治者对一些文人的政治迫害,使文人不得不借酒浇愁,或以酒避祸,以酒后狂言发泄对时政的不满。另据史料记载,魏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逐作罢。这些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

当时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激烈,民不聊生。文士们不仅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性命安全,因此崇尚老庄哲学,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竹林七贤”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

嵇康,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人。“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嵇康幼年丧父,成年后娶长乐亭主(一说为曹操孙女,沛王曹林之女;一说为曹操曾孙女,曹林之孙女)为妻,任郎中,中散大夫。

嵇康不喜为官,平时以打铁为乐(一说以此谋生)。大将军司马昭曾想聘他为自己的掾吏,嵇康坚守志向不愿出仕,离家躲避到河东。

司隶校尉钟会想结交嵇康,轻衣肥乘,率众而往。嵇康与向秀在树荫下锻铁,对于钟会不予理睬。等候很久也没有回音后,钟会准备离开。嵇康开口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从此结下仇隙。

景元二年,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由大将军从事中郎迁任吏部侍郎,举荐嵇康代替自己的位置。嵇康因此写下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自己的心志。

嵇康原本与东平吕巽吕安兄弟为友。吕安的妻子被其兄吕巽奸污,吕安原本准备休妻并起诉吕巽。吕巽请嵇康从中劝解,并发誓不会恶人先告状,于是嵇康劝说了吕安将这件事平息下来。但是之后吕巽害怕吕安反悔,于是抢先告吕安不孝。嵇康义不负心,写信与吕巽绝交,并出面为吕安作证,因此也被收押。钟会劝司马昭乘此机会除掉嵇康。

[晋墓壁画中的嵇康]

晋墓壁画中的嵇康

嵇康入狱后,立刻激起舆论的不满,许多豪杰纷纷要求与嵇康一同入狱。经有司劝谕后,众人一时遣散,然而最后嵇康和吕安却被判处了死刑。行刑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做老师。这些要求并没有被同意。

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一般。他顾看了日影,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便向兄长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后,嵇康从容地就戮,时年四十。

嵇康通晓音律,尤其喜爱弹琴,著有音乐理论著作《琴赋》《声无哀乐论》。他主张声音的本质是“和”,合于天地是音乐的最高境界,认为喜怒哀乐从本质上讲并不是音乐的感情而是人的情感。嵇康作有《风入松》,相传《孤馆遇神》亦为嵇康所作。又作《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科举取士的条件之一。

嵇康擅长书法,工于草书,唐张彦远《书法会要》品为草书第二。又善丹青,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其时有嵇康《巢由洗耳图》《狮子击象图》传世,可惜现在俱已失佚。

曹丕攻吴

魏黄初二年(221)秋天,孙权因蜀军来犯,害怕魏国也乘机进攻,便主动向魏称臣。魏也不轻易上当,派使者到吴国要吴太子入魏作人质,但被孙权拒绝。曹丕大怒,于三年出兵攻吴。孙权只好派建威将军吕范督五军,以水军拒曹休,以左将军诸葛瑾、平北将军潘璋、将军杨粲救南郡,以裨将军朱桓守濡须拒曹仁。

经过一段时间的折冲尊俎,孙权维持了近一年时间与魏的和平,因而能集中力量在猇亭之战中一举击败刘备的军队,但他仍不想与魏国彻底决裂,所以卑辞上书曹丕,并为太子孙登向魏宗室求婚;又说如果一定要太子入魏为质,请求加派两位大臣随侍。曹丕回话说只要孙登早晨到,他们晚上便会收兵。

十月,孙权临江据守,曹丕也决定亲征攻打东吴。魏军围攻江陵好几个月,没有成功,且魏军中开始流行疫病,江水上涨,曹丕率军撤退。五年八月,曹丕亲率水军第二次攻吴,因遇暴风雨,江水暴涨,只好退兵。六年五月,曹丕第三次率水师征吴,八月入淮,十月至广陵(今江苏扬州),准备渡江。

恰在这时,天寒水结冰,船不得入江,且吴国严兵固守,只好无功而返,曹丕三次攻吴,收效甚微,而吴这时又已经与蜀修好。226年曹丕去世。

曹操衮雪:

传说建安十一年(207)仲秋的一日,天高云淡,曹操带着文武百官,来到汉中石门栈道的褒谷之地。这进山清水秀,野花飘香,明净的褒水从山谷飞泻而下,指在河心的一块巨石上,溅起朵朵水花,如雪流排空。

曹操被这美好的大自然景色陶醉了,书兴大作,题写了衮雪二字。字写好后,大家对曹的书法赞叹不已,不过对“衮”字缺了三点水的问题谁也不敢题,有一人壮着胆子问道:“丞相大人,你的书法如此之好,只是“衮”字缺了三点水。

曹听后仰天大笑,他用手一指滚滚的褒水说:“衮”在水边,何以缺水?这时大家才如梦初醒。1969年,因石门修筑水库,刻石将没水中,于是人们将连同“衮雪”在内的汉魏十三件刻石精品凿山刻石,称置汉中市博物馆内陈列,以供海内外游人参观。

作为一个女生我觉得不舍得给你花钱的男人不值得继续交往了,不是说你交往的男人一定要为你花钱,而是要舍得为你花钱。舍得给你花钱的男人未必真的在乎你,但不舍得为你花钱的男人一定不是真的十分在乎你。

我所说的话并不是说值得或者不值得继续交往的标准是钱,而是是否那个人舍得为你花钱,就像是很多时候男女朋友之间吵架的时候并不一定要谁道歉怎么样去说自己错了,而是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男人宿舍不舍得为你花钱的话我觉得是否值得继续交往真的需要考虑一下了,当然了如果你们两个人才交往没有多少时间,你就要用是否舍得为你花钱这个来决定是否值得继续交往的话我觉得你也有点搞笑,如果我是个男人的话我们才刚刚认识我也未必舍得为你花钱,毕竟以后的事情谁也说不清楚。

但是如果是长久相处下来,你发现这个男人始终不愿意不舍得为你花钱,那一定是不值得继续交往的,至于是因为什么我想不用多说吧,不是他是否有钱的问题而是他心里面是否有你的问题。当一个人心里面有你的时候会舍不得为你花钱吗?答案不用想也知道。所以女人啊擦亮你的双眼吧,哈哈哈哈我甚至见过有的女生鬼迷心窍男人不愿意给她花钱她还一个劲地为男人找借口啊之类的,总之就是不愿意承认他不在乎自己,多搞笑。想想你爸妈,他们爱你吧?所以自然的他们也就愿意为你花钱,其实都是一样的道理。

最后呢还是那句话,舍得为你花钱的男人未必是真的在乎你,但是不舍得为你花钱的男人我觉得真的未必在乎你。

过来人的经验:真正爱女人的男人,不会向女人要哪些东西?

实际上,感情的世界里,是否真正的爱情并没有那么无法辨别。只需女性多久个心眼儿,多掌握男人的内心全球,便能够洞悉到男生到底是真心或是假心。魏梦莎和男朋友刘伽相处快两年了,平常两人看上去很不错,可是在刘伽向魏梦莎浪漫求婚的情况下,她却断然拒绝了。大伙儿都那么诧异,但魏梦莎并绝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实际上以前魏梦莎一直还在希望一个美好的浪漫求婚,可是她发觉刘伽并非真心爱她,就连浪漫求婚都是被爸爸妈妈迫使才有的时,她每一个想象都破灭了。

魏梦莎一遍一遍回忆两人相处时的诸多,渐渐地才发现,原先刘伽对她并不是真心实意,从他以前明确提出的各类需求,各种各样索取之中,就可发现了。仅仅她那时候沉浸于想和你在一起里边,并没有仔细想在其中的眉目。应对朋友家人的困惑,魏梦莎作出了表述,她告诉大家,真正爱女人的男人,不容易向女人要这些东西。可偏偏刘伽每种都需要了,并且还需要得许多,这让她迫不得已猜疑这种爱的真伪。

感情里的索取,在一定程度上是容许的,因为有投入就该有收益。可也要分状况,要的物品不益于情感的发展趋势,那肯定便会令人怀疑情感的真伪。不得不承认,真正爱女人的男人,的确不容易向女人要这些东西。向女生需要钱大部分男人都是有骨气的,不但要自己挣钱养活自己,还需要勤奋去养好女性。却也不排除有些男生看上了女性的钱财,想从女人身上分一杯羹。有骨气的男生非常值得女人去借助,而只想要吃软饭的男人,却不免使人猜疑他们的目地不单纯。

真正爱女人的男人,不容易向女生需要钱,伸出手向女生需要钱,针对许多男生而言全是没面子的一件事情。并且真正的爱情女人的男人,不容易将压力压着女人身上,反而是会靠自己的努力,给女子产生美好的未来。一直伸出手向女生需要钱的男生,难以令人坚信这份爱是纯粹的,只是会令人感觉他是为了女人的钱。

有关女主叫陈洛初姜钰的小说是《风情摇曳》。

作者:三慕里。

简介:

陈洛初对姜钰掏心掏肺,最后却依旧落得一个,他为别人舍掉半条命的下场。后来她再听到姜钰二字,都心如止水,再惊不起一点波澜。

陈洛初看着她年轻的脸,浅笑问:“昨天他在好友群里说想结婚了,指的是跟你吧?”女人慌忙摇头:“不是不是,你是他女朋友,他说的当然是你,我没有这个本事的。”陈洛初不知道女人是不是装傻。

部分精彩内容

陈洛初这次回去,正好撞上了喝醉的姜钰。

他闭目躺在床上,床边还坐着一个女人,长得挺好看,在细心的替他擦脸。

女人看到她,脸上流露出几分尴尬,声音也有点拘束,小声的说:“陈**。”

陈洛初看着她年轻的脸,浅笑问:“昨天他在好友群里说想结婚了,指的是跟你吧?”

女人慌忙摇头:“不是不是,你是他女朋友,他说的当然是你,我没有这个本事的。”

陈洛初不知道女人是不是装傻。

一年前,她跟姜钰求过婚的,三次,他全部拒绝,最后他说自己是不婚主义者,叫她别再费心思。

陈洛初不信邪,还用跳楼逼过婚,结果姜钰根本就懒得搭理她,闹得挺难看的。

这事当时还是个笑话。

陈洛初也不管女人是不是真心不知道这一茬,客观的说:“能让他收心的,你是第一个。”

女人不安道:“陈**,我不会跟你抢。”陈洛初这次回去,正好撞上了喝醉的姜钰。

他闭目躺在床上,床边还坐着一个女人,长得挺好看,在细心的替他擦脸。

女人看到她,脸上流露出几分尴尬,声音也有点拘束,小声的说:“陈**。”

陈洛初看着她年轻的脸,浅笑问:“昨天他在好友群里说想结婚了,指的是跟你吧?”

女人慌忙摇头:“不是不是,你是他女朋友,他说的当然是你,我没有这个本事的。”

陈洛初不知道女人是不是装傻。

一年前,她跟姜钰求过婚的,三次,他全部拒绝,最后他说自己是不婚主义者,叫她别再费心思。

陈洛初不信邪,还用跳楼逼过婚,结果姜钰根本就懒得搭理她,闹得挺难看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即梁祝)故事梗概:

上虞士族**祝英台,排行第九,是父母唯一的女儿。生得聪明娇美、活泼灵秀、纯真执着。从小喜读诗书,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她不甘世俗,不让须眉,千方百计说服父母,女扮月老祠邂逅的会稽穷书生梁山伯。

梁山伯出身平民,家道中落,幼时父亲因治水身亡,由母亲抚养成人。他性格耿直,憨厚笃诚,一心继承父志,经世济人。在去杭州尼山书院的路上遇到女扮男装的祝英台,两人意气相投,结为异姓金兰。在书院三载,又与英台"日同桌,晚同床",相互照应,情深义厚。

尼山书院是享誉江南的士族子弟求学入仕的好地方。杭州太守之子马文才,太原王氏子弟王蓝田等也来到了这里。

马文才风流倜傥,学识一流,加上一身出色的骑射功夫,在书院中雄冠群英。他仗着时任太守的父亲和自己的各种优越条件,在学友中聚集一班纨绔子弟,屡与梁山伯、祝英台作对。当山伯品状排名超过他时,竟对山伯痛下杀手。

当窥探到英台为女且已爱上梁山伯时,他耍尽阴谋,誓欲夺到英台为妻。 祝英台是越文化孕育出来的一朵奇葩。她性格倔强,为人正直,在书院这个特殊的男人世界卓然特立。

她不喜欢马文才的杰傲,瞧不起王蓝田的猥琐,看不惯王大人的做作。她最爱梁山伯的憨厚。三载同窗,耳鬓厮磨,几番误会消除,几度生死相随。英台爱上了山伯。

但由于山伯不解风情,英台未能明说,文才从中作梗,使得两人从结缘到结拜、结怨、结恨,再到相知、相爱、相送、相许、相误、相会、相怨、相逼、相抗,直至最后相殉、化蝶,全剧演绎了一段曲折离奇、温馨浪漫、凄艳绝美的传奇爱情故事。

扩展资料

《梁山伯与祝英台》简介: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汉族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其他三个是《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其中,《梁祝传说》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自西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齐名。

-梁山伯与祝英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9195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1
下一篇2023-07-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