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书愤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第1张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下面是我带来的

原文:

书愤

宋代: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注释: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bìn)已先斑。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名世:名传后世。堪:能够。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赏析: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追叙自己早年的宏图大志和气壮如山的爱国热情。既有对世时艰难的慨叹,又有对自己当年抗金复国的壮心豪气的袒露。作者青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愿。孝宗即位后,陆游曾向他陈述了有关定都、备战和革新政治的建议,使得朝廷主战气氛甚浓。隆兴二年春,陆游积极支持爱国将领张浚北伐,符离之役失利,朝中主和势力日炽,张浚被罢免,陆游也受牵连而免了官职。乾道八年,陆游抵达南郑,在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八个多月的从军生涯是他一生中身临前线最宝贵的时光,他身穿戎装,斗志昂扬地驰骋在西北国防前线。他考察了南郑一带的山川形势和民情风俗,形成了他的“却用关中作本根”(《山南行》)的战略思想,积极向王炎陈“进取之策”,但南宋朝廷无法容忍他策划北伐的活动。最后王炎被朝廷召回,幕府也被撤散,陆游殷切收复中原的主张成为泡影,他的内心非常失望和苦闷但爱国热情并没有消减。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二句,写作者在镇江前线时,雪夜遥望瓜洲渡口宋军高大战舰;在南郑前线上,乘秋风,跨铁马,奔驰在大散关道上。这是陆游亲历的两次难以忘怀的抵抗金兵战斗。“瓜洲渡”在江苏省扬州市南面的瓜洲镇,此事指宋孝宗隆兴二年,陆游任镇江通判,劝说支持张浚用兵,准备北伐事。“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边界,此事指宋孝宗乾道八年,陆游做王炎幕僚,曾筹划恢复中原大计,领军队强渡渭水,策马直驱大散关前线与金人作战。作者采用列锦手法,两句用六个名词简洁却巧妙地写出了战斗的情形和作者想抗金杀敌的心情。宋朝的军队曾经在东南瓜洲渡和西北的大散关打败过金兵,一处是在冬天,一处在秋天!一次是兵船作战,一次是马队交锋。作者在追述早年的快意征战生活,流露出抗金复国的豪情壮志。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层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这一结局,非诗人不尽志所致,非诗人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全诗除了巧用典故,还巧作对比,一处是理想与现实作对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现实却是自己被排挤不能继续抗战,恢复中原愿望无法实现;二处是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气如山”,而到了晚年却“镜中衰鬓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排挤打击的悲愤;三处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陆游。这些诗句皆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因为李现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他对待事业的认真,他对自己的自律和对别人的尊重都让人让大家喜欢上了他,所以不论男生女生都会喜欢他。

默默无闻

      李现作为91年出生的一名演员,已经出道多年,但是他也经历过一段默默无闻的时期,在那段时期里面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默默无闻而气馁,也没有因此丧失对演戏的热爱,他一直都在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然后去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努力的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执着,并且他是一个对自我要求很高的人,一直都很自律,正是因为他的努力让他慢慢的被大家看到了。

爆红

       在娱乐圈一夜爆红成为顶流是一件时有发生的事情,但他不是一个大概率的事件,毕竟那么多明星爆红的只有那么几个,很多一夜爆红的明星都是昙花一现,李现现在能够一直红到今天,那是因为他的爆红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必然的事件。当初曾因为饰演《河神》这部网剧,让大家认识了一个演员叫李现,他只是让大家记住了这个名字,直到和杨紫合作的电视剧,《亲爱的热爱的》让他爆红成为娱乐圈的顶流,在爆红的这一段时间李现并没有因此而骄傲,反倒是让自己沉淀下来,减少自己的工作去让自己变得更加的冷静和优秀。因为一般的明星爆红以后,通常都会疯狂的接工作,努力挣钱。李现不是这样盲目的商业变现,他认为盲目的商业变现,会过度的损耗自己,所以他选择了让自己沉淀下来去学习成长。

热爱

       李现之所以值得男生和女生都喜欢他,不仅仅是因为他自己对于演艺事业的热爱,也正是因为他这个人品性端正,无论是工作人员还是身边和他合作过的人都会赞赏他,当他爆红的时候,有人说是因为杨紫带火了李现,而杨紫本人回应说,李现爆红是必然的,因为这是他值得的,这样的评价可以看出来样子,对于他的肯定。

      他就是这样一个在默默无闻的时候选择努力,然后认真挑选剧本努力争取角色,在爆红的时候保持低调与谦虚努力的学习,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所以他值得被热爱,很多人也因为喜欢上了李现,而慢慢的变成了和他一样优秀的人。

#高二# 导语因为高二开始努力,所以前面的知识肯定有一定的欠缺,这就要求自己要制定一定的计划,更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相信付出的汗水不会白白流淌的,收获总是自己的。 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古诗文书愤原文及翻译》,助你金榜题名!

1《书愤》 宋朝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书愤》译文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3《书愤》注释

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4《书愤》赏析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追叙自己早年的宏图大志和气壮如山的爱国热情。既有对世时艰难的慨叹,又有对自己当年抗金复国的壮心豪气的袒露。作者青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愿。孝宗即位后,陆游曾向他陈述了有关定都、备战和革新政治的建议,使得朝廷主战气氛甚浓。隆兴二年春,陆游积极支持爱国将领张浚北伐,符离之役失利,朝中主和势力日炽,张浚被罢免,陆游也受牵连而免了官职。乾道八年,陆游抵达南郑,在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八个多月的从军生涯是他一生中身临前线最宝贵的时光,他身穿戎装,斗志昂扬地驰骋在西北国防前线。他考察了南郑一带的山川形势和民情风俗,形成了他的“却用关中作本根”(《山南行》)的战略思想,积极向王炎陈“进取之策”,但南宋朝廷无法容忍他策划北伐的活动。最后王炎被朝廷召回,幕府也被撤散,陆游殷切收复中原的主张成为泡影,他的内心非常失望和苦闷但爱国热情并没有消减。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二句,写作者在镇江前线时,雪夜遥望瓜洲渡口宋军高大战舰;在南郑前线上,乘秋风,跨铁马,奔驰在大散关道上。这是陆游亲历的两次难以忘怀的抵抗金兵战斗。“瓜洲渡”在江苏省扬州市南面的瓜洲镇,此事指宋孝宗隆兴二年,陆游任镇江通判,劝说支持张浚用兵,准备北伐事。“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边界,此事指宋孝宗乾道八年,陆游做王炎幕僚,曾筹划恢复中原大计,领军队强渡渭水,策马直驱大散关前线与金人作战。作者采用列锦手法,两句用六个名词简洁却巧妙地写出了战斗的情形和作者想抗金杀敌的心情。宋朝的军队曾经在东南瓜洲渡和西北的大散关打败过金兵,一处是在冬天, 一处在秋天! 一次是兵船作战,一次是马队交锋。作者在追述早年的快意征战生活,流露出抗金复国的豪情壮志。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层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这一结局,非诗人不尽志所致,非诗人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全诗除了巧用典故,还巧作对比,一处是理想与现实作对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现实却是自己被排挤不能继续抗战,恢复中原愿望无法实现;二处是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气如山”,而到了晚年却“镜中衰鬓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排挤打击的悲愤;三处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陆游。这些诗句皆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5《书愤》鉴赏

 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又妙在对仗工整,顿挫铿锵,且一气贯注,组接无痕,以其雄放豪迈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联。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诸葛亮,施展抱负。

 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6《书愤》艺术特点

诗的开头写的是年青时的认识和志向。“哪知世事艰”,即不知道世事的艰难。事实上要恢复中原,就会受到投降派的阻饶、破坏。因此,一个“艰”字就饱含着对朝廷屈辱投降的激愤,也包含着报国无门的无奈。然而,在那时,诗人渴望恢复中原的豪气却像山一样。这一比喻非常奇特而贴切,可以从山之高联想到豪气万丈,壮志凌云,也可以从山之凝重、不可动摇,联想到坚忍不拔,无可动摇之志。这便是诗人年轻时的写照。接着两句便是对抗金英雄的追思,其中虽无一个动词出现,但在读者面前就呈现着激烈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高昂的战斗情绪,极有鼓舞人心的作用。诗人通过今昔之对比,从而突出了对现实状况的不满,隐含着一种愤懑的情绪。南朝宋时的名将檀道济自比为万里长城,唐朝名将李勣也被唐太宗比为长城,因而诗人要效法他们的精神,以“塞上长城”自比,以为能成为一个抗敌的英雄。然而,壮志未酬,已生华发,这是以沉痛的笔调,抒发了对苟安而不思抗金的投降派的极度愤慨。最后,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叹息南宋朝廷中就没有一个可以与之相比之人,用以表明对朝廷不思恢复中原的气愤。对于一个志在立功却怀才不遇,光阴蹉跎而难以作为者来说,能不幽愤哀伤吗?此诗虽然没有用一个“愤”字,但是胸中那郁积之“愤”在字里行间仍然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爱国之情将永远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顺口溜如下:

横戌点戍戊中空,十字交叉便是戎。

1、戊读wù,天干甲乙丙丁戊。(天干中的第五位)。

2、戌xū,地支亥字前位戌。(地支的第十一位,其前为酉、其后为亥)。

3、戍shù,军队防守去卫戍。(军队防守)。

4、戎róng,身穿戎装守边疆。(古代兵器的总称)。

妃子临阵以鼓作乐好象没有这事。

不过是不是朋友记错了。历史上倒还真有这么位女英雄临阵身穿戎装,在阵前击鼓给丈夫的军队助威,最后丈夫的军队士气大涨,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这位女英雄就是南宋时与岳飞齐名的四大中兴名将之一,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好象京剧中还有专门以这段典故创作的剧目。

少帝刘义符 

永初三年(422)五月,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去世,17岁的太子刘义符继承帝位。对这位新皇帝,几位受遗诏辅政的顾命大臣是不满意的,若问其理由,也很简单: 刘义符狎暱群小,游戏无度,无帝王风范。

刘义符于东晋安帝义熙二年 (406) 生于京口 (今江苏镇江市)。其时,父亲刘裕举兵讨伐桓玄成功,为今后大业奠定了基础,又喜得贵子,可谓喜上加喜。年幼的刘义符自然成了父亲的掌上明珠,以后又随着父亲的飞黄腾达而步步高升: 年仅7岁便拜豫章公世子,宋国建立,拜宋世子,刘裕称帝后,他又被立为太子,成为皇位当然继承人。他自幼不爱读书,喜欢骑马射箭,颇有勇力。围绕在他周围的全是一班被正人君子所不齿的小人,他们在一起骑马游乐嬉戏,非常欢乐,却引起一些大臣的不满和忧虑。他的父亲刘裕整日忙于建功立业,代晋称帝,无暇顾及对儿子的教育,再加上他本身就是个不大爱读书的人,所以也没把刘义符的所作所为看作很严重的事情。领军将军谢晦曾对刘裕说过: “陛下春秋既高,宜思江山社稷存万世,神器至重,不可交给非才之人。”言下之意即指太子刘义符无帝王之才。刘裕虽认真听取了谢晦的意见,却一直未下重立太子的决心,只是在临终之前任命了几位顾命大臣辅佐刘义符。

新皇帝刘义符即位之初,理应为刚去世的父亲守灵尽哀,然而肃穆的灵堂里却见不到他的身影,只听后园内传出阵阵震耳欲聋的鼓鞞之声,连宫外都清晰可闻,原来是刘义符正与随从们练武习阵。只见他身穿戎装,威风凛凛地骑在马上,不断地发布命令,随从们在他的指挥下,变换着不同的队形,只听他一声号令,假设的敌对双方就战在了一起,喊杀声、器械的碰撞声和战鼓的敲击声交织在一起,如同战场交战一般。刘义符快活地笑着、喊着,完全是一个大孩子,哪有一点皇帝的样子!大臣们无不暗暗摇头叹息:没想到武帝刘裕那样神武强干,竟生下这么个不争气的儿子,刘宋社稷如何能传于万世!

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位顾命大臣对刘义符是越来越失望了,刘义符的兴趣也愈发怪诞。一日,他突发兴致,命人在华林园预备下酒肉百货之类,他和随从们装扮成商人和市民,吆吆喝喝讨价还价做起买卖来,一时热闹非凡。从此后,这种模仿市井小人的玩乐项目就一直保留下来,成了刘义符的主要游戏之一。一日,皇宫的后园里突然大兴土木,一大批民工正挖土开渎。原来是刘义符见运河中有埭,凡船只过往有困难者,用牛牵引相助而过,便突发奇想,动用民力模仿破岗埭建造一埭。埭成之后,小皇帝与左右引船唱呼,欢乐异常。

顾命大臣中书令傅亮、司空徐羡之、领军将军谢晦见刘义符无德,便密谋废帝另立。他们首先考虑到这样一个问题: 如废掉刘义符,次立者应是刘裕次子庐陵王刘义真,而刘义真却是他们讨嫌的人物。与刘义符不同,刘义真聪明警悟,爱好文学,与当时的着名诗人谢灵运、颜延之志趣相投,交情甚厚,又与慧琳道人关系密切,曾夸下海口: “我得志之日,以灵运、延之为宰相,慧琳为豫州都督。”谢灵运出身世族高门,是谢玄的孙子,虽才华横溢,却性情偏傲,不遵法度,故一直不被朝廷重用,常因怀才不遇而愤愤不平。颜延之也是孤高自傲,不事权贵,又嗜酒放纵,为权贵所忌恨。徐羡之等极厌恶谢、颜二人,见刘义真与他们交游过密,很不满意。而刘义真却认为自古文人不护细行,有才华的人就是这个样子,不能因此而疏远他们,所以依然与二人亲密如初。这样一来,徐羡之等对刘义真也厌恶起来,他们要废掉刘义符,就需要首先搞掉刘义真。一天,几位顾命大臣面见刘义符,说了一大通刘义真的坏话,建议下诏将刘义真废为庶人,徙往新安郡。刘义符不知其中另有文章,再加上兄弟二人平时就不和,便欣然同意。

刘义真被废为庶人后,徐羡之等加紧了废帝的步伐,召手握重兵、威震殿省的先朝旧将南兖州刺史檀道济和出身世族高门的江州刺史王弘入京,将废立之谋告诉他们,二人无有异议,留在京师参与预谋。对这一切阴谋,刘义符全然不知,毫不警觉,依然变着花样玩乐,对朝政国事不管不问。

景平二年 (424) 四月,徐羡之、谢晦等开始行动。谢晦事先借口领军府房屋破旧,让家人全部外出居住,而在府内暗聚将士; 又令中书舍人邢安泰和潘盛为内应,时刻准备动手。起事的前一天晚上,谢晦邀请檀道济到领军府同宿,他思前想后,紧张得难以入睡,檀道济却倒头便睡,谢晦因此深服檀道济处事不乱的大将风度。

第二天一早,檀道济、谢晦引兵领先,徐羡之等继其后,自云龙门入宫。因邢安泰事先已安排妥当,所以一路上没有卫士阻挡,一行人长驱直入天渊池。玩乐了一天的刘义符这一天没有回宫,就在天渊池的龙舟上就寝,徐羡之等人进来时,他仍在酣睡,毫无知觉。兵士们持刀冲入龙舟,将刘义符身边的两个侍者杀死,刘义符被惊醒,未及反抗,手指即被刀戳伤。几个士兵上前,将惊魂未定的刘义符扶出东阁,收拾玺绶,等候在外的群臣一齐拜辞,将他卫送至故太子宫东宫。

很快,神情沮丧的刘义符接到了徐羡之等以皇太后名义下达的命令: 他被废为营阳王,另由他的弟弟宜都王刘义隆奉承大统。接着,象征皇权的玺绶就被迫交出去了,刘义符被迁往吴郡,幽禁在金昌亭。

六月,天气渐渐炎热起来,已失去自由的刘义符没精打彩坐在房里,盯着窗外的景色发呆。忽然,一个人影映入眼帘,原来是中书舍人邢安泰,就是这个他所信赖的人,成了徐羡之等人的内应,刘义符一看见他,心里就感到害怕,再看到他身后跟着几个杀气腾腾的士兵,心里全明白了: 丢了皇位也难得过常人的日子,徐羡之一伙要对自己下毒手了! 这时,邢安泰等人已经冲进屋内,几个人向前就要抓刘义符,刘义符不甘束手就戮,奋力反抗,挣脱逃出昌门,追者从后面赶上,用门关将他活活打死。死时仅19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0254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3
下一篇2023-07-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