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 翻译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 翻译,第1张

一、原文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二、译文

楚国人和氏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加工的玉石,捧着进献给厉王。厉王叫玉工鉴定,玉工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和氏是欺骗,因而砍断了他的左脚。等到厉王死,武王即位,和氏又捧着他的未加工的玉石献给武王。武王叫玉工鉴定,又说:“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和氏是欺骗,而砍断了他的右脚。

武王死,文王即位,和氏就抱着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干就继续流着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哭的原因。说:“天下被砍断脚的人多啦,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痛?”和氏说:“我不是悲痛脚被刖,我悲痛的是那宝玉被说成是石头,真诚的人被说成骗子,这就是我悲痛的原因。”文王就使玉工加工这块石,从中得到了宝玉,就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扩展资料

韩非子 (法家经典著作)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 《韩非子》 是在韩非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非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 著作中许多当时的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和氏璧

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载。

但后来,和氏璧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很有可能,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璧送给了秦国。

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御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婴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宝"。到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灭陈后,御玺被陈朝的萧太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五代时,天下大乱,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

我的恶魔少爷。

《我的恶魔少爷》是网络剧《恶魔少爷别吻我》的续集,由覃旻执导,贾征宇、余心恬领衔主演。该剧于2018年11月24日在芒果TV、腾讯视频播出。

该剧主要讲述了“寒门”倔强少女安初夏,与“韩门”高冷少年韩七录,从相看两生厌、到互生情愫,两人互相扶持,看似甜蜜美好,实际却暗潮汹涌的故事。

剧情简介

韩七录与安初夏毕业后去了一趟旅行,在天使海岸七录成功向初夏求婚。岂料旅途中两人发生误会与争执,初夏一气之下独自回国,放弃了前往法国留学,入读国内大学— 圣德学院。七录为追回初夏,也选择入读圣德,两人在此发生一连串精彩的故事。

剧集评价

余心恬将初夏的单纯与娇羞诠释得淋漓尽致,与安初夏这个角色完美贴合。贾征宇饰演的“韩七录”傲娇霸道,但独宠一人,专情又温柔,也成为很多粉丝心中的理想男友型。

不仅只身救妻于“危难”之中,同样为妻单挑“圣德四少”,宠溺同时又趣味不断,被网友趣评“沙雕恋爱剧”。

四言

源自偃姓;望出陈留:此联典出阮氏的姓氏源流和郡望。

泾渭世泽;陈留家声:上联典出阮氏为皋陶之后,商朝有阮国,地处泾、谓之间。下联典指阮氏人望出陈留,晋朝时期的名士阮籍,就是陈留人。

才称逸骥;志匹冥鸿: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文学家阮瑀,字元瑜,陈留尉氏人。少年时曾跟从蔡邕学习,后任曹操司空军谋祭酒,掌管记室,后为仓曹掾属。善作书檄,又能诗,为“建安七子”之一。“逸骥”,古时称善于奔跑的骏马。此处指才思敏捷。下联典指西晋朝时期的陈留尉氏人阮裕,字思旷,以德业知名。初任大臣王敦的主簿,后出任溧阳令,临海、东阳二郡太守。多次辞去朝中征召,终日静默,什么也不学习、不研究,晚年居剡山。“冥鸿”,谓高飞难见的大雁,比喻避世之士。

桃源仙骨;竹径高风:上联典指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思想家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为“竹林七贤”之一。蔑视礼教,常用“白眼”看待“礼俗之士”;对政事则极为谨慎,不轻易评论人物,常以醉酒的方法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司马昭曾为儿子司马炎向阮籍求婚,他大醉六十天以回避。长于五言诗,又能文章。下联典指阮籍的侄子阮咸,字仲容,“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并称“大小阮”。旷达不拘礼法,通音律,善弹琵琶。官散骑侍郎,出为始平太守。

持杯仙女;吹笛宫人: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阮肇与刘晨入天台山采药,失道遇仙女。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阮禕,善吹笛,出宫为吏部尚书阮孚所得。

七贤并列;八达齐名:上联典指三国时期的阮籍,为“竹林七贤”之一。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阮孚,与光逸等八友相友善,时称“八达”。

三朝内阁;九省封疆:此联为清朝时期的体士阁大学士阮元自题联。

五言

广览宏明集;常读咏怀诗:上联典指南朝时期的瘐目录学家阮孝绪(公元479~536年),字士宗,陈留尉氏人(今河南尉氏),撰有《七录》仿《七略》分类法,将当时所见图书六千二百八十八种,四万四千五百二十卷,分为经典、纪传、子兵、文集、术技、佛法、仙道七录,已佚。现尚存《广宏明集》,有五十五部序目,可考察其分类情况。下联典指三国时期曹魏的文学家、名士阮籍(公元210~263年),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今河南尉氏)。博览群书,尤好庄老。为“竹林七贤”之一。有《阮嗣宗集》,他的八十余首《咏怀诗》,颇为有名。

堂上置玄酒;室中盛稻梁:此联为三国时魏国文学家阮籍《咏怀》诗句联。

七言

书有元瑜传万古;乐得仲容播千秋: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文学家阮瑀(公元165~212年),“建安七子”之一。字元瑜,陈留尉氏人。为曹操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能诗,善作书檄。有《阮元瑜集》。下联典指魏晋间名士阮咸,字仲容,陈留尉氏人。阮籍之侄,“竹林七贤”之一。精通音律,善弹琵琶。曾为散骑侍郎。

八言及以上

吹笛宫人,遣归吏部;持杯仙女,引入天台:上联典指西晋阮孚,字遥集,阮咸的儿子,历官安东参军、黄门侍郎、吏部尚书。明帝有宫女宋禕,善吹笛。明帝病重时,群臣谏宋禕出宫,明帝经征求意见,把宋禕嫁给了阮孚。下联典指东汉人阮肇,永平年间与刘晨同入天台山采药,迷路遇到两个仙女。仙女持杯把他二人引入山洞中,用胡麻饭招待他们。后依原路回家,子孙已经七代了。

四海具瞻,尊为山斗;同朝钦羡,望若神仙:此联为清代潘世恩赠阮元联。阮元(公元1764~1849年),清乾隆年间进士、著名学者,官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

神话离奇,天台巧遇仙女;世风险恶,竹林并列贤人:上联典指东汉名人阮肇的事典。下联典指三国时期曹魏名士阮籍及其从子阮咸,均为“竹林七贤”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0419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3
下一篇2023-07-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