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板拿法是什么?

快板拿法是什么?,第1张

快板握法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板握法,板前食指第二指节和拇指第一节在拍的前面呈钳型,两指间在距离1~2cm,板柄贴住虎口,另外三指自然弯曲贴于板后的1/3上端。

另一种是横板握法,中指、无名指、小指自然弯曲握住板柄,大拇指在板正面靠近中指,食指自然伸直,斜放于板背面。

快板是一种汉族说唱艺术,属于中国曲艺韵诵类曲种。早年称作“数来宝”,也叫称“顺口溜”、“流口辙”、“练子嘴”,是从宋代贫民演唱的“莲花落”演变发展而成。

快板最初是作为乞丐沿街乞讨时使用的一种要钱或者要饭的方式和手段,历史相当久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快板才真正作为曲艺艺术的一种表演形式而存在。

建国后,快板艺术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闻名全国的三大艺术流派,即:高派(高凤山)、王派(王凤山)、李派(李润杰)。

快板表演方式简单,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表演方式。唱词合辙押韵自由,一段唱词可以自由转韵,称为“花辙”。表演时演员用竹板或者击打节拍,一般只表演说理或抒情性较强的短篇节目,快板书艺术形成后,也开始着重创作并表演长篇书目。

快板艺术在发展的同时,也在历史上各个时期受地域环境、地方方言和表演风格的不同,派生出诸多分支,如:数来宝、莲花落、竹板书、说鼓子、快板书、御板书、小快板、天津快板、陕西快板、兰州快板、武安快板、四川金钱板、绍兴莲花落等表演形式。

手势

我国传统戏曲和曲艺的表演,都讲究手、眼、身、法、步。把手放在首位,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演员在表演中,用手做动作是最多的。

表演快板更是这样了,像什么指人、指物、指方向,拿刀、拿枪、拿工具,敬礼、握手、抱孩子,写字、画画、翻东西,以及推、拉、抡、拽、扇、拍、扔、打之类的动作,都是通过手势来表示的。

在运用手势的时候要注意:

1、配合唱词。要唱什么样的词,就做什么样的动作,用手势协助内容的表达。如何配合得好,也是有讲究的,比如,你的手是动在词前,或是动在词中,还是动在词后,要反复琢磨,反复实验,然后再确定下来。

2、配合眼神。表演的时候要反过来,应该是手到眼到,手指哪儿,眼看哪儿。当然也有看前指后、看左指右的,这在于演员的处理,不能绝对化。手势对眼神来说,一般是起领路的作用。

3、配合身段。照理说身段也包括着手势。这里讲的身段,是除手以外的动作都在其内。在表演的时候,要把手上的动作和身上的动作结合起来,协调起来,统一起来。

1、节子的基本功分为五种,即:搧、撩、颠、摇、抖。

(1)搧功:将节子立直,食指横穿底板前隙,姆指自然扬起,中指、无名指、小指,贴在底板的后侧,随即腕子摇动,用底板撞击前四块板,发出嘀的声音,此动作就像搧扇子时手腕摇动一样。搧功要求动作自然,每半拍一个声音,速度平稳均匀。

(2)撩功:以搧功为基础,速度加快一倍,用底板将上块板撩起,发出嘀的声音,用此功增强腕力。

(3)颠功:将节子横握,姆指按在节子的顶端,肘、腕往上推动,使节子颠起,也发出单点嘀的声音,速度与撩功相同。

(4)摇功:将节子立起,侧面朝外,姆指放在弟一块板的腰部,腕子左右摇晃,用底板撞击前四块板,发出嘀的声音。当前四块托起的时候,再被姆指弹回,又发出嗒的声响,如此反复,前半拍为嗒,后半拍为嘀,速度均匀不要快。

(5)抖功:在摇功的基础上,腕子急速抖动,继续发出哗的声音,速度要均匀,切忌忽快忽慢。

2、大板的基本功练习分为三种,即:握、挑、扬。

(1)握法:右手姆指为一方,其它四指为一方,将底板握住,侧面朝外,持板位置在拴绳处的下端,掌心与底板凹槽约有半个鸡蛋的空隙,手掌与竹板接触之处尽量密合,要能形成一个共鸣箱。肘和腕子向前推动,撞击前板,发出呱的声音。腕力似搧扇,速度较慢且均匀,手握竹板要松弛。

(2)挑法:将姆指穿入拴绳处,用虎口轻轻夹住底板,另四指松开,协从姆指的动作,手腕转动,底板与前板的下端撞击,发出台的声音,类似戏剧乐器小锣的声响。

(3)扬法:将底板握住后,臂往上扬,前板随着扬起的贯力,向上起翻,与底板成平行。然后,臂肘下落,发出呱的声音,反复进行。

另外还有一种综合挑法和扬法的操作。在上述挑法的基础,手腕转动更为用力,以底板下端与撞击前板,发出特的声音后,顺势将前板扬起。再将前板往下砸,发出呱的声音,反复进行。

“包袱”、“夸张”、“铺陈”是天津快板常用的艺术手段,但也并非是天津快板所独有而在其他艺术形式里绝无的,这些艺术手段,对天津快板艺术特色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1)包袱天津快板,特别是“数来宝”,具有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跟相声艺术一样,“包袱”是结构情节、刻划人物的重要手段。“包袱”是相声艺术的生命线,无“包袱”即不成其为相声。天津快板里虽也经常使用“包袱”,但有时却以情节,人物见长,“包袱”居于次要地位。

(2)夸张天津快板里夸张不仅用来组织“包袱”,而且用来为描写增添色彩,使之鲜明生动,有时两种作用兼而有之。如李白的诗里说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事实上,决不会有三千丈的白发。但人们在生活里承认它不会有,而在艺术欣赏中却理解它的存在,夸张之妙就在这里。如前所述,作为语言艺术的夸张,既不能信口开河,又不能不扩大,因此,常常是大处合理,小处不能死抠。如杜甫《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如果从语言夸张的角度理解,无疑是满腔悲愤的倾泻,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的血泪控诉。反之,如果照字面抠,“生男埋没随百草”,男的都死光了,那么生女要嫁比邻,岂能行。说起来像是笑话,其实在曲艺创作和欣赏之中却常常可以碰到。

(3)铺陈天津快板书以叙述为主,描写成分很多,常常运用铺陈手法进行渲染,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鲜明、生动。

快板开场板打法教学如下:

1、拿快板的方式。

要学会打快板,首先要会拿快板,正确的手持快板方式是:比较小块的节子板一般持于左手,并将食指位于第四、五扇之间,与中指一起夹住第五扇,其余四扇则拢在虎口里,拇指虚放在第一扇上端。

大板的握法则不同,用右手虑口握底扇,拇指和拇指下边的手掌紧贴住竹板的直边,不留缝隙,拇指顶端与竹板的眼儿相平,其余四指紧贴住竹板的另一个直边,各指间不留空隙。贴近竹板瓦垄弧度的手心拱起,以造成一个共鸣箱子。

2、怎么打响快板。

(1)小板打法:握好快板,运用手腕转动的力量,将快板先向下打,使四、五扇下端相撞,以发出音响,之后便依照下上、下上、下上的手腕方向操纵节奏。

(2)大板打法:打时先将上扇扬起,再将上板往下甩,使两扇板底端相碰发出音响,再借扇板的撞击力将上扇扬起,这样一下一下操纵节奏即可。

3、如何打好快板。

要想打好快板,需要注意学会控制节奏,在打板的时候一定要力度匀称,声音要做到规律性,不能忽快忽慢,另外,手腕的力量一定要施加到位,否则很容易就会出现错;打快板是一门熟能生巧的技能,要想打好快板,平时还是要多练习。

  快板有“数来宝”、快板书、小快板、天津快板等多种形式。“数来宝”是两个人表演的;快板书是一个人表演的;小快板除了作返场小段以外,主要是群众文艺活动的一种形式;天津快板是用天津方言演唱的。

  从这点上看,**《没完没了》里面那段快板应该属于小快板

  “快板”这一名称出现较晚,早年叫做“数来宝”。与“莲花落”一样,起初是乞丐沿街乞讨时演唱的。作为乞讨时的演唱活动,历史相当久远;作为艺术表演形式,就比较晚。如前所说,旧时的艺人总想找个历史名人,奉为开山鼻祖,以便增光添彩,“数来宝”的艺人当然不例外。于是在历史上的乞丐群中找到明太祖朱元璋,奉为祖师爷。云游客《江湖丛谈》说:

  敝人曾向彼辈探讨,为什么供奉朱洪武?据他们所谈,朱洪武系元朝文宗时人,生于安徽省濠州钟离县。父名朱世珍,母郭氏,生有四子一女,三子因乱失散,女已出嫁。四子即洪武皇帝,自幼异于常人。都说这个婴孩不是寻常人物,将来定然出色……朱洪武名叫朱元璋,字国瑞,到了他会说话的时候,叫爹爹亡,叫娘娘死,剩下他一人,跟他王干娘度日,及其长大,送往皇觉寺出家,长老给他起名元龙和尚。长老待之甚厚,庙中僧人待之甚薄,长老圆寂后,僧人将朱元璋驱逐出庙,他王干妈将他送到马家庄给马员外放牛。放牛之处为乱石山,但他时运乖拙,牛多病死,或埋山中,或食其肉,被马员外驱逐。王干妈又因病去世,朱洪武只得挨户讨要。因他命大,呼谁为爷谁就病,呼谁为妈谁亦生病,后钟离县人民皆不准他在门前呼爷唤妈。朱洪武在放牛之处自己悲伤,十几岁人,命苦运蹇,至谁家讨要谁家之人染病。不准在门前喊叫,如何乞讨?他忽见地上有牛骨两块,情急智生,欲用此牛骨敲打,挨户讨要。于是天天用此牛骨敲打,沿门行乞。钟离县人民皆恐其呼叫爷妈,每闻门前有牛骨声至,都将剩的食物拿至门前,送给朱洪武。直传到今日穷家门的乞丐,都不向人呼爹唤妈,即其遗传也。

  社会人士管那牛骨叫牛骨头,穷家门的人管那牛骨头称为“太平鼓”。上有小铜铃十三个,亦为朱洪武所留。相传有一个铜铃能吃一省,有铃十三个能吃十三省也。

  “数来宝”艺人的这类说法多有推今及古的色彩,只可聊备一说。“数来宝”见诸文字记载相当晚。《北平指南》说:“数来宝”,昔日名曰“善人知”,衣裳整破均有,供奉朱洪武,手持竹板,亦有持牛骨者。收养门徒,按户索说讨钱。近来天桥等处很多,有依此为艺,设场演述者。 “数来宝”已经由乞讨时的演唱活动变为“撂地”卖艺。佚名《都门竹枝词》说:近日人情总好奇,新闻诌出解人颐。一群人聚如蜂拥,围着狂呼一气儿。

  “数来宝”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沿街乞讨演唱,二是“撂地”卖艺,三是舞台演出。一些快板艺人兼通相声,曲艺术语叫做“一人吃两门”,高凤山、王凤山、徐志宽、王学义都是如此。

  旧时北京天桥有“数来宝”场子,但不固定。皆因“数来宝”挣钱不多,出语粗俗,不大容易招来观众,场主不愿租给“数来宝”艺人。他们见哪里有空地,就在哪里说,久而久之,也占一席之地。天桥“数来宝”艺人中较出名的有小海和曹麻子。云游客《江湖丛谈》载云:“小海是久占天桥,至远到隆福寺、护国寺、土地庙赶个庙会,从不出北平的。曹麻子是专走外穴,北平要不挣钱,就往各村镇去赶集场、庙会。天桥虽然还有些个说数来宝的,但是艺术不强,比不上小海、曹麻子,亦没有人注意。

  当代快板名家当推高凤山和李润杰。

  高凤山,河北省三河县人。1921年生。生于贫苦人家,6岁父兄痛故,流落北京,为天桥艺人曹德奎收养,学唱“数来宝”,后来又拜著名相声艺人高德亮为师,学说相声,打下深厚的艺术功底。少年时代开始“撂地”卖艺,逐渐享名,曾参加北京市曲艺三团、北京市曲艺团,并担任领导,已辞世。高凤山吐字清晰,语言俏利,节奏鲜明,气势流畅,板槽极稳,富于变化。在说、逗结合方面,尤有独到之处。拿手节目有《同仁堂》、《孙悟空三盗芭蕉扇》、《黑姑娘》、《张羽煮海》、《闯王斩堂弟》等。

  李润杰,天津市武清县人。1919年出生。幼年家贫,曾拜段荣华、焦少海为师,学说评书、相声,加上“数来宝”,一人兼通三艺。50年代初期参加天津市广播电台曲艺团,后来任天津市曲艺团副团长,已辞世。李润杰擅长演快板书,注意吸取山东快书、西河大鼓等曲种的有益成分,改革快板书的演唱方式,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特点是:口齿伶俐,表演传神,感情充沛,风趣幽默。50年代以来,先后演唱快板书近百段,结集为《李润杰快板书选集》,已出版了三集。

  快板艺术灵活多样,丰富多彩。从表现形式看,有一个人说的快板书,两个人说的“数来宝”和三个人以上的“快板群”(也叫做“群口快板”)。从篇幅看,有只有几句的小快板,也有能说十几分钟的短段,还有像评书那样的可以连续说许多天的“蔓子活”。从方音看,有用普通话说的快板。“数来宝”,也有用天津方音演唱的天津快板。此外,一些地方还用当地方音演唱类似快板的说唱艺术形式,如陕西快板、四川金钱板、绍兴莲花落等。从内容看,既有以故事情节取胜的,也有一条线索贯穿若干小故事的所谓“多段叙事”的,还有完全没有故事的。从韵辙看,既有一韵到底的快板、快板书,也有经常变换辙韵的“数来宝”。

  下面介绍几种快板常用的艺术手段。“包袱”、“夸张”、“铺陈”是快板常用的艺术手段,但也并非是快板所“独有”而在其他艺术形式里“绝无”的,这些艺术手段,对快板艺术特色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包袱

  快板,特别是“数来宝”,具有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跟相声艺术一样,“包袱”是结构情节、刻划人物的重要手段。“包袱”是相声艺术的生命线,无“包袱”即不成其为相声。快板里虽也经常使用“包袱”,但有时却以情节,人物见长,“包袱”居于次要地位。

  夸张

  快板里夸张不仅用来组织“包袱”,而且用来为描写增添色彩,使之鲜明生动,有时两种作用兼而有之。如李白的诗里说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事实上,决不会有三千丈的白发。但人们在生活里承认它不会有,而在艺术欣赏中却理解它的存在,夸张之妙就在这里。如前所述,作为语言艺术的夸张,既不能信口开河,又不能不扩大,因此,常常是大处合理,小处不能死抠。如杜甫《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如果从语言夸张的角度理解,无疑是满腔悲愤的倾泻,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的血泪控诉。反之,如果照字面抠,“生男埋没随百草”,男的都死光了,那么生女要“嫁比邻”,岂能行?说起来像是笑话,其实在曲艺创作和欣赏之中却常常可以碰到。

  铺陈

  快板书以叙述为主,描写成分很多,常常运用铺陈手法进行渲染,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鲜明、生动。

快板早年唤作“数来宝”,也叫称“顺口溜”、“流口辙”、“练子嘴”,是从宋代贫民演唱的“莲花落”演变发展成的。快板最初是作为乞丐沿街乞讨时使用的一种要钱或者要饭的方式和手段,历史相当久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快板才真正作为曲艺艺术的一种表演形式而存在。旧时的民间艺人总想找个历史名人,奉为本行业的祖师爷,以便为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增光添彩,“数来宝”的民间艺人当然也不例外。历史上,沿街乞讨的乞丐便把明太祖朱元璋奉为“数来宝”的祖师爷。云游客《江湖丛谈》说:敝人曾向彼辈探讨,为什么供奉朱洪武?据乞丐所述,朱洪武系元朝文宗时人,安徽省濠州钟离县人。父朱世珍,母郭氏,生有四子一女,三子因战乱失散,女已出嫁。四子即洪武皇帝朱元璋,字国瑞,自幼异于常人。百姓们都说这个孩子不是寻常人物,将来定然出色。

洪武皇帝到了会说话的时候,叫爹爹亡,叫娘娘死,剩下他一人,跟王干娘度日讨生活,长大后,将朱元璋送往皇觉寺出家,长老给他起名元龙和尚。长老待之甚厚,庙中僧人待之甚薄,长老圆寂后,僧人将朱元璋驱逐出庙,王干娘将他送到马家庄给马员外放牛。放牛之处为乱石山,但他时运乖拙,牛多病死,或埋山中,或食其肉,被马员外驱逐。王干娘又因病去世,朱洪武只得挨户讨要。因他命大,呼谁为爷谁就病,呼谁为妈谁亦生病,后钟离县百姓皆不准他在门前呼爷唤妈。朱洪武在放牛之处自己悲伤,十几岁人,命苦运蹇,至谁家讨要谁家之人染病。不准在门前喊叫,如何乞讨?他忽见地上有牛骨两块,情急智生,欲用此牛骨敲打,挨户讨要。于是天天用此牛骨敲打,沿门行乞。钟离县人民皆恐其呼叫爷妈,每闻门前有牛骨声至,都将剩的食物拿至门前,送给朱洪武。直传到今日穷家门的乞丐,都不向人呼爹唤妈,即其遗传也。

社会人士管那牛骨叫牛骨头,穷家门的人管那牛骨头称为“太平鼓”。上有小铜铃十三个,亦为朱洪武所留。相传有一个铜铃能吃一省,有铃十三个能吃十三省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0486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3
下一篇2023-07-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