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人物性格分析列举如下:
1、伊丽莎白
班内特家的二女儿伊丽莎白是这个家中最富智慧和最机智的人。伊丽莎白是本部小说中的女主角,也是英国文学中最著名的女性角色之一。她有许多值得钦佩的地方,正如小说中说的她可爱、聪颖、能和任何人优雅的交谈。
她的诚实、优雅、富有智慧让她能够从她所属的社会阶层的低俗、无聊中脱颖而出。然而,她犀利的语言和过早的对别人定论也导致了她的迷茫。
伊丽莎白不是一个低俗的母亲和一个冷漠的父亲的复制体,也不是几个行为荒诞姐妹的结合体,更不是势力的女性的缩影,当她渐渐的看到达西先生高贵的品质的时候,她才发现自己对达西先生的错误认识。
2、达西
达西先生是一个富有、殷实、潘伯雷庄园地主家的儿子,也是伊丽莎白的男伴。他的出身高贵、物质财富财富丰富,但过于的骄傲和过于的看重自己的社会地位。
他的傲慢使得他在开始的时候给伊丽莎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伊丽莎白的拒绝使得他谦逊了起来。尽管伊丽莎白对他很冷漠,但是达西还是表达了他对伊丽莎白不懈的倾慕,证明了他对伊丽莎白的爱。
3、简和宾格利
简是伊丽莎白的姐姐,宾格利是达西最好的朋友,而简和宾格利的订婚处在小说的中心位置。简和宾格利第一次见面是在麦里屯的舞会上,并且两个人立即被对方吸引。
他们的婚姻要比达西和伊丽莎白的靠前很多。他们的性格和天性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很受人欢迎、都很友善、外貌都很俊美,而且他们彼此已经把对方当做是自己一生的归属。
4、班内特太太
班内特太太是一个愚蠢而且轻率的女人。对她来说毫无礼节与美德可言,而且她根本不关心女儿们的道德和思想文化的教育。她唯一的一个困扰就是如何把她的女儿全部嫁出去。
她对女儿琳达的婚姻非常的满意,却丝毫不责难琳达的可耻的行为,也不为琳达给家庭造成的坏影响而担忧。班内特太太的无修养也直接导致了伊丽莎白的屈辱,口无遮拦的行为也导致了简和宾格利先生结婚之后搬离的发生。
5、班内特先生
班内特先生是个睿智的中年男人,他经常用讽刺、愤世嫉俗但是又很冷漠的口吻和其他人说话。班内特先生此生最大的错误就是在年轻的时候娶了年轻貌美但又毫无见识、心胸狭隘的这个妻子。他将自己沉浸在书籍当中,想让自己心里上离开这个家,忽视了对女儿们的教育。
-傲慢与偏见
山峰
山峰,作家、编剧,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人。14岁公开发表诗歌,写过剧本、童话,歌词。小说创作题材多围绕当代人的困惑,探索人和内心,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世界的关系。文风敏锐细腻,构建朴素的生命哲学与精神取向,呈现秘境贵州的古朴之美。长篇旅爱小说《黔上听香》(《黔上听香:在最美的地方遇见你》)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受到广泛关注,被文学评论界誉为“寓言之书”、“女性的伴手礼”,读者众多,先后进入上海书城等多个畅销书榜单,小说改编的同名**已在筹拍中。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励志旅行小说《骑士少年的歌声》,改编成**《山那边有匹马》入围韩国大钟奖,白海滨导演,文艺片影星黄璐领衔主演,2016年5月27日,中国大陆公映。2015年10月,山峰宣布跨界做导演,将自己的小说《秀》改编成公路喜剧商业片《婚礼大师》。**《婚礼大师》由中澳联合投资摄制,将在中国贵州和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州取景。
中文名:山峰
国籍:中国
出生地:贵州黔南长顺木化
出生日期:12月22日
职业:作家、编剧
代表作品:《黔上听香:在最美的地方遇见你》
人物经历
山峰出生在贵州黔南“垂钓之乡”——木化,这是一个地处偏僻,山塘秀美,历史悠久的古村落。父母均是憨厚老实的农民,天性敏感寡言的他,从小酷爱文学。
小学时,父母担心影响学习,不让山峰阅读课外书,把家里的仅有的近10本藏书《三国演义》等锁在房梁上。他想办法打开书箱,晚上在被子里打开手电筒偷看名著。
因为父亲长期酗酒,影响了家人的正常生活,为了让父亲“改邪归正”,山峰持续多年,泪流满面给父亲写信。
阅读的积累和不自觉写信的情感积累,让山峰的写作有了提高。14岁那年,他的诗歌《菊》在发行量颇大的《初中生辅导》杂志发表,领到14元的稿费。彼时,山峰一家的家用,主要依靠父母赶集天在街上摆摊卖粉,一天的收入一般也就十多块钱。“几十个字,能换来14元,在父母的眼里是不得了的事情。写字能挣钱,我改变了家人对书呆子的看法,从那以后,父亲不再阻止我阅读课外读物。”从此,他有了更多的阅读:泰戈尔的《吉檀迦利》,普希金的爱情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等。
从此后,山峰立志成为作家,并把自己的理想刻在自家玉米地的大石头上。但他除了语文成绩优异,数学等科目一塌糊涂,两次中考名落孙山,直到第三次,才被黔南工业学校(现在的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录取,学的是机电专业。
学习机电,对于山峰无疑是一种折磨,但为了将来能有一个“铁饭碗”,他选择坚持,并利用课余时间自修阅读和写作。中专毕业后,山峰参加长顺县教育局组织的岗前培训,被计划分配到乡村做一名小学教师。为了作家理想,他放弃了,离开县里到州府都匀市去做打工记者。近10年的打工记者生涯,让他了解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但每天疲于采访,他的长篇小说创作一度被迫中断。
当内心想写的欲望无法控制时,为赢得创作时间,2007年,他毅然从黔南电视台辞职,重新选择了一份相对清闲的黔南日报副刊编辑工作。长篇旅爱小说《黔上听香:在最美的地方遇见你》的创作就这样拉开序幕。
山峰的写作尊重内心,力求表达内心的真实,这个真实不是故事本身的真实,而是让人在阅读中能感同身受。他写完西亚母亲难产那个段落,读给医院妇产科医生听,直到她们被感动流泪,他才罢休。“小说里人物经商的环节写好后,我去找经商的朋友‘检验’,让人遗憾的是,一次次的反复修改,还是被朋友们所否定。”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写作,并又重读经典,卡夫卡、陀斯妥耶夫斯基、川端康成、马尔克斯、曹雪芹、纳博科夫、鲁尔福、沈从文,余华,之前喜欢的作家的作品,他希望通过再阅读,获得需要的答案。可是,之后的创作,他还是失败了。为了改变现状,他决定下海经商体验生活。
随后,在福建朋友的帮助下,山峰成立了一家科技文化咨询公司。他不懂经营,公司经营不到半年就面临倒闭。10余名员工相继离去,他从一个众人拥护的老板变成了一个穷光蛋。这一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了一个人在成功和失败中的心境,体会到了人间深处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为他后来的写作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主要作品
《黔上听香》(《黔上听香:在最美的地方遇见你》),国内首部书信体旅游爱情小说。上海白领丽人的旷世绝恋。作品通过上海杂志主笔听香和北京音乐人白雾邂逅贵州的爱情故事,把黔东南的西江千户苗寨、小黄、肇兴、黔南的荔波小七孔、三都和安顺的屯堡等贵州极具世界唯一性的特色景点进行完美串联,以诗情画意的方式,深度诠释了贵州人文景点的代表——黔东南苗侗族、黔南水族、安顺屯堡文化的无限魅力,描绘了一幅让人叫绝的旅游爱情地图。小说行云流水的叙述背后,蕴含着对人类被物化的哀伤,尊重自然,简单生活的思想直抵灵魂深处。
《黔上听香》构建了一种朴素的生命哲学与精神取向,叙事风格独特,感伤而不颓废、严峻而不冷酷,文风凄美细腻,意境深远,诗意浓郁,让人身临其境。2013年3月纸质书上市后,先后进入上海书城、北京新华书店等多个畅销书榜单。被誉为:“栖息疲惫心灵的枕边书”、“女性的伴手礼“、”寓言之书”、“贵州版庐山恋”。影视改编,一度受到高度关注,纸质书上市前夕,就爆出,著名**导演张元赞其“故事靠谱”有意将其拍成**,著名电视剧导演梁山想将其拍成电视剧。2013年7月,国家广电总局的电子政务平台显示,**通过立项,投资方为北京十月天传媒,进入筹拍阶段。
作品风格
山峰以散文化的笔调,诗意的语言,血泪和甜蜜两级平行推进故事,给人带来“小清新”与“重口味”完美结合的阅读体验。其自成一家的叙事风格,引起文学评论界的争议。
文学评论家、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陵说,将《黔上听香》定位于“旅游小说”。但是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文学评论家何向阳觉得,很难说这是爱情小说还是旅游小说,《黔上听香》更深层次的含义,是表达都市化进程中人们心灵所受到的伤害和扭曲,作者以优美的文笔,传达了成长中所遇到的焦灼不安甚至叛逆放荡,而自然风光的融入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心灵的洗礼,无论是通过爱情的方式还是文化的方式,他们在寻找心灵之乡,寻找精神家园。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干认同这一判断,他认为《黔上听香》以复调的形式传达了一部“心经”,是关注心灵的书,写出了对心灵慰藉的渴望。
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选刊》副主编王干认为《黔上听香》更像是“外来的小说”,最早可以追溯到欧洲的流浪派小说代表人物堂吉诃德。《黔上听香》从形态上可以看为流浪汉小说,随着主人公的游走传达作者的思想,可能作为“游走小说”定位更贴切一些。
著名文学评论家、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贺绍俊说《黔上听香》从类型上来说,是漂泊小说,但提供了一种新的小说样式,轻松、自然、优美,文学做到这一点是一个很大的贡献,因为“优美”在后现代思潮中受到太多的伤害。
贺绍俊说,很多山水之所以成为名胜,是因为有了文学。山水与文学是相亲相爱的关系。山水在过去更多拥有的是诗歌、散文,山水名胜与文学是婚姻的关系。那么,逐渐在培育一种故事,在山水之间发生着故事,享受着故事;小说才具有现代意义的山水与文学的关系,更具有魅力;今天的人到山水名胜中去寻找故事,作者在山水名胜中制造故事,山水名胜与文学就有了新的关系:情人的关系。从山水出发来构建小说:一需要风流,制造爱情,二需要家园,寻找家园。《黔上听香》提供了一种小说样式,轻松、自然,我倒不希望作者写得很沉痛、宏大、深刻,从小说的类型来说,也可以说是漂泊小说,但山峰的小说追求的是优美、轻松,他有优美的文笔,而山峰的小说提供了优美,又不是空洞、轻飘飘的。男主人公白雾的爱情很丰富。听香和白雾的爱情,并不是很特别,但是作者处理得干干净净,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是非常欣赏这本小说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文学评论家陈福民说,《黔上听香》是一本反常规的书,从文体上来说不太像小说。在整个精神世界几乎破产的时代,山峰在小说中给出了一种爱情与精神取向,有一定的文化判断,把自己的精神问题表述出来,有一定的启示性。小说把两个非常具有现代元素的人物的故事放在贵州来写,有文化深意。
以辛辣尖锐风格评论著称的著名文学评论家李建军表示,《黔上听香》感伤而不颓废、严峻而不冷酷,对于今天的文学是一种忠告。他说,《黔上听香》的爱情故事对于今天的文学是一种忠告,所写的一些风景非常美。在对城市与乡村两种生活和生存途径的强烈对照中,突显人内心呈现的撕裂、紧张、疼痛,寻求心灵的归宿,探求人生的真谛。在这种对照之中,美与丑、善与恶、爱与恨、仁慈与暴力被强力突显出来。同时,山峰的分寸感很好,感伤而不颓废、严峻而不冷酷。山峰在努力地建构一种朴实的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人生的理念,建构一种朴素的生命哲学与精神取向,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小说意境非常美,风格干净、诗意浓郁,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认为,《黔上听香》既是小说又像游记或散文,写出了当下社会对爱情的坚守,作品中很多民族风情的内容可以作为旅游文化的看点。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是歌颂古典主义的爱情。
文艺报评论部主任、中国作家网主编、青年文学评论家刘_说,《黔上听香》的文字表层的诗性和精神层面的诗意是非常浓郁的。文辞讲究精致,文字中流露出的不妥协、不安分,作品中人物与红尘世界的紧张关系其实是这个时代的寓言,所以我说这是一本寓言之书。两个主人公其实是一群人的表征,它表达了现代社会中不甘妥协的人的精神。为我们提供一个精神安放的处所,是山峰送给在路上的或者准备上路的人的一本伴侣之书。他在小说中写到的民风、民俗都是真实的,读起来很贴心、很温暖,是让现代人重新审视自己的一本书。
人物评价
山峰的写作,有身份自觉,低调,回避作家的姿态,表露的是真心事、真性情,很赞赏这样的身份与心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文学评论家陈福民
在山峰身上,他对贵州的文化、民族、山水的热爱达到了很深挚的程度,对脚下的土地充满自豪感的背后,是一种文化自觉。他意识到这个地方是生他养他的地方,是他值得骄傲的地方,是他今后再立足再出发的地方。这是他今后取得更大进步的源泉。我很看好他的创作,我对他的写作充满新的期待。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
山峰很聪明,很会讲故事,随着情节的推进,故事舒展开来,故事中有故事,解读人生、人性、人心。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叶辛
在阅读山峰的文字时,很难不让人想起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山峰的语言和情节,令人着迷的程序如村上春树。
——著名作家李洱
《黔上听香》具有文学的深度和广度,是对农业文明的回视,体现了山峰,在当今这个阅读危机的时代,所独有的文学精神。
——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著名文学评论家吴义勤
山峰的写作具有现代意识。他把两极都非常强烈地做了阐述,所以有爱情,有甜蜜,有很多令人难忘的故事,甚至有血泪。
——上海**集团副总裁、著名影视编剧汪天云
山峰用心去观察,其写作具有汉语性,用中国人的语调、语句等去写作,读起来没有滞涩、压抑与沉重,而是轻松、愉悦的。
——著名文学评论家李建军
一本书写了七年,并且深入实地生活,为了写作,投入了很多,有爱、有情怀、有行动,山峰骨子里是一个非常纯粹的诗人。
——《文艺报》评论部主任、中国作家网主编刘_
山峰继承了海子的激情澎湃、敏锐细腻,当然,也带着海子的孤高傲世与独立自由;继承了海子对自然一草一木的体察,也在追求海子对物欲与世俗的超越。在山峰的背后,我看到了大海,在黔东南的美景背后,我看到了他对自然,对心灵,对人与人关系的探索。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书香两岸》主持人张翕
《黔上听香》于我和我身边的年轻人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这本书已经被我们翻脱页了,但还在传播,还在感染,我们一同分享着“在路上”发生的奇迹,把自己的体会和反思酿成新的故事,山峰先生告诉我们,哪怕身处逆境,我们也不能放弃爱,被爱!
——读者二两花酒
山峰先生的写作,有别于其他的言情,白雾和听香的爱,有着好似泼墨山水画般的自然人文景观做背景依托,读着读着,我也感觉,在贵州那些天然去雕饰的民风中,即便是清冷潮湿的空气,却因着听香心里那种从未有过的温暖的爱,暧昧而温暖!一路走一路爱,那些插曲,那些心痛,演绎至最后,好似黔味酸汤鱼般,是泪流满面的酣畅淋漓!
——读者半壁红玉
从山峰作品中的“此生容我对你,以诗情画意的方式”,到“女人心软若水,再没有感觉的男子,如果被死缠不放,有一天也会心回意转的”,处处彰显了山峰这个摩羯男人的浪漫和细腻。
——中国台湾网
山峰诗意唯美文的文字下面是人类被物化的哀伤,浓烈多愁的情感盛满诗情画意。启程“栖息疲惫心灵的诗意旅行”,收获最美的遇见。
——新浪微访谈
山峰细腻的笔触深度解读都市女性的内心世界,也打开都市男人压抑浮躁的心门。
——天涯社区文学坊
山峰希望能通过《黔上听香》传递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慢节奏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
——大佳网
世人皆知江南之美,而今,山峰让全国的读者收获了这样一个句子:江南可采莲,“黔上”可“听香”。
——贵阳晚报
《黔上听香》以女主人公第一人称自述,笔法细腻。书中有不少关于情感、人生的感悟,让不少读者感叹作者的浪漫和感性。
——中国新闻网
山峰教我们如何走出物欲的世界,重获自我,找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快乐和幸福!
——酷听网
经典语录
1、我开始审视我自己,我发现困惑的所在,就是被世俗的生活方式“绑架”着前行。长此以往,将来我即使“功成名就”,也一定不会开心。我该与那千篇一律的城市生活作别,在此伴你度过余生,不为爱得惊天动地,只为平静若水互相依偎。
2、人若繁花,晨开午谢,勿为名利所累,尊重自己的内心,做真实的自己,活在当下,无悔一生。
3、走吧,人间的那么多规则,那么多的枷锁,让这些东西都像这水从脚下流走吧,我们回归本真,回归自我,在这里获得永生。即使这永生短暂若夕阳,我们也愿意。我们都压抑太久。受到的打击,经历的爱恨,遭到的诽谤,还有那些让人心绪不安的恶梦,都走吧,像这流水走吧,走得越远越好,走得越彻底越好,让我们回归自我,回到本真,在这里获得永恒。
4、此生,容我把握现在。此生容我对你,以诗情画意的方式。
5、人生匆忙,事情繁杂,闲情逸致是那盛开在悬崖上的花,经不起时间的折磨和风雨的吹打。
6、人们已经忘却自己的内心,忘却内心所需,一切为名利奔劳。不顾生死。不顾一切。
7、在这个环境,谁想纯粹,谁只能受到伤害。你本来已经带着千疮百孔的伤,哪里还有精力去承受这世界的万古荒凉。
8、一个人如果被物欲了,内心不会澄净,内心太浑,出来的东西就不会干净,就不可能有你说的空灵。艺术家需要生活,更要远离生活,我说的远离,不是脱离,也不是逃避,而是超越浮躁,发自内心,找到内心与生活的交接点。
9、你不想再去牵挂谁,也不想再被谁牵挂,抛开世俗的一切希望,一切失望,一切绝望,一切功名利禄,一切荣华富贵,回到自我本身。
10、人与人之间看似亲密的关系,实质上却陌生如路人,没有真心相对,除了敷衍的节日问候,虚情假意的微博牵挂,每个人的心灵都关上门,上了锁,谁也不知道谁的里面装有多少秘密,装有多少寂寞忧伤,装有多少欢乐痛苦。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行者,显得强大而忙碌,像带队打仗的将军,夜以继日,前仆后继。
11、你说我是那水,你是那灌木,我洗尽你的忧伤,洗尽你万古悲凉,让你日变日新,获得生命的力量。
12、木船靠在岸边,湖水静若一面夜空,阳光铺在水面上,远望去,恰是一幅立体的画卷。我边走边想,若真的有一天,和你在山头安了家,过这样亲近山水的生活,应该没有什么不好。要在北京,一定会被堵在街头,心烦气躁,此时的自己呢,头顶蓝天白云,鼻嗅草木花香,耳听百鸟争鸣,脚踩青草野花,面对一池湖水,心情无比舒畅。
13、看到成双成对的人从自己身边走过,拿起电话,逐个翻阅,想找一个人来陪伴自己。人到了一定年纪,身边可以交心的人越来越少,几百个电话,从头翻到尾,却没有一个合适。不是已结婚生子,就是已出国客居他乡,就连原本经常来往的红颜知己,也随着时光的变换,渐行渐远,消失在茫茫人海中,再嗅不到一丝熟悉的气息。
14、有很多的愿望是奢望,不可能去实现,但可以梦想。正如我们的爱情,我的任何付出都显得苍白,因为你内心的旧伤已经千疮百孔,我的努力不但不能愈合你感情的伤口,反而让你的伤口化脓。虽然很多的哲人说,任何再难的事情,都经不起人类意志的抵抗,但感情的事情有时候犹如水一样容易捧起,有时候也如水一样,让人束手无策,只能去接受它可能带来的灾难。
15、有多少爱恋可以公开?这世间,最痛苦的事情,不是你得不到你所爱,而是面对这个慌乱而世俗的世界,你想爱而没有前往的勇气和力量。
16、那些琐碎的过程总是过眼云烟。瞬间的美感却挥之不去。你给我的爱不仅仅是满足肉体的渴望,更是帮助我修复了过去那千疮百孔的伤。
17、女人心软若水,对再没有感觉的男子,如果被死缠不放,有一天也会心回意转的。
18、人间的一切不过是遗憾的堆叠,所有的美好设想不过是一缕云烟。
19、音乐和文学让他们痴迷,正是音乐和文学本身能触动我们身体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体会什么是伤,什么是爱,什么是假,什么是真。
20、负面的情感能击败生命,正面的情感能让生命获得永恒,伟大的艺术家在情感的碧波里荡漾,依赖情感的力量,取得艺术上的巨大成就。平庸的艺术家薄情寡义,却只能在技术的层面沽名钓誉。
21、爱情有时候来得奇怪,湖水青山,一缕斜阳,就能让人怀想一生一世。
22、权势会逝去,财富会逝去,只有自己的思想能永恒地存在,你每天迎合权势,附庸金钱,岂不是把长久的人生往短暂的路上丢去。
23、再勇敢的爱情面对残酷的现实,最后只能如雨打落花,一地破碎。
24、一辈子,你只能有一次痛彻心扉的爱,你只能有一次过目不忘的爱,只能有一次激动人心的爱。爱,不是因为得到是因为怀念,爱不仅因为肉体,还因为心灵,你和他在一起,你能感受他的体温,你能感受他的心跳,你能明白他的所需,你也能知道他的所弃,你和他在一起的每一刻你都能忘乎所以,都能感到你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25、时间会删除你对一个人的思念,同样也会增加你对一个人的牵挂。
26、容颜已毁,再多的山盟海誓都无法拯救他们已经逝去的爱情。
27、让爱永远停留在原处,不求再次重逢,只愿活在对方的心中。
28、爱情的强悍超乎想象,可以让一个人活得精彩,同样也可以让一个人毁灭,可以让友谊更加亲密,也可以让朋友粉身碎骨。
29、日子即使倒流,我却已遍体鳞伤,不可能再回头。你永远是我内心的爱和牵挂,我却至死都不能再与你重逢。这爱不存在背叛,不存在对错,生死握在命运手中,各自都没有自由,只能顺应命运的指引,奔赴在各自的路途。
30、爱情是人世间最自私的东西,谁来面对都是一样的心境。
31、在这个纷繁无绪的世界,好希望有你相伴,不是贪恋你的肩膀,是想有那么一天,厌倦都市繁华,你能和我一样,对未知的世界激情满怀,互相能打开翅膀,一起展翅高飞。
32、有时候,跟着感觉前行吧,太多的担心顾虑,会让爱走向索然无味,也会让您的对象失去诗意。一生一世,只有一次刻骨铭心,爱不是事业,不需要规划,缘来了就往前走,无论如何,只有全心全意的投入,尽心尽力的付出,才会值得一辈子魂牵梦绕。
33、往年见你稻抽穗,牛角米酒人初醉。桥上飞歌鱼玩水,牧童牛背踩月归。如今寻你雨晨晖,半山人家轻烟炊。暖阳木窗鸟倚偎,石梯不语在等谁。
34、我们总是在浮躁中前行,总希望有一丝光亮照亮我们迷茫的旅途,有时候好的音乐就是那一抹光。
35、我们总是错过,错过美景,错过爱情;错过邂逅,错过重逢。对我们最好的人就在我们身边,最美的风景一直相伴着我们,可我们视而不见,总是遥望远方,对不可趋及的世界,有无穷无尽的幻想。
36、人生不是一条河流,也不是一座大山,而是若干个白天和黑夜的串联,天亮了,按时起床,天黑了,按时睡觉,很多身外之物,想多了,过的不是生活,而是纠结困惑。
37、有的爱需要穷追不舍,有的爱在等待中盛开。
38、逝去的失去的,拥有的怀抱的,你们都在何处,当烟花散尽,一个人面对一池湖水,自己才会明白,人生不过如此,伴随自己的是一空凳。
39、你喜欢灯红酒绿的生活,我崇尚花红柳绿的世界,内心的各自为政,注定我们的结局空如大海。松手吧,强求的爱经不起时间的软磨硬泡,生拉硬扯的同床共枕只会让人生走向惨烈。
40、还记得稻花飘香的夜晚,你站在田中央,那个时候的你,喜欢梦想,梦想有一天,在这片土地上,种植薰衣草,紫色的草浪,抚摸爱人的脸颊。很多年后,稻花芳香还在这里飘荡——梦想原本也是一场诗意的旅行,需要伴侣的依偎相伴,否则只是一阵风,没有抚摸的轻柔,只有刀过的伤痕。
41、那些忧伤离愁,那些优雅孤寂,渐行渐远,剩下的是一辈子的物质生活,盛若繁星,灿似流萤。生命皱纹满面,诗意分崩离析,哪里还有诗情画意?
42、两人若有缘分,无论路途如何遥远,总能走到一起,不是身体的擦肩而过,而是心灵的百感交集。
43、这一生一世的追求,不过是为了迎接你的到来,就像春天经历寒冬,只为繁花盛开,这一分一秒的努力,只为得到你的真心,就像夏日经历暴雨,只为流水欢歌。
相关争议
女读者强吻山峰求婚事件
2013年3月30日,山峰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举行签售会,著名作家李洱等到场捧场。签售会开场不久,一名疯狂读者的出现让现场失控。这位穿着黑色开衩纱裙的女读者不仅像火一样的闯进了会场,一边朝台上疾走,一边表达了对山峰的热爱:“我只想说,山峰先生的书让我见到了初恋情人一样,我心如止水的心泛起了涟漪。山峰先生,我可以爱你吗?因为我想能写出这样小说的人,情感一定很丰富,而且很真挚,如果可以,我们恋爱吧。”女子还转脸对在场的媒体说:“我不介意去贵州娶他,因为我就是从杭州飞过来找他。”随后女子走到台上,献花,并强吻山峰,令山峰大惊失色,现场失控。
结婚纪念日总归送点什么好的,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男女通用的结婚纪念日礼物,哈哈,收礼物可不是女人的专属,男人收到礼物也是很开心的呀!怎么给你的他或者她送好结婚纪念日礼物呢?下面就来一起看看吧!
1、定情信物。
结婚周年了,你们还有当初的恋爱热情了吗?如果还有,那么再送定情信物,可以更加稳固你们的幸福,如果热情消减,送定情信物可以很好的让你们回忆过去,重拾那份热情,既有意义又有两个人的回忆,多好啊!
2、结婚纪念周年相册。
可以让别人给做,也可以自己DIY制作。当你的另一半,看到你们一路上走来的点点滴滴的相册,是不是很感动呢?如果你在相册上写上自己的几句爱情告白,会更锦上添花呢。
3、时尚情侣保温杯。
作为物美价廉的情侣保温杯,绝对平民又浪漫,因为情侣保温杯不仅美观而且寓意好,送保温杯具有送温暖的寓意,而且杯与辈同音,就是牵手一辈子的意思。
4、爱心蛋糕。
爱心蛋糕永远都不会过时,你让蛋糕师傅制作的时候,加上你自己想要的内容,比如两个人的名字、头像、结婚几周年等等,做好以后感觉美美的。
5、有特点的创意礼品。
如果不知道送给对方什么好,可以到创意礼品店,那里的礼品有创意,送给对方,对方一定会觉得有些新奇的。
6、布置一次浪漫的晚餐。
浪漫的晚餐不一定非得去高级饭店去吃饭,也可以自己 在家布置一下,比如在餐桌上点上两个蜡烛,放一朵玫瑰花就可以的,或者你不会这样做,干脆为对方做一顿美味可口的饭菜也是很好的呀
7、情侣手表。送手表不仅有内涵有品味,而且有很好的寓意。代表你的时间就是我的时间,我要跟你一起走,我把我的时间都给了你,我把我的全部也给了你。
8、对方喜欢有兴趣的物品。投其所好也是很好的策略,想必你知道你爱的人喜欢什么东西吧,最好是他或它最近想要的又没来的及买上的,记住送礼物的时候最好再到礼品店,包装一下外表。
9、带着亲爱的他或她旅游。
结婚纪念日去旅游,无非是一件甜蜜又快乐的事情,敬请享受你们的二人世界吧!
日本古典文学(书面文学)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上起八世纪初,下至十九世纪中叶,大致可分为古代前期、古代后期,中世纪前期与中世纪后期四个阶段。(注:关于日本史的时代区分,日本国内及国外的史学界,有种种不同看法,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如日本封建社会究竟始于何时,竟有五种不同看法,上下悬殊达六、七个世纪。这里从日本国内多数史学家的看法,以 仓时期做为进入封建社会的分界。参见《岩波小辞典·日本史》“封建社会”项,岩波书店1964年版,第178页。)
一、古代前期文学
大约在公元前后,日本基本结束了原始共同体社会。最初出现的是一些地方上的群小酋长国。四、五世纪,在大和地方(今奈良县的一部分地区)兴起的强大豪族天皇氏,逐步统一了日本,建立了“大和政权”。日本古代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与接受中国文化、技术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的文化、生产技术以及汉字,通过朝鲜半岛,或通过直接往来传入日本。特别是七世纪以后,日本的中央政权与中国隋、唐王朝直接往来更多,派遣了十数次大规模的遣唐使团及留学生、学问僧等到中国学习;这种措施先后持续二百余年之久,足以说明处于上升阶段的古代国家的进取精神。当然,日本古代贵族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他们的统治,创造其贵族文化。
日本最早的书面文学出现于八世纪初叶,即“奈良时期”(710-784)。这时期书面文学的代表作品有《古事记》与《万叶集》。当时日本还未创造出“假名文字”,这两部著作都是借助汉字写成的。前者汉字既用于表义,又用于表音;后者汉字主要用做表音符号。
《古事记》是一部记录古代神话与传说的作品,成书于公元712年。从这部书的序言可知,它是在天皇的命令下着手编纂的,目的是企图利用神话来证明天皇世系的权威性。由于这样的政治目的,所以《古事记》中有许多枯燥无味的关于神的世系的说明;虽然如此,并不能掩盖《古事记》这部书中一些生动的神话与传说的文学性。
神话是古代人通过美丽的幻想,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或表达人们对支配自然的渴望;《古事记》也不例外。它的许多章节或片断,如上卷中的“海幸与山幸的故事”写的是渔夫与樵夫两兄弟的争执,然后转入山幸与海神之女结婚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还以美丽的想象解释了旱涝潮汐的自然现象。“大国主命求婚的故事”是以几组爱情歌谣为主发展起来的。在中卷中插有多首古代集团战斗的歌谣,在下卷中记录了古代部族之间的战斗传说。所有这些,做为反映古代日本民族生活气息的最初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力量。
八世纪的下半期,出现了一部和歌总集《万叶集》。全书共二十卷,收和歌(注:和歌是古代日本人将民族固有的诗歌与汉诗加以区分的称呼。一般称歌,即指前者;称诗,即指后者。和歌只有音数律这种固定的诗形,但无韵脚。)(长歌(注:长歌的音数律是5·7·5·7……7·7,其中5·7可反复多次,长短不限。)及短歌(注:短歌的音数律是5·7·5·7·7共三十一个音节。)等体裁)共四千五百余首。
《万叶集》的编次方法,各卷不同。有的卷按年代编次,有的卷按内容分为杂歌、挽歌、相闻歌(广义指赠答歌,狭义指恋歌)三大类,有的卷还设譬喻歌防人歌(戍边兵士歌)等目。
《万叶集》中有署名的作品,也有无名氏的作品。无名氏作品中有些属于民歌和民谣;具名的作品中有许多是所谓著名“歌人”的创作。集中署名的作者约四百五十人。
除少量传说的作者(其中有的可上溯三、四百年)外,著名“歌人”的活动,大多集中于七世纪初至八世纪中叶这段时期。这百余年间又可细分为三个时期,前期的作者大多为天皇一族,如舒明天皇、中皇命、天智天皇、额田王等人。这个时期正是日本古代中央集权国家整备与壮大的时期,这些人的歌风,以格调醇朴率真见长。作歌的背景往往与当时历史的动乱有关。
中期的作者,活跃于七世纪中期以后与八世纪初,其中代表作者有柿本人麻吕、高市黑人、志贵皇子、山上忆良、大伴旅人、山部赤人、笠金村、高桥虫麻吕等人。这些人是当时的贵族或中、下级官吏。他们的歌风各具特色,对和歌形式的完成及使艺术手法臻于完美方面,各自做出了贡献。柿本人麻吕自古以来被称为“歌圣”,他善于驱使长歌这一形式,写出了许多怀古歌及挽歌,如《高市皇子城上殡宫歌》、《过近江荒都歌》以及别妻歌、悼念亡妻歌等等。他写的以宫廷为题材的怀古歌,表现了对古代国家上升时期的景慕与追怀,声调功雄浑、沉郁悲壮。抒发个人感情的别妻歌、悼亡歌写得语重意真、哀婉 切。他善于运用对句及枕词(注:“枕词”是和歌中特有的修饰语,亦称“冠辞”。每一枕词,与特定的被修饰语发生联系,起着丰富联想及调整音调的作用。),词藻赡富,音韵流利,于浑厚中见性情的真挚。高市黑人与山部赤人擅长写叙景歌,他们所写的自然风光,寓情于景,格调清新有致。高桥虫麻吕擅长写传说歌,卷九中收录了他写的《咏江水浦岛子歌》、《胜鹿真间娘子歌》、《见菟原处女歌》等以民间爱情故事为题材的长歌,刻画事件与人物细腻生动,别具特色。
在这些“万叶歌人”当中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山上忆良。他年轻时曾做过遣唐大使的随员来过我国。他的长歌,大多附有用骈体汉文写的长序,可以看出他汉文修养之深。他写的著名长歌《贫穷问答歌》是唯一直接反映古代律令制国家统治下人民遭受横征暴敛之苦的一首绝唱。现将这首歌的全文译介如下:
风雨交加夜,冷雨夹雪天。瑟瑟冬日晚,难御此夜寒。粗盐权下酒,糟醅聊取暖。鼻塞频作响,背曲嗽连连。捻髭空自许,难御彻骨寒。盖我麻布衾,披我破衣衫。虽尽我所有,难御此夜寒。贫尤甚我者,听我问数言:妻儿吞声泣,父母号饥寒。凄苦此时景,何以度岁年
天地虽云广,独容我身难。日月虽云明,岂照我身边世人皆如此,抑或我独然老天偶生我,耕作从不闲。身着无棉衣,条条垂在肩。褴褛如海藻,何以御此寒矮屋四倾颓,稻铺湿地眠。妻儿伏脚下,父母偎枕边。举家无大小,鸣咽复长叹。灶头无烟火,锅上蛛网悬。忍饥已多日,不复忆三餐。声微细如线,力竭软如棉。灾祸不单行,沸油浇烈焰。里长气汹汹,吆喝在房前,手执笞杖来,催逼田税钱。世道竟如此,此生怎排遣
〔反歌〕(注:反歌——受我国“返辞”的影响,附在长歌之后,以短歌形式,集中地再次讽咏长歌的主要内容。)忧患兮人世!耻辱兮人世!恨非凌空鸟,欲飞缺双翅。
这首歌,有种种解释,一般倾向于将前半首理解为一个古代读书人对贫困处境的自诉,并推己及人,连想到较己尤甚的农民的痛苦,下半首是代农民作答,道出了在古代班田制下农民抢地呼天、欲告无门的悲惨处境。
《万叶集》的后期作者,以大伴家持及大伴坂上郎女为代表。这时,时代已进入律令制国家的后期,古代社会暴露出种种矛盾,开始走上解体的过程。大伴家持的歌风正反映了这个下降时期的特点。他的短歌,具有凄清纤丽、情致缠绵的特点。坂上郎女写了一些纤 绮丽的恋爱歌。
《万叶集》中无名氏的歌,约占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这些歌中最具有特色的是收录在卷十四中的二百多首“东歌”(本州东部地区的民歌)。这些民歌大多以爱情为主题,不但语言纯朴自然,而且利用各种劳动场景做为比、兴等艺术手段,使这些民歌表现得情趣盎然,富于劳动人民的生活气息。有些歌还表达了不畏父母横暴干涉,对爱情忠贞不二的感情。卷二十里收录了九十二首“防人歌”(戍边兵士之歌)。这些歌反映了在古代天皇制下被迫别父母、抛妻子,兵士远戍边疆的凄苦哀怨之情。除去上边提到的一些歌之外,《万叶集》还收有不少反映古代社会各方面生活的作品。
总之,《万叶集》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不在于它的古老,而在于它反映古代生活的深度及广度,在于它格调的深厚真挚。在《万叶集》以后,和歌逐渐堕落为贵族们吟风咏月的消闲品,贵族们利用它做为社交赠答及男女求爱的工具,或利用它进行宫廷“歌合”(比赛和歌的游戏)。到了平安、镰仓时期,和歌也专为贵族及僧侣们所占有,成了他们抒发个人纤弱感情的手段。
本时期除上述《古事记》与《万叶集》之外,在散文方面应提出的还有《风土记》。《风土记》原本是由当时各地方官吏,在天皇政权指令下编纂起来的地方志性质的书,但其中含有许多片断的地方传说与古老的故事。这些古老传说虽然经采集的地方官吏之手写得比较简略,但却往往洋溢着古代民众的生活情趣。有些传说,后来为民间故事所继承,不断加以发展。
本时期在韵文方面,除了《万叶集》及在《古事记》等书中保存下来的歌谣外,还有宗教性质的歌谣《祝词》,这是古代祷神用的歌词,其中有的歌词反映了古歌谣中那种韵律的美及形象生动的比喻手法。
二、古代后期文学
古代后期起自九世纪初,迄十二世纪末。日本通常将这时期称为平安时期。在这期间古代国家发生了质的变化,班田制的土地所有制逐渐为大土地私有的庄园制所代替。天皇逐渐失去了权柄,藤原氏一族掌握了中央的政治实权。古代贵族的进取精神逐渐消失,天皇家、藤原氏一族以及所有居住在平安京的贵族阶级,蜷伏在京城,倚靠从全国各地庄园收刮来的财富,过着纸醉金迷、尽情享乐的生活。
平安时期初期,和歌创作转入衰微。贵族之间,出现了模仿汉诗汉文的极盛时期,编纂了许多敕撰的汉诗集或诗文合集,如《文华秀丽集》、《经国集》等。他们致力的是如何模仿汉诗汉文的华丽辞藻及技巧,至于内容则完全脱离不开空具形骸的宫廷游 生活。因此,这些汉诗汉文除了可以看出当时贵族模仿能力外,对日本民族文学的发展,关系不大。
另一方面,自平安初期以来,创造出由汉字草书演变而来的“平假名”,及由汉字偏旁演变而来的“片假名”。随后创造出假名与汉字交混在一起的书写方式。至此日本的民族文学,才获得了自由自在地表现的手段。这对平安时期的散文作品“物语文学”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早出现用“假名”创作的物语文学是《竹取物语》,成书的具体年代及作者均不明,大体推测写于九世纪后半期至十世纪上半期。这是一个带有民间故事性质的作品,内容叙述月宫天女下凡,住在一个以伐竹为业的老翁家里,几个大贵族向天女求婚,均遭天女拒绝与嘲弄,最后天女返回月宫的故事。从这个故事的构思来说,情节单纯,类似民间故事或童话。但从细节来看,由于作者以幽默、讽刺的态度,刻画了五个向天女求婚的贵族的种种丑态,使得这部最早的物语文学,从它情节描写的细腻,人物性格的突出以及对贵族保持的批判精神来说,都给日本文学带来了崭新的东西。日本文学已脱离了那种片断式的古代传说,发展成具有完整结构的短篇小说的形式。
到了十一世纪初,由贵族妇女之手创作了许多散文文学的新的体裁:基于作者个人生活体验写成的“随笔文学”及“日记文学”,以及由作者通过虚构创造出来的“物语文学”等等。
十一世纪是属于整个平安时期的中期,是藤原氏“摄关”(注:“摄关”是“摄政”与“关白”的简称。藤原氏自九世纪中叶起,利用外戚地位,取得政治实权;在天皇未成人时,由藤原氏摄政,天皇成人后,则藤原氏改称关白。这种政权形态,一直延续到十一世纪中叶。)政治,达到顶峰并开始走上没落的转折期。贵族阶级本身的腐败堕落,地方豪族势力的伸张、新兴武士阶级的抬头,使得中央贵族内部孕育着日益深重的危机。而藤原氏一族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仍在热中于制造宫廷阴谋,在同族之间不断争夺外戚的地位,以达到操纵天皇这个傀儡的目的。他们除了卖官鬻爵,穷极奢欲之外,对全国政治完全丧失了处理的能力。正是在这种形势下,由中、下层贵族妇女之手创造了为这一时期整个贵族阶级奏挽歌的作品。这些贵族妇女,她们大多出身于中层贵族家庭,她们的父兄,或者不甘心雌伏于藤原氏一族之下,宁愿到地方去做“国守”成为熟悉地方民情的官吏;或者留在京师,以他们的才能学识,攀附藤原氏一族来维持他们不安定的地位。这些中层贵族出身的妇女,受这样家庭气氛及文化教养的熏陶,加上当时藤原氏一族习惯于招纳有才华的中层贵族妇女给他们做后妃的女儿充陪侍的女官,这样,这些中下层贵族妇女,既具有超出京城贵族狭隘眼界的教养,又身临目睹了藤原氏一族及宫廷等大贵族的生活实际情况,从而使这些贵族妇女产生了省察整个贵族生活的创作动机。
这个时期出现的、最有才华的贵族妇女作者,要首推紫式部(详见本章第二节),长达八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就是她的杰作。这部作品是平安贵族的一部百科全书,它揭示了整个宫廷贵族生活,描写了贵族妇女的群像,并对她们所处的悲惨地位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与《源氏物语》略约同时出现的还有清少纳言的《枕草子》。这是一部随笔或札记性质的散文集,记录了她在宫廷做女官时的一些生活片断及见闻。作者完全是以肯定与赞美的态度来描绘当时的宫廷生活的。作品中还用“杂纂集类”的形式,正面表露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纤细感受及贵族生活趣味的评价。她的观察及感受虽然十分敏锐与细腻,但她评价自然与人事的标准,一步也未离开贵族阶级的立场。
除了上述两个女作者外,还有其他一些贵族妇女的作品,如道纲母写的《蜻蛉日记》(成书大约在十世纪末,较早于《源氏物语》),写的是作者半生的生活体验,真实地记录了在贵族阶级一夫多妻制下自身的苦痛,这部作品无疑给《源氏物语》以多方面的影响。此外,还有《落 物语》(作者不明,大约在《源氏物语》前,作者为男贵族),描写贵族家庭继母虐待前妻女儿的故事,以及《狭衣物语》、《堤中纳言物语》等。前者也是描写贵族恋爱的故事,但思想境界远逊于《源氏物语》,后者是十个短篇集,追求故事内容的新奇,说明物语文学正在走上形式的多样化。
十二世纪末叶,文学中出现了两种新的体裁。一种是被称为“历史物语”的《荣华物语》及《大镜》。前者叙述了宇多天皇(887)至堀河天皇约二百年间的“摄关”政治的大致情况,而以藤原道长的专权时期为重点,描写了他权势赫赫的半生及围绕他发生的种种政治事件。后者仿效我国《史记》的列传体,记叙了简单的帝纪,然后着力写了登上权臣宝座的藤原氏一族势要人物的列传。《大镜》对于“摄关政治”时期贵族内部的权势之争有所批判。
大致与《大镜》、《荣华物语》同一时期,还出现了一部《今昔物语集》。这是一种其内容及文体与上述反映贵族生活完全异趣的崭新作品。全书共三十一卷(现存本已残缺不全),收有一千余篇短小的故事。日本文学史上将这种文学形式称之为“说话文学”,以区别于那些反映贵族生活的“物语文学”。《今昔物语集》收集的“说话”,一多半属于“佛教说话”,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卷二十二以下的“世俗说话”。从这类“说话”中可以看到平安末期新兴的武士阶级的面貌及一般民众的生活情景。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包罗了农民、渔民、贵族、僧侣、武士、商人、艺人、妓女、盗贼等当时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物,反映了这些人物的不同行径与新的历史时期各阶层的思想状态。这部作品,在语言上也有所创新,它使用的是明快、简素的“和汉混淆体”,完全脱离了“物语文学”那种纤弱的、情绪缠绵的“王朝文体”。因此,无论就内容或就表现形式来说,都给即将到来的镰仓时期反映武士阶级的文学开辟出新的蹊径。这部作品的出现,说明贵族文学已趋于没落,而崭新的文学正处于破晓的状态之中。
三、中世纪前期文学
这里所说的中世纪前期,是指从十二世纪末至十六世纪末这段时期。
从十一世纪后半期,藤原氏专权的“摄关政治”出现了破绽,天皇氏一族从藤原氏夺回了政治实权,历史进入了“院政时期”(由退位了的天皇掌握政治实权),但这并不能挽救已经腐朽、注定灭亡的贵族统治。经过1157年的“保元之乱”以及接踵而来的“平治之乱”,从庄园制产生出来的地方武士阶级(武装了的地主阶级),挤入了中央政治舞台,并以源氏与平氏两家武士之争的形式,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战乱,终于在十二世纪末出现了由新兴的武士阶级掌握全国政权的局面。这就是源氏所建立起来的“镰仓幕府”。十四世纪初一度出现了由京都贵族策划的旧天皇政治的复辟。至1338年才又由武士足利尊氏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室町幕府”。接着于十五世纪中叶,武士阶级内部又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居于中央政权的武士——足利氏逐渐失去了统治全国的力量,出现了诸侯连年征战不已的“战国时期”。在这种分裂与统一的过程中,终于消灭了古代贵族政治上的残余势力,使日本社会逐渐完成了封建体制。
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非常急剧,也由于统治者之间的不断纷争,使得统治力量日趋削弱,民众的力量日益兴起与壮大。特别是进入十五世纪以后,各地不断爆发农民起义,同时出现了都市要求自治的动向。在思想方面,由于统治者权威的失坠,出现了“下克上”的时代思潮,使得这时期文学具有鲜明地反映民众力量兴起的特色。
这时期文学中最早出现、同时又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是“军记物语”。十三世纪三十年代,首先出现了《保元物语》与《平治物语》,然后继之又出现了《平家物语》。由于这时的政治动乱离不开战争这一形态,所以这些作品都着力描写了新兴的武士驰骋战场,叱咤风云的形象。虽然一般把这类文学,统称为“军记物语”或“战记物语”,但实际上它所反映的决不单纯是战争场面,而是多方面地反映了进入巨大历史转折期的阶级的、政治的种种面貌。
《保元物语》与《平治物语》两书的作者不明,据推两书可能出于一人之手。《保元物语》描写的是历史上的“保元之乱”,《平治物语》描写的是继“保元之乱”三年后又一次出现的“平治之乱”。这两部作品有个共同主题,那就是通过文学形象,如实地生动地再现新兴的武士阶级的种种的刚毅、勇猛的性格以及他们的积极、果断的行动。前一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是“无位无官”的武士源为朝,为他在宫廷权力之争中的智勇以及失败后被流放,最后终于兵败自杀的过程;后一部作品的中心人物是恶源太义平,书中专写了他的勇猛的作战行动及他那虎虎有生气的武士性格。这两部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由担当新的历史使命的武士阶级中涌现出来的英雄形象,同时也刻画了已处于垂死阶段的公卿贵族的怯懦与愚蠢。这两部作品与前一时期经贵族妇女之手创造出来的文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呈现出本质上的不同。这两部作品在着力描写新兴阶级的英雄人物行动的同时,也没有忽略了做为新的剥削阶级——武士本质的另一侧面:这些武士们在卷入贵族内部的阴谋纷争当中,进行了子杀父,兄杀弟等等极其无情的骨肉相残。作品对这方面的忠实描写,有力地传出了历史的真实面貌。
这两部作品,继承并发展了《今昔物语》在语言上的创新,说明一种新的文学的产生必然要求作品的语言突破以往的窠臼,要求创造出崭新的艺术形式。
《平家物语》是较前两部作品稍晚一些时候出现的军记物语的白眉。这部作品内容也是描写平安末期新兴武士阶级与中央贵族势力进行殊死斗争、终于将政治实权掌握到本阶级手中的巨大历史事件的。就文学成就来说,它所反映的时代本质,较前两部作品更为深刻,塑造的英雄人物,也更富于生命力。
《平家物语》这部作品,正如书名所示,是以源平之争的一方,平氏一族的命运为主线进行描绘的。这部作品,带有浓厚的佛教净土思想,对平氏一门灭亡的命运,做了种种文学上的渲染,使用了悲哀的语调,极尽叹婉之能事。这说明作者的同情显然是在平氏这一边的。但是,作者对这次巨大的历史动乱,又表现出矛盾的态度。固然作者从贵族出身的立场出发,对贵族化了的平氏子孙的所谓风流蕴藉的生活态度,处处流露了赞美与同情;但从客观上却揭示了失去了原有武士阶级属性的平氏一族,早已变得纤弱萎靡,他们的灭亡,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另一方面,作者虽然认为兴起于东国的源氏一族,都是一些不解风流为何物的、蛮勇粗犷的武士,甚至加以讪笑;但在描写他们作战的场面时,却又不能不投以惊异、畏服与赞叹的目光。作者生动地刻画了他们那种刚毅、勇敢的性格,描绘了他们疾风怒涛的战斗行动,尤其是对源氏大将们的英雄形象,对源义仲、源义经等人的刻画,写得有声有色。这部作品,除了对史实上的人物,予以文学加工,塑造了许多鲜明的典型外,还插入了若干“王朝物语式”的故事,如“祗王祗女的故事”、“小督的故事”等。这些哀婉有致的、关于妇女命运的描写,为这部作品增添了浓厚的抒情色调。
这部作品,在艺术语言上,也为古典文学开辟了崭新的境地。它继承了《保元物语》《平治物语》开创出来的刚劲有力的汉文调的文体,又将《源氏物语》以来王朝物语中那种缠绵悱恻、委婉多姿的和文调文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和汉混淆”、韵散结合的文体,对以后文学语言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镰仓初期出现的这几部作品,是在武士阶级已取得政权的政治背景下出现的。它有力地反映了处于上升阶级武士阶级的思想感情。这几部作品还有另一个共同的特色,那就是它们带有说唱文学的性质。这些作品,原始版本与现今普遍流传的版本之间,存在着不断增添、润色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又可能有演唱这些作品的盲艺人——“琵琶法师”参与其间,说明了这类文学创作的民众性。也正因为如此,这些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长期地广泛地为以后的戏曲、小说所大量继承,在为后世戏曲及民间文学素材的丰富来源,直到今天,日本古典文学中广为流传的典型的人物形象,大多出自这几部作品。
从十四世纪开始,在当时的京城周围的农村里,通过演剧酬神逐渐兴起了民间戏剧和艺能。后者逐步沿着音乐、舞蹈及表演等综合艺术的方向发展,后来成为一种以音乐、歌唱、舞蹈为主的戏剧——“能”。前者则发展成为以对白为主的独幕喜剧——狂言。最初,狂言都是演员们的即兴创作,讽刺当时的某些社会现象。到了十五世纪前后,它逐渐成熟,产生了许多定了型的传统剧目,它的脚本也由各个流派之手固定并保存下来。现在的狂言脚本,约有三百出左右。
狂言的高度文学价值,在于它反映了当时民众力量的兴起。狂言采取集中一个突出的矛盾,用喜剧或闹剧的手法,讽刺、嘲笑了欺压民众的一切邪恶势力。狂言中的许多所谓“大名”类的剧目,大多写的是“大名”(中世纪京都周边的地主武士阶级)与仆人的矛盾。在剧中“大名”被刻画为贪婪、蛮横而又愚蠢的形象,而仆人则被刻画为聪明、伶俐,富于机智的人物。在戏剧冲突中,一般都以“大名”的失败与仆人的胜利告终。狂言还对僧侣使用欺骗手段进行敛财以及酗酒渔色等等丑恶行径,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嘲笑。对统治者乐于宣扬的、束缚人民意识觉醒的神鬼观念,进行了大胆的嘲弄。狂言中的妇女形象也是性格泼辣,非常富于进取的。正是由于狂言充分反映了中世纪“下克上”的时代精神,因而它深受下层民众的喜爱,在民众的支持下日益得到发展。当然,由于狂言在逐步走上定型化之后,它的讽刺精神已不象它初期即兴演出时那样泼辣尖锐;到了室町时期,它成了演出“能”时的附随物——幕间狂言,做为狂言生命的讽刺精神,也就停滞了。
这时期的另一种文艺是连歌。这是利用一首和歌分为上下两句,由不同的作者进行互相连句的艺术形式。它原是出于平安贵族比赛和歌时,做为会后余兴发展起来的,最初在贵族及僧侣之间流行,后来浸透到下级武士及商人之间,形成一种带有娱乐、社交性质的文艺活动。参加连歌的一些人,叫做“连众”,他们一边进行连歌创作,一边进行互相品评与欣赏。但后来出现了种种连歌的繁琐规则,形成了教授及品定连歌优劣的“宗师”制度。到了室町末期,连歌的首句独立出来,发展成为俳句,而连歌本身则逐渐丧失了它的生命力。总之,连歌做为一种特殊创作活动的文艺,就其发生与发展来说,也是这时期文学逐渐走上民众化的一种反映。
这时期另一种文学创作是随笔文学。其代表作品有十三世纪初期问世的《徒然草》,作者为鸭长明(1153-1216),十四世纪初期出现的《方丈记》,作者田兼好(1283-1350)。这两个作者均出身于没落的贵族阶级,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后来出家为僧。他们对本阶级注定的死亡命运都有一定程度的觉察,但又不能对新兴的武士阶级做无条件的肯定,因此他们采取了一种旁观的态度,过着一种隐逸的生活。在《方丈记》中记录了平安末期的天灾与人事异变,对异族争夺权势持否定的看法,也流露了隐逸者的、消极的生活态度。《徒然草》是一种杂感性质的小品集,全书分为长短不等的二百四十三段,作者的人生观基本上也是消极的,但也有一些短小精辟的寓意性小故事,富有教训意义,说明了作者重视理性的一面。这两部作品,由于采用的都是和汉混淆体,文字精确简练,长期被视为古文的典范。书中一些消极的、旁观者思想及生活态度,对后世文学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这时期,还有两部值得提出的作品,一部是《曾我物语》,成书于十四世纪初,一部是《义经记》,成书于十五世纪初期至中期之间。前者是写两个武士曾我兄弟为父报仇的故事,后者是写源氏的大将源义经的传奇式的、悲剧性的一生。这两部长篇作品,虽然也列入军记物语之中,但它们描写的已不是象《平家物语》那样大规模的武士阶级的集团搏斗,而是专门刻画武士个人历尽艰辛、波澜起伏的一生。这两部作品实际是摭拾当时民间广为流传的有关这些人物的传说,经过加工润饰而成的。由于这两部作品中的人物
戛纳影展上众星云集,却也被一些不速之客攻陷,她们在红毯尾声时登场,一现身就像雕像一般定在原地不动,其中有个绑着黑人头的暴牙女子,穿着造型像是盔甲的金色短洋装,全身散发孔武有力的气场。
马漂亮马苏自称“马漂亮”,看得出来是自我感觉挺良好的一个人,要不怎么能赖在戛纳红毯上整整六分钟呢,要知道戛纳红毯才20米呀,走六分钟可真是够龟速的,这是想让外国人360度无死角看清楚她有多漂亮的节奏。不过背后的记者貌似都对她不太关心,这可就尴尬了,不过没有关系马漂亮,
范冰冰说到红毯,毯星,怎么能不提到范冰冰呢,作为头号红毯专业户,她每次的红毯造型都被大家热议,一方面她作为一线明星确实缺乏作品还爱在红毯上出风头,另一方面她的龙袍装、仙鹤装也确实成为了热门话题,甚至得到了国外时尚媒体的称赞,可以说是最成功的毯星了。大概是看到范冰冰得到了关注
张馨予张馨予的红配绿大棉袄造型想必大家还有印象吧,用一个古早的网络流行语来形容就是“雷人”。瀑布刘海道姑头,大花棉袄一字眉,万一外国人看了,觉得我们中国人审美就是这样怎么办?搞中国元素,起码要中国人自己先能欣赏的吧,中国人自己都觉得不好看的衣服,就别穿到国外吓人啦!
穿着盔甲装现身红毯。另外还有个绑着高马尾的女子,胸前开大洞露出东西半球,改良式高衩旗袍上绣满中国风图腾,但被抓包衣服边上线头脱落,一见到镜头就摆出「抱拳手势」,眼神凌厉颇有江湖儿女的风味,后来有网友指出,她其实是小咖女星母其弥雅;另一位则是穿着萤光桃红色深V礼服,被调侃活像是跟偏乡婚纱店租来的礼服,廉价感十足。
提问
搜一搜
中国古代礼仪起源于哪两大信仰?为什么
查看全部2个回答
齐德龙东羌
2015-11-24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关注
礼仪的起源
礼仪的起源于对神的恐惧和原始社会中氏族公社举行的宗教祭祀活动。
早在原始社会,对萌芽的礼仪出现了四个方面:
1。对于神的恐惧。相比人类和大自然的变化无常,这是非常温柔的,无辜的,无法解释不断变化的自然现象和突发的自然灾害,使精神,祖先是由它主宰一切权力。当时,人们开始使用作为崇拜仪式中最优秀和最豪华的一些用具,来表达他们的神,祖先崇拜,祈求神灵,祖先保佑。这个仪式活动是礼仪的种子。因此,与“礼立于敬而源于祭”的论调。
2。有关词语和家庭成员的行为准则。父母要奉养,照顾幼儿还不能独立生活,当子女长大成人,该会支持年老的父母,兄弟姊妹要彼此相爱。尧舜,当五力已经拟订,那么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即父亲义母慈,兄弟朋友,兄弟宫,灾西拗。此时,礼仪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
3。人们需要沟通与联系。在社会活动,人类进化的最基本,最原始的仪式。在狩猎,农耕和同组之间谁想要跟上看,点头,处理,以说明如何互相配合,在部落的战斗。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自觉地使用拥抱,掌声,表达喜悦的心情与舞蹈表达对粮食狩猎的喜悦,正是这种回波之间,相互模仿,并逐步形成了一种习俗,这是最初的礼仪与他人互动。
4。要保持需求阶级差别。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产和生活越来越详细的分工,在领导者的订单增加,并按照命令被领导,以便有等级之分,男人和女人,还有其他的现象。每当我们收集当您坐在地板上,他们逐步有一定的座位,坐在那里的领导者,人们坐,坐着的男子,其中一名妇女坐在那里等,这些都是不断增加新内容的仪式。
礼仪的历史发展沿革
商代甲骨文中的“仪式后加上”的出现,礼仪书籍开始。商代的礼仪出现明确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后来,周朝开始分化是平等的,等级制,顺境还是逆境,冼屿,谁人际关系的规范,逐步建立了“吉、凶、宾、军、嘉”五礼种。
按照历史研究的最新估计,人类在原始社会形态下的历史至少有一百万年。如此漫长的历史,加上又没有可供记载的文字,所以原始社会的礼仪形态只能是一种推测,拿不出有关的历史遗存予以佐证,所以原始礼仪只能是礼仪的萌芽。
中华民族礼仪传统源远流长,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之一,礼仪作为文明标志,源远流长,并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礼仪最早产生于人与人的交往中,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在共同采集、狩猎、饮食生活中所形成的习惯性语言、动作,构成礼仪的最初萌芽。礼立于敬而源于祭。“礼”起源于原始社会中氏族公社举行的宗教祭祀活动。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之前,已经形成了一些对后世具有影响的礼仪规范,原始的政治礼仪、敬神礼仪、婚姻礼仪、宗教礼仪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礼”的制定可上溯到周代,周代的“礼”有许多方面是后代“礼”的渊源。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十分重视“礼”的教育。“礼”的内容比较全面规定了处理、调整当时社会各种关系的准则和规范。春秋末期的孔子就曾提出:“不学礼无以立。”后来还专程到周吸收夏、商两代的经验,并有所发展,是比较完备的,所以他说:“吾从周”。孔子选取了必须学习的礼制十七篇,编辑成《礼》,也就是流传至今的礼仪。
《史记·孔子世家》中就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善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还提出:“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在这里“端”是“萌芽”、“因素”的意思。
战国后期的荀子说:“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认为 “礼”是一种实践可行的东西,是人类清醒理智的历史产物,是社会用来维护政治秩序和规范人伦的客观需要。他认为对“礼”的认识和实行程度如何,是衡量贤慧与不肖及高低贵贱的尺度。他说“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不是礼,谓无方之民;法礼是礼,谓之有方之士。”
礼仪的正式形成,应当始于奴隶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步解体,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这时的礼也就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为了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奴隶主将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成为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并专门制定了一整套礼的形式和制度。例如,周代出现的《周礼》、《仪礼》、《礼记》(简称“三礼”,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古代指祭天、祭地、祭宗庙的礼节;天、地、人之礼。)就反映了周代的礼仪制度,这也是被后世称道的“礼学三著作”。“三礼”的出现标志着周礼已达到了系统、完备的阶段,礼仪的内涵也由单纯祭祀天地、鬼神、祖先的形式,跨人了全面制约人们行为的领域。而周公提出的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则更是将礼推崇到高于一切的地步。奴隶社会的礼仪旨在不断地强化人们的尊卑意识,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巩固其统治地位。当然,不容否认,“三礼”,特别是《周礼》,对后世治国安邦、施政教化、规范人们的行为、培养人们的人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封建社会的礼仪,标志着礼仪已进入了一个发展、变革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礼仪的明显特征,就是将人们的行为纳入了封建道德的轨道,形成了以儒家学派学说为主导的正统的封建礼教。奴隶社会的尊君观念在这一时期被演绎为“君权神授说”的完整体系:即“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不变,道亦不变”,并将这种“道”具体化为“三纲五常”。按照儒家学派的说法,天地万物皆由阴阳合成,“阳”应当总是处于主导地位,而“阴”则总是处于服从地位。君、父、夫是“阳”,臣、子、妻是“阴”,“阴”要永远服从于“阳”,所以必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五种封建伦理道德的准则。
封建礼仪中的“君权神授”夸大神化了帝王的权力;而“三纲五常”则妨碍了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阻挠了人类的平等交往。礼仪在这一时期成为了窒息人们思想自由的精神枷锁。
宋代将封建礼仪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出现了以程颢、程颐和朱熹的理学为代表“程朱理学”的天理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自然界天地万物无不体现天理,而人性的本质就是天理的体现。
“家礼”的兴盛是宋代礼仪的又一特点。道德和行为规范是这一时期封建礼教强调的中心,“三从四德”成为这一时期妇女的道德礼仪标准。“三从”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指“妇德”(即一切言行要符合忠、孝、节、义)、“妇言”(即说话要小心谨慎)、“妇容”(即容貌打扮整齐美观)、“妇功”(即要把侍奉公婆和丈夫当作最重要的事情来做)。按照当时封建统治者的设想,只要人人在家尽“孝”,在社会尽“忠”,每个妇女对丈夫尽“节”,那么封建社会各阶级就会“和谐相处”,封建统治就会长治久安了。
明、清二朝延续了宋代以来的封建礼仪,并有所发展,家庭礼制更进一步严明,将人的行为限制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范畴,从而使封建礼仪更加完善。
回答于 2015-11-24
赞同16
下一条回答
下一条
旗袍礼仪形体仪态美学_形象打造_礼仪培训_舞蹈塑性
根据礼仪相关内容为您推荐旗袍礼仪
教学环境一流,师资力量雄厚,通过国际化,系统化的学习形体仪态礼仪,造内外兼修的优雅女性,全方位提升您的气质内涵,深受业内学员喜爱。
广东身所科技有限公司广告
营销礼仪培训公司-点击进入百度-立即与专业客服咨询
根据礼仪相关内容为您推荐营销礼仪
营销礼仪培训公司-搜索+信息流双引擎驱动,精准覆盖您的客户百度推广-按效果付费的网络营销服务让您获客不再难
百度营销广告
淘宝中式婚礼的传统千万商品,品类齐全,千万别错过!
中国风传统中式结婚礼新中式婚礼汉唐婚礼主持词音乐婚礼资料合集
¥299 元
中式婚礼香槟色新中式婚礼中国红风汉式传统古典汉唐婚礼PSD素材
¥38 元
订婚宴素材新中式红色金色喜字复古订婚求婚答谢宴回门礼设计素材
¥56 元
订婚宴素材新中式红色金色喜字复古订婚求婚答谢宴回门礼设计素材
¥14 元
双喜新中式中国风囍简约订婚礼寿宴答谢回门宴迎宾布置PS设计素材
¥24 元
simbataobaocom广告
大家还在搜
礼仪证书怎么考
礼仪培训内容有什么
礼仪公司
网上祭祀
礼仪培训视频教学视频
形象礼仪
婚庆礼仪
礼仪老师
旗袍礼仪形体仪态美学_形象打造_礼仪培训_舞蹈塑性
本月14人已申请相关服务
咨询
广东身所科技有限公司广告
婚庆公司培训学校,大机构值得信赖,15天成为行业精英
值得一看的婚庆公司相关信息推荐
北京阳光喜铺婚礼文广告
礼仪课程的推广百度帮你找到精准客户,不花冤枉钱
本月24202人已拨打电话咨询问题
咨询
百度营销广告
关于礼仪起源有哪两种说法?
1礼仪起源于祭祀。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礼”字是会意字,“示”指神,从中可以分析出,“礼”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2礼仪为是表达自身感情而存在的。 在没有礼仪存在的时候,人们祭祀天地根本无法表达心中的敬畏,后来才出现了礼仪,如同语言一般,因为需要才产生的,后来拓展开始向长辈行礼来表达本身的敬意,在后期贵族阶层出现,扭曲了礼的意义,使之在不尊敬的情况下使用来突出自身的地位,因此礼丢失了本质而变成了礼节。存有敬意施礼才是真正的礼。
秦魂始皇
回答于 2020-07-29
3点赞 3013浏览
请谈谈礼仪的起源在哪里?
关于礼的起源,说法不一。归纳起来有五种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源于俗。礼仪在其传承沿袭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其演变过程可以分四个阶段。1.礼仪的起源时期: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2.礼仪的形成时期: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3.礼仪的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前221年)4.强化时期:秦汉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
超级cherish000
回答于 2021-09-01
522浏览
长安十二时辰你看懂了吗
入乡随俗,一起探访唐朝衣食住行大小事
16个问题231,534人浏览
— 为你推荐更多精彩内容 —
正在加载
从《撒哈拉的故事》看三毛的爱情观
三毛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于1943年在重庆出生,祖籍浙江,原名陈懋(mao)平后改名为陈平。幼年时就展露了对文学的偏爱,在中学时办理了休学,在父母的耐心指导教育下学习英文及中国古代诗文,有着良好的文学素养,在1973年与荷西结婚定居撒哈拉沙漠,以自身生活为原型创作了《撒哈拉的故事》等一系列为人称道的作品。
《撒哈拉的故事》作为一本充满异域风情的故事,在大漠风沙中感受福特的自然特色,在沙漠中面对困难二坚定地信仰中寻找生命的真谛与发现人性的真善美,撒哈拉沙漠拜托了其他小说常用的花前月下的方式,而是用三毛独特的自然、朴素的语言方式,通过自己的口吻来描述撒哈拉沙漠,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沙漠的生活故事,同时细腻的文字,描绘着温馨的爱情故事。《撒哈拉的故事》并不只是三毛的个人异国之旅的见闻,而是超越见闻,从生命出发,寻找生活真谛,描绘浓浓爱意的故事。正如郭惠玉所说:“三毛的沙漠写作是一种地道、完美的爱情小说,加入奇风异俗的爱情显然比流俗的言情小说要来得有深度”。三毛的文学创作具有较高的研读价值,《撒哈拉的故事》国内研究非常有限,通过对三毛的研究,发现她的冒险人生的心路历程,在此基础上更好的挖掘她内在的爱情观。
在三毛五岁的时候,随家人迁居到台湾。幼年的时候三毛就对文学十分感兴趣,特别爱看书,在其五岁的时候就开始阅读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天性敏感,孤僻的三毛在中学时因为被老师当众处罚的经历而感觉到了刻骨铭心的屈辱。这个时候她正是她经历的第一个灰暗的时期,那时候她就有伤害自己的行为。后来三毛便经常逃学,最后便办理了休学,在父母的耐心指导教育下学习英文及中国古代诗文。三毛中学时受辱的经历使她的性格更加孤僻,但是她几段短暂的爱情经历则让了她一生的漂泊。三毛的第一段感情是在台湾念书期间产生的,对象是她的学长梁光明,二人相恋三年,却因为在结婚的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意向而分手。而三毛则怀着伤痛到西班牙留学。1967年,24岁的三毛在西班牙德里大学与荷西相识。三毛曾在作品中提到初遇荷西时自己的内心情感“我第一次看见他时,触电了一般,心想,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英俊的男孩子,如果有一天可以做为他的妻子,在虚荣心,也该是一种满足了”。和众多通俗的爱情故事一样,热恋之后荷西像三毛求婚了,可是有何寻常的爱情故事不一样荷西让三毛等他六年,可是三毛却因为六年时间太长而选择了离开。后来三毛随德籍男友去往德国柏林,因生性烂漫无法理解男友带自己的方式而分手,与自己表哥的同学恋爱也是无果而终。
带着遗憾三毛结束了她的异国之旅,回到台湾,在这里她又迎来新的开始,可惜遇人不淑,与她即将结婚的是有妇之夫,这让她非常伤心。在沉淀一段时间后,她又与一位外籍教授相恋,可惜宿命的造化,外籍教授因先天心脏病而离世,因此,台湾成为三毛的伤心之地,爱情之路备受坎坷,这有让她开始新的旅途,三毛重新开始已过之旅,到西班牙与荷西重逢,这是与荷西分开六年后的首次见面,很快荷西便向她求婚,1973年三毛与分开六年但一直爱慕着她的荷西结婚。在婚后,三毛的艺术天赋得到充分的展示,文学创作有了飞跃性的发展,之后三毛出版了她的第一部书叫《撒哈拉的故事》。在三毛与荷西度过了六年的幸福生活,然而悲剧也再次发生了,在一次潜水中,荷西发生意外身亡。在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漂泊异国的旅程,回到台湾定居。
三毛是一个专注执着的人,对待感情更是如此。她一生流浪,一生追寻的不过是一个知她所想的人,她内心渴望自由也渴望爱情,可是爱情不是她的全部,她有自己的追求,正如她对荷西说“婚后我还是“我行我素””
。其实三毛对于爱情的看法正如她自己所说“活这辈子,就是为了等一个人,那个上辈子就认识,今生还没遇见的那个人 ”, 而三毛的一生都在寻寻觅觅中等待那个人。有人曾这样评价三毛“她有双慧眼
却迷失在寻找爱的旅途”。确实好不容易碰到一个懂她的人,好不容易为自己的感情找个归宿却难以携手而终。可是爱情正因为有了遗憾才显得真实可贵,正是这段带着哀伤的爱情影响了三毛余下的时光,也影响了几代迷恋他们传奇故事的读者。
诗人艾青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什么都古老只有爱情却永远年轻”。三毛也曾经写过:“我的写作生活,就是爱情生活,我的人生观,就是我的爱情观。三毛的作品就是她一生的写照,作品中的情感是真实不加粉饰的,碰到荷西之后三毛的作品中充满了欢欣,读她这个时期的作品仿佛在和她一起分享恋爱时雀跃的心情。但是这个时期的作品仍没有一般爱情故事所描述的风花雪月,香车宝马,甚至没有那些卿卿我我,恩爱诉衷肠。但是三毛的文字又是温暖细腻的,她的梦想,她的思索,甚至她的快乐伤悲都在她的笔下婉婉道来,读三毛的书仿佛在读这个人,再听她听她浅浅的讲诉着她的生活,低吟着她的爱情。
众人提起三毛无疑第一个想到的是荷西,想到的是三毛和荷西之间浪漫的爱情故事,但是读《结婚记》你会发现三毛和荷西的结婚无论是相对于古代的十里红妆、明媒正娶还是今天的婚纱西装、大操大办来说他们的婚礼十分简单朴实甚至略显简陋寒酸。三毛在证婚那天穿的异常的普通,就像文中写道:“我找了一件淡蓝细麻布的长衣服。虽然不是新的,但是它自有一种朴实优雅的风味。鞋子仍是一双凉鞋,头发放下来,戴了一顶草编的阔边帽子,没有花,去厨房拿了一把香菜别在帽子上,没有用皮包,两手空空的”。可是即使如此简单的婚礼二人的内心也是甜蜜的。当然,结婚当天三毛是收到了荷西的礼物的,初时,三毛惊喜的猜道鲜花,而荷西却有点失望的回道“沙漠里哪变得出来花来嘛”。打开后却原来是一副荷西在沙漠中跋涉找来的一副完整的骆驼头骨,在书中三毛毫不吝啬的描述了自己的心情,她写道:“我太兴奋了,这个东西真是送到我心里去了,我将它放在书架上,口里啧啧赞叹:“唉,真豪华,真豪华”,荷西不愧是我的知音”。
三毛的个性鲜明,更愿意追求自己内心所想,勇敢率性的个性让她没有其他女性在面临选择时的犹豫,愿意选择寻求内心的平静而选择贫瘠的撒哈拉沙漠二放弃繁华的都市生活。在法官主持婚礼时她都觉得比较有点不耐烦,而荷西却是无比紧张和激动的,甚至在开始忘记给三毛戴婚戒。在三毛和荷西的爱情经历中,众所周知的是荷西苦恋了三毛六年,但我们却不知道三毛六年间的心理历程。作为一个心思敏感细腻的女子三毛对于爱情的要求亦是高于常人的,反观三毛之前的经历,追求者众多,三毛却从未点头同意交往,在未婚夫去世后,三毛选择了出国流浪。本身热爱沙漠的是三毛,荷西则喜欢海洋,可是荷西为了三毛却来到了沙漠,在沙漠中打拼给三毛一个家,为了结婚为了生计荷西没日没夜的工作,这般痴心无疑温暖了三毛因上段爱情所哀伤的心。
在白手起家中三毛曾写道“其实,当初坚持要去撒哈拉沙漠的人是我,而不是荷西。后来长期留了下来,又是为了荷西,不是为了我”。只是因为一种感觉三毛执意想去撒哈拉沙漠,在众多亲友反对嘲笑的时候,三毛的父亲是鼓励她的,可是相对于父亲陈嗣庆的鼓励,荷西直接用实际行动表达出了对三毛的支持。“他,默默的收拾了行李,先去沙漠的磷矿公司找到了事,安定下来,等我单独去非洲时好照顾我他知道我是个一意孤行的倔强女子,我不会改变计划的。在这个人为了爱情去沙漠里受苦时,我心里已经决定要跟他天涯海角一辈子流浪下去了,那个人,就是我现在的丈夫荷西”。这一章是我最喜欢的,每次读《撒哈拉的故事》都会因为这一章而感到,对于世界女子来说,最好的爱情莫过于你想做什么有人会无条件的支持你,甚至提前为你做好准备,最好的爱情莫过于你懂我所想,知我所需。
三毛和荷西初期在沙漠中的生活无疑是艰苦的,为了装饰自己的家他们一起努力,而三毛也从流浪者变成了家庭主妇。正如郭惠玉在《浅析三毛及其作品的永恒魅力》中所写的那样:“那样的一片沙漠海,三毛依靠着爱情和坚强白手成家,于是就有了棺材变成的家具,于是就有了旧汽车轮胎装饰成的温馨小座位,三毛凭借着无数个不可思议的创造,在这样一个没有花朵的荒原开出了春天,千千万万个女人骨子里可望不可及的浪漫,让勇敢的三毛发挥得淋漓尽致。她为了改造她和荷西的家她抛弃了那些风花雪月来做一个贴心的女管家。她用着独特的心思把家里打造的充满了艺术气息。后来,附近的邻居,荷西的朋友都喜欢来家里小坐。甚至最后受西班牙政府所托来撒哈拉间房子的荷兰人都来参观他们的房子并进行拍照。足以见得她们的家打造的完美,而三毛对此无疑是自豪的,她们的家屋里屋外一砖一瓦她都曾亲手装饰过,这更是她们心中“真正艺术的宫殿”。
三毛适应荒凉的沙漠生活后执笔写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沙漠中的饭店》而三毛和荷西在沙漠中相濡以沫的生活在《沙漠中的饭店》一文中有了真实详尽的描述。两个国籍、生活环境完全不相同的人生活在一起难免会碰到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饮食文化差异等各种难以避免的问题。三毛在《沙漠中的饭店》中写道“当初决定下嫁给荷西时,我明白地告诉他,我们不但国籍不同,个性也不相同,将来婚后可能会吵架甚至打架”。而荷西给三毛的回答却是无比坚定的:“我知道你性情不好,心地却是很好的,吵架打架都可能发生,不过我们还是要结婚”。于是我们认识七年之后终于结婚了”,是啊生活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才有了一些别样的小幽默,小情趣。三毛经常“骗”老实的荷西,告诉他粉丝是雨、是尼龙绳、甚至荷西还以为它鲨鱼翅,而荷西也曾一度认为猪肉干是中药喉片、紫菜是复写纸、黄瓜是竹笋片。可是正是这些生活中的小事反应了三毛婚后生活的甜蜜幸福。在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家里三毛充当起了家庭主妇的角色,把各种食物烹制成一席爱的盛宴。在三毛做了一些中国美食后,撒哈拉沙漠的朋友,同事纷纷被邀请到家里做客,甚至荷西的老板都慕名而来,三毛的家足可以称得上一间中国饭店,当然荷西则是常常光顾这家饭店的顾客。毫无疑问,此时荷西是幸福的,但是谁又能说三毛此刻不幸福呢?这个一直在流浪的传奇女子此刻难道不是正在享受着内心的满足安定吗!
无疑跨国恋比普通的爱情更需要夫妻二人在婚姻中相互理解,三毛在书中曾写道“我不是妇女解放运动的支持者,但是我极不愿在婚后失去独立的人格和内心的自由自在化,所以我一再强调,婚后我还是“我行我素”,要不然不结婚,荷西当时对我说:“我就是要你‘你行你素’,失去了你的个性和作风,我何必娶你呢””。是啊三毛之所以是三毛正是因为她浪漫不羁,我行我素,哪怕在结婚后仍不会放弃自身的追求,可是这样的三毛才是荷西热爱的三毛。倘若她抹去了一切棱角做一个安于世俗的寻常女子恐怕荷西对她的爱恋也会消减几分,而她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不知要打上几个折扣了呢。
当初初读《撒哈拉的故事》时只是暗暗羡慕她们之间传奇的爱情故事,如今细细品来却不由让人深思。世间女子多叹息爱情可贵,碰到一个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何其不易,不知可曾细思因由。纳兰性德曾写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世人皆叹息有多少能做到初见惊艳,再见亦然,可是现在的你还是初见时的那个你吗?“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当你因为爱情而失去自我,抛掉追求的那一刻你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惊艳他的你了。
众所周知,三毛是极具冒险精神的,与此同时她又是一个文笔细腻的作家。她把她和荷西在荒山遇险的经历写成了《荒山之夜》。为了寻找那些小乌龟和贝壳的化石,三毛和荷西开车跨过荒原,穿过了迷宫一样的群山却在一块陌生的低地上遇险。因为对路况不熟,荷西在下车指引三毛开车前进的过程中不幸陷入泥沼,且越陷越深。三毛是如此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的“我远远的看着他,却无法替他出力,急得全身神经都要断了,这好似在一场恶梦里一样”。如此细腻的文字,每一个读者仿佛都站在三毛边上感受着她内心的焦急慌乱。三毛在慌乱中向路过的三个撒哈拉威男子求救,却被他们调戏欺负,深处泥沼的荷西看着这一幕却只能“哭着似的喊道“我杀了你们””,其中的愤怒恐怕不难理解。在关键时刻,三毛机智的同三个男人斗智斗勇,平安脱险。
可是此时的三毛却不知道如何去拯救荷西,在她带着坐垫回到泥沼时却因为停错地点遍寻不见荷西,恐惧到要发疯狂,“我逃回到车里去,伏在驾驶盘上抖得像风里的一片落叶”。或许是上天怜悯,在绝望中的三毛听到了荷西微弱的求救,三毛脱下长裙裁成布条,利用现有资源救出荷西,并对其进行了简单的急救处理。最终两人成功脱离困境。此次遇险无疑是沙漠生活中最惊心动魄的,可这也正应了那句古话“患难见真情”,“爱总在千钧一发之间”。而文章的结尾写道““三毛,还要化石么”,荷西呻吟似的问着我,“要”我简短的回答他,“你呢”我问他,“我更要了”,“什么时候再来”,“明天下午””。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执着,同时更为他们平淡的幸福生活里轰轰烈烈的冒险而赞叹!那个荒山之夜,三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女子身上的勇敢、镇定、坚持和善良。他们走过了生死的边缘,爱让他们的灵魂更近。
曾经有人说三毛有如此大的成就来自撒哈拉沙漠,也有人说三毛的传奇能流传于万千读者之间来自于三好和荷西的爱情故事,可是,归根结底是她的真性情,她的我笔写我心的创作风格促成了她今日的成功。读三毛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三毛的写作素材、灵感都来自生活,来自自身经历。毫无疑问,三毛的爱情经历为她的文献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灵感,在她的创作中她不仅仅是作者,更是作品中的主角。三毛曾经说过:“我的写作生活,就是我的爱情生活,我的人生观,就是我的爱情” [if !supportFootnotes][12][endif] 。放眼纵览三毛的作品,无一不是在表现自我的灵魂。就三毛的作品而言,不管是散文还是小说,她的笔尖都满蘸深情,她都在用女性所特有的细腻感情来描写自己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一个中国女子远赴异国沙漠地区和一外籍男子在一片荒芜的沙漠中结婚生活,在大多数读者看来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就在她的笔下缓缓溢出,她讲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用文字来描绘成一幅幅生地的画面,她的素材来自那些爱的回忆,她在替读者完成一个梦想,深深激起了读者的共鸣。
三毛的作品很多,但多是在与荷西相识之后,像大家耳熟能详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滚滚红尘》特别是本文所提到的《撒哈拉的故事》都是在遇到了一场爱情后所作,而三毛的文学生涯更是在她创作了《撒哈拉的故事》之后开启。三毛的作品多是纪实散文,而爱情更是贯穿这些作品的主线。因为有了这激荡缠绵的爱,所以文章更有诗情画意。旧时语:“情生文、文生情、情至则文至”情深则有那在心中缠绵悱恻的文。而三毛的创作便是其真实情感的抒发,而这种情感则是无数前人后辈可为之生为之死的爱情。郭震曾在《论三毛散文的审美价值》中写到:“作为一个率性纯真、向往自由的女性,她无比真实的向世人捧献了真正的悲与喜、美与丑、苦与乐、爱与恨,她只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故事,她独特的生活经历及角色定位,决定了她的散文作品体现出别具一格的文学价值” [if !supportFootnotes][13][endif] 。
三毛的初恋是在高中时期,和高一级的学长梁光明。三毛在怀念美好的初恋时说:“一直跟着这位如同亲人般的男同学?恋爱并不是小说中形容的空洞和不真实,许多观念的改变、生活的日渐踏实,对文学热烈的爱、对生命的尊重、未来的新信心、自我肯定、自我期许?都来自这份爱情中,由于对方高于我太多的思想而给予的潜移默化” [if !supportFootnotes][14][endif] 。可是三毛的这份恋情并未能修成正果,两人最后因为三毛的逼婚而分手,三毛的初恋就此夭折。初恋的夭折无疑给了刚刚走出上一次当众受辱阴霾的三毛当头一棒。而三毛本身是一个写实作家,一直在记录着生活中点点滴滴欢笑忧伤的女子为了逃避失恋的痛苦,为了不再揭开那满目疮痍的心而放下自己手中的笔也无可厚非。然而,这一放就是数年,在那漫长的岁月里,三毛一直难以释怀爱情带给她的酸涩与苦痛,始终无法拾起创作的笔来记录自己内心的情感。
然而,谁又能说伤过的心不会因为一个人而温暖呢?正如三毛自己所说“活这辈子,就是为了等一个人,那个上辈子就认识,今生还没遇见的那个人”。无疑荷西就是那个她要等的人,当三毛带着一颗伤痕累累的心与荷西重逢,当得知这个小她六岁的男子痴痴等了她六年,她怎么能不动容。当善解人意的荷西因为三毛的一个流浪的梦想而远赴撒哈拉沙漠打拼只为在她来时能够照顾她。这一切的一切无疑让三毛和荷西的心紧紧相依。在雨季中跌跌撞撞满身伤痕的三毛终于为自己的爱找到了三毛得知深爱她的荷西还在痴痴归宿。她抛却了往昔的哀伤在热情的沙漠阳光里灿然绽放,她拾起了放下的笔,记录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人说过被爱情滋润的女人脸上藏不住笑容,而三毛的笔也藏不住她此刻的幸福与快乐,已给之前迷茫忧郁的创作基调。她在《撒哈拉的故事》中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见闻,自己的感受。读她的文章仿佛在听她雀跃的心讲话,讲诉她的甜蜜爱情。
三毛一直认为“完美的爱情是永恒的,虽然爱情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是生活里没有了爱情便会变得枯燥,心中也有一丝荒凉。没有爱情的心田会干裂,即使播下再多的种子也不可能发芽。”三毛一生都在追寻真挚纯粹的爱情,然后命运仿佛在和她开了个玩笑。三毛在撒哈拉获得了希望,然后撒哈拉又给了她一个巨大的打击。荷西去世后三毛回到了台湾,此时她的创作风格无疑又因为爱情经历了一次巨变。她此后的作品都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般哀怨、凄婉的色彩。
郭惠玉曾在《浅析三毛及其作品的永恒魅力》中写道:“三毛的生命虽已不再,但他们的真情至爱永恒,一代又一代的人会记住她的名字,记住她创造的神话般传奇的浪漫,无论丰厚的中华古老文化积层上焕发出的空灵飞动的文字,还是她独特的心路历程”三毛曾说过“今生是我的爱人,今世是我的爱人”,三毛一生都在为一种纯粹真挚的爱情而漂泊寻觅。在《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向芸芸众生展现了自己的爱情,平淡,真实,却让人的内心无比温暖。而花季的少男少女们所渴望的无疑也正是这一份纯真的爱情。然而红尘世俗多喧嚣,特别是二十一世纪当今一个物质信息高度泛滥的时代,又有多少人能坚守心中的撒哈拉去等待自己生命中对的人呢?
当今时代,我们看到的是闪婚、闪离,看到的是一个个快餐式的爱情,我们的感情开始与新鲜、开始于激情,却在平淡的生活里消耗殆尽,在家长里短里相看互厌。我们在爱里相互猜疑,打着爱情的名义相互伤害,有些人甚至为了面包而结婚,仅仅为了追求一种高品质的物质生活而忽视自己内心的感情,可是却忘了问问自己无爱的感情能维系多久?殊不知“ 逢场作戏,连儿戏都不如,这种爱情游戏只有天下最无聊的人才会去做”,“要是真有性情,认真办一次家家酒,才叫好汉烈女”。
姜涛曾经说过:“自中国台湾而西班牙而德国而北美而撒哈拉而南美,她的一辈子,享受了我们几辈子都未必有机会、有勇气享受的绚丽和多彩。她的一辈子,顶我们普通人的几辈子” [ 。或许你会暗羡三毛,或许你也会在内心自怜自叹:“某些人的爱情,只是一种“当时的情绪””。我们只是一个平凡人,没有三毛那样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可是,真正的爱情是灵魂与肉体的高度结合,真正的爱情是信任和包容所绽放的花朵,真正的爱情是和对方一起为了未来打拼,一起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难道这不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提倡学习的吗!或许你此刻正在享受爱情的甜蜜,或许你此刻正在为了对的人而等待,可是要坚信“爱情,如果不落实到穿衣、吃饭、数钱、睡觉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去,是不容易天才地久的”
姜涛在《浅谈作家三毛与她的《撒哈拉的故事》》中写过:“三毛,她和我们大多数生活乏味的普通人一样,同样生活在无聊、麻木、挫折、受辱、琐碎的生活中,饱尝悲剧的,却不以此为贩卖”。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颗新星,作为大千世界中的传奇生命,三毛在流浪中寻找着心中的圣地,在流浪中探索和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刘慜株说“三毛的作品点点滴滴都记叙了她热爱生命的人生内涵,对生活的热爱、对底层人士的关爱、对人性真善美的歌颂、对异国文化的包容与接纳,在表现美好的自然景观的同时处处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坦诚和博爱精神”。她在撒哈拉享受着异乡客的生活,享受着荷西甜蜜爱情的滋润。三毛一直视爱情为最崇高的情感,可是爱情总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与滚滚红尘中众多在情感中受伤的人不同,她从未放弃过对爱情的追逐。
读《撒哈拉的故事》仿佛看到那个率性而为、烂漫张扬的女子在沙漠中起舞,看她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记录一串爱的回忆。三毛虽然离开了,可是却在这个世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的作品,她追求的纯粹、平等、尊重、理解、包容的爱情、婚姻更是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