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夏》
孟夏百物滋,动植一时好。
麋鹿乐深林,虫蛇喜丰草。
翔禽爱密叶,游鳞悦新藻。
天和遗漏处,而我独枯槁。
一身在天末,骨肉皆远道。
旧国无来人,寇戎尘浩浩。
沉忧竟何益,只自劳怀抱。
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
浔阳多美酒,可使杯不燥。
湓鱼贱如泥,烹灸无昏早。
朝饭山下寺,暮醉湖中岛。
何必归故乡,兹焉可终老。
关于一头麋鹿走过森林(外一首)
大概五年前我写过一首诗,
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我隐约记得,
写的是存在与虚无——
在潮湿幽暗的原始森林里,一头麋鹿在走动,
它金黄的皮毛偶尔照到阳光,
显得异常醒目。
它缓步走动,
完全是森林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就像模特走秀。
它嘴里不停地咀嚼嫩叶和青草。
时而低头
饮水,时而抬起头来警惕地张望。
但它主要是很安闲地踱步、吃草,不慌不忙。
对于我来说,它是一堆会移动的物质,没有思想,看不出欲望,
它只是没有到消亡的一刻,它本能地咀嚼,从这里走到那里。
但每一个瞬间它都在呈现自己,
比如它的健美的身体,以及色彩,
每走一步,我都可以看见它翻动的皮毛下,
大块肌肉有节奏地松弛、绷紧、用力,
那是一种美,显示出另一种鲜活和力量。
走一步,这种美就显现一次,
再走一步,这种美就再显一次。
这头麋鹿,在森林里某个潮湿的地方鲜艳地缓步移动着,
没过一会儿就不见了,只是,
在湿地上留下一串动物新鲜的蹄印,
不久蹄印也随着光阴渐渐看不见了,
然后这地方和麋鹿没来时,一模一样。
是的,现在这里,
与麋鹿来到之前没有什么不同,
仿佛真的不曾有麋鹿来过。
是的,
我有点恍惚,它来到这里,其实和没有来,
有什么区别?我开始怀疑,它其实根本就没来过。
如果它真的来过,也仅仅是某种秩序的一次呈现,
是麋鹿在这个世界的一个投影……
五年前我写过这样一首诗,现在找不到了,
渐渐我有点吃惊,感到有点诡异,
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
真的写过这样一首诗?
这样的诗,写过和没写又有什么区别?
因为即使写了,对麋鹿的来与不来,
没有半点影响。
而写这首诗的人,他现在活着,
其实也只是一个虚幻的投影。
忧伤的黑麋鹿看见了一只坛子
忧伤的黑麋鹿看见了一只坛子
从隐瞒了事实真相的年代中呈现
在梦中,在我疲惫万分的时辰
像是从梦中飘来了玉米的芬芳和爱慕
忧伤的黑麋鹿看见了一只坛子
它们从令人不安的风暴中出世
在凋零过还来不及复苏的旷野里
黑麋鹿来回地巡视着,想看见坛子的过去
坛子像祷文一样明朗地出现
仿佛刚刚被鸟的羽毛清洗过身体
它内部的生活已接近腐烂
而在它的外型上,仍旧可以看见花纹在绽放
忧伤的黑麋鹿看见了一只坛子
被我渴慕已久的泉水,就在它内部开始涌动
黑麋鹿的午夜生活
在漆黑的笼子里,黑麋鹿终于闭上了双眼
旁边的溪水开始奏乐,那些吟唱的唇
晶莹的麦管,替代了长箫插入了星空
从黑麋鹿的皮草衣中散发出身体的味道
黑麋鹿的午夜生活开始于四蹄触角
从黑漆漆的旷野伸展出去
此刻,它的触角多么温暖,多么欢悦
夜晚多么空旷,它的触角就有多空旷
黑麋鹿的午夜生活必须筑于荒野之上
在黑漆漆的丝网之中,幽魂们互相触抚、厮打
那些早已荡然无存的历史突然由夜游者和亡灵人开始吟唱
噢,黑麋鹿的眼角突然涌出冰凉的泪水
泪水濡湿了一只黑麋鹿的眼眶
我看见或者说我看不见了这个世界的夜色弥漫
山谷与麋鹿
长满丰美的记忆
有一只麋鹿
曾经为记忆驻足停留
是谁的蹄声
叩醒山谷的寂寞
又是谁的月色
拥抱了鸣叫声中的孤独
今夜,月明星稀往事如昨
记忆的微笑风中飞
谁的心事在为谁枯萎
谁的眼泪在为谁零落成溪
一朵盛开的遗憾里
你,是那片
再也找不到的山谷
而我,成了那只
再也回不去的麋鹿
《自题 时为翰林学士》
我貌不自识,李放写我真。
静观神与骨,合是山中人。
蒲柳质易朽,麋鹿心难驯。
何事赤墀上,五年为侍臣?
况多刚狷性,难与世同尘。
不惟非贵相,但恐生祸因。
宜当早罢去,收取云泉身。
吴地麋鹿考
前不久,笔者有幸参观了南通、无锡等地的博物馆,馆内均展示着大枝的鹿角化石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试想数千年乃至上万年前,江南一带该会是一个怎样的景象呢?而主宰这片土地的大型动物会是哪些呢?似乎这枝鹿角化石说明了一切……
那么当时生活在长江下游水网地带的会是哪一种鹿呢?翻阅国家保护动物名单,我国所产18种鹿中有4种鹿属于一类保护动物,即白唇鹿、麋鹿、梅花鹿和海南坡鹿。
白唇鹿生长在青藏高原,坡鹿只在海南岛有,再排除生长在山林里个体较小的梅花鹿,古代栖息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鹿种会不会就是名扬天下的麋鹿呢?答案是肯定的。
长江三角洲正是麋鹿的主要栖息地,这也是吴地文化形成过程中最初的原生态。
一、千年沧桑话麋鹿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哺乳纲,偶蹄目,鹿科。
是我国特有的动物,也是世界珍稀动物。
它善游泳,加上宽大的四蹄,非常适合在泥泞的树林沼泽地带寻觅青草、树叶和水生植物等食物,栖息范围主要在长江中下游一带。
野生麋鹿起源于距今200多万年前,约1万年前到距今约3000年时最为鼎盛。
因麋鹿的栖息地与人类活动区域大体相同,随着人口增长,麋鹿的生存空间被挤占破坏,为了获取食物,人们还常常捕杀这种肉质肥美的非进攻性物种,大约从3000年前开始,麋鹿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长江口附近沿海成为野生麋鹿的最后栖息地。
汉朝末年几近绝迹。
元朝皇家把仅存的野生麋鹿从东南沿海滩涂捕运到大都(北京),供皇族围猎,从此自然界就再也见不到它们的身影了。
十九世纪末,仅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剩下二三百头,而它们的命运几乎就是整个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
1865年秋,法国博物学家兼传教士大卫在北京南郊无意中发现了这些麋鹿,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群在动物分类学上尚无记录的鹿种。
他以20两纹银买通猎苑守卒,搞到了两只麋鹿并制作成标本。
一年后,他将标本寄到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被确认为是从未发现的新种,且是独立的一个属。
随后列强驻清公使及教会人士通过明索暗购,从皇家猎苑弄走数十头麋鹿。
1894年北京永定河泛滥,洪水冲垮了猎苑围墙,许多麋鹿逃散,成了饥民的果腹之物。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南海子被劫掠一空,麋鹿在中国本土绝迹。
麋鹿从此踏上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漫长海外之旅。
那些流落于异国他乡的麋鹿,由于生态环境恶化、种群规模缩小,越养越少。
这时一位使麋鹿绝处逢生的英国人贝福特公爵出现了,从1898年起,他出重金将原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卫普等动物园的18头麋鹿悉数买来,放养在英国伦敦以北70公里,占地121平方公里的乌邦寺庄园内。
有报道说:那些寄人篱下的麋鹿如同害了思乡病,整日无精打采地呆立在湖边水畔,拉长着“脸”,神情呆板。
然而这座水草丰美、林木葱郁、曲径绕湖的美丽庄园,毕竟是它们唯一能正常繁衍的地方。
光阴荏苒,随着伟大祖国的日益强盛,有识之士纷纷呼吁:让海外游子麋鹿早日回家。
1985年8月24日,22头麋鹿乘专机从英国乌邦寺回到故土——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实现了百年回归的夙愿。
英国原首相撒切尔夫人曾把麋鹿的重返家园与香港问题的解决同列为中英外交史上的大事。
原英国驻华大使高德年风趣地用中文说:“麋鹿曾因迷路到了欧洲,现在终于顺利还家了,祝愿它永远不会再迷路!”麋鹿这段扑朔迷离的身世,已作为爱国主义教材载入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课本之中。
后来有人曾建议把麋鹿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吉祥物,以此带动湿地生态复兴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现“绿色奥运”的理念。
如今位于江苏盐城(古称鹿城)的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是全世界最大的麋鹿繁殖基地。
二、吴地考古寻麋鹿
考古发现,吴地文明源远流长,江南已发现的古文化遗址有上千处之多,最早的为马家浜文化,距今约7500年左右;接下来是距今6000年的崧泽文化,以新入选“2009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 张家港东山村遗址为代表,还有2002年度全国六项重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宜兴新街骆驼墩遗址;而遗址最多、规模最大、特色最明显的是良渚文化,距今5200-4100年,以1998、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之一的昆山赵陵山遗址和无锡高城墩遗址为代表,还包括苏州的草鞋山遗址、昆山的少卿山遗址、常熟的罗墩遗址等;再加上较晚的马桥文化,其中全国文保单位昆山绰墩遗址就囊括包括了以上四个文化层。
在1万年至4000年前的长江流域中下游已见的人类遗址中,都曾经出土过大量的麋鹿角和骨骼,其数量大致与家猪骨骼数量相当。
著名的南通青墩遗址,出土了5000年前带卦属带占卜形式的麋鹿角刻纹,有专家认为是易卦起源的初始符号,有“东方第一卦”之称。
《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发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张政良教授的一篇论文,文中指出:“1979年江苏海安青墩遗址发掘,出土骨角栖和鹿角枝上有易卦刻文八个,例如三五三三(艮下,乾上,遁)六二三五三一(兑下,震上,归妹)。
其所使用的数目字有二、三、四,为前举三十二条考古材料所无,说明它的原始性。
这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无论其绝对年代早晚如何,在易卦发展史上应属早期形式,可以据此探寻易卦起源地点问题。
”说明麋鹿不仅是长江流域古代先民的主要食物之一,同时还可能是重要的祭祀物品。
如果说野外考古发现的鹿科骨骼是物质遗产,那么民间歌谣流传就属于非物质遗产。
先民们对早期狩猎麋鹿的记忆是深刻的,其狩猎的过程也是十分愉快的,集中体现在中国远古时期一首叫《弹歌》民歌中,向人们再现了一幅古代江南先民狩猎的生动画面,歌中唱道: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歌词中的“肉”字,读音可通“鹿”,歌词虽然简单,但是它比《诗经》更古老,这是我国迄今为止留下的最最古老的一首诗歌。
歌中仅有八个字,或许读者都想了解这首歌应该怎么来唱?有着民歌活化石之称的张家港河阳山歌,保留了这首歌曲的原有风貌,河阳农民在劳作时唱的《斫竹歌》是这样的:
杭唷,斫竹,嗬哟嗨!杭唷,削竹,嗬哟嗨!杭唷,弹石,飞土,嗬哟嗨!杭唷,逐肉,嗬哟嗨!
如果删除歌中的衬词,就剩下“斫竹,削竹,弹石,飞土,逐肉”10个字,内容与《弹歌》大体一致,再现了先民们载歌载舞的狩猎场面。
三、吴地文献记麋鹿
从远古时期的岩画、先秦时期的青铜器、汉代的瓦当中鹿的形象来看,鹿在人们生活中十分普遍。
在古代汉语中,鹿多含吉祥之意,成语有“逐鹿中原”,寓意胸怀大志、事业有成,“群雄逐鹿”指各路英雄豪杰奋勇当先,何以逐鹿?皆为“问鼎”而来,金庸的名著《鹿鼎记》即取此意。
“禄”取“鹿”的谐音,指加官进爵、高官厚禄,古代中国人则以“福禄寿”作为晚年幸福的主要标志。
在老百姓心目中麋鹿最是祥瑞,在民间俗称“四不象”,其面象马非马,其角象鹿非鹿,其蹄像牛非牛,其尾象驴非驴,怎么招也说不上它的名儿,所以就直接管它叫“四不象”。
封神榜里姜太公的坐骑不就是叫“四不象”的神兽吗?
中国古代经典文献中有关麋鹿的最早的记录在《礼记》,其中《月令》记载:“是月也,日短至。
……芸始生,荔挺出,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文中提到麋鹿在冬天解角,关于这个问题,乾隆皇帝一开始有不太理解,因为其它鹿种都在夏天解角,后来专门派人到皇家猎苑考察之后,才了解麋鹿确实在冬天解角,证明《月令》记载是正确的,于是乾隆写了《“麋角解”说》一文,镌刻在从南苑海子拣回来的麋角上,这支珍贵的麋角如今陈列在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馆内。
《孟子•梁惠王》中有:“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王室就有专门驯养麋鹿地方,而雄踞江南春秋五霸之一的吴王亦有同好。
对春秋吴越历史记载最完整、最权威的,就是约2000年前东 袁康、吴平编著的《越绝书》,该书卷二中有:
巫门外麋湖西城,越宋王城也。
文中提到的“麋湖西城”是春秋时期第一次出现直接以麋鹿来命名的地名,地点在苏州城巫门外,即现在的平门以北,今苏州市相城区一带,是越国宋王建造的城池。
再有:
麋湖城者,阖庐所置麋也,去县五十里。
这一条更为明确,说“麋湖城”就是春秋霸主吴王阖庐的一座城邑,主要用于驯养麋鹿,麋湖城位于麋湖西城东面,离苏州25公里左右,地点在现苏州阳澄湖以东一带。
还有一则记载:
吴东徐亭,东西南北通溪者,越荆王所置,与麋湖相通也。
这一条直接告诉人们麋湖的具体方位,苏州城的东面叫“徐亭”,就是现在的“唯亭”,也作“夷亭”,是越国荆王建造的,与唯亭相通的就是“麋湖”,而唯亭以北的大湖就是现在的阳澄湖。
因此,环绕阳澄湖一带曾经是春秋吴越诸王建造城邑驯养麋鹿的地方。
明代昆剧巨匠、诗人梁辰鱼《慧聚寺上方和孟郊、张祜韵》诗云:
古堞屯野色,虚窗引湖光。
西望吴王宫,空作麋鹿场。
梁辰鱼创作的昆剧开山之作《浣沙记》,亦称《吴越春秋》,主要反映了春秋吴越争霸的历史。
当作者登临马鞍山(在昆山市玉山镇),面对眼前古村野景、湖光水色,远眺苏州灵岩山,想起吴王夫差的馆娃宫已成废墟,而吴王曾在这个山脚下豢养麋鹿的城邑也早已荡然无存,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该诗兴亡之叹与《越绝书》的记载史实完全对应。
成书于北宋绍熙年间的《云间志》记述:“秦始皇驰道,在县(今上海市松江区)西北,昆山南四里。
相传有大堽路,西通吴城,即驰道也。
”显然这一遗迹,在宋代仍为通衢大道。
北宋文学家梅尧臣缅怀故迹,赋诗道:
秦帝观沧海,劳人何得修。
石桥虹霓断,驰道鹿麋游。
可以想见,秦始皇当年游历江南时,一路之上,麋鹿在弛道边成群结队,何等优哉游哉。
南宋的《玉峰志》是一部著名的地方志,该志的“城社”一章中说:
西鹿城,即今土山。
山下有卜将军庙,墓碑云:“死,葬于西鹿城。”
这是关于昆山别称“鹿城”的一则最早记载。
清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十五“冢墓下”中有:“南京兵部侍郎王悼墓在太仓麋场泾左。
”这里提到的“麋场泾”也是以麋鹿为名的地名,现在太仓市。
此外,张家港现在还保留鹿苑镇、白鹿乡(现张家港市杨舍镇)等五六处以鹿来命名的地名。
有读者会问,这神奇的麋鹿长啥样子啊?去哪里能看到呢?
现在想要看麋鹿的话,您可以去位于江苏省盐城市的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如果运气好的话就有机会跟野生麋鹿进行一次零距离接触,不过,还得看麋鹿对您是否感兴趣了……
麋鹿(学名:Elaphurus davidianus)属于鹿科,又名大卫神父鹿,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因此又称四不像,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有时到海中衔食海藻。体长达两米,重300千克。曾经广布于东亚地区。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在汉朝末年就近乎绝种。元朝时,为了以供游猎,残余的麋鹿被捕捉运到皇家猎苑内饲养。到19世纪时,只剩下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内一群。在西方发现后不久被八国联军捕捉并从此在中国消失。
中文学名: 麋鹿
拉丁学名: Elaphurus davidianus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哺乳纲
目: 偶蹄目
科: 鹿科
亚科: 鹿亚科
属: 麋鹿属
种: 麋鹿
分布区域: 原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目前在北京、湖北、江苏的自然保护区。
生态环境: 低洼湿地和沼泽
濒危等级: 濒危
国家保护级别: 一级
灭绝原因: 栖息地破坏,过度捕猎
目录
简介
历史记载
古代研究
神话传说
外形特征
分布范围
习性特征
繁殖
保护级别
保护现状
受威胁因素1)自然因素
2)自身因素
3)人口增长和农业的发展
在中国的灭绝与复兴
种群现状
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简介
大丰麋鹿亮相世博园
麋鹿保护突出贡献者——丁玉华
石首麋鹿自然保护
南海子麋鹿苑
麋鹿博物馆
相关资料麋鹿的身世
失而复得的珍兽 麋鹿
麋鹿回家的故事
本土绝迹 沦落天涯
水土不服 绝处逢生
祖国富强 麋鹿回家
放养成功 回归自然
麋鹿之乡 大丰
南海子麋鹿传奇
网络用语简介
历史记载
古代研究
神话传说
外形特征
分布范围
习性特征
繁殖
保护级别保护现状受威胁因素
1)自然因素 2)自身因素 3)人口增长和农业的发展在中国的灭绝与复兴种群现状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
简介 大丰麋鹿亮相世博园 麋鹿保护突出贡献者——丁玉华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南海子麋鹿苑麋鹿博物馆相关资料
麋鹿的身世 失而复得的珍兽 麋鹿 麋鹿回家的故事 本土绝迹 沦落天涯 水土不服 绝处逢生 祖国富强 麋鹿回家 放养成功 回归自然 麋鹿之乡 大丰 南海子麋鹿传奇网络用语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生活在黄海湿地大丰保护区的麋鹿
[1] 麋鹿又名“四不象”,是中国特有的动物,也是世界珍稀动物。它善于游泳,再加上宽大的四蹄,非常适合在泥泞的树林沼泽地带寻觅青草、树叶和水生植物等,栖息活动范围在今天的长江流域一带。长江流域是人类繁衍之地,生息于此的麋鹿自然成了人们为获得食物而大肆猎取的对象,致使这一珍稀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其野生种群很快便不复存在了。 值得庆幸的是,英国的十一世贝福特公爵花重金收养了世界仅存的18头麋鹿,放养在他的乌邦寺庄园中。这是在中国大地上的人工环境中生活的最后一群麋鹿。根据大量化石和历史资料推断,野生麋鹿大概在150多年前就消失了。
编辑本段历史记载
麋鹿是中国特有的动物也是世界珍稀动物。它善于游泳,再加上宽大的四蹄,非常适合在泥泞的树林沼泽地带寻觅青草、树叶和水生植物等食物,栖息活动范围在现在的长江流域一带。黄河流域是人类繁衍之地,生息于此的麋鹿自然成了人们为获得食物而大肆猎取的对象,致使这一珍奇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其野生种群很快便不复存在了。值得庆幸的是,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时,麋鹿就被捕进皇家猎苑,在人工驯养状态下一代一代地繁衍下来,一直到清康熙、乾隆年间,在北京的南海子皇家猎苑内尚有二百多头。这是在中国大地上的人工环境中生活的最后一群麋鹿。根据大量化石和历史资料推断,野生麋鹿大概在清朝才濒临灭绝的境地。 1865年,法国传教士兼博物学家阿芒·戴维神甫在北京南部考察动植物时发现了这种奇特的动物,这是世人第一次从学术角度知道了麋鹿。此后的几十年间,不断有麋鹿的活体被运出中国,流向西方。 1894年,永定河水泛滥,冲破了南苑的围墙,逃散的麋鹿成了饥民们的果腹之物。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南苑里的麋鹿几乎被全部杀光。一部分被运往为欧洲各地。 不过,在2009年1月8日,一队科学考察团于洞庭湖发现27头糜鹿,是全球首位发现有野生麋鹿的足迹。 在世界动物保护组织的协调下,英国政府决定无偿向中国提供种群,使麋鹿回归家乡。 1985年提供22只,放养到原皇家猎苑,北京大兴区南海子,并成立北京南海子麋鹿苑。1986年又提供39只,在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养。1987年又提供18只。 回归后的麋鹿繁殖相当快,1994年中国政府又在湖北省石首市天鹅洲成立第三个麋鹿保护区,从大丰迁来64只。目前在中国的麋鹿总数已经繁殖达1320头。但仍然是一个濒危物种。全世界也没有超过2000头。
编辑本段古代研究
在中国,麋鹿又叫做四不像,被认为是一种灵兽。最为著名的形象是古典小说《封神演义》里姜子牙的坐骑四不象。
编辑本段外形特征
麋鹿体护仔
长约2米。 雄性肩高08~085米, 雌性07~075米, 初生仔12千克左右。 一般成年雄麋鹿体重可达250千克,角较长,每年12月份脱角一次。雌麋鹿没有角,体型也较小。因在古代神话小说《封神榜》中是姜子牙的坐骑,使其更富有传奇色彩。麋鹿角倒置时能够三足鼎立,是在鹿科动物中独一无二的,颈和背比较粗壮,四肢粗大。主蹄宽大能分开,趾间有皮健膜,侧蹄发达,适宜在沼泽地中行走。夏毛红棕色,冬季脱毛后为棕**;初生幼仔毛色橘红,并有白斑。尾巴长用来驱赶蚊蝇以适应沼泽环境。 雄性小麋鹿在两岁时长角分叉,6岁叉角才发育完全。头大,吻部狭长,鼻端裸露部分宽大,眼小,眶下腺显著。 雌麋鹿的怀孕期比其他鹿类要长,一般超过九个半月,而且每胎只产一仔,尚无双胞胎或多胞胎的记载。
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麋鹿群
麋鹿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有时到海中衔食海藻,在3000年以前相当繁盛。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中、东部,日本也有,东海、黄海及其附近海域也曾发现麋鹿的化石。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类的猎杀,在汉朝末年就近乎绝种,元朝时,蒙古士兵将残余的麋鹿捕捉运到北方以供游猎,在自然界已经灭绝。1866年,被法国传教士大卫发现并寄回法国由法国动物学家米勒·爱德华确定拉丁种名,各国公使用贿赂、偷盗等手段,为自己国家动物园搞到几只。1894年永定河泛滥,冲毁皇家猎苑围墙,残存的麋鹿逃出,被饥民和后来的八国联军猎杀抢劫,从此在中国消失。 1898年英国11世贝福特公爵花重金将流散到巴黎、安特卫普、柏林和科隆的18头麋鹿全部购回,放养到乌邦寺庄园,到二战结束已经繁殖到255头,为了防止其灭绝,开始向各国动物园疏散。 麋鹿在世界动物保护组织的协调下,英国政府决定无偿向中国提供种群,使麋鹿回归家乡。1985年提供22只,放养到原皇家猎苑——北京大兴区南海子,并成立北京南海子麋鹿苑。1986年又提供39只,在江苏省大丰市原麋鹿产地放养,并成立自然保护区。 回归后的麋鹿繁殖相当快,1994年中国政府又在湖北省石首市天鹅洲成立第二个麋鹿保护区,从北京前后迁去九十多只。目前世界麋鹿总数已经繁殖达4000头。但仍然是一个濒危物种。
麋鹿是一种大型食草动物,体长170—217厘米,尾长60—75厘米,肩高达122—137厘米,体重120—180千克,雌性体形比雄性略小。 雌性头上无角,雄性角的形状特殊,没有眉杈,角干在角基上方分为前后两枝,前枝向上延伸,然后再分为前后两枝,每小枝上再长出一些小杈,后枝平直向后伸展,末端有时也长出一些小杈,最长的角可达80厘米。头大,吻部狭长,鼻端裸露部分宽大,眼小,眶下腺显著。四肢粗壮,主蹄宽大、多肉,有很发达的悬蹄,行走时代带有响亮的磕碰声。 尾特别长,有绒毛,呈灰黑色,腹面为黄白色,末端为黑褐色。夏季体毛为赤锈色,颈背上有一条黑色色的纵纹,腹部和臀部为棕白色。9月以后体毛被较长而厚的灰色冬毛所取代。麋鹿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欢以嫩草和其他水生植物为食。
编辑本段繁殖
野生小麋鹿
麋鹿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曾经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规定的极危物种,但是随着近年来其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加,已经退出了世界濒危动物名录“红皮书”。 麋鹿失而复得的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就,它既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活的教材,也是向公众表达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之可能性与必要性的重要范例。
编辑本段保护现状
原始人类由于人口密度低、生产力水平低,不构成对麋鹿的威胁。而商周以后,由于自然变迁、麋鹿自身的原因和人为干扰等因素,造成了麋鹿的不断减少。
18盛世麋鹿
65年,法国传教士兼博物学家阿芒·大卫在北京南部考察动植物时发现了这种奇特的动物,这是世人第一次从学术角度知道了麋鹿。此后的几十年间,不断有麋鹿的活体被运出中国,流向西方。此时欧洲一些国家动物园内的麋鹿,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面临着灭绝的威胁。热爱动植物的英国贝德福特公爵十一世,出高价把饲养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卫普等地动物园内的18头麋鹿全部买下,放养在他水草丰茂的乌邦寺庄园内。后经精心护理饲养,这18头麋鹿逐渐繁衍生息。 1894年,永定河水泛滥,冲破了南苑的围墙,逃散的麋鹿成了饥民们的果腹之物。到1900 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南苑里的麋鹿几乎被全部杀光。一部分被运往为欧洲各地。至此,中国特产动物麋鹿,在国内销声匿迹。而也成为了世界上仅有的麋鹿种群。 野生的麋鹿虽然灭绝了,但是通过放养,最终在中国重新建立了麋鹿的自然种群。1986年8月,英国伦敦动物园无偿提供了39头麋鹿,放养在大丰麋鹿保护区至今,生长良好,并且繁殖了后代。为此,中国重新把麋鹿列为一级保护动物。 中国麋鹿主要分布在三大保护区内,即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根据2010年6月的资料,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有1618头,约占世界麋鹿种群的40%。此外,在河南、江苏泰州等地也有一定规模的麋鹿繁殖基地。
编辑本段种群现状
麋鹿作为野生种群早已绝迹多年,1986年8月14日,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中国林业部的共同努力下,来自英国七家动物园的39头麋鹿返回故乡——江苏大丰,放养在大丰麋鹿保护区。面积达117万亩的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处麋鹿保护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种群,已建立世界最大的麋鹿基因库。大丰麋鹿国家自然保护区林茂草丰,人迹罕至,是麋鹿野生放养的天然理想场所。适宜的生境加上保护区工作人员的精心管护,其野生种群数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经过繁衍扩大,现已达到1618头。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野生种群数量达156头。在世界上首先建立了完全摆脱对人类依赖、可自我维持的麋鹿野生种群,结束了数百年来麋鹿无野生种群的历史。[1][2][3]
编辑本段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
简介
大丰麋鹿保护区 区徽
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苏省中部的黄海之滨,占地117万亩,核心区4万亩。区内分布着林地、草荒地、沼泽 地和自然水面。本世纪60年代,在大丰市新团、大龙、三圩、刘庄等地有麋鹿角和麋鹿骨(亚化石)出土,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充分证明大丰曾是麋鹿的故乡。1984年春国际野生基金会和我国林业部组织专家、学麋鹿刚回大丰的情景
者、技术人员来此调查考察,确认其适宜麋鹿生活,经国务院批准,林业部和江苏省在此联合建立麋鹿自然保护区,由林业部投资120万元,于1985年着手建设。1986年8月13日上午,从英国伦敦以8箱分装麋鹿39头(雄性13头,雌性26头)空运广州,换机飞上海,再用汽车转运大丰保护区放养,麋鹿群在这里生息繁衍,悠然自得。 经过两年的“引种扩群”和十年的“行为再塑”两个阶段后,保护区从1998年开始着手实施拯救工程的第三个阶段:“野生放归”。十年间四次放归53头麋鹿,经过十年艰辛探索,野生麋鹿逐年递增。经过多年时间的跟踪观察和监测,麋鹿的野生行为不断恢复,它们在野外具有较强的识别能力和自然保护意识,连续3年在完全自然的情况下成功产仔,并全部成活。麋鹿成功回归大自然,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和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平衡的建设目标,成为世界麋鹿保护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20多年来,其他国家麋鹿数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而大丰麋鹿种群已实现量的突越。为此,麋鹿就此从“红皮书”中退出,被列为珍稀物种。这是麋鹿保护过程中的又一座里程碑。 2008年,野生麋鹿在南黄海湿地顺利地完成了第二个繁衍周期,野生麋鹿种群中已出现了重孙辈。经过10年的探索和研究,野生麋鹿种群在大自然中的数量超过100头,基本脱离了种群发展的“危险期”。 2006年至2008年,麋鹿保护区在全国麋鹿分布相对集中和比较分散的地域对它们进行了深层次的观察,发现了麋鹿到山上的树林中栖息和一头雌麋鹿同时哺乳3头小仔鹿以及麋鹿大量采食大米草等活动行为。这三项重大发现,是中国近年来研究麋鹿工作的新突破,对推动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发展,促进相关学科的研究,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丰保护区已经形成了林、草、水、鹿、鸟共生的生态模式和完整的麋鹿生态系统,曾经被认是外来生物有害物种的互花米草成为麋鹿喜爱的食品,纳入了保护区的生物循环链。
大丰麋鹿亮相世博园
石首糜鹿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石首市境内,地理座标为东经112°33',北纬29°49',总面积1567公顷。保护区于1991年经湖北省政府批准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糜鹿及其生境。 本区地处长江天鹅洲故道边,属典型的近代河流相冲积,洪积的堆积形成的洲滩平原,地势低平,海拔在35米左右。区内土壤肥活,水质良好,牧草丰盛,分布有广阔的芦苇沼泽湿地。据初步调查,区内高等植物有64科、168属、238种,脊椎动物有100多种,其中大鸨、白鹤等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本区是为实现麋鹿回归自然而建立的自然保护区,1993年和1994年分两批从北京麋鹿苑引进 麋鹿64头,由于区内发自然环境非常适合麋鹿的生活和繁衍,加之麋鹿可食性植物多达119种,且生物产量高,因此在仅3-4年的时间内,麋鹿种群发展到134头,且麋鹿的野性恢复良好,实现了自然放养的目标。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不仅对麋鹿回归自然作出巨大贡献,而且为世界大型动物回归自然以及种群的恢复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编辑本段南海子麋鹿苑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馆不仅是保护麋鹿的研究场所,还是一个以开展自然、历史、文化生态环保为特色的教育基地,是对青少年进行自然教育、环保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不可多得的户外大课堂,被中国科协列为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为提高人们对保护濒危动物的紧迫感,苑内设了一座“世界灭绝动物公墓”,一块块的石碑上铭记着一个世纪以来世界上已灭绝了的野生动物。这些石碑用多米诺骨牌的形式排列着。上百种动物相继倒下,最后一块上面写着:英国莱桑池蛙。 在北京麋鹿苑,人们会了解到麋鹿是一度在中国灭绝,又经中外保护人士共同努力得以拯救的野生动物,它们的失而复得,是人类“亡羊补牢”、“迷途知返”,生态保护意识觉醒的具体体现。要使后人知道,地球是我们惟一的家园,但她并不只属于人类,只有保护这个大千世界的物种多样性,才能使我们自身的繁荣、稳定、持续发展得到保障。
编辑本段相关资料
麋鹿是一种大型食草动物,体长170—217厘米,尾长60—75厘米,肩高达122—137厘米,体重120—180千克,雌性体形比雄性略小。雌性头上无角,雄性角的形状特殊,没有眉杈,角干在角基上方分为前后两枝,前枝向上延伸,然后再分为前后两枝,每小枝上再长出一些小杈,后枝平直向后伸展,末端有时也长出一些小杈,最长的角可达80厘米。头大,吻部狭长,鼻端裸露部分宽大,眼小,眶下腺显著。四肢粗壮,主蹄宽大、多肉,有很发达的悬蹄,行走时代带有响亮的磕碰声。尾特别长,有绒毛,呈灰黑色,腹面为黄白色,末端为黑褐色。夏季体毛为赤锈色,颈背上有一条黑色色的纵纹,腹部和臀部为棕白色。麋鹿回家的故事
麋鹿,是中国特产的珍稀动物,而100年前,它却在中国本土绝迹。今年,当中国麋鹿本土绝迹100周年的时候,适逢江苏大丰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麋鹿野放”实验成功。从1000年前,人类大举捕杀麋鹿到新千年将麋鹿放归自然;从100年前中国麋鹿本土绝迹到世纪末麋鹿游子重返故土,扑朔迷离的麋鹿身世似乎在演绎着一个个传奇故事。 神奇物种 吉祥的象征 麋鹿由于“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而被俗称为“四不象”,曾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动物,种群规模曾以亿计。 麋鹿自古被称为吉祥之物,它具有300万年悠久的生命历史,却在长达近千年的时期内几度濒临灭绝。 古人把能够《封神榜》的姜太公的坐骑指为麋鹿,决非凭空想像,它象征着麋鹿与我中华民族的悠远情结。 麋鹿的形象和精神,自古溶人中国文化。从屈原、班固、杜甫、柳宗元、苏轼等文学大师,至沈括、李时珍等科学名人,直至周文王、乾隆等帝王,一部中国文化史,留下无数对麋鹿的记述和赞美的篇章。 在民间,麋鹿更是神奇之物,吉祥之物。它不仅是先民狩猎的对象,是崇拜的图腾和仪式中的重要祭品,还成为生命力旺盛(鹿角年年落而复生)的标志和升官发财的象征 (福“禄”喜寿) 。
本土绝迹 沦落天涯
中国是麋鹿的老家,随着祖国的强大、稳定,许多中国动物学家呼吁:让海外游子麋鹿还家。其实,这也是乌邦寺主人的心愿。 1985年8月24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22头麋鹿乘专机从英国乌邦寺回到故土北京,当晚运至南海子麋鹿苑,终于实现麋鹿百年回归的夙愿。后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伦敦举行的一个欢迎中国***访英的宴会上致辞,曾把麋鹿的重返家园与香港问题的解决同列为中英外交史上的大事。 1999年,当时的英国驻华大使高德年曾风趣地用中文这样说:“麋鹿曾因迷路到了欧洲,现在终于顺利还家了,祝愿它永远不会再迷路。” 作为麋鹿故乡的中国人,我们当记住爱尔温·大卫的名字,记住十一世、十二世贝福特公爵,记住他们保护麋鹿、挽救麋鹿的历史功绩。同时也不能忘记,100年前中国麋鹿在本土绝迹的那段刻骨铭心的耻辱的历史。 要复壮麋鹿种群,直至让麋鹿回归自然,需要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中外科学家顺东部沿海对北至辽河、南达北海的麋鹿分布故地进行了艰苦的调查。 1985年春,麋鹿专家曹克清一行驱车在黄海滩涂考察。这里沟河港汊纵横,光滩舒展,芦荡遍布,草茂林深,上万公顷的海滨滩涂呈半原始生境。这里是太平洋西岸最大的一片湿地,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近年多次有麋鹿化石出土。 那一天,湿润的海风吹拂着绿树野草,成群的丹顶鹤和白鹭在沟边嬉戏。突然,一只牙獐从路边草丛中窜到路中央,歪着头好奇地看着考察的车辆。这一戏剧性的情节引起专家们的极大兴趣。牙獐与白鹭自古就是麋鹿的伴生物种,凡有麋鹿出没的地方,一般都会有牙獐伴行。那只精明的牙獐适时地亮相在考察组的眼前,不言而喻地传递着大自然神秘的信息。
放养成功 回归自然
1986年8月14日,在世界自然与自然保护联盟,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中国林业部的共同努力下,在江苏沿海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也是迄今最大麋鹿野生放养地——大丰麋鹿保护区。39头麋鹿返回故乡。这里的沿海滩涂广阔,气候温暖,森林茂密,水草丰盛 ,是麋鹿野生放养天然的理想场所。 回到故土的麋鹿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与獐同戏,与鹤共舞。种群迅速恢复。全国现有麋鹿1 000余头。仅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就拥有819头,占全世界现有麋鹿总量的近三分之一,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种群。 1998年秋天,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一项划时代的科学实验。他们打开铁门,将经过选择的8头(公2、母4、幼2)麋鹿从鹿苑真正地放归自然。被圈禁数百年,一直处于圈养、半野生状态的麋鹿转眼间消失在黄海之滨一望无垠的草丛中。由此,中断数百年的野生麋鹿的生命链条在那一刻被重新连接。 通过无线电跟踪和野外观察,8头麋鹿在黄海滩涂湿地上已安全无恙地度过了第一个冬春。1999年3月18日,怀孕的母鹿在野外安全地产出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头全野生麋鹿幼仔,为恢复野生麋鹿种群迈出了可喜的一步。1998年和2002年,大丰先后2次将14头麋鹿野生放养并取得了成功。 2003年10月26日上午,在距大海1 000米的滩涂上,工作人员恋恋不舍地打开了栅栏大门,18头麋鹿在人们关注的目光中,从容地冲向大自然,开始了它们野生繁衍的旅程。 现在距离2003年的那次放养,已经2年过去了,放归野外的麋鹿生活得怎么样了呢?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野生的麋鹿比之网栏中的麋鹿,膘情更好。最显著的变化是野性增强了,自我保护的能力更强,更加机敏,活动的区域数倍增加。起居习惯更加变幻莫测。在保护区,现在野外存活的麋鹿已经达到52头了,相信这个数字还将进一步扩大。 大丰麋鹿国家级保护区负责人,同时也是从事麋鹿野放实验的国家级麋鹿专家丁玉华高级工程师介绍说,麋鹿在大丰保护区的数量在迅速增长,这是保护区20年来实行科学管理,采取对濒危动物拯救措施,促使麋鹿得到有效保护的结果。今后还要扩大野生种群,易地建立新的保护地。 让我们一起祝福麋鹿吧。
麋鹿之乡 大丰
大丰麋鹿国家级保护区在江苏省盐城市境内,是亚洲东方、太平洋西岸最大的湿地之一。这里湿地生态演替系列齐全,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和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它可以给人类提供水和食物。湿地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拥有的宝贵资源,因此湿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 2006年6月16日,江苏大丰市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麋鹿之乡”称号。截至2006年6月12日,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繁殖期内的麋鹿产下幼仔188头,从而使该保护区种群数量达1007头,成为全球范围内首个突破千头大关的麋鹿自然保护区。
南海子麋鹿传奇
明清时期的南海子位于北京南郊,占地210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老北京城区的3倍。南海子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度42米到25米。 南海子不仅风景优美,还有一种神奇的动物———麋鹿。它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大型鹿科动物。古代麋鹿分布在辽宁省康平、南界浙江省余姚、西至山西省襄汾、东达东部沿海和岛屿这一广大的区域。由于古代先民的大量捕杀,以及人类的早期开发活动破坏了适应麋鹿生存的生态环境,野生麋鹿种群大量减少。大约从秦汉以后,中国野生麋鹿种群就逐渐在原野上绝迹了。明清时期,仅在皇家苑囿南海子里,还保存有数量不多的麋鹿。 麋鹿体长2米多,肩高1米多。毛色浅褐,背部较深,腹部较浅。雄麋鹿有形状美丽的双角。麋角表面有凹凸,内有黑色纹理,形状迷人。麋鹿的尾巴比其他鹿种都长,尾端生有丛毛,所以又称“大尾鹿”。它的鹿蹄宽大,而且能够分开,可以在沼泽地中奔走如飞。更奇特的是它的外表,角像鹿而又不是鹿,颈像驼而又不是驼,蹄像牛而又不是牛,尾像驴而又不是驴。因此,民间俗称麋鹿为“四不像”,把麋鹿看作一种“怪兽”。
还行吗?
麋鹿也被称为四不像,是一种鹿科动物,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因为麋鹿长得和其他动物都有一点相似,比如说麋鹿的角和其他的鹿差不多,但是脸似乎更接近马,蹄子有点像牛,尾巴则是更像驴,所以被称为是四不像,麋鹿生活在我国江苏一带,麋鹿也是非常的擅长在水中游泳,一般是以群居生活为主,如今麋鹿在我国的大丰保护区有一千多头的种群,目前正在慢慢恢复当中。
大家都知道在我国有很多的珍稀保护动物,比如说东北虎还有大熊猫,这些动物都是濒危动物,而在我国的江苏省也有一种独有的动物,这一种动物是鹿科动物,被叫做四不像,学名叫做麋鹿,麋鹿虽然是鹿科动物,但是因为长得和很多动物都比较接近,比方说麋鹿的蹄子有点像牛蹄,但是整体长得和鹿差不多,但是脸像马,尾巴又像驴子,所以说被称为是四不像,当然在大自然当中还有一种动物叫做六不像,这也是民间的叫法了。
麋鹿原本产于我国的长江流域,主要以青草为食,麋鹿和其他的鹿类不一样,麋鹿不怕水,非常擅长在河里面游泳,可能是生活在水乡的缘故,麋鹿一般是成群结队活动的,曾经的麋鹿分布在我国的华东地区,后来因为人们的不断捕杀,在汉朝时期差不多就已经绝种了,虽然在元朝时期剩下的麋鹿被捕捉到皇家的森林里面继续饲养,但是因为到了晚清的时候,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也带走了不少麋鹿。
好在后来我们重新在英国引进了200多头麋鹿,大部分个体送回到了我国,所以说现在麋鹿的种群重新开始慢慢恢复起来,在我国盐城大丰的湿地公园里面就有1000多头麋鹿,麋鹿的性格比较温顺,而且跑的速度也不算快,所以麋鹿很少会攻击人,而且看到人靠近,麋鹿会非常的紧张害怕,只有在争夺配偶的时候,雄麋鹿会比较暴躁而已,麋鹿也喜欢生活在水比较多的地方,比如说水乡平原,沼泽地,所以长江三角洲的平原是麋鹿的最佳生活环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