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恰县西北部边境地段有一片美丽如画的夏牧场,它就是令人神往的玉其塔什草原。它有的田园诗歌般的风光。玉其塔什原意为“三个石头”。按当地群众的解释,玉其塔什是三座雪山之间的草场。这三座雪山,高耸人云,海拔均在4500米以上,山顶积雪终年不化,象三座银白色的固体水库。每年夏季冰雪融化,形成潺潺溪流。众多的泉水,灌溉着这大片草场,成为玉其塔什草场十万头牲畜、五千名群众生命的源泉。
这块天然牧场,距县城二百余公里,平均海拔在3 000米以上,覆盖度达80%。草质好,产量高,一般草高15厘米左右,是新疆南部海拔、面积的夏牧场。
玉其塔什草原,山低坡缓,地形开阔,土壤肥沃,成土母质为残积物,植被丰盛,有针茅、棘豆、嵩草、萎陵菜、蒲公英等。这里雨雪多,水足草茂,是牲畜的天堂,是牧区的宝地。
七月是玉其塔什放牧的黄金季节。这时,气候温和,晴空万里,阳光明媚,牛羊满山,令人心旷神怡。四周的群山顶峰白雪皑皑,与天空的朵朵白云和草原上的群群绵羊连为一体,远眺真让人难以分清是天、是地、是云、是雪还是羊。
群山环抱中玉其塔什,绿草茵茵,苍翠欲滴,望不到边,看不到头,象是绿色绒毯铺向遥远的天际。在这绒毯之上,还有许许多多白的、黄的、红的、紫的山花竞相争艳,把祖国边陲草原装扮得如此多娇!每当微风荡来,草摇头,花儿笑,牛羊丛中跑,给人以生活美的享受。
清晨,整个牧场被乳白色的雾霭笼罩着,草叶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空气清新、湿润。漫步在晨曦中的草原上,会使人心醉。不一会,东边的太阳腾空出世,万道霞光洒射到草原上,红的纱帘,绿的草毯,再加上从柯尔克孜毡房里冒出的缕缕白烟,把草原装点得更加秀丽。
地址: 在乌恰县西北部边境地段有一片美丽如画的夏牧场
“肖奴帕”:即大块肉、手抓肉。这是柯尔克孜人待客的食品之一。做法是把肉切成大块,分肋骨、脖骨、脊骨、大腿、小腿及羊头、羊蹄、羊肝煮在一起,待客时按客人等级而分肉。这种肉的做法有一个特点,就是热肉凉水下锅,煮熟的肉香而不腻,嫩而不烂。牧民一般外出放牧也带大块肉作干粮。
“库尔玛”:即锅烤羊肉块。将羊肉切成一寸见方的肉块,放在烧热的锅内大火烧烤,用铁铲不停地快速翻动,烤熟后在上面撒以孜然[3]、盐面、辣椒面用手抓食。
灌马肠:将马肠洗干净后,灌以切碎的肉块和大米及其它佐料,放入水中煮熟,食用时切成段盛入木盘中上餐布,这是柯尔克孜人最喜食之食品。
酸奶酪:将新鲜牛奶(最佳为绵羊奶)煮沸后加入酸杆菌(少许酸奶或酸奶疙瘩),使其发酵后即可食用。酸奶酪形似豆腐脑,雪白细腻,味酸而可口,营养价值丰富,含有多种乳酸、乳糖、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酵酶等。这是柯尔克孜族夏秋季的主要食品。
干酸奶:将酸奶酪过滤去水而成,如同豆腐,一般都装入细白布口袋内,外出时挂马背上,饥时可食,渴时加水可饮。是夏秋季外出放牧携带的方便食品。
酸奶疙瘩:将干酸奶团成圆形疙瘩,放在用芨芨草编成的特制的帘子上晒干即成。酸奶疙瘩酸中略咸,可以存放两三年而不坏,是柯尔克孜人冬季的主要食品。平时也可当点心待客和馈赠远方亲友,各族小孩特别喜食。酸奶疙瘩还可以还原成酸奶酪。
奶皮子:是鲜奶煮熟放冷后上边的一层淡**凝固物,也叫奶油。奶皮子既可以加工其它食品,又可以用(本字无法显示:“饣+食”)挖着同食。
酥油:从奶皮子中提炼而成,色泽金黄,较奶皮子纯而易久放,可以加工其它食品,也可以冲水饮或单食。
“居布尕”:即酥油糖饼。先将面粉和成团,擀成很薄的饼子,放在锅里烙熟,乘热抹上酥油,撒上白糖,然后再叠成三角即成。这种饼子,香甜酥脆,大人小孩均喜食。
“卡特玛”:汉译名为烤酥油卷。把和好的面团擀薄,将奶皮子或酥油在面上抹均匀,卷成长条,然后盘成圆形,放在锅内用文火烙烤,两面烤成桔**即可食用。另一种做法是将和好的面团,切成数等份,擀成数张薄饼,然后抹上油,一张张地叠起来,放在锅内文火烙烤成桔**即可。这种食品,外酥里软,香味浓郁,是待客的上乘食品。
“窝(本字无法显示:“饣+良”)”把和好的面擀薄,上面抹奶皮子或者酥油,卷成一根长条,再盘成圆形,放在蒸笼内蒸熟(亦有在(本字无法显示:“饣+良”)坑中烤的),然后在上面洒上白糖即成。这种食品,吃起来松软香甜,尤为老年人所喜爱。
“西仁古奴奇”:有的地方又叫“沙勒阔勒”汉译名酥油羹。这一饮食,有两种做法,有的地方把大米加水煮熟后,加入鲜奶和酥油共食。有的地方把大米用水煮成半熟,再放上鲜奶煮,等大米与 煮成稠粥状,盛到盘内,上面再加入溶化了的酥油即可,它融米香、奶香、油香于一起,食起来余味无穷,老幼皆喜食。
“库鲁提苏依阿希”:汉译为酸奶面条。把酸奶疙瘩放在水中泡软,搅拌成糊状,加水烧开下面条。有的地方也用鲜奶加水烧开下面条。酸奶面条是典型的牧区饮食,吃起来又酸又奶香味,是牧民的家常便饭。
柯尔克孜族节日期间,一般食用的食品有“库衣玛克”(油(本字无法显示:“饣+良”)、“布尔沙克”(油炸面块)、“曲衣布尔沙克”(油炸果)、“沙木沙克”(烤包子)、“曲曲”(水饺)、油散子、奶油稀饭、抓饭、凉面、(饣+良)、花卷、烤饼等。
柯尔克孜族人的饮食以牛、羊、马、骆驼、牦牛肉和奶制品为主,几乎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肉、奶、乳制品,而小麦、青稞、蔬菜在柯尔克孜族的饮食中,只是辅助食品。柯尔克孜族实行外婚制,一般直系七代和旁系五代的亲属之间不能通婚,同吃母奶长大的男女,也不能通婚。
现代柯尔克孜族基本上实现了定居,但仍保留了部分游牧民族的传统特点。居住农村和牧区的住宅稍有区别。
农区村落的庭院式住宅,砖木结构的平顶屋较多。牧区的柯尔克孜人喜用白毡盖毡房,称之为“勃孜吾依”,这与他们崇尚白色有关。牧民夏天多住在气候凉爽的高山地带的河流附近,称“夏窝子”;冬季多住在气候温暖的山谷地带,称为“冬窝子”
。
在柯尔克孜族的文学遗产中,民间文学占据首要地位。其形式有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叙事诗、寓言、民歌、谚语、谜语、绕口令等,内容丰富,题材多样。
我国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在新疆西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及北部的特克斯、昭苏、额敏等县,在黑龙江省富裕县也有少量分布。
一。满族满民风民俗
[民族简介]
满族,现有人口约9821000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辽宁省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国各大中城市。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2 0 0 0 多年前的肃慎人。肃慎人,是满族的最早祖先。辽、宋、元、明几个朝代称“女真”。长期生活在长白山以东、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广阔地区。1 6 世纪后期,努尔哈赤崛起,以女真人为主体融合了部分汉人、蒙古人和朝鲜人,形成了一个新的共同体——满族。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是1 6 世纪末参照蒙古文字母创制的。后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加“点”,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或“新满文”。由于清代以来大量满族迁入中原地区,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与汉族交往密切,满族人民逐渐习用汉语文。 满族主要从事农业。散居城市的满族人大多从事工业和文化科学事业。在历史长期发展进程中,满族同胞对祖国的缔造和文化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饮食习惯]
饽饽是满族平时和节日的主要食品。饽饽是用粘米做成的。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和粘糕饽饽等。满族的饽饽很耐饿,携带方便,风味独具,至到今天仍是颇为风行的食品。 酸汤子也是满族的传统饽饽食品。萨其玛是驰名全国的满族糕点。
[婚丧习俗]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 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 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此外,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 放定:即递财礼。分放大定和放小定两种。放小定是未来的媳妇拜见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亲时,得到财物。放大定叫做“过大礼”,俗称“下大菜”,就是选择吉日,男方将聘礼送到女方家。 结婚前一日,送亲的要喝“迎风酒”。新娘则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发”。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车送亲,由其哥哥护送。彩车到新郎家时,洞房门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让喜轿车抬着新娘从火盆上经过,俗称"过火避邪"。为赶走或杀死随轿而来的鬼怪,新郎要向轿门虚射三箭;也有实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轿底射,以免伤着新娘。接着,新娘被人扶出轿来到天地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拜完北斗后举世闻名行“撇盏”仪式。即头戴红盖头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猪肘一方、酒三 盅、尖刀一把,萨满单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满语念经,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抛向空中,同时端酒盅齐把酒泼到地上。主要目的是乞求上苍保佑新婚夫妇,使他们子孙满堂,白头偕老。举行完以上这些仪式后,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搀进洞房。新娘过门坎时,在门坎上放有一副马鞍,新娘必须从上面跨过去。新房的床铺必须全科人铺设,洞房铺好后要在房内奏乐,称 “响房”。新娘入洞房时,一小女孩手拿两面铜镜,对新娘照一下,然后把铜镜挂在新娘的前胸后背。接着,另一小女孩递过两只锡壶,里面盛有米、钱等,新娘或抱在怀里,或夹在腋窝,俗称“抱宝瓶”,又叫“抱保媒壶”。当新娘在床上坐稳后,新郎用秤杆把罩在新娘头上的红布揭去,叫做 “揭盖头”。接下来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长寿面或子孙饽饽等。
[建筑特色]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服饰特色]
本世纪3 0 年代,满族男女都穿直统式的宽襟大袖长袍。女性旗袍下摆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绣花卉纹饰。男性旗袍下摆及踝,无纹饰。4 0 年代后,受国内外新式服饰新潮的冲击,满族男性旗袍已废弃,女性旗袍由宽袖变窄袖,直筒变紧身贴腰,臀部略大,下摆回收,长及踝。逐渐形成今日各色各样讲究色彩装饰和人体线条美的旗袍样式。
[民族禁忌]
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二。蒙古族民风民俗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各种迎宾礼节。预约的会客,不论是社会团体还是私人会面,主人总是远远的迎候着客人。有人会在路边等候,有的骑马飞驰而来,有的骑着摩托、乘着越野吉普车赶来,在隆重的场合还会分几个梯队迎接客人。
如果您到大草原旅游,您一定会到草原上蒙古族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为这是蒙古族从古到今的传统。当来到这里,您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赞美主人的住处,“这真是一块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或者您会用临时学会的蒙语“赛努!赛努(好啊!好!)表示自己的情怀,一句蒙古语说出来,这里的主人会由衷地高兴。
当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进蒙古包后,宾主相序而坐在蒙古包的左侧。一般来了十分尊贵的宾客,主人会主动让您坐在正北(男坐进包后的西侧,女坐进包后的东侧)位置上。这时候,主妇会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扒肉摆在客人面前,然后端上一碗滚烫飘香的奶茶,请客人们品尝。接着在问候和笑声中开始敬酒,主人手捧哈达,托着银碗、齐眉举盘,把美酒敬献在您的面前。如果客人一饮而尽,主人会非常高兴,顿时主客情融,气氛很快会热烈起来;如果您不善饮酒,接过银碗品一品也可以。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这表达了对主人的尊重与亲密。
待客
这里的主人首先给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摆上奶食、糕点、炒米等茶食为客人压饥解渴,有的还做点面条,让客人们少吃一点垫个频祝然后敬酒。由主人先用小酒酒盅)向客人们每人敬一杯,这就是敬酒的开始。接着用大杯(比银碗小一点专用敬酒的银制器皿)从客人中的年长者开始,依次一一进行;敬酒达一定杯数就要奏乐唱歌为客人们喝酒助兴;酒后用饭,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为整羊宴,其次为羊背子宴。
神奇的蒙古包
如果说草原是绿色的大海,蒙古包则是大海中的点点白帆。蒙古包作为草原上特有的建筑,既美观又实用,而且结构简单,便于拆运。
蒙古包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拆迁组装,就地取材,自产自用等特点,非常适于游牧生活,蒙古包充分反映了游牧民族的聪明才智。在大海般的绿色草原上,星罗棋布的蒙古包白帆点点,会使人感悟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圆形尖顶,外用一层或二层羊毛毡围裹,里面用“哈那”和“乌尼杆”支撑。“哈那”是数十根同样粗细、抛光后的木棍,用牛皮绳连接,构成可以伸缩的网状支架。“乌尼杆”是用木棍支撑的伞状包顶支架。蒙古包顶端还有“陶脑”――天窗,既可通气又可采光。整个蒙古包用数根毛绳牢 牢固定,抵御风的侵害。
华丽的民族服装
蒙古族的服饰包括衣、带、靴及头饰等,款式讲究,装潢精美。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的主要服装。蒙古袍衣体宽大,袖子较长,下端不开叉,衣领较高,服带中围,非常适应广阔草原游牧生活中的防寒及一衣多用的需要。腰带是蒙古袍必不可少的,腰带一般由绸、缎等料制成,长达数米,颜色视袍子的颜色而定。男子扎腰带时,袍子向上提,下摆束得较短,即显得精干潇洒,骑乘或劳动时也方便。女子之相反,扎腰时一定要把袍子拉展,以显示身材的苗条健美。穿蒙古袍系腰带除装服饰上的需要外,实用价值也很大,系上腰带骑马时可以保持腰和肋骨的稳定和垂直,冬天还可保暖。
“查干萨日”的祝福
蒙古族把正月称为“查干萨日”(汉语意为“白月”);草原上的春节活动主要有祭火、祝寿、拜年等,并且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查干萨日)达到高潮。
祭火
蒙古族很早以来以祭火的习俗迎接春节,因为燃旺的火焰象征着一年里一切幸运吉祥。祭火在过去比较盛行,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哈日楚户”(贫民)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火,而“台吉”(贵族)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火,有的牧户把系有五色彩绸的五小捆芦苇插在门外树上,将劈成细条的柞树放在燃旺的火撑子上方的四条腿上,户主穿好礼服跪在正门处的垫子上,把用油网包好的羊胸骨奉献给圣火。妇女们则将美酒、黄油洒进圣火,并按顺序站立,叩头。富裕的牧户则搞大型祭火,祭祀时用整羊,并将左邻右舍请来喝茶吃酒。有的将圣火点燃后三天不熄,三天中不许迁场,不许在圣火上烤脚。目前,传统的祭火在新一代牧民中已很少举行了,但是在草原旅游点和庆祝的喜庆日子,人们还是点一堆篝火助兴。
祝寿
春节期间牧民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祝寿的对象为正当“本年”的长者。祝寿开始时,先为85、73高龄者祝寿,时间一般在腊月25或26日,腊月27至除夕的几天里,则为61、49的本年者祝寿。给长者祝寿时,晚辈除要行礼祝贺外,还要赠送寿礼以示尊敬。祝寿礼的轻重多寡,一般视祝寿对象的年龄大小而定。
除夕
草原上春节的高潮,附近的牧民们都要相互喝茶,然后人们扶老携幼聚集在年长者的家里,进行除夕“乃日” (宴会)或家人聚集在一起看电视节目。接着牧人们要到邀请自己的每家去作客,有时因户多,宴会往往通宵达旦。
除夕时,牧民家家都要摆放“花盘”即将点心、奶食、糖果等整齐地摆放在一个大盘子里,摆放的形式大部分呈圆柱体,也有方形的,每层一种,很有规则。这一习俗,不仅在牧民家中一直保留,而且在城市的蒙古族家中,也沿袭着这传统。
拜年
草原上春节最隆重的活动,拜年在正月初一晨曦微露时候开始,牧民们先祭敖包,然后开始家庭内部拜年,先是晚辈向长者问安跪拜,然后由长者祝福晚辈幸福长寿。拜年时,晚辈要衣帽端正,手捧哈达进行。
家庭拜年后,牧民们相互互拜。互拜时,先到年长者的家里,随着互拜的进行,人们自动结伴而行。每到一家,要以同行者的年龄大小依次而入。拜年时,牧民们一般要献上一两首颂辞或颂歌。对出色的歌手,户主会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颂祝辞。草原上的春节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牧民们辛勤劳动一年后欢歌笑语的时刻。
草原宗教
内蒙古自治区也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民族地区,现有喇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汉佛教和道教7种宗教。汉佛教在我区有悠久的历史,其它宗教从十七世纪后先后传入。
锡盟的喇嘛教是属西藏佛教格鲁派,传播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解放前,锡盟有喇嘛教寺庙192座,喇嘛12750人,大多分布在牧区的苏木。1960年庙宇减少为102座,喇嘛 3542人,1966年庙宇减少到92座,喇嘛2290人。在十年内乱期间,党的宗教自由政策遭到破坏,喇嘛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绝大多数寺庙被破坏,经书被焚毁;寺庙停止了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锡盟喇嘛教的喇嘛和信教群众逐渐恢复他们的正常宗教活动,有的寺庙国家还拨给维修经费加以修缮,一些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喇嘛领取了生活补贴,自养事业有所发展。
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凉茶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
几片陈皮去苦。
广东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O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 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煲汤、
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
中国的傣族是一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人口近百万。主要散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等自治县。
泼水节是傣族最为重要的节庆。每年阴历四月举行,一般为期三至四天。至今傣族人民中还流传着一个神话:远古的时候,傣族地区有一个恶魔,他作恶多端,人们恨透了他,可什么办法都对付不了恶魔。后来,七位姑娘发现了恶魔的致命弱点,只有恶魔的头发才可置于死地。一天夜里,姑娘们勇敢的杀害了恶魔。但恶魔的头一着地,就燃起了大火。此时,姑娘们立即轮流抱起头颅。每年换一次,当换人时。人们都给抱头颅的姑娘泼水,冲去身上的血污和疲倦。后来就形成了傣族最为重要的节日——泼水节。
在“麦日”也就是节日的第一天。人们一清早就要采集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但来清水“浴佛”——为佛像洗尘。“洗浴”完毕,集体性的泼水便开始了。一群男女青年带着清水,涌出大街小巷,逢人就泼。“水花放,傣家旺,”“泼湿一身,幸福终身”一朵朵吉祥幸福健康的水花在空中绽放。
划龙舟是泼水节最为精彩的节目之一,常常在泼水节的“麦帕雅晚玛”(第三天)举行。那日人们都穿上节日的盛装聚集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江上停泊着各色各样的龙舟,船上坐者数十名强壮的选手,号令一响,龙舟便像离弦的箭往前飞去。到处都是锣声鼓声号子声喝彩声,节日的气氛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放高升”是泼水节的另一项节目。高升是傣族人民一种自制的烟火,将竹竿底部添以火药和其他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塔上,街上引线,常在夜晚燃放。在空中放出绚丽的烟火,犹如花团锦族,光彩夺目,甚是美妙。泼水节是傣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一个快乐而幸福的节日。
问题一:新疆网红小伙子叫什么 我只知道新疆有个网红叫艾比,是美拍和空间的网红
问题二:春晚新疆籍小伙叫什么名字 《刀郎麦西莱甫》是新疆民间龟兹舞蹈。
问题三:新疆话小伙子是什么意思 年轻男子 不限于结婚已否 一般用于年长者对年轻男子的称呼
问题四:新疆草原上的小黄花,请问叫什么名字?哈萨克族小伙子说可以泡水喝。 金莲花,消炎补肾中药但有些副作用。
问题五:秒拍里那个新疆男人经常拍搞笑视频,他叫什么? 男:“做完饭,把我这些衣服洗了。”女:“怎么,家里的活都让我一个人干?”男:“你不干谁干?”女:“结婚前你不是说我是你的小天使吗?”男:对,天使就是天天使唤。。。天天使唤。。。
问题六:新疆电台放的一首歌里面全部是新疆美食这首歌叫什么名字。里面有拉条子揪片子等等。 跪求跪求。。。 15分 我猜你说的一定是 新疆吆喝
冬天为什么这样冷
夏天为什么这样热
早穿皮袄午穿纱呀
围着火炉吃西瓜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羊儿为什么这样壮
香梨葡萄哈密瓜呀
英吉沙的小刀亮嚓嚓
克拉玛依的黑石油
库尔勒的白棉花
肥壮剽悍的伊犁马呀
巴音布鲁克的天鹅家
帅小伙的花帽子
胖大嫂的艾特莱丝
抓饭,烤肉,面肺子
馋得你直流哈拉子
这里的土叫新疆土
这里的人是新疆人
室外风景独这好
边疆处处赛江南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呀
天山南北转一圈,不到长城
非好汉,不到新疆你真遗憾
哦……哎……哦……
这里的土叫新疆土
这里的人是新疆人
塞外风景独这好
边疆处处赛江南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呀天山南北转一圈不到长城
非好汉
不到新疆你真遗憾里
问题七:在新疆的心里变化,去了新疆有什么感受,有何感想,请大家帮帮忙 新疆吆喝 肖开提
新疆吆喝
肖开提
冬天为什么这样冷,夏天为什么这样热,
早穿皮袄午穿纱呀,
围着火炉吃西瓜,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羊儿为什么这样壮,
香梨葡萄哈密瓜呀,英吉沙的小刀亮嚓嚓;
克拉玛依的黑石油,库尔勒的白棉花,
肥壮剽悍的伊犁马呀,巴音布鲁克的天鹅家;
帅小伙的花帽子,胖大嫂的艾特莱丝,
抓饭,烤肉,面肺子,馋得你直流哈拉子
这里的土叫新疆土,这里的人是新疆人,
塞外风景独这好,边疆处处赛江南;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呀,天山南北转一圈,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新疆你真遗憾!
哦……哎……哦……
这里的土叫新疆土,这里的人是新疆人,
外风景独这好,边疆处处赛江南;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呀,天山南北转一圈,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新疆你真遗憾!
不到新疆你真遗憾!
问题八:歌词搜索歌曲这里的鼓叫新疆鼓 这里的人是新疆人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新疆真遗憾 新疆吆喝 肖开提
新疆吆喝
肖开提
冬天为什么这样冷,夏天为什么这样热,
早穿皮袄午穿纱呀,
围着火炉吃西瓜,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羊儿为什么这样壮,
香梨葡萄哈密瓜呀,英吉沙的小刀亮嚓嚓;
克拉玛依的黑石油,库尔勒的白棉花,
肥壮剽悍的伊犁马呀,巴音布鲁克的天鹅家;
帅小伙的花帽子,胖大嫂的艾特莱丝,
抓饭,烤肉,面肺子,馋得你直流哈拉子
这里的土叫新疆土,这里的人是新疆人,
塞外风景独这好,边疆处处赛江南;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呀,天山南北转一圈,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新疆你真遗憾!
哦……哎……哦……
这里的土叫新疆土,这里的人是新疆人,
外风景独这好,边疆处处赛江南;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呀,天山南北转一圈,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新疆你真遗憾!
不到新疆你真遗憾!
问题九:有一首歌,,,叫新疆什么???歌词里有,,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新疆真遗憾,,,帮忙找一个下 新疆吆喝 肖开提
新疆吆喝
肖开提
冬天为什么这样冷,夏天为什么这样热,
早穿皮袄午穿纱呀,
围着火炉吃西瓜,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羊儿为什么这样壮,
香梨葡萄哈密瓜呀,英吉沙的小刀亮嚓嚓;
克拉玛依的黑石油,库尔勒的白棉花,
肥壮剽悍的伊犁马呀,巴音布鲁克的天鹅家;
帅小伙的花帽子,胖大嫂的艾特莱丝,
抓饭,烤肉,面肺子,馋得你直流哈拉子
这里的土叫新疆土,这里的人是新疆人,
塞外风景独这好,边疆处处赛江南;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呀,天山南北转一圈,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新疆你真遗憾!
哦……哎……哦……
这里的土叫新疆土,这里的人是新疆人,
外风景独这好,边疆处处赛江南;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呀,天山南北转一圈,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新疆你真遗憾!
不到新疆你真遗憾!
问题十:新疆旅游中的追姑娘是啥意思 在草原上,哈萨克牧民有一种游戏叫“姑娘追”,但是阿合奇和特克斯的柯尔克孜族却有“追姑娘”的游戏。每逢喜庆 和婚嫁喜事,柯尔克孜族牧民都要举行这种活动。
哈萨克的“姑娘追”是男的骑马在前面跑,女的骑马在后面追,但柯尔克孜族的追姑娘游戏是女的骑马在前面跑,男的骑马在后面追,柯尔克孜族牧民说:“这种游戏是看小伙子是否有本事,是否可以称得上真正的男子汉。同时,这也是柯尔克孜族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或求婚的一种最佳机会和方式。”
参加的选手,无论是女的或是男的都代表一个部落,或代表一个“阿依勒”(村落),所以男女选手要骑什么样的马都是保密的,不能让对方轻易得到“情报”。每个部落要把最好的马挑出来让自己的选手骑上,为自己的部落和“阿依勒”争光。比赛开始前,姑娘有权选择自己的对手,如果姑娘特别讨厌的小伙子出来和自己比赛,那么姑娘可以弃权参加比赛,等到姑娘遇到称心的对手时再参加。有时,有的姑娘凭着自己的马好,骑马技术娴熟,看到对方人马都不行,为了奚落对方,并有取胜的把握,也愿意选这样的对手和自己比赛的。
比赛开始时,男女选好对手后,向指定的地点并列满行。一路上,小伙子可以任意向姑娘逗趣,说俏皮话,或表白爱慕之情,甚至可以求婚。有的姑娘如果真正喜欢小伙子,也有答应婚事的,但大多数姑娘并不表态,而是对小伙子表明,如果追上她婚事可以商量,如果追不上只好靠边站,所以这种游戏对小伙子来说是否可以取胜非常重要。如果追上姑娘,可以在众人面前搂一下姑娘,或抚摸一下,或扯住姑娘的衣角,表示自己是男子汉取得了胜利;如果输了,不仅在众人面前丢脸,失去姑娘的好感,而且部落要替他向姑娘颁发奖品。
到达指定的地点后,女的骑马先跑,男的紧追不舍。起跑时,有的姑娘为了和小伙子拉大距离,故意用马鞭子把他的马打一下,使小伙子离自己的距离远一点,乘小伙子不备时放开缰绳扬鞭抽马,小伙子拼命追赶,这时站两边的人群不断爆发出呼喊和口哨声,为自己的选手鼓劲加油。一般跑道200-300米长,在这段路程中就决定了胜负,一般总是男子胜的多,女子胜的少。柯尔克孜族小伙子大都可以称得上男子汉。
柯尔克孜族大多生活在牧区,从事牧业生产,他们养马、爱马,并喜欢喝马奶,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饮马奶的节日。
柯尔克孜族把马奶节称为“克木孜穆伦多克”。规定在每年入夏双子星在天空第一次出现的第二天,柯尔克孜阳历三月初一,也就是在公历的5月22日这天举行。这时候草原上牧草大面积返青,母马已开始产驹,具备了过马奶节的条件。从这天开始,牧民们便开始挤马奶和食用马奶。
节日这天,草原上非常热闹。清晨,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地来到拴马的地方举行一种仪式。开始时,由长者抓住马鬃进行祈祷,希望安拉保佑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家家都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接着,妇女中的长辈开始挤马奶,并将挤出的第一碗马奶喂给家中最小的孩子,希望孩子茁壮成长,将来得到幸福。这种仪式结束后,人们便开始宰羊煮肉,把发酵好的马奶和各种乳制品及油炸食品摆出来招待客人。午后,草原上的牧民骑上马成群结队相互祝贺,并品尝入夏以来的第一碗马奶。接着,还要吃羊肉和各种食品,这时人们会弹起琴唱起歌,歌唱草原上的新生活,祈祷人畜两旺,企盼又一个丰收的年份。
有的地方还举行赛马和叼羊等娱乐活动。节日一般过三天才结束,使人们有更充沛的精力抓好夏季牧业生产,争取来年获得更大的牧业丰收。
马奶节是柯尔克孜族的节日, 柯尔克孜族大多生活在牧区,从事牧业生产。他们养马、爱马,并喜欢喝马奶,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饮马奶的节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