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老师能告诉我为什么把"盗贼"叫"响马"啊?

哪位老师能告诉我为什么把"盗贼"叫"响马"啊?,第1张

哪位老师能告诉我为什么把"盗贼"叫"响马"啊

响马 :

xiǎnɡ mǎ

古指拦路抢劫的强盗。因抢劫前先放出响箭而得名:这带常有响马出没

"ruili""glementi"系列钢琴是什么牌的钢琴,中文翻译!

百度来的资料:华音钢琴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制造钢琴的骨干高科技企业,装置先进,势力雄厚。华音钢琴的琴弦、榔头等主要元件从日本、德国进口,并聘请钢琴制造专家为技术顾问,采用国际技术标准,以精湛的制造技艺组织生产,实现高品质、高档次、高效益发展,制造出精美、优质的"ruili""glementi"系列钢琴。"ruili""glementi"系列钢琴,音色明亮、触键灵敏、款式新颖、风格典雅,产品长期以来受到众多钢琴家的青睐。每一台钢琴都经过国内外优秀的钢琴专家调律以及机件、健面整理,还备有完善的产品检测手段和雄厚的检测技术力量,并通过一整套产品质量反馈系统指导生产,其音质优美圆润富有穿透力,音准精度高而且十分稳定,触健感觉灵敏细腻,具有丰富的手感,外观庄重、大方、精致,华音钢琴流畅的线条、幽雅的气质,是古典与浪漫的协奏曲,尽情拨动天籁之音,瞬间直达心底。

ruili 瑞丽

glementi 格莱门缔

是翻译这两个词吗?好像只好音译过来~

请采纳~

中秋节的过法是什么"赏月"和"吃月饼"的含义

每逢佳节倍思亲!古人也是多愁善感的,秋天本来就是万物消瑟,这时看到中秋的月亮格外圆,想到月圆应人团圆,故中秋有团圆,家人共享天伦,品尝月饼并赏月的习俗。

"野火烧不尽"中的"烧不尽"是什么意思

野火烧不尽: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

烧不尽:也是说烧不干净。

原文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

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

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绿的草色连线著荒城。

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注释

⑴赋得:指定、限定的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一词。

⑵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⑶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⑷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⑸晴翠:晴空下一片先翠的野草。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连同上句之古道,皆用以点染古原景色。

⑹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⑺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请采纳~

帮忙翻译"公司人才""领导关怀"两个词语,谢谢

person with ablity of the pany

leaders' solicitude

如何处理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

所谓“文”是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所谓“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语文教育家张志公说,“所谓阅读就是老师带着学生走进去走出来”文言文阅读也是如此,这样一个进去、出来的过程,体现在文言文教学里,言是一个桥梁的作用,最终是为文服务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文言并举,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我想,语文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积累,还是“文化”的积累2009年高考中,湖北一考生用文言文写就的《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获得满分作为中学生,在考场中能大胆选用文言文的形式写作,并运用得比较成熟,说明该考生阅读了大量书籍,有较强的古典文学功底此文对于革命先烈的赞颂,对于英雄主义的抒发,又体现了该考生独特的思想感悟和一定的人文素养该考生取得如此成绩,不仅依靠文言知识的积累,更得益于平时古典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薰染如何让这一成功的个例成为普遍现象,如何让大多数学生都能用文言文写出文质兼美的作文呢作为一名在教学一线工作多年的教师,对此感慨良多:1、重“言”轻“文”的无奈

当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重言轻文的现象十分普遍高考文言文阅读题,更侧重对文言知识的检测,而弱化对文章人文精神、思想文化层面的考察如果高考考查形式改一改,设想在大作文之前要求用文言文写一篇小作文,或文言文阅读题更侧重对人文思想的考察,我们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就不会如此被动高考考查方式不变,教师在分数的压力下,平时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方式很难有大的改观立足现实,我们不能奢求高考对于文言文的考察方式在短时期内有大的改变,但是从学生的长远发展,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大目标来看,我们必须改变重言轻文的现状单一枯燥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文言文教学方式虽然有短期之效,从长期看却会扼杀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丧失对于文章之美的鉴赏能力,进而丧失人文素养的积累2、“文”和“言”是一对矛盾,更是一个不能割裂的整体

离开“言”,文章无法理解,离开“文”,言成了支离破碎的字词但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很难做到“言”和“文”的兼顾,只讲字词句式会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只讲文章内涵和思想感情,又太务虚,学生仿佛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不多讲点字词句式,作为老师心里不踏实,作为学生感到不放心课堂上,老师生怕漏掉一个字,学生生怕漏掉一个词这种陷于细枝末节和斤斤计较的教学方式,割裂了文章本身的整体美,把古文课上成了古代汉语语法课文言文终归还是一篇文章,应当把它当作一篇文章来读,而不是把它当成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组合来读这就要求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要在立足在“言”的基础上,更侧重对文章内容的发掘,把个别字词放在文章整体中去把握3、立足语言学习的规律,抓住文言文学习的关键

很多人学不好英语,就是因为他们不明白这样一个事实:学习语言与掌握大量的词汇不能划等号掌握一门外语最重要的是掌握这门语言的语感和思维方式,如果用汉语的语法规范和思维方式去学习英语,永远是越学越糊涂,中学生学不好文言文也是因为相同的原因所以说,解释词义、分析句子结构、永远都不是阅读文言文最关键的要达到理解,最重要的是让每个句子所提供的资讯连线起来,进入读者的思维轨道,用已知推导未知,而“猜”和“推知”是阅读文言文最重要的能力

对此,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1、有所讲有所不讲

并不是所有的文言知识都要讲,因为学生对于一篇课文中的文言词句并非都不理解,部分字词可以参照注释解决而且学生对文言知识也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很多文言字词有前后继承的关系,同一个字词在之前出现过,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进行归纳整理学生真正需要教师讲解才能掌握的字词只占少数,只讲这些就可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2、不求甚解也是一种阅读方法

暂时留存一些语言障碍有时并不妨碍理解文章大意不求甚解有时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诸葛亮读书不求甚解,独观其大略就是一种高明之举有时计较于具体的字词,反而妨碍了从整体上理解文章不一定非按照一个模式,先扫除语言障碍再分析文章内容,也可以反其道而用之,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结合上下句的关系对全文有一个整体感知,引起学生的兴趣,再逐一解决字词的问题如果一上来就开始逐段翻译句子,学生一听又是老一套,提不起兴趣3、具体文言文具体对待

对于文言知识较多、语句较难理解的文言文应将教学重点放在疏通文意上,对于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应将教学重点立足于鉴赏人文精神和思想性方面不同的文言文有不同的特点,对文与言的要求是不同的,教学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

有些文言作品情感充沛,如《陈情表》、《祭十二郎文》,感情真挚,情感丰富,应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至真至诚的忠孝之情,血浓于水的亲情从文章情感切入,一下子抓住学生,从情感上打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那么接下来学生学习文言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了

有些文言作品文学性较强,教学时要把重心放在品味作者优美的文采,感受作者真挚的情感上如《滕王阁序》,辞藻华丽,情感充沛,文采斐然作品体现出唐代文人开阔的胸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生命意识,追求功业,积极入世的时代精神,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联络同时代的诗人,联络同类作品体会所谓的盛唐气象

有些文言作品文化意义深远,如《老子》、《庄子》、《论语》、《孟子》,如果在教学中弃孔孟博大精深的思想不讲,置老庄超世旷达的情怀于不顾,那么这类文章就变得索然无味在教学中可以先从文化的角度入手,激发学生思考和探求的欲望,进而帮助学生解决字词问题

又如《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人物形象塑造栩栩如生,应侧重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结合写作教学,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鸿门宴》、《荆轲刺秦王》情节生动,波澜起伏、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可以结合有关小说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构思情节,如何通过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4、重视文言文的诵读

诵读就是培养语感语感是非常重要的古人读前人的著作,朱熹读《论语》,苏东坡读《史记》,不依靠参考书,照样可以领会文章的深意而我们的学生,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讲解下,仍然不能很好的理解文章为什么呢因为文言文是没有口语支撑的书面语,我们的学生没有古代汉语的语言环境,没有口语支撑,缺少语感而诵读能帮助学生培养语感,潜移默化的形成古汉语的思维方式,进而理解文章

诵读就是注意整体把握因发声而动情,因动情而明义文章的含义在诵读中逐步清晰,古今的时空距离逐步缩小,通过诵读,学生能聆听古人的亲切教导,与古人做精神上的交流,甚至在摇头晃脑中感受文章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性情没有诵读,文章情感无从体会,诵读是学生重要的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情感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出来的读有所悟,诵有所感,古今文章,概莫能外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诵读一是充分利用诵读的多种形式,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默读,分角色朗读,二是把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通过读——思考——释疑——再读的环节,让学生理解文章,读是学习的起点,也是学习的终点,思维的开端靠读来发动,理解的成果靠读来体现离开了读的文言文课堂,是难以想象的

总之,文和言的关系是文言文教学永恒的命题,理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又将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孔子观于周庙中的"满则覆"的"覆"是什么意思快!急!

倾倒;颠覆;

原文: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译文:

孔子说:“我听说这种器皿在空着的时候是歪向一边的,盛满一半时就可以放得端正,而灌满就会倾倒了。”

"角"到底怎么读呀怎么有的电视主持人读"jiao"

这是多音字

角色的时候正确发音为 jue

电视主持人念错或者歌星们唱的时候唱错的事情很多

不足为奇

角度的时候正确发音为 jiao

只能说汉字是学不完的

平时多积累就是了

《仪礼》中记载古人婚有"六礼","六礼"包括下面哪些内容

六礼,汉族婚姻仪礼。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彩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六礼去求婚。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亲迎,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随着社会的进步,这六礼已被新式婚俗所取代。

"新达达"和"后现在艺术"的区别谁能告诉我

POP ART或名「通俗艺术」、「新写实主义」。它用最大胆的行动肯定一 些毫无艺术成份的东西为艺术,亦直接由生活出发,把生活事物 带进艺术。 以美国为中心,绘画专注于重新的创造,用以表现时代,从不顾 及传统艺术的永恒价值。 是极度工业化的产物,以商品形象作为绘画表现材料的风潮,选用工业产物与政治、明星等人物影像为主题,象征美国千篇一律、重复又重复的现实生活。

Pop Art 是1962~1965年间盛行于国际的新艺术,其目的是反对自1920年以来,以德国包 浩斯为中心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设计传统。这个运动的思想根源,其实是从美国的大众 文化中得来的。 当时的英国从美国的大众文化得到启发,这些影响包括好莱坞**、摇滚乐、消费文化 等等。而「Pop Art」一词是在1954年于伦敦被英国年轻的美术批评家Lawrence Alloway (劳伦斯‧阿洛威)所提出。 Alloway所提到的Pop Art,系指在杂志上的广告、**院门外的招贴画及大量的宣传画, 与后来人们赋予它的意义极不同。 Pop Art在1961年首先出现在英国;1962年时传到美国。它在传到美国后迅速发展起来, 并正式成为一种美术运动。

英国的普普艺术

1952年,普普艺术在伦敦问世。 一个艺术小团体在当代艺术学院成立;团体里有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帕奥罗基 (Edorado Paolozzi),还有「普普」一词的发明人(Lawrence Alloway)。其宗旨在于使艺 术更接近普通人。 1961年,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出现了另一个团体,信奉阿洛威的思想。这个团体和美国人不 同,他们在使用大众影象时,很注重技法,包括绘画技法的运用。 英国「普普」设计比较集中在时装设计、家俱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几个方面。其中 以时装设计显得最为突出。时装设计也是英国「普普」设计第一个出现的运动。

美国的普普艺术

普普艺术迅速的发展起来,正式形成一种美术运动是在它传到美国后。而普普艺术是如何 传到美国的呢 话说在1962年时,阿洛威被聘为美国古金汉美术馆的负责人,当他到了纽约之后,看到了 几位美国年轻画家的作品,例如罗森柏和琼斯,这两人的作品都是从纽约抽象表现派走出 来,在画面上摆上了日常所见的物品,于是阿洛威称这些作品是美国的「普普」。

Pop Art迅速在纽约发展的原因

从1961~1962年,正是美国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直接影响到绘画市场,纽约派的画,价格 普遍下降。此外,一般客户也要求一些新的东西,纽约派的画自然就失去了一般大众的支 持。

Pop Art的定义

1957年7月1日,汉弥顿写出普普艺术的定义: 大众化(Popular)目的为了大众片刻的(短标题) 可以扩大的(易忘的) 大量制作的(便宜的) 年轻的 机敏的、性的、迷惑人的、商业化的

普普(POP)一词来自英文的大众化(POPULAR),大多数的人都认为普普艺术发源于美国,因为普普艺术的作品大量采用美国的大众文化,事实上,普普艺术一九六一年首先在英国出现,一九六二年才接着在美国出现。

普普艺术最初在英国出现的原因是:当时英国人从美国的大众文化得到启发,包括好莱坞**、摇滚乐、消费文化等,这种对物质崇拜,各类新产品不断出现的美国文化对于战后物资匮乏的英国人来讲有极大的吸引力,故一九五四年英国伦敦的一位美术批评家首先提出(普普)一词,而当时仅是指**院外的张贴宣传画以及杂志的广告。

然而之后普普艺术又为何在美国引起一阵旋风?我们探究其原因后,作以下的推断:在五0年代时期,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盛行,作品大多是令人感到脱离现实的感觉,而此时英国的普普艺术出现,给了人们一个全然不同于抽象表现主义的选择。

普普艺术它强调将三次元的世界表现于二次元的画面上,把现实形象物体化,例如:将现实生活中可看到的海报、标志、漫画、照片等作分解、片段化、部分扩大、变色等效果。基本上普普艺术简单来讲就是把日常生活的现实原貌带入艺术中,有人认为普普艺术只是粗俗、廉价、艺媚模仿的,但亦有人认为它是对艺术的反叛、对消费社会的一种嘲讽。

虽然普普运动时间短暂,但是代表作品甚多 -- 有史上第一幅普普艺术绘画之称的 "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所绘的「这就是明天」(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 So Different,So Appealing)就充分地用用美国大众文化的内容,如玛丽莲梦露肖像、电视机、录音机、通俗海报、健美先生等等。

继汉密尔顿之后是罗森柏(Robert Rauschenberg)与琼斯(Jasper John),这两位的作品都是从抽象表现派走来,罗柏森认为一件艺术品可以任何长短时间存在,可以使用任何材料,可以在任何地方,就如他的作品「纸盒的门」;至于琼斯,曾经把两个啤酒灌铸澄青铜,为表达将平凡的事物作永垂不朽的处理;而绘画方面代表作「靶子」则是使用大量油料堆出如浮雕般的效果。这种接近工业社会的普普艺术作品十分受到美国大众的支援。

另外又有采用日常生活用品,将实物与绘画组合在一起绘出,如伟塞尔曼(Tom Wesselmann)的「浴室」就是以广告中裸体女人的照片绘于画布上,在配上浴室和家俱做出综合绘画的效果。「反复」亦是普普艺术的重要特色之一,代表人物为沃霍尔(Andy Warhol),它以单一影像为素材作画,成为美术史上一个原创性的指标。

前面提到普普艺术是将物项作缩小、放大、伸张等等,属于一种尺度的艺术,而纽约的"李其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正是此技法的表现画家,他把日常生活中的广告商品、连环漫画、海报的区域性放至极大,并上夸张高明度的色彩以及使用黑线勾勒轮廓作画。

普普艺术对设计史亦有深远的影响,英国是普普设计的发源地,普普设计的发起是为了要反抗当时风行全球的现代主义及国际主义设计风格,各种各样特殊的图案设计、奇怪的产品造形、表面装饰等反常规的设计纷纷出现在家俱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及时装中,顿时设计界热闹非凡,旗帜鲜明,但可惜的是这股普普风太过于注重追求古怪、追求新奇,而缺乏社会文化的坚实依据,所以来势汹汹,却消失得非常迅速。

在六O年代末,极限主义、后极限主义与观念艺术等,已经上了国际艺术杂志的封面,批评家的焦点也已转移。 渐渐地,普普艺术不再成为话题,到了七0年代,那时普普大致已被认为结束了。

一九八九年沃霍尔去世后,艺术馆举办的回顾展与相关出版品,使得普普艺术史与商业价值上都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沉寂了几年之后,在七O年代中期才又以艺术自我标榜的一片庞克现象中冒出头角。新普普和旧普普时期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很容易可以在素材上的使用、风格影像方面发现普普与新潮音乐、美术设计相近的素质。这种媒体艺术的引用与关系遥远的素材情形,至今仍是后普普的一种现象。

普普艺术再次风行之后,复像作品将时间元素带入绘画作品的这种时间概念同样也引人注目,但是在拼贴及综合作品里,就因该和前普普分开来说。后普普的大多数绘画作品中,没有拼贴、没有大量生产的区域性作品,他们代表激发消费的传播媒体所制造的策略,使其成为具有市场价值的影象,而不再像前普普的绘画作品,只存在于代表资本主义的抽象领域中。

普普艺术这个融合了新写实主义、新达达主义的运动,席卷了国际艺坛,从绘画乃至雕刻、装饰设计及**等无不受其影响,事实上自英国普普运动发起以来,其风格特征变化无常,非常难以确定它的统一风格,可以说是形形 、多种多样的折衷特点,唯一相同的基准大概是对正统的现在主义、国际主义的反动吧!

篇一

 教学目标

 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熟读课文

 老师查找有关图画和轻柔音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

 1、范读正音。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

 三、共同研讨文意

 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3、爱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见相思之苦。既然如此,那就大胆地去追求美丽的姑娘吧。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展开爱情攻势的?

 明确: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如此煞费苦心先“友之”:亲近她,再“乐之”:取悦她。结果大概可以猜到了,自然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四、文学常识补充

 1、“兴”手法的运用

 一开始我们分析场景,大家也许注意到了,这些场景是分散描绘的,基本是一句场景一句叙事夹杂进行。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恰恰是有共通点的。正如上例雎鸠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试从文中再找几例并分析其共通点。

 学生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左时右采荇菜的动作和千方百计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2、重章叠句

 诵读时能发现,许多句子是重复出现的,这种手法有利于反复吟唱,以充分地表达出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

 五、布置作业

 1、选取《关雎》中某一细节描写,发挥想象,拓展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力求语言流畅。表现出特定的意境氛围。

 2、熟读、背诵《关雎》,掌握课下字词注释。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如果说《关雎》是一支完整的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谁能告诉我,马拉松运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路途遥远、艰险,需要耐力和持久的决心、勇气,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努力不放弃……)《蒹葭》便是描写了对爱人不懈的寻找,让我们来听听这场爱情告白吧。

 二、诵读、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1、苍苍伊人溯洄

 且溯游萋萋晞湄跻坻采采

 未已涘沚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三、赏析、思考下列问题组(四人小组合作)

 1、诗人心中的恋人不知在何处,诗人寻找了几处地方?

 明确:三处“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2、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请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

 明确:“长”、“跻”、“右”。

 3、诗人面对如此曲折艰险的路,又是什么态度?

 明确:“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四、能力拓展

 1、任选《蒹葭》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清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怠露迷失在白雾之中。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

 2、比较《关雎》与《蒹葭》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1)都用了“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都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窈窕淑女”、“参差荇菜”;“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关雎》和《蒹葭》,或从《诗经》中找篇诗歌,要求配乐,为诗歌比赛作准备。

 

篇二

 导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节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关雎》,第二课时完成《蒹葭》。

 第一课时学习《关雎》

 情景导入:雎鸠啼鸣,荇菜差参。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雎(jū)鸠(jiū)窈窕(yǎotiǎo)逑(qiú)荇(xìng)

 寤寐(wùmèi)芼(mào)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洲:水中的陆地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寤寐:指日日夜夜。芼:挑选。

 (2)词类活用

 ①琴瑟友之(名词做动词用,做朋友,相亲相爱,亲近)

 ②钟鼓乐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3)古今异义

 左右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出)

 3.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成《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一)朗读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交流点拨第一节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节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节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急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五节写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2.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交流点拨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两边来。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挑选。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交流点拨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求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做梦梦见自己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理清层次

 1.全诗共5个小节,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姑娘,从而引起爱慕感情和求婚的愿望。第二章(2~3节)描写小伙子想追求那位姑娘,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第三章(4~5节)描写小伙子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

 2.《关雎》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了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梦想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步骤四细读课文探究写法

 《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种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是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关雎》写一个男子对所爱慕的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了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拓展延伸

 中国文字的“第一”

 交流点拨①《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②《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板书设计

 关雎托物起兴所听:关关雎鸠所见:在河之洲所思:窈窕淑女所愿:君子好逑相思之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辗转反侧——相思之苦梦幻之乐琴瑟反之——亲密相爱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第二课时学习《蒹葭》

 情景导入: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部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蒹葭》。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蒹葭(jiānjiā)溯洄(sùhuí)晞(xī)

 湄(méi)跻(jī)涘(sì)沚(zhǐ)坻(chī)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蒹葭: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溯洄:逆流而上。

 溯游:顺流而下。晞:干。阻:险。跻:高。

 坻:水中的陆地。涘:水边。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2)词类活用

 道阻且右(方位名词,作形容词,弯曲)

 (3)古今异义

 道阻且右(古义:弯曲;今义:右边,表方位)

 白露为已(古义:干;今义:已经)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感受音韵美。

 (1)全班齐读诗歌,要求学生结合上一课时介绍的关于《诗经》艺术特点,体会《蒹葭》的音韵美。

 (2)听学生朗读后,教师正音,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

 交流点拨音韵美表现在:①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②作品押韵:第一章押“ɑng”韵,韵脚有苍、霜、长、方、央。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③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统一内容的反复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

 (3)请男女生交错进行朗读,把自己体会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2.感知内容大意。

 请学生结合注解,尽量用优美的语言翻译作品第一章的内容后,引导学生对比。第二、三章的内容是否是第一章的重复。

 交流点拨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明确:三章所写的内容是相同的,表现了一位痴心、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恋、追求和求之不得的伤感。

 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

 1.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凄清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2.诗歌中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交流点拨“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点拨感情基调: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理由:渴慕倾心于伊人,执着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4.《蒹葭》的主题是什么?

 交流点拨诗歌每一章前四句都是描写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的情景,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

 步骤四探究写法比较阅读

 (一)写法探究

 1.《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哪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诗歌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凉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出主人公凄恻的情感。诗的每章景物描写都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第二章“白露为晞”,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的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使这首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2.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咏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二)比较阅读

 1.《关雎》《蒹葭》都可看作是爱情诗,它们的写作手法相同吗?

 交流点拨《关雎》一诗重在“叙事”,从中可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蒹葭》比《关雎》情感意味更浓。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2.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蒹葭》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情深,而且写出了他欲见不得的焦急怅惘的心情。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人。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2.拓展延伸

 任选《蒹葭》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

 交流点拨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清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晨露消散在白雾之中。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

 板书设计

 景物蒹葭:苍苍——萋萋——采采白露:为霜——未晞——未已追求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之路:阻且长,阻且跻,阻且右结果: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景色迷离,距离遥远)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治舒县,汉末迁皖县,均在今安徽境内)的一桩婚姻悲剧。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陈国徐陵(507-583)编《玉台新咏》卷一,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载入“杂曲歌辞”,原题为《焦仲卿妻》。现今一般取此诗的首句作为篇名。《孔雀东南飞》原为建安时期的民间创作,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可能经过后人的修饰。

  《孔雀东南飞》故事的两个主人翁以其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而赢得千古文人墨客的赞叹,主人翁的墓地在安徽省怀宁县小市镇粮站前方,经后人的修缮,现已经成为一处免费供游人凭吊的风景地。为了拍摄相关电视,在小市镇建成了“孔雀东南飞影视基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开始名扬海外。

  其动人的魅力主要表现在:

  一、情节波澜曲折,跌宕起伏。作者在故事的开头设置了尖锐的矛盾冲突:聪明能干、心灵手巧的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人感情深厚,但为婆婆不容,一定要赶其回家。在这种矛盾冲突中,仲卿希望能够缓解矛盾,于是百般求告,但矛盾不仅未得到丝毫缓解,反遭母亲捶床痛骂。仲卿迫于无奈,只得让兰芝暂回家门。话别之时,两人相约誓不相负。兰芝回家后,母亲见到不请自归的女儿,十分震惊,后经兰芝解释,这才谅解。但不久,县令、太守相继为儿子求婚,兰芝不为所动,一一回绝。但其兄为了攀结权贵,步步相逼,这样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兰芝被迫之下选择允婚,其实已作了以死抗争的打算。仲卿闻讯,责问兰芝,兰芝道出真情,许下诺言,并约定黄泉相见。结婚当晚兰芝投河自尽,仲卿听后也吊死树下。他们以死抗争的方式将矛盾推向了最高峰。最后两家求得合葬,葬后两人双双化鸟,告诫世人。

  二、叙事双线交替,缜密紧凑。采用双线交替推进的方式。第一条线索围绕刘焦两家的家庭矛盾冲突展开。仲卿求母,是焦母的专横和仲卿的软弱的第一次冲突;兰芝辞婆,是焦母的无情和兰芝的斗争的第二次冲突;兰芝拒婚,是兰芝的忠贞与其兄的虚荣的第三次冲突;仲卿别母,是焦母的顽固与仲卿守约的第四次冲突。这四次冲突,实际是一场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且演绎得一次比一次激烈,直至双双殉情。第二条线索是围绕兰芝与仲卿矢志不渝的爱情铺展的。这条线索建立在上述矛盾冲突的基础上。第一次是仲卿求母失败后,与兰芝的临别,反映了两人浓厚深切的恋情;第二次是兰芝辞婆后,与仲卿的话别,抒写了他们真挚坚定的感情;第三次是兰芝拒婚后,与仲卿的诀别,刻画了他们生死相依的爱情。这两条线索,交替发展,完整紧凑地完成了故事的叙述及人物命运的交代。另外,结构上呼应映衬。如不同场合中两次出现的蒲苇磐石的比喻,加深了读者对刘焦夫妇爱情坚贞的认识。又如兰芝分别时对其兄“性行暴如雷”的担忧,焦母“东家美女”的引诱,在诗中也暗伏、照应,显示了结构的缜密。

  三、主题钩深致远,蕴藉宽广。从兰芝和仲卿两人的角度看,这是性格的悲剧。兰芝不仅美丽善良,而且外柔内刚,所以当她面对独断专行的婆婆,性行暴戾的哥哥也决不屈服。仲卿官宦世家,从小生活在母亲的*威之中,养成了懦弱无能的性格,所以当他面对母亲的威逼,就决定了他不可能主动争取婚姻的幸福。从焦母和刘兄两人的角度看,这是社会的悲剧。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东汉,儒家经义中的“孝”充当着捍卫封建礼教,维护封建家长权威的坚实堤坝。所以焦母能用高压政策对待儿媳,刘兄能用威逼手段胁迫兰芝,将他们双双推向了婚姻的坟墓。从这个角度看,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实质充当了杀害他们的刽子手,它们不仅摧残了美满幸福的婚姻,更是扼杀了善良纯朴的天性。从兰芝和仲卿死后双双化鸟的这一角度看,故事带有神话色彩,它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美好的强烈愿望。

  (作者单位:湖南华容五中 414211)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诗前有序文:“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没水而死。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这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其中,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之死,表面上看来,是由于凶悍的焦母和势利的刘兄逼迫的结果。事实上,焦母、刘兄同样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因为焦母、刘兄的本意,并不想害死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妹妹。这从刘、焦死后,“两家求合葬”这样后悔不及的举动可以看出。——尽管这是他们对刘兰芝、焦仲卿生死不渝爱情的晚到的认可与祝福。他们主观上的出发点虽有利己的打算,但也有把维护自己亲人的终身幸福与自己的利益统一起来的愿望。焦母刘兄是要在自己与焦仲卿、刘兰芝的利益之间找到一块平衡的绿地而共处。然而,他们没有成功。这里,问题的深刻性在于:刘兰芝、焦仲卿毕竟是直接通过他们的手被害死了。焦母、刘兄同时又成了封礼教的帮凶。这种不以个别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力量,正是当时封建制度罪恶本质的必然反映。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者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造反第三个可能。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刘兰芝、焦母刘兄则以为坚守这些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显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他们并不是处于打倒孔字店的五四时期,而是处于中国地主阶级还有着远大前途,封建制度正处上升时期的东汉末年。刘兰芝、焦仲卿的抗争只是一种自身合理的人性要求同违背这些要求的封建礼教之间的一种不自觉而且没有出路的冲突。因此,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思想上的局限,并不能转移或否定实践意义上的客观作用。刘兰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礼教的早期叛逆者,因为他们没有逆来顺受地屈从。死与屈从,都是封建礼教对他俩的毁灭。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毁灭。如果他们屈从了,那么虽然他俩的肉体还活着,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爱情理想却不复存在了。而死,却表现了他俩为坚持爱情理想而作的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赢得后世人民对他俩的同情与尊敬,成为后代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所以,刘、焦之死,已冲破个别人、个别家庭的狭小范围而具有了重大的典型意义,揭出了极其普遍的社会问题。《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按语)。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刘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同样的,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的诚正而软弱、但又有发展的性格。诗中写到兰芝与仲卿死前,兰芝假意同意再嫁,仲卿见兰芝后回家与母亲诀别,他俩这时的话语,非常切合各自的身份与处境。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曾作过这样细致的分析:“兰芝不白母而府吏白母者,女之于母,子之于母,情固不同。女从夫者也,又恐母防之,且母有兄在,可死也。子之与妻,孰与母重?且子死母何依,能无白乎?同死者,情也。彼此不负,女以死偿,安得不以死?彼此时,母即悔而迎女,犹可两俱无死也。然度母终不肯迎女,死终不可以已,故白母之言亦有异者,儿今冥冥四语明言之矣,今日风寒命如山石,又不甚了了,亦恐母觉而防我也。府吏白母而母不防者,女之去久矣。他日不死而今日何为独死?不过谓此怨怼之言,未必实耳。故漫以东家女答之,且用相慰。然府吏白母,不言女将改适,不言女亦欲死,盖度母之性,必不肯改而迎女,而徒露真情,则防我不得死故也。”试想,兰芝如果直说要死,这个弱女子势必会遭到暴力的约束,被强迫成婚。而仲卿的情况自然与兰芝不同,诚如上述引文的分析。又如:“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于此可立见焦母的蛮横:“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由此可见刘兄的势利。即使次要人物如媒人、府君的简短对话,也各各符合其人的身份、特点。诗中,简洁的人物行动刻划,有助于形象的鲜明;精炼的抒情性穿插,增强了行文的情韵。“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写出了刘兰芝离开焦家时的矛盾心情。欲曙即起,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决心,严妆辞婆是她对焦母的抗议与示威。打扮时的事事四五通,表示了她对焦仲卿的爱,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姑嫂关系不易相处,兰芝与小姑关系融洽,正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这同焦母的不容恰成对照。另外,辞焦母不落泪,而辞小姑落泪,也可见兰芝的倔强。焦仲卿的形象刻划也是如此,他送兰芝到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表现了一片真情。闻知兰芝要成婚,“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诗篇用马悲渲染衬托他内心的强烈痛苦。临死前“长叹空房中”、“转头向户里”,对母亲还有所顾念,这里愈见他的诚正与善良。在整篇诗中,类似上述的动作刻划还有一些,笔墨虽不多,却极精粹。兰芝死时,一无反顾,“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仲卿死时,顾念老母,“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这些不同的动作细节,都切合各自的性格与处境。同样是母亲,焦母“捶床便大怒”的泼辣,刘母见兰芝回家时惊异而“大拊掌”的温和,对性格的描绘来说寥寥几笔已极传神。抒情性穿插较之动作刻划更少,但也是成功之笔“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兰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时,作者情不自禁的感叹,增添了悲剧气氛。“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这画龙点睛的穿插,更激起了人们对焦、刘遭遇的同情。即使那教训式的全诗结尾,也带有浓重的抒情意味,充满了作者的同情与期望。这些水到渠成、不着痕迹的抒情性穿插,对人物形象的塑具有锦上添花的妙用,增加了全诗的感情色彩。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诗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对形象的塑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的感情与思想的倾向性通过这种艺术方法鲜明地表现了出来。诗篇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兴”的手法,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布置了全篇的气氛。最后一段,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福必然到来的信念,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起了质的飞跃。

  《孔雀东南飞》结构完整、紧凑、细密。其情节的组织,采取双线交替推进的方式。其中,一条线索由刘兰芝、焦夫 焦母刘兄之间展开。这是一场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仲卿求母一段,是第一次冲突,刻画了焦母的专横和仲卿的软弱。兰芝辞婆一段,是第二次冲突,反映了焦母的无情和兰芝的斗争。兰芝拒婚,是第三次冲突,在兰芝与其兄之间展开,突出了兰芝宝贵不能*的坚贞品格及其兄的卑鄙。仲卿别母一段,写出了阿母的顽固与仲卿的守约。这四次冲突,一次比一次激烈,直至双双殉情。特别是主角兰芝,她的坚决抗争,影响与决定了仲卿的态度与斗争。

  兰芝与仲卿的感情纠葛是在上述矛盾冲突的基础上展开的。第一段兰芝的诉苦,表现了她对仲卿的信赖,也交代了矛盾冲突的背景。仲卿求母失败,刘、焦之间的话别,反映了仲卿的不舍、兰芝的温情。第二次冲突兰芝辞婆后,仲卿的送别,充分抒写了他们夫妇之间的真挚感情。第三次冲突兰芝拒婚一段,仲卿的怨怼,兰芝的表白,他们之间的诀别,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生死不渝的爱情。由此可见,上述两条线索,有主有从,互为因果,交替发展,完整紧凑地完成了故事的叙述、人物命运的交代。

  此诗在结构上的细密还表现在呼应映衬上。《采菽堂古诗选》曾指出:“凡长篇不可不频频照应,不则散漫。篇中如十三织素云云、吾今且赴府云云、磐石蒲苇云云及鸡鸣之于牛马嘶,前后两默无声,皆是照应法。然用之浑然,初无形迹故佳。乃神化于法度者。”诗中在不同场合中两次出现的蒲苇磐石的比喻,的确加深了读者对刘焦夫妇爱情坚贞的认识,也加强了阅读这篇作品时浑然一体的感觉。此外,兰芝别仲卿时对其兄“性行暴如雷”的担忧,焦母“东家美女”的引诱,也在诗中有暗伏、有照应,显示了结构上的精细和诗思的缜密。

  《孔雀东南飞》细针密线的结构特色,得力于繁简得当的剪裁。刘兰芝、焦仲卿的故事,头绪纷繁,若不加剪裁,使之集中,就会散漫无所所归统。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道:“作诗贵剪裁。入手若叙两家家势,末段若叙两家如何悲恸,岂不冗漫拖沓?故竟以一二语了之。极长诗中具有剪裁也。”《采菽堂古诗选》看法更深入:“两家闻二人之死,仓皇悲恸、各怀悔恨,必有一番情事。然再写则沓拖,故直言求合葬,文势紧峭,乃知通篇之缕缕无一闲语也。前此不写两家家势,不重其家势也。后此不写两家仓皇、不重其仓皇也。最无谓语而可以写神者,谓之不闲;若不可少,而不关篇中意者,谓之闲。于此可悟裁剪法也。”裁剪中最易引人误入迷途的就是这些所谓若不可少却不关篇意的材料。其实,一些表面看来必不可少的材料,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材料和最需花费笔墨的材料。有些只需略作交待就行了,如诗中两家家势、死后家人悲恸后悔等等。这里,关键是抓住“篇中意”对诗材加以选择,组织,突出主要线索、主要情意。

  诗中对详写部份的处理是极为出色的。仲卿求母失败,刘焦之间话别,兰芝辞婆和太守迎亲等,都是浓笔重彩的段落。这些段落在整个长诗中都是直接关系到刘焦爱情悲剧的关键内容,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感情的宣泄,对题意的显示都起着极重要的作用。更妙的是,这样的浓笔重彩,在全诗自然、朴实、流畅的基本风格中,起到了丰富色彩的作用,使整个描述的节奏疏密有致,快慢有度。沈德潜的这段评语具有真知灼见:“长篇诗若平平叙去,恐无色泽。中间须点染华缛,五色陆离,使读者心目俱炫。如篇中新妇出门时‘妾有绣罗襦’一段,太守择日后,‘青雀白鹄舫’一段是也。”

  [编辑本段]文学鉴赏

  《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她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妇女形象,为后来的青年男女所传颂。

  这首叙事诗共350多句,1700多字,故事完整,语言朴素,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结构紧凑完整,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是汉乐府民歌的杰作。“五四”以来,被改编成各种剧本,搬上舞台。

  现在这首诗已经刻在“孔雀东南飞遗址”——安徽怀宁县小市镇焦仲卿刘兰芝墓地的长廊石壁橱窗上。

  《孔雀冢》 秋风听雨

  此情此景如斯,磐石盟约蒲苇,一园草木参差,我驻亭边水尾。千古孔雀之心,不忍焦畈南飞,萋萋柳岸青草,岂知汉府别离!默吟长廊乐府,后人何以为继?两厢痴情,两地相思!仰饮杜康,试作柳词,两行热泪润脸颊,两阙艳词问先师。

  [编辑本段]思想价值

  《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作为古代民间文学伟大的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记录了一千七百年前人民的真实的感情。它是艺苑的奇葩,也是历史的镜子。

  从《孔雀东南飞》看所谓封建礼教戕害爱情婚姻之荒谬

  《孔雀东南飞》被称作“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的反封建礼教的优秀诗篇。然而,仔细推敲,却发现此说有误,造成这次爱情悲剧的,不是封建礼教,而是家族利益,是家族政治利益碾碎了他们的爱情婚姻。

  一、刘兰芝、焦仲卿的家庭背景:

  焦仲卿是庐江府小吏,年纪轻轻就是地级官府的公务员,因此他的家庭背景是士大夫,刘兰芝也一样,“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之后更是“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来求婚的地位一个比一个高。因此刘兰芝也是士族家庭无疑。既是士族家庭,那么家庭政治利益第一其他必须服务于家庭政治利益是理所当然的了。

  二、婚姻存续的时间:

  诗中有“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之句。那么,二三年是现在的二三年吗?古人的二三泛指很多,孔子常说的二三子就是很多学生,而不是二三个学生。再看后面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从“小姑始扶床”到“小姑如我长”是多长时间,没有十年也有七八年。小姑始扶床并不是“刚能扶着床学走路”,而是绕者床来回跑,宋朝诗人贺铸《生楂子》中有“何物系君心,三岁扶床女”之句,床是一种可座可卧的家具,也不是现在的床。可见“小姑始扶床”的小姑应该是一个三岁左右正磨人的小孩子。而“小姑如我长”时至小也应该十岁以上了吧。那么,这中间的许多年为什么婆媳相安无事,而突然有一天一定要把刘兰芝赶走?而且几乎是毫无理由的赶走?关于小姑的描述,应该是运用的夸张手法,如果兰芝被修时已经二十好几了,那么也不会有这么多高官来求亲了

  六、从母女对话看古代婚姻礼制的合理性:

  刘母对于求婚者的处理方式居然是告诉女儿:“汝可去应之”, 当得知女儿的态度后刘母婉言谢绝了媒人。是啊,这才是古代婚姻礼制的实质,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前提必须是当事人同意,不然父母不能命,媒妁也不能言。古代交通闭塞,官方出于便民或是自己懒,总之没规定婚姻登记制度,那么如何证明婚姻的真实有效呢?于是,有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规定,父母媒妁只不过是证婚人。古代又没有DNA技术,如果某人抛妻弃子那怎么办呢?婚书就是凭证。即使现在,如果得不到父母的祝福和支持,你的婚姻也很难存续吧。

  http://hibaiducom/z3h2g2/blog/item/6d257416efb85457f3de32echtml

  [编辑本段]名家点评

  ——《孔雀东南飞》的现实主义(唐弢)

  因为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的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过程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两悉称。作者否定了一切应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而无论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的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所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试以焦仲卿、刘兰芝两人为例。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己又在太守府里作吏,虽然职阶卑微,但在严格的门阀社会里已经具有被“品”的资格,所以他母亲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将来还要凭借靠山飞黄腾达。很显然,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作者基本上肯定他的斗争,但描写时却又紧紧地扣住了他的特点——人物经历和性格上的特点。仲卿是深爱妻子的,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的时候,先是婉“启”,继是“跪告”,等到母亲“槌床便大怒”,他就“默无声”的退了出来,回到自己房里,对着兰芝“哽咽不能语”,说什么“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一面劝兰芝低声下气,暂回娘家,约定将来再去接她,但他其实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什么实际办法。兰芝被逼将嫁,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甚至还把这个计划去告诉自己的母亲;兰芝死后,以他爱兰芝之深,终于以身殉情,作者写他在“庭树下”“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活活地画出了这个怯弱的书生的性格和面貌。

  兰芝便和他不同。尽管诗篇以古典作品特别是民间文学里惯用的夸张的笔法,描写了她的知书达理,描写了她的妆奁和打扮,但在门阀社会里,“生小出野里”就说明她的家世还不入“九品中正”之眼。她是一个在小康人家生长起来的有主见的女子,美丽、聪敏、能干,虽然作者也极力写她的善良和温顺,但在善良和温顺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人民想像中的被压迫者自觉意识的一种原始形态。这种刚性不一定要从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上去理解,而是更广泛地散布在兰芝的全部行动细节里。当她明白了焦母的意图以后,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勿复重纷纭。”他劝她暂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她看清问题,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不过作者也不是简单地片面地处理这一点。兰芝了解仲卿的性格,然而她爱仲卿,也知道仲卿爱她。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然不得不抱着一点幻想,仲卿和她告别,她这样叮咛:“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这是在具体条件下必然会产生的她的惟一的希望。县令差人做媒,她这样婉拒:“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最后她哥哥说出了“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不可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她决定以生命来表示最后的抗议,所以“仰头”回答,很快应允了。

  离开焦家的时候,拜母别姑,她的态度是十分从容的;再嫁期定的时候,裁衣作裳,她的态度是十分从容的;乃至最后“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也不表示一点迟疑和犹豫。她从来没有向环境低头。很难考查有多少人在传唱过程中丰富了刘兰芝的性格,然而这的确是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光辉人格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最美的表现。环境的残酷和转变提高了人物的精神。作者以朴素的描写,将细节一丝一缕地扣入行动,使作品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追魂摄魄的感染力——诗的感染力。

  [编辑本段]相关剧目

  ——评剧《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由李瑞环同志改编,中国评剧院白派掌门人王冠丽领衔主演,八十高龄的花砚茹应邀助阵。此剧在结构上并没有沿用老版的评剧剧本,而更多借鉴了京剧元素,使整体戏剧架构十分清晰,唱词工整典雅,唱腔设计靠近“老腔老调”,听起来韵味醇厚。该剧是王冠丽调入中国评剧院后排演的第一出新编戏。她在整体风格上着力突出了一个“雅”字,气质淡雅,表演文雅,演唱清雅,全面体现白派的魅力。

愿得一心人 白首不相离------卓文君(不能说最高,但是很佩服她)下引安如意的《人生若只如初见》

白头吟

汉乐府民歌

皑如山上雪,蛟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徒徒。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很多年后,当那个与她携手一生的人死前,念的是多年以前她写给他的词——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他一直耿耿的是当年,那件伤她至深的事。

突然之间,她早已经枯涸的眼眸里,又荡漾起水意,因确知他的死,而日渐荒芜的心,如梦方惊。

——他仍记着,那是多年前的事了……

她泪眼盈盈。这眼依稀还是初遇时,那一双横波目,隔着湘帘,望过来。

霎那之间,绿绮琴的琴心变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他仿佛真见着古人歌咏的女子,素色衣裙,幽立水边。风拂过,湘帘轻摆,悠悠荡荡,如女子乘舟涉水而来, 轻微的响声,在他的心里变得清晰剧烈。

绿草苍苍,白露茫茫。他看见命中注定的女人等待着他,因为她映在水里的倒影,正是他。

扬眉轻瞥,他不动声色地窥望。他的才名,或者单单是这把梁王所赠的绿绮琴,就足以使身边这些附庸风雅的人装模做样地闭目欣赏了。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他在意的,是帘后隐而不露的知音。她的身影虽然隐没在帘后,仍可窥见伊人眉似远山,面若芙蓉,远远近近,像一幅清丽的画——蜀山蜀水中盛开的一蕖芙蓉。只是,他在水边徘徊四顾,仍是不得亲近。

他相信自己再高超的琴艺,在她的面前亦不艰深,一曲《凤求凰》在别人听来如聆仙乐,于她却是寻常。不过是两人对坐交谈,娓娓道来。他们是彼此心有灵犀的两个人。如同这天地间只剩下两个人的清绝,一切的手段方法都用不着。由你心入我心的自在无碍。

帘风后面,鬓影钗光,桃花旖旎,她的身躯轻轻颤动,闻弦歌而知雅意。

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夕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兰堂,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相颉颃兮共翱翔。

凤兮凤兮从凰栖,得托子尾永为妃。

交情通体必和谐,中夜相从别有谁?

……

——司马相如《凤求凰》

他赞她高贵如凰。是的,他在示爱,他要“求”她!她砰然心悸!这一曲毕,她推说热,回到内堂,她需要凝神。没有人知道,在刚刚的几分钟之内,她萋萋的芳心已被打动。17岁时嫁了人,那时只是年少夫妻,并不深知爱的欢娱和哀痛,还没来得及学会爱,不足一年,他死去,她回到娘家。

对那个人的思念,后来想起来,更多地是对自己的怜悯,将所有的青春美貌放诸他身上的一场豪赌,结果还没开局就被死亡OUT。一切还没开始,不应该就此结束。野心而放任的文君并不甘心。或许,每一个失败的女人都会不甘心,但是卓文君,无疑多了几分勇气,几分眼光。

回家后她一直这样寂寂地,父亲以为她是为情所伤,因此并不愿拘禁她。没有一个慈爱的父亲愿意拘禁自己的女儿,何况,在他眼中的女儿是如此的温柔,美丽,忧伤。

他好像并不知道女儿的多情。所以后来,她才能如此轻易地和司马相如夜奔。

岂只是多情,其实文君的心内一直如蔷薇盛放。只是她不打算让父亲走近她的花园,窥见她心底的秘密。不过,多情不等于放荡,如果遇不上让她阳光丰盛的男子,那么文君宁可一生寂寂。

他来了,这个说话略有口吃的俊雅男人,巧妙地避过了自己的弱点。他用绿绮传情。琴音如诉,她心动神驰。

凤兮凤兮非无凰,山重水阔不可量。

梧桐结阴在朝阳,濯羽弱水鸣高翔。

文君夜奔。相如家徒四壁,她抛下千金之身,当垆卖酒。他也舍得下文人的架子,风流洒脱,穿上粗布衣,就在小酒店里当起了跑堂,和伙计一起洗碗刷碟。

想必真是存了寒碜老爹的意思,使的苦肉计。不然在成都卖酒就行了,何必巴巴地跑回到临邛来,好开不开,把个酒店就开在老父家门口,挑明了试验卓王孙的舐犊之心有多深:我已经沦落到这般田地,你兀自高堂美酒,我看你忍不忍心?

主意必定是文君拿的。只有女儿才最了解自己父亲。她料定父亲过不了多久,一定舍不下面子,会来阻止她的“莽撞”。果然!父亲很快就登门“求和”。

闹市当垆,她的人就是这样的生动活泼,出人意料。相如也好,是才子,却不拘泥于行格,没有迂腐文人的霉味,涤器街头,依然坦荡荡自在欢腾。

这两个人行的妙事,千载之后还让人莞尔。

相如抚琴,文君夜奔,他们恰好是活泼泼一对新鲜天地里的新鲜人。彼时大汉王朝鼎革肇新,传不数代,正是好日子初初开端,好像三月桃花苞,粉粉嫩嫩,有无尽的春意在里面。天地间亦是红日朗朗,山河浩荡。盛世人心宽阔,有什么容不下、看不过的?然而,过了这几百年,数到宋、元、明你再看,这样的浪漫故事再不曾有过。不是这人世间再没有第二个卓文君和司马相如,而是在他们的身后,“浪漫”这扇门已经慢慢合拢,久久不曾打开了。

父亲原谅了他们,又分家赀奴仆给他们,好日子倏然而至,他的雄心和气运也来了。汉景帝之后,武帝即位。他是新的处世风气,著名的好大喜功。汉武帝对司马相如早年随梁王时所写的《子虚赋》十分赞赏,于是司马相如再次来到京师,献上《上林赋》。

《上林赋》盛赞帝王狩猎时的盛大场面,举凡山川雄奇,花草繁秀,车马垣赫,扈从壮盛,皆纷陈字里行间。此赋以气势恢弘,文藻华美著称,是汉赋里面的翘楚之作,司马相如的文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好大喜功的皇帝一见之下,立即拜相如为郎官。相如也不负重望,很快就漂亮地完成了两件皇帝交给的政治任务,一时风头无两。

文君在家乡也得知了消息,她感到非常幸福和满足。如果挑男人是一场豪赌,从开始到现在,她都赢了。

想着他当年衣锦荣归的场面,她笑了笑,连苦涩的意思都没有了。

人生弹指芳菲暮,当年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男人,如今成了缠绵病榻的老叟。若想到人生的虚无苦短,很多事就没有了计较的必要。

文君,是我不好,他喃喃说,仿佛又是当年向她认错时的模样。

长卿。她握住他的手。不要说这样的话,事情已经过了,我的白头吟,不是将你唤回了吗?今生今世,文君都没有后悔和你在一起。

是呵……他艰难地点头,望进她的眼睛里。这里面安静温婉,是他毕生眷恋的港湾,但也有惊涛骇浪的时候。

他们曾闹翻过。他的妻是那样多情却刚烈的女子,容不得他有二心。

天下男儿皆薄幸,事情落到卓文君面前也不过是如此这般,并不触目惊心。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有时无异于转过寻常巷陌遇见一个寻常人。他,名气大了自然交游广阔,眠花宿柳渐渐成了寻常日子的寻常风景,而她,曾经眼中的唯一风光,渐渐淡成背景。

她,不能忘记他曾经递给她的家书,寥寥十三个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唯独无“亿”。君心淡漠,已没有忆了。

他要纳妾。

可共患难而不可共富贵。她冷冷地笑,连悲痛的时间也没有,立刻给他回信。

一别之后,二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君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噫(亿)。她写的家书首尾联环,成为一首联环情诗。若要玩弄文字游戏,我卓文君当真逊于你司马相如么!偏偏要“噫”。不过,噫也不是那个忆!

用你心,换我心,始知相忆深;你若不想我了,那我何必想你。她又作诗,写的比期期艾艾的他明白响亮——皑如天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日沟头水。

躞蝶御沟上,河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取不须啼。

愿得一人心,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摆摆,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并附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而不悟!”她气犹未平,随后再补写两行:“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文君的《白头吟》,一曲民歌式的轻浅明亮,像一把匕首爽利地亮在她和司马相如之间。她指责他的负心移情,戳破他虚伪尴尬的面具——“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她连用四个排比来追拟彼此之间行将断绝的恩情。

她不悲啼;连指责,亦心思清明; 而又说“努力加餐勿念妾”,既表明态度,又为彼此留了回旋余地。她明白自己仍爱他,其实不想失去他,所以不忘表白自己的深情。这是聪明女子的聪明做法。

我心底还是关爱着你的,希望你离开我之后依然可以衣食无忧,不要有怀念的意思。只是“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你若要分手,我绝不纠缠。斩断情丝的截决不是没有,甚至可以男婚女嫁两不相干。

她并不是一味隐忍、只懂得哭泣的女人。想和一个人白头到老的愿望简单质朴,并不是过分的奢望。所以如果你做不到,就请离开。

女子少有的决绝之美,毫无顾忌地从她的身体内迸发出来。这种美为世所稀。自她之后,女子的决绝竟也成了一种壮烈。

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这是最后的一搏,如果他不回头,她就放手。

他回来了,白头安老,再离不开。

文君。他用尽最后的声音唤他,轻谧得好似当年,进入她心房时,春风与春草的轻微触碰。

那一年,春草重生。

长卿。她看见他闭了眼睛,知道他,永远不能再回来。

可以,从你的身上看透生死,因你的死获得重生的安宁,可是,我确认,不能与你相绝。

长卿,请等待我。

作者:安如意

有一对情侣女孩很漂亮,非常善解人意,偶尔时不时出些坏点子耍耍男孩男孩很聪明,也很懂事,最主要的一点幽默感很强总能在2个人相处中找到可以逗女孩发笑的方式女孩很喜欢男孩这种乐天派的心情

他们一直相处不错,女孩对男孩的感觉,淡淡的,说男孩象自己的亲人

男孩对女孩爱甚深,非常非常在乎她所以每当吵架的时候,男孩都会说是自己不好,自己的错即使有时候真的不怪他的时候,他也这么说他不想让女孩生气

就这样过了5年,男孩仍然非常爱女孩,象当初一样

有一个周末,女孩出门办事,男孩本来打算去找女孩,但是一听说她有事,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他在家里呆了一天,他没有联系女孩,他觉得女孩一直在忙,自己不好去打扰他

谁知女孩在忙的时候,还想着男孩,可是一天没有接到男孩的消息,她很生气晚上回家后,发了条信息给男孩,话说得很重甚至提到了分手当时是晚上12点

男孩心急如焚,打女孩手机,连续打了3次,都给挂断了打家里电话没人接,猜想是女孩把电话线拔了男孩抓起衣服就出门了,他要去女孩家当时是12点25

女孩在12点40的时候又接到了男孩的电话,从手机打来的,她又给挂断了

一夜无话男孩没有再给女孩打电话

第2天,女孩接到男孩母亲的电话,电话那边声泪俱下男孩昨晚出了车祸警方说是车速过快导致刹车不急,撞到了一辆坏在半路的大货车救护车到的时候,人已经不行了

女孩心痛到哭不出来,可是再后悔也没有用了她只能从点滴的回忆中来怀念男孩带给她的欢乐和幸福

女孩强忍悲痛来到了事故车停车场,她想看看男孩呆过的最后的地方车已经撞得完全不成样子方向盘上,仪表盘上,还沾有男孩的血迹

男孩的母亲把男孩当时身上的遗物给了女孩,钱包,手表,还有那部沾满了男孩鲜血的手机女孩翻开钱包,里面有她的照片,血渍浸透了大半张

当女孩拿起男孩的手表的时候,赫然发现,手表的指针停在12点35分附近

女孩瞬间明白了,男孩在出事后还用最后一丝力气给她打电话,而她自己却因为还在堵气没有接男孩再也没有力气去拨第2遍电话了,他带着对女孩的无限眷恋和内疚走了

女孩永远不知道,男孩想和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女孩也明白,不会再有人会比这个男孩,更爱她了!

KISS — Because I'm a Womanas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1209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4
下一篇2023-07-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