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说林黛玉最后嫁给北静王,这是真的吗?

听说说林黛玉最后嫁给北静王,这是真的吗?,第1张

有不少人认为,林黛玉在八十回后嫁给了北静王。理由是在第28回中,宝玉将琪官(蒋玉菡)送的“茜香罗”给了袭人,袭人最后嫁给了琪官;而北静王将一串鹡鸰香念珠送给宝玉,宝玉又想将这串念珠送给黛玉,所以黛玉最后会嫁给北静王。

袭人最后嫁给了琪官这点不假。在第5回里,袭人的判词是“堪羡优怜有福,谁知公子无缘”。在第28回庚辰本有批语“茜香罗、红麝串写于一回,盖琪官虽系优人,后回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者,非泛泛之文也。自‘闻曲’回以后,回回写药方,是白描颦儿添病也。”通过判词和批语可知,袭人最后嫁给了琪官,而宝玉跟宝钗成婚后,袭人有始有终地供奉宝玉。宝玉将琪官送的“茜香罗”给袭人,袭人接受了就可以认为是琪官和袭人成婚的伏笔。

然而,宝玉送念珠给黛玉这件事和宝玉给袭人“茜香罗”看似相似,其实是不相同的。黛玉并没有接受这串念珠,并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这样,“鹡鸰香念珠”就不是80回后黛玉嫁给北静王的伏笔。

除了拒绝这串念珠外,黛玉还拒绝了北静王送给宝玉的斗笠。

第53回有以下文字:

宝玉道:“这三样都是北静王送的。他闲了下雨时在家里也是这样。你喜欢这个,我也弄一套来送你。别的都罢了,惟有这斗笠有趣,竟是活的。上头的这顶儿是活的,冬天下雪,带上帽子,就把竹信子抽了,去下顶子来,只剩了这圈子。下雪时男女都戴得,我送你一顶,冬天下雪戴。”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及说了出来,方想起话未忖夺,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

在这里,黛玉又来了一句“我不要他”。

黛玉两次拒绝了北静王送给宝玉的礼物,并骂北静王为臭男人,黛玉后来怎么会嫁给北静王呢?作者在前八十回中为后文留下了诸多伏笔。然而,哪些是伏笔,哪些不是伏笔?我们要仔细分辨,决不能胡乱联系。

其实从北静王的名字“水溶”,我们也可以判断黛玉是否嫁给北静王。黛玉之所以葬花就是怕污水脏了花。在第23回,宝玉要把花扫起来撂在水里。林黛玉说:“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可见在黛玉眼里“水”是又脏又臭的,这和黛玉骂北静王为臭男人异曲同工。

《红楼梦》作者运用了易学的立意,北方属水。“水溶”是北静王,代表的是来自北方的清国势力。林黛玉代表朱明王朝,她骂北静王为臭男人就是在骂清国势力,黛玉是根本不会嫁给北静王的。而刘心武认为北静王原型是跟曹家有关系的永瑢,这样的解读毫不沾边。

之前拙文曾经论述过《红楼梦》里名字带“金”、“胡”字的都是指代清国势力。其实“水”字也是清国势力的指代,因为清属水。金改名为清,就是因为从五行上说,明是火德,水能克火。《红楼梦》庚辰本第14回中的情节:“那时官客送殡的,有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在此处有眉批:“牛,丑也。清属水,子也……”作者也暗示了以水代指清。

如果有的红迷依然感到不可理解的话,那么“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这句诗词就很明显了。朱楼指朱明王朝,水国指清国,悼念故国明朝的喻义不言自明。这种有明确指代的诗词在清初明遗民诗词中很常见。在清朝初期,因为统治者四海未平,尚顾不得搞文化专制。到了清中期,统治稳固以后便加强了文化专制,从而大兴文字狱。例如,徐骏因为“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等诗句而被雍正斩立决。乾隆的宠臣沈德潜所创《咏黑牡丹》中的一句“夺朱非正色,异种亦称王。”被指大逆不道。虽然沈德潜已死,却仍被“革其职,夺其名,扑其碑,毁其祠,碎其尸”。

由于受到文化断代教育和胡适派红学影响,明遗民诗词中“”、“”、“”、“”等特殊指代,很多读者是不明就里的。我查了一下蔡义江编写的《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他对“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是这么解释的:朱楼即红楼,指富贵之家;水国,环海之地,岛国。全句的意思是憔悴流落于云雾山岚笼罩着的海岛水国,昨日红楼生活已成梦境。这就完全曲解了这首诗的深刻内涵。很多读者深受胡适派红学毒害,以为《红楼梦》写的是曹家事,这就根本无法理解《红楼梦》的真正思想内涵。

《红楼梦》里的女儿,大多难逃“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厄运,然而相较起来,林黛玉的悲剧总要更牵动人心。这位五岁失怙、六岁投奔祖母、一腔深情尽付宝玉的贵族才女,最终却落个“泪尽而亡”的结局,临终之时,宝玉都没能在她身边。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红楼未完,所以林黛玉的的结局历来被猜测纷纷,似乎有了无限种可能,而在许多读者眼中,林黛玉的结局是嫁给了北静王。

持有这种观点的红迷,大多因为前八十回中,林黛玉不仅间接性和北静王发生过两次关系,就连她的住所,也曾被称为“有凤来仪”,种种细节都在暗示,林黛玉最终成为王妃。

然而,这样的猜测有没有道理?我个人认为,这更像是一厢情愿,不信我们往下看。

所谓的林黛玉和北静王产生交集,是鹡鸰串事件和斗笠事件。

在给秦可卿送殡路上,贾宝玉初次邂逅北静王,两人相见恨晚,寒暄过后,北静王直接从手腕卸下了一串珠鹡鸰珠串,谓之皇帝亲赠。转赠了贾宝玉。

贾宝玉视若珍宝,回去后珍藏起来,等着林黛玉从姑苏回来后,赠送与她。不想手串刚被珍重地放出来,林黛玉却掷而不取:

“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

贾宝玉只得收回,此事到此为止。

到了第四十五回,贾宝玉雨夜探望黛玉,穿的一身斗笠精细别致,黛玉见后连声赞叹,问是哪儿得的,贾宝玉得意告知,乃北静王所赠,若是喜欢,改日再要一副送你。林黛玉听后忙拒绝:

“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

如果我们留心,会发现除了林黛玉,贾宝玉还曾将他们之物转赠另一个人,那就是茜香罗一事。

话说贾宝玉在冯紫英家宴上邂逅了蒋玉菡,两人一见如故,当下就互换了汗巾,蒋玉菡的赠给宝玉的是北静王前儿刚送给他的茜香罗,系上肌肤生香。而贾宝玉送给蒋玉菡的,是袭人送给他的松花汗巾。

回到怡红院后,贾宝玉便将茜香罗转赠了花袭人,次日花袭人醒来时,茜香罗已经系在了她的腰上,而她的处理方式是:扔进了箱底。

根据前八十回给出的多处明示暗示,我们可以确定花袭人最终嫁给了蒋玉菡。而贾宝玉在这段姻缘中不知不觉扮演了媒婆的角色。

问题来了,贾宝玉将蒋玉菡之礼转赠花袭人,最终花袭人嫁了蒋玉菡。那么,他将北静王之物转赠林黛玉,是否意味着林黛玉最终嫁给北静王?

答案是:否!

原因在这几次的转赠过程中,当事人出现不同的行为。

第一个不同的是:花袭人接受了贾宝玉的转赠;而林黛玉则两次拒绝贾宝玉的转赠。

第二个不同的是:在转赠蒋玉菡礼物之前,贾宝玉将花袭人之物送给了蒋玉菡,由此,蒋玉菡和花袭人之间完成了互赠礼物的情节;而北静王呢?根本没机会碰到林黛玉的东西。

所以事实只能是,接受蒋玉菡礼物,并给蒋玉菡送货礼物的花袭人,嫁给了蒋玉菡。而拒绝北静王礼物的林黛玉,后来却拒绝了北静王。

是的,虽然没有嫁给北静王,但是不可否认,作者埋下了这么多的伏笔,注定佚稿中,北静王会和林黛玉产生纠葛。这种纠葛就是北静王求娶林黛玉。

至于北静王如何得知林黛玉此人,又是如何求娶的,因为与此主题相去甚远,也因为之前我们多次详细推测过,所以这里就不赘言了。

哪位要问了,如果林黛玉不是王妃,那她潇湘馆别名“有凤来仪”怎么解释?

没错,“凤”一词,是神鸟,多被用于代表尊贵的帝王。而更多时候,是指凤凰,凤凰则指王妃?

而林黛玉的住所被冠之“有凤来仪”,似乎暗指林黛玉就是一位妃子,加上其别号“潇湘妃子”,似乎意味着林黛玉会嫁一个王级的人物。

有没有这种可能呢?别急,在《红楼梦》里,“有凤来仪”的解释,绝非仅此而已。

文本中,关于潇湘馆为何会题“有凤来仪”四字,作者通过贾宝玉之口给出了解释:

“这是第一处行幸之处,必须颂圣方可。”

贾元春游幸大观园,第一处就是潇湘馆,这时,潇湘馆的“凤”,就成为了贾元春这只名副其实的凤凰。

其次,黛玉的别号“潇湘妃子”,源于其爱哭,探春笑称“将来她哭林姐夫去”,为此取了这么个别号。我们知道,能让林黛玉哭的人,只有贾宝玉一人,这是她前世许下的诺言。所以这个“林姐夫”,就是贾宝玉。

值得一提的是,贾宝玉也曾被称为“凤凰”,结合“有凤来仪”来看,就是爱慕的人来临的意思嘛。

最后一层,在《葬花吟》中,“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句明确预示了林黛玉是清清白白死去的。如果她嫁了北静王,能以死守住贞洁吗?那不仅是她本身,贾家都要被连累。以作者的笔墨,写不出这么狗血的剧情。

我们还应当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纵观全书,除了贾宝玉,作者不曾描写过她与某位男子相处的场景,即便是老师贾雨村护送其上京,表兄贾琏护送其下扬州,那长长的一段路程,他们必然有所接触,可是却没有一字相关,为何?因为林黛玉是仙子啊,她此生下凡只会与贾宝玉一个男子产生瓜葛,其他一概不入她眼,连说话都嫌被玷污。

如此被作者爱惜的林黛玉,又怎么会临了临了跟了北静王呢?她与北静王的关系,最多是在其求娶时,无助绝望中泪尽而亡罢了。

《红楼梦》北静王其实喜欢林黛玉的表现很少很少,我们只能从零星的两次北静王出场来分析。

第一次北静王到贾府就送给了贾宝玉的喜爱之物,那就是鹡鸰香念珠一串,这还是皇帝送的呢,之后贾宝玉把这礼物送给了林黛玉,但是被林黛玉拒绝。

第二次是北静王送了贾宝玉蓑衣斗笠,贾宝玉又送个了林黛玉,虽然又被拒绝了。但是这两次的送礼,就说明了这个北静王和林黛玉是有渊源了。

但是单方面从这两次二道贩子的礼物就说这个北静王是喜欢林黛玉的,那就非常的牵强了,整个红楼梦看下来,北静王对林黛玉没有出现过任何的爱的表现了。虽然林黛玉有潇湘妃子的称号,但是这只是贾宝玉的一个人的,和北静王也毫无关系的,就算北静王后来真的愿意娶林黛玉,这林黛玉的性格还不一定会嫁呢。

这也是北静王与黛玉的第一,两次交集,也可以说是第一次间接的交集。从中可以看出,即便是后来真如作家西岭雪分析的那样,北静王从宝玉处偶得黛玉的诗作,因爱慕她这个人,在不知道宝黛爱情的情况下,转而向贾府提亲。黛玉也会像拒绝这件鹡鸰香念珠的礼物一样拒绝北静王的提亲,除非这件事关系到宝玉的生死,不然以黛玉的性格不会嫁给别人。

黛玉是沉湖而死! 刘心武说,小说第一回就指出了宝玉和黛玉的仙人身份。宝玉本是天上赤霞宫的神英侍者,黛玉是天上一棵绛珠仙草。“只因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因此草受天地之精华,又加雨露滋润。脱却草胎本质。修成个女儿身,只因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断之意。恰近日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还他,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唤给他。” 下凡后,绛珠草化为林黛玉,要用一生的眼泪,还神瑛侍者化做的贾宝玉的灌溉之恩。 刘心武举例,林黛玉每次和贾宝玉闹别扭都要流泪。而在第四十九回,黛玉却说:“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似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就是在暗示还泪之旅是有终点的。 “泪还完了,她就会主动回到天上。”刘心武认为,黛玉不该死得如此难堪,而是以一种比葬花还要诗意的方式。 死亡方式是沉湖而死 “黛玉应是沉湖而死”,刘心武推测。他从曹雪芹撰写的前80回中找寻伏笔,作为推理证据。 证据1:中秋节黛玉和湘云湖畔联诗 -出处:第七十六回 刘心武说,两人联来联去,联出两句惊心动魄的来。湘云说:寒塘渡鹤影。黛玉接了句:冷月葬花魂。(通行版本中为诗魂,古本中为花魂) “花魂并不是一个陡然出现的词语,林黛玉的葬花词里出现的次数就很多。七十六回这个地方,它就是林黛玉的象征。” 刘心武解释,“冷月葬花魂”的意思,就是在凄清的中秋夜,湖面上倒映着中秋月,花魂一步一步地沉下去了。这句联诗,是林黛玉沉湖的一个暗示。 证据2:海棠社黛玉封号“潇湘妃子” -出处:第三十七回 “潇湘妃子,什么意思”刘心武说,指的是古老传说中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两个妃子得知舜死后,将泪水洒到竹子上,出现斑痕,得名斑竹、潇湘竹。“两人找不到舜,眼泪哭干了,就在水中死去,死于江湖之间。”刘心武说,两人的结局就是“泪尽入水”。因此,“潇湘妃子”别号本身,也在暗示黛玉沉湖。 证据3:宝玉祭奠金钏黛玉说谶语 -出处:第四十四回 刘心武提到,凤姐过着生日,贾宝玉却突然偷偷跑到庵里的水井边,因为这天也是金钏的生日,他知道是自己的行为不当造成了金钏跳井身亡。 别人都不在意,唯有黛玉与宝玉心有灵犀。她说:“天下水总归一源,从咱们荣国府、大观园都可以接一碗水,对着那碗水去表达哀悼不就齐了吗你非要专门跑出去。” 刘心武认为,黛玉说这样的话,是个谶语,就是对今后命运的一种事先的暗示。“如果曹雪芹写得到黛玉之死,很可能会有贾宝玉舀了一碗水,对着碗中水祭奠她的情节。” 证据4:元妃省亲点戏《闹殇》唱词 -出处:第十八回 “元妃省亲时点了四出戏,其中《牡丹亭》的《闹殇》一折很有门道。”刘心武说,因为脂砚斋在这里批语:伏黛玉之死。“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休,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刘心武指出,这句唱词正中“冷月葬花魂”的意境,而“玉芙蓉”,这里指水生的荷花,影射黛玉死于水域。刘心武指出,“曹雪芹亲密合作者”脂砚斋的批语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依据,脂砚斋明确表示: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之大过节大关键。刘心武猜测,如果是曹雪芹写黛玉之死,会把这一段描写得非常优美。黛玉会像葬花一样,精心地设计她的服装、道具和路线,一步一步地走进湖中,借仙遁复归天界。也许第二天人们发现黛玉已死,但找不到尸体,只会有衣服和钗环存在。 联想 她是被宝玉灌水所救,作者很有可能写出她为水所害--沉湖而死。她为水所生,最后入水而死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黛玉结局猜测探寻」--黛玉之死与北静王 书中仅有两处写宝玉获赠美男的随身物件(宝玉送与湘云的麒麟不算,那是道人的供奉,宝玉在礼品中自己挑的),其一是蒋玉菡的长巾,宝玉将之给了袭人,后袭人嫁于蒋玉菡;其二是北静王的念珠,宝玉送于黛玉。巧的是黛玉与袭人都是宝玉起初欲迎娶的女子,而二女均与宝玉无缘,这两物件又都出自北静王爷之手,此并非巧合。世人皆以为袭人离开了宝玉,实则不然,蒋玉菡(“将玉含”扣含玉而生)在书中为宝玉之副,该人物是虚设,袭人嫁于蒋玉菡暗指袭人仍与宝玉在一起,但为何袭人的判词这样写呢:“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此乃作者苦心,以汗巾为信让袭人与蒋玉菡结一段姻缘是虚,以此暗示那个赠念珠的人将与黛玉有婚姻的缘份。黛玉一个贵族女子怎会有香菱一样的际遇,给人做侧室到此可明了,她的夫婿是王爷一类的帝王人物,在那里可谓“姬妾众多,*佚无度”的境地,命运与香菱何异正如香菱之于冯渊是唯一,而于薛蟠只一玩物耳。 另外,大家都记得宝玉祭金钏的事。到哪儿祭去了水仙庵,供洛神的地方。就在这儿宝玉说了那个什么“殊不知古来并没有个洛神,那原是曹子建的谎话,今儿却合我的心事,故借他一用。”洛神的故事贺兄已经说明白了。 接着茗烟说了段特别奇怪的话:“我茗烟跟二爷这几年,二爷的心事,我没有不知道的。只有今儿这一祭祀没有告诉我,我也不敢问。只是这受祭的阴魂虽不知名姓, 想来自然是那人间有一,天上无双,极聪明极俊雅的一位姐姐妹妹了。二爷心事不能出口,让我代祝:若芳魂有感,香魂多情,虽然阴阳间隔,既是知己之间,时常来望候二爷,未尝不可。你在阴间保佑二爷来生也变个女孩儿,和你们一处相伴,再不可又托生这须眉浊物了。” 注意啊同志们,他这是说金钏姐姐呢么“人间有一,天上无双,极聪明极俊雅的一位姐姐妹妹”是谁啊姐姐就罢了,还有“妹妹”的事大户人家有小厮管丫环叫“妹妹”的么还有:“知己之间”啊!宝玉跟谁知己啊是跟金钏姐姐啊 宝玉回家撒的那个谎:“北静王的一个爱妾昨日没了,给他道恼去。他哭的那样,不好撇下就回来,所以多等了一会子”。宝玉什么借口不能找,非找个死人当幌子死的还是北静王的爱妾!那时候能随便咒人家 (别说王爷家了) 死人的么而且,贾府从上到下的人对这个谎居然没反应!一个接下碴儿的都没有!都不说派人瞧瞧去!秦可卿死的时候北静王可是亲自来路祭的啊!贾家不会全是那不懂规矩的吧。那么,原因就只剩下一个了:宝玉撒了个极易揭穿的谎,贾家却不能揭穿这个谎,因为,那不是谎,而是真的! 现在,真相大白了!这就叫“移花接木”,这就是“乾坤大挪移”。曹雪芹毁掉了后三十回,但是他没有毁掉黛玉之死!他给“移”到这儿来了! 那个跟洛神相似的“人间有一,天上无双,极聪明极俊雅的一位姐姐妹妹”就是北静王的一个爱妾!她,就是林黛玉。 看了此文,顿觉我先前所言已不足为重,这才是真正有用的证据。“茗烟”,明言也。这是他在书中说的唯一有用的话,他说宝玉在祭知己,这知己除黛玉再无他人。书中所有线索在这里收拢了--黛玉便是北靖王的爱妾。“小人书”认为黛玉应是自杀,而非我先前所言死于相思之苦,我觉是对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1246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4
下一篇2023-07-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