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主要讲述的是达西和伊丽莎白通过克服傲慢、摒弃偏见,最终在一起。
达西富有且傲慢,他跟着宾利来到尼日菲花园,在舞会上遇到伊丽莎白。伊丽莎白有四个姐妹,第一次遇见达西,就讨厌他傲慢的性格。
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被拒绝。伊丽莎白认为他拆散了姐姐和宾利先生,认为达西虐待韦德先生。
达西写信辩解,并帮助了伊丽莎白的妹妹,促成了她姐姐和宾利先生。
伊丽莎白最终也摒弃了自己的偏见,两人终于在一起。
《傲慢与偏见》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fk3g
《傲慢与偏见》是根据简·奥斯汀同名小说改编,由焦点**公司发行的一部爱情片,由乔·怀特执导,凯拉·奈特利、马修·麦克费登、唐纳德·萨瑟兰等联合主演。该片于2005年9月16日在英国上映。该片讲述了19世纪初期英国的乡绅之女伊丽莎白·班内特五姐妹的爱情与择偶的故事。
《傲慢与偏见》简介: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有四个姐妹,母亲班纳特太太整天操心着为女儿物色称心如意的丈夫新来的邻居宾格来先生和他的朋友达西打破了她们一家人单调的乡村生活。
宾格来和伊丽莎白的姐姐简互生情愫;达西对善良聪明的伊丽莎白产生了好感,而伊丽莎白却对达西不可一世的傲慢心存偏见,不接受他的感情。
然而,世事难料,宾格来和简·班纳特因为误会,关系危在旦夕;后经过一番周折,言归于好。达西的种种作为,展示了性格中和伊丽莎白相同的善良一面,逐渐赢得了伊丽莎白的好感。
《傲慢与偏见》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iu97v9hJoiPhcRBes-LTeA
pwd=p581 提取码:p581如果单纯地把《傲慢与偏见》看成爱情故事,讲述婚姻应基于爱情的基础,不该掺杂其他的东西,否则将无法得到真正的、永恒的幸福,我想这未免太过简单。
伊丽莎白在回给舅妈的信中答复她不会与威克姆先生交往,并坦言威克姆先生已有了新的恭维对象,但她竟然不难过,只是妹妹们对此愤慨不已。对于妹妹们的行为,她称之为她们还太幼稚、天真,不懂得有伤生活体面的信条:“美貌青年与相貌平常的人一样,也得有饭吃、有衣穿。”
达西、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倚仗着自己的权财,摆出势在必得的施舍姿态。然而伊丽莎白却都拒绝了。是因为她不好权财么?不见得。伊丽莎白与舅舅、舅妈游览彭伯利时,大家都在感叹庄园的豪华。目睹了达西的实体财富,她内心的小声音在说:“要是我答应了达西的求婚,现在就是这座庄园的女主人了。”并为这个念头沾沾自喜。也是从那以后,她对达西的偏见开始瓦解,并慢慢爱上达西。
文中随处流露着婚姻、人际交往都需门当户对的价值观,却又无处不在反对、讽刺着这种观念。大概在旧的封建礼教中,人都不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而是以家庭、群体的形式存在。因此,达西在向伊丽莎白表白情感时说:“我克制来克制去,实在撑不住了。这样下去可不行。我的感情再也压抑不住了。请允许我告诉你,我多么敬慕你,多么爱你。”。他的内心挣扎于感情与礼教,贵族身份的他自认为实在不应与低贱出身的她有所交际,可内心真实的情感却不再受到理性的束缚,一再泛滥,无法控制。最终情感说服理性,冲破了礼教、世俗观念的束缚。伊丽莎白对于这样的表白愤怒不已。但当伊丽莎白发现自己不再对达西抱有偏见,甚至开始慢慢喜欢他时,便对自己的家庭产生了羞耻感,以及一点点的埋怨。由此可见,她的内心也是在乎门第之差的。在妹妹要去布赖顿时,她试图说服爸爸阻止妹妹。她说,妹妹是一个放荡的、喜欢勾三搭四的女生,她去了布赖顿,没了束缚,必然会失了姿态,给家族丢脸,也因此会连累到其他姐妹们的出嫁。伊丽莎白的担心是对的,妹妹莉迪亚去了布赖顿后与人私奔了,贝内特家因此成了颜面尽失的家庭,人们纷纷议论这必然影响到贝内特家其他女儿的出嫁。而伊丽莎白也因此事愈发忐忑达西会不会因此而更看不起她的家庭,会不会不再喜欢她。
故事的结尾,贝内特家的**两个嫁了良人,一个因为自己行为不知检点(或是不把教条礼信放在心上)导致婚姻走向衰竭,一个因为两个姐姐嫁得好而一改以往陋习,不断进步,更专注于增加内涵。
这样看来,仿佛真正的爱情果然能冲破门第,而婚姻必须建立在真正的爱情上才会长远幸福。然而如果达西没有钱财,无法帮伊丽莎白摆平妹妹私奔的丑事,伊丽莎白会彻底消除偏见并爱上他么?宾利如果是个穷小子,他搬来小镇,贝内特太太会要求贝内特先生去拜访他么?会不惜让女儿生病也要把女儿推向宾利么?同时,如果简与伊丽莎白不够漂亮,宾利和达西能注意到她们,并发现她们其他美好的方面么?
婚姻,不仅需要爱情,更需要经济支撑。
《傲慢与偏见》原名《first impression 》,这个书名顾名思义也才猜到个大概,就是男女主人公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互相不满意,甚至是很讨厌。到最后,双方又彼此爱慕而结为伉俪。
达西先生在宾利主办的舞会中,一开始登场的时候就成为了最受喜爱的“高富帅”,不久因为他说出来的话特别傲慢无礼,瞬间所有人就特别反感他、厌恶他。宾利第一次把伊丽莎白介绍给达西的时候,达西却一点也不买账。而且,后来他爱上伊丽莎白的时候也是趾高气昂说自己作为贵族公子喜欢上普通家庭的女人付出了很多,迁就了很多。可以看出,达西是多么的“傲慢”。
相反,手段高明的骗子——威克姆,就是个满嘴谎言负债累累,达西家里面管家的儿子。到处说达西嚣张跋扈,剥夺了他做神父的权利,悔了他的前途。他先是骗了达西妹妹私奔,接着又对伊丽莎白频献殷勤,并获得了她的信任和好感,接着又想要讨好玛丽,因为他看上了玛丽即将获得的遗产。最后又被贝内特第三位女儿莉迪亚私奔,结婚。
不言而喻,第一印象对人的认知会有这么大的影响,还有主动友好的谈话会赢得好感。 人们还是倾向于“律师"思维:先给别人下一个大概的定论,再收集相关的信息去证明自己是对的,而不是像”科学家“先搜集信息,理性判断再给别人下定论。因为前者很省事,很少有人愿意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全面了解其他人,甚至是很亲近的人。但我们总会为我们对他人的偏见付出代价。
柯林斯是伊丽莎白的表哥,在伊丽莎白父亲贝内特先生死后将继承他的遗产。
他向伊丽莎白求婚的时候直言不讳列出了几条理由:第一,作为每个生活宽裕的牧师,理应给教区在婚姻方面树立一个榜样;第二,相信婚姻会大大增进他的幸福;第三,凯瑟琳'布德尔夫人建议自己结婚;第四,为了尽量减少他继承贝尔特先生遗产后对伊丽莎白一家人的损失。
面对他的求婚陈述,伊丽莎白怒不可谒地打断他,没有敌意的坚决地拒绝了他,“年轻**遇到第一次求婚,即使心里想答应,嘴里还是要拒绝,有时候还要拒绝两次,甚至四次”,他恬不知耻地回答。
后来,夏洛特作为伊丽莎白的好朋友,有意去逗引柯林斯和自己谈话,就这样柯林斯对夏洛特产生了爱慕之心并马上求婚了,这可是三天之内求了两次婚,荒诞的是,夏洛特竟然同意了。诚然,她觉得柯林斯既不通情达理,又不讨人喜爱,她还是要他做丈夫,因为她并不看重男人和婚姻的生活但嫁人确实她的一贯目标:对于受过良好教育但没有多少财产的青年女子来说,嫁人是唯一一条体面的出路,尽管出家不一定会让人幸福,但总归是女人最适意的保险箱,能确保她们不至于挨冻受饥。她觉得自己从来不曾好看过,现在也27岁了。
上文也提到过,威克姆花心贪财,可是在外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他总得获得别人的好感。少不更事的莉迪亚渴一下子就中招了,相识不久就私奔结婚,完全不在意别人的看法。这婚姻纯粹是建立在美貌和情欲之上。
宾利出生贵族无论论走到哪,都是怡然自得,讨人喜欢,但有点优柔寡断。在舞会上,宾利和简一见钟情,并邀请简填了两支舞。后来宾利进城住了一段时间,在宾利姐妹的阻拦和达西的“劝告”和隐瞒,宾利差点放弃了对简的追求,这段恋情也差点死于人们心中的“阶级门第观念”。幸好,后来宾利再次遇到简,抑制不住自己对爱简的爱意,与此同时,简也不再矜持主动地回应他的爱。最终两人在一起。
被偏爱的有恃无恐!伊丽莎白受到父亲的偏爱,后来被柯林斯求婚、威克姆献殷勤、达西的两次求婚…她总是有一种魔力去获得“偏爱”。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勇敢和自信。简住在宾利家养病,她非常关心姐姐的病情,走着三英里泥泞的路也要去看姐姐。面对势力眼的母亲的逼迫,达西aunt盛气凌人的挖苦,达西真诚而又“傲慢”的第一次求婚,“没有敌意的坚决”恰当地表现她不屈的态度,和自己对爱情的向往。她只能被达西“不含诱惑的深情”所打动。
议论一部作品“有什么好”,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或是认真探索这部作品有什么好,或相当干脆的否定,就是说,没什么好。两个说法都是要追问好在哪里。这里要讲的是英国十九世纪初期的一部小说《傲慢与偏见》。女作者简·奥斯丁是西洋小说史上不容忽视的大家,近年来越发受到重视。爱好她的读者,要研究她的作品有什么好;不能欣赏她的人,也常要追问她的作品有什么好。《傲慢与偏见》在我国知道的人比较多;没读过原文的读过译本,没读过译本的看过由小说改编的**,至少知道个故事。本文就是要借一部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西洋小说,探索些方法,试图品尝或鉴定一部小说有什么好。
小说里总要讲个故事,即使是没头没尾或无条无理的故事。故事总是作者编的。怎样编造——例如选什么题材,从什么角度写,着重写什么,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怎么处理题材,就是说,怎样布局,怎样塑造人物等等,都只能从整部小说里去领会,光从一个故事里捉摸不出。这个故事又是用文字表达的。表达的技巧也只看文字本身,不能从故事里寻求。要充分了解一部小说,得从上述各方面一一加以分析。
1
小说里往往有个故事。某人何时何地遭逢(或没遭逢)什么事,干了(或没干)什么事——人物、背景、情节组成故事。故事是一部小说的骨架或最起码的基本成分,也是一切小说所共有的“最大公约数”。如果故事的情节引人,角色动人,就能抓住读者的兴趣,捉搦着他们的心,使他们放不下,撇不开,急要知道事情如何发展,人物如何下场。很多人读小说不过是读一个故事——或者,只读到一个故事。
《傲慢与偏见》的故事,讲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某乡镇上某乡绅家几个女儿的恋爱和结婚。主要讲二女儿伊丽莎白因少年绅士达西的傲慢,对他抱有很深的偏见,后来怎样又消释了偏见,和达西相爱,成为眷属。
这个故事平淡无奇,没有令人回肠荡气、惊心摄魄的场面。情节无非家常琐碎,如邻居间的来往、茶叙、宴会、舞会,或驾车游览名胜,或到伦敦小住,或探亲访友等等,都是乡镇上有闲阶级的日常生活。人物没有令人崇拜的英雄或模范,都是日常所见的人,有的高明些、文雅些,有的愚蠢些、鄙俗些,无非有闲阶级的先生、夫人、**之流。有个非洲小伙子读了这本书自己思忖:
“这些英国的夫人**,和我有什么相干呢”我们也不禁要问,十九世纪外国资产阶级的爱情小说,在我们今天,能有什么价值呢
可是我们不能单凭小说里的故事来评定这部小说。
杨绛:《傲慢与偏见》写得好在哪里?
达西和伊丽莎白的初次见面 - 骄傲的达西先生望着没有舞伴的丽萃说:“她还可以,不过还不足以让我动心。”
2
故事不过是小说里可以撮述的主要情节,故事不讲作者的心思。但作者不可能纯客观地反映现实,也不可能在作品里完全隐蔽自己。他的心思会像弦外之音,随处在作品里透露出来。
写什么样的故事,选什么样的题材。《傲慢与偏见》是一部写实性的小说(novel),而不是传奇性的小说(romance)。这两种是不同的类型。写实性的小说继承书信、日记、传记、历史等真实记载,重在写实。传奇性的小说继承史诗和中世纪的传奇故事,写的是令人惊奇的事。世事无奇不有,只要讲来合情合理,不必日常惯见。司各特(WScott)写的是传奇性的小说,奥斯丁写的是写实性的小说。奥斯丁自己说不能写传奇性的小说,除非性命交关,万不得已;只怕写不完一章就要失声而笑。为什么呢她在另一部小说《诺桑觉寺》里故意摹仿恐怖性浪漫故事(gothic
romance )
的情调打趣取笑。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她笑那种令人惊奇的故事脱不了老一套,人物也不免夸张失实。她在家信里说,小说里那种十全十美的女主角看了恶心,使她忍不住要调皮捣蛋。她指导侄女写作的信上一再强调人物要写得自然,要避免想象失真,造成假象。她喜欢把故事的背景放在有三四家大户的乡镇上。奥斯丁并不是一个闭塞的老姑娘。她读书看报,熟悉当代有名的作品,来往的亲戚很多,和见世面的人物也有交接,对世界大事和城市生活并非毫无所知。可是她一部又一部的小说,差不多都取材于有三四家大户的乡镇上。看来她和《傲慢与偏见》里伊丽莎白的见解相同。乡镇上的人和大城市的人一样可供观察研究;不论单纯的或深有城府的,都是有趣的题材,尤其是后者。尽管地方小,人不多,各人的面貌却变化繁多,观察不到的方面会层出不穷。奥斯丁显然是故意选择平凡的题材,创造写实的小说。
杨绛:《傲慢与偏见》写得好在哪里?
在达西姨母家 - 这时候的达西已经爱上了伊丽莎白,却不知道,此时,在伊丽莎白心中,他的形象糟糕透了。
3
通常把《傲慢与偏见》称为爱情小说。其实,小说里着重写的是青年男女选择配偶和结婚成家。从奥斯丁的小说里可以看出她从来不脱离结婚写恋爱。男人没有具备结婚的条件或没有结婚的诚意而和女人恋爱,那是不负责任,或玩弄女人。女人没看到男方有求婚的诚意就流露自己的爱情,那是有失检点、甚至有失身份;尽管私心爱上了人,也得深自敛抑。恋爱是为结婚,结婚是成家,得考虑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门户不相当还可以通融,经济基础却不容忽视。因为乡绅家的子女不能自食其力,可干的职业也很有限。长子继承家产,其他的儿子当教士,当军官,当律师,地位就比长子低;如果经商,就在本阶级内部又下落一个阶层。老姑娘自己没有财产,就得寄人篱下;如果当女教师,就跌落到本阶级的边缘上或边缘以外去了。一门好亲事,不但解决个人的终身问题,还可以携带一家子沾光靠福。为了亲事,家家都挣扎着向上攀附,惟恐下落。这是生存竞争的一个重要关头,男女本人和两家老少都全力以赴,虽然只有三四家大户的乡镇上,矛盾也够复杂,争夺也够激烈,表现的世态人情也煞是好看。《傲慢与偏见》就是从恋爱结婚的角度,描写这种世态人情。
奥斯丁认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难以忍受的苦恼。她小说里的许多怨偶,都是结婚前不相知而造成的。结婚不能不考虑对方的人品,包括外表的相貌、举止、言谈,内在的才德品性。外表虽然显而易见,也需要对方有眼光,才能由外表鉴别人品高下。至于才德品性,就得看他为人行事。这又得从多方面来判定,偶然一件事不足为凭,还得从日常生活里看日常的行为。知人不易,自知也不易,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和纠纷就更难免。《傲慢与偏见》写女主角的偏见怎样造成,怎样消释,是从人物的浮面逐步深入内心,捉摸他们的品性、修养和心理上的种种状态。可以说,奥斯丁所写的小说,都是从恋爱结婚的角度,写世态人情,写表现为世态人情的人物内心。
杨绛:《傲慢与偏见》写得好在哪里?
达西的初次表白 -
达西的表白让伊丽莎白非常吃惊,而他言语中的傲慢又十足地触怒了她。伊丽莎白说:“假使这世界上所有男人都死光了,我也不会嫁给你!"
4
《傲慢与偏见》开章第一句:“家产富裕的单身汉,准想娶个妻子,这是大家公认的必然之理。”接下来说:“这点道理深入人心。地方上一旦来了这么个人,邻近人家满不理会他本人的意愿,就把他看做自己某一个女儿应得的夫婿了。”奥斯丁冷眼看世情,点出这么两句,接着就引出一大群可笑的人物,一连串可笑的情节。评论家往往把奥斯丁的小说比做描绘世态人情的喜剧(comedy
of manners) ,因为都是喜剧性的小说。
喜剧虽然据亚里士多德看来只供娱乐,柏拉图却以为可供照鉴,有教育意义。这和西塞罗所谓“喜剧应该是人生的镜子……”见解相同,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英国的莎士比亚都曾引用;菲尔丁在他自称“喜剧性的小说”里也用来阐说他这类小说的功用。这些话已经是论喜剧的常谈。所谓“镜子”,无非指反映人生。一般认为镜子照出丑人丑事,可充针砭,可当鞭挞,都有警戒的作用。
可是《傲慢与偏见》警戒什么呢对愚蠢的柯林斯牧师、贝奈特太太、凯塞林夫人等人,挖苦几句,讽刺几下,甚至鞭挞几顿,能拔除愚蠢的钝根吗奥斯丁好像并没有这个企图。她挖苦的不是牧师、或乡绅太太、或贵妇人,不是人为的制度或陋习恶俗造成的荒谬,而是这样的几个笨人。她也不是只抓出几个笨蛋来示众取笑,聪明人并没有逃过她的讥诮。伊丽莎白那么七窍玲珑的姑娘,到故事末尾才自愧没有自知之明。达西那么性气高傲的人,惟恐招人笑话,一言一动力求恰当如分,可是他也是在故事末尾才觉悟到自己行为不当。奥斯丁对她所挖苦取笑的人物没有恨,没有怒,也不是鄙夷不屑。她设身处地,对他们充分了解,完全体谅。她的笑不是针砭,不是鞭挞,也不是含泪同情,而是乖觉的领悟,有时竟是和读者相视目逆,会心微笑。试举例说明。
第十一章,伊丽莎白挖苦达西,说他是取笑不得的。达西辩解说:一个人如果一味追求笑话,那么,就连最明智、最好的人——就连他们最明智、最好的行为,也可以说成笑话。
伊丽莎白说:“当然有人那样,我希望自己不是那种人。我相信,明智的、好的,我从不取笑;愚蠢、荒谬、任性、不合理的,老实说,我觉得真逗乐,只要当时的场合容许我笑,我看到就笑了。不过,那类的事,大概正是你所没有的。”
“谁都难保吧。不过我生平刻意小心,不要犯那一类的毛病,贻笑大方。”
“譬如虚荣和骄傲。”
“对啊,虚荣确是个毛病;骄傲呢,一个真正高明的人自己会有分寸。”
伊丽莎白别过脸去暗笑。
伊丽莎白当面挖苦了达西,当场捉出他的骄傲、虚荣,当场就笑了。可是细心的读者会看到,作者正也在暗笑。伊丽莎白对达西抱有偏见,不正是因为达西挫损了她的虚荣心吗她挖苦了达西洋洋自得,不也正是表现了骄傲不自知吗读者领会到作者的笑而笑,正是梅瑞狄斯(George
Meredith)所谓“从头脑里出来的、理智的笑”。
笑,包含严肃不笑的另一面。刘易斯(CDLewis)在他《略谈简·奥斯丁》一文里指出,坚持原则而严肃认真,是奥斯丁艺术的精髓。心里梗着一个美好、合理的标准,一看见丑陋、不合理的事,对比之下会忍不住失笑。心里没有那么个准则,就不能一眼看到美与丑、合理与不合理的对比。奥斯丁常常在笑的背面,写出不笑的另一面。例如《傲慢与偏见》里那位笨伯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是个大笑话;他遭到拒绝,掉头又向伊丽莎白的好友夏洛特求婚而蒙允诺,又是个大笑话。贝奈特太太满以为阔少爷宾雷已经看中自己的长女吉英,得意忘形,到处吹牛;不料宾雷一去音信杳然。这又是个笑话。伊丽莎白想不到她的好友夏洛特竟愿嫁给柯林斯那么一个奴才气十足的笨蛋,对她大失所望。她听了达西一位表亲的一句话,断定宾雷是听信了达西的话,嫌她家穷,所以打消了向她姐姐吉英求婚的原意。为这两件事,她和吉英谈心的时候气愤地说:“我真心喜爱的人不多,看重的更少;经历愈多,对这个世界愈加不满了。人的性格是没准的,外表看来品性不错,颇有头脑,也不大可靠;我向来这么想,现在越发觉得不错了。”吉英劝她别那么牢骚,毁了自己愉快的心情:各人处境不同,性情也不同;夏洛特家姊妹多,她是个慎重的人,论财产,这门亲事是不错的,说不定她对柯林斯也多少有点儿器重。伊丽莎白认为不可能,除非夏洛特是个糊涂虫。她不信自私就是慎重,盲目走上危途就是幸福有了保障。她不能放弃了原则和正义来维护一个朋友。吉英怪妹妹说话偏激,又为宾雷辩护,说他不是负心,活力充沛的青年人免不了行为不检;女人出于虚荣,看到人家对自己倾倒就以为他有意了。伊丽莎白说,男人应当检点,不能随便对女人倾倒。尽管宾雷不是存心不良,尽管他不是蓄意干坏事或叫人难堪,也会做错事情,对不起人。没头脑,不理会别人的心情,又拿不定主意,就干下了坏事。
姊妹俩各有见地,据下文来看,妹妹的原则不错,姐姐的宽容也是对的。从这类严肃认真的文字里,可以看出奥斯丁那副明辨是非、通达人情的头脑(common
sense) 。她爱读约翰生(Samuel
Johnson)博士的作品,对他钦佩之至,称为“我的可爱的约翰生博士”。她深受约翰生的影响,承袭了他面对实际的智慧,评论者把她称为约翰生博士精神上的女儿。奥斯丁对她所处的世界没有幻想,可是她宁愿面对实际,不喜欢小说里美化现实的假象。她生性开朗,富有幽默,看到世人的愚谬、世事的参差,不是感慨悲愤而哭,却是了解、容忍而笑。奥斯丁是凭理智来领会,把这个世界看做喜剧。
这样来领会世界,并不是把不顺眼、不如意的事一笑置之。笑不是调和;笑是不调和。内心那个是非善恶的标准坚定不移,不肯权宜应变,受到外界现实的冲撞或磨擦,就会发出闪电般的笑。奥斯丁不正面教训人,只用她智慧的聚光灯照出世间可笑的人、可笑的事,让聪明的读者自己去探索怎样才不可笑,怎样才是好的和明智的。梅瑞狄斯认为喜剧的笑该启人深思。奥斯丁激发的笑就是启人深思的笑。
杨绛:《傲慢与偏见》写得好在哪里?
解释信 - 表白受挫的达西连夜赶写了一封长信,解释了一些误会。伊丽莎白通过这封信,对达西的印象开始有了改变。
5
《傲慢与偏见》也像戏剧那样,有一个严密的布局。小说里没有不必要的人物(无关紧要的人物是不可少的陪衬,在这个意义上也是必要的),没有不必要的情节。事情一环紧扣一环,都因果相关。读者不仅急要知道后事如何,还不免追想前事,探究原因,从而猜测后事。小说有布局,就精练圆整,不致散漫芜杂。可是现实的人生并没有什么布局。小说有布局,就限制了人物的自由行动、事情的自然发展。作者在自己世界观的指导下,不免凭主观布置定局。把人物纳入一定的运途;即使看似合情合理,总不免显出人为的痕迹——作者在冒充创造世界的上帝。
可是《傲慢与偏见》的布局非常自然,读者不觉得那一连串因果相关的情节正在创造一个预定的结局,只看到人物的自然行动。作者当然插手安排了定局,不过安排得轻巧,不着痕迹。比如故事里那位笨伯牧师柯林斯不仅是个可笑的人物,还是布局里的关键。他的恩主是达西的姨母凯塞林夫人,他娶的是伊丽莎白的好友夏洛特。伊丽莎白访友重逢达西就很自然。布局里另一个关键人物是伊丽莎白的舅母,她未嫁时曾在达西家庄园邻近的镇上居住。她重游旧地,把伊丽莎白带进达西家的庄园观光,也是很自然的事。这些人事关系,好像都不由作者安排而自然存在。一般布局的转折往往是发现了隐藏已久的秘密;这里只发现了一点误会,也使故事显得自然,不见人为的摆布安排。奥斯丁所有的几部小说——包括她生前未发表的早年作品《苏珊夫人》(Lady
Susan)都有布局,布局都不露作者筹划的痕迹。是否因为小乡镇上的家常事容易安排呢这很耐人寻味。
奥斯丁也像侦探小说的作者那样,把故事限于地区不大、人数不多的范围以内。每个人的一言一行和内心的任何波动,都筹划妥帖,细枝末节都不是偶然的。奥斯丁指导她侄女写作,要求每一事都有交代,显然是她自己的创作方法。这就把整个故事提炼得精警生动,事事都有意义。小小的表情,偶然的言谈,都加深对人物的认识,对事情的了解。精研奥斯丁的恰普曼(RWChapman)说,奥斯丁的《艾玛》(Emma)也可说是一部侦探小说。其实奥斯丁的小说里,侦探或推理的成分都很重。例如《傲慢与偏见》里达西碰见了他家账房的儿子韦翰,达西涨得满面通红,韦翰却面如死灰。为什么呢宾雷为什么忽然一去不返呢韦翰和莉蒂亚私奔,已经把女孩子骗上手,怎么倒又肯和她结婚呢伊丽莎白和吉英经常像福尔摩斯和华生那样,一起捉摸这人那人的用心,这事那事的底里。因为社交活动里,谁也不肯“轻抛一片心”,都只说“三分话”;三分话保不定是吹牛或故弄玄虚,要知道真情和真心,就靠摸索推测——摸索推测的是人心,追寻的不是杀人的凶犯而是可以终身相爱的伴侣。故事虽然平淡,每个细节都令人关切。
奥斯丁只说她喜欢把故事的背景放在有三四家大户的乡镇上,却没有说出理由。可是我们可以从作品里,看到背景放在乡镇上所收的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