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奶奶、宋爷爷的爱情故事。我深深地领悟到什么叫相濡以沫,白头到老这两个词。同样对比于安家的阚先生、阚太太和、知否**,徐姑姑、张乘乘的婚姻,江奶奶宋爷爷的故事直击心灵呀!太感动了。下面我们说说详细的内容吧!
江奶奶来到了公证处,在国家公证员的见证下留下遗嘱:为了践行教育先辈陶行知先生一生清风不留尘的价值观,她所拥有的小洋楼捐给国家。家中的桃木家具如果两个侄儿看得上的话,可以拿去。她自己相伴一生的胸针,留给房产中介房似锦。
这段遗嘱产生了剧烈冲突,江奶奶的两个侄儿到安家天下轰轰烈烈闹了一场,凑热闹的竞争对手阿拉丁将闹事打架场面上传到了互联网,安家天下一时间面临公众舆论的巨大压力。房似锦对江奶奶和宋爷爷无限的敬重和向往,他们一生相伴,没有子女却依旧恩爱,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现实中房似锦见证了徐姑姑与前妻为了买房而假离婚后弄巧成拙,徐姑姑赔了夫人又折兵,沦为她合租的室友。还有就是阚文涛与太太白手起家心路历程,阚老板对太太一往情深却奈何身子不受控制,他不断拈花惹草,出轨网红知否**后,最终陷入婚姻绝境。
不幸婚姻源自于丰富的物资,难道真是酒足饭饱思*欲,走肾不走心是爱情是爱情的宿命吗?江奶奶与宋爷爷面对着千万财富的考验,彼此之间想的都是对方,江奶奶想卖了房就陪宋爷爷出国看病,她设计的是自己买一张经济舱,宋爷爷身体不好坐头等舱,多出来的钱分给两个侄儿,反正她们也花不了多少钱。宋爷爷瞒着江奶奶向房似锦透漏了自己的计划,他想房子买了后,房似锦给江奶奶买一套电梯房,剩下钱留着养老,自己得的是绝症不要浪费钱了。多么无私的爱情,婚姻没有成为他们爱情的坟墓而是幸福的起跑线。
一套房子,考验人性,也检验了爱情,物资丰富了欲望却迷糊了立场,我们经常提醒自己要给爱情保鲜,可是爱情进入了家庭,我们成了家人,漠不关心成为了常态,慢慢的我们腻了烦了困了,最后走散了!
爱情真的可以很美好,也可以很残酷,看看伴侣双方的选择。受江奶奶、宋爷爷的爱情故事影响,我也相信爱情了吧!
一直追剧到现在,安家说的是房产中介卖房子,但是表现出来的却是 社会 上的人情冷暖。里面的故事一个接着一个,平淡却很能反映现在的各种 社会 现象。让我最感动的以下几个故事。下面和大家聊聊。
一是老严夫妇买房的时候,花了320万,辛苦攒下的钱,房本填了儿子的名字,儿媳以自己怀孕为由,也要加上自己的名字,老两口想着儿媳有自己家的孙子了,也就同意房本上加上儿媳的名字。然后老两口憧憬着孙子生下来以后,严婶在家看孙子,严叔一个人在包子店卖包子就可以了,严婶虽然说严叔一个人忙不过来,但还是乐呵呵的,感觉卖了大半辈子的包子,终于在上海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就在老两口自己搬着东西去新房子的时候,开门的是亲家母,还问严叔严婶是不是过来做客的。他的儿子对自己父母也是一脸嫌弃,儿媳更加不用说了,白了一眼极其厌恶的转身进了房间,对他们理都不理。严叔夫妇很是尴尬,也不敢动怒,只好找借口说来转转,然后又回了包子铺。老两口即使很委屈,也是打碎了牙齿往底子咽。后面包子店因为卫生不合格,而且包子铺不能住人,要被封,所以徐姑姑给他们找了一个远一点的店面做包子铺,然后精宜门店的全体员工帮他们搬家,瓜哥还亲手给他们做了饭菜,严婶嘴巴说着还没熟,但是严吃得开心。看着这个场景,真心觉得感动,自己的儿子都没有做到这份上,别人却对自己的事那么上心,不得不说,老戏骨严叔严婶演的是真好。真情流露。
二是江奶奶和宋老师的爱情很感人。从青葱年少到暮年白首,宋爷爷一直把江奶奶当成小姑娘。江奶奶想着赶紧把老洋房卖出去然后带爷爷去国外看病。宋爷爷想的却是自己得的是绝症,把老洋房买了然后买一套电梯房,剩下的钱给江奶奶养老。两个老人生活了一辈子,总是第一时间为对方考虑,一生都在为彼此考虑。宋爷爷的“伸手要钱”爱情,真的赚了我不少眼泪,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是担心自己走后,没人照顾,会过得不好。比起现在的爱情,我更加羡慕这样老了还可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
这部电视剧我是一直追的,,可能是比较贴近我自己的生活吧,,接地气,
作为80后的我们有很多都是干销售的,这在之前,本人干 了10年家电销售,
在工作中遇到的很多和剧情很像,为了工作风里来
雨里去,遇到装b的客户即使内心一万个不情愿,我们也要背弓曲经膝的,这份假情假意不是
为了别的,只是为了生活,在这里我个人找到了共鸣,很多的小故事都很接地气,最让我感动的是、
江奶奶的故事,只要有良知的人都会愤怒的,但是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城市还有农村,这样的故事,
见怪不怪了,剧中的两个侄儿都是大城市的人,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会做出这种事,不过最后的下场也观众大快人心,我觉得这种题材的电视剧很好,让人性的良知认识到真与善,而不是只为了钱,而没了人性。。。。
首先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安家里唯一一段看哭的是宋爷爷和江奶奶的故事,令人羡慕的相濡以沫的爱情,他把她宠成了小孩子但是两个外甥又同时体现了人性恶的一面,虽然最后恶人并没有得到他们苦心算计想要得到的财产,但是两个老人先后离世也让人惋惜不已
另外,反转最猝不及防的是向公馆的案例,本来以为林茂根是个朴实慈祥的企业家,也以为向家后辈和向玉荣一样慷慨善良,所幸最后对耿家而言是个好结局,也算比较大快人心。
《安家》里最让我感动的故事要数老油条帮助救火英雄的遗孀和遗孤的故事了。刚开始看到老油条的儿子小宝这么小时我还没特别在意,以为他是老来得子。但随着剧情的发展才发现,原来倪芳芳并不是他的妻子,小宝也不是他的儿子,他真实的妻子叫蔡红花,儿子也已经是在读研究生的大小伙了。原来倪芳芳老公孙正明在火灾发生那天还救了晕倒在火场的老油条,是老油条的救命恩人,在把老油条救出来后他发现有一个人还在火场里,所以就冲了进去救人,然后就在火场里牺牲了,但因为被救出来的那个人一直昏迷,并且在火灾发生前有人看见孙正明拿着打火机,还气势汹汹的去找那老板要债,所以大家都认为孙正明是纵火犯。老油条虽然相信孙正明不是纵火犯,但由于没有证据也帮孙正明脱不了罪行,所以只能尽自己所能帮助孙正明的遗孀倪芳芳和遗孤小宝,为了小宝能 健康 快乐地成长和给他一个幸福的家,老油条还假装是小宝的爸爸,一当就当了三年的爸爸。就在那个火灾当事人醒过来道出事实后,大家才知道了事实真相,知道孙正明是救火英雄,不是纵火犯。听到这个消息后,倪芳芳哭了,还没来得及高兴的时候突然发现小宝高烧不止,带去医院看时,居然被告知是患了白血病,治疗费用要200万。老油条为了给小宝凑医疗费就把所有钱投资了理财产品,希望能赚更多的钱,所以他就骗取了客户的意向金,本想等理财产品赚了后就补上,没有想到投资失败,连本金都亏了,所以他就被客户举报,被警察带走了。最后在大家的各方面的努力下,终于把他救了出来,然后他就去劝他的老婆蔡红花和儿子,他希望把准备给儿子娶媳妇的那套房卖了凑钱救小宝。最后他老婆和儿子都心软了,就同意把房卖了救小宝,小宝治病的钱终于是有了。这一幕我看得真的是哭得稀里哗啦的,因为老油条这一份知恩图报的做人原则真的深深的打动了我,他也影响了他的家人,特别是他的儿子蔚蓝,当蔚蓝说同意卖房救小宝,还安慰他妈说自己以后也有能力自己买房,比起严叔夫妇的白眼狼儿子和房似锦的啃姐弟弟来说,蔚蓝真的是太飒了!不得不说真的是老油条教育的好啊,因为他给他的儿子树立了好榜样,无形中就培养出了这么优秀的孩子。所以在我们生活中,我们虽然说做不到像老油条这样卖房子凑200万帮助别人,但我们也可以尽我们所能去帮助他人,虽然是小忙,但只要大家都动起来,积少成多,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那么世界真的会变得更美好!大家说是不是呢?
《安家》已经谢下大幕,伴随我们的就只有那一个个精彩故事当中的点点回忆。故事紧紧围绕买房卖房房主们的喜怒哀乐,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灵动的小人物形象。 让人感动的画面很多:徐文昌带房似锦屋顶释放对爷爷的思念;宋爷爷和江奶奶的生死离别;王子对闪闪的含泪求婚;徐文昌爸爸对儿子愧疚的拥抱……但最让我感动的却是房似锦爷爷拿岀一辈子积蓄送她进城的画面。
被困在屋内半个月的房似锦,趁家人不备逃离了那个罪恶的家。她饥肠辘辘,一路狂奔,一心只为上大学改变命运。 爷爷知道后,骑着自行车追到她,拿出了口袋里仅有的一辈子的积蓄1000多元,又给她带了馒头,并送她进城。
几天没有吃过饭的房似锦,大口的吃着馒头,爷爷心疼地说:“慢点吃,别噎着,要这样吃…” 爷爷把馒头掰成一小块一小块喂到她嘴里,似锦再也忍不住自己委屈的泪水,泪水伴着下咽的馒头成了她这辈子永远抹不去的记忆,世上只有爷爷让她一次次在这个世界上存活下来。
爷爷拿出自己一辈子的积蓄——1000多元,让她做学费,说若不够,让她自己再想点办法。 拿着爷爷给的干粮和钱,坐在自行车后架上的房似锦,环抱着爷爷的腰,头靠在爷爷背上,陷入了沉思 。她一定要活出个样来接爷爷进城,她一定会报答爷爷的这份恩情。
是爷爷给房似锦打开了另一个精彩世界的大门,没有爷爷就没有她的今天。世界上最疼她的那个人去了……房似锦没有流下一滴眼泪,因为爷爷说:“人一定要活得硬气一点,这世界上没有人心疼你”。 在屋顶对徐文昌说这句话时,压抑很久的她眼泪夺眶而出,言语凝噎……。
《安家》已经进入尾声,追剧过程中有很多让人感动和愤慨的桥段,让人心酸的同时还有还带有气愤!
若说最让人感动的桥段,个人认为是小楼为师傅讨要佣金导致被拉入行业黑名单,之后偷偷走掉的故事!其实这个故事开始于剧的前半段,小楼拜师开始,房似锦为他买饭,照顾他的生活,悉心指导他业务!别人更多的是同情,房似锦更多的是关心,所以小楼打心底认定了这个师傅,甚至是亲人!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所以在师傅收到欺负的时候会奋不顾身出头,难免会出现脑子发热的情况!当知道处理结果后,自我感觉无脸再见这些人,尤其是师傅!
这些情况我是有过经历的,替自己的领路人骂过人,导致了公司处罚,还拉了整个项目组的后腿,导致项目组收到领导的歧视,等项目结束就提出了辞职!心中的那种感觉很难说明,是懊悔,也是感觉对不起他们吧!
宋爷爷和江奶奶的故事。相亲相爱,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伴一生。
宋爷爷应该是江奶奶的老师,他还记得当年宋奶奶头上别着的栀子花。获得优秀教育工作者奖金500元,拿出一半的钱给江奶奶做旗袍。因为他说军功章有江奶奶的一半。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就想给江奶奶换一套带电梯的二居室,多给她留一些养老的钱。家里的证件物件摆放在哪里都记在一张纸上供江奶奶以后看。病危时还不忘提醒江奶奶“身手钥钱”(身份证、手机、钥匙、钱包)一定要拿好。在他心中,江奶奶永远是那个捧在手心里的小公主。
江奶奶也是一心一意牵挂宋爷爷。卖房子的钱她想的是带宋爷爷到国外去治病。然而,他们视如己出的两个外甥却自私自利不愿意卖房子。宋爷爷在病房中死去。不久后,江奶奶也随他离开了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
他们两个无儿无女,相濡以沫一辈子。陪伴是最好的告白。
1、中华民国三十六年的结婚祝词,文辞甚美,庄重中不失浪漫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
2、民国结婚证书
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诗咏关雎,雅歌麟趾。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同心同德,宜室宜家。相敬如宾,永谐鱼水之欢。互助精诚,共盟鸳鸯之誓。此证!
从兹缔结良缘,订成佳偶,赤绳早系,白首永偕,花好月圆,欣燕尔之,将泳海枯石烂,指鸳侣而先盟,谨订此约。
3、陶行知的婚书,用字典雅风趣幽默,让人欢喜的很
天也欢喜,地也欢喜,人也欢喜,欢喜你遇见了我,我也遇见了你。当时你心里有了一个我,我心里有了一个你,从今后是朝朝暮暮在一起。地久天长,同心比翼,相敬相爱相扶持,偶然发脾气,也要规劝勉励。
在工作中学习,在服务中努力,追求真理,抗战到底。为了大我忘小己,直等到最后胜利。再生一两个孩子,一半儿像我,一半儿像你。
扩展资料:
领结婚证祝福语
1、英俊潇洒的你,美丽善良的她,一对佳偶在此喜结良缘;你的勇敢坚强,她的温柔善良,相依相偎走向幸福的明天。祝福新人婚姻美满,快乐安康。
2、男的最后想通了,女的终于看开了,恋爱虽然让人成熟,结婚更能使人进步!安慰好哭泣的情敌,告别了单身的兄弟,毅然走进围城里的80平米。
3、同跨骏马驰千里,共植玫花百日香,正是莺歌燕舞日,洽逢花好月圆时,今日结成幸福侣,毕生描绘锦绣图,容貌心灵双健美,才华事业两风流祝一生幸福!
4、单身的终点,幸福的起点,在这个特别喜庆的日子里,我在远方托云和风给你们送去我最真诚的祝福,祝喜结良缘的你们白头偕老,甜蜜美满。新婚快乐!
5、春窗绣出鸳鸯谱,夜月斟满琥珀杯,塘中开出并蒂莲,真心挽成同心结,一对新人手相连,一生爱恋情相随,自此幸福常相伴,温馨甜蜜红艳艳。恭祝新婚快乐,白头偕老。
对于这些问题,有人认为,由于刘兰芝嫁到焦家后没有生育,使焦家面临绝嗣的危险。因为在宗法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最讲究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妇女婚后不育,就理所当然地遭到婆家的嫌恶厌弃,因而刘兰芝终被休弃势所难免。然而,我思考再三,总感这一理由难以服众。其一,刘兰芝十七岁嫁到焦家(“十七为君妇”),和焦仲卿仅仅生活了两三年(“共事二三年”),这时她的年龄充其量二十来岁,据此就武断的认为她今后不会再生育是不合情理的,因为婚后好多年才生育的现象司空见惯,这应该是古人和今人都具备的生活常识。况且,新科技研究证明,生育也与男子有很大关系。其二,刘兰芝被休弃后,先后有县令、太守家走马灯似地遣人上门求婚,如果刘兰芝当时真的被断定不能再生育,像焦仲卿这样门第寻常的普通小吏家尚且考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严重后果而断然休弃,难道声名显赫的堂堂县令、太守家会不考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严重后果而郑重聘娶这显然更是不合情理。
也有论者认为刘兰芝被休弃的原因是诗中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然而,纵观刘兰芝在焦家的表现,不仅找不到刘兰芝“无礼节”、“自专由”的依据,恰恰相反,刘兰芝“有礼节”、“不专由”的例子倒比比皆是。例如,当刘兰芝看出“大人故嫌迟”,自知“徒留无所施”,顺从母意,主动向焦仲卿提出“及时相遣归”;临走前,“鸡鸣”、“起严妆”,“上堂拜阿母”,“却与小姑别”。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有礼有节。另外,刘兰芝被遣前夕与焦仲卿生离死别时的一段掏心剖腹的表白:“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验之于全诗对刘兰芝的描写,也始终看不出刘兰芝有什么“无礼节”“自专由”的越轨行为。我们透过诗歌的字里行间的表白,看到的只是刘兰芝知书达礼、温顺贤慧的美好品德,让人感到刘兰芝的临行表白句句是真,毫无虚言。可见,焦母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不过是焦母掩盖自己休媳真意的蛮横借口,根本不是刘兰芝被休弃的真正原因。焦母休儿媳是由于“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这一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刘兰芝究竟是什么原因被休弃呢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看待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背景。《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汉末建安中”),那么,我们就只能从汉代社会中去找寻刘兰芝无辜被休的真正原因。在儒家学者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由于社会现实的实际需要和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儒家思想便被尊奉到前所未有的独尊地位。当时儒家学说成了规范人们思想行为和处理日常事物的唯一准绳和依据,这就自然而然地要影响到家庭、婚姻关系的各个方面,而当时在“休妻”这件事上最权威的“法律依据”莫过于儒家学说中的“七出”之律,妇女只要犯有“七出”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被婆家合理合法的休弃。在汉代,作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的代表人物焦母,究竟是依据什么把刘兰芝赶回娘家的呢现在我们来探讨刘兰芝当时横遭休弃的原因,只能从当时被奉为圭臬的“七出”中去寻找根据。
“七出”在儒家学说中又叫做“七去”“七弃”,这是在那个妇女没有任何地位和尊严的男权社会中丈夫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也是为维护夫权而强加在妇女身上的七道枷索。查阅《仪礼·丧服》,里面记载“七出”的内容为;一、无子,二、*逸,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当时社会的妇女,只要犯有这其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被堂而皇之的出弃。
对照刘兰芝在焦家的表现,刘兰芝犯了“七出”中的哪一条呢如前所述,第一条“无子”显然不能成立。由诗中描写的“守节情不移”“女行无偏斜”等句可知,刘兰芝的品行贞洁贤惠,循规蹈矩,无可挑剔。第二条“*逸”,第五条“盗窃”恐怕也不能成立。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岁嫁到焦家后,又“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门辛”,甚至在因失爱于婆婆,蒙屈受怨,无端遭遣时,临行还再三叮咛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这说明她是一个知书达礼,勤劳能干的善良女性,第四条“口舌”,第六条“妒忌”恐怕也不能成立。至于第七条“恶疾”,卒读全诗,始终看不出她患有什么“恶疾”的蛛丝马迹,这就更不能成立了。“七出”之中,“六出”已被排除,那么,刘兰芝也许是犯了“不事舅姑”(第三条)的大过。
也许会有人说,至纯至孝的刘兰芝,怎么会“不事舅姑”呢我们认为,探讨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要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加以分析。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是非标准,在刘兰芝生活的男权社会里,衡量一个女子是否合乎“妇道”,是和我们今天的标准大不相同的,当时衡量“妇道”的是非标准是以儒家学说中的封建礼教为绳墨的。《礼记·昏义》中说,妇女须“成妇礼,明妇顺”,“妇顺者,须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当于夫”。也就是说,作为女子,与丈夫的亲密程度不可超过与舅姑(即“公婆”)的亲密程度,否则即为“不事舅姑”。《礼记·内则》中说得更明白:“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也就是说,儿子过于喜欢妻子,引起父母不高兴的,可以休弃。
纵览全诗,我们不难看出,焦仲卿和刘兰芝是一对十分恩爱的美满夫妻。他们已经:“共事二三年”,但两人犹觉得“始尔未为久”。一个说“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一个说“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即或是遭受焦母无端迫害,行将分手之时,他们还是那么情真意切,信誓旦旦——“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可见,他们爱得是多么深沉,多么纯真,多么痴迷,多么坚贞!甚至最后为了忠贞不二的爱情而“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无论是富贵不*的刘兰芝还是倾城不移的焦仲卿,他们感情的天平都十分明显地倾斜于自己所钟爱的恋人,而不是自己的母亲。他们谁都不能割舍自己对恋人的那种特殊的痴爱而移情于母亲。作为封建社会里一个充满礼教思想的蛮横专制、滥施*威的婆婆,自儿媳兰芝过门后,一心想使她成为自己任意摆布的驯服工具。儿媳的一举一动必须受家长支配。她看到与自己相依为命的独子婚后把爱更多地献给自己的妻子,心中当然不是滋味,当然未免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当然会把这一切归咎于儿媳对儿子的殷勤承欢和狐媚吸引,甚至会认为是儿媳妇把儿子从自己身边生生抢走了。于是自然而然会迁恨于儿媳妇,自然而然会觉得“失恩义”,自然而然会觉得“大不悦”。而因儿子”甚宜其妻“引起父母心中不悦的,封建礼教明文规定着可以“出”,于是“吾意久怀忿”的焦母自然就要凭借这一条将兰芝驱遣回家。这,就是刚强不阿的刘兰芝失宠于婆婆横遭休弃的真正原因。经过深思熟虑的刘兰芝感到被遣的命运势所难免,尽管她“奉事循公姥”,“昼夜勤作息”,也难逃“被遣”的厄运。也只能“自遣”了。
在礼教重于“人情”的封建时代,因年轻夫妻过分恩爱而使父母不悦造成的婚姻悲剧又何止刘兰芝、焦仲卿两人宋朝大诗人陆游也是深受其害者之一。据周密《齐东野语》记载:“陆务观初娶唐氏,闳之女也,于其母夫人为姑侄,伉俪相得,而弗获于其姑。既出,而未忍绝之,则为别馆,时时往焉。姑知而掩之,虽行知挈去,然事不得隐,竟绝之,亦人伦之变也。”陆游与其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跟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何其相似儿子“甚宜其妻”,夫妻俩人“伉俪相得”竟成为沉浸于爱情幸福中的青年男女的莫大罪名,以致横遭迫害,劳燕分飞,生离死别,各分东西,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在现在看来是何等的荒谬和不可思议,而在那个时代又是何等的平常和合乎礼义!
刘兰芝被遣回娘家后,求婚者接踵而来,足见兰芝的品貌不同寻常。但如前所述,刘兰芝做个小小的府吏之妻都不称职,而县令和太守为何还会派媒人替儿子去向刘兰芝求婚呢在刘兰芝和焦仲卿生活的年代里,择偶配婚已十分讲究门第、容貌、才华、年龄和婚史等。县令家的三郎和太守家的五郎自身条件这么好,为何不向“窈窕艳城郭”的贤女秦罗敷求婚,而偏偏看上被休的刘兰芝如果说县令和太守是仰慕刘兰芝的聪明美丽、多才多艺和很有教养,那么他们对刘兰芝嫁给府吏,“共事二三年”后被遣该不会一无所知吧!如果我们从反常的心理解释反常的行动,一切就显得万分合乎情理:县令和太守替儿子求婚是假,为己纳妾是真!在封建时代,对于一个被休待嫁的刘家女来说,等待她的将是一条布满陷阱、洒满血泪的路。
刘兰芝和焦仲卿反抗封建家长制度的压迫,殉情以后,会“两家求合葬”吗回答应当是否定的。其一,焦母和阿兄是封建家长和封建礼教的代表。在他们看来,刘兰芝蔑视封建礼教,反抗兄长之命,新婚之夜“举身赴清池”,让太守一家枉花无数钱财,空欢喜一场,可谓叛经背道,罪不可赦;而焦仲卿饱读诗书,任职台阁,得知刘兰芝自杀,也竟然丢官抛母,“自挂东南枝”,实属不忠不孝,当惩不贷。从焦母和阿兄的思想立场来看,“两家求合葬”是不可能的。其二,阿兄暴戾自私,冷酷无情,而焦母蛮横顽固,独断专行。当初,太守派媒人来求婚,刘兰芝不忘“府吏见丁宁”,一心只盼破镜能重圆,可阿兄对妹妹的事情却无丝毫的理解和尊重,粗暴训斥兰芝“后嫁得郎君”,“足以荣汝身”,“作计何不量”!而焦母一手毁了儿子的幸福,面对儿子殉情的拜别,仍是一副铁石心肠,丝毫不肯回心转意,收回成命。从焦母和阿兄的性格特征来看,“两家求合葬”也是不可能的。其三,富贵不*的刘兰芝一“举身”,不仅毁了阿兄的高攀梦,还丢尽了阿兄的脸面;倾城不移的焦仲卿一“自挂”,不仅使焦母日后无靠,还使焦家香火断绝。巨大的打击无疑会激起焦母和阿兄心中的波澜,然而,除了绝望、痛苦、恼怒和怨恨以外,还会有些什么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自然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从焦母和阿兄的内心感情来看,“两家求合葬”就越加不可能了。笔者认为,刘兰芝夫妇死后的情况,完全出于诗人的想象与幻想。“两家求合葬”和“魂化双飞鸟”都是浪漫主
义手法的运用,诗人借此表达了人们对刘兰芝夫妇不幸遭遇的同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礼教的抗议和嘲弄。机械地把“两家求合葬”理解成为写实的手法来看待“合葬”,不仅有悖于焦母和阿兄这两个人物形象,也将大大削弱全诗“揭露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主题。
人非木石,熟能无情,刘兰芝、焦仲卿执着纯真的爱情虽为封建礼教所不容,却为世俗人情所赞赏。千百年来,人们同情、赞美这对青年恋人忠贞不渝的爱情,更欣赏钦佩他们为追求爱情和自由而进行的不屈的理性反抗精神,虽是悲剧,却极富正义色彩。这一爱情悲剧,是当时社会的反映和写照,是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控诉。学习欣赏这首凄美的爱情诗,我们认识到了古代社会的罪恶,看到了中国妇女为了争取自由幸福的理性反抗精神,刘焦的自尽,是失败,也是胜利。这种方式的抗争,虽说消极,但毕竟是黑暗当中的一线光明,给后人以积极的启迪,更应思考如何才能真正提高妇女的权利和地位。
(资料来自网络搜索,感谢这位网友的回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