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豪门的黄蕙兰,为何却一生爱而不得?

出身豪门的黄蕙兰,为何却一生爱而不得?,第1张

黄慧兰,是印尼华侨首付黄仲涵的女儿,她的母亲是当地第一美女,黄慧兰可谓是出身豪门呀,从小就穿金戴钻,而且接受的教育也很好的,精通躲过语言,多才多艺,从小就是含着金钥匙长大。多少人羡慕不来。金钱对她来说,视为粪土。

黄慧兰虽然身在首富之家,许多人羡慕不已,但是越是生在这种富贵家庭,越是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不得已,黄慧兰的父亲是首富,当时社会,哪个达官贵人不是三妻四妾,黄慧兰的父亲也是如此,而且还有18位姨太太,生下儿女至少42位。所以黄慧兰的母亲对父亲是非常失望的。因为黄慧兰的母亲对父亲的爱不奢望,所以在她7岁时带她离开父亲,去了伦敦。

黄慧兰在欧洲的历程是,她喜欢上一个有家室的男子,父亲反对她和这个银行家之子在一起,带她离开,当时黄慧兰对这个男子如痴如醉,尽管男子有妻子,也愿意等他离婚,父亲粉碎了她的第一个爱情。之后黄慧兰一直很伤心,直到顾维钧的出现。

顾维钧是一名外交官,黄慧兰是他的第三位妻子,顾维钧在当时很权势,二人的结合并不是因为相爱,而是各有所需,顾维钧需要一位有地位,有名望的妻子来辅佐他的事业,而黄慧兰也想要成为一个有社会地位的人。所以二人最后结婚了。这样的婚姻是没有爱的,所以30年后,二人离婚了。所以黄慧兰一身没有得到真爱,也么有轰轰烈烈的爱一场。 

顾维钧(1888~1988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少有的外交奇才。1888年1月29日(亦说2月12日)出生在上海嘉定一个富裕的家庭。嘉定人杰地灵,“古贤近秀,代不乏人”。据载,仅明清时嘉定就出了3个状元,134个进士,979名举人。到了近现代,嘉定之域更是人才辈出,除顾维钧外,另外还出了两位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他们是吴学谦和钱其琛。

顾维钧从小聪颖过人,4岁时入私塾读书。

1904年,16岁的顾维钧剪辫易服,远渡重洋,留学美国。他选择了在哥伦比亚大学主修国际法和外交。顾维钧的老师约翰穆尔曾担任美国助理国务卿,有丰富的外交实践经验,他以一个外交官的标准来要求、培养顾维钧。

顾维钧赴美国留学, 先在纽约州库克学院学英语,第二年便考入哥伦比亚大学,主攻政治和文学,4年间获文学学士和政治学硕士两个学位,继而获法学博士学位。在留美期间,先后担任了《哥伦比亚月刊》经理和纽约中国留学生会会长。

顾维钧在美留学期间,有一次,后来成为他岳父的唐绍仪作为清朝政府的特使访问美国,在大使馆里接见了40位中国留学生,顾维钧作为学生代表致辞。唐绍仪马上就非常欣赏这个年轻的留学生,认为他是一个可造之材。于是,当袁世凯执政,他出任袁世凯的内阁总理时,他立刻向袁世凯举荐了顾维钧。那时,顾维钧正在准备博士学位的答辩,他的论文还只写了一个序章,邀请他回国担任总统府英文秘书的信件就寄到了纽约。

学业尚未完成,令顾维钧感到为难,他准备拒绝来自北京的邀请。当他把这一情况告诉导师约翰穆尔,约翰穆尔却不同意他的选择。约翰穆尔对顾维钧说:你学习外交就是为了为国报效,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你应该抓住。于是他让顾维钧把《序章》拿给他看。看过之后,他告诉顾维钧:单独的《序章》写得就很好,就可以作为博士论文来答辩。在导师的理解和支持下,顾维钧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于1912年启程回国赴任。多年后,顾维钧回忆起导师时说:约翰穆尔是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人。

8年前,顾维钧赴美留学时,还是一个年仅16岁的少年,而8年后他回到中国时,已是一位风度翩翩的英俊青年。

顾维钧回国后,先是担任袁世凯的英文秘书,后来进入外交部任职,1914年晋升为外交部参事。他的才华在工作中日渐显现。由于顾维钧有着留学美国的背景,了解美国历史、政治和文化,又在这次外交中表现出了不凡的勇气和才能,其后不久,袁世凯任命顾维钧为驻美公使。那一年,顾维钧才27岁,那时的他还有着京城三大美男子之一的美称。这位年轻英俊的外交官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年轻的驻外使节,也是华盛顿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外国使节。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和会即将召开。当人们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时,顾维钧却正在为爱妻的去世深深悲痛。顾维钧的妻子唐梅是唐绍仪之女,二人感情甚笃。然而,在1918年有一场疫病席卷全球,今天被称作西班牙流感。唐梅不幸染病去世,留下了一儿一女。此时,顾维钧接到了担任全权代表之一的任命。北京政府任命的代表共5人,分别是外交总长陆征祥、南方政府代表王正廷、驻英公使施肇基、驻比公使魏宸组、驻美公使顾维钧。顾维钧因为家事,一度想谢绝任命,但最终,他还是决定为国出使。起程前,顾维钧专程拜访了美国总统威尔逊,威尔逊许诺愿意支持和帮助中国,这让顾维钧对即将开幕的和会多了一份信心和期望。1918年深冬,顾维钧抵达巴黎。这一年,他31岁。

刚到巴黎,代表团就遭遇到了第一个打击——和会席位问题。各个国家被划分为三等,一等的五个大国英美法意日可以有5席,其他一些国家3席,一些新成立、新独立的国家2席,中国被划为最末一等,只能有两个席位,列强仍然把中国看得很低。虽只有两个席位,但五位代表可轮流出席。在代表团排名问题上,波澜又起。按陆征祥报送北京的名单,顺序依次为:陆征祥、王正廷、施肇基、顾维钧、魏宸组。然而北京政府的正式命令下达时排名却被换成了:陆征祥、顾维钧、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组,这就引起了王正廷和施肇基的强烈不满,在代表团中埋下了不和的种子。随着和会的进行,代表团内部的矛盾也在不断升级。中国准备向和会提出收回山东权利问题,但还没来得及,日本先发制人,率先在五个大国的“十人会”上提出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应直接由日本继承。大会通知中国代表到下午的会上作陈述。代表团接到通知时已是中午。这对于中国代表团又是一个晴天霹雳。

经过一番周折,确定由顾维钧与王正廷出席。下午的会议作出决定,有关山东问题,由中国代表次日进行陈述,1919年1月28日,顾维钧受命于危难,就山东问题作了一次缜密细致、畅快淋漓的精彩发言,从历史、经济、文化各方面说明了山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力地批驳了日本的无理要求。在他的雄辩面前,日本代表完全处于劣势。各国首脑纷纷向他表示祝贺,顾维钧在国内外一举成名。这次雄辩在中国外交史上地位非凡,这是中国代表第一次在国际讲坛上为自己国家的主权作了一次成功的演说。

形势对中国本来十分有利,然而,到了4月,变化陡生。因分赃不均,意大利在争吵中退出了和会。日本借机要挟:如果山东问题得不到满足,就将效法意大利。为了自己的利益,几个大国最终决定牺牲中国的合法权益,先后向日本妥协,并强迫中国无条件接受。这一事件点燃了“五四”运动的火种。

面对如此现实,代表团心灰意冷,名存实亡,有的代表离开了巴黎,团长陆征祥住进了医院。和会最后一段时间里,顾维钧独自担当起了为中国作最后努力的职责,一直坚持到和约签订前的最后一刻。然而,不管顾维钧如何努力,都没有结果,中国的正当要求一再被拒绝。保留签字不允,附在约后不允,约外声明又不允,只能无条件接受。如此情况下,顾维钧感到:退无可退,只有拒签,表明中国的立场。他把这一想法汇报给陆征祥,陆征祥同意了他的意见。于是,1919年6月28日,当签约仪式在凡尔赛宫举行时,人们惊奇地发现:为中国全权代表准备的两个座位上一直空无一人。中国用这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愤怒。签约仪式的同时,顾维钧乘坐着汽车经过巴黎的街头。他在回忆录中说:“汽车缓缓行驶在黎明的晨曦中,我觉得一切都是那样黯淡——那天色,那树影,那沉寂的街道。我想,这一天必将被视为一个悲惨的日子,留存于中国历史上。同时,我案子想象着和会闭幕典礼的盛况,想象着当出席和会的代表们看到为中国全权代表留着的两把座椅上一直空荡无人时,将会怎样地惊异、激动。这对我、对代表团全体、对中国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中国的缺席必将使和会,使法国外交界,甚至使整个世界为之愕然,即使不是为之震动的话。”这次拒签在中国外交的历史中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中国第一次坚决地对列强说“不”,终于打破了“始争终让”的外交局面,最后没有退让。这也是中国外交胜利的起点。以后,中国一步步夺回了丧失的主权。

巴黎和会悬而未决的山东问题,最终在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得到了解决。经过36次谈判,中日签署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件,日本无可奈何地一步步交出了强占的山东权益。在这次会议上负责山东问题并最终虎口夺食的,是33岁的顾维钧。

1944年秋天,是顾维钧代表中国政府出席了在美国敦巴顿橡树园举行的联合国筹建会议,第二年顾维钧又代表中国政府出席了首届联合国大会,并代表中国政府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后又努力使中国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已进入最后期限,而顾维钧也面临着他外交生涯中最为尴尬困窘的一页。

他请求美国政府指示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留驻广州,又请求美国拨款以帮助国民政府稳定军心应付财政,都遭到了无情的拒绝。

1956年初,叶公超传达了蒋介石要他去台湾议事的指令,顾维钧以一个外交官的敏感意识到自己已到辞职的时候了。回到台湾,顾两次拜谒蒋介石,他开诚布公地说:“我已像一匹老马,体衰力竭了。”而蒋介石也并不表示挽留。后来,通过张群之口委任他为“总统府”资政,住在美国。就这样,顾维钧告别了外交舞台。这一年,他已是68岁的老人了,在纽约郊外的佩勒姆庄园租了一所住房,过上了隐士般的生活。

1972年9月,出席第二十七届联大的中国代表团成员章含之受毛泽东之托曾拜见过顾维钧,故人之女的来访使他异常高兴,他询问了大陆很多的情况。而对来自祖国的热情邀请,他既兴奋又遗憾,因为当时条件不成熟,他未能回国一访。在身居美国的几十年间,顾维钧始终未加入美国国籍,他的心一直牵记着那太平洋的彼岸,他曾满怀深情地说:“我常心怀中国,我知道,中国将会统一的。”

1985年11月14日,顾维钧在纽约的寓所去世。他一生最后一天的日记只有一句话:“这是平静的一天。”当98岁高龄的他离别这个世界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不再是弱国外交。

1、蔡元培的征婚广告

蔡元培,字子民,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最著名的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国民党监察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既是清朝的进士,又是美国纽约大学名誉法学博士、法国里昂大学文学博士。

他还是一位勇于改革的先驱,当蔡元培任中西学堂监督时,原配夫人王氏病逝,有许多人为他作媒续弦。蔡元培却公开提出了征婚条件,曰:一、不缠足,二、须识字:三、男死后,女可再嫁。

四、男不娶妾;五、夫妇如不合可以离婚。他的五项征婚标准一宣布,在当时极为轰动。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位志同道合的伴侣,乃江西黄尔轩先生的掌上明珠黄**。

婚后两人感情很好,可谓相敬如宾。两人结婚时,蔡元培主张不闹新房,只开了一个演讲会,真是别开生面蔡元培是位不苟言笑的学者,不过他在兴到之时,也十分风趣。

有一年,他为小儿子做“汤饼会”,座中有位从海外刚归来的北大校友,笑着问他,“我出国的时候,曾经叨扰先生的喜酒,今天回来,又逢先生做汤饼会,可算口福不小。

只是不明白,先生年事很高,却时有弄璋之喜,不知是何道理?”蔡元培满面春风,不慌不忙地答道:“这没有什么,无非是研究得法罢了。”此言一出,登时哄堂大笑。

2、段祺瑞的围棋癖

段祺瑞是北洋军阀之一,他在袁世凯称帝失败后,曾组织过责任内阁。段氏最大的爱好是下围棋,是一个围棋迷。每天一起床,就要人来陪他下棋,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因此,当时国中有名的棋手如顾冰如、刘棣槐、王凤岚等,都成了段氏的围棋顾问,经常不离左右。然而,段祺瑞的棋术并不高明。

虽然日本人曾给他授予“名誉七段”的称号,实际上他的技术最多只能算初段。他年岁高,官又当得大,好胜心更强,因此,跟他下围棋便只能输,不能赢,但又不能输得太多。

输多了,他又会怀疑,疑心是故意让给他的,这无异于给他一种严重的侮辱。所以,凡是被段祺瑞邀去对奕的人,便如哑巴吃黄连一般难过,必须预先把全盘计划好。

结果只能输给他一两个子,这样才会使段氏觉得愉快。段祺瑞与人对奕总是获胜,又荣获国际名誉七段,便自以为国中无故手了而洋洋得意。

偏偏他的儿子不肯服输,每逢父子对奕,总是儿子把老子杀得一败涂地,气得段祺瑞直骂:“你什么都不会,只会下棋!”

他的儿子却不顾忌地说:“我棋也不会下,不过别人肯让你,我不肯让你罢了!”段祺瑞气得面红耳赤,举手要打,而且仍不罢休,非要再下不可,直到转败为胜才肯放手。

很显然,老子之所以能最后取胜,是因为儿子想尽快摆脱纠缠,只得虚幌一枪了事,以便溜之大吉。

3、章太炎的怪癖

章太炎,字炳麟,自号圣人,别号疯子,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革命家、国学大师。他为人狂傲、迂腐,好骂人,生平有许多趣闻轶事,也有不少的怪癖。

他有一个人人皆知的怪癖,即三个月不洗澡。鼻子患有鼻炎,终年流着浓鼻涕。说话时鼻音很重,满口的余杭土话方言,且吐词不清,别人听了不知所云。

他的手指甲喜欢留得长长的,其中黑迹斑斑,他一点不觉得难受。他还有一个爱好,喜欢吃有臭味的东西,其中臭豆腐是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常菜,别人闻都不敢闻,他却甘之如饴。

他也不喜欢换洗衣服,衣服上经常有虱子。他的夫人在章太炎出外旅游、讲学时,嘱咐随从随时为他换洗衣服,他常常因此与随从吵架,认为这是干涉他的个人自由。

但随从也不示弱,常常采用强迫手段,令章太炎换下衣服。章太炎喜欢吸烟,但他不象别人那样把烟头放进嘴里,而是把一只烟的大半含入口中。

有时候边吸边谈话,谈兴所至,烟烧到了嘴唇,疼得以手拍口,喷出余火,似乎表演魔术一般。有时烟头偶然落到裤上,烧穿裤子直的其腿,痛得他大叫,骂“鬼烟”不已。

但那条开了天窗的裤子,他仍然穿在身上。他以好骂人著称,常批评孙中山。但是他在骂孙中山时,别人只能听,不敢答,更不能附和,如果有人附和说骂得好,他马上给那人一耳光。

说道:“你是什么东西?总理(孙中山)是中国第一等的伟人,除我之外,谁敢骂之?”章太炎晚年时,因身体不好,精神亦不佳,他写信给朋友蒋观云说:“我已潦倒数十年,依然无恙。

天公盖欲多留一人讲话耳。”蒋回信说:“非天公多留一人讲话,乃多留一人吃饭耳。”章太炎阅后,拍案叫绝。

4、顾维钧好吃臭菜

顾维钧是中国现代最著名的职业外交家,他先留学后出使国外,晚年又定居美国,但他的生活习惯有许多仍是中国式的。

最奇特的是,他最喜欢吃他家乡产的有臭味的卤菜与酱菜,如臭豆腐、臭黄瓜、腐乳、臭虾酱等,都每餐不忘。顾维钧任驻法公使时,深怕到了巴黎没有臭豆腐吃。

因此在所带的行李中携有不少的坛坛罐罐,内中装着各类臭味菜。到了码头,这批臭货不幸被海关检查员发现,一时惊惶失措,纷纷戴起防疫口罩,如大祸之将至。

顾维钧一看大事不好,于是从容上前,施展其辩才,竭力消除法国佬的误会。他把臭豆腐等臭货的妙用力加渲染,说得天花乱坠,并说臭货实有防疫之功。

面对着“防疫品”而带上防疫口罩,诚属滑稽云云。法国人张口结舌,无可置辩,再三道歉而退,“臭货”遂被堂而皇之地运进中国大使馆。

5、黄侃词嘲“新法阉猪”

黄侃在金陵大学任教时,张国强刚从美国留学获得农学博士回来,并任金陵大学农学院院长。有一天,张国强忽发雅兴,贴出海报“新法阉猪”,届时全校师生多去参观,黄侃也去凑热闹。

但不知是张院长技术学得不到家,还是因看热闹的人太多,一时慌了手脚,猪肚破开了,卵巢却找不到,最后阉猪变成了屠猪。黄侃看在眼里,笑在心里,回到教室,填了一首词,写在黑板上,嘲笑所谓“新法阉猪”。

词曰:大好时尤,莘莘学子,结伴来都。佳讯竞传,海报贴出,明朝院长表演阉猪!农家二彘牵其一,捆翻按倒阶除。

瞧院长,卷袖操刀,试试功夫。渺渺卵巢知何处?望左边不见,在右边乎?白刃再下,怎奈它一命呜呼!看起来,这博士,不如生屠!黄侃的这首词滑稽风趣,读者莫不捧腹。

要说民国哪位名媛千金最豪横,那非黄蕙兰莫属了。这位天之骄子的大**,简直太会投胎了。父亲是印尼的首富,母亲是当地第一大美女,从小就过着锦衣玉食的公主般的生活。谁看了不得说一声,好羡慕。

黄蕙兰出生在印尼,她父亲的资产在当时达到了千亿荷兰盾,具体是多少钱,咱也不敢算,反正是小编望尘莫及的数量就对了。她的母亲呢,是当时爪哇中国城出了名的大美女,美女和豪门的搭配,注定了黄蕙兰以后的生活和相貌都不会太差。

对于这个女儿,父母也是极尽宠爱的,毕竟家里的钱多。据说在黄蕙兰三岁的时候,她的老爸黄仲涵就送给了她一条有八十克拉的钻石项链,可谓是将富养女儿贯彻得非常到位了。

但是我们都知道,大部分有钱的男人都有一个通病——好色。尤其是家中老婆没生个能够继承产业的儿子的有钱男人,黄仲涵就是这一类的。家里有钱,再加上妻子没能生个儿子,所以黄仲涵找小妾简直一点都没有负罪感,蕙兰的母亲也是敢怒不敢言。

对丈夫心灰意冷,蕙兰的母亲就把中心全部转移到了两个女儿身上,女儿能够出人头地是母亲最大的期盼。于是,虽然黄蕙兰没有去学校读过书,但是耐不住家里有钱啊。通过私教的教导和经常和父亲一起出席各种活动。

黄蕙兰长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精通六国语言并且能歌善舞的标准名媛。黄蕙兰家虽然有钱,但毕竟是商人,接触的也大多都是生意上的大佬们。所以在顾维钧对她展开追求攻势以后,黄蕙兰很快就沦陷了。

顾维钧带她坐挂着外交特权的牌照的轿车,带她认识以前几乎没机会接触的政界名流。这极大地满足了黄蕙兰的虚荣心,这要是搁小编,小编的辫子怕不是都要翘到天上去了。黄蕙兰也不例外,她很快就答应了顾维钧的求婚。

二人在大使馆举行了在黄蕙兰看来超级隆重的婚礼,各国外交人员都来参加他们的婚礼,送上祝福。这让黄蕙兰觉得超级有面子。

由于黄蕙兰从小就在国外出生,并且经常和父亲一起参加各类酒会、宴席。所以在和顾维钧一起参加外交宴会的时候表现得非常出彩,这对顾维钧的外交事业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黄蕙兰虽然出生在国外,却非常有民族认同感。为了彰显中国风范,她曾自掏腰包装修了巴黎的大使馆。黄蕙兰对顾维钧可以说是非常爱了,父亲给她的钱,她都给顾维钧,甚至还斥资二十万给顾维钧买了个办公场所。

遇到这样的老婆,一般人恐怕做梦都要笑醒了。但是顾维钧却觉得黄蕙兰太过于铺张浪费,黄蕙兰对他的资助在她看来都是非常打击人的存在,这让二人的婚姻生活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并且顾维钧后来还和其他外交家的遗孀严幼韵打得火热,这让从小目睹了父亲三妻四妾的黄蕙兰感觉收到了莫大的侮辱。在54岁的时候,二人选择了离婚。

黄蕙兰的一生是衣食无忧的,即使是离婚后她也可以靠着父亲留给她的五十万美金颐养天年,但是感情上的背叛还是让她的晚年染上了一层凄凉的氛围。在她100岁那天,东方最美丽的珍珠黄蕙兰也结束了在人世间的这段旅程。

有一种鲜花面朝太阳灿烂开花,这就是向日葵,它们用自己生长的轨迹,表示着对世界的热爱。所以它的花语是 对梦想生活的热爱

不仅是鲜花,在人类世界中,热爱生活的人也有许多,他们或是积极阳光,或是幸福快乐,即便生活给予他们苦难,却一直勇往直前决不后退,他们积极的直面困难, 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天。

1905年严幼韵出生在天津当地一个很有名望的家族,她们家算是当地为数不多的 书香传承世家,家里文化氛围浓厚 ,从小她就开始接受启蒙教育。

当时国外的一些启蒙思想已经出去国内,所以家族不仅找了传统的教书先生,还找了一位教英文的老师,就这样严幼韵从小就开始接触外语。数年之后,天津女校开始招生,她就跟随姐姐去了学校。

当时中国的教育刚刚起步,学校一般分为男校,女校。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的发展,1925年严幼韵考入沪江大学,因为年代久远当时她具体所学的专业已经无从考证,只知道后来复旦大学招收第一批女学生时,严幼韵成功考进了复旦大学商学院。

在复旦校园里严幼韵遇见了自己的第一任爱人杨光泩,他们不仅门第相当,还相互欣赏,很快就在一起谈起了恋爱,不仅同学们觉得他们郎才女貌,家人们也很支持他们的爱情。杨光泩不仅仅是一名普通的富家子弟,还是 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外交官 ,1925年日内瓦会议他就曾代表中国出席会议。

1929年他们在上海举行婚礼,结婚现场严幼韵很开心很幸福,她嫁给了自己喜欢的人,他们的爱情也得到了大家的祝福。刚结婚不久杨光泩就接到了调令, 前往欧洲驻任伦敦总领事。

严幼韵从小就学习英语,所以在成为外交官夫人之后她积极的帮助丈夫同当地的官员夫人进行交涉。当时我国国情十分复杂,他们经常根据国家需求随时改变外交地。

1938年杨光泩担任中国驻马尼拉总领事 ,当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我国疆土迅速沦陷,在国外的夫妇两人心急如焚,一直积极寻求各方力量希望可以帮助祖国。

在国外 杨光泩主外严幼韵主内 ,他们双管齐下,一直为祖国努力做好外交,当时 严幼韵一直帮助丈夫立即筹备善款,用于资助国内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属于二战的亚洲主战场,那么在国外严幼韵夫妇积极帮助盟国的将士和百姓,为他们提供援助。

战争让太多的人们失去亲人失去孩子,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严幼韵也没能逃过这场战争的磨难,1942年日军占领马尼拉, 杨光泩和当时的数名外交官为国捐躯。

此时的严幼韵并不知道丈夫已经死在了领事馆,她带着三个孩子和其他外交官的家人孩子,藏在了一处不知名的农家小镇,她们伪装成逃难的百姓,带着孩子们在那里生活。

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上海名媛严幼韵,瞬间变成了失去丈夫,独自养育孩子的普通农妇 ,严幼韵快速地接受了这种生活的考验,她默默扛起了家庭的重担。

马尼拉作为一个不知名的欧洲小国,可以想象这个地区的贫穷程度,俗话说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严幼韵从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开始努力研究蔬菜种植,自己粮食耕种,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她把自己仅剩无几的首饰全部变卖了,换成家禽和粮食种子。

她们一起在这样的生活下坚持了三年,她成功带着孩子躲过了敌军的搜捕,并且以一己之力养育大了她和丈夫的孩子。 她虽然有着娇弱的身躯,却并不脆弱 ,她在危难关头没有怨天尤人,恐惧慌张,而是坚强地带着一群人脱离虎口。

1945年日军投降,严幼韵和孩子被接到了美国,重新开始了自己的外交生涯,得益于多年来跟随丈夫四处奔波的外交生活,她被任命为联合国的礼宾官,负责接待来联合国参加会议的各国大使。

在这里她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礼仪姿态,所以 每一天她都精心打扮自己,把每一项礼仪刻进自己的骨子里, 所以直到后来退休她也一直身着旗袍热爱生活。

在联合国做外交官期间她遇见了顾维钧民国第一外交官,同为中国人他们经常一起工作,一起处理工作事务。顾维钧看严幼韵自己独自一人照顾3个孩子很辛苦,经常会帮助她。 久而久之两人之间就产生了莫名的情愫, 1959年在严幼韵退休之后,顾维钧向她求婚了。婚后严幼韵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顾维钧,让他可以 健康 安心地工作。

2015年新任外交副部长亲临纽约看望严幼韵女士,而此时她已经110岁了,依旧身着旗袍,她为李保东介绍了当年在国外的外交活动,同时也了解到了国内的外交现状。其实早在很多年以前她曾经回国捐献了许多旧物,希望可以帮助到祖国的建设和发展。

2017年严幼韵112岁在一个平静的夜晚,她悄悄的离开了。这位历经百年风霜的老人,了无遗憾地安详的离开了。

根据严幼韵家里的老佣人的回忆,她的老年生活十分丰富精致, 经常穿着旗袍高跟鞋,喷着香水出席聚会。 只要走出家门她一定会把自己打扮得很精致。

严幼韵就是一朵精致的花朵, 一朵经历风吹雨打却依然灿烂地绽放在枝头的娇艳的花。 她一直在主导自己的生活,没有被苦难的生活左右。她的人生就是 敬畏生命,热爱生活 ,即便容颜老去,她依旧是高贵优雅的上海名媛,她活出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2106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5
下一篇2023-07-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