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参与了哪些国际维和行动?说一说中国维和军人的故事

中国参与了哪些国际维和行动?说一说中国维和军人的故事,第1张

  中国维和部队,是中国根据联合国有关决议和国际法准则,派出的军事部队。

  1988年9月——中国正式申请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

  1989年——中国首次派人参加了联合国纳米比亚过渡时期协助团,帮助纳米比亚实现从南非独立的进程。

  1992年4月——

中国第一支“蓝盔”部队—军事工程大队赴柬埔寨执行任务。1992年5月,驻柬埔寨军事观察员刘鸣放在柬埔寨执行任务时,感染脑疟疾,医治无效不幸牺牲。

  2003年4月—— 中国赴刚果(金)维和。部队包括工兵连和医疗队。

  2003年11月—— 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由运输分队、医疗分队、工程兵大队组成。

  2004年10月—— 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员赴海地维和。这是我国第一次派成建制的防暴警察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

  2005年5月3日中午,赴刚果(金)维和工兵连建筑分队3班班长付清礼,在基武湖畔一个临山半岛上洗刷装载机上的污泥时突然晕倒,抢救无效不幸牺牲。

  2005年10月——中国维和部队赴苏丹。部队有工兵分队、运输分队和医疗分队。

  2005年10月24日7时15分,赴利比里亚维和运输分队士官张明,在与战友外出执行任务时,被子弹击中头部,不幸牺牲。

  2006年3月——中国维和工兵营开赴黎巴嫩,这是我国首次向中东地区派出维和部队。

  截至2013年11月底,

  中国“蓝盔”部队已参加了中国共参与联合国18项维和行动,共派出维和士兵九千多名,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1名军(警)官和5名士兵在执行维和任务中牺牲。我军共有10支维和分队1546人部署在4个联合国任务区,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官兵最多的国家之一。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简称维和部队,是根据有关联合国决议建立的一支跨国界的特种部队,受联合国大会或安全理事会的委派,活跃于国际上有冲突的地区。近些年,共有数十万名军事人员和数万名联合国警察以及来自超过120个国家的文职人员参加了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

维和部队士兵头戴天蓝色钢盔或蓝色贝雷帽,上有联合国英文缩写“UN”,臂章缀有“地球与橄榄枝”图案。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作用是阻止局部冲突扩大化,或防止冲突再起,并帮助在战争中受害的平民百姓,为最终政治解决冲突创造条件后就应离开发生冲突的地区。

联合国维和部队是指的经过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后决定向目标任务区域派出的多国防御性部队。安理会根据《联合国宪章》要求是唯一有权力和责任,采取集体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组织结构。想要派驻维和部队需要安理会15个成员国内至少9个国家表决同意,而且必须包括5个常任理事国。

一般而言维和任务都是在政治协商后达成初步停火协议之后,才派驻到任务区域的,维和任务包括两大类:监督停火和和平维护。

监督停火,这主要是在休战区和停战区设立,由非武装的维和监督团负责。监督交战双方停火,巡逻重点区域、负责双方沟通协商以及进行相关调查活动。维护和平,主要是在任务区执行监督撤军和分离冲突方等任务。参与的否是携带武器的武装维和部队。他们任务范围很广包括情报搜集、监督停火、人道主义支援、维持治安、保护难民等。

联合国维和部队由各成员国派出,大多以发展中国家居多,因为相关维和经费的待遇还是不错的。维和部队直属于联合国秘书长,其日常开销和补给也都由联合国维和经费负担。执行一项任务一般有三个人负责直接领导,秘书长特使、军事指挥官、行政长官。前者负责该项维和任务的全局工作,包括政治沟通、协调斡旋和情况汇报。军事指挥官负责统领指挥维和部队,一般由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担任。行政长官负责后勤和补给相关工作。

执行的由于是非作战任务,多以陆军和武装警察为主,多是轻步兵,没有什么重型武器,配备的也基本都是普通装甲车。这些武器装备只能用于自卫。维和人员都佩戴蓝色的头盔或者贝雷帽,而车辆都换成专门的白色涂装和涂上联合国标识。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辨识度,力求醒目,所以联合国维和部队也被称为“蓝蓝部队”。执行特别援建任务的可能还有一些工程兵部队,另外还有一些可能为军事医疗人员。

目前总共有11万维和人员,其中武装维和人员有8万人左右,目前每年的经费大概67亿美元。当前联合国在全球总共有16个维和任务,其中15个维持和平行动特派团和1个阿富汗政治特派团(联阿援助团)。冲突最为严重的还是非洲地区和亚洲,从这其实也反映出一个问题贫穷是导致战争与冲突根本原因,而另外就是教派和民族矛盾是激化冲突和矛盾的主要原因。冲突多发生在一国范围之内,相反国与国之间因为领土和主权纷争所导致的冲突并不多。

本文来自网络,感谢提供,欢迎大家批评指正留言点赞!

中国军人特有的政治素养不仅丰富和拓展了“蓝盔”使命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促进国际和平与友谊中得到了强化和提升

中国维和医疗分队外科医生郝天智在2006年9月2日的日记里这样写道:“心情就像连日的阴雨一样未能‘放晴’——患儿未能如约前来复查,出院时带的药品恐怕已经用完了。队领导指示,组织医护人员再次到患儿家里探视病人……”

让郝天智牵肠挂肚的,是一名臀部、后背烧伤导致严重感染的9岁利比里亚儿童。他忘不了眼前那个营养不良的孩子,身上沾满了脓液和血水。撕心裂肺的哭声令郝天智的心一阵阵颤动,他和朱雄龙、韩春红等医护人员立即对患儿进行救治。没有成品药可用,就根据记忆中“银锌霜”的配方,利用现有药品自己配制,护士长和厨师还为这个不幸的孩子准备了特殊的营养膳食。

10多天后,患儿未能如约来复查,郝天智和战友们就带着药品和营养品,沿着崎岖、泥泞的小路找到了他家。见到中国军医,患儿全家人都很激动,他的祖母挨个儿拥抱了中国的维和“天使”。全面检查后发现,患儿后背的烧伤创面已经愈合,臀部的大部分创面也明显缩小。在这样炎热、潮湿的环境下,创面愈合得这样快,中国军医调制的药物让当地人感到特别神奇。

按说,到患儿家里巡诊,已经超出了联合国赋予的维和任务范围,但是中国维和医护人员想的是,如果不去巡诊,那名被烧伤的非洲儿童生命就没有保证。正是出于人道主义的动机和对非洲人民的情谊,中国维和部队在利比里亚做了大量“额外”的工作,用真情丰富和拓展着蓝盔部队使命的内涵与外延。

在利比里亚与科特迪瓦边境,有两个分别叫作比海和尼克的小镇,长年战乱使得两个镇子没有一个像样的学校,仅有的两间用茅草和木棍搭建起来的简易校舍早已被风雨吹得摇摇欲坠。得知这一情况后,正在附近施工的中国维和工兵分队主动联系两镇的政府官员,表示愿意帮助修建一所学校。当10余台机械车辆迅速展开作业,官兵们手持砍刀铁锹砍伐灌木,挥汗如雨地平整场地时,数百利比里亚人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围着中国工兵在欢快的鼓点下跳起了民族舞蹈……

中国军人所传递的深厚情谊,在利比里亚人民心中打造的是中国的良好形象和大国风范。维和运输分队战士赵飞飞说,饱受战乱之苦的利比里亚人,见到拿枪的人,哪怕是维和部队的军人,也会下意识地往后躲;惟独见到中国维和官兵,他们却会主动接近。

在联合国特派团第四战区总部所在地绥德鲁通往渔镇的道路旁,住着凡利一家人。自从第四批赴利维和工兵大队将道路修到那里,凡利一家人每天都会拿着香蕉和橙子站在路边,盼望着有中国维和军人路过这里。

原来,中国维和工兵施工时,发现一个十多岁男孩怀中的小女孩已经饿得哭不出声了,官兵们把每人一袋饼干的午餐省下,送给了两个孩子。过了几天,一位当地妇女领着两个孩子,头顶香蕉和橙子在施工点不远处站了整整一个上午。见中国工兵暂停施工,这位妇女走上前来热泪盈眶地说:“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女儿,是你们给了她生命。”

另一个故事同样涉及“等待”。这是一天中最热的时段,毒辣辣的太阳像火炉一样炙烤着大地,几名中国维和军人却耐心地等候在路边。原来,维和工兵分队桥梁中队副队长魏同辉当天中午捡到了一个上了锁的黑色皮包,他立即喊来两名战士和翻译宋殿义一起在原地等候。一个下午过去了,太阳底下,大家还是坚持守候在那里。

终于,一对满脸愁容的利比里亚青年夫妇来到了他们面前,宋殿义见男青年说的情况与实情完全吻合,便将皮包递给青年夫妇。两个人看到自己丢失的皮包完好无缺时,一下子惊呆了。男青年激动地说:“皮包里装的10万元钱,是借来买小货车的。如果丢掉了,我们20年也还不清。太感谢中国军人了!”宋殿义告诉这对夫妇:“即使是一包黄金或钻石,我们也会想方设法还给你们的。”

利比里亚人民心目中的“中国情”,并不仅仅限于维和部队所做的工程、运输和医疗方面的一切,还有他们传递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和谐理念所表达的情谊。官兵们通过多种形式传播中华文化,利用执行任务中车队休息、装卸之机,将反映“名胜古迹、国家建设成就”和“中国风情”的宣传画册分发给当地群众,让利比里亚人民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特别是在参加联合国特派团组织的“世界和平日”纪念活动和联合国向中国维和部队授勋仪式上,官兵们以自编的武术等节目精彩亮相,令友军官兵拍手叫绝,为增进国际友谊、传播中华文化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战火与灾难无法阻挡的名字———国际红十字会标志的故事

伴着“哪里有战争,哪里有饥荒,哪里就有红十字会”的标语,这个源自瑞士的非赢利性机构成为了当今世界上与“奥林匹克”,“W T O ”等齐名的认知度最高的名字。

□战火中催生的和平组织

1859年6月,有个名叫亨利·杜南的瑞士商人,亲眼目睹了拿破仑皇帝率法军和撒丁军与奥地利陆军为争夺伦巴第地区,在马根塔和索尔弗利诺两地血战的过程。索尔弗利诺之战,双方伤亡4万多人。大批伤兵被遗弃在战场上,在烈日蒸晒下无人救护,状况十分凄惨。杜南出于同情和怜悯,当即出钱购买药品,号召该地居民同他一道不分国籍地抢救和看护被遗弃的伤兵。

回到日内瓦后,1863年2月9日,杜南和瑞士陆军总司令杜甫尔将军、莫瓦尼埃律师、阿皮亚和莫诺瓦两位医生等一道,组成了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被后人称为“五人委员会”。到1880年,五人委员会正式易名为“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此后的100余年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这个组织。

□从红十字、红新月到红水晶

该组织以白底红十字作为识别标志,采用了倒转的瑞士联邦国旗的颜色。1876年,土耳其与俄罗斯战争时,土耳其通知瑞士政府,红十字标志冒犯了该国穆斯林军队的信仰,因此,该国即改采用红新月标志。这种单方面改变日内瓦公约条款的做法,是对红十字运动统一性的破坏。由于战争正在进行,考虑到救护伤兵的紧迫性,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提出暂时接受红新月标志,战争结束后,这个标志随终止使用。可是,这样一来不少穆斯林国家公开表明支持土耳其,应该把“红新月”标志作为伊斯兰国家使用的标志。1929年召开的国际外交会议采取了妥协的做法,红新月从此与红十字在国际上取得了同等资格。

最近,为了“照顾”对“红十字”和“红新月”长期怀有抵触情绪的以色列人,《日内瓦公约》的192个缔约国在会议上通过了增加新的红水晶标志的附加协议书。伴随着“红水晶”标志的生效使用,以色列加入国际红十字会指日可待,国际红十字组织正在走向更广泛意义上的普遍性。

(据《世界博览》)

李瓒是《白色橄榄树》 一文中的人物,是一个保家卫国的维和兵。

      在读这本书前,我对战争的认识很少,战争的硝烟可能是电视剧里那样的,战争的残酷可能是无数的人死在沙场上。有了战争就会有无数的军人和士兵去收复国土,也因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所谓收复国土,不过是靠着他们一步步朝前,用脚步丈量着,死守着脚下的土地。在那个硝烟弥漫的东国,前一秒人们可能还在说笑,后一秒就都已经变成了一具具冰凉的尸体。

    书中描写了一位战士的墓志铭,上面是这样写的,别把我埋得太深,兄弟。如果有人侵略我的国家,请叫醒我,我会爬起来继续战斗。而李瓒就是这万千战士中的一位,他不惧困难,义无反顾的加入了库克武装(一支非政府武装,代号库克,专攻恐怖分子)        因为一次特殊的原因,他只身一人前往恐怖分子的据点,之后被恐怖分子绑架,折磨。逃出来后精神错乱,身体非常虚弱且营养不良,187厘米的身高,体重消瘦到只剩54公斤,身上到处是伤,切断了三小截手指和两根脚趾,左脚的脚筋断了,身上有多处骨折。后来精神极度崩溃自杀了……我相信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而那些年轻的军人,战士们脱了军装也是一个个孩子,他们像普通人一样有这自己想过的生活,但是为了国家,他们放弃了自己所热爱的东西,走上了军人这条路,尽管这条路很艰难,也很漫长,但他们依然在坚持和努力着。

      是这样的一名名军人,在保卫着我们的国家,在守护着我们的家园,我表示由衷的感谢。

    愿世界和平,愿幸存者和死去的人都能被铭记。

 

5月,435名来自胶东半岛的中国维和军人,告别祖国和亲人,陆续奔赴苏丹,执行为期8个月的维和任务。

抵达任务区后,这群身着中国军服、左右臂分别佩戴中国国旗臂章和联合国旗臂章的军人们,克服重重困难,忠实履行着和平使命,在短短的时间里,便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中国军人的风采。联苏团总司令加斯比尔·里德尔中将在视察中国维和部队的营地后,称赞道:“中国军人的过硬作风和敬业精神值得其他维和部队学习。”

中国维和军人在苏丹

本报记者 曙笑华 通讯员 刘先庆 姚南通 李璐 摄影报道

从今年的2月份开始,维和部队的装备物资及人员,分别采用水路和空中输送的方式,陆续抵达苏丹任务区。由于这是中国军人首次赴苏丹维和,维和部队在任务区内没有营房和干净的水源、电力等基本生活保障条件。营地设在一片茂密的灌木丛中,为了尽快建设营区,来自胶东半岛的维和工兵们每天要顶着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工作10小时以上。

这次赴苏丹维和,是济南军区首次组队执行维和任务,也是我国首次向苏丹派遣维和部队。

推土机“请”走两条蛇

虽然苏丹政府和南部反政府武装签署了《全面和平协议》,目前苏丹国内总体形势较为稳定,但长期的战乱使得大量的武器流落民间。光是100万枚无记录、无规则埋设在地下的地雷,就对维和军人们的安全构成了一定威胁。在中国维和部队所处的苏丹南部,大街上时不时可以看到携带武器的武装人员,他们将枪支背在身后或放在自行车的后座上。

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是执行此次维和任务的官兵们要面对的威胁。苏丹南部地处热带雨林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多蚊虫。目前正值雨季,蚊虫肆虐,被叮咬后易患疟疾。先期到达的25名先遣组成员先后有10余人患了疟疾,目前已全部治愈。据了解,与中国维和部队相邻的肯尼亚的维和部队,每星期都有一、二十人患上疟疾。

除了蚊虫之外,出没在帐篷周围灌木丛中的毒蛇、蝎子等,更具危险性。苏丹有20余种毒蛇,其中有几种是致命性的。维和官兵们刚抵达营地时,便在帐篷旁边干枯的树枝上发现了两条长约2米、通体呈绿色透明状的蛇,没有一人见过这种蛇,也不知是否有毒。为了安全起见,维和官兵只好调来推土机,将干枯的树枝连同两条蛇一起“请”到了远处的灌木林里。

没到苏丹之前,维和官兵们便从各种渠道获知苏丹的蝎子特别厉害,到了现地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在帐篷的周围不时可以发现通体黑色、尾部带有长长毒钩的大蝎子,体长大都在10公分以上。更让人害怕的是,5月19日在整理卫生时,居然在驾驶员徐磊床铺的褥子下发现了一只大蝎子。据先期到达的维和队员介绍,肯尼亚维和部队的一名队员,不幸被蝎子蛰了,整整哭叫了一晚上,凄惨的叫声让周围的人都身上发糁。

污水喝了一周整

在距离苏丹瓦乌机场约4公里、处于茂密灌木丛中方圆135平方公里的区域,是联合国苏丹特派团划定的第二战区维和部队的营地。隶属于联苏团第二战区的中国、印度、肯尼亚、巴基斯坦四国的维和部队,全部居住在这个区域。联苏团用砖垛将四个国家的营地,进行界定。各国的维和部队也分别在各自营地四周布设了铁丝网。

由于是首次赴苏丹维和,中国的维和部队在任务区内没有营房、干净的水源、电力等基本生活保障条件。较早部署到任务区的印度及肯尼亚两国维和部队的营地,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各种生活设施较为完善。与他们相比,我维和部队由于刚刚部署到位,营地目前只搭建了一些帐篷供居住,其它基础设施尚未完善。

苏丹的运输设备比较落后,没有安装发电系统为恒温冷冻集装箱供电,中国维和部队储藏在集装箱内的鲜肉和蔬菜全部变质腐烂,他们只能就着粉丝、腐竹下饭。而生活用水问题则是中国维和部队面临的另外一个难题。由于苏丹南部地区道路条件极端恶劣,供中国维和部队使用的4台水净化设备在运输途中损坏。在技术人员专程前来修理设备前,包括饮用水和做饭在内,中国维和人员平均每人每天只能分到4.5升瓶装水。 没有电,维和官兵们自己动手发电,但解决水的问题,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运输过程中严重损坏的净化水设备,自己根本无能力修复,在刚开始的一段日子里,维和官兵们只能饮用经过药物净化、但依然十分浑浊的水。这种水泛着**,喝到嘴里涩涩的。官兵们都知道饮用这种水不卫生,但干渴难耐的时候,不得不喝上几口,生存毕竟是第一位的。好在,联合国很快供应了饮用水。在来自国内技术人员的昼夜抢修下,严重受损的净化水设备,终于在技术人员抵达后的第七天修复出水。

据工兵分队的建筑工程师李文圣介绍,工兵分队的营地目前已平整完毕,营房建设也将很快展开,官兵们有望在两个月之后住进装有空调的钢结构板房。他还说,中国维和部队的营地建设完毕后,将会成为第二战区一道亮丽的景观,这在赴刚果(金)、利比里亚的维和部队里已有目共睹。

中国工兵分队还将进行第二战区司令部,第二战区文职、参谋、警察和观察员营地,巴基斯坦维和部队航空分队营地以及各营地之间道路的建设,然后再启动营区外的建筑工程,包括修建环营区重型车辆专用车道、瓦乌机场以及瓦乌至伦拜克和瓦乌至乌维勒的简易公路等,这两条公路的长度达数百公里。因此,工兵分队今后的工作将异常艰巨。

维和部队里的七枝花

在中国首批赴苏丹维和部队里,有来自济南军区总医院的七名女护士,她们是维和部队里仅有的七名女性,被誉为维和部队里的七朵金花。

别看她们是女同志,但在维和部队里,她们与男队员只有性别上的差异,没有工作上的不同。刚抵达营地的时候,她们顶着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整理搬运物资、修挖排水沟,承担着与男队员一样繁重的体力劳动,迷彩服不一会儿便变了颜色。这对平日在家里很少从事体力劳动的她们来说,无疑是一个考验,但她们早已做好了吃苦的准备。护士长郭志红的话语非常朴实:“我们是中国派往苏丹维和的第一批女军人,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中国女军人的形象。在这里,最主要的是把维和任务完成好,吃点苦受点累无所谓。”让七名女队员最为苦恼的是,刚到任务区的头3天没水洗上澡,连上厕所的地方都没有,真是该方便的时候不方便啊。

在离祖国离亲人万里之遥的苏丹,思念家人是队员们共有的情结。与男队员相比,更想家的恐怕就是这7枝花了。七名女护士中,有四人已当上了妈妈,孩子是她们放不下的牵挂。在她们四人携带的笔记本电脑里,装满了孩子的照片,有空的时候她们就打开电脑,看看孩子的照片,尽管无法及时得知孩子的近况,但总可以慰藉一下思念之情,享受“面对面”的亲情。

抵达任务区后,最让她们七人难忘的是第一次给家里打电话。当时,领导通知她们,每人特许打一分钟的海事卫星电话向家里报个平安时,她们一个个手舞足蹈,特别兴奋。相对国内便捷的通信来说,这个电话可谓是异常珍贵了。她们好希望这一分钟的时间长些再长些,多和家人说上几句话,但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不知不觉时间就超了,我打了快两分钟了!但觉得想说的话还没有说完。”护士宋少艳在幸福之余,话语中透着几分无奈,“真的希望有机会能给家里多打几个电话,免得家人整日挂念。

现在,中国赴苏丹维和部队工兵分队已经开始在瓦乌营区内进行建设中国部队营房和一所二级医院的工作。工兵分队首先必须将原是一片荒地和灌木丛的土地弄平整,再从别处运来红土,铺在地面反复压实,才能在上面修筑营房和其他建筑。据了解,这所医院除了将负责对第二战区伤病员进行救治外,还将接待和治疗当地病人,医院的所有设备、器械和药品都由中国提供。 ·相关链接·

国土面积约250万平方公里的苏丹,是非洲大陆面积最大的国家。南部地区约占苏丹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联合国驻苏丹维和部队由来自63个国家的大约1万名军人和715名警察组成,分别部署在苏丹中部和南部地区的6个战区。

联合国驻苏丹维和部队第二战区营地位于苏丹南部瓦乌市的郊外。在地图上,瓦乌被标注成一座城市,实际上它不过是一个贫穷的部落村寨。在中国维和部队进驻瓦乌营地之前,一支肯尼亚维和部队和一支印度维和部队已经在营地内驻扎下来。29日,最后一批中国维和人员部署到位,由于营房还没有建起来,目前中国维和人员全部住在帐篷里,每顶10多平方米的帐篷内住着8到9人。

苏丹是世界上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国家,被称为“世界火炉”,而南部地区不仅常年炎热,而且潮湿,是“架在炉子上的笼屉”。

中国驻利比里亚维和士兵的故事

在线收听

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支持并积极参与联合国在世界各地的维和行动。自1992年到今年1月,中国先后参加了1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维和人员6000余人次。

余昌中先生是中国北京军区总医院的一名医生。2006年2月,他所在的医院要选派人员参加中国军队驻利比里亚的联合国维和任务。作为肝胆外科医生,余昌中医生被选入候选人员队伍。当得知自己有机会参加联合国的维和任务时,他说:

“当时我的心情应该是感觉也比较激动吧,也有一些担心。”

余昌中先生之所以会担心,是因为他对利比里亚的安全形势和一些热带疾病不太了解,另外语言方面也是个障碍。所以,余大夫当时在思想上还是有一定的压力。

不过,经过近一个多月的体能、英语、军事等相关培训,余昌中大夫与其他42名中国医生全部合格。余昌中说:

“经过三十多天的集训,很多问题我们都做了充分地准备,也请前几批维和队员来给我们讲安全形势啊,任务的内容啊,对我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准备。总体的状况,就是出发以前还是充满信心的。”

2006年4月,余昌中和他的42名同事组成了中国医疗队,赴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

在利比里亚执行任务时,中国医疗队员在联合国的一个二级医院工作,负责为来自各国的联合国维和军人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此外,很多老百姓也愿意到联合国医院来就医,余医生曾经参与抢救了一名危重病人,他向我们讲述了当时的紧急情况:

“有一天早晨,我们还在吃早饭,有一个十八岁的孕产妇,大出血,送到我们医院来。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是尽我们的努力,尽量去挽救病人的生命。最后,经过将近八个小时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努力,孕产妇出血得到了控制,并且顺利产下一个小男孩儿,孕产妇生命最后也很平稳。”

正是凭着精湛的医术,优良的作风,中国医疗队在利比里亚赢得了当地人民的赞誉。余大夫说,去年12月他们完成任务准备回国时,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情称赞。

“我们到机场的时候,一些朋友,也有一些我们的病人,当地的一些群众,还有联合国的官员都到机场为我们送行。当地官员就说我们中国维和部队,尤其是医疗分队,为利比里亚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了表彰中国医疗队在维和行动中的出色表现,他们还受到了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派团(联利团)授予的联合国维和勋章。

在利比里亚,不只有中国的军医在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中国工兵队也为当地的和平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中国驻利比里亚维和部队工兵分队的主要任务是筑路维护。由于利比里亚经历多年内战,道路损毁严重。因此,工兵分队的任务异常艰苦繁重,经常几个月连续在野外工作。

工兵分队副大队长陈大俊在介绍情况时说:

“这里的路非常难修,路基含泥沙很多,一下雨,车一走就会成泥泞。”

由于工兵战士们不懈努力,以前土路上汽车最快只能跑30公里时速,现在成了能跑60甚至80公里时速的“高速路”。工兵分队所在的大杰达州州长科里斯多弗·贝利先生十分感谢中国工兵对当地建设所作的贡献。他说:

“我们感谢你们,我们和中国工兵的关系非常融洽,我们爱他们,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

而中国驻利比里亚维和部队运输分队则担负着整个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维和部队的运输任务。一周七天,运输分队几乎每天都要运送大量的给养,任何一次运输的延误,就有可能导致几百甚至上千人没有饮用水、食物或燃料。

有一次,运输分队给500公里以外的一个地点运送物资,路上因为遇到特殊情况,五天五夜才回到营地。队员们仅靠两天的食物和水完成了任务,顺利地把物资运送到目的地。中国驻利比里亚维和部队运输分队严明的纪律,出色的保障得到了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联利团)司令欧比亚克先生的充分肯定。

“中国军人的贡献是巨大的,我跟我的同事们常说,如果没有中国运输队的工作,我们整个部队就没法运转。”

不只是在利比里亚,在刚果(金)、苏丹和黎巴嫩等局势动荡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中国维和士兵的身影。目前,中国仍有1500余名维和人员在联合国9个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2565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5
下一篇2023-07-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