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事件后联合国维和行动事例

9.11事件后联合国维和行动事例,第1张

截至2004年5月,联合国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共部署有15支维和部队,包括来自94个国家的5.3万名维和士兵以及1.1万名联合国工作人员。2004年联合国的维和行动预算为40多亿美元。在15项维和行动中,执行时间最长的是1948年成立的中东停战监督组织,这也是联合国第一项维和行动。时间最短的是2000年7月设立的联合国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特派团。在15项维和行动中,有4项在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特派团、埃-厄特派团、塞拉里昂特派团、西撒哈拉特派团),2项在亚洲(东帝汶过渡行政当局、印度-巴基斯坦观察组),5项在欧洲(波黑特派团、驻塞浦路斯部队、格鲁吉亚观察团、科索沃特派团、普雷维拉卡观察团),4项在中东(驻叙利亚戈兰高地观察员部队、伊拉克-科威特观察团、驻黎巴嫩部队、中东停战监督组织)。

中国参加的

2003年4月,中国首次派遣一支由175人的工兵连和43人的医疗分队组成的维和部队赴刚果(金)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并于同年12月顺利组织了第一次轮换。第二批维和部队官兵在为期8个月的维和行动中,圆满完成了联合国赋予的各项任务。依照联合国有关维和行动的规定,中国决定派遣第三批赴刚果(金)的维和部队,将第二批官兵轮换回国。

2003年7月,中国决定向利比里亚派遣一个包括运输连、工兵连和医疗分队在内的共550人的维和部队,将分批前往任务地区,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至2004年5月,中国已参与1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共派出约2300余人次的军事人员和253人次的民事警察。

2004年9月,联合国授予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全体官兵“和平荣誉勋章”。 2004年10月17日凌晨,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95人乘联合国专机,前往海地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这是中国第一支赴国外执行维和任务的防暴队伍。截至 2004年10月17日,中国已向联合国东帝汶、波黑、利比里亚、阿富汗、科索沃和海地6个维和任务区派遣维和警察297人次,目前仍有92名中国维和警察在其中5个任务区执行任务。 4名驻东帝汶中国维和民警荣获联合国勋章 19名中国驻科索沃维和警察获联合国维和勋章。

其他联合国正在进行的维和行动:

苏丹 - 联合国苏丹特派团 2005年3月至今

布隆迪-联布行动 2004年6月至今

利比里亚-联利特派团 2003年9月至今

科特迪瓦-联科行动 2004年4月至今

刚果民主共和国-联刚特派团 1999年12月至今

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埃厄特派团 2000年7月至今

塞拉利昂-联塞特派团 1999年10月至今

西撒哈拉-西撒特派团 1991年4月至今

海地-联海稳定团 2004年6月至今

印度/巴基斯坦-印巴观察组 1949年1月至今

塞浦路斯-联塞部队 1964年3月至今

格鲁吉亚-联格观察团 1993年8月至今

科索沃-科索沃特派团 1999年6月至今

叙利亚戈兰高地-观察员部队 1974年6月至今

黎巴嫩-联黎部队 1978年3月至今

中东-停战监督组织 1948年6月至今

1990年以来,中国已参加16项联合国维和行动,共派出维和军事人员5915人次,有8名维和军事人员在执行任务中牺牲,数十人负伤。2000年以来,中国向7个任务区派遣维和警察893人次。目前,中国有1487名维和军事人员在联合国9个任务区和联合国维和部执行任务。其中,军事观察员和参谋军官92人,赴刚果(金)工兵分队175人,医疗分队43人;赴利比里亚工兵分队275人,运输分队240人,医疗分队43人;赴苏丹工兵分队275人,运输分队100人,医疗分队60人;赴黎巴嫩工兵分队182人。中国现有180名维和警察在利比里亚、科索沃地区、海地和苏丹执行维和任务。联合国正在进行的维和行动:

苏丹 - 联合国苏丹特派团 2005年3月至今

布隆迪-联布行动 2004年6月至今

利比里亚-联利特派团 2003年9月至今

科特迪瓦-联科行动 2004年4月至今

刚果民主共和国-联刚特派团 1999年12月至今

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埃厄特派团 2000年7月至今

塞拉利昂-联塞特派团 1999年10月至今

西撒哈拉-西撒特派团 1991年4月至今

海地-联海稳定团 2004年6月至今

印度/巴基斯坦-印巴观察组 1949年1月至今

塞浦路斯-联塞部队 1964年3月至今

格鲁吉亚-联格观察团 1993年8月至今

科索沃-科索沃特派团 1999年6月至今

叙利亚戈兰高地-观察员部队 1974年6月至今

黎巴嫩-联黎部队 1978年3月至今

中东-停战监督组织 1948年6月至今

1990年以来,中国已参加16项联合国维和行动,共派出维和军事人员5915人次,有8名维和军事人员在执行任务中牺牲,数十人负伤。2000年以来,中国向7个任务区派遣维和警察893人次。目前,中国有1487名维和军事人员在联合国9个任务区和联合国维和部执行任务。其中,军事观察员和参谋军官92人,赴刚果(金)工兵分队175人,医疗分队43人;赴利比里亚工兵分队275人,运输分队240人,医疗分队43人;赴苏丹工兵分队275人,运输分队100人,医疗分队60人;赴黎巴嫩工兵分队182人。中国现有180名维和警察在利比里亚、科索沃地区、海地和苏丹执行维和任务。

5月,435名来自胶东半岛的中国维和军人,告别祖国和亲人,陆续奔赴苏丹,执行为期8个月的维和任务。

抵达任务区后,这群身着中国军服、左右臂分别佩戴中国国旗臂章和联合国旗臂章的军人们,克服重重困难,忠实履行着和平使命,在短短的时间里,便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中国军人的风采。联苏团总司令加斯比尔·里德尔中将在视察中国维和部队的营地后,称赞道:“中国军人的过硬作风和敬业精神值得其他维和部队学习。”

中国维和军人在苏丹

本报记者 曙笑华 通讯员 刘先庆 姚南通 李璐 摄影报道

从今年的2月份开始,维和部队的装备物资及人员,分别采用水路和空中输送的方式,陆续抵达苏丹任务区。由于这是中国军人首次赴苏丹维和,维和部队在任务区内没有营房和干净的水源、电力等基本生活保障条件。营地设在一片茂密的灌木丛中,为了尽快建设营区,来自胶东半岛的维和工兵们每天要顶着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工作10小时以上。

这次赴苏丹维和,是济南军区首次组队执行维和任务,也是我国首次向苏丹派遣维和部队。

推土机“请”走两条蛇

虽然苏丹政府和南部反政府武装签署了《全面和平协议》,目前苏丹国内总体形势较为稳定,但长期的战乱使得大量的武器流落民间。光是100万枚无记录、无规则埋设在地下的地雷,就对维和军人们的安全构成了一定威胁。在中国维和部队所处的苏丹南部,大街上时不时可以看到携带武器的武装人员,他们将枪支背在身后或放在自行车的后座上。

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是执行此次维和任务的官兵们要面对的威胁。苏丹南部地处热带雨林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多蚊虫。目前正值雨季,蚊虫肆虐,被叮咬后易患疟疾。先期到达的25名先遣组成员先后有10余人患了疟疾,目前已全部治愈。据了解,与中国维和部队相邻的肯尼亚的维和部队,每星期都有一、二十人患上疟疾。

除了蚊虫之外,出没在帐篷周围灌木丛中的毒蛇、蝎子等,更具危险性。苏丹有20余种毒蛇,其中有几种是致命性的。维和官兵们刚抵达营地时,便在帐篷旁边干枯的树枝上发现了两条长约2米、通体呈绿色透明状的蛇,没有一人见过这种蛇,也不知是否有毒。为了安全起见,维和官兵只好调来推土机,将干枯的树枝连同两条蛇一起“请”到了远处的灌木林里。

没到苏丹之前,维和官兵们便从各种渠道获知苏丹的蝎子特别厉害,到了现地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在帐篷的周围不时可以发现通体黑色、尾部带有长长毒钩的大蝎子,体长大都在10公分以上。更让人害怕的是,5月19日在整理卫生时,居然在驾驶员徐磊床铺的褥子下发现了一只大蝎子。据先期到达的维和队员介绍,肯尼亚维和部队的一名队员,不幸被蝎子蛰了,整整哭叫了一晚上,凄惨的叫声让周围的人都身上发糁。

污水喝了一周整

在距离苏丹瓦乌机场约4公里、处于茂密灌木丛中方圆135平方公里的区域,是联合国苏丹特派团划定的第二战区维和部队的营地。隶属于联苏团第二战区的中国、印度、肯尼亚、巴基斯坦四国的维和部队,全部居住在这个区域。联苏团用砖垛将四个国家的营地,进行界定。各国的维和部队也分别在各自营地四周布设了铁丝网。

由于是首次赴苏丹维和,中国的维和部队在任务区内没有营房、干净的水源、电力等基本生活保障条件。较早部署到任务区的印度及肯尼亚两国维和部队的营地,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各种生活设施较为完善。与他们相比,我维和部队由于刚刚部署到位,营地目前只搭建了一些帐篷供居住,其它基础设施尚未完善。

苏丹的运输设备比较落后,没有安装发电系统为恒温冷冻集装箱供电,中国维和部队储藏在集装箱内的鲜肉和蔬菜全部变质腐烂,他们只能就着粉丝、腐竹下饭。而生活用水问题则是中国维和部队面临的另外一个难题。由于苏丹南部地区道路条件极端恶劣,供中国维和部队使用的4台水净化设备在运输途中损坏。在技术人员专程前来修理设备前,包括饮用水和做饭在内,中国维和人员平均每人每天只能分到4.5升瓶装水。 没有电,维和官兵们自己动手发电,但解决水的问题,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运输过程中严重损坏的净化水设备,自己根本无能力修复,在刚开始的一段日子里,维和官兵们只能饮用经过药物净化、但依然十分浑浊的水。这种水泛着**,喝到嘴里涩涩的。官兵们都知道饮用这种水不卫生,但干渴难耐的时候,不得不喝上几口,生存毕竟是第一位的。好在,联合国很快供应了饮用水。在来自国内技术人员的昼夜抢修下,严重受损的净化水设备,终于在技术人员抵达后的第七天修复出水。

据工兵分队的建筑工程师李文圣介绍,工兵分队的营地目前已平整完毕,营房建设也将很快展开,官兵们有望在两个月之后住进装有空调的钢结构板房。他还说,中国维和部队的营地建设完毕后,将会成为第二战区一道亮丽的景观,这在赴刚果(金)、利比里亚的维和部队里已有目共睹。

中国工兵分队还将进行第二战区司令部,第二战区文职、参谋、警察和观察员营地,巴基斯坦维和部队航空分队营地以及各营地之间道路的建设,然后再启动营区外的建筑工程,包括修建环营区重型车辆专用车道、瓦乌机场以及瓦乌至伦拜克和瓦乌至乌维勒的简易公路等,这两条公路的长度达数百公里。因此,工兵分队今后的工作将异常艰巨。

维和部队里的七枝花

在中国首批赴苏丹维和部队里,有来自济南军区总医院的七名女护士,她们是维和部队里仅有的七名女性,被誉为维和部队里的七朵金花。

别看她们是女同志,但在维和部队里,她们与男队员只有性别上的差异,没有工作上的不同。刚抵达营地的时候,她们顶着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整理搬运物资、修挖排水沟,承担着与男队员一样繁重的体力劳动,迷彩服不一会儿便变了颜色。这对平日在家里很少从事体力劳动的她们来说,无疑是一个考验,但她们早已做好了吃苦的准备。护士长郭志红的话语非常朴实:“我们是中国派往苏丹维和的第一批女军人,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中国女军人的形象。在这里,最主要的是把维和任务完成好,吃点苦受点累无所谓。”让七名女队员最为苦恼的是,刚到任务区的头3天没水洗上澡,连上厕所的地方都没有,真是该方便的时候不方便啊。

在离祖国离亲人万里之遥的苏丹,思念家人是队员们共有的情结。与男队员相比,更想家的恐怕就是这7枝花了。七名女护士中,有四人已当上了妈妈,孩子是她们放不下的牵挂。在她们四人携带的笔记本电脑里,装满了孩子的照片,有空的时候她们就打开电脑,看看孩子的照片,尽管无法及时得知孩子的近况,但总可以慰藉一下思念之情,享受“面对面”的亲情。

抵达任务区后,最让她们七人难忘的是第一次给家里打电话。当时,领导通知她们,每人特许打一分钟的海事卫星电话向家里报个平安时,她们一个个手舞足蹈,特别兴奋。相对国内便捷的通信来说,这个电话可谓是异常珍贵了。她们好希望这一分钟的时间长些再长些,多和家人说上几句话,但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不知不觉时间就超了,我打了快两分钟了!但觉得想说的话还没有说完。”护士宋少艳在幸福之余,话语中透着几分无奈,“真的希望有机会能给家里多打几个电话,免得家人整日挂念。

现在,中国赴苏丹维和部队工兵分队已经开始在瓦乌营区内进行建设中国部队营房和一所二级医院的工作。工兵分队首先必须将原是一片荒地和灌木丛的土地弄平整,再从别处运来红土,铺在地面反复压实,才能在上面修筑营房和其他建筑。据了解,这所医院除了将负责对第二战区伤病员进行救治外,还将接待和治疗当地病人,医院的所有设备、器械和药品都由中国提供。 ·相关链接·

国土面积约250万平方公里的苏丹,是非洲大陆面积最大的国家。南部地区约占苏丹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联合国驻苏丹维和部队由来自63个国家的大约1万名军人和715名警察组成,分别部署在苏丹中部和南部地区的6个战区。

联合国驻苏丹维和部队第二战区营地位于苏丹南部瓦乌市的郊外。在地图上,瓦乌被标注成一座城市,实际上它不过是一个贫穷的部落村寨。在中国维和部队进驻瓦乌营地之前,一支肯尼亚维和部队和一支印度维和部队已经在营地内驻扎下来。29日,最后一批中国维和人员部署到位,由于营房还没有建起来,目前中国维和人员全部住在帐篷里,每顶10多平方米的帐篷内住着8到9人。

苏丹是世界上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国家,被称为“世界火炉”,而南部地区不仅常年炎热,而且潮湿,是“架在炉子上的笼屉”。

优先安排事业单位工作。

1、截止到如今,中国已经参与维和行动27个年了,这些年里,一共至少派出官兵30178人,牺牲超过10人。这些维和部队的军人的工资是由联合国来承担的,联合国的钱来自每个会员国缴纳。

2、目前的标准是每人每天100美元,一个月就是3000美元,但这些钱不是都给这些军人的,因为这些军人在前期的培训和日常生活等都需要开销。

3、像中国的维和军人每个月大概能拿到600美元左右,剩下的就花在其他的开销了。

4、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是根据有关联合国决议建立的跨国界的特种部队。第一支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成立于1956年苏伊士危机之际。它受联合国大会或安全理事会的委派,活跃于国际上有冲突的地区。

≪中国维和行动≫以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为主线,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记录了中国军人为维护世界和平,走进战乱未息的异国他乡,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感人故事,全面展示了我军参加联合国维护行动的历史进程和辉煌成就,展现我军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牺牲奉献。本片共分为20集,分集和剧情介绍如下: 1为了和平 11为水而战 2战火历练 12沉着应战 3艰险救援 13穿越雷场 4危难时刻 14大漠风采 5惊心动魄 15放歌雨林 6化险为夷 16大爱无垠 7生死守望 17别样风景 8驰骋险途 18天使救援 9红土热血 19中国妈妈 10友谊新篇 20半岛之歌 雨季路长,丛林露险,中国军人如何面对?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中国军人历尽怎样的艰辛筑就通向和平之路?

身怀六甲的武装队员,不愿交枪的娃娃兵,中国军人又该如何面对?

应联合国邀请,2003年12月中国政府决定派遣558人的维和部队,参加联合国在利比里亚的维和行动。

武器泛滥是利比里亚等非洲国家陷入战乱的罪魁祸首,不解除交战各方的武装,要实现和平,无异于空中楼阁。为此,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派团决定在利比里亚实施解武行动。

中国维和军人为了和平走进热带雨林铸剑为犁…… 一场突如其来冲突从天而降,中国军人该如何应对?

战机呼啸,炮火连天,从未有过战争经历的士兵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冲突扩大,战争升级,补给中断,中国军人又该如何处置?

2006年4月,中国政府首次向中东地区派出了一支182人组成的维和部队,按照联合国的要求部署在黎巴嫩的南部。

2006年7月12日,黎(巴嫩)以(色列)冲突再次爆发。这对于第一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中国军人,对于近二十年未经历过战争的中国军队,无疑是一次从所未有的战火考验。

中国维和军人在战火之中经受历练…… 异国他乡,如何指挥一支特殊的部队——联合国维和部队?

硝烟炮火,如何执行一次特殊的任务——人道主义救援任务?

一个几经周折难以完成的任务,中国军人该如何处置?一场从所未有心理和生理的折磨,中国军人是怎样应对?

2006年黎(巴嫩)以(色列)冲突爆发后,在不断升级的战火中,黎巴嫩陷入了人道主义危机。

中国赴黎巴嫩维和工兵营接到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司令部的指令,迅速组建一支救援队,外出执行人道主义救援任务。

中国维和军人走进战火硝烟进行人道救援…… 战友牺牲,中国军人如何在炮火中坚守岗位?

营区被炸,中国军人如何应对局势的日趋恶化?

危难时刻,中国军人是怎样做好应对突发事件准备的?

战火之中,中国军人又是怎样去执行各项紧急任务的?

2006年7月突发的黎(巴嫩)以(色列)冲突,有人说这是“1973年以来以军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也有人说这是“黎巴嫩历史上从未遭受过的战争破坏”。对于联合国维和部队来说,则陷入了黎以冲突的危难之中。

8月2日夜至3日下午,中国维和工兵营营区周边至少落下2000发炮弹和炸弹。此时,黎以双方的交战已达到空前的激烈,危险也一步步的逼近中国营。

中国维和军人在危难时刻勇敢应对…… 在岌岌可危的废墟中,中国军人是如何逢凶化吉?

在一触即发的炸弹前,中国军人又是怎样的身先士卒?

一枚巨大的航弹,一场历时四天的挖掘之战,是如何拉开战幕,又是如何地在小心翼翼之中、在心惊胆颤之中成为说不尽的喜悦、道不完的感激?

2006年8月14日,在联合国的斡旋下,历时34天的黎以冲突终于停火。

然而,对于刚刚走出战火威胁的中国赴黎巴嫩维和工兵营的官兵们来说,他们又将面临着一个新的危险——排除未爆炸弹。

中国维和军人义无反顾地开始惊心动魄的排爆…… 集束炸弹,一触即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年轻中国军人是怎样面对?

一枚炸弹,一声爆炸,淋漓的鲜血面前中国军人是怎样鼓足勇气不畏生死?

俯拾皆是的村庄四周,凶险四伏的田野之中,中国军人又是如何排除了一枚枚集束炸弹,化解了一个个危及生命的凶险?

一场举世瞩目的冲突结束之后,黎巴嫩南部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然而,看似宁静之中依然密布着无数的凶险,甚至死亡,因为无论是村庄还是田野都散布着集束炸弹。

集束炸弹俗称子母弹,母弹炸开后可释放出数十颗甚至数百颗的子炸弹,而许多子炸弹在落地时往往成为未爆弹,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

中国维和军人用智慧和胆略化险为夷…… 生活的艰辛,环境的恶劣,雷区的危险,挡不住他们穿越丛林为世界和平奔走的脚步。

近在咫尺的战火中,为了一个庄严的承诺,他们不惧生死坚守岗位,为了人类的和平血洒异国他乡。

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在前往维和任务区执行任务的时候要签订一份生死合同,直白地说,就是立下遗嘱,其中包括要向联合国庄严承诺:

“作为联合国军事观察员,联合国的志愿就是我的志愿,服从指挥,听从命令,时刻准备着为世界和平献身。”

在联合国维和任务区担任军事观察员的中国军人用辛劳乃至生命守望人类的和平…… 一次险象环生的运输任务,有自然环境的恶劣,更有危险四伏的雷区,还有武装分子的袭击。

中国军人是如何穿越无边无际的丛林,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危险?

在联合国苏丹瓦乌维和任务区有一支来自中国的维和运输分队。瓦乌因为多年的战乱,形势复杂,任务危险,环境恶劣,条件艰苦。

为了赶在雨季来临之前,将后勤保障物资运送到各维和部队,联苏团给中国维和运输分队下达长途运输任务。

中国维和军人踏上漫漫的险途驰骋于茫茫的非洲丛林…… 因为这里是战乱之地,所以,这里不仅有难以忍受的酷热、夺人生命的疟疾,更有不敢逾越的雷区、莫名其妙的挑衅。

中国军人如何直面酷热天气、危险雷区、动乱局势、致命疾病,用青春热血筑就和平之路?

中国赴苏丹维和工兵分队刚刚进行完轮换工作,联苏团维和部队司令部就立即下达了修建机场、抢修道路、搭建营地等多项工程任务,因为联合国在苏丹南部的维和行动急需这些机场、道路和营地。

然而,在中国维和军人面前的不仅仅是繁重的任务,还有酷热的天气、危险的雷区、动乱的局势、致命的疾病、艰苦的生活。

中国维和军人在红土上战难克险,用青春热血谱写着中国军队的辉煌…… 缺医少药,中国军人是如何伸手相助?

流脑暴发,死神面前,中国军人又是怎样镇定自若,奔走丛林部落治病救人?

20世纪70年代苏丹南部的瓦乌市有一支来自中国的医疗队在这里救死扶伤,当地人民至今难忘。

中国赴苏丹维和医疗分队按照联合国驻苏丹特派团的要求部署在瓦乌市。于是,中国医生的身影又出现在部落村庄、平民医院。

中国维和军人用诚挚的爱心和精湛的医术续写中国和苏丹友谊的新篇章…… 60℃多度的高温,振聋发聩的嗓音,中国军人是如何在轰鸣的“世界火炉”中经受历练?

武装派别无端滋事,维和部队遭受袭击,中国军人该如何应对?

武装人员四处游荡,营区彻夜枪声不断,中国军人又是怎样面对丛林中的枪口、武装分子的骚扰?

2007年11月,应联合国的邀请,中国政府向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派遣了一支由315人组成的维和部队,参加联合国/非盟在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的维持和平行动。

达尔富尔位于撒哈拉大沙漠的南部边缘,是全世界极度缺水的地方之一。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气候变化造成的水资源缺乏等生态危机是苏丹达尔富尔冲突的起因,解决冲突就必须从造成冲突的根源着手。

中国维和军人在战乱之地沙漠之中为水而战…… 给养告急,战友情深,中国军人如何冒险相送?

戈壁滩的爆胎,沙漠里的陷车,中国军人如何争分夺秒勇往直前?

枪声突起,武装拦截,中国军人又是如何逢凶化吉完成任务?

达尔富尔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一次维和行动,然而,联合国在苏丹达尔富尔的维和之路却充满坎坷、遍布荆棘、洒满鲜血,是联合国正在进行中的条件最为艰苦、安全环境最差的维和任务区。

联合国维和人员部署到达尔富尔不久就发生了上百起针对联合国人员的武装袭击和劫持事件,造成数十名联合国人员的伤亡。

中国维和军人面对重重危险果敢机智沉着应战…… 雷场如战场,处处藏杀机。

扫雷如闯鬼门关,生生死死分秒间。

一名没有实战经验的新手如何成功排雷?

一名经验丰富的扫雷高手在雷场上又是怎样的心态?

友军扫雷被炸,中国军人又该如何穿越雷场?

破坏雷场、诡计雷前,中国军人是怎样化险为夷?

多年的战争冲突使黎巴嫩的南部地区埋设了大量的地雷。所以,排除这些地雷,也就成了在这里执行联合国维和扫雷排爆任务的中国赴黎巴嫩维和工兵营的主要任务。

“雷场如战场,处处藏杀机,扫雷如闯鬼门关,生生死死分秒间,走进雷场,就是走进生死场。”

中国维和军人在穿越雷场的实战中锻炼成长…… 这里有令人陶醉的大漠风光,但也有干旱缺水和沙尘暴,更有让人望而却步的地雷和未爆弹。

揭秘中国首位联合国维和部队司令在维和任务区如何履行职责?披露中国维和军事观察员为了和平又是怎样驰骋沙漠、夜宿戈壁?

非洲西北海岸的西撒哈拉,简称西撤,这片沙漠戈壁曾经硝烟弥漫,经历了一场长达16年的战争冲突。如今,风沙和干旱、高温和缺水、饥饿和贫穷、战乱和冲突是西撒最真实的写照。

为了监督冲突各方的停火,1991年以来,联合国西撒特派团在西撒哈拉大沙漠中建立了这样军事观察点。

中国维和军人为了和平在无垠的大漠中尽显风采…… 一个异常紧急的任务在大雨雷鸣中拉开了帷幕,

一支善于攻坚的部队在原始森林中开始了鏖战。

为了利比里亚的和平进程,为了利比里亚人民的重建家园,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安宁,中国军人付出了怎样的艰辛?作出怎样的牺牲?

优美的歌声,欢快的舞蹈,激情的鼓乐,表达了利比里亚人民怎样的感激?

2010年6月17日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派团司令部向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工兵分队下达了一项紧急道路修筑任务,并且要求中国维和工兵分队务必在两个月内完成任务。

然而,时值雨季,道路施工异常困难。在原始森林的深处,在沉闷雷声伴随下,在淅沥不停的雨中,拉开了抢修道路的战幕。

中国维和军人为了筑就和平之路放歌雨林…… 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一名又一名艾滋病毒的携带者,一次又一次小心翼翼的手术,一场又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一次又一次与死神的擦肩而过。

中国军人如何面对一个又一个的凶险,拯救一个又一个的生命?

一个又一个村落,一户又一户人家,一名又一名儿童,中国军人又是怎样在丛林部挽救着一个又一个生命?

在联合国维和任务区,对以治病救人为己任的中国维和军人来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他们既是治病救人的天使,同时又是可能被传染性疾病感染的受害者。

有别于看得见的炮火,听得见的枪声,中国维和军人在看不见的战线上,用使命和责任面对着一个又一个的凶险,用人道和博爱,拯救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

中国维和军人在本职岗位和丛林部落奉献着无垠的大爱…… 人跟车走,心随路走,中国军人遭遇着怎样曲折?

五里一沟壑,十里一险桥,中国军人经历着怎样的坎坷?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条白色的游龙,行游于滂沱大雨中、村庄部落中、无垠绿色中,构成一道别样的风景。

2003年12月,按照联合国与中国政府达成的派兵备忘录的要求,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运输分队作为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唯一的一支运输保障分队,担负着联利团物资以及国际救援物资的运输任务。

无论是红尘飞扬的旱季,还是大雨连绵的雨季,中国维和运输分队的白色车队都犹如一条白色的游龙驰骋在茫茫的非洲丛林,奔忙在漫漫和平之路。

中国维和军人在非洲雨林中打造出一道别样的风景…… 一波未平一又起,面对瞬息即变的病情,中国军人如何转危为安?

空中、地面,指挥室、直升机,中国军人是怎样镇定自若拯救生命?

一次惊心动魄的救援行动,一场争分夺秒的团结协作,一幅与死神抗争的宏壮场景。

黎巴嫩南部景色秀美,但对于联合国维和人员来说,这秀丽的风景中却处处蕴藏着危险,因为战争冲突和恐怖袭击的威胁随时存在。

为了保障维和官兵在发生意外伤害时能够尽快得到有效救治,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司令部赋予中国维和二级医院空中救护的任务。

中国维和军人成为救死扶伤挽救生命的天使…… 风景如画的村落,却是战乱制造的悲哀。

不谙世事的儿童,却有着一段难以言说的悲伤。

在SOS儿童村,中国军人是如何实施母爱行动?

在一个个家庭,中国军人是怎样用亲情和母爱唤起孤儿们灿烂的笑容?

非洲刚果(金)南基伍省布卡武市有一个SOS儿童村,SOS儿童村是一个国际性的民间慈善组织,它用SOS这个国际上通用的求救信号,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和帮助这些在灾难中幸存的孩子。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这里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的中国女军人给SOS儿童村的孩子们带来了家庭般的亲情、母亲般的慈爱。儿童村的孩子们亲切地称呼她们“中国妈妈”。

中国维和军人在异国的土地上传承中华民族的大爱…… 小小半岛,大的舞台。

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为了和平,中国军人如何同友军相敬如宾、和睦相处?

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为了和平,中国军人如何同友军团结协作、共同御敌?

在联合国的旗帜下,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军队又是怎样展现威武之师、和平之师和友谊之师的?

2003年4月,中国政府首次向非洲派出成建制的维和部队参加联合国在刚果(金)的维和行动。中国赴刚果(金)维和工兵分队的营地刚果(金)基伍湖畔的一个美丽的半岛上。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从中国维和军人到达半岛的第一天起,《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便在半岛的上空回荡。斗转星移,日月如梭,虽然时间在不断地流逝,但是,歌声依然在半岛高唱。

中国维和军人把这首歌演化成为一种力量和情感……

沈刚锋在后来回国后面对上级首长汇报时,每每讲到维和官兵的感人事迹,总是抑制不住激动的泪水,甚至无法汇报下去,让听者无不动情。沈刚锋说,当时,好多官兵都曾饿得慌不守神。有一次,几位参谋曾为一包方便面的礼让而后悔不已,互相都能听到对方吞咽口水的声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31690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2
下一篇2023-08-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