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800字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800字,第1张

 正所谓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让人感动,在有灾难时的爱情比平常时候更能扣人心弦。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800字一

 花了七个月才看完第一遍,然后又用一天迅速过了一遍。总的说来,我并不为自己的效率感到耻辱,因为与其说是我的拖拉,不如说这正是马尔克斯作品的一贯风格。说到“一贯”就有点不好意思了,毕竟除了这部作品,我读过的也只有《百年孤独》而已。当然,读完这部小说,我可以确定自己会成为即将出版的其余小说的忠实读者。

 阅读马尔克斯,很多人都免不了产生和我一样的感慨吧,那就是——小说居然还能这么写!为了避开啰里吧嗦的恶习,我简要概括一下:一、相较于叙述故事,作者更热衷于描绘世界;二、鲜有对话,但只要一开口便属金玉良言;三、庞沛如川流、精密似针尖的细节描写,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四、以局外人的第三只眼俯视大地,并不介入(或者说“沉溺于”)人物的情感;五、遍布每个角落的黑色幽默。

 又回到我的效率问题。《霍》并不以情节取胜,和《百》相同,进度中的任何一次中断都不足以引起对之后情节的好奇。但与此相对的是,无论何时从何处接续,抑或任意翻开一页,我总能毫无障碍的阅读下去。引起我兴趣的不是还会发生些什么,而是当下文字所描绘的无限逼真的人物个性和相对处境,由于进行了拉美式的夸张,这种现实赢得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号——魔幻现实。身心舒畅时每天十来页,疲劳低落时每天三五页,缓慢享受这一过程真真是极好的。

 情节说来也很简单,可以用一个没有逗号长句来概括——这是一个男孩儿因为年少时与相互爱慕的女孩儿因种种原因分离而后苦苦等候半个多世纪最终重逢的故事。看起来像是琼瑶式的苦情戏加上大团圆的结局,事实当然并非如此。我看到的不是男女主人公心心念念、自怨自艾、梨花带雨、伤春悲秋,而是途径懵懂初开的童年、变幻莫测的青年、渐趋平和的中年、颓然老去的暮年,各自穿越时间长廊抵达彼岸的人生历程。而这样的人生除去一些文学夸张的成分,正是我们每个人的已然走过而且有待完成的普通人的一生。

 有人说这是一部爱情的百科全书,囊括了爱情的'所有表现形式,我则更倾向于把它看作人生的百科全书。岁月在每人身上镌刻下不同的印迹,而重合的部分则被马尔克斯悉心撷取,投射在了三个主人公(还有女主人公的丈夫)平凡而又传奇的一生当中。我一直认为,好的文字是让别人了解你的同时,看到他自己。马尔克斯就是这样一面充满魔力的镜子,他拨开世俗世界的重重迷障,让你直面赤裸裸的现实,备受煎熬,勉力挣脱,心魂甫定,喟然长叹,而后重新点燃生活的勇气,整装待发,杨帆起航。

 这篇小说既是一卷写实的胶带,又是一个传奇,一则神话(很有《飞屋环游记》的意思),男主人公便是其中的诸神之神——朱庇特(该说法在书中自寻)。马尔克斯极尽荒诞之幽默以免男主人公坠入感情挫败的无底深渊,使得时隔半个世纪他重新站在她面前的一幕好似一个滑稽的笑话。

 但正如长大后的麦兜所言,现实一点都不好笑,错过便是错过,失败就是失败,甚至没有一句辩白,没有半句解释。自此的岁月,他在幽暗逼仄的回廊徘徊,在空荡荒芜的原野行走,在黎明的窗舷下吞咽苦涩的浓咖啡,在日暮的甲板上谛听汽笛的呜呜声。日复一复,年复一年,命运之轮来回碾压,黑暗的重量让他喘不过气来。万念俱灰之际,光线缓缓浮上地平线,暖意渐渐收拢过来,天使和魔鬼竞相为他指引道路,他在高耸的云端和湿热的泥土间颠沛起落。居住在同一个城市,他望向十八岁时高傲的光环渐渐陷入琐碎的平庸,自己却在不停更换着伴侣填补爱的空洞,在这间隙之中见证时间无情的流逝,等待远在大地尽头的机会。幸运地,他等到了。

 千回百转之下,在她的丈夫罹难的葬礼上,他又获得了重申爱情的权利。这时,他年少的炽热早已荡然无存,骨子里的阴郁气质也早已烟消云散,生活积淀的睿智帮助她摆脱了丧偶的苦痛。他们踏上了也许是生命最后一次的旅程,过往的情愫在夜半的船舷上渐次复苏,在死神的阴影下共享迟到半个世纪的温馨。他们燃起与垂垂老矣截然相反的雄心,像孩童一般挥舞爱的旗帜。“她看到的是他不可战胜的决心和勇敢无畏的爱,原来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没有止境的。”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800字二

 那时候的爱情,就像是一场霍乱,来得猝不及防,然而当你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它已经消耗殆尽。“悦起无因,遂感心疾”大概就是这样,爱一个人就像是生了一场重病,除了他(她),无药可医。

 十五岁的穷小子弗洛伦帝诺爱上了十五岁的富家女子费尔明娜,每天在她必经之路等待,终于引起了她的注意。通过姑姑,他们互传书信,然而当这些小把戏被费尔明娜的父亲看穿时,他像所有的小说里富人对待穷小子一样对待弗洛伦帝诺。他烧了女儿和弗洛伦帝诺来往的书信,和弗洛伦帝诺当面交谈,企图劝他放弃费尔明娜,带着女儿出门旅行。他的这一切做法对于深陷爱情漩涡中的青年男女显然是没有用的,他万万没想到,女儿会在旅行中继续与她的小情人保持联系,并且关系越来越密切。

 当他们结束两年的长期旅行回到那个城市,父亲发现女儿仍未忘记那个小子,于是便同意他们的婚约。而当费尔明娜偶然一次遇见弗洛伦帝诺时,她失望了,那个小伙子完全不是她理想中的样子。于是,他们的婚约作罢了。后来,费尔明娜嫁给了有身份有地位的乌尔比诺医生,读后感弗洛伦帝诺只是默默关注着她,等待着她。当教会为乌尔比诺敲响丧钟时,弗洛伦帝诺抛弃身边年轻的情人,飞奔到费尔明娜身边,再一次向她求婚,这时的他们已进入迟暮之年,他已等了她半个世纪。

 我认为整部书不仅仅是想给我们看一个矢志不渝,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它更多的是想表明:爱情就像霍乱,它来的时候,人们会惶恐,不安,会绝望,痛苦。然而庆幸的是,一个人在经历了这一切不好的感受之后,依然具有爱的勇气和能力。恋爱中的人,就像是生了一场重病,一切好的,不好的情绪都由另一半引起,也只有另一半能够化解。就像张爱玲在小说《倾城之恋》中写到:柳源在细雨迷蒙的码头上迎接她,他说她的绿色玻璃雨衣像一只瓶,又注了一句,药瓶。她以为他在那里讽嘲她的孱弱,然而他又附耳加了一句:“你是医我的药”。她红了脸,白了他一眼。

 小说的最后,费尔明娜和弗洛伦帝诺在一艘轮船是永生永世地在一起。那时的他们已经八十多岁了,却依旧拥有爱的能力,那迟到了大半个世纪的爱情,让人羡慕不已。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800字三

 最近,有位朋友向我推荐了一本书。说是他不久前才看完的,很有感触。他想和我探讨一番,于是让我也阅读一下。这是由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编著的。

 提到马尔克斯,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他那获得诺贝尔大奖的。而这部作品正是作者在获奖后,经过呕心沥血的两年创作,诞生的又一佳作!

 《霍乱时期的爱情》讲述的是小说写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爱的故事。他们在二十岁的时候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年轻了;经过各种人生曲折之后,到了八十岁,他们还是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老了。故事其中又穿插了不同类型的爱情,而透过各种爱情, 甚至,“连霍乱本身也是一种爱情病”,小说表现的是哥伦比亚的历史,是哥伦比亚人自己破坏哥伦比亚的历史。

 有评论说,这是“我们时代的爱情大全”,“一部爱情专著,一部涉及当时政治观点,穿插着爱情,霍乱和战争的故事”。

 于是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随着作者的笔触,进入到故事中。在经过五天细细品味后,我完成了对这本书的阅读,可这书里的故事却带给我无限的感触和遐想……

 书中的阿里萨,是个为爱痴狂的男人。他在一次与费尔米纳的意外邂逅后,爱上了她。在那棵开篇被意味幽怨与隐痛气味的苦扁桃树下,阿里萨终于把长达七十张纸的情书交给了费米尔纳。费米尔纳也接受了他热烈而矜持的爱情,在那减去一半的情书中激切寻找那份想望的热烈。白山茶花是他们的定情花,纯洁美丽充满青春气息,之后阿里萨等待费米尔纳回信时患上了类似霍乱的相思。阿里萨读费米尔纳第一封信是边吃玫瑰花边读完的。他母亲担心他吃了太多玫瑰花后会拉痢疾,减弱抵抗力患上真正的霍乱。阿里萨寄费米尔纳头发,费米尔纳寄他成为标本的叶子,蝴蝶。阿里萨写着自焚发烧的情诗,而费米尔纳写着清淡平常的家务。爱情爆发的不可收拾。

 曾经也为爱疯狂,这是霍乱时期爱情最闪亮见证。费米尔纳离开那座埋葬她爱情的城市之前,给阿里萨信中夹着自己剪掉的头发。旅途之中他们的爱情仍在狂热继续,实在太藐视当时爆发的一种病症:霍乱了。相思病态类似霍乱,可能是马尔克斯故设的意外。也给读者造成不经意的意外,霍乱之所以用于这场爱情的恍惚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揣测:费米尔纳与阿里萨是真的相爱吗?特别是在费米尔纳旅行后,与他第一次相见后说“不必了,忘掉吧”。这就是两年相爱的结果吗?一句话把阿里萨打入了地狱。

 很多年以后,在费尔米纳新婚的那天晚上,年轻的阿里萨躺在“那艘不该载他的被忘却的轮船的甲板上”,发高烧,说胡话,那时他想起他的初恋情人,流了眼泪,也许是因为思念,或许是因为痛苦,也或许是两者交集,绝望充满着他的内心,复杂的心情随着前去马格达莱纳河流域的船只渐行渐远……当阿里萨把提琴放进盒子,头也不回地沿着死一般寂静的街道回去的时候,已经觉得他不是次日清晨要出走,而是觉得仿佛在许多年前他就带着决不回头的决心出走了,于是他又似乎“有勇气忘掉过去,并且继续生存了”。我原以为他可以忘了她,可对费尔米纳的爱是那么深刻而强烈,他做不到。于是他开始了等待,漫长的等待。

 他等待着乌尔比诺--费尔米纳的丈夫,离开人世的那一天。在五十一年九个月零的等待后,他终于有机会向她再次表明自己的心迹,但又遭到了拒绝。阿里萨又耐心地用两年时间与费尔米纳通信,最后和她登上了“新忠诚号”轮船,开始了等待以久的旅行。

 我实在佩服阿里萨那磐石般坚定的耐心,他也等来了他要的结果:小说结尾,阿里萨和费尔米纳逆流而上,在船上升起了霍乱标志的**旗帜,再没有什么人可以来打扰他们。船长询问这样漫无目的的航行还要继续多久?这个愚蠢的家伙在费尔米纳的睫毛上看到初霜的闪光,在阿里萨的脸上看到勇敢无畏的爱,然后,阿里萨公布了他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个日日夜夜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的答案:“永生永世!”这实在是难令人不动容。

 可我总觉得,费尔米纳答应了阿里萨,是因为老年后的孤独与寂寞。甚至她和乌尔比诺之间也没有爱情,他俩的结合是各取所需——他要她的美貌与傲气;她要他的尊贵与显赫。在之后的生活中,他们更多的是依赖。当发现丈夫有外遇时,她的愤怒曾使我以为是出于爱。可后来发现,那是因为她的自尊遭到践踏。或许他们之间是有爱情的,只是他们没发现,我也没发现罢了……

 马尔克斯在阿里萨与费尔米纳这条主线外,又安排了其他的故事,但都没逃脱“爱”这个主旋律。在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马尔克斯展示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所有的爱情方式:幸福的爱情,贫穷的爱情,高尚的爱情,庸俗的爱情,粗暴的爱情,柏拉图式的爱情,放荡的爱情,羞怯的爱情……而随着书中人物的遭遇,你也会跟着他们或喜,或悲,或无奈。

 我不禁赞叹马尔克斯那神奇的手笔,用细腻的情感描写出那么生动的人物与情感。还有他通过人物,隐秘地表达了自己堪比箴言的看法:

 “我对死亡感到唯一的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

 “软弱者永远爱情的王国,爱情的王国是无情和吝啬的,女人们只肯委身于那些敢做敢为的男子汉,正是这样的男子汉能使她们得到她们所渴望的安全感,使她们能正视生活。

 “她从来没有想到,好奇也是潜在的爱情的变种。”

 “一个人最初和父亲相象之日,也就是他开始衰老之时。”

 “社会生活的症结在于学会控制胆怯,夫妻生活的症结在于学会控制反感。”

 “找出儿童和成年人之间的差别,对她来说殊非易事,但分析来分析去,她还是更喜欢儿童,因为儿童的观念更真实。”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800字四

 那时候的爱情,就像是一场霍乱,来得猝不及防,然而当你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它已经消耗殆尽。爱一个人就像是生了一场重病,除了他(她),无药可医。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一对老夫老妻的日常生活,几十年的共同生活经历使他们学会了互不干扰的生活方式,平静而淡然地接受着时间的一点点流逝。而男主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的意外死亡,使故事出现了转折,在男主的葬礼上,出现了一位帮助女主费尔明娜·达萨处理各项事物的老人,并在葬礼结束后深深向女主表达爱意,真正的男主角出现了。年轻时的他们本就是一对恋人,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爱上费尔明娜·达萨只因那偶然的一瞥,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那一瞥成为了这场半世纪后仍未结束的惊天动地的爱情的源头,他为此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仅靠情书和音乐构筑的爱情是虚幻的,当女主经历了一些事情认真审视自己这段爱情时果断地拒绝了男主的追求。或许,她爱的从来都不是真正的他,他爱的是想象中的他。女主结了婚,男主却用荒唐的半生来等待女主,在男主丈夫去世后又重新追求女主,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了他用一生爱着的人。费尔米娜与乌尔比诺之间的爱情,如溪水般平静、迟缓却偶有跌宕,是理智的、世俗的,他们的爱情表现了“夫妻生活中要学会控制反感”;而费尔米娜与阿里萨的爱情则是带有幻想性质的。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琐屑与高尚、变幻与永恒、平淡与传奇、肉欲与灵欲、理智与激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人难以给“爱情”以明确定义以及种类之划分,这是爱情的魅力,恰也是小说的伟大之处。阿里萨和费尔米娜最后以爱情来结束他们的生命形式,面对死亡,生命的杂质荡然无存,爱变得更加浓醇,世俗的观念不再能局限那纯净的、永恒的爱情。老年的阿里萨与费尔米娜的爱是纯净的,他们越过了道德的、世俗的偏见而直接与自己的生命对话。

 《霍乱时期的爱情》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故事,不仅表达了“经历爱情的折磨是一种尊严”,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哥伦比亚的历史。战争和霍乱威胁着拉美人民的生命,而人为的破坏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的社会孤独感使人与人之间缺乏理解信任,心理距离加大。爱情就像霍乱,它来的时候,人们会惶恐,不安,会绝望,痛苦。然而庆幸的是,一个人在经历了这一切不好的感受之后,依然具有爱的勇气和能力。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85年。

这是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史诗:男女主人公在二十岁的时候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年轻了;经过各种人生曲折之后,到了八十岁,他们还是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老了。在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作者展示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所有的爱情方式。

该小说不仅表达了“经历爱情的折磨是一种尊严”,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哥伦比亚的历史。战争和霍乱威胁着拉美人民的生命,而人为的破坏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的社会孤独感使人与人之间缺乏理解信任。

⒈ 内容梗概

19世纪末期,哥伦比亚的喀他赫纳,电报员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爱上了富商的女儿费尔米娜·达萨,他用热情洋溢的情书打动了费尔米娜·达萨的心,二人迅速相恋。然而,由于身份地位的悬殊,费尔米娜·达萨不得不屈从于父亲,离开了喀他赫纳。

等到再次见到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时候,在年轻的费尔米娜·达萨看来,二人的爱情只是少不更事的幻觉而已。

几年后,费尔米娜·达萨在父亲的安排下,嫁给了有好感的医生乌尔比诺。正值霍乱时期,一个医生丈夫不仅能带来优渥的生活,更是生命有力的保障。费尔米娜·达萨渐渐忘记了当年的事情。可是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却没有忘记。

当年一无所有的青涩少年,在叔叔的航运公司内,任劳任怨地工作,从最底层一步一步爬上来,等到叔叔去世时,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继承了遗产,成为富有的船商。他经历着不同的女人,也爱着不同的女人,但是内心却对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念念不忘。

他能做的事情,就是等待,等待费尔明娜的丈夫去世,等待费尔明娜重新接受他的爱意。令他自己也没想到的是,这一等,就是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

乌尔比诺医生在82岁时意外死亡,76岁的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立即向费尔米娜·达萨表白了心迹,但是她被他的唐突,以及自己所感到的内心深处触发出的情感所吓退。

当他们都年轻的时候,费尔明娜和弗洛伦蒂诺互相交换了许多炽热的情书,并且曾经决定结婚。而再次见到他时,费尔米娜却惊慌地自问:“怎么会如此残酷地让那样一个幻影在自己的心间占据了那么长时间”,并对他说“忘了吧”。

弗洛伦蒂诺则珍守着对她的渴望,并且决心为她保持童贞直到他们最终能够走到一起,然而他很快发现自己用放纵的生活来排遣分离的空虚。在弗洛伦蒂诺的一生中,他拥有622位情人,也曾说出过:“人心的房间比婊子旅馆里的客房还多。”

只有在乌尔比诺医生死后,弗洛伦蒂诺才重新检视对费尔米娜的爱情,他慢慢地通过自己的文字消弭了两人之间的隔膜。在一次船上的旅行中,年迈的恋人发现自己重坠爱河。费尔米娜担心这桩情事可能引起的丑闻,于是船长升起了一面向代表霍乱流行的黄旗,护送着这自我放逐但永远不分离的爱情。

2 创作背景

《霍乱时期的爱情》创作的直接起源,是马尔克斯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新闻:一对来到四十年前的故地重温蜜月旅行的老人,竟被载他们出游的船夫用桨打死了,为的是抢走他们身上带的钱。他们是一对秘密情人,四十年来一直一起度假,但各自都有幸福而稳定的婚姻,而且子孙满堂。

这个故事与马尔克斯的父母年轻时候的爱情故事杂糅在一起,为作家笔下的虚构小说奠定了时间跨度与张力结构,但是,马尔克斯更为重要的创作契机源自于他个人对爱情的理解和对拉美文化的认识。

马尔克斯在小说创作期间,曾多次同自己的父母进行过交谈,他是在计划写一部反映他们生活的小说。故事是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父亲开始的。他的父亲加夫列尔·埃里希奥·加西亚·马丁内斯是一个报务员、诗人和小提琴者,在他所属的阶级里,他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年轻人,就像小说里的弗洛伦蒂诺一样。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年迈的马尔克斯上校家里,并且爱上了上校的女儿。1925年3月一个炎热的下午,在马尔克斯上校家一颗扁桃树的绿阴下,加夫列尔·埃里希奥向这位叫做路易莎的漂亮姑娘透露了心迹,说自己因她而睡不着,他心里没有别的女人,一定要娶她为妻,甚至要即刻和她成亲;只给她二十四小时的考虑时间。

然而姑娘未能做出任何回答,因为在这时候她的姑妈弗朗西斯卡·西莫多塞阿·梅希亚朝扁桃树下走来。她即是《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埃斯科拉斯蒂卡·达萨姑妈的原型。加夫列尔·埃里希奥给她取了一个“刻尔柏洛斯”的绰号,因为她形影不离地看着外甥女,成了所有想追求路易莎的小伙子的灾星。但路易莎最终还是偷偷答应了加夫列尔·埃里希奥的求婚。

得知女儿私定终身,马尔克斯上校气得不许报务员再登自己的家门。但这对年轻的情侣想尽一切办法保持联系。报务员的胆子越来越大,开始在窗下为爱人演奏小夜曲——就像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为费尔米娜·达萨所做的那样。

路易莎的父亲认为只有遥远的距离才能连根铲除年轻人炽热的恋情。于是就像小说中的洛伦索·达萨那样举家搬迁。但是,加夫列尔·埃里希奥没有服输。他定下了更为高明的策略,在路易莎沿途经过的城镇的报务员们的配合下,两人通过电报进行密切联系。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

不用再多举例证了,正是加夫列尔·埃里希奥的爱情故事,六十年后启发他的儿子创作出《霍乱时期的爱情》。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本身就富有传奇色彩,即使原封不动,也是可读性非常强的文学作品。但马尔克斯并不就此止步,他又加入了另外一些人的爱情故事,包括他自己的爱情故事。所以,在此书中,展现了爱情的所有状态,所有可能,所有形式。

想要了解更多好书,好剧,优美文字等,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让知识有趣一点”。期待共同探讨~~

合上书本时,看了一下枕边的闹钟,时间是凌晨1:43,那一晚我失眠了。胸中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悲伤和压抑,这种感觉似乎贯穿了阅读的整个过程。

我一直期待着凯蒂和沃特能够在湄潭府,这个霍乱肆虐的死亡之地相濡以沫,重获新生和爱情,然而读完整本书我才发现,这部围绕出轨和婚外恋展开的故事,终是与爱情无关。

或许很多女生都曾被人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你会选择一个很爱你但你不爱的人,还是一个你很爱但不爱你的人?

沃特对凯蒂一见钟情, 他对她的爱,低到尘埃里。

即使他知道凯蒂答应他的求婚,只是为了不输给妹妹,以及逃离那个视她为累赘的家庭,他也愿意给她最好的爱;即使他知道凯蒂愚蠢轻佻、势力庸俗,是个二流货色,也一味迎合她,只为得到她的一点爱;即使他知道凯蒂从没爱过她,他也毫无怨言,依然卑微而沉寂地爱着她。

然而,凯蒂从未正视过沃特的爱,她讨厌他、恶心他,转而投向另外一个男人的怀抱。她被唐生这个道貌岸然、巧舌如簧的男人迷得神魂颠倒,她天真地把情爱里的蜜语当作承诺,她爱他爱得疯狂,甚至觉得如果失去了他,也就失去了活着的意义。

面对“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我原以为凯蒂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可是后来的剧情却出乎我的意料。

当她认清了唐生的虚伪嘴脸,万念俱灰地随沃特来到霍乱肆虐的湄潭府,在这段与死神默然对视的日子里,她不仅没有陷入黑暗的泥沼,生命反而在荆棘中开出了绚烂的花朵。

她成为了修道院的义工,竭尽自己所能,照顾那些灾难中的孤儿。她不再对唐生念念不忘,也不再寄希望于重新得到沃特的爱,她开始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用信念和仁爱来涤荡那颗曾被虚荣、物欲和情殇所玷污的心。

当女性独立精神觉醒的那一刻,她没有选择爱情。

是的,爱情从来不是女人的全部。

这个社会对女人有太多误解和不公,离个婚就觉得被打上了耻辱的烙印,过了30就被贴上“大龄剩女”、“廉价”的标签,但是依然有一批独立女性敢于挣脱各种束缚和枷锁,活得洒脱而精彩。

爱情对她们来说,更多是生活的调味剂而不是必需品,最好的生活是自己去创造,而不是靠男人给。她们不会因为一场失恋便一蹶不振,而是会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她们的人生,从头到尾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是**《霸王别姬》里老师傅对段小楼和程蝶衣说的话,意思是要他们靠自己奋斗,抓住机遇,才能成为名角儿。不知怎么,我却很想把这句话送给整部小说中最让我心疼的角色——沃特。

他曾为凯蒂付出一颗真心,却遭遇爱人的背叛,他怨恨凯蒂,可是更怨恨那个曾经爱过她的自己。凯蒂的婚内出轨是沃特“黑化”的导火索,他把她带去湄潭府,想将她一起拖入地狱,可凯蒂却在这样一个人命如草芥的人间炼狱中涅槃重生,得到了灵魂的安宁。

沃特“失算”了。

他没算到凯蒂,这样一个他原以为娇弱、轻浮、虚荣的女人,在遭受了爱情的打击,见证了无数死亡后,反而变得更加独立和坚强。

小说中凯蒂和沃特都说过同样一句话:“我瞧不起自己。”

不同的是, 凯蒂在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庸俗愚蠢后,敢于面对过去和现在发生的一切,接纳不堪的自己,并努力做出改变。

她试图缓和与沃特的关系,不是祈求他的爱,而是一个平等的朋友关系,她尝试走进修女们的世界,不断思考着生命的意义,她甚至会在内心里计划霍乱结束后,她和沃特的未来。

当她已经收拾好心情,准备告别过去重新开始时,只有他还停留在原地,苦苦纠结于曾经他的感情错付和她的无情背叛。

他无法原谅她,也无法原谅自己。他将自己那颗受伤而脆弱的心一层层包裹起来,不让任何人触碰,他不愿面对过去,也不愿幻想将来,他不断用工作来麻痹自己,似乎只有让身体极度疲惫才能躲避掉内心的煎熬,却始终得不到救赎。

在这场道德的博弈里,沃特本以为他是善人,他包容了凯蒂的所有缺点,而凯蒂就像那只不识好歹的狗一样背叛了他。他的报复心被点燃,带她来湄潭府,让她受折磨,然而当他濒死时,凯蒂完全没有为自己考虑,全心全意求他原谅,只为了能让他放下执念。

那一刻,他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才是那条狗。

其实凯蒂和沃特都是极度要强的人,只是到最后,她与自己达成了和解,从一个肤浅虚荣的二流货色,最终成长为一个独立无畏的自由个体。而他却画地为牢,终日沉湎于怨恨和痛苦中,至死也无法解脱。

我一直在想,倘若凯蒂后来真的爱上了沃特,倘若她愿意用爱去打开他的心房,慢慢融化他内心的冰霜,是否沃特的结局会不一样?

可是转念又想,这世上哪有那么多美好的巧合,别人终究是帮不了自己,当爱已无能为力,人得自己成全自己。

即使曾经做了很多愚蠢又可笑的事,也要学会接受那个不堪的自己,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并改正,才能一步步往好的方向改变。如果总是沉浸在对过去的悔恨和怨恨中,甚至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那么就可能永远止步不前。

不得不说,毛姆真的是个毒舌又有点冷血的作家,看完小说简直跟受了内伤一样。听说**会温柔很多,希望能治愈一下我的少女心。

这几天在看毛姆的另一部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打算每天坚持睡前读书一小时。

简友们有什么好书,也快来分享一下呀~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继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后的一部长篇小说。他本人认为是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是发自内心的创作。

“穷小子爱上富家女”的情节设定虽然看上去有点俗套,但看完之后也许会对读者的爱情观与婚姻观有所冲击,会让人重新思考爱是什么,婚姻的本质又是什么。

男主达里萨在一次送电报时对女主费尔明娜一见钟情,从此陷入了漫长的思念与等待中,一等就是半个世纪。

起初,女主怀着好奇与渴望的心情与他用信件联系,女主在信里还答应了他的求婚。但当她父亲知道了这一切后,想方设法阻拦,一场长途旅行让她心中的爱变得淡化了。

当再次与达里萨相见时,眼前的人与她曾经爱着的那个他相比黯淡了许多。人还是那个人,只因当热烈爱着时,像是全身渡满了金光,当不再爱了,会发现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

她明白她爱上的不过是一场虚幻。“可怜的人。”她只能在心里这样说。他的爱自然就变得遥遥无期了。

后来,女主生病发,她父亲很担心她是得了霍乱,请来了全城医术最高明最受人尊敬的乌尔比诺医生前来就诊。

就这样,他们相识了。医生对她展开了追求,虽远远不及达里萨追她时那样疯狂,但她最终还是同意了这门婚事。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在外人看来,他们很般配,充满着幸福。

但他们都明白对彼此并没有爱情,最幸福的时光是那段蜜月旅行。婚后生活平平淡淡,小吵小闹,相依相伴到老年。即便是面对丈夫的出轨,骄傲倔强的费尔明娜离家出走了,两年后还是选择原谅了他。

他们的婚姻虽是受人瞩目的,但生活不是过给别人看的,真正幸福与否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到。而谁又能保证一生没有变数呢?

起初,他们多多少少是有过好感的。医生喜欢女主的性格、美貌,女主享受着这段婚姻给她带来的安全感。这些因素加起来看似爱情,尽管它不是爱情,但一样可以使婚姻稳固。

虽然会经历无数场吵闹与不断磨合,但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会适应彼此在身边的日子。就像左手与右手,摸起来也许不再有激情,但是会习惯它的存在与陪伴。

爱情与婚姻并不是一回事。相爱的人不一定会走进婚姻,能够走进婚姻的也不一定是因为爱情。

得知女主与医生过着幸福的生活后,达里萨只能将痛苦隐藏。自从他被一个女人夺去了贞操后,开启了寻欢作乐的生活。一生有过六百多个情人,但关系都不长久,因为始终忘不了费尔明娜。

得不到的爱,会化成浓浓的思念。在这几十年中,他替别人写了无数封情书,撮合了许多对情侣。得不到的爱,也会催生出一种积极的力量。不管是身体还是工作上,都保持着良好的状态。

直到乌尔比诺医生去世后,他才有机会重申对她忠贞不渝的爱。此时的费尔明娜正沉浸在失去丈夫的悲痛中,当然不会接受他,甚至换作任何一个人都会觉得很恼火吧。

但达里萨怎么会放弃呢?等了51年9个月零4天才等来了这个机会。他依然是采取写信的方式,只是不像年轻时那样尽情地抒发他满腔的激情与爱意,而是写着他对人生、衰老与死亡的思考。

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的费尔明娜看了他的信后,受到了鼓舞,重新振作起来。一年多后,她接受了他的拜访,从此见面次数越来越频繁,聊天也越来越投机。

她爱上的并不是多年前那个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只为看她一眼的少年,而是眼前这个真实而有力量的老人。

尽管两人都是独身,但老年人的爱向来会受到世俗的约束,后辈的阻拦。但这一次,费尔明娜宁肯与女儿绝交,也不要听信她的种种规劝。

“一个世纪以前,人们毁掉了我和这个男人的生活,因为我们太年轻;现在他们又想在我们身上故技重施,因为我们太老了。”

但当船上旅行即将结束,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时,费尔明娜开始恐惧了,意识到他们的爱情还是会遭到破坏。

既然不能落地,那就一直漂浮着吧。作者给了小说一个理想化的结局。他们俩只能在那艘挂着小黄旗的轮船上,来来回回地航行,一生一世。

也许有人会义愤填膺地说男主就是个渣男啊。虽然说等了女主五十多年,看似很痴情,但他自己也没闲着,而是不断地猎艳,不管老的少的都照单全收。

他确实渣,尤其是利用自己监护之便而引诱一个十多岁的少女。后来少女爱上了他,对每个周末都充满了期待。但因为他想重新回到费尔明娜的身边而解除了与她的关系后,她崩溃了。

最后,少女自杀了。虽然她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保全了他的名声,但他知道这事与他脱不了关系。

达里萨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可是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让这个回忆折磨他,将它从记忆中抹掉了。

从他自身的角度来看,他又是纯情的,因为精神之爱只留给了一个人。只要他闲下来,就会无时无刻不思念费尔明娜,所以只能将欲望转移到别的女人身上。

“只因缺少那一个女人,他便希望同时和所有女人在一起。”不断地疯狂填补,然而换来的是那片空虚永远存在。

“灵魂之爱在腰部以上,肉体之爱在腰部以下。”大概是灵魂与肉体能完全割裂开来,所以他才有底气说为她保留了童贞。

爱一个人到底能维持多久?一个人是否能同时爱上多个人?爱是否会发生转移?这是一些无解的问题。

爱情的形式有许多种,但它就像一朵云,太飘忽不定。即便是两个人轰轰烈烈地相爱,也只能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冷却下来。

当那些被蒙蔽的缺点逐渐浮现出来时,不能忍受或是企图去改正,结局也许就会一拍两散。

有的人失去了爱会变得极其痛苦甚至生出了恨意;有的人痛苦了一段时间后会慢慢接受现实,选择将那个人埋在心里;有的人会换一个人来爱;有的人会继续做无谓的等待。

有的人会不断地提升自己,只为能配上心里的那个TA。不管是这本书里的达里萨还是《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男主盖茨比都是属于这种。

因为身处不同的阶层而心生自卑,但同时会化成一股力量,努力让自己去获得财富与地位,只为有朝一日能有底气再来说爱。

现实是现实,小说是小说。小说通常会将爱情理想化,持久化。当爱而不得时,“算了吧”是大多数人的态度。要不还能怎样呢?而如果小说也这样写,那就不具有震撼性了。

因为得不到,那个人在自己的心里会不断趋于完美。随着时日的增长,爱上的也许并不是TA当初的模样了,而是自己脑海里臆想出来的理想对象。

这场爱,就这样成了一场执念,像一种信仰般地存在。最后,极有可能会陷入自我感动中,感动于自己的痴情。同时也夹杂着极大的痛苦,痛苦于没有在一起而产生的空虚。

说实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真是够折磨。不停地陷入:

“我去,这情节也太老土了吧。”

“我靠,这样都行?”

“这样的发展,作者你逗我呢?”

当年懵懂的时候,读《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这么脱俗的故事时,好像都没现在那么纠结。果然读名著还是要早点读,当自己的价值观已经形成的时候,接受起出格的观念时,总有那么点别扭。

《霍乱时期的爱情》到底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用时下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讲述屌丝男因送快递,无意和女神白富美来了个一见钟情,通过不懈的情书攻击,抱得美人归。但如同千万老土的中国传统故事,两人遭到了老一代的棒打鸳鸯,被迫分隔两地。白富美在分隔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当几年后与屌丝男重逢时,觉得非常幻灭,迅速提出了分手,并在霍乱横行的时候,选择了最安全的保障——嫁给了一个高富帅的医生。然后屌丝男一边发奋图强一边猎艳,再一边默默等着高富帅死去。终于,五十多年后,医生死了,白富美还是他的。

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想拼过高富帅,从现在开始,不要熬夜,好好健身,同时想办法赚钱,没准你就活得比他长,然后光明正大地撬墙角。

当然,这是开玩笑。

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笔法,让人在戏谑之余,多了很多不同的思考。虽然男主是屌丝男佛罗伦蒂诺(话说皇马球迷看到这个名字,一点都不会觉得这是个穷小子的名),但一出场的,却是男主乌尔比诺医生。在读前面的章节时,我一直以为医生与女主费尔明娜是相爱的。

在我心中,能做到这样的,难道不是爱吗?为了一些小毛病,两人为了浴室有无肥皂问题而闹崩那段读来尤有老年人的俏皮与闹腾。

但追溯回两人的感情史,很遗憾。当初两人并非是为了爱情而结合的。如同所有台湾偶像剧,女主费尔明娜,从一开始与医生压根不对盘。她厌恶他与父亲相处过密,更厌恶他处处符合父亲的择婿要求。医生写来的信是错的,医生的请求是错的,医生在马车上的戏弄等等,都令她完全喜欢不起来。

但她最终还是接受了医生的求婚。为什么?

很多人引用《月亮与六便士》的那段话:她对自己的丈夫的感情实际上只是男人的爱抚和生活的安适在女人身上引起的自然反应。大多数女人都把这种反应当做爱情了。这是一种对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产生的被动的感情,正像藤蔓可以攀附在随便哪株树上一样。因为这种感情可以叫一个女孩子嫁给任何一个需要她的男人,相信日久天长便会对这个人产生爱情,所以世俗的见解便断定了它的力量。但是说到底,这种感情是什么呢?它只不过是对有保障的生活的满足,对拥有家资的骄傲,对有人需要自己沾沾自喜,和对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洋洋得意而已。

但我觉得,当初她贸然接受了医生的求婚,更像是一种妒忌。

在马车上,自己的表亲与医生开玩笑与调戏得那么自如的时候,毫不遮掩说自己想吻他的时候,费尔明娜的那句“小娼妇”,涉露了心中的妒忌。

父亲生意的落魄,主教的激将法等等,都没让费尔明娜马上行动起来去答应求婚。但女伴对医生的热情与仰慕,倒让她迅速下定决心要占地为王。

说到底,女人的妒忌欲才是她们平凡生活中不死的欲望。她们妒忌别人,更渴望被人妒忌。

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描写费尔明娜的与众不同,可我觉得,她没什么不同,就是一个普通的,有点聪明的,却又有点虚荣的女人。

当然医生也非全然无辜的情痴,特别是两人新婚第一次的时候,医生的心理活动居然是:他心里明白,自己并不爱她。同她结婚是因为喜欢她的高傲,她的严肃,她的力量,也因为 自己的一点儿虚荣心。

千辛万苦去娶一个妻子,不是因为爱,而是喜欢她的高傲与严肃?怪不得日后这么多总裁文里的男主总是喜欢对自己爱理不理的女主。

可回想一下,医生最后的告白,在滑稽地摔死之际,他拼尽力气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

只有上帝知道我有多爱你。

漫长的婚姻中,他是确确实实爱上过她的吧。不然不会在费尔明娜明确提出觉得婚姻生活充满不幸时带着她离开死一样的祖屋,也不会一再纵容她的骄傲,购物欲,与各种怪异的囤积症。费尔明娜在多年之后,仍保留少女时代的倔强,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医生的保护。他娶了她,的确使她进入了另一个不属于她的阶层。她在这个阶层混得如鱼得水,但却他的体贴与纵容,默默保留了自己阶层的品性。

如果按正常的爱情故事发展,费尔明娜也会爱上医生。但终究,两人只不过是凭着蜜月时的激情渣滓来度过余生。所以他们如同所有的普通夫妇一样,遇到了出轨这个问题。

人生真是荒唐,无论弗洛伦蒂诺还是乌尔比诺医生,都觉得自己爱着费尔明娜,但他们两个,都可以同时想着其他的女性。医生出轨过一次林奇**,战战兢兢地害怕妻子发现,因为愧疚与爱,所以可以放任妻子在发现真相后回娘家两年。而弗洛伦蒂诺在知道费尔明娜结婚后,一边心里爱她,一边有猎艳,在册的猎艳对象就有600多位,后来终于抱得美人归的时候,他还可以说“我为你保留了童贞。”

何其魔幻?

医生是因为抵挡不住林奇**的性魅力,他一边愧疚一边偷欢,虽然最后为了家庭与妻子,狠心结束一切。但在这件事结束之后,可以让神父到妻子娘家询问她是否愿意忏悔,并且不无讥讽地认为这件事之所以出错源于妻子敏锐的嗅觉。

至于弗洛伦蒂诺,那种我爱着你,然后用与其他女人的欢愉来缓解相思之苦。这种爱,真的是爱吗?倒更像小时候,吃不到KFC的炸鸡,那么吃几个老妈做的白切鸡,也是不错的;不够钱买想吃的雪糕,那么吃个冰棍也是可以的;喝不到最想喝的饮料,倒杯白开水也是可以解渴的……

我很怀疑,当弗洛伦蒂诺和费尔明娜一起之后,两个人老到再也经不起折腾之后,他们在一起不分开,是因为经不起折腾而不分开,还是因为爱情,或者是同情,抑或只是害怕面对死亡时的孤独。

说到底,有人喜欢医生,因为他死前最后的告白;有人喜欢弗洛伦蒂诺,是因为他坚守五十多年,但真的只喜欢费尔明娜一个人。他们的动人,都不过是自以为是的深情。

但在两个男人的自以为是的深情中,医生更打动我,很简单,他的深情虽然掺了水,但起码没有实际性地伤害了谁,他的告白或许兑现得不够好,但起码,这是他临终的善言。

而我无法原谅的是,在弗洛伦蒂诺费的猎艳记录中,居然有自己监护的14岁的女学生。

在青春期最敏感的时候,一个14岁的女孩,在发现自己被这样玩弄与抛弃后,她的崩溃与自杀,是那么理所当然。

有人说,最后结局在船上的爱情,是她看过最动人的爱情。

我反对。两个正常人,一生一世以霍乱之名徘徊在正常的社交生活之外,也就在老年时代有可能行得通。如果两人都在豆蔻年华,完全行不通。

爱情,终归要回归现实的。你再爱你的另一半,都不可能脱离社会的,因为人是社会动物。君不见,即便如《爱情天梯》这样的姐弟恋,刘国江也花了很多年去开凿石梯,方便伴侣出山。如果一段爱情,天天浪漫,却不能回归现实,那么它注定了只是空中楼阁,七彩桥廊,看着浪漫,伸手去抓,却扑了个空。

不过不要紧,最后的“一生一世”,起码打动了船长。那些自以为是的深情,最动人。如果,打动不了别人,起码可以通过文字与心声,打动自己。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马尔克斯自己钦定的最好的作品。如果说《百年孤独》是展示了拉丁美洲特定的历史文化图景,作品人物的行为乃至事件发展与结果离不开拉丁文化的影响,虽然这让《百年孤独》成为了只有马尔克斯才能书写出来的杰作,但是也受到作品背景的空间与时间限制。而《霍乱时期的爱情》,正如它这个简单而直白的书名,这个故事也是简单而直白,唯一能够与《百年孤独》联系在一起的作者的书写特质,便是同样的大跨度的时间,这段爱情故事横跨近半个世纪,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也就这一点,让人们想起了马尔克斯爱写“鸿篇巨制”的特点。但是,除却时间跨度这一点,《霍乱时期的爱情》的主要人物构成,简单而清晰:一女两男,以及围绕于他们之间的家庭成员与朋友。而正是这种简单直白,让马尔克斯认为这是他最好的作品。

或许是考虑到需要读者去瞥一眼该书的作者,书名上被加上了时代背景“霍乱时期”,但结合到故事本身的至简至真,区区命名为《爱情》或许更能够贴合故事本身。这也是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剥离掉所谓时代背景、空间限制,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能够从这部作品中找到相同的感触,仿佛爱情就是这么回事,确实且应当地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从这个角度,我们或许能够理解《纽约时报》为何给了这本小说这样的评语:这部光芒闪耀、令人心碎的作品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

故事以作为主人公之一的乌尔比诺医生起始,一开篇便是年老的他面对多年好友的自杀身亡,虽是好友,乌尔比诺医生也是在好友身故之后,才从好友的遗书中了解到他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逃亡者、重刑犯、隐世埋名苟且偷生者、有一个多年秘而不宣的情人。乌尔比诺医生震惊于好友欺骗了他多年,以致于他的悲伤与不解被愠怒代替,好友的自杀,提醒了他死亡其实离他很近,尤其是他这么一个80多岁的老人,他现在还能够自如地走动,仅仅被看不见的脆弱丝线牵动着而已。乌尔比诺是医生,见过无数因病死去的病患,但他认为那是大自然的力量,人、医生只能尽力拖慢死亡到来的速度,而无法真正地主宰死亡,即使是主动选择死亡,这在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乌尔比诺医生看来也是不可理解的。但,这正是乌尔比诺医生被好友欺瞒而愠怒的关键,好友与死神擦肩的过往给了他主动选择死亡的勇气,这是乌尔比诺医生从来没想过,也没有遇到过的。但也正是这个事件,让乌尔比诺医生在接下来因意外奄奄一息时,面对死亡时也更加坦然,坦然地说完临终前的最后并且是饱含至深的一句话:

“他用尽最后一口气,对她(妻子费尔明娜)说道:只有上帝知道我有多爱你。”

费尔明娜,陪伴了乌尔比诺医生将近一生,从娇艳的青春时代到人老珠黄的老年,尽管她是在家庭的压力半推半就地接受了乌尔比诺医生的求婚,两者之前甚至没有太长的交往时间,但是婚后她做的很好,是一名人人称颂的合格的妻子,但是他从未向丈夫提起过,她曾与少年佛罗伦蒂有一段单纯但短暂的爱情。那是一段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初恋,男女双方靠着懵懂但纯粹的感情维系在一起,似乎整个世界的阻碍都能够靠这一份爱恋打破。 

古希腊典故,希腊深化中爱上自己影子的美少年那喀索斯,传说艾歌爱上了美少年那喀索斯,但是艾歌只能重复别人的话。也就是说,只有少年对艾歌说出"我爱你",艾歌才能向少年表达出爱意。可是,那喀索斯根本一点也不喜欢艾歌,于是艾歌带着憎恨,给那喀索斯下了"永远对着倒映自己的泉水说着'我爱你'"的诅咒。最后,艾歌因为诅咒带来的邪恶,带着遗憾消失了。而那喀索斯无意搅动水面发现,他爱恋上了自己,却永远不可能实现,于是因而抑郁而死。这个典故,被用来比喻受到惩罚的虚荣、过度的自恋、表象致命的吸引力。这份爱情虚幻性的典故,正好印证了费尔明娜与佛罗伦蒂洛的初恋,费尔明娜的父亲反对这段感情,强制性地将费尔明娜转移到远方的表姐家,虽然这过程中费尔明娜仍然与佛罗伦蒂洛保持着电报联系,字里行间无不浸透者两者的缠绵。但,当几年后费尔明娜归来后,双方在市场不期而遇,费尔明娜眼中的恋人是这样的:

“但与那时不同,此刻她没有感到爱情的震撼,而是坠入了失望的深渊。在那一瞬间,她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对自己撒了一个弥天大谎。她惊慌地问自问,怎么会如此残酷地让那样一个幻影在自己的心间占据了那么长时间。她只想出一句话:‘我的上帝啊!这个可怜的人!’佛罗伦蒂洛·阿里萨冲她笑了笑,试图对她说点什么,想跟她一起走,但她挥了挥手,把他从自己的生活中抹掉了——‘不,请别这样。’她对他说,‘忘了吧。’”

这对佛罗伦蒂诺是措手不及的晴天霹雳,但是这种结果也是有迹可循,从佛罗伦蒂诺的视角中,我们发现费尔明娜“比离开时长高了,线条更加分明,身材更加丰盈,一种成熟的矜持使她的美更为纯净。她的发辫又长了出来,但不是披在后背,而是斜搭在左肩上,这个简单的变化让她脱去了少女的稚气。”仅是从外表看去,费尔明娜经过种种事情,已经从单纯的少女脱胎成成熟的女人,更本质的改变在于费尔明娜打破了“美少年阿喀索斯”沉迷的水中虚幻,将占据自己心间的一个幻影抹掉了,残酷的是者顺便将佛罗伦蒂诺从自己生活中抹掉了。

回顾他们之间爱情的开端,仅仅是佛罗伦蒂诺在人群中对费尔明娜的惊鸿一瞥,这个单纯的少年便坠入爱河,无论是每日每夜地在费尔明娜窗前拉小提琴,还是饱含真情地给她书写情书,都是陷入爱恋的少年有限但真挚的感情表达。费尔明娜被感动了,少年如愿以偿,进而幻想着与少女喜结连理,保持这份爱情度过一生。虚幻掩盖了现实,即使费尔明娜的父亲极力反对他们,少年也堪堪是个单亲家庭走出来的孩子,与费尔明娜中产家庭的出身格格不入,也并不妨碍少年做着美梦,即使是一个单纯的孩子的梦。佛罗伦蒂诺的悲剧就在于此,懵懂的少女成长为女人可以很快、很彻底,而幼稚的男人成长为男人,却是缓慢而痛苦,这根源就在于那时候少年的“惊鸿一瞥”,或者说,转瞬即逝的瞬间是这份爱情的基石,脆弱而又不公平,当这个基石因为少女的成长被毁掉时,这份爱情便轰然倒塌。

费尔明娜知道这种成长带来的结果是对佛罗伦蒂诺不公平的,所以,当她面对乌尔比诺医生的追求而心动时,她骂自己是“娼妇”,似乎自己在背叛心中对爱情纯洁性的向往——她十分明白,乌尔比诺医生看上她是因为她的出身配得上自己。费尔明娜更明白的一点是,当她果决地跟过去的稚气少女挥手告别后,面对的爱情将是平淡的家庭生活,无聊透顶的妻子本分,爱情归于亲情的波澜不惊。这是佛罗伦蒂诺不明白,也不想去明白的一点,所以尽管后面他事业有成,爱慕者众多,却仍到老孤身一人,或者说,他到老仍是少年。

这么一个问题摆在了读者面前,青春时期的激情爱恋和成长后的相濡以沫,哪一种才是爱情的真谛?

或许有自信的人会宣称,我既能够在忍受归于沉寂后的爱情,又能够时时唤起深藏在爱情中的激情。我不知道是否有人能够如他宣称的那样做到这一点,但这给了上面的问题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两者都是。

狡黠的马尔克斯,将两者分别赋予了乌尔比诺医生和佛罗伦蒂诺,而费尔明娜成为了最幸运的女人。在乌尔比诺医生对费尔明娜说出那句至真至诚的告白死去后,医生的葬礼上,离开了费尔明娜生活超过50年的佛罗伦蒂诺再一次出现在她的面前:

“’费尔明娜,‘他对她说,’这个机会我已经等了半个多世纪,就是为了能再一次向您重申我对您永恒的忠诚和不渝的爱情。’”

尽管大家是行将就木的晚年,佛罗伦蒂诺依然记得那个少年的自己,他给予费尔明娜人生初始与结束的真挚爱情;乌尔比诺医生陪伴费尔明娜走过了大半的人生,体验了平淡的爱情是怎样的。当然,费尔明娜不是理所当然地接受两个男人如此的爱慕,她将少年佛罗伦蒂诺从生活中抹去,也是在将自己的过去抹去,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丈夫死去后,费尔明娜本应独自一人走完余生,她对此也是坦然接受的,当少女时的男人又再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宣称对她的爱慕时,她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你滚开!’她对他说,‘在你的有生之年,都别再让我看见你。’”

向死而生,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就好像是一个轮回,与死亡的距离越近,就更想去体味当初生的滋味,尤其是单纯的青春味道。故事的最后,是什么让费尔明娜坚持了大半辈子成熟女人的矜持,回归到青春时期的激情呢?或许最大的能量来源于,费尔明娜看到了年老的佛罗伦蒂诺心中依然的少年,这唤起了她心中早已远去的少女。这也是小说结尾最后一段话的真意所在,人的一生从出生到结尾,爱情是可以贯穿始终的:

“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以来的日日夜夜,佛罗伦蒂洛·阿里萨一直都准备好了答案。

‘一生一世。’他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3431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6
下一篇2023-07-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