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钱学森》简短观后感3篇

电影《钱学森》简短观后感3篇,第1张

  钱学森十年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他为祖国做出巨大贡献,今天我给大家整理了**《钱学森》简短 观后感 3篇。欢迎大家阅读。

  《钱学森》观后感1

 

 钱学森,1911年12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从1923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始,他就立下了要用所学的科技知识报效国家志向。1929年,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机车制造专业,后来,受到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航空力量太弱的刺激,他决心改变自己的专业方向,努力掌握飞机制造的尖端技术。

 

 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钱学森是举世公认的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20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被称为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他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著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

 

 钱学森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小罗克韦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毕生实践着科学报国信念的奋斗历程中,钱学森淡泊名利,人品高洁,充分展现出一位科学大师的高尚风范。他说:“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对我最高的奖赏。”

 

 2009年10月31日,这位被誉为人民科学家的科学巨擘走完98年的人生历程,溘然长逝。

 

 他是我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 钱学森 观后感 2

 

 提起钱学森,想必都不陌生,可是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愿意去认真的了解这位坚定、拥有一颗火热的爱国的赤子之心的天才科学家

 

 这一部使我感触颇深的**虽令我感动,但真正令我动之以情而落泪的却是最后。

 

 钱学森98岁高龄,与他的夫人蒋英散步,他看着她,他知道他此生言行亦无悔,但他对她,是有愧的。

 

 可夫人摇头微笑,她用一生告诉他,这世上,唯有她懂他后,钱学森嘴角,带了一滴泪的弧度,微微挽起。

 

 年轻时候的他,有美丽而聪慧的妻子,伟大的才华以及享尽荣华富贵的地位,可以说,那个时候的他是意气风发且前途无限的。

 

 也许美国至今不明白美国给他这么好的条件他为什么不留下来,但是美国不明白,他们没有给他信任和尊重。那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

 

 一番波折后他毅然返国,他开始没日没夜地为中国的核武器做研究,他不管别人对此如何评价,他只明白,为了当时满目疮痍的中国,他万死不辞。

 

 就算钱学森的心理再强大,那么沉重的压力他究竟是如何扛下来的

 

 我曾有过这样的疑问。

 

 后来我明白了。是蒋英。是那个一直默默奉献着的、温柔美丽的、才华横溢的、铁骨铮铮的女子用行动给了他温暖的归宿——家。

 

 她说:“这个国家可以没有蒋英那样的歌唱家,但是不能缺少像钱学森那样的科学家。”她眼角溢满点点笑意,告诉他,她不叫牺牲,叫光荣。

 

 他说:“我认为,人,不但要有科学 技术。而且还要文化 艺术,跟,音乐。”他布满皱纹的手颤颤巍巍,吃力的说完最后一个字,死亡倒计时来临,眼神渐渐涣散,他满足的走了……

 

 我是中国人,你也是。

 

  《 钱学森 观后感 3

 

 也许,我们中的个别人对于钱学森这位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师并不熟悉。正是《钱学森》这部影片,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他,了解建国初那段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局势,了解今天的世界,珍惜今天的和平局面很有意义。

 

 但是,《钱学森》影片和钱学森其人对我们的启示不仅仅如此。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在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国内背景下,拥有导弹等高端武器对于中国国家意义重大。只有用于导弹、原子弹、氢弹等高端武器,我们才能在美苏冷战中维护自身独立,维护国家安全。这不仅是当时的中国所面临的困境,也是所有在美苏争霸中饱受战争威胁的欧洲和亚非拉国家的共同心声。

 

 其次,我们应该知道,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拥有发达先进的科学技术重大意义。早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意识到科学的重大社会价值,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二战中的德国,二战后的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争相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先后加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行列。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原子能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层出不穷,时至今日依然方兴未艾。今天的国际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科技的竞争。

 

 再三,《钱学森》影片告诉我们,有国家意识的人是幸福的,有民族意识的人是幸福的。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爱国的意识,它深藏在我们内心的某一处,经常被我们忽略。我们对某些社会现象不满,对某些政策制度有意见,对一些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有看法,是因为我们希望这个国家更好,希望他的政策制度更加符合实际,希望我们的人民受到我们国家的重视。甚至有时候我们怒其不争,行为过火。这些都能理解。了解钱学森大师的人生经历,让我们再一次反思我们的`爱国热情。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爱国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把你的能力献给他而不是对手。在钱学森回国前,杜布里奇校长很不解地问他:“你回去能做什么呢”钱学森回答:“回到我的祖国,我总是能做些什么,也许,我还可以种苹果。” 为这个国家做贡献,即便是种苹果,这也是一种幸福。

 

 其实,真正的大师一定是纯粹的人,没有任何物欲要求的。而纯粹的人一定是无敌的。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有各种的欲望,特别是在深化改革开放的今天,在经济快速增长的社会,个别人对物质的追求无止境、无理由甚至是不择手段。当我们回头看看上世纪中期的科学大师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看看民国时期的学术大师沈从文、陈寅恪、冯友兰、蔡元培,我们还有什么可说呢。

 

 那么,让我们记住这个人吧,为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倾尽毕生心血,而且最后做成了,这个人,他叫钱学森。

 

使用百度网盘免费分享给你, 42ha

《钱学森中国著名科学家传记》是2008年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祁淑英。本书为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传记,记述了科学家钱学森热爱科学、回国参加建设、参加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领导工作,为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技术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

  钱学森,钱学森,1911年12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从1923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始,他就立下了要用所学的科技知识报效国家志向。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钱学森》 观后感 1000字,以供参考。

 关于** 《钱学森》观后感 1

 

 《钱学森》这部**让我对钱学森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他是一个“宁可回祖国种苹果”,也不愿对祖国坐视不理的男人,他是一个甘为祖国牺牲一切的英雄。是的,他的人生是有价值的。

 

 但是感动与钦佩之余,我还在想什么样的人生是有价值的人生,有什么样的标尺来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许多老师一直在强调我们要怎样怎样努力、怎样怎样奋斗,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诸如此类的话。不避讳的说一下,我从来都是很反感这样的说教的。老师们所强调的社会价值到底是什么,老师所说的不平庸到底是什么,是为这个社会做了多少贡献、还是在这个社会获得了什么样的地位,或者是从这个社会捞了多少钱。一直以来,我都很讨厌像俞敏洪这样的人,在他们的眼中只有像他们那样才能算是有价值,他说过"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

 

 会的元素,每个角色都需要有人来扮演,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过的生活,所以你无法评判别人的人生价值。如果每个人都想成为强者,那么每个人都生活在无尽的竞争之中,这个社会需要有人来扮演弱者,也有人愿意扮演弱者。

 

 我这样的观点并不是说我有一个消极的思想,相反,我是一个有着积极生活态度的人,我追求的就是成为一棵草。虽然不能像树一样,人们远远的就能看到我,但是我不在乎,因为这不是我追求的,我喜欢的是草的淡然与宁静。我喜欢那种平淡的,你也可以说是平庸的生活,但是我喜欢那样。我没有什么很高的追求,我只要一成不变的生活,我只想以后能有一个美满的生活,我不要什么荣华富贵,我只要衣食无忧。我只想一辈子做一个老师,一成不变的过我的教书匠生活,我喜欢的就是这份安静。你或许会觉得它太过平淡,太过乏味,太过无聊,但是,请不要对我下结论,因为这是我的理想,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关于** 《钱学森》观后感 2

 

 今天,老师要我们写一篇**的观后感,我想来想去,我一直被一个人的故事感动着。他,是我国导弹、火箭以及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是人们心目中的“科学圣人”,他就是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奋斗终生的伟大科学家——钱学森。

 

 他的一生充满神秘和传奇,虽然我看的不太懂,但看我看到钱学森的爱国之心、坚定信念和不怕吃苦的精神还是感动了我,特别是看到他在沙漠戈壁里的画面,那风吹起的沙子,连对面的人都看不见,看到那时侯的生活的艰苦,再想想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我们是多麽的幸福,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钱学森的身上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的奉献精神,他的民族气节,他的坚强毅力,他的艰苦朴素,想想我们现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是多麽幸福,跟那时的钱学深爷爷相比,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还有他对父母老师的彬彬有礼,有力地显示了他的品格,情操,令人景仰。看完了这部**之后,作为爱国主义典范的钱学森,爱国主义是贯穿他整个生命的主旋律,作为一名小学生我的任务只有好好学习,将来作为有用的人报效祖国,钱学深爷爷在经历了长达五年的囚禁之后,终于踏上了祖国的热土,这位享有国际威望的大科学家,以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的姿态,穿行在风沙弥漫的西北荒漠,默默地为祖国做着贡献,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钱学森爷爷的业绩对于我一个普通小学生来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爱国,就是要努的好好学习,奋发向上,为我们的祖国的将来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钱学深这部**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科学家的创新的力量。不仅为中国人的科学创造留下闪光足迹,对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也作出重要贡献,这就是科学的力量和科学家的价值。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一个国家和民族真正实现崛起,主要表现在文明创造,反映在科技发展上。一个伟大的民族只有为人类文明提供了大量创新成果,方可证明自己、成就自己。所以,正在崛起的当代中国,弘扬钱学森的科学创新精神,对于引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走向极其重要。而对于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来讲,我们的学习可能没有什么高科技,但是我们也一样要好好学习,才能更好的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关于** 《钱学森》观后感 3

 

 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多数对历史事件知之甚少,在某些场合谈及此事,就会显得相对的窘迫,是知识的窘迫。曾经阅读过的历史教材,未曾彻底了解就匆匆翻过, 对于钱学森,我的记忆只是停留在两个关键词上面:留学生和两弹一星。更加详细的信息我是很少去主动查阅的,于是本片作为主旋律的历史人物宣传传记正是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让历史也能更加的形象具体,作为宣传和资料都是不错的。影片中了解到了那个年代中似乎凌乱的历史细节,再现历史的同时,画面、演员和台词是明显经过细致打磨的,毕竟这个人物的重要性在整个故事叙述中已经很明显了,不过在有限的**时间里还是比较局促的,很多情感和事件都是点到为止,很明显编剧还是想全面去展现钱学森的一生,而不是一两个典型事件,立志于打造成一部完整的**资料,却苦于时间的限制,总感觉有些背景的东西在留给观众来思考!

 

 从全片来看《钱学森》大致是分为3个部分来组成的:留学生,两弹一星,纪录片。“留学生”部分是个人魅力的极致体现,学识能达到的高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过渡到“两弹一星”部分就是爱国的“名”到“实”,“淡”到“浓”的逐渐变化,事情的重要与否和怎么去对待远非外人能随意揣测的,这个应该能在我们从激昂的音乐中冷静下来思考而得。

 

 激昂的音乐声中,爱国的心脏在跳动。

 

 20世纪50年代初是美国的“红色恐慌时代”,1950年,美国人指控钱学森是共产主义者,并对其进行秘密调查。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钱学森一直想回到中国。于是想美国当局提出了回国申请,没想到,根据五角大楼的指示,美国海关扣留了钱学森的行李和书籍,移民局通知他不得离境。

 

 美国海军部次长极力想把钱学森留在美国,他说:“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我宁可把这家伙毙了,也不让他回到中国。”后虽将钱学森释放,却仍对他进行监视,接下来的5年时间里钱学森实际上是遭到了软禁。1955年6月,钱学森摆脱了特务监视,把一封请求回国的信寄给了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最后,信件转到了周恩来总理手上。1955年8月,中美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中国方面要求美方不再阻挠钱学森等人回国,同时释放了11名被俘的美国飞行员。9月17日钱学森带着妻儿终于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启程回国。过人的智慧帮助了他。

 

 一回到中国,钱学森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成为中国导弹计划的实际负责人,他被任命为该计划的首席主管。 1958年,钱学森设计出东风系列导弹的蓝图,1964年成功进行了试射。后又研发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1999年,钱学森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92年中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计划,以钱学森研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为基础,2003年10月,中国终于发射了首个载人航天飞行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祖国的强大是我们个人生存与发展的保障,而祖国的强大也离不开每个国民的智慧,新时代的我们要为祖国的发展添砖加瓦,为创造美好的明天贡献力量!  

钱学森与夫人蒋英堪称科学和艺术完美联姻的爱情故事

堪称科学和艺术完美联姻是“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和中国“欧洲古典艺术歌曲权威”蒋英的结合。

1991年,中共中央在为钱学森举行的颁奖仪式接近尾声时,钱老忽然话题一转,谈到了他的夫人蒋英:“我们结婚44年的生活是很幸福的。在1950年到1955年美国政府对我迫害期间,她管家,为此付出了巨大牺牲;蒋英是女高音歌唱家,她与我的专业相差很远,但,正是由于她为我介绍了音乐艺术,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深刻认识,学会了广阔的思维方法”钱老对夫人一往情深的这一番话,得到在场人的热烈掌声。

过继的妹妹,曾改名钱学英

钱学森的父亲和蒋英的父亲蒋百里都是前清秀才,又同是留日学生,回国后都在北京供职,因此两家来往甚密。只有一个独生子的钱均夫提出要蒋家三女儿、5岁的蒋英到钱家做闺女。蒋英从蒋家过继到钱家是非常正式的,蒋钱两家宴请了亲朋好友,蒋英的名字也改为钱学英。但不久,蒋英父母舍不得,又要了回去,钱家提“条件”———“现在是我干女儿,将来得给我当儿媳妇。”

蒋英颇有音乐天赋,1935年随父到欧洲考察,1937年考进柏林音乐大学声乐系。钱学森1935年赴美留学,和导师冯·卡门共同开创了举世瞩目的“卡门——— 钱学森公式”,从此钱学森的名字传遍世界。

十余年未见,回国喜结连理

一个在美国苦攻航空机械理论,一个在欧洲畅游于声乐艺术的海洋之中,10多个年头,钱学森与蒋英彼此没有来往。1947年,钱学森和蒋英不约而同回到祖国。年已36岁的钱学森开始了对蒋英的追求。

1947年夏天,钱学森与蒋英在上海喜结良缘。当年9月26日,钱学森与蒋英赴美国波士顿。

蒋英来到美国的头几年,钱学森去美国各地讲学或参观的机会比较多,每次外出他总忘不了买一些妻子喜欢的礼品,特别是各种新的音乐唱片。在他们家中,各种豪华版经典的钢琴独奏曲、协奏曲,应有尽有。多年之后,当蒋英忆及往事,依然回味无穷地说:“那个时候,我们都喜欢哲理性强的音乐作品。学森还喜欢美术,水彩画也画得相当出色。因此,我们常常一起去听音乐,看美展。我们的业余生活始终充满着艺术气息。不知为什么,我喜欢的他也喜欢……”

五年软禁中相濡以沫

钱学森的夫人蒋英的爱情故事

在美国工作的10多年间,钱学森为美国航空和火箭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50年8月,得知钱学森要回国,美国将其软禁,特务时时监视。整整5年失去自由的生活并没有消磨掉钱学森和蒋英夫妇返回祖国的坚强意志。而蒋英则像一名忠诚的卫士,和联邦调查局的特务进行无畏的斗争,全力保护钱学森,让他有个研究科学的小天地。

整整五年的软禁生活,并没有减损钱学森和蒋英夫妇回国的决心。在这段阴暗的日子里,钱学森常常吹一支竹笛,蒋英则弹一把吉他,共同演奏17世纪的古典室内音乐,以排解寂寞与烦闷。虽说竹笛和吉他所产生的音响并不和谐,但这是钱学森夫妇情感的共鸣。为了能随时回国,当然也为躲避美国特务的监视与捣乱,他们租住的房子都只签一年合同,五年之中竟搬了五次家。蒋英回忆那段生活时说:“为了不使钱学森和孩子们发生意外,也不敢雇用保姆。一切家庭事务,包括照料孩子、买菜烧饭,都由我自己动手。那时候,完全没有条件考虑自己在音乐方面的钻研了,只是为了不致荒废所学,仍然在家里坚持声乐方面的锻炼而已。”

在蒋英和亲朋好友的关怀劝慰下,含冤忍怒的钱学森很快用意志战胜了自己,他安下心来,开始埋头着述。一册《工程控制论》和一册《物理力学讲义》,便是蒋英与钱学森贫贱不弃,生死相依的笃爱深情的结晶。

科学与艺术相辅相成

1955年10月8日,在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下,美国政府终于准许钱学森夫妇回国。但当钱学森和蒋英带着他们6岁的儿子永刚、5岁的女儿永真在机场最后登机时,美国政府又无理扣留、没收了钱学森在美国20多年间积累下的研究笔记。而他们的结婚“信物”——— 黑色三角钢琴,在蒋英的据理力争下,最终与他们一起回到了祖国。

在回国以后的40多年里,每当蒋英登台演出,或指挥学生毕业演出时,她总喜欢请钱学森去听、去看、去评论。钱学森也喜欢把所认识的科技人员请来欣赏,大家同乐。钱学森曾说:“几十年来,蒋英带给我的这些艺术作品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丰富了我对世界的认识,艺术的熏陶开阔了我的思维。”

蒋英和钱学森的日常生活也充满了艺术情趣,他们努力把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每逢星期天,如果天气好,他们总是带着孩子一起去郊外野游,到公园散步。香山、碧云寺、樱桃沟、颐和园、景山、北海,以及故宫、天坛、长城、十三陵,都留下他们的足迹和身影。

1999年7月,中央音乐学院在北京隆重举办“艺术与科学——纪念蒋英教授执教40周年学术研讨会”,以及由蒋英的学生参加演出的音乐会等,88岁的钱学森因身体原因不能出席,他特意送来花篮,写来书面发言,让女儿代为宣读,以表达他对蒋英的深深的爱意。

在中国科学院宿舍区一排老旧的红砖楼群中,有一座普通的小楼,这就是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的着名科学家钱学森和中国“欧洲古典艺术歌曲权威”蒋英夫妇的家。走进这个家,满眼都是藏书,在屋中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一架德国制造的黑色大三角钢琴。这架琴记录了这对夫妻挚真的情感、至诚的追求、至上的奉献…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和蒋英的父亲蒋百里都是前清秀才,又同是留日学生,两人回国后都在北京供职,因此两家来往甚密。

蒋英是蒋百里的三女儿。只有一个独生子的钱均夫仗着同蒋百里的特殊关系,直截了当地提出要5岁的蒋英到钱家做他的闺女。蒋英从蒋家过继到钱家是非常正式的,蒋钱两家请了亲朋好友,办了几桌酒席,将蒋英的名字也改为钱学英。

蒋英回忆起那段经历时说:“过了一段时间,我爸爸妈妈醒悟过来了,非常舍不得我,跟钱家说想把老三要回去。钱学森妈妈答应放我回去,但得做个交易:你们这个老三,现在是我干女儿,将来得给我当儿媳妇。”

良好的家庭环境,使钱学森和蒋英自幼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和家庭教育。蒋英儿时喜爱唱歌,颇有音乐天赋。1935年,蒋英随父亲到欧洲考察。1937年,蒋英考进柏林音乐大学声乐系,从此开始了她在欧洲学习音乐的漫长旅程。

而钱学森,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对艺术也很热爱。书法、绘画、写作、小品尽显才艺。

1935年钱学森赴美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钱学森和导师冯卡门共同开创了举世瞩目的“卡门――钱学森公式”。从此,钱学森的名字传遍了世界。

一个在美国苦攻航空机械理论,一个在欧洲畅游于声乐艺术的海洋之中,10多个年头,钱学森与蒋英彼此没有来往,只有艺术的种子孕育在各自的心田。

然而,当蒋百里赴美国考察把蒋英在欧洲的留影拿给钱学森看时,照片上那动人的微笑和儿时就依稀可见的美丽,在钱学森的心里掀起了微澜。

这年的旧历七月初七,是钱学森刻意选择的良辰吉日。钱学森终于下定决心,向蒋英求婚。

钱学森来到蒋家,走到蒋英面前恳切地说:“英妹,12年了,我们天各一方,只身在异国他乡,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我们多么需要在一起,互相提携,互相安慰!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还要相逢,我们却一别12年,太残酷了。这次我回来,就是想带你一块儿到美国去,你答应吗”

的确,两个人虽无书信来往,但是,长久的分离,并没有封冻两颗相爱的心灵,相反,更加重了他们之间的思念。他们都在无言地等待着对方。

钱学森的夫人蒋英的爱情故事

1947年,钱学森与蒋英在上海喜结良缘。

这年9月26日,钱学森与蒋英赴美国波士顿。他们先在坎布里奇麻省理工学院附近租了一座旧楼房。在新家的起居室里摆了一架黑色大三角钢琴,为这个家平添了几分典雅气氛。这架钢琴是钱学森送给新婚妻子的礼物

多年之后,当蒋英忆及往事,依然回味无穷地说:“那个时候,我们都喜欢哲理性强的音乐作品。因此,我们常常一起去听音乐,看美展。我们的业余生活始终充满着艺术气息。不知为什么,我喜欢的他也喜欢……”

在美国工作的10多年间,钱学森为美国航空和火箭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50年8月,当得知钱学森要回国时,美海军部副部长立即给司法部打电话:“无论如何都不要让钱学森回国,他太有价值了!”

整整5年在美的软禁生活并没有消磨掉钱学森和蒋英夫妇返回祖国的坚强意志。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里,钱学森常常吹一支竹笛,蒋英弹一把吉他,两人共同演奏古典室内音乐,以排除寂寞与烦闷。虽然说竹笛和吉他的声音并不那么和谐,但这声音是钱学森夫妇情感的共鸣,它是一种力量,它代表了这对不屈的夫妇的一种意志,一种品格,他们从这音乐中领悟到的是一种发自心底的信心和动力。

1955年10月8日,在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下,美国政府终于准许钱学森夫妇回国。但当钱学森和蒋英带着他们6岁的儿子永刚、5岁的女儿永真在机场最后登机时,美国政府又无理扣留、没收了钱学森在美国20多年间积累下的研究笔记。而他们的结婚“信物”――黑色三角钢琴,在蒋英的据理力争下,最终与他们一起回到了祖国。这架三角钢琴也因此成为钱学森和蒋英历经风雨、沐浴幸福的见证。

在回国以后的40多年里,每当蒋英登台演出,或指挥学生毕业演出时,她总喜欢请钱学森去听、去看、去评论。钱学森也喜欢把所认识的科技人员请来欣赏,大家同乐。有时钱学森工作忙,蒋英就录制下来,放给他听。如果有好的交响乐队演奏会,蒋英也总是拉钱学森一起去听,把这位科学家、“火箭迷”带到音乐艺术的海洋里。

每当听到蒋英的歌声,钱老总能感到一种美好的赐予。于是,他自豪地对自己说:我是多么有福气啊!他甚至总想对人们高呼一声:让科学与艺术联姻吧,那将会创造奇迹!

一枝独秀秀春情,绿叶青枝枝含金;

几经秋雨点春色,又逢才子逐蝶影。

每当大家看完一部**后,内心一定会有所启发或者有所感悟吧?及时记录下来,以便于以后可以拿出来回顾,那么 观后感 该如何写呢?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的2022关于最新**《钱学森》的观后感三篇,以供参考。

**《钱学森》的观后感

  前几天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一部**《钱学森》,这部**演绎了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爷爷传奇的一生。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学森,在美国拥有优越的研究环境和资源,但他却心系祖国,归心似箭,一心想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而意识到钱学森巨大价值的美国政府对其归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最终,中国政府以放归11名美军战俘为条件,迎回了钱学森。

  钱学森回到祖国时,中国还是一穷二白,但他坚定地说:“不就是掉下来吗?今天掉下来,明天再射上去,我一定要让中国有自己的导弹”。终于,第一枚原子弹终于试验成功,接着,钱学森又带领科研人员克服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了两弹对接,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导弹。大家都说他一个人可以抵五个师,可是钱学森却说“不要服我,要服科学”。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同志逝世于北京,享年98岁。

  通过这部**,我认识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为了祖国,不计个人得失;为了导弹事业,呕心沥血;为了科学,穷其一生。他是一位伟大的,值得尊敬、令人钦佩的人。我要以钱学森爷爷为榜样,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也成为像他一样的人。

   **《钱学森》的观后感

  今日午时,学校组织我们观看**《钱学森》,我被故事里面的人物和事迹深深的感动着。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他早年留学于美国,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为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专家。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这在别人眼里,是多么让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啊!然而,钱学森却把这一切看得很淡,当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便立即决定回国。可是美国多方阻挠对钱学森威逼利诱不成,又把他软禁在美国,并诬陷他,使钱学森被软禁了八年之久。在周恩来总理和毛主席以美国11名战俘作为交换条件下,美国才把钱学森给送回国内。在到了祖国后,由于国内设备不先进,技术不够好的环境下,钱学森带领着一批信仰坚定,肯为祖国作贡献的科技人员,经过重重困难,最终制造出了中国第一颗导弹,并实现了两弹合一的成果。使我们中国最终不会再被别国瞧不起,因为钱学森为中国铸造了一把锋利的宝剑。

  我觉得钱学森值得我们学习的首先是他的爱国精神。在美国,钱学森什么都有了,金钱、地位、和名誉,他还是果断放弃了,他准备回到祖国,报效祖国。其次,他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候,他的坚强信念支持他,不畏挫折,永不放弃的精神。最终,他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奉献终身,就是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此时神州十一号的顺利升天,正是一代一代航天人不懈努力的结果。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数据显示,该院技术团队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这是这样的一个个年轻充满朝气、充满战斗力的航天技术团体。我们学习航天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们的战斗精神,勇于担当、善于担当,充分发挥自我的专长,在自我的领域做出更大的业绩。

   **《钱学森》的观后感

  

  看完**《钱学森》,一直被他的故事感动着。他,是我国导弹、火箭以及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是人们心目中的“科学圣人”,他,是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奋斗终生的伟大科学家。他的一生充满神秘和传奇,虽然历史已经尘封了一些记忆,但在观看了之后,钱学森的爱国之心、坚定信念和创新精神,使我心潮澎湃、无法忘怀

  整部**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又有一种优雅的艺术艺术人文气息。尤其是在开始的时候,钱学森抛开繁忙的工作,专程观看女友的第一场演出。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跟我走吧。没有过多的热情,没有夸奖她的演艺水平。他只是紧紧拽住了女友的手说着这一句话:跟我走吧。钱学森是个性格比较沉稳、内敛,看得出是把所有的热情都埋在了心底。这个故事太浪漫了,真的是:跟我走吧。总之,像这么严肃的一个题材的**,看起来很有时代感。加入了钱氏夫妇年轻时浪漫爱情的情节,让人的眼前一亮,很轻松,很美好。这和我以往看过的几部反映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几部电视剧感受是不一样的。

  我想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的爱国精神,他一直坚持着最初的信念:学成必归,报效祖国。当时,他在美国的军界、科学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已是名动世界的火箭专家。当得知他回国的讯息时,他的老师冯·卡门先生,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先生极力恳请他留下,为美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杜布里奇把形式分析的一清二楚,言辞恳切。说回到中国能做什么?“你在那儿种苹果吗?”这一个看似幽默的诘问其实何尝不是当时的事实,他的回答很平淡:“如果我什么也做不了,愿意种苹果树。”钱学森的报国情怀是多么的真挚,他回国的决心是多么的坚决,他没有过多的语言来说明什么,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当初的信念,他的回国之路——谁也不能阻挡。在这一刻,做为一名当学生党员,我的内心充满愧疚,联想到现在许多中国的优秀外出留学人才学成后不愿归来,说中国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没有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如果让他们面对钱学森,肯定会无地自容。所以我们做为大学生,更应该吧爱国情怀,爱国誓言付诸于行动,而不是用那些苍白的语言,用那无理由的借口。

  人才,真正的人才无论到哪儿,都能成为受人尊敬的人。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一个伟大的民族只有为人类文明提供了大量创新成果,方可证明自己、成就自己。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一个国家和民族真正实现崛起,主要表现在文明创造,反映在科技发展上。所以,正在崛起的当代中国,弘扬钱学森的科学创新精神,对于引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走向极其重要。而我们做为其中普通的一员,我们将来的工作可能没有什么高科技,但是我们也一样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任何事情,只有创新才能有发展,才能更好的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在影片的最后是钱老98高龄躺在病床上弥留之际前的一句断断续续的话中结束:人,不能只掌握科学,技术,……,还要学文化,艺术。……相信这句话给我们大家更多的启示。现在国家最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我们更应该注重培养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才能。所以我更愿意相信,科学插在艺术的土壤里,才能开出更绚丽的花朵。

  看过之后,我更对钱学森的人格魅力所倾倒。钱学森的身上有着丰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的奉献精神,他的民族气节,他的坚强毅力,他的艰苦朴素,他对父母师长的缱绻情怀,他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有力地显示了他的品格、情操,无不令人景仰。但其中给我最突出印象和强烈感动,是其爱国主义者的情怀。作

  为爱国主义典范的钱学森,爱国主义是贯穿他整个生命的主旋律,当他身在异国、羁拌难归时,在美国法庭上以黄钟大吕般的恢宏声音宣告:“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我的根在中国。”他在经历了长达五年的囚禁,终于踏上了祖国的热土后,他顾不上洗去一路的风尘就投身到了新中国的科技建设中,这位享有国际威望的大科学家,以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的姿态,穿行在风沙弥漫的西北荒漠,成功研发了“两弹一星”,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当看到第一颗原子弹的时候,他那孩子般纯真的笑打动了我,原来发自内心的笑容是那么的美,也许在钱学森身上用“美”并不贴切,但是我真得不知用什么词语来展现它。幕的开始与后面的接应的那一画面,也同样是卫星的发射成功,也同样是震撼人心的时刻,在所有人为之狂欢的时刻,却惟独他一人现出深邃的眼眸,那眼神似乎穿过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是因为成功对于他来说已经不足为奇了吗?是因为这种场面使他麻木了吗?……这在**中似乎没有讲到,我想他是在为我们中国担忧,为后人担忧吧。

  生活在美国的几十年,他始终有一个目标,就是学习最先进的知 识,将之用诸于中国,使中国变得像美国一样强大,他刻苦钻研,一步步的紧追知识的步伐,却时时刻刻的关注着中国的发展状况,当学有所成的时候,回国之心慢慢的侵袭着他,如果每一个人都怀着像钱学森同志一样的爱国之心去面对每一件事情,我们和谐社会的步伐将会迈得更快,更稳,更好。

  电子系学生第一党支部

  09 信计

  王玉进

**《钱学森》真实还原了钱学森在美国生活、加州理工学院实验室工作的场景。

影片用艺术结合史实的手法,生动展现了钱老传奇的一生。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该片并没有采用一般人物传记片的叙事方式展开,而是撷取主人公钱学森生命中的几个重要片段展开叙事。

在主题上着力表现了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出类拔萃的专业知识和对我国核研制的卓越贡献;在艺术上则充分运用了现代视听语言。

**花絮:

《钱学森》是陈坤第一次出演传记人物影片。

陈坤在拍摄过程中,每天花费4个半小时化妆,每天带三层头套来做出发际线靠后的效果。

**在拍摄钱老与蒋英儿子出生戏时,没有当过妈妈、抱过婴儿的张雨绮十分紧张。

在拍摄一段场景时,导演张建亚挑选位于总装备部大院里钱学森的家。拍摄当天现场有很多与钱学森共事过的导弹专家和学生围观。

2009年秋,钱学森已近垂暮,总理亲来探望。钱学森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恳请总理能够改变现状。

时间追溯到1947年,蒋英接受钱学森的求婚,随其赴美。钱学森被聘任为加州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他和蒋英享受着至高的尊严和生活待遇。不过,钱学森却时刻牵挂着祖国。

中国解放的消息传来。国民党退守台湾,还不断派人来寻,期望钱学森为其效力,钱学森都断然拒绝。

此时,美国国内政局突变,钱学森成为了美国政府针对***的假想敌,钱学森夫妇丧失了基本的人权。离开美国的时候到了,却几经周折而不得,因为所有人深知钱学森如若回国,将会对美国世界大国的战略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

此外,美国国防部向钱学森伸出橄榄枝,钱学森拒绝了这次能在美国拥有人权的最后机会。外部压力越来越大,钱学森夫妇意识到在美国已是危险至极,他们火速向祖国求助。

扩展资料

1、钱学森

演员 陈坤

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1911年出生于上海,清华大学第七届庚款留美学生,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获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为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冯·卡门 (Theodore von Kármán)的学生,并很快成为冯·卡门最重视的学生。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归国投身经济军事建设却受到美国的阻挠,但是如此,他却从未忘记报效祖国,时刻盼望着回到祖国,参加祖国建设。尽管在美国受到特工的监视,尽管被关进监狱,尽管不能再工作,钱学森都从未忘记回到祖国的怀抱。终于,在一系列斗争之后终于如愿回到祖国。

2、蒋英

演员 张雨绮

生于1919年9月7日,浙江海宁人,中国最杰出的女声乐教育家和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和蒋左梅夫妇的三女,武侠小说大师金庸表姐,大诗人徐志摩的表妹。“中国航天之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夫人。在钱学森承担着国家重要的科学研究任务,长时期地在外地工作时候。为了更好地照顾家庭,蒋英放下自己喜爱的演唱事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3563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6
下一篇2023-07-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