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特色美食全集,看着都流口水

瑶族特色美食全集,看着都流口水,第1张

  中国的地理是多种多样的,平地,山川,高原,丘陵等等的,每一种环境孕育了许多一方人,而每一方人都各有各的特点,无论是风俗还是饮食习惯,那么你知道瑶族的特色美食有什么吗?本期的瑶族文化带你去了解。

 瑶族以大米、玉米为主食,辅以红薯、芋、麦、粟、高粱、木薯等杂粮。蔬菜有冬瓜、南瓜、水瓜、萝卜、白菜、芥菜、辣椒、茄子、豆角、大苋、眉豆等。有时采集野生苦斋、野蕨、木耳、香信、竹笋做菜。肉食来源主要依靠自己饲养鸡、鸭、猪、羊、牛等禽畜。瑶族男子喜欢狩猎,农闲时上山猎回黄猄、山猪,雉鸡、野兔等野味作为肉食的补充。在饮食上,除与汉族有共同的习惯外,还有自己特有的食品。

 常吃的蔬菜有各种瓜类、豆类、青菜、萝卜、辣椒,还有竹笋、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黄花等。瑶族地区还盛产各种水果。蔬菜常要制成干菜或腌菜。云南的一些瑶族喜欢将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盐白水煮食。有的直接用白水煮过之后,蘸用盐和辣椒配制的蘸水,以保持各种不同蔬菜的原味;肉类也常要加工成腊肉。

 瑶族人喜爱吃腌制食品。“鸟酢”,是瑶族独具风味的着名食品,用鸟肉腌制而成。将捕获的鸟去毛洗净、晾干,拌以米粉及食盐,放入一个小口瓦坛内,用芭蕉叶封住坛口,数日后即可取食。瑶家人常用“鸟酢”来招待贵客。有时,还用这种方法腌制猪、牛、羊肉等。瑶族人也喜欢吃虫蛹,常吃的有松树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瑶族人还喜欢利用山区特色自己加工制作蔗糖、红薯糖、蜂糖等。

 瑶族人大都喜欢喝酒,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红薯等自酿,每天常喝2、3次。云南瑶族喜用醪糟泡制水酒饮用,外出时,常用竹筒盛放饮时对水。

 瑶族人还喜用桂皮、山姜等煎茶,认为这种茶有提神、清除疲劳的作用。很多地区的瑶族喜欢打油茶,不仅自己天天饮食,而且用油茶招待宾客。逢清明节时,各家各户都要做染色花饭吃。

 宴客有号称“瑶家三礼”的“敬茶洗澡接风酒;全寨公宴贵宾的”碗酒串肉“;山珍野味杂陈的”献鲜“;以名珍”水龙肠“接风的”龙肠席“等。此外,还有调解民事纠纷的”上门挂红酒“,宣布断交撵人的”炒豆煮蛋“。其中,不少食俗颇有意趣,例如求婚带一包肉和两葫芦米酒,女方同意便收肉不同意则刺破葫芦;择婿常有”埋蛋“之举,视其变化决定取舍;姑娘出嫁向乡邻分赠焦黄豆;离婚仪式为”破竹筒“,离婚双方各提一筒酒,交换饮毕砍破竹筒后就此和气分手。

 崇拜盘瓠的瑶人禁食狗肉和龟肉;崇拜密洛陀的瑶人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绝大部分瑶人禁食猪肉和蛇肉;产妇分娩后头几天禁食猪油;祭神忌用狗、猫、蛇、蛙;猎兽后必须先祭奠山神才可分割食用。

瑶族的女孩子最好不要远嫁。主要还是有很多问题你自己必须考虑好。

首先是你要考虑一下自己的父母,如果你远嫁以后就会远离他们,万一有什么事情你能及时出现在父母的身边吗?万一你有什么事情,你的父母能迅速过去吗?这个问题非常现实。

其次就是你的民族生活习惯和文化差异问题,是否能和对方的家庭完美地融合,因为结婚是两个家庭的事情,不是你想得那么简单。

瑶族人的生活习俗 排瑶与过山瑶 生活在粤西北地区的瑶族,有排瑶和过山瑶之分。排瑶生活在粤西北的连南县在明代该地称之为连州府。相传很久以前,瑶族人初来广东时,只有4个人,后来发展到了8个人,他们每个人是一个姓氏,繁衍出的后代,称之为八排瑶。八排瑶分别是油岭排、南岗排、横坑排、军寮排、大坪排、火烧排、里八洞排、大掌排。连南最大的是油岭排,连北则以军寮为主。现在,排瑶已发展到了12个排。瑶族中还有过山瑶,因为过去这一族人是过一山吃一山,故称过山瑶,现在过山瑶已经定居了。下文所叙的主要是油岭排人的生活习俗。 恋爱、成婚与抢婚 瑶族青年男女求偶,是采用对山歌的形式。晚饭后,男青年跑到女青年木屋的窗下唱歌求爱,要是女青年同意,就同男青年对歌;不喜欢就拿烧火的木柴给男方这表示下了逐客令。男女恋爱对歌,女方同意后,男方就可以上门求婚了。 瑶族的婚礼称为"夜婚",新娘在夜里零点左右进门。半夜进门后,新娘要穿礼服、戴头饰,在香堂中站一宿,第二天一早便回娘家。新娘到自己家后,也许住上半年或一年,只有女方认为可以回去了才回去。这段时间里,男女双方要是不和虽已确认的婚姻关系也就自行废除了。 瑶族中还有抢寡妇的习俗,男方要是看上哪个寡妇,可以约上几个朋友,埋伏在她路过的道边或家门口,看到她就抢,第二天才喝喜酒。这种婚姻要是女方不同意,也可以自行解除。 葬礼的方式、习俗 瑶族的葬礼很隆重。人一死,马上洗全身,然后放到尸椅上,第二天出殡。送殡的路上家人担酒,逢人便送给一份。一般人家办丧事,费用很大。亲戚朋友要往墓地送7天饭,亲生儿女要送14天饭。 死亡在外的瑶族人,不许带到家里,葬礼也简单,用木板、树皮随便一钉就埋了。一般不到九岁的男孩和不到七岁的女孩,葬礼也比较简单,但一到这个年龄就必须按成人仪式举行。据说解放前,未满月小孩死亡要埋在亲生母亲的床下。 瑶族的主要节日 瑶族的节日主要有三月三"春耕节"、六月六"盘瓠王婆节"、八月八"唐姓节"、十月十六"耍歌堂"。 瑶族人过节日,大都不许出家门,女人不做针线,不上山。一般的节日,大都7天、5天、3天不等,最大的节日是十月十六"耍歌堂"。这一天是纪念盘瓠的日子,又是丰收的日子,因此也叫"散地节"。按习俗,要是这天地里的庄稼收不回来,第二天,谁见了谁都可以拿,不能算偷。出嫁的女人在这天要取法名,家里的老人要带上家人到故地插上竹竿举行祭奠祖先的仪式,还要打长鼓、对歌。"耍歌堂",已编成民族大型歌舞,上百人轮番表演,一会儿打鼓,一会儿对山歌、吹牛角,还有杀生祭祀的仪式场景,充分表现出瑶族人民奔放粗犷的性格。

  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县瑶寨男子喜着绣边白裤;广东连南瑶族男子喜留发髻,插以雉毛装饰,并以红布帕包头。妇女喜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在服装的领口、袖口、胸襟、腰带、裙边饰以色彩斑斓的挑花、刺绣,鲜艳夺目。瑶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喜爱以银簪、银花、银串珠、弧形银板等配以彩色丝带做头饰,风格别致。少女、未婚或已婚妇女从头饰上就可以区别。

  瑶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红薯等为主。日常菜肴有黄豆、饭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利用“鸟盆”捕捉候鸟,腌制为酢,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桂北地区的一部分瑶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茶叶煎汤,佐以生姜、辣椒、食盐调味,趁势冲泡炒米、炒豆、米花之类同饮,具有特殊的风味。瑶族住房有竹舍、木屋、茅房和小部分泥墙瓦屋。房屋一般是一栋三间,中为厅堂,两侧房前部为炉灶或火塘,后部为卧室,屋前屋后,分设洗澡棚或猪牛栏。

  瑶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招赘习俗较为普遍。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较为自由,利用节日、集会和农闲串村走寨的机会,通过唱歌形式,寻找配偶,双方合意,即互相赠送信物,“各自配合,不由父母”;也有需征求父母同意,请媒说合,方可结婚的。

  瑶族的丧葬因地区和支系不同而异。如“勉支”大都行土葬。“布努支”过去兴岩葬,现行土葬。“拉珈支”瑶族成年人行火葬、未成年人行土葬、婴儿行挂葬。连南八排瑶人死后,行尸体绑于椅子上。出殡时,抬轿似地将尸体抬至墓穴入棺,人们称为“游尸葬”。

  瑶族的节日较多,有大节日、小节日之分。大节日有盘王节、春节、达努节、中元节、社王节、清明节等,小节日几乎每月都有。广西都安瑶族的达努节比较隆重,相传是纪念先人反抗土司斗争的节日。盘王节,俗称“跳盘王”、“还盘王愿”。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时为农历十月十六日,一般由一户、数户或一村进行。主要仪式由师公跳神祈祷,唱盘王歌,跳长鼓舞,祷告盘王(盘瓠)保佑赐福。盘王节,一般是自称“勉支”的瑶族的节日,十分隆重。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图库]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图库]州。白族有本民族语言,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信仰佛教。

  白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创世纪》、《火烧松明楼》、《望夫云》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不少被编入戏剧上演。

  白族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水稻。大理雪梨、宾川桔柑都是驰名中外的特产。

  习俗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款待。三道茶是最讲究的茶礼,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白族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白族就餐很讲礼仪,长辈、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待候。

  婚俗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食俗

  平坝地区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的白族则多以玉米、洋芋、荞麦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为主。

  因鲜菜常年不断,白族人每餐都喜食鲜菜和各种腌菜。白族妇女大都善作腌菜,腌菜的种类很多,除腌制鲜菜外,还做豆瓣酱、豆豉、面酱;剑川、鹤庆的白族常采撷洱海的海菜花,加工烹制成各种风味菜。

  肉食以猪肉为主,除用鲜猪肉做各种炒菜外,还喜腌制年猪,加工成火腿、腊肠、香肠、 猪肝、吹肝、饭肠等精美风味食品。冬天,白族都喜欢大锅牛肉汤,食用时要加蔓菁、萝卜、葱等佐料一起食用。临河而居的白族,擅长水鲜烹调。

  白族大都喜饮酒,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种类很多,制酒时常用40多种草药制成酒曲,制成各种白酒,其中以窑酒和干酒为传统佳酿。另外还有一种糯米甜酒,是专为妇女和孕妇制作的,据说有滋补和催奶的作用。

  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两次茶。晨茶称“早茶”或 “清醒茶”,一起床就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渴茶”,内放米花和奶,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的风味菜肴很多。生皮是为白族逢年过节必备的菜肴之一,是用多种辛麻辣拌成的冷荤菜。毛驴汤锅,是用毛驴肉烧制而成。柳蒸猪头也是白族传统名菜之一,是用猪头放在柳条架上入锅蒸制而成的。大面糕是白族中秋节特制的糕饼,用发酵面团加佐料蒸制而成。

  节庆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瑶族以大米、玉米为主食,辅以红薯、芋、麦、粟、高粱、木薯等杂粮。蔬菜有冬瓜、南瓜、水瓜、萝卜、白菜、芥菜、辣椒、茄子、豆角、大苋、眉豆等。有时采集野生苦斋、野蕨、木耳、香信、竹笋做菜。肉食来源主要依靠自己饲养鸡、鸭、猪、羊、牛等禽畜。瑶族男子喜欢狩猎,农闲时上山猎回黄猄、山猪,雉鸡、野兔等野味作为肉食的补充。在饮食上,除与汉族有共同的习惯外,还有自己特有的食品。

炕猪肉

亦称烤火肉,这是瑶家最常见的菜色。春节前夕杀猪宰牛,家家都制作烤火肉。其用料除猪肉外,还有牛肉、黄猄肉、山羊肉等。制作方法:把肉等切成长条形用生盐腌2—3天,用温水洗过,再用竹篾或藤串起一端,挂在烧过水做过饭的余炭烘热的灶腔内,将铁锅反盖在灶上,如此烤上7—10个晚上,烤肉变得干爽,然后包裹好,挂在火炉塘上方的烟棚熏烟,又称熏肉,肉质长年不变,肥肉爽而不腻,瘦肉则越嚼越鲜甜香可口。

猪红香肠

用猪血、粉肠、盐、葱花等。制作方法:将鲜猪血搅拌,渗入少许米浆,调以食盐,葱花及瑶山特有的香草等配料,而后灌入猪粉肠内,每隔一尺长用细绳将头尾系紧,放入锅内用文火煮即成,滑而不腻,风味独特。

香粳烤肉饭

香粳米是瑶山的特产,用以做饭,柔软、香醇。用料:香粳米,大蒜苗、盐、酱油等。制作方法:先将烤火肉切成肉丁,加些蒜苗等配料,炒至半熟,铲起待用。香粳米饭煮至水干蒸气上升时,将配料倒在饭面上,10分钟后拌匀即可。饭香四溢。

竹筒饭

瑶家人往野外耕作或伐木时的午饭。用料:大米,酸咸菜,烤肉等。制作:用刚砍来的新竹,截成一端留节作底的竹筒,用水洗净,然后把充分浸泡的大米和咸菜烤肉等,放入竹筒内,以竹叶或树叶相隔,湿泥封口,放进明火堆煨饭至熟,取出竹筒,劈开,饭软清香,还略带新竹的芬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3867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6
下一篇2023-07-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