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六扫朱元璋墓,为什么要三跪九叩呢?

康熙帝六扫朱元璋墓,为什么要三跪九叩呢?,第1张

康熙皇帝在当政期间,曾六次拜谒明孝陵朱元璋的墓,并且行“三叩九拜”大礼。

“三叩九拜”指的是双膝跪地三次,每一次头触地3次,共叩九个头,这是最隆重的行礼方式。

我们都知道,清朝灭了明朝,清朝和明朝是死对头,康熙为什么还要行如此大礼呢?

历史上康熙确实曾六扫朱元璋的墓,不过这都是在康熙六下江南时候顺便做的事,可以看作是康熙的政治秀,借此拉笼、讨好、贴近江南百姓,借此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借此消除“反清复明”的抵触因素。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九月,康熙为了了解江南情况,开始了第一次南巡。

十一月康熙到达了江宁(南京),随后拜谒了明孝陵,并在朱元璋墓前行“三叩九拜”大礼。无疑康熙的举动感动了围观的江南百姓,纷纷暗挑大拇指称康熙是个明君。

其实朱元璋也曾这样做过,朱元璋灭掉元朝后,曾对群臣说:“我们要有感恩的心,要感激元朝,是它给了我们吃的喝的及用的一切,明朝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朱元璋识字不多,但有朴素的感恩思想,康熙有文化,这点表面文章更是驾轻就熟。

想当初顺治皇帝刚进北京立国时,为了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就主动厚葬了明末崇祯皇帝,其所作所为是为了收买人心,这和刘备当着众将摔阿斗是一样的效果。

康熙皇帝六下江南,顺道拜谒朱元璋之墓又不费事,又无伤大雅,换来的却是江南百姓的好口碑,何乐而不为呢?

取得了第一次显著效果后,5年过后,康熙进行了第二次南巡。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开始了第二次南巡,3月到达江宁后拜谒了明孝陵。

10年过后,也就是在康熙三十八(1699年)正月,康熙开始了第3次南巡。

到了南京以后,康熙第三次为朱元璋扫墓,也就是在这一次扫墓时,其命手下在朱元璋的墓前立了一座“治隆唐宋“的石碑,意思是说“朱元璋治理的明朝比肩盛世唐朝和宋朝”。这是对朱元璋很高的评价,康熙有点英雄惜英雄的意思。史料记载,康熙感动的江南百姓嚎啕大哭。

好像是受到某种启发,三年过后,康熙进行了第四次南巡。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第4次南巡行进到德州后,由于皇太子病重折回去了,不过他还是命大学士马齐代他祭扫了明孝陵。

三年过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皇帝开始了第5次南巡。

两年过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正月,康熙皇帝开始了第6次南巡。

无一例外,第5、第6次南巡,康熙都亲自拜谒了明孝陵,并行三叩九拜大礼。

康熙之所以三番五次南巡,除了了解民情和水患外,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拉近和江南百姓的距离,因为江南是鱼米之乡,国家的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这里。

“稳定江南就是稳定大清的钱袋子”。为了钱磕个头又算什么呢?历来皇帝都善于政治秀,康熙也不例外。

说实话,康熙能放过崇祯皇帝的后人比磕头都强,放明皇室子孙一马比什么都有说服力,但是康熙知道不能放过崇祯皇帝的后人。

朱元璋则不同了,他是上百年的先人,磕个头于情于理没有过分之处

如果康熙给崇祯行大礼那才说明大度呢,但康熙不会这样做,对于影响到他江山稳定的因素,康熙不会仁慈的。

“三叩九拜”是古代的大礼,在一般的理解中,“九拜”就是连续拜九次,而礼法上真实的“九拜”却是另外的样子。

“九拜”是古代行礼时的九种礼拜方式。这九种礼拜方式分别叫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九拜所不同的不仅仅是名称,连其动作要领也大为不同。

稽首的基本要领如下:跪,拜手,然后手至地,首亦至地。稽首是拜礼之中最敬的方式,臣子对君主用此礼,为吉事之拜的最重者。顿首亦名稽颡,其基本要领如下:先跪拜手,然后手至地,首亦叩地。这种方式只用于凶丧之礼,为丧事之拜中的最重者。顿首与稽首不同之处在于,稽首头至于地而不叩,顿首头至于地而叩。空首的动作要领为:跪而拱手,头俯至于手,与心平。振动的动作要领如下:先拜而后踊。踊是丧礼中最爱恸的表现,顿足,跳跃,以示哀之至也。吉拜的动作要领如下:先拜手,而后重复九拜中的“顿首”动作。凶拜的要领是先作“九拜”中的顿首而后再拜。奇拜之“奇”表示单数,在这里是拜一次的意思。褒拜指拜的次数在再拜以上。肃拜为女性用的礼拜方式,不跪,俯首两手下垂。

因此,“九拜”是一个非常笼统的说法,它涵盖了古时所有的礼拜方式。“九拜”中既包括了吉礼,又包括了凶礼,既包括了男人行礼的方式,也包括了女人行礼的方式。很显然,在任何一次仪式之上,都不可能穷尽这九种礼拜方式,因为,“九拜”中包含了性质完全不同的礼拜形式。

所以,九拜不仅不是拜九次的意思,而且也不可能在任何一次仪式上听到行“九拜”之礼。

(一)禅林之礼法︰即展开座具,然后三拜三次,故云九拜。《敕修百丈清规》卷三〈请新住持〉之条(大正48·1124a)︰ ‘专使插香,大展三拜,进前云︰某蒙山门使令,攀屈尊严,得奉慈颜,下情不胜感激之至。又三拜,词云︰即日时令,谨时共惟新命堂头大和尚,尊候起居万福。复三拜,收坐具。’ (二)九种敬礼法︰出自《周礼》,指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等九种。稽首是将头触地,然后缓缓站起;顿首是将头叩地后立刻站起;空首是拜手,将头放到手上;振动是两手相击而膜拜;吉拜是膜拜后稽颡;凶拜是稽颡而后拜;奇拜为先跪一膝而后拜;褒拜是再拜之意;肃拜是俯首,手放下而后拜。 (三)指九次礼拜︰站起左右左拜、坐着左右左拜、跪拜二次、立拜一次,共有九拜,故云。古代朝廷举行拜贺奏庆等重要场合时,都行此礼。 (四)在印度施行的九种礼法︰即发言慰问、俯首示敬、举手高揖、合掌平拱、屈膝、长跪、手膝踞地、五轮俱屈、五体投地。《大唐西域记》卷二云(大正51·877c)︰ ‘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凡斯九等,极唯一拜。跪而赞德,谓之尽敬。远则稽颡拜手,近则舐足摩踵。凡其致辞受命,褰裳长跪。’ 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稽首,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后。是拜礼中最重者。  顿首,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是拜礼中次重者。  空首, 是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是拜礼中较轻者。这三拜是正拜。  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  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颡,即将额头触地。  凶拜,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  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  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  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推手为揖,引手为肃。其实也就是揖。这是军礼,军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肃拜。其他几种拜礼都是正拜的变通。

稽首是跪下后,两手着地,拜头至地,停留一段时间,是拜礼中最重者。顿首是引头至地,稍顿即起,是拜礼中次重者。空首是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是拜礼中较轻者。这三拜是正拜。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颡,即将额头触地。凶拜,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

宗庙祭祀拜祖先,郊祀拜天拜神,以及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老师,新婚夫妇拜天地、拜父母,都行稽首礼。平辈同级之间,拜迎拜送,拜望,拜谒,行顿首礼。对于卑者的稽首礼,尊者以空首礼答拜。吉拜礼行于各种祠祭,凶拜礼是服三年之丧时所行的礼。上古时席地屈膝而坐,跪拜行礼不象后来那样繁缛复杂,对此应有历史的观点。

“三叩九拜”是古代的大礼,所谓“三叩”就是叩首三次,而“九拜”在一般的理解中,“九拜”就是连续拜九次,而礼法上真实的“九拜”却是另外的样子。

“九拜”是古代行礼时的九种礼拜方式。这九种礼拜方式分别叫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隶拜。九拜所不同的不仅仅是名称,连其动作要领也大为不同。

其实“九拜”是一个非常笼统的说法,它涵盖了古时全部的礼拜方式。“九拜”中既包括了吉礼,又包括了凶礼,既包括了男人行礼的方式,也包括了女人行礼的方式。很显然,在任何一次仪式之中,都不可能穷尽这九种礼拜方式,因为,“九拜”中包含了性质完全不同的礼拜形式。

所以,九拜不仅不是拜九次的意思,而且也不可能在任何一次仪式中见到行九拜之礼。

扩展资料:

三叩九拜出自《周礼·春官·太祝》。

“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稽首是跪下后,两手着地,拜头至地,停留一段时间,是拜礼中最重者。顿首是引头至地,稍顿即起,是拜礼中次重者。

空首是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是拜礼中较轻者。这三拜是正拜。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颡,即将额头触地。凶拜,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

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推手为揖,引手为肃。其实也就是揖。这是军礼,军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肃拜。其他几种拜礼都是正拜的变通。

参考资料:

-三叩九拜

古代大臣一般向皇上行跪拜礼,跪拜礼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

跪拜礼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旧时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一种礼节。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

行顿首礼时,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时必须急叩头,其额触地而拜。一般用于下对上的敬礼。(“顿首”两首,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对人家恭敬。)

行空首礼时,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头到手,与心平而不到地,故称“空首”,又叫“拜手”。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礼的一种。

其他如振动,不仅要跪拜、顿首,拜后还要“踊”,即跳踊,一般都在丧事时,拜者往往捶胸、顿足,跳跃而哭,表示极度悲哀,凶拜,即行礼时,先顿首,后空首;吉拜,则在行礼时,先空首,后顿首;奇拜,奇为单数,即一拜;褒拜,即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为重。

扩展资料:

跪拜礼究竟始于哪朝哪代?史书上似乎没有确切的记载。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进入文明社会之初,中国人没有桌椅,大家席地而坐,帝王与平民之间亦是如此。向君主、尊长表示尊重时,“伸腰及股而势危者为跪,因跪而益至其恭,以头著地为拜”。

可见,最初这是一种由坐姿派生出来的表示尊重的动作。随着等级制度日益森严,这种礼节逐渐制度化、繁杂化,成为等级制度的规范性礼节。到了清朝,封建专制主义达到极致,跪拜成为高度普及的全民运动。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发布文告,改革旧俗、保障民权,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废止跪拜”。南京临时政府明确规定,从民国元年开始废除跪拜制度。当时在废除跪拜制度的细节操作上是非常有技巧的,只规定官员之间、官员和民众之间不行跪拜,对民众在私人场合则不加干涉。

关于民国初年跪拜礼的废除,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期间,有位80多岁的姓萧的盐商特地从扬州到南京来瞻仰大总统的风采。见到孙中山后,老先生突然放下手杖,跪下去对着大总统恭恭敬敬地行起了三跪九叩首的旧礼来。

孙中山连忙拉他起来,告诉他:“总统在职一天,就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萧老先生高兴极了,笑着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这个传说是否属实难以考证。但是,中国从专制向民主转型的艰难历程,从不让老百姓下跪开始,却是不争的事实。

-跪拜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4292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7
下一篇2023-07-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