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后题答案(动脑筋)急!

跪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后题答案(动脑筋)急!,第1张

七年级下册 一定要给好评哦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动脑筋 1。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思路: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2.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再想一想,水运粮食在中国古代为什么重要

  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

  中国古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粮食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而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练一练

  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

  主要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活动与探究

  1.比一比: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

思路:①今天的运河不经过洛阳;②今天运河北段已不通航,现正在逐步修通。

  2思考与判断: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他们谁说的对你怎么看

①总的来说是好事,但只用一个“好”字或一个“坏”字来评论大运河的作用太简单化了。②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够全面。不过,说是“好事”的,还是看到了问题的主要方面。③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统一。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

第2课 “贞观之治”

动脑筋

  想想上学期所学的历史知识,比较一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

  唐太宗和汉文帝的共同之处:注意吸取历史经验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练一练  B

活动与探究

制表:设计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项目 汉武帝 唐太宗

政治 削减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破格录用有真才实学的人 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经济 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黄第一线,重视兴修水利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

军事 派兵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思想文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 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民族关系 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

第3课 “开元盛世”

动脑筋

  1.想一想:这个时期的唐玄宗和他曾祖父唐太宗有哪几点相同的地方

他们都善于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治,重视农业生产,都注意“戒奢从简”,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唐太宗统治时期都出现了中国封建时代著名的“治世”──“开元之治”和“贞观之治”。

  2.有位阿拉伯商人来到广州,拜见一位唐朝官员。他透过丝绸衣服看到官员胸口上有粒黑痣,惊奇地问:“您胸前的痣,怎么能透过两层衣服还看得见?”官员哈哈大笑,请客人再靠近观察,原来他身上穿了五件丝绸衣服。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唐朝丝织技术高超,丝绸质地很薄。

  练一练  D

  活动与探究

  1.读史分析:后人评论唐玄宗说:“玄宗少历民间,身经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他后来坚持这样做了吗

  这句话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时候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

他后来没有坚持这样做。(参阅教材中的小字部分。)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动脑筋

  1.明经考试有一种叫做“帖经”的试题类型:考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你怎样看待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现在的考试中有相似的题型吗

明经考试中的“帖经”,是封建统治者用儒家学说统治、禁锢人们思想的表现。这种试题题型,有利于强化记忆,但不利于读书人发挥自己的见解。它类似于今天的填空题。

  2.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诗赋考试好不好,为什么

唐朝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对于唐朝文学繁荣和发展、诗歌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是有利的。对于确立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练一练  D

  活动与探究1.阅读与分析:唐朝中后期的一位宰相李德裕认为:朝廷中的大官,都应该由公卿子弟担任,因为他们熟悉朝廷的事务和礼仪。出身贫寒的人,即使有出众的才能,当官以后,因为不熟悉朝廷的事情,也不能称职。李德裕对于科举制是赞成还是反对你认为他的话是否有道理

李德裕反对科举制度。他的话是不妥的,因为熟悉朝廷事物、礼仪只是有利于当官以后从形式上办好朝廷的事情,但这不是当官的必要条件。

  2.阅读分析:看了下面这些说法,你有什么感想可以结合现在的考试制度,谈谈你的看法。

  孙中山和英国大百科全书这两段话,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科举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动脑筋  

1.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的话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的话意思是: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这种一视同仁的政策,体现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2.回顾小学社会课学过的藏族人民的生活,想想与吐蕃人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藏族与吐蕃人相同的地方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种植青稞和小麦等作物;饲养牦牛、马等牲畜;冶铸业和纺织业水平高;能歌善舞。

  3.如果你跟随文成公主入吐蕃,你能帮文成公主做些什么有益于吐蕃的事

  可以传授内地的文化(历法、绘画等);可以传播内地的先进生产技术、优良品种(如平整土地、种植蔬菜、养蚕缫丝、纺织刺绣、房屋建筑等;茶叶、谷物和蔬菜种子);可以帮助松赞干布管理文书奏章,等等。

  练一练  B

活动与探究  

2.看图分析:书前彩页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来求亲的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你能从这幅图上指出哪位是唐太宗,哪位是禄东赞吗然后,从他们的表情、神态,对他们的心情进行适当的分析。

在步辇上端坐的是唐太宗,在左边的第二人就是禄东赞。禄东赞的表情有些紧张,神态十分恭敬,说明禄东赞把求婚的事情看得极其重要。唐太宗的表情自然,神态安详,说明唐太宗对与吐蕃和亲之事已经胸有成竹,准备答应吐蕃的求亲。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动脑筋

  1.上面两幅图中的日本钱币和唐朝的钱币,有什么相同之处你还能举出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一些事例吗

  首先看它的外形、图案,日本的和同开,与唐朝的开元通宝,都是圆形方孔钱,大小相当,较宽的圆圈和中间方孔边缘的形状相似。钱币上的文字都为汉字。然后比较两者出现的年代,唐朝开元通宝比日本和同开早88年。总之,和同开是仿唐朝开元通宝制造的。这说明唐文化对日本的巨大影响。日本出土的“开元通宝”达几万枚,“和同开”在我国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这说明唐朝时中日贸易的频繁。

首先日本以唐朝制度为模式,进行改革。如,仿唐朝科举制,采取通过考试的办法选官。其次,日本人还受唐朝文化的影响很大。日本都城平城京,几乎同唐长安的建筑样式相同。日本铜钱的样式,也与唐朝铜钱相仿。日本还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2天竺戒日王对玄奘说:“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何功德,致此称扬”你知道“秦王”是谁吗

  这里所说的秦王,是指唐太宗李世民,他在继位之前被唐高祖封为秦王。

  练一练  C

  活动与探究

  1找一找,根据《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你能找出唐朝时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吗

有东亚的新罗、日本,中亚的波斯、大食,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的拂,印度半岛的天竺以及东南亚各国等。

  2阅读对比:如果有兴趣,可阅读《西游记》的任何一回。想一想书中有关唐僧的描绘与你所了解的玄奘有何相同与不同

玄奘西游取经,经历了艰难险阻,最后取得成功,从这点上看是相同的。至于小说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一系列人物和一路上经历的具体情节,则都是作者虚构的。

第7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动脑筋  

1。女孩:“印章是雕版印刷的先驱。”男孩:“石头书是雕版印刷的先驱。”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

  他们说的都对。早在战国时期,印章便开始使用了。汉朝时印章的使用已经很普遍。刻了一方印章,只要涂上印泥,可以无数次的使用,很方便。但印章一般都很小,只能刻几个字。石头书的拓片是印刷术的另一个渊源。我国古代的人们,把浸湿的薄纸贴在刻了字的石碑上,轻轻拍打。然后上墨,把纸揭下,成了黑底白字的“拓片”。隋唐时期,人们把印章和拓片技术结合起来,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2.你能否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各自的诗歌特色

李白: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杜甫:气魄雄浑,沉郁悲怆。白居易: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练一练  B

2.看图分析与调查:这些是中国古代石拱桥的图,看看这些桥与赵州桥相比,各有什么特点再调查一下,你的家乡有些什么样式的桥他们与赵州桥有什么不同?

 北京颐和园玉带桥:造型优美,观赏性强;桥洞高,底下过船方便;但坡太陡,行人费劲。

江苏苏州宝带桥:多拱桥,跨度大;桥面平缓,利于车马人行走;但桥孔小,桥下船只通行不便。  云南丽江黑龙潭桥:多拱桥,坡度较小,桥上行走方便。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动脑筋

  1.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结构严谨,法度精密。据说,宋朝人将他们二人的楷书用作印刷字体,称之为“宋体字”。我们课本中,就有大量宋体字,请看它们与颜柳的书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都是方块字,且结构严谨,平稳端庄,大小均衡等。

2.结合课外了解的知识,猜猜当时表演《霓裳羽衣舞》最好的是谁  杨贵妃。

练一练  C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动脑筋

  1.对澶渊之盟应当怎么评价他们谁说的对你怎么看

他们都说的对,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2.左边铁铸的跪像,在西湖边岳飞墓前。你能猜出他是谁吗为什么让他跪在那里

是杀害岳飞的刽子手秦桧。反映了人民爱憎分明,用这种方式称颂历史上保护人民利益的功臣,强烈谴责杀害功臣的罪人。

  练一练  B

  活动与探究

  1.看图分析:右边是女真人的画像,你能说出他的服装有什么特点吗从画像中,你能看出他们的生活有什么特点吗

女真人头带兽皮帽,身穿窄袖长袍,束腰带,穿长靴,腰挂箭筒,肩挂长弓。从中可看出女真人生活在寒冷地区,勤劳勇敢、擅长骑射的生活特点。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动脑筋  

  1.仔细观察右图,看看图中的农民都在从事哪些劳动

这张图反映了农业生产中从耕种至收获的全过程,其主要劳动包括:牛耕、插秧、灌溉、收获、扬场、入仓等劳动场面(可参看后面图的说明)。

  2.左图是一艘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想想看,这种船有什么优点

南宋海船的水密舱结构,具有较强的抗御风浪的能力,适宜在较深的水域中航行。

  3.隋唐科举制明确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宋朝的科举放宽尺度,允许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应举,这说明什么

隋唐科举制的规定表明官府对商人采取政治上歧视的政策,反映了官府对商业活动的压制。宋朝放宽对商人参加科举考试的限制,表明官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治上歧视商人的政策,反映出商业活动的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4.想一想,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纸币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有哪些优点今天的货币又有了什么新发展

随着宋代商业活动发展,金属货币因沉重不便携带,因此人们发明了便于携带的纸币。纸币比金属货币携带方便,可以在较大范围内使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今天的纸币由国家统一发行,具有更高的信用度,使用区域更为广泛,印刷更为精美,有防伪技术,不易仿造;同时纸币的发行、管理也更加科学。(本题的思考和回答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答案可以是多样的)

  练一练  B

  活动与探究

  思考与判断

  第一种观点看到了南方经济发展对社会经济进步带来的积极影响,但忽视了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二种观点认识到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但否定了南方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

两种观点各有其合理之处,但都过于片面,没有全面反映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南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应该结合历史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而辩证的分析,才能得出客观而正确的结论。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动脑筋

  1.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北宋东京城。想一想,你怎样改变自己的衣食住行,才能适应当时人的生活。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探究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依据教材上提供的北宋衣食住行的情况,凭自己的喜好选择组合。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了解当时更多的生活习惯和风俗,提出自己更有独创性的方案。但是,要让学生注意选择的衣食住行方式必须是北宋时期中原地区出现过的。

  2.想一想,现代的春节和宋代的元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这也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全国各地过春节的风俗不尽相同,可以要求学生先列出本地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再与教材上描述的宋朝的情况相对照,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来。

  练一练  B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动脑筋

  1.下面是蒙古史书记载的12世纪的一些情况,结合课文想想,反映了那时的什么局面后来这种局面是怎样改变的

  “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这段记载形象地描述了当时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这种战争给蒙古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他们渴望摆脱战乱,结束分裂,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铁木真即后来的成吉思汗顺应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以非凡的智慧、卓越的组织才能和坚强的性格,组织一支强大的军队,经过多年的战争,实现了蒙古的统一。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谁的诗你能解释它的意思吗

 这是文天祥的诗。意思是,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名垂青史。

3.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  (对于这两种情况,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答案可不固定。)

练一练 B

  活动与探究

  2.看图分析:右面的图画,反映了蒙古官员的生活。仔细看看,他们同汉族官员生活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蒙古官员同汉族官员一样,都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他们饮酒作乐时,都由许多仆人侍候,仆人为主人把盏敬酒,并击鼓吹奏为之助兴。

  3.议一议:说说元朝运河与隋朝运河有什么不同你知道当今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这件事吗课后不妨查一查南水北调东线的走向。

隋朝运河通过都城洛阳,呈大弯曲状。元朝都城在大都,运河不再通过洛阳而是截弯取直,抵达大都。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动脑筋

  1.想想看,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活字印刷“既经济,又省时”今天的印刷业又有了什么新发展

雕版印刷费工、费时,一次印刷后的雕版又无法再派上用场,很不经济。活字印刷术突出两个“变”: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既经济又省时。联系到今天,印刷业已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进入到“光与电”的时代。(举例:激光照排、电脑排版、高速印刷机等)

  2.导入框里的图,是我国金元时期的火箭发射示意图,想想看,它和今天的火箭发射原理是否相同

两个发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利用燃料的燃烧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来推动火箭向前、升空。

  练一练  B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动脑筋 1.你能从历史上找到一两件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事吗他们说的例子对吗你也找找看。

  他们举的例子很好。楚汉之争中刘邦获胜的经验与项羽失败的教训中非常明显的同类项就是:对人才的态度。当今的社会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发现人才并大胆使用人才是成功的关键;疾贤妒能最终失败。文帝、景帝“以德化民”促成“文景之治”,这是统治者认识到百姓的生活稳定与否,决定着民心所向,决定着统治能否长治久安,因此他们注重节俭,这对于我们今天具有一定的借鉴性。

历史上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事例数不胜数。学生可自由发挥。

  2.想想看,在现代人的诗词里,有苏轼、辛弃疾这种豪放风格的吗你能不能举例说明

有。毛泽东的诗词,风格豪放,气魄宏伟。像他的《沁园春•雪》《清平乐•蒋桂战争》《水调歌头•游泳》等,都是这种风格的作品。

练一练  B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动脑筋  1.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2.女孩:“明朝的科举考试标准化、规范化,是一种选拔人材的好办法。”男孩:“不对。明朝的科举制度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想一想:哪一种说法对呢,为什么

双方各有道理。如果仅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这的确是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但是由于各种规定过于僵硬死板,以文体束缚了内容的发挥,加之命题内容的狭窄,也确有束缚思想的作用。尤其是儒生们把考试做官作为自己学习的终极目的,只知道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而不讲求实际学问,更背离了考试的初衷,败坏了学风。

  练一练  C

  活动与探究  

1.议一议:明朝前期从哪些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政治方面: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廷;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对臣民进行监视;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执行削藩政策。文化方面:八股取士。  

2.思考与判断

  女孩:“明成祖朱棣登上帝位,同东汉光武帝刘秀有些相似。你看他们都是皇族,本来又都轮不上做皇帝,后来都登上了帝位。”男孩:“不对。朱棣登上帝位,同刘秀不一样。刘秀是在西汉灭亡后才称帝,另建东汉王朝的。我看朱棣更像唐太宗李世民,他们都是皇子,又都是依靠武力夺取帝位的。”想一想,他们谁说的对

女孩的看法似有一定道理,但只看到了表面现象。男孩的观点抓住了本质问题,因而也更加深刻。

3.游览明十三陵(可网上游览),你会发现明十三陵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明十三陵中最宏大的是朱棣的陵墓“长陵”。想一想,明十三陵为何没有朱元璋的陵墓为何朱棣的陵墓那么宏伟

明初都城在南京,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死在南京,因此他的陵墓也在南京,称为明孝陵。明成祖时迁都北京,他成为第一位埋葬在北京的明朝皇帝,而那时的明朝经济发展,国势强盛,所以他的陵墓就建得非常宏伟,成为十三陵中最宏大的陵墓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动脑筋 1.郑和为什么能成功地实现远航女生:“郑和从小就能吃苦耐劳,培养了英勇无畏的气概。”男生:“宋元以来,我国的造船业发达,能造出巨大的海船。”他们说得对吗如果不对,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他们讲的各有道理,但都只讲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郑和远航能取得成功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客观条件,包括当时经济发展,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等,这些都是郑和远航能够实现的科学技术条件。再就是主观因素,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另外,郑和出生在回族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与佛教教义,西洋各国大都信仰佛教或伊斯兰教,这些也是远航成功的重要条件。当然,船队中其他成员也是功不可没的,比如说,各船的船长、舵手及全体船员的群策群力、通力合作等等。然而,更重要的一点,你们二位并没有说出来,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是这个航海壮举得以实现的物质前提,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因为郑和的船队要远航,首先需要的是大量资金和优质的远洋船只,如果没有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是办不到的。

  2.戚继光继承父职后,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联系课文中他的诗句,你认为他有什么高尚的品质值得人们学习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表达了戚继光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业结合起来,使自己处在时代激流的中心,为民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决心。戚继光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另外,“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则更明确地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

练一练  C

  2.材料分析与比较:文献材料:“(16世纪前期)番彝伊朗机假朝贡,占据屯门海澳,时肆剽掠,屠食婴儿。”请将文献材料记载的葡萄牙殖民者的侵略行径同郑和下西洋活动进行比较,说明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两者航海的背景、目的、采用的手段(方式)及结果都不同。郑和航海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而葡萄牙殖民者的航海是通过航海进行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以牟取暴利为目的;在手段和方式上,郑和下西洋采取的是和平贸易、友好交往的形式,因而深受各国人民欢迎就是一个明证。葡萄牙殖民者伴随着航海活动而来的,是残暴血腥的殖民侵略活动。如材料中所说,他们窃居屯门岛,在那里建筑堡垒,大造火铳,杀人抢船,掠卖良民,甚至连婴儿都不肯放过,犯下了野蛮残暴的罪行。因此,他们所到之处,无不引起了当地人们的痛恨和反抗。这同郑和下西洋,有着本质的区别。

目前只播放两集

第一集 今陈欣怡,平凡的OL,日复一日的工作就是任人使唤,打理各项杂务。在旁人的眼中,平凡的陈欣怡,朴素、安分、又简单。小小的办公桌、小小的愿望、小小的功能,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就像一张随手可撕的「便利贴」。

在不为人知的内心深处,欣怡期盼着有一天能够像灰姑娘那样,仅管平凡、又受尽欺负,却还是能被命中注定的王子一眼看见。这天为了挽救自己好不容易才盼到的爱情,欣怡带着那个他认为是命中注定的男友古驰一同参加两天一夜的浪漫豪华邮轮之旅。

纪存希,九代单传的集团社长,仅管背负了为家族传承香火的重责大任,但为了成全芭蕾舞星女友Anna扬名世界的梦想,求婚失败的次数已经多不胜数。而这一次,他撒下重金,精心筹划要在浪漫的豪华邮轮之旅再次向Anna求婚。

纪存希与陈欣怡,两个生命原本不可能有交集的陌生人,对这趟浪漫的旅程寄予各自的希望,却阴错阳差被卷入仙人跳的乌龙陷阱里,欣怡看清了古驰、存希则没能向Anna求婚!一连串的变故,还让众人误以为欣怡就是存希要求婚的对象Anna,于是船员与宾客们按照原定计划,起哄要存希当众求婚,为这场浪漫的豪华邮轮之旅画下一个完美的句点。

两人面对美不胜收的海上夜景、炫丽的烟火、以及众人的期盼,也陷入了两难,究竟该不该应大家要求,演出这场「求婚成功」的戏码…

第二集 今「一个善良的女生,遇到这麼棘手的麻烦,希望这一切只是虚惊一场…」

豪华邮轮之旅结束,无论是欣怡或是存希,都以为可以回复原本毫无交集的生活,谁也没料到乌柒柒留了一手。

拍卖会场上,眼光精准的艺术顾问Dylan受魔法灵集团董事长之托,来竞标中山龙大师的新作「诺」,却意外捣乱存希的”哥哥”,也就是正人母子俩打算巴结魔法灵集团董事长的如意算盘。

正人母子厚著脸皮来魔法灵找存希,撞见前来勒索的乌柒柒,并逮到存希的把柄。

存希打算请律师摆平姜母岛民的纠缠,来到律师事务所,又撞见欣怡像「便利贴」一般被同事欺负。两人再次相遇,欣怡的身体不适,则让存希隐约感觉到某件更严重的事正在酝酿。

Dylan来到从小生长的孤儿院担任义工,小朋友们时常提起的另一位善良的义工「欣怡妈妈」引起他的注意。没想到前来告解的「欣怡妈妈」误把Dylan认作神父,让Dylan意外得知这位好心的「欣怡妈妈」正惹上一身的麻烦。不料,Dylan的良心建议却让欣怡陷入窘境,成为全国收视第一的乌龙新闻主角,几番阴错阳差下,甚至被逼得必须回老家姜母岛一趟。

在开往姜母岛的渡船上,决心以强硬手段解决姜母岛争端的存希,再次遇上了同样要回岛上的欣怡,一场误会,却让存希意外被打落海里。

在海的另一端,岛民们摆出大阵仗要迎战魔法灵的社长纪存希,一场激烈的冲突一触即发…

李元昊,西夏开国皇帝,面对大宋王朝一个国力如此强盛的对手,他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国,享受人民对他的朝拜。可是李元昊作为皇帝为什么要杀自己的母亲而他最后又是怎么死的呢

李元昊(1003年6月7日-1048年1月19日),党项拓跋氏,原名拓跋元昊,后改称嵬名曩霄,小字嵬理,党项族,西夏开国皇帝。祖籍银州(今陕西榆林米脂县)。李元昊是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之后,远祖拓跋思恭,在唐朝时因功再次被赐李姓。李元昊继西平王之位后,弃李姓,自称嵬名氏。天授礼法延祚十年(1047年)改回李姓。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修建宫殿,设立文武两班官员,创造西夏文,并颁布秃发令。先后派遣军队攻击并占领了瓜州、沙州(甘肃敦煌)、肃州(今甘肃酒泉、嘉峪关一带)三个战略要地。李元昊建国后,西夏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在此后的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中,西夏歼灭宋军西北精锐数万人。并在河曲之战中击败御驾亲征的辽兴宗,奠定了宋、辽、夏三分天下的格局。

青少年时期的李元昊,长了一副圆圆的面孔,炯炯的目光下,鹰勾鼻子耸起,刚毅中带着几分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态。中等身材,却显得魁梧雄壮,英气逼人。平素喜穿白色长袖衣,头戴黑色冠帽,身佩弓矢。常常带了百余骑兵出行,自乘骏马,前有两名旗手开道,后有侍卫步卒张青色伞盖相随,从骑杂沓,耀武扬威。元昊幼读兵书,对当时流行的《野战歌》、《太乙金鉴诀》一类兵书,更是手不释卷,专心研读,精于其蕴。他颇具文才,精通汉、藏语言文字。又懂佛学。尤倾心于治国安邦的法律著作,善于思索、谋划,对事物往往有独到的见解。这些都造就了李元昊成为文有韬略、武有谋勇的英才。[1]

在宋朝边将中,对李元昊的外貌、器度、见识有种种不同的传说。边帅曹玮驻守陕西沿边,早想一睹李元昊风采,派人四出打探他的行踪。听说李元昊常到沿边榷市行走,几次等候,以期会面,但总不能见到。后来派人暗中偷画了李元昊的图影,曹玮见其状貌不由惊叹:"真英雄也!"并且预见到他后日必为宋朝边患。

继位后,申明号令,以兵法约束部族,继续对吐蕃、回鹘用兵,占领了河西走廊。辖境“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倚贺兰山为固”。建国前后,仿宋制立官制,建年号,定兵制,升州郡,益边防。将全国划分为十二个监军司,委豪酋分别统领。在大臣野利仁荣辅佐下,实行一系列适应本族情况的改革,规定文武官职及庶民服饰,下“秃发令”,实行党项族传统发式,废唐、宋赐姓,改用嵬名,自称“兀卒”(青天子)。改革礼乐制度,改九拜为三拜,“革乐之五音为一音”。在其主持下,创制了记录党项语言的夏国文字,命野利仁荣演释成十二卷,并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等汉籍。宝元元年(1038)十月,正式称帝建国,国号大夏,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天授礼法延祚二年,遣使向宋上表,请求承认合法帝位,遭拒,被宋削夺官爵,悬赏捉拿。继立后,开始对宋发动攻击,屡攻宋境,终元昊之世,宋夏大小战斗四十余次。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在对宋战争中连连获胜。三年(1040)延州之战,执宋将刘平、石元孙;四年,好水川之战,宋将任福败亡;五年,定川寨之战,宋将葛怀敏全军覆没。

李元昊,西夏王国的开辟者,党项族人,是北魏鲜卑族拓跋氏的后人。本不姓李,这个李姓是在唐朝时被赐予的。西夏王朝建立后他就舍弃唐姓,改回原姓。早在少年时期,李元昊的政治谋略就已崭露头角,长大成人之后更是难掩反宋之心,在父亲李继迁留下的雄厚基础下,建立自己的王国。一代枭雄李元昊,他的丰功伟绩足以使他流芳百世,他在夹缝中建立了西夏王国。一个铮铮铁汉,却把自己母亲杀害,那么李元昊为什么弑母最后他的死法却也让人始料不及。

李元昊戎马一生,在杀戮中生活成长,在战场算是一名英雄,但也也是一位出了名的暴君。因为杀戮伴随着李元昊的成长,因此他的性格早已扭曲。成帝之后更是残暴,更爱猜疑。稍有不满轻则被罢黜官位,重则被杀,导致朝廷上下无人敢忤逆他。根据史料记载:公元1034年,李元昊的舅舅卫慕山喜在家族势力的支持下,想要暗中篡权,结果被李元昊发现,因此大怒,把舅舅一家仍进黄河溺死,又亲手毒死自己的母亲,包括一位出自母亲家族的已经怀孕的妃子也一同杀死。他的做法毫无人情味可言。

宁令哥难以忍受夺爱之恨,加上野心家没藏讹庞挑唆,于是持戈进宫刺伤元昊。李元昊被削去了鼻子,受了惊吓,又急恼不过,鼻创发作,于夏天受礼法延祚十一年(1048年)正月初二死去。夏国的开国皇帝党项族的一代英主,就这样中道而殂了。最终李宁令哥被杀,李元昊小儿子李谅祚即帝位。还是毛头小伙时,父亲李德明为了修好辽国,亲自北上,为李元昊求婚,带回了兴平公主。李元昊一直抗拒这段政治婚姻,对兴平公主冷淡疏离。公主抑郁成疾,芳龄早逝。辽国震怒之下,大举侵犯西夏,直逼都城兴庆府。李元昊自知理亏,因此并无怨言,咬牙打赢了这场艰苦的战争。和所有游牧民族一样,党项男子的骨子里充满了对女性的依恋。李元昊立国后,他的皇后是野利氏,野利家族权倾一时。不久,有人向李元昊诬告说,皇后兄长要造反。李元昊勃然大怒,杀了大舅子全家等到真相大白时,李元昊追悔莫及。他骑着马,四处找寻野利家的幸存者、大舅子的遗孀没藏氏。然而,对野利皇后来说,李元昊的这次“反省”才是悲剧的真正开始——没藏氏是那样的年轻貌美,他一见之下,便据为己有。没藏氏从此享有皇后都不曾有的待遇:行猎途中,李元昊带着她;生孩子时,李元昊亲自守护,为儿取名“谅祚”。但没藏氏的美貌,还是栓不住他。皇后所生的太子宁令哥大婚,李元昊前去主持婚礼。谁知李元昊一见到美艳的新娘没移氏,立即走不动了。一场婚礼,竟变成父夺子妻。朝野哗然大乱!但李元昊置舆论于不顾,废掉野利皇后,立没移氏为新皇后。惊世骇俗的不伦之恋,成了李元昊最后的疯狂。太子宁令哥不堪其辱:舅舅被杀、母亲被废、妻子被夺。恰在此时,没藏氏之兄觊觎国舅宝座已久,挑唆太子造反。公元1048年一个夜晚,太子闯入李元昊禁宫,持刀割去父亲的鼻子。翌日早上,李元昊因失血过多,结束了他的一生。随后,没藏氏之兄又以“弑君之罪”,杀了太子。是年冬天,西夏兴庆府城头,一个女子拾梯而上,怀抱着周岁的婴儿,他就是新君谅祚。太后没藏氏垂帘听政。李元昊时代,终于在他自己的好色之路中结束了。

鲜卑的去向其实很清楚,一是彻底和汉族融合,成为汉族最重要的来源之一;二是进入西北,先后建立吐谷浑和西夏政权。

当西夏政权被蒙古消灭以后,鲜卑作为一个民族,不再存在。而他的后裔,已经长久地融入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

比如,元代大文学家,散曲作家元好问,就是鲜卑贵族后裔。有点好玩的是,相比于慕容复,元好问更有资格光复大魏,真正的皇室贵胄后裔。

其实,北魏灭亡之后,北周、北齐可以说都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北齐高氏虽自称是渤海高氏的后裔,但一则高欢本出身于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再则其在鲜卑化生活方式严重,甚至其朝堂的鲜卑色彩比北周还强,高欢在朝堂讲鲜卑语更多,其汉学修养远比不上北魏的历代皇帝。北魏的文成、献文、孝文等皇帝,其汉学修养都非常深厚,尤其是孝文帝,一生手不释卷,精通《老子》、《庄子》,尤善佛理,比较起来,那个神经病辈出的北齐倒反而更加野蛮一些。

但隋代周之后,鲜卑就再也没有建立这种规模的政权了。

开篇我们就说了,鲜卑人除了北魏北周北齐之外,还建立过吐谷浑和西夏两个政权。但是与北魏不同的是,吐谷浑并不是拓跋氏,而是慕容氏。吐谷浑的创始之祖是慕容吐谷浑,国名是其孙慕容叶延所取,即以其祖父之名为之。

慕容吐谷浑本身就是前燕皇帝慕容廆之兄,与慕容廆因为牧场的原因有过冲突,发誓不再见自家兄弟,于是远走青海,在今天的青海、甘肃一带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不过奇怪的是,吐谷浑历代君主虽然开拓不足,但自保有余,与中原政权一向处得还不错,对北魏、北周甚至东晋都恭敬有加,却挑衅最强大的大唐,结果直接作死。

你别不信,他是真正的作死。

贞观八年,“吐谷浑可汗伏允遣使入贡”,你说你进贡吧,是示好,但他不,“未返,大掠鄯州而去”,还没回到青海,大掠,抢了唐的鄯州;

唐太宗还想宽容待他,只是“遣使让之”,让之,让伏允入朝谢罪。结果这家伙称病不来,“仍为其子尊王求婚”。唐太宗答应了他,令其亲迎,他又不来,唐太宗当然就拒绝了,这家伙再一次派兵“寇”兰、廓二州。他又抢了一次。然后伏允年老,信其臣天柱王之谋,数犯边;又执唐使者赵德楷,上遣使谕之,十返;又引其使者,临轩亲谕以祸福,伏允终无悛心。

又是寇边,又是扣押唐的使者,是真正的作死啊。

这下唐不惯着它了。“六月,遣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为西海道行军总管,左骁卫将军樊兴为赤水道行军总管,将边兵及契苾、党项之众以击之”

唐先后遣段志玄、契毖何力、薛万钧等出击吐谷浑,在多次打击之后,吐谷浑又受到吐蕃的偷袭,双重打击之下,于663年灭亡。

后世有一个颇有影响力的鲜卑政权是西夏。当然,西夏不是个纯粹的鲜卑政权,它是一个吐蕃、羌合二为一的政权。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西夏是一个党项羌的政权。但实际上,西夏上层为拓跋氏,下层以羌为主,是一个鲜卑与羌的混合体。其实吐谷浑也一样。不过吐谷浑的王室为慕容鲜卑,而西夏上层为拓跋氏而已。

唐在灭亡吐谷浑以后,将吐谷浑部族内迁,置于陕甘等地。后在与吐蕃和安史之乱的斗争中,多次借助党项羌的力量。唐僖宗时,党项部首领拓跋思恭被朝廷封为夏州节度使,因平黄巢起义有功,一度收复长安,被赐姓李,封夏国公。这也是后来西夏王族李继迁、李元昊的来源。

说起来,西夏还是大唐皇族呢。

西夏一直纵横西北,直到于西夏保义二年(公元1227年)被蒙古所灭。

至此,鲜卑政权在华夏消失。

后世鲜卑名人很多,宇文氏、元氏、尉迟氏、窦氏、长孙氏很多,不过随着历史的变迁,都已经完全融于汉族。

这里有一个人值得一提。北宋开国功臣慕容延钊,后封河南郡王。这是赵匡胤的死党,在宋初很有影响力。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

思考: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

(1)隋朝: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

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

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2)陈朝:南方陈政权统治的腐败;

陈后主骄傲自大

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的意义(影响、作用)(隋朝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

(1)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同秦朝)

(2)开创了一系列的新制度

(3)开凿了举世闻名的大型水利工程——大运河

(4)为隋唐时期的空前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承上启下)

二、“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 ②发展生产 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 “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1、开凿的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

空白(图)

3、意义:

(1)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创造力

(2)大大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3)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4、评价:

积极方面:意义

消极方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

5、从东汉末年到隋统一前近400年,是大一统国家形成以来时间最长的分裂时间。

6、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了欧洲、美洲、印度洋沿岸和大西洋西岸各国间的航程。

巴拿马运河:大大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程。

7、比较秦朝与隋朝的相同之处:

(1)都结束了我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

(2)都制定了许多重要制度,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3)都兴建了重要工程(4)都只有2个皇帝,存在时间很短

(5)都因为暴政,引起人民的反抗

8、隋朝的灭亡:是因为隋炀帝的暴政,大运河只是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1、隋朝灭亡原因:

大兴土木(修建洛阳),数次对外战争(三征高丽),酷虐残暴

2、概况:618年 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1、定义: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2、原因:表格

3、内容:

政治上 虚心纳谏、重用人才、完善三省六部制

经济上 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也可以用实物代替)

文化上 完善科举制

法律上 修订法律、宽省刑法

民族关系 密切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1、唐太宗重用人才: 房玄龄、杜如晦

2、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3、《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4、《贞观政要》是记录唐太宗政绩和他与魏征等议论古今得失的书

5、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表格

但也必须指出,作为封建帝王,唐太宗同样对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在晚年,他的骄矜情绪和享乐思想逐渐滋长。

第3课 气度恢宏的隆盛时代

一、 女皇武则天巩固统治

1、加强中央集权:①重用酷吏,使用恐怖政策;

②将唐初的《贞观氏族志》修改为《姓氏录》;

③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创设殿试、武举

2、农业;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减轻农民负担,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史称有“贞观遗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二、开元盛世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姚崇)(2)重视吏治(3)崇尚节俭(4)改革军事、财政、漕运制度

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在整个封建社会最强盛的时候)

三、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2、手工业

(1)丝织业:以蜀锦最有名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冶铸业

3、人口:唐初300多万户到唐玄宗时1000多万户

四、唐朝疆域

五、唐朝几位皇帝的顺序:

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

1、产生背景: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2、定义: 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3、分类: 进士(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查治理政事的能力)

明经(背诵儒家经典)四书:《大学》 《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完善阶段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科举制在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三、科举制的影响

四、衣食住行时尚

1、饮茶习俗在唐朝风靡全国,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是唐朝人陆羽写的。后人称陆羽为“茶神”。

2、在唐朝,骑马出行变得普遍而富有情趣,妇女以穿男装、戎装为时尚。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一、“天可汗”

1、突厥:唐太宗设立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保留原有民族习惯。

西北各族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拥戴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

2、唐太宗为何能得到少数民族的拥戴?

(1)改变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力求平等对待少数民族

(2)尊重少数民族的民族习惯和生活方式,任用本民族的人来管理

(3)唐太宗待人宽厚仁慈

二、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风俗习惯

①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是藏族的祖先

2、文成公主入吐蕃(唐太宗)

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的原因:十分仰慕中原文化

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使节向唐朝求婚时的情景。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有什么意义?

① 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② 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3、金城公主入吐蕃嫁给尺带珠丹(唐中宗)

尺带珠丹上表唐玄宗,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唐穆宗时,唐蕃“甥舅会盟碑”成为汉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三、点苍山会盟

南诏首领皮逻阁在唐玄宗支持下统一了六诏,被封为“云南王”,定都太和城(云南大理)

四、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

民族 与唐朝的关系 今何族的祖先

突厥 设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管理,保留原有民族习惯与生活方式 蒙古族

吐蕃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通婚。 藏族

南诏 唐玄宗封皮逻阁为“云南王”。 彝族白族

7、民族首领名称:匈奴——单于 突厥、回纥——可汗 吐蕃——赞普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一、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1、遣唐使(阿倍仲麻吕)

2、鉴真东渡

3、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唐朝与天竺(玄奘西游)

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大唐西域记》

三、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1、唐朝的强盛、繁荣、先进,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2、唐朝比较开放的政策

3、发达的对外交通。(从陆路、海路可以到达亚洲、非洲、欧洲很多国家和地区。)

四、都城长安

唐都长安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会,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市建筑分为宫城、皇城、外郭城三个部分。(宫城:皇帝居住的地方;皇城:中央各政府部门办公的地方)东市与西市是长安城两大商业区。(两市营业时间:中午12点到日落前半天时间。)

五、中国人被称为唐人:说明唐朝的强盛和对外国影响大。

第7、8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是唐朝发明的。

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时期,已发明雕版印刷术。市场上出现了一种用作交易凭据的印刷品——印纸,成都、洛阳是著名的印刷业中心。

2、《金刚经》868年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比欧洲(1423)早近600年

二、火药

1、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的,孙思邈在他的《丹经》一书中,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

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最初的火药武器叫“火箭”,也叫“飞火”。

三、高超的建筑水平

1、赵州桥(安济桥)

设计者:隋朝李春,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赵州桥的设计开创了世界平拱桥建筑的先河。比欧洲早700多年。

四、 光耀千古的诗坛

诗人 代表作 特点

李白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豪迈奔放,想象丰富。 诗仙

杜甫 “三吏”“三别” 反映社会现实。 诗圣

1、唐朝帝王大都喜爱诗歌,进士考试也以诗歌为重要内容,这就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2、杜甫亲身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变化,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3、白居易称李白、杜甫的诗歌“吟咏流千古,声明动四夷”。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五、雕刻艺术

隋唐时期开凿的敦煌莫高窟,壁画内容以佛教故事为主,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六、盛大欢腾的乐舞

著名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太宗的《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参与编创的《霓裳羽衣曲》。

1、石窟艺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

2、敦煌壁画形象逼真,尤其是:“飞天”图案,被唐朝人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

1、秦朝与隋朝相似2、唐朝与西汉相似3、北宋、南宋与西晋、东晋相似

(前朝的皇族建立)

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907年,唐朝为藩镇所灭。

一、辽宋西夏的并立

1、契丹的兴起

(1)契丹的生活习俗: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 过游牧为主逐渐有了农耕生活。

(2)契丹国的建立:

2、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2)北宋与契丹:①北宋北伐:为了夺回被辽占领的地区(幽云十六州),遭到失败,转而采取“守内虚外”的消极防御政策。

②契丹南侵:1004年,辽军大举攻宋,到达澶州,东京受到威胁,宰相寇准主战,宋真宗亲临督战,辽军进攻受挫。1005年,双方订立盟约,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双方和平往来长达100多年。

(3)澶渊之盟的内容:①双方撤军,各守疆界;②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4)、对澶渊之盟的评价:对北宋来说这是一个屈辱性的和议,它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是这毕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双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3、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宋与西夏的和议:①西夏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③双方在边界进行贸易。

二、 碰撞中的融合(民族融合)

(1)奖励垦荒,学会农耕(2)仿效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3)西夏还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翻译、印刷大量中原典籍和佛经;用汉字铸造钱币

政权 建立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契丹 916年 辽太祖阿保机 上京

北宋 汉族 960年 宋太祖赵匡胤 汴京、东京(今开封)

西夏

党项 11世纪前期 李元昊 兴庆

金 女真 12世纪初期 金太祖阿骨打 会宁,后迁到中都

南宋 汉族 1127年 宋高宗赵构 临安(今杭州)

1、 辽太宗推行“以汉制待汉人”,保护发展先进中原文明的政策。

2、 榷场:我国古代由国家为征税而设立的边境贸易场所。

第11课 宋金南北对峙

1、1115年,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建立 金 政权,定都会宁。

2、“靖康之变”:靖康是宋钦宗的年号。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北去,并掠走宫廷仪仗、天下府州图、典籍、天文仪器、乐器及大量珍贵财物,北宋灭亡。

3、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宋高宗)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后定都临安。

4、岳飞和韩世忠是当时著名的抗金将领。由于岳飞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

5、1140年,郾城大战,南宋VS金

6、岳飞等人领导的抗金斗争的意义:有效的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

7、三个抗金英雄:李纲、岳飞和韩世忠(不要说成民族英雄)

8、南宋时,北方民众自发组织的抗金义军主要是王彦领导的八字军。

9、绍兴和议:1141年

南宋向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并给金岁币。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10、金朝变革女真习俗(民族融合)

(1)目的:为了适应对高度发展的农耕地区统辖管理。

(2)内容:仿照南宋改革官制,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行政机构

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

鼓励与汉族通婚,在生活习俗上向汉族靠拢。

11、杨家将抗辽(北宋,辽);岳飞抗金(南宋,金);文天祥抗元(南宋与元)

12、“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反映出民众对岳飞的崇敬和对奸臣的憎恶。

13、南宋、北宋的共同点:①给少数民族纳岁币(都要给金)②两宋都有:金、西夏

③都被少数民族消灭

第12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经济重心南移:

1、开始于:三国时的吴国(魏晋南北朝);最终完成是在:南宋。

2、“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两宋时期,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并且当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苏:苏州,湖:湖州)

3、原因:(1)为躲避战乱,北民南迁,为南方带来劳动力、技术、工具

(2)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3)优越的自然条件(土地肥沃,雨水较多)

(4)南方统治者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5)南北人民的辛勤劳动

二、两宋时的经济发展

农业:①劳动力大量增加(人口超过一亿);②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秧马的作用: 坐在上面比弯腰劳作节省体力,还能加快速度)③农田水利得到很大发展;④引进新的农作物—占城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手工业:①人们把煤称为石炭,并且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② 同时在金属冶炼中,铁和铜不论质量还是产量,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宋朝铁的产量大致相当于18C欧洲各国 产量的总和。

③陶器制造业发展到新阶段,成为畅销世界市场的产品。

④宋代手工业部门已有商标、广告意识。

商业:

①城镇的兴起②纸币的出现和使用

海外贸易:①在重要港口设三蕃:蕃坊、蕃市、蕃学,②政府专门设立市舶司来管理海外贸易,③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广泛, 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波斯湾,都航行着来往中国的商船④泉州是全国第一大港。

1宋代由于推广优质水稻品种占城稻,使得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

2宋代瓷窑有五大名窑,在北宋景德年间兴起的最著名的瓷都——景德镇。

3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

4北宋,煤不仅用于冶铁、制瓷业,在都城东京大量用于居民生活。

5宋代海外贸易兴盛,

材料题:

材料一 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 国家根本,养给东南。

(1) 材料一中的“苏湖”指什么地方?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苏州、湖州 水稻

(2) 材料二中的现象最终出现在什么时候

南宋

(3) 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

经济重心在南方,南方超过了北方。

(4)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6.坊:居民住宅区;市:商业区。唐朝时坊是分开的,北宋时,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并且 出现了早市、夜市。

7.纸币产生的原因:商业的繁荣和内外贸易的兴盛。

纸币产生的意义:轻便、便于携带,有利于商业的繁荣;是世界货币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8、“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的主要目的是讽刺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

李元昊留有记载的后妃共9位,除一位幸运的早死(善终)外,其余无一有好结局。他的内宫可谓血迹斑斑,而且因果循环极重,李元昊杀母、杀舅、杀妻、杀子、杀大臣。结果自己反死在太子手上,太子又死在重臣手里,朝政落入外戚手中,而外戚又被李元昊的另外一个儿子所杀。

暴君和他的10个女人

战争铸就英雄,但也制造暴君。

李元昊在杀戮中长大,以征战为生,这扭曲了他的性格。他的舅舅卫慕山喜,是他祖父李继迁留下的重臣。公元1034年,舅舅暗中篡权,为李元昊识破。李元昊大开杀戒,把舅舅一家抛进黄河溺死,又亲手毒死母亲。他的一名妃子,也出自母亲家族,当时有孕在身,但李元昊连亲生骨肉也不顾惜,就地赐死。

凡是暴君的特质,李元昊都具备了,比如贪恋美色。

还是毛头小伙时,父亲李德明为了修好辽国,亲自北上,为李元昊求婚,带回了兴平公主。李元昊一直抗拒这段政治婚姻,对兴平公主冷淡疏离。公主抑郁成疾,芳龄早逝。辽国震怒之下,大举侵犯西夏,直逼都城兴庆府。李元昊自知理亏,因此并无怨言,咬牙打赢了这场艰苦的战争。

和所有游牧民族一样,党项男子的骨子里充满了对女性的依恋。李元昊立国后,他的皇后是野利氏,野利家族权倾一时。不久,有人向李元昊诬告说,皇后兄长要造反。李元昊勃然大怒,杀了大舅子全家。

等到真相大白时,李元昊追悔莫及。他骑着马,四处找寻野利家的幸存者、大舅子的遗孀没藏氏。然而,对野利皇后来说,李元昊的这次“反省”才是悲剧的真正开始――没藏氏是那样的年轻貌美,他一见之下,便据为己有。

没藏氏从此享有皇后都不曾有的待遇:行猎途中,李元昊带着她;生孩子时,李元昊亲自守护,为儿取名“谅祚”。但没藏氏的美貌,还是栓不住他。皇后所生的太子宁令哥大婚,李元昊前去主持婚礼。谁知李元昊一见到美艳的新娘没移氏,立即走不动了。一场婚礼,竟变成父夺子妻。朝野哗然大乱!但李元昊置舆论于不顾,废掉野利皇后,立没移氏为新皇后。

惊世骇俗的不伦之恋,成了李元昊最后的疯狂。太子宁令哥不堪其辱:舅舅被杀、母亲被废、妻子被夺。恰在此时,没藏氏之兄觊觎国舅宝座已久,挑唆太子造反。公元1048年一个夜晚,太子闯入李元昊禁宫,持刀割去父亲的鼻子。翌日早上,李元昊因失血过多,结束了他的一生。随后,没藏氏之兄又以“弑君之罪”,杀了太子。

是年冬天,西夏兴庆府城头,一个女子拾梯而上,怀抱着周岁的婴儿,他就是新君谅祚。太后没藏氏垂帘听政。

李元昊时代,终于在他自己的好色之路中结束了。

没有。

从“大国”心态看宋朝的不和亲政策

  传统意识里的“和亲”,一般是指政权间因为政治目的而进行的联姻。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是我们熟知的和亲事件。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史上,存在着相当广泛的和亲现象,就类型而言,有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间的联姻、割据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间的联姻、割据政权间的联姻、少数民族之间的联姻、南朝与北朝之间的联姻以及从现今来看属于与外国之间的联姻。就朝代而言,有汉与匈奴、汉与乌孙、孙吴与蜀汉、隋唐与吐谷浑、隋唐与突厥、唐与吐蕃、辽与西夏、以及后来满蒙联姻等等。无论形式怎样变化,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即都是政治利益的驱动。纵观整个和亲史,两晋、两宋和明代无和亲现象,在政治分烈的情况下,宋朝为什么不与外族和亲呢?宋朝为什么能坚守住独立的婚姻阵地?本文拟从文化和经济方面分析其背景和缘由。

宋朝士大夫对与宋有冲突的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态度

  一、外求谋和,内严守备,待机消灭之。  

  北宋宰相李昉持这样的观点:“……况天生契丹为患中国汉髙祖以三十万之众困于平城,卒用奉春之言以定和亲之策,以至文帝奉之弥优,外示羁糜,内深抑损,而边城晏闭,黎庶息肩,所伤匪多,其利甚溥矣。况獯鬻之性,惟利是求,倘陛下深念比屋之磬县,稍减千金之日费,密谕边将,微露事机,彼亦素蓄此心,固乃乐闻其事。不烦兵力可弭边尘。此所谓屈于一人之下伸于万人之上者也。伏望陛下裁之。”

  

  钦宗时,开封尹程振对此也有类似的看法:“臣愿陛下结以诚信而沮其谋,遗金帛而厌其欲,外务谋和,而内严守备。数年之后,国富民足,将选士励车攻马良,然后徐议大举以刷吾耻,未为晩也。”…… 这些人没有强烈地反对和亲。

  

  二、主张以物质厌其欲,反对和亲、割地等认为有辱国格的事情。

  

  富弼、贾昌朝是持这类观点的代表人物。辽兴宗宗真曾派刘六符等南下宋朝议割地、和亲事宜,当割地的要求被北宋的谈判代表富弼等人拒绝后,他们提出了与宋和亲的要求。富弼借口婚姻易生嫌隙而婉言拒绝:“结婚易生嫌隙,本朝长公主出降,赍送不过十万缗,岂若岁币无穷之利哉?……”

  

  贾昌朝对和亲的反对态度则溢于言表:“始昌朝馆伴契丹使者,建言:和亲辱国,而尺地亦不可许。朝议欲以金帛啗契丹,使攻元昊。昌朝曰:契丹许我而有功,则责报无穷,且以我市于元昊,昔尚结赞,欲助唐讨朱泚,而陆贽以为不可。后知吐蕃阴与泚合。今安知契丹不出此邪?于是命昌朝报使契丹,昌朝力辞。因奏此疏。”

  

  三、主张因时制宜,其实质并不反对和亲。

  

  两宋之交的胡舜陟明确表明了这一观点:“臣观汉唐以来御敌之策有五:曰和亲,曰守备,曰征伐,曰抚定,曰羁縻,皆因时而为之。和亲、守备则施于敌国强盛之时,汉高帝是也;抚定、羁縻则施于敌国衰弱之际,汉宣帝、光武是也;至于征伐或施于强或施于弱,必先以中国富盛兵甲精锐,我有万全之势,彼有可乘之隙,然后可举,汉武帝、唐太宗是也。今我国家承巨奸误,内侍持权之后,海内虚耗,帑藏空竭,军律不振,士不为用……”同是两宋之交的程瑀在奏状中也如是认为。综上所述,两宋的士大夫对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尤其是辽金)的态度是因人而异的。但终宋一朝,它是没有和周边民族实行实质意义上的和亲的。那么,两宋士人对和亲的态度又当如何呢?

  

  宋朝士大夫对和亲的态度

  

  在宋代的文献中,“和亲”的意思有两种:一种是联姻,一种是和好。据分析,大多数文献中的“和亲”是和好、亲善的意思。所以,仅通过文献,难以全面把握宋朝士大夫对和亲的态度。但终宋之际,并无和亲的事实,由此不难判断,宋代文人士大夫对和亲的主流态度,即对和亲持反对意见。

  

  北宋是理学发端的时期,南宋是理学的兴盛期,故而两宋有不少士大夫把和亲与伦理道德相对立,像上文提到的贾昌朝,就认为“和亲辱国”。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把“中国结婚夷狄”视作“自取羞辱”8两宋以讲天理和伦常为主要内容的理学的兴起,使传统的夷夏之防观念深入人心。作为宋朝君臣,他们大多受狭义儒家道德观念的束缚,很自然地把和亲政策与伦理道德对立起来。所以,宋朝在与辽、夏、金议和时,宁可多给金帛,也不愿嫁女和亲。正因如此,在辽兴宗向宋提出以和亲、增币代替割地的要求时,宋朝允许增币,但拒绝和亲。在宋仁宗及参与谈判的大臣富弼等人的心中,割地无疑是丧权辱国,和亲则大失体面,因此才以各种理由加以拒绝,最后使“契丹不复求婚,专欲增币”。

  

宋人对于宋朝优越地位的强调

  

  尽管宋朝的官方文书中对辽、金的称呼比较客气,一般称之为“北朝”、“北人”,但宋朝绝大多数士大夫骨子里是鄙视辽、金的,在他们的著作或文章中称辽人或金人为“夷狄”、“虏”、“獯鬻”。如宋朝的彭百川在《太平治迹统类》中说:“月辛丑,上访宰臣以灵武事宜,参知政事李至上疏略曰:夷狄狡诈,古圣人置之度外,何必竭膏血较胜负?”北宋名臣包拯也曾向仁宗上疏:“方今不患乏材,但患不能用尔。缘雄州最为控扼重地,尤不当轻授事机,少失,虽悔何及?且戎虏之性诡诈万状,殊不可测。今既无名构是衅隙,故必有为之谋者,可不熟虑而预防之哉?”赵普在谏议宋太宗时也用轻蔑的语气说过:“伏觇二月中,忽降使臣差搬粮草及详敕命知取幽州。而后虽听&<4871;音,未闻成事,稍稽克复,俄及炎蒸,师老民疲,实増疑虑。伏念陛下圣略神功,举无遗筭,平取浙右,力取河东,十年之间遂臻康济。蠢兹獯鬻,诚非我敌。盖迁徙鸟举难得而制,自古帝王置之度外,任其随逐水草,皆以禽兽畜之。伏料圣明何足介意”

  

  还有的文人士大夫用阴阳观念来比拟夷狄与中国势力的消长。如大宋《宣和遗事》开篇即言:“中国也,天理也,皆是阳类;夷狄也,小人,人欲也,皆是阴类。” 鉴于以上的文化背景,宋朝大多数士大夫自认为是“文化大国”,因此,不可能从文化上认同辽、金,视辽金为蛮夷,焉能嫁女于彼?张正明先生认为,“和亲发生的两个软条件”,第一个是“政治分裂状态”,第二个软性的历史条件是“没有强烈的此贵彼贱的民族偏见”。民族偏见强烈时,认为与夷狄结亲是奇耻大辱,宁可赔钱也不能赔夫人,当然是不会去联姻的。除了上述的文化因素,宋人对德治的迷信以及宋朝的经济实力都有助于理解宋朝为什么不与少数民族政权和亲。

  

  宋人对德治的迷信

  

  赵普在《上太宗请班师》中写道:“前代圣帝明王无不置於化外,任其随逐水草,皆以威徳御之。” 足见,在一代名臣赵普的意识里,德治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同为北宋士大夫的田锡在《上太宗论军国要机朝廷大体》中指出:“然自古制御蕃戎,但在示之以威徳。示之以威者,不穷兵黩武,不劳人费财;示之以徳者,比之如犬羊,容之若天地,或来朝贡亦不阻其归怀,或背驩盟亦不怒其侵叛……” 此后,孙觉在《上神宗论自治以胜夷狄之患》中也说:“盖陛下新即大位,夷狄未见威徳,故敢或为侵侮以窥我边。朝廷整饬戎备,选置任使,未为失计也。”宋朝的文人士大夫在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下,认为王者要以德服天下,只要王者的德行修炼到很高的程度,蛮夷也会来归附的。宋儒对德治的认可甚至达到了迷信的程度。这一方面会督促皇帝注重德行,爱怜百姓,营造海内繁荣昌盛的局面;另一方面,这种迷信也会使宋朝的皇帝和大臣们过于“重内轻外”,以致于成为加强武备、抵抗侵略的无形障碍。

  

  宋朝经济实力的决定作用

  

  宋朝的强大的经济实力无疑是支撑宋人“尊严”的关键因素。岁币虽是一项负担,但较交战时的军费,不过百分之一、二。如,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王旦言:“国家纳契丹和好以来,河朔生灵方获安堵。虽每岁赠送,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富弼在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所上《河北守御十二策》中,指出澶渊之役时:“骄敌深入,直抵澶渊,河朔大扰,乘舆北幸。于是讲金帛啖之之术,以结欢好。自此,河湟百姓,几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宋朝每年送给辽的岁币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例是微不足道的。据此推算的话,宋朝的国民收入当为付出岁币的数十倍,那么,宋朝在经济上也算是“大国”了。以这样数量的银两换来国内的和平和人民的安居乐业,对宋人来说是非常划算的。考虑到当时的时势,宋朝的这种“以银两换和平”的举动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另外,据日本学者日野开三郎的研究,宋朝的绢产量很大,每年付给辽的30万匹绢约相当于东南越州一地的年产量。至于银的产量则比较少,所以,每年付给辽的20万两白银,在后期造成了财政上的问题。但是,通过官方对辽榷场贸易的经营,宋政府每年对契丹贸易上的出超,可收回付出银两的十之六七。这在宋朝的文献中早有反映:1122年(宣和四年),宋昭论榷场时指出:“……盖祖宗朝赐予之费,皆出于榷场。岁得之息,取之于虏,而复以予虏。中国初无毫发损也。比年以来,榷场之法寝坏,遂耗内币,臣愿遴选键吏,讲究榷场利害,使复如祖宗之时,则岁赐之物不足虑也。”这样算来,宋朝实际付出的银两数目不是很大。考虑到宋政府的赋税、海外贸易等的收入,它付出的岁币肯定不会对国民经济造成威胁。

  

  综上所述,宋朝没有实行和亲政策主要是由朝野人的“重华夏轻夷狄”的思想决定的,经济实力的强大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这样看来,有宋一朝,没有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和亲的“奇怪”现象也是可以理解的。

  

  宋朝由于自己的民族偏见,不屑于和外族和亲,一定程度上,和当时宋、辽、夏(金)三足鼎立的局面分不开。三个政权势均力敌,彼此都不能置对方于统治之下。由于宋朝的恰当的对外政策,也没有出现辽、夏联合攻宋的情况,当然,这与宋朝不可忽视的军事实力也是分不开的。

  

然而,用“大历史”的眼光来看,宋朝的文化优越论以及在其影响下的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形成是不利的。客观上,宋朝的鄙视周边民族的文化心态,延缓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对民族间的文化交流造成了负面影响。当然,历史不能假设,试想如果宋朝没有民族偏见,像汉唐那样与少数民族政权实行包括和亲在内的种种文化交流,那么,“华夷之防”或许就不会在后代得到大发展,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应该会更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4293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7
下一篇2023-07-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