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是个浪漫的朝代吗?汉朝有什么浪漫的故事吗?越多越好

汉朝是个浪漫的朝代吗?汉朝有什么浪漫的故事吗?越多越好,第1张

汉朝最浪漫的可能就是刘秀和阴丽华的故事了吧。刘秀那句娶妻的娶阴丽华的名言流传至今。那个朝代说实话一点也不浪漫。反而很可怕。那些现在的电视剧里的聪明女人恰恰都是当年的蠢女人。比如窦太后。皇帝什么时候那么喜欢过她。薄太后。根本是刘邦不喜欢到连吕后都很同情的人。一个字,就是傻。所以她儿子装傻谁都认为是真的。那么傻的妈怎么可能生出来聪明儿子。大家都走眼了。卫子夫。以色上位的好女人。因为太好。没有心机。所以死的惨烈。

唐代诗人章孝标《少年行》诗云:“平明小猎出中军,异国名香满袖熏。”

唐朝,香文化是盛行在上流贵族中的一派重要文化,颇受“妃后贵人”的喜爱。

加之唐朝时开放程度高,许多外国商人来华经商,又带来了许多外国特有的香料,一时间,随身携带香囊成了长安城中贵胄的标志。

盛世大唐,万国朝拜

事实上,唐朝时的香文化远不止流行于贵族阶层。

随着制香技术的普及和成熟,唐代的熏香逐渐走向产业化,许多平民家的妇女也以佩戴香囊或家中放置香炉为时尚。

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唐朝可以被称为“最爱美”的王朝,在这一时期,无论老幼、男女、贫富,都十分推崇“香文化”。

可以说,唐朝,即是香文化发展的巅峰,也是中国古代制香工艺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

大唐镂空金香囊

“制香”究竟制的是什么香?——那些大唐名香

中国古代香道中公认的四大名香有:“沉檀龙麝”,即沉香、龙涎香、檀香、麝香。

这四种香料最为珍贵,在唐朝香方中也最为常见。通过不同香料的组合,富有智慧的唐代手艺人创造出了不同的合香,有的香方流传千古,甚至保留到了今天。

1、杨贵妃衙香

为了满足宫中贵人的需要,宫中专门负责制香的人,常常会配些新奇的香方满足妃嫔、皇帝的需要,因此唐朝的香方大多是从宫中流传出来的。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陈氏香谱》中收录的“开元帏中衙香”,后在《香乘》中被改名为“杨贵妃衙香”。从名称中可以看出,这个香方是被用在床帐之中的,类似于后世的名香“鹅梨帐中香”。

关于杨贵妃对香的喜爱,在《全唐诗》中唯一一首出自她本人的诗中可窥见一斑:“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袅袅秋烟里。”

杨贵妃(妖猫传剧照)

“杨贵妃帏中衙香”被用在杨贵妃就寝时床帐中的香炉里,其中融合了沉香,栈香,鸡舌香,檀香,麝香,藿香,零陵香,甲香,龙脑香,不仅有四大名香,还有其余五味辅料,共同打造了这一味“美人香”。

不管是为了将自己打造成一个“氛围美女”,还是出于想要掩盖体味的目的,杨贵妃对香料的喜爱,都是不容质疑的。

2、花蕊夫人衙香

除了“杨贵妃中衙香”,还有一个“衙香”香方也十分出名——“花蕊夫人衙香”。虽然其出现在唐后的五代十国时期,但却对唐朝的香方有所继承。

花蕊夫人是后蜀后主孟昶的妃子,作为长居深宫的妃子,在君王不来宠幸的日子里,总会给自己找些消遣时光的事情,而花蕊夫人徐氏的爱好就是制香合香。

花蕊夫人剧照形象

说起花蕊夫人和香,还有一段轶事,相传花蕊夫人和孟昶登楼乘凉时,曾将龙脑香抹在扇面上,龙脑香以凉爽出名,风一吹,扇子掉落,被皇城外的人捡到,惊讶于扇出的风如此清香凉快,故引得蜀人争相模仿,是为“香雪扇”。

这味“花蕊夫人衙香”就是她自创的帐中香,由旃檀、沉香、乳香、安息香、雪莲花、降真香、豆蔻合成,因为花蕊夫人笃行佛教,故此香不若别的帐中香一般甜腻,而是出尘淡雅,颇有佛家的庄严之意。

3、唐开元宫中香

古代有许多宫中香(宫中专用的熏香)是以皇帝的年号来命名的,如“汉建宁宫中香”、“唐开元宫中香”、“李后主宫中香”等。

唐朝皇宫“大明宫”

其中“唐开元宫中香”是唐朝一种兼具药性和香性的香。据中国古代香方的集大成者《香乘》记载制作“唐开元宫中香”的流程如下: 沉香二两(细锉,以绢袋盛悬于子当中,勿令着底,蜜水浸,慢火煮一日),檀香二两(清茶浸一宿,炒令无檀香气味),龙脑二两(另研),麝香二两,甲香一钱,马牙硝一钱。

其中龙脑香实际上是一种树脂提取物,古代人命名为”龙脑“足以体现其珍贵,可见唐朝宫廷生活之奢靡,熏香成本之高。

唐朝的制香工艺

在香道如此盛行的大唐,要满足王公贵族和普通老百姓的需求,制香业自然十分发达,在一代又一代人的钻研下,唐朝的制香工艺取得了极大的进步,甚至对后来的宋元明清也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王公熏香,找肥胖妇女围挡香气

唐朝的制香工艺,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同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相契合;二是唐朝时,香料逐渐从单品香走向合香;三是针对不同的香方,制作人要采用不同的炮制手法。1、天时地利人和方得上品香

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贯穿在整个香料的制作过程中,在选择香料和药材时,要按照方剂配伍的基本原则——君、臣、佐、使,进行配对。

其原理,需要用到中国传统的五运六气、天干地支的学说进行推演,不同的年份对应不同的天干地支,其五行属性也不同,例如在“逢卯逢酉“则燥金司天,君火在泉,司天是指上半年,在泉指下半年,全年火气较旺,要用能够凝神静气的沉香作主料,也就是君臣佐使中的“君”。

香料搭配

此外,除了在香料的搭配选择上上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在香料出香的时间上也要经过演算,得出最佳节气、时辰,方能出香,一些香方上对此就有特定的要求。

2、从单品香到合香

虽然合香的巅峰出现在唐朝,但古人早在汉朝就已经对合香进行了探索,出现了合香的香方。

所谓单品香,就是指单一的香料,如沉麝龙檀等,合香就是今天制作香料中普遍流行的将香料按照一定比例搭配,创造出不同的香方。

相比起单品香,合香不仅味道层次更加丰富,同时也发挥了1+1>2的力量,能够使各种香料的作用相辅相成,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唐朝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外来的香料,也就是异香,加入了我国的香方中,如乳香、降真香、来自波斯国的安息香等。

将这些异香来到中国以后,才大大丰富了我国古代的香方,就连古代四大名香之一的龙涎香,也是唐朝末年才传入我国的,被后世奉为香中极品。

3、不同炮制方法

在传统制香的工艺流程中,不仅在选材、配方上十分严格,而且炮制手法也非常讲究。炮制的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了出品的香的质量。

所谓炮制,其实就是对天然香料进行初级加工,理顺其药性、祛除其毒性,是制香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如生长在南方湿热地区的檀香、性燥热,直接入香不仅达不到凝神静气的作用,反而还会引得闻到的人心浮气躁,对其进行炮制的目的就是去除其燥热之性。传统的制香炮制方法有:修制、蒸、煮、炒、灸等,根据不同的需要和香料的不同性质,制香人要选择不同的炮制方法。

唐朝香文化的应用

唐朝的香文化十分鼎盛,已经深入到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与药文化、宗教文化产生交汇,形成中中国古代特有的香药文化、宗教香文化。

1、香文化与药文化

天然香料有的来源于植物,有的来源于动物,其本身,都带有一些药性,如影视剧中常见的麝香,既是一种香料,也是一味药材。

可以说,从香料诞生之初,就“香药”不分家。在探索的过程中,

唐朝人逐渐发现了更多香料的药性,爱美的唐朝人将香料入药,颠覆了传统对中药的应用。在《外台秘要》中,唐王焘记载了430个药方,全是以香料入药,多起美容养颜、延年益寿之效。

《外台秘要》书影

也因为药理学的进步,唐代妇女喜爱使用加入香料的香膏、澡豆等,在散发香味的同时还能保养皮肤。

除此之外,唐朝人还将香料运用于外伤科,由于芳香药大多具有抑菌的效果,因此,作为外伤药也被广泛运用。

2、香文化与宗教文化

有传记载:唐玄宗在看大臣的奏折之前,必定要洗手、焚香而后才读之。

可见,唐朝时期,香已经被赋予了避秽、清净的作用。

唐朝是一个宗教兴盛的国家,唐三藏西天取经也可看出统治者对佛教的尊崇,佛家对香的应用体现在“焚香”。时至今日,走进寺院,我们还能闻到幽雅的梵香。

寺院焚香

在佛家众人看来,焚香不仅是表达对神灵的尊敬,也是使自己安静下来的一种方法。唐朝百姓在这样的氛围中也掀起了一股焚香的潮流,有如”佛兰香“、”法华香“等,都被寻常百姓使用,用以驱邪、避秽。

总结

香道是与花道、茶道并立的中国三大传统文化之一,其在唐朝时发展迅速,在香料品种和制香工艺上都大有进步,更是与药文化、宗教文化耦合,衍生出了更加多元的文化。

不管是在文学作品还是在神话传说中,香料都被与美好的元素联系起来,可以说,每一个中国人的潜意识中,都有一副”美人红袖添香“的画面。对于唐朝这样一个伟大而又浪漫的朝代来说,香料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一呼一吸之间,香气扑鼻而来,使人灵台清明,韵味无穷。

宋朝的诗词最有浪漫气息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作者柳永 朝代宋

译文对照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译文 注释

我伫立在高楼上,细细春风迎面吹来,极目远望,不尽的愁思,黯黯然弥漫天际。夕阳斜照,草色蒙蒙,谁能理解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本想尽情放纵喝个一醉方休。当在歌声中举起酒杯时,才感到勉强求乐反而毫无兴味。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东晋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流传最广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至今没有发现确有其人的真凭实据。 故事的内容如下: 东晋永和年间,在风景秀丽的善卷山南,有一个祝家庄。庄里有一户殷实富户,人称祝员外。祝家族规,财产传男不传女。因祝员外没有儿子,为继承家产,祝员外将女儿英台自小男装打扮。英台才貌双绝、聪颖好学。到了读书年龄,祝员外便把英台送到附近的碧鲜庵读书。在碧鲜庵读书时,有一位同学叫做梁山伯,家住善卷山北西去五里的梁家庄,两人一见如故,意气相投,引为知己,遂于善卷后洞的草桥结义金兰,兄弟共勉,相互提携。 英台与山伯在碧鲜庵同窗三载,期间曾同往齐鲁谒拜孔圣,又同到东吴游学。两人日则同食,夜则同眠,诗文唱和,形影相随。山伯不仅才高学富,而且为人忠厚正直,深得祝英台的爱慕。然而,三年之中,英台始终衣不解带,山伯虽屡起疑惑,但均被英台支吾过去。山伯始终不知英台为女子。 三年的同窗生活,梁祝情深意笃,祝英台对梁山伯产生了爱意。三年后,梁山伯要继续去余杭游学,而祝父因英台年届及笄,不许英台前往。二人依依不舍,互赠信物。山伯赠与英台古琴长剑,英台回赠山伯镏金折扇,亲书“碧鲜”二字。在山伯去杭城时,英台相送十八里,途中英台多次借物抒怀,暗示爱慕之情。但忠厚淳朴的山伯浑然不觉,不解其意。临别时,英台又假言做媒以家中九妹许于梁山伯,并约定时日,请山伯来祝家相访求婚。 英台学成回家后,岂料其父母已将英台许配邑西鲸塘马氏。山伯从余杭游学回来,到祝家造访,英台红妆翠袖,罗扇遮面,前来相见,山伯方知其为女子。当得知英台已聘马氏后,柔肠寸断,悲痛至极。两人临别立下誓言:“生不能成婚,死也要成双。” 梁祝泪别后,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卒葬村西胡桥。英台闻讯悲痛欲绝,决意以身殉情。出阁当日,坚持要经胡桥祭奠。轿至胡桥山伯墓时,英台上前祭吊,恸哭撞碑,突然狂风大作,天空混沌,飞沙走石,地忽裂丈余,英台堕入其中。风停雨过后,彩虹高悬,有二只硕大的蝴蝶,蹁跹起舞,传为梁祝两人之精灵所化,黑者即祝英台,黄者即梁山伯,情侣依依,形影不离,比翼双飞于天地之间。 据说祝英台本是明代侠女,梁山伯是前朝书生,两人本来毫不“搭界”。只是祝英台为民造福,死后人们为她安葬,挖掘墓穴时发现下有梁山伯墓,遂为之合葬,才流传出“梁祝”故事来的。 梁祝是哪个朝代人然而事情还没有完,即使有其人其事,还有东晋、明代两说。持祝英台为明人说者,见于今人之著述,披露于报端。而且焦特曾目击山东嘉祥县明人为祝英台所刻的碣石拓片,加之明人有传奇《同窗记》(演梁祝故事,现存《访友》等),焉知不正是演的明代当代时事?后杭州市有关部门准备在凤凰山重建“梁祝书院”,这也不是毫无根据的。传说中的“梁祝书院”所在地确为明代杭州一所著名书院。蛛丝马迹,费人猜疑,故此不能就断为祝英台不可能是明代人。 然而此说也有站不住脚的地方,因为据元代钟嗣成《录鬼簿》所记,元曲大家白仁甫有《祝英台死嫁梁山伯》的剧目,可惜剧本已佚。由此上溯,北宁苏东坡的词集《东坡乐府》有词牌《祝英台》,以后辛弃疾、吴文英均有词作。据此又是可以推断,至迟在北宋时已有祝英台故事的流传。唐宋词专家龙榆生则认为此调“殆是唐宋以来民间流传歌曲”。故此梁祝究竟是晋人抑或明人?由于都有一定的文字依据,难以遽断。总之,这其间还有一些谜,需要我们去探索、破解!(刘谊人摘自《山西家庭报》)

我觉以下四个朝代都可以称之为巅峰。

1经济最巅峰时期是宋朝。2政治最巅峰是唐朝。3文化最巅峰是汉朝。4军事最巅峰是明朝。

这还不包括汉朝以上的朝代。文化最深的时刻应该是春秋时期,孔子、老子这些的就不提了。

其实综合来说,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巅峰时期是秦朝。

当然,这些都太远了,一般人对秦朝的理解也仅仅限与秦始皇和长城而已。

所以我们从汉朝说起。为什么说文化最深的是汉朝,主要是开通了丝绸之路,这一度让中华文明远播西方。

而宋朝,宋朝其实在当时来说,并不算是一个完整的中国,其实有很多领土都没有统一,但是仅凭大宋王朝,就占据了当时全球经济总量的百分之80多,这是最高记录。

而唐朝,唐朝其实也可以说是经济最巅峰时期,只不过没有宋朝那么牛而已。而唐朝成为政治巅峰时期,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说是熟读了政治之道,为此唐朝在李世民之后开启了政治巅峰。而唐朝经济最巅峰的代表性,主要是长安城,当时是唐朝的帝都,长安在当时是世界唯一一个,也是首个居住百万人的城市,或者说,是世界上第一个可以被称为‘城市’的地方。当然,这后来都被宋朝的全球经济总量打垮了。

而明朝,则是中国历史上军事最强大的时代,明朝国祚276年,可以说在这两百年间,明朝一直都在打仗,明朝火器比较发达,步炮骑和火枪兵各兵种配合度高。甚至对外战争毫无败绩,打败了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在朝鲜半岛上,打败了来自日本的丰臣秀吉。

一阵又一阵,一段又一段,从酒楼、茶馆艺人指下口中传来的作乐声、市民的欢笑声、丝竹管弦之调、畅怀痛饮之音,传入深宫,传到仁宗的耳畔。仁宗不由问宫人:这是何处作乐?当宫人告诉他说这是官方酒楼作乐,仁宗不禁感慨起本人在宫中冷生僻清,艳羡起高墙外面的夜市生存来了……这是形容当时北宋时期百姓的夜生活,出自《北窗炙鞣录》的记述。

01

一说起大宋王朝,大家会想到些什么?

我首先想到的,是金庸小说。

北宋年间的天龙八部、南宋年间的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这三部大作都是以两宋时期为大背景。但每当想起,与大侠们的身影一同浮现脑海的似乎只有那种内有朝政腐败不堪、外有强虏虎视眈眈,百姓颠沛流离苦不堪言,孤胆英雄报国无门,唯有山间一声长啸的苍凉。整一个家将不家、国将不国的苦难时期。

堂堂大宋,实在是给人一种如蜀后主刘阿斗一般地扶不起来。所以很多年来,宋王朝是我一直不太喜欢的。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宋朝的存在感似乎也一直不如汉唐、明清等朝代。阅读这一段历史,由于小说影视的渲染,宋王朝更加给人一种难以言说的压抑感。

当然,除了宋词!

宋朝也从始至终都没能统一中国。所以史学界都按建都地点不同而称之为北宋、南宋。北宋政权先后与辽、金及西夏对峙。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徽、钦二帝被俘,成为奴隶,次年覆亡。北宋灭亡后,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继承皇位,后迁都临安,史称南宋。 金庸的小说历史背景就是发生在这样的一个王朝末期的多事之秋。

所以,一是处于王朝更迭、二是难挡胡虏入侵,自然,小说里的宋朝便不外乎如此羸弱了,不然何以衬托出大侠们的高大呢?

虽然小说有它的虚构成分,但是宋朝确实没能在开疆拓土这一面上与其它王朝争衡,它的军功是比较弱的,照理说建立宋朝的太祖赵匡胤是武将出身,没理由宋朝反而这么弱啊?

这个确实还得由赵匡胤武装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说起。

晚唐到五代十国以来,一向是“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五代的军阀许多都是一旦兵强马壮就要公然声称要做皇帝的,这在当时已是不足为奇了。即使以赵匡胤本人而论,先从军进而掌握禁军大权,然后夺取帝位,也是如此。

所以赵匡胤即位后,第一步便是要收回兵权,不让历史重演,他一手策划了“杯酒释兵权”这出戏,将军事权利集中到自己手中,降低统帅的地位,削弱地方军事力量。赵匡胤的这一系列措施意在防止日后的割据势力坐大,进而威胁到大宋政权。他刻意抑制皇权之外军事势力的生长,本无可厚非,有他的理由。但或许赵匡胤没有料到的是,这种“重内轻外”的方针,产生的负面效应亦是可怕的——王朝军队的战斗力大为削弱,导致日后在外族入侵时抵抗力量的孱弱。

在这方面讲起来,宋朝确实有点弱。

但是,整个宋王朝果真就是如此懦弱不堪、毫无建树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02

其实宋朝有它辉煌的另一面。

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它处在中国从中世向近世的转折点,也就是书上说的唐宋之际的社变革时期,无论在经济、科技、文化各个领域,它都可以称之为繁荣与创造的黄金时代!

德国汉学家库恩在《宋代文化史》中指出,宋朝的建立,使当时的中国发生了根本性的社会变化,首先,文官政治取代了唐朝的以地方藩镇为代表的军人政治,受到儒家教育的文人担任政府高级行政官员,使得孟子以王道治国的思想第一次付诸实施。其次,宋朝在农业文明、城市文明和物质文明(如手工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奠定了宋朝经济繁荣的基础。城市商业和手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出现了以商人为代表的新富人阶层,促进了饮食文化、茶文化、建筑及居住文化的发展。

因此,库恩认为,宋朝是中国中世纪的结束和近代的开始。

美国历史学家墨菲在《亚洲史》第七章中“中国的黄金时代”,对于这个黄金时代有过很精彩的论述:

——“在很多方面,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后来的世世代代历史学家批评它,是因为它未能顶住异族的入侵,而终于被他们痛恨的蒙古人打败。但宋朝却是从960年存在一直到1279年,长于三百后的平均朝代寿命。”

——这是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荣的时期。它拥有大约一亿人口,“完全称得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生产力最高和最发达的国家”。

——在宋朝,作为中华帝国主要光荣之一的科举制度达到了它的顶峰。得到选拔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或更多来自于平民家庭。“如此之高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对于任何前近代甚至近代社会来讲,都是惊人的”。

——“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是一个政治清平、繁荣和创造的黄金时代。期票、信用证及后来官方大量发行的纸币,适应了商业的发展。政府官员印刷发放的小册子来推行改进的农业技术;灌溉、施肥、精巧的新式金属工具和最早的机器,以及改良的作物新品种。经常得到城市富商和朝廷赞助的绘画有了光辉的进步,低廉印刷术的推广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小说和故事书激增。”

以上两位西方历史学家的论述并没有夸大其词,完全是有史有据的。

03

一个朝代在历史上存在的意义,并不单指它当时的文治武功有多大的成就,更重要的是要看当时百姓的生活状态如何,以及这个朝代对于后世的影响有多大。

宋朝在这两个方面来讲,应该都是无与伦比的。

从国家选才制度上而言,宋朝对于读书人最实质的改革就是科举。

经过五代十国的社会激变,大形势下的贵族政治虽接近崩溃,但残余势力依然顽强地存在着。国家高层官员大多仍旧出身贵族,社会舆论体现的依然的贵族精神。始建于隋朝的科举制度虽然早已向庶民开放,但还是存在门第的限制,而在宋朝,科举才真正发展到只论文章不论门第,这和以往是截然不同的。

科举之外,对于平民百姓最大的实惠则是传统农业的新发展还有商业革命。

开头文中说过,宋朝初期的全国总人口是三千五百万,此后一百余年,人口迅速增长,到北宋末年,总人口已达到近一亿四千万,人口如此迅猛的增长,说明当时是一个治世,人民得到了长时间的繁衍生息,如果当时是乱世,这是万万不可能的。

人口增长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传统农业在这一时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各种新型技术的出现,比如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得到增加。当时人说,在两浙一带,上等水稻田一亩,可以收获稻谷五六石,约为750斤900斤之间,这是相当高的产量了,这些记录都是可查的。

而传统农业的新发展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导致“商业革命”较早的出现,成为宋朝历史上的一抹耀眼的亮色。

费正清和赖肖尔合著的《中国:传统与变革》中写道,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一革命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以前,并产生出直至19世纪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也讲到:除了文化上的成就之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这种对历史的解读依然是有理有据的。

如果对宋朝时期的商业活动与唐朝时期相比较,就可以发现唐宋之间巨大的社会变革,也可以从中看到商业革命的真实状况。

在《中华帝国的作息时间表》一文中,作者写道:唐朝时,集市在中午以二百下鼓声而告开张,在日落前七刻以三百下铜锣声而告结束。这个规矩从九世纪起逐渐松驰下来,到了十二世纪,大城市的商业活动从一大清早持续到夜里是很常见的,商人们在时间和地点上都不再受到限制。”这一细节,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

而以上这么多的文字说明,在张择端的那一幅《清明上河图》面前,都是相形见拙的。这幅长卷以写实的手法记录了东京开封的街市繁荣景象,当时人民生活状态的那种悠然,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凡此种种,无不显示商业气息的浓厚,表明这一时期的商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包括因为其庞大的商品流通量,而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以解决金属货币已难以适应的巨额货币流通难题,这比欧洲最早纸币的出现(瑞典)早了600年。

再说说科技。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到了宋朝,已呈现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我国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除了东汉时期的造纸术,在宋朝,其余三项(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都在技术上有了划时代的突破,传入西方后,导致了欧洲结束中世纪时代而进入近代文明时代,这项科技成就是如何评价都不为过的,因为对于世界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在三大发明以外,其余的许多科学成就依然非同小可。这在宋朝超级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说明,这部巨著涉及到了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医学等领域,在当时世界上都是绝对走在时代前沿的。

到了北宋灭亡,南宋虽偏安一隅,但对外贸易的繁荣超过了北宋,还形成了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阿拉伯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兴旺发达,使偏安于半壁江山的南宋依然与世界各国保持着密切地经济文化交流。南宋首都临安(杭州)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大都市,西方学者把它看作9世纪至13世纪中国商业革命、都市革命的标志。拥有一百五十万人口的杭州,不仅是南宋的政治中心,也是以济中心、文化中心。

直到南宋灭亡以后,辉煌已经故去很多年了。西方的旅行家仍然对它赞颂备至,马可波罗说,他的故乡——堪称欧洲城市之冠的威尼斯,在南宋临安的映衬下显得相形见绌,“不过是一个破旧的村庄罢了”。

我们自己没能感觉到自己的辉煌,而这一切,却都已经被深深地烙印在了西方人的心里。

04

而对于我个人来讲,如今喜欢宋朝的原因在于:宋朝是一个对文人最美好的时代啊!

因为开头说过,宋朝是军人建国,也怕历史重演,所以它重文抑武,很尊重文人。宋太祖赵匡胤为后世君主立下了一个不杀士的规矩,你实在看不惯我,可以贬我到穷苦的地方受罪但不能杀了我,所以宋朝很多的知识分子主要的人生经历就是“旅游”,像苏轼、柳宗元我们都知道。

我觉得苏轼很值得说道说道!

苏轼最感动我的,就是他无论在什么样的逆境下,都心怀一种今天叫“自由”的东西。

他的一生大部分时候都是在各种颠沛流离之中,真正得意的时候没有多少。但它不管贬到哪里,在路上,永远都有一帮大名士去找他玩。你苏轼失意独行万里,哥们儿们都来陪你,只为当年与你一见如故!他这流放的一路上都是被各种文人尊重,那帮大名士,不像今天的人,说你被贬了,你失意了,就都躲着你,那时候古代文人有一种气节,现在这种气节都跑去哪儿了?

所以那个时代是极其崇拜文人的美好时代。

大家都读过苏轼的诗词,豪放派!大气磅礴!失意的环境下能写出这样的诗篇,证明他个人的心胸是很宽广的,而那个时代也不是把文人逼到绝路的时代。

能造就苏轼这样的人,环境肯定相当重要,在一个浪漫的朝代,在一个不杀士的尊重知识分子的朝代,文人是不会走出绝望的一步的。

苏轼最远被放逐到海南岛,那时候海南岛就是穷山恶水啊!但很感人的是,他的那些朋友,那些文人隐士,都过来看他,用今天的一首李宗盛大哥的歌来讲,就是《漂洋过海来看你》,那是极其令人感动的。

苏轼自已在海南岛困苦的环境下,依然在当地教授了好些学生。在他到来之前,这地方世世代代从没出现过一位进士,而第一位进士,就是他其中一个姓江的学生。如今三亚知名的旅游景点“天涯海角”四个字,就是苏大文豪写的。

虽如此说,在海南的三年放逐,始终给苏轼身体上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宋徽宗后让把他召回了京城,但回来没几天,便去世了。

说苏轼可以说三天三夜啊,就此打住吧!

在北宋苏东坡之后,南宋还有个朱夫子,朱熹被认为是孔孟之后的最伟大的思想家!

05

可能宋朝不像其他历史王朝一样有辉煌的军功,万国来朝!它注重的是更加实在的内在发展、与民休息!而从大历史角度来看,煌煌军功,万国来朝,亦都是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到底是开疆拓土重要,还是发展民生实在,这本身就是一个争论不完的历史课题!

只能说历史本身有它的时代轮回。

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忽视宋朝的原因。

除了军功不盛,无论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都可以称之为繁华与创造的黄金时代!

宋朝的GDP在当时就占全世界的50%,明朝是让人感觉那么牛的万国来朝,GDP只有北宋的1/10,南宋的1/6!而宋朝当时综合实力更是达到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顶峰。

直到清朝末年,当时中国的GDP才与宋朝持平,但那时已距离宋朝灭亡将尽600年。

后世花了600年才追上了宋朝啊!

虽然终宋一朝,都没能统一全中国,但在我的心中,它都是无愧于堂堂大宋王朝的名号的!

 牛郎织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爱情故事,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有很多的版本,主要讲述了孤儿牛郎依靠哥嫂过活。嫂子为人刻薄,经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来,靠一头老牛自耕自食。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七夕节最早起于什么朝代,欢迎借鉴参考。

 七夕节最早起于什么朝代:汉朝

 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极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其后远传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因受外来文化影响,洋节逐渐流行中国,部分商家和媒体联合炒作,宣传为“中国情人节”。

 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是: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七夕节为什么又叫乞巧节

 古代七夕节并不是情人节,而是一个女儿的节日,是女子祈福的日子,所以也被称为乞巧节。

 在汉朝时期,七夕乞巧的记载就已经存在了,南北朝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到唐代这一习俗尤盛,以丢针卜巧,即取清水一碗曝晒与日光下,然后丢枚小针浮于水面,看水底的针影形状以卜验投针女子智愚巧拙。

据说宋朝是所有朝代中最繁荣的朝代,但唐朝也很少见。尤其是在盛唐时期,正是这样一个朝代诞生了许多著名的诗人。而且,由于盛唐是一个非常浪漫的时代,很多著名的诗人都是与浪漫主义一起诞生的。说到浪漫主义诗人,有一个人她不能不提。他怀着对盛唐的热爱,写下了对盛唐的赞美。而这个人就是李白,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的又一高峰。在李白之前,屈原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最高峰。李白出现后,浪漫主义诗人又有了一个高峰。

李白,字太白了。因为在我五岁左右的时候,随父迁居,定居青莲乡,所以给自己取名青莲居。可以说,李白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盛唐度过的,但是他在54岁的时候经历了安史之乱,当时古人认为是晚年,然后他的生活就陷入了动荡之中,李白也没有坚持多久,最后仅仅过了7年就去世了。李白几乎漂泊了一生。他才二十五岁,已经看过蜀地周围的各种风景。

在那之后,他又离开了首都,到处旅行,因为他没能去执行公务。直到四十二岁,因为皇帝回到长安三年,他又四处奔波。在当时交通匮乏的时候,45岁的李白已经游览了当时一半的领土。而李白不仅仅是单纯在山中游历,更是希望能找到报国的机会。因为李白从小学习儒家思想,自然受到影响,想帮助百姓,但又不想通过科举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于是他到处走,交朋友,写信,希望得到别人的推荐。因此,李白在仕途上可能没有什么成就,但在诗歌方面,他的才华却传播得很广,他的浪漫主义吸引了很多人。李白写了许多诗,其中一些是他的代表,也是盛唐时期的代表。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等,都是不平凡的诗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608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3
下一篇2023-07-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