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诗诗朱一龙主演热播剧《亲爱的自己》背后,真资格的“四川造”

刘诗诗朱一龙主演热播剧《亲爱的自己》背后,真资格的“四川造”,第1张

9月7日,电视剧《亲爱的自己》在湖南卫视首播,热度一路攀升,当晚收视率在省级卫视中排名第一,同时关于此剧的多个关键词,也登上微博、抖音等话题热搜榜。

《亲爱的自己》由刘诗诗、朱一龙领衔主演,汇聚阚清子、彭冠英、李泽锋等一批实力演员,讲述几对在大城市生活的年轻人,在职场和生活中面临种种现实问题,在彷徨与挣扎中,不忘初心,实现自我成长的故事,呈现当今都市青年的奋斗群像。

紧贴当下现实

呈现都市青年群像

《亲爱的自己》由四川广播电视台、华视 娱乐 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星空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四川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江苏文投资本管理有限公司、陕西百翻易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华视 娱乐 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星空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制作。

《亲爱的自己》中,三对青年,背景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发生的故事也不同,但共同生活在都市,彼此之间有着爱情、亲情和友情的各种联系。

其中刘诗诗饰演的李思雨,是一家电池公司销售经理,朱一龙饰演的陈一鸣,原本是一家公司策划部负责人,两人相恋多年,看似光鲜亮丽的生活背后,却隐藏着苦衷。开播的第一集内容中,职场竞争、裸辞等十分贴近现实的情节,就引发不少观众共鸣。

“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这样一个题材,有一定行业原因。”徐捷说,前几年,古装剧较为火热,近年来现实主义题材回归,同时这个年龄段,很多人面临结婚、生子和事业变化等许多人生转折,有许多故事可以写,也很能引发共鸣。

从四川起步

汇聚行业实力创作班底

《亲爱的自己》由丁黑、符策欣、任重联合导演,苏晓苑、闫琳编剧。

实际上,这并非苏晓苑和丁黑的第一次合作,此前两人合作打造的《那年花开月正圆》,就赢得不错的热度和口碑。实际上,也正是在那次合作后,两人约定要再合作,而《亲爱的自己》成就了他们的这个愿望。

此前电视剧开播发布会现场,苏晓苑坦言,自己在创作中也一直在思索,为何现代人面对生活会陷入种种困惑。导演丁黑也表示,希望能与编剧一起,用这部剧来鼓励大家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近年来,在不少热播剧中,都有四川影视从业者和四川资本的身影,从主旋律题材《湾区儿女》《枫叶红了》《彝海结盟》,到《那年花开月正圆》《楚乔传》《锦衣之下》等古装大剧,还有《伪装者》《天衣无缝》《胜算》等谍战大戏,题材和内容都更加丰富。徐捷说,《亲爱的自己》则是四川影视在现实题材精品头部剧方面的一次重要 探索 和突破。

据了解,另外一部“四川造”现实题材都市剧《危机先生》,全程在成都取景,由黄晓明等主演,已完成前期拍摄,目前正在发行阶段。

一份“疗愈指南”

传递积极的人生态度

从都市职场青年陷入事业与 情感 “二选一”的困惑,到婚姻如“七年之痒”般琐碎日常的挣扎;从职场一族困境的“年轻化”,到面对“30+危机”的仿徨与冲撞;从脱离拜金主义的迷思,到物质和真情大胆取舍的洒脱,《亲爱的自己》着力还原现实生活中普通人不断面临的骤变与纠结,在理想与现实的撕扯下也不断进行着适应与选择。

剧中,刘诗诗饰演的李思雨,个性独立,工作上十分拼命,很多时候还有些“冲”。此前,刘诗诗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李思雨的性格与自己的性格并不太像,这部剧吸引自己的原因,是因为其中的每个人,没有一个是完美人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会让观众看剧的时候,从中看到自己或者身边人的影子。“不过,李思雨会坚持自己,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而朱一龙饰演的陈一鸣,从一位拥有光鲜工作、高收入的高级白领,在求婚失败后,又被迫裸辞,成为找工作处处受挫的待业青年,这样的极度转折,也让这个人物身上极具看点。发布会上,结合角色与自身的经历,朱一龙向广大奋斗青年支招:“面对至暗时刻,一定要对自己说坚持下去,因为现在所有的经历,都将是未来的积淀。”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部剧传递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鼓励和引导观众们走出层层压力束缚,忠于自己,善待他人。”主创团队说,希望观众透过角色都可以看到“最真实的亲爱的自己”。

“56个民族,56支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唱出我国大民族的国情和56个民族团结统一的美好景象。在历史的发展中,民族不断统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有很多关于民族团结的小故事发生。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民族团结的经典小故事(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民族团结的经典小故事 篇1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晋时,为避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君。西汉晚期生于南郡兴山县(今湖北省秭归县)。因聪慧丽质,汉元帝时入宫为待诏。 西汉晚期,汉王朝和匈奴停息了长期的战乱,恢复了和亲关系。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西汉王朝答应匈奴呼韩邪单于的要求,同意王昭君出塞和亲。从此出现了汉匈和好、民族和睦相处的局面,受到历代人民的称赞。 王昭君自愿出塞,远嫁异族,表现了一个弱女子不顾边塞荒凉,不畏北地风寒和毡帐之苦的非凡胆识和勇气。昭君出塞和亲,是当时汉匈双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 昭君出塞后60年,是汉匈和睦相处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区在内的整个漠南和平发展的60年,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饱经战乱之苦后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汉匈各族人民,深深地爱戴着王昭君。 民间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韩邪单于。她出塞时,和呼韩邪单于走到黑河边上,只见朔风怒吼,飞沙走石,人马不能前进。昭君款款地弹起了她所带的琵琶,顿时狂风停止呼号,天上彩霞横空,祥云缭绕,地下冰雪消融,万物复苏。 一会儿,遍地长满了鲜嫩的青草,开遍了绚丽的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近处的黑水澄清了。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她(他)们头顶上盘旋和歌唱。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于是就在黑水边定居下来。 后来,王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划,地上就会出现一条玉带般的河流和片片绿茵茵的嫩草。昭君还从一个漂亮的锦囊里取出五谷种子,撒在地下,于是就长出了五谷杂粮。 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垒起了昭君墓。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锋,午如钟,酉如枞。就是说,昭君墓早晨犹如一座山峰,中午犹如一座鼎钟,黄昏时犹如一棵鸡枞(伞菌科圆锥形菌纲植物)。 王昭君是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她的功绩也得到后世的尊重。 民族团结的经典小故事 篇2 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国王和亲的事例。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便是和亲情况的典范。在她的影响下,汉藏两族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今天人们把文成公主誉为最成功的女外交家实不为过。 唐太宗贞观12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正值国富兵强,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只好俯首称臣,并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他在上书谢罪的同时,还特向唐廷求婚。 唐太宗经过一番考虑,决定答应他的请求,于是在宫中选定了一个通晓诗书的宗室之女,封她为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个远亲李姓王侯之女,自幼饱读诗书,她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又充满了对新奇的向往,因而也就应允了。 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于贞观15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观的送亲队伍,在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领下,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这支队伍,除了携带着丰盛的嫁妆外,还带有大量的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组成成员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还有一批文士、乐师和农技人员,几乎就象一个“文化访问团”和“农技队”。 唐太宗深谋远虑,觉得只有千方百计地对他们从经济和文化上予以协助,使吐蕃在潜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随大唐。文成公主实际上就是肩负着这项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务而远嫁,这支送亲的队伍也是前去协助她完成这项使命的。 唐朝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松赞干布的故事,流传1000多年了。汉藏联姻促进了民族团结,特别是对藏族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当时汉族的纺织、建筑、造纸、酿酒、制陶、冶金、农具制造等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历法、医药等都陆续传入了藏族地区。同时,汉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 民族团结的经典小故事 篇3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孝文帝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 为了这个,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很恼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 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 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民族团结的经典小故事 篇4 新疆——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个天山脚下是我可爱的家乡:乌鲁木齐市,在这里你会看到热闹非凡的大巴扎,热情的少数民族商人,有幸还可以品尝到他们亲手做的美食,保准你流恋忘返。这里就像一颗正在蓬勃生长的大树,每个民族是这棵大树的叶子,祖国就是太阳,祖国好的政策是茎叶,然而这棵大树的生命和根——是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在这个美丽的地方生活着13个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习俗,不同的生活方式,但依然和睦相处,靠的就是民族团结。在这里每天都会上演民族团结的乐章,在我的身边也发生过类似的故事,让我说给你听吧:在寒假的某一天早上,我懒懒的睡在床上,舅妈带着表妹出去了,舅舅也是值班走了,陆陆续续都忙去了,在家里就剩下了我和将近90岁的姥姥,我躺着躺着,实在是躺不下去了,就起床把家里打扫了一遍,问了姥姥想吃什么饭,姥姥说这几天都在吃米食,想吃汤饭,我准备了一下食材,在厨房准备做菜时,我突然听到姥姥的声音,赶紧跑过去,看到姥姥在卫生间的门口摔倒了,脸色苍白,说不出话来,我下意识的扶我姥姥起来,但是姥姥太重了,我根本抬不动她。 当时穿着睡衣,光着脚,到处乱跑,不知道如何是好,敲了邻居的门,都去上班了我又跑到楼上楼下,没有强壮有力的年轻人帮我,我特别着急,突然脑海里浮现出了警察的画面,接着我想到了保安室的保安叔叔,一口气光着脚从9楼跑到了1楼,奔向了保安室,一见到保安我就语无伦次,一边哭一遍比划,终于说清楚了,保安叔叔立即跟我一起上了电梯,我在电梯里哭的稀里哗啦的,保安叔叔是维吾尔族,不停地安慰,到了我家的门口,看到姥姥躺在那里直喊疼,看的我心疼的啊,一直在不停地哭。 保安叔叔很冷静的抬起姥姥的头,垫了枕头,发现姥姥垫枕头不舒服,一个手撑着姥姥的头,一个手拿出手机给120打了电话,找到了最近医院救护车的****,让他们尽快过来,从头到尾,他比我还紧张,仿佛怀里的老人是他的亲人一样。我在慌乱中忘了通知舅舅、舅妈了,我一个一个打了电话。不一会儿的功夫,救护人员来了,把姥姥抬走了。第二天姥姥回来了腿上打着石膏,尾骨骨折了,每次我上学、下午回家,保安叔叔总是会问我姥姥的状况。 这就是暖心的民族团结,这样的小故事每天都会,各民族之间已经把互帮互助当成了自己的责任,我们坚信新疆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的。 民族团结的经典小故事 篇5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树上的桑子熟了,几个小伙伴相约到附近麦田边的桑树吃桑子。到了树下,大伙儿欢呼雀跃、争先恐后的往树上爬。正在大家吃得欢的时候,突然“咔—嚓”一声,一位同伴脚下的踩的树枝断了,说时迟,那时快,他迅速用双手抓住了旁边另外一支粗一点的树枝,才使得他没有从树上摔下来。但是,他双手抓着那根树枝,悬在半空中上也不是,下也不是,他开始呼救,“救—命—呀!”其他伙伴听到树枝断的响声和同伴的呼救声得知发生了意外,但由于树叶茂密却看不到具体情形,因为着急,一时半会儿也下不了树。 附近农田的维吾尔族大叔闻讯,急忙跑到树下,看到树上悬着一名汉族小孩儿,用维吾尔语说了几句。由于语言不通,他说的话挂在树上的伙伴一句也不明白,大叔开始一边说一边比划。大叔的意思大概是:附近也没有什么可以用得上的工具,他个头高,站在树下,要伙伴双脚踩在他的肩上,大叔扶着他,帮他下来。树上的伙伴开始有点害怕,大叔再三劝说,伙伴的双手长时间抓着树枝有点吃不消,才决定试一试。大叔足足有一米八的个儿,伙伴颤颤巍巍的踩在大叔的肩上,大叔用双手抓住伙伴的小腿,让他放开手中的树枝,大叔要伙伴向下蹲,抓住他的手,然后大叔缓慢的蹲下,这时其他的伙伴也已经从树上下来了,急忙上前搭把手,就这样伙伴顺利的从树上下来了,大伙们非常感激大叔。可是大叔的衣服被踩脏了,同伴觉得很不好意思,执意要给大叔洗衣服,大叔只是微笑着摆摆手,回去继续劳动了。 很多年过去了,这件事依然清晰的刻在我的脑海里。对于从小生活在新疆的人们,民族团结与我们息息相关。加强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职责之所在。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学习身边的民族团结模范,自觉用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加强民族团结不一定要做惊天动地的事,一句问候,一个举动,也可以增进民族感情。民族团结无小事,这是一种态度。买下卖酸奶的维吾尔族大姐最后一碗酸奶,让她能够早点回家照顾家人;买下卖桑子的维吾尔族小女孩最后几碗桑子,让她能够早点回家吃上热乎乎晚饭。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小事,体现的却是民族团结的“大势”。 民族团结的经典小故事 篇6 昭苏县阿克达拉镇的冬天已经来临,工作组、村干部带着7万元慰问金,远行20多公里来到结亲帮扶的7户贫困户家里,带去党和政府的关怀,带去工作组和村干部的慰问。年初工作组组长季哨鹰一住村,就来到冰天雪地的苏勒萨依牧业村,一一查看贫困户的危房,在多次实地查看危房情况后,协调有关部门,为7户结对帮扶的危房贫困户新建富民安居房,9月底交付使用。哈力克叶扎洪接过工作组组长季哨鹰送来的一万元扶贫奖励资金,激动得热泪盈眶:“我的丈夫得病去世了,两个孩子还小,没有经济来源,房子盖好了,还差施工单位一万元欠款,现在我可以结清欠款,安心住进新盖的房子,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工作组、感谢村干部!” 结亲帮扶 3月初,工作组召开结亲帮扶座谈会,工作组、村“两委”与14户贫困户签订结亲帮扶协议,成立合作社、发展庭院经济,通过创业增收带动贫困户脱贫。工作组积极组织村里的返乡大学生,先后成立了哈萨克手工刺绣和奶制品加工两个牧民合作社,带动90多名妇女和20多名贫困户通过创业增收,脱贫致富。工作组为结亲的14户贫困户购置菜苗,及时种植到每一户贫困牧民的庭院,为6户贫困户发放了300只鸡苗,为2户牧民新建了蔬菜大棚,14户贫困户通过养鸡种菜增加收入。 苏勒萨依村举办村民聚餐团圆会 在开展结亲帮扶的同时,工作组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年主题活动,营造各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从年初以来,组织开展了加强民族团结演讲比赛、民族团结故事大会、民族团结进步年知识竞赛、古尔邦节各民族村民同吃团圆饭等活动,积极营造民族团结、邻里和睦、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参加活动的群众超过800人次。共青团员巴合提努尔·萨恒德克在获得民族团结知识竞赛一等奖时发表获奖感言:“作为年轻人,平时开店忙自己的生意,没有机会系统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通过这次参加村里组织的民族团结进步年知识竞赛活动,使自己认真地学习了相关政策和知识,增进了‘五个认同’‘六个相互’意识,各民族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更加坚定了。”孤寡老人吾伦别克·沙巴斯在村委会大院参加民族团结聚餐,喝着肉汤吃着抓饭特别高兴,激动地对工作组说:“每年过古尔邦节,虽然工作组、村干部都会来慰问,送来节日的祝贺,但一个人过节有点冷清,今天和40多名邻居、好朋友一起聚餐祝贺节日,特别有意义,圆了我的团圆梦,村委会就是我的家,村民就是我的家人,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加强民族团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4320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7
下一篇2023-07-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