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名:Ailuiopodidae melanoleuca
别 名:花熊,华熊,竹熊,花头熊,银狗,大浣熊,峨曲,杜洞尕,执夷,貊,猛豹,猛氏兽,貘,食铁兽,猫熊,大猫熊,熊猫,貔貅,白熊,黑白猫
英文名:Giant Panda
拼音:dà xióng māo
法语名:panda géant
分类
熊猫属于
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哺乳纲Mammals
食肉目Carnivora
犬型亚目Caniformia
熊科 Ursidae
熊猫亚科 Ailuropodinae
大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ca
大熊猫的分类地位一直有较大争议,大熊猫的祖先是拟熊类演变而来的始熊猫。现在国际上普遍接受将它列为熊科、大熊猫亚科的分类方法,目前也逐步得到国内的认可。国内传统分类将大熊猫单列为大熊猫科。
关于大熊猫的叫法:大熊猫是学名,而平时人们口头上说的“熊猫”则是错误的叫法,很多人都习惯与错误地这么说。事实上,根本不存在“熊猫”这种动物,同时应称大熊猫幼崽为“小大熊猫”,而“小熊猫”又是另外一种动物。
濒危等级
CITES:附录I
IUCN:濒危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
外形特征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但头圆尾短,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其体长120~180厘米,尾长10~20厘米,白色,体重60~110千克。头圆而大,前掌除了5个带爪的趾外,还有一个第六趾。躯干是尾白色,两耳、眼周、四肢和肩胛部全是黑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
分布范围
大熊猫生活在中国西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温带森林中,竹子是这里主要的林下植物。我国长江上游向青藏高原过渡的这一系列高山深谷地带,包括秦岭、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山系。秦岭山系分布于南麓,主要分布的县是佛坪,一般分布的县是洋县,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太白、宁陕、周至、留坝、宁强等。岷山系除甘肃文县为一般分布外,其余都分布于四川。在四川主要分布的县有平武、青川和北川等三县,一般分布的有九寨沟县、松潘、茂县等县,少量分布的县有安县、绵竹、彭州、什邡和都江堰市。邛崃山系主要分布的县有宝兴、汶川和天全等,一般分布的县有大邑和芦山,仅少量分布的县有邛崃、崇州、康定、泸定等。大小相岭除洪雅和冕宁为一般分布县外,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荥经、石棉、汉源、九龙等。大小凉山除马边、美姑和越西有一定数量外,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甘洛、峨边和雷波等。
目前野外到底有多少只大熊猫?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居住在高山区陡坡的密竹林中,大熊猫的统计成为一项很艰苦的工作。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曾经有过两次调查,估计野外有约1000只大熊猫,这个数字可能偏低。大熊猫分布区域内共有37个县,若按主产、一般和少量三级划分,主产县每县约有100只左右,共有7个县;一般产县每县约50只以上,共11个县;少产县每县常在50只以下,计有19个县。据此推算,大熊猫野生数量总计约有一千余只,圈养的数量约为100只。大熊猫的净生殖率为106740002,种群增长缓慢。根据国家林业局2006年的调查,目前全国有野生大熊猫1596只,圈养数量161只。大熊猫是熊科家族中最为珍稀,也是受到最大生存威胁的哺乳动物之一。20世纪八十年代调查统计的栖息地的面积约为13000平方公里。根据国家林业局2005年调查报告,现在已经确认将大熊猫秦岭种群认定为大熊猫新亚种。秦岭大熊猫和四川大熊猫在地域上已经分隔5万年之久,外形上秦岭大熊猫头部较圆。目前秦岭大熊猫的数量有273只。在秦岭山区,在黑白色大熊猫中发现过棕色大熊猫。
生活环境
大熊猫栖息于长江上游各山系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故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这些地方土质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长良好,构成为一个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的优良食物基地。居住于海拔2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其生活环境湿度很大,温差也比较大。
生活习性
除发情期外,常过着独栖生活,昼夜兼行。巢域面积为39~64km2不定,个体之间巢域有重叠现象,雄体的巢域略大于雌体。雌体大多数时间仅活动于30~40公顷的核域内,雌体间的核域不重叠。食物主要是高山、亚高山上的50种竹类,偶食其它植物,甚至动物尸体。日食量很大,每天还到泉水或溪流饮水。
野外生活的大熊猫,平均寿命约为15岁,性成熟期是65~75岁,多在4月发情。一般于当年9月初在古树洞巢内产仔,每胎多产1仔,偶尔也产2仔。刚出生的大熊猫幼崽只有25克,一个月左右的熊猫幼仔长出黑白相间的毛,体重约有1公斤,但仍不能行走,眼不能感光。三个月的幼仔开始学走步,视力达到正常。半岁后的幼仔体重已达13公斤左右,它可以跟着母亲,学吃竹子,还要吃些奶补充营养,同时开始学习野外生存的本领。满一岁时幼仔已长到40公斤左右,到一岁半时体重可达50公斤以上,这时熊猫幼仔才开始独自生活。
野外大熊猫雌雄性比约为1:1。
熊猫虽然经历了数百年的生活磨练,逐渐地适应了以高山竹类植物为食,但她不象其他以植物为食的兽类成员之间紧密合作,过着群居性的集体生活,而保留了像虎、豹等一般食肉动物的特性,分散隐居,过着独栖生活,故把熊猫雅称为“竹林隐士”。 因此熊猫,性情显得孤僻,好游荡,但不作长距离迁移。她们总爱各自固守着自己的家园,成天在独立王国里游山荡水,哪儿黑,哪儿歇,食不分昼夜,睡不择栖处,只求吃的饱,睡的酣,游的欢,可谓“乐天派”。不过,一到春暖花开,为了爱的自由,她们之间会各自打破鸿沟,逾越出独立王国,互相追慕,而后热恋成婚。然后又各自返归自己的家园,一年一度总是这样执着地依恋着。
熊猫还具有不惧寒湿,从不冬眠的性格。有人说她们的祖先曾经生活在我国的南方,认为她们有怕寒的性格。其实人们早已把她们“逼上梁山”,轮到她们这一代,也就无所畏惧,即使到了冬季,也不冬眠。哪怕气温到-4--14摄试度她们仍然穿行于被白雪压得很厚的竹丛中,就象生活在白色的帐篷里似的。她们也不怕潮湿,整年总爱在湿度80%以上的阴湿天地里生活。不过唯一的是她们并不喜欢风吹,然而人们可以完全放心,由于深居幽谷,有重重叠叠,满山变野的森林和竹丛作为“屏风”,完全足可抵挡十二级台风。
熊猫还有嗜饮的习性,家园总是在清泉流水附近,就近便能畅饮清泉。甚至到了严冬也不以冰雪解渴,仍然要到流溪或不冻泉源去饮水一次。泉水若结薄冰或为砂砾阻塞,则用前掌将冰击碎或用爪挖一个浅水坑舔饮。凡是附近有水源的地方,她们总是取近舍远,日复一日地常走出一条明显的饮水路径。有时由于她们留恋美好家园的隐蔽条件和食物基地,不惜爬涉,常下到很远的山谷去饮水,或因患某种疾病而出现病理上的口干舌燥,只要一经找到水源,总是如饥似渴地一饮而快。好似一个酗酒的醉汉,或干脆躺卧溪边,或依依不舍的蹒跚而去。这种现象在熊猫的故乡常传说是由于她们在饮水时见到了自己映入水中的倒影,颇为好奇,企图探个究竟,每饮一次,又复现一次,觉得十分有趣,以至“醉”到不能走动。不少人又把这种现象,雅称为“熊猫戏水”。另外,她们还具有涉水和泅渡的能力,在四川青川曾发现她横渡白水江到彼岸的姚渡,在卧龙发现她渡过水流湍急的皮条河。她们还善于爬树,也爱嬉戏。爬树的行为一般是临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险,或彼此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一种方式。熊猫有时还下到山谷,串入到山村小寨或住宅,把锅盆桶具,尤其是圆形的器皿当成玩具,玩耍后弃置山野。有时她们还和羊、猪等家养的牲畜亲善,随着同吃同住。
在通常情况下,其性情总是十分温顺,好似闺阁深院的淑女,初次见人,常用前掌蒙面,或把头低下,不露真容,故又有“熊猫**”的称号。她们很少主动地攻击其他动物或人,在野外偶然相遇时,总是采用回避的方式。但一当她当上了妈妈,其小宝贝神圣不可侵犯,即或是关怀看望,也会惹怒母亲大动肝火,张牙舞爪,动手动脚。有时她们还爱作一些修饰及其他一些求适活动。可以像猫一样把身体伸直,前是伸开,后半身抬起,让身躯灵活舒展,或睡醒以后,前肢直伸打哈欠。如果被水沾湿或过河涉水后,也可以像狗一样把身上的水抖掉。
至危因素
1、森林采伐。大熊猫栖息地每年的采伐面积达到至少1万公顷。其栖息地每年以大约25 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消失(Kleiman et al,1991年)。近30多年来,陕、甘、川三省大熊猫分布区内人口倍增,已达43万余人,大型森工企业自1950~1985年共达27个(不含县属伐木场),采伐的森林核实面积为42万多公顷,年均伐木面积为2万多公顷,致使栖息地由70年代初的31,450平方千米,经过15年后,已锐减至13,92152平方千米,减少面积达1752848平方千米,占原栖息地的56%,并造成6个伐区内熊猫消失,10个伐区内仅残存极少数熊猫,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2、捕捉过多。如在解放前汶川县草坡,英、美等西方国家,在那时收购、捕捉活体达20多只(猎杀者在外),致使那里的大熊猫种群,迄今已逾50余年,数量仍然很少,且尚未恢复。又如宝兴县从1963年迄今,仅在一个县内,捕捉的大熊猫就达113只以上。从50年代中期开始,从野外捕捉的熊猫已超过240只到国内外展出,其中又集中在宝兴110余只,平武60余只,致使这两个县种群结构被破坏,数量大幅度下降。根据大熊猫生命表分析,它们一个世代约需12年,种群增长很慢,如果大量捕捉,即使在保护得好的情况下,也需要几十年才能恢复;
3、近些年来,盗猎、走私大熊猫皮张标本尚时有发生;
4、大熊猫种群分布在25个以上岛状隔离的生境中。这些隔离的生境区大小为205平方千米(30~2384km范围),其中大多数(67%)的面积少于350km2。这种种群的孤立和分割则是长期威胁其种群的重要因素,小群体的近交衰退现象将降低繁殖力、幼体成活率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最终"岛状"成员将消失。据潘文石等对秦岭熊猫种群的遗传分析,那里有200余只大熊猫,可构成一个约90只的繁殖群体,其世代杂合率递减率为054%,经过12代后即140年后,每个成员都将有1/8的基因相同,相当于表(堂)兄妹的亲缘关系;
5、由于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大熊猫被迫退缩于山顶,竹种十分单纯,一遇竹子开花,将无回旋余地,仅1975年岷山地区箭竹开花,死亡达138只以上;80年代邛崃山冷箭竹大面积开花,灾后发现大熊猫尸体108具,抢救无效死亡33只,共计141只;
6、在大熊猫栖息地存在未经政府允许的矿产开发、污染以及矿工的伐树和捕猎也是威胁之一。
7、大熊猫一生才生几个后代,一般每两年才繁衍一次,一胎只会生两只小熊猫而且雌熊猫没有精力全部养活它们。
物种历史
大熊猫是一种有着独特黑白相间毛色的活泼动物。它的拉丁名:Ailuropodamelanoleuca,指的就是它黑白相间的外表。大熊猫的种属是一个争论了一个世纪的问题:它究竟是属于熊科,或象小熊猫一样接近浣熊科,还是自成一种?最近的DNA分析表明,大熊猫属于熊科,代表了熊科的早期分支。成年熊猫长约120~190厘米,体重85到125公斤。独特的特征包括:大而平的臼齿,它的一根腕骨已经发育成了"伪拇指"这都是为了适应以竹子为食的生活。与其他六种熊类不同,大熊猫和太阳熊都没有冬眠行为。
化石显示,大熊猫祖先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大熊猫的栖息地曾覆盖了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达北京,南至缅甸南部和越南北部(夏勒,1993年)。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温带或亚热带森林发现。大熊猫栖息地的巨大变化近代才发生。近几百年中国人口激增和占用土地,很多栖息地消失了。以前,大熊猫曾经生活的在低山河谷,现在已经成了居民点。大熊猫只能生活在竹子可以生长的海拔1200~3400米之间。
食物特性
大熊猫的食谱非常特殊,几乎包括了在高山地区可以找到的各种竹子,大熊猫也偶尔食肉(通常是动物的尸体有时也是竹鼠)。大熊猫独特的食物特性使它被当地人称作"竹熊"。竹子缺乏营养,只能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营养,大熊猫逐步进化出了适应这一食谱的特性。在野外,除了睡眠或短距离活动,大熊猫每天取食的时间长达14个小时。一只大熊猫每天进食12~38公斤食物,接近其体重的40%。大熊猫喜欢吃竹子最有营养,含纤维素最少的部分,即嫩茎,嫩芽,和竹笋。大熊猫栖息地通常有至少两种竹子。当一种竹子开花死亡时(竹子每30~120年会周期性地开花死亡),大熊猫可以转而取食其他的竹子。但是,栖息地破碎化的持续状态增加了栖息地内只有一种竹子的可能,当这种竹子死亡时,这一地区的大熊猫便面临饥饿的威胁。
圈养及社会行为
"繁殖困难"被作为新闻标题来描述大熊猫的繁殖状况。但是,野外的研究表明虽然大熊猫在圈养状态下寿命更长,但野外的繁殖成功率更高。在野外,成年熊猫不论雄雌都参与繁殖。雌性可以和几只争偶的雄性交配,同时一只雄性会寻找处于发情期的不同的雌性。交配的季节在春季三至五月份,通常不超过2~4天。怀孕期大约为5个月。野外偶尔会有孪生的情况出现,但是雌性熊猫一般只喂养一只幼崽。圈养种群中,孪生的情况较多。分娩之前,雌性个体寻找空树的根部和洞穴生产。它在这种庇护所里和附近要呆上三个月,用它宽大的手掌小心地照料幼崽。大熊猫的幼崽出生时非常小,通常只有100~200克,大概只有母熊重量的1/900。在大熊猫幼仔出生几天到一个月之后,母熊猫会把幼仔独自留在洞中或树洞里外出觅食。母兽有时会离开2天或者更长时间。这并不意味它丢弃幼仔,而是养育幼仔过程中很自然的一部分。幼仔在12个月左右开始吃竹子,但是在此之前,它们完全依赖于母亲。野外的幼仔死亡率比圈养要低,约40%左右。
在秦岭地区的长期研究表明大熊猫的繁殖率大概是0654幼仔/雌性/每年,与北美棕熊的一些自然种群类似
大熊猫是独居动物,每个成体的巢域明确,雄性个体的巢域通常很大,接近30平方公里,一般和多个雌性个体的巢域重叠。当雄性大熊猫在同一巢域相遇时,如发情期在雌性熊猫周围,它们之间有明显的等级,为争偶会导致争斗。占优势的雄性个体有和雌性交配的优先权,但其它雄性也还有机会。雌性个体在3-4岁时性成熟,雄性个体5岁左右。年轻的雄性个体在等级中位置较低,到7-8岁时才有机会交配。雌性个体从4岁到20岁,通常每2-3年产仔一次。虽然大熊猫唯一的家庭结构只存在母兽和不到一岁半的幼仔之间,大熊猫之间也会通过声音和气味经常交流,即使不是在发情期。大熊猫幼仔在一岁左右断奶,并一直和母亲在一起到一岁半左右,直至母亲再次怀孕。如果母兽未怀孕,幼仔会和母亲一起生活到两岁半,这时母亲将它赶走。独立之后,大多数的幼仔在母亲的附近居住,另一些,尤其是雌性,会远离出生地生活。大熊猫的行为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圈养大熊猫可以存活30年或更长,但野生大熊猫的寿命通常只在20年左右。
危险时期
1974年至1976年,是大熊猫生活史中的饥饿年代。成都动物园派出了张安居参加国家林业部的调查队,到平武、青川唐家河、北川小寨子沟调查灾情。调查队员们踩着没膝深的积雪,看见一片片枯黄发黑的竹林,如烧伤的肌肤。最为惊心动魄的是,不断发现熊猫尸体——有的已经腐烂不堪;有的被豺狼们撕碎;有的母子紧抱着,长眠雪谷里。还有一只不到半岁的熊猫宝宝,离妈妈仅一步之遥,但它再也没法吮吸到妈妈的乳汁了,妈妈的生命冻结于回眸一望的瞬间,而小宝宝最后的啼饥号寒之声也被风雪声吞没了。
森林默哀,山风低泣。倔强的汉子们都流泪了。
一个苦涩的数字和着热泪一齐咽下——138只熊猫陈尸山林!
调查队的兽医专家张安居连续解剖了13只熊猫尸体,个个胃腔空无一物,肠子透明发亮,可见其饥饿到何等程度。
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将病饿大熊猫送到成都动物园抢救,最多时达到四十多只。那时,成都动物园刚从百花潭搬迁到佛教大庙昭觉寺,一切没有理顺,熊猫的笼子挤向了熊山,挤向猩猩馆,甚至挤向了大殿,挤得菩萨们不得安身。
没有一只熊猫不是皮包骨,有的虚弱得啃食物的力气都没有了。没有一只熊猫体内不生蛔虫,有一只熊猫体内竟有3000多条蛔虫!
爱心与使命感数次战胜了纠缠大熊猫的死神,送到成都动物园的熊猫百分之九十获救。
1983年夏季,灾难再度袭来,岷山和邛崃山系的高山箭竹大面积开花枯萎,500多只熊猫再次大祸临头。
与几年前不同的是,中国结束了“文革”,国门洞开,熊猫受灾的消息很快传遍全世界。
有一首深情的歌,讲述箭竹开花,熊猫咪咪在挨饿,唤起了无数人的同情心。盛大的募捐活动,迅速热遍全世界。
成都动物园再次成为大熊猫的医疗与救助中心。动物园的老主任何光昕回忆说,我们没日没夜地抢救病饿大熊猫。一只从天全县送来的,后来被起名为“全全”的大熊猫,因觅食从高崖摔下来,头皮裂开,逢了十一针,全靠一勺勺地给它喂流质维系生命。后来,它终于能动弹了,能站立了,能走路了,成为最喜欢与人亲近的熊猫,它牢记着人类的恩情。但是,由于野外的生态环境尚未恢复,康复的大熊猫不能放归山林。于是,迁地保护的战略思路开始形成。
所谓迁地保护,有个举世闻名的成功典范——中国麋鹿十九世纪“流亡”英国,由于得到很好的迁地保护,竟在德机轰炸与二战的动荡中繁衍下来。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早已绝种的野生麋鹿从英国又回到了故土。
1986年春节,成都市文化宫在办灯会。已担任成都市园林局局长的张安居,与建设部的郑淑玲司长、省林业厅的胡铁卿处长等人闹中取静,相会八角亭,商量建立“基地”。有两盏灯在大家心中亮着:首先,它的定位,不仅是“饲养场”,更应该是探索大熊猫奥秘的科研机构,向广大群众普及科学知识的大课堂;二是它修建在成都,不仅属于“成都市园林局”,更属于中国。最后,大家敲定了这个日后名扬四海的名字: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大熊猫的天敌
尽管大熊猫与世无争,但在它的栖息领域里,还是有一些与它们为敌的动物,如金猫、豹、豺、狼、黄喉貂等,但是它们主要是袭击大熊猫的幼仔和病弱年老者,因为年轻体壮的大熊猫仍不失食肉祖先的凶猛,遇强不弱,令敌害生畏,。动物园里貌似温顺憨态的大熊猫一旦被激怒,也有伤人事件发生。
豺 :主要袭击少年大熊猫或病弱老年个体。捕猎绝招是爬上其脊背,先挖眼,后抓肛门将肠拉出,故称“掏狗”;
豹 :袭击少年大熊猫及年老病弱个体;
金猫:常袭击大熊猫幼仔。
从大熊猫生育、成长来看,大熊猫属于逐步走向衰败、十分脆弱的种群,外界条件的恶变会十分敏感得使其种群数量下降,最终导致灭绝。
人工繁殖大熊猫
早在八十年代初,北京动物园某专家曾断言,在人工条件下,繁殖大熊猫难!难!难!三个难字,指的是:授精难、怀孕难、育幼难。
1990年,是基地解决“育幼难”的突破之年。
从野外送到成都抢救的几十只大熊猫康复后,分别送往它们原生地放归,部分调往北京、上海、福州等地的动物园,成都动物园留下了6只,成为“基地”熊猫的“老祖宗”。
老主任李光汉说,在1990年以前,人工繁殖成活率只有33%。究其主要原因是熊猫妈妈生下双胞胎之后,通常只养一只,要丢弃一只。还有个别熊猫妈妈缺乏经验,不会带娃娃。让熊猫妈妈养好双胞胎,让有经验的妈妈能当上缺奶水的娃娃的“奶妈”,是提高成活率,突破“育幼难”的关键。
当时,比较流行的权威说法是,熊猫幼育要绝对安静,人决不能去惊动它。动物园的黑熊、棕熊妈妈生下幼仔后,护仔性特别强。熟悉它们的饲养员送食物也离得远远的,哪怕粪便堆积如山,臭气熏天也不能接近它。如果它受了惊,哪怕闻到一点异味,就会惶恐不安,立刻咬死幼仔。类似的悲剧在小熊猫妈妈分娩后也发生过。
大熊猫会不会像黑熊和小熊猫那样,一有动静就咬死幼仔?这是大熊猫行为学研究上的盲区。
1963年9月14日,第一只人工圈养的大熊猫在北京动物园诞生。那时,何光昕作为北京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值了两个月的夜班。他回忆说,那时环境绝对安静,除个别投食的饲养员,任何人不得接近大熊猫母子。真是比伺候“万岁爷”还小心百倍。但是,大熊猫毕竟与黑熊和小熊猫不一样,它应该有自己的“行为学”。不弄清楚熊猫妈妈的行为规律,就无法提高幼仔成活率。大胆接近熊猫妈妈,把丢弃的幼仔拾去人工喂养,又引发两大难题:一是育幼箱保持多高的温度?二是给它喂什么奶?他们沿用人工哺育老虎、狮子幼仔的经验,因陋就简,钉个木箱,在木箱里吊上个灯泡,保持摄氏30度左右的温度,结果幼仔冷得不行,两三天就被冻死了。
1988年,美美生下了双胞胎。饲养员左红、周永珍、胥桂蓉等,把幼仔用小毛巾包起来,紧贴胸脯,轮流用人体温暖小宝宝,效果不错。后来,兽医钟顺隆设法测得熊猫妈妈怀抱的温度——摄氏36至37度。以后,有了自动育婴箱,这就成了“经典温度”。
至于给熊猫幼仔喂什么奶,更是煞费苦心!牛奶、羊奶全试过了,最后尝试用人奶。基地曾派人到医院产房去讨人奶。女工陈秀清刚分娩,奶水足,在熊猫产房隔壁安了一张床,自愿挤出自己的乳汁喂养熊猫小宝宝。
此举,曾让中外专家们感动不已:这是人类向大熊猫幼仔敞开了胸怀,展示出伟大的母爱!
但是,人奶也无法延续熊猫幼仔的生命。经分析,初生幼仔必须吃上妈妈的初乳。那初乳,像绿色的菜汁水,却包涵了人工无法合成的丰富的抗体。只有吃上初乳的熊猫宝宝才有存活的希望。
这意味着,要设法把初生的幼仔乙偷走,让熊猫妈妈先给怀中的幼仔甲喂上初乳,再设法偷甲换乙,让双胞胎能轮流吃上初乳。太冒险了!1989年,饲养员和兽医钟顺隆曾尝试过,将涂过美美尿液的幼仔送入美美怀中时,美美突然发怒,分别踩死一只咬死一只幼仔。这,是不是又触犯了“权威”定下的铁律?
1990年,庆庆生下双胞胎。高兴之余,让何光昕、李光汉二位主任为难,让技术负责人宋云芳、叶志勇犯愁——该怎么办?去年,付出了两只幼仔夭折的惨痛代价,今年还敢试吗?讨论来研究去,只有一条路,不冒险,永远无法前进。在外出差的张安居局长表示支持,再试一试。
饲养员把一盆甜甜的牛奶递到庆庆面前,遮住了它的视线,就在它注视着奶盆时,把一只新生仔给偷出来。庆庆丝毫没有察觉。
新生仔被送进了温暖的育婴箱。等庆庆把怀中的新生仔喂饱了,再趁送食物之时施“调包计”。也许是饲养员太紧张了,也许是庆庆突然有所察觉,饲养员不敢太接近庆庆,把涂了庆庆尿液的新生仔放在地上。新生仔像一只没毛的小耗子,在地上叽叽叫着,蠕动着,引起庆庆的注意。它不明白,刚才还在怀中的娃娃,怎么会爬在地上了。
这时,在外观察的所有的人,心都提到嗓子眼上了。庆庆起身走过去,嗅了嗅地下的娃娃,伸出粉红的舌头舔了舔,然后轻轻把它叼起来。成功了!两只新生仔都吃上了初乳。它们被反复对调,轮流吃母乳和人工合成奶,长得非常健壮。第一次只有两毫升(只有两滴!)的珍贵初乳,成就了一只熊猫的生命。熊猫并不像黑熊、棕熊和小熊猫那样护仔。这一行为学上的新发现,推动了大熊猫人工圈养史上的重大突破!
1992年,大熊猫双胞胎培育的成果,通过了四川省科委组织的重大成果鉴定,先后被评为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设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首创的双胞胎育幼技术,很快公布于世,得到广泛的应用。基地还派员去上海、福州、重庆等地的动物园,帮助其解决“育幼难”的问题。
如今,熊猫双胞胎的养育已不成问题。“英雄妈妈”庆庆不仅能养自己生下的双胞胎,还可以帮助其它姐妹哺育幼仔,当好三个、四个幼仔的奶妈。最能干的当数娅娅,除了给自己生的双胞胎喂奶,还帮助不太会当妈妈的蜀兰、奇缘和娇子喂娃娃,做到了“一拖五”。
纳西族的节日有哪些? 纳西族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火把节、东巴会、棒棒会、三朵节、三月会、七月会。
纳西族最隆重的节日是什么? 纳西族人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三朵节。 说到三朵节,先要说到三朵,虽然三朵节越来越与踏青赏花有关,但不是一朵两朵三朵的三朵哦。“三朵”是纳西语的音译,也译作“三多”,有些外来的人也常把三多节与东巴教自然崇拜中的山、风、水等自然神,或把三多节与丽江哪三多联想起来,其实并无直接联系。三朵(三多)是一个人,更是一传说中的神,他的全名叫““阿溥三朵”。传说三朵是丽江木氏土司麾下骑白马、穿白甲、戴白盔、执白矛的常胜将军,但常胜将军也有失手的时候,在一次战斗中阿溥三朵牺牲了。三朵牺牲后化身玉龙雪山上的一块巨大雪石。在二月初八这天一位纳西猎工上了玉龙雪山,猎人发现这块雪石看似威武奇特,但却非常轻,猎人颇感惊奇,便欲搬回家中,刚走到山脚,停下来歇会抽袋烟的功夫,再搬却纹丝不动,猎人更感神奇,奔走相告。纳西人都觉得这是战神阿溥三朵死后转世为玉龙雪山的山神,便就地建祠供奉。此地就是玉龙雪山下的“三朵阁”,因玉龙雪山曾被南诏国王封为北岳,此庙也称“北岳庙”或“玉龙祠”。从此三朵便被认为是玉龙雪山的化身,纳西族人的本主神灵和最高保护神,据说常常显灵,保护纳西族人的安全。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和八月羊日,纳西族人都将举行隆重的祭三朵仪式,也叫“三朵颂”。其中二月初八的三朵节最为隆重。据说三朵是属羊的,所以每年农历二月八和八月第一个羊日,用全羊牲来祭祀。又因为农历二月初八是丽江春暖花开的日子,此时的丽江茶花、桃花、田间的油菜花等各式花朵竟相开放,以中以玉龙雪山下玉峰寺的“万朵茶花”最为出名,人们蜂拥而至,因此三朵节也延伸出踏青赏花的民俗。三朵节期间丽江民间同时要举办庙会,平时寂静的玉龙雪山下的白沙古镇,此时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不仅远近的纳西族人蜂拥而至,邻近的其他民族也来进香,甚至远方的藏族也来朝拜。信众之多,香火之旺,皆在丽江所有寺庙之上。 每年的祭三朵大典通常在玉龙雪山下的三朵阁举办,同时玉峰寺、白沙壁画、黑龙潭等地也将举行盛大庆典。除以上地方,很多纳西族人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和八月羊日(也包括大年初一)会在家中堂屋祭三朵。 丽江三朵节小知识: 1,忽必烈曾册封“三朵”为“大圣雪石定国安邦景帝”。 2,三朵节期间,丽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全县放假三天。 3,传说三朵有两位夫人,藏族夫人“左弓辽母”与白族夫人“左座辽母”。
纳西族有哪些节日习俗? 春节:
春节,除夕宰鸡,以饭和肉喂狗,用猪头拜灶君,然后祭祖先。初一吃素,不出门,全家带着粑粑、菜、酒等物到祖先坟上拜年。初二洗头洗脚。初三祭天,这是整个村寨的共同活动,有的地方祭天时只许男子参加。祭天的目的是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从初一到十五均不劳动,在家玩乐,青年们则随各地习惯举行唱歌或射箭等文娱活动。
棒棒会:
纳西农事节日,后演变为交流竹木农具的节日,又称老会。每当农历正月十五,纳西族人便聚集在各集镇,交流生产资料,以备春耕。晚上各家要吃元宵,到街上看歌舞表演。
小年:
小年是云南省宁获彝族自治县永宁纳西族人民的节又、也叫做牛马年,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二日举行,用来酬谢牧童一年来的辛劳。届时。孩子们可得到家长缝制的新衣裤和一些食物,食物有。一只猪前脚、两根猪肋骨以及鸡蛋、面饼、精粑、酥油、水果糖果等。替别人放牧的孩子也同样可在寄宿户中得到同样礼机一歹节日里,歌舞和赛马活动为大家带来欢乐。一赛马,也称跑罐子,最先到达目的地的骑手能有幸喝到头一罐美酒。目前,组织儿童看**,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为古老的节日又增添了新内容。
火把节:
纳西族的火把节定于旧历六月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三天,是纳西族人民仅次于春节的一次隆重节日。火把节的第一天,人们选择又好又长的松木,劈成细条,中间加上易燃的松明,捆扎成火把。傍晚,各家门前的火把就点燃了,第二天的火把普遍要比第一天的高出一节。第三天是火把节的 ,火把扎得又高又大,装饰得很漂亮。所有角落都照遍,以求照亮庄稼,消灭害虫,预祝丰收。人们高举火把,尽情歌舞,通宵达旦。
农具会:
正月十五丽江农具会,正月二十日白沙农具会,都是纳西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它标志着春节活动的 ,也是这个节庆的结束和新的一年备耕生产的开始。白沙农具会在明清时叫白沙庙会,纳西语叫白沙堂美空棒,意即白沙大宝积宫开门。是明代建筑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等寺庙一年一次的开门日。主要是让人们进香拜佛。近半个世纪来,成了交流农具为主的节日,故人们名副其实地称为白沙农具会。届时,邻近各县农民纷纷来此买卖农具和马匹,赶会期间热闹非凡。
北岳庙会:
二月初八的北岳庙会,是纳西族祭祀本民族保护神或战神三多的盛大节庆。北岳庙,因南诏时曾封玉龙山为北岳,三多庙建在玉龙山麓而得名。纳西人认为三多是本民族最大最有权威的神,是属羊的,每年二月初八和八月羊日,要用全羊牲隆重祭祀。三多的信众颇多,香火之旺,当居丽江所有寺庙的首位。
龙王庙会:
三月十五的龙王庙会,也叫黑龙潭会,既是纳西族祭祀龙王的节日,也是各族人民的物资交流会。会期三至五天。参加庙会的人,除丽江及邻县各族农民外,还有大理、保山等地的商旅及一些外省客商。届时,黑龙潭附近临时辟出的广场中,商棚林立,商品琳琅满目,人来人往,热闹异常。当地人民争先购买内地来的日用百货,外商则收购当地的土特产品。这种互通有无的关系,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会期中还伴有唱滇戏、赛马及唱纳西族民歌等文化娱乐活动。
骡马会:
七日骡马会,是纳西族人民的又一重要节日。于七月中旬在丽江县城西狮子山后坡上举行。会期七至十日,以牲 易为主。届时,滇西北各县及大理等地农民,携带土特产品到丽江出售,买回着名的丽江骡马、铜器等。一个会期中上市或成交的牲畜达一、两>>
纳西族民族的节日都有那些 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最具特色的要数棒棒会。
春节:春节,除夕宰鸡,以饭和肉喂狗,用猪头拜灶君,然后祭祖先。初一吃素,不出门,全家带着粑粑、菜、酒等物到祖先坟上拜年。初二洗头洗脚。初三祭天,这是整个村寨的共同活动,有的地方祭天时只许男子参加。祭天的目的是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从初一到十五均不劳动,在家玩乐,青年们则随各地习惯举行唱歌或射箭等文娱活动。
棒棒会:又称“米拉会”,是云南丽江纳西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在农历正月十五。纳西农事节日,后演变为交流竹木农具的节日,又称老会。
纳西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纳西族的传统节日不是火神节。火神节是汉族民俗。 纳西族的传统节日如下: 1、祭天,是纳西族东巴教最大的仪式之一,也是纳西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在正月间举行。 2、新年,农历正月的过年在纳西语中叫“由本吉正”,又叫“库市”,意为“新年”。过节期间,纳西民间要举行一系列传统的辞旧迎新活动。 3、棒棒会,农历正月十五,是纳西族传统节日,民间称之为“棒棒会”。纳西族节日“棒棒会”标志着春节节庆的结束,春耕生产的开始。 4、三朵节,“三朵”是纳西全民族信仰的民族保护神,又称为“阿普三朵”,意为“祖先(或爷爷)三朵”。相传他属羊,是个战神。每年农历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四乡民众到三朵阁来烧香拜神;纳西人凡出远门都要到三朵阁祭拜,求三朵神保佑。出征的战士更是要祭拜三朵神;各地纳西人在每年大年初一祭祀三朵神。从1987年起,每年农历2月8日的“三朵节”成为法定的纳西族民族节日。 5、火把节,农历6月24至26日,是纳西族传统的火把节。最初起源于借助火 各种天灾。纳西语称此节为“川美生恩”。 6、七月骡马会,是丽江纳西族的节庆活动,在农历七月中下旬举,为期一至二周,以骡马、牛等大牲畜为主,因此又叫“七月骡马会”。 7、“烧包”节,农历七月初一至初十四,古城人过“烧包”节(即中元节),纳西语称这节日为“三美波计” 8、纳西族还有诸多节庆习俗,诸如香格里拉三坝乡的“白水台会”;永宁纳人(摩梭)的祭干木女神山等。 简介火神节: 农历正月初七日为火神节。火神是汉族传说中的司火之神,名祝融、回禄,又称火德星君。鲁西、鲁南菏泽、济宁等地一带有在火神节送火神的习俗。是日,家家都绑扎柴把,柴把内夹带鞭炮,上插火神牌位。入夜,后生辈齐集村头,高举柴把排成长列,点燃后奔跑着朝西南方向把火神送到原野或山上。火光辉映,鞭炮声声,远远望去宛若游龙,景像颇为壮观。据说送火神可保全年不发生火灾。
纳西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纳西族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火把节、东巴会、棒棒会、三朵节、三月会、七月会。
纳西族有什么节日 纳供族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火把节、东巴会、棒棒会、三朵节、三月会、七月会。
纳西族的传统节日 纳西族传统节日
东巴会
每年农历3月5日,纳西族聚居地的东巴云集中部东巴圣地--丽江玉水寨,在这里举行一年一度的东巴会,场面盛大。 这天,东巴们早早来到玉水寨东巴什罗庙。点燃香炉,烧大香,祭拜神灵和祖先,祭拜东巴始祖东巴什罗,并且诵经,做法事。东巴会也是各地东巴比武,展示各自才华、技艺的机会。各地的东巴一个接一个按自已的风格诵东巴经,跳东巴舞。尔后,相互交流经验,切磋学习。他们都热爱自已的民族,热爱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民族责任感使他们走到一起,为传承古老的纳西文化,并发扬广大而共同努力。
棒棒会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丽江纳西族的棒棒会。届时,丽江城内人流如潮,街道上摆满了交易的竹、木农具和果树、花卉等。棒棒会标志着春节活动的结束和春耕生产的开始。该会由弥老会演变而来,原是在寺院举行的庙会,清初改土归流后,赶会地点移到丽江古城内,并逐步发展成为准备春耕的竹木农具交易会,近年又增加了果树苗术、花卉盆景交易内容,赶会地点也从古城内移到新城区。除了正月十五县城的棒棒会外,还有正月二十的白沙农具交流会,纳西语叫白沙当美空普,意为白沙大宝积宫开门。这是明代以来延续下来的白沙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等庙堂年一度开门,让人们烧香拜佛,后来演变为以农具交易为主的传统节日。交流会上,不仅农具种类齐全,而且小孩玩具及日用杂货应有尽有,所以俗话称除了鸡鲁头之外,什么都能买到。
三朵节
“三朵”为玉龙雪山之神灵,是传说中能征善战、济困扶危的英雄,故被纳西族千百年来崇奉为保护神。据东巴古籍记载,三朵属羊,所以在过去,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和八月羊日,各地的纳西族都要到丽江白沙玉龙祠'(即北岳店)隆重祭拜三朵神,有的还在自己家中举行祭三朵仪式。除祭拜活动外,还要进行各种文娱活动。由于二月初八正值万朵山茶盛开,春光明媚,又逐步形成纳西人民的踏青游春节日。1986年8月,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八届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将农历二月八时俨三朵节定为纳西族的传统节日。每年这天全县放假一我并由县 具体安排各种节日活动,如举办各种展览群众游园赏花、召开有关学术讨论会等。届时,游人如潮,满城欢腾,昼夜欢歌,热闹非凡。如今纳西三朵节,业已成了丽江最隆重的大型民俗文化盛会。
三月会
丽江三月会于每年农历三月举行,会期一般七天。原为祭龙求雨日子,至清乾隆十年,丽江城北黑龙潭修建了玉泉龙神祠,始在这里举办三至五天的三月龙王庙会。辛亥革命后,丽江商业劝工会借祀龙王之机,进行百货交流,并在玉泉北面森林草坪间辟出以骤马为主的牲口、交易市场。远近客商不断牵骤驱马而来,玉泉逐渐变成骤马集市中心,三月会始而演变为骤马物资交流会,一直延续至今。三月会期间,除了交流山货药材、土特产品、日用百货及骤马牲畜外,还组织体育比赛、民歌播唱、古乐演奏等活动。丽江城内人山人海,充满节日的欢乐气氛。
七月会
丽江七月会,于农历七月中旬举行,是纳西人的又一重要节日。会期十天左右。因以骤马、牛等大牲畜交易为主,又称七月骤马会。七月会,历史悠久,远近闻名。传说纳西族创世祖先崇忍利恩,经历洪水劫后余生,与天神的公主衬红褒白邂逅相爱,冲破重重阻挠,终于成婚,在从天上返回人间创世时,把天宫的马匹交易会也传回故乡,于>>
纳西族有哪些节日 祭天,是纳西族东巴教最大的仪式之一,也是纳西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在正月间举行。
新年,农历正月的过年在纳西语中叫“由本吉正”,又叫“库市”,意为“新年”。过节期间,纳西民间要举行一系列传统的辞旧迎新活动。
棒棒会, 农历正月十五,是纳西族传统节日,民间称之为“棒棒会”。“棒棒会”标志着春节节庆的结束,春耕生产的开始。
三朵节,“三朵”是纳西全民族信仰的民族保护神,又称为“阿普三朵”,意为“祖先(或爷爷)三朵”。相传他属羊,是个战神。每年农历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四乡民众到三朵阁来烧香拜神;纳西人凡出远门都要到三朵阁祭拜,求三朵神保佑。出征的战士更是要祭拜三朵神;各地纳西人在每年大年初一祭祀三朵神。从1987年起,每年农历2月8日的“三朵节”成为法定的纳西族民族节日。
火把节,农历6月24至26日,是纳西族传统的火把节。最初起源于借助火 各种天灾。纳西语称此节为“川美生恩”。
七月骡马会,是丽江纳西族的节庆活动,在农历七月中下旬举办,为期一至二周,以骡马、牛等大牲畜为主,因此又叫“七月骡马会”。
“烧包”节,农历七月初一至初十四,古城人过“烧包”节(即中元节),纳西语称这节日为“三美波计”
纳西族还有诸多节庆习俗,诸如香格里拉三坝乡的“白水台会”;永宁纳人(摩梭)的祭干木女神山等。
纳西族的过年习俗 纳西人的过年祭祀习俗
杨福泉 文/图署名村村民在祭天时进香祈福。
农历正月过年在纳西语中叫“由本吉正”,又叫“库市”,意为“新年”。纳西人的过年习俗很有意思,笔者的家乡在云南丽江古城大研镇,春节之前一段时间,古城街市便已空前热闹,人山人海,民间有“达瓦纳西努”之说,意思是“腊月间,纳西人发了疯”,反映出纳西人过春节的盛况。
春节期间,丽江古城纳西人家家户户都喜欢在自家的花瓶里插上几束山茶花。除夕这天,家家户户贴上春联和门神,还在家里的每个花盆上贴上一个红纸上书写的“春”字。
祭天和祭祖是纳西人最典型的新年习俗,迄今在纳西族城乡还普遍保持着。
祭祖
除夕吃年夜饭前,纳西人首先要祭祖。丽江古城的年夜饭习俗,最不可缺少的是一个完整的腌制猪头,煮熟后,要在猪嘴上插几朵野山茶花,抬到家里的神龛前,每人向祖先牌位磕头。
从大年初一到初三,丽江古城的纳西人家都要带上各种祭品去上坟祭祖。这几天,丽江古城附近的金虹山、蛇山等各家墓地集中的地方,到处都是络绎不绝的扫墓者。各家到了墓地后,首先要祭山神,每个家庭的墓地上都竖有一个象征山神的石头,究其实,这既是山神,也是一个管辖着一家人墓地、有些类似“土地神”的角色。在祭祀山神和扫墓时,要祭献香烛、纸钱,还祭献野山茶花,每个坟头都要插上几枝。另外一定要祭献酒和茶水,纳西语称之为“日少类少”。然后,大家一一向祖坟磕头祈祷。
祭天
祭天是纳西人春节期间一项很重要的活动内容。祭天是纳西人最大的节日,也是东巴教最大的仪式之一。祭天在纳西语中叫“美本”,“美”是天的意思,“本”意为祭。按传统习俗,每年一般举行两次祭天仪式。第一次是在农历新年,称为大祭天;第二次是在农历七月,称为小祭天。过去,纳西族把祭天与否作为是否纳西人的重要标志,纳西人自称“纳西美本若”,意为“纳西是祭天的人”,以祭天作为本民族的主要特征,可见祭天在纳西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古老的东巴象形文经典《创世纪》中说,纳西族始祖崇仁利恩兄弟姐妹们互相婚配,导致洪水劫难。只有崇仁利恩幸免于难,他与下凡洗澡的天神之女衬红褒白命邂逅相遇,一见钟情。崇仁利恩随衬红褒白命去天上求婚,在她的帮助下,战胜了天神的种种刁难,终于结为夫妻。但夫妇定居人间后久不生育,他们便派蝙蝠和狗到天上求天神赐教,天神指出要举行祭天之礼才能生儿育女。崇仁利恩夫妇照神谕祭天,生下三子,三子成为纳西、白、藏三个民族的祖先。从此,纳西人祭天的习俗便延续不绝。
纳西每个村寨中的祭天团体都会在附近风景优美之处设有专门的祭天场,并视为神圣之所。很多村子会选择在长有大片古老栎树丛的地方,因为栎树是纳西人象征天神的神树。
农历正月大祭天的程序是:立祭树,量神米,搬祭米箩,布置祭场,安置神石,准备祭酒,烧杜鹃叶、青松叶除秽,祭村寨神,烧火试灶。当夜,各户留一男子在祭天场守夜。不过,在笔者参加过的玉龙县塔城乡署明村现在的祭天仪式中,已没有了祭天场守夜的习俗。 祭天之日的早晨,参与祭天的村民在主持祭天的和贵华东巴家 ,然后女子身背神米篓,男子手持弓箭和象征胜利之神的长矛,扛着祭天猪,一男子手持松明火把在前引导,众人列队去神圣的祭天场。
祭天既是祭自然之天,也是祭天神之子劳阿普及天神之妻衬恒阿祖。笔者在玉龙县塔城乡的署明村和玉龙县鲁甸乡阿时主村祭天场看到,祭坛上以黄栎树象征上述二神,分植祭坛正中两边,在这两棵树下还插两根栎树枝象征崇仁利恩夫妇。此外,还祭天之舅,用柏树象征,在祭坛上立于两棵黄栎树的中间,以示纳西族传统的“舅父为大”。据东巴古籍的记载和民间传说,古代祭>>
作为世界最大的人工繁殖大熊猫基地,四川卧龙大熊猫繁殖中心经过20余年的艰辛探索,创造出一项令世人瞩目的奇迹——从2000年开始,连续5年保持大熊猫幼仔100%的成活率。此后,卧龙还开展了更为艰难的尝试——圈养大熊猫的野化训练,试图让“国宝”重返大自然并健康地生存下去。
2004年9月,卧龙山区已经笼罩在一片浓浓的秋意里。9月2日,我刚到卧龙,就得到了华美产下双胞胎的喜讯。我虽然已经多次到卧龙,但还是第一次赶上大熊猫的产仔期。
当晚,当华美生下一对雄性双胞胎时,魏荣平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只做人工育幼,另一只则轻轻地放入华美温暖的怀抱中。魏荣平知道,在这个万众瞩目的地方,任何一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成为世人无法原谅的遗憾。对于初产的华美,他更是倾注了全部心血,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魏荣平是卧龙大熊猫繁殖中心的主管,从早到晚毫不懈怠地泡在饲养场,一处处巡视指导大熊猫的产仔工作。对他而言,喜悦是巨大的,压力也是巨大的。他毕业于四川畜牧兽医学院,1992年到卧龙工作,从饲养员、兽医、育幼等基层工作干起,扎实、细致、耐心,是很具亲和力的领导。大家亲切地称他为“魏哥”。
第二天凌晨,魏荣平早早赶到华美的产房,却发现第一次做妈妈的华美明显缺乏经验:将幼仔搂抱得太紧,致使幼仔无法爬动寻找乳房,没有吃到初乳。不过,华美的学习能力无疑很出众,经过一番纠正练习,它很快就成了一位合格的母亲,尽管它的育幼方式并不完美。这让众人喜出望外,因为在人工饲养状态,很少有年轻的大熊猫母亲初产时就会自己带孩子。
端庄秀丽的华美是卧龙大熊猫妈妈中的明星动物,它拥有几项第一:它是卧龙81只圈养大熊猫中惟一的“美籍华人”——1999年出生于美国,因此它的名字里有一个“美”字。在美国,华美与妈妈白云一直生活到两周岁自然断奶,2004年3月回到祖国;华美是卧龙圈养大熊猫第一个进入繁殖的子二代——它的母亲白云1991年出生,是卧龙第一个成活、并进入繁殖的子一代。
自己的子二代顺利产下双胞胎,科研人员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尤其是那些曾经历了科研中心艰难岁月的第一代科研人员,心情更为复杂。卧龙拥有世界最大的圈养大熊猫种群,从2003年的75只增至2004年的81只,占世界圈养大熊猫的一半以上,使得他们必须要保证它们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前面的路越来越宽,却是渐高渐远。
熊猫妈妈神奇而复杂的抚幼方式
在整个动物界中,大熊猫的生殖行为也极为独特,深深打下了熊类家族的烙印。所有的熊都生产身体弱小、发育不全的幼仔,出生幼仔与成体身体重量的比例是动物界中最低的,为1/300~1/200。而大熊猫初生幼仔更是熊中之最,是1/933。在几千万年的漫长岁月中,大熊猫逐渐演化形成了极为独特的生殖行为。为了养活发育不全、体重极轻的幼仔,大熊猫妈妈抚育幼仔比其他任何动物的母亲都要专注,有着更为复杂的抚幼方式和手段。
2004年的5个大熊猫妈妈中,有两个是来自野外的高龄妈妈——雷雷和20#。虽然雷雷来自野外,却极为温顺,母性很强。
在野外,大熊猫的产仔期正是秋雨连绵的季节,阴冷潮湿,温度只有十几度。但是大熊猫妈妈的“手”可以托、搂、抱幼仔,它能够用掌、前臂、后肢以及下颌给幼仔营造一个保持在34~355℃(大熊猫的体温)舒适、恒温的“襁褓”。
当幼仔刚刚露头,富有经验的雷雷立刻用嘴衔起,搁置在襁褓中——出生后的前20天里,雷雷几乎将幼仔时时刻刻掩于其间,并经常向襁褓呼气,调节襁褓的温度和湿度。在雷雷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分压较空气中的高,这种刺激促使幼仔加深呼吸,有益于肺的充分扩张。
在产后的一段时间里,雷雷不再进食,排干净了粪便,始终不变地以坐姿搂抱着自己的幼仔。除了喂奶,雷雷一天的大部分时间在不停用舌头细细地舔舐幼仔的周身。哺乳以后,舔它的口唇、颜面、周身;排便前,舔它的肛门和会阴部,直到排便结束。雷雷的唾液中含有铁合蛋白,对口腔、呼吸道、肠道的感染有独特的免疫力。雷雷的舔舐行为还能促进幼仔微循环,保持皮肤的温度,防止水分超量蒸发。因此跟初乳一样,大熊猫妈妈的舔舐行为是熊仔存活的必要条件。
3个年轻的妈妈显然不如雷雷有耐心,它们在喂奶后,经常是草草舔舐以后就用宽大的掌拍打幼仔的周身——可能是觉得这样比较省事;而且它们常常横躺在地面,这样自己可能会舒适省力,但是当它们翻身或者站起时,容易伤着幼仔。在幼仔出生的头一个月,每个大熊猫妈妈都有一个监视屏幕,工作人员日夜监视,以便出现意外时能及时处理。
5天以后,大熊猫妈妈才开始进食、排便、饮水,但雷雷永远不会让幼仔离开自己半步。它来自野外,救助时因为一只前掌受了重伤不得不截去。这位第4次生育的“断掌妈妈”带孩子驾轻就熟,应付自如:它用断掌的胳臂搂抱幼仔,用完好的前掌拿取食物;或者将孩子放在腹部下边,用两只脚勾住幼仔。从2000年初产以来,雷雷共生产4胎5仔,全部成活,是最让人敬佩、放心的大熊猫妈妈。
20天以后,大熊猫妈妈开始与幼仔嬉戏,两掌捧住幼仔用嘴轻咬或者用鼻拱动幼仔的吻端。1月以后,妈妈哺乳的次数和舔舐的时间减少,但与幼仔嬉戏的时间和次数却在增加——嬉戏锻炼了幼仔的体能。
在卧龙的两个多月,我幸运地看到了从刚出生的幼仔到3个月的幼仔。当我亲眼目睹大熊猫妈妈不同寻常的育幼方式时,由衷赞叹:大熊猫妈妈将这样一个弱小的幼仔抚育长大,不愧是自然进化史中生命的奇迹!
熊猫“爸爸”的奇迹
只有深入了解了大熊猫的生殖特性,亲眼目睹了怎样伺喂幼仔,你才能理解为什么大熊猫人工育幼是世界人工育幼的尖端技术。从1999年开始,每年来卧龙拍照记录大熊猫人工繁殖的何海洋感慨地对我说:“一群男人,没有一个女的,自己带这么小的生命,真是太不容易了!”
在圈养的条件下,大熊猫幼仔的存活率仅为387%,远低于其他动物幼仔的存活率。由于人工授精技术的不断完善,雌性大熊猫生产双胞胎的几率越来越大。在卧龙没有攻克大熊猫人工育幼难关之前,圈养大熊猫出生的双胞胎都只能成活一只,因为大熊猫妈妈没有能力同时抚育两个孩子。卧龙圈养大熊猫种群得到迅速增长,得益于保护区能够将那些大熊猫妈妈无力抚育的幼仔成功育活。
作为世界最大的人工繁殖大熊猫基地,四川卧龙大熊猫繁殖中心经过20余年的艰辛探索,创造出一项令世人瞩目的奇迹——从2000年开始,连续5年保持大熊猫幼仔100%的成活率。此后,卧龙还开展了更为艰难的尝试——圈养大熊猫的野化训练,试图让“国宝”重返大自然并健康地生存下去。
2004年9月,卧龙山区已经笼罩在一片浓浓的秋意里。9月2日,我刚到卧龙,就得到了华美产下双胞胎的喜讯。我虽然已经多次到卧龙,但还是第一次赶上大熊猫的产仔期。
当晚,当华美生下一对雄性双胞胎时,魏荣平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只做人工育幼,另一只则轻轻地放入华美温暖的怀抱中。魏荣平知道,在这个万众瞩目的地方,任何一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成为世人无法原谅的遗憾。对于初产的华美,他更是倾注了全部心血,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魏荣平是卧龙大熊猫繁殖中心的主管,从早到晚毫不懈怠地泡在饲养场,一处处巡视指导大熊猫的产仔工作。对他而言,喜悦是巨大的,压力也是巨大的。他毕业于四川畜牧兽医学院,1992年到卧龙工作,从饲养员、兽医、育幼等基层工作干起,扎实、细致、耐心,是很具亲和力的领导。大家亲切地称他为“魏哥”。
第二天凌晨,魏荣平早早赶到华美的产房,却发现第一次做妈妈的华美明显缺乏经验:将幼仔搂抱得太紧,致使幼仔无法爬动寻找乳房,没有吃到初乳。不过,华美的学习能力无疑很出众,经过一番纠正练习,它很快就成了一位合格的母亲,尽管它的育幼方式并不完美。这让众人喜出望外,因为在人工饲养状态,很少有年轻的大熊猫母亲初产时就会自己带孩子。
端庄秀丽的华美是卧龙大熊猫妈妈中的明星动物,它拥有几项第一:它是卧龙81只圈养大熊猫中惟一的“美籍华人”——1999年出生于美国,因此它的名字里有一个“美”字。在美国,华美与妈妈白云一直生活到两周岁自然断奶,2004年3月回到祖国;华美是卧龙圈养大熊猫第一个进入繁殖的子二代——它的母亲白云1991年出生,是卧龙第一个成活、并进入繁殖的子一代。
自己的子二代顺利产下双胞胎,科研人员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尤其是那些曾经历了科研中心艰难岁月的第一代科研人员,心情更为复杂。卧龙拥有世界最大的圈养大熊猫种群,从2003年的75只增至2004年的81只,占世界圈养大熊猫的一半以上,使得他们必须要保证它们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前面的路越来越宽,却是渐高渐远。
熊猫妈妈神奇而复杂的抚幼方式
在整个动物界中,大熊猫的生殖行为也极为独特,深深打下了熊类家族的烙印。所有的熊都生产身体弱小、发育不全的幼仔,出生幼仔与成体身体重量的比例是动物界中最低的,为1/300~1/200。而大熊猫初生幼仔更是熊中之最,是1/933。在几千万年的漫长岁月中,大熊猫逐渐演化形成了极为独特的生殖行为。为了养活发育不全、体重极轻的幼仔,大熊猫妈妈抚育幼仔比其他任何动物的母亲都要专注,有着更为复杂的抚幼方式和手段。
2004年的5个大熊猫妈妈中,有两个是来自野外的高龄妈妈——雷雷和20#。虽然雷雷来自野外,却极为温顺,母性很强。
在野外,大熊猫的产仔期正是秋雨连绵的季节,阴冷潮湿,温度只有十几度。但是大熊猫妈妈的“手”可以托、搂、抱幼仔,它能够用掌、前臂、后肢以及下颌给幼仔营造一个保持在34~355℃(大熊猫的体温)舒适、恒温的“襁褓”。
当幼仔刚刚露头,富有经验的雷雷立刻用嘴衔起,搁置在襁褓中——出生后的前20天里,雷雷几乎将幼仔时时刻刻掩于其间,并经常向襁褓呼气,调节襁褓的温度和湿度。在雷雷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分压较空气中的高,这种刺激促使幼仔加深呼吸,有益于肺的充分扩张。
在产后的一段时间里,雷雷不再进食,排干净了粪便,始终不变地以坐姿搂抱着自己的幼仔。除了喂奶,雷雷一天的大部分时间在不停用舌头细细地舔舐幼仔的周身。哺乳以后,舔它的口唇、颜面、周身;排便前,舔它的肛门和会阴部,直到排便结束。雷雷的唾液中含有铁合蛋白,对口腔、呼吸道、肠道的感染有独特的免疫力。雷雷的舔舐行为还能促进幼仔微循环,保持皮肤的温度,防止水分超量蒸发。因此跟初乳一样,大熊猫妈妈的舔舐行为是熊仔存活的必要条件。
3个年轻的妈妈显然不如雷雷有耐心,它们在喂奶后,经常是草草舔舐以后就用宽大的掌拍打幼仔的周身——可能是觉得这样比较省事;而且它们常常横躺在地面,这样自己可能会舒适省力,但是当它们翻身或者站起时,容易伤着幼仔。在幼仔出生的头一个月,每个大熊猫妈妈都有一个监视屏幕,工作人员日夜监视,以便出现意外时能及时处理。
5天以后,大熊猫妈妈才开始进食、排便、饮水,但雷雷永远不会让幼仔离开自己半步。它来自野外,救助时因为一只前掌受了重伤不得不截去。这位第4次生育的“断掌妈妈”带孩子驾轻就熟,应付自如:它用断掌的胳臂搂抱幼仔,用完好的前掌拿取食物;或者将孩子放在腹部下边,用两只脚勾住幼仔。从2000年初产以来,雷雷共生产4胎5仔,全部成活,是最让人敬佩、放心的大熊猫妈妈。
20天以后,大熊猫妈妈开始与幼仔嬉戏,两掌捧住幼仔用嘴轻咬或者用鼻拱动幼仔的吻端。1月以后,妈妈哺乳的次数和舔舐的时间减少,但与幼仔嬉戏的时间和次数却在增加——嬉戏锻炼了幼仔的体能。
在卧龙的两个多月,我幸运地看到了从刚出生的幼仔到3个月的幼仔。当我亲眼目睹大熊猫妈妈不同寻常的育幼方式时,由衷赞叹:大熊猫妈妈将这样一个弱小的幼仔抚育长大,不愧是自然进化史中生命的奇迹!
熊猫“爸爸”的奇迹
只有深入了解了大熊猫的生殖特性,亲眼目睹了怎样伺喂幼仔,你才能理解为什么大熊猫人工育幼是世界人工育幼的尖端技术。从1999年开始,每年来卧龙拍照记录大熊猫人工繁殖的何海洋感慨地对我说:“一群男人,没有一个女的,自己带这么小的生命,真是太不容易了!”
在圈养的条件下,大熊猫幼仔的存活率仅为387%,远低于其他动物幼仔的存活率。由于人工授精技术的不断完善,雌性大熊猫生产双胞胎的几率越来越大。在卧龙没有攻克大熊猫人工育幼难关之前,圈养大熊猫出生的双胞胎都只能成活一只,因为大熊猫妈妈没有能力同时抚育两个孩子。卧龙圈养大熊猫种群得到迅速增长,得益于保护区能够将那些大熊猫妈妈无力抚育的幼仔成功育活。
大熊猫是我国特产动物,是被全世界公认的自然遗产和活化石,从其祖先出现到现在至少有八、九百万年。研究大熊猫对研究整个生物进化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大熊猫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亚高山针叶林带的山地竹林内,主要以竹茎、竹叶和竹笋为食,偶尔也捕食小动物。无固定巢穴,边走边吃,喜单独活动,四处游荡。
扩展资料: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饲养的熊猫略重,一般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但黑非纯黑,白也不是纯白,而是黑中透褐,白中带黄。
秦岭地区的个体偏大,体毛粗糙,腹毛略呈棕色色泽。岷山(尤以青川平武)则个体较小,体毛也较前者为细,腹毛棕色不明显,但凉山的个体并不偏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