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给寡妇写的哪首诗,现在入选了中学教材?

才子给寡妇写的哪首诗,现在入选了中学教材?,第1张

唐朝末年朝局动荡,军阀混战,国库空虚,连年征税使得百姓痛苦不堪,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当时的许多爱国诗人,都用诗词记录下这不堪回首的一幕,许多现实场景也被真实的描绘出来,到现在让人读来依然觉得悲惨异常,

杜荀鹤的《山中寡妇》就是一首创作于这种背景下,真实描写百姓苦难生活的名诗。这首现在收录在沪教版中学课本中的唐朝名诗,风格清新,语言易懂。

可是在当时,这首诗却被大部分诗人否定,他们为什么这么看低这首写实名诗呢?

一、杜荀鹤出身贫寒,虽然在诗作上颇有造诣,可是在大诗人如云的唐朝,杜荀鹤的文风并不突出。他一直不停的赴长安考学,可惜的是多年都没有考中,最后回到山中过了几年悠哉又无奈的隐士生活。

期间也创作了不少名作流传至今,到了中年,杜荀鹤好不容易考到了第八名,中了进士,可是当时朝局动荡,杜荀鹤并没有获得一官半职,无奈之下只能返回到山中继续生活。

后来因为写了诗赞颂朱温,令朱温记在心里,建立梁的时候,就让杜荀鹤当上了翰林学士,杜荀鹤才正式入朝为官。

杜荀鹤爱写诗,诗风也不错,他特别崇拜杜甫,认为作为诗人就应该像杜甫那样写实,不能无病呻吟。确实,杜荀鹤的诗风也和杜甫特别相似,特别敢写,将现实都描绘得很直白,是一个勇敢的诗人。

可是由于他的诗作过于直白,当时许多名家并看不上他的诗作,好话没有,贬低的话却不少。宋代吴可留言评论说,杜荀鹤的诗由于直言穷愁之迹,所以鄙陋。

元代方回认为杜荀鹤的诗语俗似诨;而明末的吴乔则认为《山中寡妇》当中的“时挑野菜和根煮”极为可笑。可是,杜荀鹤的诗作真的有这么不堪吗?

二、

《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唐末由于战乱,年轻男性被抓去服兵役的数不胜数,多少新婚燕尔就这样永别,《山中寡妇》就描写了众多由于丈夫服兵役而死,自己守寡的年轻妇女。

“夫因兵死守蓬茅”,诗的开头第一句就交代了时代背景,由于丈夫因为战乱服兵役战死沙场,这位妇女成了孤家寡人,不得已躲进了深山,在破茅屋中生活。

“麻苎衣衫鬓发焦”,只能够穿粗糙的麻布衣,长期营养不良,导致她的头发就像是被烧焦的枯草一样,没有精力和经济来打理自己,失去丈夫的哀痛让她的形容更加憔悴。

简简单单的7个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本应是韶龄的女性,却因为突然失去丈夫,没有了生活经济来源,孤苦无依,惶惶不得终日,最后不得不背井离乡,变成历经坎坷的穷苦女性。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这句诗说出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在古代,这样一个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没有其他技能的女性,在孤苦无依的情况下依然要接受统治者残酷的剥削。

即便是没有了劳动力,家里的田地都荒废了,可是朝廷依然不断的征税,甚至一年比一年高。当时的唐朝百姓主要以种田、养蚕为最基本的生活来源,可是由于战乱不断,桑田被毁,百姓失去了赖以生活的根本。

而“征苗”更为荒唐,唐代宗广德二年居然设置了一个田赋附加税,也就是在粮食没有丰收之前就开始收税,也称青苗税。

这些残酷的赋税剥削,让这位孤苦无依没有任何生存技能的妇女更加痛苦,她的生活已经到了无以为继的地步。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农妇到了深山如何生活?她只能不断的去挖野菜,将野菜和根一起煮了吃;平常生活需要劈柴,作为一个女人却常常因为砍不到柴而发愁,因此平时烧柴都很困难,有时只好找些生柴连带着叶子一起烧了。

这两句诗是起到了强调作用,让人们看到了一名妇女在深山里生活的不易。如果朝廷没有那么黑暗,没有残酷的赋税制度,作为一名妇人,也许待在家里给别人缝缝补补也能混个温饱存活下去。

可是现在为了躲避那夺命般的赋税,妇女只好躲进深山过起了野人般的生活。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即便知道在深山里常常有毒蛇猛兽出没,随时也会有丧命的危险,可是为了躲避沉重的赋税,妇女已经没有其他办法了,只能躲到“深山更深处”。

可是即便是这样不顾性命安危的逃避,依然也躲不过朝廷征税的魔爪。诗人以这句话来作为结尾,已经直白的透露出对于统治者黑暗、残酷的不满,赤裸裸的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

这首诗可以说是杜荀鹤作品中最为经典的一首,虽然初读会让人觉得这是一首描写人物的诗作,可是再读能够感悟到诗人浓厚的感情色彩。

通过对山中寡妇悲惨遭遇的深入描写,我们读到了百姓当时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痛苦,诗人憎恨当局不堪、不顾百姓的情感。

即便是现在我们读来,也能够迅速进入角色,感同身受,这也是《山中寡妇》这首诗流传成经典的重要原因。

三、被其他名家不喜欢的原因,可能还是因为杜荀鹤早期一直在模仿杜甫,却没有学到精髓,虽然他很敢写,可是由于过于直白,少了古诗应有的隐晦和婉约,因此才不被名家所喜欢。

但是杜荀鹤的作品确实揭露了当时社会最底层人民生活困苦的一面,除了《山中寡妇》,还有《春宫怨》、《乱后逢村叟》也是类似的作品,描写了战乱使得农民遭受沉重打击的生活现实。

夫因兵死守蓬茅,

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枯废来犹纳税,

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

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

也应无计避征徭。

杜荀鹤诗鉴赏

《山中寡妇》是杜荀鹤的代表作之一。它像一面历史的镜子,折射出唐朝末年频繁的战争和官府的横征暴敛给人民所带来的深重灾难,蕴含了诗人对广大人民的深厚同情。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成功地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质朴无华地描绘出唐末社会的缩影,生动地塑造出山中寡妇的艺术形象。

首联“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开门见山地交代出山中一苦难妇女守寡的原因、现行居住条件、衣着状况和其容貌。她之所以守寡,原因是“夫因兵死”。但这寥寥四字却包含了唐末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多少辛酸血泪和悲剧呵!丈夫已死,社会骚乱,为逃避“征徭”,她只好躲进深山搭茅为居。

“蓬茅”一词说明这一寡妇的居住条件已经坏到不能再坏的程度了。“ 麻苎衣衫”则写出了寡妇衣着的粗 糙破陋。本来,她是勤于“桑柘”的养蚕能手,然而她不衣丝罗,却要采野生的“苎麻”织“布”蔽体遮羞,这就更加显示出其一贫如洗的困境 。“鬓发焦” 是描绘寡妇容貌的特写镜头。这里诗人不状写其眼神的呆滞、脸色的菜青色,却紧紧抓住鬓发枯黄这一特征进行渲染,就愈显示出其营养之差、体质之衰、面容之憔悴。总之,首联在白描中已经为读者从外貌上描写出一个居住简陋、衣衫褴褛、形容枯槁的妇女形象。

次联“桑枯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是具体刻写寡妇受苦的现实原因。这里 ,“纳税”是指 上缴丝税 ,“征苗”是指征收农粮税。赋税是统治阶 级压迫剥削农民的重要手段;农桑是古代人民主要的生产活动。由于战争的破坏,桑树被毁,田园荒废,而官府却无视这一现实,还要照旧敲骨吸髓,逼赋催税。正是这种血腥的赋税剥削,才使山中寡妇陷入了饥寒交迫的绝境。诗人对社会症结的把握是准确无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卓绝的胆识。

第三联“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 主要描写山中寡妇在赋税盘剥下的痛苦生活。吃的`东西是“野菜和根煮”;烧的东西是“生柴带叶”。寡妇住在深山,本不以野菜、烧柴为缺,然而如今她却要咽菜“和根”,烧柴“生”而“带叶”,这是什么原因呢?只要细思之,这个问题是不难找到答案的。

既然全社会都为刀兵所苦,“桑柘”废,“田园”荒,人民只好悉以野菜充饥,到野菜殆尽时,它也成了不可多得的“珍馔”,所以“时”而挖得就必然要“和根煮”食了。以烧柴而论,寡妇不是没有斫得干柴,而是为换钱缴纳赋税,她把流血流汗砍得的干柴都背去卖掉了。从寡妇“旋斫生柴带叶烧”的情形中,我们不是更能看清封建社会中的“编席的,睡光炕;织布的,衣破裳”那严重的不合理性吗?

尾联“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是诗人对山中寡妇悲惨遭遇所发出的感叹,深刻地流露出诗人对封建统治者竭泽而渔式的“征徭”的愤慨和讽刺之情。表面上,这两句似乎是在嘲讽寡妇逃进深山以避“征徭”的举动,实质上是诗人进一步地揭露了统治者横征暴敛的无所不至,无孔不入。

这首诗通过对山中寡妇这一典型形象的塑造,把晚唐社会生产萧条、民生凋蔽的景象巧妙地以艺术形式表达出来。

这首诗的语言也颇通俗、清新。诗的中间两联,对仗工整,与叙事自然谐和,浑然天成,由此更可见出诗人卓越的艺术功力。

此诗反映了在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榨下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全诗通过山中寡妇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悲惨命运,透视当时社会的面貌,语极沉郁悲愤。诗人把寡妇的苦难写到了极至,造成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从而使人民的苦痛,诗人的情感,都通过生活场景的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产生了感人的艺术力量。

此诗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就从这兵荒马乱的时代着笔,概括地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战乱夺走了她的丈夫,迫使她孤苦一人,逃入深山破茅屋中栖身。

“麻苎衣衫鬓发焦”一句,抓住“衣衫”、“鬓发”这些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细节特征,简洁而生动地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身着粗糙的麻布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肖其貌而传其神。从下文“时挑野菜”、“旋斫生柴”的描写来看,山中寡妇应该还是青壮年妇女,照说她的鬓发色泽该是好看的,但由于苦难的熬,使她鬓发早已焦黄枯槁,显得苍老了。简洁的肖像描写,衬托出人物的内心痛苦,写出了她那饱经忧患的身世。

然而,对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统治阶级也并不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此处的“纳税”,指缴纳丝税;“征苗”,指征收青苗税,这是代宗广德二年开始增设的田赋附加税,因在粮食未成熟前征收,故称。古时以农桑为本,由于战争的破坏,桑林伐尽了,田园荒芜了,而官府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照旧逼税和“征苗”。残酷的赋税剥削,使这位孤苦贫穷的寡妇无以为生。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只见她不时地挖来野菜,连菜根一起煮了吃;平时烧柴也很困难,燃生柴还要“带叶烧”。这两句是采用一种加倍强调的说法,通过这种艺术强调,渲染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最后,诗人面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发出深沉的感慨:“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深山有毒蛇猛兽,对人的威胁很大。寡妇不堪忍受苛敛重赋的压榨,迫不得已逃入深山。然而,剥削的魔爪是无孔不入的,即使逃到“深山更深处”,也难以逃脱赋税和徭役的罗网。“任是”、“也应”两个关联词用得极好。可以看出,诗人的笔触象匕首一样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本质。

诗歌是缘情而发,以感情来拨动读者心弦的。《山中寡妇》之所以感人,正在于它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但诗并不直接抒情,而是把感情诉诸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描写之中。

诗人把寡妇的苦难写到了极至,造成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从而使人民的苦痛,诗人的情感,都通过生活场景的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产生了感人的艺术力量。最后,诗又在形象描写的基础上引发感慨,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一个更广阔的境界,不但使人看到了一个山中寡妇的苦难,而且使人想象到和寡妇同命运的更多人的苦难。这就从更大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揭露了残酷的剥削,深化了主题,使诗的蕴意更加深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4982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8
下一篇2023-07-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