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有哪些风俗

蒙古族有哪些风俗,第1张

1、献哈达

哈达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一种敬意祝贺,这种礼节由来已久,去蒙古旅游经常会受到这样的待遇。

2、唱歌

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是一种蒙古传统风俗。

3、递鼻烟壶

递鼻烟壶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

蒙古族的风俗有很多,像献哈达、唱歌、递鼻烟壶只是其中一部分风俗,还有摔跤、射箭、那达慕等风俗。

4,礼仪风俗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5,婚礼的习俗

举行婚礼的前一天,男方要举行“祝福新房仪式”,而女方要举行“姑娘宴”。

6,生儿育女的习俗

蒙古族人民对于生儿育女极其重视,所生婴儿无论男女,均在婴儿落地后即在家门外树立标志。如生婴儿为男的,即用榆树枝条削一付一尺五寸至二尺的弓矢,挂在门外。如所生婴儿为女的,就在门外挂一个红布条。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洗礼仪式,备办酒席招待亲朋,以示报喜。

7,岁时风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要算过年,一般进入腊月十五,人们就着手作过年的准备工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娱乐送火神。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过大年最欢乐的几天。大年三十夜幕降临后,人们便聚集在最年长者家中,开始除夕“乃日”(宴会),全家人尽情享受“守岁”。除夕宴会上应备办“三锅”一锅是奶茶锅;二锅是羊背锅;三锅是肉汤饭食锅。宴会中最少唱三首歌。初一,开始拜年,首先要祭天。

扩展资料

蒙古族做客禁忌:

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生活比较传统,因此有许多忌讳,到草原上和牧民交往尤其要注意,否则会带来不愉快。

到蒙古包坐客,要注意不要踩牧民的门槛。还有,不要在火盆上跨过。吃饭时,不要把刀尖对着主人。坐的位置也很有讲究,男的坐左边,女的坐右边,忌讳混杂而坐。

如果在蒙古包中住宿,客人要睡在蒙古包的西侧。蒙古包的东侧是留给女主人睡的地方。这点一定非常注意。当然如果有单独的蒙古包更好。内地有些对草原上的牧民奇特习俗的传闻属于以讹传讹,千万不要当真。

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

骑马、坐车到牧民家做客,接近蒙古包时须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行至附近须下车马步行前往,进包之前,要把马鞭放在门外,若带进包内,被视为对主人的不尊重。进门后靠左边行走,入包以后在主人的陪同下坐在主人的右边;离包时走原路线,等送客主人回去了再上马。

当给客人送茶或酒时,客人须欠身双手接。禁用筷子敲打饭桌、饭碗等,认为只有讨饭人才敲打碗筷。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蒙古习俗

1、牧马

蒙古人自幼就在马背上成长,马就是蒙古人的摇篮。蒙古人认为,马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善解人意的牲畜。蒙古马性子烈、慓悍,对主人却十分忠诚。蒙古人视马为牧人的朋友,马以头为尊贵,蒙古人严禁打马头,不准辱骂马,不准两个人骑一匹马,秋天长膘期不准骑马狂奔使马出汗。

马倌、骑手要随身携带刮马汗板、马刷子,随时为骑乘的马刷洗身子、刮除马汗,为马舒筋活血、放松肌肉、消除疲劳,同时,这也是主人与马亲近、增强感情的途径。

2、祝寿

祝寿是蒙古族人民为老人举行的一个礼仪庆典。蒙古民族的祝寿礼和过本历年都是在年纪大时才举行的。一般在六十、七十、八十、九十时才祝寿。不过父母亲在世时,儿孙辈即使到了七八十岁也不许做寿。

过本历年的二十五、三十七、三十、四十九也不是很热闹,但是过了六十一岁,七十三岁、八十五岁就另当别论了。过本年的一般不祝寿。巴林蒙古族老年人过本95岁就不计年龄,也不做百岁。

祝寿和过本历年的日期一般在正月。只要有给老人祝寿的人家,主人家的儿女们的从年底开始就准备设宴。初一就开始来迎接陆续到来祝寿的客人了。也有的人家选定一个吉日,再通知众乡亲、朋友、亲戚等。

祝寿仪式比较简单,席间,来宾们都为老人敬酒、献哈达和礼品。敬酒四、六、八碗的蒙古语称“朱来”。然后叩拜主人,表示感谢主家招待。

祝寿的礼品通常有:马、牛、绵羊或羊乌查、皮长袍、棉长袍、夹长袍、靴子、烟、荷包、钱等。礼品品类一般占“三”数。祝寿完毕,祝寿客人不能空手回,主人家要回赠烟、荷包、毛巾等。如果是孩子,就给月饼或一二元零用钱等。

3、生儿育女习俗

蒙古族人民对于生儿育女极其重视,所生婴儿无论男女,均在婴儿落地后即在家门外树立标志。如生婴儿为男的,即用榆树枝条削一付一尺五寸至二尺的弓矢,挂在门外。

如所生婴儿为女的,就在门外挂一个红布条。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洗礼仪式,备办酒席招待亲朋,以示报喜。洗完后用羊皮襁褓把婴儿包起来,并以传统习俗用黄油等奶食涂抹婴儿额头,祝福他健康成长。这是一种古来习俗,现今已无人这么做了:“草原的宝贝包在羊皮襁褓中”。

婴儿满月时,再次屠牛宰羊,张设酒宴大飨亲友,以示庆祝。亲友所赠礼品中,唯婴儿外祖父母的最重,如是冬季,赠送各种讲究的裘皮,夏季多为绸缎、布匹,如果婴儿的外祖父母家生活富裕,还要送牛羊或骏马。

4、葬礼习俗

喇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后出现的一种葬式。为王公贵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所采用。普通人死后,多数不实行火葬,只有患传染病或产妇死后,才进行火葬。火葬法是:人死后,脱去旧衣,换上新装,或用白绸缎裹其身,将尸体盘坐装入3尺方形木制小轿里,封好轿盖。

出殡时,先请喇嘛指定焚尸地点和方位。后将装尸小轿用车拉到旷野,亲友跟随送葬。焚尸时,在装尸小轿周围堆上木柴,加油点燃,并将死者生前所用或所爱之物,一并投入焚烧。

同时,喇嘛为死者念经、祈祷,愿死者的灵魂尽快“升天”,早日进入“极乐世界”。火葬次日,由死者家人拣拾骨灰,有的把骨灰撒于山川、江河,有的装入坛罐中埋葬,以示永远悼念。

5、老式婚俗

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抢婚是奴隶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前,蒙古族社会多半为抢婚制。

如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与诃额仑夫人的成亲,就是抢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聘婚制。但仍有抢婚制的残余。在部落间的战争中,抢婚或掠夺婚仍屡见不鲜。

-蒙古族

蒙古族都有哪些传统节日

蒙古族是我国其中的一大民族之一,蒙古族人在我国历史上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最著名的就是成吉思汗,他为统一中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蒙古族的节日比较多,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中元节、那达慕、祭/鄂/博、成/吉/思/汗纪念节等。1、那达慕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

大会召开前,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都来参加比赛和参观。大会第一项一般是摔跤比赛,摔跤手脚登高筒马靴,下身穿宽大的绸缎摔跤裤,上身穿“昭/得/格”(一种皮革制的坎肩),在脖颈上围有五彩缤纷的饰物“江/戈”,仿古代骑士跨着大步,绕场一周。

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先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

射箭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技艺高超者可百发百中,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

“那达慕”大会又是农牧物资交易会。除了工业和农副产品外,还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如牛羊肉及其熏干制品、奶酪、奶干、奶油、奶疙瘩、奶豆腐、酸奶。

2、马奶节蒙古族传统节日,以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

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扒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

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3、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

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市蒙古族在燃/灯节的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娱乐活动蒙古族传统的娱乐活动有赛马、赛骆驼、摔跤、射箭射击、拔河、民间歌手弹唱,马头琴演奏《江格尔》演唱、民间舞蹈。

土尔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独舞、男女对舞,还有随歌伴舞,舞姿飘逸豪放,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4、过年古代蒙古人把农历春节"希/恩/吉/尔",即新年。

也有称"白 节"或"白月"的,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关于蒙古族春节的 来历说法不一,一是据五/世/达/赖《黑白算答问》一书所说:"成吉 思汗于公元1227年,取西夏国都,盛筵庆功,并以此为蒙历岁 首,星宿月遂以正月见称"。

星宿月是农历12月16日到1月15 日,这与农历前后相差一个月。而鄂尔多斯地区延续下来的蒙古 历是以白月、五月、六月等序数记月。

以此看,蒙古历岁首当是农 历四月。据史书记载,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汉族历算法,因 此,蒙古族白月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

这就是蒙古族过"春节"的 由来。 接近年底,无论农区还是牧区,家家户户都要立起灯笼竿。

到年三十,要清扫庭院,搞好室内卫生。佛前要设一小小祭坛,把 煮好的大块羊肉摆在祭坛上,供上乳制品和面制果品。

除夕之夜,要举行祭祖仪式。以往,在祭祖仪式申,还要进行 锻铁活动。

蒙古族有个古老的《化铁出山》的传说,人们把它看作 是自己民族起源的传说。这一夜灯火通明。

有的还请来蒙古民 间艺人说唱"乌/力/格/尔"(蒙古书)。青年们聚在一起唱歌跳舞。

不 参加歌舞的姑娘们则聚在一起耍"沙/哈"(嘎/拉/哈,。普遍有守岁 到午夜的习惯。

近些年来,蒙古族春节虽与汉族大体一致,并吸收一些汉族习俗,如吃饺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许多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大年初一,全家人郡要穿上节日服装,聚于一堂,叩贺新年。

首先由辈数最小的,向长辈拜年,依次进行;晚辈叩头,平辈请安;并装烟、敬酒、献哈达。长者受礼之后,要向弟、侄、儿、孙们表示祝福。

祝福完毕,要给孩子们一些礼物和"压岁钱"。天一亮,家族亲友间就开始互相拜年。

远途的都要骑马或赶车来。叩节、拜年一般到正月十五前就结束。

在边远农牧区,正月十六清晨,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常在一起嬉闹的人还有"哈/巴/德"(打/黑/墨的习俗。就是在对方薪睡时,偷偷在他前额上抹黑,涂物多为锅底灰。

5、火日火日,亦称拜/火节。它主要来自古代蒙古族对火的崇拜。

祭火仪式是在农历12月23日晚间举行。有可能受了汉族 腊月23祭灶的影响。

但祭火的习俗却是蒙古族自古就有的,这 是农历年的前奏。祭火开始前,全家人都到庭院中(也有的在火 塘前、灶前),主祭人(家庭的长者)先要摆上祭品焚香。

然后取一 捆柴草点着,将黄油、白酒、肉(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在长 者率领下,全家人向火堆磕头。主祭人还要祷告说:-,年申多亏火神的庇佑,有些不干净的东西扔进了火里,请火神原谅,。

蒙古族有什么节日

蒙古族的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中元节、那达慕、祭/鄂/博、成/吉/思/汗纪念节等。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

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马奶节是蒙古族传统节日,以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

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

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过年,古代蒙古人把农历春节"希恩吉尔",即新年。

也有称"白 节"或"白月"的,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近些年来,蒙古族春节虽与汉族大体一致,并吸收一些汉族习俗,如吃饺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许多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火日,亦称拜/火节。它主要来自古代蒙古族对火的崇拜。

祭火仪式是在农历12月23日晚间举行。有可能受了汉族 腊月23祭灶的影响。

但祭火的习俗却是蒙古族自古就有的,这是农历年的前奏。祭敖包,也是一项重要的节日活动。

每到这天,牧民们便成群结队地前往敖包祭祀。他们在敖包上安放佛像,竖立经幡,并将牛、羊肉、奶食品等一起供奉在敖包前。

然后,喇/嘛/们焚香燃灯,诵经念咒,乞求神灵保佑,群众则从左向右围着敖包转三圈,希望迎来牧业丰收年。麦德尔节是纪念弥勒佛的节日,节期在正月十五日,宗教色彩比较浓厚。

节日当天,每个黄庙都挂出弥勒佛的像,附近的牧民都来寺庙敬献供品,烧香叩拜。寺庙如果有活/佛,就由活佛主持,没有活佛则由大喇嘛主持。

拜完佛之后,大家由固孜达(旗长)带领进行射箭、赛马、摔跋等蒙古族传统娱乐活动。点灯节蒙古族称之为"祖乐",节期在农历十月二十五日,是一种小规模的宗教节日。

据说是为了纪念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这一天黄昏时,家家户户在一高坡处立起木架,架上自制的灯,这种灯的灯芯是用芨芨草做成的。

塔克勒干节蒙古族每年要举行一次大型的以部落为中心的祭敖包活动,时间在夏季。敖包一般置在水草丰美的高山丘陵处。

祭敖包可能是来源于古代的祭山,它是蒙古族对自然崇拜的表现。

蒙古族的节日

1那达慕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每年农历6月初四开始的为期5天的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项目。

2马奶节 蒙古族传统节日,以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

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扒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

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3燃灯节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

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市蒙古族在燃灯节的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 4过年 近些年来,蒙古族春节虽与汉族大体一致,并吸收一些汉族习俗,如吃饺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许多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大年初一,全家人郡要穿上节日服装,聚于一堂,叩贺新年。首先由辈数最小的,向长辈拜年,依次进行;晚辈叩头,平辈请安;并装烟、敬酒、献哈达。

长者受礼之后,要向弟、侄、儿、孙们表示祝福。天一亮,家族亲友间就开始互相拜年。

远途的都要骑马或赶车来。叩节、拜年一般到正月十五前就结束。

在边远农牧区,正月十六清晨,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常在一起嬉闹的人还有"哈巴德"(打黑墨的习俗。就是在对方薪睡时,偷偷在他前额上抹黑,涂物多为锅底灰。

5火日 火日,亦称拜火节。它主要来自古代蒙古族对火的崇拜。

祭火仪式是在农历12月23日晚间举行。有可能受了汉族腊月23祭灶的影响。

但祭火的习俗却是蒙古族自古就有的,这是农历年的前奏。祭火开始前,全家人都到庭院中(也有的在火塘前、灶前),主祭人(家庭的长者)先要摆上祭品焚香。

扩展资料:

1蒙古族节日:祭敖包 也是一项重要的节日活动。每到这天,牧民们便成群结队地前往敖包祭祀。

他们在敖包上安放佛像,竖立经幡,并将牛、羊肉、奶食品等一起供奉在敖包前。然后,喇嘛们焚香燃灯,诵经念咒,乞求神灵保佑,群众则从左向右围着敖包转三圈,希望迎来牧业丰收年。

2蒙古族节日:麦德尔节 麦德尔节是纪念弥勒佛的节日,节期在正月十五日,宗教色彩比较浓厚。节日当天,每个黄庙都挂出弥勒佛的像,附近的牧民都来寺庙敬献供品,烧香叩拜。

寺庙如果有活佛,就由活佛主持,没有活佛则由大喇嘛主持。拜完佛之后,大家由固孜达(旗长)带领进行射箭、赛马、摔跋等蒙古族传统娱乐活动。

3蒙古族节日:点灯节 点灯节蒙古族称之为"祖乐",节期在农历十月二十五日,是一种小规模的宗教节日。据说是为了纪念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

这一天黄昏时,家家户户在一高坡处立起木架,架上自制的灯,这种灯的灯芯是用芨芨草做成的。 英英草的数量是按每个人的岁数来确定的,芨芨草头上包有涂上黄油或羊油的棉花或羊毛。

人们将灯点燃后,从左到右转三圈(如果有喇嘛,则由喇嘛领做),然后洒酒祭天、磕头拜佛,祈求佛爷保佑长寿、平安。在每个蒙古包内有用面团攒成的小油灯,整个晚上都亮着,象征着世界永远光明,人们长命百岁。

参考资料:

-蒙古族。

蒙古族有什么节日

那达慕:“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

大会召开前,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都来参加比赛和参观。大会第一项一般是摔跤比赛,摔跤手脚登高筒马靴,下身穿宽大的绸缎摔跤裤,上身穿“昭得格”(一种皮革制的坎肩),在脖颈上围有五彩缤纷的饰物“江戈”,仿古代骑士跨着大步,绕场一周。

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先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

射箭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技艺高超者可百发百中,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

“那达慕”大会又是农牧物资交易会。除了工业和农副产品外,还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如牛羊肉及其熏干制品、奶酪、奶干、奶油、奶疙瘩、奶豆腐、酸奶。

春节:过春节,蒙古族人民叫做“大年”。古时候,将春节称为“白节”。

如今,人们将农历正月叫做“白月”。原来,蒙古族人以“白”为吉祥。

据说与日常饮用洁白的奶食有关,包含着恭贺新春、吉祥如意之意。“白月”也是人们相互交往聚会的时节。

节前,人们要做件好看的蒙古袍,备下羊肉和各种奶制品,加上几坛上好的美酒,然后开始“调马”。除夕,合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一些。

除夕人们还纷纷地向长辈人敬“辞岁酒”,围坐吃饺子,俗称“黄馍馍”或“扁食”,耍“嘎拉卡”(下棋),还要听艺人说书,通宵不眠,沉醉在欢乐之中。初一,一大早身着各色服装的男女,跨上早已调好的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

串包中,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习惯上这种敬酒每敬必喝,有的还边歌边舞,串包男女利用这个机会赛马,尤其是青年男女各不相让,他们大都以“浩特”之间距离为比赛距离,开始男女追逐。 马奶节:蒙古族传统节日,以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

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

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扒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 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市蒙古族在燃灯节的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

娱乐活动蒙古族传统的娱乐活动有赛马、赛骆驼、摔跤、射箭射击、拔河、民间歌手弹唱,马头琴演奏《江格尔》演唱、民间舞蹈。土尔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独舞、男女对舞,还有随歌伴舞,舞姿飘逸豪放,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蒙古族有那些节日

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戏:打鬃节等。

蒙古族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马奶酒被认为是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

鲁班节,是云南省通海县西城的一带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为期一天。居住在这里的蒙古族人民从其他兄弟民族那里学会了建筑技术。他们修建的房屋,不仅造型别致、美观,而且经久耐用,颇受附近各族人民的称赞。为了纪念和庆祝在土木建筑方面取得的成就,他们就把农历四月初二定为鲁班节。节日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无论路途远近都要赶回家里来欢度节日。各村寨都要杀猪宰羊,搭台唱戏。人们还把檀香木雕刻的鲁班像拾着,敲锣打鼓,游直各村寨,然后,大家汇集场上,唱歌跳舞。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跳乐”。跳时,先由男青年作为先导,他们怀抱龙头四弦琴,边弹边跳,后面的人群群分成两行,有时围成圆圈有时互相穿插,队形多变,且歌且舞,场面十分活跃。

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现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县蒙古族在燃灯节的—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

节日后,各村寨忙着收小麦、油菜籽,犁田插秧。干完这些农活后,工匠们又成群结队外出承包建筑。

蒙古族的主要节日

蒙古族民间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等。

“白节” 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

节日的时间和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要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马奶酒被认为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

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烤全羊过去多用来进行祭典或祭敖包时才用,现在已成为盛大节庆或迎接贵宾用的一种特殊菜肴。

那达慕大会 每年夏秋季牧闲时举行。“那达慕”在蒙语中有娱乐或游戏之意。

内容有摔跤、赛马、射箭、舞蹈,以及物资交流等。解放后又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田径、球类比赛、文艺演出、展览、放映**、交流生产经验等,成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盛会。

蒙古族的节日有哪些?

白节又称又称“白月”、查干萨日,是蒙古族的“春节”。白节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

成吉思汗纪念节也叫祭祖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日举行,是纪念蒙古族祖先成吉思汗的节日。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那达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敖包节又称“塔克恩”节,这是蒙古族图瓦人祭祀天地日月大自然的节日,一般都在农历五月至七月举行。“敖包”蒙古音译,意思是“堆”。敖包节是蒙古人为纪念发祥地额尔古纳山林地带而形成,表示对自己祖地的眷恋和对祖先的无限崇敬。

火日,亦称拜火节。分年祭、月祭。年祭在阴历腊月二十三举行,在长者的主持下将黄油、白酒、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感谢火神爷的庇佑,祈祷来年人畜两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月祭常在每月初一、初二举行。

马奶节,蒙古族传统节日,以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

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市蒙古族在燃灯节的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

麦德尔节是纪念弥勒佛的节日,节期在正月十五日,宗教色彩比较浓厚。节日当天,每个黄庙都挂出弥勒佛的像,附近的牧民都来寺庙敬献供品,烧香叩拜。寺庙如果有活佛,就由活佛主持,没有活佛则由大喇嘛主持。拜完佛之后,大家由固孜达(旗长)带领进行射箭、赛马、摔跋等蒙古族传统娱乐活动。

兴畜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每年正月十六日,从事畜牧业的蒙古人,要为牲畜举行仪式,称为兴畜节。有的地方日期不固定,选在正月至清明前的某日。

打谷场节,蒙语称为“乌图如模塔里呼”,是蒙古族的节日,这节可能是从兴畜节演变而来的。在东部从事农业的巴林旗等蒙古人,常在打谷以前择吉日举行,对打谷场上使用的工具都要擦一下,并诵念祝辞,用各种食品供祭,从事打谷劳动的蒙古族人要叩头,然后互相敬酒聚餐,最后进行各种文体活动。

打马印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清明节或端午节前后举行。在节日这天骑手们每套住一匹烈马,便有执印者在马的左胯骨的中心部位,打一个印记。届时,蒙古族在指定的草场燃起篝火,挑一名德高望众、骑技精湛、烙技娴熟,通晓马性的牧人执印。参加套马的蒙古族骑手一字排列,然后有人向他们敬献哈达,表示祝福。

猎日节,是内蒙古东部地区呼伦贝尔盟一带的人民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节日的当天,无论是天晴还是天阴,各村蒙古族猎人都要按传统习惯,骑着马,背着枪,挎着刀,带着猎犬和“布鲁”(打野兽用的拐形小木棒,这是木制一斤左右重的打猎工具,投掷出打到猎物的概率很高),上山打猎。

  蒙古民族的婚礼别具一格,充满了诗情画意,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我们可以透过热闹有趣、异彩纷呈的一幕幕情节仪式,感知一个富于游戏精神的民族灵魂。

  婚姻是男、女两性的结合。在原始社会,两性的概念不是个体的概念而是集体的概念,原始群体由族内婚制过渡到族外婚制,由此而产生人类最初的社会组织形式--由婚姻的两合组织构成民族。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之间的媾合逐渐形成某种规范,并在此基础上,逐步产生了相应的婚姻制度和某种特定的习俗。婚礼不仅仅是向社会宣布男女的结合,而且表明男女双方维系家族的功能和生殖功能的合理性,因此蒙古民族在婚俗中特别看重婚礼。蒙古民族的婚礼始终具有自己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和独具风韵的魅力。

  蒙古民族的传统婚姻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真正的自主婚姻是近几十年的事,但在礼节上多少还保留有传统的痕迹。

  丰富多彩的蒙古民族婚礼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历史的演变,社会阶级、阶层的变化,其规模之大小、繁简之程度以及具体方式等都曾经历过多次的发展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都具有浓厚的游牧文化的特色。

  蒙古民族男子到一定年龄时,父母就注意给儿子物色对象,得知谁家的姑娘在年龄、容貌、品德、性格和自己的儿子相当,就托媒人到女方家求婚。蒙俗是多求则贵,少求则贱。求婚要带哈达、美酒、糕点等礼品。民间还有许多求婚的歌谣。求婚歌的词曲各地不大一样,但内容大致是相同的,词句真挚动人,曲调优美抒情,有浓烈的民族风味。

  方数次登门求亲,若女方同意就请喇嘛选定良辰吉日,举行订婚仪式。定亲的礼品叫茶礼,也叫茶的术斯、干术斯。术斯是全羊的意思。全羊是结婚那天才用的,茶的术斯向姑娘讨价钱用的,规格比前者要低,为了面子上好听,所以也叫全羊。实际上就是一块砖茶作为全羊的代用品,礼轻而情意重。定亲礼送到姑娘家,要设定亲宴。去者以媒人为首,四人或六人同去,不可单数前往,这是通例。订亲宴也叫喝姑娘酒。从此以后,女方见了喝过姑娘酒的人一律称为"亲家"。席间要商定嫁妆、彩礼和娶亲的具体事宜。

  订婚后,若男女未到结婚年龄,男家逢年过节派儿子赴女家请安问候。

  聘礼通常是以绸缎、首饰、箱子、柜子、被褥、四季穿的衣服及牛、马、羊等牧畜为主。

  元代以后蒙古民族尚"九族",即礼品一"九"为起点,如三匹白马,三只白羊,三峰白骆驼,合起来为九。或者九只羊,九匹马,九峰骆驼,均可。从一九起,一至到六九、七九、最多不超过九九,即九九八十一头。"九"是蒙古民族认为最吉祥的数字。蒙俗取其"九",象征着广阔、幸福、长寿。家贫人家,无力具备九数,也兴奇数,即一头,三头,五头,七头均可。讲究奇数,寻其根源,多来自对未来美好幸福生活的祝愿。在婚礼问题上,女方从来不向男方索取"彩礼",而且还常常陪送很多嫁妆,生活富裕的人家陪送的更多,这种习俗至今还保留着。

  结婚日期,由喇嘛选择,通过媒人和证婚人通知女家。由媒人和男家亲友将聘礼送到女家。结婚前几天,男家女家通常宰牛杀羊准备,打扫或新搭蒙古包,备下美酒、烟、制作或购买好看的蒙古袍、蒙古学、马靴,通知亲友。结婚的新房一般扎在西北角,紧靠长者(父母)的蒙古包,亲友的蒙古包由此往东排在一旁,作厨房用的蒙古包则扎在东北角最靠边的位置上。

  结婚那天,男家喜气洋洋,热火朝天,新郎在吉祥高兴的气氛中换上崭新的装束。一般是红锻结冠,或带"布里亚特"式的圆锥红缨帽,身着长袍,腰扎金黄宽带,脚登长靴,负弓带箭,腰间揣着哈达,显得十分威武英俊。媒人、伴郎也都穿上盛装。一切具备,新郎和伴郎在欢呼声中举起酒杯,唱起了娶亲歌。

  新郎进屋后,先拜佛爷、火神,后向新娘父母献哈达、美酒等礼品,再向女家亲友呈鼻烟壶,并一一请安问好。岳父母以矫客来临,安为上座,以丰盛的全羊美酒招待。宴时,先割羊肉一片祭祖,后敬新郎、新娘。宾主高兴地为新人的幸福举杯祝酒、高歌。礼毕,姑娘、小伙子们耍笑新郎就开始了。阿拉善盟、伊克昭盟,"掰羊脖子骨",就别有情趣,要求新郎掰断煮熟的羊脖子,为的是考验新郎的力气和智慧。为增加难度羊脖骨髓中常常插一根红柳棍或筷子。科尔沁争夺"羊恩吐"(羊嘎拉哈、也叫羊拐)也很富有诗意。

  女方家要派人送亲。起程时刻快到时,新娘罩上鲜红的面纱,穿上桃红色的蒙古袍,腰扎宽阔的绿绸带,足蹬长统马靴,显得分外健美。在送亲的祝酒声中,新娘乘马绕自家蒙古包三圈,向自己的父母和朝夕相处的姐妹们痛哭流涕,互相诉说慈爱、感恩、友谊之情依依不舍地告别。

  这时,母亲常常边哭边唱,父亲的歌自己不能唱,通常姑娘们代唱。父母唱完歌,新娘在伴娘的陪送下,同新郎的娶亲队一起,登程出发。新娘总是姗姗而行,故意落在后面,走快了会被人笑话。娶亲队和送亲队都想抢先到男方家,双方在路上都尽情驰骋,互相追逐戏逗。

  娶亲到家新郎新娘下马前,先绕蒙古包走三圈。下马后,拿着马鞭,双双通过两堆旺火,表示爱情的纯洁、忠贞不渝,象征着婚后生活的兴旺、幸福、纯洁。新郎新娘先拜佛爷、灶神。拜灶时,先在灶里燃起红彤彤的旺火,新人并排跪在一起,新郎的膝部还要压着新娘的袍子边,以示男贵女贤;同时新郎伸右手插入白布口袋的日形处,新娘伸左手插入白布口袋的月形处,手携手,表示同心同德,永不分离。再拜父母、拜亲友,和小姑小叔一一相见互献洁白的哈达,互呈鼻烟壶,新郎也向新娘的亲友礼拜。

  礼成后,举行宴会,招待亲友。一般是摆整羊席,新郎手提银壶,新娘手捧酒盘,逐一上前敬酒。大家无拘无束地畅饮,一面跟着悠扬的马头琴声,翩翩起舞、歌唱。

  欢乐往往延续两三天,之后,大家给厨师敬献哈达等礼品。宾客陆续告辞,主人决不让客人空手而回,通常赠送大人的礼品是衬衣、手巾、碗等,孩子的是月饼、糖果。女家送亲的人起程时,男家要隆重设宴款待,表示饯行。临上马或上车前,男家还给送亲者一一敬酒、致谢。

  婚后一、二天,新娘新郎要回亲(回门),住一、二宿后,新郎返回,新娘可多住几日。婚礼后一个月头上,有的讲究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叫"住对月"。"住对月"期间新娘亲手做许多新鞋,回来后一一送给公婆、长辈、近亲、以示媳妇的心灵手巧和孝顺老人之心。

  一般多是女子主持家政,除缝衣做饭外,还要挤牛奶,照顾老弱幼畜,拣柴拾粪;男子处理家庭重大事物通常都要和妻子商量,并取得其同意。《马可波罗游记》中写蒙古民族家庭生活:"妇女们非常珍视贞洁,举止端庄,讲礼貌,世界上很少有超过它们的。就是在对待丈夫的爱情和义务上也是如此。男人对妻子的忠诚也很令人钦佩。------,家庭里大家相处也很和睦和宁静,实在值得人赞美。从来听不到一切粗鲁无礼的话语。"蒙古民族不重男轻女,幼儿无论是男是女,都一样喜爱一样看待。

  家庭财产,过去的贵族多半是长子继承,贫民通常是幼子继承得多。

  古民族的婚礼欢乐而有趣,各地变化多姿,各呈异彩。古老传统的婚俗习惯也在逐渐改变着,那些名目繁多叩头跪拜,宗教色彩已渐消失,但是定亲、成亲以及一些欢乐有趣的婚礼仪式仍然保留着。

  婚姻要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因而不能不带有不同社会制度影响的痕迹。蒙古民族从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从杂婚过渡到个体婚制以后,经历了一系列婚制变化。但婚姻要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因而不能不带有不同社会制度影响的痕迹。

  在历史上蒙古民族的婚姻形式大体有以下几种:

  抢婚(掠夺婚)

  蒙古民族自七世纪到十二世纪期间,聘婚非常盛行。《蒙古秘史》中关于聘婚、许婚有许多记载。元代前后,聘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实行的婚姻制度。但是,直到十三世纪,掠夺婚并不少见。《蒙古秘史》中也速该巴特(成吉思汗之父)和诃额伦夫人的结合,就是正在打猎的也速该遇见另一部落娶女归来,见其颜容无比,便抢来为妻。在战争中掠夺婚则更不胜数。1202年击灭塔塔儿后,成吉思汗下令:"为父祖报其仇,雪其恨,比辖而屠之,杀之,屠而绝尽之,奴气所余者。"塔塔儿的成年女子多被掠来成婚。

  随着历史的发展,掠夺婚逐渐减少了,消失了,为聘婚所代替。但人们仍不忘其旧,把象征性的抢婚形式,作为一种结婚习俗接收过来。男女双方同意,并交换过聘礼以后,新郎在亲属及年轻朋友的陪同下,骑马来到新娘的毡包,这时新娘被她的女友们团团围着。照例新娘不是被领走,而是从她的女友手中被抢走,她喊着、挣扎着;那些强壮的小伙子们却灵巧地把他驾走,驰向新郎的毡包。这些实质已不是抢婚,只是一种婚俗形式。

  表亲婚

  蒙古民族实行族外婚制,禁止血亲结婚,但不限制姻亲结婚。因而常常到舅族求婚。铁木真九岁时,也速该巴特就打算从铁木真舅族诃额仑母家,斡勒忽讷兀惕百姓处聘女,但途中遇到德薛禅,聘了其女布儿帖才没有去成。到了现在这种表亲婚已被禁止。

  妻方居住婚

  "妻方居住婚"有的是"入赘婚",有的是"服役婚"。《旧唐书 室韦传》载:"婚姻之法,男先就女舍,三年役力,因得亲迎其妇,役日已满,女家分其财物,夫妇同车而载,鼓舞共归。"不过,正如《蒙古秘史》所载:"女子之命不可老于生身之门。"可见人们当时并不十分赞同。

  转房婚

  加宾尼的《蒙古史》和《三国志东夷传》都有记载。这种"妻姐妹婚"和"夫兄弟婚",正是母权制氏族社会族外群婚制的遗俗。夫兄弟婚,它多因家境不大富裕弟嫂结合(民间称为"小叔子和嫂子就合 "),可免花很多钱另娶;另也因嫂子的品德好,为全家所赞佩,不忍相离。妻姐妹婚,多因姐故,又怕姐姐的遗子受继母气,而姐夫与小姨结合成妻姐妹婚。

  买卖婚

  元明清,随着封建制的发展,聘婚制也就成了买卖婚。通常只有男家送彩礼给女家,女家无任何礼品答谢。对彩礼多少,女方总是讨价还价,争来争去,其婚约应说是买卖式的。这种婚姻是以男方相当数量的财物为代价取妻成亲的。这种财物实际是卖女的代金。蒙古民族大多数都是用牛、马、羊为聘礼的,也有的用金银首饰、衣物、土地的。有的蒙古民族家庭非常讲究陪送嫁妆。有的要陪送一架新的蒙古包,人们专门查数,看娘家陪送多少嫁妆。

  抱斧婚

  这是奴隶制社会遗留下的一种婚制。它始于何时不详,没有文献记载,但直到清末还存在这种婚姻。它规定,府内女奴如违犯府规,就强行叫她抱斧成亲。成婚仪式是,她怀抱斧子(代表她的丈夫),她面前放着猪槽子、塔头墩子,意为愿她终身成为王宫的奴隶。实际上,这是封建王公对女奴的一种示威性惩处。据说哲里姆一带也有与碾子成亲、抱鸡成亲的,形式虽异,实质相同。

  除上述诸种婚制外,也存在与汉族及其他北方民族大体相同的婚制(如童养婚、指腹婚----),不一一赘述。

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种呈圆形尖顶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栅、撑杆、包门、顶圈、衬毡、套毡及皮绳,鬃绳等部件构成。木栅蒙语称“哈纳”,是用长约2米的细木杆相互交叉编扎而成的网片,可以伸缩,几张网片和包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圆形的墙架,大约60根被称作“乌尼”的撑杆和顶圈插结则构成了蒙古包顶部的伞形骨架。

牧民们用皮绳、鬓绳把各部分牢牢地扎在一起,然后内 外铺挂上用羊毛编织成的毡子加以封闭,一个精美观的蒙古包就建造完成了,可以说是用最简洁的手法和最省料的工艺完成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创造。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 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 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 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 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 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 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扩展资料

很多世纪以来,蒙古包就是蒙古这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特征物。正如丹麦著名探险家亨宁·哈士伦所说:“蒙古包神圣的火焰是家庭与部落生活的中心。传统就是在这里产生的。那些围绕在蒙古包周围的,有着部落最古老和基本特征的语言和氛围被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成为沟通古与今的桥梁。” 

进入近代,国际上对蒙古包的研究比较活跃。中国人类学家吴文藻先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锡林郭勒盟考察蒙古包并发表考察报告《蒙古包》,他在报告中写道:“蒙古包是蒙古族人物质文化中最显著的特征。可以说,明白了蒙古包的一切,便是明白了一般蒙古族人的现实生活。”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蒙古包在游牧人生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当代的学者,如内蒙古的嘎林达尔,蒙古国的麦达尔、达力苏荣、沙日布道尔吉等均出版了研究蒙古包的专著,其中麦达尔、达力苏荣合著的《蒙古包》一书结合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知识,对蒙古包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学者郭雨桥撰写的《细说蒙古包》,为中国最详备的蒙古包专著。

-蒙古包 (民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5052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8
下一篇2023-07-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