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妈对你讲狠话,计划进行的那些主动,粗看好象不明事理,细想真还是为你好,只有亲妈才会这样极力地阻止你这庄婚事,“可怜天下父母心”!婚姻是终身大事,是一辈子的事,不能图一时的痛快,她比你大5岁,从男女生理上讲,你们结婚是不可取的,到一定年龄后就会不适应了,还有她已有一个小孩,尽管现在你完全可以接受,但那毕竟是她同前夫生的,时间一长,你就会觉得自己吃亏,迟早你会后悔的,这样的事例实在太多了,我已是60多岁的老汉了,在我周围发生的同你这样的情况,是百分之百的反悔了,情况地不断地变化,你的思想也会发生变化的。你现在沉静在快乐的时光里,说实话,可能是你的本事也不是很大,活动能力也不是太强,在此之前也没有偿过异性在一起的甜头,一个宅男接触到很开朗的漂亮**女子,就是干柴遇烈火,当然是激情很快燃烧,感到格外快乐,这是很自然的事,但是过些时日,你的新鲜感就会淡化,由于得到异性的起发,你也会很快地成熟,周围情情况也发生变化,你的思想就会起变化,而女方就会慢慢的不如以前了,那时的你就开始后悔了,我们虽然不认识,但是,我既然给你答题,就要讲真话,经得历史检验的话,我觉得你要慎重,本人认为你们结婚并不合适。当然,我们大家都知道,你们结婚并不违法,话都讲到了这个份上,最也不好怎么讲了,到底怎么办,主意还得自己拿。无论你怎么办,我都衷心祝你幸福!
古语有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一诺千金这个词咱们经常能够听到,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又有几个呢?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知青上山下乡是社会热潮。
张志远,出生于重庆,是一位知青。18岁时,他被政府安排到四川下乡。当时和这位知青做邻居的是一位名叫佘林海的人,两人很快成为了朋友。
佘林海有一位妻子名叫胡庭秀,两人一共有4个孩子。虽然是身处贫困地区,但是他们的生活是幸福安定的。
一天,佘林海在家中咳血昏倒住进了医院,家中的担子都落在了妻子身上。作为下乡知青,为了帮助佘林海,她决定用自己的粮票给孩子维持生活。
后来,佘林海因为病重离开了人世。佘林海离世前,曾经找过张志远,希望她能够照顾其妻儿。张志远看到病重的佘林海答应了他。
张志远的承诺并非只是让他安心离去,而是真正在生活中落实到位了。在佘林海离世之后,他履行着自己的诺言,一直帮着胡庭秀一家,有时候替他照顾四个孩子,有时候帮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虽然是胡庭秀经历了丧夫的打击,但是身边有张志远也让他有了一丝盼头。
在农村生活过的都知道,一些人经常说一些闲言碎语。随着张志远对胡庭秀的帮助越来越多,对胡庭秀一家人越来越好,村里人都说他们有关系。
作为一个知青,张志远是可以忍受一些闲话的,但是一直生活在农村的胡庭秀可忍受不了,他作为村子的村民要一直在村里生活,村民对她有了别的看法影响他后续的生活发展。于是,胡庭秀做了一个决定,他决定不再让张志远帮助。
张志远在佘林海死前许下了承诺,那么一定要践行到底。为了避免村里人说闲话,年仅只有20岁的张志远决定向胡庭秀求婚。只要是能结婚,他就能光明正大的照顾胡庭秀一家了。
考虑到家里的孩子,胡庭秀答应了张志远。两人结婚后,张志远没有了任何顾及,村里人也都不再说闲话。家庭里所有的工作,张志远都揽了下来,就算是脚磨起了泡,他也是一直坚持着劳作。后来,胡庭秀和张志远有了属于他们的孩子。
孩子增多之后,两人更加努力工作,一丝都不敢懈怠。
随着张志远彻底融入了农村生活,上面下来了消息,消息内容是知青可以返回城市工作。这个消息是每一个知青所盼望的,因为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真的没有办法比。张志远最初听到消息有想过要回去,但是考虑到结婚的妻子和孩子,他最终选择了留在农村。
后来知青社考虑到他们家的情况,特地给她批了1200元作为安家费。
现如今如果提到承诺,对于某些人来说一文不值,但是在张志远的故事中,承诺价值千金。他的承诺改变了一个家庭,他的承诺温暖了整个社会。
在那个年代,还有什么比张志远的承诺更珍贵?
往期精彩内容
婉容的恋人祁继忠,溥仪当初给400大洋封口费,如今后人过得如何
张灵甫战死后,貌美的妻子为何要逃离台湾?老蒋对她做了什么?
《泰坦尼克号》火爆全球,露丝被救后,后半生是如何过的?
武松擒方腊后,宋江说了4个字,武松听了很寒心,选择了出家
古代很多嫔妃都无法生育,这是为什么?专家检查告诉你真相
参考资料
《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
第一幕:邦国彭特威德罗大使杰塔为庆祝其国王生日,正举行盛大的生日舞会。代表来宾的法国子卡斯卡唱出祝辞,众人应和。这时大使和贵宾们都在等候年轻貌美的寡妇汉娜夫人来临。汉娜的丈夫是一位银行家,结婚8天就去世,遗留给汉娜两千万的财产。这笔财产加上她的艳丽,使她成为巴黎单身汉们猎取的目标,也是巴黎社交上的名媛。主人公杰塔此时忧虑重重,如果她与法国男人结婚,就意味着全国破产,所以国内给他以指示,要他“必须绝对保护她。” 在一首颂扬祖国的大合唱之后,宾客们开始以寡妇为题而议论纷纷,大使馆的顾问克罗谟祝贺大使的舞会成功,并赞赏杰塔那美丽的太太。而杰塔并未意识到,巴黎的花花公子卡米耶此时正在勾引他的妻子法伦西娜,法伦西娜唱《我是贞洁的妻子》抵御他的进攻,内心其实已经动摇。大使走过来毫无介意地嘱咐他太太留意寡妇汉娜是否来到。大使馆武官普里契奇志的太太普拉丝科薇亚夫人讲述寡妇的故事给那些不知道的人听。宾客们纷纷猜测谁将娶到寡妇,大使颇有感触:“寡妇汉娜决不能嫁给外国人。杰塔派遣使馆书记聂古斯送信给使馆秘书达尼洛伯爵,告诉他说祖国需要他办一件极为重要而机密的事。杰塔打算以这位英俊的单身汉作为法国男人攻击汉娜的挡箭牌。如果汉娜与他结婚,就可防止财产流入巴黎,可这位达尼洛维奇却整日喝酒和巴黎的舞女们鬼混,聂古斯找遍伯爵可能到的地方,最后在著名的马克西姆酒店找到了喝醉酒的达尼洛伯爵。 这时汉娜夫人翩翩来临,她虽然还在服丧期中,但仍面露笑容,男人们纷纷向她献殷勤,大使馆的主任秘书也称她为“风流寡妇”。汉娜听了人们齿边流出来讽刺的恭维,不禁自己唱出玛祖卡的歌曲《我还不太习惯巴黎的生活》:“我对巴黎的空气还不习惯,因此也不懂你们如此美丽的恭维……”。此时管弦乐转变为圆舞曲,汉娜邀请大家参加一个地道的本国宴会并跳通宵舞。男士们呼应她,以她为中心而舞蹈。
杰塔大使乘机说她是一个非常真诚坦率的人,在这方面,可与贵族的使馆秘书达尼洛伯爵媲美。汉娜一听到达尼洛伯爵名字,显得非常激动,进入舞场大厅。其实达尼洛与汉娜过去曾是一对情侣,后由于贵族达尼洛的家庭反对他娶平民女汉娜,达尼洛无力挣脱家族的制约而来到巴黎,汉娜则成为富翁的妻子。汉娜因此而恨达尼洛没有男人的勇气,达尼洛则恨汉娜把自己出卖给金钱。
达尼洛失恋之下出走来到巴黎,天天沉醉于酒色之中。此刻叫他去应征汉娜的婚事。他心中不无感触,便喝得醉醺醺地上场,他见到好友聂古斯唱《到马克西姆去》歌词大意是:我去参见酒店的**,洛洛、多多、优优、克洛、福禄等,大家都有一个可爱的绰号。
汉娜见到达尼洛时,表面上却装成很高傲的样子不予理睬,因此大家不欢而散。大使馆书记官聂古斯知道达尼洛已经三、四天没有睡觉,即劝他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偷偷休息片刻。达尼洛用布幕把自己遮围起来。汉娜舞罢,想找一地方稍息,恰好遇到达尼洛并将他吵醒。达尼洛显得暴躁不安,但当他看清是汉娜时,便立刻亲热地和她寒暄。卡米耶死缠住法伦西娜,两人唱二重唱家庭乐趣》。
此时杰塔大使苦口婆心的再三要求达尼洛,为了拯救国家的经济危机,争取与汉娜结婚。舞会接近尾声,在众多男士簇拥下,汉娜再上场,大家请她选一个幸运儿与她共舞,男士们都涌向汉娜夫人。汉娜却避开众人偏偏去选择达尼洛,但达尼洛说愿以一万法郎出卖这权利,众人舍不得花钱逐渐离去。台上留下达尼洛与汉娜,在优美的圆舞曲声中,俩人翩翩起舞。并唱起了著名的(二重唱)《风流寡妇圆舞曲》。
第二幕:汉娜的府邸花园。在波兰舞曲序引中幕启,汉娜说,她希望重温故乡生活。巴尔干风格的芭蕾,汉娜向客人献唱故乡民歌《薇丽亚之歌》杰塔大使为她所表现的爱国热诚而致贺。汉娜告诉大大使说:“她因达尼洛伯爵躲避她而深感苦恼,并对他迷恋马克西姆酒店里的那种娱乐感到惊讶。”显然她仍爱着伯爵达尼洛。
杰塔由于在舞会后再没找到达尼洛,也加重了焦虑,这时达尼洛才上场,他其实还在真心地爱着汉娜,但怕人们认为他是看重汉娜的财富。汉娜询问他为什么躲避她,唱二重唱《姑娘们请抬起头,看看这傻气的骑士》大使馆书记官涅格西上场他告诉杰塔,卡米耶为贪图财产,决意与汉娜结婚。对汉娜有野心的卡斯卡达和布辽舍彼此挑战要决斗,但达尼洛阻止了他们,并恐吓要揭穿他们和另外二位绅士的太太的奸情。
这时汉娜告诉客人们晚餐即将开始后进屋。杰塔和男人们边喝酒边讨论女人,男声七重唱女人之歌:《研究女人是很难的学问》他们讨论如何能赢得女人的心汉娜则用法语对达尼洛说,“我多想了解巴黎”,当传来科罗舞曲时,她邀他共舞。当大家进入餐厅用餐时,卡米耶与大使夫人法伦西娜从公园深处走出来,卡米耶对法伦西娜纠缠不放,法伦西娜在自己扇子上写“我是贞洁的别人的妻子”,把扇子交给卡米耶,催促他赶快与汉娜结婚。不死心的卡米耶仍唱着求爱的歌曲《像五月的玫瑰花蕾》俩人又甜蜜蜜地唱出了恩爱的二重唱与浪漫曲《那边有一个小屋》杰塔出来发现屋中有人,从钥匙孔看见妻子居然与卡米耶在亲吻,就向餐厅喊叫。在聂古斯的指点下,法伦西娜秘密逃掉。把刚好走过的汉娜引进去。当大家赶来时,看到屋中出来的是汉娜和卡米耶。而且汉娜当众宣布,卡米耶是她未婚夫。杰塔被惊呆,达尼洛受打击后,终于唱出:《古时有一对王子和公主》向汉娜表达真心。
第三幕:汉娜住宅 汉娜为了使达尼洛高兴,将室内改装成马克西姆酒店的样式,在马克西姆旋律下舞女们进场,她们唱《舞女之歌》。法伦西娜在一一介绍舞女们:洛洛 、 多尔、优优、福禄、克洛等。坐在一旁的达尼洛却视若无睹,这使汉娜感到又高兴又惊讶,于是她坦诚对达尼洛说,她并不会嫁给卡米耶,那天她溜入小木屋中,为掩饰一位已婚夫人的私情而为。达尼洛听了汉娜解释后决心与她结婚。不料汉娜又说:“据亡夫遗言,如果我再婚,就会丧失全部财产。” 达尼洛听到后,迫不及待地说,“这样最好”,他仍请求汉娜嫁给他,汉娜答应他的求婚后宣布,“不过再婚后,所有遗产都属于我的新丈夫。”
经过千百个曲折,有情人终成眷属,杰塔大使的使命顺利完成。皆大欢喜,汉娜与众人合唱一曲:《研究女人是一门很难的学问》。幕落
影片 风流寡妇
更多外文片名:
The Lady Dances((USA) (reissue title (TV title)))导演 / 编剧 : 恩斯特·刘别谦
主演 :Maurice Chevalier丹尼洛的莫里斯·切瓦力亚
标签 : 爱情 欧洲
类型:爱情/歌舞/喜剧
片长:99 分钟
国家/地区: 美国
对白语言:英语/法语
发行公司: 华纳家庭视频公司
上映日期: 1934年10月11日
剧情
著名影星珍妮特·迈克唐纳在本片中扮演了一个非常富于魅力并且拥有巨额财富的年轻妇女,她生活在一个非常小的国家,她的丈夫逝世之后,她一直带着一块黑色的面纱。有一天
1905年,在法国巴黎亿万富翁银行家格瓦利去世后,给年轻的妻子汉娜留下了一笔5000万法郎的遗产。为使这部巨款不会流到国外,政府派驻法国大使馆武官达尼洛亲王去求婚。达尼洛发现汉娜原来就是自己原来的情人。达尼洛出于尊严,拒绝向汉娜求婚,而汉娜却仍爱着达尼洛。汉娜根据老银行家的遗嘱,自愿放弃遗产,这才使达尼洛答应了他们的婚事。当这对有情人举办婚礼时,按照规定,这笔遗产又转入了达尼洛的名下。全剧在喜庆的气氛中结束。
话说,在川贵交界处有一个地方叫茶峒,茶峒的边上有一条河,刚好依山傍水,山美水美人更美。就在这一切都很美好的天时地利人和之处,却不断上演着一桩桩的凄美的爱情故事。
这条河有20丈宽窄,地方政府为了方便茶峒的人们出入来往,就在河上专门备了一条白船,大约能载20余人模样,又专设一老汉在此进行摆渡,每月有七百钱,随不富裕但可勉强糊口,也算得上个公差。因有生活的基本保证,老汉并不是个贪财之人,过往之人,无论男女老少,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是有人往来,一人也可,二十人也罢,尽管唤来,老汉定马上来撑船。不免有心存感激之人,偶尔丢几个铜钱到船上的竹筒里去,那老汉必立刻盘出钱币,强行退还,个别坚决不收的,老汉便将腰间上好烟丝奉上,管保人抽至半山,或者取出腰间烧酒,力邀人到其寒舍小酌两口。
时至当下,老汉已整整渡过了七十个春秋。老汉家里还有一个女人,现年15岁,名叫翠翠,如同这青山碧水之间的翠竹一般,正是情窦初开谈婚论嫁的年龄。看客不免要问,这样的年龄配搭实属罕见,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渊源呢?这要从二十年前谈起。
二十年前,老汉有一个女儿,也是正值青春年华,也是如同翠竹一样清新可人。老汉门前也有不少人踢破门槛前来问询女儿婚姻之事,老汉也正值年轻气盛,极想为女儿谋一良好姻缘,不想其与自己一样,风雨无休春秋如故。然而女儿却相中了外乡来镇外兵营里一个后生,就这么一来二去,女儿竟然怀了孕,这下可闹大了。兵营里的后生担心污了老汉女儿的名声,军队里又纪律严明,后生约老汉女儿一同南下私奔,女儿舍不得父亲。无奈,后生一口气竟然投江自尽了,老汉女儿一看不成,又舍不得老汉一人孤苦伶仃,于是就在十月怀胎之后,生下一女儿后不久就自寻了短见,到另一个世界去陪他的情郎去了。老汉一把屎一把尿养大的女儿,现如今又进入抚养外孙女的轮回只中。为了翠翠健康成长,老汉便从此再也不提翠翠母亲之事,这样一来,一老一少,老的娇小的,小的疼老的,还有一只大黄狗,谁也离不开谁,生活倒也过得平淡又惬意。
每年的端午都会举办赛龙舟,这也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远近村镇里的年轻小伙子争相表现得舞台。茶峒有个叫顺顺的中年人,年轻的时候也是赛龙舟的一员,又加上极好的水性,早些年一直在河上河下奔波做些买卖,等到将近40岁,顺顺产生了退意,于是用多年的积蓄买了一艘船,专门做租赁生意。因为顺顺本人精明能干,生意一直经营的很好,又套了老婆,不几年便得了两个儿子。大儿子继承父亲衣钵,性格稳重朴实,也就继续着上下游行船的生意。小儿子天生像母亲,生得非常俊俏,颇得村镇里女人们的喜欢,顺顺也就偏爱小儿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颇有父亲的样子,水性极佳,平时在家中帮父亲打理家中码头事务。这一家变被远近村镇人们在茶余饭后的成功对象的谈资。
南方的部分地界是笑贫不笑娼的。村镇的河边上有条烟雨巷,都是大姑娘小媳妇们做来往水手船客皮肉生意的,她们大多来自外地,本地的极少,要么就是年轻丧偶的小寡妇,整天歌舞升平,隔岸又唱后庭花。
转眼之间,翠翠已经13岁了,生得越发得像她去世的娘,黝黑,机灵和讨人喜欢。渡船老汉便找了一个老友暂时替岗一下,带着翠翠到镇上去看赛龙舟。老汉只说去去就来,让翠翠不要走开。翠翠口头答应,但是脚下却早已飞出数步之外。老汉见到熟人不免要谦让喝酒抽烟等事务,突然想起家中老友比他更孤单,平时就一个人,于是老汉便回家陪老友去了。不曾想酒逢知己千杯少,一来二去两人竟然喝醉了。这翠翠左等不来右等不来,很是焦急。这个时候水中出现一小伙子,手捉一只肥鸭,便向翠翠这边游来。原来是顺顺家老二,他上岸后径直朝翠翠走来,邀请她到对面码头的观景台等候爷爷,哪曾想翠翠正心中恼火爷爷,偏偏烟雨巷因为赛龙舟的关系反倒格外欢喜吵闹,就以为对方在轻薄自己,骂了句“杀千刀的真该死!”。顺顺家老二也刚巧听年烟雨巷里传来的爆笑声,于是坏笑了一下,说“你不听我,小心被鱼吃掉”。“吃掉便吃掉,管你屁事。”老二便笑着离开了,只留给翠翠一个英俊的背影和初见时俏皮的面容。
时间过得很快,天气微微发黑了,赛龙舟活动也结束一段时间了。翠翠还在原地等待爷爷,旁边还有只大黄狗。这时,有一壮硕憨厚的小伙子来找翠翠说:你爷爷已经回家了,他让我来送你回家,我是顺顺家的老大。老汉素来与顺顺交好,每次到村镇都会打个招呼小酌两口,翠翠就在旁边羞怯得陪着。顺顺也经常打听翠翠的年龄喜好等。翠翠便跟了老大回到家中,一路上老大颇为高兴,嘴巴不停地说着外面的世界逗翠翠说话,翠翠只是脸着红不怎么搭话。到家之后,老汉和翠翠都对老大颇为感激和喜悦。
随后的两年,顺顺家老大每逢端午节便提前来接老汉和翠翠去河边看赛龙舟,同时带个伙计来替换老汉给人们摆渡。顺顺也每次都要找老汉喝两口,同时问问老汉,翠翠愿不愿意嫁给老大做媳妇。没到此时,老汉便暂不答话,一脸神伤的样子,因为他又想起多年前翠翠的母亲是怎么死的。老大也曾像老汉当面问过,翠翠是否喜欢自己,也找人来说媒,没到此时,老汉便思考良久,说“女大不中留,但还得翠翠自己心里欢喜才行!”
老汉没人的时候,也会旁敲侧击的问翠翠,你喜欢顺顺家的老大吗?还是喜欢曾经说过“不怕被鱼吃掉吗?”的顺顺家老二。翠翠情窦初开,脸一热便跑进苇草或菜园里去,留下一句“翠翠想一直陪着爷爷!”
老大跟顺顺说了喜欢翠翠,要找人说媒,顺顺笑笑答应了。让顺顺意外的是,老二也坦白地说喜欢翠翠,愿意去继承渡船的衣钵。老二和老大私下里也通了气,老大找人说媒,反馈的结果是没有下文,让翠翠自己做主。老汉还说如果愿意,就在竹林里唱歌三年,来打动翠翠的心。两兄弟便商量到竹林里去唱歌的事,说愿意都在林子里唱歌,翠翠喜欢哪个就算哪个,无奈老大生就一副朴实无华的经营本领,但是猜测女人的心思却成了其一件挺困难的事。老二生来俊俏,又有一副好嗓子,却是一种压倒老大的优势。
老大老二便约定到竹林中去唱歌,以此达到让翠翠自己做主的目的。这摆明了就是老大要失败,但是老大不气馁。老汉也好多次含糊其辞没有正面回答过,再加上近来船上生意紧急,老大便带船去下游办事去了,走的第二天,便传来噩耗,大船遇到大浪,老大挂了。老汉还不知道消息,便自行早早进城打听老大归期和顺顺口风的事。顺顺一脸不高兴地说:老大死了,以后咱再休提说媒之事。老汉丈二摸不清方向,谁会想18岁的少年说死就死了呢。顺顺一家都因为老汉迟迟不给消息,开始埋怨起来。老二再次向父亲提出跟翠翠结婚一事,不曾想父亲坚决不同意,老二也知道隔壁镇的富商已经找人来给老二说媒了,嫁妆是一个磨面机厂。老二跟顺顺大吵了一架,赌气带船出门替代老大到下游去作生意去了,没有留下一句话,没有确定去还是不娶翠翠。
老汉心里焦急,吃了几次闭门羹之后,老大终于在一个雨夜的晚上去世了。老汉的老友五十多岁了,以前也经常到老汉家做客。老汉还没有来得及托付老兵,就和女儿天各一方了。老友就主动来陪着翠翠渡过丧失唯一亲人的痛苦岁月。顺顺派人来说媒,希望翠翠先住到顺顺家里去,等老二回来就跟他完婚。老汉的老友便对翠翠说:名不正言不顺住人家里不合适。翠翠就回复顺顺说:还是等老二回来再从长计议吧。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正所谓没有结局就是最好的结局,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老二是回来还是不回来都没有了消息。
个人的小意见:
其实顺顺很宠爱老二,比老大更甚一些。原本就打算让翠翠嫁给老大,从来没有想过老二也对翠翠倾心。说明从内心骨子里讲,顺顺还是看不起老汉和翠翠的,无奈成人的世界里,不允许表现得这么露骨和直接,当老大出事时,第一时间把怨恨和罪过归到老汉身上,也就相当于归到老汉和翠翠一家没有尽早答应老大求婚的事情上。当老二要求婚时,父亲顺顺坚决不同意,于是,两人发生了争吵,老二一气之下驾船出门作生意再也没有回来过,也算是老二愧疚当初不应该跟老大争抢翠翠引起的内疚感。顺顺一看,老大已死不能复生,于是内疚于没有尽早答应老二,于是,才出现差人去找翠翠住到其家中,等候小儿子回来,
翠翠也命苦,从小生下来就没有了母亲,幸好爷爷把他拉扯到该谈婚论嫁了,不喜欢的人喜欢自己,喜欢的人却不能娶自己,本来大好的姻缘也因为爷爷的死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世上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老二是回还是不回还是个问题。如果当初老汉再做一次主意,将翠翠嫁给老大,说不定反倒成就了一对“门不当户不对”的一桩好姻缘啊!
有很多啊,1、孟母教子
孟母仉氏(或为李氏),是鲁国大夫党氏的女儿,很有贤德,是一位颇有见地,善于教子的女性,居我国历史上三位伟大的母亲(孟母、徐母、岳母)之首。
孟子能够成为中兴儒学的“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这样一位母亲的教育。
《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传诵名句,孟母的“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妇孺皆知的历史佳话,成为天下母亲教育子女的样板故事。
孟子的父亲孟激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读书人,为了光耀门楣,他抛妻别子,远赴宋国游学求仕。但是,三年以后,一心盼望丈夫出人头地的孟母听到的是晴天霹雳的噩耗。失去了丈夫的孟母,并没有气馁,她从悲伤中昂起头来,下定决心依靠自己的双手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完成丈夫的未竟之业。
孟母的伟大之处在于她能够在儿子的成长过程当中按照阶段给予儿子不同程度的教育。
孟子名孟柯,出生于现在山东省邹城市北25华里的凫村(今属于曲阜市)。《列女传》记载,孟家最初的住处靠近一片墓地。游戏、模仿乃是孩子的天性,由于经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从附近经过,因此,孟轲与其他孩子就“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他们模仿送葬的人群,兴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孩子读书,妨碍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会让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
孟母决定搬家,毅然带孟轲迁居到远离墓地的庙户营村。庙户营村位于现在的邹城市西北部,当时,这里是一处繁华的集镇。孟轲置身于这人来人往的闹市之中,逐渐又同集镇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游戏,与同伴们学习商贩叫买吆喝,讨价还价,还学邻居屠夫杀猪宰羊。孟母觉得这里仍然不是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这样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贩的影响而不认真读书。
在这个集镇上刚刚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决定再一次搬迁自己的住处。他们搬到了学宫的旁边。这所学宫位于现在邹城南门崇教门外路东,是孔子之孙即子思设宫讲学的地方,后人称它为“子思书院”。后来子思的学生在此授徒讲学。孟母想,孩子在学宫的附近居住,必然会受到学宫气氛的影响,长大以后读书也方便。母子搬迁到这儿后,天资聪颖的孟轲果然被书院里的琅琅读书声所吸引,常到书院里跟着学习诗书,演习礼仪。孟母很高兴自己终于找到了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从此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后来孟母把孟轲送入学宫,随子思的弟子学习,使孟子从此走上学业之路。
孟母断机教子的故事同孟母三迁一样是母亲教子故事的典范。
孟子虽然天性聪颖,但是也有一般孩子的顽皮。到学宫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开始的新鲜劲头过去了,贪玩的本性难移,有时就逃学,对母亲谎称是找丢失的东西。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了家,孟母正在织布,知道他又逃学了。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把织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断。孟子问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回答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教育孟轲,学习就像织布,靠一丝一线长期的积累。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才能成才,不可半途而废。逃学就如同断机,线断了,布就织不成了,常常逃学,必然学无所成。
孟轲幡然大悟,从此勤学苦读,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孟母对于孩子品格的成长同样十分看重,她的“杀豚不欺子”的故事至今让后人赞叹。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一只小猪。孟子非常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杀猪干什么?”孟母笑了笑,随口说道:“是给你吃啊。”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本来不是为孩子杀的猪,我为什么欺骗他呢?这不是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了,以此教育孩子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
孟子娶妻以后,对自己的妻子不喜欢,认为她太过倨傲。有一天,天气十分炎热,妻子从田间劳作回家,进了房间就脱衣纳凉,正巧孟子突然推门近来。看到妻子光着身子在房间里凉快,孟子异常生气,认为妻子行为放荡,不守礼节,当即就有了休妻的念头。孟母知道以后严厉斥责孟子说:你进门之前应该先敲门问屋里是否有人,才能进去,你没有敲门就推门而入,是你先失礼节,并不是你妻子的过错啊。听了母亲的话,孟子深感自己过于鲁莽,也惭愧于自己没有把所学应用于生活当中,自此对妻子芥蒂尽除,与妻子和好如初。孟母用家庭小事教育孟子“万事礼为先”的做人道理,其识见令人敬仰。
孟母对于家庭一生操劳,尽管孟子已经长大成人,但对孟子的教育和督促从来没有放松过。在齐国,孟子多次向齐宣王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齐宣王虽然以年禄十万钟酬谢孟子,但是却不肯积极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他非常想去愿意采纳他政治主张的宋国,可是又担心母亲年事已高无人照料。
孟母知道了儿子的心事,对儿子说:“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孟母的一席话把孟子的担忧和犹豫一扫而空,孟子随离家周游列国,受到了各国的空前欢迎,他的政治主张在许多诸侯国得到顺利推行。
就在这个时候,为儿子倾尽毕生心血的孟母,在亲眼看着儿子成功的时刻,满怀着一个母亲成功的欢欣,一病不起。在归葬故乡的途中,沿途经过的地方,无论民众官员,无不争向在路旁祭奠,表达对这位伟大母亲的尊敬和哀思。
在山东邹城市北20里的马鞍山麓,古柏森森的孟母林静穆庄严,时刻吸引着一代代景仰这位伟大母亲的人们。
2、孔母授学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其实,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同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商朝灭亡后,大哥微子被周封为宋国的国君,微子启死后,微仲继位,到孔子父亲一代,已是十五世,孔父在鲁国只是一名武士。孔子母亲的家族先祖伯禽,是鲁国的始祖,周公旦的长子,周朝先王周文王的孙子。周文王姬姓,伯禽分封他的后代在颜邑做邑首,以封地为姓,世代相传,成为颜氏,孔子的母亲就是鲁国颜氏之女。
晚年再娶年轻女子颜氏,生孔子,在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有记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从司马迁记载当中,印证了三个史实:颜氏女、野合和圩顶。
关于颜氏女,史料记载甚少,出现很晚的《孔子家语本姓解》是这样说的:“孔子之先,宋之后也。……伯夏生叔梁纥,虽有九女而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征在。颜父问三女曰:‘陬大夫虽父祖为士,然其先圣王之裔。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吾甚贪之。虽年长性严,不足为疑。三子孰能为之妻?’二女莫对,征在进曰:‘从父所制,将何问焉?’父曰:‘即尔能矣。’遂以妻之。征在既往庙见,以夫之年大,惧不时有男,而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当时,孔子的父亲年纪约在六十多岁,而颜氏女不满二十岁,让她心动的原因,除了孔父的“圣王后裔”、“武力绝伦”之外,另外的原因,恐怕就是前面提到的“门当户对”。
因为年龄相差悬殊,在当时不合礼仪,故有《史记》中记载“野合”之说;有说在野外合欢,按此说法,孔子为私生子。但历来儒家都避讳此说,认为有失“圣人”体面,才有《孔子家语》粉饰之说。其实,对“野合”之事,倾向于他们两人未婚同居。
至于“圩顶”的说法,那是孔子父母的共同愿望,有一个传宗接代、传承宗庙的儿子。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因孔母曾在尼山祈祷才怀了孕,父母给孔子起名为丘,字仲尼。“仲”是排行第二的意思,“尼”指尼山,“丘”则暗示出人头地的意思。孔子约三岁时,叔梁纥病故,葬于防山,后颜氏带他离开鄹邑,到国都曲阜的阙里居住,当时家境相当贫苦。
征在的父亲是饱学之士,在那个时代,同样能够让女儿识字识礼,可以见其开明。父亲的直接传授,使征在不仅仅积累了丰厚的识见和学养,在教育和礼上也有很高的修养。她把父亲家的全部书籍,都搬运到自己的新家,选三间房子的一间作书房,准备在孔丘满五岁的时候教他念书。她先收了五个小孩子,在自己家教发蒙的书,得到每位学生家的学资,五斗小米和一担干柴,足以养活母子两人。
征在教孩子们习字、算数和唱歌三门功课,同时也教孩子们学习礼节和仪式。孔丘不到六岁开始跟班学习,后来,征在又收了几个小学生,小孔丘成为他母亲的小帮手,以尽辅导微薄之力。孔母的苦心栽培和细心教育,不到十岁的小孔丘,已经学完全部发蒙功课,因他爱琢磨,肯用脑子想问题,记忆力出众,喜欢帮助别人,成为同窗学习的佼佼者。有了孔母的这一段家教生涯,自己帮助别人学习的经历,对孔子以后办私学、兴教育,起到直接的影响。
按照当时的规矩,童子十岁就要外傅(跟别的老师去念书)。孔母关闭了她的学堂,把小孔丘送到城内最好的学堂,学习诗歌、典籍、历史等功课,即被后世称为《诗》、《书》、《礼》、《乐》的内容。当时学堂称为“庠”,属于官办学府,集中了鲁国最优秀的老师,实施非常严格的教育。因颜氏家族与鲁国国君是同宗关系,孔子仍以一个贵族子弟的身份,在学堂里受到贵族式教育。孔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除了在家得到了母亲的严传身教外,不仅得到了颜氏宗亲的支持,也得到鲁国姬氏大族的照顾。
孔子贵族的身份,不仅得到颜氏家族的承认,也得到当时鲁国国君鲁昭公的认可。昭公十年,孔子二十岁得子,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所以取名鲤,字伯鱼。鲁昭公二十五年,孔子三十五岁时,昭公兵败奔齐,孔子也亦奔齐避乱。
孔子与颜氏家族,因为母亲的缘故,也保持相当亲密的关系。孔子早期弟子中,颜路作为颜氏家族的一员,亲属关系不会走远,后来的仲由,也是娶颜家之女作为妻子。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选择在卫国,是因为卫灵公接受颜雠由的推荐,给孔子发出邀请,请孔子到卫国做官。仲由是颜雠由的妹夫,颜雠由是孔子母亲的同族人,彼此来往密切,消息灵通。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中,还有颜回、颜幸、颜祖、颜高、颜之仆、颜哙、颜何等。
正是有着这种母子情深的依存关系,才有了《礼记·檀弓》里故事的发生:孔子在其十七岁时,其母颜征在仙逝,孔子坚持父母合葬,因母耻于野合之事,未曾告诉父墓所在,孔子为了打听父墓所在,就想了个殡母于五父之衢的办法。按常礼,殡当在寝而不在外,今孔子故意殡母于外,意在引起人们的注意,使人们怪而问之,孔子便可借机打听父墓之所在。后来问于邹人曼父之母,才知道父亲葬于防,然后使父母得以合葬。
与孟母教子相比,孔母虽然少了些经典的范例,但是作为一个年轻守寡的女人,能够择良定居、亲临授教、外傅佳堂,成就了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一代圣人的身后,我们依然可以说,是因为站着一位伟大的母亲。
3、欧母画荻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于1030年中进士,童年5月任西京国守推官,掌管文书,此后历任知县、知州、馆阁校勘、知谏院、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务,是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他的父亲欧阳观是一个小吏。在欧阳修出生后的第四年,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于是家中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欧阳修的母亲郑氏身上。为了生计,母亲不得不带着刚4岁的欧阳修从庐陵到随州,以便孤儿寡妇能得到在随州的欧阳修叔父的照顾。
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只读过几天书,但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母亲。她不断给年幼的欧阳修讲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个总结,让欧阳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她教导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随声附和,不要随波逐流。欧阳修稍大些以后,郑氏想方设法教他认字写字,先是教他读唐代诗人周朴、郑谷及当时的九僧诗。尽管欧阳修对这些诗一知半解,却增强了读书的兴趣。
眼看欧阳修就到上学的年龄了,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突发奇想,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吗?她就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跟着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快爱上了诗书。每天写读,积累越来越多,很小时就已能过目成诵。10岁的时候,母亲就带他经常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读,因为自己没有,她就让他把借来的书抄录下来。
一天,他从李家旧纸筐里,发现一本六卷本《韩昌黎文集》,经主人允许,带回家里。打开一看,大开眼界,便废寝忘食、日以继夜地阅读。宋朝初年,社会上多流行华丽浮躁、内容空洞的文风,而韩愈的文风与之完全不一样。欧阳修被韩愈清新自然的文章所打动。他高兴地对母亲说,世上竟有这么好的文章啊。
尽管欧阳修年纪尚小,对韩愈文学思想未必能全部吃透,但却为他以后革除华而不实的文风打下了基础。而正是在这种思想启迪下,一个学习韩愈、革除当时文坛上坏风气的念头,在他的脑海里油然升起。
欧阳修长大以后,到东京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场,都得到第一名。当欧阳修20岁的时候,已是当时文学界大名鼎鼎的人物了。母亲为欧阳修的出众才学而高兴,但她希望儿子不仅文学成就出众,为人做事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欧阳修的父亲生前曾在道州、泰州做过管理行政事务和司法的小官。他关心民间疾苦,正直廉洁,为百姓所爱戴。欧阳修长大做了官以后,母亲还经常不断地将他父亲为官的事绩讲给他听。她对儿子说:你父亲做司法官的时候,常在夜间处理案件,对于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案宗,他都十分慎重,翻来覆去地看。凡是能够从轻的,都从轻判处;而对于那些实在不能从轻的,往往深表同情,叹息不止。她还说:你父亲做官,廉洁奉公,不谋私利,而且经常以财物接济别人,喜欢交结宾朋。他的官俸虽然不多,却常常不让有剩余。他常常说不要把金钱变成累赘。所以他去世后,没有留下一间房,没有留下一垄地。
她告诫儿子,对于父母的奉养不一定要十分丰盛,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孝心。自己的财物虽然不能布施到穷人身上,但一定是心存仁义。我没有能力教导你,只要你能记住你父亲的教诲,我就放心了。
母亲的这些语重心长的教诲,深深地印在欧阳修脑海里。其时欧阳修官职并不高,但是十分关心朝政,正直敢谏。当范仲淹得罪吕夷简,被贬谪到南方去的时候,许多大臣都同情范仲淹,只有谏官高若讷认为范仲淹应该被贬。欧阳修十分气愤,写信责备高若讷不知道人间有羞耻二字。为了这件事,他被降职到外地,过了四年,才回到京城。欧阳修为了支持范仲淹新政,又出来说话,使朝廷一些权贵大为恼火。他们捕风捉影,强加给欧阳修一些罪名,朝廷又把欧阳修贬谪到滁州(今安徽滁县)。
滁州四面环山,风景优美。欧阳修到滁州后,在处理政事之余,常常在山水间寄托幽情。当地有个和尚在滁州琅琊山上造了一座亭子供游人休息。欧阳修登山游览的时候,常在这座亭上喝酒。他自称"醉翁",给亭子起个名字叫醉翁亭。他著名的作品《醉翁亭记》,就是这个时候写成的。"醉翁之意不在醉,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他在文中以精练的语言,描述了自己与宾客在醉翁亭中开怀畅饮的欢快情景以及亭外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怀。
正如李白所言:天才我材必有用。身怀八斗之才的欧阳修当了十多年地方官后,终于被宋仁宗想起。宋仁宗为欧阳修的才气所打动,把他调回了京城,担任翰林学士。上任伊始,他便积极提倡改革文风。有一年,京城举行进士考试,恰好由他担任主考官。他认为这正是他选拔人才、改革文风的好机会,便要求阅卷者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来审视考生,如发现故弄玄虚、华而不实的文章,一概不录取。欧阳修的录榜标准,开了一代文风,招纳了大批人才,自然也得罪了那些华而不实的考生。颁榜的那天,有不少考生见自己落选了,对欧阳修十分不满,吵吵嚷嚷地辱骂他。有些人甚至把骑马出门的欧阳修拦住,向他讨说法。经过这场风波,欧阳修虽然受到了一些压力,但是考场的文风从此发生了变化,大家开始摒弃那些不痛不痒、哗众取庞的文章,继而形成了朴素而自由、严谨而高雅的文风。
欧阳修不但大力改革文风,还十分注意发现和提拔人才。许多原来并不那么出名的人才,经过他的赏识和提拔推荐,一个个都成了名家。最出名的是曾巩、王安石、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在文学史上,人们把欧阳修等六个人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合起来,称为"唐宋八大家"。
欧阳修为官秉正,但也不忘孝敬为自己备尝艰辛的母亲。皇祜五年,欧阳修的母亲以73岁的高龄病逝于南京,欧阳修将母亲遗体运送故乡安葬。母亲慈祥的面容,劳碌奔波的身影,时时出现在眼前,母亲的谆谆教导激励他成就了一生的功业。
为追悼母亲,他写下《先妣事略》,字里行间无不透出母子的绵绵深情。
欧阳修的母亲一身正气,她的言传身教影响了欧阳修的一生,使欧阳修一生光明磊落,敢说敢为,受到后人的尊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