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风俗禁忌
张家界土家人最忌讳的数字是36。在土家人心目中,36这个数是个“劫数”,甚至连3斤6两、3元6角、3尺6寸等数字亦在禁忌之列。如记序号,当排到35后,便又从第一开始记。一生中,最怕36岁生日。届时,要穿上红布内裤,或扎一条红腰带,据说如此可以禳解掉36岁所带来的煞气。民谚云:“三十六,接跟头,人到三十六,不打官司要卖屋。”有的人到了36岁这一年,邀请亲友,摆设宴席,提前贺生祝寿,来宾们要在主人屋内放鞭炮,以避煞气,席上,亲友们还要向过生日者祝贺一番,以求吉祥。
交际禁忌
土家人对外族人忌用土家语,忌用粗话、鄙话和不礼貌语言;晚辈对长辈忌直呼姓名、平辈呼叫姓名忌不带姓,男女之间忌呼“逮、喂”;晚辈对长辈忌呼“逮、喂”;忌长声呼叫,如“啊——”;有病人忌说“不高、不长、死、亡、完了”等语;有人去世,忌直说“死亡”,而改用“作古”、“归天”、“走了”等替代,对生意人忌说“折、亏、损、耗”等字。忌男女同坐一条板凳或相对坐视,忌男人触及女人腰部。忌遇见别人时或当总别人面吐口水。忌留胡子。婚嫁喜庆之际,不准说“分开、分离”之类的话,更不能谈丧葬之事,否则,认为会带来灾祸。
出行忌讳
旅行忌七、九日出门,忌八日起程归家,建间称“七不出门八不归,逢九出门惹是非”。土家人还认为,农历一月、四月、七月、十月的蛇日,冬月的鸡日,三月、六月、九月的牛日,均为“红煞日”,忌出远门。有“出门遇红煞,一去不归家”之说。人们出门走亲访友或办事,最忌讳遇到的第一个人是妇女,若是遇见,则不宜出门,等至第二天再出门。若第一个遇见是男性,第二个是女性,则不忌。
摸头禁忌
土家族男子严禁别人触摸自己的头,无论善意的或其他什么原因。唯自己祖父母、父母除外。谚云“男儿头、女儿腰,只许看,不许挠。”俗信,摸男子头,是侵犯男子汉的尊严,再好的朋友,也必须严守这一禁忌,否则会使友谊化为仇怨。
兆头禁忌
1、如遇日蚀或月蚀,便认为国家有乱、人民有灾,要敲锣打鼓相救。
2、认为乌鸦叫有人死或遭凶事;半夜鸡叫会有火灾和盗贼。
3、忌打喷嚏,认为背后有人说自己的坏话,或是用巫术害自己。所以土家人要随即咀咒:“好人讲我好心肠,歹人讲我烂牙框。”即可消祸。
4、忌梦象,梦清水要泪洗面,梦白布要戴孝,梦小孩要防贼;梦鸡、鸟、小鱼有口角,梦跳坎有病灾,梦上山有好事,梦下坡要背事
动物禁忌
1、忌乌鸦叫,凡乌鸦清晨在屋脊上鸣叫,或飞在人的前面、头顶上盘旋鸣叫,并且你赶开后,又重新飞来叫,人们便认为是祸事开头的不吉利之征兆,每当人们遇此事,便当即顿足痛骂:“短你的命!”随即吐痰或唾沫一口,以此消除凶灾,化凶为吉。
2、忌闻杜鹃嘀鸣,每年春天,阳雀开鸣,若人厕时第一次听到阳雀鸣叫,则认为不吉利,必须进行禳解。其禳解之法是闻者(倘若年幼,须由母亲代为禳解)装扮成乞丐,出外乞食1-3天,讨得米,须在不闻鸡犬之声的野外煮熟食之,方可消灾。土家人还以杜鹃偶氮染料啼鸣之声以占卜自己一年的运气之俗。若睡在床上初闻杜鹃啼叫,是大吉大利,若在行走之际或者劳动生产之际初闻,意味自建将一年劳动奔波。
3、忌闻猫头鹰叫,在土家人心目中猫头鹰属不祥之鸟,尤其忌讳听到其鸣叫,相传听到猫头鹰叫村上就会死人。
4、忌见蛇相缠,所谓蛇相缠即蛇交尾。相传人若见之,必遭灾祸。其禳解之法有二:一是赶快将自己外面的一条长裤脱下,罩于自己的头上或罩于蛇缠处。二是嫁祸于人,而若有同伴,立即呼唤同伴姓名,若对方答应了,则灾祸将降临于应者之身。然而一般情况是见者用石头或木棍将两条蛇打死,即可消灾。也有不打而用语言化解词曰:“祝你成仙上天庭,祝你绞绳穿铜钱”;土家族化解词词曰:“是龙的升天,是蛇的钻草,是人的发财”
5、大年节牲畜进屋,兆“猪来穷,狗来富,猫儿来了穿孝服”;野貉入屋,鸡上树,狗上屋,无灾必有祸,不死脱层壳;凡外出做买卖或说亲,听到乌鸦叫,谓不吉利,必返。
土家族风俗习惯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顺、龙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宜恩一带及四川省。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土家族有自已的语言,大多数人通汉语,目前只有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乐器有唢呐、木叶、“咚咚喹”、“打家伙”等。
习俗
很注重礼仪,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土家族平时粗茶淡饭,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 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
食俗
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有时也吃豆饭,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
节庆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猪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间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
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土家族礼仪文化
1诞生礼
诞生礼,是人生的开端礼。土家人相当注重为婴儿举行诞生礼,它既含有为新生命祝福,祈祷长命富贵之意,也有为产妇驱邪避祸之意,在礼仪中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虽然土家人最看重的是诞生礼中的“打三朝”(即婴儿生下3天后要进行全身沐浴)和“满月酒”,但实际上,土家人的诞生礼包含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妇女怀孕后,俗称“有喜”,要请土老司行法事“安胎”、驱邪,祈求祖先保佑,并在堂屋门上挂上筛子、艾蒿草,称“金钟神罩”,护住孕妇之屋。分娩,一般要请“接生婆”,接生婆进产房后,要敬祭土家族的生育女神巴山婆婆。婴儿下地,接生婆用白线结扎脐带,若是男孩,就用父亲的衣服包裹;若是女孩,则用母亲的衣裙包裹。给婴儿洗澡的水严禁任意外泼,以免污秽神灵。婴儿降生后,父亲要怀抱“报喜鸡”去岳母家报喜,男孩用公鸡报喜,女孩则用母鸡报喜。岳母家则按婴儿性别置办“三朝礼”和“满月酒”。
三天后,岳母家以及亲友们挑着礼品前来贺喜,即“打三朝”。酒宴上,产妇家要请婴儿的外公或舅父取名,俗称“命名礼”。满月那天,岳母家要来给婴儿“放脚”(因为婴儿出生的第一个月脚手都是包裹着的,满月之后才解开包裹,正式穿上衣裤,俗称“放脚”),并送来放脚需要的一切衣物,这一天俗称“满月酒”或“祝米酒”。婴儿诞生后,第一个来产妇家的人,俗称“踩生”,“女踩男,福寿全”,“男踩女,要中举”,产妇家要格外热情地招待踩生人,使之多说些吉利话。在当代,土家族诞生礼中最重要的是“打三朝”,实际上很多地方的土家族都是把“打三朝”与“满月酒”(祝米酒)合二为一的,统称“打三朝”。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科学知识的普及,诞生礼中很多带迷信色彩的陋习都被土家人自觉地抛弃了。
2婚礼和成年簪冠礼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土家族逐渐形成了婚姻制度中的多层次礼仪,这些礼仪是十分复杂和隆重的,它是一个完整的礼仪过程,但在整个礼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婚期这一天举行的男、女冠礼和一系列其它礼仪活动。如“打样”,即媒人撮合男、女双方进行第一次见面,俗称“瞧样子”,双方满意后再正式提亲。“求婚”,打样之后,男方正式请媒人去女家求婚。“讨红庚”,俗称“合八字”,男方委托媒人讨来姑娘的生辰年月日时,写在“红庚贴”上,并请土老司或算命先生按阴阳五行推论,看是否相合或相克。“定亲”,俗称“插茅香”,合了八字,就成了“天作之和”,男、女双方即择吉日,举办酒席,邀请双方亲戚到场正式定亲,实际上是向社会公开这桩婚事,取得社会承认。
“拜年”,定婚后,男方每逢新年都要去女家拜年,但拜第一个新年最为隆重。“看期”,到了结婚年龄,男、女双方同意后即请土老司或算命先生择吉日结婚“。冠礼”与“婚礼”,婚期到后,男、女双方即举行非常隆重的冠礼和婚礼,新娘则要按出嫁礼仪进行哭嫁。成年簪冠礼和婚礼,土家族是将其一并举行的,并且最为隆重。男冠礼和女冠礼都是在结婚前一天举行。
清《长阳县志》卷三记载:“古冠婚为二事,长邑则合而为一。于嫁娶前一二日,女家束发合笄,曰‘上头’。设席醮女,请幼女九人,合女而十,曰‘陪十姊妹’;男家命字,亲友合钱为金匾,鼓乐导送,登堂称贺,曰‘贺号’,不谓字也。是日设二(宴)席,其一,子弟九人,合新郎而十,曰‘陪十兄弟’,又曰‘坐十友’”。冠婚礼并行和礼仪中的“陪十姊妹”、“陪十兄弟”的“双陪”活动,在整个土家族地区都有这种习俗,并且至今遗风犹存。举行了冠礼,就表示男、女已进入了成年,可以在社会上进行单独交际,独立地创家立业了。
“发轿”,女方举行完冠礼和婚礼后,即按照土老司择定的时辰启轿,土老司要作法封轿避煞等。“敬土司王”,土司时代,土司王享有“初夜权”(即土司王先要与新娘睡一夜或三夜),后被人在行使初夜权时杀死,传说他阴魂不散,经常作崇使新婚夫妇不和,因此要敬奉他。
“安床”,即男方安好新婚床位,边安放边行法事,祈求新婚夫妇和顺美满。“拦轿”,当男方迎亲队伍热热闹闹地来到女家村寨门口时,女家亲友们将迎亲队伍拦住,佯做阻拦之状,迎亲与拦轿的双方相互对歌、取笑甚至打闹,实际上这是土家族早期“抢亲”习俗的遗存。“找摸米”,“摸米”即新郎代理人,俗称“押轿娃”,前去抬轿的小伙子都装成“摸米”,新娘的姊妹们一时难辩真假,就在小伙子中任意寻找,相互嬉戏,甚至往小伙脸上抹锅灰,实际上是借此机会暗中选择意中人,明显地带有远古土家人对偶婚的遗俗。“茅宴席”和“赶脚酒”,发轿上路后,新娘的亲属们还在一些路口佯装拦截,这时,男家早在这些地方摆好酒宴,拦轿的人即吃起了“茅宴席”,也有男家直接把酒席送到女家堂中的,名曰“赶脚酒”。“搬帐子”,当迎亲队伍快到男家时,“摸米”放快脚步,先将帐子搬到男家,举行挂帐仪式,边挂边唱,颇有风味。“迎轿”,即新娘的花轿到男家后,男家要举行一系列迎轿仪式,直到拜堂、入洞房为止。“上马酒”,即新娘进男家这一天,男家要专门为送亲的嫂子、伴嫁的姑娘和新娘的兄弟(舅爷)等在堂屋中央摆下丰盛的酒席,名曰“上马酒”,之后才给其他亲戚朋友开席。“闹新房”,即新郎、新娘的同辈亲戚朋友在新房里为祝福新婚而进行的`娱乐活动,土家族闹新房往往还由伴嫁去的姑娘和陪新郎的小伙对歌,他们借机选择意中人,这是土家族以歌为媒的古婚俗的再现。“回门”,婚后的第二天,新娘要偕同新郎回娘家,当天去当天回,俗称“回门”。至此,土家族的整个婚礼就告结束。
3寿礼
寿礼是土家族人的重大礼仪之一。土家人祝寿,对小孩子称为“长尾巴”,成年人叫“过生日”,50岁后方称“祝寿”。但若父母健在,即使年龄再高也不能称“祝寿”,“尊亲在不敢言老”。土家族为老人祝寿要献鱼,上长寿面,敬寿桃,满60花甲的寿礼最为隆重。土家族祝老人健康长寿,堪称民族美德。
4葬礼
葬礼,几乎是任何一个民族都具有的悼亡仪式和祭祀活动。土家族俗称葬礼为“白喜”、“白会”、“老龙归山”等,一般要跳唱丧鼓歌。湖北省清江流域的土家人在举行葬礼时,其主要活动是跳丧,即跳唱非常神奇和隆重的“撒尔嗬”。这是土家人悼念死者的一种祭祀性歌舞,且歌且舞,似剧非剧,风格异常古朴和别致。舞姿非常优美,时而绕臂穿肘,形似凤凰展翅;时而相对击掌,犹如幺姑筛锣;时而扭肩擦背,好比水牛擦痒;时而嘴唇触地,恰似春燕衔泥;时而相互嬉戏,犹如牧童戏水等等。土家人跳丧为何称其为“撒尔嗬”呢其实,这是因跳唱时多用衬词“撒尔嗬”而得名。
明代《巴东县志》载:“旧俗,殁之日,其家置酒食,邀亲友,鸣金伐鼓,歌舞达旦,或一夕,或三、五夕。”人死后,左邻右舍听到阵阵报信的鞭炮声,都自动赶到死者家里来,为死者跳撒尔嗬。土家人常说:“人死众人哀,不请自己来”,“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半夜听到丧鼓响,脚板心底就发痒”。入夜,只听灵堂门外几声炮响,跳丧者们闻声而至。一位德高望重之人掌鼓指挥,三声重鼓,一声高唱:“我打起鼓来,你出台哟,撒尔嗬里!”众人齐声答和。跳丧者或两人一对,或三人一伙,迅速踏鼓跳唱,脚踏鼓,鼓跟脚,跳丧者头、手、肩、腰、臀一起扭动,舞姿变化多端;唱着古朴粗犷、诙谐有趣的极富浓郁山乡气息的词曲,从入夜到鸡鸣,或一夜,或二夜,或三夜等,通霄达旦。
撒尔嗬有一定的程式,一般由待师、跳丧、哭丧等构成。或曰开歌场、奠酒、收歌场等。撒尔嗬唱词变化多端,四言、五言、七言随情而变。除开那些少年夭亡者,不论是男是女,也不分高低贵贱,只要人死了,乡邻们总要跳唱“撒尔嗬”。实际上,早在元、明、清时代,撒尔嗬在清江流域土家人的跳丧中,就已完全成熟了。至于撒尔嗬的历史渊源,今天已无法精确查考,有说起源于庄周“鼓盆而歌”的,也有说起源于八月十五杀鞑子的等。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撒尔嗬是土家先民巫术、祭祀礼仪和歌舞艺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这确是无可质疑的。
土家族丧葬习俗
土家族把丧事称为“白喜”。对死亡待有乐观态度,认为高龄老人去世是“顺脚路”,成为生命礼赞、祝福新生的一种土家巫文化,对死亡是一种“灵魂不死”、“死后脱生”、“死是福”的生死观。认为生而死,死而生,死亡好比新生婴儿降世一样可喜可贺。因此,土家族人死后有绕棺、跳“丧葬舞”的习俗,起源于清江流域的武落钟离山,是一个勇猛强悍的部落,在清江上游的盐阳、夷城等地建立过原始部落联盟,后来成为了巴国。
跳“丧葬舞”在湖北长阳、巴东、建始、鹤峰、恩施的清江沿线流行。魏晋南北朝时就有“父母死……打鼓踏歌,亲属饮宴舞戏。”巴氏祭其祖,击鼓而祭,叫啸以兴哀,“蛮夷信鬼尚巫,伐鼓踏歌,以祭神。”在鄂西生息过的巴人,死了老人,阖族不悲,且把它当作欢乐的喜事,举办“白喜”,“伐鼓踏歌”,“其歌必狂,其众必跳”,合族举庆,以祝其功,这在当时当地的汉人是不会这样办的,表现了强烈的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意识。
流行的长篇歌词是“走进门来抬头望,桑木弯弓挂墙上”,“三梦白虎当堂坐,白虎坐堂是家神。
“先民在上,乐土在下,向王开疆辟土,我民守土耕稼”从绕棺、跳“丧葬舞”以:凤凰展翅、犀牛望月、牛擦痒、狗吃月、燕儿衔泥、幺妹子姐筛箩、猛虎下山等舞蹈动作,这些舞蹈动作是巴人对他们祖先劳作、生活和娱乐的高度概括,如“凤凰展翅”,二人背对背,双臂展开,上下扇动,恰似凤凰展翅欲飞,其动作含蓄,隐喻力强。擦痒”,二人背靠背,双手叉腰,左右相对擦晃,腰胯以下作慢幅度颤动,稳健明快。
最为壮观的是“猛虎下山”,那是在午夜过后,酒醉舞蹈,人们疲倦欲困时,舞者跳着跳着,忽听鼓点一变,二人中的一个猛然跳跃腾空,一掀舞伴,然后两人躬身相对逼视,忽而击掌、撞肘,前纵后掀,一跃一扑,模仿猛虎扑食的各种动作,口里还发出一阵阵虎啸声,最后一人被另一人挽着从头顶上后弓翻跃过来,其动作形象给人以其祖先为虎的粗犷雄壮的崇敬感受。
其他动作不少是模拟表演他们的先民掷镖渔猎、厮杀械斗的动作,如“打上二十一”中的击掌,“幺姑姐筛箩”是土家族习俗浑朴、淳厚古雅的写照。
“燕儿衔泥”,是一个高难度动作,一人丢一手帕(或其它物件)下地,另一人叉开双腿站立,随着鼓点的急骤加快,慢慢弯下腰,但双腿要直,最后以嘴近地衔物,双手后翘作燕儿翅膀扇动状,反复数次。
土家族婚俗礼仪
提亲
男女青年相爱后,由男方家请媒人带上挂面,条肉或酒(称为“手礼”)到女方家去向其父母征询意见,这叫“提亲”。如女方家父母断然拒绝,就会退回“手礼”。
红书开亲又称“下书子”
经过提亲征得女方家父母同意后,男方家择吉日请媒人带上面条、猪肉衣料或衣服,用红纸折成的信封状的红书,内页折成六折或八折,不写字,称为“空书”送到女家,男青年随同前往,也有先相亲再下书子的。至此两家初步结成亲戚,双方开始来往。特别是女方父母过生,男方必须带礼物去祝寿。土家族忌讳农历的六月和腊月行媒,称为“六腊不行媒”。
烧香、讨年庚
通过下了两封书子后,婚姻基础基本稳固。男方家则要择吉日请媒人带上条方(条形肉)、面条、火腿、衣料、鞋子等礼物及内页写上书单的一封红书和写上男方生辰的庚帖、香纸烛等到女方家“开书单”,也叫“烧准香”。并征询女方的生辰,这叫“讨年庚”。标志着两家正式结成姻亲,此后,男方可以称女方父母为“亲爷”、“亲娘”。
过礼
通过讨得的年庚,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确定婚期。在女方家举办花园酒的头一天(木黄一带提前到3个月或半年),男方家请媒人和先生(能说会道机灵的人)带上猪肉面条、盐茶米面、衣服鞋袜、首饰礼物及香纸烛包封书子、火炮等送到女方家,这次礼物特别丰厚,女方家主要亲戚每家一块肉、一把面条。这些礼物放在女方家堂屋上方的方桌上,由女方家执事先生焚香燃烧,祭祀祖宗。女方家回赠男方新鞋一双。这叫过礼,又叫行“雁奠礼”。
花园酒
在婚期前一天,女方家宴请亲朋好友。称为办花园酒,被请的亲朋好友带上粮食、钱币及送给出嫁女的礼物到女方家赴宴。女方家盛情款待。
开脸又叫拆头
在婚期前一天,出嫁的姑娘要由有“双福”(双老健在,有儿有女)的老妇人给姑娘用细线绞去脸上的苦发,修整眉毛,抹粉,梳妆打扮,挽发髻于脑后,戴上银针簪子头花等头饰,穿上服装,这叫“行冠笄礼”,是姑娘从“黄毛丫头”步入新的一个转折点。
哭嫁
女方在出嫁前三天晚上,在闺房内由众姐妹陪同哭嫁。先由母亲开头哭“开声”,再由姑娘哭和众姐妹陪哭,哭的内容广泛,有哭祖宗,哭父母,哭哥嫂兄妹,哭堂公伯叔,哭亲戚朋友,哭匠人师傅,哭媒人,哭帮忙打杂人员,总之见人就哭。被哭的人要送红包给姑娘。会哭的姑娘被认为很“在行”、有出息,所以有的姑娘从五六岁起就学哭。哭词大多数在《哭书》中格式化的内容,也有“自编自哭”的内容。哭时拖声带气,凄厉委婉,如泣如诉。
我是土家族,老家在湖北利川农村,儿时过年很隆重,家家杀猪、打糯米、玩狮子、彩龙船、打闹铁、放鞭炮、上坟、祭奠祖先……充实,快乐,虔诚,很怀念儿时过年的日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都往城市跑,人少了,年味就淡了。
市情简介
利川市位于湖北省最西部,南邻潇湘、西靠蜀渝、北依三峡。清江自西向东横贯境内,平川大坝与山地丘陵镶嵌两岸,为有利之川,故名“利川”。全市平均海拔1100米,总人口84万人,在4602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息繁衍着以土家、苗族为主体的18个民族。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级市。 利川气候独特,资源丰富,有丰富的烟叶、草场、水能、风能、天然气、矿产和旅游资源,素有“坝漆之乡”、“黄连之乡”、“水杉之乡”、“纯菜之乡”、“山药之乡”、“歌舞之乡”的美誉。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43种,其中,天然气储量达9867亿立方米,石膏矿藏量144亿吨,生物礁藏量200万立方米,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313万千瓦,风能资源80万千瓦。境内有一个洞——世界容积量最大的溶洞腾龙洞;一座寨——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美的土家古寨鱼木寨;一棵树——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水杉王”;一口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群落大水井;一首歌——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并传唱全球登上世界艺术殿堂维也纳大厅的“龙船调”。这里群山叠障,林海莽莽,生态优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最适合人类生存,让人留连忘返。是上天恩赐的宝地,也是急待开发的热土!
利川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建市近二十年来,全市人民以勤劳和智慧改天换地,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社会事业蒸蒸日上,人民生活稳步提高,形成了烟叶、能源、医药、建材、食品工业体系,获得了“我最喜爱的中国西部名城”殊荣。如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道上,正在抢抓宜万铁路、利涪铁路、沪蓉西高速公路动工修建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等契机,实施以民营经济为主,推进以工业兴市、项目立市、旅游强市的追赶型发展战略,打造实力利川、活力利川、魅力利川,铸就一个大而强、富而美的中国西部名城。
地理位置
利川市位于鄂西南隅,东接恩施市,南界咸丰县,西南与重庆市黔江、彭水两县相邻,由西至北与重庆市石柱、万州、云阳、奉节交界。地跨东经108°21′至109°18′,北纬29°42′至30°39′。东西宽92公里,南北长105公里,总面积4602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利川市辖14个乡、镇、办事处、开发区(设有民族宗教事务办公室),575个村,6830个村民小组,234100户,823340人。有土家族、苗族、侗族、壮族、藏族、畲族、白族、蒙古族、彝族、满族等11个民族,人口376853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6%。其中:土家族311558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8%,苗族60906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其他少数民族人口4389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5%。全市有民族贸易企业54家,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企业2家(民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民族铸造厂)。有民族中小学14所(民族中学11所,民族小学3所),在校学生17090名,教职工941人。其中文斗乡以土家族苗族居多,很有特色。
气候条件
利川市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山峦起伏,沟壑幽深,海拔高度不同,气候差异明显,为典型的山地气候。夏无酷暑,云多雾大,日照较少,雨量充沛,空气潮湿。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带,四季分明,冬暖夏热,年平均气温1 67℃,年降水量1300至1600毫米,日照时数14092小时。海拔800至1200米的二高山地带,春迟秋早,潮湿多雨,日照偏低,年平均气温123℃,无霜期232天,年降水量1200至1400毫米,日照时数12989小时。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气候寒冷,冬长夏短,风大雪多,易涝少旱,年平均气温111℃,无霜期210天,年降水量1378毫米,日照时数15189小时。主要灾害性气候有:低温连阴雨、干旱、暴雨洪涝、大风冰雹等。利川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光照不足,热量偏低,降水量充沛,气候差异明显。
经济发展
到2005年底,地区生产总产值达314300万元,较2000年净增118750万元,年均递增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41300万元,较2000年净增41356万元,年均递增30%;第二产业增加值达95000万元,较2000年净增42985万元,年均递增106%;第三产业增加值达78000万元,较2000年净增34409万元,年均递增115%。
民俗文化
利川是世界优秀民歌《龙船调》的故乡,是八百里清江的发源地。这里巴楚文化水乳交融,民族风情浓郁,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现代文明根深叶茂,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文化事业蒸蒸日上,文化产业正在形成,文化设施逐步改善,文化市 场管理有序,文化区位优势明显增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如火如荼,农村丰富多彩,社区争奇斗艳,机关方兴未艾,城市文化氛围十分浓厚。利川是全国体育先进县市,承办过湖北省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近年来,利川先后举办了首届中国利川民歌艺术节、“龙船调的故乡”经济文化交流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等;2005年8月与深圳宝安联合举办了《同唱龙船调》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利川,将以一个充满文化魅力的大市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利川古隶巴国,秦汉为南郡蛮地”。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及古时相对封闭的地域特色,使这里保留着浓郁的民族风情。乡间吊脚楼上随处展现着一张张土苗儿女的笑靥,青山绿水旁缕缕炊烟传送着土腊肉的醇香,街头、村落令人眼花缭乱的是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手舞足蹈的青年壮汉展示着“肉连响”的粗犷,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的传统习俗更是丰富多彩,使人沉迷……
浓郁的民族风情,使利川陶醉,令远方人流连!
风景名胜
利川历史悠久,保存有大量古遗址和名胜古迹。境内有古遗址13处、古墓葬ll处、崖墓14处、古建筑13处、古石刻6处、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地6处,均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大水井古建筑群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太平塘摩崖题刻、鱼木寨2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南古代巴人崖葬遗址、谋道谌家牌坊、南坪如膏书院、团堡石龙寺等6处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境内自然景观奇特秀丽,丰富多彩。位于城东北6公里处的腾龙洞,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大的岩溶洞穴,被中外专家认定为世界特级溶洞之一,为省级风景名胜区。自1985年开发建设以来,接待了大批中外游客。位于团堡乡境内的玉龙洞风景区和凉雾乡境内的水莲洞公园,经当地政府开发建设,已初具规模。位于谋道集镇东南的水杉古树,是目前地球上已知的最大、最古老的一棵水杉母树,树龄达500余年,人称“水杉王”、“活化石”、“天下第一杉”。位于毛坝乡东南部的星斗山,以其植被区系庞杂、起源古老、植物种类丰富著称于世,人称“华中天然植物园”,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曾接待中外植物学家前往观光、考察。
1、“谈年饭”
边吃边聊迎新年。等到了年三十这天,全家欢聚一堂吃上一顿丰盛的“谈年饭”(如今多称为“团年饭”)。武汉的年夜饭,一般要上“三全”(全鸡、全鸭、全鱼)、“三糕”(鱼糕、肉糕、羊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开饭时间多在天黑之前,有的家庭一直吃到转钟,表示“越吃越亮”,既然是“谈年”,还得边吃饭边聊天,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互表祝福。
2、除夕夜漫山遍野“点坟灯”
在湖北江汉平原上,特别是农村地区,每到除夕夜来临之前,人们习惯给已故的亲人“上坟灯”,也叫“送灯亮”。就是把好吃好喝的送到祖坟上,再点上蜡烛祭祖。不过,这种风俗在很多地方已淡化。
3、十五晚“赶毛狗”
在湖北的鄂西土家族中至今还流传着“赶毛狗”的歌谣。毛狗就是狐狸。它原来和人是朋友,但却常偷鸡吃。激怒人类放火烧了它的老窝。从此就有了正月十五晚放爆竹烧草竹赶毛狗的风俗。“赶毛狗”的风俗非常古老,最早可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据说,只有赶走了毛狗才会六畜平安,田地不长杂草。
4、“利川灯歌”
起源于利川市柏杨一带,距今有上百年历史。利川灯歌中的众多民歌和古老的竹枝歌一脉相承,具有很高的民族文化艺术价值。有记载从清朝开始,群众逢年过节、喜庆集会、玩龙船时都要唱灯歌,现在知名的“龙船调”前身就是利川灯歌。目前,《利川灯歌》已经成功进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5、唱“灯歌”
在龙船调的故乡利川,正月十五晚,还有唱“灯歌”的风俗。一到十五的晚上,当地农民就会组成几十人的队伍,高举着扎成龙形的花灯,走街串巷,经过谁家门口,谁家就放鞭炮,几热闹。如果队伍停在了谁家门口,就会开始唱“灯歌”,周围会唱的人都会跟着唱。
6、荆州花鼓
荆州花鼓戏,湖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俗称“花鼓子”,曾称沔阳花鼓戏、天沔花鼓戏,亦称“中路花鼓戏”。是明末以后在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
1边城景点介绍
在湖北最西部的城市利川,有一个中国最大、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的洞穴。它以“勇、险、奇、幽、绝”的独特魅力闻名中外,被命名为中国最美的地方和中国最美的六大旅游洞穴由《中国国家地理》。今天,我们就去看看。
董腾洞穴由一个干洞和一个水洞组成。进入景区,首先穿过水入口上方的栈桥,惊见汹涌的清江流入入口,宛如黄河壶口瀑布。
出了水洞继续走5分钟,就到了腾龙洞的干洞,和水洞一墙之隔。洞高74米,宽64米,洞内最高点235米。它这真是一个有着超高洞口的超大型天然洞穴。它s说直升机可以飞进山洞,但是没有飞机,热气球飞进山洞。
董腾洞全长528公里,真的是超长了。据专家研究一下,腾龙洞占地200多万平方米,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洞穴,能容纳上百万人。龙洞旱洞分为前洞和后洞。前面的山洞里没什么可看的。我们坐电瓶车去了后洞。洞内气温较低,常年恒温14-18摄氏度。进洞后注意添衣,以免着凉。
洞内各种奇形怪状的熔岩都有非常形象的名字。在彩灯的照射下,栩栩如生,美轮美奂,犹如置身梦境。
在董腾的深处有一个激光表演剧场,据说造价4000万人民币。
灯光秀为游客呈现了一个关于腾龙洞的传说,展现了中国图腾龙与土家族图腾白虎从冲突到和解的美丽神话。
灯光秀结束后,我们去了中国最大的原生态洞穴剧场观看大型土家族场景歌舞——沂水利川。
在洞穴里坐一会儿,过去的事情会持续几千年。在短短的50分钟里,我们纵览了土家族几千年的历史,领略了当地原始而古老的歌舞习俗。
龙洞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的创造,这让我们感到惊叹。浓郁的土家文化让我们感到无比的震撼。董腾洞穴值得中国最美的六大旅游洞穴,值得一去。
2边城旅游景点
凤凰古城一天一夜是标准游览。几乎可以看到主要景点,体验边城的生活状态。凤凰古城整个区域都是开放的。可以随意进出,但是需要购买套票才能进入特定的景点。主要景点有:沈从文故居、沱江泛舟、万寿宫、熊希龄故居,杨家祠堂,虹桥,崇德堂,古城博物馆,东门塔。这些景点不是免费的,所以你需要买票才能参观。这些景点白天都可以安排,凤凰的夜景很漂亮,晚上安排夜景,这样一天一夜s剧可以安排!
字体3边城景点介绍50字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年的小城》是洪一座古镇,地处重庆、湖南、贵州三省交界处。它被称为#039;一脚踩三省三省一街#039;这座古镇依山傍水,绿树成荫,碧波荡漾,风景如画。古建筑耸立在古镇中,它的原型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古镇。文中提到:当湘西的边界到达一个名叫#039;茶东#039;那里有一条小溪,旁边有一座白色的小塔。塔下,住着一户人家。这个家庭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和一只黄狗;这是沈从文。
什么村里更令人惊奇的是,建亭的地方是三省交界处的焦点。既有重庆之地,也有湘黔之地。站在亭子上,你不仅可以踏入三个不同省份的土地,还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4边城的地点
《边城》边城位于湖南省花垣县西北部,距县城25公里,与贵州省松桃县佗家镇、洪重庆市秀山县安镇。自古以来,它就有一只脚在三个省是湖南省的西北大门,是湘西四大古镇之一。
边镇,原名茶洞镇,2005年7月改为边镇,以沈从文小说《边城》命名。因为沈从文是凤凰人,很多人误以为他在凤凰县。
从四川到湖南,有一条官道往东。官道接近湘西边境到一个叫茶洞的小山镇时,有一条小溪。小溪旁有一座白色的小塔,塔下住着一户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和一只黄狗。
沈从文《边城》
5边城附近还有什么景点
铜仁位于贵州省东部,紧邻湖南省怀化市、湘西州,毗邻重庆市酉阳县、秀山县,属于武陵山区。周围景点众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最著名的是范静,范静山下有很多景点,如亚木沟、扎沙侗寨、云舍、土家第一村等。
铜仁主城区有中南门古城、铜仁大峡谷、大明边城、九龙洞、万山朱砂古镇。
嵩县的王淼、乾隆洞、石阡县的温泉、佛顶山、沿河县的乌江山峡都是值得一去的地方。总之铜仁周边景点很丰富。欢迎全国人民来铜仁旅游!
6边城的景色
《边城》画面描绘:《边城》描绘了作者的童年记忆和理想世界。这幅风俗画精美绝伦,气势磅礴,蕴含了湘西边疆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和人性之美。
7边城景点介绍作文
年的风景和陶渊明差不多s桃花源。它充满了淡淡的宁静和祥和。
崔爱情就像一场梦,轻轻的发生,轻轻的结束。
在我见到我的第一对父母的那个晚上,我轻轻地说你叛逆的时候砍了你的脑壳。两年后的端午节,我无意中说了一句爷爷,你的船要去晴朗海滩吗?这表明崔璀的心是朦胧的。
假装成另一个人,正如作者所说:崔璀每天都在变老,当她不小心提到一些事情时,她会脸红。时间越来越长,似乎在催促她为另一件事负些责任。她很高兴看到它。
粉脸的新娘子很高兴地讲着新娘子的故事,头上戴着野花,听人们唱歌。她已经体会到了茶人唱腔的缠绵部分。崔璀s的心里开始隐藏着一丝淡淡的喜悦,
我可以不要轻易帮助它。
这是一个来自《爱的种子》的年轻女孩,一个没有经历过风雨的女孩。在她心里,那一点点希望还是那么渺茫,那么飘忽不定,几乎抓不住踪影。然而,它一直萦绕在少女s的心思,给这个清纯的女孩增添了一种恬静、羞涩、执念的感觉。
崔在梦里,她的梦沉浸在父母的歌声里。在梦里,灵魂为一首美妙的歌而飘荡,仿佛它在各处轻轻飘荡,在白塔上,从菜园里下来,在船上,它绕来绕去,跳到半山腰的悬崖上做什么?挑虎耳草!这是一个翠绿色的梦,也是一个爱的梦,朦胧的感觉,淡淡的美。
然而,崔璀并没有我不知道许多事情正在发生。曾经向她求婚的天宝在船上出事了。顺顺没有我不想间接杀死她的第一个儿子,做她第二个儿子的儿媳妇。老船夫为她的婚事四处奔走,却怪罪到顺顺s父子。二胎父母也在各种纠纷中不了了之。
崔我不知道,但她还是希望那首曾经牵引她灵魂的歌能在堆溪再次响起。她去竹林挖鞭笋,挖到的只是一把虎耳草。当她见到久违的爱人时,第一反应也是这样。
姚害羞了。她还是那么纯洁,那么真实,那么害羞。她没有don’不知道很多人在她面前变了,而她没有我不知道她的翅膀和手臂能不能
雨水冲垮了屋后的白塔,冲走了渡船。老船夫在这场雷雨结束时离开了崔璀。该来的都会来。这个善良正直的人总是执拗地把钱还给乘客,甚至塞了一个。
点燃上等烟草然后陶醉在内心喜悦中的老船夫,在各种纷争中远去。
冬天,倒塌的白塔又被修复了。但是那个在月光下唱歌,让崔璀的灵魂在睡梦中轻轻浮动的年轻人再也没有回到茶洞。
这个人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崔璀s的爱停留在期待中,带着淡淡的伤感,也带着淡淡的无奈。
淡淡的边城,淡淡的景,淡淡的事,淡淡的情。
他们的生活与一般社会是如此的疏远,但是眼泪和欢乐,在一种爱与恨之间,揉进了这些人他们就像另一片土地上的其他年轻生命一样。他们整个身心都被那种爱与恨浸透了,什么都忘了。
读《边城》,不妨把它当成一首诗。里面的风土人情很美,可以细细品味。读久了,你会怀一种巨大的喜悦,仿佛吹着一首牧歌,生活在城外的桃花源诗意地
:8边城景点介绍100字
1绥芬河门
何穗位于东北经济区的中心,被称为东方旗帜镇和前沿资本。它是一座美丽的山城,与俄罗斯远东沿海边境地区的土地相连,距离俄罗斯远东著名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230公里,是赴俄边境旅游的重要通道。绥芬河港,国家一类口岸,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大型建筑上写着国家大门
2绥芬河国家森林公园
绥芬河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港口城市绥芬河G10高速公路17公里处。公园总面积971公顷,山峦起伏,植被茂密,草原辽阔,草塘秀美,溪流秀丽,旅游资源丰富。2000年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向游客开放。公园地势险峻,平缓自然,妙不可言。
3绥芬河滑雪场
绥芬河滑雪场绥芬河国家森林公园滑雪场位于绥芬河市城西10公里处,距301国道18公里。距牡丹江市140公里,交通便利。这里冬季多雪,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是滑雪和狩猎的最佳场所。何穗国家森林公园滑雪场占地2176公顷,有初级、中级和高级三条天然雪道,位于其
4绥芬河建新村出土文物
1989年至1991年,经过研究和发掘,在建新村东北5公里的保安沟发现了200多件石臼、石器和陶片。经黑龙江省和牡丹江市文物管理部门鉴定,该地区为古代人类活动遗址。石臼是渤海国的遗物,石器是4000年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陶器是手工制作的红褐色陶罐的碎片,带有沙子。有素面和线条两种,线条形状各异,有的有汉字,大小不一。同时,我们发现了红烧粘土和清代瓷器。
5绥芬河博物馆
绥芬河博物馆,位于风景秀丽的北海公园北侧,是当地一座小型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于1997年9月开工建设,1998年10月竣工,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分为历史、自然、艺术、现代四个部分。这个博物馆收藏的展品展示了港口山城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改革开放带来的繁荣,记录了绥芬河的历史的发展、创业和奋斗。它被称为黑土博览园的明珠。
6火车站候车室
建于本世纪初的绥芬河火车站候车室是一座俄罗斯风格的建筑。南北方向,长约40米。西站站台,东门临街,南北两层。候车室是钢拱梁,宽敞宽敞,用几何浮雕装饰。在候车室西侧的中央门上,有杨雯汉字绥芬河和Rus
绥芬河是中俄陆路口岸,边境重镇,可沿铁路、公路直接过境。绥芬河的意思是锥子在满语中,它是以从城市脚下流下的小绥芬河命名的。
8人头楼
绥芬河的人头楼是一座砖结构建筑,位于田童路南段与辛颖街交叉口的西南侧。它完成于1914年。在建筑物的屋顶下,有一个头和脸,故名。它最初是位于奇恰科夫的一家俄罗斯茶馆,负责储存和检验出口茶叶。日据时期的日本领事馆。解放后,先后是驻军营房和政府办公楼。地址:位于田童路南段与辛颖街交叉口西南侧
9绥芬河俄国领事馆旧址
绥芬河俄罗斯领事馆旧址绥远俄罗斯领事馆旧址位于光华路中段东侧,西与俄罗斯华侨学校相对。它建于1910年左右。建筑前期是俄罗斯领事馆,后来是苏联领事馆。解放后,先后为绥芬河军政委员会办公楼、绥芬河市委办公楼,现为绥芬河邮政局办公楼。地址:位于绥芬河市光华路中段东侧
9边城旅游介绍
一月去边城旅游合适。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茶洞镇,位于湘、黔、渝三省交界处。来这里的人会参观崔璀岛,水码头和吊脚楼,乘坐拉拉渡船,寻找石磨和船夫书里提到的坟墓,并欣赏《边城故事》中的美景。逛边城适合住洪安镇,对面重庆,条件好一点;可以去古街上的小餐馆吃,便宜又有真正的湘西风味。
地址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人称一脚踏三省是湘西四大名镇之一。解放前,山城雄伟,城墙蜿蜒,河水悠然。青石路整洁雅致,吊脚楼古色古香,白塔巍然耸立,古渡船如画。诗中说,边城的风景令人陶醉,怀疑你是在一个画报的世界里旅行。#039;
10边城景点介绍稿件
应该是潜龙洞。门票40元。
潜龙洞位于松桃苗族自治县武罗镇潜龙村。陇东位于湘、渝、黔三省一市交界处,贵州省范静山东麓松桃自治县境内,距范静山脚下冷家坝景区20公里。
省道34线松桃-印江穿村而过。千龙洞位于范静东线山脚下,毗邻桃花源村、庙湾、凤凰古城、王淼市、边城等著名景点。千龙洞距松桃县城60公里,距铜仁火车站仅35元车票,距松桃孟茜火车站30公里,距大兴机场100公里,海拔约1300米。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山洞穴。
11大明边城景点介绍
旅游景点碧江区主要旅游景点:大明边城景区(国家AAAA级景区)、铜仁九龙洞(国家AAAA级景区)、铜仁民族风情园、三江公园、周逸群s故居、东山亭、东山寺、锦江公园、十里锦江公园、文笔峰公园。大明边城景区明乐园,国家AAAA旅游景区,贵州省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景区位于贵州省铜仁市东郊,在水晶亭沿锦江右岸展开。铜仁九龙洞景区铜仁九龙洞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贵州省首批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位于铜仁市碧江区东17公里属溪右侧观音山山腰,是一个大型天然溶洞。
湖北过春节习俗:
1、新婿贺年
在武昌,正月初四为“新婿贺年”,新女婿回岳家,岳父母家的人肯定会调戏新女婿,然而苦逼的新女婿只有忍让和一笑了之的份啦。而黄陂拜年的顺序却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
2、舞龙舞狮
差不多到初六以后,越来越热闹,舞狮子舞龙的都来了,仙桃地区的舞龙尤其精彩,沔阳乡间的舞龙,全长二三十米,用竹篾铁丝扎成骨架,再敷盖黄布,龙身上还划有黑脊,在欢乐的锣鼓声中,巨龙翻卷腾跃,小孩儿和大人都来围观;舞狮子更好玩,常有人走街串巷,到别人商铺里去,用一块红布挂在梁间,在众人喝彩声中舞狮人敏捷地取下来,名曰“取红”。
3、旱莲船
旱莲船又叫采莲船,是江汉平原乡间常见的春节娱乐活动。旱莲船是在铁丝外用布料缝制成船的样子,再加上遮阳顶,整个船五颜六色,非常喜庆。表演者穿上戏服,翩然起舞,旁边会有丑角扮作撑篙人,他们一般会唱着沔阳花鼓戏或者乡间小调,挨家挨户表演,人家就会给些红包、烟酒,讨个吉利。
4、龙灯会
龙灯会是孝感元宵节的重头戏,从初八人们开始扎龙,还扎狮子、彩船、竹马、高跷、平台等样式。正月十五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乐,唱各种彩词。例如“老者添寿、少者安宁、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谷丰登、鹿鹤同春、七星转斗、八仙临门、久久富贵、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语。
5、闹元宵
元宵夜时,孝感有些地方流传着请七姐、问年成和乞巧的习俗。因为传说七仙女被不愿回天庭,在人间化作飞梭石,正月十五晚上,盛装的姑娘聚集在飞梭石旁,手捧针线盒向七姐唱乞巧歌,询问年成好坏、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
此外,有的人家用糯米粉作成鹅蛋形状,让孕妇烧“鹅卵”以占生男生女。卵裂就兆生女,卵起小疣子兆生男。传说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们不能在家里喧闹。妇女要在床下点一盏麻油灯,边拜边说:“请红娘子看灯。”据说这样,一年就没有臭虫骚扰了。
扩展资料:
湖北,简称“鄂”,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武汉,因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地处中国中部,东邻安徽,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与河南毗邻。全省总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
参考资料:
壮族(旧称僮族,壮文:Bouxcuengh),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秦以来,壮族先人历代分别称为西瓯、骆越(雒越)、南越、濮、僚、俚、溪峒蛮、乌浒,在宋代史籍中始称为“撞”、“僮”、“仲”,明清时也有称为僮人、良人、土人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僮”与“壮”同音),直到周恩来倡议在1965年改“僮”为“壮”。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不吃狗肉,也有些地区却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典型食品: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把,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
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 广西龙脊的壮族山寨
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壮、侗、瑶、苗、汉都有。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开间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禾、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既雄伟又壮观。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居室格局,各处自有特点。龙胜县龙脊乡壮族干栏,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后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门与家公房相通。主妇房在右角。丈夫房在厅堂右侧外。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楼梯旁,便于她们与小伙子们交往。这种布局的最大特点,是夫妻异室,沿袭了古俗。现在的干栏,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但基本格局不变。
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用自种自纺的棉纱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精厚,质实,耐磨,然后染成蓝、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种草本植物),可染成蓝或青色布,用鱼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 壮族服饰各有不同,男子、女子的服饰,男子、妇女、未婚女子的头饰,各具特色。 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又转向正中,再开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镶嵌一寸多宽的色布边,用铜扣纽,再束上长腰带;对襟开胸,长仅及脐的紧身衫,这是在劳作时穿着的。而女装为无领右襟,只是衣袖比男装大些,宽大近尺,长至膝盖,镶嵌绲边,边条有宽细,一般在二三道以上。肩内贴布反衬在外,起缝三线,名叫“反膊衫”。男女衫的扣钮均铜纽或布纽。男女裤子式样基本相同,裤脚有绲边,俗称“牛头裤”。已婚妇女有绲花边的肚兜,腰裤左边悬挂一个穗形筒,与锁匙连在一起,走动时发出“沙啦吵啦”的响声。男子礼服惯穿长袍,外面套上一件短褂,通称“长衫配马褂”,起先是头戴顶圆帽,后来改戴礼帽。到了现代,壮族的穿着衣式已基本现代化,但老一辈人,仍普遍以穿蓝、黑两色为主。 奇特的头饰 未婚女子喜爱长发,留刘海(以此区分婚否),通常把左边头发梳绕到右边(约三七分)用发卡固定,或扎长辫一条,辫尾扎一条彩巾,劳作时把发辫盘上头顶固定。已婚妇女则梳龙凤髻,将头发由后向前拢成鸡(凤)臀般的式样,插上银制或骨质横簪。现在裹青纱白帕的已少见,多用黑帕或花帕头巾,梳髻多是中年以上妇女,且喜欢戴绣花勒额,冬季妇女多戴黑色绒线帽,帽边花式因年龄而异。男女都穿布鞋,中年妇女上山劳动爱穿自己制的猫耳布鞋,俗称鞋猫,形似草鞋、有耳、有跟,用一条扁纱带将鞋耳和鞋跟串起来,任意绑扎调节松紧。儿童头饰:童帽是用二三寸宽的绣花布条缝制成的无顶遮额帽。古籍中记载壮俗“露顶跣足”、“布帛勒额(束额)”,在童帽上获得再现,这种遮额帽既能保护头部也是一种装饰品。婴儿的背带比常见的汉族的大得多,呈蝴蝶状,“蝶身”长三尺,宽二尺四寸,中绣花样图案或八卦乾坤图,但很少见绣有文字,两边“蝶翼”长九尺,宽一尺二寸,这种背带壮话称“腊”。建国后,这种背带逐渐改小尺寸,有些背带壮话称“腊”。建国后,这种背带逐渐改小尺寸,有些背带身刺绣上如“出入平安”“美满幸福”的文字,代替原有的图案。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并送到分手处。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壮家门外要放下农具,脱掉斗笠、帽子。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特别是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忌筷子跌落地上,认为不吉利。吃饭时忌用嘴把饭吹凉,更忌把筷子插到碗里。夜间行走忌吹口哨。忌坐门槛中间。 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灾或其他重大灾害时,壮族都要举行安龙祭祖活动,乞求神龙赈灾。仪式结束后,于寨口立碑,谢绝外人进寨。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壮族的山歌因南北方言不同而有“欢”、“西”、“加”、“比”、“抡”等不同称谓。壮族人定期还举行唱山歌会“歌圩”,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内容有请歌、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推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歌、送歌等。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关于绣球最早的记录可见于宁明花山壁画 , 当时是一种球状青铜武器 , 打猎时投出去砸猎物 , 这也是古书上将壮族的绣球称作飞砣 ( 驼 ) 的原因。 歌圩期间,还举行男女间的抛绣球、“碰蛋”等娱乐活动。这期间,各家各户吃五色糯米饭。云南文山一带还唱壮戏,兼办物资交流会。过去,壮族一年种一造(即一季)水稻,三月初三是备耕时间,歌圩就是为春耕农忙做物质的和精神的准备。吃五色饭、五色蛋,是预祝五谷丰登的意思。 唐代,壮族已有舞蹈,如舂堂舞以舂米为内容,以敲击声伴舞。宋代有扁担舞、采茶舞、捞虾舞、春牛舞等。男的舞姿刚健有力,女的婀娜多姿。这舞蹈流传至今。在汉族戏剧的影响下,大约在清代,壮族开始出现戏剧。一种是用壮语演唱的壮剧、师公戏、木偶戏;另一种是在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歌舞剧。壮剧又分为流行于田林、西林、百色一带的“北路壮剧”,是在滇戏的影响下,于民间说唱曲艺“板凳戏”的基础上形成,吸收了滇戏的唱腔,伴奏的乐器有壮族的马骨胡、葫芦胡、木叶和汉族的笛子、三弦、二胡。流行于青西、德保一代的“南路壮剧”,是在马隘土戏的基础上,受邑剧影响而形成演唱合一的戏曲形式,伴奏乐器除本民族的马骨胡、葫芦胡外,还采用了邑剧的文锣、武锣、大钹、小钹、二胡、三弦、笛子、鼓、梆子,以及龙州县新发掘出的天琴弹拨乐器。 一、歌圩 歌圩盛行于壮族地区。各地圩期不完全一样,但大体上春秋二季为最盛。春季多于春节后的一段时间,为正月初四或正月初七、二月十九、三月初三、三月十六等等;秋季则多于中秋节后的一段时间,为八月十五或九月初九、十月初十等。此外,还有不定期的歌圩,这是经常的普遍的。传说很早以前,一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得很漂亮,又很会唱山歌,远近的小伙子都想向她求婚,于是老歌手提出赛歌择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以期被老歌手和姑娘挑中。从此,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 -- 歌圩。 定期歌圩一般一年举行三两次,规模大者上万人参加,小者也有一二千人。不定期歌圩一般是小型的,三五十人,一二十人都可以进行。歌圩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男女青年追求美好爱情理想为主题。其内容一般为见面歌、邀请歌、盘歌、新歌、爱慕歌、盟誓歌、送别歌等。歌圩一般为期一天,也有连续两三天的。参加歌圩的除青年人外,也有中老年和少年。老人小孩主要是“观战”、欣赏、品评,有的老年歌手参与活动,但他们不唱歌,而是给青年人当参谋。歌圩非常热闹,除青年们对歌外,还有唱戏的、做买卖的。各种日用百货、绫罗布匹、饮食糕点、鸡鸭鱼肉、蔬菜等,应有尽有。实际上歌圩也带有几分交易会的性质。 二、歌会 歌会与歌圩有所不同,大概是从歌圩派生出来的。歌会的会期不一定,只要有需要,随时都可以进行。参加歌会的人数多者上千,少者三二十。歌会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表现壮族人民变革社会、变革生活的思想激情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为主题。其内容大体从开篇歌开始,进而到献歌、赛歌、评歌、和歌、学歌、团结歌等。参加歌会的一般是对时政有所感的成年人。 三、铜鼓 壮族铸造和使用铜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迄今,在壮族地区的绝大多数县份已发掘出不同时期的铜鼓。铜鼓的类型很多,大小不一。鼓面圆平,鼓身中空无底,装饰着各种图案花纹。在历史上,铜鼓既是乐器,也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从冶炼技术和造型技术来看,在广西田东县锅盖岭出土的属于战国时期的铜鼓,在广西贵县、西林县出土的属西汉时期的铜鼓,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四、壮锦 壮锦是壮族人民享有盛名的纺织工艺品。它用棉纱和五色丝绒织成,花纹图案别致,结实耐用。壮锦的生产,远在1000多年前的唐、宋时代已有记载。到了清代,壮锦生产已遍及壮族地区,成为壮族人民的被服所需和市场的畅销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壮锦得到新的发展,花纹图案不断创新,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如壁挂、台布、坐垫、沙发布、窗帘等。现在广西靖西、宾阳等地生产的壮锦,畅销国内外。 五、壮拳 在壮乡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而且还是壮族独特的习俗。如明代桂西壮人,男孩长到十来岁,就要教他练武。当地土司提倡群众习武,群众也崇尚武术,每年冬闲时节,壮乡的各个村寨都延聘师傅传授武艺。这种习俗经久不衰,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后。而今壮乡的传统武术又逐步恢复发展起来。
壮族的婚姻,有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恋爱自由,但父母干涉包办也时常有。壮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妇女和男子一样都是家庭的劳动力,但仅有男子有继承权。其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现在有些地方还保持这种习俗。青年男女结婚后,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丈夫家短暂居住,直到怀孕之后才长住婆家。因此,“不落夫家”的时间为三、五年不等。在历史上,“不落夫家”期间有性自由,近代受儒家文化影响,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遭到严禁,违者或离婚,或赔偿一定的财物。现在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呵呵 还好吧利川市位于湖北省最西部,南邻潇湘、西靠蜀渝、北依三峡。清江自西向东横贯境内,平川大坝与山地丘陵镶嵌两岸,为有利之川,故名“利川”。全市平均海拔1100米,总人口92万人,常住人口654197人[1]。[2]城市建成区面积突破1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突破15万人。在4602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息繁衍着以土家、苗族为主体的18个民族。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级市。 利川气候独特,资源丰富,有丰富的烟叶、草场、水能、风能、天然气、矿产和旅游资源,素有“坝漆之乡”、“黄连之乡”、“水杉之乡”、“纯菜之乡”、“山药之乡”、“歌舞之乡”的美誉。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43种,其中,天然气储量达9867亿立方米,石膏矿藏量144亿吨,生物礁藏量200万立方米,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313万千瓦,风能资源80万千瓦。境内有一个洞——世界容积量最大的溶洞腾龙洞;一座寨——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美的土家古寨鱼木寨;一棵树——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水杉王”;一口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群落大水井;一首歌——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并传唱全球登上世界艺术殿堂维也纳大厅的“龙船调”的故乡。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利川市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编辑本段利川赋
文/野夫
荆南重镇,鄂西雄关;土苗边城,尊名利川。河山横断,北枕峡江夔门之险;风物卓异,南控潇湘武陵之源。巴人祖居,西邻涪万峻岭;楚国故地,东下江汉平原。天接湖广以远,南北植物交汇;地托云贵之高,东西经济界连。人文介乎蜀楚,民俗肇自夷蛮。名城美誉,几冠西部;银盆雅号,不输中原。 水谓清江郁江,数百里溯源及此,吐翠漾碧,润泽东南沃野;山名甘溪钟灵,拔千仞鼎立其间,孕玉藏金,护佑古今遗贤。鱼木寨船头寨公母寨古寨联璧,危崖孤悬,仰瞻先民拓土之艰;腾龙洞水莲洞玉龙洞奇洞串珠,仙宫密布,俯探天工造化之玄。大水井国保古建群,画栋雕栏,犹见当日富贵;星斗山华中植物园,瑶树琪花,重现远古伊甸。更有佛宝入云,悬湖深渊浣星月,幽雅掠美天池;还看卧龙吞江,伏流暗涛腾蛟鳞,奇幻应胜龙潭。齐岳山比岳连云,苍茫高原草场,屏障三楚;大峡谷如峡剖地,险峻南国胜境,分野九天。马鬃岭纵马百里,英雄出入草莽;雪照河赏雪三冬,美女浣洗红颜。 上古洪荒,青史难鉴。山海经传记巴国,后汉书载郡巴南。五姓选王,约法清江之畔;廪君立国,定尊夷城之巅。土船开疆,图腾永祭白虎;女神示爱,缠绵曾许鱼盐。周讨商汤,吊民伐罪,犹借巴方之旅;楚争蜀渝,穷兵黩武,常扰板楯之蛮。国土不可私割,蔓子豪言,声震荆楚宫殿;头颅足以相许,将军烈血,碧染都亭山川。晋建南浦,宋立龙渠,正史依稀可辨;朝歌下里,民擅竹枝,乡音绵延犹传。哭嫁跳丧,耕播亦尚歌舞;穴居崖墓,生死长寄云天。野性天然,历代皆宣抚土司;民风敦厚,雍正始委任流官。元明隶于施州,清初建县利川。辛亥首义,乡贤躬与;共和建国,烈士身先。丙寅年撤县建市,鸿图再展;土苗汉同心共荣,骥足加鞭。 甘苦六十载,荆途崎岖,改革奋进,欣看僻乡春现;方圆八千里,山水形胜,励精图治,重谱边地诗篇。生态名区,冠绝海内;避暑凉城,溢美宇寰。伯夷采薇,已遍红陌;季鹰怀莼,尽现青田。坝漆与黄连争艳,天下首选;珙桐偕水杉齐寿,亘古独先。生物礁,石膏矿,丰富宝藏;天然气,水风电,广大能源。优质烟叶缀绿野,三农解困;富硒茶品煮碧波,五洲养颜。俚曲龙船调,唱响音乐圣殿;土舞肉连响,跳进非物遗产。新城半岛,环滋曲水;古镇都亭,平临丘山。公路铁路俱高速,沪蓉长贯;施州万州皆机场,左右比肩。礼俗和睦,蛮荒未必落后;区位经济,后发可以超前。今曰名重西部,古谓利涉大川。故乡远望,三生有幸;心香遥祝,万家齐欢。
地理位置
利川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个县级市。地跨东经108°20'——109°18',北纬29°42——30°39'。位于鄂西南,东接恩施,南界咸丰,由西南至西北与重庆直辖市的黔江,彭水,石柱,万州,云阳,奉节相邻。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利川市辖都亭、东城2街道办事处,谋道、汪营、团堡、柏杨坝、忠路、建南6镇,南坪、沙溪、文斗、元堡、毛坝、凉雾6乡。居民委员会13个,村民委员会575个。 都亭街道 办事处驻都亭,人口58942人,面积312平方千米。辖5个居委会、8个村委会。 东城街道 办事处驻东门,人口24176人,面积901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17个村委会 谋道镇 镇政府驻谋道溪,人口69234人,面积340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55个村委会 汪营镇 镇政府驻汪营,人口89799人,面积524平方千米。辖4个居委会、47个村委会 团堡镇 镇政府驻团堡,人口63121人,面积4466平方千米。辖56个村委会 柏杨坝镇 镇政府驻柏杨,人口82142人,面积554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57个村委会。 忠路镇 镇政府驻忠路,人口80050人,面积5151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60个村委会 建南镇 镇政府驻建南,人口72134人,面积3033平方千米。辖54个村委会 南坪乡 乡政府驻南坪,人口51156人,面积148平方千米。辖21个村委会 沙溪乡 乡政府驻沙溪,人口32431人,面积287平方千米。辖22个村委会 文斗乡 乡政府驻文斗,人口65942人,面积4928平方千米。辖56个村委会 元堡乡乡政府驻元堡嘴,人口33176人,面积263平方千米。辖26个村委会 毛坝乡 乡政府驻毛坝,人口39724人,面积338平方千米。辖44个村委会 凉雾乡 乡政府驻凉雾,人口68010人,面积425平方千米。辖45个村委会 飞地 钟鼓村,位于重庆市奉节县云雾土家族自治乡境内,隶属于湖北省利川市柏杨坝镇。钟鼓村飞地分为两块。占地776公顷,1952年划属湖北省利川县柏杨区,现属利川市柏杨坝镇。飞地所在的云雾土家族乡是著名的长江三峡“天坑地缝”风景区边沿,也是闻名世界的史前古人类洞穴遗址——兴隆洞遗址所在地。 友好城市 [3] 浙江省临海市编辑本段教育民俗
教育 有民族中小学14所(民族中学11所,民族小学3所),普通高级中学5所,其中利川一中为省级重点中学,利川五中,利川二中为州级重点中学特校1所,职业技能学校4所。
利川市“最高学府”利川一中
高中 利川市第一中学、利川市第五中学、利川市第四中学、利川市第三中学、利川市第二中学、利川市职业高中 初中清源中学、铜锣坝中学、民族实验中学 、沙溪乡大沙溪中学、沙溪乡民族中学文斗乡长顺初级中学、文斗民族初级中学、忠路镇小河初级中学、忠路镇老屋基初级中学、忠路镇初级中学、长坪民族初级中学、谋道镇谋道初中、建南镇乐福店初级中学 、建南镇箭竹溪初级中学 、建南民族初级中学 、石坝初级中学 、西流水学校 、苏家桥学校 、汪营初级中学 、柏杨镇白庙初中 、柏杨镇龙船初中 、柏杨镇柏杨初中 、南坪乡长乐初级中学 、南坪乡南坪初级中学 、毛坝乡民族初级中学 、元堡乡民族初级中学 、凉务乡三教寺初中、马前中学、凉务乡民族中学、东城街道办事处初级中学、都亭一中、都亭二中 民族 利川市有土家族、苗族、侗族、壮族、藏族、畲族、白族、蒙古族、彝族、满族等11个少数民族,人口376853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6%。其中:土家族311558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8%,苗族60906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其他少数民族人口4389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5%。全市有民族贸易企业54家,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企业2家(民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民族铸造厂)。其中文斗乡以土家族苗族居多,很有特色。1956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认定土家族是我国的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有关部门和单位并于1958、1980、1982年先后在境内进行了三次民族成份调查。至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境共有人口680594人。其中土家族199962人,占总人口的294%;苗族50414人,占总人口的74%;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1368人,占总人口的02%。各少数民族共计251744人,占总人口的37%。少数民族聚居区所占面积3100平方公里,占全境总面积的67%。 境内居民倔强、执着,重义好客,风习古朴,食喜辛辣,衣爱青兰。 民俗 利川是世界优秀民歌《龙船调》的故乡,是八百里清江的发源地。这里巴楚文化水乳交融,民族风情浓郁,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现代文明根深叶茂,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文化事业蒸蒸日上,文化产业正在形成,文化设施逐步改善,文化市 场管理有序,文化区位优势明显增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如火如荼,农村丰富多彩,社区争奇斗艳,机关方兴未艾,城市文化氛围十分浓厚。利川是全国体育先进县市,承办过湖北省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近年来,利川先后举办了首届中国利川民歌艺术节、“龙船调的故乡”经济文化交流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等;2005年8月与深圳宝安联合举办了《同唱龙船调》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利川,将以一个充满文化魅力的大市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利川古隶巴国,秦汉为南郡蛮地。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及古时相对封闭的地域特色,使这里保留着浓郁的民族风情。乡间吊脚楼上随处展现着一张张土苗儿女的笑靥,青山绿水旁缕缕炊烟传送着土腊肉的醇香,街头、村落令人眼花缭乱的是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手舞足蹈的青年壮汉展示着“肉连响”的粗犷,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的传统习俗更是丰富多彩,使人沉迷…… 2010年,湖北省利川市的“利川灯歌”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音乐项目类别,序号3。 宗教 以佛教、道教及天主教传播较广。民间亦有一些邪教在少数群众中传播,如鸡公教。编辑本段地势地貌
利川市境属云贵高原东北的延伸部分,地处巫山流脉与武陵山北上余脉的交汇部,山地、峡谷、丘陵、山间盆地及河谷平川相互交错。
利川旅游风景(15张)山脉
钟灵山——甘溪山——福宝山呈东西走向,横于市境中部,将全境截分为南北两半。北部为利中盆地,四周有齐岳山、寒池山、石板岭、马鬃岭、麻山、钟灵山、甘溪山、福宝山环抱。城区位于盆地偏东部位,海拔10795米,地理位置高于周边各县市。南部山高坡陡,沟谷幽深,地形复杂。齐岳山为境内最大山,如城墙逶迤西北,成为鄂渝边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寒池山为境内最高山,如擎天巨柱耸峙东北角,海拔20415米。东南星斗山——人头山——雷音山与西南挂子山一一大木峰——九条岭如双龙抢宝,环绕东南、西南边境。
河流
发源于境内的清江、郁江、毛坝河、梅子水、磨刀溪等河流,顺着地质构造和山势走向奔流出境,呈典型的放射状水系。西南部郁江出境处河涌为境内最低点,海拔315米。水域用地714962公顷,占总面积的16%。主要河流有:属于由西向东流入长江的清江水系;由东南、西南流人乌江的郁江、毛坝河的乌江水系;西部流入石柱河、西北和东北流人长江的建南河、磨刀溪及梅子水的长江水系。最大河为清江、郁江。清江发源于西部的都亭山,郁江发源于福宝山。境内多年平均降水总量5919亿立方米,产水多年平均径流深802毫米,径流总量370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径流量500多立方米,比全国人均值多一倍以上。编辑本段气候条件
利川属云贵高原东北的延伸部分。巫山余脉和武陵山余脉在这里交汇,境内四周山峦环绕,中部平坦,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全境地势高于相邻各县(市)是一个典型的高山悬圃。境内河流顺着地质构成线和山势呈射线状向四面奔流,既是八百里清江的发源地,也是倒流三千八百里郁江和唐崖河,磨刀溪的发源地。气候为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山峦起伏,沟壑幽深,海拔高度不同,气候差异明显,为典型的山地气候。夏无酷暑,云多雾大,日照较少,雨量充沛,空气潮湿。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带,四季分明,冬暖夏热,年平均气温167℃,年降水量1300至l 600毫米,日照时数14092小时。海拔800至1200米的二高山地带,春迟秋早,潮湿多雨,日照偏低,年平均气温123℃,无霜期232天,年降水量1200至1400毫米,日照时数12989小时。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气候寒冷,冬长夏短,风大雪多,易涝少旱,年平均气温111℃,无霜期210天,年降水量1378毫米,日照时数15189小时。主要灾害性气候有:低温连阴雨、干旱、暴雨洪涝、大风冰雹等。利川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光照不足,热量偏低,降水量充沛,气候差异明显。东有玉笔朝天,南有八宝炼丹,西有万里长城,北有卧龙吞江。这里山奇水秀,是一个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