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人拜干爹、需要的步骤是什么?

海丰人拜干爹、需要的步骤是什么?,第1张

“拜干亲”就是认义父、义母,是流行全国的一种保育习俗。在北方叫“认干爹,干妈”;在南方则称为“认寄父、寄母”,俗称“拜过房爷、过房娘”。婴儿时期拜认的干亲可能是永久性的,终身保有这种关系,也有可能是临时性的,多则三五年,少则匆匆一晤,从此各不相干。“拜干亲”的对象有的是人,也有的是物。其目的一是怕孩子娇贵,不好生养,或是以前生子夭折,怕自己命中无子,借“拜干亲”消灾免祸,保住孩子;二是孩子命相不好,克父克母,借“拜干亲”来转移命相,以求上下和睦,家道昌盛。为了让孩子好养,“拜干亲”一般都喜欢认儿女较多或贫寒的人家做义父、义母,因为儿女多的人家,孩子就像成群的小动物一样,容易长大;另外,贫寒的人家,小孩一般较多,又不娇贵,反而容易养活、长大。当然,也有两家为了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愿认对方儿女作义子、义女的事情。至于那些富翁显贵认坤伶、舞女做干女儿,那是别有用心,已不在我们讨论之列。“拜干亲”的习惯,因地域、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在礼节习俗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北京,人们一般认为认干爹,干妈会对于爹、干妈自己亲生的子女不利,所以不是至亲好友,人们一般是不敢求其作为自己孩子的干爹、于妈的;而且拜干亲,双方要互送礼物,并摆酒席,以后每年三节两寿,干儿子、干女儿家都要给干爹、干妈送礼,做干爹、干妈的也要回赠礼物,所以,不是富厚之家也是难以应酬的。既然要“拜干亲”,那么就得择一个吉日举行仪式。届时,做父母的除了要准备丰盛的酒席外,还要替自己的孩子预备孝敬干爹、干妈的礼物。这份礼物中,最重要的是送给干爹的帽子和送给干妈的鞋子,另外,还要配上衣料之类的物品。当然,干爹、干妈并不是只进不出。干爹、干妈送给干儿子、干女儿的东西一定要有饭碗,筷子和一把长命锁,另外,还要有一套小衣服,鞋袜、帽子、围嘴和兜肚等。过去,为了这些礼物,有钱的人家都是到首饰店去订做银碗银筷,或者到护国寺、白塔寺喇嘛那里去买木碗,以免小孩因失手而打碎。如果万一打碎碗的话,就被认为是很不吉利的事情。在河南、陕西的一些地方,“拜干亲”是通过“碰”来完成的。在河南郑州、开封一带,婴儿出生的头一天早上,婴儿的父亲便要出门“碰”姓。“碰”到的第一个人,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幼,婴儿的父亲都要跪下磕头,然后向其说明家中生了孩子,并请对方为小孩起名。过去,农村早起的多为拾粪老头,有的毫无思想准备,但碍于习俗,不便推却,只好信口胡诌一个。于是,“粪筐”、“箩头”、“狗娃”、“猫娃”等名字就出来了。这些名字虽然有点不雅,但好在只是小名,是人们对小孩的爱称,只是小时候叫,也就没多大关系。有的地方,被“碰”到的人除了给婴儿取名外,还要送给婴儿一件礼物,并被认成干亲。在陕西一些地方,“认干亲”一般是在孩子“满月”的那天,由其祖母或祖父抱出去,出门后碰见的第一个成年人即拜为干妈或干爹。当然,这种“碰”除了有一定的随机性外,大多数场合往往都是事先安排好的,“碰”见的第一人,或是与他家关系要好,或是有地位有身份之人。在杭州,小孩“拜干亲”却有另一套风俗。他们所拜的干亲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鲁迅先生文章中经常提到的“无常鬼”。在那里,“父母恐其子不寿,又惧拜干爹娘用费大,便不寄于人,而寄于无常鬼”,俗称“拜胡干爷”。据当地传说,无常鬼是阎罗王专门派来拘摄死者之魂的鬼,将子女寄于无常鬼,是希望它不要拘摄寄子之魂,以保长寿之意。过去,世人不知道无常鬼的名义,而将它讹为胡姓,于是便有“胡干爷”的称谓。寄拜胡干爷的方法是:小孩的父母先要做一件崭新的白衣衫,然后将它带至庙中,用它去换取胡干爷偶像身上的旧衣,并以烧酒、烧饼、香烛、银锭供而焚之。最后,由庙中和尚为出寄之子取名。以后,每年七月,小孩的父母都要抱其前往寺庙拜贺胡干爷的生日,直到小孩年满16岁为止。除汉族以外,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也有“拜干亲”的习俗,如土家族就非常有代表性。土家族的小孩除了寄拜给别姓之人作为“干儿子”、“干女儿”之外,有些人家还将小孩寄拜给树木、岩石、水井以及猪、狗、鸡等物,并以寄拜之物为小孩命名。如果是男孩,一般谓之为“岩保”、“水保”、“猪保”、“鸡保”等;如果是女孩,则一般取名为“岩妹”、“水妹”、“狗妹”、“鸡妹”等。因为在土家人看来,只有将小孩寄拜给他人或事物,才能消除灾星,让小孩顺利成长。不过,普通“认干亲”的仪式,只要孩子正式向干爹、干妈磕上三个头,并改口称呼干爹、干妈即算完成。若孩子幼小和特别娇贵,认干亲时,干妈要穿一条特别肥大的红裤子,坐在炕头上,由旁人抱着孩子从裤裆里钻出来,以表示孩子是自己亲生的。然后干妈给他(她)戴上长命锁,起个乳名,以后用于爹、干妈所赠送的碗筷吃饭。这寓意着小孩从此成为他们的孩子,吃他们家的饭,和亲生父母不相干了。从此,小孩也就可以借干爹、干妈的福气,顺利成长,健康长寿。“拜干亲”这种保育习俗,尽管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我们仍能从中找到一些共同之处,那就是:(1)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让小孩好养和顺利成长;(2)起因相似,都带有较为浓厚的迷信色彩;(3)情感一致,都富有极为浓烈的人情味道。■认干亲认干亲,是旧时山西乡间比较流行的一种民间礼俗。认干亲之后的交往,大都比较频繁,而且都仿照亲情的交往方式,形成比较固定的亲戚关系。认干亲,在乡间虽然没有固定的程式,大致都是认干爹、干妈、干哥、干姐之类的干亲。形成认干亲的原因,大致是这样,两家是朋友,交往甚好,为把这种交往相对固定,就采用让下一辈认干亲的办法使交往加深。诸如认义父、义母之类。有些是因为一方对另一方家中有大恩大德,一方图报对方的恩情,就以认干亲、当义子的办法,以相对固定的程式形成长期交往关系,以达到知恩图报的目的。还有的,是由于孩子娇贵,怕中途夭亡,便采用认干亲的办法,让干爹、干哥、干姐保住孩子,使其能避免不幸,长大成人。也有些人家,是为了攀高结贵,让孩子认有钱人为干爹,或能将来从中得到好处。也有的,孩子从小送到奶妈家喂奶,从而使孩子与奶妈形成了一种新的关系,乡间称之为奶妈、奶爸、奶哥,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干亲的关系。认干亲原因种种,但是,这种干亲的出现,使两家的关系自然地进入一种亲戚交往的序列之中。认干亲在山西各地都有,以雁北、忻州、晋中、晋南更为普遍。乡间习俗,一旦认干亲,凡事都须按乡间交往的一般程序进行,凡认干爹干妈之后的孩子,过年、过节、寿诞、生日、都要按乡间礼俗程序去做。做干儿子的,平时要照料上了年岁的干爹、干妈,尽一定做干儿子的义务,从经济上也要给予一定的支持;而干爹干妈,对于儿子的娶妻、生子、盖房等重大活动都要过问,而且给予必要的支持与资助。山西乡间的认干亲,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少,但仍在乡间存在着,这是一种社会上存在着的特殊亲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一个侧面。

“天上雷公地下海陆丰”,形容海陆丰人团结、义气、强悍的性格,又兼有达观、自强、坚忍。

雷公,也就是雷神。在海陆丰人的眼里,天上雷公是个主持正义、除恶扬善的神,它在海陆丰人心里的位置就跟关公关二爷一样崇高。

所以“天上雷公,地上海陆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海陆丰的人崇尚正义,其程度就跟天上的雷神除恶扬善一样”。

扩展资料

天上雷公地上海陆丰的来源:

一说始于明代。当地相传,明嘉靖年间,倭寇入侵东南沿海,海陆丰几千名渔民直达碣石湾参加前线战斗,由于习水性熟环境,大获全胜。自此一战,海陆丰“如一声春雷,一响天下知”,“天上雷公地下海陆丰”的说法也不胫而走。

一说始于彭湃带领农民闹革命。彭湃留学回到海丰以后,领导海陆丰农民运动,开银行、农民看病免诊费。为了褒扬海陆丰人民敢为人先的革命热情,便有了“天上雷公地下海陆丰”这句话。

人民网-把海陆丰比作雷公是褒是贬?

海丰人天生热情好客,耿直豪爽,外粗内秀,心里的话从来不羞于表达,有着憨厚的朴实的语言。

海丰人,品行耿直,性格刚烈,是什么就是什么,说话不喜欢绕圈子。跟海丰人交朋友,你要有耐心,其善良纯朴的心要慢慢去领会。

海丰人热爱自己的故乡,海丰人特别重视老乡关系,忠诚构筑了成都人生生不息的本质,而这忠诚的信念厚厚地渗透沉淀在海丰人的心灵深处,一旦他们认准了值得为之忠心耿耿的事或人,就会忠诚有加,不会有丝毫懈怠,为朋友同生死,共患难,两肋插刀,忠于爱人,忠于家庭,忠于朋友。

对自己故乡的认同与自豪感,源于十七载岁月来对海丰这片热土及其所孕育出的海丰人的热爱。不要说潮汕地区,即使是在中国,一提起海陆丰也是如雷贯耳。“天上雷公,地下海陆丰”——祖宗、家族观念强,团结一致,嫉恶如仇,奋发图强,这正是对海丰人精神品性的真实写照。作为创立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根据地的革命先烈——彭湃,因其鲜血里汹涌澎湃的海丰人的不屈斗志,使其在中国***历史里书写了最初的序曲和绝美的篇章,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可惜先烈早逝,他的重要地位在海丰人的心目中不言而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海丰人纷纷偷渡香港,或是旅居东南亚等国,事业有成后又积极回乡投资建设,这使得海丰这个小县城却拥有繁华的市中心及众多高档的住宅小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而充满正气。网络媒体上颇多对海陆丰的不实贬低,我且笑看嗤之。真正的海陆丰,尤其是海丰人,特别努力拼搏,富豪颇多。

广州是众多潮汕人聚居的地区,潮汕人甚至比很多本地人更有权势。潮汕人经过自己的奋斗赚了很多钱,同样的,海陆丰人也经过自己的拼搏在广州安居成家,像我们家族就有百来人在广州立足发展。但我在广州遇到过很多外乡人、家乡人,甚至是我自己的一些长辈,都对海陆丰和潮汕地区的关系产生了一个谬误,即认为海陆丰属于潮汕地区,认为海陆丰人(汕尾人)是潮汕人。在学校,老师叫潮汕同学举手示意,我发现我的同乡同学都举起了手。老师听说我们是海陆丰人,也默认我们是潮汕人,甚至说彭湃是潮汕人。在外地人眼中,汕尾似乎属于潮汕无疑,因为我们都操着潮汕腔,有类似的生活习俗。事实上,潮汕人认为汕尾属于潮汕地区的不少,而海陆丰本地人大都不认为自己属于潮汕人。

我通过家乡一些介绍海丰的书籍及互联网的一些资料查阅了海丰的历史。海丰县建于东晋初年,距今1800多年历史,明末又从海丰划出东部地区成立陆丰县,再后来又从陆丰分出陆河、从海丰分出汕尾。但海丰人独立地从福建迁徙到海陆丰地区可以追溯到比海丰建县更早的时期。虽然潮汕人也是从福建迁徙过来,但海陆丰的迁徙与潮汕人的迁徙无论时间、空间、路线均没有任何联系,是完全独立的。若非要说海陆丰与潮汕有有什么关系的话,那就是潮汕人和海陆丰人、雷州人、海南人、台湾人同属福佬人后裔。海陆丰人说的腔调与潮汕人有共同之处,但是又差别很大,反而与台语和闽南话更接近。这就是我为什么我们看潮汕台不如看厦门台或者台语台亲切。潮汕话和闽南语在简单的字句上可以交流,但是稍微语调一快就难以交流了。一个完全没有接触潮汕话的海陆丰人和一个完全没有接触福佬话的潮汕人基本上不能沟通。这就是为什么我说福佬话阿龙却几乎听不懂,而他也以为我是潮汕人。

在生活习俗上,有一些很明显的区别。潮汕文化中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功夫茶,在海丰绝迹,因为我活了十七年也没看到过。而海陆丰人从小喝到老的“咸菜”,潮汕人也很少知晓,更没有一辈子喝这种茶的习惯。潮汕文化中的奇葩——潮剧,在海陆丰同样没有影子,有的是海陆丰独具特色的白字戏、正字戏。

历史上,海陆丰的大部分时期都是属于惠州管辖。海陆丰真正与潮汕的交集,还是1958年至1983年前者曾短暂归属汕头。又听老一辈的人说那时汕头人和海陆丰人相处极不愉快。约摸上世纪80年代,海陆丰独立设立地级市前,又被划回惠州地区。这么看来,海陆丰与潮汕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过二十余年,与一千多年的漫长历史相比,实在太过短暂且影响力极其有限。

很多人总把汕尾地区误认为属于潮汕地区,这总让很多海陆丰本地人有一些不满。因为海陆丰文化具有很大的独特性以及不息的生命力,是区别于潮汕文化、属于亘古闽南文化的一个分支。潮汕文化与海陆丰文化同为分支,前者无理吞并后者,后者更不能因某些人的鼓噪就被“同化”掉。在惠州手下一千多年间,海陆丰文化都能保持着鲜明的独立性,更何况现在更多的海陆丰人兴旺发达了呢?我以为,绝不能以一个简单的广义“潮汕”词汇,就把海陆丰一千多年的灿烂历史文化、人文地理通通湮没。何况海丰人杰地灵,百度一下人人知道。

身为一个海丰人,我热爱自己这片孕育我生命的土地。也深爱海陆丰孕育的灿烂文化、丰衣足食、人丁旺盛、以及辈出人才。在这片三百多万人口的热土上,喷薄着千年文化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它宛若一条江流,推动海陆丰人更勇敢地走向未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6211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30
下一篇2023-07-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