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段《楞严经》「五」 |「直译、简洁、易懂」

每天一段《楞严经》「五」 |「直译、简洁、易懂」,第1张

碎读楞严 — 第五节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

那时阿难,跟所有人,听完佛的开示、教诲,身心舒泰。回想从无始以来,失却本自具有的真心,妄认因攀缘六尘而分别了知的投射影像为自心相。今日开悟,有如没有奶吃的婴儿,忽然遇见慈母。合掌向佛施礼,愿听如来,讲明身心的真与妄、虚与实,揭示生灭的妄心、与不生灭的真心,这二者现物、觉知的情形。

原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当时,波斯匿王,站起来对佛说:我从前未受诸佛教化时,见过外道迦旃延、毗罗胝子,他们都说:这个身体死后断灭,称为涅槃。我虽然遇佛教化,可如今仍有疑惑,如何充分展开证明此心的不生灭之处?今天在此的众人,那些有漏的初学者,都想听。

原文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佛对大王说:你的身体现在还好好的,现在就来问你:你这个肉身,是像金刚一样常住不朽?还是会变坏?

原文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

大王:世尊,我现在这个身体,最终是要变灭的。

原文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佛说:大王,你未曾坏灭,怎么知道会坏灭?

原文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

大王:世尊,我这个无常变坏的身体,虽然还没有坏灭,但我看现前就是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从不停息,就决然而知这个身体,总有一天会完全坏灭。

原文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佛说:是这样。大王,你如今的年龄,已近衰老,样貌与儿童之时,相比如何?

原文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

大王:世尊,我年幼之时,肌肤润泽;成年之时,血气充满;而今,年已垂暮,快要老糊涂了,形色枯瘦憔悴,精神昏昏沉沉,头发花白,面容多皱,料将不久于人世,如何比得上充盛之时?

原文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佛说:大王,你的容貌,应该不是突然衰老吧?

原文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

大王说:世尊,变化是一点一点的发生,我丝毫没有觉察到,寒来暑往,渐渐就变成今天这样。为何这样说?我二十岁时,虽然还年轻,样貌却已比十岁时老了;三十岁时,又比二十岁时老;如今六十二,回想五十岁时,宛然强壮。

原文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

大王:世尊,我看到变化非常微细,虽然这种衰老,其变化的速度,姑且计作十年一变;若让我再微细思惟,其变化速度何止一纪(12年)、二纪,实则年年有变;何止年年有变?而且月月亦有变化;何止月月有变化?且每天都在改变;更深入的思维、更仔细的观察,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所以知道我的这个身体,最终会变灭。

原文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惟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沈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佛对大王说:你看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你的身体终将变灭;可你是否也知道,身体坏灭的时候,身中尚有不灭的吗?

原文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

波斯匿王合掌答佛:我真不知道。

原文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

佛说:我现在给你指出不生灭性。大王,你几岁时看见恒河水?

原文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

王说:我在三岁的时候,慈母带我去拜耆婆天,经过此河,那时就知道是恒河水。

原文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佛说:大王,如你所说,二十岁时,比十岁老,乃至到六十岁,期间日、月、岁、时,甚至念念之间都有迁变;则你三岁见此河时,到你十三岁见此河时,你所看见的河水怎样?

原文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

王说:如三岁时一样,宛然无异,乃至到今天,六十二岁,也没有不同。

原文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佛说:你现在自我伤感 : “头发花白,面容多皱”,你的面容必定比童年时有更多的皱纹。则你现在看此恒河,与以前童年时看此恒河,二者相比,其观河之见,有老幼的不同吗?

原文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

王说:没有,世尊。

原文王言:不也,世尊。

佛说:大王,你的脸虽然起了皱纹,而此见精(有灵性、能见物的这么一个东西),其能见的性能未曾起过皱纹;起皱纹表示有变化,不起皱纹表示没有变化。有变化的表示会坏灭,那些不变的,原本没有生灭,怎么会随着你的身体的生灭而生灭?而还引用那些外道“末伽黎”等之说,都说此身死后全灭?

原文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大王听到这话,信知身体坏灭后,是舍此生而再趣它生,另外投胎,不会断灭。于是跟所有人一起,踊跃欢喜,前所未有!

原文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阿难,即从座起,向佛合掌施礼,长跪对佛说:世尊,若这个见性与闻性,确实没有生灭,为何世尊,还责备我等,说我等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佛大发慈悲,洗除我等的尘垢。

原文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那时如来,垂下金色的手臂,轮手向下指,对阿难说:你现在看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

原文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

阿难答:世间的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道,什么是正、什么是倒。

原文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佛告诉阿难:若世间的人以此为倒,那世间人以什么为正?

原文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

此处有一小段需要收费,点击此处去查看

前面章节

碎读楞严四

碎读楞严三

碎读楞严二 ​

碎读楞严一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有一天,波斯匿王心中想:世间有三件事情是让人讨厌、憎恨、厌恶的,是哪三件事情呢?就是人会衰老、生病、死亡,而诸佛世尊,出世说法的主要原因,就是想要除去众生老、病、死的痛苦,如果没有老、病、死的痛苦,诸佛如来也就不用来苦口婆心的弘扬正法了。

波斯匿王想完后,就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波斯匿王就将他刚才所想的事情告诉了佛陀。

佛陀说到:“大王,您说的很正确,这个世间众生最憎恶、讨厌的事情就是衰老、生病、死亡,这是任何一个众生都要经历的事情,就算是天界的天人,他们虽然现在还享受着无尽的快乐,他们也会衰老、生病、死亡。除了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能够除灭生、老、病、死的痛苦,其他的一切众生都无法摆脱生死轮回的无尽苦痛。如来出世说法,也正是为了让众生明了正确的修行方法,除灭众生的生、老、病、死苦。

大王,这个世间的众生是很痛苦的,因为他们有生、老、病、死的痛苦,求不到的痛苦,与亲人离别的痛苦,与怨家债主共聚一处的痛苦等等说不尽的痛苦,这些痛苦的产生是因为贪爱的缘故,只有除去贪爱之心,才能除去痛苦,而要除去贪爱之心就要按着如来所说的教法实践修行。

大王,就如同一个人,他贫困无依,看见别人住着宽大舒适的房子,看见别人被贤妻美妾无微不至的照顾,看见别人腰缠万贯富欲的生活,就会心生羡慕,他自己就想过这样的日子,可是不管他如何的努力工作,也无法快速的过上他想要的舒适生活。这个人就会因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舒适生活而痛苦,而他的这个痛苦是因为贪爱别人舒适富裕的生活而来的,别人的舒适生活也是过去世辛辛苦苦乐善好施种植福报而来的,现在世果报成熟了,所以别人就能享受到福报的果实。这个贫困的人过去没有种下福德的 种子,就无法在以后收获到福德的果实,无法享受到福德的果实,他痛苦的产生在于贪爱别人宽大的房子,贪爱别人漂亮的贤妻美妾,贪爱别人腰缠万贯、随心所欲的生活而来的。如何才能灭除他心中的痛苦呢?那就是要灭除他心中的贪爱。他心中的贪爱如何才能灭除呢?就要按如来的教法实践修行。他要告诉自己:自己是因为过去没有种下福德的种子,所以才会如此的贫困,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的工作,心生善念,口说善言,身体行为做善事,布施供养佛法僧三宝,这样自己的生活,就会慢慢变好。并且还要告诉自己,别人的富裕生活也是无法永恒享有的,因为每个人都会衰老、生病、死亡!所拥有的黄金、房产、贤妻美妾等等的一切都是要舍离的,这个世间的事物是无常的,没有一件东西是自己能够真正拥有的!

27 有爱就有痛苦

有一次,佛陀在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只树给孤独园。

那时,舍卫城里有一位婆罗门居士,他所钟爱的独子死了,使他深受打击,因而丢下工作,茶不思饭不想,常常到他儿子的坟前思念悲泣,几乎就要崩溃了。

这天,这位婆罗门居士漫无目标地走着,正好来到只树给孤独园,就进去拜见佛陀。

佛陀见他精神萎靡,魂不守舍的样子,便问他原因。

婆罗门居士将他失去爱子的事,悲伤地向佛陀诉说了。

佛陀听了,回答婆罗门居士说:

「正是这样啊,居士!如果有了爱,就跟着有忧、悲、恼、苦,愁戚、哭泣。」

「瞿昙!怎幺这样说呢?瞿昙!你应当知道,如果有了爱,就有快乐啊!」

佛陀再三地说,婆罗门居士再三地反对,然后不满地离开了。

婆罗门居士走出只树给孤独园,看到一群人正在路旁赌博,心想:赌博人大多比较聪明,我来请他们评评理。

结果,那群赌博的人都同意婆罗门居士的看法,认为如果有了爱,就有快乐。婆罗门居士听了很满意,点头离去。

这件事,在市井小民的茶余饭后里传开了,还传进王宫,到了波斯匿王的耳里。

波斯匿王也质疑佛陀的教说,就去问末利皇后。

末利皇后是虔诚的佛弟子,深知佛法,所以回答大王说:

「是啊,大王!正是这样啊,大王!如果有了爱,就跟着有忧、悲、恼、苦,愁戚、哭泣。」

「末利!当弟子的,一听到传言中老师怎幺说,就附和了。沙门瞿昙是你的老师,所以你就跟着附和。」

「大王!不相信的话,你可以自己去问世尊啊,派人去也可以。」

于是,波斯匿王派一位名叫「那利鸯伽」的婆罗门,去问佛陀。

佛陀告诉那利鸯伽婆罗门说:

「那利鸯伽!我问你,如果有一个人,他的母亲去世了,或者父、兄、姊、妹去世了,是不是会哀伤崩溃呢?所以,可见得如果有了爱,就跟着有忧、悲、恼、苦,愁戚、哭泣。

从前,这舍卫城里有一对恩爱的新婚夫妻,只是不久后,夫家家道中落,为娘家所嫌弃。有一次,妻子回娘家,娘家的人逼她改嫁,丈夫知道了,不愿意妻子被夺,结果,丈夫杀了妻子,然后自杀殉情。那利鸯伽!从这件事也可以知道,如果有了爱,就跟着有忧、悲、恼、苦,愁戚、哭泣。」

那利鸯伽婆罗门将佛陀所说的,带回去禀报波斯匿王,证实了末利皇后的说法。

这时,末利皇后更进一步地为国王作了解说:

「大王!你爱你的儿将毘琉璃吗?」

「爱啊!」

「大王!如果毘琉璃有个三长两短,那你会怎样呢?」

「末利!如果毘琉璃有个三长两短,我会愁戚、哭泣、忧苦、烦恼、懊悔。」

「大王!所以,有知有见、全然正觉的世尊会说:『如果有了爱,就跟着有忧、悲、恼、苦,愁戚、哭泣。』

大王,同样的,你的爱臣尸利阿荼、爱女婆夷利、爱妃雨日盖,或者领土迦尸与憍萨罗有了无常变化,你也会愁戚、哭泣、忧苦、烦恼、懊悔的,由此更可以证明:『如果有了爱,就跟着有忧、悲、恼、苦,愁戚、哭泣。』

大王!你爱我吗?」

「爱啊!」

「一旦我有个三长两短的,大王会怎样?」

「末利!那我一定会愁戚、哭泣、忧苦、烦恼、懊悔。」

「大王!想想这些情况,就不难知道确实是『如果有了爱,就跟着有忧、悲、恼、苦,愁戚、哭泣』了。」

「太精彩了,末利!太不可思议了,末利!世尊智能的洞察与所见,是多幺地深彻啊!

来吧!末利!帮我把礼敬前净身用的水拿来。」

于是,波斯匿王起身,漱口、洗手脚,整理衣服,露出右肩,向佛陀所在的方向合掌行礼,然后三称「礼敬世尊」。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中阿含第二一六爱生经》、《中部第八七爱生经》、《增壹阿含第一三品第三经》。

二、爱,依所爱的对象,可分为对自己的「自体爱」,以及对自身之外的「境界爱」。其中,「自体爱」是由「自我感」的我见、我执所推动,而「境界爱」则是「自我感」所延伸的「我所」类。一般所说的爱,如故事中所举的例子,都属于「境界爱」的「我所爱」,相对于「自体爱」的深潜难察,这是比较粗显易觉的。

三、不论是对「自体」的「我爱」,亦或对「境界」的「我所爱」,两者都与「自我」紧密关连着,不离「主宰」、「控制」的特性,所以,一旦所爱的对象发生变化,痛苦就跟着来了。

四、佛陀未出家前,有着宫廷优渥的生活,不会没有爱的暂时满足之愉悦经验,但是,佛陀更深彻地洞察了爱的主宰本质,以及诸行无常的真理,而说有爱就有痛苦。

五、故事末后,《中阿含第二一六爱生经》说,波斯匿王归依了佛、法、僧伽,这与《中部第八七爱生经》、《增壹阿含第一三品第三经》所说不同。若从印顺法师在《以佛法研究佛法》中的举证,了解到波斯匿王对佛法「其实是信心微薄」的(第七○页),因而对波斯匿王的归依三宝之说保留,而采用了《中部第八七爱生经》的说法。

六、在佛化家庭中,夫妻间不妨可以像末利皇后一样,互相提醒「万一我有个三长两短时」,也是一种不错的关照与心理准备。

在下转贴这个经文的意思是指佛陀的教导是让人脱离痛苦,但欲爱是无法止欲爱的。如果您把菩萨当作是神明崇拜,那么在下只能说这并非佛陀教导。您把欲望对菩萨祈求,在下只能说这并非佛陀教导。如果您想要和这人好,那么您应该赋予实际的行动,而并非神明崇拜。

23楞严经浅述(三番 显见不灭 舍妄归真)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沈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这段是三番显见的前面一部分。这一段其实就是修的无常观,这是很好的无常观了,包含了无常观的内容。这一段是三番显见,讲的是“显见不灭”,就是让我们明白这个见性是不灭的。前面第一番是“显见是心”,不是眼,是心;第二番是“显见不动”;第三番,见性是不灭的,意思是它是没有生灭的,它不生才能不灭嘛。

前面是从诉说无常开始,意思是从无常的生灭当中,让我们能够悟出不生灭的那个见、那个心。先是诉说生灭、诉说无常,让我们体会它的无常性,它的生灭性,然后再认识那个不生灭性。等于是分为了前后两段。我们来看前面这一段,讲的无常性,生灭性。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

这几句是讲:因为佛前面讲了两番显见“显见是心”、“显见不动”。听了之后“身心泰然”,表示明白了。舍妄归真嘛,前面认识到,认妄心为真那是大错特错,得到了佛的呵斥而且被佛否定了。从前面的失落、悲观、绝望、痛哭流涕,然后到现在的“身心泰然”。他发现:实际上我的心从来没动过,我有什么好失望的?即使以前浪费了几十年的光阴,但我现在明白了,那也很好啊,所以说“身心泰然”,很坦然。

念无始来。失却本心。

这是在诉说他以前,“念无始来。失却本心。”他迷失了真心,认妄心为真,认妄心、不认真心。

妄认缘尘。分别影事。

“影事”就是法尘,为什么叫“影事”?这是个比喻,就像摄影,拍照之后留下来的照片就是你的一个影像。法尘也是,法尘就是前五尘落榭到第八识田的影子。我们内心的妄想就是法尘,法尘就是落榭的影子,所以叫“影事”。 “缘尘”,我们前五根攀缘前五尘落榭在第八识田的影子,这个就成了法尘

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今天明白了,他从显见不动这里开悟的。噢!原来这个见是从来不动的。手动了,手有开合,一会是掌,一会是拳,但是这个见没动,心没动。以前是认这个妄心为真,当然它就会动来动去,变来变去,后来发现其实这个心是没动的,妄心在动,真心是不动的。包括我们这个身体生死轮回,但这个心没有生死啊。他明白了。就像走失的孩子在大街上忽然遇到了母亲。

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就是他要求进步,想进一步地再聆听佛的开示,彻底悟入真心,叫“显出身心”。“真妄虚实”,何为真?何为妄?何为虚?何为实?“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生灭与不生灭两种,要真正地明白,“发明”就是真正弄明白。通过启发真正弄明白:什么是生灭,什么是不生灭?如何认识无常生灭的,又从无常生灭当中,真正明白不生灭的。

时波斯匿王。

“波斯匿王”,就是前面在第一卷里面序分部分出现的,因为波斯匿王“讳日营斋”,他父亲的忌日请佛吃饭,佛去应供了,应供了之后本来要说法的,因为这个时候阿难出事了,佛说,“我有事,今天不给大家说法了,抱歉,我要赶快返回祇园精舍。”波斯匿王一看,怎么没讲法就想跑,这可不行,我得跟着来,“王及大臣。愿闻法要”,随着佛都到祇园精舍来了。

前面这一卷都是给阿难讲的,包括前面的两番显见都是给阿难讲的,从三番显见之后,波斯匿王其实也受了启发了,只是他现在还没弄明白。阿难明白了,但是波斯匿王还没明白,但是他已经知道不对了,知道以前认妄心是不对的,所以这个时候波斯匿王是当机众,他出来发问。

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

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从前还没有遇到佛,没有接受佛的教诲之前,他见“迦旃延。毗罗胝子”,他原来先遇到的是外道,这个迦旃延、毗罗胝子是外道,迦旃延、毗罗胝子,就是迦旃延和毗罗胝的儿子,后来他们都皈依了佛教,皈依了佛,也成了大阿罗汉。

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

这个叫断灭外道,“死了就一了百了了,这个就叫涅槃”,这是断灭外道,迦旃延没有皈依佛陀之前,他是断灭外道,他曾经跟波斯匿王讲:你死了就了了,你就入了涅槃了。这是他之前讲的,下面是遇到佛之后的。

我虽值佛。今犹狐疑。

我虽然遇到了佛陀,也听闻了佛的讲法,但是我内心还是有疑惑。就是对他原先听的法,“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有疑惑,好像对又好像不对。因为他听佛讲“显见不动”,心是不动的,真心是常住不灭,是不动的,妄心是有生灭的,但是外道又讲“死后断灭名为涅槃”,他就搞不清楚了。“狐疑”也是个比喻,大家知道狐狸是比较多疑的,狐疑就比喻多疑的人。我们人里面是有的,多疑的就叫狐疑,就像狐狸一样。凡是多疑的人都有狐狸的种性,有狐狸的习气,所以叫狐疑。这什么意思?说明你曾经是做过狐狸的,这是真的,不要笑,因为无量劫以来,我们肯定什么都做过。你为什么现在多疑?因为你离那个狐狸身有点近;我们没有疑心或者疑心少,我们离做狐狸很久了,也就不怀疑了,因为你离得近,前生或者前几生才从狐狸变成了人身,当然还保留多疑的习气。

这个疑在佛教里面用什么破?用信破,信可破疑。但是佛教里边又提倡疑,就是说你可以怀疑,你可以用几年的时间怀疑佛法,你怀疑佛讲的法对不对?合不合理?对不对你可以去参悟、可以怀疑,你通过怀疑,通过参悟,通过学习,你觉得是合理的,你就信嘛。所以“疑”跟“诽谤”是不一样的,你可以怀疑,但是不要诽谤。因为你没有经过学习,没有经过参悟,不懂就乱说,这就叫作诽谤。

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

这是他的问题,“显见不动”,这个见性、这个心是不动的,它是没有生灭的,那如何让我们发挥证知,让我证明、发挥?“发挥”就是让佛进一步地开示,发挥佛法的大意。前面的显见不动,我还没听懂,让佛,你再进一步地给我讲,你再证明,让我明白这个心是不生灭、是不动的。

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不光是我愿意听,那些有漏者、没有断烦恼的、没有证果的人都想听,都想弄明白。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

你现在这个身体就在这里,就这个样子,我现在问你。

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

你这个肉身、你这个身体,是金刚不坏,还是会坏?这个当然好回答了。

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他说:佛啊,我这个身体最终是要变坏的,是要变灭的。因为有生就有灭嘛。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

你这个身体现在没有灭啊,你怎么知道会灭呢?你怎么知道会坏呢

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

这个无常变化的身体,虽然现在还没有变坏、还没有灭,但是我有观察。他怎么观察呢,下面就是波斯匿王的观察,他这个观察就是一个很好的无常观,观察身体是无常的。

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通过观察,这现前“念念迁谢”,就是念念不停、念念变化、念念生灭,妄想不停,这个我们是最容易观察的。“新新不住”就是不断地更新。通过现在的医学我们就更容易了解了,我们的细胞不断地死亡、不断地更新。你看,拍一巴掌,这一巴掌下去要打死很多细胞的,但没关系,它很快就会更新的,很快就会长出来的,这叫“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它是不会停留的。“如火成灰”,就像火一样,慢慢地柴火烧尽,慢慢地成灰了。“渐渐销殒”,他不是马上,是渐渐地。一个人从生到死都是渐渐。“渐渐销殒。殒亡不息。”从生到死是不停止的、不休息的,你说让我停一下,这是不可能的。“决知此身。当从灭尽。”我从这里通过观察就知道,这个身体以后一定会灭尽的,一定会灭的。

佛言。如是。

佛就认可他的话,是这样的,你的观察是对的。

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

佛就进一步问,“大王,你现在的年龄已经衰老了。”他现在六十二岁了,已经衰老了。过去的六十二岁跟现在六十二岁可不一样,过去条件差、生活差,六十二岁已经很老了,五十岁都已经很老了。现在五十岁、六十岁还年轻着呢。现在波斯匿王已经六十二岁了,你现在这个“颜貌”,这个样子、相貌、颜色,跟“童子”,你小孩子的时候相比又怎么样呢?

世尊。我昔孩孺。

我从前是小孩子的时候。

肤腠润泽。

皮肤肌肉都非常润滑,有弹性。

年至长成。血气充满。

年轻的时候慢慢长大,长成了之后,血气充满。

而今颓龄。迫于衰耄。

六十多岁了,属于颓废的年龄,已经接近于衰老了。

形色枯悴。

这时候形体、色泽都干枯憔悴。

精神昏昧。

精神也大不如以前了,变得浑浑噩噩,神魂颠倒。现在叫老年痴呆,出了门就不知道家了。

发白面皱。

头发白了,脸上的皱纹也多起来了。

逮将不久。

可能活不了多久,生命就该结束了。

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我怎么能跟血气充满的时候相比呢?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

佛说:大王,你这个形体、你这个容貌,应该不是马上变老的。

王言。世尊。

世尊,是的。

变化密移。我诚不觉。

什么叫密移?因为这个变是很微弱的。举个例子像我们的头发,头发是看不见长的,你要看得见长,那还得了。我们人长高也是这样,一年长五公分,那你肯定是看不到的,如果看出来长,那还得了,得吓一跳。跟那个竹子不一样,雨后春笋,一夜不见,哇,几米出来了。人的变化就是这样,你是看不到的,这叫“密移”,所以“我诚不觉”,不能觉察的。

寒暑迁流。渐至于此。

但是春夏秋冬四季变化,这个变化是很明显的,慢慢地,一年复一年,一月复一月,“哎,我就老了。”从小孩子到六十二岁,就老了。

何以故。

为什么如此呢?

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

我二十岁时,虽然年轻,但是我的“颜貌”,我的颜色、容貌,跟十岁时相比,已经老了。

三十之年。又衰二十。

我三十岁时候跟二十岁比又老了。

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

我现在六十二岁了,回想五十岁时,那还强壮到得很。

世尊。我见密移。

通过寒暑变迁,他就看到这种变化了。

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

“虽此殂落”,虽然这种变坏、没落,我们身体就是这样的,从年轻然后慢慢变坏。“其间流易”,它中间的变化,其间的变化,“且限十年”,刚才十年一个变化、十年一个变化来的,二十跟十岁相比,三十跟二十相比。又比如四十跟三十相比,五十跟四十相比,六十跟五十相比。“且限十年”,它刚才对比是用十年来比的,十年一个变化、十年一个变化。

下面就说了,若复令我微细思惟。

如果让我进一步微细思惟的话。

其变宁唯一纪二纪。

这个变化不是十年一个变化,二十年一个变化。

实为年变。

实际是一年一个变化。

岂唯年变。亦兼月化。

难道是一年一个变化吗?其实是“月化”,一个月一个变化。

何直月化。

难道是一个月一个月的变化吗。

兼又日迁。

实际上是一天一天地变化。

沉思谛观。

再进一步沉下心来,好好地去观察。

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

这就是无常观,到这一步了,“刹那刹那”,念念变化,一念一个变化,一念一个变化。当你对念念这个变化,生起这种觉察的时候,你的无常观就修成了。只是我们忘了,你没修成,当我们学习的时候,你提起来,“对,是无常的!”但出了门就忘了,这都不是。

什么叫无常观修起来了,就是你真正认识到它是无常的,在任何时候你都感受到它是无常的,它就可破我们的执著,可以破执著了,破很多执著。真正的无常观修起来的时候,你的执著可以破很多很多的,可以破一大半。如果是深刻无常的话,可以开悟的,也可以悟道的。所以任何一个法门都可以悟道,就看你从里面领悟了多少。

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通过前面的观察,十年一个变化,一年一个变化,一月一个变化,一天一个变化,然后最后是分分秒秒,念念之间都在变,不得停住,这是无常。所以我知道这个身体一定会变坏的。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

大王,你看到这些变化不停,不得停住,你从里面领悟了无常生灭的道理,但是在这个变灭当中有不灭的,你知道吗?无常变灭当中,它有不灭的,有不变的,你明白吗?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

我真不知道,实在不知道。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

那好吧,我现在就告诉你那个不生灭的本性是什么。

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

大王,你几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恒河水呀?因为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进入南亚大陆,再经过恒河平原,最后流入印度洋,中下游在印度。恒河在印度是很神圣的,它就相当于我们中国的黄河,我们比喻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恒河是印度的母亲河,地位是非常崇高的。恒河水穿越印度,给印度带来繁荣、带来发展。就像黄河一样,黄河穿越了中国,长江也是穿越了中国,孕育了中华民族,比喻是母亲河,称为神河。在印度他们每年都有祭祀恒河神的。我们在过去也有祭祀河神,包括少数民族现在还有祭祀河神的。

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我三岁的时候母亲带着我去“谒”,拜谒,去朝拜,去拜见耆婆天。“耆婆天”是什么?就是长命天神。过去印度人认为耆婆神是长命天神,梵天是造物主,类似中国的女娲。我们中国人是怎么来的?是女娲造的,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信仰。印度人怎么来的?梵天造出来的。这是典型的一神教,我们原始的信仰是女娲造人,这就是一神教。梵天造人,是印度一神教。一神教相信有一个造物主,我们都是造物主造出来的,就像西方上帝造人一样,它是一个原理,都是一神教。

佛教不是一神教,佛教是无神论。别看佛教有那么多佛菩萨,这护法神、那护法神可多着呢,“楞严会上佛菩萨”,楞严会上护法神无量无边,其实佛教是无神论。为什么佛教是无神论?因为最终我们都要成佛,我们都有佛性,我们都能成佛。

他三岁时朝拜耆婆天神,就要经过此流,耆婆天的庙就在恒河边上,经过恒河就看到了恒河水。

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

大王,你前面说你二十岁的时候已经比十岁老了,这六十岁的时候肯定更老了,“念念迁变”,念念变化,那么当时三岁的时候你看见这个河,跟十三岁的时候,因为十年一个变化嘛,三岁见这个水跟十三岁见这个水,“其水云何。”有什么变化啊?

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

三岁见这个恒河水跟十三岁见这个恒河水,是一样的,“宛然无异”,是一样的,很明显没有变化。

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我今年六十二了,我见这个恒河水,还是一样的,还是没有变化的。

第三番显见,就是让我们认识不灭,不仅不动,而且这个心是不生不灭的,这是三番显见,“显见不灭”。

前面是波斯匿王认识到了我们这个身体是无常的、生灭的、是变坏的,他就很感伤,已是老朽了,“逮将不久”,所以他就很悲伤,而佛就给他开示、引导。你为什么感伤?是因为你觉得现在无常快要到来了,逮将不久了,不知道还有一个不生灭的,所以佛在这里给他开示,从生灭当中认识这个不生灭的,这叫发明生灭与不生灭两种。

接着看这一段,波斯匿王三岁的时候第一次见恒河水,十三岁观河之见没有变,到现在六十二了,已经过去五十九年了,那个观河之见依然没变的。观河之见没有变,说明不会灭。

下面佛给他引出这个观念来。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

    佛说,刚才你自我感伤,自我伤心,你觉得你现在六十二岁的面容与童年相比,头发白了,面容也起了皱纹,老了很多。

    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

    佛问他了,你现在六十二岁,看恒河水,跟你三岁时看恒河水,“观河之见”,就是能看恒河水的见性,“有童髦不”?有年轻与年老的区别吗?

    王言。不也。世尊。

  “不也”,没有,佛啊,没有区别,没有变化,是一样的。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

    佛下面开示了:大王,你的面容,由小孩子没有皱纹到现在有皱纹了、老了,但是“此见精”,这个见精我们前面讲过,见精其实就是识精,就是六根之性。六根之性实际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心的性能,这个“精”就是功能、作用。“性未曾皱”,它没发皱,六根之性是不会变老的,是不会变的。

    皱者为变。不皱非变。

    这个能够变老的就叫“变”,不能变老的就叫“非变”,没有变化,就是不变的。这是让波斯匿王认识有变的,有不变的。我们的身体可以变衰老,生老病死,一直在变,但是我们这个性能不变。

    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

    那个能变化的、无常的,它一定会有生灭的,有生老病死。那么不变的,没有变化的,“元无生灭”,它就没有生灭。这实际就在给我们显示心是没有生灭的,是不生不灭的。 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既然我们这个心是不会有生灭的,那怎么会受生死呢?生老病死只是身体上的一种现象,我们这个佛心是没有生死的。庄子他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了,所以他才说“生不可喜,死亦不悲”。因为这个生与死无非就是我们生命当中的一个现象,轮回路上的一个现象。所以生没什么可喜悦的;那么死呢?死不可悲,也没什么可悲哀的。因为你死了,意味着这段生命的结束,但同时又意味着下段生命的开始,所以说没什么可悲的。

因为有死才有生嘛,生不可喜,因为这个生是新的生命的开始,但同时也意味着你必然要死去。所以说生不可喜,死不可悲。所以佛说,不如不生也不死。不生也不死,那就也无喜也无悲。如果你把生死的真相弄明白以后,在你面对生死的时候,就没什么可怕的,也没什么可感伤的。

小孩子出生了,我们可以恭喜一下,人死了怎么办?我们可以祭奠、纪念一下。你只要掌握好喜和悲的一个度就行了。我们这个佛心它不生,不生肯定就不会死的,受生受死的是我们这个四大假合之身,它来受死,我们这个佛心它不受死。为什么呢?因为它不受生。从来都没受过生,当然也从来没受过死。这就是身跟佛心的区别。

    而犹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你过去是不知道,不知道佛性是不生不灭的,所以前面你还引用了末伽梨等断灭外道的观点:人要死后才入涅盘,“都言此身死后全灭”,死了就全灭了。这是断灭外道的一个观点。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

波斯匿王听了佛说的话之后,他就确信“舍生趣生”。啥意思?什么叫轮回啊?轮回意味着生命无限地延续,轮回嘛,如轮常转,只不过是在六道里面无限地延续下去。

这跟佛菩萨不一样,佛菩萨常住世间,他这个无限延续跟我们这个无限延续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在无限延续当中,我们要起烦恼的,我们有很多苦恼、很多伤心事、很多焦虑的事情,有生老病死,有时候觉得过不下去了,甚至都活不下去了。这就是我们不明白。佛菩萨明白了佛心之后,他在娑婆世界里面,也是以我们这种生命形态存在,无限地延续,但是他不受痛苦。他不受而我们要受,这就是区别。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把这颗心搞明白,要认识到这颗佛心,那么你就是佛菩萨了,就跟佛菩萨一样,也不受这个痛苦。

    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因为他知道了,哦,“显见不灭”,那个心是没有生灭的,不受死也不受生,他就很高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6279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30
下一篇2023-07-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