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感很低的燕国,为何被列入战国七雄之列?

存在感很低的燕国,为何被列入战国七雄之列?,第1张

提起燕国你能想到什么,有人不假思索地会想到天龙八部里的慕容复一心要复兴的国家,别误会,此燕非彼燕,还有人会想到荆轲刺秦王,除此之外呢?似乎只能摇头说不知。

其实存在感不强的燕国,建国800余年,并不是只留下荆轲刺秦王一事。

那么存在感很低的燕国,为何被列入战国七雄之列?因为现在韩国的首都首尔都曾属于它。

燕国也曾辉煌一时。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了商朝之后,把他的弟弟封在了燕地为燕召公,后来通过不断向冀北,辽西等地扩张,灭了蓟国之后,建都蓟城(今北京市)。

燕国在春秋时期,由于远离华夏文明圈,华夏的诸侯也不怎么和它一起玩耍,偏居一隅的燕也享受了几百年的平静生活,等到了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并起,燕国在战国七雄中所处的位置也只是倒数一二位。

但燕国出了一个明君,燕昭王铸黄金台招贤纳士,这时期的燕国可以说是最辉煌的,面对中原诸侯的强势,燕国的主要扩张目标是朝鲜半岛上的东胡。

此时,燕国有一员大将秦开,在秦开的带领下,燕军大破东胡,让东胡退却千余里,而燕国的疆域也向东推进了千余里,一度把朝鲜半岛上的汉城都纳入管辖范围,这个汉城就是现在韩国的首都首尔,韩国国都更改名字,估计也是为了去中化,毕竟汉城可是我们华夏民族赐给它的名字。

纵横大家苏秦从燕国崛起。

战国中期,面对秦国的强势崛起,山东诸侯开始合纵抗秦,燕国虽然离秦国较远,但作为山东诸侯国的一份子,自然免不了要出一份力,既然说到了合纵抗秦,自然要说说苏秦。

苏秦一开始想着为秦国效力,奈何造物弄人,几经不如意之后,却得到了燕王的赏识,并被燕王任命为丞相,合纵抗秦的大旗也在苏秦的手里瑟瑟发响。

苏秦的合纵虽还是没能阻挡住秦国的崛起,但作为燕国的丞相,苏秦自然努力帮燕国刷了一次存在感,其实靠着外交手段,从根本上无法强大国家。

燕易王统治时期,燕国出了一个大阴谋家子之,等到燕易王死后,燕王哙继位,直接上演了战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一场闹剧,那就是燕王禅让王位于子之,于是燕国内乱爆发,齐国打着维护和平的名义,差点灭了燕国。

燕国名将乐毅克齐七十余城。

几近灭亡的燕国,在诸侯国的干预下,得以苟活,但对于齐国的恨,那可是从骨子里发出的,经过燕昭王的招贤纳士、励精图治,弱燕一度实现了仅有的一次中兴。

强大了就要报仇,在苏秦的活动下,韩、赵、魏、燕、秦五国组成了伐齐联盟,此战以乐毅连克七十余城,几乎灭亡了齐国而告终,乐毅的战绩一度让其余诸侯国为之侧目。

但是,齐国虽然被打残了,毕竟是百足之虫,面积狭小的燕国,想要吞并辽阔富裕的齐国并不容易,于是乐毅采取怀柔政策,只是不被燕王理解,从而撤了乐毅的兵权,这也是燕国再次有下坡路并且无法在强大的标志。

乐毅一走,燕军随即被齐国的名将田单以即墨城为据点,实现了齐国的复兴之路,燕国被齐国的节节败退,燕国和齐国你来我往的攻伐,最终落得个两败俱伤的下场,燕国也再次之后又陷入了没有存在感的时期。

燕赵多义士,荆轲刺秦王

时间的车轮碾过战国最后的十年,秦王政统一天下之心已经无人能阻挡,燕国此时的太子燕丹,为了阻挡秦国灭燕的步伐,想到了刺杀计划。

太子丹想当然的以为,只要挟持了秦王政或者杀死他,那么燕国就能继续苟存,于是在公元前227年,让刺客荆轲和秦舞阳携带着献城的地图以及秦国叛将樊於期的人头去秦国开展秘密行动。

只是构想虽好,但是实施不利,被吓傻的秦舞阳让秦王产生了警觉,继而导致荆轲刺杀秦王政的失败,刺杀计划失败之后,荆轲身死,秦国借此,大军伐燕,攻破了燕国国都以及消灭了燕军主力,自此退守在辽东半岛的燕国已经能看到自己所剩不多的寿命了。

公元前222年,秦王政派大将王贲进攻辽东半岛,俘虏了燕王喜,自此建国800余年的燕国,圆满的走完了它的一生。

飞鱼说:

存在感很低的燕国,为何被列入战国七雄之列?因为现在韩国的首都首尔都曾属于它,燕昭王统治时期,燕国的国都一度包括河北,辽东半岛,朝鲜半岛等局部地区,可以说此时是燕国在战国历史中最巅峰的时期。

存在感不强的燕国,建国800余年,并不是只留下荆轲刺秦王一事,此外苏秦在燕国起家,乐毅带领燕军破齐,秦开退东胡千余里等,都在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当然还有其它事情,这里暂且不论。

为什么同样为战国七雄,燕国的故事就比较少呢?这是因为燕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战略目标决定的,当然其余诸侯国也没从心底把燕国当成对手,仅仅在燕昭王统治下强盛一时的燕国,又怎么具备争雄华夏的资本呢?

其他诸侯国如果单从地理上讨论的话,秦国是最占优势的,有着崤山和函谷关为天险屏障,进可攻退可守,自战国开始,秦国几乎都是在山东六国的地盘上作战,这也就保证了秦国本土不受战争的侵扰,一心一意发展经济。

秦国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地理优越,可谓是占尽了打胜仗的天时,地利,人和等所有因素,这样的秦国统一华夏也在情理之中了。

鄗代之战。

在古代,兵不在多在于精,秦国退兵是有条件的,作为代价,赵国必须割让六个城池给秦国,此时赵王深知这样的行为不过是以身饲虎,于是联络魏国齐国楚国共同抵抗秦国,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士气旺盛,自然不是搂草打兔子的燕国可以对抗的。

鄗代之战是在长平之战九年后才开打的,当时赵国实力有所恢复,并非奄奄一息。或者换句话说,赵国打不赢秦国,打燕国还是绰绰有余的。

首先燕国错误的判断了形势。长平之战后赵国虽然国力军力都遭受了严重损失,但以长平之战后的邯郸保卫战来看,赵国还是有些底蕴的。尤其邯郸之战后,赵国趁三国联军抗秦大胜之机夺回了太原郡这一战略要地,又经过近十年的休养生息,赵国的国力已经得到部分恢复,此时大约是赵国中兴的开始时期。

以军力而论,长平之后,廉颇又得到了重用,被委任为相国主持军政事务,再有赵国地缘位置比较尴尬,东秦,南魏,东齐,北匈奴,处在诸方强大势力的包围之中,赵国历来便民风彪悍尚武成风,“赵四战之国,其民习兵,不可伐”。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栗腹带回的消息,极有可能只是表面现象。临战而不知彼,大忌也。

其次·战国时期各国领土和人口是不断变化的,这份资料应该是推断出的各国在某一时间节点的人口和地盘,权威性上肯定是不够的,但是完全能够提供一些参考,燕国人口相比其他国家就是少。

关于燕赵实力的对比,苏秦曾说:“燕地2000里,兵甲数十万,车600乘,骑6000匹 ,赵地2000余里,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可见,燕国在骑兵数量上就不足赵国。

再者燕国统治者选择的时机看似是在乘虚而入,实际上实在是在顶风作案,要知道,当时的赵国上下都因为长平之战而憋了一肚子的气,所谓的哀兵必胜的典故应该很多人都知道,对于这些个燕国军队乘虚而入的贼寇行为,必然会激发赵国士兵的血性,给燕国的进攻事业带来无穷的麻烦。

带来麻烦也就算了,还会让燕国上下品尝到原本是给秦国虎狼之师准备好的防范准备,要知道,赵国可是曾经可以和秦国虎狼四六开的大国,这样的大国实力自然不能小觑,而且非要在人家憋了一肚子火,准备开大招的时候撞上去讨便宜,不输那是不现实的。

苏秦

简介

苏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苏秦师从鬼谷子,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

《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苏子》31篇,早佚。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其中十一篇不见于现存传世古籍。

导语:燕国为何宁可依附它国“夹缝”求生,也不肯变革?从固守王道政治角度分析,依附它国获得过好处多

燕国可以说是战国时代一个非常另类的存在,之所以说它另类,因为这个国家作为战国时代唯一的西周开国诸侯,作为战国七雄当中底蕴最为深厚的国家,它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气概和实力与它的底蕴却是完全不相符的。

在燕国的发展进程当中,它都是依靠着其它国家进行生存的,从来都没有过变革,哪怕是在燕昭王乐毅变法当中,它也没有想过要去改善自己国内千疮百孔的政治制度;在燕国的统治当中,王道的政治手段已经是它治国的命脉了,哪怕去断送这个国家的宗庙社稷,也不能够改变老祖宗所留下来的政治传统。

燕国墨守成规固守王道,不肯寻求变法

可是在战国时代,每一个国家都在积极努力地寻求变革,无论是李悝变法也好,还是商鞅变法也好,即使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也好,我们都能够从中看到一些变革的影子,但是燕国,即使在各大诸侯国的夹缝当中寻求生存,即使以一个诸侯大国的名头却连一个中型诸侯国中山国都对抗不了,它也断然不会去寻求变革。

那么,燕国到底为什么宁肯让自己的宗庙社稷受到损失,都不肯在发展的进程中去寻求变法呢?本篇文章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燕国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思,才一直墨守成规的,才一直坚守着它的王道政治传统不肯改善?而它在依附与其它国家的过程当中又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事件?

燕国为了吞并中山国,打压赵国,首先依附魏国

为了更好地能够解答上述的几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下燕国的发展历程,一直依附于强国而生存;它最开始选择的国家是魏国,这其实是无可厚非的,因为魏国在战国初期确实是中原地区最为强大的国家,虽然它只是一个新兴的诸侯国,但在吴起变法和李悝变法两场变革的支持之下,魏国的实力突飞猛进,成为了中原地区的霸主,其它的国家都不敢与它争锋,所以燕国便在那个时候选择了依附于魏国进行生存。

但依附于魏国的日子并不好过,燕国依附于魏国的最初目的,是想让魏国给它提供支持,让它能够吞并中山国,能够在对战赵国的时候有一点底气,同时也能够缩小与赵国之间的差距,但中山国是一块肥肉,魏国作为中原地区的大国,又怎么可能眼睁睁地看着燕国的实力进行发展呢?

所以没有魏国的允许,燕国也不敢私自对中山国出手。所以,燕国的行为一直都被魏国压制,并不敢有什么别样的念头,过得可谓是十分憋屈。

燕国依附崛起后的秦国,后被秦国把控

秦国崛起之后,燕国又选择了依附于秦国,事实上,燕国与秦国之间的关系一直都不是非常冲突,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就曾经向燕国派遣过人质,这足以表现出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国与燕国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尤其是在战国中后期的时候,燕国对于秦国的那种依附更加的显著。

最初在秦国秦庄襄王和秦孝文王执政的那段时间里,因秦昭襄王后期对秦国发展不力,秦国实力有所下降,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这个时候它所受到的外界干扰就增多了,想要继续发展下去必须要寻找帮手,而这个时候燕国便送上了门来。

在那个时候,因国家实力的原因,秦国对燕国还是非常倚重的,但随着吕不韦在秦国的一些改革,秦国对于燕国的那种倚重渐渐地变成了掌控,甚至后来太子丹在秦国的境遇也不是非常的好,不然它也就不会费尽心思的想要逃回燕国了。

燕国的发展策略就是依附别国而生存

燕国依附魏国,依附于秦国都是典型的依附关系,事实上,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燕国还曾经依靠过东部的齐国和南方的楚国,虽然并没有发生什么实质性的事件,但我们却可以从燕国的一些表态当中看出燕国的邦交策略。

无论是燕国选择依附于哪一个国家,最后的结局都逃不出我们上面所叙述的那两种,要么就是被依附的国家所压制,整个国家活得非常的憋屈,要么直接就是被依附的国家进行控制,甚至国君的决断都不能够单纯地由自己国家所决定,燕国可以说真正的将夹缝生存这四个字发挥到了极致。

燕国从来都没有过依靠自己的时候,哪怕是乐毅伐齐的时候,都是联合了其它五个国家一同进行的,这足以表示出燕国当时依附于别国而生存的策略,而我们接下来就来看一下,为什么燕国一定要选择这样的方式?

燕国历史底蕴深厚,坚持根深蒂固的王道政治传统

首先第一点,我们在上面已经提到过,燕国是战国时代最具有历史底蕴的国家,这也就表明,燕国在发展过程当中深受古老政治传统的影响,也就是说受西周的影响非常深远,突出的表现就是燕国坚持王道的政治传统。

对于一种根深蒂固的政策,无论是哪一个国家都是不好根除的,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燕国;比如说战国时期的楚国,春秋时期就自立为王,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实行分治的政治制度,一是到它灭亡的时候都没能够将这种制度改变,所以说一种根深蒂固的政策是很难连根拔起的。

这一点我们都不能过多地去责怪燕国,毕竟作为西周的开国诸侯,它的发展必定会受到西周的深远影响,这一点非人力可以控制。因此像是魏国那种新兴国家所实施的变法改革在燕国很难行得通;所以说,有时候历史底蕴也不完全是一种有利的东西,如果不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果这种传统不能适应时代要求,那么就是一种对国家发展的制约。

燕国在依附它国时,获得过很多好处

第二点,我们在上面的叙述中说过,燕国依附于其它国家生存,是有一定原因的,是有一些问题存在的;有时候,燕国同样在这种政策中获得了很多的好处。比如说燕国首先依附的魏国,虽然魏国并没有为它吞并中山国提供实际的帮助,但魏国也确实给燕国撑腰了,正是有魏国的支撑,燕国才有底气能够以硬气的态度对待赵国。

于是看在魏国的面子上,那个时候的燕国说话还是比较有分量的,在对待它的宿敌赵国的时候也能够挺直一些腰杆,不至于像之前那一样对待赵国的种种挑衅毫无办法。

而到了战国后期,它依附于秦国更是带给它了很多好处,事实上,燕国与它临近的国家赵国和齐国有着非常多的矛盾,而燕国又是这三个国家当中最为弱小的,与这些国家进行争端时屡次吃亏;在依附于秦国之后,燕国又找到了救命稻草,有秦国在背后为它撑腰,赵国与齐国也不敢对燕国有什么非分的图谋,这样的燕国又有了战国初期时候的那种硬气,虽然它并没有获得什么实际的利益,但却减少了它不少在争端当中的损失,这已经足够让燕国的百姓们满足了。

燕国一直以来的对外战争当中都是胜少负多的,甚至说胜利几乎没有,而那个时候的战争如果失败,必定就会付出代价,除了军队人数的伤亡损失外,你还要拿出钱财和土地来为失败的战争买单,所以燕国是深受其害的。

可是自从依附与秦国之后,燕国所要面对的战争就少了很多,同样在战争当中所蒙受的损失也就少了很多,这也算作是燕国的一些好处吧!因此,在燕国人民看来,这种依附政策还是给予了它很多的益处的。

燕国有依附于强国而生存的传统

更重要的是,燕国的这种政策由来已久,最开始是由燕国上卿苏代提出来的,苏代曾说:燕虽小而善附大国,向东依附于齐国则齐国强,向西依附于秦国则秦国强,向南依附于楚魏则楚魏强。

苏代这样的说法并没有错,燕国在战国七雄当中的实力虽然比较弱小,但是它怎么说也是一个诸侯大国,在群雄逐鹿的年代当中,在没有任何国家有着压倒性实力的时候,对于盟友的争夺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那个时候的燕国,这种依附的价值也就得到了体现,所以有这种能够不费时费力就能安稳稳生存的方式,燕国有何乐而不为呢?

燕国认为,依附于强国而生存的方式,要比变法付出的代价少

毕竟这种依附政策,是不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和努力的,它只是一种态度的改善,到底是依附于秦国?还是依附于楚国?说到底只是依靠国君的一句话而已,只是改善一下对于其它国家的态度,这比费时费力去进行变法要好得多,毕竟每一次变法,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样的战争当中所要付出的代价,并不比真刀实战的战场要少,所以在一直未曾变革的燕国人看来,寻求其它国家的庇护则是一种最直截了当的方式。

但是也正是这样的态度害了燕国,让燕国觉得能够从这样的政策当中寻找实际的利益,所以它也就切实地放弃了变法的机会,以至于最终秦国发动灭国之战的时候,燕国毫无还手之力,以至于到了最后,太子丹只能将国家的宗庙社稷都压在一个刺客荆轲身上,这又岂不是燕国作为一个诸侯大国的悲哀呢?

讨论

依附行为是最没有保障的

事实上,所谓的盟友真正有威慑力并不是同盟关系,而是同盟关系背后的一种不确定关系,没有人知道在这个国家蒙受损失的时候,它背后的支持者到底会不会出手?所以在不能够正确的判断两个国家真正的同盟关系,到达什么样的地步的时候,其它的国家都愿意卖燕国一个面子,也是卖它背后的秦国或者是魏国一个面子。

真正决定两国的关系是实质性的利益

当然,这只能够在它们没有受到切实利益损害的时候,一旦这个国家受到了致命的威胁,那么不管它背后的人是谁,战争都是在所难免的,而真正到了需要真刀实战的上战场的时候,盟友到底靠不靠得住才能够见分晓。

可是大多数时候,在这样的同盟关系见分晓的时候,都已经没有转换的余地了;只可惜燕国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它只是一味地沉浸在自己身为大国的骄傲当中,一直认为自己对于其它的国家都是有着大好处的,所以它一直沉浸在依附大国的政策当中无法自拔,从而放弃了自己变法改革的机会,最终也因为这样的政策而导致了灭亡,真的是一个可怜但是又可恨的国家。

综述

而如果只是一味的依靠别人的实力,那么最终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只不过是狐假虎威而已,一旦失去了这个支撑和依靠,一旦自己的支撑和依靠寻找到了其它更好的同盟,那么自己就会变成一颗弃子,到了那个时候再去后悔也就来不及了。

所以与其费尽心思的寻找其它人的庇护,倒不如去完善自身的实力,等到自己的国家可以大出天下的那一天,就不必再在夹缝当中寻找生存的机会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6595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30
下一篇2023-07-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