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成语大会彭敏的信息吗?

有成语大会彭敏的信息吗?,第1张

彭敏,1983年生于湖南衡阳,2002-2009年先后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当代文学硕士。2009年至今,为中国作家协会《诗刊》杂志社编辑。2015年获得《中国成语大会》年度总冠军,2017年获得《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亚军。

中文名:彭敏

出生日期:1983年   

出生地:湖南衡阳

职业:编辑    

人物经历:彭敏,男,1983年生于湖南衡阳,2002-2009年先后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当代文学硕士。2009年至今,为中国作家协会《诗刊》杂志社编辑。少年时代开始从事诗词、新诗和小说写作,曾获人民文学年度新人奖、北京大学校园原创小说大赛一等奖、北京大学原创诗词大赛zui佳原创奖、北京大学未名诗歌奖等奖项。毕业后曾因沉迷于股票期货投机而停笔多年,2013年起重新拾笔。小说、评论作品见于《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处,并获得中央电视台第二届中国成语大会年度总冠军、第三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媒体竞赛团年度总冠军。

人物评价:彭敏大概是我的朋友圈交集最大的一位,因此我们撞上的机会也最多。有时候我去他的单位《诗刊》闲坐、打乒乓球,在女诗人桑子的座位上,我偷偷抽烟,看着彭敏在那里说几句笑话。我们的朋友、诗人聂权大多坐在他对面憨憨笑着,楼上的作家朋友李宏伟、马小淘、刘汀也常来串门。

主要作品:励志散文集《被嘲笑过的梦想,总有一天会让你闪闪发光》(2016年2月出版)。

主要荣誉:

中国成语大会年度总冠军

第三届汉字听写大会第四现场年度总冠军

“明年我要当爸爸,明年我也要过父亲节,嫁给我吧。”近日,在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毕业典礼上,23岁的毕业生雷国梁手捧鲜花,单膝跪地,向相恋五年的女友求婚。女友彭敏激动的流下眼泪:“我愿意。”从校服到婚纱,在毕业时刻,两人学业和爱情双丰收。

当天时父亲节,雷国梁霸气地喊出“明年我要过父亲节”的求婚辞。正在参加学校毕业双选会的同学们闻讯聚拢而来,纷纷送上掌声和祝福。高中相识相恋,大学考入同一所学校,一个就读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另一个就读数控专业。两人又同时在院学生会担任文艺部和礼仪部的学生干部。雷国梁和彭敏这一对恋人身上有着太多的缘分和校园回忆。

“我想在毕业典礼这样重要的时刻给她一个仪式,并请老师同学见证我们的爱情,开启我们的新生活。”雷国梁说。据悉,两人都已经找到了理想的工作,签订了就业协议。雷国梁还向记者透露,就在成功求婚后,他们决定今年年底正式举办婚礼。

先把孩子的事放一放,还是想想怎么筹办婚礼吧。

正月十六日晚,这个春节档期最火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迎来了第五季的收官之战。最终经过三轮激烈的比拼,彭敏从四名选手中脱颖而出,终于夺得了梦寐以求的冠军。11岁北京“诗词神童”韩亚轩,屈居亚军。

对于彭敏的夺冠,很多观众是有心理准备的。作为两届的亚军得住,这次彭敏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冠军。再获得一次亚军,对他来说就是失败。

所以,在本届诗词大会的赛场上,彭敏一开始就势如破竹,拿下3场比赛的擂主。他自己也直言,这次的目标就是奔着冠军来的。隐约间已经展现出冠军的霸气与信心。

对于,彭敏夺冠,本场比赛的点评嘉宾,康震老师送上冠军奖杯,并称赞彭敏实至名归。其实,康震的话并不是恭维,小明觉得3个“靠山”,彭敏这个冠军实至名归。

在本场比赛之中,彭敏给人的最大的“靠山”就是强大的心理素质不管对手有何情绪上的波动,彭敏一直按照自己的节奏走。比如在“飞花令”的环节,彭敏、郑坤健和韩亚轩进行一次特殊的“超级飞花令”,选手必须说出一个“情”字,并说出“百人团”随机指定的另一个字。

明显看到几轮之后,郑坤健已经很吃力,他回答含有“伤”和“情”的诗词时,几经思考才说出了“伤情处,高楼望断,灯火已黄昏”,下一轮郑坤健再次卡住。但这个过程中,彭敏却是一直不为所动。一点都没有受到影响。

其实,上面这个瞬间只是彭敏本赛季稳健比赛的一个缩影,正是他的过硬心理素质,让他走到最后、笑到最后。

彭敏能够最终夺冠,第二个“靠山”就是他强大的知识储备。

家中有粮,办事不慌。只有强大知识储备,才能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笑到最后。

我们看一下,彭敏的履历,中国人民大学读本科,北京大学读研究生。连续获得中国成语大会年度总冠军、第三届汉字听写大会第四现场年度总冠军、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亚军、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亚军。据了解,彭敏为了参加成语大会,能够把《新华成语词典》倒背如流。

好在,作为一个连续几届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老选手,彭敏在这个舞台之上,已经收获了无数的友谊。比如上一季的冠军陈更。正是在她的鼓励之下,彭敏才能摆脱“两连亚”的阴影,站在第五季的赛场上。

在决赛前一天的下午,彭敏还在给陈更微信、打电话,请她传授比赛经验。陈更劝导彭敏不要当成决赛,就当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来做。

正是朋友这个“靠山”,让彭敏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决赛场上始终能够从容应对。

说完冠军,我们在说一下本季最大的黑马,11岁的北京“诗词神童”韩亚轩,他虽然屈居亚军。但是,却是含金量最高的亚军。他输给彭敏,更多是输在了临场应对和人生阅历上。在一些看似简单的“容易题”上失分。

韩亚轩还年轻,我们对他有更多的期待,正如他自己所说“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我们更期待韩亚轩在这个舞台王者归来!

据历史记载,除太平军曾于1852年和1853年先后在武汉三镇搭过三座浮桥以外,6000多公里的长江上从来没有一座真正的桥梁。后来到北洋军阀时代,北京大学桥梁系德籍教授乔治·米勒带领学生测量过桥址。1930年一个叫华达尔的美国桥梁专家建议国民党政府进行筹建工作,国民党政府派人在长江上钻了几个孔,之后也无声无息了。1936年,钱塘江桥梁工程处又着手进行筹建工作,为了募集资金,还曾拟定了过桥收费、分期还本付息的办法,但仍然刺激不了豪绅权贵们的投资兴趣,筹建工作不了了之。1946年与1947年,长江大桥筹建工作又先后进行了两次,同样没有结果。

“黄河水、长江桥,治不好、修不了。”黄河、长江两岸人民吟唱的歌谣,表达了他们无奈的心情。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很快被提上议事日程。1950年,滕代远刚刚接手主持全国铁路工作不久,就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的指示,着手筹划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并进行初步勘探调查。1952年成立了大桥设计事务所,以梅旸春工程师为主成立了测量钻探队,取得第一手资料。

后来,武汉长江大桥工程成为“一五”计划的重点工程,得到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不过,万事开头难,大桥的选址工作经历了许多挫折,先后作了八个桥址方案,专家们逐一进行了缜密研究。所有的方案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利用长江两岸的山丘,以缩短引桥和路堤的长度。大桥选址方案经中央财经委员会批准确定后,铁道部立即组织力量进行初步设计。1953年2月18日,毛泽东在武汉听取中南局领导关于大桥勘测设计的汇报后,还饶有兴趣地登上黄鹤楼,视察了大桥桥址。

1953年4月,铁道部设立了武汉大桥工程局,彭敏任局长兼党委第一副书记,杨在田、崔文炳任副局长;汪菊潜任总工程师,梅旸春、李芬、朱世源为副总工程师。大桥局初建,急需技术骨干,滕代远将铁道部机关仅有的三位一级土木工程师派去两位(汪菊潜与梅旸春)。

1954年1月21日,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政务院第203次会议,听取滕代远关于筹建武汉长江大桥的情况报告,讨论通过了《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议》。政务院正式任命彭敏为武汉大桥工程局局长,杨在田、崔文炳任副局长;武汉市委书记王任重兼任武汉大桥工程局政委。会议同时批准了1958年底铁路通车和1959年9月底公路通车的竣工期限。

政务院决议公布后,滕代远带领铁道部有关人员到武汉向中南局汇报,并主持召开与省委、市委的协调会,再次讨论建桥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会后,滕代远分别与王任重、彭敏谈话,嘱咐交代工作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至此,武汉长江大桥工程正式启动。

设计方案引风波

在得到周总理批准后,铁道部派出代表团携带全部建桥图纸、资料赴莫斯科,请他们帮助进行最后的鉴定。临行前,滕代远交代代表团负责人彭敏:“文件请苏方鉴定是为了慎重。长江大桥是新中国第—个大桥工程,绝不能出差错。”接着,滕代远又嘱咐道:“你们出去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听取鉴定意见一定要虚心,有情况随时向使馆和国内报告。我已告诉使馆,帮助联系参观他们一些建桥工地,多学多看些东西充实自己。”对此,彭敏回忆说:“这次谈话就像嘱咐一个没出过远门的游子那样细致周详。”

苏联政府对大桥设计文件的鉴定十分重视,指定了25位最优秀的桥梁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由苏联交通部副部长、桥梁工程总局局长古拉梁夫任主席。鉴定委员会对方案提出了53个问题,详细对比,反复研究。1953年8月7日,鉴定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之际,滕代远正在莫斯科率团参加社会主义国家国际铁路客货联运协定代表大会,他抽出时间到会听取意见并讲话。最后,鉴定委员会终于通过我们的设计文件,并给予高度评价。回国后,滕代远又与铁道部有关领导、专家一起认真研究,修改、充实了九项意见,使方案更趋完美

铁道部向国务院提出报告,要求聘请苏联专家组来华支援,周总理迅速予以批准。1954年7月左右,以康士坦丁·谢尔盖维奇·西林为首的苏联专家陆续抵达大桥工程局并开始工作。西林是中国铁路职工的老朋友,早在1948年战火纷飞的年代,就曾来到我国东北,帮助修建第二松花江大桥,支援解放大军人关。时任四野铁道纵队第三支队长的彭敏同西林就此首次合作。以后他们在修复陇海线洛河桥工程中又再度合作。西林这回是第三次来华帮助修建大桥,也是与彭敏的第三次合作。滕代远对彭敏说:“西林是你的老朋友,年轻有才华,相信你们一定能合作好。”“还要要求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配合好,虚心向苏联专家学习,一要建成大桥,二要学会技术。”滕代远又补充了一句。

1955年2月3日,滕代远主持召开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会议,聘任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为主任委员。该委员会是大桥工程的技术咨询机构。9月1日,武汉长江大桥工程作为重点工程开工。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西林见到彭敏的第一次谈话竟然如此出人意料。西林开门见山地说:“在莫斯科开的鉴定会我是参加了的,设计文件我也研究过,我认为建造大桥基础不宜采用‘气压沉箱法’施工。我有个新的想法,但是鉴定委员会里都是我的前辈,都是技术权威,我不好说话。”彭敏听翻译讲完后,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西林继续说:“这个新办法在苏联也没有用过,因为苏联没有长江。现在,希望得到你的支持。我们暂时先不说出去,只和你一个人谈谈。”随后,西林用几天时间详细给彭敏讲述了他的“管柱钻孔法”的技术理论、施工方法以及优越性。

彭敏听西林介绍之后,意识到此事非同小可,必须发动群众来讨论。他随即组织了由中苏双方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会议。此会开得十分严肃,也很热闹。中方人员抱着极大兴趣提出许多问题和疑点。与西林同来的几位苏联桥梁专家提出了相反的意见,理由是:施工方案已经苏联国家鉴定委员会通过,没有必要大改;其次,这种新方法谁也没干过,试验来不及。有位专家还打了一个比方,说:“一个人用右手摸自己的右耳朵,只要一抬手就摸到了;但是现在,你们却要把手绕到脖子后面再去摸,还能摸到吗?”只见西林站起来严肃地说:“同志们,我们讨论的是桥梁基础的施工方法,不是摸耳朵!”

会议开完,一场争论过去,似乎暂时风平浪静。但彭敏心中仍然静不下来,散会后他跑去征求汪菊潜和梅旸春的意见。他们告诉彭敏:“钱塘江大桥桥墩基础是用沉箱法施工的,可那是包给外商干的,我们的人一律不准下去。”“(现在)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还是学习摸索一下新办法吧。”当时,沉箱法施工的危险性很大,工人在深水中作业,承受气压和水压变化,容易发生血液中毒现象,一般称“沉箱病”,而这种病在当时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彭敏感到事关重大,立即带上有关资料十万火急地赶到北京,直接向滕代远汇报。滕代远没有立即给予答复,只是交代秘书安排彭敏休息。次日下午,滕代远在自己的办公室召见彭敏,明确表示支持西林的建议。彭敏回忆说:“滕部长认为,西林不是一个轻率的人,有关他自己国家的声誉,没有十分把握是不会提出来的。此事我已经向总理报告过了。”对此,吕正操回忆说:“周总理仔细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还提出一定要经过试验才能施工的要求。”

1955年上半年,国务院批准对新方案继续进行试验,并将新旧方案进行比较。大桥局立即组织人员在岸上和江心进行多种试验,提出有些建筑桥墩基础的大型机械设备也要重新设计制造,包括钻头都需要有新的图纸和样式,还有钻机、震动打桩机都需要制造和改进。在试验进入最困难的时候,大桥局党委曾向铁道部党组写了一份报告,其中写道:试验工作是成败的关键。而几天后收到铁道部党组的批复是:只有成,没有败;只许成,不许败!这几句批示给大桥局党委极大震动,他们明白:前面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创造性地实现新方法。彭敏事后回忆说:“一看批语的毛笔字,就知道是滕部长写的。”西林知道后感慨万分:“做这样的事,神经需要坚强些。”

树欲静而风不止,风波到此并没有停息的意思。国内发生的事情传到国外,苏联政府也知道了这场争论。为了调查清楚事情的原因,1955年底,苏联政府派出以运输工程部部长哥热夫尼柯夫为首的代表团来华,主要是参观长江大桥的施工,随团还来了桥梁专家葛洛葛洛夫、金果连柯、沙格洛夫等一大批工程界权威。西林知道后,内心很紧张,强作笑脸地对老朋友彭敏说:“我就准备接受审判吧!”

得知苏联代表团要来,滕代远立即报告周总理,周总理指示要热情接待好他们。滕代远放下手中工作,陪同苏联客人一行抵达武汉。途中,滕代远让彭敏给西林带话说:“方案是中国政府批准采用的,你不要紧张。”

长达十多天的“参观”,实际上是审查西林提出的方案。他们看文件、图纸资料,到现场看施工,听取西林的“答辩”。这期间,彭敏感到事情很严重,惴惴不安,找到滕代远说:“假如结果是不同意这个方案,把西林撤回国去怎么办?”滕代远坚定地说:“还按西林的方案干!”“假如……”滕代远严厉批评道:“没有那么多假如!”

一场风波过去了,西林的方案经过严格甚至可以说是苛刻的审查,终于被认可。12月,在铁道部副部长武竞天主持召开的会议上,对此方案作出明确的结论。记录文件里说:“在所建长江大桥桥墩深基础方面所使用的新方法,是先进的。它保证缩短工期和降低造价,并且比沉箱法基础工程的劳动条件简单,这种方法在修建桥梁和水工建筑物工程上也应广泛采用。”

西林特意找到彭敏说:“请您正式向滕部长转达:感谢他对我的信任。”不久,滕代远在铁道部亲切接见了西林,告知中国和苏联政府已经批准建桥技术文件,现在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了(西林回国后因此还荣获列宁奖章,那是后话)。彭敏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不是这样,那全部责任就会落到滕部长身上,后果不可想象。”时任铁道部工程局副总工程师的陈志坚回忆说:“对于新方案,滕部长明察善断,敢于开世界深水桥基施工之先河,并在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上试验成功,其胆识令人敬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6622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30
下一篇2023-07-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