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博士学位被广泛认为是提高一个人一生收入潜力的极好方法。但是,即使你可以破解学术奥秘,最终获得博士学位,也有充分的理由不追求这样的学位:
01 博士学位的完成时间是学士学位的两倍
学生平均需要82年才能完成博士学业,获得最高文凭的平均年龄是33岁。到了那个年龄,大多数只有学士学位的美国人已经拥有了稳固的职业。
02 教授会剥削你
获得博士学位需要很长时间,因为研究生通常被当作奴隶对待。研究生们从事教授们觉得令人厌恶的体力活(grunt work),如教本科生课、评审论文、在办公室耗时间、给本科生当母鸡(playing mother hen to undergrads,指像母鸡带鸡仔一样去带本科生)。很难对教授的不合理要求说不, 因为研究生需要教职员工站在他们一边。
03 你可能被退学
只有约57%的博士生将在10年内获得博士学位。
04 你最终可能需要靠食品券生活
根据《高等教育城市研究所纪事》,自2008-09年经济衰退以来的三年中,申请食品券的博士人数增加了两倍,到2010年超过33655人。部分原因在于,由班级支付的兼职教授的收入比大学秘书都要少。
05 很难找到学术工作
根据《要接受更高的教育吗》一书的作者,2005年至2009年,美国产生了10万多个博士学位。然而,在此期间,只设立了16 000个新的教授职位。这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另一个严峻数据:只有14%拥有生物学和生命科学博士学位的美国人,在毕业五年内获得学术职位。
06 读博可能会让你付出昂贵费用
据一位博士表示,约40%的博士生借钱获得学位,平均负债近37000元。这种债务将占学生作为本科生所承担的任何贷款的上限。
07 毕业后可能得不到终身教职
学者们在绿树成荫的校园里为学术做出牺牲并最终获得终身教职的旧模式已经过时。根据美国大学教授协会的数据,非终身职位目前占美国所有教师任命的68%。
08 如果可以,大学校长将取消终身教职这一做法
在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大学校长表示,他们赞成让大部分教职员工担任全职终身教授。
09 超过50%的教职工是兼职教师
兼职教师通常无法获得医疗保险、退休计划和其他福利。
10 在学术界之外,博士学位获得者得到的工作也可能很少
一直以来,人文学科的博士长期难以找到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工作,而现在,甚至在科学领域也变得具有挑战性。例如,制药业曾经是化学和生物学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天堂,但随着制药业巩固并转移了美国以外的工作岗位,这一渠道已基本枯竭。
11 研究生院在玩弄数字
很难找到提供有意义的就业安置信息的研究生院。如果学校不跟踪他们的博士学位获得者最终在哪里,他们就不必分享他们可怕的跟踪记录。
12 不幸的是,威望无法咀嚼
但是你可以写那些只有少数人会读的晦涩难懂的论文。
底线:如果你足够聪明到可以获得博士学位,那么你会足够聪明到不去追求博士学位。
结婚后读研是一种比较幸福的体验。因为不仅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家庭,还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学业,所以相对来说是比较幸福的体验。
一结婚。
结婚通常是指两个人结束恋人的关系,然后选择通过结婚的方式步入婚姻生活。而且选择结婚是对两个人感情的一种肯定,也是两个人对未来生活的新的开始。所以说两个人在进行相恋的时候,觉得两个人的情感可以走得更远,而且想要一直守护在彼此身边,这种情况下就会选择通过结婚的方式达到了自己的想法。而且结婚也是对两个人感情的一种稳固。
二读博。
读博就是读博士的意思。博士生相对来说是一种很高的学历,通常是指大学生选择读研究生之后,然后在研究生的基础学历上面选择继续读博,等到完成博士学业的时候,自己就会成为一名博士生。并且成为博士生以后,会因为自己博士生的学历让自己找到特别好的工作,甚至会因为自己的学历而受到一些企业的聘请,所以说成为博士生还是比较不错的。
三体验。
体验是指感受的意思。比如说我们去商场进行逛街的时候,看到一款比较不错的按摩椅,并且想要对按摩仪进行购买。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和商家进行协商,让自己体验一次按摩仪的功效,根据自己体验以后的感受,作出决定是否进行购买这款按摩仪。所以我们的体验在生活中是很重要的一种感受,这种体验能够让我们分辨一些事物的好与坏,并且在体验的过程中,能够让我们明白一定的道理。所以在生活中无论是购买产品或者是去接触一些事物,我们的体验相对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抬眼望去,浩瀚的天际有满天的星星。在我们的世界里,总是有人似乎生来就有着让人羡慕的东西。有些人有金钱,有些人是身世,还有些人是智商。而今天我们要了解的这个人就是这样一个神童,一路平步青云。不过,当人生的十字路口向他敞开远方时,他又会如何选择呢?
“神童”1983年一月,在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里诞生了一个男孩,他就是尹希,后来被人们称为天才儿童的“神童”。那么他的人生到底是如何让人震惊呢?
尹希的父母都是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的高材生,出生于高级知识分子的尹希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了很多我们上了大学才会学到的东西。而且他的父母还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启发他的科学思维,给他展示自然和科学的魅力。
当然他的父母不仅仅注重科学方面的培养,还注重尹希文学和国学的素养,从小让他学习唐诗宋词了解我国古代优秀文化,教他要用文字去告诉别人他的经验和研究。而这一切对于尹希来说并不是被逼着学习,而是他对这些知识点真的很有兴趣也愿意动手去做。
除此之外,尹希的父母并没有让孩子待在屋里死读书,而是鼓励他在玩中找灵感,让他多和朋友们交流,多关注身边的自然变化。并且尹希还是马拉松的爱好者,后面还取得了马拉松协会的认证证书。
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尹希展现了他对知识最大的兴趣,也展示了自己在数学物理上的天赋。在八岁的时候便开始在书橱拿大学的微积分课本看,还在实验室里努力的寻找着发生神奇变化的原理。1993年,这个别人眼里还未满十岁的小“神童”,进入了北京八中的智力超常实验班,虽然年纪尚小,但是他却在一两年的时间里从全班十六名升到了第一名。
他只在实验里学习了三年便参加了高考,当时年仅12岁的尹希以572分的高考成绩进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少年班”是中国科技大学特别建造的,专门为像尹希这样的,我们所说的“神童”而设立的。1996年9月6日,《人民日报》第四版也刊登了这则新闻,从那时候起,尹希便被寄予众望,所有人都在关注他的成长。
在当年高考结束后,尹希清楚的知道进入中科大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他准备出国留学,去哈佛大学找到能给自己研究的实验室。,即使在中科大这样的顶尖学府里,他依旧鹤立鸡群,在中科大完成了五年本科制的学习后,表现突出的尹希同时收到了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等的录取通知书。
在当年高考结束后,尹希清楚的知道进入中科大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他准备出国留学,去哈佛大学找到能给自己研究的实验室。,即使在中科大这样的顶尖学府里,他依旧鹤立鸡群,在中科大完成了五年本科制的学习后,表现突出的尹希同时收到了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等的录取通知书。
最终他选择了自己梦想中的哈佛大学,那一年尹希才仅仅十七岁。他是当年去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年龄最小的学生。进入哈佛攻读博士学位的他,选择的研究方向仍旧是理论物理学。
留学
2001年,只有17岁的尹希拿着哈佛大学全额奖学金开始了他在哈佛的开启了他的硕博生涯。尹希在读博的期间获得的成就十分显著,尤其在弦理论方面的成绩,让他的导师、哈佛大学物理系教授、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弦论****安德鲁·施特罗明格都刮目相看。
2006年,尹希获得哈佛博士学位,并打算回国效力,但哈佛为了留住他,打破本校博士不得在学校继续博士后研究的300年规定,允许他进行博士后课程的研究。在留校的第二年,年仅24岁的尹希博士被哈佛大学聘为物理系助理教授。2015年,未满32岁的年轻的尹希晋升为哈佛大学物理学正教授,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华人正教授。
在2013年,尹希获得具有“诺奖风向标”之称的美国斯隆研究奖,同年,受他的母校中科大的邀请,开始进行暑假课程的教学。并在2016年获得2017年科学突破奖——物理学新视野奖,这个奖项被誉为“科学界的奥斯卡”,旨在表彰全球物理、数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顶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如此大的成就,如果他能够回到祖国的话,一定会成为我国物理界新的闪耀明星。
据一些媒体报道,尹希在学成后,选择加入美国国籍,并在美国娶妻生子,有了安逸、稳定的家庭。而且到如今,他仍旧在哈佛当教授。
抉择对于尹希选择留在美国发展的决定让很多人感到非常惋惜,甚至愤恨。在一次采访中,记者就问到了尹希关于为什么不回国的问题,当初他是这样表述的,他很看重工作的环境,他喜欢哈佛自由专注的研究氛围,欣赏哈佛成熟专业的研究团。
他认为,他在哈佛能够探索到更多的宝藏和奥秘。另外,他也指出,如果他要回国,他不会一个人走,本着对团队,对科研负责的态度,也会带着整个组的物理科学家回国。而有些许无奈的答复也应该让我们深思。
对于尹希的选择,其实我们不能评判太多,对待科学我们还是应更加严谨的去审视,看到差距才能弥补差距。况且尹希研究的是弦理论,但当时中国做该领域研究的人相当少,当时还处于起步阶段。尹希想要得到的科研器材国内也是无法供应的,所以现在的我们也应该要认证研究科研技术,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才留在国内,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当然,对于尹希来说,他的选择只是对于当时他个人而言是最好的,当时中国的科技研究设备和氛围的确没有外国强大,尹希作为一个科学家,选择了最有利于自己研究的方向和地点这也是极好的。选择了一个认为更适合自己的地方,为世界挖掘更多的科研成果,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我们并不能用我们自己单一的想法和评判标准去评价别人的做法。
尹希是一位神童,他从小便展现了自己在数学物理上的天赋,加上他自己的努力,走出国门。在他的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他不过是朝着他自己的方向走得远了些,也许他选择了留在美国对于我们来说是“不爱国”的。
但或许,我们应该从他的选择中看到更多,他是一名科学家,当年国家的科研实力还不足以让他从哈佛优秀的科研环境中回归,可能对他来说,他选择了一条相对来说对他的研究更加便捷的道路。
结婚了并不耽误自己继续提升学历,可以去读博。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在大学期间遇到了自己的真爱,毕业后选择结婚,但是结婚之后又想着继续提升自己的学历,有读博的打算,却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这样做。其实先结婚后读博两者之间并不影响,反而会是一种幸福的体验,能够达到事业和家庭双丰收,让人感到十分羡慕。
1、先结婚后读博。
结婚并不影响自己继续读博,现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会选择先结婚然后再去读博,不仅收获了自己温馨的家庭,而且也能够提升自己的学历,在毕业之后取得一份更加稳定的工作,给家庭提供更多的经济来源。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选择并不会对自己的家庭产生什么影响,只要家里有人照顾孩子,这就是是一种双向而且幸福的决定。
2、双丰收的幸福体验感。
结婚后继续读博,可以说是一种双丰收的幸福体验感。读博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在读博结束之后,可以让自己得到一份更加稳定的收入为家庭付出更多,而且在读博的期间也可以照顾家庭,把自己的亲人和家属带到自己的身边,既可以感受家庭的温暖,又能够提升学历可以说是一种双丰收的幸福体验感。
3、可以选择非全日制读博。
现在提升学历的方式有许多,如果自己因为自己结婚了不想离开家庭,但又同时想提升自己的学历,可以选择非全日制的方式进行读博。通过工作时的一些业余时间来学习,不仅能够照顾家庭,而且两年的时间之后可以得到一份高学历证书,为自己以后的工作升职加薪提供便利。只要自己有了读博的想法,就要付诸实践,毕竟这对自己是一种能力提升的选择。
我觉得两个人还是应该好好协商一下,毕竟五年的时间很长。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最重要的是你必须为你的博士生在读女友妥协很多事情,而她也要为你让步一些事情。如果你们中的一个人是特别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那就选择分手吧。
首先,这五年的时间里可能会发生很多事情,也显得你的女朋友可能对你并不在意。我认为结婚和读博之间没有任何矛盾。
你的女朋友要求你等她毕业后结婚,我想可能是她有特别的想法,或者她的家庭状况不够好。否则是可以在读博期间结婚的。而且一场婚礼下来,没有很高的要求也不会花费太多的金钱和精力。
其实最重要的不是婚姻,而是你们对未来生活的规划。目前的选择是一定会影响未来的,而且两个人之间对于情感的衡量标准,已经不是你们已经在一起了多久,而是你有多少的自信可以继续走下去。不要太善良,太容易相信别人,永远不要用自己的青春来测试人性,最后,现实只能会给你狠狠地一记耳光。
说到这里,既然你可以在一起这么久,我相信她会理解你并选择一个令每个人都满意的解决方案。不要盲目的等待,如果你觉得你们现在有着非常亲密融洽的关系,那么请现在立刻结婚,并判断她是否真的爱你,或只是“需要一个男朋友”。
我就是一直都在等待我的前男友。大学毕业时他考研,他让我等他毕业。等到他好不容易毕业了,又接着让我等他找工作。工作了一年之后,就说需要一两年才能安定下来。我知道当时的他正拖着我们彼此双方的关系。
事实上,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原因:他还没准备好,也许你还不足以让他做好准备。
文/ 丢了珍珠耳环的少女
博士入学快一年了,无论父母,老师还是同学,都无时无刻在提醒我,时间过得很快,你要抓紧时间,赶紧做出成果,这样才能不会在临近毕业时焦头烂额,身心俱疲。从入学那一刻起,周围的一切都笼罩着一层被压力和焦虑裹挟的气氛,稍不注意,就会被吞噬淹没。
我不是危言耸听,即使日常不关注硕博这个群体,也会经常听到很多研究生失去生命的消息。随意在网上搜索,这一系列事件会看得你扼腕叹息,背后的原因也会让你发现,这些象牙塔中的莘莘学子其实并不像社会上流传的那样,混混日子就可以毕业了。
这些年轻生命的逝去并不能阻挡考研考博大军的来势汹汹,其实背后原因总结起来无非就是那几个。很多人总觉得这些不幸的事情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以我身边为例,很多博士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有的人读博六年了,毕业依然遥遥无期;有的人满足毕业要求,导师依旧不放人;有的累累成果傍身,却依然找不到心仪的工作;有的早已结婚生子,却被家庭读博的双重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有的毕业将近35岁,因为年龄被很多高校拒之门外,等等。
我举这些例子的目的是让那些想要读研读博的人一定要谨慎选择,不要盲从或是为了逃避某种压力而不得已为之。合适自己真得很重要,当然前提是你要了解自己。我大学毕业时,认识的很多成绩特别优异的同学并没有选择读研或读博,他们对自己的定位或职业规划很清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说硕博群体并不一定都是学霸,学霸也不一定就选择读研读博。(学霸是相对自己所处周围的群体比较而言的,换了环境情况就不一样了)。
任何行业,任何领域,能出人头地的只是极少数,剩下的人只是默默耕耘,安安静静过日子,为生计奔波劳累。这样说可能有点丧,但是这并不能妨碍我们可以变得更好。因为阶层的差距不是一天拉开的,我们也不能期待这差距短时间内能很快缩小。每天学会“精进”,日积月累,我们会看到自己身上可喜的变化。
回忆考博前联系导师时,问我“为什么要读博?”。关于这个问题,我谈了下自己的理解。博士相对于硕士、本科,不是意味着学历的提升,对高学历简单,盲目的崇拜,而是对研究课题有了更系统、更完整的把握,更加能锻炼“独立科研的能力”,而科研能力是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驱动、时间管理能力和强大的自律性等。为了避免这些说法太官方,我结合自己研究生的科研经历以及成长环境更深层次谈了对这个问题的想法。
说完这些,我能从老师的语气中感受到他有被触动。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我深感这一路走来的不容易。我高考成绩并不理想,所以进了一所很普通的大学。但我没有自暴自弃,靠自己的努力与勤奋,一路敲开了硕士、博士的大门。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我愈发觉得自己的渺小,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你在努力的过程中,也会发掘出自己的潜力,最后发出感叹,原来我也可以做得更好。
谈到“努力”这个词,很多人会联想起天赋。努力没用,天赋没有。所以在这个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地被“成功学”渲染的社会,很多人都很浮躁。“出名要趁早”,“挣钱要趁早”,“一夜暴富”,“财务自由”等,与这些观念的相关的书籍,视频和课程琳琅满目,阅读量高居不下。我并不是说有多排斥,反感这些东西,只是觉得面对鱼目混杂的信息,你要学会甄别和筛选。成功有方法,但是没有捷径。所谓的捷径,可能是陷阱。
在求职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中,李浩源关于天赋和努力做了一个很好的注解。
问:你觉得这个天赋和努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天赋是基础,天花板一样的东西,但是,你没有努力,一辈子都够不到天顶。
问:但碰巧我就完全没有天赋,但我很努力,你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特质吗?
答:总比躺着强。
有很多打算考博的师弟师妹特别关心读博期间,日常开销如何满足。考上博士后,国家,学校或老师会提供一定的补助,不同学校,数额不同。如果说,只是用在吃饭,买衣服和购物之类的事情上,那差不多够用。但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很多同学已经进入了结婚的殿堂,所以份子钱必不可少。去年国庆期间,恰巧遇到几个朋友同时间段结婚,一个月补助随了多半。幸好平时有结余,所以不至于吃土。
关于消费这方面,我父母给我树立了一个比较理性的消费观。关于吃饭,穿衣,电子产品,我不会去关注档次与名气,所以偶尔听到朋友说,某某穿的衣服,鞋子至少上千块,是什么牌子的,我总会一脸茫然。是的,这么多年了,我还是保持吃饭,多吃菜,尽量吃饱;穿衣,干净整洁,朴素大方;电子成品,抗一抗还能用的态度。
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主要是一些关于意识层面的东西,等有空了,如果大家对读研读博感兴趣,我可以有针对性的写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希望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看人 。
顶着被骂的风险,我想说几句心里话。
男友读博的时候,另一半是坐在一个固定位置什么事都不干就是干瞪着眼等待么?不找工作,不过自己的生活么?要他读博之后立刻马上决定要不要分手么?
每个人在另一半读书的期间也会过自己的人生,只不过对方是读书,她可能是工作可能是读书而已,只不过状态不同而已,没必要上升到“等不等”的…
说白了,还不是嫌弃或者忧虑对方读书期间不能给你带来什么经济支持和保障么???不还是在说钱的问题么????不是什么考虑结婚的物质基础问题么?和读博本身关系不大…
因为有的不读博的也穷,月薪不够租房子吃喝,有的读博的也买房,家里有钱。如果你遇到的是一个工作了的但工资超级低,仅够养活他自己的,你不还是面临着你提到的什么买房之类的物质现实问题么?
而且感情是两个人的事,广大网友看几句话就可以提供有参考性的建议么?爱一个人,决定和一个人度过一生,和喜欢他的程度,欣赏他的人品才华有关,和他读博与否关系不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