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已经因为银幕上的各色各样形象而演绎得人尽皆知了,他一生的功过也被后世评论了个遍,那么我就不随大流地再去重复这些东西了,只说一句, 是个有能力的 ,也是个很会享受生活的人。> 享受生活的体现很多,比如有,著名的 皇帝六下江南。在六下江南的过程中,自然免不了有一些风流韵事地发生,比如,有三个女人曾经跟随过乾隆皇帝下江南,皇帝出巡也带在身边的女人,可见其得宠程度。虽然俛仰之间已为陈迹,但是这些曾经在历史上崭露头角的女人背后的故事却时时刻刻吸引着我去探寻。曾跟随乾隆下江南的三个女人分别是:乾隆皇帝第一任皇后孝贤纯皇后富察氏,第二任皇后乌喇那拉氏,第三任就是大名鼎鼎的清廷唯一一个 尔族女子---香妃娘娘,在《清史稿》中被称为「容妃」。> 一、最幸福的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 据说这就是孝贤纯皇后,如果真的是,相对比那些满清后妃的相片来说,孝贤皇后可真是清代绝色佳人了……>> 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是察哈尔总管李荣保的女儿,在乾隆皇帝还是皇子身份的时候,15岁的富察氏被雍正帝指配给17岁的宝亲王弘历做嫡福晋。两人年龄相差不大,共同语言很多,因此富察氏与弘历感情很好,平时甜言蜜语,山盟海誓自然是少不了的,小两口过得十分幸福,羡煞旁人。富察氏还很恭敬孝顺,服侍皇太后丝毫不敢怠慢。乾隆年轻时,曾经有患疖症(即化脓菌侵入毛囊及周围组织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刚治好的时候太医说:「须养百日,元气可复。」于是富察氏便每晚在乾隆寝宫外面居住,精心奉侍,百日之后,才回寝宫。虽然不是什么大风大浪,但是也可以说富察氏是与乾隆共患难过的人,患难夫妻感情深!> 弘历即位年号为乾隆,在乾隆二年,富察氏就被册立为一国之母,统领后宫。富察氏虽然贵为皇后了,但是行事作风却依然很俭朴,平时也就以通草绒花为饰,身上头上也不戴珠翠装饰。就是过年过节的时候需要敬献礼物给皇上、太后,富察皇后也只是以鹿羔沴毧制为荷包进上,效仿清朝还没有入关之前的遗制,以示从来不曾忘本。乾隆皇帝对她的喜好更是日益增多。> 也只有这样的深厚感情才足够资格陪王伴驾了。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东巡,于是便把富察皇后带在了身边。可以解释说这是皇后该有的礼遇,也可以说这是乾隆皇帝一刻也不想与富察皇后分开。看后来富察皇后的事迹,证明后者成分更多些。只可惜,富察皇后福薄,这一次旅游竟然就一去不归了。《清史稿》记载说:三月乙未,后崩于德州舟次,年三十七。没有记载富察皇后有什么异样,古时候没有现代的科学技术,也不知道得了什么病,总之就是在旅游的途中死了。因此,野史便在此大写特写了。> 野史给了个很好笑的说法,说富察皇后乃是淹死的。三月十一日夜,乾隆东巡回銮,驻德州,在舟中宴饮*乐。皇后激切进谏,乾隆加以诟訾。后羞忿,投水死。《清史稿》记载富察皇后还是在游船的时候突然间死的,所以野史家便假设出富察皇后与乾隆发生了争执,于是跳水自杀而死。竟然可以这样假设,为什么不干脆说富察皇后是心肌梗塞死的呢……>> 事实上,说富察皇后是因为争执也投水自尽是没有什么根据的。第一,正史并没有记载;第二,富察皇后和乾隆感情很深,即使争执跳水乾隆也不会让她死的,皇帝的船上大内高手总无数吧,还能捞不上来一个皇后在富察皇后死后的第一天,乾隆便作了一首诗以示自己悲痛的心情。莫笑煽情,莫笑做作,莫笑强说愁。至少我一直认为,没有所谓的强说愁,不愁的人是没有心情去勉强自己难过的。只有真正伤到心底,才会写得出如此真真切切地伤怀。> 第三,富察皇后死后乾隆十分伤心,连续九天,每天在皇后灵柩前三次摆上供品。富察皇后生前很羡慕「贤」这个谥号,在皇贵妃高佳氏死的时候,乾隆谥以为「慧贤」,富察皇后在身旁对乾隆说:「我将来死了给我『孝贤』的谥号,可以吗」乾隆回忆起来不禁流下眼泪来,于是给富察皇后上谥号为「孝贤纯皇后」。 富察皇后的灵柩安放在裕陵地宫四年多,在这段时间里,乾隆皇帝经常回忆起她,一共亲自为她祭奠了100多次。这些,都足以证明乾隆皇帝不会是因为跟富察皇后发生争执才让她香消玉殒了。> 另外,富察皇后的死让乾隆皇帝不禁当起了纳兰性德,为富察皇后写下了长长的一篇《述悲赋》。其凄凉感人之深不比汉武帝思念宠妃李夫人所写的《李夫人赋》逊色,甚至比它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述悲赋》的内容刚好提及了皇后的死。实际上是因为丧子之痛,以至于身体一直都不好,乾隆带着她外出东巡散心的时候,却不想皇后竟然与世长辞了。> 乾隆十七年,富察皇后葬于孝陵西胜水峪,嘉庆、道光帝为其累加谥号为「孝贤诚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顺辅天昌圣纯皇后」。可以说,富察皇后的不幸又是幸运的,她这一辈子都得到了皇帝丈夫的爱,虽然薄命,却终其一生都是幸福的。而后来的乌喇那拉皇后与之相比就是天壤之别了,乌喇那拉皇后的后来则是凄凉无比。>> 据说这就是孝贤纯皇后,如果真的是,相对比那些满清后妃的相片来说,孝贤皇后可真是清代绝色佳人了……> 二、悲剧的乌喇那拉皇后 > 乌喇那拉氏是《还珠格格》里面那个处处与格格们针锋相对的皇后,心肠极其恶劣狠毒,事实上的乌喇那拉并不是这样的,她是大家闺秀,也可以说是个烈女。> 乌喇那拉氏是佐领那尔布的女儿,在弘历还是宝亲王的时候也入了亲王府做侧福晋,后来乾隆即位为帝,第二年与正福晋富察氏一起荣升,乌喇那拉氏被封为娴妃。乾隆十年的时候又进封为贵妃,后来富察皇后病逝,乌喇那拉氏便被进封为仅次于皇后的皇贵妃,从此六宫的事儿全部由她处理,也就是名义上的皇贵妃实际上的皇后了。乾隆十五年,为富察皇后守完了三年,于是乌喇那拉氏便被立为皇后。期间与乾隆皇帝的感情一直很好。> 乾隆三十年的时候,乾隆南巡,乌喇那拉皇后名正言顺地跟随。可是事情到了杭州竟然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据《清史稿》记载:忤上旨,后剪发,上益不怿,令后先还京师。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乌喇那拉皇后与乾隆发生了争执,期间乌喇那拉皇后竟然把自己的头发拿起来剪了,乾隆大怒。在满人的规矩里,剪头发是亲人去世才能做的,而今大家俱在,那么乌喇那拉皇后是在诅咒谁愤怒之余,乾隆便派额驸福隆安扈从皇后那拉氏,由水路先行回京。从此,乌喇那拉与乾隆算是彻底决裂了。> 根据蔡东藩先生在《清史演义》的说法,是乾隆在江南巡游之际只管寻欢作乐,乌喇那拉皇后发现就去劝诫,乾隆不听,认为皇后多事,于是皇后干脆揪了一把自己的头发剪掉了……如果事情是这样,那么乌喇那拉皇后真是一位烈女了。>> 乾隆三十一年七月甲午,乌喇那拉幽愤而死。此时乾隆皇帝正在木兰打猎,听到皇后去世的消息并没有立马赶回京城,而是命人将丧仪视皇贵妃。并宣布从此以后不再复立皇后。不知道乾隆此刻是伤心还是闹心,兴许是在这一刻他又想到了人不如旧,思念起了富察皇后。心想再无人能够取代富察皇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于是再也不立了中宫。> 过了十二年,68岁的乾隆在东巡途中,有一个叫从善的人上书乾隆说他有罪,还请求册立太子和皇后。乾隆发怒了,说:「前皇后那拉氏是我在做亲王的时候父皇赐给我做侧福晋的,孝贤皇后死了以后,按照规矩进封她做了皇贵妃。过了三年又立为皇后。她经常犯错误,我都容忍并待她如故。国俗最忌讳剪头发,可是她竟然置祖宗法度于不顾,即便如此,我还是包含她没有下废后诏书。后来她病死了,我仅仅只是让下葬礼仪下降,没有削减她的后位。我对她已经算仁至义尽了,况且我也已经说过不会再立皇后了。今天你说要我下罪己诏,我有什么罪需要自责的么而且我现在已经68岁了,还有册立皇后之理」说完乾隆要大臣议论从善的罪,结果是从善被坐斩。> 乌喇那拉皇后死了以后乾隆印象中的她都是个经常犯错的女人,甚至回忆不起她半点好,别说与孝贤纯皇后富察氏相比,就是与香妃相比乌喇那拉皇后也是个极大的悲剧。> 三、万千宠爱与一身---香妃娘娘 > 香妃在历史上十分出名,不仅对于中国,她的名声远扬海外。《还珠格格》里那个身带奇香的 尔族姑娘,唱着她的「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绕天涯……」来到了北京大清王朝。她是乾隆帝的香妃,也是《清史稿》中的容妃。>> 容妃在《清史稿》中的记载非常少,只用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札赉女。初入宫,号贵人。累进为妃。薨。一句话概括了她的一生。所以当历史学家孟森教授在1937考证,香妃就是历史上的容妃的时候,许多人认为这个结论属于哗众取宠,因为除了都是和卓氏 姑娘外,根本找不到更多的相同点。文人笔下的香妃是身带异香的,而这位容妃却没有任何地方记载她有奇异的体香,光是这一点许多人就把孟森教授的观点驳了回去。直到1979年,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的清东陵裕妃园寝内的一座墓由于风雨吹打而自然坍塌,木板上露出了「奉至仁至慈的 之名」的 文字。考古学家对这座坟墓作了进一步的考古发掘,最终确任此墓就是乾隆的 尔族妃子「容妃」的墓。再拿墓中的物品与考证对照,终于确定历史上的容妃就是著名的香妃,至于体香,仅仅只是文人墨客笔下随便多写出来的一个事迹。> 证明了香妃就是历史上的容妃,那么香妃在文学上的很多故事就要被推翻了。历史上的香妃并不是她的父亲亲自送给乾隆来和亲的,而是新疆大小和卓内乱,在清王朝平定叛乱中,容妃的五叔额色尹和哥哥图尔都率领布鲁特骑兵出击喀什噶尔,清朝将军兆惠才得以成功平定新疆之乱。在兆惠回京的时候,便把香妃以及她的叔叔哥哥一起带回了北京,于是,就有了香妃见乾隆的一幕。于是,乾隆下旨将香妃接入宫中,晋封为容贵人,没多久又晋封为容妃。> 历史上的香妃也不是一个只会抗拒乾隆皇帝的人,相反她是温柔娴淑,善解人意,深得上心。大概是抱着对异域女子的好奇心理,乾隆对香妃十分宠爱,宠爱到允许她可以不用遵守皇宫的规矩,不用穿满人衣服,不用行满人的礼仪,一切还按照她在 时候的习惯生活。乾隆还经常赐各色各样的 食物、首饰给香妃,考虑到她是 女子,与满族后妃生活在一起大概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乾隆还为香妃独自盖了一座宝月楼。可见其受宠程度。> 另外,喜欢出巡是乾隆还破格在众妃嫔中指定带香妃出游,除了两位皇后之外,香妃是唯一一个有史可考跟随乾隆出游的妃子,就是为乾隆生子女最多、嘉庆皇帝的生母的令妃娘娘也没有此特殊待遇。> 据记载,乾隆三十年(1765年)香妃随乾隆帝南巡,一路上乾隆特意按照 教的习俗,赏赐她羊肚、炖羊肉等食物;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春,香妃再次随着乾隆等人东巡祭孔,乾隆也是赏赐给容妃 饽饽等 食品;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香妃随乾隆到盛京,在塞外中秋之夜,受赏「 月饼」。到达木兰围场,乾隆猎获野猪和狍子,赏别人野猪肉,而赏容妃狍子肉。乾隆还特意为香妃安排了 厨师,为她做回俗 饭菜如羊肉馄饨等。可谓是夫妻融合,恩爱有加。>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香妃在皇宫里度过了二十八个春秋,因病去世。乾隆十分悲痛,特地允许把香妃的衣物拿回她的故乡新疆去建一个香妃墓。除此之外,香妃在北京也有一座空墓,在北京的陶然亭畔石碑上面刻着「香冢」二字,石碑的背后还刻了一首很著名的诗:「浩浩怨,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琼瑶阿姨在写《还珠格格》说香妃化成蝴蝶飞走大概出处就在这里。> 香妃是清王朝的一个传奇女子,也是文学界的一个传奇女子,更是伴随乾隆出游的唯一后妃。乾隆一辈子多次出游,其中有史可考的带出去的女人除了皇太后之外就只有三位,两后一妃,他们都是历史上的传奇女子。>
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活得最久的皇帝,当属清朝的乾隆皇帝了。他在位时间60年,如果再加上禅位后继续训政的话,其实际执政时间长达63年之久,在89岁的时候辞世。
乾隆帝的文治武功在历代帝王中无出其右,其开创的“康乾盛世”使大清朝进入到全盛阶段。他在书法、诗词方面的造诣很深,一生作过的诗词多达几万首,是一位文采风流的潇洒皇帝。而最让民间津津乐道的是他六下江南的传闻,传闻中弥漫着满满的“风流”味道。
那么,问题来了,乾隆六下江南真的是去寻花问柳吗?
对于乾隆六下江南的真正目的,通常有以下几种说法,且听我慢慢道来。
第一种说法与民间传闻差不多,就是说乾隆多次下江南是因为江南风景秀丽、美女众多,他是去“巡幸”去了,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找乐子去了。
乾隆是个风流皇帝不错,但他的风流更多的体现在文采方面,是文人骚客那种风雅,而不是下流。乾隆帝虽是满人,但汉学造诣很高,饱读诗书,深谙帝王之道,怎么可能为了美色而耗费巨资频繁下江南呢?
第二种说法认为乾隆下江南与海宁陈家有关。世传乾隆乃海宁陈世倌亲生,被当时的雍亲王即后来的雍正帝用掉包之计换成了他的儿子。
这种说法也不可信。因为,在清朝,帝王之家的子孙从出生到死亡所有的细节都有宗人府监管、记录,不容出任何差错。这种掉包之事瞒得了一人,瞒不了所有人,一旦东窗事发,雍亲王及王府上下人等都会有灭顶之灾的。雍亲王绝对不会冒杀头的风险来干这事的。何况,当时雍亲王只是个亲王,并没有想到以后会继位的。就算他有觊觎皇储位之心,当时他已经有三个儿子了,健在的也有一个,没必要非要用自己的女儿偷偷换别人家的儿子,难道他是神仙,能算到陈家的儿子以后能被康熙宠爱不成?所以,乾隆六下江南是为了探视自己亲生父母的说法不靠谱。
第三种说法认为,乾隆下江南是为了巡查水利情况。在史书上确有记载,乾隆六次下江南其中有好几次都巡查了黄河的治理工程以及浙江的海塘工程。但,这不是他下江南的主要原因,只不过是顺便看看罢了,至多是次要原因。皇帝嘛,出来逛逛,总要到处察看察看,体察下民情。
既然以上都不是,那乾隆六下江南的主要原因何在?
这还要从乾隆的爷爷康熙帝说起。康熙帝一生六次南巡,其主要目的不外乎这个:安抚南方士民。
当年,清军入关后,在南方搞了两个杀戮大惨案:“嘉定十日”和“扬州三屠”,其惨烈程度不亚于几百年后的“南京大屠杀”。这让南方士民在清朝统一天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满人是恨之入骨,民心不稳。为了巩固大清王朝的统治基础,康熙帝大力提倡“满汉一家”,几次亲巡南方,并亲自祭拜明太祖朱元璋之陵。
江南历来是鱼米之乡,是大清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再加上前明残余势力在那里还有深厚的根基,江南不稳,天下不安。因此,清王朝无论是康熙帝还是乾隆帝都对江南十分重视。乾隆下江南亲临史可法庙祭奠并下令重修庙宇,在杭州、镇江和扬州分别兴建《四库全书》文渊阁、文宗阁及文汇阁,就是为了安抚人心,试图减弱民众对满人的抗拒情绪。
乾隆六下江南主要是为了安抚、笼络人心,其次,督查下河海工程,搞搞阅兵以显示大清军的威猛,可谓是恩威并施。当然,顺便“巡幸”几个江南美女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毕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嘛,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女人自然也就是皇上的女人啦!
江南自古风景秀丽,气候温和,基本上皇帝都喜欢去江南度假,要说去的最勤的就数乾隆皇帝了,他一生先后六次下江南,为什么乾隆对江南情有独钟呢
据史料记载,乾隆下江南是为了公干,考察江南的水利工程。这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修个堤需要皇帝亲自去考察吗在说乾隆也不是水利专业的,不仅如此,他每次下江南都会带着嫔妃和太后,并没有带水利专家,说以老百姓都不相信乾隆去江南是为了公干,大家一致认为就是为了游山玩水。
在影视剧《鹿鼎记》结尾中有说到,乾隆多次下江南是为了寻找韦小宝,这是一个扯淡的理由,毕竟是影视剧,大家乐呵一下就行。
当时的江湖都有流传,乾隆皇帝其实是汉人,而他频繁的下江南是为了寻找亲生父亲。据说乾隆的亲生父亲是汉人官员陈阁老陈世倌,他是浙江海宁人,此人在康熙时期就入朝为官。陈世倌与雍亲王走的比较近。巧的是雍亲王的一个宠妃和陈世倌的夫人在同一天生孩子,妃子生的是女儿,陈家是儿子,这个妃子担心因为生个女儿失宠,用计和陈家的孩子进行了调换,陈世倌发现后,知道事关重大不敢声张,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乾隆。后来乾隆知道此事后,先后六次下江南,就是为了去宁海看望亲身父亲。
还有一个原因是最靠谱的一个。乾隆的生母是熹妃钱氏,钱氏是汉人,当乾隆被立为太子后,为了显示乾隆血统纯正,钱氏就改成了钮祜禄氏。而钱氏祖籍是浙江嘉兴,乾隆的前四次下江南都带着生母,意思很明显,就是为了让母亲去探望老家,而后两次的南巡,钱氏已经去世了,如果她还活着的话,相信乾隆还会带上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