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的皇帝路易十六及皇后的下场是怎样的?

法国的皇帝路易十六及皇后的下场是怎样的?,第1张

路易十六 (1754—1793)法国国王。1774年即位。正值王朝危机四伏,先后任用杜尔哥、内克等为财政总监,企图进行改革,遭特权等级反对。此后财政支出激增,经济濒于破产。为征收新税,不得不求助于第三等级。1789年5月,被迫召开中断了175年的三级会议。但竭力维护特权等级利益,拒绝第三等级的改革要求,并企图用武力威胁第三等级代表,7月14日,巴黎人民攻陷巴士底狱,路易十六迫于形势,接受革命现实,但在暗地里进行破坏。1791年6月20日偕王后、王子化装潜逃未逞。1791年9月,被迫向宪法宣誓。1792年在立法议会宣布的对奥战争中,勾结外敌和逃亡贵族,企图镇压革命。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推翻王政,9月21日成立法兰西共和国,路易十六被捕。1793年1月18日,被国民公会以叛国罪判处死刑。1月21日在巴黎革命广场被处死。

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1755~1793年),原奥地利帝国公主,生于维也纳,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索瓦一世与奥地利女王玛丽亚·特蕾西亚(又译:玛利亚·泰丽沙)第十五个孩子(最小的女儿,她还有一个弟弟)。1755年11月2日出生在维也纳霍夫堡皇宫。她被取名为玛丽亚·安东尼亚·约瑟芬·约翰娜(Maria-Antonia-Josepha-Johanna)。 玛丽亚是以纪念圣母玛丽亚, 安托瓦内特是纪念帕多瓦的圣安东尼, 约瑟芬是纪念她的哥哥约瑟夫大公,约翰娜是纪念传教士圣约翰。 一位大臣是这样描述这个新生儿的:“一个娇小但完全健康的女大公。”

1766年,为政治上的需求,法国王室正式向11岁的玛丽·安托瓦内特公主求婚。奥地利宫廷欣然应允。但由于种种原因,这场婚礼被拖了数年。直到1770年,玛丽·安托瓦内特快15岁时,才终于踏上法国国土,成为法国王储,路易·奥古斯特·德·波旁(即日后的路易十六)的王太子妃。

1774年,路易十五驾崩,路易十六即位。玛丽·安托瓦内特成为法国王后,母仪法兰西。但很可惜,她本人并没有作为一名王后所应该具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进入法国宫廷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在政治上毫无建树。每天只是热衷于舞会、时装、玩乐和庆宴,修饰花园,奢侈无度,有“赤字夫人”之称。在法国大革命开始后,她身上却意外地体现出一位王后的骄傲与尊严,表现得比路易十六更有主见,更为顽固。

1789年7月14日,群众攻打巴士底狱时,玛丽·安托瓦内特劝说路易十六带兵去梅斯避难。她支持国王拒绝了国民议会提出的废除封建制度和限制王权的要求,结果成为众矢之的。不过,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仍有很多人站在王后的一边,比如法国的雨果,奥地利的斯蒂芬·茨威格,都对王后抱有同情。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名不见经传的保王派人物。

1789年10月,随同路易十六从凡尔赛宫迁回巴黎,处于革命群众的监视之下。她暗中活动,向一批流亡贵族求援,但他们不但没有帮忙,还落井下石,每个人都想用国王的头来换一笔赎金。这批贵族中包括国王的弟弟,普罗旺斯伯爵(即日后的路易十八),和更小的弟弟阿图瓦伯爵(即日后的查理十世)。国王夫妇苦于左右无援,迫于形式,他们不得不自行谋划一次又一次的逃亡。

于1791年6月与国王一同秘密出逃,至边境城市瓦伦时被发现,外逃未遂。

1792年,法国对奥地利宣战,她继续勾结奥地利,并把作战计划提供给外国干涉军,企图借外部势力镇压革命。此时奥地利女皇玛利亚·泰丽沙(即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母亲)和约瑟夫二世皇帝(即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兄长)相继去世,奥地利王权掌握在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侄子,弗兰茨·约瑟夫手中。

叛国的事情败露后激怒了法国人民,导致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彻底推翻了君主制。随后,她和国王一起被囚禁在当普尔堡。次年10月,被交付给革命法庭审判,判处死刑,送上断头台。享年38岁。死后尸体一度被扔在万人坑埋葬,直到22年之后,普罗旺斯伯爵复辟成为路易十八,才将她的白骨重新挖出,并妥善安葬。

都上了断头台啊……

清宫钦天监为宣统皇帝大婚选定的奉迎礼吉期是壬戌年十月十三日寅时。为了保证皇后进宫的吉期,凤舆将提前两个时辰出发。

公元1922年12月1日零时前后,虽已退位却依法拥有尊号的清朝宣统皇帝,身穿龙袍,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来到庄严肃穆的乾清宫内升座,亲送凤舆出宫,前往地安门帽儿胡同后邸迎娶皇后,从而揭开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皇帝大婚的盛大典礼的序幕。

钦天监的选择代表天意,既然已把奉迎礼定在寅时(3至5时),则迎娶过程只能安排在深夜了。钦天监同时还规定,皇后升舆、降舆必须避开亥(21至23时)、卯(5至7时)、未(13至15时)“三相”,因此,若安排在上午、下午或上半夜,也不甚适当。后半夜里整个城市都歇息了,正好在大街上摆场面,又是月儿将圆的时候,黑夜也跟小白天似的,一点儿不碍眼。

根据宣统皇帝的一道“上谕”,贝勒载涛总办大婚典礼一切事宜。载涛受命后当即查阅《大清会典》及历代皇帝大婚档案,决定按同治皇帝婚典的模式进行,并考虑酌添民国以来的新花样。经过预算,确定“大婚经费力求撙节”,总开销按当时报道主要有两种说法:1922年10月28日《平报》说,“清帝婚礼用费”,“近由筹备婚礼处王大臣核定为四十万元”;1922年10月30日《国强报》说,“因库款支绌,经婚礼大臣载涛 、朱益藩、绍英、耆龄等会议,力为缩减,议定大婚经费(统计)一百万两”。百万两即百万元,两说相距甚遥,这不过是预算,实际花多少怕是弄不清了。溥佳后来在其回忆录中说是花了40万元,即以此数计,按当时价格可以购买20 万袋“洋面”,实在也够奢靡的了。

为了筹措这笔浩大开支,清室曾“备具公文”向民国政府追讨历年积欠的“优待费”,答复竟是“碍难照办”。继而商定向英国汇丰银行抵押借款,为此从内库中捡出金盘、金瓶、金盒、金碗、金壶、金樽、金手炉、金如意、金葫芦以及珍珠、翡翠、白玉和珊瑚制品等共千余件,都是乾隆、道光、咸丰、同治历朝遗物,有很高的文物价值。随后将其中金银器皿分装四十一箱,将瓷器、玉器陈设品分装两大木桶,于1922 年11月2日用11辆汽车运往东交民巷英国汇丰银行。后因赎回抵押品的款项始终不能筹足,这些国宝也就因超越时限而“押死”,成为伦敦的财富了,这便是宣统皇帝盛大婚典的背景。

明亮的月光笼罩着巍峨而森严的紫禁城。从辛亥革命后不久宣统皇帝下诏退位起,这里虽然也热闹过几回,譬如1913年隆裕皇太后出殡那天,1917年溥仪因张勋复辟而第二次登极那天,但都没有这一次来得隆重。

据当时报道,清宫各门如神武门、景运门、乾清门等都悬挂了门神,左神荼,右郁垒,画像丑怪凶恶,妖魔鬼怪大约是不敢前来逞能的了。恭迎皇后的凤舆确定由东华门中门出入,因此该门还特殊装点一番:大门左右两侧临时安装了四只水月电灯,门神当然也是不可缺的,门前扎彩坊,在用黄绸扎作巨龙盘旋状的彩柱下面,站着两排身穿大礼服的军警。

清朝历代皇帝大婚,迎娶皇后的喜轿均由紫禁城正门——午门进宫。明清两代出入午门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其中等级最高的便是午门的中门,实际是皇帝出入的专用门。但是,允许皇后在大婚典礼中乘喜轿入宫通过一次,还允许殿试中状元、榜眼和探花的三个人出宫时走一次。至于文武官员、宗室王公等只能依身份出入午门的东偏门、西偏门以及东西两拐角处的左右掖门。宫内低级官吏、内监、侍卫、御医、厨役、工匠等干脆不许出入午门的各门,只能走东华门、西华门和神武门。对于皇后来说,一生中也只有一次机会能够进入午门的中门,正是一身荣耀、九族沾光,这哪里是过一道门的简单问题呢!

民国以后,紫禁城内的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转归北洋政府使用,溥仪的生活圈被限定在紫禁城后半部,因此他的迎亲喜轿不但不能再进大清门、午门的中门,也无权使用前三殿范围内的东华门和西华门。如果让堂堂皇后从紫禁城的后门——神武门进宫,实在有失隆重。经大婚礼仪处与北洋政府反复磋商,决定为皇后进宫破例开启东华门。那天,东华门左门柱上还高悬一块红色纸牌,上书“观礼、庆贺人员均由神武门出入”字样,表明此门是专为皇后开放的。差不多有十年未下门闩的凄凉、冷清的东华门,一下子充满了喜庆气氛,变得热闹而气派。

高高低低不同层次的观礼人员,自11月30日入夜起便陆陆续续由神武门入宫来了。神武门前汽车、马车、骡车摆得满满的,神武门额也装点了彩棚。据“庆贺瞻礼人员登名簿”记载,最早来到的是溥仪的六叔载洵,而最后一名是北京警备司令部的高级警官聂宪藩,有头有脸的人物共237人。其中有外国男女人士二十多人,中国地位显赫的女士三人,国会议员二十多人,身穿民国大礼服的政府武官和穿燕尾服的政府文官二十多人。其余为清朝皇族的宗室亲贵、王公大臣、遗老阔少,以及在小朝廷任职的官员等,他们身着清制礼服。这些观礼人员中只有少数地位高的可由景运门入内,普通观礼人员及外国人均在景运门外。景运门旁燃点羊角双喜字立杆灯五十对,南路铺厚棕地毡,转至乾清门,并有仪仗器具。

宣统皇帝溥仪踩着子夜的更声跨进乾清宫。这里,已在皇帝宝座前摆放了三张礼桌:中桌放着“节”,它象征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东桌置一“金册”,西桌置一“金印”,它们并非册封皇后用品,册封典礼已在头一天举行,“册文”和“宝文”也已送到婉容手里了。这“金册”和“金印”表示着皇后备受尊崇的地位,是皇帝送给皇后的最重要的礼物。

当宣统皇帝跨进乾清宫之际,悬挂在宫外东西屋檐下的钟、鼓、石磬等古老乐器耸然鸣

响,由十六种乐器演奏“中和韶乐”的《隆平之章》。溥仪在乐声中先向三张礼桌巡视一遍,然后登上宝座,乐声亦就此而止。继而群臣朝拜,设在殿外阶下的“丹陛大乐”开始演奏《庆平之章》,王公大臣、正副使节以及观礼人员等依身份、地位分班次进殿行三跪九叩大礼,向新郎皇帝表示祝贺,礼成乐止。 正天使载振和副天使昭煦跪听宣读迎娶皇后的圣旨并受“节”。当溥仪“降座”离开乾清宫时,“中和韶乐”再奏《显平之章》。这时,迎娶皇后的仪仗队已在乾清门外乃至景运门外列队待发了。

庞大的迎亲仪仗,充分显示了三百年清朝统治的“余威”。

最先为步军统领衙门马队,以下顺序为北京警察厅马队、保安队马队和两班军乐队,一班演奏外国乐曲而另一班演奏中国乐曲,当然只能分别演奏。继而是无人乘坐的一顶黄缎银顶轿和三辆黄缎银顶车,这是皇帝送给皇后以备平时使用的,所以要空着抬来抬去。再往后是七十二个手执龙凤旗、皇伞以及金瓜、斧、钺、棍、牌的人,这就是所谓的銮驾,是皇帝或皇后出门时必不可少的摆设,还有众多轿夫抬着的四驾黄亭,原来摆在乾清宫东西礼桌上的“金册”、“金印”以及唯皇后才有资格享用的凤冠霞帔等物端放于黄亭之中。

紧接着,又有六十个手提大型宫灯的人。这中间也插入了清室官员、民国政府派来协助照料的警官以及警察保安队、步军统领衙步队和中、西两班军乐队。这后面才是统率迎亲仪仗的最高官员:手持“圣节”的正天使庆亲王载振和手捧“圣旨”的副天使郑亲王昭煦,这“圣节”自然是刚刚在乾清宫中间礼桌上摆放过的,而“圣旨”也是刚刚宣读的那一道,只有皇帝亲派的使节才有资格持节捧旨。衡永等八名御前侍卫由正副使左右扈从,而使节身后还有人拿着轻便香炉,上插已点燃的四炷香,一丝丝轻烟旋入夜空。

最后才是皇后乘坐的凤舆,这驾金顶凤舆三天前就摆在乾清宫的丹墀上了,是光绪大婚时在杭州订制的,这次又重新釉饰了一番。凤舆又称喜轿,但它不同于一般的轿子,是十六人抬的大轿。轿顶涂金,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圆形,正中装饰有一只很大的金凤凰,凤凰象征幸福和幸运的新娘,象征高贵的皇后,凤背驼着喜轿的金顶;第二层也是圆形,黄缎绣的蓝凤凰的轿檐环绕一圈,轿檐上站着九只小金凤;第三层为弓背形出方檐,檐四角各站一只金凤,嘴里都衔着被称作“垂地流苏”的长长的黄丝穗子。轿帏以明**云缎作底,上面绣着五彩凤凰。喜轿左右两侧设有透明玻璃方窗,装饰有金色双喜字。轿前垂帘,轿里和座套全是红缎绣蓝凤凰、金喜字,还有五彩云朵、蝙蝠和吉祥花。四周绣葫芦万代花边,寓有多福多寿、子孙万代、繁衍不绝之意。凤舆周围除三十二名清室官员和若干民国军警随行护卫,还有牛角和大鼓各百余对,以壮声势。

载涛作为大婚典礼的总操办人,又把贴身照料新人和喜房的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嫡配夫人姜婉贞。姜氏出身于广东名门世家,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工于诗书,擅长绘画,广有见闻,谈吐文雅,为人机敏,处事果断,在溥仪的大婚典礼中还真露了几回脸呢!

凌晨1时过后,迎亲仪仗排列就绪,溥仪乃派使臣率姜婉贞以及前内务府大臣增崇之妻和两名“命妇”,由若干女官陪同,把一柄“御笔用宝龙字如意”安放在凤舆内正中。随后起轿,从东华门出宫。凤舆发走之后,载涛之妻等福晋、命妇、女官又前往皇帝洞房——坤宁宫东暖阁,为新娘和新郎铺设龙凤喜床。绣有“龙凤呈祥”精美图案的被褥也是在杭州订制的。喜床中央放一个装满珍珠、宝石、金银钱以及五谷之类的“宝瓶”,喜床四角各放一柄如意。铺设完毕,她们便出神武门抄近路往皇后府邸去了。与此同时,溥仪另派蒙古亲王那彦图、蒙古郡王贡桑诺尔布、载泽和溥信等四个御前大臣在乾清宫照料一切,他自己则退处乾清宫西暖阁休息,等候皇后入宫。

迎亲队伍超过三千人,由东华门出东安门,踏月夜行,浩浩荡荡地向北而去。经北池子,往西北进三座门,过景山东街,出地安门中门,沿地安门大街入帽儿胡同,西行到达皇后府邸。一路之上,黄沙铺道,净水泼街,到处有红、黄两色装饰, 这里从上半夜起就由警察厅宣布戒严了,然而,马路两旁仍是人山人海,万头攒动。大体都是住在这一区段的居民,却不许随意走动。至于得到允许可以观礼的中外人士,都佩戴一枚“小朝廷”发放的钢质徽章,见章放行。

在扎着彩坊的皇后府邸大门前,皇后之父郭布罗荣源、皇后之兄郭布罗润良和皇后之弟郭布罗润麒,早已跪在那里迎接圣旨和圣节的到来了。迎亲仪仗队抵达之后,这父子三人首先面对圣旨和圣节恭行三拜九叩大礼,继而随正、副天使进院,凤舆也随之抬进前院。然后,撤下在太仆寺雇佣的普通轿夫,换上太监,再一直抬进内院,放在正房台阶前,面朝东南。这个方向也是清宫钦天监规定的,该机构根据占卜宣布:皇后升降舆时应向东南吉方。抄近路先期而至的姜婉贞等福晋、命妇和女官请皇后梳双髻,戴双如意,穿“龙凤同和袍”,一切准备停当。

凤舆到后,由正天使载振宣读圣旨,皇后亲自接旨并行礼。据庄士敦说,“她跪在地上,然后行一系列复杂的礼,包括六次手臂下垂、头部微抬的起身,三次下跪和三次鞠躬。对于一个妇女来说,这种礼节等同于最尊崇的跪拜——九次屈身叩头”。行礼毕,接受金册和金印。与此同时,姜婉贞等又为皇后升入凤舆而准备了。她们先燃藏香,在凤舆内熏绕一圈儿,再熏皇后用以盖头的锦帕。熏完,将凤舆内正中那柄“御笔用宝龙字如意”移到旁边,请皇后手执苹果和如意,搭上盖头,升入凤舆。待首领太监刚刚垂下舆帘,抬轿的太监们便

一个个伸直了腰板,经过内院、外院,一直抬到皇后府邸大门外,再换用太仆寺的普通轿夫,打道回宫。

此时为凌晨3时许,天空晴朗,月亮仍然圆满、明亮,月光皎洁。迎亲仪仗队的队尾已经走出帽儿胡同东口,还能见到皇后之父郭布罗荣源跪在一片红色的垫子上目送爱女入宫。凤舆在长长的仪仗行列中,走南锣鼓巷向东,经北皇城根宽街,南行过大佛寺、马市大街,至丁字街向西,进东安门大街,渡桥入东华门,此时比预定的入宫时间(凌晨4时)稍早,为3时40分。这期间,月亮已经隐去,路灯又很稀疏,天黑下来了。然而,围观者仍是挤满了街道两旁,他们都很规矩地站在维持秩序的警察后面,以民国国民而看到清朝皇帝大婚的场面,实在是太宝贵的机会。观众里面还有一位著名人物——梅兰芳,他是在演完夜场戏吃饭时偶然碰上大婚仪仗的。许姬传先生回忆说:

1922年冬的一天,梅先生在东兴楼吃晚饭,正赶上逊帝溥仪大婚,街上交通阻塞,梅先生和几位朋友就到真光**院楼上休息室看热闹。据梅先生说,只见一对一对的戴红缨帽、穿官衣的人,骑着马举着旗枪,缓缓地前进着,好半天才过完。接着是一对对备着金鞍玉辔的马,但没有人骑,也同样排着两行队。然后是全份銮驾执事,包括金瓜钺斧、朝天镫和各种旗、纛、伞、盖等,都是成对的,人都穿着校尉衣服,排队步行。接着就是大鼓和号、喇叭等,但并不奏乐,街上静悄悄地只听见远近无数的马蹄声。乐队后面是一对对穿花衣、手提牛角灯的人。提灯的后面又都是骑马的了,有几对戴顶翎、穿黄马褂、挂腰刀的,最后有两个骑马的人都是翎顶辉煌的,其中一个举着“节”(京剧《苏武牧羊》里苏武举的就是这个家伙)。后面就是一座有很多穿校尉衣装的人抬着的“凤舆”(“皇后”婉容就在里面)。紧靠着“凤舆”前面有几对提炉的人穿着花衣,可能是太监。在“凤舆”后面跟着的又是一对一对骑马的人,戴着顶翎,穿着长的豹皮坎肩,手里举着豹皮枪。还有些佩刀弓矢的骑着马的官员。这些仪仗,大概有两个小时才过完。梅先生坐车回家时,看到临街铺面房上都站满了人。

梅兰芳先生所见颇为真切,正可与大婚实况相印证。据记者报道,沿途围观者起码有数万人,而佩戴钢质徽章的先生、太太、少爷、**,或乘汽车、或乘马车、或乘洋车,往来观礼,络绎不绝。

凤舆经东华门进入紫禁城,又被缓缓地抬到景运门,太仆寺的普通轿夫就在这大理石台阶下最后被撤去了,接过轿杠的太监们庄严而谨慎地把凤舆一直抬到乾清宫前正冲着皇帝宝座的地方放下。从东华门到乾清宫,所经各门门座前后全部铺设了棕毯,且凤舆起落的几处地方铺设了红毡。

照满族传统,新郎要在新娘下轿之前向其头顶上方连射三箭, 为的是赶走黑煞神以确保平安。对于皇帝来说还有另外一层意义:皇后地位尊崇,但在皇帝面前也是奴才,向她射箭表示她也必须接受惩罚。起初溥仪挺有兴趣,接过箭来要射,却被姜婉贞挡住了,她考虑到溥仪高度近视,大婚典礼的场合又不能戴眼镜,一旦失手伤了皇后就不好办了。溥仪听了这话有道理,也觉得没必要墨守陈规陋习,遂临时传谕把射箭仪式免了。

按清宫祖制,在皇后下轿之际,前一日入宫的淑妃要亲率女官和宫女等膝行跪迎,以示皇后与皇妃间的等级尊卑。溥仪想想似也无此必要,既已免了皇后挨箭,索性也别让淑妃下跪了,于是再度宣旨免去跪迎之礼。

溥仪被引导着先往洞房——坤宁宫东暖阁去了,有资格随凤舆来到乾清宫的王公大臣、清室内务府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的师傅们也都退去了。凤舆周围只剩下姜婉贞等福晋、命妇、女官和太监,皇后这才由人们拥戴着走出凤舆。姜婉贞立即上前接过皇后手持一路的苹果和如意,又递给她一只宝瓶,这都是大婚典礼中必有的吉祥物品。随后,搀扶着仍搭盖头的皇后,在手执珠灯的女官导引下,经东隔扇,进坤宁宫,来到东暖阁前。

在这里,新娘还必须照满族习俗先迈越一只预先设下的大火盆,以期将来的生活越过越红火;然后再跨过马鞍和苹果,乞望婚后的日子平平安安。演完这些节目,姜婉贞才接过皇后手中的宝瓶,把她领到皇帝面前。这时,有人向溥仪呈递一杆新秤,请皇上用秤杆揭开皇后的大红盖头,这大约是满族人让新娘计划柴米、俭朴度日的习俗。姜婉贞颇为细心,生怕毛手毛脚的溥仪挑着皇后的脸,便从他手中取走那杆秤。其实皇家的新娘谈何节俭于是溥仪伸手揭去了遮在皇后脸上的盖头,第一次看到她的美丽面庞。

婉容美丽的面庞第一次出现在溥仪面前时,曾经引起他的好奇,却未能产生强烈地吸引他的力量。

从揭开盖头起,婉容的婚后生活就开始了。照满族风俗,皇帝和皇后在洞房中还要完成一系列礼节。

福晋等……请帝坐居龙凤喜床上左面,再请后坐喜床右面。女官先设金盆于喜床上,以圆盒盛子孙饽饽,进请帝、后同食,毕。福晋等请后梳妆上头,仍戴双喜如意。加添扁簪及富贵绒花,戴朝珠,行合卺宴饮交杯酒。并有结发侍卫夫妇在殿外唱交祝歌,毕。女官撤宴桌,福晋、命妇等请帝、后御龙凤喜床上面,向东南方行坐帐礼,毕。女官仍设金盆于喜床上,福晋等再请帝、后进长寿面,毕。礼成,遂退出宫云。

同食“子孙饽饽”、“行合卺宴饮交杯酒”,又进“长寿面”之后,对于健康的少男少女来说,自然是温柔而甜蜜的花烛夜了。然而,溥仪却离开了那张“龙凤喜床”,那张位于高大宫殿圆柱后面、“日升月恒”匾额下面的大床,那张挂着“龙凤呈祥”刺绣大红缦帐的双人木床,回养心殿自己的卧室去了。溥仪羡慕西方生活方式,趁着大婚的机会,不久前特意托请上海亨达利钟表店的德国老板,向国外购置一套水晶家具陈设在养心殿他的单身卧室内。新婚第一夜,溥仪觉得还是回来欣赏这套水晶家具更舒适些。

2012-08-27 19:02:46

13478gwcpsj

清宫皇帝大婚的真实婚房 2009-10-13 10:45 清宫皇帝大婚的真实婚房

清宫戏看多了,谁都知道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戏里也看多了皇帝大婚,但是还真没怎么注意皇帝大婚的洞房。随心猜测一下,再怎么都不可能整个坤宁宫都是婚房。那皇帝结婚的婚房在哪里呢?

坤宁宫,面阔九间,有东西暖阁。清代皇帝大婚的洞房(婚房)就在坤宁宫的东端两间也就是坤宁宫的东暖阁。

清宫皇帝大婚,婚房内墙壁饰以红漆,顶棚高悬双喜宫灯。洞房有东西二门,西门里和东门外的木影壁内外,都饰以金漆双喜大字,有出门见喜之意。

清宫皇帝大婚,洞房西北角设龙凤喜床,床铺前挂的帐子和床铺上放的被子,都是江南精工织绣,上面各绣神态各异的一百个玩童,称作“百子帐”和“百子被”,五彩缤纷,鲜艳夺目。

双喜灯在古代婚礼上是绝对不可少的婚房饰品。清宫皇帝大婚的婚房里,双喜宫灯更是必不可少!

玉合卺杯-皇帝大婚的吉祥物,明代玉雕大师陆子刚作品,实属千金不易的绝品。

杯的整体造型由两个圆筒形杯并连而成,杯底有六个兽面作足,杯的一面镂雕凤形杯柄,另一面凸雕作盘绕爬行状双螭。杯体上下各饰一圈绳索纹作捆扎状,结扎口上有一方形图章,刻隶书“万寿”二字。杯身两侧分别有剔地阳文隶书,一侧为“湿湿楚璞,既雕既琢。玉液琼浆,钧其广乐。”末署“祝允明”三字。诗上部有“合卺杯”三字。另一侧为“九陌祥烟合,千里瑞日月。愿君万年寿,长醉凤凰城。”诗上部有“子刚制”三字,诗文表达了对君王大婚的美好祝愿,是婚房里必不可少的物件

(合卺杯,是古代婚礼上用来喝交杯酒的专用杯子。)

皇后凤冠

冠上饰件以龙凤为主,龙用金丝堆累工艺焊接,呈镂空状,富有立体感;凤用翠鸟毛粘贴,色彩经久艳丽。冠上所饰珍珠、宝石及重量各不相等,最多的一顶上有宝石128块,最少的95块;珍珠最多5,449颗,最少的3,426颗,最重者2,905克,最轻者2,165克。冠上嵌饰龙、凤、珠宝花、翠云、翠叶及博鬓,这些部件都是先单独作成,然后插嵌在冠上的插管内,组合成一顶凤冠。凤冠造型庄重,制作精美,其工艺有花丝、镶嵌、錾雕、点翠、穿系等项。点翠面积大(四顶凤冠上有翠凤23只,翠云翠叶翠花多达数百片),宝石镶嵌多达400余颗,大小珠花及珠宝串饰的制作也不少。最后的组装更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序,各饰件的放置,几千颗珍珠的穿系,几百颗宝石的镶嵌,诸多饰物于一冠,安排合理。凤冠口衔珠宝串饰,金龙、翠凤、珠光宝气交相辉映,富丽堂皇,非一般工匠所能达到。凤冠上金龙升腾奔跃在翠云之上,翠凤展翅飞翔在珠宝花叶之中。这是清宫皇帝大婚的重中之重

皇帝大婚的喜轿

皇后乘坐的喜轿是从午门中门进宫的。午门中门为皇帝专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时,皇后的喜轿可以用到!

清代皇帝十分喜爱扳指,为迎逢帝意,王公大臣以及地方官员纷纷将扳指进贡宫廷。扳指最初是满族人射箭时保护手指,后来又成为了帝王的象征。皇帝大婚时,玉扳指也可谓是必不可少的饰品。

皇帝大婚极为豪华,挥霍十分惊人。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治皇帝载淳大婚,共耗费白银一千一百万两;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皇帝载淳大婚,在国家极为贫困的条件下,仍然耗费白银五百五十万两。图中洞房内的装修和陈设,是光绪皇帝大婚时布置的原状。

皇帝大婚时要在坤宁宫的东暖阁住两天,之后再另住其他宫殿。如果先结婚后当皇帝的,就不能享受这种待遇了。所以清代只有年幼登基的同治、光绪两个皇帝用过这个洞房

孝庄皇后生于1613年3月28日,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之女。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太后和太皇太后。小庄辅佐过三代皇帝,她也有自己的浪漫史。裕固小时候,她的父亲是一个拥有很大权力的部落首领,所以裕固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为了培养她的幼女,她专门雇了一些光棍教她读书,而裕固也很勤奋,有着超人的天赋和聪慧的性格。

顾的婚事是她父亲安排的,她的丈夫是叶赫部的王子道尔吉勒。Doelger生来又黑又胖,身长不到三英尺,长着一双鬼鬼祟祟的眼睛,倾斜的嘴唇,上翘的鼻孔和耳朵。他的声音极其难听,特别讨厌。新婚之夜第一次见到老公,我心灰意冷。古玉经常住在她娘家。不管道尔吉勒怎么恳求,都无济于事。DoelgerLe恨自己长得太丑,讨不到妻子的欢心,于是去修道。因此,古玉生来就是自由的。

玉在摆脱了道尔吉勒之后,经常和姐姐一起到比尔泰山去打猎。为什么女生喜欢去打猎?不知道,因为那时候有几个部落的王孙经常来这个狩猎场,裕固也经常来这里择偶。有一天,皇太极带领一帮小弟去打猎。在追一只兔子的时候,他碰巧遇到了玉古。他一眼就被裕固的外表惊呆了,心里忘不了裕固。

这一年,因为叶赫帮助明朝攻打清朝首都盛京,清朝皇帝一怒之下,率军攻打叶赫。皇太极一拿下叶赫,就大肆掠夺。一个美女被部下俘虏,皇太极才发现,这个人就是自己最喜欢的玉姨。原来,古玉是来给叶赫部的主庆祝生日的。士兵一到,古玉来不及回家,就被抓到了这个地方。皇太子喜出望外,当夜与丞相玉谷去了巫山。第二天,皇太极派人向Jitsengambaylor求婚,选个黄道吉日嫁给裕固。慈禧太后称帝后,立玉姑为孝庄皇后。

商朝: 中宫皇后 东宫皇妃 西宫贵妃 四妃:德妃,淑妃 ,惠妃, 庄妃 九嫔 其余的全统称为美人

西汉: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武帝时加婕妤、婧娥、容华、充衣。元帝加昭仪、五官、顺常、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

东汉:皇后、贵人、美人、彩女、宫人。

魏:皇后、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文帝加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明帝加淑妃、昭华、修仪。

晋:皇后、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美人、才人、中才人。

北魏:皇后、左右昭仪、三夫人、三嫔、六嫔、世妇、御女。

南朝:皇后、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五职(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三职(美人、才人、良人)。

隋:皇后、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婕妤、美人、才人、宝林、御女、采女,共120人。

唐:皇后、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九婕妤、九美人、九才人、二十七宝林、二十七御女、二十七采女。开元改四夫人为三夫人(惠妃、华妃、丽妃)、六仪、四美人、七才人。

宋:皇后、贵妃、贤妃、德妃、淑妃、宸妃、昭仪、昭容、修媛、修仪、修容、充媛、婉容、婉仪、顺容、贵仪、婕妤、美人、才人、国夫人、郡君(南宋郡君改夫人)、红霞帔、侍御。

元:皇后(皇后人数不止一个,一般三人,多可达五人)、妃

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

清:皇太极仿元制设五宫后妃:清宁宫皇后、关雎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永福宫庄妃(即孝庄文皇后)。以后各朝设皇后一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此十四人称为“主位”,得以在东西十二宫主一宫;贵人、常在、答应无定额,得以在某宫占据一室。

在民间传说中,谈到皇帝的家庭生活时,经常说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或者说三千粉黛。总之,皇帝是妻妾众多。这些说法自然有一定的道理。皇帝是封建社会中的最高统治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这种权威表现在各个方面,对异性随心所欲的大量占有,就是这种权威的一种表现。为了满足皇帝无止境的私欲,同时也为了子嗣众多,便于挑选皇位的继承者,于是,一套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后妃制度就逐渐确立和健全起来。

据《礼记》记载,周朝的制度是,天子立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这说明早在周朝时天子的妻妾就有夫人、嫔、世妇、御妻等名号,妻妾的数量相当惊人,为后代帝王开创了恶例。春秋战国时期,各路诸侯相继称王,他们都以天子自居,在后妃制度上自然也要仿效天子。事实上,他们拥有异性的数量早已超过了周天子。孟子说,当时大人“侍妾数百”,管子说“齐襄公陈妾数千”。秦汉以后,除皇后仅一人外(某个朝代的并后现象除外),总的趋势是妃嫔的级别增多,宫女的数量增大。秦统一六国以后,改天子为皇帝,尽收六国宫女充实后宫,正妻称为皇后。除皇后以外,秦始皇把他的妃嫔分为七个级别,即: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此外还有上千的宫女。

汉初因刘邦起自民间,对于皇家的礼仪体制,并不十分重视,后宫也没有一定的制度。至武帝时,他好大喜功,追求声色之乐,除皇后一人外,妃嫔增至十四级。依次为:昭仪、婕妤、蛾子、容华、充衣、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五官、顺常,第十四级名号较多,如舞渭、娱灵、保林等。另外还有所谓“家人子”、“待诏掖庭”之类的侍妾宫人,数量几千人。她们地位低下,要随时为皇帝*乐纵欲,献出自己的身体。如生有子女,地位可以上升,如有幸而受到皇帝宠爱,还可以升为正式妃嫔。她们很有些像“红楼梦”中的平儿。说她是丫头吧,她又有妾的名分,说她是正式的妾吧,她又不同于赵姨娘之类的人。王莽改制,规定贵妾之类为一百二十人。其后历代即以此为妃嫔的常数。光武中兴,后宫称号只有皇后、贵人、美人三等。简化了前代后宫品级太多之弊。后汉的后妃比较知礼遵法,很少失德败行。

三国时魏国在皇后之下,分妃嫔为五级,到太和元年(公元二七七年一,增至十二级。晋武帝灭吴以后,把孙皓后宫数千人,掖庭数万人,全部纳为已有。

北魏道武帝开始设立中官,其余妃嫔称夫人,没有定数。孝文改革,恢复古代一百二十人编制。以后直至隋唐都无大变化。当然,无论北魏还是隋唐,这只是名义上的规定,其实际数字则远不止此。值得一提的是隋文帝。他统一全国以后,因为惧怕其妻独孤皇后,不敢招纳新欢,成为封建帝王中唯一保持一夫一妻而没有妃嫔的帝王。独孤皇后逝去以后,他才敢稍事增华,纳其所爱。其子炀帝则一反乃父之风,追求*乐,扩充后宫,生活糜烂,其荒*纵欲,绝不逊于普武帝。唐初两次遣散隋后宫美女六千人,即可想像炀帝荒*到何等程度。

唐朝,皇后以下,以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为夫人。以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下面还有婕妤、美人、才人、宝林、御女、采女等名号,共一百○八人。总计一二一人。玄宗时宫女增至三千。白居易诗句“后宫佳丽三千人”并非虚夸。肃宗宝应元年(公元七六二年)放宫人三千,也足证确属事实。

宋与唐相仿,妃的称号,除贵、淑、德、贤外,又加一宸妃。辽代妃号更多,金代妃号达十二种。

到了明朝,朱元璋监于历代后宫宫女太多,秩序混乱,干预政事,后患无穷,曾进行过整饬。规定了六宫定制和出入制度。但这也无济于事,嘉靖皇帝,一次选入宫中的有名号的妃嫔就有九人,其他无名号的就更多了。明朝的妃号有贤、淑、敬、惠、顺、康、宁、昭等。诸妃中以皇贵妃位次最高,仅次于皇后,贵妃为第三。宫人名号有宫人、选侍、才人、淑女等。到了明朝末年,政治更加腐败,宫廷中的宫女竟多至九千。

清朝在康熙以后,才典制大备,后宫号位定制严明。皇帝的正妻称皇后,居中宫,主内治。以下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嫔六人,分居东西十二官,协助皇后主内治。嫔以下还有贵人、常在、答应三级,均无定额,随居东西各宫,勤修内职。不过,纵观清朝历史,除皇贵妃、贵妃之外,也还有其他妃号,如庄妃、瑾妃、珍妃等。制度规定尽管十分严格,但各皇帝妃嫔数目的多少出入较大。康熙、乾隆的妃嫔都大大超过规定,而同治、光绪等又远没有那么多的妃嫔。清朝宫女人数比明朝减少,按定制在三百人以下,实际上也不止此数。

历代皇帝都有自己的后妃来源,清代皇帝与历代不同,它创立了具有自己特点的“选秀女制度”。古代皇上一般住在自己的房间,但是各个妃子有不同的房间,皇上晚上都去妃子的房间过夜的!冷宫在皇宫里最偏僻的地方,古代把东南方视为吉祥之地,冷宫在皇宫的西北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7379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01
下一篇2023-08-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