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小弟1.72的身高 用什么长度的甩棍最好??谢谢了

请问小弟1.72的身高 用什么长度的甩棍最好??谢谢了,第1张

根据自己的身高体重选择趁手的棍子。甩棍适合的长度约为使用者手腕到腋窝的距离。一般来说,普通成年男子选择21英寸的较为合宜。(1英寸折合254厘米。钢卡式甩棍收缩长度约等于伸展长度的三分之一再加2厘米。)

甩棍的种类

国内外甩棍品牌众多,总体来说,国内能见到的甩棍,根据结构上的差别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钢卡式:被绝大多数甩棍采用。甩棍展开时依靠节与节重合部位之间的摩擦力锁定,因此重合部分接合要良好,以确保甩棍在戳刺物体或受到震动时不会轻易解锁。在甩棍的尾部,尾帽和手柄之间有一个钢卡,由一个圆形底托和两个簧片组成。在收缩状态下,钢卡的两个簧片会撑在最细一节的内壁,使棍节不会自己滑出。钢卡式的优点在于:一,可以通过调整钢卡簧片外张的角度来改变甩棍甩出时的阻力;二,钢卡可以很方便的更换。

磁吸式:与钢卡式的区别是把后边的钢卡换成了磁铁,磁吸式甩棍有两个缺点:一,尾帽占据了相当大的长度,与钢卡式相比,收缩长度相同的情况下,磁吸式的伸展长度要短了一截,也就是说,磁吸式甩棍的无效长度较大;二,磁吸式甩棍所用的磁铁磁性较强,会对手机、手表、磁卡等物品产生不利影响。

自弹式:某国产自弹式甩棍结构。棍子的第一节根部有一圈凹槽,在收缩时,手柄上的卡子会卡在凹槽内,按下手柄上的开关,卡子抬起,棍子内部的强力弹簧会把前两节弹出。缺点:手柄上的开关会影响握持时的舒适度。

机械闭锁式:前三种甩棍都属于摩擦闭锁式,打开时依靠摩擦力锁定。而机械闭锁式甩棍则是依靠连接部分的卡簧来完成伸展状态下的闭锁。收棍时按住尾部的按钮即可轻松收回。优点:一,锁定牢固,伸展状态下可以承受很大的垂直作用力而不会缩回;二,收棍方便快捷。缺点:一,由于打开后连接部分并不像摩擦闭锁式甩棍那样紧密接触,所以节与节之间会有轻微的晃动;二,结构复杂,易坏难修。

以上是按照结构进行的甩棍分类。依据其他不同的标准,甩棍还可以分为很多种,比如根据材质的不同可以分为钢制甩棍、铝合金甩棍、尼龙甩棍,根据手柄处理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胶柄甩棍、全钢压花甩棍,根据节数的不同可以分为两节、三节、四节甩棍,等等等等,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2、甩棍的特性

甩棍源于短棍,或者说,甩棍就是短棍的一种,但是它也有着一些自己的特性。

杀伤力:与普通短棍相比,如果使用相同的力量挥动,由于甩棍第一节较细,接触面积小,相同压力下产生的压强较大,而本身又是钢制,杀伤力比普通短棍肯定要强一些。因此切忌使用甩棍击打人体的头部颈部等要害部位。

重心:普通短棍重心在中间,在握持时需要在尾端空出大约一握的距离,使重心靠近握持手,以提高操控性。而甩棍的重心本身就比较靠后,在第二节靠近手柄处,可以说是具有与生具来的良好操控性。

锁定:市面上所见甩棍多是靠节与节之间重叠处锥面的摩擦力来锁定(机械闭锁式除外),衔接处加工精度越高,接触越紧密,锁定也越牢固可靠。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是靠摩擦锁定,在多次敲打硬物时受到强烈震动,再好的甩棍也有可能出现解锁的趋势,因此在实战中不建议使用刺的技法。

3、甩棍的选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学习甩棍的使用技巧之前,你应该先懂得如何为自己挑选一条质量好又趁手的甩棍。

看做工。壁厚要均匀,钢卡式甩棍的钢卡弹性要好,还有倒角、手柄压花、腕绳、棍套等等,质量好的棍子每一个细节都不应该粗制滥造。

把棍子拆开看一下连接部分,也就是节与节重叠的部分,长度和锥度都不能过小。重叠部分的正常长度,手柄与第二节之间应为25cm~3cm,第二节与最细节之间应为15cm~2cm。还有就是连接处要紧密无缝隙。很多劣质甩棍在正常使用几次之后第一节会飞出,因此这个问题一定要多加注意。

管壁的厚度。质量好的棍子每一节的厚度都应该不小于15mm。

对于摩擦闭锁式甩棍要甩开看一下锁定是否牢固。为了在使用中更加可靠,一定要保证甩开后锁定牢固。挑选时可以按照正确的出棍方式甩出(力度要稍微小一点),看各节连接处是否牢固无松动,然后再以手掌用力拍击棍头数次,看棍子是否会解锁。

选择钢卡的还是磁吸的。上一节已经介绍过钢卡式和磁吸式的区别,综合考虑,建议选择钢卡式为佳。

强度。如果有可能,最好在购买之前要求经销商拿样品演示一下。最简单的就是找一块砖把两端架空,用棍子把它敲断,只要不是很劣质的棍子都不该有什么问题。

根据自己的身高体重选择趁手的棍子。甩棍适合的长度约为使用者手腕到腋窝的距离。一般来说,普通成年男子选择21英寸的较为合宜。(1英寸折合254厘米。钢卡式甩棍收缩长度约等于伸展长度的三分之一再加2厘米。)

民族简介

布朗(bùlǎngzú)

Bl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布朗族部分自称“布朗”、“帮”,部分自称“阿瓦”、“阿尔瓦”、“伊瓦”、“佤”和“翁拱”等。汉族或傣族称之为“濮满”、“蒲满”、“孟”等。

民族概况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82万(199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临沧、思茅地区。主要从事农业。有本民族语言,兼通傣语。多信奉小乘佛教。

我国的布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和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及思茅地区澜沧、墨江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布朗族人口数为91882。使用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龙语支,分布朗与阿尔佤两个方言。部分人会讲傣语、佤语或汉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部分人会汉文、傣文。

编辑本段民族历史

布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永昌一带是古代“濮人”居住的地区,部族众多,分布很广,很早就活动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各地。“濮人”中的一支很可能就是现今布朗族的先民。自西汉王朝在云南设置益州郡,下辖惜唐(保山)、不韦(保山以南)等县,濮人活动的地区就纳入了西汉王朝的郡县范围。在西晋时,永昌濮人中的一部分向南迁移到镇康、凤庆、临仓一带。唐朝时称为“朴子蛮”,元、明、清时称为“蒲蛮”。隋唐以后,文献记载有所谓“濮人”、“扑子”、“朴子”、“扑”、“蒲满”、“蒲人”等名称,其分布更为广阔,唐宋时期,“扑人”受南诏、大理政权统治;明朝设顺宁府,以蒲人头人充任土知府。后来原居于云南南部的部分蒲人发展为现在的布朗族。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布朗族。解放前生活在布朗山上的布朗族人还保留着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残余;在平坝地区生活的布朗族人,由于受经济文化发展比较快的汉族、傣族人的影响,己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布朗族人生活的地区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植茶树,是著名的普洱茶的产地。布朗山的布朗族人实行母子连名制。小孩出生3天拴线命名,将母亲的名字连在孩子的名字之后。

社会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布朗族地区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大体可分为两类地区:西双版纳勐海布朗山、西定和巴达一带保留着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残余;临沧和思茅地区受汉族和其他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的民族的影响,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西双版纳布朗族村寨多数具有农村公社的特点,由几个至十余个不同血缘的家族组成。生产工具、房屋、牲畜等属个体家庭所有,土地所有制不同程度地保留家族公有、村社公有和私人占有3种类型。少数村寨保留有家族公社的特点。家族公社由同出于一个祖先(布朗语叫“戛滚”,即“氏族或氏族集团”的若干小家庭组成。在家族范围内的土地、森林、牧地均属“戛滚”全体成员公有。每年春播前由家族长主持按户分配一次土地,收获分别归各户所有。这类土地无论家庭或个人只有使用权,不能买卖。离村寨较远的社有土地,由村社直接管理,凡村社成员均可自由耕种。近代以来,在家族公有和村社公有的土地内,已出现了土地私有制,个别村寨的耕地、宅地、茶园等通过买卖或变相掠夺等形式,转变为头人、富裕户所有。村社内的头人,一般是选举产生;村寨以上的头人“叭”则由傣族土司委封,定期为傣族领主收缴税贡,摊派劳役等。此地区的布朗族生产水平很低。在封建地主经济发展的临仓地区和思茅地区,地主富农通过高利贷、典当、买卖、抵押和凭借政治特权,残酷剥削广大贫苦农民。国民党政府推行反动的保甲制度,并与当地的地主恶霸勾结在一起,横征暴敛,拉丁派款,更加深了布朗族人民的苦难。布朗族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旱稻、玉米和豆类,还比较普遍地植茶、种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布朗族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党和政府从布朗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有步骤地对布朗族地区进行土地改革。1953年春完成了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土地改革,对经济发展落后地区,于1956年秋采取和平方式进行了土地改革;对还保留原始公社残余的地区,则通过帮助大力发展生产,开展互助合作,逐步消灭落后制度的残余。在党和兄弟民族的帮助下,他们逐步开垦水田,兴修水利,变刀耕火种为精耕细作,变垦新弃旧为固定轮作,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勐海布朗山一带的茶叶产量大幅度增长,成为中国出口“普洱茶”的主要基地之一。布朗族地区的商业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各地区都建立了民族贸易公司,有的村寨建立了购销店,商品销售总值逐年增长。布朗族地区的文教卫生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普遍建立了小学,设立了卫生所、医疗组,过去流行的痢疾、疟疾等病基本得到了控制,群众的健康状况大为改善。

文化艺术

布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民间有丰富的口头文学,流传着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诗和抒情叙事诗,题材广泛。歌舞颇受傣族歌舞影响,跳舞时伴以象脚鼓、钹和小三弦等乐器。布朗山一带的布朗人擅长跳“刀舞”,舞姿矫健有力。少男少女爱跳“圆圈舞”。墨江布朗族逢年过节或婚娶佳期,盛行“跳歌”。

民族婚俗

布朗族的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纯情的少男少女恋爱和婚姻都比较自由,但也有受到父母干涉的现象。

布朗族有从妻而居的习惯,布朗族的男孩与女孩到了十四五岁时要举行“漆齿”的成年礼仪式。届时男女少年相聚在一起,用铁锅片烧取红毛树黑烟,彼此为异性染齿。染齿意味着步入成年,可以公开参加村寨中的社交活动。

“串姑娘”是布朗族传统的恋爱方式。布朗族青年的恋爱和婚姻十分自由,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每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小伙子们换上新装,怀抱三弦,结伴来到姑娘的竹楼下面,争相用诙谐的语言和热情的歌声去打动意中姑娘的心灵。梳妆打扮的姑娘们也早早燃起火塘,打开房门,请小伙子们进来,用对歌、递烟、敬茶等巧妙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慕。布朗山区串姑娘可以群访、也可以单独夜访。是青年男女进行思想、文化、情感交流的普遍形式。

男女双方恋爱感情笃深,男子就会向女子提出求婚。布朗山区许多地方求婚时以花为媒。小伙子把从山上采回的鲜花献给姑娘,当姑娘确认这个小伙子是真心地爱她时,就在花束中挑选最美丽的一朵戴在头上,借此表示同意婚事。

布朗人的婚礼也不寻常,一对情侣的婚典要重复举行2至3次。第一次在定亲之后,姑娘被接到男方家行拴线礼仪式。此后新郎、新娘各回各家,尽管新郎每夜必宿老丈人家,但白天仍然回到自己家中劳动生活。直到举行了第二次婚礼,新娘才正式嫁到夫家去当儿媳妇。第三次的婚典往往办在婴儿出生之后,这次一定要杀猪宰牛喝喜酒,招待全村寨的亲朋好友。

民族服饰

布朗族穿着简朴,布朗族的服饰,各地大同小异。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妇女的服饰与傣族相似,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景东布朗族妇女的着装已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过去布朗族男子有纹身的习俗,四肢、胸、腹皆刺染各种花纹。妇女喜欢戴大耳环、银手镯等装饰。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将双颊染红。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宽大长裤和对襟无领上衣缠头巾。无论男女都喜欢饮酒、染齿、吸烟。

民族饮食

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小麦、黄豆、豌豆等杂粮。饮食喜酸辣,并嗜好烟酒。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并以牙齿被染成黑色为美。喜用锣锅或土锅把稻米焖成米饭。尤擅煮竹筒饭,煮时选一段鲜竹,装好米和适量的水,用火烧熟,剖开竹筒一人端一半以竹筒当碗用。米饭沾有竹瓤,食之有新竹清香和经炭火烘烤的香味,很可口。

肉类以牛、羊、猪、鸡肉最为常见,也常捕食野味和昆虫。菜肴的烹制技法以清煮、凉拌居多。对许多野味、鱼、虾、蟹、蝉、虫等食物一般还用舂、炸、蒸等方法烹制。如:舂螃蟹、油炸花蜘蛛、蝉酱等。还常腌制酸味食品,如酸笋、酸肉、酸鱼等,制作方法同当地其他民族如傣族大体相同,但布朗族常在腌酸菜时最上面放一层米饭。

喜欢饮酒,且大都自家酿制。其中以翡翠酒最为著名。这种酒在出酒时用一种叫“悬钩子”的植物的叶子过滤后呈绿色,很像翡翠的颜色,因此而得名,布朗族人性格豪爽,朋友间有“有酒必饮,饮酒必醉”之习俗。

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个嗜好,并且善作茶。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民间还常把酸茶做馈赠亲友的礼品。

居住在西双版纳布朗山的布朗族妇女,尤其是怀孕妇女嗜食当地红土,据说此红土有止吐、除腥、提神之效。

民族建筑

布朗族的住房建筑为干栏式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布朗族村寨通常由三、五个至数十个同一血缘的家族聚居,住房干栏式竹木结构的二层瓦房,上层有正堂、卧室、晒台等,下层一般作为仓库、圈养牲畜的地方。屋内中央设置火塘,火塘边是家人吃饭、待客的地方,夜晚则在火塘四周安置床铺。

风俗习惯

布朗族的丧葬习俗各地基本相同。人死后,请佛爷或巫师念经驱鬼,三日内出殡。一般村寨都有公共墓地,并以家族或姓氏划分开来。通行土葬,但凶死者,有的地方行火葬。

布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常用歌舞来欢度隆重的节日。并用各种乐器伴奏,同时还有武术、杂耍来助兴。

布朗族青年从小就要学唱各种曲调,弹奏各种乐器。布朗族的乐曲曲调分为甩、宰、索、缀四种。其特点是甩调激扬抒情;宰调欢快活泼;索调适合唱习俗歌曲,以小三弦伴奏;缀调颂扬民族英雄人物,以及蓬勃向上的新生活,用于盛大歌会中的对唱。领唱者常根据场面即兴编增歌词内容。

布朗族舞蹈有喜庆舞蹈和佛礼舞蹈。舞蹈称呼各地不同,西双版纳称“跳摆”,施甸、镇康称“打歌”,云县、景东、墨江称“跳歌”。“跳歌”是又跳舞又唱歌之意。由于布朗族男子多喜好武术,因此,武术又常常和歌、舞融为一体。如长刀舞、甩棍舞、拳术舞等等,动作利索,刚劲健美。西双版纳布朗族的《象脚鼓舞》、《拍手舞》、《猴舞》、《采茶舞》等多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舞姿优美、欢快,生动逼真。

布朗族的舞蹈是全民性的,白发老者、少年儿童只要闻听竹笛响,便会翩翩起舞。而年轻人特别喜欢跳“圆圈舞”。先由能歌善舞的小伙子领舞,伴随着铓锣、象脚鼓的节奏,姑娘们、小伙子们围成一个圆圈,双膝微微起伏。柔软的双手在肩两侧或前或后轻盈翻舞,边舞边向反时针方向移动脚步。同时,一群小伙子在圈内有节奏的作虎步跳跃。时而分散到姑娘面前与姑娘轻声对歌,时而又聚拢,作虎跳状。如此循环反复,尽情抒发心中的喜悦。

民族节庆

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

布朗族其它的节日习俗,与傣族大同小异,如“过新年”,“进洼”、“出洼”等。在傣历一月十五这天“赕帕”(拜佛),八月十五日“赕坦”。“赕”为傣语,指世俗众生对僧侣或先祖亡人敬献物品,佛教俗称“布施”或“化缘”。布朗族传说,他们与傣族是兄弟关系,布朗族是哥哥,居山区种山地,傣族是弟弟,住坝子种水田。因此,布朗族每次“赕佛”都要请傣族佛爷上山,傣族“赕佛”时也请布朗族佛爷下山。

过年节:布朗族用傣语叫“京比迈”,是布朗人最最隆重的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吃红糖糯米粑粑,还要用芭蕉叶包成两份,各插上一对蜡条,两朵鲜花,关到家庭长家中:一份装入家族长卧榻上方挂的“胎嘎滚”(家族神位)内,作为祭祀家神之用;另一份献给“高嘎滚(家族长)。各户男家长都要脱下自己的包头巾,向作为整个“嘎滚”(家族)代表的家族长行拜年磕头礼。并且用水象征性地从头到脚为家族长做洗礼,祝贺长命百岁,吉祥平安。家族长也向人们祝福道:“全家族的孩子们,逢年过节来祈福,这是祖辈传下来的古礼,不可忘记。旧的岁月过去了,新的一年到来了,全体儿孙们来告辞拜年,你们都有福了。预祝你们庄稼茂盛,人畜兴旺。”祝毕,家族长为“胎嘎滚”(家族神)代袜么·代袜那神祈祷祭祀。村社以家庭为单位,再到日落方向,举行滴水仪式。

关门节:布朗族也同傣族一样叫“豪瓦沙”。这一天家族成员照例要给家族长送一朵鲜花、一对蜡条,去祭“胎嘎滚”,并跑着为家族长举行洗手、洗脚礼,表示祈福。全家男女老幼还要向房门,楼梯及家具杂物的鬼灵“苏玛”(磕头),分别奉两对蜡条作为祭品,祈求人畜平安。

宗教信仰

布朗族大部分人过去信仰小乘佛教,崇拜祖先。节日期间有许多佛事活动。人们除了要举行迎接太阳的仪式,还要集体到佛寺举行“开门节”、“关门节”、“赕佛”、“堆沙”、“浴佛”、“泼水”等活动。

天文历法

布朗族的祖先经过长年累月的生产斗争实践,积累了不少天文、历法、天气变化规律的知识,并总结了原始的辨别方位、季节和气候的方法。

布朗族人对于日月星辰都有其称谓,并根据日月星辰的升降、树木的向背来认识方位。一般,晚上以北斗星的方位来辨别方向和时辰。白天,以阳光照射的方位来辨别方向。阴天,则以植物生长状况辨别方向,如树皮阳光直射呈光滑的一面则是东方,背着阳光的树干呈淡绿色,还长些鲜苔的一面是西方。更有趣味的是布朗族还保留一些原始的辨别季节和气候变化的方法,如农谚说:“月亮带伞要下雨,太阳带伞要天干”;“久晴麂子叫,雨天要来到,久雨麂子叫,天要放晴了”;“河涧青蛙咯咯叫,天快要下雨”;“飞蚂蚁飞上天,天将要下大雨”等等。山里有一种鸟,布朗语叫“约”,雨天时隐居林中,阴天时若见这种鸟出林飞舞跳跃,则预示天将要放晴。

  布朗族

  民族简介

  [编辑本段]

  布朗族(bùlǎngzú)

  Bl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布朗族部分自称“布朗”、“帮”,部分自称“阿瓦”、“阿尔瓦”、“伊瓦”、“佤”和“翁拱”等。汉族或傣族称之为“濮满”、“蒲满”、“孟”等。

  民族概况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82万(199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临沧、思茅地区。主要从事农业。有本民族语言,兼通傣语。多信奉小乘佛教。

  我国的布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和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及思茅地区澜沧、墨江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布朗族人口数为91882。使用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龙语支,分布朗与阿尔佤两个方言。部分人会讲傣语、佤语或汉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部分人会汉文、傣文。

  民族历史

  布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永昌一带是古代“濮人”居住的地区,部族众多,分布很广,很早就活动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各地。“濮人”中的一支很可能就是现今布朗族的先民。自西汉王朝在云南设置益州郡,下辖惜唐(保山)、不韦(保山以南)等县,濮人活动的地区就纳入了西汉王朝的郡县范围。在西晋时,永昌濮人中的一部分向南迁移到镇康、凤庆、临仓一带。唐朝时称为“朴子蛮”,元、明、清时称为“蒲蛮”。隋唐以后,文献记载有所谓“濮人”、“扑子”、“朴子”、“扑”、“蒲满”、“蒲人”等名称,其分布更为广阔,唐宋时期,“扑人”受南诏、大理政权统治;明朝设顺宁府,以蒲人头人充任土知府。后来原居于云南南部的部分蒲人发展为现在的布朗族。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布朗族。解放前生活在布朗山上的布朗族人还保留着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残余;在平坝地区生活的布朗族人,由于受经济文化发展比较快的汉族、傣族人的影响,己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布朗族人生活的地区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植茶树,是著名的普洱茶的产地。布朗山的布朗族人实行母子连名制。小孩出生3天拴线命名,将母亲的名字连在孩子的名字之后。

  社会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布朗族地区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大体可分为两类地区:西双版纳勐海布朗山、西定和巴达一带保留着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残余;临沧和思茅地区受汉族和其他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的民族的影响,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西双版纳布朗族村寨多数具有农村公社的特点,由几个至十余个不同血缘的家族组成。生产工具、房屋、牲畜等属个体家庭所有,土地所有制不同程度地保留家族公有、村社公有和私人占有3种类型。少数村寨保留有家族公社的特点。家族公社由同出于一个祖先(布朗语叫“戛滚”,即“氏族或氏族集团”的若干小家庭组成。在家族范围内的土地、森林、牧地均属“戛滚”全体成员公有。每年春播前由家族长主持按户分配一次土地,收获分别归各户所有。这类土地无论家庭或个人只有使用权,不能买卖。离村寨较远的社有土地,由村社直接管理,凡村社成员均可自由耕种。近代以来,在家族公有和村社公有的土地内,已出现了土地私有制,个别村寨的耕地、宅地、茶园等通过买卖或变相掠夺等形式,转变为头人、富裕户所有。村社内的头人,一般是选举产生;村寨以上的头人“叭”则由傣族土司委封,定期为傣族领主收缴税贡,摊派劳役等。此地区的布朗族生产水平很低。在封建地主经济发展的临仓地区和思茅地区,地主富农通过高利贷、典当、买卖、抵押和凭借政治特权,残酷剥削广大贫苦农民。国民党政府推行反动的保甲制度,并与当地的地主恶霸勾结在一起,横征暴敛,拉丁派款,更加深了布朗族人民的苦难。布朗族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旱稻、玉米和豆类,还比较普遍地植茶、种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布朗族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党和政府从布朗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有步骤地对布朗族地区进行土地改革。1953年春完成了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土地改革,对经济发展落后地区,于1956年秋采取和平方式进行了土地改革;对还保留原始公社残余的地区,则通过帮助大力发展生产,开展互助合作,逐步消灭落后制度的残余。在党和兄弟民族的帮助下,他们逐步开垦水田,兴修水利,变刀耕火种为精耕细作,变垦新弃旧为固定轮作,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勐海布朗山一带的茶叶产量大幅度增长,成为中国出口“普洱茶”的主要基地之一。布朗族地区的商业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各地区都建立了民族贸易公司,有的村寨建立了购销店,商品销售总值逐年增长。布朗族地区的文教卫生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普遍建立了小学,设立了卫生所、医疗组,过去流行的痢疾、疟疾等病基本得到了控制,群众的健康状况大为改善。

  文化艺术

  布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民间有丰富的口头文学,流传着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诗和抒情叙事诗,题材广泛。歌舞颇受傣族歌舞影响,跳舞时伴以象脚鼓、钹和小三弦等乐器。布朗山一带的布朗人擅长跳“刀舞”,舞姿矫健有力。少男少女爱跳“圆圈舞”。墨江布朗族逢年过节或婚娶佳期,盛行“跳歌”。

  民族婚俗

  布朗族的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纯情的少男少女恋爱和婚姻都比较自由,但也有受到父母干涉的现象。

  布朗族有从妻而居的习惯,布朗族的男孩与女孩到了十四五岁时要举行“漆齿”的成年礼仪式。届时男女少年相聚在一起,用铁锅片烧取红毛树黑烟,彼此为异性染齿。染齿意味着步入成年,可以公开参加村寨中的社交活动。

  “串姑娘”是布朗族传统的恋爱方式。布朗族青年的恋爱和婚姻十分自由,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每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小伙子们换上新装,怀抱三弦,结伴来到姑娘的竹楼下面,争相用诙谐的语言和热情的歌声去打动意中姑娘的心灵。梳妆打扮的姑娘们也早早燃起火塘,打开房门,请小伙子们进来,用对歌、递烟、敬茶等巧妙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慕。布朗山区串姑娘可以群访、也可以单独夜访。是青年男女进行思想、文化、情感交流的普遍形式。

  男女双方恋爱感情笃深,男子就会向女子提出求婚。布朗山区许多地方求婚时以花为媒。小伙子把从山上采回的鲜花献给姑娘,当姑娘确认这个小伙子是真心地爱她时,就在花束中挑选最美丽的一朵戴在头上,借此表示同意婚事。

  布朗人的婚礼也不寻常,一对情侣的婚典要重复举行2至3次。第一次在定亲之后,姑娘被接到男方家行拴线礼仪式。此后新郎、新娘各回各家,尽管新郎每夜必宿老丈人家,但白天仍然回到自己家中劳动生活。直到举行了第二次婚礼,新娘才正式嫁到夫家去当儿媳妇。第三次的婚典往往办在婴儿出生之后,这次一定要杀猪宰牛喝喜酒,招待全村寨的亲朋好友。

  民族服饰

  布朗族穿着简朴,布朗族的服饰,各地大同小异。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妇女的服饰与傣族相似,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景东布朗族妇女的着装已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过去布朗族男子有纹身的习俗,四肢、胸、腹皆刺染各种花纹。妇女喜欢戴大耳环、银手镯等装饰。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将双颊染红。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宽大长裤和对襟无领上衣缠头巾。无论男女都喜欢饮酒、染齿、吸烟。

  民族饮食

  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小麦、黄豆、豌豆等杂粮。饮食喜酸辣,并嗜好烟酒。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并以牙齿被染成黑色为美。喜用锣锅或土锅把稻米焖成米饭。尤擅煮竹筒饭,煮时选一段鲜竹,装好米和适量的水,用火烧熟,剖开竹筒一人端一半以竹筒当碗用。米饭沾有竹瓤,食之有新竹清香和经炭火烘烤的香味,很可口。

  肉类以牛、羊、猪、鸡肉最为常见,也常捕食野味和昆虫。菜肴的烹制技法以清煮、凉拌居多。对许多野味、鱼、虾、蟹、蝉、虫等食物一般还用舂、炸、蒸等方法烹制。如:舂螃蟹、油炸花蜘蛛、蝉酱等。还常腌制酸味食品,如酸笋、酸肉、酸鱼等,制作方法同当地其他民族如傣族大体相同,但布朗族常在腌酸菜时最上面放一层米饭。

  喜欢饮酒,且大都自家酿制。其中以翡翠酒最为著名。这种酒在出酒时用一种叫“悬钩子”的植物的叶子过滤后呈绿色,很像翡翠的颜色,因此而得名,布朗族人性格豪爽,朋友间有“有酒必饮,饮酒必醉”之习俗。

  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个嗜好,并且善作茶。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民间还常把酸茶做馈赠亲友的礼品。

  居住在西双版纳布朗山的布朗族妇女,尤其是怀孕妇女嗜食当地红土,据说此红土有止吐、除腥、提神之效。

  民族建筑

  布朗族的住房建筑为干栏式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布朗族村寨通常由三、五个至数十个同一血缘的家族聚居,住房干栏式竹木结构的二层瓦房,上层有正堂、卧室、晒台等,下层一般作为仓库、圈养牲畜的地方。屋内中央设置火塘,火塘边是家人吃饭、待客的地方,夜晚则在火塘四周安置床铺。

  风俗习惯

  布朗族的丧葬习俗各地基本相同。人死后,请佛爷或巫师念经驱鬼,三日内出殡。一般村寨都有公共墓地,并以家族或姓氏划分开来。通行土葬,但凶死者,有的地方行火葬。

  布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常用歌舞来欢度隆重的节日。并用各种乐器伴奏,同时还有武术、杂耍来助兴。

  布朗族青年从小就要学唱各种曲调,弹奏各种乐器。布朗族的乐曲曲调分为甩、宰、索、缀四种。其特点是甩调激扬抒情;宰调欢快活泼;索调适合唱习俗歌曲,以小三弦伴奏;缀调颂扬民族英雄人物,以及蓬勃向上的新生活,用于盛大歌会中的对唱。领唱者常根据场面即兴编增歌词内容。

  布朗族舞蹈有喜庆舞蹈和佛礼舞蹈。舞蹈称呼各地不同,西双版纳称“跳摆”,施甸、镇康称“打歌”,云县、景东、墨江称“跳歌”。“跳歌”是又跳舞又唱歌之意。由于布朗族男子多喜好武术,因此,武术又常常和歌、舞融为一体。如长刀舞、甩棍舞、拳术舞等等,动作利索,刚劲健美。西双版纳布朗族的《象脚鼓舞》、《拍手舞》、《猴舞》、《采茶舞》等多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舞姿优美、欢快,生动逼真。

  布朗族的舞蹈是全民性的,白发老者、少年儿童只要闻听竹笛响,便会翩翩起舞。而年轻人特别喜欢跳“圆圈舞”。先由能歌善舞的小伙子领舞,伴随着铓锣、象脚鼓的节奏,姑娘们、小伙子们围成一个圆圈,双膝微微起伏。柔软的双手在肩两侧或前或后轻盈翻舞,边舞边向反时针方向移动脚步。同时,一群小伙子在圈内有节奏的作虎步跳跃。时而分散到姑娘面前与姑娘轻声对歌,时而又聚拢,作虎跳状。如此循环反复,尽情抒发心中的喜悦。

  民族节庆

  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

  布朗族其它的节日习俗,与傣族大同小异,如“过新年”,“进洼”、“出洼”等。在傣历一月十五这天“赕帕”(拜佛),八月十五日“赕坦”。“赕”为傣语,指世俗众生对僧侣或先祖亡人敬献物品,佛教俗称“布施”或“化缘”。布朗族传说,他们与傣族是兄弟关系,布朗族是哥哥,居山区种山地,傣族是弟弟,住坝子种水田。因此,布朗族每次“赕佛”都要请傣族佛爷上山,傣族“赕佛”时也请布朗族佛爷下山。

  过年节:布朗族用傣语叫“京比迈”,是布朗人最最隆重的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吃红糖糯米粑粑,还要用芭蕉叶包成两份,各插上一对蜡条,两朵鲜花,关到家庭长家中:一份装入家族长卧榻上方挂的“胎嘎滚”(家族神位)内,作为祭祀家神之用;另一份献给“高嘎滚(家族长)。各户男家长都要脱下自己的包头巾,向作为整个“嘎滚”(家族)代表的家族长行拜年磕头礼。并且用水象征性地从头到脚为家族长做洗礼,祝贺长命百岁,吉祥平安。家族长也向人们祝福道:“全家族的孩子们,逢年过节来祈福,这是祖辈传下来的古礼,不可忘记。旧的岁月过去了,新的一年到来了,全体儿孙们来告辞拜年,你们都有福了。预祝你们庄稼茂盛,人畜兴旺。”祝毕,家族长为“胎嘎滚”(家族神)代袜么·代袜那神祈祷祭祀。村社以家庭为单位,再到日落方向,举行滴水仪式。

  关门节:布朗族也同傣族一样叫“豪瓦沙”。这一天家族成员照例要给家族长送一朵鲜花、一对蜡条,去祭“胎嘎滚”,并跑着为家族长举行洗手、洗脚礼,表示祈福。全家男女老幼还要向房门,楼梯及家具杂物的鬼灵“苏玛”(磕头),分别奉两对蜡条作为祭品,祈求人畜平安。

  宗教信仰

  布朗族大部分人过去信仰小乘佛教,崇拜祖先。节日期间有许多佛事活动。人们除了要举行迎接太阳的仪式,还要集体到佛寺举行“开门节”、“关门节”、“赕佛”、“堆沙”、“浴佛”、“泼水”等活动。

  天文历法

  布朗族的祖先经过长年累月的生产斗争实践,积累了不少天文、历法、天气变化规律的知识,并总结了原始的辨别方位、季节和气候的方法。

  布朗族人对于日月星辰都有其称谓,并根据日月星辰的升降、树木的向背来认识方位。一般,晚上以北斗星的方位来辨别方向和时辰。白天,以阳光照射的方位来辨别方向。阴天,则以植物生长状况辨别方向,如树皮阳光直射呈光滑的一面则是东方,背着阳光的树干呈淡绿色,还长些鲜苔的一面是西方。更有趣味的是布朗族还保留一些原始的辨别季节和气候变化的方法,如农谚说:“月亮带伞要下雨,太阳带伞要天干”;“久晴麂子叫,雨天要来到,久雨麂子叫,天要放晴了”;“河涧青蛙咯咯叫,天快要下雨”;“飞蚂蚁飞上天,天将要下大雨”等等。山里有一种鸟,布朗语叫“约”,雨天时隐居林中,阴天时若见这种鸟出林飞舞跳跃,则预示天将要放晴。

  拉祜族

  一,民族概述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41万余人。拉祜族源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南迁,最终定居于澜沧江流域。其服饰也反映了这种历史和文化的变迁,既具有早期北方游牧文化的特征,也体现了近现代南方农耕文化的风格和特点。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两地区,相邻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玉溪地区也有分布。其中,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是最主要的聚居区。另外,作为跨界民族,缅甸、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也有16万多拉祜人居住。他们主要从事农业。

  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方言。过去无文字,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曾创制过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因欠科学,未能推广。新中国成立以后,创制了新的拼音文字。

  拉祜族经济以锄耕农业为主,旱谷、水稻、玉米是主要作物。现在还建起了农机、制糖、制茶、采矿等地方工业。

  拉祜族历史悠久,其先民“属古代羌人族系”,是从青海、甘肃一带逐渐辗转南下,进入云南和中南半岛的。拉祜族自称“拉祜”,有“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拉祜普”(白拉祜)等支系。史称、他称有“史宗”、“野古宗”、“苦聪”、“倮黑”、“磨察”、“木察”、“目舍”等。1953年4月,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成立时,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统一定族名为“拉祜族”。

  二,生活习惯

  拉祜族人民勤劳善良、崇尚礼仪。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很多为人处事、规范社会生活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和人与人之间互尊、友爱、和睦相处的良好氛围。

  “有酒桌上喝,有话当面说” 拉祜人崇尚为人坦诚正直、光明磊落,不说假话、虚话,不随意恶语伤人。“有酒桌上喝,有话当面说”,这是他们一贯奉行的信条。邻里、朋友之间偶有摩擦或误解,事后互递一支草烟、喝一杯水酒,也就和好如初。朋友之间因某事发生曲直之争,孰是孰非,难以定夺的话,来个摔跤定“输赢”,被摔倒者算无理,绝无二话可言。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的小人是不受欢迎的。拉祜人常说:“太阳、月亮是最老的人最先看到的;粮食谷米是最老的人最先栽种的;山花、野果是最老的人第一个找到的;世上的事情最老的人懂得最多。”因此,尊老、敬老、爱老是拉祜人普遍的道德准则。无论哪家,老人的床铺肯定设置在房屋里最暖和的火塘旁,饭桌上的席位安排,老人也是居中的;晚辈不能在老人坐卧的地方来回走动;老人讲话时,不能随便插话,更不能打断;每年新谷开镰前,第一个尝新的也一定是老人;新年初一背回的“新水”,也要先端给老人洗脸、洗脚。家庭内部如此,社会上也是一样。即便年轻的村寨头领,对老人也要礼让三分,否则,他就很难得到大家的信任和拥护。

  “一家有事,全寨相帮”也是拉祜族的传统习俗和精神风尚。无论日常生产、生活,还是盖房搭屋、婚丧嫁娶,时时处处都能体现出拉祜人这种淳朴、厚道、豪爽与热情的民风。

  “不得茶喝头会疼”拉祜族地区盛产茶叶,是著名的茶叶之乡。拉祜人擅长种茶,也喜欢饮茶。茶,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每日外出劳作之前,晚上回来之后,饮茶、品茶是他们的生活习惯,更是一大乐趣。他们可以一日不进餐,但不可一日不饮茶,他们说:“不得茶喝头会疼”。拉祜人的饮茶方法也很独特:把茶叶放入陶制小茶罐中,文火焙烤,待罐热茶香之时,注入滚烫的开水,茶在罐中沸腾翻滚,之后倒出饮用,谓之“烤茶”或“煨茶”。有客至,必以烤茶相待。但按习惯,头道茶一般不给客人,而是主人自己喝,以示茶中无毒,请客人放心饮用。第二道茶清香四溢,茶味正浓,这才捧献给客人品饮。

  服饰特点:古代,拉祜族男女皆着袍服。近现代,男子普遍上穿黑色无领短衣,内套浅色或白色衬衣,下穿肥大的长裤,头缠长巾或戴瓜皮式小帽。妇女服饰各地不一,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头缠长巾,身着大襟袍式长衫,长衫两侧开衩很高。衣襟上嵌有银泡或银牌,襟边、袖口及衩口处镶饰彩色几何纹布条或各色布块,下穿长裤。有些地区的妇女还喜欢腰扎彩带。这一类型较多地保留了北方民族袍服的特点。另一种是典型的南方民族的装束,上着窄袖短衣,下穿筒裙,用黑布裹腿,头缠各色长巾。

  拉祜族崇尚黑色,以黑色为美。所以服装大都以黑布为底,用彩线或彩布条、布块镶绣各种花纹图案。整个色彩既深沉而又对比鲜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居住特点:拉祜族的传统住房,主要有落地式茅屋和干栏式桩上竹楼两种。茅屋结构简单,搭建容易。建造时,先在地基上立几根带杈的柱子,杈上放梁,梁上放椽子,椽子上铺盖茅草。柱子四周用竹笆或木板围栅作墙即成,颇具“构木为巢”的古风。干栏式竹楼房是在木桩之上搭建而成的双斜面竹楼。有大小之分。大型竹楼为母系大家庭居住,小型竹楼为个体小家庭居住。两种竹楼结构基本相同,只是大型的更长、占地面积更大而已,因此,通常也称“长房”。长房一般高约六七米,面积八九十平方米至二三百平方米不等,呈长方形。内部向阳的一侧留有宽大的走廊,另外一侧根据人口数量用木板隔成若干间,每个个体小家庭居住1至2间。走廊上设火塘若干,供各个家庭炊事、取暖之用。长房的居住形式,反映了拉祜族原始母系制婚姻家庭组织与观念的残存,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三,节庆习俗

  拉祜族的节日有春节、扩塔节、端午节、尝新节,火把节、新米节、祭祖节、卡腊节、搭桥节、葫芦节等。另外拉祜族还有别有趣味的风情,它们是拉祜族文化延续,传播的主要载体,凝聚着拉祜族的文化心理,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

  春节,也叫过年,拉祜语称“扩尼哈尼”。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九,与汉族春节时间基本相同。不过,拉祜族过年分过大年和过小年。大年从正月初一至初五,也称“女人的年”;小年从正月初七至初九,也称“男人的年”。传说过去只有大年,没有小年。年前男人们总是集体远行围猎,回来时常常误了年期。女人们为了慰劳远途而归的男人们,也总是一次次重新备办酒肉食品,给他们补过新年,后来竟逐渐沿袭成习。因为这是为男人而补过的年,因此,就被称为“小年”、“男人的年”。原来的年则称为“大年”、“女人的年”。关于过两次新年习俗的形成,也有的传说,古代拉祜人常常遭受外族人的侵扰。为了狠狠打击敌人,保卫自己的家园,有一次男人们离乡远征作战。当他们凯旋归来时,年已过完。但为了庆祝胜利和万家团圆,人们载歌载舞,又重新过了一次年,而且从此相沿成习,传承至今。

  “抢新水”和“芦笙舞会”,是拉祜族春节期间重要而独特的节日活动。“抢新水”是指新年第一天,即正月初一清晨抢先到山泉边去接取“新水”。这是拉祜人极为重视的新年头等大事。他们认为,新水是最圣洁的,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谁先接到新水,谁家的谷物、瓜果就会先熟,谁家就更有福气。因此,每年正月初一凌晨,听到雄鸡的报晓声,各家的代表便背起盛水的竹筒和葫芦,迅速奔向泉边,抢接新水。接回来的新水要先敬献祖先,然后给老人洗脸。

  扩塔节,是拉祜族人民间最隆重、最热闹、最欢乐的传统年节。又称为拉祜大年,时间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节期共九天。节前准备 除夕这天,家家户口把村寨内外收拾的焕然一新。人们杀猪、泡米,把舂好的粑粑放在犁杖、砍刀、锄头等农具上,表示它们辛苦了一年,应和主人分享节日的快乐,人们还为牛割草添美食,以示慰劳。

  “接新水“习俗 晚上,全家人沐浴洁身,各村寨鸣放三响火炮、火枪。新年的第一天凌晨,各村的青年男女争先恐后奔往山泉边“接新水”。拉祜人认为,一年之始,泉水最新最纯,谁最先抢到新水,谁就是最幸福的人,按拉祜的风俗,初一日不准外人入寨,初二日才能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贺喜。节日狂欢 节日期间,姑娘和小伙子们吹响葫芦笙,跳起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晚上,看热闹的人们纷纷离去,山坡上升起了一堆堆篝火。一对对青年情侣在一起谈情说爱,沉浸在幸福与欢乐之中。

  火把节 火把节也别具民族情趣,届时以松木为燎,火把齐燃,蔚为壮观,身穿节日盛装的青年男女在篝火旁载歌载舞,尽情欢歌,热烈异常。

  尝新节 尝新节是拉祜族人生庆祝收获的节日,尝新节期间,全寨杀猪煮酒,男女老幼休息两天。节前将谷米收割一部分回家,先祭祀祖先,然后再正式开镰收割。

  好客习俗 拉祜族是个十分热情好客的民族。逢年过节,都要邀请周围傣、哈尼、布朗等族人民一道来饮酒会餐,吃团结饭。这时,全寨大宰牲畜,各户都要分一节大肠和几勺鲜血,伴以盐巴、辣椒,剁细生吃。拉祜族认为,“剁生肉”是待客的最好菜肴。欢宴毕,主人还要用芭蕉叶包“份子肉”分送客人带回。

  中国蚂蚁 ANT的4代GAS

  美国ASP

  香港TUS

  台湾PSD

  都很好

  只有ASP和TUS很贵

  再的都是200-300元

  一、甩棍概述

  1、甩棍的种类

  国内外甩棍品牌众多,总体来说,国内能见到的甩棍,根据结构上的差别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钢卡式:被绝大多数甩棍采用。甩棍展开时依靠节与节重合部位之间的摩擦力锁定,因此重合部分接合要良好,以确保甩棍在戳刺物体或受到震动时不会轻易解锁。在甩棍的尾部,尾帽和手柄之间有一个钢卡,由一个圆形底托和两个簧片组成。在收缩状态下,钢卡的两个簧片会撑在最细一节的内壁,使棍节不会自己滑出。钢卡式的优点在于:一,可以通过调整钢卡簧片外张的角度来改变甩棍甩出时的阻力;二,钢卡可以很方便的更换。

  磁吸式:与钢卡式的区别是把后边的钢卡换成了磁铁,磁吸式甩棍有两个缺点:一,尾帽占据了相当大的长度,与钢卡式相比,收缩长度相同的情况下,磁吸式的伸展长度要短了一截,也就是说,磁吸式甩棍的无效长度较大;二,磁吸式甩棍所用的磁铁磁性较强,会对手机、手表、磁卡等物品产生不利影响。

  自弹式:某国产自弹式甩棍结构。棍子的第一节根部有一圈凹槽,在收缩时,手柄上的卡子会卡在凹槽内,按下手柄上的开关,卡子抬起,棍子内部的强力弹簧会把前两节弹出。缺点:手柄上的开关会影响握持时的舒适度。

  机械闭锁式:前三种甩棍都属于摩擦闭锁式,打开时依靠摩擦力锁定。而机械闭锁式甩棍则是依靠连接部分的卡簧来完成伸展状态下的闭锁。收棍时按住尾部的按钮即可轻松收回。优点:一,锁定牢固,伸展状态下可以承受很大的垂直作用力而不会缩回;二,收棍方便快捷。缺点:一,由于打开后连接部分并不像摩擦闭锁式甩棍那样紧密接触,所以节与节之间会有轻微的晃动;二,结构复杂,易坏难修。

  以上是按照结构进行的甩棍分类。依据其他不同的标准,甩棍还可以分为很多种,比如根据材质的不同可以分为钢制甩棍、铝合金甩棍、尼龙甩棍,根据手柄处理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胶柄甩棍、全钢压花甩棍,根据节数的不同可以分为两节、三节、四节甩棍,等等等等,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2、甩棍的特性

  甩棍源于短棍,或者说,甩棍就是短棍的一种,但是它也有着一些自己的特性。

  杀伤力:与普通短棍相比,如果使用相同的力量挥动,由于甩棍第一节较细,接触面积小,相同压力下产生的压强较大,而本身又是钢制,杀伤力比普通短棍肯定要强一些。因此切忌使用甩棍击打人体的头部颈部等要害部位。

  重心:普通短棍重心在中间,在握持时需要在尾端空出大约一握的距离,使重心靠近握持手,以提高操控性。而甩棍的重心本身就比较靠后,在第二节靠近手柄处,可以说是具有与生具来的良好操控性。

  锁定:市面上所见甩棍多是靠节与节之间重叠处锥面的摩擦力来锁定(机械闭锁式除外),衔接处加工精度越高,接触越紧密,锁定也越牢固可靠。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是靠摩擦锁定,在多次敲打硬物时受到强烈震动,再好的甩棍也有可能出现解锁的趋势,因此在实战中不建议使用刺的技法。

  3、甩棍的选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学习甩棍的使用技巧之前,你应该先懂得如何为自己挑选一条质量好又趁手的甩棍。

  看做工。壁厚要均匀,钢卡式甩棍的钢卡弹性要好,还有倒角、手柄压花、腕绳、棍套等等,质量好的棍子每一个细节都不应该粗制滥造。

  把棍子拆开看一下连接部分,也就是节与节重叠的部分,长度和锥度都不能过小。重叠部分的正常长度,手柄与第二节之间应为25cm~3cm,第二节与最细节之间应为15cm~2cm。还有就是连接处要紧密无缝隙。很多劣质甩棍在正常使用几次之后第一节会飞出,因此这个问题一定要多加注意。

  管壁的厚度。质量好的棍子每一节的厚度都应该不小于15mm。

  对于摩擦闭锁式甩棍要甩开看一下锁定是否牢固。为了在使用中更加可靠,一定要保证甩开后锁定牢固。挑选时可以按照正确的出棍方式甩出(力度要稍微小一点),看各节连接处是否牢固无松动,然后再以手掌用力拍击棍头数次,看棍子是否会解锁。

  选择钢卡的还是磁吸的。上一节已经介绍过钢卡式和磁吸式的区别,综合考虑,建议选择钢卡式为佳。

  强度。如果有可能,最好在购买之前要求经销商拿样品演示一下。最简单的就是找一块砖把两端架空,用棍子把它敲断,只要不是很劣质的棍子都不该有什么问题。

  根据自己的身高体重选择趁手的棍子。甩棍适合的长度约为使用者手腕到腋窝的距离。一般来说,普通成年男子选择21英寸的较为合宜。(1英寸折合254厘米。钢卡式甩棍收缩长度约等于伸展长度的三分之一再加2厘米。)

  二、甩棍的日常使用

  1、出棍方法

  这里所介绍的出棍方法适用于自弹式甩棍以外的所有甩棍,全部为正手出棍。阴手(反手)出棍由于适用范围不广,所以并未专门介绍,动作要领可参考“上出棍(一)”,把上下方向互换即可。

  上出棍(一):手握甩棍,棍头向上,先将手迅速向上一抖,然后猛然向下一顿。手向上抖时,棍子整体向上快速运动;手向下顿时,手柄会随着手向下运动,而前两节由于惯性,仍保持向上的运动趋势,于是手柄与前两节便会形成对争,完成出棍。手一抖一顿的速度越快,棍子锁定的也就越牢固。

  上出棍(二):手握甩棍自然下垂,棍头向下,然后手臂快速向上挥甩,同时手腕上挑,在小臂达到基本与地面平行的位置时,以另一支手的掌根拍击持棍手的手腕。出棍的原理与“上出棍(一)”基本相同,手臂的挥甩使甩棍整体获得一个速度,手腕上挑的动作则使这个速度得到进一步加强,接下来的手掌拍击手腕使手柄的运动突然停止,而前两节由于惯性继续向上运动,完成出棍。手臂向上挥甩及手腕上挑的动作越快,锁定越牢固。

  下出棍:手握甩棍上提,棍头向上,然后手臂快速向下挥甩,同时手腕下压。出棍原理与“上出棍(二)”类似,手臂的挥甩使甩棍整体获得一个速度,手腕下压的动作则使这个速度得到进一步加强,手柄向下运动到最低点时,前两节由于惯性继续向下运动,完成出棍。手臂向下挥甩及手腕下压的动作越快,锁定越牢固。

  注意:有人提到过在出棍(下出棍)的同时完成第一击,即以下出棍兼做攻击。诚然,这是一个不错的突袭方式,但是也有两个很大的缺点,一是对距离的把握要求比较高,二是即便经过长期的练习,还是会出现击中对方的时候棍子很还并未完全甩出的情况,这会影响到后续攻击,在实战中很可能是致命的。因此笔者建议慎用。

  2、收棍方法

  对于摩擦闭锁式甩棍来说,收棍是需要一定技巧的。

  一定要选择坚硬平实地面,比如水泥地。如果怕损伤棍头,可以垫一本薄书或者一沓报纸。不要选择松软、不平整的地面,也不要在地砖、水磨石、大理石地面,更不要在木地板,地毯上收棍,以免损坏地面。

  注意棍身与地面尽可能垂直,如果棍身偏斜会导致收棍时棍头滑向一旁,棍体有可能会无法解锁,同时也容易造成棍头表面划伤。为了更好的使棍身保持垂直,可以选择在台阶处收棍。

  用爆发力,力道要足,不要因为担心损伤棍子而不敢用力。锁定良好的棍子是需要较大的力道才能收回的。多尝试几次,由轻到重增加力道,直到你能一次让棍子解锁收回。以后你就可以一直采用这样的力度。

  经常有人反应收棍时总是手柄与中节连接处先解锁,这是正常现象。因为棍子在甩出时越靠近前端获得的速度越大,锁定自然也越牢固,不必为此困扰,熟练以后是可以达到一次收棍成功的。

  3、维护保养

  就像你的身体和汽车一样,甩棍也需要定期的保养。适当的保养可以让它始终保持良好的性能。

  不使用时要保持棍身清洁干燥。不要长期放在棍套里,不要放在潮湿的环境中。要定期拆开擦拭,但除了最细一节的内壁可以用棉棒蘸少量机油擦拭以外,其他地方最好不要用油,那会影响甩出后的锁定。

  不要用暴力敲击硬物,不要把甩棍当撬杆用。再好的甩棍也有疲劳极限,长期暴力使用会导致棍身变形或折断。

  每次使用后检查一下节与节之间的连接部分。如果发现连接部分变形,甩出后节与节之间有松动,要尽快更换新棍子,以免在使用中棍节脱出,发生危险。

  三、甩棍打法基础

  1、基本身体素质的提高

  不管是徒手格斗还是器械格斗,都应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本章所介绍的几个练习都是比较具有综合性又简便易行的动作,不需要特别的器械,也不需要宽敞的场地,在房间里即可练习。

  眼功(一):手拿一支铅笔,在眼前最大限度的前后、左右、顺时针、逆时针移动。在铅笔移动过程中双眼要始终盯住笔尖,头部不要随之转动。每天练习5-10分钟,可以增强双眼追踪移动物体的能力。

  眼功(二):备一盆清水,俯身,脸向下,距水面30cm左右。不断用手从盆中向脸上撩水,在这个过程中双眼要紧盯盆底,水溅在脸上时不要眨动。每天练习5-10分钟,目的是克服在面对敌方攻击时眨眼的本能。

  铁牛耕地:双手以五指着地,间距略与肩宽,双脚略分,脚尖着地。开始时双臂伸直,然后腰胯尽量后弓,臀部突起,腹部内收。接着,双臂肘关节屈曲,全身向前向下,以头部接近地面为宜。随后双足后蹬助力,塌腰,并继续向前向下运动,依次以胸腹胯等部位贴地面一滑而过,头部向上抬起,直臂挺胸。腰胯再次向后弓,臀部凸起,恢复原来姿势,如此往复,直至力尽而止。注意练习时动作不要太快或太慢,应连贯协调,中间不可停顿。此动作可以综合增强指、腕、臂、肩、胸、背、腹的力量。

  矮子步:屈膝下蹲至大腿与地面水平,脚跟踮起,挺胸直背,双眼平视,双腿夹紧,双手叉腰(抱头或交叉抱于胸前也可)。走起来时要迈小步,匀速前进,上身要保持平稳,不要上下起伏。常见的错误是迈大步,扭屁股,上身乱晃,这些都会影响练习效果,应当注意。此动作可以综合增强大小腿各部肌肉的力量,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可以穿插向后以及左右横向走动,力尽而止。

  2、徒手发力练习

  对于第一次接触器械格斗的初学者来说,甩棍的发力,尤其是手腕的发力是个难点。本节中将通过徒手练习来帮助大家理解和学习这个发力过程。

  左劈:即手臂从右上方向左下方劈击的动作。自然站立,双脚分开略与肩宽。身体微右转并上拔,右手握拳提起至右耳侧,拳心向右。然后,身体左转并下沉,以胯带身,以身带肩,以肩带手,右手向左下劈至左腰处,同时手腕翻转,动作完成时拳心转为向左。动作过程中手臂应放松,随着身体的动作轻快下劈,不可僵直。

  右劈:即手臂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劈击的动作。自然站立,双脚分开略与肩宽。身体微左转并上拔,右手握拳提起至左耳侧,拳心向右。然后,身体右转并下沉,以胯带身,以身带肩,以肩带手,右手向右下劈至右腰侧,同时手腕翻转,动作完成时拳心转为向左。动作过程中手臂应放松,随着身体的动作轻快下劈,不可僵直。

  右撩:即手臂从左下方向右上方撩击的动作。动作过程与左劈完全相反,身体先下沉,右手置于左腰处,拳心向左。然后身体右转并上拔,带动手臂向右上方撩至右耳侧,同时拳心转为向右。

  左撩:即手臂从右下方向左上方撩击的动作。动作过程与右劈完全相反,身体先下沉,右手置于右腰侧,拳心向左。然后身体左转并上拔,带动手臂向左上方撩至左耳侧,同时掌心转为向右。

  平扫:即手臂从左向右水平扫击的动作。自然站立,双脚分开略与肩宽。身体微左转,右手握拳提起置于左胸前,拳心向上(图3-14)。然后身体右转,以胯带身,以身带肩,以肩带手,右手向右平扫,同时手腕翻转,动作完成时拳心转为向下。

  要点:练习时注意体会力量从腿到胯到肩到手层层传递,节节贯通的感觉,注意手腕的运用。开始练习时速度宜缓,力量宜小,重点体会力量传递过程。

  以上的发力练习动作幅度较大,在实战中则应尽可能的缩小手腕上提和翻转的幅度,如果动作过大容易被对方窥破攻击意图。

  3、格斗式

  握棍方法:甩棍的握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技术的发挥,因此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握棍方法。握棍时手握在甩棍手柄的中部略前一点,不要太靠前或靠后,太靠前会影响力量的发挥,靠后则会降低灵活性。拇指扣在食指上,手要握牢,棍子不能在手中摇动,但也不可过紧,以手腕能灵活转动为度。

  站立姿势:双脚分开,右脚在前,左脚脚跟提起,双脚前后间距掌握在:左膝触地时能与右脚踝在横向的同一直线上为宜。双脚脚跟横向间距约为一个半脚宽。双脚脚尖斜向右前方,双腿微曲,膝部保持弹性。站立的姿势要随着与对手之间的距离变化而进行调整。

  上体姿势:下颌略回收,左手在后置于下颌处做好防护,右手持棍在前,棍身与地面近似成45度角,身体保持放松。

  注意:与敌对峙时不要僵立不动,双脚及双手应保持在一种细微的动态中,这样可以提高反应灵敏度,缩短动作起动时间。

  4、步法

  滑步:用于前后左右迅速移动的步法。要点是脚要贴着地面滑动,一脚先动,另一脚要紧随而上,没有明显的先后之分;脚步移动的先后顺序是,向哪个方向移动便先动哪只脚;移动后的姿势要与原来姿势保持一致。

  向前滑步:后脚(左脚)蹬地,前脚向前滑出。右脚紧随左脚前进,恢复原来姿势。

  向后滑步:前脚(右脚)蹬地,后脚向后滑退。左脚紧随左脚后退,恢复原来姿势。

  向右滑步:左脚向左蹬地,右脚向右横向滑出。左脚紧随右脚向右滑动,恢复原来姿势。

  向左滑步:右脚向右蹬地,左脚向左横向滑出。右脚紧随左脚向左滑动,恢复原来姿势。

  右转步:右脚贴地面沿一个小圆弧向右滑动。随后左脚沿一个大圆弧向右移动,恢复原来姿势。

  左转步:左脚贴地面沿一个大圆弧向左滑动。随后右脚沿一个小圆弧向左移动,恢复原来姿势。

  左交叉步:右脚在前,左脚向左前方斜向滑出一步,全脚掌着地,步距大小视实际情况而定。随后右脚脚跟提起,前脚掌贴地面向左后方滑动,变成左脚在前的格斗式。

  右交叉步:左脚在前,右脚向右前方斜向滑出一步,全脚掌着地,步距大小视实际情况而定。随后左脚脚跟提起,前脚掌贴地面向右后方滑动,变成右脚在前的格斗式。

  疾步:用于远距离快速前进或后退的步法,熟练之后一步可以跨越三米以上的距离。属于跳跃型步法,要点是身体不要向上跃起过高,而应贴着地面前跃,另外由于过程中双腿在一瞬间会出现交叉,因此动作的速度和连贯性很重要。

  疾进步:先看分解动作。左脚提起,前摆。左脚落地,同时右脚跳起。右脚前摆,落地。接下来把动作连贯起来,左脚前摆的同时右脚跳起,然后右脚前摆,与左脚同时落地。熟练之后逐渐加大左脚前摆的速度和幅度。

  疾退步:先看分解动作。右脚提起,后摆。右脚落地,同时左脚跳起。左脚后摆,落体。接下来把动作连贯起来,右脚后摆的同时左脚跳起,然后左脚后摆,与右脚同时落体。熟练之后逐渐加大右脚后摆的速度和幅度。

  5、距离的掌握

  持棍与敌方对峙时,距离宜保持在前进半步即可打到对方头部,是为安全距离。第一击攻击目标为对方手臂,仍保持此距离即可。第二击攻击目标为对方身体,需向前进步以使目标进入我打击范围之内,至于具体保持多大距离并不是很重要,远则劈,近则砸,随机而变。

  6、打击部位的选择

  甩棍杀伤力很大,因此切勿以之劈击人体要害部位,严禁劈击头部!建议选择攻击部位时以手臂及锁骨为主,可以令对方丧失战斗力而又不至于造成致命伤害。

  注意:击打对方锁骨时要小心,防止误击中颈部而造成致命伤害。

  7甩棍的有效打击位置解析

  在正文开始前先说点题外话,对不太了解甩棍的朋友希望有一点用甩棍发明之初是作为一种警用战术压制武器,所以在使用甩棍时一定要注意使用技巧,而不是象刀子或水管一样乱砍乱捅,也不是用于招架敌人大威力的攻击武器使用的

  甩棍作为战术压制武器,所以追求的是点对点的精确打击第一节棍头及其以下5CM左右的位置是甩棍威力最大的部分所以在平时练习的时候就要练习甩击时的精度和准度,避免在实战中因为紧张而出现击空等致命错误

  因为甩棍仅仅是一根50CM左右全钢制造的铁棍,所以在攻击时需要非常注意攻击位置,否则如果对方持有巨型武器的话,根本占不了任何便宜因此甩棍在攻击中一击致敌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到在战斗中因为肾上腺素的大量分泌导致肌肉和神经的疼痛不大敏感,所以击打骨骼关节处显得非常必要;第一能有效产生大量疼痛(骨骼外部神经和内部神经对刺激极为敏感),第二,如果力度适当,能使敌人关节位置失去作用,影响其移动能力或攻击能力

  注:总体原则攻击多为骨骼外露部位,也就是说你再怎么强壮这些部位还是会暴露出来,而不是被肌肉所覆盖

  台产甩棍使用说明:收棍

  1、一定要选择坚硬平实地面,比如水泥地。如果怕损伤棍头,可以垫一本薄书或者一沓报纸。不要选择松软、不平整的地面,也不要在地砖、水磨石、大理石地面,更不要在木地板,地毯上收棍,以免损坏地面。

  2、注意棍身与地面尽可能垂直,如果棍身偏斜会导致收棍时棍头滑向一旁,棍体无法解锁,同时也容易造成棍头表面划伤。

  3、力道要足,不要因为担心损伤棍子而不敢用力。锁定良好的棍子是需要较大的力道才能收回的。多尝试几次,由轻到重增加力道,直到你能一次让棍子解锁收回。以后你就可以一直采用这样的力度。

  4、经常有人反应收棍时总是手柄与中节连接处先解锁,这是正常现象。因为棍子在甩出时越靠近前端获得的速度越大,锁定自然也越牢固,不必为此困扰,熟练以后是可以达到一次收棍成功的。(转自8818野战旅狩猎论坛 http://www123gncom)商品列表:http://www8818gncom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7673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01
下一篇2023-08-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