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个富取博收外来文化并善于融汇创新的民族。满族的风俗习惯很有特点。
服饰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过去,满族男人冬季穿长袍,有的加外衫,套马褂,穿皮、棉、毡单脸厚底鞋,戴毡帽头,三块瓦狐皮或羊皮皮帽,春、夏、秋三季穿长衫,外套单夹马褂,内穿汗褟、背心。女子冬穿棉旗袍、套坎肩,春、秋穿夹旗袍,罩坎肩,普遍加绦子(右开襟)襟上,袖口镶五颜六色的双绦子。梳旗头、戴耳套、穿棉、单带脸勾云、绣花厚底鞋。满族姑娘临出嫁前绣门帘、枕头顶,做许多绣花鞋。
居住 满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适应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满族农村房屋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均在东端南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便于聚暖。东西各有厢房,配以门房,这便构成通常所说的四合院。房屋多为起脊砖瓦房,俗称“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门向南开,高大宽敞。房内正对门一间谓堂屋,又称外屋,设厨灶锅台、水缸,灶通西内室火炕,火炕,满语称“土瓦”。从堂屋西墙开门为里屋,为南、北、西三面构成“万字坑”或“蔓枝炕”。满族尚右,西墙供祖宗牌位,不住人,下通烟道。南北对面炕。上铺炕席,或糊炕纸刷油。炕梢置衣柜,柜内装衣物,柜上叠置被褥、梳妆用品。夜间长辈居于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为御北方寒冷,有的还建有火地。屋外西山墙头砌有圆形烟囱(满语称为呼兰),高出房檐数尺。烟囱根底有窝风窠,以挡逆风。南北墙上有窗,窗户纸糊在窗棂外,窗棂及门上亮子窗棂构成各种图案。窗户分上下两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风。
礼仪 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等。其中,打千礼、抱见礼、磕头礼主要为男人所用,其他则用于妇女。打千礼用于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抱见礼是平辈之间用,晚辈对长辈也可用,不过晚辈要抱长辈的腰,长辈抚晚辈的背,等等。现在,有些繁琐的礼节已被简化。 满族尊老敬上的传统更为明显。晚辈每日早晚要向父、祖问安,途中遇长辈人要让路,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满族重感情讲信义,对宾朋真诚相待,有客人必设宴招待,所允诺之事必全力去做。
婚姻 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较为复杂,大致经过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两家都同意后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赠如意或钗钏诸物为定礼。然后是定婚,即选择吉日,男方家及其亲戚往女家问名,女家设宴款待,男方家长致辞求婚,女方家同意后,才算定下婚事。此时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长辈。定婚后要过礼,也是选择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绸缎、羊、鹅等礼物。男方家还要赠银两钱财。此时要议定婚期。进入迎亲阶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妆,俗称“过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谢。迎亲时,新郎在迎亲队伍的陪伴下赶着彩车迎亲,在途中两车相错时,新娘的哥哥将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车,俗称“插车”。新娘至新郎家,换车乘轿,花轿落地,新郎要虚射三箭。新娘蒙红盖头下轿,与新郎站在事先摆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后撤天地桌,新娘进入临时搭的帐篷,谓之坐帐。坐帐时“开脸”,换头型。坐帐后,新娘跨过马鞍进洞房,新郎用秤杆揭去盖头扔到房檐上。夫妻饮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孙饽饽,众人闹洞房。在婚日当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后第一天,新娘给夫家亲戚装烟敬茶,拜宗族,认明辈分,谓之分大小。一般在结婚三日之后,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见娘家人并拜祖宗。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谓之住对月。到了这时,婚娶仪礼乃告结束。
育儿 满族的育儿习俗比较特殊。生男在门左挂弓箭,生女在门右挂彩色布条,娘家送一个悠车。生儿三天时,亲朋送贺礼,俗称“下奶”。并举行洗礼,称“洗三”。满月时要请客人来“做满月”,并将弓箭或布条取下挂在“子孙绳”上。百日时,要用从各家要的彩布条编成锁,称挂锁。周岁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让孩子“抓周”。至今在一些满族聚居区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满月”、“抓周”等传统习俗。
丧葬 满族的丧葬以土葬、火葬为主,土葬和火葬历史都很久远。在满族入关前以火葬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经常迁移。另外,八旗将士在清初战死较多,尸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满族入关后逐渐发生变化,从火葬与土葬并用发展为以土葬为主。丧葬仪式是,死者临终前穿寿衣,多为长袍、马褂,为单数。屋内停灵,一般在7日之内。用木板做成灵床,头西脚东。灵幡用3尺左右的红布制成,上缀以黑穗,悬挂在院中高杆上。满族人用的棺具形状特别,上部隆起,上宽下窄,称“旗材”。 停灵期内合家举哀,举行祭奠。入殓时棺内放金银等物,贫者用金银箔元宝代替,口含铜钱或玉器,灵具放在院内灵棚内。出殡多选阴历单日,抬灵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殡后要感谢帮忙的人并请吃饭。下葬后,每7天到坟上烧一次纸,连烧7次。百日时要烧百日,周年时要烧周年。满族烧纸是将纸叠成口袋状,俗称烧口袋。清明节要上坟,烧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来,满族的丧葬又改为火葬为主。但祭奠亲人的仪式仍然保留了许多古老传统。
禁忌 满族不允许亵渎神灵和祖宗。比如满族以西为贵,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许住人和放杂物,不能有各种不敬行为。不许打狗,更禁忌杀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许外族人戴狗皮帽子进家。另外,满族人不仅不食乌鸦之肉,还有饲喂乌鸦、祭祀乌鸦之俗。
丧葬风俗
停灵
一般人家老人死后,要顺炕放三块木头,俗称“停尸排子”,把死人放在上边。要头朝西,脚朝东。死者的嘴里要放一个铜大钱,或者硬币,叫“含殓”。
要停灵三天。第一天,报丧。通知远近亲友,当晚家人不能睡觉,叫做“守灵”。死者头前放一盏豆油灯。用棉花捻成长捻,一半在碗里,一半在碗边,豆油灯一夜不灭,俗称“照尸灯”。死人,一般要在屋里停放一夜,第二天入殓、祭奠。当人们抬尸首时,不能走门,要走窗户,因为门是留给活人走的。第三天出灵,即出殡。
祭奠
第二天,中午开始“祭奠”。亲朋好友得信前来,要献上“帐子”和礼钱。“帐子”就是整幅白布,上边别上用白纸写的大字“某某千古”、“某某万世流芳”等,丧家要把帐子悬挂在灵棚里,供人观看。棺材头旁边,站着一个主持仪式的人,子女和家人跪在棺材两旁,叫做“陪孝”。吊唁的亲友要站在棺材前头,由主持人高喊:“某某老人家,你老听真,这位是你老的什么什么人,前来给你老吊孝来了!”随后向凭吊的人喊:“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叩首!”凭吊者三鞠躬后跪下磕头。主持人喊:“平身!”凭吊人起来走开。下面继续第二人。
顺序是先长辈,后晚辈。
满族人家死人成殓后,在院内要挂红色幡旗,有一尺多宽,一丈多长,挂在院内西边一根两丈多高的木头杆子上,满族人认为幡是死者的灵魂。每天太阳出来之前,将红幡挂起,太阳落山之后,将幡取下,放在棺材盖上。
出殡
出殡的时候,长子手举“灵头幡”,走在灵车前头。灵车后,其他子女们打着“铭旌”,就是细长的布条,像旗帜一样,结在一根长棍上。布条的周围镶着狼牙边。旗的颜色,要根据死者是哪旗人而定。
满族死人,不写“殃榜”,这点与汉族不同。所谓“殃榜”,就是在一张白纸上写明某人某日某时“含殓”,某年某月某日为死者生日,某月某日某时辰为“四熬日”,某月某日某时辰为“避忌日”,告知亲友,按时参加仪式,按时回避。
丧葬分类
满族人的棺材与汉族人的不一样,汉族人的棺材是平顶的,满族人的棺材是起脊的,上尖下宽,跟起脊的房屋一样。满族人叫“旗材”或称“满材”。
棺材不能白茬,要着色,一般是红土色。两边棺材帮,要画上山水花纹、云子卷儿,俗称“鞑子荷包棺材”。棺材头要画云子卷儿和仙鹤等,也有的画上各种花卉,俗称“花头棺材”。
棺材头的横批,一般是“驾鹤西去”。棺材后头,要画上莲花,叫做“脚踩莲花上西天”
烧饭风俗
满族丧葬中,有“烧饭”之习俗。辽金时女真人就有将“其祭祀饮食之物尽焚之”的烧饭之俗。满族沿袭此俗,富贵人家还将生前所御狗、马焚烧的。后努尔哈赤等一再告戒要节省食物器具,除烧饭外,也不再焚烧狗马,只将生前所用狗、马在烧纸时,用鞭棍催打狗马从火堆上跳过就可以了。
出殡回来,要摆筵席宴请参加送葬的亲戚朋友,叫做“辞灵饭”。
祭奠日期,有“一七”,也叫“头七”,就是人死后的第七天。家人和子女要携带供饭、供果等到坟头焚烧。以后是“三七”、“五七”、“七七”祭奠。
到了一百天,还要照样祭奠,叫“烧百日”。祭奠完毕,家人和子女在坟前脱去孝服,叫做“脱孝”。
到了一周年时,要“烧周年”,举动比较大。再以后,要“烧三周年”。每年到了清明节,家人和子女要上坟祭奠。
用菜风俗
满族烹调以烧、烤见长,擅用生酱(大酱)。蔬菜随季节不同而变化,杂以野菜(蕃蒿、蕨菜等)及菌
菜肴 (8张)
类。满族先人好渔猎,祭祀时除用家禽、家畜肉外,还有鹿、麂、獐、狍、雁、鱼等。尤喜食猪肉。猪肉多用白水煮,谓“白煮肉”。设大宴时多用烤全羊。
常见菜肴
秫米水饭:将秫米放宽水中煮熟,捞到冷水中浸凉即成,多在夏季食用。
白肉血肠:将鲜猪血灌入鲜猪肠内煮熟,切片,与白水煮成的猪肉切片后同码盘中,佐以韭菜花、蒜泥、辣椒油吃。
坛肉:将猪肉切小块,煸炒后加葱、姜、大料、腐乳汁,放坛中文火煨烂。
豆泥酸菜汤:将泡发的黄豆捣成泥,酸菜切块炒透,放入肉汤、黄豆泥,调好味,炖透即可。
炸鸡蛋酱:将鸡蛋液搅匀,倒入热油锅中,边搅边炒,再倒入酱油、大酱。食用时配大葱、黄瓜或青菜蘸食(也可拌食)。
芥末墩儿:将大白菜去老帮,整棵横放,切成3厘米长的圆墩状,用沸水烫一下或者随便坐在锅灶上或火塘边;不准在锅灶口或塘上烤脚、袜子、鞋靴;禁止将吃剩下的食物、骨头、鱼刺等扔进锅灶或火塘里。
生育习俗
满族十分重视对子女的生育。妇女一旦怀孕,被视为全家吉事,这时婆母便告诉她一些保胎知识和传统禁忌。如:不准孕妇到别人的产房去,不准坐锅台、穿台。不许大哭大笑,不准侍奉祖先神。怀孕五月,不许去马棚,不许牵马等。
关于婴儿
小孩出生称“落草”。据说,古时满族妇女在炕上临产时,要卷起炕席,铺上谷草,产妇在谷草上分娩,以后便相沿成习。小孩“落草”后,如果是男孩,要悬一小弓箭于门左,象征其长大后成为一个优秀射手;若是女孩,则门前挂 一红布条,象征吉祥。
婴儿出生的第二天,要请子妇多、身体好的妇女喂第一 次奶,叫“开奶”。第一个进产房看孩子的外人叫“采生人”。满族认为婴儿长大后性格会像“采生人”的性格,所以十分注重挑选“采生人”。
婴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洗三”,请儿女双全,德高望重的老太太给孩子沐浴,也称沐浴礼。沐浴用大铜盆,内放槐树叶、艾蒿,倒上热水后,前来祝贺的亲友们则将铜钱、花生和鸡蛋等放入盆内,叫做添盆。
沐浴过程中,如婴儿放声大哭,则视为大吉大利,这叫“响盆。”
孩子出生后第七天开始上悠车。
关于悠车
悠车也叫摇车,用桦树皮做成,长约13米,宽07米有作,两端呈半圆形,如同小船。后世的悠车多用椴木薄板做成,边沿漆以红色,绘制花纹,书写有吉利话,十分美观。
悠车挂在房梁上,摇起来十分轻便,为了使婴儿保持胳膊、腿平直和避免翻身时掉下来,一般用布带子把小孩的胳膊肘、膝盖和脚脖子绑在悠车上婴儿下面铺用谷糠装成的口袋,枕头则用小米或高粱米装成。因满族以孩子后脑勺扁平为美,所以使用这样的枕头。
满月后
孩子满月后正式起名,5岁前举行一次家祭,俗称“跳喜神”,一般只用一天,不杀猪羊,只杀鸡做糕,祭祀祖先,感谢神龙送子在族中公祭时,要举行“换锁”仪式。每个新生孩子每人领取锁带佩带一副,并拜柳求福祭毕,再将锁袋装入子孙袋内保存起来。
孩子第一次去姥姥家无疑是件大事。当姑奶奶带着可爱的外孙回娘家, 姥姥一家不胜欢喜,待之如贵宾。这时,年轻母亲把孩子的脑袋往房柱上轻轻一撞,表示孩子不仅能在姥姥家住得服(惯),而且将来肯定能长得健康壮实。
8岁以前,男孩玩具以弓箭为主,也开展比箭法游戏,谁射的准谁就受重视。女孩子则以玩秋千为主要娱乐活动。
满族没有固定的冠礼。只是由族长或萨满在祖神案前祭祀,将灵佩赐给青年男女。一般小伙前额佩挂野猪獠牙,姑娘多佩带野猪门牙。从此,青年男女就可参加族中的一切社交活动了。
祭祀习俗
满族的祭祀活动,神秘庄重,从程序到内容都十分讲究。整个祭祀过程分为:祭祖、祭神、祭神杆、祭星4个部分。
在祭祀的前3天,全族人就要着手准备了:要在院子的大门当中悬上一把谷草,这就是表示从挂草把的日子起,一直到祭祀完毕,不许头戴狗皮帽子和身穿孝服以及身体不洁的女人入门,而且此时也不许周济乞丐。
此外还要准备一些祭祀的食品,这里最主要的有:黄米饭和几头猪。祭祀的日子一到,主祭人将暂存于外边的祖宗匣子请到家中,放在西炕南头的桌子上,然后再将屋里常设的祖宗匣子取下来放在下边。
祭祖
一般安排在白天。主祭人先将供桌及祖位架摆放好,然后将祖先请出,再把一头祭祀用的纯黑猪,抬到屋内南炕沿下。一切准备完毕后,主祭人诵读祭文,此时,所有参加祭祀的人都要按辈分依次跪听。
读完祭文后,叩首起身,然后众人把猪抬到供桌前杀祭。杀祭时要将猪毛退净,并将大小蹄角和猪胆放在供桌的右边,然后再将猪抬到供桌上,猪头向外,脚要向右。
祭神
有白日祭和夜晚祭两种。白日祭一般在祭祖之后。其程序是:将祭祖时所杀的猪分解成12件,连同内脏一起到锅里煮,锅里不放任何调料。锅里所煮的肉,在上供之前都不许吃。
供品摆设整齐后,先请主祭人在前跪读祭文,参加祭祀的人仍要按辈分依次跪听,然后主祭人率众人行叩首礼。夜晚祭神,一般分为两步。
首先要从祖宗匣子中按先后次序请出七位祖先,放在祖架上,再请出两位摆设在祖匣盖上,每位设净水一盅,黄米一碟,将香碗、祭台放在桌上,然后燃起香和白蜡。
之后,主祭人束腰铃、扎裙子,带领众人击鼓祈祷。然后在神位前杀猪祭祀。其次,在杀猪祭祀后,主祭人还要率众人进行背灯祭。此时要将门窗遮闭,不准人出入院内,如有外人来也不许进屋。
主祭人将灯吹灭,手持铜铃,舞动腰铃,口中念念有词,祭毕,重新点灯,叩首,将祖神像放入祖宗匣子里,双手举起放到西墙祖宗板上,再将门窗打开,准许人出入。
背灯祭所用的肉,要过3天以后,家人才能吃,但不能送给外人。
祭神树
是在日出时将祖先木像请到祭树前,面向东北。将一张干净的纸挂在树上,然后把祭猪抬到神树前,主祭人跪在祭猪的左方,众人跪在其后。在杀祭之前,先用酒或干净的水往猪耳朵里灌,猪感觉痛痒,就摇头摆耳,众人就认为这是神来享用了,如果猪没有什么反应,那么就是不祥之兆。
杀祭之后,将猪分解成七部分,放到锅里煮,猪胆、下鄂骨及下水等挂在树上。主祭人将肉供上,叩首之后,众人将肉分食,但要把各部分的骨头送到神树前。
祭天
满族中称祭索伦杆子,一般是在祭祖后的第二天举行。
祭索伦杆子用的猪,必须是无伤、纯黑的公猪,杀之前先将猪绑起来,放在索伦杆子前面,烧香祷告,然后再杀。
猪骨头不能乱扔,要在当天晚上埋在索伦杆子下面,还要将猪脖子里的一块骨头挂在索伦杆子上面,猪胆、猪肠、猪膀胱等物放在索伦杆子上面的斗里,让乌鸦、喜鹊来吃,如果 3 天之内能被吃掉,便认为是很吉利的。
祭星
是在月落以后进行的。祭星的日期,不论是在某月,都要安排在初三或初五两天进行。等月落之后,先在上屋北炕当中设一个方凳,点燃香蜡。
祭星人身穿黄纱袍,手拿血盆、尖刀,在室外西侧,距离祖宗不远的地方,把祭猪杀掉,这时屋内要将灯火熄灭。杀完祭猪后,祭星人咳嗽一声,屋内点灯开门,将猪抬进屋内退毛、分解。然后再将猪抬到原来的地方,叩首祭星,这时屋内再次熄灭灯火。
祭毕,将猪抬回屋内,但不能见灶火。据说,熄灯闭光能使人神之间的距离缩短,既可以“对天直语”,又能使神明直接察觉到祭祀人虔诚的心情。
葬俗
满族的丧葬以土葬、火葬为主,土葬和火葬历史都很久远。在满族入关前以火葬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经常迁移。另外,八旗将士在清初战死较多,尸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满族入关后逐渐发生变化,从火葬与土葬并用发展为以土葬为主。丧葬仪式是,死者临终前穿寿衣,多为长袍、马褂,为单数。屋内停灵,一般在7日之内。用木板做成灵床,头西脚东。灵幡用3尺左右的红布制成,上缀以黑穗,悬挂在院中高杆上。满族人用的棺具形状特别,上部隆起,上宽下窄,称“旗材”。
停灵期内合家举哀,举行祭奠。入殓时棺内放金银等物,贫者用金银箔元宝代替,口含铜钱或玉器,灵具放在院内灵棚内。出殡多选阴历单日,抬灵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殡后要感谢帮忙的人并请吃饭。下葬后,每7天到坟上烧一次纸,连烧7次。百日时要烧百日,周年时要烧周年。满族烧纸是将纸叠成口袋状,俗称烧口袋。清明节要上坟,烧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来,满族的丧葬又改为火葬为主。但祭奠亲人的仪式仍然保留了许多古老传统,如清明节烧口袋、插佛托、烧七、烧百日、烧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满族春节
“阿涅业能业”是满语,即满族的春节,是满族传统的盛大节日。
满族春节源于汉族习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进入辽阳、沈阳地区,在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下,满族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变化。
尤其是皇太极继位后,顺治元年( 1644年)清军入山海关定都北京,大批满族居民迁移关内,与汉族杂居共处,在经济文化彼此交流,互相影响,关系密切。天长日久,汉族许多习俗文化被满族人民所吸收,春节便随之而成为满族与汉族共俗的传统节日。
庆祝方式
节前,人们积极地置办年货,清扫庭院,张贴对联、挂笺(亦称挂旗)、窗花和福字,蒸年糕、烙粘水勺。初一凌晨子时,家家户户鸣放鞭炮,辞旧迎新。同时,在自家西墙祖宗板下摆设供品、点燃鞑子香,叩拜祖宗,祈求神灵保佑全家大小在新的一年中平安无事,万事如意。
新年伊始,全家团聚吃团圆饺子,俗称”揣元宝”。煮饺子时,家主要吆喝:”小日子起来了吗?”其他人同时回答:”起来了!”他们把饺子从锅底浮起来比作日子起来了。然后让小孩爬上柜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个高”。
这天晚辈要身长辈叩头拜年(旧时女性行跪拜抚鬓礼)家长要给小孩守岁钱。
宗族近亲也要互相拜年,亲朋好友则筵宴相邀,一起叙旧话新。男孩子成群结队鸣放烟花、鞭炮,玩耍木爬犁,或兴高采烈地溜冰;姑娘和**们则身着盛装,玩耍嘎拉哈(用猪或牛膝关节骨制成的玩具)。
歌舞庆祝
歌舞是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
据《渤海国记》记载:”官民岁时聚会作乐,先命善歌舞者,数辈前行,士女相随,更相唱和,回旋婉转,号曰’踏追’。”踏追即踩高跷。至今,此俗仍沿袭不衰。
初一至初五,人们都相聚一处,唱歌、跳舞、踩高跷、尽情娱乐,有的地方,年轻人还自发组织演出队,走村串屯进行表演,祝贺新年,节日气氛更加浓郁。
满族婚俗
响棚
满族办喜事接新娘要选一个良辰吉日。吉日订妥后,在结婚前,男方要给女方家老酒一坛,肥猪一只作为女子宴请亲朋好友所用。
第一天,娶亲去的人为单数,即新郎、媒人、两个娶亲婆、一个压轿男孩。新郎到女方家,进院首先要到上屋面向西给老佛父叩头。然后有人陪着在一个单独的屋内住下。在这一天,新郎、新娘不能见面。
亮轿
第二天,选定良辰,请新娘上轿,新娘在鼓乐声中挥泪与家人告别,母亲则把新娘的洗脸水泼在花轿停放过的地方。
满族迎娶新娘时多用轿,但花轿不是用人抬的,而是用马拉的。花轿是在马车上扎成的,先固定好四框,然后用红绫子围上,上面也用红绫拉成翼状轿顶,轿门有红绫档帘。在轿顶上是有木刻的“麒麟送子”。
有的还在轿的两侧装上透明镜。迎娶时,轿内要有压轿的孩子和娶亲婆。压轿的孩子一般是8至9岁的男孩子,娶亲婆是夫妻双全,儿女双全的土命人。
迎亲
迎亲时,新郎骑马,领花轿至女家,新娘上轿,新郎骑马绕院子一周,新娘乘轿缓缓随行,名曰“引轿”;绕行一周后,新郎下马,进到屋中行跪拜礼。然后,骑马领轿返回,新娘身着红衣,头蒙红布,怀抱用红纸条捆成的二根麻秸杆端坐轿中。
打旗的、打灯笼的以及吹鼓手走在前面,后面跟着是12匹对子马,马上坐着年轻的伴郎。在伴郎的后面是披红戴花的新郎,再后面就是接新娘所用的花轿了。这娶亲的队伍沿途每到一个亲友家,亲友都要给新郎送礼披红。
箭射新娘
满族独特的婚礼仪式。新郎新婚时,须用喜轿迎娶新娘,在轿子将 至喜房门前时,新郎不待新娘下轿,须向新娘连射三箭,意为除新娘之 “红煞”,但为虚射,箭只射至轿前而已。接着新郎还要向喜房内之四角虚射四箭。
射毕,才许新娘下轿迈马鞍(取平安之意)。拜天地后,新郎须用所射之箭挑去新娘盖头。箭射新娘带有满族先人——女真人抢婚旧俗的痕迹。此婚俗在内蒙古凉城县曹碾满族乡及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较为典型,一直保存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离娘肉
到了新娘家之后,新郎不能立刻下马,要等小舅子来给新郎牵马,岳父上前给新郎揣压腰钱之后,新郎才能下马。新娘上轿时不许自己走,而是要由哥哥抱上轿,没有哥哥的,要由叔叔抱上轿。在新娘离开娘家之前,新郎要给岳父岳母留下“离娘肉”,然后才能动身。
当娶亲的队伍回来后,新娘蒙红盖头,由两个伴娘从轿中搀出,新娘的脚不能踏在泥土上,要在地上铺上红毡。拜完天地,再搀入洞房。在洞房门口,放一马鞍,马鞍上放两串铜钱,新郎先跨过去,然后新娘再跨过去。
当新娘子跨过去之后,伴娘便随手拿起两串铜钱,给新娘子两个肩头各搭一串。一进门,一个小女孩手拿宝瓶壶,壶中装着粮食,壶口用红布扎着,这时伴娘接过宝瓶壶,给新娘子一个腋窝夹一个,此时还要撒五谷。
拜堂
新娘娶到家之后,新郎、新娘拜堂,新娘开脸并改梳发型。再出来拜佛父、拜神竿和神后、拜公婆,款待亲友。在这过程中,新郎要用秤杆挑下新娘头上的盖头,然后将它放在院中的帐篷顶上,盖头揭下后,新郎要用手抚摸新娘的头发。秤杆揭盖头取“称心如意”的意思,抚摸头发,象征白头皆老。
吃水饺
新郎新娘结婚当日行完各种礼仪后,需吃子孙饽饽(水饺)。子孙饽饽惯例由女家预备,由送亲太太随嫁妆送至男家。
它比平日所食水饺略小,饺馅由猪肉、葱、姜、油等配制而成,饺皮由精粉擀制,包成弯月型。还有一种俗称饸子,需做两个,取其夫妻和合之意。
新婚宴后送别亲友后,还要举行家宴。这时,新娘要坐在炕下,端菜、端饭,伺候家人。
洞房
新娘被搀到屋里后,还要在南炕上坐帐一日,被称之为“坐福”。“坐福”时不能下地,到了晚上由伴娘和亲友们送新娘子入洞房。在洞房的炕上插 3支箭,然后再点上长明灯。有些地方,新郎还要求得新娘的同意才能进入洞房。新婚夫妇入洞房上炕时那花烛不能吹灭,要用扇子扇灭。
服饰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满族禁忌
满族禁忌较多。不允许亵渎神灵和祖宗。比如满族以西为贵,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许住人和放杂物,不能有各种不敬行为。不许打狗,更禁忌杀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许外族人戴狗皮帽子进家。传说努尔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兽,尽可以打来吃,但是,今后不准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义犬。"从此爱犬、敬犬便成了满族的习俗。另外,满族人不仅不食乌鸦之肉,还有饲喂乌鸦、祭祀乌鸦之俗。
1喀喇沁旗旅游网最新消息
喀喇沁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隶属赤峰市。西距北京390公里,距天津420公里,东距沈阳500公里,距大连700公里,距锦州港320公里。它位于东北经济区和华北经济区的交界处。辖21个乡镇和6个国营农场,总面积3072平方公里,总人口36万,其中主体民族蒙古族14万。
喀喇沁旗历史文化悠久。这片肥沃的土地曾是成吉思汗称帝时的封地。自忽必烈建立元朝以来,这里一直由明朝哲罗蜜的后裔管理,至今已有700年历史。喀喇沁旗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全旗耕地面积86万亩,基本实现农田水利化,农作物得到改良,粮食稳定增产4亿斤,森林覆盖率40%,盛产天然蘑菇、蕨菜、黄花等野菜2亿多斤。蔬菜、烤烟、中药材、山杏、山葡萄、食用菌、育肥牛、小尾寒羊等基地达到一定规模。地下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20多种,如金、铅、锌、锰等有色金属。
喀喇沁这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奇特而美丽。1698年,康熙皇帝曾经写过一首诗古树山不穷,霜林瑟瑟秋风,溪水夜宿归营,旌旗夕照红,描绘了喀喇沁的美丽风光。马鞍山国家森林公园,被称为长城外的黄山、天然的王爷店森林景区、元代的龙泉寺、清代的王寺、福慧寺,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珍贵的名胜古迹,让人流连忘返。
喀喇沁旗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被国家评定为全国科技先进旗、全国生态农业旗,旗政府驻地金山镇被内蒙古自治区授予自治区卫生城市、自治区三星级文明镇等荣誉称号。
:2喀喇沁旗旅游网最新消息新闻
1赤峰孺子牛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农产品销售中心建设项目,类型:企业按现行政策投资的项目备案,通过时间为2021年1月15日。
2巴林左奇2020年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府河镇兴隆山村桥梁建设项目。类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实施方案。通过日期:2021年1月15日。
3赤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发展试验区公铁联运项目,类型:建设项目土地预审(选址规划意见),通过时间:2021年1月14日。
4赤峰山金银铅有限责任公司危险废物暂存间建设项目,审批类型:工业项目备案(函),通过时间:2021年1月14日。
5内蒙古赛赫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旅游接待中心项目,类型:企业按现行政策投资的项目备案,通过时间为2021年1月14日。
6敖汉旗2019年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类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实施方案。流逝时间:2021年1月14日。
7赤峰高新区东山工业园区光辉河西侧主要截污工程,类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批复,通过日期:2021年1月14日。
8赤峰儿童医技楼及地下停车场建设项目s医院,类型:社会事业提案,2021年1月14日通过。
9左奇巴林岛碧流台镇区域中心养老院建设项目。类型:政府投资社会事业项目建议书审批。通过日期:2021年1月13日。
10维护和重建p
14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新中街以西、新华路以南2021年老旧小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广电局家属楼等9个小区)。类型: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建议书审批。流逝时间:2021年1月10日。
15金厂沟梁镇城市环路工程,类型:农村公路(旗县级及以下公路)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跨旗县独立桥梁隧道,通过日期:2021年1月10日。
16林西县气调贮藏(二期)建设项目,类型:仓储物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2021年1月8日通过。
17巴林右旗凤凰城二期建设项目,类型:房地产项目备案,通过日期:2021年1月7日。
18巴林右旗现代物流园区电子商务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建设项目,类型:仓储物流项目备案,通过时间:2021年1月6日。
19宁城宏茂液化气供应有限公司液化石油气加气站建设项目,类型:备案的加气站、加气站、充电桩工程,通过时间:2021年1月6日。
20巴林右旗大板镇西哈嘎查游牧旅游区建设项目,类型:社会事业项目备案,通过时间:2021年1月6日。
21巴林左奇西外环建设项目(305国道与303国道连接道路),类型:农村公路(县级及县级以下道路)项目建议书审批,不跨越县级的独立道路、桥梁、隧道,通过时间:2021年1月5日。
22克什克腾旗彭静镇宏伟家庭农场蔬菜加工项目,类型:工业项目备案(函),通过时间:2021年1月5日。
23赤峰市百合翡翠小区,类型: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项目审批,2021年1月5日通过。
242021年左奇巴林州林动镇市政管网饮用水改造工程。类型: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流逝时间:2021年1月5日。
25内蒙古百汇生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危险废物仓库项目,类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批复,2021年1月4日通过。
26宁城县银华养殖专业合作社肉牛场建设项目,类型:农林牧水项目备案,通过时间:2021年1月4日。
27喀喇沁旗腾达建筑石材有限公司年开采建筑石材矿5万立方米。类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通过,通过时间为2021年1月4日。
28敖汉旗干部学院宿舍楼二期建设项目,类型:政府投资社会事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2021年1月4日通过。
3喀喇沁旗游玩
龙凤山距喀左县城23公里,位于尤杖子乡。它是奇石、奇柏、古寺、怪洞的结合体。它美丽的山脉和奇怪的洞穴一定会让你开心2010年和2011年,龙凤山森林公园荣获辽宁省50大景点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超高的人气。凤山是松岭山脉的一个分支,海拔865米,面积9平方公里。这座山有两座山峰。当你抬头看主峰时,它看起来像一条龙头上抽着云。当你从侧面看第二座山峰时,它看起来像一只凤凰为美丽而战的皇冠。它陡峭而多彩,因此得名龙凤山。龙凤山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奇石多,古柏茂盛,奇石古柏环绕其中。更奇特的是,这里所有的柏树都是双心的。最著名的是关东第一柏和关东第二柏。龙凤山的另一个奇特之处是洞穴遍地,奇形怪状,浑然天成。洞内云雾缭绕,树木丛生,洞深莫测。偶尔挂着钟乳石,山洞朝阳。龙凤山的另一个景点是寺庙。有两个大寺庙,天台寺和天心寺。天台寺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建在半山腰全山最大的朝阳洞内外。近年来,龙凤山作为喀左最著名的景点,吸引了许多来自城市和农村的游客来参观这座山,尤其是在长假和农历四月十八的庙会期间。通往这座山的道路交通繁忙。寺庙内香烟烟雾缭绕,许多人匍匐在地,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娄子山娄子山位于喀左县老爷庙镇、尤杖子乡、羊角沟乡交界处。属于松岭山脉中段,南北绵延14公里,面积1万多公顷。因其主峰如阳台般俊朗,高耸入云而得名。中山植被葱郁多样,森林覆盖率达948%。是辽西森林生态植被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也被称为辽西的天然绿色屏障。它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9月辽宁省政府。楼子山海拔10911米,是喀左最高的山。据说在阳光明媚的早晨,当你在山顶时,你可以在200公里外的渤海看日出。环顾四周起伏的群山,你会觉得其他的山在天空下都显得矮小。这里山形奇特,主峰陡峭,直插云霄,侧峰远看似猿猴,俗称石猿看海。在主峰下,有许多山峰、峡谷和岩石,形成了非常美丽的景观。崖壁上松柏竞放,怪石在怪峰上斗智斗勇,烟云在峰谷中弥漫,彩霞在岩壁上流动,自然之美在这里汇聚升华。如果你冬天去山上游玩,环顾四周,你会看到山峰交错,松林密布,一群群银装素裹。它一改往日郁郁葱葱、绿油油的面目,到处都是白色,世界完全一样。从上到下,每一棵树、每一棵草、每一根树枝、每一片树叶都凝聚着纯白色的晶体,如银、珠、串。山峰漂浮着,白得像雪一样耀眼。如果你进入冰雪世界,你会被仙山和琼阁弄得眼花缭乱。凌河第一湾凌河第一湾位于喀左县水泉乡南亮子村和羊角沟乡上窝铺村的交界处。长约3公里,宽约1公里。凌河绕过一座依山而建的大s湾,奔向鸽子洞,形成了山水相依的奇观。一切都是自然而美好的。这里的山,经过多年的河流侵蚀,非常陡峭,有不同的形象。是典型的喀斯特景观,有冲天之势,有神奇险峻之态,有清幽之姿。这就像
不愧是北国南方纯正的原生态自然风光。是朝阳地区最大的湿地,中国北方最典型的草本沼泽湿地,辽西最美的湿地。碧波荡漾的水面,茂密的草丛芦苇,河上行驶的渡船,撒网的渔民,一排排鱼笼、水中嬉戏的水鸟、岸边青翠的庄家,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凌河景区内的大凌河,蒙古语为奥姆伦,位于大凌河和喀左的西支。凌河上有四座霓虹闪烁的大桥,为县城增添了不少迷人的色彩。大凌河西支蓄水形成的人工湖,西起城西大桥上游150m,东至敖木伦大桥下游200m,全长3300米。水位由三座橡胶坝控制,回水面积100万平方米,宽360米,平均水深25米,蓄水量250多万立方米。人民s广场占地20万平方米,投资2500万元,硬覆盖面积11万平方米。广场种植的华山松珍贵树种有33种,绿化率超过40%。其设计和建设紧紧依托利州古城的地貌特征,注重突出喀左县独特的人文景观,浓缩了全国各地著名广场的景观特色。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是喀左县城市建设的又一标志性景观。滨湖绿化带,总面积25万平方米,种植树木数十株,铺设步行景观道路6000米,新增路灯130盏,太阳景观灯470盏,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游憩带。那达慕乐园正在规划中,规划面积约4190亩。规划为集参与、体验、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景点,让游客在喀左感受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铁沟里景区铁沟里景区位于喀左县羊角沟乡,全长30余里,通往龙凤山景区和娄子山自然保护区。山谷连绵的群山像两条龙一样在山谷两边爬行。这里虽然不算巨大高耸,但奇峰怪石很多,如形似银锭的元宝山、表现母子亲情的母子山、仰望着你的龟背山,都会让人产生神奇的向往。山谷两边的岩石突然露出,四壁陡峭,像一把刀,让人头晕目眩。铁沟里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还有郁郁葱葱的植被。沟里唯一的缓坡上野生着数百亩榛子林,满山都是春天花开、秋天红叶如火的杏树。当人们在他们的周围时,它就像走进了一个仙境画廊,他们心中愉悦的感觉是美好的。铁沟里的景观犹如鬼斧神工,巧夺天工的成就与神奇的风险集于一处,却又各有各的情态。置身于铁沟的群山之中,探索它的山谷,再加上鸟兽的歌唱,使它更加深邃而古老。变幻莫测的自然景观都给人一种神秘感。官田城关,位于喀左县城中心,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乾隆四年(1739年)扩建。是典型的道教建筑。它与北京白云寺、沈阳太清宫并称为北方道教三大丛林。馆内有60余座殿堂楼阁,包括黄愚馆、三官楼、黄三楼、王耀厅、禅堂、娄婧、春秋楼、钟鼓楼、东西室、东西廊室、龙王殿等。1988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天成整体布局严谨,堂、厅、亭相互贯通,错落有致,形成三个整齐的院落。中国建筑多为大型木结构和硬山建筑,但每个单体建筑都有自己的特点。大门是一座五脊硬山建筑,前后有走廊,东西向的房间是一座单独的硬山建筑,有异形的大s
这些建筑高低不一,纵横交错,让人在领略了它们的宏伟和多样之后,又感受到了它们的神奇和美丽。天成s的建筑结构可谓匠心独运,装修技艺也可谓精妙绝伦。洗手池、桶板、海溢都是用石条做的,可以坐;墙角、挑檐、方砖都是雕刻的动物或花卉图案,雕刻者精巧逼真;高处的木雕雕刻精美,房梁上的彩画五彩缤纷,光彩夺目,与屋顶素色的塑料吻兽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富丽堂皇。这座精巧的古建筑群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才能。相传,明末李自成起义后,崇祯皇帝的子孙秘密的皇室家族躲藏起来了。崇祯的三叔改名为夏,先出家投靠在北京白云寺,后带着儿子夏阳春在喀左大成一带游荡至今。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夏变卖金银财宝,建了一座道观,取名天成寺后的意思是天成寺。立佛塔力州宝塔,又名净岩寺宝塔,矗立在喀左县东蒙古族高级中学古塔分校教学楼东北角。塔高341米,为八角形砖塔,檐密。是不可多得的砖雕艺术品,被列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收入0755-79万元。据《中国名胜词典》年的记载,在程晋安(公元1200年)澧州净岩寺圆顶僧塔建成,北京道交司判官赵秉文题词:北依松木,东临利州,无缝宝塔状,四通八达。因此,这座塔被称为净岩寺塔。走到塔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两棵郁郁葱葱、遮天蔽日的古槐树。路过古塔,抬头看古塔,总会看到成群的紫燕围着宝塔上下飞舞,叽叽喳喳,欢快明亮的声音,像念经的声音,又像学生朗读的声音,令人陶醉。每当中考临近,向佛塔献祭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虔诚地朝拜。宝塔下是高泰和灵官殿,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重修宝塔时,成为宝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殿宽敞明亮,是佛教鼎盛时期,僧人焚香静坐,信徒朝拜的地方。与古塔相称的,还有扎西的寿星寺,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儒、道、佛三家住持联合修建的。岁月流逝,物是人非。这座古塔,经历了800多年的风吹雨打,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依然巍然屹立。它是历史的见证,曾经辉煌过,如今依然枝繁叶茂!化石沟写生基地化石沟写生基地位于喀左县刘官营子镇。它因盛产能在地上画画和写字的石头而得名。化石沟地质地貌类型齐全,生态植被优良,环境清新优美,保持了大自然的原始状态。峰、丘、台、壁、溪、谷在地质上出露良好,景观多层次,形成三崖、两步、一麓的系列,层次分明,简单丰富如版画,像一座天然的地质博物馆,民风淳朴,因此受到许多摄影家和画家的青睐。化石沟内峰谷众多,具有雄、险、奇、美、幽、开的特点。山谷里的山虽然没有名山大川的气势,却有自己的精致之美。山脊起伏如舞龙;崖壁错落有致,犹如机械雕塑,处处有奇景。真可谓天意。偶尔,有几个洞穴藏在岩石旁和树丛中。它它真的很独特和神秘,它能让你做——天的白日梦。这
4喀喇沁旗景区
赤峰周边一日游景点推荐:乌兰布通景区、玉龙胡莎景区、克什克腾巨石阵、热水天目温泉、少浪川农业休闲旅游度假区、赤峰梅林谷滑雪场、诺金塔拉野生动物园等
乌兰不同通景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乌兰不同通景区,是国家AAAA级景区,兼有南美和北美之美。
玉龙胡莎景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玉龙胡莎景区,是沙漠中清澈见底的国家AAAA景区。
克什克腾巨石阵: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彦查干苏木巴彦乌拉嘎查,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石墓遍布,形态各异,自然风貌各异。
天目温泉: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热水开发区宁城二号酒店院内,与天目这一养生spa相遇。
少浪川农业休闲旅游度假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五登线五分地村,集观光、采摘、户外狂欢、旅游为一体。
赤峰梅林谷滑雪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梅林镇,有自己的小气候和丰富的森林植被。
诺金塔拉野生动物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乌达线上的诺金塔拉野生动物园,真实还原了原本应该在生态草原上的草原精灵。
5赤峰市喀喇沁旗旅游
赤峰地域辽阔,旅游资源丰富,各旗县都有自己的景点。比较著名的有:马喀喇沁旗鞍山(大走过的路)、王爷府博物馆、梅林山谷滑雪场;牛特旗玉龙胡莎、蒙古望城;宁城的温泉;敖汉的温泉;克什克腾旗大理湖、阿莎图石林景区、草原。
6喀喇沁旗旅游局
十景:即赤峰十大旅游景观。
大理湖观鸟:这里是大理诺尔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赤峰以北300多公里。它主要保护珍稀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湖泊、湿地、草原和林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这里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候鸟迁徙通道和集散地之一,共有鸟类134种,隶属于16目33科。春秋两季,成千上万的丹顶鹤、天鹅、黄羽鹤、白枕鹤聚集在这里觅食,场面十分壮观。它可以被称为百鸟天堂和天鹅湖。
皇岗梁临海:位于大兴克旗安陵、黄岗梁国家森林公园、黄岗梁国际狩猎场是临海的两颗璀璨明珠。主要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有:林陶、疏林草原、野生动物观赏、高原沙地和欧洲特色景观。浏览金街号古长城遗址,感受草原民族风情。无论你是进入十三湾欣赏山色和红花,还是在大兴的最高峰野餐安陵,或者去欧洲景区远眺,疏林、草原、湖泊三位一体会让你充满热情和迷恋。在草原上观赏野生动物,采摘山野绿色食品,在狩猎场炫耀荣耀,会让你开心难忘。
贡儿草原:是集自然风光、蒙古族风情、人文景观于一体的观光旅游。春夏两季,绿草如茵,五彩缤纷,珍禽异鸟来了,彻夜歌唱。狍子、鹿等动物不时出现,激起想象。草原上有500多种野生动植物,繁花似锦,是草原观光的好去处。还可以开展射箭、摔跤、骑马等参与式旅游项目。充分体验草原牧民简单的生活乐趣。到处都是牛羊,雇有马匹,呈现出草原田园画卷。白银敖包沙地的云杉林占地7000多公顷,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云杉林,堪称神树和活化石。对文化景观有偏爱的游客,可以去金街壕遗址、鹿王城遗址西行,追忆当年的金戈铁马,锣鼓喧天。
牛特沙湖:是赤峰以北100多公里的沙漠景区。其中,布隆克以其山、水、沙、石头、树和草,与蓝天、绿草、白沙、碧水组合成一幅绝佳的自然风光画卷。该地区民族风情浓郁,是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体验民族风情的首选。布敦是以山水、沙漠为主要景观,融合玉龙文化、蒙古族风情等人文景观,具有观光游览、水上娱乐、风情体验、文化展示、民族风味美食等功能的旅游景区。
红山影壁池:位于翁旗、敖汉、松山区交界处的老哈河中游,14万亩水面,烟波浩渺。宏伟的水利工程气势磅礴,水库下游的江南水乡风光独特,是游览浏览、避暑度假的理想之地。
冰,冰石林:大青山是克旗的一座山峰,位于西拉木伦河北岸,以奇险著称。蓝岩上的冰臼,小如锅,大如罐,形状各异,数量众多。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冰臼齿群,堪称世界奇观。现在建立世界美国第一个冰川遗址公园。如果说冰臼是平面雕塑,那么阿沙图的冰石林就是立体雕塑群。第四纪冰川的精心雕琢,造就了峰峦叠嶂的景象,栩栩如生的石景令人印象深刻,如两柱擎天、三姐妹、千层宝塔、骆驼脖子和马石头。大自然是奇妙的,创造着奇迹,赤峰人不失时机地用它来演奏山水的乐章。
香榭玉瀑:位于翁牛特旗和敖汉县交界处,距赤峰120公里。滚滚的老哈河流经响水河两岸高耸的山壁,骤然而下,形成瀑布。水流下七级台阶,响声震耳欲聋。鸟儿在相邻的峡谷中歌唱,增添了几分空寂。这里不仅景色美丽壮观,还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至今仍有甘龙去盛京途中留在悬崖上的诗句,让人回味悠长。
乌梁素海秋瑾:乌梁素海位于松山区老富镇。有大有小的五粮素。这里山青水绿,青峰碧绿,秋天森林尽染,冬天银白一片。天然次生林与人工林相映成趣,狍子、野鸡、山兔出没其间,充满野趣。二道河子水库,犹如林中明珠,是垂钓、野餐、避暑、避暑的首选。东西畅通的铁路公路和优越的区位优势使旅游区日新月异。
喀喇沁王宓:位于喀喇沁旗王宓镇,西南距承德150公里,东北距赤峰70公里。经过近300年的风雨侵蚀,现在占地30多亩。大堂、二堂、信门、大堂、承庆楼等200多栋房屋至今保存完好。庭院中,松柏清幽,亭台楼阁相映。是内蒙古保存最完整的主权府,内蒙古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二代王子在这里攻击政府,其中Gungsangnorbu最显著的是他创办了昭乌达第一所学校,如崇政学校、余正女校、婴儿报、邮电、派遣留学生等。蒙古文化旅游项目正在规划中。
步行街:是赤峰市亮丽工程的代表作,现已成为赤峰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该街区环境优美,是集商业、自然历史和文化为一体的休闲、购物和娱乐的综合性场所。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狼山镇付强村7内蒙后旗旅游
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吴萌卫诗苏木卫诗村
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巴图湾村
赤峰市喀喇沁旗西樵镇雷家营子村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包河哨镇脑包村
伊莱利特嘎查,
俄[俄,读音作é(ㄜ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远古伏羲大帝之妹女娲氏,属于以先祖名字转意为氏。
女娲氏又称俄祖,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她与伏羲是兄妹,她与伏羲结婚而产生人类,后来女娲禁止兄妹相婚,这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由血缘婚进步到族外婚的情况。
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还有传说女娲补天,即自然界发生了一场特大灾害,天塌地陷,猛禽恶兽都出来残害百姓,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又杀死恶兽猛禽。
传说女娲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风俗通义》记载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被传为婚姻女神。
女娲生卒年为公元前7759~前7653年,出生地在凤州(今陕西宝鸡凤县),在位起讫公元前7707~前7653年,立都于凤城(令河南济源),年号为女皇元年(公元前7706年)。
女娲是伏羲氏族凤姓部落一位大酋长的女儿,于壬寅年(公元前7759年)出生在凤州。她十六岁时,伏羲以一双精致的狐皮为聘礼向她求婚,二人结成了夫妻。此后他们便住在了凤州,先后生下了四个儿子,长曰羲仲,次曰羲叔,三曰和仲,四曰和叔。
关于女娲的传说很多,一直流传至今,影响甚为广泛深远。至今中国云南的苗族、侗族还将女娲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女娲之后,社会逐渐由母系氏族社会转向父系氏族社会,其部族民众中有以女娲之别称“俄祖”为姓氏,称俄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古鲜卑族拓拔部俄氏部族,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为氏。
古鲜卑族拓拔部有俄氏部族,亦称娥氏,在史籍《魏书·官氏志》中有记载。在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俄氏部族取谐音汉字为姓氏,称俄氏、娥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纳西族,出自纳西族神话英雄俄英都努,属于以宗教信仰为氏。
在纳西族东巴文化的神抵天地里,有一个远古祖先谱系,当中的代表人物都成为东巴文学中的主人公形象,其中后的俄高勒及其姐姐俄英都努、高勒趣和等都有相应的神话故事。祖先神话的代表性作品有《蝙蝠取卦书》、《白蝙蝠取经记》、《俄英都努杀猛妖》、《高来秋沃受》等。《俄英都努杀猛妖》是东巴文学中很有价值的名篇,记述的是俄英都努杀妖的业绩:
俄氏九兄弟在山原上放牧,丢了一头黑眼大黄牛。兄弟九人便带着九条猎狗上山去寻找。不料被猛鬼吃掉八人八犬,只剩下俄高勒一人一犬。
留在家里的妹妹俄英都努,下决心要报仇,就打扮得漂漂亮亮,到猛鬼山上去了。
猛鬼遇见俄英都努,问她到何处去?她强装笑脸,说她特地来找伴侣。
猛鬼便向她求婚,俄英都努随之到了猛鬼的岩洞。在猛鬼的洞里,她看见八个人头、八碗血水、八副弓箭,八个狗项圈,俄英都努伤心之下,日夜哭泣不止。
猛鬼主问她为什么哭?她就乘机探问猛鬼的秘密。猛鬼主无意间说出了自己的致命弱点:不能炒空锅,不能舂空礁,不能折断细针,不能拉断细线,否则它就会丧命。
等猛鬼外出找食时,俄英都努就炒起空锅,舂起空礁,折断细针,拉断细线,捣烂猛鬼的家,并带着八兄弟的头骨和所有遗物,逃离了岩洞。
猛鬼发觉后追了上来,快要追上时,俄英都努就扔一样东西打之。东西扔完了,猛鬼仍然紧追不舍。俄英都努只好藏到山神的野猪窝边。
野猪问她来做什么?她就说是来帮它抚育猪娃。等到猛鬼追来,俄英都就用倒歌小猪的耳朵,整窝小猪大叫起来,大野猪听到小猪的惨叫声,以为是猛鬼要来吃小猪,怒不可遏,就直奔猛鬼,把它戳得粉碎。
这是一部反映纳西族早期生活的神话长诗,作品中有明显的母权制的痕迹,这在东巴文学经籍中是不可多见的。复仇的英雄是女性,这绝非偶然,俄英都努本身就是母权制尚未消失的一个影子,反映出纳西族社会父权与母权的复杂交叉,说明正是母权制走向衰亡,父权制开始确立的历史过渡时期。
纳西族人民非常崇敬俄英都努,许多人都以“俄英”为姓氏,后有汉化省文简化为俄氏者。
第四个渊源:源于 ,出自 教创始人 之圣妻俄绮舍,属于以宗教信仰称谓汉化改姓为氏。
俄绮舍,亦称阿以舍,是 世界大贤艾布伯克的女儿,她九岁与 结婚,和 共同生活了九年。俄绮舍聪明而善文学,曾参与了 的政治生活,对日常生活方面的 教圣训知道得最多,从她那里传下 教圣圣训二千二百一十段。俄绮舍于回历五十八年(公元681年)逝世,终年六十五岁。
第五个渊源:源于佤族,出自云南俄山,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佤族共有人口三十五万余人,其中云南有三十四万七千多人,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沧源、西盟、孟连、澜沧、耿马县,镇康、双江等县也有少量分布。
佤族的先民在先秦时期便是“白濮”族群的一支,唐朝时期称为“望蛮”、“望苴子”、“望外喻”;明朝时期称“古刺”、“哈刺”;清朝初期称“卡佤”、“阿瓦蛮”等。
佤族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语支,有四种方言。佤族民间文学丰富而优美,沧源岩画十分有名,是佤族艺术的珍品。
佤族人原先没有姓氏,在唐朝中叶以后开始仿照汉族按所居地名为部落取称,其以所居地云南俄山(今云南玉溪峨山)为部落名称者,称俄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俄格德格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从母权社会过渡到父权部落之后,每个部落就是一个亲族。由于一个部落的人都有着血缘关系,所以那时每个部落除战争中掠夺来的奴隶外,所有家庭大都是一个姓氏。蒙古族的姓氏大体有三种:
第一种,就是以本部落的名称为姓。《蒙古秘史》中记载着成吉思汗上十一世祖孛端察儿掳一女俘,问:“汝何氏之人?”彼妇人日:“我札儿赤兀惕·阿当罕·兀良合真氏也。”兀良合是部落名称,阿当罕是自己的本名,札儿赤兀惕是氏族的名称。所以,这个女俘姓兀良合真(真,表示女性,若是男人就称兀良合歹),名字叫阿当罕,是札儿赤兀惕氏族人。姓名称呼的顺序是:姓氏、名称、族属。东蒙地区的喀喇沁旗札萨克、台吉的蒙古族人均姓乌,就是兀良合(也称乌梁海)人者勒篾(成吉思汗时四杰之一)的七世孙和通始建喀喇沁部的缘故。这就是取本部名称词首为姓。在《元史》第一卷第一页关于成吉思汗的记载中,也把姓氏直接记为:“铁木真,姓奇渥温氏。”奇渥温,也记作“乞彦”,也是成吉思汗所属部落的名称。今鄂尔多斯的奇姓,均由此而来。拉施特《史集》记述塔塔儿部落时即说:“凡是出自此部落的人,如果是男子便唤做秃秃黑里歹,若是女人就唤做秃秃黑里真。”
第二种,就是以本氏族的名称为姓。合撒儿(成吉思汗仲弟)之后裔所建的科尔沁、郭尔罗斯、杜尔伯特、札赉特诸部的札萨克、台吉均姓包氏,就是源于合撒儿出世的孛儿只斤(也记作博尔济吉特)氏族之故。这就是取氏族名称词首为姓;乐土默特(原居东部区卓索图盟)的宝氏,也出于此,因为包、宝谐音所致。
第三种,就是以祖先的名字为姓。在古代,如元丞相、主修宋辽金三史的脱脱,本是蔑儿吉氏。其后人却以脱脱为姓,元代有脱脱尼,明朝有脱脱卜花。现代人以祖先的名字为姓的,如,出生在科尔沁左翼中旗的民族英雄嘎达梅林,从他先祖莫勒特图以后,开始取“莫”字为姓,谐音记作孟,所以嘎达梅林汉名叫作孟青山。又如,郭尔罗斯前旗王爷驻京代办富格日特,远祖兀良合人,本姓乌和吴,但富格日特的后代已取“富”为姓了。东蒙地区蒙古族像这种转姓的情况实存不少。
蒙古族人的名字,一是按民族心理习惯命名。这也分各种情况。有的男人习惯以历史人物命名,如帖木儿、康熙、罗成等;有的以长辈期望、意愿命名,男子多以幸福、大喜、坚强、富有、结实之意命名(如吉日格郎、巴雅尔、巴图、白音、布和);有的以勇猛矫健的禽兽命名(如阿尔斯冷——狮子,巴尔斯——老虎,布日格德——雄鹰);也有的按婴儿出生时,祖父的年龄命名的,如:塔奔台(五十)、吉仁台(六十)、乃仁台(八十)、依仁台(九十)等;也有直用汉语的,如五十六、六十三、八十二等;还有按蒙古古代公认的社会称呼命名的,如巴特尔——勇士或骑士,必勒格——智者,篾尔干或麦尔根、莫日根——神箭手,薜禅、彻辰或思钦——贤者等;还有以贵重的金、银,坚硬的铜、铁命名的,如阿拉坦(金)、孟恩(银)、铜宝、铁宝等。女子习惯以明亮的星辰命名,如娜仁(太阳)、萨仁(月亮)、敖登(星星)等;也习惯以美丽的花草树木命名,如其其格(花儿)、其木格(花蕊)、牡丹、海棠、梅花等;也有以自然物命名的,如塔娜(珍珠)、哈森(玉石)、水灵(翡翠)、乌云(蓝色宝石)等;也有象征着女人命运的名字,如呼吉雅(儿子的命运)、杜达古拉(带弟)等。女子按出生月份命乞的也颇多,如正月、三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冬月、腊月,惟独没有二月和四月的名字。大概是因为“二”字蒙语发音不响亮,“四”与汉语“死”谐音之故吧,所以没有叫二月和四月的名字。
二是 喇嘛教传人东蒙地区以后,许多长者专门请喇嘛、活佛给儿子赐名,所以多有藏名,如尼玛、仁钦、桑卜、扎布等。
三是随着历史的进展,蒙、汉民族长期杂居和互为影响所致,有的蒙古族人在名字的前面加上了姓氏,如金·布和、韩·乌力吉、海·格日乐等。也有的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上父名的字头,如苏·扎布、玛·巴特尔、陶·伊伦增、桑·扎拉森等。
①蒙古族原俄格德格氏,后多冠汉姓为宁氏,但亦有取谐音汉字为俄氏者。
②蒙古族原俄勒特德氏,后多冠汉姓为胡氏、白氏,但亦有取谐音汉字为俄氏者。
③蒙古族原俄勒斯特氏,后多冠汉姓为梅氏,但亦有取谐音汉字为俄氏者。
④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满洲镶黄旗扎鲁特部长巴克之子,博尔济吉特·俄齐尔桑,素受清太祖佟·努尔哈赤眷顾,授三等男,擢内大臣。其子博尔济吉特·楚勒袭其官,授二等男爵。其后裔有取祖名首字谐音汉字“俄”为姓氏者。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满族俄尔吞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俄尔吞氏,亦称额尔图氏,满语为Ertu Hala,世居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改汉字单姓为俄氏。
第八个渊源:源于鄂温克族,出自鄂温克族俄尔吞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鄂温克族俄尔吞氏,亦称额尔图氏,与满族共此姓氏,满语亦为Ertu Hala,世居敦达敦(今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敦达高毕苏木)、明安额尔图(今内蒙古正镶白旗明安图镇)、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改汉字单姓为俄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鄂温克族,出自达斡尔族俄嫩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
达斡尔族俄嫩氏,亦称鄂诺氏、鄂内氏、鄂讷氏、斡难氏,满语为Eno Hala,世居黑龙江北境、鄂嫩河,后改汉字单姓为俄氏、鄂氏、敖氏、吴氏等。
二历史名人:
俄胜哲:(生卒年待考),甘肃庆阳三十铺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员。
俄志弘:(公元1958~今),甘肃庆阳三十铺人。著名地方兽医师。
1980~1985年在庆阳县庆城镇兽医站工作。1985年至今在甘肃庆阳县畜牧兽医站工作。1983年参加庆阳县畜牧兽医学会。
1989~1990年在甘肃农业大学进修学习。参与完成的科研工作有“牛瑟氏泰勤焦虫病的诊断与防治工作”、“快速养猪技术”等。
俄有浩:(生卒年待考),甘肃庆阳三十铺人。著名沙漠化治理专家。
研究员,博士,1992~2006年在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民勤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工作。2006年7月开始在北京师范大学工作。
俄文其:(生卒年待考),甘肃庆阳三十铺人。甘肃省庆阳市工商局副局长。
俄立祥:(公元1970~今),山东东阿人。山东省东阿县交通局公务员。
俄士森:(生卒年待考),山东东阿铜城镇赵徐村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教育局公务员。
俄文娟:(生卒年待考),山东济南平阴刁山坡镇江庄村人。中国国旅(青岛)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职员。
满族办喜事接新娘要选一个良辰吉日。吉日订妥后,在结婚前,男方要给女方家老酒一坛,肥猪一只作为女子宴请亲朋好友所用。
第一天,娶亲去的人为单数,即新郎、媒人、两个娶亲婆、一个压轿男孩。新郎到女方家,进院首先要到上屋面向西给老佛父叩头。然后有人陪着在一个单独的屋内住下。在这一天,新郎、新娘不能见面。 第二天,选定良辰,请新娘上轿,新娘在鼓乐声中挥泪与家人告别,母亲则把新娘的洗脸水泼在花轿停放过的地方。
满族迎娶新娘时多用轿,但花轿不是用人抬的,而是用马拉的。花轿是在马车上扎成的,先固定好四框,然后用红绫子围上,上面也用红绫拉成翼状轿顶,轿门有红绫档帘。在轿顶上是有木刻的“麒麟送子”。
有的还在轿的两侧装上透明镜。迎娶时,轿内要有压轿的孩子和娶亲婆。压轿的孩子一般是8至9岁的男孩子,娶亲婆是夫妻双全,儿女双全的土命人。 迎亲时,新郎骑马,领花轿至女家,新娘上轿,新郎骑马绕院子一周,新娘乘轿缓缓随行,名曰“引轿”;绕行一周后,新郎下马,进到屋中行跪拜礼。然后,骑马领轿返回,新娘身着红衣,头蒙红布,怀抱用红纸条捆成的二根麻秸杆端坐轿中。
打旗的、打灯笼的以及吹鼓手走在前面,后面跟着是12匹对子马,马上坐着年轻的伴郎。在伴郎的后面是披红戴花的新郎,再后面就是接新娘所用的花轿了。这娶亲的队伍沿途每到一个亲友家,亲友都要给新郎送礼披红。 满族独特的婚礼仪式。新郎新婚时,须用喜轿迎娶新娘,在轿子将 至喜房门前时,新郎不待新娘下轿,须向新娘连射三箭,意为除新娘之 “红煞”,但为虚射,箭只射至轿前而已。接着新郎还要向喜房内之四角虚射四箭。
射毕,才许新娘下轿迈马鞍(取平安之意)。拜天地后,新郎须用所射之箭挑去新娘盖头。箭射新娘带有满族先人——女真人抢婚旧俗的痕迹。此婚俗在内蒙古凉城县曹碾满族乡及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较为典型,一直保存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到了新娘家之后,新郎不能立刻下马,要等小舅子来给新郎牵马,岳父上前给新郎揣压腰钱之后,新郎才能下马。新娘上轿时不许自己走,而是要由哥哥抱上轿,没有哥哥的,要由叔叔抱上轿。在新娘离开娘家之前,新郎要给岳父岳母留下“离娘肉”,然后才能动身。
当娶亲的队伍回来后,新娘蒙红盖头,由两个伴娘从轿中搀出,新娘的脚不能踏在泥土上,要在地上铺上红毡。拜完天地,再搀入洞房。在洞房门口,放一马鞍,马鞍上放两串铜钱,新郎先跨过去,然后新娘再跨过去。
当新娘子跨过去之后,伴娘便随手拿起两串铜钱,给新娘子两个肩头各搭一串。一进门,一个小女孩手拿宝瓶壶,壶中装着粮食,壶口用红布扎着,这时伴娘接过宝瓶壶,给新娘子一个腋窝夹一个,此时还要撒五谷。 新郎新娘结婚当日行完各种礼仪后,需吃子孙饽饽(水饺)。子孙饽饽惯例由女家预备,由送亲太太随嫁妆送至男家。
它比平日所食水饺略小,饺馅由猪肉、葱、姜、油等配制而成,饺皮由精粉擀制,包成弯月型。还有一种俗称饸子,需做两个,取其夫妻和合之意。
新婚宴后送别亲友后,还要举行家宴。这时,新娘要坐在炕下,端菜、端饭,伺候家人。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广泛,棉、毛、丝、麻和各种化纤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长、短袖之分之外,还分皮、棉、单、夹数种,便于在不同季节穿用。经过不断改进的旗袍,一般样式大致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讲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领口、袖口和衣边上绣有各色图案的花边。如此既衬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显得文雅大方。具有东方色彩的旗袍现已成为中国妇女普遍喜爱的中式服装。
旗袍和“旗头”、“旗鞋”等搭配起来,就构成了满族妇女典型的传统服饰装束。
“旗头”指的是一种发式,也称发冠。类似扇形,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长约30厘米、宽约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上即可。上面还常绣有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旗头”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发冠,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身体挺直,显得分外端庄稳重,适应于隆重场合。
“旗鞋”款式独特,是一种高木底绣花鞋,又称“高底鞋”、“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穿这种高底鞋走起路来显得姿态优美。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
满族的帽子种类较多,主要分为凉帽和暖帽两种。过去,满族人常戴一种名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称“帽头儿”,其形状上尖下宽,为六瓣缝合而成。底边镶一约3厘米宽的小檐,有的甚至无檐,只用一片织金缎包边。冬春时一般用黑素缎为面,夏秋则多用黑实地纱为面。帽顶缀有一个丝绒结成的疙瘩,黑红不一,俗称“算盘结”。帽檐下方的正中钉有一个“标志”,称“帽正”,有珍珠、玛瑙的,也有小银片、玻璃的。相传这种帽最早始于明代初期。因其为六瓣缝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统一”之意,故盛行起来。满族入关以后,受中原文化影响,也取其“六合统一”之意,开始戴用此帽,而且颇为流行。现在,在有关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电视、电视剧中,我们仍能经常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满族男人多穿双脊脸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种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缎布料。鞋前脸,镶双道或单道黑皮条。鞋尖前凸上翘,侧视如船型。妇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绣花卉图案,鞋前脸多绣有“云头”)外,还有一种“千层底鞋”。“千层底鞋”用多层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为布料,一般不绣花卉等图案,多在劳动中穿用。
还有一种很有特点的鞋,叫乌拉(靰鞡)鞋,多为满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猪皮缝制,内絮靰鞡(乌拉)草,既轻便,又暖和,适于冬季狩猎和跑冰。 满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适应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满族农村房屋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均在东端南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便于聚暖。东西各有厢房,配以门房,这便构成通常所说的四合院。房屋多为起脊砖瓦房,俗称“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门向南开,高大宽敞。房内正对门一间谓堂屋,又称外屋,设厨灶锅台、水缸,灶通西内室火炕,火炕,满语称“土瓦”。从堂屋西墙开门为里屋,为南、北、西三面构成“万字坑”或“蔓枝炕”。满族尚右,西墙供祖宗牌位。西炕为窄炕,不住人,下通烟道。南北对面炕。上铺炕席,或糊炕纸刷油。炕梢置衣柜,柜内装衣物,柜上叠置被褥、梳妆用品。夜间长辈居于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就寝时,头朝炕外,脚抵墙,对防寒和呼吸新鲜空气颇为适宜。墙壁多贴有纸画。为御北方寒冷,有的还建有火地。屋外西山墙头砌有圆形烟囱(满语称为呼兰),高出房檐数尺。烟囱根底有窝风窠,以挡逆风。南北墙上有窗,窗户纸糊在窗棂外,多“高丽纸”,纸上淋油或盐水,免得为雨雪淋湿脱落。窗棂及门上亮子窗棂构成各种图案,美观牢固。窗户分上下两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风。房梁上常悬有悠车,婴儿放在悠车里。炕上摆有长方形的炕桌,吃饭时围桌盘膝而坐,暖和方便。桌的左右铺有毡褥子以待宾客。房棂、椽、栋多有雕花油彩。厢房则设碾房和仓库(满语称哈什)。房外四周环砌围墙。院内东南竖“索伦杆”,杆上有锡斗,杆下放三块石,称为“神石”。杆后是一面用砖砌成的壁墙,墙头饰有雨搭。
过去,城中的富贵人家多住四合院。四合院大门多为三间屋宇式建筑,正房三至五间,东西厢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间,四周围以砖墙,门房两侧设有石礅,称为上马石。有的四合院分为前后两院。满族的这些民间居所式样,大部分保留在东北的满族聚居区。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传统建筑方式外,绝大部分已建造成更为宽敞明亮的现代式房屋。
为适应山区和林海雪原居住环境,满族聚居地区的传统交通工具主要有马车、爬犁、独木舟和桦皮船等。爬犁(满语称法喇)是雪上交通工具,将两根树干用火烤后弯成弓形,上端翘起,贴地部分宽约1米半,上面铺板或做成箱式,驾以马、牛,载人载物极为轻便。目前只在较寒冷的北部山区偶尔使用。满族的水上交通工具最早是独木舟(满语称威呼),由粗大原木凿空而成,可容数人。还有一种桦树皮船,制作较为麻烦。先做龙骨,里外附上桦树皮,一人可以扛着行走。相当轻便。现在已经不多见,被现代船只所取代。 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抚胸礼等。其中,打千礼、抱见礼、磕头礼、抚胸礼主要为男人所用,其他则用于妇女。打千礼用于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形式为弹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弯,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并问安。。抱见礼是平辈之间用,晚辈对长辈也可用,不过晚辈要抱长辈的腰,长辈抚晚辈的背,等等。现在,有些繁琐的礼节已被简化。
抚胸礼是满人受蒙古人影响,在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时,右手五指并拢抚左胸,弯腰行礼。在下属对长官领命时,右腿单膝跪地,右手抚胸,头稍敌弯腰。皇太极改制称帝后,抚胸礼不再出现。
满族尊老敬上的传统更为明显。晚辈每日早晚要向父、祖问安,途中遇长辈人要让路,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满族重感情讲信义,对宾朋真诚相待,有客人必设宴招待,所允诺之事必全力去做。
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较为复杂,大致经过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两家都同意后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赠如意或钗钏诸物为定礼。然后是定婚,即选择吉日,男方家及其亲戚往女家问名,女家设宴款待,男方家长致辞求婚,女方家则推谢再三,男方家坚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后,才算定下婚事。此时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长辈。定婚后要过礼,也是选择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绸缎、羊、鹅等礼物。男方家还要赠银两钱财。此时要议定婚期。进入迎亲阶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妆,俗称“过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谢。迎亲时,新郎在迎亲队伍的陪伴下赶着彩车迎亲,在途中两车相错时,新娘的哥哥将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车,俗称“插车”(由于各地区满族风俗不同,也有新郎与迎新队伍直接到新娘家迎亲的。还有的地方有旗俗不亲迎之说)。新娘至新郎家,换车乘轿,花轿落地,新郎要虚射三箭。新娘蒙红盖头下轿,与新郎站在事先摆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后撤天地桌,新娘进入临时搭的帐篷,谓之坐帐。坐帐时“开脸”,换头型。坐帐后,新娘跨过马鞍进洞房,新郎用秤杆揭去盖头扔到房檐上。夫妻饮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孙饽饽,众人闹洞房。在婚日当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后第一天,新娘给夫家亲戚装烟敬茶,拜宗族,认明辈分,谓之分大小。一般在结婚三日之后,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见娘家人并拜祖宗。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谓之住对月。到了这时,婚娶仪礼乃告结束。
这些繁杂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满族聚居地区已经简化,并且融合了现代形式。比如插车,演变为男女青年骑自行车或摩托车,各自由婚庆队伍陪伴,从自己的家里出发,行进至中途相遇时,两人交换自行车或摩托车,再一同到新郎家。还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变为新人拜双方父母。虽然有变化,但仍然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满族的婚姻仪式因居住地区不同而略有变化,并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满族的育儿习俗比较特殊。生男在门左挂弓箭,生女在门右挂彩色布条,娘家送一个悠车。生儿三天时,亲朋送贺礼,俗称“下奶”。并举行洗礼,称“洗三”。满月时要请客人来“做满月”,并将弓箭或布条取下挂在“子孙绳”上。百日时,要用从各家要的彩布条编成锁,称挂锁。周岁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让孩子“抓周”。一般在16岁时,男孩剃发,女孩盘发髻。至今在东北满族聚居区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满月”、“抓周”等传统习俗。
学厨师
可以尝试去厨师培训班、或者找专业的厨师学校。
还可以拜师当学徒,跟着大酒店的师傅学习。
餐饮市场的稳健发展离不开厨师及全行业人员的辛劳付出,厨师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给美食带来灵魂的缔造者。民以食为天,厨师行业经久不衰,随着社会的发展,厨师的社会地位也提高不少。您可以尝试学美食制作。中餐或者西点类的学校都可以。
可以先当学徒,跟着有经验的师傅学习。从最基本的开始学起。
厨师烹饪对于喜欢美食、喜欢厨艺的人来说,是一门非常合适的传统手艺。不仅男生可以选择,女孩子也可以选择,毕竟俗话说“厨师是永远不会失业的职位”。而且厨艺学好了就业十分简单,薪酬也是非常可观,
如果对西点师感兴趣,就去学习西点师,西点师工作去需要去大城市的,一般小的城市西点师工作不太好找,因为小城市开的店少,很多初中生在毕业之后都会去外面工作。
如果你讲究实用性和受众面,你可以选择学习中餐;如果你喜欢优雅精致的环境,你可以选择学习西餐;如果你心灵手巧富有创意,你可以选择学习西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