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晋时期有一位白富美,名为郗徽,名字倒有些韩剧女主的范儿,她祖上是东晋名士郗鉴、郗愔,郗愔就是王羲之的妻弟,官拜平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她祖父和父亲都是南朝宋国的大官,母亲是南朝宋文帝的女儿浔阳公主,家世不可谓不显赫。
而郗徽本人也是妥妥的才女,史书记载她“幼而明慧,善隶书,读史传。女工之事,无不闲习”,聪慧早熟,擅长隶书,喜欢读史书,女工也是强项,而且姿颜秀丽。
所谓一家有女,百家求,拿着白富美剧本出生的郗徽,当然也免不了家中门槛被媒人踏破的命运。
南朝宋后废帝刘昱想娶郗徽为皇后,一般人遇到这种美事,还不赶紧跪下叩谢皇恩浩荡吗?
但是,对于真·豪门郗家来说,这种美事谁要谁拿走,反正他们是不稀罕。
郗徽和她的父亲都认为刘昱暴虐,不是良配,果断拒绝了这门亲事。
皇帝求亲,还敢拒绝,这样的底气,当然是源于一家名流的底气。
后来,安陆王萧缅也想娶郗徽为王妃,郗家以郗徽“有疾”推辞了。
皇帝来都不行,何况是王爷。
郗徽是一个有主见的人,她要嫁的人必须是一个乱世英雄,有惊世之才,也有治世之能,她一直在等待这样的人出现。
不久,她的意中人踏着七彩祥云出现了。
神童萧衍,当时的萧衍不过是一个地方官,看不出有什么前途,但是郗徽看中了他。
郗家也不是趋炎附势的家族,对于女儿看中的女婿并无二话,也没有阻拦女儿的决定,这样开明的家族可以说在古代是绝无仅有的。
郗徽和萧衍成婚后,跟着萧衍一起去了雍州赴任,萧衍是去跟北魏作战的,战场凶险,郗徽此行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她对丈夫的能力抱有巨大的信心。
原本一对璧人,郎才女貌,本是一段天作之合,但是因为郗徽接连生了3个女儿,没有为萧衍生下儿子,迫于无奈,只好为萧衍纳了年轻美貌的丁令光为妾。
都说三人行必有损伤,萧衍有了美娇妻,当然精力就被分散了一些,对正妻郗徽的关注肯定是会减少的。
而郗徽也开始性情大变,变得尖酸刻薄,无故苛刻丁令光。
说起来,丁令光也是官宦人家的千金**,每天被郗徽呵斥,要求她每天舂米五斛,但是,面对苛责,丁令光并没有怨恨主母,反而越发恭谨温顺,让郗徽挑不出毛病来。
这下两相对比,一个是年老色衰、尖酸刻薄的正妻,一个的年轻娇嫩、低眉顺眼的小妾,是个男人都知道要选哪个啦。
恶性循环下,郗徽逐渐抑郁了,终日郁郁寡欢,结果32岁就因病去世了。
一代才女就这样香消玉殒了。
而萧衍也算有良心,当了皇帝以后就追谥郗徽为德皇后,并且此生都未立皇后,也算是对郗徽早年一路追随的报答了。
原本是一个拿着女主剧本出生的白富美,在命运的捉弄下,早早去世,如果她不是庸人自扰、作茧自缚,她就能亲眼看到萧衍登基为帝,与他携手并肩,成为皇后,这才是一个女主剧本的正确打开方式。
但是,命运无常,因为生不出儿子,性情大变,让自己沦为宅院里目光短浅的妇人,生生把自己作死了,让人不胜唏嘘。
皇帝宠幸汝等是汝等的荣幸,何来敢拒绝一说,这在哪个朝代皆是如此,哪怕你来月事都不行,这叫皇命不可违。
当然,这也得分情况,例如长得乖的,人家皇帝感兴趣才行,不然皇帝可不会犯“忌讳”,这的忌讳是指《礼记》中的“避忌”,女子来月事自古就有不洁、污秽之称,所以在古代来月事不同房也是性忌讳,遂一般的皇帝都不会在女子来月事时强行宠幸,除非,皇帝本性就差,且宫女实在过于美貌。
例如明朝野史记载的纪氏,纪氏虽早早逝世,但她的轶事一直未曾少过,好比为明朝生下明孝宗这之间的过往,据说是月事临近前夕,由于过于貌美于明宪宗朱见深整理书房之际,被兴致高雅的明宪宗就地宠幸了,哪怕纪氏言称要来月事,也无济于事,还因此怀上了明孝宗。
于这,各位看官看看即可,不可当真,毕竟,古代人不知道月事不易怀孕,难道当代人还岂不知?这种怀孕概率比中头等奖还难。
就当轶事笑笑即可,但这不够否认的就是纪氏的确够漂亮,这才能够吸引至明宪宗犯错,毕竟,作为一个皇帝,在饥不择食,也不会掉身段于书房将这只小绵羊捕猎了。
好比你进过天上人间玩过,突然掉段撞见小巷子的,我觉得兴趣应该很乏乏,除非那是一位落难的贵族千金。
那么纪氏是否符合这桥段呢?答案是,纪氏是明朝叛乱吐司的千金,由于父亲叛乱事情败露,导致进了掖庭当了宫女。
当时她能被明宪宗宠幸源于除开貌美之外,就是谈吐、气质、才学皆不凡,遂被对上眼的明宪宗就地那啥,毕竟,能为皇帝整理书房的,最少在文学这块应当不差,不然乱整理岂不乱套?
但对于这种罪臣之女被宠幸,说实话,可好可坏,好在于可能因此翻身,不好在于,偌大的后宫当权的妃子那么多,难免会对这种因一次宠幸而怀孕的小宫女下毒手。
纪氏就是,当时虽宠幸后怀了明孝宗,但最终难逃宫廷斗争,自己早早逝世,也幸得儿子明孝宗活到了继位,不然又是一则因皇帝管不住自己而牵连至死的人间惨剧。
在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做“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足以体现了一般人家妇女地位之低。更何况是封建王朝的皇上了,那更是权威中的权威。不仅是女人,就是全天下的男人都要对处于封建王朝权力之巅的君王说一不二。可是在唐朝却有一位妇女拒绝了君王,抛弃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她就是王珠。
在古代所有朝代中,唐朝可以说是一枝独秀,虽然唐朝也是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但是唐朝却非常开放,而且这个朝代的女子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她们的生活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自由的。所以在这个时候也诞生了很多传奇的女性,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
李适在还是太子的时候就特别喜欢诗词歌赋之类高雅的东西,王珠的哥哥王承升是李适做太子的时候的超级要好的朋友。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李适见到了正在弹奏的王珠。李适一见倾心,可是王珠拒绝了李适的纳妾想法。但是后来李适登基了,他又想起了这件事。此时,王珠只得进宫。
王珠便成为了贵妃。尽管李适对她非常宠爱,但是王珠却再也没有笑过,而且还经常在皇帝为她修建的水晶楼内流泪,她告诉李适她不喜欢郭这种浮华的生活,她只想做一个平凡的人,拥有世界上最朴实的感情和生活,李适知道后虽然气恼但是又心疼她,最终让王珠出宫。
选秀,是古代皇帝为了充盈后宫,子嗣兴旺而设立的一项制度。可对于 秀女而言,却像是所有少女心上开出的花。有的含苞待放,姹紫嫣红;有的羞羞答答,欲拒还迎;有的逐渐凋零,几近枯萎。
很多人,甚至很多家族的一时盛起,名噪一时,都是秀女被皇帝选中的结果。这也将意味着一个家族的兴起,宠辱和荣耀。所以很多官家的女子从小便会被植入入宫的各种心思,好像生来便是为了入宫。
像是 沈眉庄,端庄优雅,贤良淑德,举止行为,落落大方。便是为选秀而生。这是家族赋予的使命,也是一种被安排的责任。是她义不容辞,无法拒绝的命运的安排。
连她自己也曾柔缓地,收敛笑容凝声说:“何况以你我的资质,难道真要委身于那些碌碌之徒?” 从小的谆谆教导和知识储备,自身修养仿佛都是在告诉她:你是最优秀的,世间男儿,不过凡夫俗子,便是无论如何,也入不了她的眼的。她要做的必定是入宫当选,才不枉这繁华的盛世人间走一遭。
和沈眉庄多年如一日的沉淀与精心准备有所不同的是,和其感情甚笃的甄嬛的极不情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是持续坚持的为之努力,一心向往;后者是心不在此的为之放弃,一意不愿。
从一开始,甄嬛的心便不在此,这场选秀对甄嬛的意义也并不是很大,而她也只不过是来转一圈罢了,充个数便回去。连她的父亲也感慨:女儿娇纵惯了,怎受得了宫廷约束。罢了罢了,平平安安嫁个好郎君也就是了。
可天生丽质的甄嬛,又怎会是甘于平庸的结局? 我记得,她是那么的心高气傲,那么的神采奕奕。所以,无论是谁,都会觉得,像甄嬛的这般容貌家世,更不肖说人品才学一定得是挑最好的郎君。
所以当面对 温实初的突如其来。温实初突然对我说:“嬛妹妹,若我来提亲,你可愿嫁我?”
甄嬛只是突然的冰冷,不近人情。登时一愣,羞得面上红潮滚滚而来,语气冰冷道:“温大人今日的话,甄嬛只当从未听过。”也是有少女不问情事的娇羞,终是红了脸。但也仅仅只是片刻而已。
甚至在温实初他离开前,也是双目直视着甄嬛,恳切的说:“实初不敢保证别的,但能够保证一生一世对嬛妹妹好。望妹妹考虑,若是愿意,可让珩兄转告,我立刻来提亲。”
很多人不是很明白,为什么呢?明明那么不想入宫的女子,为何不抓住这颗唯一的,也是仅有的稻草呢?显而易见的是,温实初的真心还不足以打动甄嬛。如此心性的女子,即使不愿入宫,也不曾想过委身她人。所以她才会说:温实初实在不是我内心所想的人。我不能因为不想入选便随便把自己嫁了,我不能。
甄嬛想要的,一定得是最好的。要嫁就得嫁这世间上最好的男儿,和他结成连理平平安安白首到老,便是幸福了。便是不能轻易的辜负了自己。 而尽管皇帝坐拥天下,却未必是我心中认可的最好的男儿。至少,他不能专心待我。 甄嬛简简单单的两句话,便足矣道出不选温实初的原委了。
她还是心性高傲,纯真的小女孩。她在渴望,在期待,在等待,也在憧憬和向往,她的英雄。温实初,一个如他名字般温厚敦实的男儿,但却不是甄嬛心之所爱。不是她的爱,只此一项,便可以除名。所以,甄嬛冷静也果断,清醒也淡漠,写满了疏离。只“恩”的一声,把信撂在桌上,语气淡漠:“帮我转告温实初,好生做他的太医,不用再为我费心。”
哥哥在带来温实初的书信时,文章是这样描写的:我不置可否,伸手拔一支银簪子剔亮烛芯,轻轻吹去簪上挑出的闪着火星的烛灰。“你把话带到即可。这是给他一个提醒。做得到于我于他都好。做不到,对我也未必有害无益。只是叫他知道,如今我和他身份有别,再无昔日。”语气之间,将往日情谊,一抹即空白,尽是疏离和淡漠。分寸之感,距离之感,拿捏的精准无误。
只是忽然看见信笺背面有极大一滴泪痕,落在芙蓉红的花笺上似要渗出血来,心中终是不忍。打开了看,只见短短两行楷字:“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 萧郎是路人。”墨迹软弱短续,想是着笔时内心难过以至笔下无力。本来传信的目的也只是想要藏此情于心间,而对甄嬛的表达。
可甄嬛却是心中着实恼怒,感叹道:竟有这样自作多情的人,他何曾是我的萧郎?!随手将信笺揉成一团抛进火盆中,那花笺即刻被火舌吞卷地一干二净。不是心之所向,却也果决。
其实在甄嬛小时候,自己改名字时,便可以知道,这个女子,必然注定了会拥有一个不平凡的人生。我其实还是很佩服她的,作为女子,何其主见,亦何其有想法!
因而甄嬛轻轻松松的便拒绝了温实初,并且表明了自己长久以来的态度。我是觉得,像甄家这样的大家族,从小便培养甄嬛,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尤其是在大部分人都还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候,他的父母竟能这样培养甄嬛,自然是对甄嬛的给予了很厚的期望,而且甄嬛自己站的高度也不会低,再加上,甄嬛以前就说过,自己要嫁给世间最好的男儿。所以,才会有了后来的这一切。而这所有,也变的不足为奇。
我羡慕,也喜欢这样的女子,懂得拒绝,也清楚自己的想要。有思想,有主见,真性情,我希望她有很明媚,很阳光的以后,也祝愿她真的如己所想,不辜负自己,活的恣意也潇洒。
有没有这个人难说,真实性待考,但拒绝朱棣这件事应该是假的,首先徐妙锦这个人正史没有记载,后人相信其存在主要来源于明代陈琏《琴轩集》记载的徐妙锦墓志铭,说徐达四女,其为第三女。但是后来的史料又有说徐达只有三女,没有徐妙锦。如,
明代王世贞的《弇山堂别集卷》里记载
“魏国公徐达三女,一为文皇后,一为代王妃,一为安王妃”
但也有说其为第四女,如,
《罪惟录卷二皇后列传之徐皇后》
妙锦者, 皇后妹,中山王第四女, 继夫人谢氏出 中山诸女, 次为代王妃, 季为安王妃。
虽然罪惟录也说过徐妙锦拒绝朱棣一事,但罪惟录属于成于明末清初,私人所修,也就是一般所说的野史,真实性难测,在徐妙锦这件事上更近于道听途说。但不管如何,在没有正史佐证的情况下,这几处史料自相矛盾的情况甚多。
更重要的是不符合朱棣的为人逻辑,不合理,对朱棣生平稍有理解的都知道,一方面他是个霸道强硬,冷酷残忍,为达目的不的人
一方面又是个和徐皇后伉俪情深的人,正史上甚至有大副篇章记载两人如何如何恩爱,且存活下来的三子四女皆其所出。徐皇后死后永乐极为悲痛,这有多处正史佐证,要说徐皇后一死,就想立其妹为后,一不符合和徐后恩爱逻辑。二如果朱棣真想立,在徐家徐辉祖被削爵囚禁,永乐五年已死,徐皇后也不在的情况下,徐家没有拒绝的资格和能力。三,一个古代正常且不缺女人的男人会看上时年已二十八的女人,这不正常,事实上古代二十八岁不嫁人更不正常,而且后来的王贵妃,权贤妃都是朱棣的宠妃,没道理朱棣会看上她。
所以正史无记载,其他史料记载又多相矛盾的情况下,这反而更像是民间传说想要塑造的一个形象,一个拒绝皇帝的求婚的奇女子形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