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棋院的历史

日本棋院的历史,第1张

1923年以前,日本围棋界并存着本因坊秀哉领导的中央棋院、裨圣会和方圆社等三派势力,各行其是,不服谁,看上去统一局面永无指望了。却不料就在这一年(1923)九月一日,晴空霹雳,关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地震,东京几乎整个毁了,秀哉名人煞费苦心建立的中央棋院,被大火烧成平地。受此打击,秀哉欲哭无泪,多亏门下小岸壮二等得意弟子竭力扶佐,才得残喘。裨圣会受到的打击,也不在中央棋院之下,会馆皆成灰烬,财产损失精光,只得暂栖濑越六段家中,惨淡经营。对方圆社来说,震灾却是不幸中之大幸。原来方圆社经营不力,搬出“凡之内”大楼只是早晚问题,这突发的灾祸正是体面搬出的绝好机会,不但可免除一切义务,而且不必再偿还租金,省下了许多钱财。是故,只有方圆社得以在震后的大混乱中,悠悠然图谋再举。

所幸这段黑暗的时期,为时尚短,半年之后,终于出了一位救苦救难的“菩萨”,独立承担,捐出十万块钱成立了“日本棋院”,此人就是有名的财阀大仓喜七郎男爵。从此之后,棋界大同团结,围棋在日本重开新阶段,更加欣欣向荣了。

“日本棋院”之创立,裨圣会的高部道平应记头功。原来高部这人头脑聪明,颇有主见。他曾于明治四十三年(1910)前往中国,在东北、京津、江南一带游历了近十年,先后受到当时的教育总监段祺瑞和钦差大臣杨士琦的特殊礼遇,更与当时中国第一流的棋手张乐山、汪云峰等对局,使中国棋士领略了日本先进的围棋理论,对促进中国棋艺水平提高颇有功劳。当时,日本已有觊觎中国满洲之野心,高部在华的活动,自然受到日本政界、财界人士的注意。如此一来,他便结识了不少达官贵人。地震之后,基础最薄的裨圣会已至山穷水尽阶段,眼见得非解散不可,高部不愧为高参,最后选中了热心棋道的大仓喜七郎,于是高部登门拜访,请求大仓帮助稗圣会渡过难关,直说得“天花乱坠,室雨缤纷”,终于打动了大仓。

不过,大仓说道:“假如本因坊、方圆社、裨圣会能舍弃前怨,团结一体,精诚合作,我可以解囊相助,在所不惜!”

高部大喜,当即跑去见本因坊秀哉名人和岩佐圭社长,转达了大仓的意思。二人自然惊喜非常。第二天三方头面人物一同去拜访大仓,表示感谢,并发誓赌咒要共倡棋道,于是大仓马上拿出十万块钱。二层钢筋水泥结构的“日本棋院”会馆,就在赤坂溜池建立起来。此会馆占地面积二百多坪,外观富古典情趣,内部装修多采用西洋的先进设备,安静又舒适,实为自古以来最好的对局场所。

此间,各棋士与大仓接触频繁,但大仓喜七郎最器重的,却只有濑越和小岸,认为此二人是今后棋界最有希望的人才。濑越为人温厚,从无跋扈之举,又给大仓出了不少好主意,大仓对他有好感自在意中。小岸则是当时最活跃的棋士,对复兴棋界甚有功劳,其苦干之程度,使大仓为之感动。

不料小岸命薄,眼看日本棋院即将成立,他却因劳累过度,刚升了六段,便突虎才小岸之逝世,不仅在秀哉名人心中蒙上一层阴影,而且全国棋士皆不胜惋惜。小岸生前于棋枰上纵横驰骋,军功赫赫,死前一年中,战绩十战九胜,真可谓常胜将军,可惜只获六段便到头了。不过,后来他的女弟子增渊辰子为师争气,培养出一个杀得日本棋士人人胆寒的徒弟,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坂田荣男九段。这样,小岸在九泉之下也可瞑目了。

大正十三年五月二十日,大仓喜七郎举行记者招待会,正式宣布日本棋院成立。次日,日本棋院在帝国饭店召开创立大会,东京名流全部出席,盛况空前,堪称洋洋大观。

会上宣布,日本棋院由德高望重的宫内大臣牧野伸显为总裁,大仓喜七郎为副总裁,以下十二名理事均由名流担任。此外,还就比赛制度、时间限制、段级的授予、普及教授、创办比赛、棋书杂志出版、棋士之培养、在妇女中推广、棋院增设诸设备、于各地设置支部等十大问题,作了详细规定。以上规定皆以大众普及为目的,日本棋界开始以崭新的面目出现了。

日本棋院自成立后,曾于战败后出现过重大分裂。桥本宇太郎于大阪成立关西棋院,与日本棋院分庭抗礼。关西棋院棋士人数约为日本棋院的三分之一,但整体实力较弱。

日本棋院为日本围棋于上世纪的振兴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步入90年代后,官僚主义等弊端逐渐显露,财政赤字问题日益突出,以加藤正夫九段为首的改革派入主棋院理事会后,日本棋院开始了改革,逐渐取得良好的成效。

围棋史上的十位圣手: 黄龙士、范西屏、施定庵、道策、丈和、秀策、秀甫、秀荣、吴清源、李昌镐。

黄龙士(1651或1654——?),名虬,又名霞,字月天,江苏泰县姜堰填人。时人尊为棋圣,与思想家黄宗曦、顾炎武等人并称为“十四圣人”。黄龙士对局实践对围棋发展的最大贡献,在于他转变了围棋的风格。在他之前,棋风局面狭窄凝重。黄龙士使棋风大变,在其之后,局面开阔,轻灵多变,思路深远。徐星友这样概括黄龙士的棋:“寄纤农于滔泊之中,寓神俊于形骸之外,所谓形人而我无形,庶几空诸所有,故能无所不有也。”“一气清通,生枝生叶,不事别求,其枯滞无聊境界,使敌不得不受。脱然高蹈,不染一尘,臻上乘灵妙之境。”总的来说,黄龙土对局时考虑全面,判断准确,力争主动,变化多端,不以攻杀为主要取胜手段。著有《弈括》和《黄龙士全图》。黄龙士棋力极强,无人堪敌。成为国手后,收比自己年长的徐星友为徒,以只能让徐二子的棋力与徐下了十盘三子局(即有名的《血泪篇》),互有胜负。黄英年早逝。黄殁后,徐一跃而成国手。

范西屏(1709——?),名世勋,浙江海宁人,著有《桃花泉弈谱》二卷。范西屏全局观念特别强,“能以弃为取,以屈为伸,失西隅补以东隅,屈于此即伸于彼,时时转换,每出意表,盖局中之妙。”范西屏不很注重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更多地从全局着眼。具体手法就是“时时转换,每出意表”。施襄夏说:“范西屏以遒劲胜者也。”邓元穗说:“西屏奇妙高远,如神龙变化,莫测首尾”。“西屏崇山峻岭,抱负高奇。”

施襄夏(1710——1771),名绍暗,号定庵,浙江海宁人,著有《弈理指归》二卷,可与《桃花泉弈谱》媲美。 邓元穗说:“定庵如大海巨浸,含蓄深远”,“定庵邃密精严,如老骥驰骋,不失步骤。”深谋远虑,稳扎稳打就是施襄夏棋风的主要特点。施襄夏自己也说过:“盖穷向背之由于无形,而决胜负之源于布局也。”

范西屏和施襄夏本是同乡,年龄又相仿,未出名前,两人常在一起下棋 。后来他们相继成为国手,便分道扬镰,各奔前程,相聚时便不多了。据《国弈初刊·序》引胡敬夫的话,范、施雍正末、乾隆初曾在京师对弈十局,可惜这十局棋的记录现已无处找寻。乾隆 四年,范、施二人受当湖(又名平湖)张永年邀请,前往授弈。张永年请二位名手对局以为示范,范、施二人就此下了著名的“当湖十局”。原本十三局,现存十一局。“当湖十局”下得惊心动魄,是范西屏、施襄夏一生中最精妙的杰作,也是我国古代对局中登峰造极之局。同代棋手对其评价很高。钱保塘说:“昔抱朴子言善围棋者,世谓之棋圣。若两先生者,真无愧棋圣之名。虽寥寥十局,妙绝千古。”邓元穗认为这十局是棋中“至当”。

道策(1635——1702),本名山崎三次郎,日本国石见人,本因坊四世,名人(也即唯一的九段。下同),近代布局的缔创者。棋力无敌,在十六局御城棋赛中,除让子棋负二局外,其余皆胜。著有《道策本因坊百局棋》、《道策十七条棋歌》。

丈和(1787――――1847),本名户谷松之助,日本国水内(或伊豆)人,本因坊十二世,名人。中盘杀力极强,算路精准。继道策之后被誉为“后圣”。著有《国技观光》、《收枰精思》。

秀策(1829——1862),本名桑原虎次郎,日本国备后因之岛人,十四世本因坊秀和的迹目(即接班人)。棋风平和悠远、妙入精微,创有“秀策流”布局。自1849年起,十三年间创造御城棋赛十九连胜空前纪录,与道策并尊为日本棋圣。遗谱被收入《敲玉余韵》、《本因坊秀策全集》。

秀甫(1838——1886),本名村濑弥吉,日本国江户人,本因坊十八世,准名人。与师兄秀策并称“坊门双璧”。1879年创建近代围棋组织“方圆社”,为第一任社长。棋风机警敏锐、奔放不羁,对后世广有影响。曾让先与秀荣下十番棋,胜负各半。著有《方圆新法》、《秀甫全集》。

秀荣(1852——1907),本姓土屋,十四世本因坊秀和之子、十五世本因坊秀悦之弟、二十一世本因坊秀哉之师。本因坊十七、十九世,林(日本围棋旧四大门派之一)十三世,名人。棋风玄妙精微、取舍分明,其感觉被屡得后世棋家赞誉,称为“名人中之名人”。著有《围棋新法》、《秀荣全集》。

吴清源(1914——未来),日籍华人,福建闽侯人,十四岁赴日投于濑越宪作门下。九段棋士。1933年与木谷实共创以势力和速度为主的新布局。从1939年起的十六年间,与日本七位顶尖高手共进行十次十番棋较量,将对手统统打到降棋格至“先相先”乃至“定先”的地步(雁金准一输棋后未下满十盘除外),被时人和后人公认为“棋界第一人”、“昭和之棋圣”。在布局、定式、序盘等各方面的创建极多,被视为“近现代布局的奠基人”。大棋士武宫正树说:对职业棋士们而言,吴先生犹如“苍天在上”;职业棋士们今天能坐下来对弈,一多半是托了吴先生的福(大意如此)!著有《新布局法》、《吴清源全集》、《吴清源打碁全集》、《以文会友》(自传)等。门下弟子有林海峰九段。

李昌镐(1975——未来),韩国全州人,九段棋士,当今世界围棋第一人,获大小棋赛冠军无数。棋风朴实平稳,官子功夫极深。

“六超”者,日本大竹英雄、林海峰、加藤正夫、武宫正树、小林光一、赵治勋六位杰出高手也。1983年,随着早年与赵治勋齐名的小林光一的大器晚成,日本棋坛进入了他们六位统治时期,遂有“六大超一流”之名,简称“六超”。因为在1985年以前,“六超”成名后对我国手保持不败,故在我国也享有盛名。

[b][size=5] “六超”绝对统治:1983-1993年[/size][/b]

在1983年前,1958年后出生的棋手,还由片冈聪于1981、1982年二夺“天元”。此后,“六超”风头强劲,1983-1993年,整整11年,年轻棋手在“七大棋战”头衔战中一无所获。除昔日强者石田芳夫、藤泽秀性、羽根泰正偶放光芒、夺得过5次头衔外,其余72冠均为“六超”包揽。

[b]1992年[/b],是[b]曙光初现[/b]的一年。这一年,年轻棋手山城宏、小林觉在七大棋战中夺得了三项挑战权。其中山城宏在第一大棋战“棋圣战”中恶斗“巨无霸”小林光一,第七局在领先下惜败,又一次“亿元半目”惨烈无比。

[b][size=5] 动荡年代:1994-2004年[/size]

“动荡年代”到来:[/b]年轻棋手1992、1993年的轮番冲击终于在1994年开始收获,象韩国围棋由外籍棋手芮乃伟打破“四大天王”垄断局面一样,为日本棋手打开“六超”缺口的也是一位外籍棋手:柳时薰,他在这一年以3:1夺走了林海峰的天元。此后小林觉、依田纪基、王立诚等新人也纷纷挑战成功,“六超”的群体优势不再。

[b]“赵治勋王朝”和“六超”的分化:[/b]1996年开始,重新恢复元气的赵治勋进入棋艺生涯又一高峰期。首先夺回被小林觉夺走的“棋圣”,又从另一“超”武宫正树手中抢得“名人”,再现对“大三冠”的垄断。随着年轻棋手的崛起,“六超”阵营开始分化,除了小林光一还能保持对赵治勋的冲击和对年轻棋手的一定优势外,其余“六超”只能“偶尔露峥嵘”了。

[b]“全面大动荡”年代的到来:[/b]1999年,“赵治勋王朝”终于被打开缺口,这一功臣又是一位外籍棋手,他的名字是赵善津,他在本因坊战阻止了赵治勋的连霸记录。赵善津的胜利,标志着“全面大动荡”年代的到来。此后除已于2004年辞世的加藤正夫夺得过一次本因坊外,“六超”在“大三冠”中基本失去了发言权,到2005年,在三大循环圈中居然未见一人。

[b]“新生代”的崛起:[/b]在2000年后的三年里,日本棋坛基本为饱受“六超”“欺凌”的王立诚、依田纪基、柳时薰三代棋手“补偿期”。期间,“新生代”虽由羽根直树连夺天元,但“大三冠”却为“老新人”把持。2003年这一形势发生了逆转,山下敬吾、张栩垄断了“大三冠”,与羽根直树构成的“新生代”“三人组”获得了日本棋坛“发言权”。

[b][size=5] 小结[/size][/b]

从1983年到2004年,22年中,前11年为“六超”垄断时期,日本棋坛夺得过七大棋战头衔者仅有区区9人;后11年为动荡时期,在七大棋战中登顶者达到18人之多,恰好比前11年多出1倍 !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直到2005年,“六超”还能在日本的比赛中夺得头衔,他们对棋道的执着令人敬佩!衷心希望他们继续坚持下去,为我们奉献更为精彩的棋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9064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0
下一篇2023-08-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