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尧村属定州还是唐县

小白尧村属定州还是唐县,第1张

顺平为尧乡故里,"尧生伊祁","庆都,赤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于丹陵""尧住此山,后因作姓”等多有典籍记载,并为史学者公认。然,尧初定都,因年代久远,典籍寥寥,缺乏赘述。尽管如此,后人典注,考据,依然清晰明鉴:顺平之尧城,乃为尧受禅称帝定都第一皇城,即,尧初定都在顺平。

据《史记》记:帝喾崩而挚代立,封放勋为唐侯。”唐县有封山。即尧做唐侯时受封举行仪式的地方。唐县古阳邑即今固城乃唐侯邑(唐县志)。《帝王纪》(索引)云:“挚在位九年,政微弱,而唐侯德盛,诸侯归之,挚服其义,乃率群臣造唐而致禅,唐侯乃受帝禅。乃封挚于高辛(今定州唐县)”据考:高辛,地名,与唐县长古城村。古时因地为姓,今仍有近百户辛姓聚居)。(唐县志)载。又,“唐侯受禅唐城为冀方首领,称尧,住尧城居。顺平县西南三公里有尧城。”可见,挚率群臣为尧建造唐城就是尧城。尧九年前在唐县阳邑受封为唐侯,因唐侯德盛,挚为其筑城禅让,尧在此接受禅让称帝。即位帝都尧城。

帝都尧城,今顺平不仅只有尧城尧庙遗址,且其南有当时的四岳诸侯臣府羲叔官邸——夏叔府第。据《史纪》本纪五帝注:夏叔,即羲叔,住南方官,若《周礼》夏官卿也。”是当时尧的恭勤民事,致其种植的四岳之一的重臣,管农时夏播的夏官卿。为尧城南建府,今仍有以其命名的人口居多的夏叔(简写:下叔)村落。显见,夏叔村,当为尧时建有四岳重臣的府第。而尧称帝定都后,长子丹朱废帝后又在这里受封,于东十公里处筑城,称丹朱城(今大王、子城村一带)。可见,唐尧受禅称帝,定都今顺平尧城,由今属唐县的古阳邑诸侯国府邸迁至此,封挚于高辛(伊祁山南今唐县长古城村一带)其生母所居地做了诸侯。长古城位今固城南距尧城西南也只有十几公里。在当时水陆工具简陋条件下,其活动范围是有限的, 因此,今唐县固城,当为尧时封唐侯都邑,即阳邑,较地势高,便于安居乐业。而尧帝都城,地势很低,因帝尧之时,都城位于唐河(唐水)、曲逆河(儒水),蒲阳河(蒲水)“三河之南”,河水交汇之处,“洪水滔滔”而患水恶,这在关于尧时许多典籍,大禹治水故事中可知,尧城为其中心都城,其地理位置,至今仍有洪水灾害。因此,尧时被迫几次迁都,终至今山西平阳。

  不是很明确,估计在今河南山西一带。

  2004年6月28日,记者从省考古研究所获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省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专家一致认定:近4年来,在襄汾陶寺遗址连续发掘出土的陶寺早、中期城址,宫殿区核心建筑,大墓出土的精美玉器、彩绘陶器等72件套随葬品,及以观天授时为主并兼有祭祀功能的观象台,通过进一步考证,证实襄汾陶寺遗址极可能为4000多年前尧时代的“唐尧帝都”。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陶寺墓地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关陶寺文化族属问题的讨论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1984年,王文清先生首先提出了陶寺文化“很可能是陶唐氏文化遗存”的观点。1999年秋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联合组队对陶寺遗址进行了连续4年8个季度的发掘。截至目前,累计发掘近3000平方米,钻探500000平方米。发掘出土的陶寺城址平面呈圆角长方形,总面积约为280万平方米。由早期小城、中期大城、中期小城三部分组成,已考证中期的祭祀观象区与墓葬区就在中期小城中。观象台位于中期小城内祭祀区,总面积大约在1400平方米左右。目前清理的观象台遗迹共为四个层面,遗迹压在陶寺文化晚期文化层之下,由此推断,应以观象授时功能为核心、兼有观象功能的复合建筑。宫殿区位于早期小城的中南部,其三面有围壕,一面紧南墙,面积约50000平方米。从宫殿核心建筑区北入口遗迹的发掘,进一步证实陶寺城址内早、中期宫殿区奢华建筑的存在。

  据省考古所有关专家介绍,通过4年的考古发掘工作,确立了规模空前的史前城址以及与城垣相匹配的贵族大墓。这些发现从聚落形态、社会形态以及文明程度等方面证实了陶寺遗址极可能为“唐尧帝都”。陶寺遗址不仅确证了5000年中华文明及其生生不息的延续性,而且为我们托出了一个清晰可鉴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广泛认识价值的尧及尧的时代,并以其自身长久积淀的文明印痕遂使4000多年前的人文社会景观突现眼前。

是很明确,估计在今河南山西一带。

2004年6月28日,记者从省考古研究所获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省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专家一致认定:近4年来,在襄汾陶寺遗址连续发掘出土的陶寺早、中期城址,宫殿区核心建筑,大墓出土的精美玉器、彩绘陶器等72件套随葬品,及以观天授时为主并兼有祭祀功能的观象台,通过进一步考证,证实襄汾陶寺遗址极可能为4000多年前尧时代的“唐尧帝都”。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陶寺墓地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关陶寺文化族属问题的讨论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1984年,王文清先生首先提出了陶寺文化“很可能是陶唐氏文化遗存”的观点。1999年秋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联合组队对陶寺遗址进行了连续4年8个季度的发掘。截至目前,累计发掘近3000平方米,钻探500000平方米。发掘出土的陶寺城址平面呈圆角长方形,总面积约为280万平方米。由早期小城、中期大城、中期小城三部分组成,已考证中期的祭祀观象区与墓葬区就在中期小城中。观象台位于中期小城内祭祀区,总面积大约在1400平方米左右。目前清理的观象台遗迹共为四个层面,遗迹压在陶寺文化晚期文化层之下,由此推断,应以观象授时功能为核心、兼有观象功能的复合建筑。宫殿区位于早期小城的中南部,其三面有围壕,一面紧南墙,面积约50000平方米。从宫殿核心建筑区北入口遗迹的发掘,进一步证实陶寺城址内早、中期宫殿区奢华建筑的存在。

据省考古所有关专家介绍,通过4年的考古发掘工作,确立了规模空前的史前城址以及与城垣相匹配的贵族大墓。这些发现从聚落形态、社会形态以及文明程度等方面证实了陶寺遗址极可能为“唐尧帝都”。陶寺遗址不仅确证了5000年中华文明及其生生不息的延续性,而且为我们托出了一个清晰可鉴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广泛认识价值的尧及尧的时代,并以其自身长久积淀的文明印痕遂使4000多年前的人文社会景观突现眼前。

文献记载

1据传说中国上古五帝之一的唐尧出生在顺平县 ( 原完县 ) 的伊祁山 , 因此伊祁山就又称作尧山。尧山南有庆都山 , 传为尧母庆都出生地 , 庆都逝后葬于望都 , 望都之名即由登尧山望都山而来。据《史记·五帝本纪》和其它一些古代典籍记载 , 尧是黄帝的后代 , 为上古五帝之一的帝喾的儿子 , 本名放勋。帝喾去世后 , 放勋的长兄挚继承其帝位 , 在放勋十五岁时被封为唐侯 , 他在唐地与百姓同甘共苦 , 发展农业 , 妥善处理各类政务 , 把唐地治理得井井有条 , 不仅受到百姓的拥戴 , 而且得到不少部族首领的赞许。可是帝挚却没什么突出的政绩 , 各部族首领也就亲放勋而疏远挚。帝挚九年 , 挚亲率官员到唐将帝位禅于放勋 , 放勋即帝位 , 帝号尧 , 因初封于唐 , 即以唐为朝代号 ,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号 , 后人称其为唐尧。唐尧即位后 , 顺应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 为政勤慎俭朴 , 定历法 , 施德政 , 抗天灾 , 建国制 , 选贤能 , 政绩卓著。

唐尧当政初期 , 天文历法还很不完善 , 百姓经常耽误农时 , 因此尧就祖织专门人员总结前人的经验 , 令羲、和两族掌天文 , 根据日月星辰运行等天象和自然物候来推定时日 , 测定了四季 , 又以月亮一周期为一月 , 太阳一周期为一年 , 一年定为三百六十 六天。这是有记载的我国最早的历法 , 奠定了我国农历的基础 ; 尧当政后生活依然非常俭朴 , 住茅草屋 , 喝野菜汤 , 穿用葛藤织 就的粗布衣。时刻注意倾听百姓们的意见 , 在简陋的宫门前设了 一张 " 欲谏之鼓 ", 谁要是对他或国家提什么意见或建议 , 随时 可以击打这面鼓 , 尧听到鼓声 , 立刻接见 , 认真听取来人的意 见。为方便民众找到朝廷 , 他还让人在交通要道设立 " 诽谤之木 ", 即埋上一根木柱 , 木柱旁有人看守 , 民众有意见 , 可以向看守人陈述 , 如来人愿去朝廷 , 看守人会给予指引。由于能及时听到民众的意见 , 尧对百姓的疾苦就非常了解 ; 尧当政时 , 发生 过严重的水灾 , 洪水把山陵都吞没了 , 四处泛滥 , 他让鲧治水 , 疏导九河 , 战胜了洪水 ; 尧执政初期 , 还没有基本的国家制度 , 国家只是部落联合体 , 非常松散 , 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 , 所以 在尧积累了一定的施政经验后 , 开始建立国家政治制度 , 其中很 重要的一条就是按各种政务任命官员 , 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 , 为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尧年老后 , 为找到继任的贤者 , 到处寻访 , 四岳荐舜 , 谓舜至孝 , 对迫害他的父亲、继母仍孝顺无二心 , 与邻里相处和睦。尧以二女妻舜观其内 , 使九男与处观其外 , 以考察舜的品行。又 " 纳于百揆 , 宾于四门 ", 试验他的才能 , 最后叫他 " 入于大麓 ", 让烈风骤雨和虎狼虫蛇考验他的勇气 , 舜逐一通过了考验 , 尧放心地把国君之位让给舜 , 却割舍了不肖之子丹朱 , 成为历代贤君之美谈。传说尧让位后居养老城 ( 今顺平县阳城 ) 。

2顺平县是上古帝王尧的故乡,尧因生在伊祁山而姓伊祁,名放勋。早在汉平帝文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就曾将曲逆改为顺平县。县境内,伊祁山。尧母洞。尧帝太子丹朱城。巾帼英雄花木兰祠等遗址和汉孝烈将军碑至今犹存;辽代伍侯塔、不二庵无梁殿、定远禅师宝塔和古中山国长城等古代建筑依然能见。县内道观寺庙150多座;九龙山圣母庙、伊祁山太子庵至今香火不断。

3望都古名庆都,是“三皇五帝”之一尧帝之母庆都的出生地。据史料记载,上古仁君尧帝居住于今顺平县的尧山,尧母陈锋氏庆都居于都山,尧帝常登尧山南望都山,并以母亲之名庆都命名都山一带为庆都邑,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至西汉时期,高祖刘邦巡游至此,以为用圣母庆都命名地名似有不恭之嫌,于是改庆都为望都。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望都深厚的文化底蕴,尧母陵、尧帝庙、汉孙程墓表现了建筑、壁画艺术的高超与辉煌;广为流传的尧母传说和淳朴的椒乡风情奠定了望都文化的基础;明末清初民间艺人创作的地方戏《新颖调》,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剧种。

4龙的形成过程就是民族团结统一的过程 , 这种民族大融合到唐尧时基本完成 , 确定了龙这一 形象。根据《竹书纪年》 ( 躲过了秦始皇焚书坑儒 , 到东晋时 , 在魏安厘王的坟墓中发掘出来的竹简 ) 记载 , 尧生在伊祈山( 在保定市西南 40 公里的顺平县境 ), 尧母庆都为陈锋氏部族 , 生于斗维之野 , 今保定市西南唐县、望都一带。唐县有庆都山 , 在县城东七公里 , 传为尧母居住之地。望都县城内有尧母坟 , 北关有尧帝庙。

庆都出生时常有黄云覆其上 , 及成年常有龙 随之……既而阴风四合 , 赤龙感之有孕 , 十四月生尧于丹陵 ( 即伊祈山 )。 今伊祈山尧母洞 , 即尧出生地。这就说明赤龙族当时就栖身生活于伊祈山附近 , 更加深了龙与中华民族的血肉关系 , 也说明了龙的传人在尧时已为世人所共认。

5值得一提的是,“冀”这个河北省的简称,蕴含和寄托着美好的愿望。如前所述,河北省简称“冀”是由古冀州而来。那么,“冀”是什么意思?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尧,诞生于河北省顺平县,后建都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亦为古冀州之地)。曾在今河北省中、南部活动,顺平县、定州市、唐县、望都县、隆尧县的地方志中,都有关于帝尧活动的记载。东汉(公元25至220年)时有一部推究事物命名由来的书叫《释名》,它在解释“冀州”这个地名的由来时这样写道:冀州位于北方,这里居住过帝王,这个地方有险有易,纷乱希望得到治理,贫弱希望变得富强,荒歉希望获得丰收。 “冀”是个多义字,在汉语里有多种含义,其中有一义是“希望”的意思。在汉语的书面语言中,就有“希冀”、“冀望”、“期冀”这些词。《释名》解释冀州这个名称的含义,就是在“希冀”这个意义上使用的。这样,冀州,就是寄予希望之州,那么,如今简称“冀”的河北省就是寄予希望之地了。

6颛顼时代,太行山一位女子不小心被石头绊倒,一滴鲜血洒在那块石头上,一会儿,整座山岭全变成了红色。后来人们将这座山岭叫丹岭(顺平县城西10公里伊祁山),文人都将它写成丹陵。那滴鲜血,竟孕育成一个婴儿。婴儿第一声啼哭,正巧来采药的陈锋氏(原居宝鸡,后来主要一支迁移到河南淮阳,次要一支迁移到河北保定)女听到,陈锋氏抱回家中抚养,取名庆都。庆都十三岁时养母陈氏病故,就一人在丹陵山上的小茅屋生活。山下伊祁长孺夫妇可怜她收为义女。帝喾母也姓陈锋氏,命帝喾纳庆都为第三妃,封伊祁长襦为伊祁侯。庆都怀孕后,回娘家于甲申年生下尧。 尧从母姓,姓祁(伊祁)。尧年轻时,尧就以擅长制作陶器在远近部落中著名。尧身材高大,面色如蜡,长着彩色的八字眉毛,眼睛中有3个瞳孔,头发特别长。

帝喾看到自己的儿子有出息,便把尧封为唐侯(唐是大的意思),从此尧又被称为“陶唐氏”。唐侯的封地在刘邑,于是尧成为管理强大的刘氏族的首领,而刘氏族以前的首领一方面佩服尧的才干、甘愿让贤,一方面迫于天子帝喾的威严也不得不让贤。尧20岁时,接替帝喾当上了中原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尧有10子,其中第九子继承源明(监明),号丹朱,继承了陶唐氏族首领职位,继续住在刘邑。

尧命令臣子羲氏、和氏制定历法,教给民众从事生产的节令。另外命令羲仲,住在郁夷,恭敬的迎接日出,并详细安排春季的耕作。又命令羲叔,住在南交,详细安排夏季的农活儿。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土,恭敬的送太阳落下,有步骤的安排秋天的收获。又命令和叔,住在北方幽都,认真安排好冬季的收藏。

后来,尧老了,认为儿子丹朱的德行,做刘邑陶唐氏族首领还可以,但做天子就不够了。出身炎帝四岳的大臣向他推荐了鲧。 榆罔氏之后,炎帝部落演化为共工、四岳、氏羌三大支。共工为九州姜戎的共主,发展于今豫东北及冀南地,曾与颛顼争帝。共工女嫁与颛顼儿子骆明(黄帝系),生鲧(姓姒),鲧被封汶山石纽(今四川省北川县),娶有莘氏之女修己为妻,生下禹。鲧后来东迁,返回中原,被尧封于崇(嵩山)。后鲧因治水失败丧失了继承天子的资格。

7保定市历史悠久,从徐水县南庄头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证明,远在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已在这里繁衍生息。相传,4000年以前,在唐河流域尧被封为唐侯,并禅让于虞舜

8 尧的时代,由于成熟的文字还没有出现,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事件只能靠口耳相传。史传,尧,姓伊祁(也作伊耆),名放勋,初封于陶,又封于唐,故号陶唐氏,唐尧是其帝名。其实,尧是我国原始社会父系氏族末期部落联盟的著名领袖,当时还没有国家,何来之帝号?所谓帝的尊称乃是后人出自于敬仰追加的。就是这个名扬千古,妇孺皆知的唐尧,曾经率领自己的部族,越水翻山,长途跋涉,徙居于太原,“初都”于太原,使太原由此产生了“唐”的古名。

唐尧西徙太原

大约在距今四千五百多年的古代,唐尧的部族活动于今河北省唐县至望都一带的滹沱河流域。对此,《后汉书·郡国志》唐县条引注:“《帝王世纪》曰:尧封唐,尧山在北,唐水西入河,南有望都。”《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舆地广记》及《太平寰宇记》等著名的古代地理志书,都持此说。徐旭生先生在其《中国古代史的传说时代》中也说:“陶唐氏旧城应该是今河北唐县、望都一代。”周长富先生则通过龙山文化的特点,在其《浅谈唐尧氏》中指出:“从年代和分布范围来讲,河北龙山文化相当于唐尧氏古族。”

那么,唐尧为什么要率领自己的部族离开故地,西徙太原呢?何光岳先生在其名著《炎黄源流史》中认为,由于东夷族势力日渐强大,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唐尧,为避免东夷部族的侵扰,遂率部西徙,“从唐县、望都一带出发南下行唐,沿滹沱河过井陉,途经太原,再进入平阳。”(《试谈唐尧氏》)邹衡先生也认为如是,他在《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论先周文化》一文中指出:“太原地区古文化多半是河北龙山(文化)的许坦型和光社文化,其出土的大批陶器,均似龙山文化的涧沟型者。”上述论述和地下出土文物的相互佐证,揭示了太原许坦型文化、光社文化与河北龙山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也证实了唐尧部族由河北唐县、望都一带西徙太原,定居太原可能性的真实存在。需要进一步说明,或者说需要纠正的是,唐尧率其部族西徙太原的路线,似不应为“沿滹沱河过井陉,途经太原”。而且,何光岳先生说的唐尧所以西徙太原是“被东夷族帝舜所取代之后”的理据也颇值商榷。

其一,滹沱河由山西盂县出境入河北晋县、定县,南距井陉百里之遥,且井陉不属滹沱河流域,唐尧部族只能沿唐河南下,沿滹沱河西入山西盂县。再沿滹沱河主要支流乌河、温川河及汾河支流杨兴河,顺流南下,进入太原。

其二,唐尧与虞舜的“禅让”,或虞舜对唐尧的“逼宫”,应为唐尧由太原迁平阳之后的事,而不是在此之前。史载:“尧治平阳,舜治蒲坂”,所谓“被东夷族帝舜所取代之后”,才西徙太原之说,既与地理实际区域相去甚远,也与事实发展时序脉理不顺,似不通。

依据史料所载,历史上海河流域水患猖獗,自明王朝创建的“1368年至1948年五百八十年间,共发生大水灾387次”,可谓“三年两头灾”。尤其是上游在山西,下游在河北的桑干河水系、滹沱河水系,“水流急湍,上宽下窄,上游水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平原后流速骤减,泥沙淤积,河床填塞,尾闾不畅,极易成灾”。(《河北风物志》)唐尧部族所居的唐县、望都一带,恰处太行山西坡与华北平原衔接地带,北有洋河(桑干河下游)、南有滹沱河、西有唐河,河网密布,正是水患多发地域。唐尧所以西徙,究其道理,为避水患当为主要原因。因为大多古籍在谈到唐尧时都有关于水患的记载。《尚书·尧曲》说:“尧之时洪水为患为甚”;《寰宇通志》说:“尧时上游之水无所痒,壅而四出”;《晋乘搜略》说:“尧时黄水为患,震及帝都。”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或许正是因为常常受到唐河、滹沱河水患浸害,所以唐尧才携带部族离开久居的故地,由太行山东部的平缓地带,沿着滹沱河溯流西进向高处迁徙,穿越了太行峡谷,进入了今山西省境,在今盂县又沿滹沱河支流乌河、温川河,汾河支流杨兴河(这几条河古代水量远比今日大),继续向西南跋涉,终于来到了汾河中游的河谷地带,今太原盆地。

丰厚的黄土,缓淌的汾河,苍翠的东、西两山,平展开阔的河谷平原,潺潺涓涓的晋水,以及淳厚朴实的太原先民,留住了长途迁徙、历尽艰辛的唐尧部族,他们便在这里定居了下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9728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1
下一篇2023-08-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